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总结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年龄不断下降,且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针对这一特点,我校紧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不松懈。不断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精心规划和实施青少年的教育保护工作,把青保工作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及周边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有关青保法规的学习与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在校学生的刑案率一直保持零,为宾阳县治安稳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现对2014至2015年我校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建立健全的组织网络
我校成立了由黄焮隆校长为组长,德育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生活教官、保安人员为组员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小组,严防学校周边地区的不良因素,保证校园周边良好的社会秩序。同时,聘请宾阳县法院韦继宁副院长担任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学校周边安全进行监控,做出专业的指导。目前,学校周边环境良好,得到了各位家长的认可。我们坚持把提高家长素质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基础来抓,成立家长委员会,宣传学校管理制度,将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深入到社区和学生家庭,帮助家长明确教育子女的责任和方法,建立“科学育人、文明教子”的新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社会环境,清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倡树新风正气。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计划、有步骤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活动课,“心语苑”心理辅导室长期开展咨询工作,配备两名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对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主动关心,及时给予心理咨询。除此之外,我校每周都要进行一次晨会(周一上午),每周五广播台广播宣传、教育全体学生,题材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违法犯罪事件,以此来不断培养学生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
二、具备完善的运作机制
长期以来,我校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全校德育的核心工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校保卫处人员多达16人。2013年3月,根据学校发展要求,我校聘请了具有相应学历和专业的人员成立了学校的教官队伍,加强了对学生在生活纪律上的教育管理,学生在遵纪守法方面得到很好的加强,学校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极大赞扬和认可。
三、加强教师、班主任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关键。
尽管我校以前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真正的从思想深处引起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众所周知,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教师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胸怀气节,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深远。因此,我校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工作卓有成效。如:自2013年以来我校每个月都开展一期道德讲堂,每个月都由党委组织召开教师道德教育大会。教师们得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将所学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效果明显。
四、多渠道抓好预防学生违法犯罪活动,增强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一)认真抓好“第一课堂”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我们通过政治课、班会、举办专题讲座、观看电视录像片等形式,组织学生先后学习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以此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同时,我们结合学生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德育工作为目标,抓好学生的普法教育。1.完善学校德育机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和各处室主任及教师代表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领导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德育开展工作。2.加强团队建设。学校健全了学生社团机构;继续加强团队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功能作用;继续加强发挥学校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的作用。3.开展主题教育工作,开展养成教育。我校主题班会已形成常态化,从养成教育入手,加强了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进行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观看安全教育影片、禁毒宣传教育等,活化教育内容,深化教育主题,使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主义传统教育寓以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载体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比如通过宣传栏、黑板报、书画展等多种形式,宣传主题教育。4.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以学校宣传栏为主阵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利用宣传栏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党的十八大精神等理论内容;5.继续以美化、绿化管理为重点,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三)以“法律进学校”为突破口,抓好学生普法教育。1.2014年3月我校请来宾阳县法院未成年人维权岗的李杏法官给全校女生进行了一场法制教育大会、2014年9月、和2015年9月我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小组配合法制副校长,分别举办一次专题法制教育报告会。学生认真聆听,且会后班级讨论,反响很大。2.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校园”这一主题,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拦、国旗下的讲话等宣传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3.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学校充分利用主题团日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中小学法制警示片等。4.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以《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和法制教育光盘为教材,利用周会课和思想政治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校要求思想品德课要渗透法律教育内容,在教学设计上体现;把法制教育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体系。
(四)多渠道宣传,拓宽法律宣传学习的宽度和广度。在强化学法的前提下,加强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学校的宣传橱窗,学校网站每学期都有法律知识的宣传和违法、禁毒图片展。法治宣传栏内,每月都有一期新的法律知识宣传,各班的黑板报定期有法律知识的内容。利用世界环保日,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进行环保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利用禁毒日进行禁毒知识图片展;利用“12.4”宪法宣传日暨法制宣传日多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宽了法律教育层面,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五)重视对学生家长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家长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加大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召开家长会,指导学生家长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家长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指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引导他们用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行为影响子女,并对家长进行法制教育,避免家庭暴力的发生,有效保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学校还在学期末向家长们发放《告家长书》,争取家庭配合,监督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政教处要求班主任每个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法制宣传教育的班会。这些工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方向
认真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同时,我校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还有不足之处,个别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够强,如2014年6月在我校附近有一名学生被精神病患者砍伤的事件。还有个别学生出现青春期性心理不健康,发生猥亵女生的不良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将继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渠道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活动。目前,我校正在与县司法局合作,在我校建立一个青少年法制文化宣传基地,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我县中小学校首个青少年法制文化宣传基地,将进一步推动我县青少年普法教育,营造更浓厚的法制氛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学校工作中当然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一定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努力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预防对策
近几年, 青少年犯罪呈逐年增多趋势, 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 妨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 加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 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应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从犯罪主体看, 犯罪年龄低龄化。青少年的生理普遍早熟, 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 导致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犯罪组织看, 团伙犯罪比较突出。青少年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 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 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 减少作案阻力, 使犯罪易于得逞。
从犯罪类型看, 暴力型案件增多。青少年由于年龄小, 缺乏自制力, 好胜心强, 容易意气用事。因此, 易犯故意伤害、聚众斗殴、抢劫等暴力型犯罪。
从犯罪手段看, 呈智能化。青少年视野相对开阔, 其智能也相应提高, 在作案手段上, 一改过去的盲目性、无知性, 出现了智能化、技术化等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占有相当比重,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主观原因, 二是客观原因。
(一) 、主观原因
1. 生理与心理缺乏协调发展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原因。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时期, 心理发育不成熟, 对自身的行为难以把握, 面对挫折和失败, 心理上缺乏承受能力, 因此很容易感情冲动, 不计后果, 从而发生偏离行为。
2. 思想上缺乏纪律约束、道德规范和法制观念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
青少年之所以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与其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青少年从小养成了种种不良思想和习惯, 在家中讲究吃穿, 不尊敬长辈, 懒惰、自私、霸道、任性;在学校不遵守纪律, 自由散漫、恃强凌弱;在社会上横行于市、胡作非为、玩世不恭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法律意识。
(二) 客观原因
1. 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深远的影响。相当多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教育不当是紧密相关的。具体有以下几种:家庭残缺型、不良影响型和溺爱型。
2. 社会原因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不少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因素。“拜金主义”思想盛行, 充满暴力、色情的书刊、录像、游戏充斥文化市场, 这些不健康因素对涉世不深, 生理上早熟而心理上还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 无疑具有相当大的毒害和腐蚀作用, 极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3. 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 但近年来, 学校教育存在着不少缺陷, 这是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片面化、闭锁化和差异化。所谓“片面化”是指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现象, 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使部分青少年法制观念极差, 在外界不良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所谓“闭锁化”是指学校对性知识教育视为禁区。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转折时期, 普遍存在性早熟, 应对其进行科学的性知识和道德教育。一旦发现问题, 应分析原因, 有针对性地教育矫正, 不应简单借助于“除名”、“劝退”、“勒令退学”等手段随便开除学生, 把矛盾推向社会。这些青少年流落到社会上, 无人管教, 往往很快加入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行列。所谓“差异化”是指学校应面对全体学生, 好、中、差一起抓, 对那些后进生、双差生和失足学生更应倾注心血, 避免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失去学习和上进的信心, 甚至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 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1.加强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 家长从小就应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遵守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 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预防不良倾向发生。
2.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 是衔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 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使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后进生和失足生应耐心细致地帮助、教育, 决不能嫌弃、厌恶、歧视, 更不能随意开除。学校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担负起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社会教育协助者的角色, 真正使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社会预防措施
劳动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应为青少年就业开辟渠道, 尽量使所有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青少年有工作, 避免因没有工作而走上颓废、堕落的道路。
4.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和惩治犯罪的职能作用。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6岁到25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我国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往昔的新的特点:
犯罪低龄化趋势突出
这一特点十分明显地体现在了犯罪率持续上扬的“90后”“00后”人群中。
犯罪主体趋于复杂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外来人口的青少年犯罪增多;二是在校生犯罪率上升;三是“富二代”、“官二代”犯罪增多。
暴力犯罪数上升
目前的青少年罪犯开始频繁使用成年人的作案方法,暴力色彩突出,动辄有持刀砍人或互相残杀的惨剧发生,以致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案件的比例大幅上升。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自身因素
自身的心理因素是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内在因素。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之间的矛盾及心理意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被激化,极易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这些特点主要包括:
1、认知方面
由于认知能力偏低、法制观念淡薄,青少年很容易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走上犯罪道路。
2、动机方面
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各种欲望和不良心理的影响,产生犯罪动机。其二,基于嫉妒、报复心理而作案。
3、情感方面
青少年犯罪者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青少年也体现出了内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的特点。
青少年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直接學习的对象。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良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不健全的家庭环境。
1、不良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确教育方式方法。
主要表现在:(1)家长的溺爱;(2)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3)简单粗暴,即家长教育子女的手段、方法过于简单粗暴,非打即骂;(4)疏于管教。
2、不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家庭环境如何,对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当家庭结构受到破坏的家庭或不道德家庭,容易引起孩子的紧张、痛苦,使孩子心理变态,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这些家庭主要有:破裂家庭、不道德家庭以及暴力家庭。
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在网络传媒方面,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
其次,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腐朽的价值取向开始蔓延,青少年群体极易受到这些不良观念的侵蚀。
最后,社会竞争压力的无法有效的疏导,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学校教育因素
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下降,为青少年滋生犯罪心理埋下了隐患。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产生不健康的行为。
青少年罪犯的法律意识薄弱,与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忽视显著相关。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青少年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进行预防:
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家庭里,应多与父母沟通,不赌气任性,适当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有父母和子女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形成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第一层保护网。
在学校里,青少年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断充实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应正确调整好心态,应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对他人,应给予应有的尊重。
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第一,尽量保持家庭完整和睦的责任。不健全的家庭也易导致犯罪的产生,因此,家长的最基本的义务就是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对家庭负责,对子女负责,从表面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
第二,要履行积极教育、正确引导的义务。在教育过程中,避免与孩子激烈冲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子女的关系处理上,不过分干涉,不放任,不溺爱,做到张弛有度,促进其健康发展;在生活中,要处处争做子女的表率。
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社会的各类主体应各尽其责,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比如,针对网瘾少年,网络主管部门也应推出相应政策,以尽可能避免网瘾的养成。
其次,社会主体也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比如新闻报社多多登载发扬见义勇为等内容的文章,宣传我们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的社会风气更加健康。
学校的责任与义务
其一,加强道德品质的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犯罪前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其本质原因就是德育的缺失。因此,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重新审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讲授,从本源上抑制犯罪的发生。
其二,及早添加法律课程。我们如想全面建成法治社会,就得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
其三,适时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如果学校能通过相关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异性,消除青少年之间的朦胧感,那么,强奸、猥亵等恶性犯罪的发生几率就很有可能降低。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品质的优劣,素质的良莠,关乎国家的兴旺。因此,就更需要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各司其责、各尽其职,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2011年,日东乡委以“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展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青年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全乡青少年的维权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
一、组织机构健全,加强领导职能,规范工作系统工程
日东乡现有青少年4300左右人,占全乡人口的22%,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治安稳定。乡团委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积极贯彻市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精神。在年初落实工作计划时,乡团委把青少年普法宣传纳入工作全局范畴,并结合这项工作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任务目标。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为做好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乡团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活动,先后组织学校团队组织,通过板报、橱窗、专栏,举办法制座谈会、报告会,大力宣传法制知识,引导青少年争做“普法小使者”,在青少年中有效地形成了学法、知法、懂法、用法良好氛围。
三、建立法制教育学校,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和安全教育。
乡团委根据不同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各校的实际情况,连同乡司法所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举行法律知识讲座的法制报告,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分类别个性化指导。通过一系列普法活动对法律知识的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发生在同学身边真实的违法犯罪案例的分析,引发了学生强烈反响,使他们对一些犯法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和界定,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有力的引导青少年知法、学法、懂法、用法、护法。由于各学校团委组织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高度重视,各校通过建立一批青少年法制实践教育基地、定期开设普法宣传讲座等措施,切实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法律素质,有效的减少和遏制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教育成果。
四、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中小学“校园净化工程”
针对组织、强迫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不良文化产品,毒品、黑网吧及违法违规网站等问题,乡团委充分发挥“网吧义务监督员”的职责,定期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集中整治。各学校团队组织也定期到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检查,对经常出入这些场所的在校生进行“一对一”的说服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这些不良场所对他们成长和学习所造成的潜在的危害,为青少年的健康
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远离不良文化”教育活动,杜绝淫秽色情“口袋本”图书,学生彩票等不良文化产品进入校园。
五、建立健全青少年帮扶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全面开展未成年人普查工作,了解需要重点关注的青少年的基本情况。重点抓好进城务工子女、农村困难儿童以及残疾青少年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特殊群体儿童情况调查、创建快乐成长服务站,关爱和服务城乡特殊和困难少年儿童。加强青少年社会事务管理,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动为闲散青少年、服刑人员子女、问题青少年等群体提供帮助。加大对中小学生、贫困大学生等相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保护力度。
一、组织健全机构、完善机制。
学校有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导小组(同创建安全文明校园领导小组),xxxx学年,我们共召开两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会议,对全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优势,从领导到教师都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计划措施,深入细致,实事求是的开展工作。
二、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1、加大《两法》的宣传力度。根据上级统一要求,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对两法的深入学习,广大师生既掌握了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对班主任进行了校本培训。如:《如何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如何有效加强班级管理》等讲座,使两法逐渐深入人心。
2、学校邀请校外法制辅导员来校做法制教育宣传和交通安全宣传讲座,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同时利用午会课(一星期有一次法制专题课)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讲解,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3、从学校教育入手,强化法制意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及素质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品德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通过日常活动,进行法规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1、遵守交通法规,提高安全意识。结合安全步行月活动,开展以遵守交通法规,提高安全意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发生在周围的一些交通事故,让学生进一步重视交通法规,了解并掌握行车走路的安全常识,从而减少交通违法行为和发生交通事故。
2、结合今天行动计划之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德育日常工作,开展一日规范落实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结合迎世博活动,积极开展寻找身边的陋习活动,引导学生争做文明事,学做文明人。
4、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文明素养。以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为契机,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学习革命先烈爱国精神,教育学生不忘国耻,牢记历史,并教唱了部分红色经典歌曲。
5、提高自我保护、安全自救能力。通过青春期教育、心理辅导、消防演习,红十字救护演习等,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学生做心胸开阔的人。每次在寒暑假和长假到来前,对学生出游、饮食、防火、防水、防电、禁放烟花等行为进行教育,并开放活动场所,保障学生平安祥和的度过假期。通过种种措施使学生掌握必要必备的自防自救方法,提高自我预防和自我保护能力。
6、逐步完善行规偏常生帮教措施。在学校,通过发挥集体作用,对问题学生进行一帮一帮教活动,建立帮教卡,积极探索帮教工作新方法,7、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结合禁毒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纪念日,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班队会,向未成年人宣传毒品危害,普及毒品预防知识。
8、关心和帮助弱示群体,开展向灾区同胞献爱心活动。全校广大师生积极伸出援手,以实际行动为灾区奉献爱心。
我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照法律依据,坚持“从小、从现在、从校园抓起”的原则,以在校师生为主体,以品德不良师生为主要对象,整合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政治的、法律的、处罚的各种手段,对师生违法犯罪问题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思想统一
支、院两委高度重视预防师生犯罪工作,成立了预防师生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学院干部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指导院里的预防师生违法犯罪工作,组织、宣传、贯彻、实施,动员学院及其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预防师生违法犯罪工作;指导、督促各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积极预防师生违法犯罪。
二、责任明确、纪律严明
预防师生违法犯罪是关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我院小学全体师生高度重视,按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好了各项活动,全面增强了师生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活动中我们不断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在学院成立了预防领导小组,建章立制,明确责任,从制度体系上保证了预防师生违法犯罪活动的开展.强化与教育系统的联系,争取了多方支持;学校一把手亲自抓预防师生违法犯罪工作,并确定了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项活动都必须明确一名责任人具体抓。责任人切实担负起了工作责任,认真制定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了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扎实的效果。乡党委、政府对工作加强了督查,强化了管理,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就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有效促进了工作开展。
三、措施有力,内容充实
在学校及周边广泛开展各类活动,预防师生学生违法犯罪,优化了学校育人环境,保护师生健康成长,要重点抓好了以下工作: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强化师生法制教育。管理学院预防师生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帮助学校成立师生法律班,并在学校要开展了6次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搞一次“学法用法”演讲会或其他群众性法制宣传活动。建立一套边缘学生群体、违法学生、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档案,组织德才兼备、善长法制、心理、思想道德等教育的师生组建帮教小组,落实帮教措施、对象,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帮教活动。法制副校长要广泛开展法制夜校活动,在国庆节前至少为学生做1一-2次法制报告。把预防师生违法犯罪教育、普法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长期抓,并与传统美德教育及八荣八耻等教育相结合,采用各种方式方法灵活生动地进行德育工作,引导学生知荣耻,辩是非,分善恶,懂礼仪,有法眼,坚意志,不断提高人格修养。
2、组织开展了“禁毒”宣传、心理健教育评比活动。组织了学校以讲座、班会、观看科教片等形式教育学生远离毒品,健康心理,以专栏专刊、征文等开展“禁毒宣传”标兵、“健康小标兵”评选活动;以预防师生违法犯罪教育 “成功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强化了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不参与有害身心健康的电子游戏及黄赌毒等活动,不到“网吧”上网,在师生群体中广泛开展珍爱生命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心理热线”作用,建立心理健康咨询、辅导、跟踪、干预等机制,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并建立心理障碍学生档案,避免不测事件发生。
3、对学生进行了“远离网吧”宣传活动,使学生了解网吧的危害性,整动学校内外环境,强化管理,减少网吧对学生 的威害,使学校安全教育形成校内外强大合力,上下齐抓共管,共筑安全防堤,为学校创造一个安全环境。
4、强化了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有效解决了师德意识淡漠、整体素质不强等问题。对教师的理论学习工作加强了领导,规范了管理,把师德建设落到了实处。加强宣传,典型带动,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营造浓厚的师德建设舆论氛围。二是开展“师德标兵”、“教学新秀”、“优秀班主任”评选工作,通过召开教书育人交流会、师德楷模报告会、表彰优秀教师等活动,加大对优秀教师及其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使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大大提升了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
管理学院
1.1 青少年犯罪从犯罪性质上看, 最为突出是盗窃犯罪。
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 又想不劳而获, 从小偷、小摸到盗窃;从偷不着就抢夺、抢劫。喝了酒或闲得无聊进而发生寻衅滋事。再有者, 受到网络游戏、电影、电视的影响, 不顾后果挥刀作案, 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案件也屡屡发生。
青少年犯罪从年龄看, 逐渐趋向低龄化。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数有所增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十四周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甚至有十至十三周岁就走上犯罪道路。而辍学少年在犯罪人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1.2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社会上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严重影响青少年对上学的兴趣, 产生厌学, 逃学情况;无业可就, 无所事事, 又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观, 久而久之走上邪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生活中贫富差距, 一切向钱看影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家庭不正确教育, 或父母离异, 单亲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学校热衷应试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德育教育, 忽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使学生产生厌学, 甚至逃学。教师歧视后进生, 变相体罚, 致使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这些原因极易促使青少年走上邪路,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笔者在办理一起包庇犯罪案中, 可以清楚的认识到青少年犯罪己不容忽视。该案是其父亲包庇其儿子抢劫、杀人、强奸一案。其家庭是父母离异单亲家庭, 儿子从小失去母爱, 是在奶奶的溺爱中成长的。儿子小学就辍学, 整日在游戏厅、网吧闲混。其父亲因妻子离异, 整日工作, 就以要钱就给的形式来弥补对儿子生活照顾不周带来的不足。就是这种溺爱使儿子心里产生了变化。儿子在网吧中沉迷在一个杀人游戏中, 无法自拔, 手头钱不足, 便到一个废品回收站将一对老夫妇杀害、并强奸、杀死了老夫妇的孙女。而这个儿子杀完人还不以为然, 还站在现场外边看热闹, 这个父亲就是知道儿子杀人还给钱让其外逃而犯罪。从这个案子中可见父母离异, 网络游戏、辍学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
总之、造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很多。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处于特殊时期, 辨别是非能力很差, 易冲动, 好感情用事, 做事不计后果, 而且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 其中, 家庭环境的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少年的成长。据有关部门一次对全国八省市二千余名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调查, 父母分居、离异、再婚和丧偶的占24.1%, 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中有犯罪记录的占20.5%。调查还表明,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当中, 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增多, 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又很难收到实际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措施不力, 防范不足, 缺乏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
2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对策
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基石, 青少年的家长要主动学习各种知识, 各种法律, 增强监护人的育人素质, 掌握正确的育儿常识和方法, 重视孩子学习, 关心孩子思想品德修养。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影响。不能只灌不教, 只宠不帮,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1 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国外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 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 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 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 哪怕是为别人买, 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 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 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 规定过于笼统, 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比如, 我国《刑法》规定, 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 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 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 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 或者群众反映强烈, 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因此, 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和有识之士, 呼吁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2 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 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研究表明, 人的发展, 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村镇、社区为依托,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村镇、社区经常性的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 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知识的学习, 提高人民群众素质。
2.3 社会是保障, 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 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
据调查, 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的, 整日无所事事, 生活无来源, 势必去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 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 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 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避免岗位与务工人员数失衡, 造成务工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
2.4 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 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教育中, 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 安排专门时间, 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 加强德育的渗透;三要教育青少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 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循序渐进, 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治, 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 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 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 甚至产生不良后果, 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 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
2.5 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 同时做好已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目前至少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因缺乏父母的应有监管以及学校的有效教育,加之年龄偏低,判断能力较差,这部分留守儿童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留守青少年犯罪不仅是严峻法律的问题,还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预防与减少留守青少年犯罪,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1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有学者认为,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微观上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基础性因素,在宏观上犯罪趋势的变化与家庭组织程度变化密切联系。《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调查发现,如果父母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情绪容易出现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留守青少年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平日与他们接触甚少,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教与监护,极易使他们在思想不成熟时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二,学校教育单一。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但当前片面追求较高升学率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一个生活在健康家庭环境的青少年而言,缺乏学校道德教育都易受到不良思想侵蚀,更何况是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留守青少年,缺乏德育、法制及心理教育,忽视对留守青少年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导致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在缺乏家庭关爱和成绩较差的情况下,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同时一部分留守青少年在学校周边租房,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在放学后的活动无法监管,使得这部分学生处于无组织、无纪律、无约束的“三无”状态,从而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第三,受不良文化的侵袭。当前,网络媒体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既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了许多问题,一些网络传媒等由于未受到有效监管而传播一些低俗文化思想。留守青少年由于未受到有效监管与教育,年龄小,思想发展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侵蚀。
第四,社会监管不够。农村留守青少年大多年龄小,是非辨別能力差,父母外出务工给他们留出充足的自由和空间,终日浸泡在政府监管未到位的网吧,玩游戏、聊天或看形形色色的影视、图片,由于受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便常萌发尝试、模仿的念头,最终在我行我素中触犯刑法。而留守青少年所在的乡(镇)、村、组对其管理、关爱几乎是空白,这就使他们极易误入歧途。
2留守青少年犯罪预防方法
留守青少年犯罪有其独有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应当依据这些特点和原因,结合农村社会的实际,从监管教育、法制宣传、社会防控等多角度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青少年一旦脱离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保护和管束,也就离违法、犯罪不远了。因此,为了有效地防范青少年犯罪,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层面入手,来系统地构建青少年犯罪防范机制。
第一,提高自我认知与控制能力。留守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时期,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人生态度,增强辨别是非与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家长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情感教育。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温饱问题,更要注重情感沟通。尽可能零距离进行叫教育,平时打电话等形式多与留守青少年交流。家长还要与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保持密切的联系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情况,及时对其进行疏通教育。
第三,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强化对留守青少年的监管、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学校对于青少年的监管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留守青少年在校期间要多些关怀与指导,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建立留守青少年备案制度,针对问题留守青少年多加引导与鼓励。
第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近年来,为推进法治化进程,社会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宣传,取得了较好成绩,法制宣传应当具有高效性、针对性,尤其是对农村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留守青少年犯罪类型主要为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设立法制宣传栏、颁发法制宣传手册,除采用传统的法制宣传外,还应拓宽法制宣传渠道,充分发挥网络在法制宣传中的积极效应。需要说明的是,对未成年人进行违法犯罪预防的宣传报道应当精心挑选和设计,避免未成年人从违法犯罪事例中受到诱导,进而模仿犯罪行为。在精密的设计下,犯罪新闻报道可以是一种强力的社会控制工具,如果失之管理,其也会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
11月24日,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会议暨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魏洪祥出席。
魏洪祥指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各成员单位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各司其职、协调推进,重点青少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要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魏洪祥要求,要突出重点,创新方法,坚持教育为先,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充实人才队伍,努力开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新局面,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作出应有贡献。
工 作 总 结
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是我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我镇立足高起点,确立新目标,继续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结合职能,强化延伸服务,注重帮教结合,实行标本兼治,积极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有效途径,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取得明显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一是强化职能,明确职责。严格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坚持打击、预防、治理三者结合,把工作与家庭、学校、社会联系起来,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是以防患未然为目的,积极探索预防工作新路。减少和预防犯罪是我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对未成年人的预防犯罪工作,是维护和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多年来,我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以防为主,重在治本的目标。
首先是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普法宣传。首先,利用有线电视台进行宣传。其次,上好法制教育课。我们充分发挥本镇法制副校长及其他教员的积极作用,为学校上法制课30多堂。
今年8月,镇中中学组织1500多名学生和近1000多名家长聆听我镇教员形象生动的法制课,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第三,制作展板进行宣传。我们收集发生在本镇的十多起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精心制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活动展板,分别到学校、街道以及市区热闹地段进行展出,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
其次是镇校相互配合,实行导堵并举。预防工作中,我镇克服就案办案的思想,针对在校学生犯罪屡有发生的现状,注重从学校入手,实行导堵并举。一方面到案发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宣讲法制,敲响警钟。另一方面会同学校进行整改。
三是以真诚帮教为抓手,尽力矫治失足未成年人。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适时开展帮教活动是做好青少年“维权”工作的有效举措。因此,我们坚持把帮教工作贯穿于工作的始终,认真抓说服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促使其真正认识到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同时,主动与失足未成年人的家长或监护人见面、与其所在学校或单位及居住地居委、村委见面、与其所在的派出所见面,通过与他们见面交流,详细了解和掌握失足未成年人在家中、学校或单位的表现,成长轨迹,个人兴趣爱好,平时交友,犯罪原因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教。
四是依靠社会力量,共同预防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依靠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与此同时,我们与人大、政法委、共
青团、妇联、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和组织加强联系,形成社会网络,并经常召开网络部门领导座谈会,共商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研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方法。5月份,我镇组织召开了有近百名家长参加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制宣讲会,专门邀请对未成年人心理有专门研究的江苏省人大代表、丁蜀职业中学副校长鲍溪英授课,她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向家长们宣讲了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的重要性。会后,大家一起探讨了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为我镇进一步开展预防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预防;青少年;犯罪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承受着互联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成年人来说: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几乎已经成为了定型,但是对于还没有成年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和不良思想的影响。当前中小学已经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进行了开设,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接触到了互联网的信息。在互联网上有好的信息也有不良的信息,由于学生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鉴别好与坏,好的信息的传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而不良信息的传播往往就成为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在当前的环境中加强对于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监管,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沿着健康、文明向上的道路上成长很有必要。同时加强对于互联网文化环境的净化,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手段之一。
一、当前网络环境对于青少年影响的现象分析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媒,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信息量的巨大性等特点。网络在传播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附带了各种“灰色文化”,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1]在当前的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迅速,影响面大,青少年对于一些现象没有能够很好的认识,就有可能导致犯罪的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是诱导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一)暴力思想以及暴力视频和电影的网络传播
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的宣传暴力犯罪的视频和电影随处可见,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模仿能力较强,在没有任何防备意识的前提下,很容易受到这些视频好电影的影响,有的视频和电影都是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可以下载和观看的,这些视频和电影无形中给青少年产生了影响,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崇拜的种子,同时也是成为青少年犯罪模仿的手段之一。目前有的网络游戏中也存在着有暴力游戏的存在,导致了很多青少年学生的模仿和学习,而且很多青少年迷恋这些游戏不能自拔。有的青少年还刻意去模仿这些犯罪活动,近年来国外频发的校园暴力案件都是这些现象的影响所在,这些现象都是导致青少年新型犯罪的诱因。
(二)通过互联网进行不同价值观念的传播
西方敌对势力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传播,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宣传西方文化,对中国的青少年进行不同意识形态的渗透,同时在价值观念上对青少年进行腐蚀,让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就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理想信仰,同时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及其精髓部分知之甚少,往往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这对于少数具有价值观念判断不清楚的青少年来说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为以后走上犯罪道路埋下种子。另外西方敌对势力在输出价值观念的同时,还在输出着针对自己国家不满的宣泄情绪,让青少年从内心不认同这样的文化,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念。[2]
(三)色情网站和色情视频的传播,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处于生理日渐成熟期,对于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生理教育能够使他们沿着健康文明的方向成长,而互联网信息的网络淫秽站点和信息的泛滥,对于心理和生理都没有成熟的青少年的危害极大,青少年往往通过模仿的手段走上犯罪的道路,色情网站和色情视频的传播,致使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加重,通过浏览和下载色情信息和视频,来进行观看,这对于青少年的性欲望的放纵影响较大,同时也为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埋下了种子。
二、网络环境下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建立主流文化的宣传阵地,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的形成
文化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文化能将青少年引领到高雅的成长环境中去,低俗的文化将毁坏青少年的未来。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应该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的氛围,营造积极的向上的网络文化,同时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学校、社会三者都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让青少年在家庭中能够有温暖的环境,在学校内有良好的师生感情,在社会上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让青少年在关爱、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另外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宣传,让青少年能够懂得是非观念,引导青少年向着正确的价值观念成长。
(二)完善网络监管,切断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
网络犯罪可以在网上任何计算机均可实施,犯罪行为人完全可以不与被侵害的犯罪对象有任何物理意义上的接触,这种犯罪行为与计算机单机犯罪相比显然具有更强的隐秘性,理性的犯罪分子已经把网络犯罪作为主要的计算机犯罪形式[3],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切断不良网络信息传播的途径。是降低青少年利用不良网络信息进行犯罪的几率的有效手段,加强和完善网络警察监管,在网络筛查和网站检索内容上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监督。在青少年面前呈现出文明的、积极的、向上的网络环境。
(三)加强学校教育,积极引导青少年向着主流的网络文化方向发展
青少年主要接受教育的地方还是在学校里面,教师是影响学生的主要参与人,充分重视学校教育。教育者应该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高度,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良网络信息对于青少年腐化的严重性提高认识,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积极引导和防范网络不良文化对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建立起一套适合青少年兴趣爱好和发展的健康的主流网络文化。学校可以通过板报、宣传标语等手段进行网络文化的教育,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对于不良网络文化的危害进行思想教育,让青少年从思想上与不良网络文化划清界限,让青少年积极投身到高雅的主流的网络文化中去。
三、结束语
当前,互联网信息的高速发展,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也在更新和变换手法,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应该高度重视,不良文化对于青少年犯罪的诱导作用,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良网络信息和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从来就不是“未成年群体”本身的问题,它往往是一些社会问题的结果而不是社会问题的原因。鉴于网络使用对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干预和控制,避免诱发违法犯罪。[4]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以家庭为主体,家长应该合理的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防止他们沉溺于网络。其次以行业自律组织为主体,在网络源头上严格审查、屏蔽不良信息,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文明的上网环境。同时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和规范营业性网吧,严格监控未成年少年进入网吧的行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上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有效预防不良网络文化对于青少年的腐蚀作用。
参考文献:
[1]金诚.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J].公安大学学报,2001.3.
[2]叶慧娟.青少年网络被害问题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4.
[3]王云斌.网络犯罪[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姚兵.未成年人犯罪生成中的网络作用机制探讨[J].公民与法.2012.2.
作者简介:林良钧(1976—),男,广东省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法律讲师。
一、青少年犯罪及成因分析
(一)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
青少年是根据人的生理年龄阶段进行划分界定的。就其词义而言, “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 在刑法研究上, 青少年犯罪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照刑法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危害行为, 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包括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和18-25周岁的成年人犯罪。
(二)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青少年犯罪一直呈现逐年上升的高发态势, 形势愈演愈烈。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也一直是刑事犯罪研究的一大热点。统观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形态, 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团伙化、严重暴力化、低龄化等发展趋势, 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危害, 成为社会安全稳定的一大隐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 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
青少年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存在从众心理和依附心理, 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喜欢纠结多人, 共同作案, 一方面, 相互壮胆, 形成作案氛围;另一方面, 分工合作。如我院办理的一起抢劫案件, 6个犯罪嫌疑人最大的只有19岁, 最小的15岁。
2. 多突发性犯罪, 作案动机、目的较单纯, 暴力性严重。
青少年由于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 思想上不够成熟, 易受到外界刺激, 产生感情冲动和激情行为。也正是由于激情和冲动, 缺乏深思熟虑, 其行动简单直接, 动机单纯, 很少预谋, 且行为不计后果, 容易造成严重暴力犯罪。近年来, 未成年人因不堪学习压力而向父母举刀相向的案例屡见报端。
3. 从青少年犯罪人的再犯率高, 反复性强。
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 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 一方面存在着可塑性强, 易于改造的特性, 另一方面也极其容易受到“交叉感染”, 在监狱、看守所等易受一些恶犯、贯犯的影响, 容易再犯。看守所等监管场所极易成为青少年的新的犯罪学习场所, 甚至有的青少年进几次看守所就俨然成了某些方面的犯罪专家, 胆子更大, 反侦查性更强。这也正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监管场所要求未成年犯与成年犯分别羁押的原因。
(三)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由于自身生理及心理因素的不成熟、不稳定性, 极易受到各种不良情绪、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犯罪近年的高发态势是青少年自身成长与社会关系破裂和削弱的产物,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对青少年成长的忽视或影响不当, 使得青少年自身产生心理及情绪波动, 容易诱发犯罪。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当属家庭、学校和社会大环境。
1. 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 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使子女长期养成不良习惯;二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缺乏耐心教育;三是对子女过于溺爱, 对其行为无条件包容;三是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或使得孩子脱离父母管教, 易造成青少年的性格孤辟, 极端。近年来, 离异家庭的孩子犯罪率较高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之大;四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 孩子长期受其熏陶影响, 易模仿父母行为。
2. 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也是其个性和品性养成的关键。现在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升学率, 忽视道德教育。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但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这导致一些学生缺乏自身的道德约束, 思想狭隘, 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 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如2013年4月发生的复旦投毒案, 犯罪嫌疑人林某仅因与室友发生了小矛盾就选择了用投毒的手段害死室友。二是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受处分的学生放弃教育。很多学生往往就因为一次处分就被认为是学校的毒瘤, 不能被学校接纳, 最终只好选择背着这个处分离开学校流向社会, 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或影响, 就极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3. 社会原因。
随着经济的大发展, 社会结构的逐渐转型, 浮躁的大环境极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一是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传播, 使青少年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影响,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横行;二是随着社会的转型, 人际关系发生变化, 社会秩序较为涣散, 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冲突, 诱发青少年犯罪;三是各种社会不良文化的传播, 各种网络、报刊、音像制品等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 易对青少年心灵造成侵蚀, 使一些青少年纷纷模仿, 从而导致各类犯罪。
二、国学教育
(一) 国学的内涵与教育意义
“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 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 其中的中华传统伦理和道德观是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儒学为主体, 推崇“礼、义、仁、孝”等传统思想道德。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 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 由此可看出, 国学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学习国学可以纠正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我国高速的发展保驾护航。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国学教育指导纲要》, 提出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并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国学教育, 把中华优秀国学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这一举措无疑是国学复兴的发令枪。
(二) 国学教育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在青少年犯罪领域中, 个人的人格因素、生活环境与犯罪行为的发生之间的密切相关这一观点已得到公认, 人格因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也早有共识, 日本犯罪心理学家山根清道指出“几乎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与犯罪者的全部人格有关”。所以用道德的力量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国学教育正是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 以“孝道、仁爱、廉耻、诚信”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来教育青少年, 用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去正面影响青少年, 使青少年明理、知耻, 使其在内心对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心理认同, 从而在根本上摆脱负面心态, 也才能真正的抵御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杜绝犯罪。
三、国学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对策
(一) 家长学习国学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终身的老师。想让孩子们拥有健康正直的品性, 首先家长要有这些素质。“以言教者讼, 以身教者从”如果家长只是用空话来教育孩子, 只会引来孩子的争辩与不顺从, 如果家长不是用空话而是用自身行动去教育孩子的话, 那么孩子会自觉的顺从、模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家长是怎样做的孩子就会模仿着怎么做。单单只用国学去教育青少年是不够的, 还需要让家长、成年人也接受国学的教育和思想, 让家长与孩子相互影响, 形成良性的循环, 这样才能起到国学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思想从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作用。
(二) 学校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和社会化技能培养
学校是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踏入社会之前的重要一步, 几乎人生中最重要的品格和个性都是在学校养成。现代教育要求学校不仅向学生教授知识, 更要加强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和品行的引导, 为其提供社会化的环境, 在此环境中使之逐渐适应社会, 实现社会化。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 培养良好道德和品行,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为重要。近些年出现不少大学生因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杀人的案件, 这与我们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高分的教育方针不无关系。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高分低德的人才, 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托起中国的明天。
随着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 德育课进校园、把国学融入教程体系的举措依然是势在必行的。学校也应该对德育课程加强重视, 改变教育思想, 用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 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从根源上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态势;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 社会宣传国学传播正能量
现如今网络媒体的力量已不容忽视, 网络已成为文化思想聚集传播的主要渠道, 我们要把握好这一渠道宣传国学的正能量, 用国学的魅力吸引青少年、成年人, 让人们从内心上接受认同国学,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国学的道德教育功能,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犯罪, 诸多社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媒体在这一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媒体的良好宣传可以使国学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2]贾洛川.中国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3]高铭暄.中国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4]徐建.青少年犯罪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6.
[5]王汉林.青少年犯罪预防控制问题研究[J].2000.
[6]周长康.新世纪预防青少年犯罪战略构想[J].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1.
会议总结回顾了东丽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表彰了东丽区预青工作先进集体,受表彰先进集体代表做了典型发言。会议对预青工作进行了部署。
李强对东丽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如何进一步保持良好工作态势,争创更好成绩提出希望。
刘克强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全区预青工作提出要求:各成员单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勇担重任,齐心协力,不断开创东丽区预青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推进“两个转型”,建设美丽东丽做出新的贡献。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总结
2010年,在镇党委、政府、团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导小组和综治办多方指导下,九都镇团委积极行动、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协调、监督、指导职能,协同有关部门以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为出发点,认真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大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我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大造声势,深入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今年,九都镇团委针对青少年特点,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核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二、突出重点,积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坚定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点论述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赋予了社会主义价值观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鼓励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勤奋好学、努力工作,在实现我镇经济建设的宏伟目标中建功成材,五四期间九都镇团委对在团的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团支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青年)进行了表彰。另外,九都镇团委积极实施青年文明工程,扎实推进青年文明号等青年品牌工作,倡导青年集体“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三个文明”建设。
三、深化“青少年维权岗”活动,树立青年维权典型 今年以来,九都镇团委扎实拓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促使青年维权岗单位能够保持先进性、示范性、导向性,继续为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按照省、泉州市、南安市的部署要求,主动出击,扎实工作,团结进取,形成合力,为我镇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做出新成绩。
一、法院在审判青少年犯罪过程中要把握的原则
法院在审判青少年犯罪过程中要坚持宽严相济、教育为主, 处罚为辅原则, 防止一刀切主义。
(一) 宽严相济原则
宽严相济原则本质是区分对象, 针对不同的犯罪人及不同的罪名、危害程度等做出不同的刑罚。这也是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刑法基本原则的。众所周知, 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在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尚未成熟, 易受周围不良环境影响, 特别是近几年网络通讯等媒介的快速发展, 青少年更容易相互感染一些恶习, 不经意间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除个别青少年犯罪动机比较复杂、主观恶性比较大外, 绝大数犯罪动机比较单纯、目标清楚、意识不到危害性, 比如盗窃、抢劫财物往往是为了能够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抽想吸的烟等一些单纯的动机。因此, 法院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 对动机单纯、初犯偶犯的罪犯要从轻减轻处罚, 能适用缓刑就适用缓刑;对于一些主观恶性较大、社会危害性大、屡教不改的罪犯要当严则严。
(二) 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原则
“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是指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要坚持以教育和矫治为主, 使其早日健康复归社会,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采用相称的手段才可对其惩罚。”[1]法院审判工作中, 要把教育和保护、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理念贯穿始终, 而不是惩罚和报应。庭审中要营造充满亲情、关怀的氛围, 要以长辈的身份和态度对待青少年罪犯, 耐心劝导, 指明方向, 争取重新做人。
二、当前法院审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罪犯处于边缘地带
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 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研究颇多, 但对于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成人犯罪关注较少。众所周知, 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特殊法”保护, 新刑事诉讼法专门设置了未成年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别程序, 庭审中对未成年犯罪不公开审理, 相对于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成人来说就没有这些“优待”了。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人较之于未成年人在心智、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有一定提高,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正处于由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型特殊时期, 而且有很大部青年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不相符。与社会经济转型道理一样, 此阶段最容易出问题,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做事较冲动, 也易受不良环境影响。当前审判中对此阶段的青年人罪犯保护措施尚处于空白, 有地方甚至对刚满18周岁的青年人普通罪犯采取公判大会形式宣判, 这会对他们心灵造成极大伤害, 而且出狱后及有可能仇视社会, 可能会犯下更大的罪行。
(二) 少年法庭及其配套人员尚未完善, 没有专门针对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法庭
1.根据相关司法解释, 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可以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 条件尚不具备的, 应当在刑事审判庭内设未成年刑事案件合议庭或者由专人负责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 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承办。目前, 我国基层法院审判人力薄弱, 人才匮乏, 要成立专门的未成年刑事审判庭更是难上加难, 个别地方虽然成立了, 但也是有名无实。2.我们常常听说青少年法庭, 但实际上只是指是少年法庭, 而青年法庭根本不存在。前面提到, 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正处于人生转型时期, 正是人生的大好时光时期, 此阶段犯罪是他们的不幸, 更是国家的不幸。
三、完善法院青少年审判工作的建议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人民法院是保障青少年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以下完善青少年审判工作建议。
(一) 从现行立法状况来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少年法庭
法院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 建立起少年法庭;招录具备心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加入法院队伍;培养锻炼一批熟悉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法官;加强法官的青少年心理知识培训。
(二) 对青年人犯罪也要坚持宽严相济、教育为主, 处罚为辅原则
18周岁到25周岁阶段的青年, 法律上已经是成年人, 但这个阶段的青年犯罪也要坚持宽严相济、教育为主, 处罚为辅原则, 避免与其他一些主观恶心较大的罪犯混合一起, 这样也起不到劳动改造的初衷, 刑满释放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也较大。
(三) 从长远来看要探索建立青年法庭
少年法庭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给青年法庭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 时间成熟的时候应该考虑建立青年法庭或者与少年法庭合二为一,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青少年法庭。
参考文献
【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总结】推荐阅读:
预防青少年犯罪教案10-08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方案11-18
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实施方案09-27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教育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12-05
预防青少年近视10-06
小学预防违法犯罪总结10-12
关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总结07-09
预防职务犯罪教育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