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的另一课(精选4篇)
请看下面一个课例:
【作文试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劝学格言。前些年,南方某地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就曾在他所教的班级内疾声大呼:“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其说法不过是对这一格言的白话翻版而已。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短文,不少于400字。
【学生作文】虚伪的中国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劝学格言,以至现在也是妇孺皆知。它的意思只要是个认识字的中国人都明白,可是在劝别人学习的时候谁也没有说过这句话的白话文版本,因为他们认为那样说不雅,低俗。
中国人就是这样虚伪,凡事只图个“心里明白”,嘴上却不说。
但中国还是有一部分“傻人”的。前些年,南方某地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为劝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前途,竟在他所教的班級里大声疾呼:“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位老师翻译的很到位,还通俗易懂,不但直接表达了古人的意思,还激励了学生。
可就是因为这样,这位先生,不但丢了饭碗,还留下了一身骂名:什么低俗,什么玷污中国青少年心灵,玷污中国的文化……
可是他说的有错吗?如果读书不能挣大钱,不能博得美人的芳心,你还读书吗?反正我是不读了。
唉,如果那位“先生”当时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许会落个“育才有方”,“有文学修养”的美名。
虚伪的中国人。
【教师作文】穿越时空话“读书”
读书为什么?自古以来人们说法不一,对此,我认为,应该扼其要旨,辩证来看。
首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劝学格言表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美好幢憬,同时,它也反映出古代读书人的功名意识、等级观念。无数的“范进、蒲松龄”们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幽梦,茕茕孑立,孤灯寂然,形影相吊,为的就是衣锦还乡,光宗耀族,升官发财。当然,也有无数的“范仲淹、文天祥”们待蒙学初成,即传承薪火,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读书理想,很多读书人舍弃“小我”,而心系社稷百姓,于是,历史的天空便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响,便辉映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灵光。
其次,“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这一白话版“励学篇”是一种庸俗化表现,但若因其庸俗而回避之,则是另一种虚伪。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全球化趋向越来越凸显,人们要生存,要生活。况且,我们又不是饮露食英的神仙,因此,必要的正当的物质追求是应该的。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我想,这理想的生活一定也包含物质方面的追求。但是,若因此就把读书之目的界定为“挣大钱、娶美女”,则其谬大矣。我们知道,一个人在这个世界过活,肩负着诸多责任,心里在想着自己的同时,也想到家人,想到朋友,想到国家。
综上所述,我们在强调读书功利化的时候,“且莫走向庸俗化、低俗化。毕竟,生命像一朵花一样,会开放,会帮助别人的。再者,人不单是靠吃米而活着。故曰:读书,即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尽一份责任。
据笔者统计,单是我任教的两个班级,大谈“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的就有12人之多,当我以《虚伪的中国人》一文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对“读书为什么”进行理性的思考时,其间,不少同学为小作者的“真的声音”喝彩,并爆出热烈的掌声。这一现象引人思考,其原因何在呢?
第一,社会原因。有学者总结,当今社会存在着六大病态社会心理:(1)物欲化倾向:重物质,轻精神;(2)粗俗化倾向:报复原来极端政治化的倾向,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的复归;(3)冷漠化倾向:人际关系淡漠,缺乏同情;(4)躁动化倾向:情绪化和非理性;(5)无责任化倾向:无兴趣(情绪冷淡,精神空虚、情感萎缩、厌世不振)、无所谓(虚无主义,玩世不恭),无意义(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浮夸化虚假化倾向:说假话。吹大牛,经济功利性取向。③
教育作为形而上的一种社会形态,任何时候,它都或隐或显的镂刻着时代的印记。黑格尔说过,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已的家园中。④
第二,多元价值取向。应该说,文化转型期赋予青少年全新的价值观,个体本位、多元取向,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青少年越来越看重现实的、功利的、物质的目标,理想主义的、纯精神性的终极目标虽然不是被绝然摒弃,但它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较之以往,大为减小。
第三,人文精神的缺失。当教育蜕变为教学,教学蜕变为训练,训练蜕变为应试,我想,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杠杆一定会移动和倾斜。
以上原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作为语文老师,若想改变,无疑于蚍蜉撼大树。若因此,就对学生在作文中发出的另一种“真的声音”听之任之,我认为是一种失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冷静思考,理性思辨,并以我们孱弱的双肩承担起语文应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②《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4卷,15页。
③沙莲香等著:《社会学家的深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第229-250页。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就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阐述了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们学会关心。而这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我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
诺丁斯认为,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在这段概括全书主要观点的话中,我发现:原来关心的顺序应该是从人到环境,最后到知识学问的。这和我们中国的千年古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替、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有余力、则学文。”不是不谋而合的吗?
我认为关心自己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热爱生命的情感,没有关心自己的能力,最终将带给亲人和社会沉重的灾难和深深的遗憾。我想数学家陈景润如果学会照顾自己,稍留心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他一定可以长寿延年,为国家和世界验证更多的猜想。我想英年早逝的好干部沈浩,如果在投入的工作之余能关心自己的身体,哪怕是早晨喝一杯温开水,上午吃一个苹果,或是睡前烫烫脚,生命也许不会突然暗淡,留给人们的愧疚和遗憾挥之不去。我们不愿看到为了教育学生撇家舍业的教师,连自己最亲爱的父母孩子都不关心的老师怎么能更好的关心别人?所以一个热爱生命关心自己的老师才会感召一批热爱生命、关心自己的学生。
从书中我体会到如果想要得到幸福,那就应该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得到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关心他人更是一种幸福。让我们一起去关心他人,并因此得到幸福。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就需要互相帮助,你想,我现在帮了别人,那么以后我有困难了别人也就会来帮助我啊。
那么就需要多观察一下周围的人都是怎么关心你,人家是怎么关心别人的,用心看,用心学,然后不自觉地自己就会用真心去对待别人,先从熟悉的人,朋友开始,和他们有了感情,就会理所当然地想对他们好了。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自己,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不是无度的纵容,不是华丽漂亮的言辞,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承诺,更不是物质的给予,而应是发自内心地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之上。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有一颗爱生之心,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只有关爱学生,才会尊重每一个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切实做到“爱生如子”。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心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心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心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对书籍和音乐有了一种奇怪的爱好。
我喜欢沉浸在哮天的土地上,那里书籍和音乐交织在一起。
我喜欢品味文学和音乐。
我也喜欢听悠扬的钢琴音乐。
我喜欢收藏散文和小说。
曾几何时,“月光旋律”在我耳边响起,仿佛我来到了一个清新优雅的月夜,安静而温柔。
这时,我面前有“船长的女儿”。
我很高兴主人公在经历痛苦后终于变成了一个坚韧而体贴的人。
我被女主角为澄清男主角过错所做的事情所感动,也为他们最终的结合而激动。
当我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时,我为莫扎特的钢琴曲伴奏。
音乐有时充满激情,有时轻柔,就像我读书时的感觉。
当我读到觉民终于摆脱了和那个没有见过面、没有感情的任性的小姐结婚的时候,我钦佩他不向旧势力和封建婚姻制度低头的精神。
因为他是高家思想中第一个敢于违抗父亲不公正命令的年轻人。
当我读到觉新坚持一次又一次地鞠躬,不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时,我为他的不幸感到悲哀,但我更加生气了。
我无助地站在公园里,拉着一双小手她是妈妈同事的女儿。这双小手也拉着另一双手,这个女孩是妈妈同事女儿的表妹,朋友在另一端牵着。我看看这深暗的天空,真不明白要去哪里,她们只说要去玩,也不说去哪里玩。她们两个在前面跑着,我和朋友在后面跟着,我们都曾无数次地说要自我去玩,又因为身上背负重担而不得放弃。我们开始步履缓慢,无奈地叹声,无论我们的脑袋是仰是低,我们的眼神却始终如一怕她们走丢了。
“幸好今日晚上算凉的了,不然跟她们一走,衣服都得全湿了。”我张开手臂,呼吸着久违的植物的气息。
“我们就这样跟着,唉,她们怎样活力这么充沛啊!”朋友开始发着牢骚。
她们跑出了公园,然后回头看看我们走得慢,又回来拉着我们的手往前加快走。我停住了,大家都停住了。“去防洪堤吧!那儿凉快!”我提议道,那两个“小鬼”一下就答应了,朋友也点点头,这时,我可真觉得自我像是天庭里自我说一别人不说二的玉皇大帝。
一走到防洪堤,我和朋友就坐在石板凳上,朋友看着她们开玩笑地说我们真是老了。我和朋友聊着天,也时不时地朝那两个女孩儿瞟几眼,就怕她们走丢了,真是聊地也不称心。逐渐地,我开始低头摆弄着脚下的青草,而朋友开始盯着手机,可是,她们竟然还在草丛间玩着。我用脚踢着青草,也微微地找到了一丝乐趣,它们若倒了,我便把它们再踢起来,再踢下去。只听得,几步轻快的脚步声靠近,我和朋友都抬起头来,她们最终回来了。我很果断地说了句:“回家!”朋友是千百个愿意的,而她们虽有点失落,但也一下变得开心跳回家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