针灸临床论文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针灸临床论文(精选8篇)

针灸临床论文 篇1

第十九章 《针灸推拿学》

一、针灸推拿学问答

1.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

经络的生理功能:①通达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官窍。②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脏腑机能。③经络感应传导,调节机体平衡。④卫外固表,抗御外邪。经络的病理反应:①反应病侯。②传注病邪

2.十二经脉在人体体表分布有哪些规律? ①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②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③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④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其中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除外,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3.试述十二经的循环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足厥阴肝经为止,再由肝经复出于肺,为此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手太阴肺经一手阳明大肠经一足阳明胃经一足太阴脾经一手少阴心 经一手太阳小肠经一足太阳膀胱经一足少阴肾经一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一足少阳胆经一足厥阴肝经一(复回至)手太阴肺经。

4.试述十二经的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5.试述十二经的走向及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便构成了一个整体循环。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6.试述十四经脉的起止穴位、起止部位及交接部位。

手太阴肺经:起穴为中府,止穴为少商。起于中焦,交于食指桡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穴为商阳,止穴为迎香。起于食指末端,交于鼻孔侧。

足阳明胃经:起穴为承泣,止穴为历兑。起于鼻翼两侧,交于足大趾内侧。

足太阴脾经:起穴为隐白,止穴为大包。起于足大趾内侧,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起穴为极泉,止穴为少冲。起于心中,交于小指桡侧末端。

手太阳小肠经:起穴为少泽,止穴为听宫。起于小指尺侧端,交于目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起穴为睛明,止穴为至阴。起于目内眦,交于小趾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起穴为涌泉,止穴为俞府。起于足小趾下,交于胸中。手厥阴心包经:起穴为天池,止穴为中冲。起于胸中,交于中指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起穴为关冲,止穴为丝竹空。起于无名指尺侧端,交于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起穴为瞳子髎,止穴为足窍阴。起于目外眦,交足大趾毛际。

足厥阴肝经:起穴为大敦,止穴为期门。起于足大趾外侧端,流注肺。

督脉:起穴为长强,止穴为龈交。起于小腹内下极之输,止于上唇内。

任脉:起穴为会阴,止穴为承浆。起于小腹中极之下,止于眼眶内。7.简述手三阴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与终止处。

手太阴肺经,循上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手少阴心经,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终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手厥阴心包经,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的尖端(中冲)。

8.简述足三阳经在体表的分布和手三阴经走向的共同点。

在体表,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躯干的侧面,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后(背面)。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它们走向的共同点都是从胸走手。

9.何谓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10.奇经八脉有何特点及作用? 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故无阴阳表里的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联系,故称“奇经”。除任、督二脉有专穴分布于体表外,其他经脉均无专穴分布。即无脏腑所属、无阴升阳降、无表里相合。

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在生理上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起到了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调节诸阴经经气。督脉为阳脉之海,调节诸阳经经气。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涵蓄十二经气血。带脉具有约束诸经的作用。阴维脉合于任脉,与六阴经相联系。阳维脉合于督脉,与六阳经相联系。阴跷脉、阳跷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11.试述奇经八脉的循行。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沿腰背后正中线循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止于龈交(上唇内唇系带)。

任脉:起于胞中(小腹中极之下),出于会阴,上循毛际,沿胸腹前正中线循行,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上至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

阴维:起于小腿内侧筑宾,并足太阴、厥阴上行。

阳维:起于足跟外侧金门,并足太阳等上行。

阴跷:起于足跟内侧照海,随足少阴经上行。

阳跷:起于足跟外侧申脉,随足太阳经上行。

12.试述任督二脉的功能、主治概要。

任脉的功能和主治概要:任,有担任、妊养之义。由于六阴经均与任脉相交会,后者能调节全身六阴经的经气,故任脉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之说。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即与生育功能有关。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证。

督脉的功能和主治概要:督,有总督、督促之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督脉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其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故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项、头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13.何谓络脉?络脉主要有哪几种?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所谓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较经脉为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譬如网络,在经脉之间起着联络的作用的一种组织。络脉有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三种。络脉的生理功能,除了和经脉一样运行气血,灌注肢节,濡养周身之外,还有联络各经脉的作用。14.何谓十五络脉?其循行分布有何特点?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计十五络。

①十五络脉中,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别行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

②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以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

15.十五络脉有何作用? 十五络脉的作用主要是沟通表里两经。任脉别络散于腹,沟通腹部之经气;督脉别络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之经气:脾之大络散于胸胁,沟通胸胁部之经气。其分出的孙络和浮络,遍布全身,联系全身和输布气血于各部。

16.何谓十二经别?为何有“六合”之称?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17.十二经别的作用及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①经别通过离、入、出、合的循行分布,加强了体表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分的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经穴主治的范围。如手足六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相表的阳经而上头面的理论是分不开的。②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范围。

18.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都能加强表里经的联系。但十五络脉在外,各有一络穴及主治病症;而十二经别在内,无所属穴位及主治病症。19.何谓十二经筋?有何分布特点及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分布特点:连属于十二经脉,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结聚于关节骨骼。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求九页(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部)。

功能作用:具有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20.何谓十二皮部? 皮部是经络系统在体表的分布,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部位。广义的皮部是指人体体表部位而言,是机体的卫外屏障。狭义的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位。

21.何谓四海?何谓气街? 所谓四海,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即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脑为髓之海(头部)。冲脉为血之海(下腹部)。膻中为气之海(胸部)。胃为水谷之海(上腹部)。

所谓气街或四街,是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径路。气街有胸气之街,腹气之街,头气之街,胫气之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22.气街与四海的部位有何类似? “四街”理论说明头、胸、腹(背)、胫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四海”的部位与“四街”类似,即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

23.如何理解四海、气街与三焦的划分有相通之处? 四海位于头、胸、腹;气街以头、胸、腹、胫划分;而三焦是就胸、腹来分。气海一胸气街,从三焦来说属上焦,其部位为胸部;从三焦来说中下两焦,均在腹部,乃水谷之海和血海所在,通腹气街。腹气街不妨分为上腹气街和下腹气街,以与水谷之海、血海及中焦、下焦相配合。

24.何谓“一源三歧”及“四根三结”。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故称为“四根三结”。25.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有何指导意义?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是关于经气纵横关系的理论,它在以十二经脉为主体,以奇经八脉为错综联系的基础上,又从经气的纵向和横向方面讨论若干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临床辩证和用穴。根与结、标与本主要分析经络的纵向关系,气街与四海主要分析经气的横向关系,其间又是互相联系的。26.何谓标本根结? “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经脉的“本”,是指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本”在四肢的下部;“标”,是指经气弥漫的散布部位,“标”在头面胸背等的上部。

“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和器官。足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目);足阳明根于厉兑,结于亢颡(鼻咽);足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耳);足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胃);足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舌下);足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膻中(胸)。27.何谓根、溜、注、入? 根、溜、注、入是指手足三阳经脉气出入流行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多为井穴;“溜”是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或经穴;“注”,是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穴或合穴;“入”,是经络之气所进入之处,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下部为络穴。28.循于耳部的经脉、入耳中的经脉各有那几条? 循于耳部的经脉主要有四条: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手太阳小肠经。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后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入耳中的经脉主要有: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29.与眼部有联系的经脉有哪几条? 与眼部有联系的经脉主要有8条:足阳明胃经,旁纳太阳之脉;手太阳小肠经,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其支者,别颊上出面抵鼻,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足厥阴肝经,上入颃颡,连目系;任脉,循面,入目;手少阴心经,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30.何谓腧穴?其分类及治疗作用(主治规律)有哪些?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病施术的刺激点。主要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①十四经穴:是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②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一定的位置,但至今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③阿是穴:亦叫“压痛点”、“天应穴”,它们以痛为腧,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腧穴。

腧穴治疗作用主要有:①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脉的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②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可治疗其附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这是一切腧穴的共同特点。③特殊作用(双相作用、特异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对机体某些疾病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对机体的不同的病理状态具有双向的良性凋整作用亦是腧穴的特殊作用。

31.腧穴有哪些定位方法? 主要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固定标志法、活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简便取穴法等四种。

32.常用的骨度分寸主要有哪些? 头部:前后发际12寸,耳后两乳突间9寸。

胸腹:天突至歧骨9寸、歧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横骨上廉5寸、两乳头之间8寸。肩胛骨脊柱缘至脊柱正中线3寸。腋以下至季胁12寸、季胁以下至髀枢9寸。

背腰:大椎至尾骶之间2l椎。

上肢:腋前横纹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下肢: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上髁)18寸、内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至内踝尖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膝中至外踝尖16寸、外踩尖至足底3寸。33.常用骨度分寸中相距12寸的有哪几处?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l游离肋端;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等为12寸。

34.何谓特定穴?常用特定穴有哪几类?如何分布?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常用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其中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绝大部分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背俞穴、募穴分布在胸腹、背腰部;八会穴分布在四肢躯干;交会穴分布在全身经脉。

35.试述五输穴的定义、含义、五行属性。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部位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五输穴的含义:“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得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六阳经井、荥、输、经、合分别属金、水、木、火、土,六阴经井、荥、输、经、合分别属木、火、土、金、水。(阳井金,阴井木)36.什么是原穴、络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原穴:“原”即本源、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合称“十二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即联络之意,分布于表里两经联络处的穴位。十五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十二经各有一络穴,加上任脉络穴、督脉络穴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络穴可主治其络脉的病症,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症及相应的络脉病症。

原穴、络穴可以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原穴对治疗内脏病有重要作用,络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治疗表里两经的有关病症。表里经原穴络穴配合应用,先病取原,后病取络,称为原络配穴法,又称主客配穴法,治疗表里两经病症。37.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的名称及归经。

手太阴肺经一太渊(原)、列缺(络)手少阴心经一神门(原)、通里(络)手厥阴心包经一大陵(原)、内关(络)足太阴脾经一太白(原)、公孙(络)足少阴肾经一太溪(原)、大钟(络)足厥阴肝经一太冲(原)、蠡沟(络)手阳明大肠经一合谷(原)、偏历(络)手少阳三焦经一阳池(原)、外关(络)手太阳小肠经—腕骨(原)、支正(络)

足阳明胃经一冲阳(原)、丰隆(络)足少阳胆经一丘墟(原)、光明(络)

足太阳膀胱经一京骨(原)、飞扬(络)督脉别络一长强;任脉别络一鸠尾;脾之大络一大包。38.何谓“以输为原”? 由于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故阳经输穴、原穴分立,阴经输穴原穴合一,即“阴经之输并与原”,或“以输为原”。39.什么是背俞穴、募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俞穴、募穴分布于人体的躯干部。

背俞穴不仅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募穴则多用来治疗六腑病症。针灸临床治疗脏病、虚证,多取背俞穴;腑病、实证,多取腹募穴,此为“阴病引阳,阳病引阴”之意。俞募穴还可同时配合运用,治相关脏腑疾病。称俞募配穴法,尉“前后配穴”。40.背俞穴、募穴名称及归属。

肝——肝俞(俞)、期门(募)心——心俞(俞)、巨阙(募)心包一厥阴俞(俞)、膻中(募)脾——脾俞(俞)、章门(募)肺——肺俞(俞)、中府(募)肾——肾俞(俞)、京门(募)大肠一大肠俞(俞)、天枢(募)小肠一小肠俞(俞)、关元(募)三焦——三焦俞(俞)、石门(募)胆——胆俞(俞)、日月(募)胃——胃俞(俞)、中脘(募)膀胱一膀胱俞(俞)、中极(募)41.任脉的穴位中有哪些是募穴? 膻中是心包的募穴,巨阙是心的募穴,中脘是胃的募穴,石门是三焦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中极是膀胱的募穴。

42.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腧穴有哪几个? 中脘既是胃的募穴又是腑会,章门既是脾的募穴又是脏会,膻中既是心包募穴又是气会。43.何谓八会穴?八会穴有何作用?。

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骨会大抒、髓会绝骨、筋会阳陵、脉会太渊。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症可选取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

44.何谓八脉交会穴?其所通经名及相合部位是什么?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即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45.何谓郄穴?有何主治特点? 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即手太阴肺经一孔最、手少阴心经一阴郄、手厥阴心包经一郄门、手阳明大肠经一温溜、手少阳三焦经一会宗、手太阳小肠经一养老、足太阴脾经一地机、足少阴。肾经一水泉、足厥阴肝经一中都、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太阳膀胱经一金门、奇经阳维脉一阳交(足少阳经)、阴维脉一筑宾(足少阴经)、阳跷脉一跗阳(足太阳经)、阴跷脉一交信(足少阴经)。

郄穴的主治特点: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46.何谓下合穴?有何作用? 下合穴是指六腑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即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此又称“手三阳下合腧”)。胃下合于足三里,胆下合于阳陵泉,膀胱下合于委中。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47.何谓交会穴? 交会穴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交会穴既治疗本经病症,又治疗交会经病症。48.如何区分八会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八脉交会穴是指四肢部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经穴。49.试述手三阴经的特定穴。

手太阴肺经:少商(井穴)、鱼际(荥穴)、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经渠(经穴)、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孔最(郄穴)、尺泽(合穴)、中府(募穴、交会穴)。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井穴)、劳宫(荥穴)、大陵(输穴、原穴)、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间使(经穴)、郄门(郄穴)、曲泽(合穴)手少阴心经:少冲(井穴)、少府(荥穴)、神门(输穴、原穴)、阴郄(郄穴)、通里(络穴)、灵道(经穴)、少海(合穴)。

50.试述足阳明经膝以下特定穴的名称和定位。足三里(合穴、胃之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下巨虚(小肠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丰隆(络穴):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粗隆前缘二横指(中指)。解溪(经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胟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冲阳(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胟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陷谷(输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内庭(荥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厉兑(井穴):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51.试述手太阳经在背部的腧穴的名称和定位。

臑 俞:腋后皱襞直上,肩胛骨下缘凹陷中。

天 宗: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秉 风: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曲 垣:在肩胛部,岗上窝内侧端,当腧穴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肩外俞: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肩中俞: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52.试述手三阴经在肘横纹线上的穴位的名称和定位。

手太阴经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手少阴经少海穴:曲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手厥阴经曲泽穴: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53.分别写出十四经中每条经脉的五个常用穴位。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2)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神门、少冲。(3)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4)手阳明大肠经: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迎香。(5)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肩贞、腕骨。(6)手太阳三焦经:中诸、阳池、外关、天井、支沟。(7)足阳明胃经:天枢、足三里、丰隆、颊车、内庭。(8)足太阳膀胱经:晴明、攒竹、风门、委中、昆仑。(9)足少阳胆经:听会、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10)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然谷。(11)足太阴脾经:隐白、公孙、三阴交、血海、阴陵泉。(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曲泉、章门、期门。(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中脘、神阙。(14)督脉:人中、百会、大椎、腰阳关、命门。

54.试述神门、通里、阴郄的定位。

神门穴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失眠、健忘、痴呆、癫狂;心痛、心烦、惊悸。

通里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主治暴喑,舌强不语;心悸,怔忡,腕臂痛。

阴郄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主治心痛,惊悸,吐血,衄血,骨蒸盗汗,暴喑。

55.试述大椎、百会、水沟、关元、中脘的定位。

大椎穴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百会穴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水沟穴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下2/3交点处。

关元穴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中脘穴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56.试述承泣的定位。

定位: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57.试述四神聪、四缝、八邪、八风、十宣穴的定位与主治。

四神聪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四缝穴定位:在第二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的中央,一侧四穴。主治小儿疳积,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等。

八邪穴定位: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主治手指关节疾病,手指麻木,头痛,咽痛。

十宣穴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主治: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58.试述足三阴经腧穴的主治异同点。

相同点:三经腧穴均可治疗妇科病、前阴病。

不同点:足太阴经腧穴还可治疗脾胃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足厥阴经腧穴还可治疗肝胆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足少阴经腧穴还可治疗肺、肾、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

59.试述膻中、天突分别与哪些重要解剖位置有关? 膻中的解剖部位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主要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天突的解剖部位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之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和颈静脉弓。深层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重要结构。60.试述后溪、小海、天宗、听宫的定位。

后溪穴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小海穴定位: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天宗穴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听宫穴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61.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与取穴失准、深浅失宜、手法失熟、用心失专、反应失灵、辨证失当、环境因素等有关。

62.试述透天凉的操作及主要适应证。

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l/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要点:先深后浅,紧提慢按,一进三退,行六阴数,徐徐举针。适用于热证。63.飞经走气四法指的是什么? 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64.“泻南补北法”原理及应用如何? “泻南补北法”即“泻火补水法”,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为治疗肝(木)实、肺(金)虚的方法,这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指导具体病症治疗的典范。火为木之子,泻火可令母虚,而达泻肝木的目的;金为水之母,补水可令母实,而达补肺金的目的。65.什么是灸法?艾灸法分哪几类?有何治疗作用?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驱邪、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包括化脓灸和非化脓灸,间接灸则多用隔姜灸法、隔盐灸法、隔蒜灸法、隔附子饼灸法。此外还有艾条灸法、温针灸法、温灸器灸法。

艾灸的作用:具有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消瘀散结,拔毒泻热;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等作用。

66.常用的罐具有哪几种?常见拔罐法操作有哪几种? 常见的罐具有竹罐、陶瓷罐、玻璃罐、挤压排气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

常见拔罐法的操作有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水煮法、蒸气法等。67.耳穴的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耳穴操作刺激方法有哪些?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耳穴操作有毫针刺法、电针法、埋针法、压丸法、灸法、刺血法、水针法、磁疗法、按摩法。

68.三棱针常用的刺法有几种?其适应范围如何? 三棱针常用的刺法有腧穴点刺,刺络,散刺,挑刺。三棱针刺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泄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69.常见的皮内针有哪两种?操作时注意事项要注意哪些? 常见的皮内针颗粒型(麦粒型)、揿钉型(图钉型)。

注意事项:①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②埋针后,局部刺痛或感染时,应将针取出,并对症处理。③埋针期间,针处不要着水,暑热天埋针时间不超过2天,以防感染。④溃疡、炎症、不明原因肿块禁止埋针。70.什么叫火针?它有哪些适应范围?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痹证、慢性结肠炎、阳痿、痛经、瘰疬、痈疽、腱鞘囊肿、疳疾、疣、痣等。

71.什么叫芒针?适应什么样的疾病? 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是一种特制的长针,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发麦芒,故称为芒针。因芒针的针身较长、刺入较深,应选择适宜于毫针难以取效且需深刺的穴位,进行治疗。一般可用于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多发性神经炎、胃溃疡、胃炎、胃下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截瘫等。72.临床上怎样选择电针的波形? 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用于止痛、镇静、缓解痉挛、针麻。

疏波: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用于痿证,各种肌肉、关节、韧带损伤。

疏密波:能促进代谢,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消除炎性水肿用于止痛,扭挫伤,关节炎,面瘫,肌无力,冻伤等。

断续波;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用于痿证、软瘫。

73.穴位注射常用的药物有哪几类?怎样控制各个部位的用药剂量? 常用药物:①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威灵仙、徐长卿、夏天无、肿节风、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多种中草药注射液。②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等。⑧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药物剂量:穴注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0.1~0.5m1/穴;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2~3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l/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4ml。74.什么叫天灸? 天灸又叫穴位敷贴法,通过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75.腧穴磁疗法有些什么作用?静磁疗法有哪些操作方法? 腧穴磁疗法具有镇静、止痛、消肿、消炎、降压等作用。静磁疗法主要有直接贴敷法、间接贴敷法、磁针法等操作方法。76、针灸有哪三大治疗作用?" 针灸的三大治疗作用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77.针灸有哪些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主要有:治神守气,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温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78.针灸临床论治要点有哪些? 针灸临床论治要点:①明辨病症性质,②突出经络辩证,③注意整体观念,④分清标本缓急,⑤做到三因制宜。

79.针灸在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八纲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一般说来,阳证多为实热,宜针宜泻,浅刺而不留针,出针宜快,或多针少灸;阴证多为虚寒,宜灸宜补,深刺并适当留针,出针宜缓,或多灸少针。表里是针对疾病的内外、病势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而言。表证宜浅刺疾出,里证宜深刺久留。虚实是针对正气和邪气的强弱消长而言,它是决定补泻的关键。虚证宜补宜灸或多灸少针,实证宜针宜泻或多针少灸。

寒热是针对疾病的属性而言。寒证宜留针、多灸,热证宜浅刺疾出、不灸或刺络放血。对于寒热错杂者,临证时须仔细辨清其寒热真假,确定其相应的手法。80.针灸有哪些选穴原则? 主要有局部选穴、远道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四种方法。81.针灸有哪些配穴方法? 主要有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两大类。

按部配穴分为局部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法等5种。按经配穴分为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等5种。如胃脘痛一证,按本经配穴,可取梁门、梁丘;按表里经配穴,可取足三里、地机;按上下配穴,可取内关、公孙;按前后配穴,可取中脘、胃俞:按左右配穴,可取双侧足三里等。

82.如何理解针灸中的“因时而用”? 因时而用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难经?七十四难》日:“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是结合四季应用五输穴的方法。春夏之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也行于浅表,故应浅刺井荥;秋冬之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子午流注”十法、灵龟八法等是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而用”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

83.临床如何运用原络配穴法? 针灸临床上,病变经脉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它的临床应用是根据以下两点原则:①按表里经脉病变先后次序定原络,即在表里两经同时出现病变的情况下,以先病经脉的原穴配合后病经脉的络穴。如手太阴肺经先病,症见咽喉肿痛或咳嗽,又兼见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手阳明大肠经病候,就以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配手阳明之络穴偏历。②按表里经脉病变主次轻重定原络。如病变以肺经为主,症见咳嗽、气急、咽痛,伴轻微发热、头痛等,就以肺经之原穴太渊为主,配以大肠经之络穴偏历为客。84.为什么说原穴在治疗脏腑病上有重要作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输布和留止的部位,与三焦关系密切。人身原气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处,通过三焦输布全身而关系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并能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刺灸原穴可通调元气,推动气化,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故《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故原穴对脏腑病在治疗上有重要作用。85.如何分经辨证?并举例说明。

十四经脉在人体的循行有一定的走向和分布规律,这为分经辨证提供了依据。十二经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阳经中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三阴经中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任、督分布在头身前后正中线上。据此,可进行分经辨证。

例如,头痛前额属阳明,侧面属少阳,枕后属太阳,巅顶属厥阴等,即是按照分经辩证取穴。86.腰痛取何经脉治疗?并说明其意义? 腰痛主要取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治疗,因为腰痛的病机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是以上诸经的不通、失荣所致,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病症。

87.痿证主要取何经脉为主?说明其意义。

痿证取阳明经为主,上肢多取手阳明,下肢多取足阳明。因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润宗筋”,故取阳明经。88.简述周围性面瘫的中医病机?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面瘫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故治宜疏调经筋,活血通络。89.为什么治疗心痛多取“内关”穴? 治疗心痛取内关:①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②心包经“代心受邪”,故循经取内关穴,可治疗心痛。③内关穴又与阴维脉相通,功能宽胸理气,活血通络。90.推拿的作用原理有哪些? 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②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③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91.什么叫特定穴?常用的特定穴有哪些? 指小儿推拿特有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常见的“线”状穴有:坎宫、天门、天柱骨、脊柱、七节骨、小肠、大肠、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大横纹、三关、六腑、天河水、箕门等;“面”状穴有:腹、胁肋、丹田、脾、肝、心、肺、肾、胃经、板门等;“点”状穴有:耳后高骨、乳根、乳旁、肚角、龟尾、肾纹、肾顶、内劳宫、小天心、总筋、老龙、上马、威灵、精宁、膊阳地、一窝风等。

92.手法作用层次怎样? 推拿手法直接用于人体,以力为作用特征。手法分三步骤完成:第一步,手法力的发动;第二步,手法力的传递;第三步,组织接受力后产生生物效应。93.推拿功法如何? 推拿练功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推拿医生增强上肢、下肢和腰腿等身体各部力量、提高手法技巧动作的主要方法,也是患者达到扶助正气、强壮身体的方法。推拿练功动作明确,锻炼全面。推拿练功动静结合,意气相随。推拿练功医练结合,可增强疗效。推拿练功功法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徒手练的“易筋经”和“少林内功”;另一是以石担、石锁、抓坛子等民间练功器械练习方法,作为器械练功的功法内容。

附:实用练功方法十一势:

①摘星换斗势 ②青龙探爪势

③饿虎扑食势 ④掉尾摇头势

⑤坐裆势 ⑥前推八匹马势

⑦倒拉九头牛势 ⑧力劈华山势 ⑨三起三落势 ⑩推把上桥势 ⑾双虎夺食势

二、自测试题

【A型题】 1.阴经是指

A.六脏的经脉 B.六腑的经脉 C.督、带脉 D.循行胸腹经脉 E.循行背部经脉 2.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 3.髓海位于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 4.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指

A.气街 B.标本 C.根结 D.交会穴 E.四海 5.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6.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7.三焦的下合穴在

A.足阳明胃经上 B.足少阳胆经上 C.足太阳膀胱经上 D.手少阳三焦经上 E.手阳明大肠经上 8.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中府 B.云门 C.孔最 D.列缺 E.少商 9.手三里位于

A.肘横纹下3寸 B.肘横纹下4寸 C.肘横纹上3寸 D.肘横纹上4寸 E.肘横纹下2寸

10.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的穴位是 A.尺泽 B.孔最 C.列缺 D.经渠 E.太渊 11.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 12.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3.三阴交位于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 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

14.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列 E.中冲 15.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内关 B.少列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 1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 1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18.在下列穴位中,治疗胎位不正的是

A.至阳 B.至阴 C.会阳 D.肩井 E.昆仑 19.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20.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21.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22.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支沟 B.间使 C.阴郄 D.三阳络 E.会宗 23.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

A.丝竹空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渚

24.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B.任脉、督脉 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

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25.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

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 26.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A.肝 B.耳 C.胆 D.胃 E.胁 27.八会穴中的脏会在 A.足厥阴肝经上 B.足太阴脾经上 C.足阳胆胃经上 D.任脉上 E.手太阳小肠经上

28.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

A.肝经 B.肺经 C.胆经 D.脾经 E.胃经 29.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神庭 E.水沟 30.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31.心的募穴是

A.巨阙 B.鸠尾 C.中庭 D.膻中 E.华盖 32.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是

A.会阴 B.中极 C.长强 D.腰俞 E.曲骨 33.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A.列缺 B.通里 C.内关 D.支沟 E.偏历 34.任脉起于

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 35.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

A.四满 B.四渎 C.四缝 D.四神聪 E.四关 36.两眉头的中间是

A.攒竹 B.印堂 C.鱼腰 D.太冲 E.球后 37.下列腧穴中不具有补虚功能的是

A.上巨虚 B.三阴交 C.中冲 D.关元 E.太冲 38.肌肉薄浅部位腧穴进针法应用

A.夹持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双手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舒张进针法 39.天灸又称为

A.化脓灸 B.发泡灸 C.直接灸 D.实按灸 E.间隔灸 40.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

A.未溃疮疡 B.呕吐 C.泄泻 D.遗精 E.风寒湿痹 41.拔罐时若需留罐,其留罐的时间一般为

A.5~10min B.10~15min C.15~20min D.20~25min E.25~30min 42.下列情况中除哪一点外均属于不宜拔罐的情况

A.皮肤过敏、溃疡 B.皮肤上有疮疡化脓 C.大血管部位 D.高热抽搐者 E.孕妇的腹部、腰骶 43.电针法中疏波的频率为

A.每秒50~100次 B.每秒50次以上 C.每秒100次以上 D.每秒2~5次 E.每秒10~20次 44.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E.经脉理论 45.使用电针时,当电针器的输出电压在40V以上时,其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 A.0.5mA以上 B.1mA以内 C.1.5mA以内 D.2mA以内 E.10mA以内 46.标准头穴线一共是

A.15条 B.18条 C.10条 D.14条 E.16条 47.头针毫针刺激时,进针深度宜达

A.浅筋膜 B.帽状腱膜 C.帽状腱膜下 D.颅项肌 E.颅骨外膜 48.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 A.耳垂 B.耳舟 A.对耳轮体 D.三角窝 E.耳甲 49.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 A.耳垂 B.耳舟 C.耳甲艇 D.耳甲腔 E.耳甲 50.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虚、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51.下列腧穴,不属络穴的是

A.丰隆 B.光明 C.飞扬

D.大钟 E.商丘 52.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

A.惊风 B.发热 C.疳积 D.腹泻 E.便秘 【B型题】

A.《针灸逢源》 B.《针灸问对》 C.《针灸甲乙经》 D.《外台秘要》 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1.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2.列出了361个经穴的著作是

3.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4.创子午流注针法的作者是 5.著《针灸大全》的作者是 6.撰写《针灸聚英》的作者是

A.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交接处 B.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处 C.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处 D.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交接处 E.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交接处 7.心中是 8.胸中是 9.鼻旁是

A.手三阴经 B.足三阳经 C.属六脏的阴经 D.手三阳经 E.足三阴经 10.上肢内侧分布有 11.下肢外侧分布有

12.四肢内侧和胸腹分布有

A.阴脉之海 B.阳脉之海 C.十二经之海 D.气海 E.水谷之海 13.冲脉为 14.督脉为

15.任脉为

A.臂厥 B.踝厥 C.骭厥 D.阳厥 E.骨厥 16.足阳明胃经病候有 17.足太阳膀胱经病候有 18.足少阴肾经病候有

A.任脉 B.阳维脉 C.督脉 D.冲脉 E.阴维脉 19.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20.有调节六阴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21.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A.前额痛 B.巅顶痛 C.左侧头痛 D.后头痛 E.右侧头痛 22.阳明头痛表现为

23.厥阴头痛表现为 24.太阳头痛表现为

A.16寸 B.17寸 C.18寸 D.19寸 E.13寸 25.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26.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27.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28.胃的下合穴位于 29.小肠的下合穴位于

A.12个 B.15个 C.16个 D.18个 E.20个 30.络穴共有 31.郄穴共有

A.16个 B.15个 C.8个 D.12个 E.10个 32.八会穴共有

33.八脉交会穴共有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4.阴经的井穴在五行属

35.阳经的井穴在五行属

A.曲池 B.合谷 C.偏历 D.手三里 E.养老 36.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 37.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是

38.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的穴位是

A.募穴 B.合穴 C.郄穴 D.经穴 E.原穴 39.孔最属性为 40.经渠属性为

41.太渊属性为

A.石门 B.条口 C.天枢 D.丰隆 E.解溪 42.大肠的募穴是 43.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是 44.足阳明胃经的经穴是

A.足阳明胃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太阳膀胱经

45.“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的经脉是 46.“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的经脉是

47.“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各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的经脉是 A.大横 B.中脘 C.梁门 D.天枢 E.中极 48.膀胱的募穴是

49.属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是 50.大肠的募穴是

A. 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B. 肘横纹下7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C.腕横纹上3寸 D.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E.手掌心 51.郄门位于

52.曲泽位于 53.大陵位于

A.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B.足背侧,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C.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D.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E.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54.大敦穴 55.期门穴 56.行间穴

A.膀胱的募穴 B.大肠的募穴 C.三焦的募穴 D.胃的募穴 E.心的募穴 57.巨阙是 58.天枢是

59.中脘是

A.脐上3寸 B.脐上4寸 C.脐上5寸 D.脐上6寸 E.脐上7寸 60.鸠尾位于 61.巨阙位于 62.中脘位于

A.偏历 B.外关 C.飞扬 D.光明 E.公孙 63.足太阳经络穴是

64.足少阳经络穴是 65.足太阴经络穴是

A.蠡沟 B.鸠尾 C.长强 D.大包 E.丰隆 66.脾之大络是 67.任脉络穴是 68.督脉络穴是

A.中极 B.关元 C.膻中 D.巨阙 E.神阙 69.心包募穴是 70.小肠募穴是

71.膀胱募穴是

A.心肺疾患及上肢疾患 B.头面五官疾患 C.胃肠疾病 D.腰腹及下肢疾患 E.全身疾患 72.夹脊穴中上胸部穴位主治 73.夹脊穴中下胸部穴位主治 74.夹脊穴中腰部穴位主治

A.仰卧位 B.俯伏坐位 C.侧卧位 D.侧俯坐位 E.仰靠坐位 75.针刺环跳时,体位宜为

76.针刺单侧听宫时,体位宜为

77.针刺双侧风池时,体位宜为

A.晕针 B.滞针 C.弯针 D.断针 E.血肿 78.留针后行针提插、捻转,出针困难

79.针刺中患者突然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汗胸闷 80.出针后皮下出血,肿胀疼痛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灸 E.细辛灸 81.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宜选 82.治疗未溃疮疡宜选

83.治疗疮疡久溃不敛宜选

A.隔附子灸 B.非化脓灸 C.化脓灸 D.隔蒜灸 E.灯火灸 84.治疗皮肤疣常选 85.治疗小儿痄腮宜选

A.温和灸 B.温针灸 C.雀啄灸 D.直接灸 E.间接灸 86.将艾条点燃一端在施灸部位皮肤上下活动施灸的是 87.将大小适宜的艾炷,放在皮肤腧穴上施灸的是 88.在施灸腧穴上放置药物,然后在其上放艾炷施灸的是

A.煮罐法 B.走罐法 C.刺血拔罐法 D.闪罐法 E.药罐法

89.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拔罐时,多选用

90.在肌肉松弛,吸拔不紧处或留罐有困难者以及局部皮服麻木、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拔罐时多选用

A.点刺法 B.散刺法 C.刺络法 D.埋针法 E.挑刺法 91.若需要在十宣、十二井穴、耳尖等部位放血时,多选用 92.用三棱针针法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时,多选用

93.对于临床上一些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证多选用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94.针刺麻醉应选择的波型是

95.痿证、瘫痪应选择的最佳波型是

96.刺激膈神经、抢救呼吸衰竭应选择的波型是

A.0.1ml以上 B.0.3~0.5ml C.0.5~1m1以内 D.1~2m1 E.2~5ml 97.四肢部作穴位注射的一般剂量为 98.头面部作穴位注射的一般剂量为 99.腰臀部作穴位注射的一般剂量为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100.动力作用较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的波型是 101.能降低神经的应激功能,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均能起抑制作用的波型为

102.动力作用较大,治疗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的波型为

A.耳垂 B.耳舟 C.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D.耳甲 E.耳轮脚 103.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104.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105.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交感 B.内分泌 C.肾上腺 D.皮质下 E.脑干 106.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的耳穴为

107.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的耳穴为

A.耳垂 B.耳舟 C.耳轮脚周围 D.耳甲 E.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的上、下脚 108.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109.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对耳轮 B.耳轮结节 C.耳甲腔 D.耳甲艇 E.耳轮脚 110.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是 111.耳轮深入耳甲的横行突起部分是

112.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是

A.天枢 B.中脘 C.期门 D.章门 E.京门 113.肾之募穴 114.肝之募穴

115.脾之募穴

A.丰隆 B.光明 C.公孙 D.通里 E.偏历 116.手少阴心经络穴 117.足阳明胃经络穴 118.手阳明大肠经络穴

A.本经配穴 B.表里经配穴 C.上下配穴 D.前后配穴 E.左右配穴 119.太溪配飞扬属 120.申脉配后溪属 121.尺泽配列缺属

A.子母补泻法 B.荥主身热 C.阴经郄穴治血 D.合治内腑 E.相交经脉病证 122.孔最治疗咯血属 123.肺经实证取阴谷穴为 124.鱼际治疗咽喉肿痛为 【X型题】

1.与十二经脉相同分手足三阴三阳的经络组织有

A.十五络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2.手三阴经是指

A.手太阴肺经 B.足厥阴肝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厥阴心包经

3.下列针灸治疗体现循经取穴的是

A.肚腹三里留 B.头项寻列缺 C.面口合谷收 D.多汗取复溜 E.乳少取少泽

4.十二经筋维持人体功能的作用是

A.输布气血 B.约束骨骼 C.屈伸关节 D.协调阴阳 E.联系表里 5.腧穴的分类可分为

A.交会穴 B.经穴 C.奇穴 D.特定穴 E.阿是穴 6.有固定名称和固定位置的是

A.奇穴 B.阿是穴 C.募穴 D.十四经穴 E.交会穴 7.太渊属

A.荥穴 B.输穴 C.原穴 D.八会穴 E.八脉交会穴 8.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A.中脘 B.阳陵泉 C.委阳 D.膻中 E.太渊

9.与口唇相联系的经脉有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任脉 D.足阳明胃经 E.督脉 10.足阳明胃经上的下合穴有

A.手三里 B.足三里 C.上巨虚 D.下巨虚 E.委中 11.足阳明胃经联络的脏腑器官有

A.耳 B.胃 C.心 D.口 E.鼻 12.循行至鼻及鼻旁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督脉 E.足阳明胃经 13.足太阴脾经联络的器官有

A.咽喉 B.舌 C.鼻 D.目 E.耳 14.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足太阴脾经 B.任脉 C.足少阴肾经D.足厥阴肝经 E.足阳明胃经 15.与心有联系的经脉有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6.与目有联系的经脉是

A.任脉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D.足厥阴肝经 E.手少阴心经 1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器官有

A.耳 B.口 C.鼻 D.目 E.齿 18.与脑发生直接联系的经脉有

A.足少阴肾经 B.督脉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19.下列各穴中,平第4肋间隙的穴位有

A.膻中 B.中庭 C.天池 D.乳中 E.天溪 20.下列穴位中,平肘横纹的穴位是

A.少海 B.小海 C.少府 D.曲池 E.曲泽 21.下列穴位中,应开口取穴的有

A.耳门 B.听宫 C.听会 D.上关 E.下关 22.下列各穴中,既在足厥阴肝经上,又是募穴的是

A.日月 B.期门 C.京门 D.天枢 E.章门

23.与肝发生联系的经脉的

A.手太阴肺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 24.与目系发生联系的经脉有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25.到达头面部的奇脉有

A.阳维脉 B.阴维脉 C.阳蹻脉 D.阴蹻脉 E.冲脉 26.十宣主治

A.昏迷 B.癫痫 C.高热 D.腰腿痛 E.咽喉肿痛 27.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

A.腧穴特性 B.施术手法 C.患者功能状态 D.施术时间 E.针具的种类 28.针刺基本手法有

A.提插法 B.仰卧法 C.捻转法 D.震颤法 E.迎随法 29.隔盐灸可以治疗

A.痢疾 B.阳痿 C.吐泻 D.痿证 E.瘰疬 30.艾灸的作用为

A.温和散寒 B.温通经脉 C.消肿散结 D.回阳固脱 E.泻热启闭 31.拔罐法的作用有

A.通经活络 B.行气活血 C.消肿止痛 D.祛风散寒 E.清热泻火 32.常用的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指

A.点刺 B.散刺 C.络刺 D.挑刺 E.横刺 33.电针法中兴奋作用为主的波型是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34.电针有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止痛 B.镇静 C.促进气血循环 D.调整肌张力 E.改善组织营养 35.直接与头部有联系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厥阴肝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阳明胃经E.足太阳膀胱经 36.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多分布在

A.对耳轮体部 B.对耳轮上脚 C.对耳轮下脚 D.耳垂 E.耳甲 37.分布于耳根部的耳穴包括

A.上耳根 B.内耳根 C.下耳根 D.耳迷根 E.外耳根 38.分布在耳屏部的穴位有

A.外耳 B.外鼻 C.肾上腺 D.皮质下 E.咽喉 39.胃俞加中脘治疗胃痛,属于

A.本经配穴法 B.前后配穴法 C.表里配穴法 D.俞募配穴法E.左右配穴法 40.根据八脉交会穴理论,应该是

A.后溪通督脉 B.照海通阳跷脉 C.外关通阳维脉 D.临泣通冲脉E.列缺通任脉 41.桥弓穴在临床上,推拿常治疗

A.落枕 B.肌性斜颈 C.颈椎病 D.高血压 E.前斜角肌综合症 42.运用介质,适用于小儿推拿的手法为

A.推法 B.拿法 C.运法 D.摩法 E.捣法 43.脊柱后关节紊乱症,推拿主要运用的手法

A.一指禅推法 B.滚法 C.拿法 D.按法 E.拨法 44.小儿腹泻,推拿时主要取穴为

A.脾经 B.大肠 C.肚角 D.龟尾 E.七节骨

【填空题】

1.手法作用层次分三步骤完成。第一步手法力的发动,第二步手法力的_______,第三步组织接受力后产生的_______。

2.推拿的复合手法,包括按揉法,_______和_______。

3.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早期以和营通络_______为主,后期以舒筋通络,_______为主。

4.项背肌筋炎推拿治疗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_______,滚法,点压,_______,叩击等法。5.胃脘痛症,推拿治疗取穴:_______、_______、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膈俞、肝俞、胆俞、_______、_______、内关等穴。

6.近视推拿治疗原则是:舒筋通络,_______。常用手法有_______,揉法,抹法,拿法,按法等。

7.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推拿治疗原则是通筋活络_______。常用手法有掐法,揉法,按法,_______摇法,_______等。

【是非判断题】

1.拇,食,中,无名,小指罗纹面,依次为脾,肝,心,肺,肾经穴。()2.经行先期的月经不调症,推拿宜用调经治本,温经散寒法。()3.梨状肌综合征直腿抬高试验>60。为阳性。()4.网球肘常见肘前外侧痛。()5.肺胃实热型小儿发热,推拿宜用清泻里热,理气消食。()【名词解释】

1.小儿疳积 2.推拿功法 3.保健推拿

【病案分析题】(要求回答:诊断,治则,取穴,手法,注意事项)李某,男性,23岁,未婚,体育工作者。主诉:腰部及左下肢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前集训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即感腰痛,并活动不利,行走困难,晚上卧床翻身不便,次日晨起床更觉困难,腰痛加剧,左下肢麻木,由同伴送医务室诊治,经理疗等效果不明显,苔白,脉弦。

检查:腰椎生理曲线稍变平,并向左侧弯,腰部肌肉紧能度增强,L4—5棘突问有压痛,挺腹试验(+),压顶,叩顶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30°,右70°胟趾背屈试验:左(+),X线拍片,见L4,5椎间隙稍变窄。建议:作CT进一步检查。

三、自测试题答案 【A型题】

1.A 2.C 3.C 4.C 5.B 6.C 7.C 8.D 9.E 10.C 11.C 12.C 13.D 14.D 15.A 16.C 17.A 18.B 19.B 20.E 21.E 22.B 23.C 24.A 25.B 26.D 27.A 28.D 29.B 30.D 31.A 32.C 33.C 34.B 35.D 36.B 3 7.C 38.D 39.B 40.A 41.B 42.B 43.D 44.A 45.B 46.D 47.C 48.B 49.E 50.C 51.E 52.C 【B型题】

1.C 2.A 3.B 4.B 5.A 6.E 7.B 8.C 9.A 10.A 11.B 12.C 13.C 14.B 15.A 16.C 17.B 18.E 19.A 20.E 21.C 22.A 23.B 24.D 25.C 26.E 27.A 28.C 29.C 30.B 31.C 32.C 33.C 34.A 35.D 36.A 37.C 38.C 39.C 40.D 41.E 42.C 43.D 44.E 45.B 46.D 47.C 48.E 49.A 50.D 51.B 52.A 53.D 54.C 55.E 56.B 57.E 58.B 59.D 60.E 61.D 62.B 63.C 64.D 65.E 66.D 67.B 68.C 69.C 70.B 71.A 72.A 73.C 74.D 75.C 76.D 77.B 78.B 79.A 80.E 81.C 82.B 83.D 84.B 85.E 86.C 87.D 88.E 89.B 90.D 91.A 92.C 93.D 94.A 95.D 96.E 97.D 98.B 99.E 100.D 101.A 102.C 103.C 104.A 105.D 106.D 107C 108.E 109.C 110.D 111.E 112.C 113.E 114.C 115.D 116.D 117.A 118.E 119.B 120.C 121.A 122.C 123.A 124.B 【X型题】 1.CDE 2.ACE 3.ABC 4.BC 5.BCE 6.ACDE 7.BCD 8.AD 9.BCD 10.BCD 11.BCDE 12.ACDE 13.AB 14.BDE 15.ABCD 16.ABCDE 17.ACD 18.BD 19.ACDE 20.ABDE 21.ABC 22.BE 23.BCE 24.BE 25.ABCDE 26.ABCE 27.ABC 28.AC 29.AC 30.ABCD 31.ABCD 32.ABCD 33.BCDE 34.ABCDE 35.BDE 36.ABC 37.ACD 38.ABCE 39.BD 40.ACE 41.BDE 42.AC 43.ABE 44.ABDE 【填空题】

1.传递;生物效应 2.拿揉法;牵抖法 3.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4.拿揉;弹拨 5.中脘;建里;脾俞;胃俞 6.解痉明目;一指禅推法 7.行气活血;拿法 【判断题】

1.× 2.× 3.× 4.√ 5.√

【名词解释】

1.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而不行所行成的一种慢性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肚腹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若积滞日久,延误失治,可转化为疳,故有“无积不成疳”的说法。

2.推拿功法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推拿医生增强上肢,下肢和腰腿等身体多部位力量,提高手法技巧动作的主要方法,也是患者达到扶助正气,强壮身体的方法。推拿功法动作明确,锻炼全面,动静结合,意气相随,医练结合,可以增强疗效。3.保健推拿是指对健康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而施行的一种推拿方法,保健推拿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观点,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发。可分为他人推拿和自我推拿。【病案分析题】

诊断:腰4—5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

取穴:肾俞,大肠俞,承扶,殷门,风市,委中,承山,昆仑等及腰背部。手法:揉法,按压法,滚法,弹拨法,运动关节类手法等。注意事项:

(1)本病容易反复,推拿治疗效果明显,要配合功能锻炼,增加腰腿部肌肉力量可获得 较好疗效。

针灸临床论文 篇2

针灸在治疗呃逆方面报道的临床资料较多, 操作安全, 疗效确切, 以体针疗法最为多见, 取穴多以内关、足三里、膈俞、中脘、膻中、三阴交、公孙为主, 耳穴也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取穴以耳中、皮质下、交感、胃、神门、肝为主, 此外灸法、拔罐、穴位注射、头皮针、微针疗法也有同道选用[1]。分析这些文献报道, 笔者发现虽然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多, 穴位多, 但基于疗效机制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且针灸取穴的中医经络理论也不尽相同;此外针灸治疗对于普通呃逆疗效良好, 但对于顽固性呃逆及中风后呃逆疗效还有待提高。

笔者长期跟随上海市浦东新区名中医曙光医院针灸科李国安主任医师门诊, 在遇到呃逆患者时, 李老师取穴独特, 疗效迅速, 多在下针后10分钟内治愈, 明显优于常规针灸疗法。近日笔者翻阅《名医类案》, 分析其中关于针灸治疗呃逆的文献记载, 结合李老师治疗呃逆的临床经验及经络理论, 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对应用“气街”理论治疗呃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呃逆一证在《名医类案》中称为咳逆, 在《名医类案·卷四咳逆》篇八则医案中有两则使用了灸法。第二则医案中一医云:“凡伤寒及久病得咳逆, 皆恶候, 投药不效者, 灸之愈”, 这与当下情形有些类似, 针灸治疗呃逆总是在使用一般药物无效的情况下才被想到, 因此针灸治疗的呃逆多为“重病后期, 呃逆不止, 为恶候者”。在这则医案中医者使用了灸法, 且疗效神奇, 方法简单, 只用一穴, 为足阳明胃经的乳根穴, 男左女右, 采用麦粒直接灸法, 共灸三壮, 火到肌即瘥, 如果这个方法也不见效的话, “则多不救矣”。另外一则使用灸法的医案为一伤寒后胃虚而咳逆, 医者投予补中益气汤作大剂, 加炮姜、附子一钱, 同时灸气海、乳根三处, 当日见效。结合这两则医案可以看出, 乳根为治疗呃逆的特效穴, 尤其适用于虚证, 但这一方法在现代却极少被提及, 甚至灸法治疗呃逆都甚少用到,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也从未提及乳根治疗呃逆一说, 那乳根灸治呃逆有什么理论依据呢?从经络理论来看, 呃逆一证与肺、胃两脏及两经相关, 胃经“其支者, 从大迎前, 下人迎, 循喉咙, 入缺盆, 下膈, 属胃, 络脾。”选取胃经的穴位无可非议, 现代临床我们常用的止呃穴位足三里、梁丘都为胃经穴位, 但选用乳根穴的依据何在?仔细参详胃经的循行路线, 发现从解剖位置来看, 乳根穴是距离膈肌位置最近的一个胃经穴, 从经穴的近治作用来讲, 选用胃经的乳根穴治疗呃逆是非常恰当的, 同时也表明古人也认识到了引起呃逆的“膈肌”的准确解剖位置, 这与我们在临床使用膈俞、T7华佗夹脊穴治疗呃逆是一个道理。

关于针灸治疗呃逆的选穴理论依据, 古今医家多以经络循行、脏器相近为基础选择相关穴位施治, 因此胃经、肝经、脾经穴位较为常用, 但李老师却擅长用位于肘关节附近肺经上的非经穴点治疗呃逆, 这个穴位位于尺泽与侠白之间, 尺泽上方2寸许。李老师应用此非经穴点治疗呃逆往往收效迅速, 针下呃止, 十分神奇。探及理论渊源, 李老师认为呃逆一证的辨证取穴, 除了根据经络循行、脏腑表里相关选穴外, 还可以根据气街理论选穴治疗。《灵枢·卫气》篇中将人体从上至下分别为头、胸、腹、胫四气街, 而膈正是胸气街与腹气街的分隔处, 因此呃逆一证与胸腹气街有关。气街理论以十二经标本为基础, 反映了经络系统在人体头胸腹胫循行分布中相互交通的关系, 主要说明了经络的横向联系, 是脏腑和诸经气血横向输注的捷径, 体现了经络在人体各部联系形式的多样性。但是在传统的气街论述中, 唯独上肢没有气街的分布。李医师根据经络循行及临床应用认为, 上肢应为胸气之街与腹气之街的分布范围, 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解释应用上肢穴位治疗胸腹部脏腑疾病。根据这一理论, 李医师所取穴位正好与膈肌相平, 且位于肺经上, 从经络上讲肺经“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 从气街理论上讲, 气街是脏腑和诸经气血横向输注的捷径, 李医师取的穴位离膈最近, 针刺产生的调节信号可以通过气街迅速的到达病变部位, 故收效快捷, 针下而呃逆止。

在治疗胸腹腔脏器疾患时, 李老师认为辨证辨经是针灸取穴的总纲, 而合理应用各种配穴方案是取效的关键。《素问·五常政大论》:“病在上取之下, 病在下取之上, 病在中傍取之”, 前两句体现了标本根结理论的选穴原则, 而后一句则可以理解为是气街四海理论在治疗胸腹腔脏器疾病的选穴原则。

从目前针灸治疗呃逆的情况看, 在取穴方面, 远道取穴常用, 而针对患处的局部取穴少用;对于辨证为“杂病发呃, 本属虚寒”的呃逆多用针法, 而灸法, 尤其是直接灸法鲜有人采用。为了进一步加强针灸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 可在辨证远道取穴的基础上根据气街理论选用乳根穴, 或是选用李氏“止呃穴”, 应能进一步加强对顽固性呃逆的疗效, 对于针刺不效或者畏针的患者, 选用乳根施以直接灸法, 也极有可能收到奇效。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慢性泄泻临床观察 篇3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对慢性泄泻的治疗效果。方法:以门诊75例患者为对象,主穴选用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肠腧;脾虚型加太白、阴陵泉、重灸神阙;肾阳虚加肾腧、三阴交、重灸命门;肝脾不和加行间、肝腧、太冲。结果:痊愈30例(40%),有效27例(36%),好转15例(20%),无效3例(4%),总有效率96%。结论:针灸是治疗慢性泄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针灸;慢性泄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47-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门诊75例患者中,男49例,女26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3年以内14例,3~5年55例,6年以上6例。脾虚型36例(腹泻反复发作,大便稀薄,大便次数日2~3次或6~10次不等,便内有食物残渣,腹部隐痛,腹胀肠鸣食欲差,进食不慎或受寒后症状加重,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肾阳虚型23例(黎明前出现脐腹作痛,阵痛或隐痛,痛即腹泻,泻后则安,小腹冷感,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腹部喜温喜按。常感腰背酸痛,怯寒怕冷,四肢不温,夜尿多,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肝脾不和型16例(呕吐吞酸,情绪波动时泄泻加重,泻必腹痛,泻后痛减,干呕泛恶,嗳气太息,咽中如梗塞状,胸胁胀痛,烦闷不舒,口苦,舌边尖红,苔薄腻,脉弦)。

1.2治疗方法处方:主穴为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肠腧;脾虚型加太白、阴陵泉、重灸神阙;肾阳虚加肾腧、三阴交、重灸命门;肝脾不和加行间、肝腧、太冲。操作:脾虚型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并灸神阙10分钟,嘱患者家属回家后再给病人灸一次神阙。肾阳虚型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针后加灸命门10分钟,回家再灸一次命门。肝脾不和型太冲,肝腧用泻法,脾腧用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分。以上操作10次为一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周,三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疗效标准75例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消失,但遇寒或情绪紧张时,仍有腹泻症状;好转: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前后无变化。

1.4治疗结果痊愈30例(40%),有效27例(36%),好转15例(20%),无效3例(4%),总有效率96%。其中1疗程痊愈者5例,2疗程痊愈者10例,3疗程痊愈者18例,无效3例为病程较长,均超过6年以上。

2典型病例

牟某,男,51岁。于2007年9月24日初诊,诉泄泻反复发作已有4年。大便日3~7次,便质稀薄,或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量不多,便中无脓血,腹部隐痛肠鸣。近来饮食减少,进食不慎或受寒后症状加重,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曾作钡灌肠,结果为:结肠充盈良好,外形较细,肠袋变浅,尤以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明显,大便细菌培养阴性。西医诊为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泄泻(脾虚型),治宜健脾利湿止泻,取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太白、阴陵泉、大肠腧;针用补法,每日1次,留针30分。并用艾条灸神阙穴十分钟,以皮肤温热为度,回家后嘱自用艾条灸神阙穴一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精神佳,食欲好转,疾病痊愈。

刘某,女,49岁,于2008年1月6日初诊,诉泄泻反复发作2年,大便日2~5次,便质稀薄,气味酸臭,情绪波动时泄泻加重,泻必腹痛,泻后痛减,平时呕吐吞酸,干呕泛恶,嗳气太息,咽中如梗塞状,胸胁胀痛,烦闷不舒。近来和家人生气泄泻加重,口苦,舌边尖红,苔薄腻,脉弦。曾作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变形,前壁可见溃疡及糜烂,球后未见异常。钡灌肠示粘膜粗乱或有细颗粒变化,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西医诊断为十二场球部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肝脾不和型),治宜抑肝扶脾止泻。取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肠腧、行间、肝腧、太冲。肝腧,太冲用泻法,脾腧用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分。每日一次。连续两个疗程后,症状消失,疾病痊愈。

3讨论

本病主要是由于外邪入侵,或情致抑郁,损伤脾胃,酿湿生热下注大肠,日久正气损伤所致,属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病变,故所选中院乃胃之募穴,天枢乃大肠之募穴,关元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是调胃腑要穴。有健脾和胃之功,又能治大小肠疾患。太白为脾经原穴,有健脾和胃化湿之功。上述腧穴合用有补益脾胃,益气固肠,调理胃肠气机之效。脾腧,肾腧、大肠腧为脏腑背腧穴。可调整相应脏腑之功能,针灸此三穴可达健脾温肾,调肠之功。同时我们对肝腧,太冲采用泻法,以达到抑木扶土之功效。针用补法加灸可温补脾土,加强水谷运化。神阙穴为六腑真气所系,命门穴为人体元气之根.生命之门,两穴重灸能起温阳益肾、培元固本的作用。临床上通过辨证取穴施术,作用于腧穴一经络一脏腑,一方面调整肠道功能状态,促进肠道粘膜炎症吸收,溃疡面修复愈合;一方面调整人体免疫系统,改善人体内环境,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达到了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目的。本文结果表明针灸是治疗慢性泄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士田,李海燕,侯东立.针刺治疗慢性腹泻38例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2004,(14).

[2]富延萍,舒晓鹏.针灸推拿治疗慢性腹泻32例[J].陕西中医,2001,(03).

[3]刘丽娜,孙海舒.温针灸与中药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0).

针灸临床论文 篇4

【摘 要】目的:研究与分析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康复治疗,基于此观察组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48/50)与对照组78.0%(39/50)相比显著较高,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观察组随访3个月后复发率为4.0%(2/50)与对照组12.0%(6/50)相比显著较低,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且可显著减少其复发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2

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和放射痛,且多发于青壮年。此类患者以腰痛为主要突出症状,其次表现为坐骨神经痛,且可累及下腰部,从而引发臀部疼痛和感觉障碍[1]。而患者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其依次还会出现足部、小腿外侧、大腿后方等疼痛。已有研究显示,针对此类患者采用针灸康复治疗可达到理想疗效[2]。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即对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为25-65岁,平均年龄为(42.3±5.7)岁。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61-80岁,平均年龄为(43.8±4.2)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康复治疗,即指导患者卧床休息,且尽可能木板床,以减轻椎间盘受压,从而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同时采取推拿按摩以调节患者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也可持续牵引患者骨盆,0.5-1.0h/次,1次/d,牵引重量控制为25-30kg左右。待患者病情缓解后,可指导其在护腰带保护下接受运动疗法,即采取增强腹肌和腰背肌的肌力训练以及直腿抬高运动等,如飞燕式、下肢直腿抬高、三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等。持续30d为1个疗程。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针灸治疗,即指导患者采取侧卧位或俯卧位,穴位选择:承山、阳陵泉、委中、肾腧、环跳、秩边、大肠腧等穴,对针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相关尺寸针进行针刺,针刺方法为大肠腧穴采取提插捻转法,进针深度1.0寸,且保持直刺,以感觉胀痛、麻木为宜;承山、委中、秩边等穴位采取提插泻法,进针时与皮肤形成60-70度夹角;其与穴位采用相应针刺方法,留置时间为30-45min,1次/d,持续治疗30d??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并记录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情况。疗效判定标准[3]:治愈: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可达70度,下肢麻木、腰腿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且可正常活动和工作;显效: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可达60度,下肢麻木、腰腿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且可正常工作,但活动受限;有效: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可达45度,下肢麻木、腰腿疼痛等症状部分消失,劳累时疼痛加重;无效:患者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48/50)与对照组78.0%(39/50)相比显著较高,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见表1)。观察组随访3个月后复发率为4.0%(2/50)与对照组12.0%(6/50)相比显著较低,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讨论

在中医学理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范畴”,且是造成患者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该病症发病主要受到创伤劳损、感受风寒暑湿、肾虚精亏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经络损伤、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现代医学理论中是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勃列,导致神经根受到髓核突出的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炎症[4]。在临床治疗此类患者,主要采取非手术治疗,如推拿按摩、针灸治疗、牵引疗法等。其中牵引疗法、推拿按摩等均属于康复治疗。而通过对患者采取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其既能缓解患者各种症状,还能减轻其痛苦,并能缓解肌肉紧张,促使椎间盘部位气血通畅,又能增加神经血液供应,复原突出的髓核,从而给促使患者病情更快恢复[5]。本文的研究中,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与对照组78.0%相比显著较高,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观察组随访3个月后复发率为4.0%与对照组12.0%相比显著较低,且组间差异对比P<0.05。因此可以看出,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且可显著减少其复发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2016针灸推拿试题 篇5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0分): 1.阴经是指

A.六脏的经脉 B.六腑的经脉 C.督、带脉 D.循行胸腹经脉 E.循行背部经脉

2.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 3.髓海位于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 4.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指

A.气街

B.标本

C.根结

D.交会穴

E.四海 5.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6.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7.三焦的下合穴在

A.足阳明胃经上

B.足少阳胆经上

C.足太阳膀胱经上

D.手少阳三焦经上

E.手阳明大肠经上 8.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中府

B.云门

C.孔最 D.列缺

E.少商 9.手三里位于

A.肘横纹下3寸

B.肘横纹下4寸

C.肘横纹上3寸

D.肘横纹上4寸

E.肘横纹下2寸

10.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的穴位是

A.尺泽

B.孔最

C.列缺 D.经渠

E.太渊 11.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 12.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3.三阴交位于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

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

14.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列

E.中冲 15.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内关

B.少列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 1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 1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18.在下列穴位中,治疗胎位不正的是

A.至阳

B.至阴

C.会阳

D.肩井

E.昆仑 19.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20.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21.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22.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支沟

B.间使

C.阴郄

D.三阳络

E.会宗 23.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

A.丝竹空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渚 24.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B.任脉、督脉

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

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25.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

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 26.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A.肝

B.耳

C.胆

D.胃

E.胁 27.八会穴中的脏会在

A.足厥阴肝经上 B.足太阴脾经上 C.足阳胆胃经上 D.任脉上

E.手太阳小肠经上

28.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

A.肝经

B.肺经

C.胆经

D.脾经

E.胃经 29.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神庭

E.水沟 30.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推拿的复合手法有哪些?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2.针刺基本手法有哪些?隔盐灸可以治疗?1.A 2.C 3.C 4.C 5.B 6.C 7.C

8.D 9.E 10.C 11.C 12.C 13.D 14.D 15.A

16.C 17.A 18.B 19.B 20.E 21.E 22.B 23.C 24.A 25.B

26.D 27.A 28.D 29.B 30.D

二、简答题

1.推拿的复合手法有哪些?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包括按揉法、拿揉法、牵抖法。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早期以和营通络活血止痛为主,后期以舒筋通络,滑利关节为主。2.针刺基本手法有哪些?隔盐灸可以治疗?

提插法、捻转法 ;

痢疾、吐泻

1.A 2.C 3.C 4.C 5.B 6.C 7.C

8.D 9.E 10.C 11.C 12.C 13.D 14.D 15.A

16.C 17.A 18.B 19.B 20.E 21.E 22.B 23.C 24.A 25.B

26.D 27.A 28.D 29.B 30.D

二、简答题

1.推拿的复合手法有哪些?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包括按揉法、拿揉法、牵抖法。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早期以和营通络活血止痛为主,后期以舒筋通络,滑利关节为主。2.针刺基本手法有哪些?隔盐灸可以治疗?

提插法、捻转法 ;

针灸试题总结 篇6

1.手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4.以下哪组经脉不属于表里关系: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

5.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E 手足末端

6.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头面部

7.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8.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内

9.足太阳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

10.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11.足三阳经的循行规律是:从头走足

12.下列各项中,被称为“一源三歧”的是:任脉,督脉,冲脉

13.被成为“十二经之海”的是:冲脉 14.被成为“阴脉之海”的是 : 任脉

15.十二经之别络穴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16.十五络脉指十二经脉之别络,加上 : 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

17.下列各项中,论述错误的是 :脾之大络散布于全身

18.以下哪项不属于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 行于体表,入于内脏

19.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 头面部

20.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胸中

21.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22.足三阴经在内踝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 :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3.手三阴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 24.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 从头走

25.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 :足大趾外端

26.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 D 足大趾内端

27.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的经脉是 :冲脉 28.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任脉 29.带脉的功能是: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30.冲脉的功能是:涵蓄十二经气血

31.任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与腹部

32.督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与头部

33.以下哪项不是经络的生理作用:蓄积渗灌气血

34.以下哪项不属于《四总穴歌》的内容:胸胁内关谋

35.俞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36.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 :只有一个穴位

37.有关奇穴,叙述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

38.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

39.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俞穴的住治特点还包括:特殊作用

40.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 41.手劂阴心包经的主治特点是:心,胃病 42.足阳明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口齿病,胃肠病

43.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眼病,神志病,热病

44.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病,热病 45.足三阴经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妇科病

46.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 47.足少阴肾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48.任脉的主治特点是: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49.督脉的主治特点是:中风,昏迷,热病 头面病

50.属于俞穴特殊作用的是:大锥退热

51.属于俞穴远治作用的是:合谷治疗五官病

52.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8寸

53.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的骨度分寸是:18寸

54.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9寸 55.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是 : 3寸

56.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头内上踝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18寸

57.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13寸

58.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9寸

59.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9寸 60.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2寸

61.腋窝顶点至第11胁游离端(章门)的骨度分寸是: 12 寸

62.横指同身寸法中,以患者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中指中节

63.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劂穴,属于何种俞穴定位法:固定标志定位法

64.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13寸

65.肘横纹至腕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2寸 6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8寸

67.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的骨度 分寸是:9寸

68.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9寸

69.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的骨度分寸是: 12寸

70.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放凹陷中定阳陵泉,此种取穴方法书:固定标志定位法

71.以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此种取穴方法属:简便取穴法

72.在肘横纹中,二头肌健桡侧凹陷出的俞穴是:尺泽

73.既可治疗咳嗽,气喘,又可治疗头项疾

患的是:列缺

74.治疗肺热咳血的首选穴位是:孔最 75.善于治疗无脉症的俞穴是: 太渊

76.以下哪项不是尺泽穴的之治病证 :齿痛,口眼歪斜

77.治疗咽喉中痛的收选穴是:少商 78.治疗头项痛的首选穴是:列缺

79.位于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出的俞穴是:鱼际

80.位于尺泽穴位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的俞穴是:孔最

81.循行“入下齿中”的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

82.下列俞穴归经不正确的是:内庭属于手阳明大肠经、83.下列俞穴中,治疗高血压首选:曲池 84.经脉循行中,不与目内眦或目歪眦发生联系的是:手阳明大肠经

85.下列哪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商阳,迎香

86.以下哪项不是手阳明大肠经俞穴的 主治病症:胸胁病

87.常用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88.常用于治疗瘾疹,累疬的是:曲池

89.常用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90.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B合谷 91.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E 曲池

92.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的经脉上:手阳明大肠经

93.起于目内眦,上额,叫颠的经脉是:足太阳胆经

94.胃的募穴位所属的经脉是:任脉 95.不属于足阳明胃经的俞穴:血海

96.在腹部,距前正中线4寸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

97.位于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的穴位是:梁门

98.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胫骨前外2横指处的穴位是:丰隆

99.以下哪项不是足三里穴的主治病症:热病

100.上巨虚位于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 3寸

101.归来穴位于前正中旁开2寸,脐中:4寸

102.强壮保健要穴是: 足三里 103.治疗痰饮病症的要穴是:丰隆 104.中浣穴的定位是: 脐上4寸 105.天枢穴的定位是: 脐中旁开2寸 106.丰隆穴善于治疗:痰饮病症 107.内廷穴位善于治疗:五官热症

108.脾的募穴所属的经脉是:足劂阴肝经 109.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隐白

110.在内踝上8寸处相交叉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与足劂阴肝经

111.在第1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的俞穴是:太白

112.下列俞穴中,治疗痛经首选穴是:地机 113.足太阴脾经终止穴是:大包

114.以下哪项不是三阴交穴的主治病症:阳虚诸症

115.善治水湿病症的俞穴是: 阴陵泉 116.善治慢性出血证的俞穴是:隐白

117.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首选穴是:隐白 118.上述俞穴中,治疗痛经首选穴是:地机 119.地机穴位于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经上,阴陵泉穴上: 3寸

120.阳白穴的定位是:目正视,瞳孔直上,眉: 1寸

121.不属于手少阴心经的俞穴是:少泽 122.屈肘,当肘横纹内侧与骨内上踝连经的中点处的俞穴是:少海

123.治疗舌强不语,暴音的首选穴是:通里 124.:阴弘穴位于腕横纹上几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 0.5寸

125.常用于治疗盗汗的是:阴郗

126.下列哪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终止穴:少冲 127.以下哪项不是神门穴的主治病症:呕血,衅血

128.常用于治疗阴痒,阴痛的俞穴是:少府 129.常用于治疗吐血,衅血等血证的俞穴是:阴弘

130.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的俞穴是:阴郗

131.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健的桡侧缘的俞穴是:列缺

132.下列何经循行“绕肩胛”

133.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俞穴是:听宫 134.位于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的俞穴是:天宗

135.以下哪项不是后溪穴的主治病症:累痢 136.手少阴心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肺

137.手太阳小肠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胃

138.治疗癫狂病,首选:后溪

139.治疗目视不明,首选:养老

140.下列何经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足太阳膀胱经

141.下列俞穴中,常用与治疗扼逆症的是:攒竹

142.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是:天柱 143.下列俞穴中,平于第7胸椎棘突下的是:膈俞

144.下列俞穴中,治疗血病首选:膈俞 145.:下列俞穴中,治疗急性吐泻有速效的是:委中

146.申脉穴位于:外踝尖与跟健之间的凹陷处

147.下列俞穴中,治疗痔疾常取:承山 148.大肠俞的定位是: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49.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是:大椎 150.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1.肝俞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2.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153.起于目锐眦的经脉是:便秘 154.次燎穴的主治病症是:痛经 155.委中穴的主治病症是;丹毒

156.上述俞穴中,治疗痔疾常取: 承山 157.上述俞穴中,治疗呃逆症常取: 攒竹 158.屈膝,国窝内侧,当半健肌健与半膜肌之间的俞穴是:阴谷

159下列俞穴中,治疗汗证首选:复溜

160.足少阴肾经在胸部的循行是旁开前正中线:2寸

161.以下哪项不是照海穴的主症:呕吐涎沫,吐舌

162.肾经在循行中,末与以下何脏腑发生联系:心中

163.复流穴位的定位是: 太溪穴位上2寸,164.照海穴位的定位是: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165.以上俞穴位中,治疗汗证应首选:复流 166.以上俞穴中,治疗神志病应首选:神门 167.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187.“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着是以下那条经脉:足少阳胆经 192.悬钟穴常用于治疗:痴呆中风 193.足临泣常用于治疗:乳痈

194.下列何经循行环阴器:足厥阴肝经 195.太冲穴的定位是;足背,第一、二跖骨节合部之前凹陷中

196.肝经在循行中未与以下何脏腑发生联循中指,出其端的经脉是:手劂阴心包经 168.在肘横纹中,弘二头肌健尺侧凹陷处的俞穴是:曲池

169.下列哪项不是内关的主治病症:遗尿,阳痿

170.下列按个项目不是手劂阴心包经的主治病症:头面部疾患

171.弘门穴的定位是: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

172.内关穴的定位是: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

173.善于治疗心痛,烦闷口疮,口臭的俞穴是:劳宫

174.善于治疗胃痛,呕血,呕吐,暑热病的俞穴是:曲泽

175.下列俞穴中,不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是:肩贞

176.支沟穴的定位是: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77.丝空竹穴的定位是:眉梢的凹陷处 178.下列哪项不是外关的主治病症:心痛,胸闷

179.中渚穴的定位是: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液门后1寸

180.外关穴的定位是:掌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81.善于治疗侧身痛,便秘的俞穴是: 支沟 182.善于治疗耳鸣,耳鸣,肩肘臂酸痛的俞穴是:中渚

183.以下俞穴中不属于足少阳胆经的是:下关

184.胆经的募穴归属于以下那条经脉:足少阳胆经

185.以下俞穴中不属于足少阳胆经的是:丝竹空

186.针刺环跳的最佳体位是:侧卧位 系:心

197.位于足大指内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隐白

198.位于足大指外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的穴位是:大敦

199.常用于治疗疝气的穴位是:大敦 200.常用于治疗蹦漏的穴位是:隐白

201.下列各项中对百会描述不正确的是: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7寸

202.下列俞穴中不属于督脉的俞穴是:承浆 203.下列那项不是大椎穴的主治病症:腹泻痢疾脱肛

204.常用于治疗神志病、热病的经脉是:督脉 205.善于治疗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疾病的俞穴是:至阳

206.善于治疗目痛、鼻渊等头面部病症的俞穴是:上星

207.善于治疗中风、癫狂病、癔病等内风为患神志病症的俞穴是:风府

208.善于治疗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肾阳不足病症的俞穴是:命门

209.中脘穴的定位是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210.下列各组俞穴中,相距一寸的是:中极关元

211.下列俞穴中不属于任脉的俞穴是:水沟 212.下列哪相不是关元的主治病症:癫狂病、失眠

213.任脉循行未至以下何处:鼻

214.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的俞穴是:中脘

215.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的俞穴是:关元

216.善于治疗哮喘、咳嗽、胸痛等肺系病症的俞穴是:膻中

217.善于治疗暴喑、吞咽困难等咽喉口舌病症的俞穴是:廉泉

218.华佗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第一胸椎至第三胸椎脊突下两侧

219.胆囊穴的定位是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220.阑尾穴位的定位是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221.善于治疗小儿疳疾的是:四缝

222.善于治疗昏迷、晕厥、高热的俞穴是:十宣

223.以下那相叙述是错误的:夹脊穴不可以治疗胸腹疾患

224.以下那相不是夹脊穴的治疗病症:虚劳赢瘦

225.位于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的俞穴是:胆囊

226.位于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的俞穴是:阑尾

227.用于治疗鼻渊、鼻 的俞穴是:印堂 228.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的俞穴是:四神聪 229.取头、项、腰骶部、下肢后侧俞穴宜选那种体位:俯卧位

230.针刺下列俞穴时哪个穴位不适应取仰卧位:肾俞

231.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俞穴的进针方法是:提捏进针法

232.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的角度为:45度

233.有关哑门穴针刺操作叙述正确的是: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234.八脉交会穴中通于阳维脉的俞穴是:外关

235.八脉交会穴中通于阴跷脉的是:照海 236.八脉交会穴中通于督脉的俞穴是:后溪 237.八脉交会穴中通于冲脉的俞穴是:公孙 针灸学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针灸甲乙经》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晋代—皇甫谧

3.《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349个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 王惟一

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 宋代 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杨继州

7.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针灸大成》

8.《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滑伯仁 9.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是:李学川 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公元17世纪 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太阴、厥阴、少阴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部位排列是厥阴、太阴、少阴

14.十二经脉的循形走向正确的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交接的部位在 手足末端

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 头面部

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 胸中

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是手少阳—手少阴

19.奇经八脉循形的特点是:除带脉横向循形外,其余均为纵向循形,纵横交错地循形 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经与经之间无相互交接规律

20.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形部分

21.十二经筋的循形走向是: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形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22.经络的作用A.运形气血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D.保卫机体

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 心中

24.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胸中

25.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 肺中

26.足三阳经在躯干部的排列是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7.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28.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肺经、心包经、心经

29.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58.足阳明胃经的起止穴是:承泣、厉兑 59.穴位中相距3寸的是:上巨虚—下巨虚 60.足三里穴归属:胃经

30.十四经穴总数为:361个 31.五输穴中以所出为:井 32.五输穴中以所溜为:荥 33.五输穴中以所形为经 34.五输穴中以所注为 输

35.五输穴中以所入为 合

36.十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 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38.下面的骨度分寸正确的是 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岐骨至脐中8寸 两乳头之间8寸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 39.本经的募穴是

A.肺—中府B.大肠—天枢 C.膀胱—中极D.肝—期门

40.正确的骨度分寸是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41.根据骨度分寸法,神阙到中脘穴是:4寸 42.根据骨度分寸,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为:13寸

43.根据骨度分寸法,肘横纹至腋前横纹为 9寸

45.心经的募穴是:巨阙 46.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是:尺泽 47.即是输穴又是原穴,还是八会穴的穴位是:太渊

48.在桡动脉桡侧凹陷处是:太渊

49.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是商阳、迎香 50.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 51.属大肠经的穴组是:曲池、手三里、合谷、迎香

52.阳溪穴上3寸是:偏历 53.曲池穴属:大肠经

54.属胃经的穴组是:承泣、厉兑、解溪、足三里

55.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脊外开1横指是 足三里

56.胸正中线旁开4寸是:胃经 57.腹正中线旁开4寸是:脾经 61.足太阴脾经的起止穴是:隐白、大包 62.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 三阴交

63.阴陵泉是五输穴中的:合穴 64.阴陵泉与地机穴相距:3寸 65.足太阴睥经的络穴是:公孙 66.脾经在腹正中线旁开:4寸 67.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

68.阴郄穴位于:神门穴上0.5寸 69.心经的合穴是”少海

70.归属心经的穴组是:通里、少冲 71.心经的起止穴是:极泉、少冲

72.与目内眦和目外眦均发生联系的经脉是 小肠经

2.六阳经中,除„外,均与目内眦或目外眦发生联系:

A.手太阳

B.手少阳C.手阳明

D.足阳明

E.足少阳答案:C 考点:经脉循形。

分析:手太阳小肠经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手少阳三焦经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形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上形至额角,下形至耳后(风池),沿颈旁,„。手阳明大肠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可见以上经脉中除手阳明大肠经外都到达目内眦或目外眦。

73.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

74.治疗腰痛的穴组是:委中、后溪 75.治疗乳少的穴位是:少泽 76.听宫穴归属:小肠经

77.属于膀胱经的穴组是承扶、肺输、心输、大肠输

78.肝输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79.足小趾外侧端,距趾甲根角旁约0.1寸

是:至阴

80.两肩胛下角平:第7胸椎棘突81.昆仑穴归:膀胱经83.肾输穴旁开1.5寸是:志室 84.腹正中线旁开0.5寸是:肾经 85.脐旁0.5寸的穴位是:肓输 86.太溪穴归:肾经

87.属足少阴,肾经的穴组是:涌泉、肓输 88.照海穴在特定穴中属:八脉交会穴 89.八会穴中的气会穴是:膻中

90.下列穴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内关

91.治疗心、胸、胃之疾的八脉交会穴穴组是:公孙—内关

92.心包经的五输穴中的合穴是:曲泽 93.大陵穴归:心包经

94.心包经的起止穴是:天池、中冲 95.手少阳三焦经的穴组是 外关、阳池、支沟、耳门 96.三焦经的下合穴是:委阳 97.阳池穴与支沟穴相距为:3寸 98.有通便作用的穴位是:支沟 99.耳门穴归:三焦经

100.足少阳胆经的募穴是:日月 101.足少阳胆经的合穴是:阳陵泉

102.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的前缘是:绝骨 103.大腿外侧正中,膝中上7寸是:风市 104.足少阳胆经的起止穴位是:瞳子髎、足窍阴

105.既是合穴,又是八会穴的穴位是阳陵泉 106.足厥阴肝经的募穴是:期门

107.足背,第1、第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是:太冲

108.治疗目赤肿痛的穴组是:太阳、合谷、太冲、风池

109.有“四关”穴之称的穴组是合谷、太冲 110.足厥阴肝经的起止穴是:大敦、期门 111.在下列经脉中,起于中焦的经脉是肺经 112.在下列井穴中,具有催乳功用的穴位是 少泽

113.不是八脉交会穴的是中脘

114.是经脉的起止穴组为:会阴、承浆;长强、龈交;隐白、大包;涌泉、输府

115.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是:曲泽

116.捻转补泻法的补法操作的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117.捻转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118.提插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119.提插补泻法的补法操作是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120.平补平泻法用于不盛不虚证 121.直接灸法分为化脓灸、非化脓灸 122.散刺法为三棱针操作法

123.最早记载“角法”的是《五十二病方》 124.使用电针治疗时,通电时间一般为 5~20分钟

125.操作皮肤针时使用的是 腕力

126.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是点刺、挑刺、散刺、刺络127.用输募配穴法治疗小儿遗尿选 中极、膀胱输128.针灸治疗肠痈时以:足阳明经穴为主

129.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治疗咽喉肿痛的首选穴位是:少商130.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申脉、后溪

131.治疗肺系、喉咙、胸膈之疾的穴组是 列缺、照海132.肺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尺泽133.肺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

:太渊134.肝经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形间135.肝经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曲泉136.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合谷137.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内庭

138.治疗呕吐的基本穴组是内关、足三里、中脘

139.不属于肝气犯胃之胃痛的临床症状是 畏寒喜暖

140.治疗实证癃闭的穴组为三阴交、中极、阴陵泉、膀胱输

141.治疗眩晕之实证以胆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概况 篇7

1 刺络放血拔罐法

黄莹[2]等治疗时用三棱针在皮损区外缘向中心快速散刺, 使之微见出血后用玻璃罐拔吸散刺部位5~10min;对照组采用常用药物阿昔洛韦、双黄连胶囊、维生素B族、止痛药等治疗。治疗组52例, 对照组37例,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为81.8%,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韩岩[3]选取各簇水疱群间正常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疾刺、拔罐, 令出血量5~8ml, 留罐5min, 每日选取2~3处, 10次为1疗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刺络放血拔罐配合体针疗法

樊玲[4]等对超时留针加刺络加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进行临床观察, 先取局部阿是穴、相应神经节段夹脊穴, 针刺后接通电针仪, 留针1h。出针后, 在其上行皮肤针叩刺加拔罐。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方法, 留针时间缩短25min。两组均1次/日, 10次为1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患者均为20例。结果两组痊愈率、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郭燕[5]在带状疱疹分布的两端各一个用针刺破水疱皮肤, 再作拔罐8~10min, 又取患侧经外奇穴龙眼穴, 三棱针点刺放血, 挤出2~3滴血液或黄色黏液。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1次。针刺穴位:患侧华佗夹脊穴2穴, 若阳明蕴热加曲池、风池、足三里;肝胆火盛加外关、支沟、阳陵泉、行间;气滞血瘀加三阴交、合谷、血海。30例全部痊愈。郭学梅[6]采用针刺法:取穴支沟、阳陵泉、丘墟, 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 留针50min, 每10min行针1次;起针后再用梅花针叩刺疱疹及周围皮肤, 以刺破疱疹, 然后拔罐10min治疗带状疱疹50例, 治疗3个疗程后全部治愈。

3 微针疗法

邹菲[7]将患者一侧耳廓搓热折叠, 常规消毒耳尖穴, 三棱针快速点刺之, 挤压令其出血5~10滴, 用干棉球压迫止血。隔日放血1次, 双耳交替进行。陈慧文[8]常用穴为肝区、神门及皮疹分布属区, 刺针捻转1min, 留针30min, 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子压贴穴位, 隔日1次, 双耳交替。李建武[9]报道的191例中, 头针治疗148例, 对照组43例。头针组不加用任何药物, 根据疱疹及疼痛部位选择相对应的感觉区和运动区, 在头面部取感觉区和运动区的下2P5, 胸胁及上肢取中2P5, 腰骶及下肢取上1P5。每日针刺1~2次。对照组由协作单位随机选择, 用维生素B12等常规治疗。结果头针组痊愈10例, 显效35例, 进步37例, 无效66例;对照组无痊愈病例, 显效2例, 进步37例, 无效4例。在治疗过程中, 要求针刺部位准确, 捻转频率快, 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4 针灸并用或配合TDP治疗

沈咏芳[10]等在出疱疹处于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 (TDP) 照射后, 用梅花针重叩, 再迅速加拔火罐, 起罐后配合清艾条温和灸疱疹处, 经7d治疗, 4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 7.5%。宋守江[11]将蒜片上置放艾柱, 置于疱疹周围, 点燃, 以周围皮肤潮红、患者感觉舒适温热无痛为度, 每处灸3~5壮。在疹起始部位, 一侧边缘处成15~30度角进针, 针尖刺向病灶中心。再按带状疱疹发展方向, 在针刺方向对侧用同样方法针刺堵截, 再配以皮损部位相应之同侧夹脊穴, 头面部者加合谷, 腰以上加曲池, 腰以下加阳陵泉, 肝经郁热加行间, 脾虚湿蕴加阴陵泉, 气滞血瘀加太冲、血海, 全部病例均有效。吴昊[12]用体针结合回旋灸治疗带状疱疹, 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发于头面者加风池, 发于胸胁背加太冲、夹脊, 发于腰背部加委中, 回旋灸取阿是穴, 针刺用泻法。阿是穴用清艾条回旋灸, 结果愈显率为97.7%。莫晓枫[13]确定皮损范围, 选定每处总长的头尾两点, 以2~4穴为宜, 选用艾柱连续灸5壮为宜,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66.67%, 好转28.57%, 无效4.76%。白桦[14]治疗组局部取阿是穴, 远隔主取合谷、曲池、委中、三阴交。操作:局部取阿是穴, 用碘酒及酒精常规消毒后, 于损害部位的外周用三棱针挑刺3~5针, 破皮出血即可, 同时用三棱针把水疱挑破放出水液, 然后用艾条灸15~30min;远隔穴位用30号1.5~2寸毫针针刺, 进针后, 采用提插捻转法, 当患者有明显的酸麻胀感觉时, 留针20~30min;5~10min行针1次, 一般每日1次, 7次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吗啉胍 (病毒灵) 200mg, 每日3次;维生素B120.1mg, 肌内注射, 每日1次, 7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疼痛消失时间、平均痊愈天数及全病程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张宏荣[15]针刺配合棉花灸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针刺治疗。张敏等[16]将7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围针加围灸组 (治疗组) 38例和单纯围针组 (对照组) 34例, 对照组从带状疱疹的“蛇头”到“蛇尾”方向分别在疱疹边缘进行围针治疗, 治疗组再在围针区域使用艾条对疱疹进行直接灸。结果:治疗组3 8例患者多在3天内治愈, 总有效率9 7.4%;对照组总有效率85.3%,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而且明显缩短了消疱结痂时间, 减少了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5 针灸配合药物治疗

王建良[17]采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内服, 配合皮疹周边用三棱针散刺出血, 加拔火罐法为观察组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口服板蓝根合剂, 外涂炉甘石洗剂, 静脉滴注青霉素和利巴韦林注射液;两组均为43例,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 对照组有效率79.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余春艳[18]等于常规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 胸腺素静脉注射, 或卡介苗多糖核酸 (唯尔本) 肌内注射, 或斯奇康肌内注射, 外用氧化锌油。对刺络拔罐组除常规治疗方法外, 加用刺络拔罐治疗。结果:刺络拔罐组中80例患者, 完全恢复74例, 显效6例;常规治疗组75例患者, 完全恢复40例, 显效17例, 好转14例, 无效4例, 刺络拔罐组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上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杨淑敏[19]药针组采用中药口服加局部针灸治疗, 中药内服以理气活血, 疏肝止痛为主, 方药以柴胡疏肝散与活络效灵丹加减;针灸取穴以中医经络辨证取穴, 根据受累神经局部取穴加背俞穴或华佗夹脊穴, 或配合远端取穴, 每日一次。针灸组以维生素B1、维生素B6各10mg, 每日3次口服, 维生素B12每日1ml肌注, 配合针灸 (方法同药针组) 。西药组口服药物同针灸组, 再配合曲安奈得注射液10mg、2%利多卡因注射液4ml局部注射。药针组中治愈48例, 总有效率达91.2%;针灸组中治愈23例, 总有效率达71.7%;西药组治愈7例, 总有效率达5 3%。

6 其他疗法

刘枫林[20]等针刺组应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HN) 患者共96例。取毫针4~5支, 在治疗部位中心插入1针为正极 (阳极) , 可直刺, 其余3~4针以等分圆的形式 (直径不超过5cm) 分别刺入周围皮肤为负极 (阴极) , 可直刺或针尖向正极方向斜刺。用G-6805电针仪, 将3~4根输出的正极接在同一中心针上, 负极分别接在周围针上, 用密波, 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 每次2h。西药组35例, 采用常规的阿昔洛韦 (无环鸟苷) 、干扰素、激素类等治疗。结果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袁鹤庭[21]等用围刺+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58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3.1%。罗家山[22]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治疗96例。选用丹参注射液2ml与维生素B121ml混合为3ml, 每个穴位注射0.5~1ml, 阿是穴为主,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结果均有效。李景义[23]用梅花针均匀叩刺疱疹及其周围皮肤, 以表皮出血为度, 再在叩刺区拔罐, 用粗针针至阳透灵台或神道透灵台, 泻法强刺激, 用胶布固定, 留针24小时, 全部有效。

7 评述与展望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HN) 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 后者是指带状疱疹已治愈, 但在皮损 (瘢痕) 处仍有持续性剧烈疼痛的症状, 是一种非常顽固和难治性痛症。带状疱疹发病率在1.4‰~4.8‰之间, 并且有增加的趋势[24], 其中约有10%的患者并发PHN, 而60岁以上老年患者PHN发生率可高达5 0%~7 5%[25]。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H Z和P H N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近几年, 对H Z和P H N的治疗, 特别是在疼痛控制方面, 进行了许多探索, 认为早期治疗对预防PHN有一定作用。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多, 疗效好, 副作用小, 后遗症少, 费用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针灸可以激发机体内部的生理应激系统,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使机体痛阈提高, 免疫功能加强, 同时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的分泌, 产生镇痛作用, 针灸还可以使炎性灶的血管通透性降低, 抑制炎性物质渗出, 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因此, 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 具有疗程短、疗效高的特点, 同时避免了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的痛苦。因部分患者常在皮损消退后遗留有后遗神经痛, 故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疗程需长些, 尤其是老年人, 在疱疹结痂后要再针灸1~2个疗程, 对于缩短病程、缓解疼痛、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尤为重要[26]。但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普遍存在研究方法运用不恰当, 带状疱疹的诊断、纳入、排除及疗效判定所采用的标准等级过低, 退出、失访、脱落病例的分析不够, 未进行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的描述等情况, 且缺乏一些大样本、多中心的有资金资助的临床协作性研究, 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不高, 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降低。因此, 迫切需要正确实施随机分组、分配隐藏及盲法、安慰剂对照、大样本的、有公认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安全性评价、合理设计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27]。

分析针灸治疗牙痛的临床效果 篇8

关键词:牙痛;针灸;临床疗效

牙痛就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牙齿的疼痛,作为口腔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牙痛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牙本质过敏、根尖周围炎、牙髓炎以及龋齿等,在碰到甜、酸、热、冷等刺激时,牙痛就会开始发作或者不断加重,这属于中医学中"骨槽风""牙宣"的范畴[1]。在对牙痛进行治疗时,西医往往会采用消炎止痛药以及抗生素,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我院采用针灸进行牙痛的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门诊患者共计40例,将这些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7~59岁;病程为1~16d;急性牙髓炎12例,深龋牙痛8例。观察组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7~59岁;病程为1.5~18d;急性牙髓炎12例,深龋牙痛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在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的病理诊断都是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牙痛的诊断标准为依据进行的诊断[2]。

1.2方法 对照租采用布洛芬200mg、甲硝唑0.2g进行治疗,merit三次服用,服用方式为口服。观察组采用针灸进行治疗,针刺选穴为:下关、颊车、地仓、合谷[3],在疾病初起的时候捻转强刺激得气,平均每隔15min行针1次,同时留针30min;在病情得到缓解之后开始平泻平补,平均每隔15min进行一次,同时留针30min。1个疗程为3d。在进行治疗的期间饮食宜清淡质软,饮食以健康为标准,忌食冷热之食、忌烟酒、忌食辛辣刺激食物[4],同时患者所食用的食物,必须要保证每天必要的能量获取和摄入。在生活中,患者也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实施,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

1.3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在治疗的前后没有变化或者出现了加重的现象;有效:牙痛发作时疼痛程度以及发作次数相对于治疗前而言明显减轻;痊愈:牙痛所有的症状都消失,而且15d之后没有复发的现象。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16.O 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χ2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 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 t 进行相关檢验,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观察组20例患者中,其中痊愈患者是12例,有效患者是6例,无效患者是2例,治疗组的总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0%;而对照20例患者中,其中痊愈患者是8例,有效患者是4例,无效患者是8例,对照组的总治疗有效率只有60%,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治疗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60%,通过比较在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充分说明了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牙痛一般是由牙周与牙齿局部组织疾病引起的。在我国的中医学中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5]。因此龈与胃、齿与肾关系最为密切,前贤对于这种辨证关系具有很多的论述,比如在中医专著《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牙证不外乎风、火、虫、虚,此言其痛耳"。而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张景岳指出":齿牙之痛有三证:一曰火,二曰虫,三曰虚"。在我国古代的中医学中认为牙痛具有虚实的区别,和肾阴不足与阳明郁火有关。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在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不通则痛"。在治疗的时候选穴要以手足阳明经为主,作为手阳明经穴,合谷穴具有清泻阳明以及调通经气的作用,所配内廷就是足阳明经穴,可以使清泻阳明郁火的效果加强;下关、颊车、地仓等都是阳明胃经之穴,选取这些穴位可以做到标本同治。

经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牙痛,针灸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尤其是对冠周炎、急性根尖周围炎以及龋病具有更好地治疗效果。针灸治疗牙痛具有安全、简便以及速效的优点,然而如果牙痛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就必须要到口腔科进行专科检查,以实现根除病根以及彻底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刚,徐国榕.针灸治疗牙痛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 153-156.

[2]吴芳芳,武瑾,刘拉娣.中西医结合治疗牙痛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8):21.

[3]吴忆利,刘青怡.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牙痛136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9: 147-1149.

[4]赵彤彤,杨小智,夏成.自制"牙痛吸入散"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研究,2008,9(6):19.

上一篇:移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下一篇:宁夏高考英语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