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复习资料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播学的复习资料(共8篇)

传播学的复习资料 篇1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收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2、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儿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科学。

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

广义地说,传播学包括大众传播学。

4、大众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与发展:

1922年,李普曼《舆论》。

1927年,拉斯韦尔发表《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对宣传进行研究。

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大众传播学》,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学的框架,汇集了前人有关大众传播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大众传播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传播学研究。

5、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拉斯韦尔程式(5 W模式):“说明传播行为的一个简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问题:

1、谁传播,2、传播什么,3、通过什么渠道传播,4、向谁传播,5、传播的效果怎样。”

6、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

(1)、两大学派的由来和立场

自然科学:研究物质,探讨物质运动的规律运用严格的科学的方法; 人文科学:表达人生,揭示生命的意义,充满想象和自由;

社会科学:研究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背景下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社会群体等社会现象。(2)、两大学派比较 A研究内容不同

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落脚点在传播效果上;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的问题,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经验学派重事实判断,而批判学派重价值判断。

B研究方法不同

经验学派强调从经验或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统计过程,求得实证性的结论;批判学派具有思辨特征,从宏观的、联系的和总体的方面把握传播的意义。C研究立场不同

经验学派对现状持肯定态度,把自己置身于现存体制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批判学派对现状持否定态度,把自己超越于既定秩序之外,旨在否定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批判学派致力于揭示——社会权力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导致媒介受到控制,而且媒介强化了不平等的社会权力结构,批判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变它,从而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平等与解放的终极关怀。

经:经验、定量、功能主义、具体实证、注重效果 批:批判、思辨、马义、广泛联系、注重控制分析

第一章:大众传播模式

1、名词解释: 传播过程: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间的关系。模式: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单化的形式。5W模式(拉斯韦尔):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播→传播效果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效果 ④德福勒模式(互动过程模式):

⑤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2、传统线性模式的缺陷?

5W模式的缺陷:将传播过程视为单向直线运动的过程,忽视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反馈作用;

过于简单,忽略了传播过程的具体背景,如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等。香农--韦弗模式缺陷: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忽视了反馈的作用,不能体现互动性。

3、香农--韦弗模式的主要特点?

讯息 信号 接收到的信号 讯息

信源 →→→发射器→→→噪源→→→→→→→接收器→→→信宿 A、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B、反映出了传、收过程中的信号转换现象; C、讯息变成了“发出的”和“接收到”的两个

4、赖利夫妇模式的内容和意义?

意义:揭示出了进行传播活动的社会条件和背景,为进一步研究和说明制约传播的复杂的社

会因素提供了科学的启示。

5、马莱兹克模式应该怎样理解、分析?

意义:传播结构中的要素没有改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

传播的关系进一步展开。A、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B、影响和制约接收者的因素; C、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不足: 虽列举了各种影响因素,但未对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的大小差异进行分析。

6、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意义:A、突出了反馈的机能;

B、拓展了噪音的影响;

C、表现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不足:将影响简单地归为噪音,没有认识到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7、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意义:A、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看作是平等的传播行为主体;

B、引申出了“传播单位”的思想,认为每一个传播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不足:现实社会中,由于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及传播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一般难以实现完全平等的传播关系。

第二章:内容研究

1、名词解释:

符号: 符号是一种用来代替其他事物或含义的东西,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也

是传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

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中包含了符号出现的方式和语境。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研究传播内容的具体方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的、有系

统的和定量的研究。④情境意义:传播情境,即语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2、符号、信号、症候的差异?

A、征候引发的是事物的自然反应及其自然联系的结果;

B、信号引发的是某事、某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存在及其条件反射(或本能性)的反应; C、符号引出的是事物的概念,是高级的信息载体,是人类意义世界的一部分,而征候和信

号是物理世界和动物世界的一部分。

3、举例说明符号的特性?

A、任意性:能指——符号的形式

“树”

所指——符号的内容 B、约定性 C、组合性 D、传授性 E、跨越性

4、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符号?与实际有怎样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音义结合的统一体,体现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语言与实际的关系:(1)语言是静态的,而实际是动态的;

(2)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

5、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和功能? 类型:(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

(2)体态服饰语言

肢体动作

(3)象征符号(例子)功能:(1)传播态度与情绪

表达

(2)辅助语言传播

(3)代替语言

6、静态意义有哪些类别? 内涵性意指和外延性意指

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

外延: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范围。指称性意指和区别性意指

指称性意指:对外部世界的分类,也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以进行思考的概念性意义。

区别性意指:通过符号间的关系从外延或内涵上赋予一些特征以形成相互区别的意义。本意性意指和衍义性意指

本意性意指:人们给予符号的最初意义,是符号意指的核心部分。

衍义性意指:符号在使用中衍生出的原先不存在的意义,并逐渐成为符号所指的一部分。

7、什么是动态意义?分别有哪些组成部分?

含义: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除了符号本身的意指之外,还包括与其他符号组合呈现的 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以及传播语境所形成的意义。组成:传播者的意义

A传播者通过编码活动在传播过程中传递的意义。

B传播者意义效果

受传者意义

A受传者通过译码在传播过程中获取的意义。

B受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理解符号意义。

8、什么是内容分析法?有何用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

含义:内容分析法是研究传播内容的具体方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的、有系

统的和定量的研究。用处:描述媒介内容。

将媒介内容(拟态现实)同现实世界进行比较。

分析传播者和传播内容的关系。

④作为研究媒介效果的出发点。

⑤评价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形象。

操作流程: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抽样分析样本、选择分析单位、对内容分类)、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9、以一个非语言符号为例,说明它的意义是如何生成的?

第三章:控制研究

1、名词解释: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将一切信息过滤和筛选后传播给大众。

双重行动模式:传播媒体组织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联的两个阶段,即 A新闻采集,把

关人主要是记者;B、新闻加工,把关人以编辑为代表。

意见自由市场:人们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是对是错,皆不受外来条件的干涉。④自我修正:通过意见的公开表达和交换,正确的观点会在争论中不断丰富、修正,并最终 战胜虚伪和错误而保存下来。

⑤知晓权: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

2、控制研究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A、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

B、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状;

C、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

3、怀特的把关模式是怎样的?采用了哪些方法?有何不足? 模式:(1)模式的提出:11,910条

——

1,297条,1/10

选择标准

输入信息

门区

输出信息

(2)对比考察

(3)个案研究;个人角度审视 方法:

不足:夸大了编辑的权限,忽略了媒介组织的更广泛的因素,也割裂了把关活动的连续性。

4、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怎样的?

(1)模式的提出:驻外记者

分社编辑 →

总社编辑

(2)揭示了一系列的把关环节;

(3)对其作用不分主次。

5、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1)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作是把关人,但最关键的还是媒体组织。(2)传播媒体组织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联的两个阶段,即“双重行动”:

A、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

B、新闻加工,把关人以编辑为代表。

6、报刊的四种理论是哪些?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D报刊的共产主义理论

7、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传播权利论?

指在传播活动中,将传播者和受传者分成对立的两极,其中一小部分充任权力的主体,其他大部分作为权力的客体,即无条件服从的传播对象。

8、肯特·库柏提出“知晓权”?

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

9、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带来了哪些现实问题?

观点:(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4)对事实的信念。问题:(1)资本取代政府控制了报刊;

(2)煽情新闻泛滥;

(3)自由竞争被垄断取代,垄断扼杀意见自由市场。

10、意见自由市场?自我修正理论?

意见自由市场:人们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是对是错,皆不受外来条件的干涉。自我修正理论:通过意见的公开表达与交换,正确的观点会在争论中不断丰富、修正,并最终战胜虚伪和错误而保存下来。

11、自由主义理论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出版自由口号的提出和发展,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斗争过程,它同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自由原则紧密相连,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同时也在形式上承认了人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因而推动了社会进步。

12、怎样认识自由主义理论?(1)、产生背景(2)、发展

A从集权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过渡

1644年,约翰·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

约翰·洛克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的原则。

B从思想进入实践

孟德斯鸠从三权分立的原则出发阐述了言论自由为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重要性;

卢梭从舆论的角度论述了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核心是:主权在民,人民可以订约,也可以解约,有革命权;

1789年,法国通过《人权宣言》;

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的十条修正案(“人权法案”)。

C自由主义理论的现代发展

约翰·米尔发表《论自由》(1859),为自由主义辩护和论证的集大成之作;

肯特·库柏提出的“知晓权”思想(3)、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4)、自由主义理论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5)、自由主义理论的实质

A历史进步性:

B面临的危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面临的深刻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的私人

占有和生产社会性的矛盾,在大众传播中表现为报刊的拥有者与读者利益、社会

利益不可调和得矛盾。

(6)、新闻自由: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采访自由、传播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

新闻自由是指公民接收新闻、发表意见的自由,即搜集、传播、收受新闻的自由,开办、占有、使用、接触新闻媒介的自由,以及发表意见与评论的自由。

13、为什么说“窃听门事件”冲击了自由主义新闻理念?

14、社会责任论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现状? 立场: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是针对自由主义发展的弊端而提出的,是对自由主义的改良、发展和完善,主张传媒在充分享有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积极主动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观点:(1)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全面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

(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4)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现状:(1)从理论上讲,比自由主义理论更为完善;

(2)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好地协调了公众、大众传播媒介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

(3)约束和控制是建立在媒介自律的基础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有力措施;

(4)尚未形成足以与自由主义理论相抗衡的传播体制。

15、发展传播学的基本观点? 丹尼斯•麦奎尔: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威廉·哈森:一个暗含、并不经常被表述的观点是:当大多数实行发展理念的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包括疾病、文盲以及种族在内的种种问题时,个人言论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着边际。

16、控制的形态?(1)、政治势力控制:法律控制、政策控制、制度控制、新闻信息源的控制(2)、经济控制:金钱控制(广告控制、赞助控制)

组织控制

NBC

通用电力公司

CBS

西屋电气公司

ABC

迪斯尼公司

(3)受众控制: A个人的信息反馈;

B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C诉诸法律手段;

D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4)自我控制:A媒介组织制定出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职业道德)

B传播者按一般行为准则(道德)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第四章:媒介研究

1、名词解释:

媒介:媒介是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中的信息载体,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

组织,即传媒机构。

媒介即讯息:强调媒介的重要性,媒介所传递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内容反倒无关紧要。传媒

不仅是手段、工具、载体,其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开创

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

④微博: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是一个基于用

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

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⑤媒介融合: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 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

2、古登堡印刷《圣经》的意义是什么?

3、人类传播有哪些基本媒介?各有何特点?(1)书写媒介:

(2)印刷媒介:读者拥有主动权。便携性和易存性。更能适应分众化的趋势。时效性不强。(3)广播媒介:真实的记录、复制和控制人类的声音。及时性和跨时空性。易接受性和多功能性。较强的亲和力。

(4)影视媒介:声响并茂视听兼容。传播范围广,互动性,指向性。(5)互动媒介:

4、请比较不同媒介的性质?(1)书写媒介:(2)印刷媒介:(3)广播媒介:(4)影视媒介:(5)互动媒介:

5、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是指那三个?(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6、赖特的“四功能说”增加了哪个?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

7、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观是怎样的?(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8、试论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1)、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的某一感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2)、冷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低清晰度”地延伸人的某一感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高,想象力发挥程度高。(3)、评价:

A启示我们吧媒介放到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去考察,探索其在传递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即媒介的出现带给人们文化和文明的影响。B对传播媒介作用的关注,激发人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媒介,将媒介同人的感官心理联系研究。C过分强调媒介作用,甚至把人类文明发展史等同于传播史,从而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D论述缺乏科学性,一些基本概念没有做严格的科学划分。

9、媒介发展变化给你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五章:受众研究

1、名词解释:

(1)受众: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既包括大规模信息传播中的群体(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对话人)。(2)反馈:受众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3)靶子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

播媒介射出的“子弹”击倒,有时,受众可能拒不接触传媒的某些内容,或

接触后丝毫不影响自己的行动。

(4)个人差异论:以心理学为依据,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各受众成员对大众

传媒的不同反应,在于个人特性的差别。

(5)社会分类论: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社会群体特性的差异影响社会成员如何对待媒介

信息。

分类指标: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资收入、职业等。(6)社会关系论:研究日常的社会关系如何影响受众成员接收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反应。

2、受众有哪些角色特征?

(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2)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3、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机制包括哪几层?如何发挥作用的?(1)选择性接触(注意):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注意力总会自然而然的趋向那些符合自己观念、态度、志趣及需求的内容,同时忽略或回避那些与自己无关和与己相对的内容

(2)选择性理解 :受众依据自身的价值体系,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以避免认知的不协调

(3)选择性记忆:受众在已经理解的信息中,将其中最有利己的部分储存与大脑中。

4、应该怎样科学的看待受众(科学的受众研究)?(1)、个人差异论: 以心理学为依据,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媒的不同反应,在于个人特性的差别。

(2)、社会分类论: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社会群体特性的差异影响社会成员如何对待媒介信息。

分类指标: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资收入、职业等。

(3)、社会关系论:研究日常的社会关系如何影响受众成员接收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反应。

5、大众传播的反馈有什么特点?

延迟性、间接性、累积性、代表性、量化性

6、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什么?作出评价?

含义: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身需求满足的基本类型: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

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 评价:意义:认识到受众的主动选择

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

问题:(1)夸大了受众的能动性

(2)把受众个人与社会系统相分离,只讲自己对媒介的使用,只谈满足个人的 需要,而忽略了受众个人与群体网络、个人意志与历史趋势的关联。

7、听众、观众调查方法有哪些?

面对面调查、电话调查、日记法、记录仪法、网络调查法、手机短信调查

第六章: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1、名词解释:

(1)传播效果: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媒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

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

潜在的。(2)魔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只要讯息“命中目标”就会产生传播者预期的效果,认为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3)两级传播:大众传播

→→

意见领袖

→→

一般受众

中介者

(4)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

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

(5)沉默的螺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

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6)议程设置功能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通

过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影响受众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哪三个?

(1)从个体心理角度来看: 认知层面

心理和态度层面 →

行动层面

(2)从社会影响角度来看:A环境认知

B价值形成与维护

C社会行为示范

3、魔弹论的问题在哪?

过分夸大了大众传媒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否定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4、意见领袖的特征是什么?微博中的意见领袖有哪些新变化?

特征:

A、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即意见领袖未必是大人物,相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人,正因为他们是人们所了解和信赖的人,其意见和观点也就更有说服力。

B、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和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或阶层中。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他们与被影响者保持着横向传播关系。

C、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以单一型为主,即一个人只要在特定领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望,他们在这个领域便可扮演意见领袖角色,而在其他领域则可能是被影响者。D、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大,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率高、接触量大。新变化:

5、议程设置功能论的基本设想是什么?

(1)我们所接触到的媒介讯息是经过把关人筛选、安排所形成的媒介议程;(2)凡是大众传媒视为重要并在媒介报道中突出强调的问题也会得到受众重视;

(3)一个事件或一个议题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评价事件或论题重要与否的主要依据,传媒是通过系统地突出传播某些问题来发挥议程设置作用的。

6、沉默的螺旋的构成命题有哪些?

(1)个人的意见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7、请概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轨迹?

(1)早期强效果论:20世纪初——30年代末

魔弹论(2)有限效果论:40年代——60年代

A伊里调查

B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

(3)适度效果论:70年代至今

A对有限效果论的反思

B特点注重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

强调传媒的有力影响。

传播学的复习资料 篇2

关键词:组织传播,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传播策略

一、高校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概念和特征

根据《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署1997年第10号令) 规定,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 是指在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内部, 用于指导工作, 交流信息的非卖性成册、折页或散页印刷品, 不包括机关公文性的简报等信息资料。《广东省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办法》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于1998年11月颁布的, 它将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分为连续性内部资料和一次性资料这两大类别。由于一次性资料具有较大随意性, 没有太大研究价值, 本文仅以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并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作为研究个案, 从组织传播的视角对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的传播策略进行进一步研究。

连续性内部资料一般都有固定刊名或报名, 按照固定周期或者序号进行连续性出版, 它主要的存在方式是报纸型或期刊型。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 笔者认为, 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是指在高校本系统、本单位内部, 用于指导工作, 交流信息的非卖性成册、折页或散页印刷品, 并以报纸型或期刊型为主要出版形式的内部性资料, 机关公文性的简报等信息资料不在其定义范围。

为进一步提升内外交流的机会,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增强校园内外凝聚力,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各系部大多数拥有连续性内部资料, 据统计, 该校共拥有《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外语艺术教育研究》、《外语人》、《国际商务》、《花样年华》、《我与图书馆》、《学生宿舍管理周报》、《驿马站》、《晨笛》等20余种连续性内部资料, 每年累积出版500余期。透过纷繁的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 我们可归纳出其主要特征有: (1) 发行范围集中于高校本系统和本单位内部。《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的发行范围主要是在“单位内部”, 当然也有部分报送给广东省教育厅等主管主办单位, 赠送给省内兄弟院校之间互相传阅, 也有在图书馆或档案馆供传阅和备份。 (2) 拥有相对固定的名称, 有利于信息交流。《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如今已经出版百余期, 除了版式和封面发生较大变化外, 其名称几乎从出版开始就没什么变化。 (3) 出版周期相对稳定, 确保工作指导的持久性和信息交流的持续性。 (4) 创办目的相对明确, 既要对内传播信息, 又要对外树立形象。 (5) 免费发行。其定义明确规定它是一种非卖性的印刷品, 故不能买卖, 也不能刊登有偿广告。 (6) 纸质印刷占主导, 网络电子化崭露头角。《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不仅拥有传统纸质报型, 还于2011年拥有电子出版形式。

二、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的组织传播

戈哈伯 (G.M.Goldhaber) 指出: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 是组织关系的黏合剂, 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 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着相应的组织目标, 组织成员之间和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是组织传播的一种载体和手段, 它体现出内外整合传播的功能和特征。从其开展组织传播的方向来看, 它拥有组织内部传播与组织外部传播两种方式, 这两个方向并非平行线, 而是有着交错和关联, 呈现较为复杂的传播图形。

在组织内部传播方面, 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既是高校领导和管理层的“喉舌”, 又是业务交流的平台。它在组织传播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比如,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是学院党委的“耳目喉舌”, 它关注学院前行的步伐和改革的风向;《我与图书馆》详尽记录着图书馆工作, 为广大师生利用图书馆提供了指南。

在组织外部传播方面, 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是高校的形象使者, 它为高校赢得社会声誉和办学品牌履行了一定的职责。《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长期以来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校报领域频频亮相, 并多次荣获高校校报“好新闻奖”, 充分对外展现了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同时, 通过连续性内部资料, 各利益相关群体可与高校进行主动沟通, 为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 每逢招生热季, 该校招生办将印刷大量招生简章, 分发各地市招生单位甚至是考生家长, 让社会更充分了解该校的招生政策和形势。

三、以组织传播为视角提升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的传播策略

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对高校的发展来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它的发展路径并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定位不清楚、文体内容贫乏、理论研究缺位、社会偏见严重、管理力度不够、采编人员“两重天”等不足, 因此, 采取适当的组织传播策略才有利于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的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1.内外兼顾, 平衡性传播。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的传播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内向传播, 二是外向传播, 三是内外兼顾传播。由于大多数高校连续性内部资料肩负对内对外的传播职能, 因此, 它在开展组织传播的时候需要内外兼顾地平衡传播。

内向传播的连续性内部资料主要面向高校内部的广大师生员工, 它就是校园发展的记录者, 包括领导讲话精神、学校改革发展动向、师生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加强校园内部凝聚力。比如,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是该校党委组织宣传部定期出版的期刊型连续性内部资料, 它主要刊登整个学院的工作动态、工作技巧、师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它为学院内部的管理和相互沟通提供一个平台和一种有效的方式, 有利于促进学院中心工作。

外向传播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是高校的一面镜子, 外部人员通过它进一步了解该校的发展状况和校园文化, 因此, 不少高校利用该契机, 以连续性内部资料作为宣传工具, 开展对外宣传工作, 向家长、用人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展现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当然它的主要读者还是本系统主管主办单位的领导或者相关专业权威人士以及利益相关者, 为了强化传播效果, 这需要主流媒体和校园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比如, 招生办出版的招生简章针对性强, 倘若在招生现场, 校园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介入会更能扩大宣传效果。

内外传播是要求连续性内部资料内外兼顾, 对内传播信息, 对外树立形象。但是连续性内部资料主要姓“内”, 这是它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 在办刊经验、高校发展经营战略方面难免有限制, 因此, 在出版连续性内部资料时要注重内外兼修, 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 比如在创刊时期应以内部传播为主, 为内部师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舞台;随着办刊时间的积累, 传播的方向应慢慢瞄准对外, 充分展现高校形象。《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在内容选择上十分重视内外传播功能, 对内传播上, 它在要闻版报道学院发展的措施和动态, 在综合版对教学科研管理予以详尽宣传, 但是在专题版和副刊版则更为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对外宣传该报的新闻策划能力。

2.扩大应用与发行, 增加传播覆盖面。连续性内部资料是一种媒介形式, 但是它不能如其名字, 只在内部施展功能, 它应像主流媒体一样开展展示与宣传自我的活动。比如,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与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其他的《花样年华》、《我与图书馆》、《晨笛》、《学生宿舍管理报》等连续性内部资料在每一期出刊前不时在校园橱窗内开展海报宣传;《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与《我与图书馆》、《学生宿舍管理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校园网中的“媒体广外艺”栏目等报刊或者校园网栏目开展合作, 进一步整合校园信息资源, 扩大连续性内部资料的影响力。

同时, 我们要树立一种营销的思维, 将连续性内部资料进行营销, 扩大其发行范围。《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原来的发行范围只是在校园内部, 即每一位教师和每一间宿舍各一份, 后扩展到上发至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各地市级教育局招生办公室, 甚至还不时发给部分校友, 让校内外关注这份报纸的历程和该校发展改革举措, 从而增加了信息内容传播的覆盖率。

3.做好读者分析, 利用多种手段加强策划能力。如今, 有不少高校忽略了连续性内部资料的读者心理需求, 办刊只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播, 难以达成传播的效果。

为避免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现“独角戏”的尴尬,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读者心理, 运用多种手段加强策划能力, 做好建设规划工作。第一,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借鉴知名企业内刊和兄弟院校内刊的经验, 调整自我发展步伐。《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在借鉴南方电网、广东电力等知名企业内刊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报》、《暨南大学》校报等兄弟院校内刊的办刊经验的基础上, 不时调整自身前行的角度和节奏。第二, 充分调研市场, 深入分析读者心理需求。《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多次深入教工通讯员、学生宣传队伍、学生工作者等队伍中进行调研工作,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详尽分析, 对读者的心理需求有更准确的把握。第三, 科学规划, 形成规章制度。《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根据调研结果科学规划其发展方向, 对其宗旨、定位、编辑流程等均有形成相关的规章制度, 形成的长效机制为其发展保驾护航。第四, 要“嫁接”网络。汤玛斯·费里曼在《世界是平的》 (The World is Flat) 中提出:从21世纪开始, 世界完全“平”了, 只要你有宽带, 只要你有热情, 就永远不会被边缘化。《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与时俱进, 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广外艺院报”栏目, 同时还开设了微博, 通过网络新形态展现其风采。

4.运用战略眼光办好内刊, 走品牌化道路。连续性内部资料虽是高校发展中不起眼的一种媒介, 但是作用不可小视, 我们需要运用战略眼光办好它, 甚至要走品牌化的道路。

(1) 高度重视连续性内部资料的定位价值和发展战略。连续性内部资料是一种内部媒介, 如果认为连续性内部资料可以一网打尽所有媒介的功能和作用, 既能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的信息需求和文化需求, 又可以涵盖家长、用人单位和上级领导等高校外部的关系群体, 那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连续性内部资料的定位价值和发展战略, 从战略的高度来开展相关的研究。

(2) 尝试走品牌化道路。在品牌经济发展和高校改革创新的年代, 连续性内部资料也需要走品牌化之路, 尽管会面临不少挑战和质疑, 但是对高校长期的发展而言无疑属于战略投资, 因此, 连续性内部资料要勇敢尝试走品牌化的道路, 以确保连续性内部资料的长远稳步发展。[本文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3年院级课题“高校内刊传播的功能、现状与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013G06) 、201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全媒体时代利用校园媒体开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YGL2013073) 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署1997年第10号令.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S].

[2]周施恩.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年。

[3]李宗红、朱洙.企业文化:胜敌于无形[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年。

传播学的本土化传播学的本土化 篇3

几乎与施拉姆的中国之行相呼应,传播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来到中国,既“随遇而安”,主动适应中国文化场的特质与规约,又“攻城略地”,吸纳了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学科的优势,不断拓展与前行。2002年由田中阳主编的“传播学研究丛书”的“主编导言”,就对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前景作了分析:“决定传播学在中国发展命运的最根本性的问题还是本土化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使传播学有效地为中国社会服务。”因为“本土现实文化始终是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中心或内核,而传统文化则早已渗透到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成为其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接纳外来文化的母体。故异质文化要进入某个民族的文化场,必须接受‘改造’,使之能与这个文化场相融合。这就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但是,中国独有的伦理型文化及其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包括传播等各个方面,人际观念的不平等导致传播观念的不平等,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导致传播关系的不平等;中国的封建积习深重,形成了不利于传播学发展的社会机制,比如对受众地位的忽视导致千报一面、千台一腔,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走到十分荒谬的地步;对信息反馈的极其漠视使社会决策系统经常性地陷于失控的“偏瘫”、“截瘫”或“全瘫”;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权力寻租,包括官媒合一、官媒勾结及官商媒共谋等,都为传播学的植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基于此,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较之西欧与日本,其难度大得多。

从“传播学研究丛书”的“主编导言”确立基本思路与理念开始,田中阳先生就一直执著于构建本土化的中国传播学,到五十万言的《蜕变的尴尬——对百年中国现代化与报刊话语嬗演关系的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一书出版,则将思维系于“话语”这一关键词,以二十世纪百年时间为跨度,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与报刊话语互动互应的嬗演关系中,对传播学本土化建设进行了话语创变和理论实验,是本土化传播学的一项突显成果。

读完《蜕变的尴尬》一书,领略中国百年报刊的无限风光,感受百年中国现代化与报刊话语嬗演之互动互应关系,体验中国传播的深沉蕴含,悟思中国特殊社会文化环境下传播学发展的艰辛,更知该书对中国本土化传播学建设的意义与作者“磨剑”之不易!传播是社会的传导神经和雷达系统,是一种人伦秩序的体现,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不止是信息的流通,乃是决定一个民族性格和命运的陶炼方式;“对话”的不同方式决定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本质,尘封的报刊文字就是历史舞台上各种“喉舌”的声音的活化石。把准中国百年报刊复杂多样的话语系统及其特质,探寻现代化与之互动嬗演的关系,就必须百年报刊走一遭,同各种人物对话,与不同记者编辑交流,让新闻事件变得鲜活,使历史舞台重新敞亮,聆听其歌哭与呐喊,在百年话语空间与精神表达中过滤、凝练、提升中国特色的传播学。为此,田中阳先生集几年的报海“瓢饮”之取,连书房也变成了“报池”、“报湖”,比如《申报》,从1895年到1949年终刊,有五十四年;天津《大公报》从1902年创刊翻到1949年也有四十七年;长沙《大公报》从1915年创刊翻到1927年它被查封,有十二年……或数码相机拍,或复印、摘录,其间做了数千张卡片,复印上万张报刊材料,光《新青年》就至少翻阅五遍,做了数百张卡片……因为浩如烟海的报刊话语正蕴含着中国本土化传播学的主体内容。

《蜕变的尴尬》并非单纯的新闻传播史研究,因为紧密联系中国百年现代化历史进程,背景宏阔、史料杂多、主旨庞大,要以史料为依据来布局问题域,必须有合乎规律的入思方式和逻辑框架,把散于无边的史料之海又具内在联系的报刊话语文本,围绕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范畴化处理,把人物、事件、话语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和作者自身的感受类型化,从中提取“科学”、“民主”、“民族”、“喉舌”、“反馈”、“客里空”等关键范畴,组成体系之网的关节点。

《蜕变的尴尬》从报刊文本和话语传播的特定历史语境出发,挖掘其“元历史”,返回话语现场,采用叙事史忠实于话语文本的方法,从中探寻中国本土化传播的特质与源流。“‘赛先生’功盖百年”,《新青年》作为五四时期赛先生的中心讲坛,不遗余力地宣讲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以其独到的科学话语传播为中国文化树立新的参照和“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革新精神,其有形和无形的话语构成了纯粹的经典文本,是中国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参照。与《新青年》相呼应,湖南《大公报》作为地方报刊的代表,以其世界意识、现代品格和对科学民主执着不渝的追求精神,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传播方式。从百年报刊科学话语的演进,可以看到“科学从书生的言说变成富国强民的战略大计,变成亿万中国人民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轨迹……但‘疗愚’的这条线却波折起伏,极为坎坷,‘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八九十年代伪科学长达二十年的泛滥,都是愚昧的充分展现,而报刊却成了愚昧话语的积极传播者,这表现了百年报刊科学话语蜕变的尴尬,百年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艰难曲折”。从百年报刊话语中科学与封建迷信、伪科学的交锋,极左思潮的反科学性对当代报刊科学话语的影响等,均能透析百年中国现代化与报刊话语的深层关系,窥视中国传播的内在症候。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篇4

拟态环境、符号、子弹论、信息、热媒介、意见领袖、媒介即讯息、组织传播、信息环境、流言、集合行为、基模、人类传播、人际传播、意义

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符号: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射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超速的反应;他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信息:香农认为,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活动”。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人们在价值判断上有着分歧和争议的一种现象。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人类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在动物传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与动物传播有着本质的不同。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

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二、简答题

2.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已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传媒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印象与理解。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新闻和传达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了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3.简述组织传播的功能。

一、内部协调。组织中的各部门、各岗位都由一定的信息渠道相连接,每个部门和岗位同时也都执行着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是组织传播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职,又在统一的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

二、指挥管理。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日常管理,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机制下进行的。

三、决策应变。组织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它不断面临组织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决策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判断的基础上的。

四、达成共识。一个组织要保持高度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必须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组织目标宗旨、组织规则、组织方针和政策等,在组织成员中达成普遍的共识。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传播互动过程,必然伴随着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传、说明、解释、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8.简述传播学研究中的批判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P258 ①政治经济: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

②文化研究: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

③意识形态和霸权装置。以普兰扎斯等人为代表,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来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所起的作用。9.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效果观的变化。P176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给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忧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

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研究等。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早期的“子弹论”与70年代的宏观效果理论都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力性,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主张无条件、无中介的绝对效果,后者则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做出的重新评价。

10.简述社会责任理论P142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是由美国新闻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媒介》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订。

原理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的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味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目的:

一、为了防止由于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

二、是为了防止由传播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话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12.简述电视在社会成员形成“共识”中的作用P206 ①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②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③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用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④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⑤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16.简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P141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了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的得到保证。

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

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20.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二、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三、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四、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五、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22.简述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

第二、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的文化支配。

第三,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24.简述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①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

②其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③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28.简述意见领袖的特点。P189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三、单项选择题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B)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D)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B)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D)A.施拉姆 B.拉斯韦尔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D)A.谁

B.说什么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A)A.反馈

B.信息的发生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A)A.社会化

B.信息化C.系统化 D.知识化

8.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D)A.记者 B.教师C.编辑

D.A、B、C都是

9.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C)A.拉斯韦尔B.卢因C.英尼斯D.麦克卢汉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B)

A.地球村

B.媒介即讯息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2.“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A)A.受众

B.传播内容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3.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B)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4.“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D)

A.维持在上限B.扩大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15.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C)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16.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早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学者是(B)A.卢卡奇B.葛兰西C.哈贝马斯

D.马尔库塞

17.在“使用与满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A)A.面访记录法B.心理实验法C.实地调查法D.内容分析法

18.美国政府在60年代为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制作的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是(C)A.《米老鼠与唐老鸭》B.《猫和老鼠》C.《芝麻街》D.《汤姆历险记》 19.互联网是(B)A.单一型媒介B.复合型媒介C.第三媒介D.传统媒介 20.传播活动是一种(D)A.客观现象B.主观现象C.心理现象D.社会现象

21.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就是卢因指出信息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必经的(C)A.地区B.门户C.门区D.枢纽

2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D)A.信源的可信性

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 D.内容的说服力

23.创新与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B)A.社会政治结构B.社会经济结构 C.社会教育结构D.社会文化结构 24.在控制研究领域中,探讨传播者究竟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重大问题的是(D)A.耶鲁学派B.哥伦比亚学派C.传统学派D.批判学派 25.“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A)A.微观效果B.宏观效果 C.长期效果D.潜在效果 26.有关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的报道,体现了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C)A.社会动员

B.社会规范C.环境监测D.社会协调

27.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D)A.内容分析B.议题设置C.媒介研究D.控制研究 28.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D)A.区别很大B.完全相同C.各不相同D.有重合之

29.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及其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这种看法出自(B)A.社会分类论B.个人差异论

C.社会分化论D.社会关系论 30.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C)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 31.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C)A.流行文化

B.通俗文化

C.大众文化D.商业文化 32.在调查问卷上,适宜于放在前面的问题是(C)A.有难度的B.敏感性的C.容易回答的D.反映主要情况的 3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C)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

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34.受众收听、收看轻松愉快的信息内容,主要的动机是(B)A.满足信息需求B.追求娱乐与消遣 C.获取知识D.交往的需要 35.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A.人际传播B.自我传播 C.群体传播D.网络传播

36.大众传媒的授予地位功能,可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B)A.规范化

B.合法化

C.合理化

D.标准化

37.“小道消息”不胫而走,造成信息的误传和混乱,这说明了信息富于(B)A.传递性B.扩散性

C.扩充性

D.共享性

38.传播学的诞生地是(B)A.英国 B.美国C.德国

D.日本 39.申农一韦弗模式把传播过程中的媒介细分为三种,即发射器、接收器和(C)A.讯息

B.信号 C.信道

D.噪音

40.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是(A)A.控制

B.实验C.变量分析 D.环境模拟

41.施拉姆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环境监测功能比喻为(B)A.“反馈功能”B.“雷达功能”C.“整合功能”D.“议程设置功能”

42.按照拉扎斯菲尔德等的观点,由知名人士在电视上推荐产品,具有(B)

A.提供信息功能 B.授予地位功能C.沟通交流功能 D.麻醉精神功能 43.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A)A.自由主义理论 B.法西斯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 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44.大众传播中最主要最受重视的信息是(A)A.新闻信息 B.教育信息C.娱乐信息 D.商业信息 45.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D)A.一般性 B.鲜明性C.操作性 D.指说性

46.现阶段普及率最高的大众传播媒介是(D)A.报纸

B.杂志C.广播

D.电视 47.情景是一种信息系统,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C)A.英尼斯 B.戈夫曼C.梅罗维茨

D.麦克卢汉

48.下述成语中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是(C)A.爱屋及乌

B.明察秋毫C.见仁见智 D.见微知著

49.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B)A.有限的 B.强大的C.无力的 D.微小的 50.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直接策源地在(C)A.英国

B.美国C.德国

D.日本

51.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A)A.肯定 B.否定C.中立

D.批判

5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包括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A)。

A民主参与理论;B集权主义理论;C发展理论;D汪汪理论 53.IPP指数即(B)指数。

A传播指数;B既有政治倾向;C支持率;D受众背景指数 54.信息流是一级的,而(C)流是多级的。A传播; B能量; C影响; D舆论

55.“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D)过程。A社会;B自我完善;C自我表达;D社会心理

56.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A)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A社会互动; B思想; C给予信息; D交通 57.(C),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A劳动;B人脑的发育;C语言的产生;D直立行走

58.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是拉斯韦尔、卢因、(D)和拉扎斯菲尔德。

A米德;B施拉姆;C克劳斯;D霍夫兰

59.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被视为“(A)的意见”。A公开;B公众;C受众;D群众

60.“培养分析”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B)的有机组成部分。

A涵化分析;B“文化指标研究;”C文化研究;D教育分析 61.(D)具有“免疫”效果。

A“一面提示”;B“明示结论”;C内容提示;D“两面提示” 62.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服属于(A)的做法。A“诉诸理性;”B“诉诸感性”;C恐惧诉求;D情感诉求

63.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背景,二是(C)意义上的群体背景。A利益关系;B人际关系;C社会关系;D血缘关系

64.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A)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65.在传播学的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D)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C.霍夫兰

D.施拉姆 66.拉斯韦尔模式的不足之一是孤立性,即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一个因素的联系。这个因素是(D)

A.控制过程

B.社会过程C.编码过程

D.反馈过程 67.下列选项中,最早从事把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是(C)A.巴斯

B.怀特C.卢因

D.伯洛

68.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A)A.社会责任理论

B.西方资本主义理论 C.集权主义理论

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69.系统科学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它们是物质、能量和(B)

A.财富

B.信息C.时间

D.资源 70.“地球村”观念的提出者是(C)

A.霍夫曼

B.英尼斯C.麦克卢汉

D.梅罗维茨

71.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构成了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他们的若干“关卡”,其中最后一个“关卡”是(A)

A.选择性记忆 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 D.选择性暴露 72.根据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研究,“意见领袖”是指(D)

A.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

B.社会公认的“大人物” C.特定社会阶层的成员

D.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人 7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者是(B)A.麦奎尔

B.诺依曼C.罗杰斯

D.蒂奇诺

74.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A)A自我传播B狭义的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广义的人际传播 75.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A)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76.在研究方法上,霍夫兰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C)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77.“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C)A.拉斯韦尔 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78.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B)A.德福勒模式 B.申农—韦弗模式C.马莱茨克模式

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79.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传播模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个环节是(A)A.噪音B.信号C.反馈D.信道

80.赖特认为传播除了具有拉斯韦尔提出的三种功能之外,还具有(C)A.信息功能B.文化功能C.娱乐功能D.协调功能 8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这个观点也被称为(B)A.“天赋人权” C.“第一自由”

B.“观点的自由市场” D.“真理的自我修正”

82.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受众理论是(A)A.个人差异论B.社会分类论C.个人情绪论D.社会关系论 83.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有若干“关卡”,其中“第一关”是(B)A.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 84.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手法作了系统研究并写出《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的学者是(A)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

85.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就竞选宣传对美国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也叫(B)A.佩恩调查

B.伊里调查C.伊利诺调查

D.俄亥俄调查 86.“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D)A.“镜子”式报道机构 B.“真实反映环境”的机构C.客观报道事实的机构

D.“环境再构成作业”机构

87.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的(B)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

D.80年代 88.“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A)A.微观效果B.宏观效果 C.长期效果D.潜在效果 89.“编码与释码”理论的提出者是(A)A.霍尔B.萨尔瓦焦C.贝尔D.罗杰斯 90.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C)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

91.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是一种(D)A.心理现象B.生理现象C.自然现象D.社会现象

92.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C)A.问卷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93.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A.《理解媒介》B.《舆论学》C.《人民的选择》 D.《传播与说服》 94.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A.拉斯韦尔B.赖特C.拉扎斯菲尔德D.麦奎尔

95.“人们永远无法说出一种事物的全貌”,这句话表明(B)A.语言是静态的B.语言是有限的C.语言是抽绎的D语言是灵活的

96.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文字印刷传播时期也叫(C)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97.最早提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的是(D)A.施拉姆B.霍夫兰C.拉斯韦尔 D.拉扎斯菲尔德

98.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是(B)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四、论述题

3.试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特点以及该理论提出的意义。概要: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发表的一篇名为《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特点:

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意义:

a.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有效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b.议程设置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议程设置的真正意义在于为研究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提供一个重要的契机。c.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一定理论接点,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有启发意义。

4.简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它?P118

一、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二、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器官的扩展或延伸。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地球村。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评价: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此外,他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论断,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但他毕竟不是一位辩证唯物论者,而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这主要体现在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在他的理论中我们也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5.什么行为是集合行为,举例分析集合行为的产生条件、传播机制和信息流。

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产生条件:①结构性压力: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不满和焦虑和就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②触发性事件:一般是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近年来频发的网络“人肉搜索”等网民集合行为,也多是由刺激性的网帖信息所引发的。③正常的社会信息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信息传播机制活跃化。例如在大众传媒公信力丧失、政府信息封锁严重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传播机制: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大赛中的球迷暴动事件。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如在电影院失火的场合,一个人向出口跑去,全体观众跟着蜂拥而上造成出口堵塞。信息流: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②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8.举例论述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87岁的上海人李某是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并因此死亡。此后有报道称H7N9病毒变异速度惊人,甚至给出新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可能比普通流感病毒快8倍的数字。案例中通过媒体的大肆报道,营造了H7N9禽流感是一个随时会致人死亡的信息环境并且传播给广大受众。受众们通过接收这些信息相信了媒体的报道,并且口口相传,导致民众生活在恐慌的环境中,时刻关注着媒体有没有新的关于H7N9致人死亡的报道。更甚者甚至给出新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可能比普通流感病毒快8倍的数字,但这是没有经过实际检测确认的准确数据,媒体就这样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给了民众这样一个信息环境,民众此时除了相信、恐慌之外变得别无选择。李普曼认为: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它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媒介通过对象征事件或信息的选择加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李普曼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环境又发生了实际的作用。而且,随着大众传播的发达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所提示的信息环境就越具有演化为显示环境的趋势,这就是所谓“信息环境的拟态环境化”,或者说信息环境的实现化。

这一现象揭示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作用机制,即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们的行为。1、信息环境能够多角度广范围地囊括或反映庞杂的现实环境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2、由于人们往往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行动,人们将信息环境很多时候当成现实环境本身来看待,使得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

3、由于人们是根据信息环境来认识环境和采取适应环境的行动,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即现实环境的信息化趋向。五.调查问卷设计

请以“小学生媒介接触行为”为主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要求:1.问卷结构完整; 2.问题不少于10个,包含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

请以“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为主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要求:1.问卷结构完整; 2.问题不少于10个,包含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六.填空题

1.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是___群体_________传播。

2.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引入“___反馈_________”的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3.研究者按某种既定的标志将总体分层(分类)后决定其分配比例和数额,这种非随机抽样形式叫___分层抽样_________。4.赖特在《功能分析与大众传播》一文中,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了重要的补充和阐述,指出传播具有第四功能,即___娱乐功能_________。

5.张先生把自己掌握的某信息告诉了李先生,但张先生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该信息,这表明信息具有__共享性__________。

6.大众传媒在一个时期或一段时间内突出谈论和强调某些问题或事件,往往会构成公众关心的中心议题,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与重视,这就是大众传播的__议程设置______功能。

7.大众传播要受到四种控制,它们是政治控制、经济控制、__社会控制______和自我控制。

8.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而在现代都市社会,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以“__单一______型”为主。9.“知识沟”理论的反命题是__上限效果______假说。

10.拉斯韦尔认为传播具有三种社会功能,即环境监测、社会协调和_______社会遗产传承____________。

11.巴斯认为在“新闻加工”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编辑

12.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关于传播效果的核心观点是“___子弹论________________。”

13.“知识沟”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在知识方面的差距越有_____扩大______________的趋势。

14.传播学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学派,一是以美国为中心的______经验学派___________,一是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15.拉斯韦尔认为,______大众传播___________和学校在使社会遗产世代相传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6.巴斯所说的“双重行动”,一是指新闻采集,一是指___新闻加工______________。

17.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属于“____少数或劣势____ _________”意见时,这个人在一般情况下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沉默或附和。

18.拉斯韦尔模式由五个环节构成,其中第三个环节是__通过什么渠道_______。

19.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种功能,即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和__社会规范强制功能_______。

20.在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称为__控制研究_______。

2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借用了他的老师__英尼斯_______的观点。22.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以及___行为______层面。

23.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主要贡献是引入_____反馈______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从而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考研 新闻传播学复习方法指导 篇5

考研专业课复习一般分为基础、强化和冲刺三个阶段。通常来讲,4月―7月是考生基础复习阶段,此阶段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方面的著作,考新闻学(含新闻学和全球财经报道)的考生还要进行新闻采编的练习,考传播学(含新媒体、媒介经营管理和影视传播)的考生应当看一些文科综合类的书籍。在此期间,考生应该对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大致了解该学科涵盖的内容。那么面对要看的参考书和要掌握的知识点,掌握好的方法非常必要。

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参考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3)随着复习的深入,阶段性地对笔记进行整理,并且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复习阶段做概括程度有差异的笔记,如在基础复习阶段为了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较为细致地做笔记;到了强化复习阶段,可以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做概括性笔记;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可以将几个科目融合在一起做框架梳理类的笔记。

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传播学的复习资料 篇6

暑期新闻传播学专业课备考建议。对于准备考研的人来说,首先应当确定考研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及未来发展方向以确定报考学校和专业。在确定考研方向后,2015考研复习就正式进入全心备考状态。专业课一直是考研程中容易让考生眼高手低的部分,大家往往认为大学四年掌握最牢固的就是专业课,但其实考研复试需要掌握的专业课知识与大学中学习的专业课知识却相差甚远。

一、关于跨专业考生复习

至于复习时间的安排问题。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讲,7、8月是暑假时期,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那么专业的复习时间,每天最好5至6个小时左右。按照重点书籍,重点章节来安排复习时间。

二、关于复习进度安排

在暑假之前最好完成一遍参考书目的浏览。参考书目我主要以凤凰苏州大学考研网的《复习精编》为主。第一遍要用很少的时间把所有的书进行阅读,快速的看一遍,做到有个大概的印象,也不必刻意去记书中的内容和知识点,做到听说过这个东西就好了的程度。快速的复习完第一轮过后,可以在暑假期间完成第二轮复习。暑假期间同学们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个阶段,要把课本在好好的看一遍,每个章节都要仔细的看,不一定要背,但是要做的细致。第二轮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记笔记,也许你认为是抄书,可是当你真正的记完笔记后,你会觉得自己的复习效果有了明显的飞跃。网上有很多的笔记,可是这些笔记不是你现在所需要的,它们是你以后所需要的,只有自己记的笔记才能加深记忆。

三、搜集资料的途径

从传播学角度谈微博的传播 篇7

“微博”又称为“微型博客”或“一句话博客”,也被网友昵称为“围脖”,它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微博传播的内容精而简,虽然最多只能发表140个字,但是传播内容却相当丰富。同时,微博网站以互联网Web2.0技术为依托,支持API(开放的应用数据接口)技术,由此实现了网络和手机的短信连接以及与其他社会媒体(如及时通信工具QQ、MSN等)的超级链接。[1]

微博是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一种实时讯息系统,和传统博客一样,微博用户同样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心情和体会。在匆忙的生活中,人们可能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心情去洋洋洒洒地发表一篇博客,但却可以随手抒发自己的感慨以及所见所闻。微博这种只言片语的“语录体”即时表述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让大家都成为这个时代的关注者和记录者。而新技术的运用使得用户更容易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微博起源于美国,它的开山鼻祖是Abvious公司于2006年推出的Twitter服务,由博客技术的先驱埃文·威廉姆斯创建。Twitter网站的宗旨是为用户提供一种相互交流的途径,正如埃文·威廉姆斯自己所说的:“微博好比是一堵墙,所有用户都可以在这堵墙上随意涂鸦,这些涂鸦所有人都可以看见。”[2]

从2009年年末开始,“微博”这个词语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广大网民的视线。第一个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网站的是类似于Twitter的饭否网站,由人人网(校内网)的创始人王兴于2007年5月建立。后来陆续出现了叽歪、嘀咕等网站。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国内大部分知名的影视明星、文化名人、企业高管等均在新浪开通了微博。新浪微博成功利用明星效应吸引人气,仅在数月的时间里就成为目前中国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截至2010年10月底,其用户数量已达5000万。

当前,国内的微博网站发展速度和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微博用户也从草根阶层发展到包括明星、企业,甚至政府机构在内的庞大群体,一种简单而快捷的全新沟通方式正在“潜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据艾瑞咨询统计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3月到10月,中国微博月访问规模增长明显。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达到12521.7万人,较2010年3月增长1.4倍;2010年,用户渗透率从3月的14.7%增长到10月的36.9%。所以,2010年也被网民们冠以“中国微博元年”之称。[3]

微博传播特点分析

传播主体草根化。无论你是农民兄弟、学校老师还是文体明星、国家政要,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只要你会发短信,都不妨碍你在微博上随便写上一两句话。所以,大多数人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需要完整的内容体系,可以随意写作,也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需要的只是简单而惬意的表达,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这些零零碎碎的内容用简短的文字发布出去即可,因而显得更加灵活,也降低了大众的心理门槛,得到心灵的释放。这样一来,更加突出了微博平民化和草根化的特点,因为微博的用户不需要在乎自己是什么阶层,也不需要在乎自己有什么文化水平。

在现在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太多的价值断层导致不同的利益群体渴望各自的价值诉求。现如今社会加强和谐的倡导,导致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话语表达权越来越需要被强烈尊重,在每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和情感的表达都渴望能够拥有一个顺畅而公平的通道。所以,作为自媒体的一种,微博彻底实现了话语权的下放,宣告了草根话语时代的到来。与高度垄断话语权的精英文化相比,微博的低门槛,也使更多的人拥有了话语表达的便利,削弱了博客传播中精英话语的统治地位。

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是指每篇微博的内容一般都是闲言碎语式的,缺乏系统性。由于受到用微博140个字符描述用户最新状态这一基本功能的限制,才导致在狭小简短的篇幅下用户很难将系统的、复杂的思想完整地表述出来,从而使微博上的信息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连贯性,甚至毫无逻辑可言。发布的大多内容都是脑子里面偶尔闪过的念头、琐碎的生活细节、日程安排,每一条单独的内容,都只能是有限的信息表达,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征。[4]

“‘碎片化’也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说法。而传播语境碎片化的直接产物就是微博”。[5]可以说,微博全方位地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碎片化传播方式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评论、转发微博,因而又催生了更多的微博用户。

传播速度即时化。Web2.0技术下发展起来的微博,通过这一技术架构提供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互通、共享、双向的传播方式,微博用户既可以通过互联网、MSN、客户端发布新闻信息,也可以通过联网手机发布新闻消息,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都可接收和发布新闻消息。微博的传播模式基本采用的是人际传播,并不需要采访、编辑、发布等多个环节。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在及时、快速发布意见和信息这方面,微博无疑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在时效性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报道时,微博的时效性甚至连新闻网站都无法媲美。微博的手机客户端不仅可以实现阅读、发布、评论等功能,还可以很好地支持本地相机里图片和视频的即拍即传。通过联网手机,微博便可以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新闻发言人的在线直播,使得现场感更为突出,能更加生动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反观传统媒体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派出强大的采编队伍甚至动用SNG设备才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同时,由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对于微博应用的支持,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微博的使用频率。打开微博,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的更新速度达到了惊人的每秒十几条。微博让“每日新闻”变成了“每秒新闻”。正是这种便利保证了微博的时效性,从而使微博逐渐成为一些重要消息的第一发布平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

传播渠道多元化。除了使用电脑登录微博网站之外,移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统统都可以成为用户发布微博消息的工具,而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结合为微博赢得了巨大的市场,尤其现在3G手机的普遍使用更是为微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众所周知,3G技术与2G相比,在通信容量、速度方面更有优势,它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手机等移动介质对于微博应用的支持,以及多元化的发布渠道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发布或者收看任何信息成为可能。据统计,高达39.0%的用户通过手机方式登录微博,这样便极大地增加了潜在用户群。

传受双方互动性强。微博能够发挥广大网民的力量,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可能成为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利用便捷的发布工具迅速、及时地进行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6]微博的强互动性为信息受众提供了自由参与的平台。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人们还可以展开即时或延时的互动,可以通过评论功能,自由地选择和他人进行新闻信息的交互式沟通,还可以利用转发功能,把某一事件变成关注焦点,并被网站设置成热门议题。此外,“脖友”之间还可以建立长期的稳定的人际关系。

与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方式不同的是,微博可以一点对多点,也可以点对点,在传播手段上更加多样。而在“点对点”的人际交流当中,对等传播理念成为主导,这也就加强了各个用户间的沟通和交流。互动性是传播过程与生俱来的特性,网络传播双方的互动可以是一种“多元动态”的互动。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交流,能真正全面地体现出网络特色动态的交流系统。[7]

微博用户在自主跟随或订阅信息源的同时,也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己本来没有订阅的无效信息源。这样一来,没有订阅的信息源就不会给你“送货上门”,所以能更贴近受众的需求。比电视、广播、报纸等那些传统媒体硬塞给用户信息消息的传受方式,更具有人性化以及互动性。[8]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微博传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70年代的受众研究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是由个人特性和社会条件决定的,当一个人手中有一定信息的需求时,他会通过自身以前对媒介的印象来选择通过什么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媒介满足了他的需要,他会继续使用这种媒介并且加深对其的媒介印象;如果媒介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他便会使用其他的手段来满足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受众是否能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心理满足,会直接影响他对媒介的期待。

“使用与满足”理论同时还认为,使用的过程指的是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大量免费资源、方便实用的搜索引擎等一些与内容无关的媒介接触行为,而这些满足并不是来自其特定的内容,而是来自使用过程的体验。[9]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是传播真正的意义。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传播开始向人权回归也就是其向本性回归。受众之所以主动选择微博这一媒介,并且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就是因为微博是一种能够很好满足普通受众传播愿望的载体,并且强调了个人的主体性,受众能在这种新型媒介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满足人际交往互动的需要。在微博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加关注来构建自己的朋友圈子。在这个网络圈里,用户可以搜索到自己熟悉的朋友,也可以关注与自己地域、性格标签或观点相近的朋友,这样更能满足受众社会交际的需求。有些大家可能彼此素不相识,但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却能建立全新的、与现实生活不同的人际关系。同时,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在第一时间看到好友的最新动态,并和他们进行沟通,即时信息共享的特色进一步满足了好友间彼此交往的需求,所以能更好地改变信息时代中人际关系淡漠的现状。大家可以对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只是简单地分享日常生活当中的快乐。即时的互动、坦诚的交流,能让受众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个人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

满足舒缓压力的需要。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现实的种种压力令受众需要通过虚拟世界寻找释放的方式,但很多人也许不乐于过多地去思考和长篇大论,这样一来,微博恰好提供了很好的虚拟交流空间,可以不需要深思熟虑,只需要直接将所见所闻以短消息的形式同步发出来,然后与朋友们畅所欲言,这样就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所以微博比博客能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减压。

满足社会认同感的需要。在物质越来越发达的当今社会,人的心灵却是越发孤独,其实很多人并不缺少金钱,但是在内心深处最需要得到的满足是一种社会认同感。因此,微博主和他们的追随者们通过微博自然组成一个社会群体,然后通过主动展示自己的生活细节与琐碎事情来引起其他人的关注,去获得社会认同感。

微博传播的缺陷

“把关人”缺失,虚假信息难以辨认。“把关人”担负着信息的检查、加工、评价、向导以及桥梁功能。事实上,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记者、编辑乃至媒体负责人,发挥着重要的“把关人”作用。

而在微博的传播中基本上没有“把关人”角色对内容进行层层过滤。由于“把关人”的缺失,随之就产生了大量的不实新闻。

另外,现在还有不少人和个别团体恶意地抢注其他个人、团体和企业乃至政府部门的微博ID,用来发布一些虚假的消息,令人防不胜防。如谷歌原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就曾遭遇到“李鬼”,他的英文名“Kaifulee”在Twitter上被人捷足先登,早一步开了账号,并且还用这个账号发布了许多消息,有些甚至被部分传统媒体引用,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信息泛滥失控,容易沦为网络垃圾。微博的诞生使得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知识架构的人都可能成为记者。这就意味着微博所涵盖的主题是包罗万象的,信息也是非常丰富而多元的。但这就使得微博网站上每天都会发布超量的信息内容,从而使各个网站几乎成为汇聚信息的垃圾场,面临信息严重失控的危机。微博文本的琐碎性导致信息泛滥成灾,人们几乎被淹没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10]

微博信息的重复率相当严重,甚至是混乱不堪,从而过度的信息轰炸就会使得用户产生疲劳感与无聊感。受众的微博往往更新很频繁,但却没有一些真正灵感闪现的语句,有深刻思想的见地也比较少,更多的只是些满足广大用户倾诉与发泄欲望的话语。当微博给广大用户带来的新鲜感消失时,当我们淹没于汪洋的信息网络时,如此多毫无价值的网络垃圾无疑将成为我们精神当中的一大困扰。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加速了思维的碎片化。字数的限制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为用户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同时也产生了些许负面效应。因为微博发布传播内容的碎片性,就导致它很难体现出汉语深厚的文化精髓,更无法像报纸那样去深入挖掘事物的内涵,使受众去思考新闻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虽然微博和手机的融合促使用户可以利用任何的碎片时间来发送信息,也正因为传播时间的碎片化致使传播内容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弱化了文字启迪人类智慧的作用。另外,当海量信息向受众袭来的时候,受众一直处于一种不停地接受状态,从而不能进行深入思考,减弱了受众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其思维呈现出跳跃性发展的趋势。

如何改善微博传播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用户媒介素养。在微博的传播方式下,对信息控制和检测的难度加大,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平等,因而把握和考证信息准确性的任务从“把关人”落到了每一个网民头上。大家都是信息的发布者,非常开放和自由,所以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应首先当自己的把关人,在微博传播中提高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理性地使用媒介,对没有事实根据或不确切的信息不随便转发,不主动传播违法、有害信息,从而避免谣言等恶意行为的出现。

微博是一个新生事物,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所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极为重要,同时网站有义务加大对信息的监管力度,除了及时删除、屏蔽有害信息以外,还应该积极主动建立系统管理办法。只有这样,微博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丰富议题设置,整合公共信息环境。国内大部分微博网站的角色多是仅仅充当用户发言的展示平台而已,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设置也不丰富。微博若要使用户产生持久的关注度,丰富网站的议题设置是极其重要的。在丰富内容过程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过程,寻求贴近时事的关键词,引导用户加入讨论,通过话题兴趣点的吸引,使各说各话的孤立发言形式得以合理归拢,公共发言环境的有序性更加明显。

构建意见领袖加以影响。微博就像一个意见超市,众声喧哗显得较为杂乱。由于受众的受教育水平、信仰、生活环境的差异,有些评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缺乏水准。在各种事件当中,也会有一定的相关利益和评论者所关联,这样就会出现一些比较情绪化的评论,对某人或某种现象一味地赞美或中伤,不仅会破坏公平公正,更有可能将舆论导向引向偏颇的一方。所以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评论聚集地,就需要注意舆论的引导。微博网站需要推荐一些具有意见领袖气质的微博作为典范,对受众关注的问题进行正确全面的评述,将众多用户向良性话语环境引导,使舆论最终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结语

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习惯。140字的内容,字数少、信息含量高,但简单的意见表达却让沉默的大多数找到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释放了现实生活中巨大的压力。微博有着不同于论坛、博客等传播形式的独特传播优势,传播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即时性、互动性、多向性等特点,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微博才得以迅速地成长和发展。

但在感受微博给我们带来的这些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它在传播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缺陷。我国网民数量庞大,已达4亿人之多,其中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捏造失实信息来博眼球、引关注,以实现商业利益或达到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如何对微博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管,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网络传播秩序不仅要依靠网民的自律,微博网站还得认真担起“把关人”的责任,维护信息传播的良好秩序。

摘要:微博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成为备受关注的传播工具, 140个字的简短表达符合人们碎片化的思维方式, 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的及时迅捷的信息发布,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印证了一个微博时代的到来。当前, 微博发展速度迅猛, 我们必须在充分利用它的同时不断优化它, 而如何对微博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管, 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 对微博的传播特点、传播过程中的缺陷以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微博,传播特点,“使用与满足”理论

参考文献

[1]赵民, 张军峰.社会运动中的Twitter现象——兼论Twitter的性质与发展方向[J].新闻大学, 2009 (4) .

[2]李华, 赵文伟.微博客:图书馆的下一个网络新贵工具[J].图书与情报, 2009 (4) .

[3]喻国明.2010, 不应忘掉的这些字[N].北京晨报, 2010-12-22.

[4]卢金珠.微博客传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J].新闻记者, 2010 (4) .

[5]韩晓芳.微博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J].编辑之友, 2010 (2) .

[6]陈立敏.微博与传统媒体关系探微[J].新闻爱好者, 2011 (3下) .

[7]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8]谭翊飞.微博的力量[J].南方传媒研究, 2009 (21) .

[9]See T.F.Stafford, M.R.Stafford&L.I.Schkade;“Determing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for the Internet”, in Decision Sciences, 35 (2) , 2004.

我的传播学男友们 篇8

“Then be not coy but use your time,

and while you may go marry.

For having lost but once your prime,

you may forever tarry.”

——“莫因娇羞惜爱怜,趁此春光嫁少年。等闲负了青春约,此生难再觅良缘。”

我的第一个传播学男友叫李普曼,他每天神神叨叨说看到的我不是真正的我,他不是真正的他,我们都活在彼此的幻象中,每天确定彼此的身份就要花去很长的时间我受不了了。

还好我遇到了弗洛伊德,严格来说他不是我们本专业的,他的具体专业我也不太清楚,因为在校成绩实在很优秀,所以各个专业的系主任都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调专业。最初,是因为我经常做梦,他对梦的解析深深吸引了我,他说我的梦是某种最隐秘最渴望的感情的表达和宣泄,而且这种感情关乎sex。我为心事被戳透感到娇羞的同时也为他的直白与独特深深折服而爱上了他。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他太可怕了,我经常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他鬼魅一样地坐在我的床前盯着我看,他像一个黑洞一样不断地吞噬着我,他经常对我进行人格分析,有的时候甚至实行催眠术,我受不了了所以逃离了他。

我还有一个男朋友叫麦克卢汉,刚开始我还挺喜欢他,他是个技术派,有点真功夫,不是搞理论的不磨叽以后能混口饭吃,后来才发现那小子太偏激了,每天要吃饭的时候,他说吃什么饭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吃,用什么餐具吃,不同的餐具诉诸的感觉不一样,最后他把我搞得胃口全失,我们就分了。

吃够了技术派男人的苦头,我就开始寻摸着再找个有文化的吧,有思想有厚度点的,所以我又找到第四个男朋友,他叫阿多诺,研究文化的文化人,刚开始吧我还挺喜欢他的,老崇拜他了,看他批判这批判那的挺给力,一开始他对我也包容,后来,我俩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他不让我看偶像剧,不让我听流行音乐,不让我逛街买衣服,连我看《初恋这件小事》他都要骂我肤浅幼稚没有追求,还说我是“庸众”,对这个社会只会顺从,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创造力和想法……我看初恋的小事有错吗?我重温恋爱的感觉有错吗?我没追求咋啦?活得快乐不就成吗?分!

还是找个脚踏实地点的能包容我的吧,嗨,还真的让我找着了,这个男朋友叫卡茨,他人真的很好,很体贴,凡事都能够从我的立场出发,在他看来,我做每一件事都是基于某种需要的基础之上的,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发展到后来,我觉得他很娘,没有原则没有尺度,很多时候他的爱太局限于个人而缺乏对这个世界以及社会的宏观认知,算了,不成熟不成熟,分吧。

再到后来,我遇到了他,他很帅,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和爱的芬芳,他叫施拉姆,他很帅很阳光很明朗很积极,是我们系的系主任,其实我们专业当初就是他建立起来的。我被他的光环吸引了很久很久,这次分手有点不太一样,是因为我发现他这个人虽然综合能力较强,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没有创新能力。比如他的衣服搭配吧,乍一看挺潮挺有型的,但后来发现都是整天观摩奥斯卡影帝的造型拼拼剪剪得来的,还有他的长相其实看多了发现毫无特色。他的思想亦是如此,每一句话都能让我回味半天,但是过后又突然发现这是我某位前男友曾经说过的,哎。

后来,再到后来,我导师要给我介绍对象,他说:你别找那些偏的怪的假的了,我看小胡胡正荣就不错,他研究那啥政治经济学,体制内的比较靠谱,虽然老点丑点,但是人家好歹长了一张明星脸啊!

想象很忙,现实很荒。然后,这是一道很长的关乎时间的分割线。传播学男友渐渐再也不见,我也回归到大龄单身传播学女硕士这一残酷现实中——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两年之后的现在,我可以自豪又无畏且苍凉地宣布:姐依然单身。

2010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我拉着行李箱第一次停在传媒大学核桃林,蜂拥而入的年轻俊秀的面庞让我血脉喷张。那个时候我曾默默期许:这么多可爱帅气气质男,总会有几个跟我发生一些哲学意义上的关系吧。

等到9月份真正开学了之后我才发现,当时我所在的那个位置是学校本科男生穿梭于宿舍(梆子井)和教学楼之间的唯一进出口,也就是说,所有看得过眼的男生就只有这些了,可口儿帅哥很多只不过是自己的幻觉,一厢情愿的假象。我们学院1:9的男女比例压迫我胸闷了好几个月,更可气的是,传媒大学的男生早就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云的美女早已悄然提升了他们的欲望的触发点,一般女生轻易难入其法眼……

是以告诫各位学妹:择校时一定要擦亮你的双眼,传媒大学从来不是女生恋爱的天堂,它是锻炼女金刚的地方,你要承受男女比例阴阳失调带来的胸闷气短,也要承受男生日渐提高的审美阈值所带给你的抑郁不解。

同时,出手要趁早,在找到真爱之前不要有过多预设,不要像个害羞孩子一样站在糖果屋门口吮着手指头畏葸不前,当你真正下决心要吃糖的时候,发现糖已经被另一个女纸稳、准、狠地抢了过去。

(注:文本中作者提到的诸位男友,皆为其所学专业传播学理论知识中的大牛人物。)

上一篇:常德方言在英语语音中的负迁移及对策下一篇:当生命已成往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