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精选15篇)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 篇1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观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在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各方面都获得了使人注视的成绩。但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题目开始逐步显现,要深进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思想熟悉,尽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一知半解。要找准改革突破的关键点、着力点,深化改革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向深进,不能走过场。

习总书记说过,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改革更是解决题目、化解矛盾的宝贝。但是,改革必将会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必将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当前,改革进进了深水区、攻坚期,特别需要有攻坚克难、排除一切干扰的勇气。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和勇士断腕的决心,义无返顾、奋力向前,勇于打破固有益益格式,坚定不移、按部就班地推动各项改革。要勇于啃“硬骨头”,勇于拆解“硬骨头”,要建立“不改革就没有前途,不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更高层次发展”的思想和理念,靠改革促发展、靠改革调结构,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 篇2

据记载, 1959年2月21日,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切切实实抓紧工具改革》的社论, 提出“要想彻底地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必须大力开展一个更广泛、更深入、更有成效的工具改革运动。”从根本上确定了1959年全年的农业生产目标, 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工具改革运动的高潮。

“在全面估计和总结1958年农具改革运动的基础上, 要继续开展广泛的技术革新和推广工作, 争取在最近几年内, 将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农业机械》杂志如是记录当年刘少奇同志在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记者明显地感觉到1959年农具改革运动的力度更大, 决心也更大, 相关的动员会议和文件也更多。其中, 1959年2月16日, 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工具改革办公室主任会议, 制定了1959年推广麦收工具、绳索牵引机、插秧机和排灌机械等农具改革的方案, 指明了“工具改革和机械化两条腿走路”的工具发展方针。随后, 1959年3月24日, 又在广东省番顺县举办了全国人畜力小麦收割机评选经验交流座谈会, 在那次会议上, 各地积极交流经验, 评选出了较好的几样收割农具, 在全国范围内以示推广, 为当年的麦收工作做了充足的准备, 1959年4月18日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农具整修增补和麦收工具准备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对小农具的增修和麦收工具的准备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摸底, 确保麦收的顺利进行。

记者翻阅当年的期刊可以看到, 在1959年全国工具改革运动的背景下, 各地掀起了改革的高潮, 从国家部委、各地政府到人民公社, 无不积极的投身于这场运动之中, 农业部于1959年6月5日在南京召开第6次全国水稻插秧机会议, 会议贯彻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地制宜、试制试用”的精神, 交流各自技术经验, 分析关键问题, 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办法, 把水稻插秧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技术水平。紧接着中共北京昌平区农具改革办公室农机研究小组引进苏联先进技术, 成功设计研制了2行玉米播种机、2行花生播种机和3行玉米豆子播种机, 并在北京范围内推广试用, 同时, 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也研制出了一种适应高产密植的新式简易收割机, 黑龙江漠北人民公社改装选种和拌种复式作业机, 以提高工作效率, 节省劳动力。当时, 这些产品由于其优良的特性, 在推广的过程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自1958年开展农具改革运动以来, 我国的粮食已连续两年取得了大丰收,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蔬菜果品的生产仍主要依靠手工, 劳动十分繁重, 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截止1958年底,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 在大力发展基础作物农具改革的同时, 也必须加大对经济作物农具的研制工作, 为此, 全国工具改革办公室于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蔬菜果树生产工具座谈会, 并于同年4月底在杭州召开了全国采茶机评比会议, 据当时的报道, 仅仅2个多月的时间, 全国各地就已经试制出了26台采茶机, 为用机器采摘高级茶开辟了途径。同时, 一大批的甘蔗除草机、玉米灌耳器、剥麻机也相继涌出。

俗话说:“总结使人进步。”农业部工具改革办公室认真总结1959年上半年工具改革运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半年的工作意见:“把重点任务放在收货、脱粒、深耕、播种、运输和自然能源的利用上, 对已定型的工具要积极推广, 未定型的工具要认真评选、改进和创造, 过去推广但未广泛应用的, 也要具体研究分析, 加强技术传授, 保证推广工作的有效应用。”

那次会议确定了我国1959年下半年的工作重心:评选、试点、能源利用和技术传授。很快, 在全国范围内就掀起了一场农业机械化推广试点的热潮, 如黑龙江省率先研究出了一套适合当地耕作制度和自然条件的农业机械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进行农业机械化试点工作。1959年7月27日, 当时的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一机部农业机械研究所、西安农具厂、陕西省茂林机校等共计9家部委联合在西安举办播种和深耕工作评比, 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共同参与, 那次大会评选出了数种较好的工具进行室内测试和田间试验的鉴定, 确保农具大规模使用前的有效性, 为接下来的推广使用工作做好了准备。

同时, 在能源技术领域中, 1959年依旧延续了1958年关于能源“大力发展沼气建设”的方针, 大力推广安徽省阜阳市的沼气建设工程的经验。为此, 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59年9月15日在阜阳召开了一次沼气座谈会, 广泛地交流了沼气工程建设的许多宝贵经验, 为全国沼气建设推广工作带了个好头。

在大力强调工具改革的同时, 第一次提出了加强农业机械研究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 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 逐步建立或健全培训机构, 加速培养各种高级技术人才队伍。农业机械部也于1959年9月30日下发《关于加速培养农业机械工业职工队伍的意见 (草案) 》, 旨在推行农业机械高级人才队伍建设。

1958年, 我国首次提出了通过深耕土地 提高产量的建设性意见, 在此项运行开展1年之后即1959年, 农业部农业机械局和中国农学会农业机械学组于1959年10月16日在北京共同召开了基地绳索牵引机会议, 总结交流了一年多来应用绳索牵引机的经验和教训。同月18日, 农业机械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机厅 (局) 长会议,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发表了题为《为加速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伟大任务而奋斗》的文章, 指出“为了使工业农业能够更相适应和持续不断地向前大跃进, 当前我们的任务及时要积极地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 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 在较短的时间内, 把我国农业从目前的落后技术转移到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来。”那次会议, 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工具改革的方向——机械化、电气化, 为全国农具改革运动的火热开展又打了一针强心剂。1959年11月24日, 新成立的农机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业机械科学技术工作会议,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作了农业机械科学技术工作要为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讲话, 提出了农具改革运动“依靠群众, 结合实际, 密切协作, 注意成套”的16字方针。

农业工具的改革运动不仅促进了农作物的增收增产,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工业水平的发展, 大批的企业不断涌现, 1959年11月1日, 我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洛阳举行落成典礼, 该厂投产后, 每年可生产东方红牌履带式40 k W (54 hp) 拖拉机1.5万台, 此外长春汽车制造厂、吉林机械制造厂等企业充分结合苏联先进技术, 成为了当时全国范围内的骨干工厂, 为农具机械化推广应用提供了条件。

经过开展近两年的农具改革运动, 到1959年底我国的农具设备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 新式农具不断涌现, 广大农民使用新型工具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但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 由于技术的限制, 农具的使用和维修过程都存在诸多问题, 为此《农业机械》杂志连载了《油管拖拉机电气设备的使用和修理》等系列文章, 为广大的群众提供方便。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改革进行到底 篇3

习近平积极释放改革信号

事实上,改革一直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注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第一次地方调研的地点选在了广东。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他在考察中直言,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习近平强调,改革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番讲话,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动员令。

中国同样向世界传递了改革的决心与勇气。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闭幕式上做了主旨发言,其中多次提到了“改革”这个词。他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无论发达成员还是发展中成员都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日期的临近,中央更加积极地释放改革信号。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表示,大家都很关注中国改革进程,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

2013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强调,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

专家畅谈改革前景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听一听专家们对此次三中全会的分析与期待。

环球人物杂志: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在哪些方面重点推进改革?

竹立家:此次大会将从经济、政治、社会3个方面推进改革。经济方面,进一步明确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目标,扩大社会和市场的发展空间,为民营经济发展铺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政治上,推进权力的公共性,包括反腐败、权力监督、问责奖惩制度建设等,建设以公正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社会层面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居住制度改革等,最终让人人安居乐业。

环球人物杂志:行政体制改革是其他改革的基础。年初推出一系列机构改革和简政放权措施后,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竹立家:重点是在行政机构内部重建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在现在的社会管理条件下,常见的“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办事要找关系等,主要是责任和监督、奖惩机制不到位。机构改革是硬件,问责制和激励机制是软件。要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变。

环球人物杂志:有媒体称,纪检监察体制的改革将会有所突破,您认为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马怀德:可以在两方面着力:第一,搞纪检监察的大部门制,把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把相关部门合并起来,或者形成合力。第二,从同级监督变为提级监督,省级领导由中纪委监督,市级领导由省纪委监督。

环球人物杂志:您认为经济领域中,哪些方面的改革迫在眉睫?

曹凤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土地制度改革、国有资产领域和金融领域的改革,这4个方面应该是最重要的。

环球人物杂志:能具体谈一下土地制度改革吗?

曹凤岐: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指农村。现在要把土地市场化,不是采取过去强征土地的办法,而是进行土地产权交易,使土地产生能够流动的价值。这是中国土地制度根本性的改变,活化了土地,是解决完全依靠土地财政来满足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收益的措施。

环球人物杂志:说到金融改革,大家比较关注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供需矛盾,您认为应如何解决?

曹凤岐:要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成立适合中小企业的草根金融机构,推进利率市场化,倒逼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推动汇率改革,发展资本市场,建设适应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建设需要为重点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面向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的创业板、新三板、场外市场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这样将会对城镇化和企业、市场经济转型升级起到重大作用。

环球人物杂志:财税改革方面,遗产税一直备受关注,这次三中全会是否会正式推出遗产税?

曹凤岐:遗产税仍会停留在讨论层面,不会提到议事议程上来。因为目前中国的产权登记制度还不健全,大多数人也并不是很富,征遗产税的起点不好确定。但房产税和消费税会提上议程。

环球人物杂志: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中国带来什么积极作用和影响?

竹立家:这是一次战略性、方向性和改革价值取向性的会议。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贫穷问题转变成社会普遍不公正问题。中国将如何转型?这次会议将会给出答案,成为改革开放35年后的新起点。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 篇4

7月17日和18日,连续收看了两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让我对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专题片开篇细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又直面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尚未脱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如此种种发展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拷问着我们的党能否在新的历史时期破解当下难题,着眼长远?能否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能否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努力实现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历史之问,是人民之问,也是时代之问。就像当初在延安窑洞毛泽东回答黄炎培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准备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体现了对历史规律的尊重。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历史女神只会将机遇给予那些敢于变革的人。回顾中华民族发展史,也是一部革故鼎新的改革史。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商鞅变法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每一次变革都如凤凰磐涅,浴火重生。从“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到“天下变法之事,未有全利而无弊者”的康有为,每一次变革都是千难万险,步履维艰。从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用鲜红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到“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神州大地荡起滚滚改革春潮,奋斗途中扬起浩浩前进风帆。审视近代史,变革让旧中国在被黑暗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看到点点亮光;回顾近些年,改革是让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只有“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是对历史规律最好的遵循。

将改革进行到底,体现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苦苦追寻。古往今来,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梦想与抱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雄心与壮志。五千年文明养育的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光荣而艰巨,需要我们为了共同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30多年以前,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从此走出封闭与偏见,步入世界经济社会大舞台。3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从一个贫困落后和封闭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日益发挥起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保持中国经济的活力,必须加快改革,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将“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出来。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要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 篇5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热烈反响。这部专题片清晰梳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历程,生动呈现出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锐意改革精神和实践,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拼搏奋进,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梦昂首前行的坚定信念和奋斗情怀。既体现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这部专题片是对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权威的、全景的报道,是给即将召开的十九大献了一份厚礼,它让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热议的话题。看完这个片子我很激动,我认为这是一次深入浅出的党课,是以改革为主题的生动形象的公共课,是一部振奋人心、鼓舞干劲的好片子。

改革,顾名思义,就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使之能适应客观情况,适应社会的发展。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的非凡历程,将改革进行到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要以人民为本,明确改革指向,紧紧依靠人民,把群众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这是我们改革的基本立场。党员干部应该在工作中摆正心态,摆正位置,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以敬畏之心对待人民群众,以感恩之心服务人民群众,用激情智慧和才干发展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业,用改革的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是要以思想为先,创新改革理念。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难度越来越大。要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改革,没有现成理论可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仿效,只能在摸索中前进。除了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我们更应该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情况新要求,积极开拓,努力创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创新理念,摒弃束缚手脚的老办法、旧框框,反对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大胆探索,敢于突破,开拓新途径,寻找新路子,才能创造性的做好各项工作,跟上时代的发展。

将改革进行到底 篇6

班级:小一班 教师:陆阳迪

近日,全国上下都在组织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当下,要如何在全国深化改革的前行中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将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改革推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员干部理应走在改革的最前列,牢固树敢为人先、敢于啃硬骨头、坚定不移地改革的意识,凝聚一切能够凝聚的力量,激发一切能够激发的活力,始终勇立改革潮头,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为改革事业添砖加瓦,献智出力,将改革进行到底。

一是要树立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当前,全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改革好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进取意识,带头解放思想,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工作的创新,始终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敢下深水、敢涉险滩的闯劲,用心探索改革方法、勇于尝试改革新模式。

将健康进行到底 篇7

初三伊始, 母亲开始实施她“让女儿胖起来”的方案:不仅买了多本家庭菜谱, 还准备了一本小册子, 记载我开始新饮食计划后的精神状态、学习情况以及体重增减等。就这样, 我在母亲的“强压”下, 开始了所谓的“健康计划”!

第二天早上走进餐厅, 我被吓愣了。餐桌上, 油条、烧卖、豆浆、小米粥、荷包蛋……而母亲正微笑着坐在桌旁:“先喝豆浆, 再吃根油条。然后喝掉小米粥, 吃荷包蛋。”我刚想惊呼, 母亲已递上豆浆和油条, 收起笑意, 威严地看着我。我知道, 我是躲不过了。三下两下啃完油条, 大口灌下豆浆, 我背起书包, 飞一般逃离……

晚上下晚自修回家已近10点, 望着灯火通明的客厅, 我心一惊。

果然, 母亲在等我。把我拉到桌边, 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我准备了枸杞菠萝银耳汤和红豆粟米羹。”说着, 盛好一碗银耳汤, 放到我跟前。我无奈地端起汤碗, 心中闷闷地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日子打着旋流过, 母亲雷打不动地变着花样为我准备各色菜肴。

母亲为我订制的食谱是一周循环制, 一周周地循环下来, 我已记得每天的菜式。奇怪得很, 没有了当初的不情愿, 也没有丝毫的腻味, 反而总能吃出新滋味。

一个星期六下午, 母亲喊过我, 给我展示她的小册子。

母亲把每天的情况都记了下来, 到今天是满20天;又领我称了体重, 竟重了一千克。母亲抑制不住兴奋, 涨红了脸, 在小册子上写:“第一阶段, 成功!”

望着母亲高兴的样子, 我猛然醒悟:健康是自己的, 它好像母亲为我准备的菜式一样实在, 我应当珍惜。

现在, 我成了小册子的主人。

母亲的“健康饮食计划”仍在继续, 我会写下每天的心情, 学习上一点点的进步, 体重增加后的小惊喜。我也会剪下一些“健康小贴士”, 贴在小册子上, 与家人分享……

我在小册子上写:将健康进行到底!

【简评】

“母亲抑制不住兴奋, 涨红了脸, 在小册子上写:‘第一阶段, 成功!’”……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喜悦啊!文章以健康贯穿全文, 层层展开记叙:母亲用小册子记录我的健康成长, 我则用心记录下了母亲的关心。全文紧扣健康这一文题, 平凡的语调, 娓娓道出母亲细致的爱, 甚为动人。

将业余进行到底 篇8

一不留神爱上了摄影,欣欣然发低烧。想我辈侧身槛内,依靠做工求得衣食养家糊口,难免风雨奔波,劳损身心。故于十年前购置一相机,一镜头,一锦囊包裹,随身携带,遇有美景、趣事,容颜动心,便迅疾出手,按下快门以归。这样做,正是要在沉重劳作之余,求得神经缓弛,手眼灵便,呼吸顺畅,心机蓬勃——所谓“养吾浩然之气也”。

曾经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在日下之中国,若论摄影队伍,是“浩浩荡荡,气象万千。”人员众多——据说有近千万,然而状态却各不相同。有供职于媒体的摄影记者,有拍广告婚纱的业主,有云游四方的自由撰稿人,还有更多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尽管流派风格不一,拳脚套路各异,业绩利润有大小,修养境界有高低,但有一条很可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各路俊杰都是以爱好发端,从而踏上了苍茫英雄路的。这原由,自是因为照相机作为人类高级玩具的巨大诱惑所致。只是这是一条摇曳着荆棘与鲜花的道路,而且那途中也常常会以悖拗的面目呈现出使人啼笑皆非的事来。譬如,爱好摄影买相机,买了相机比机器,比了相机比技术,比了技术换相机。换过相机呢,再比谁跑的路远,谁拍的胶卷多。如此走下来,就好像一个人本想弄条小鱼儿尝尝鲜,却不料是置买了渔具挖鱼塘,挖了鱼塘再弄些鱼撒进去,然后过足垂钓瘾。至于吃鱼嘛,还提它作甚?

目的与结局截然相反。

想起几年前,一位编辑在一次非正规的摄影座谈会上放醉话:别自以为掂个相机就是个人物,若是因此弄得家里穷当当响,老婆孩子跟着啃咸菜窝头,趁早把那鸟破相机扔了,该干啥干啥去!

——此乃偏激之言,然而不无道理。

人们很容易就爱上摄影,而且这爱好也没有错。摄影也没有错,相机更没有错。那么错在哪里呢?在于人把握的程度。人生于世间,要劳作,要创造,也要享受,既奋力拚搏又不至于苦寂,拼命干去,悠悠玩来。爱好摄影,自足自乐,与己有益而又无害于人,正是一种正常而有趣的举动。而要使这举动真正有趣,就必须是真正发自心性,而不是为完成任务——也没有人来布置任务。要以影像来铸造灵魂,正是要用真实、自由、平凡、一贯、细微、勤勉的热情去做。每与朋友坐论摄影,言及想法最重要。若是没有想法——自己的想法,独有的想法,谁又能赋予那薄如蝉翼、小如甲虫的胶片以无限鲜活的灵魂呢?即使有了自己的想法,还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操作方法,因为摄影毕竟是要有一个完成的过程。这过程贯穿譬如技术、材料、对象、时间、地点、框取、筛选等等,然而起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镜头后面的大脑里的想法。

所以更多的时候我愿意自己是一个垂钓者——一个用相机在茫茫人海里垂钓的人,钓的是心境,是手艺,是情趣;而职业者呢,是战争,拚的是武器,是体力,是部署。

我从1193年起开始拍摄照片,逐渐明晰和确立了自己要拍的《乡土中原》,而且是要以一种业余的、滴水穿石的状态去拍。这种理性的确立过程艰辛之至,也欢乐之至。中原很大,很厚重,也很空泛,也被拍得很滥,而我要拍的是我的“乡土”,我的“中原”。对大海,一个人只能“取一瓢饮”;对中原,谁又能把它统统装进自己的腰包中呢?我能在莽莽土壤里抓一把掰开揉碎,条分缕析,品出些滋味,也就心满意足了。我之所以关注乡土,并不是要做一个乡土的代言人,也不是要成为一个以乡土为拍摄题材的摄影者,而是要通过镜头对乡土进行审视和批判,并试图从中挖掘出文化含义和生命意蕴。

十年拍乡土,迄今不绝如缕,正得益于业余。业余有业余的妙处,因为它会使摄影更像摄影。因为摄影就是摄影,可摄影也很容易就不是摄影。我一直是在尽力避免这种危险的存在的。作为一种很个人化的艺术手段,我更愿意使自己的摄影具备厚重的文化意义和人类情感的传递,更愿意造就容许摄影有许多种可能的心态和心灵空间。

当然,“摄影艺术总是与社会的一切颤动联系在一起的”,摄影也因此常常担负着改造社会的使命,成为一柄干预社会、剖解社会的利器,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在中外摄影史上不乏其人,可我们不能因此就去要求所有的人这样做。基于这种认识,我更关注摄影本体,更愿意致力于影像文化的探索与建构,更关注影像的形式、造型、构成等。我一直认为形式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种更内在的、持久的、具有发散力的力量。所以,摄影不可能成为我的生命支柱,但它会融入我的血肉,成为一种须臾不可分离的有趣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并能够延伸和丰富生命的意义。我很愿意通过摄影来释放自己生命的能量,并且以业余的方式将摄影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材料 篇9

关于《将改革进行到底》收看情况及

干部

职工反映情况汇报

连日来,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一台播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我局干部职工中也引发持续关注。xxx干部职工纷纷表示,通过收看学习,在思想上、工作中进一步增强推动改革任务落实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了规划局的工作务实感、责任心,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局长xxx在组织要求全体干部收看专题片后,开展座谈学习,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深入了解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初衷和意义,全面理解“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深刻含义,做好城乡规划发展工作。要坚决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要求,立足本职岗位,突出问题导向,抓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作为一场硬仗来打,实打实地把问题解决到位。

纪检组长xxx要求着力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开展好自查自纠工作,坚决杜绝“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微腐败”等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服务环境,让群众感受到规划部门的高效服务。

xxx认为,该专题片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气势恢宏,彰显了成就,展示了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关键突破和为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以钉钉子精神抓各项改革工作的落实,将改革进行到底。

xxx认为,该专题片在部门引起强烈共鸣。中国的改革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规划工作者,面临新城建设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将积极完成部门各项任务,围绕保障规划建设服务,从自身做起,振奋精神,圆满完成部门工作职责。

xxx说,该专题片对我国近年来的改革实践进行了权威、全景式报道,不仅有思想深度,还有生动的改革故事,反映出民众对改革成果的肯定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xxx说,改革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必须认识理解、把握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之间的关系。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xxx说,专题片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看后非常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财务工作人员在备受鼓舞的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也更加坚定了将工作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xxx说,以人为本作为改革的第一出发点,体现的是在法律的红线上每个人都是同一个标准。改革就是要达到公平、公开和公正,这才是改革的生命力。大家要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采取的各项改革措施。

xxx说,现在我们古丈是山美、水美、生活更美,每个人都过上了改革带来的好日子。看了专题片后,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立足村里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做好旅游和美丽乡村相结合的新村庄规划,让乡亲们的幸福指数节节高。

xxx说,厉害了,我的国;美丽了,我的国。这部专题片展示了我国在政治、经济、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实践,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了我国的改革发展之路。作为一名安徽籍干部,我切身体会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好处,生活环境日趋舒适、便捷,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越来越好。

xxx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努力工作、勇于担当的精神,不畏艰辛,勇于迎难而上,为国家为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xxx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带头树立改革意识,围绕改革的方向、目标,抓住机遇,结合我们少数民族的实际,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全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百姓。

xxx说,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谋划部署改革任务,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1500 篇10

大家好!

改革在百科中的定义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变的一个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自1978年党的第十三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并取得成就后,中国共产党就一直很注重改革创新与全面开放,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施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了厂长经理制,同时为了开放中国先后设立了五个经济特区,不久后党又认识到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在此中一点点形成与完善,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将改革开放带入一个新的时期,其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位置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提出做了铺垫,自此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因此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书面上冰冷的词汇,而是饱含着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的发展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也许说历史上发生的事会有同学认为改革是历史上才会发生的事,与自己距离很远,其实不然,就在今年的6月12日至16日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顺利召开,这就是一个对浙江来说改革的大事件。这次会议回顾了“浙”五年的砥砺奋进之路,也展望规划了下一个五年应该如何谱写浙江的新篇章,颇有一种承前启后开创的气势。其中省委书记车俊所做的报告经过大会讨论,认为报告确定的“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这一主题,完全符合中央要求和浙江实际,充分表达了全省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愿望。而这次大会就是一次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良好典例。

回顾改革的成就,我省在全省成功落实了“最多跑一次”政策,从立法到实施,我省政府做到了真正简政放权,完善了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职能。除此之外,我省在这五年里的出口贸易额突破了2000亿的大关,其中浙江舟山港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港。与此同时,G20杭州峰会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一主题下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经此一役,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在国际上名声大振,开始走向国际性大都市。而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上,“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方针纷纷落到实处,使得浙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得以实现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同时随着“浙商回归”的成功“特色小镇”的陆续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进度的加快,区域的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将浙江的青山绿水留住,浙江正在逐渐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转变。而在党自身方面,中国共产党实施了严治党政策,做到了廉政,打造了一个有威信受人民信任的政府。这一切都是是改革,是改革带来的成功,是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的胜利,是改革带来的这便民惠民经济发展的一切,所以这也成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强有力的现实理由与证明。

因此在展望未来上,此次会议延承了以往的脚步,要求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的路子走下去,指出今后五年是我省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不进则退的的转型关键期,我们必须把握浙江所处的历史方位,做到“干在实处无止尽,走在前列谋新篇”。但会议的主题在紧紧围绕深化改革与开放的同时融入了时代的新元素。其中提出的“全力打造统战铁军,助推六个浙江建设”、“四个强省建设”将统筹规划与微观自主巧妙结合了起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是站在时代高度做出的正确决策。这就是有一项新的改革的雏形,所谓和我们相去甚远的改革就是在一条又一条这种决策中实现的。

尽管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改革的路上免不了质疑声与嘲笑声,许多人都在质疑,这一次次改革后的中国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吗,这越来越发达的市场经济是我们要走向资本主义的前奏吗?习近平同志曾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因此少一些对改革指手画脚的空谈家,多一些埋头工作的实干家,将改革进行到底才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在党的历史上,改革是积极重要且必不可缺的一块,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是一个永久的主题,常读常新,历久弥新。谢谢大家!

将问题进行到底 篇11

师:同学们,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只小蜻蜓,看哪位同学能用最快的速度将这只小蜻蜓剪下来。

师:大多数同学都剪好了,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是沿着线剪的。

师:不错,还有了吗?

(片刻的沉默之后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

生:我先对折,这样只要剪一半。

师:很好,真聪明!

(这时,还有几个同学高高地举着手。)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我们刚剪的小蜻蜓对折起来,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左右相等。

生:我发现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

生:对折后完全重合了。

师:说的非常准确。

(此时,仍然还有许多同学举着手。)

从上面这一片段不难看出,教者两个问题提出之后,就只关注符合自己事先预设的答案,对不准确甚至不符要求的答案一概不问。比如当第二个学生说出对折后再剪时,教师得到了自己期望的满意答案,立刻肯定,这一问也就到此结束,而对那些还举着手的同学便不再理会。类似的现象在下一问又是同样的情况,连续两个同学都没答到教者预设的答案上时,教师又叫起第三个同学,当该同学说出“完全重合”时,教者也就完成了任务,立刻抓住加以发挥,不在过问别的仍举着手的同学。试想,当第三个同学仍没能说出“完全重合”的话,教者肯定会加以暗示,并继续叫起第四个、第五个同学……直到得到“完全重合”的答案。

应该说,这样“钓鱼式提问”的现象在当今课堂上非常普遍。

将减排进行到底 篇12

说到工程机械行业环保先锋,自然绕不开沃尔沃建筑设备。无论是对产品性能倾力研究,还是其不断推出的概念型产品,抑或是其享誉业界的“旧料新生,艺术铸城”沃尔沃建筑设备环保设计艺术大赛,作为行业环保大使,沃尔沃建筑设备不仅掀起了工程机械行业绿色设计风潮,更为大家诠释了工程机械环保与艺术的跨界融合。在这个环保至上的时代,沃尔沃建筑设备在践行着环保理念的同时,也不断为自身设立更高的减排目标,引领行业发展。

2月7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碳减排先锋2015中国年会在三亚召开。期间,沃尔沃建筑设备总裁Martin Weissburg表示,“基于此前沃尔沃集团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碳减排先锋项目的延续合作协议,沃尔沃建筑设备将在行业内推进一系列创新措施,与沃尔沃集团一同在2020年前达成新一轮碳减排目标。”

“碳减排先锋”项目始于1999年,是由WWF发起的全球各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2009年,沃尔沃集团作为全球首家交通行业企业加入碳减排先锋项目,并承诺在2009-2014年期间将所生产的卡车、客车和建筑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000万t。2012年,沃尔沃建筑设备于加入沃尔沃集团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碳减排先锋项目,与集团共同践行承诺。

在新的一期减排目标中,沃尔沃集团除了承诺在2015-2020年间减少产品和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量之外,还将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影响和加快减少交通运输和建筑设备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最终实现行业二氧化碳零排放,其中包括沃尔沃建筑设备将开发并展示大幅提升能效的技术,与2013年的标准模型相比,新的设备效率预计将提升至少30%。

面对更高的减排承诺,沃尔沃建筑设备表示,公司将在WWF的支持下,凭借长期以来自身在建筑设备环保领域内所积累的经验与优势,进一步推动公司于2014年发起的“应对建筑气候挑战”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在行业内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对话平台,促进学者、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间在气候改变课题上的交流,同时为建筑领域的最新气候改变研究提供资金赞助,分享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资源,以达到减弱建筑行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目的。此外,该项目不局限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制造和运营环节,而是覆盖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上下游价值链,包括建筑材料的开采提取和制造,公路及一般工程建设,和最后环节的工程拆除及回收利用。目前,已通过4份前期研究提案,并获得了总额超过144万元的资金支持。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 篇13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们的领导人提出我国要实行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立足我国的现实情况,借鉴和吸纳了其他发展国家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同时也总结了我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使我国真正找到了一条属于并适合我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引领着我国的蓬勃发展。一直到现在,那首《走进新时代》还在为人们所歌颂,改革开放的思想对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近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多个频道热播,该专题片系统梳理、全面总结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该片则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归纳总结,它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的细节,深入浅出地讲出了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前瞻性。

在观看了前7集专题片之后,我感触颇深。这部影片不仅让我认识到了改革为我国带来的巨大发展变化,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它不是一项空谈,它是实实在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任务。改革为我们每个有志者的人生都提供了更加开阔、更加自由、更加公平的天地,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好机会,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具备三种意识,坚持三个导向,与改革同跨步,为我国的深化改革出力献智。

我们要始终具备全局意识,坚持发展导向。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们有很多领导干部,从地方来讲,是负责局部的工作,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讲,局部是推动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只有从大局出发,我们才能更好的协调和开展局部工作,在维护好全局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的合理划发展。

我们要始终具备责任意识,坚持服务导向。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于责任,我们的定义是: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事或一个人必须承当的事情。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作为己任,贯彻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铭记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积少成多,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起我们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篇14

郭靖

项目部为了员工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集中组织对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让我对深化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剧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该片突出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目标,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非常时期,做到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我国的改革已经有具体思想理论,体制机制以及很多实践成果,各个领域改革也取得各种成就突破,各地方各部门也在积极落实改革。改革的过程和背后的故事是艰辛的,但同时也体现出了党对改革的决心,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创新和奋斗。改革的任务依然很重,时间依然紧迫,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国人民一起努力,一定要做到全面深化的改革,打赢改革这场激战,迎接党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将倾听进行到底 篇15

关键词:倾听,课堂教学,言说,有效性

“风流不在谈锋健, 袖手无言味正长”, 这两句古诗很好地诠释了倾听在师生交流互动中的地位和功能, 同时也说明了倾听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修养, 是一种管理, 更是一种智慧。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深入倾听, 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精心安排题材, 为倾听铺路

备好课, 才能上好课。课前教师要准备好课堂的音频资料、短片, 为“倾听”备好各类素材。针对题目的难易, 教师要有机调控学生回答;素材要紧扣教学重难点, 突出方法, 体现价值, 有理论高度, 能联系实际。

在听说训练中, 教师对听说器材要提前检查, 确保畅听无阻, 教师要行使听说的统一指令, 操作要规范, 彻底保证听说的有效性。

二、提问要讲究

教师课堂倾听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回答、提问、讨论、多媒体等。教师提问会引发学生回答或者反问, 这些是教师倾听的主要信息源。教师提问时要确保:

1.问题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

2.此时课堂安静, 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

3.发言力求短小精悍。

4.吐词清晰, 语速略慢, 语音适中, 语调要讲求变化。

5.每个提问要有机结合, 注意循序渐进。

6.难易问题要巧妙穿插, 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教师问之有道, 学生答之有物, 教师当然听之有味。

三、倾听要投入, 要多管齐下

在倾听学生的发言时, 教师要集中精力。具体倾听要领如下:

1.师生之间宜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样教师才能进退自如。过近易导致学生紧张, 过远有时教师听不到, 学生觉得自己的发言不受重视。教师可动态调整距离。

2.教师倾听时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优势, 掌控全班。倾听时教师可利用点头或者摇头、倒手指、缓步等动作来默契地参与学生发言, 倾听过程中教师应面带微笑, 保持良好的仪态。

3.师生眼与眼之间的交流就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 优秀教师尤其善于用眼神来驾驭全班, 在倾听学生发言较长时, 教师要用眼睛缓慢扫射全班, 这对其他认真倾听的学生是鼓舞, 是赞许, 是正能量;对走神的学生是匡正, 是鞭策;对借机捣蛋的学生是震慑, 是批评, 是当头棒喝。眼神利用得当可保证教师自己和其他学生倾听的质量, 学生感觉到老师不仅是用耳朵在倾听, 也用眼睛在倾听, 更是用心灵在倾听。一旦教师的倾听投入获得学生认可, 学生临场体验到关注、肯定后, 那么整个课堂就会立即燃烧起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空前高涨, 而这正是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4.倾听学生发言时, 教师要博闻强记, 便于稍后一一点评。在倾听学生发言时, 教师要积极思索, 对学生的发言要分析、要判断、要取舍, 最后要点评;教师要听出门道, 也要听出弦外之音。教师还要全面观察, 通过打量它倾听学生的神情言语来估测教学, 做好动态调整教学的准备。

5.必要时, 教师对倾听内容可用粉笔速记在黑板上。

6.教师要倾听弱势群体的发言。

四、听后点评

倾听学生发言后, 教师要及时点评, 这是倾听的要求, 是倾听的必然, 是倾听的升级, 点评是师生思维火花的对撞。通过点评, 发言者从中吸收营养, 明确记忆与理解中的得失, 便于学生以后动态调整学习方向。

点评时, 教师要言简意赅, 抓住要点,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对倾听过程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亮点要表扬激励, 必要时可让其他一起倾听的同学来互动点评。点评时要顾及学生的心里感受, 点评的过程就是学生新思维、新思想孵化的过程, 教师务必小心呵护。如果点评时听到有反对或者不同的声音, 教师务必冷静, 要机智处理, 当场解决, 绝对不能不理不睬。

五、培养班级的倾听习惯

学生发言时, 其他人是待发言者, 也是倾听者。教师要确保环境安静, 积极引导其他同学耐心细致地倾听, 养成班集体良好的倾听与言说习惯, 培养知性班集体。师生既是倾听者, 也是被倾听者。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 有利于培养班级主持人,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针对90后学生的话语权意识较强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在倾听与被倾听之间体验尊重与友爱, 表达勇气与智慧, 传递友谊与竞争。教师要做倾听的示范户, 更要做倾听的引路人, 要用倾听之道的人格魅力来熏陶学生, 随时树立倾听典型, 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要让倾听之花处处开遍!

六、倾听与言说相互呼应

倾听与言说是博弈关系, 是共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 要把倾听与言说的时间留给学生, 要把倾听与言说的空间留给学生, 要把倾听与言说的机会留给学生。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能说会道, 也要能听善记。课堂教学中倾听与言说只有相互呼应, 师生之间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七、倾听反馈, 不断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信息, 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不断改进倾听的方式方法, 吸收同行的经验, 不断总结, 不断反思, 不断完善。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倾听来查漏补缺, 来捕捉教育教学契机, 来动态调整教学节奏。要充分利用倾听这一教学利器, 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大海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不断享受倾听的快乐, 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廖康强.倾听的艺术.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05.

上一篇:给朋友的幽默个性晚安心语下一篇:电缆桥架安装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