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法人代表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企业法人代表(精选8篇)

浅议企业法人代表 篇1

所谓有谋略。在企业这个小社会里,可谓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小至日常安排,大至过关斩将,作为企业法人代表,方方面面都要清清楚楚,无数则心虚,有数则气壮。市场经济瞬息万变,靠主观意愿和一时的情绪冲动是搞不得的,经营事宜无论大小,事先都要周密安排,临场还须应变有序。事前多想能事半功倍,事中多做可防患于末然,事后总结可得其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谋略的有机组合。古人云:“未曾登舟,先防落水……”我认为,这便是经营谋略中的一种。

所谓有威信。“威”在“信”上。领导人要特别注意言而有信,要言必行,行必果。要下属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有一些领导人对下属的约束定得死,自己却“天马行空”,虽人惧你“威”,却不“信”你。当企业法人,最忌以下四种情况:一是说话不算数,朝令夕改,许愿不兑现;二是工作无计划,随心所欲,想到哪里,搞到哪里;三是遇事无决策力,犹豫观望,胆小怕事,不敢承担责任;四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这就等于无信用,无魄力,不忠诚,人家与你共事会时时提防于你。你的威信也就无言可喻。

所谓有涵养。古人云:“修身养性”,何为修身养性呢。一是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深通事理;二是要具备明察秋毫的洞察力;三是要具备沉着、冷静的修养境界,向来苦难之所以移个心志,**之所以乱人方寸,就在于被移者、被乱者没有具备深度的涵养,作为企业法人身处风尖浪头,如果没有处巨变而不惊,遇挫 折而不乱的泰然之气,怎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独占鳌头!

除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胜不骄,败不馁,要在千变万化的商战中明白掌握何时该进,何时该退的分野。以便在决策之时作出明智而正确的决择。当好企业法人代表,除了以上要素外,还应具备一些具体条件。

一要善学习。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谁懂行,谁拥有丰富知识和综合才能,谁就能纵横市场。现在不少人仍象过去一样沉醉十上规模、上档次,充老大的蛮干中,结果累战累败,不知所就。这怎么行呢?要学习企业法规,要学习经营方略,要学习中外企业家成功的管理经验,要了解国内、国际的经营环境,要深入研究WTO的游戏规则,要不断探讨产业革命新信息,还要善于营造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小气候。这几年知识更新得很快,许多事情已经不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所能把握的,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于形势,就会处在被动的位子上,因此,加大学习力度,尽快丰富和更新过去的知识,是我们能否胜任企业法人的首要条件。

二要善用人。首先要善于发现人才,在企业法人的眼中,人才应该是那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能多途径解决问题的人;能帮助企业法人在重大决策中有建树的人;能在生产经营一线独挡一面,技能过硬,经营有方,效率极高的人;善于发现和重用这些人才,是一个创业欲望炽烈的企业法人成功的法宝,其次是选用人才,选帅才先要选“正才、通才”。正才者:道德品质高尚;通才者:多才多艺,这种人才德厚才深,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往往超出常人,捡手能上家伙,出招讲究名堂,特别适用于上层高级管理。单打一者,如黑旋风李逵虽下不得水,但在岸上却能八面威风;浪里白条张顺虽上不得岸,在水中却能击浪弄潮,我们应选为“将才”,善用还要完善用人机制,看人才不唯学历,要会干的;看年龄不搞一刀切,要能干的;看人才不求完人,要有真本事的;能者上,庸者下,量才而用,注重实效。还要警惕被邪才所惑,造成失街亭之祸。

三要善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你是国家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盲目自大,不思进取,都有垮掉的危险。那么,怎样经营呢?

1、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测市场变化来决定取舍。

2、要依托优势、外引内联、扬长避短、开辟异经。

3、要积极培养人才,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争创名优。

4、要抢抓机遇,优化环境,培育市场;

5、更要提高服务质量——一变等客上门为请客上门而走出去;变趾高气扬为恭敬不暇请进来;变天天嘴上喊为脚踏实地沉下来干。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四要善管理。

1、形成好的思想氛围是管理的前提。要通过细致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地向干部职工灌输集体主义思想,把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形成“以堤为家,人人当家”的良好氛围。

2、建立好的机制是管理的基础。落后的机制养懒汉,先进的机制出能人,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的龙头老大,三九集团所实施的企业法人个人负责制;分级负责,分层管理,目标制约,利益驱动,责任分明,责权利统一的目标管理制;机构能设能撤,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组织劳动人事管理制;以及按责任的轻重、贡献的大小、劳动力付出的多少取酬的分配制度等都是一些可以借鉴的先进的管理机制,只要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实情灵活运用,都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干部做出表率是管理到位的关键。要管好副手和部门的干部,企业法人代表首先要做到管好自己,俗话说:“不能正已,焉能正人”。事事处处要廉洁奉公,以身示范。要在群众中扎得下去,要在困难的工作环境中浮得上来,要说的在理、干的在行,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只有这样,管理工作才能变成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当然,这只是一个通常的管理思路。如想达到更高的层次,还要做到德与法相济,威与信并行,以心治人,以德治人。通过德才兼备的领导形象与和谐的领导艺术,才能达到抚琴能动众人心,挥手可使万马腾的崇高境界。

五要善社交。有人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要用票子才行。我认为,这仅仅是某些方面的客观需要,如何驾驭复杂多变的高难度工作局面,更需要企业法人具备高超的应变能力和变通技巧,“求发展而不入邪门,知进退而不失正道。”我们可借鉴中外成功企业家的社交经验来融洽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宣传媒介扩大影响;正确使用政策、法规和自身优势来抵御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当干扰;利用联谊会,文体赛事来巩固、发展周边关系;也可通过多渠道请求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立足于适当的投入和辛勤的劳动来谋求丰厚的回报。我们还可以通过强化企业管理,用过硬的产品、鲜明的观点、完善的企业形象、一流的服务水平,来吸引客户。总之,作为一名企业法人代表,就应该是一名社交的能手,一面奋斗的旗帜,你不仅要善于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交形象,适时地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去协调周边的关系,还要懂技术、精业务,能跑、能写、能干、能组织、善鼓动,敢创新,乐于奉献,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商战中,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浅议企业法人代表 篇2

一、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性质的主要观点及简析

(一) 学界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性质的主要观点

学界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性质的有代表性观点主要有经营权说、所有权说、准物权说、综合权利说、结合权说等多种观点。

1、经营权说又被称为他物权说, 认为

公司法人对其财产享有经营权, 法人财产权只是占有、使用及依法处分的权利, 不享有收益权能, 从性质上讲是他物权, 是实际支配意义上的权利, 而不是归属意义上的权利。

2、所有权说又有双重所有权说、法人

所有权说和分割所有权说等几家不同的观点。一是双重所有权说在承认公司法人对公司财产享有所有权的前提下, 又强调股东对公司财产仍然享有所有权, 即公司享有的是所有权的一种, 股东对公司财产享有终极所有权。二是法人所有权说是当今理论界的主流观点, 该学说认为公司法人的财产权的实质就是所有权, 公司法人是公司财产的唯一的所有权主体, 股东将财产投入公司, 便是将财产所有权转移给了公司, 公司享有所有权, 而股东取得了股权只是其他的权利。三是分割所有权说认为在公司全部财产上, 只有一个所有权, 也只有一个所有权人, 所有权人由公司和股东全体组成, 公司和股东共同行使所有权。

3、准物权说认为公司法人财产权是

由民法之特别法所规定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物权, 即由《公司法》规定的一项类似于物权之所有权的民事权利。其客体是“公司财产”, 不是单一的物, 是公司的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集合物。“视为一物”而论, 允许其在整体转让、价值评估等条件下准予适用一物一权的物权法则。

4、综合权利说认为法人财产权是一

种以法人所有权为核心和基础的综合性民事权利, 是对公司享有的各种具体财产权利的总称, 而不是一种特定的具体民事权利。它由法人所有权、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股权等组成。

5、结合权说认为法人财产权是法人制度同企业经营权相结合的产物。

(二) 对学界关于法人财产权性质的各种观点的简析

通过对学界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各种观点的分析归纳, 笔者认为:学界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种种学说是从一定的出发点、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 就同一问题得出的不同结论, 究其原因, 都是囿于特定的出发点和特定的视角所致。综合权利说相对更合理一些, 除此之外的关于法人财产权性质的学说都有着合理性, 但是也都难以完全纳入现有的理论框架, 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经营权说和所有权说与我国的国企改革实践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 都围绕着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维护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在经济制度中的根本地位, 防止淡化、削弱甚至否定国家享有的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这两个目的而展开理论探索。在力图兼顾二者的情况下, 经营权说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双重所有权说与“一物一权”的物权理论产生了冲突, 分割所有权说也难以与现有的共有制度相融合, 企业法人所有权说从更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促进法人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的方向上进行研究, 但是不能涵盖企业法人财产权利的所有内容, 企业法人的有些财产或者具有财产性的权利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结合权说虽然关注了企业法人与其财产之间实际直接占有、使用控制的关系, 但是, 研究的视角也没有超越企业法人对其财产享有的权利与企业法人出资者的关系, 难以成为独立的民事权利的经营权与法人制度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准物权说和综合权利说都是以公司法人财产的实际状况为逻辑起点研究法人财产权性质的, 注意到了企业法人财产权和财产性权利的多样性, 二者区别在于准物权说将企业法人的各种财产权抽象的“视为一物”, 综合权利说认为企业法人的各种财产权利各自独立, 不能被抽象为一体。笔者认为综合权利说更合理一些。

二、认识企业法人财产权性质的出发点、视角及观点

研究法人财产权的性质, 选择的出发点和视角与得出的结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逻辑起点和视角选择的合理, 结论就会更正确。笔者认为仅仅以维护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在经济制度中的根本地位为目的, 从企业法人的出资者的财产权与法人对其财产享有的权利的关系的视角来看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性质是带有片面性的。因为社会现实是法律现象和法学理论的真正的决定理由, 在社会现实与法律和法学理论的关系中, 社会现实具有优先地位, 法学理论只有最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才是最有真理性的。所以, 以企业法人财产的构成状况为视角, 以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为逻辑起点, 同时考虑法人出资者的财产权利与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利关系的研究, 应当是更为全面、更为合理的。

(一) 企业法人财产的构成和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利

企业法人的财产是公司拥有的各类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总和。从我国的现实情形来看, 公司法人的财产的构成形态有货币, 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债权债务、非专利技术、股权、公司法人的商誉、公司法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债权和债务等等。撇开企业法人财产的来源不看, 企业法人的财产中能够成为所有权客体的只有货币和实物, 在我国土地公有制的情况下, 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都不能成为土地所有权的主体, 土地使用权只是他物权, 是一种权利, 没有物理形态, 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债权是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的民事权利, 是一项财产权利, 与物权相互对立而存在。知识产权是一项有别于传统财产权的新型民事权利。学界对股权的性质认识也存在债权说、所有权说、社员权说、新型民事权利说等争议。但是, 不管怎么说, 所有权、债权、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和股权是几种互不相属民事权利, 对其抽象出的上位概念只能是财产权利, 不能被抽象为所有权或者准物权。

(二) 公司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 决

定了公司法人是其各种财产权利的权利主体

以《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为标志的近代民法确立了自然人与法人并立的二元主体结构制度。法人是作为享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独立的民事主体, 必然要求拥有自己独立的财产, 因为拥有独立的财产并享有相应的财产权利是法人实现其经济目的和享有独立的法律人格的必然要求。从企业法人财产的来源上看, 一是来源于全体股东的出资;二是来源于企业法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积累的财产。企业法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积累的财产首先归在企业法人的名下是毫无疑问的, 而股东的出资也意味着出资者将其财产或者财产性权利转让给了除其之外的另一民事主体。《公司法》第28条规定:“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股东以货币出资的, 应当将货币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开户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出资的, 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转移手续。”第36条规定:“公司成立后, 股东不得抽逃出资。”第84条规定;“以发起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 发起人应当书面认足公司章程规定其认购的股份, 一次缴纳的, 应即缴纳全部出资, 分期缴纳的, 应缴纳首期出资;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 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的转移手续”。第92条规定:“发起人、认股人缴纳股款或者交付抵作股款的出资后, 除了未按期募足股份, 发起人未按期召开创立大会, 或者创立大会决议不设公司的情形外, 不得抽回其股本”。这些法律条文采用了“将货币出资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缴纳”、“财产的转移”、“不得抽回资本”等表达方式, 其表示的意思只有一个, 就是出资人得将其作为出资的财产及相应的财产权利转移给公司法人, 办理财产转移时, 法律、行政法规要求履行登记手续的, 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所以, 当投资者创办的公司法人资格确立之后, 其法律上的“人格”便于创办人完全分开, 出资者得到了股权这个对价, 公司法人取得了出资者转让而来的财产和财产权利, 出资者的有限责任也使企业法人的财产相应的独立于股东的其他财产之外, 公司法人成为公司财产和财产权利的真正主体。

综上所述, 企业法人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 独立的财产是其独立的法律人格的基础, 企业法人的投资者将其财产转让给法人之后得到了股权这个对价和有限责任这样的权益, 投资者和企业法人无论从人格上还是从财产上都相互独立。就各项财产和财产性权利而言, 财产权利的主体发生了变动, 但是财产权利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成为公司法人的财产所有权, 投资者的土地使用权成为公司法人的土地使用权权, 仍然是用益物权性质, 知识产权的产权人由出资者变为公司法人, 知识产权也仍然是知识产权。公司法人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债权债务仍然没有改变债权的属性。所以, 法人财产权作为一个概念是对法人的各种财产权利的一个抽象概括, 是一个集合概念, 法人财产权与法人的各项财产权利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其外延并不是指某一专项民事权利, 其下位概念是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债权股权等财产权利, 企业法人财产权作为对企业法人的各种财产权利的抽象和概括, 被认定为是综合性权利更切合实际。

摘要:对于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性质, 法学界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但是又都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这是由于研究者的立足点和视角不同所致。以企业法人财产的构成状况为视角, 以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为逻辑起点, 同时考虑法人出资者的财产权利与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利的关系的研究, 应当是更为全面、更为合理的, 所以, 综合权利说更具有合理性。

关键词:公司法人财产权,研究视角,综合权利说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国家所有权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2]、梁慧星.论企业法人与企业法人所有权[J].中国法学, 1981 (1) .

[3]、江平.法人制度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4]、孔德周.分割所有权论——也论公司财产权和股权的性质[J].法学前沿, 1998 (2) .

[5]、麻昌华, 南庆明.论公司财产权性质[J].法商研究, 2001 (2) .

[6]、夏雅丽.法人财产权法律性质评析[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3) .

[7]、柳经纬.财产权与法人财产权[J].中国经济问题, 1996 (3) .

[8]、梁建平.关于法人财产权的几个问题[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 1996 (1) .

浅议人大代表中的官代一体现象 篇3

关键词:人大代表;官代一体

中图分类号:D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41-01

一、现状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执掌着国家权力,其组成人员人大代表是民意的忠实传达者。但是,我们只要看一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就不难发现,大大小小,各行各业的官员比比皆是。

虽然我国《立法法》明文规定了人大代表的构成成分,但唯独没有明确规定和限制各级政府官员在代表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导致目前政府官员绝大多数都是人大代表,是老百姓戏称“人大代表”为“大人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为“官员代表大会”,进而也导致了全国平民群体意见的无法上达和利益受损。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指出:“现在,我国有将近3000名人大代表,但有近70%的代表,是来自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①这些“官员代表”,在平常的岗位上就是领头人物,发表着权威的意见,由他们来充当人大代表,不得不使我们对他们的代表力产生怀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70%的官员代表意味着什么?人大还是不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体?还是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殿堂?有报道称:“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省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比例下降,比上届少三分之一,一线工人和基层农民代表大幅增加。其中,一线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70%。”乍一听,这样的变化可谓欢欣鼓舞,可是,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待这些数据,如果原本上届一线工人代表的基数为1,那么增加1倍,也不过是2人,试问,2人对调整人大代表结构失衡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也必然会产生这样的忧虑。

二、折射的问题

(一)人大代表是民还是官?

“官”,我国传统文化历来是这样认为的,有品秩的政府人员称为官,没有品秩的政府人员则称作吏,人大代表没有品级,仅仅只是一年开一次会,也非政府人员,可见,人大代表就既非官又非吏,可为何现今的人大代表官味越来越浓了?不禁让人思索,人大代表究竟是民还是官?我们放眼望去,无论是当官的,还是那些“民营”企业人士,都想弄个代表当当,也无例外,各个地区和大部分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几乎全都是人大代表,只不过是层级不同而已,而只要是地方支柱企业的老板,也没有一个不是人大代表的,就好像这人大代表是一个异彩的光坏,只要戴上它就能身价倍增,普通企业家变成了“红色”爱国企业家,政府官员变成了忧国忧民的忠良之士。人大代表之所以如此受青睐,于官员来讲,可能是为发展区域的经济,使自己的意见能更充分表达,但也不能排除某些官员是为了一己私利,为了自我的仕途;于民营人士来讲,我个人认为,即使他们不以权谋私,搞官商勾结,这个身份也有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它来结交权力人物和建构上层关系,仅凭此,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再加上有法律法规的特殊保护,更使得一些代表比官还像官。但是,人大代表毕竟是从人民中选举出来的,归根到底,人大代表还是民,不是官,只有认清了这一点,人大代表才是真正的人大代表。

(二)监督与被监督一体化。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还赋予人大具有对官员和政府实施监督的权力和义务”,因而,人大代表是监督者,政府官员作为执政人员是被监督者,但在官代一体的情况下,监督者又成为被监督者,二者合二为一。官员群体自己监督自己,这在理论上不仅是悖论,也会引发现实中种种监督缺失问题,例如:屡禁不绝的政府形象工程,它是官员群体的专利产品。人民群众,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如果有人民群众或其代表来监督,形象工程就会收敛甚至绝迹。而在官代一体的情况下即官员群体自己监督自己的情况下,形象工程就不可能避免,那些立项、拨款等等都会轻而易举通过。此时,人民的利益将置于何地?人民代表大会也会丧失其最初的意义。

三、几点思考

(一)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目前,我国直接选举的范围是: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县、自治县。主要集中在基层,而省、直辖市、地级市及全国人大代表则是由间接选举产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官员弄权,指定人大代表提供了温床,不利于全面确切地 表达选民意愿,有时甚至会歪曲选民意愿,同时,也模糊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削弱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密切联系。把选民完全抛离了整个选举,从而使选民无法对代表实行直接监督,这也是导致监督与被监督一体化的根源,因此,扩大直接选举十分必要,当然,扩大直接选举不是完全都实行直接选举,个人认为,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地级市、自治州的人大选举中采取直选。这既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选举权,也更符合人民对社会的设想,同时还能减少官代一体的现象。

(二)逐层设置标准。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官、民比例协调能凝聚民心、畅通民意,因此,应当逐层设置标准,保障人大代表充分行使职能,发挥作用。

逐层设置,我们可以根据各阶层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考虑,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适当减少一些代表名额,比如:可以将军队代表纳入所在行政区域的人大选举名额中。同时在选举中不可过分强调选民的文化素质,毕竟在我国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口只占较少一部分,因而,只要具备高中文化,有爱国心,能秉公办事,经选举就可以成为各级人大代表。当然,这里所强调“平民”也并非全是一线的工人、农民,也有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工商人士等等。在设置标准中,我们可以不硬性规定某一类人必须当选,应该本着凭才干选举,凭能力选举,这样,才能更好地选举出代表民意的人大代表。

注释:①人民网,《人大代表身份之我见》,2005年3月12日

变更企业法人代表的程序 篇4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法人代表,当您的企业越来越大,有可能成立分支机构或者成立集团公司,这样的话,作为母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孙公司就成为二级企业法人单位、三级企业法人单位,作为下属单位,因人事调整不可避免的将二级或三级企业法人单位的老总调换,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要变更企业法人(如果不变更,就违反了相关法规,是要受到相应处罚的)。

下面我们就谈一下,二级、三级企业法人单位如何变更企业法人代表。

首先,变更企业法人需要到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税务局变更。在没去变更之前应到上级总公司复印上级总公司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要多复印几份),上级总公司的复印件要加盖上级总公司的公章。

第二、完成未变更前的手续后先去在工商局办理变更,需要准备的资料为:变更申请书、变更委托书(申请书和委托书可以在工商局网站上下载)、任职文件、需要变更后的企业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多准备些)、营业执照正副本原件、上级总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然后到办理初始营业执照的工商局注册科(处)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在完成工商局变更手续后,去质量技术监督局,去质量技术监督局需要准备的资料是: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必须是年检过的)、需要变更后的企业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正副本原件、上级总公司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到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变更手续。

第四、变更完组织机构代码证,然后去税务部门,带上变更后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正副本原件、身份证复印件,到相关科室领取表格填写完,换去变更后的税务登记证,则企业法人代表变更全部办理完成。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变更企业法人代表,无论是去工商局、质监局、税务局都要把需要变更法人代表单位的公章带上,当然钱是必不可少的,整个办理下来大概需要300多。

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的区别 篇5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基本特征:

(1)法人是依法成立社会组织

(2)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体

(3)法人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分类:

(1)公法人和私法人

①凡依国家意思设立、目的事业有法律直接规定、在加入上有强制性规定,人事由国家任免不得擅自设立和解散的法人是公法人。如国家管理机关

②由私人设立、内部关系平等、经营私法事业、可以由社员大会决定解散的法人是私法人。如公司

(2)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①社团法人是以人的集合为成立基础,并以章程作为活动依据的法人

②财团法人是以捐助的财产为成立基础,并以捐助的目的和设立的章程为活动依据的法人

(3)公益法人、营利法人和中间法人

①公益法人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如学校;公益法人在广义上还包括财团法人。

②营利法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如公司。

③中间法人是指那些不宜归入营利法人,又不能归入公益法人的社团法人,如合作社、商会等。在德国法中,为避免出现中间法人,其将社团法人分成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

我国《民法总则》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

(1)营利法人是以取得利润并分配给股东等出资人为目的成立的法人。

营利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法人等。

(2)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捐助法人等。

(3)特别法人包括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

第二节法人的民事能力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法人作为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法人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主要区别:

(1)法人不能享有某些属于自然人固有的因年龄、亲属关系等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如身体权、生命权、肖像权等)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受法律、行政命令和法人章程、目的的限制;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则具有一般性,他可以享有不违反法律的任何权利和承担任何义务

(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于法人成立时发生,于法人依法撤销或解散时终止;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则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法人以自己的意思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特点:

(1)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在发生和消灭的时间上具有一致性,即同时发生,同时消灭。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受到年龄和智力的影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不一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2)不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范围各不相同,各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范围也不一致。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范围基本一致

(3)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由它的机关或工作人员来实现。法人机关和工作人员代表法人所从事的活动就应认为是法人的行为,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担

(4)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都是完全的,不存在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法人。

第三节法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一、法人的设立

法人的设立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使社会组织获得法律上人格的整个过程

法人成立的条件:

(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法人的变更

法人的变更是指法人在性质、组织机构、经营范围、财产状况及名称、住所等方面的重大变更

法人的变更包括:

(1)法人的分立

(2)法人的合并

(3)法人的组织性质变更

(4)其他事项的变更

三、法人的终止

法人的终止,也称法人的消灭,是指法人资格的消灭,即法人丧失民事主体资格,不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状态

法人终止的原因:

(1)依法被撤销。法院或法人的行政主管机关依法终止法人资格的情形。

(2)自行解散。它是指法人在一定条件下自己决定终止其法人资格的情形,其原因一般有法人的目的事业已完成、法人机关决议解散、法人章程所预定的存续期限届满或解散事由发生等。

(3)依法宣告破产。当企业法人出现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经该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主管部门或债权人等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核实情况后宣告其破产。

(4)其他原因。

法人终止后的清算:

清算是指对终止的法人的业务和财产进行清理,并依照法定程序对其债务进行清偿,使法人在法律上消灭的程序。

法人终止必须进行清算,并停止清算以外的活动。

清算由清算组织进行。在我国企业法人解散时,其清算组织由主管机关或人民法院组织有关机关和有关人员组成

清算组织的职权是对内清理财产,处理法人的有关事务,对外代表法人了结债权债务,在法院起诉和应诉。

如果经过清算,法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清算组织应申请宣告破产。清算终止后,法人最终归于消灭

第四节非法人组织

一、概述

非法人组织,是指虽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体。

非法人组织的特征:

(1)非法人组织是具有稳定性的人合组织

(2)非法人组织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3)非法人组织不能完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是指民事主体依法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营利性组织。合伙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和其他组织。

在我国,合伙企业分为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一)普通合伙企业

普通合伙企业分类

(1)一般的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2)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以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的专门服务机构。比如说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3)作为特殊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在通常情况下,仍按照普通合伙企业的规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如果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有责任的合伙人应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而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

普通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

(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合伙人为自然人的,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有书面合伙协议。

(3)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也可以用劳务出资。

(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普通合伙企业名称中应当表明“普通合伙”字样。

普通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

(1)普通合伙企业合伙人对执行合伙事务享有同等的权利。

(2)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或者经过全体合伙人的决定,可以委托一个或者数个合伙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事务

(3)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有关事项作出决议,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表决办法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实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方法

(4)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以下事项须全体一致同意:

①改变合伙企业的名称

②改变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

③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

④转让或者处分合伙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其他财产

⑤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

⑥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对于合伙债务,每个普通合伙人都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负有用自己全部财产清偿全部合伙债务的义务

(二)有限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企业

(1)由2人以上50人以下的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其中普通合伙人至少有1人,当有限合伙企业只剩下普通合伙人时,应当转为普通合伙企业,如果只剩下有限合伙人时,应当解散

(2)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有限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

(1)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由2人以上50人以下的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且其中普通合伙人至少有1人

(2)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

(3)有限合伙人不得以劳务出资

(4)有书面合伙协议

(5)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

(6)有限合伙企业名称中应当标明“有限合伙”字样

有限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

(1)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

(2)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

(3)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有限合伙人为普通合伙人并与其交易的,该有限合伙人对该笔交易承担与普通合伙人同样的责任

3审查公告企业法人代表承诺书 篇6

法人代表承诺书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

为认真贯彻落实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行业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承诺如下:

1、按照相关规定,我单位本次标准符合性审查所提交的实物和各项文件材料均真实可信。如发现有伪造、隐瞒和漏报的材料和信息,由此导致的任何法律问题和经济损失,我单位愿意自行承担。

2、我单位在完成本次标准符合性审查工作后,仍将继续按照国家、交通运输部和你中心的各项管理工作和要求,配合你中心完成后续的产品质量抽查工作,并及时上报你中心提出要求的各类材料。

3、我单位保证从公告生效即日起,所生产的产品在产品组成、产品功能、产品性能、产品质量等方面符合行业标准JT/T794-2011、JT/T808-2011。如因实际生产产品与行业标准不一致而导致的任何法律问题和经济损失,我单位愿意自行承担。

4、我单位愿意配合你中心做好对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的支持工作,及时反映系统运行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建议。

法人代表或委托授权人:

浅谈国有建筑企业“法人管项目” 篇7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法人管项目,项目授权

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建筑工程市场的持续火爆,建筑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竞争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企业内部管理层次众多、管理链不断延长,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这一点,在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方式陈旧、管理决策慢、管理能力偏弱等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影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建筑企业采取“法人管项目”这种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是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一、“法人管项目”的内涵及实施的必要性

1、“法人管项目”的内涵

“法人管项目”并不是简单的由企业法人直接管项目,实际上是建筑企业站在法人的层次对项目进行管理、监控和服务,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对项目的承揽投标与项目分包有招标决策权,对业主的承包合同与项目劳务分包合同有签约权等等,可见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及效益目标的实现,要集中在法人层次。第二,将项目管理贯穿于工期、技术、质量、安全、文明、环境目标的重要过程环节,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价值参数的监控权要掌握在法人层次中。第三,企业法人应该对项目管理人员的职权履行与义务履行继续监督,对其完成管理和效益目标的情况进行考核。可见,“法人管项目”主要体现在企业对项目的直接决策、服务和管控的能力上,这需要一套完善和科学的管理标准和方法。

2、国有企业 “法人管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目前项目管理实践表明,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增强项目管理的时效性是处理好这一关系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对国有企业这种承担着一定社会公共职能的企业。当然,“法人管项目”并非是用这种模式完全代替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而是对现有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和补充。传统的项目管理是围绕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效益等方面展开的,其目的就是实现预期的项目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项目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是,在传统的项目管理当中,侧重的是项目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解放生产力,主要表现为项目的经营管理,管理的主体是项目经理部和项目经理。但是,实际上《工程建设项目承包合同》是业主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在这其中包括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企业法人对项目施工建设承担合同责任,这就意味着项目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法人,这就出现了一个弊端,那就是项目部或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的主体,却无法承担项目经营管理的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真正追究项目部及项目经理的责任。而企业法人不直接参与项目管理,却承担着项目进度、质量、安全、信贷和成本方面的风险和责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法人成为项目管理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与法人的地位真正对应起来。

二、国有建筑企业“法人管项目”一些建议

1、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与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相比,“法人管项目”的优势在于通过对项目资源的集中控制,从“人”、“财”、“物”三个方面,对项目进行管理,实现项目建设的成本中心、企业作为利润中心的成本管理目标。国有建筑企业实施“法人管项目”模式,也必须围绕“人”、“财”、“物”三个方面展开,要想实现这三大要素的有效控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构建起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这里,国有建筑企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断完善“法人管项目”的相关制度,这就要求必须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分析和清理,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成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资金财务管理体系、物资设备管理体系,并保证这些管理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第二,依靠信息技术推动“法人管项目”模式的实施。信息技术是当前项目管理的基础条件,在实施“法人管项目”模式的过程中,国有建筑企业必须对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和完善,将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当中,实现企业法人与项目管理的“零距离”接触。

2、以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为基础

国有建筑企业在推行“法人管项目”过程中,要联系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工作当中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在已经建立的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从企业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物资设备管理、劳动力管理、安全质量管理等基础上,对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在现有的项目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当中渗透“法人管项目”的内容和理念,对不符合“法人管项目”的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和删除,使之能够作为推行“法人管项目”的直接依据。同时,要建立起法人层次对项目工程前期策划、过程中控制、后期考核评价等管理体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施的情况对这些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法人管项目”的实施效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整体的大系统的整合,处理好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接口,保证整个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确保在法人层次上的项目标准化管理,能够将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全部内容,纳入到项目管理之列,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3、在推行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的基础上推行“法人管项目”的模式,对于国有建筑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简单的用“法人管项目”这种模式来代替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更不是简单的“集权”与“分权”问题,实际上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推行新管理模式的同时,应该继续保留经过实践检验,比较成熟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包括管理方式、管理体系、管理手段和管理成果;第二,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项目经理及项目部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项目部的所有工作人员来说,推行“法人管项目”并非是剥夺他们的项目管理权力,而是将他们从繁重的管理当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做好项目管理的中心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向项目部的所有成员说明这一点;第三,在实施这种模式的过程中,国有建筑企业必须从管理上明确企业法人与项目部之间的职权范围,明确二者之间的责权利,同时必须解决好法人层面同项目业务部门之间的管理关系,避免实施过程中权责利错乱对实施效果的不利影响。

4、加大 “法人管项目”的财务管控

“法人管项目”,简言之就是“三集中”原则,即人力资源集中管理,财务资源集中管控,物质材料集中采购使用。在“三集中”原则里,财务资源集中管控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对财务资源集中管控至关重要。项目是企业人、财、物消耗的沿线阵地,是企业成本发生和控制中心,也是企业效益的源泉,项目成本的物化形态是人、财、物。物化形态的背后是货币形态,项目成本如何管控,对企业最终的利润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项目的财务资金理应由企业统一管理,要推行项目资金高度集中监管的管理模式,即执行“统收统支、合同评审、项目申请、公司审批、延伸支付”的二十字方针。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强项目施工前期资金管理。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确保正确决策资金的投放。加强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的管理。对于公司在投标过程中向建设单位支付的投标保证金,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内,落实专人负责催收。在“法人管项目”模式下,项目的主要人力资源调配由企业负责,项目经理具有组建项目经理部的人员推荐选择权,但重要岗位的主要人员必须经企业统一安排;实现人力资源集中管控的基础是企业建立健康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能留住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在“法人管项目”模式下,项目的财务资金由企业统一管控,项目的财务人员由企业派遣,工程款必须回收到企业账户,再由企业根据工程需要拨付项目,项目支出必须统一在企业进行财务报销,但企业可以给项目预借一定的备用金;项目工程款的收入支出必须集中到企业财务部门,一般不能让项目设立独立银行。

在“法人管项目”模式下,项目的主要或大宗物资材料的合同订立和采购必须由企业统一安排,可以给项目确定部分零星材料的就地采购权,但要由企业控制采购付款。

当然,除以上三大管控点以外,还有合同管理、架子队派遣、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编制、安质进度管控等工作也应该纳入集中管控之中。但以上所有这些纳入集中管控资源集的“程度”是否必须达到100%,这要视管制成本和管控能力而定,如果项目资源在法人层面具有管控能力,但是因为集中管控成本超过了集中管控带来的效益,集中管控显然不可取;如果项目资源集中管控带来的效益超过集中管控成本,但是法人层面没有这个管控能力,集中管控依然不可取。由此可见,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才能纳入法人集中管控范围,如何正确地把握这个度,解决好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摸索。

浅议企业法人代表 篇8

被申请人系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3月1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成立,股东为陈某、章某,经营范围为家电销售、维修。被申请人与申请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被申请人没有为申请人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申请人自述其于2010年3月1日到被申请人处任销售主管,月工资2300元;2010年11月8日,被申请人突然口头辞退申请人,终止与申请人的劳动关系,申请人遂申请仲裁。申请人提供冰箱维修协议书原件1份、某家电品牌广西代理商会议回执单(以下简称会议回执单)原件1份等7份证据。冰箱维修协议书、会议回执单记载申请人系被申请人业务主管、网点负责人,并有股东章某的签名认可。被申请人对申请人提交的7份证据的真实性均不予认可,认为证据与被申请人无关联性,加盖的公章也不是被申请人的,被申请人从未使用过这几份证据上面加盖的公章,且与被申请人在公安局注册的公章不一致。被申请人认可章某系被申请人的股东,但认为章某不是法定代表人,不能代表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否认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主张申请人的仲裁请求均无事实和法律依据。

2011年9月,仲裁委责令被申请人提交2010年员工花名册及章程,并组织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进行质证。章程证明被申请人由陈某、章某二位股东出资成立,花名册载明章某系总经理。被申请人对2010年员工花名册中陈某、章某职务均为总经理的解释为陈某和章某是夫妻关系,二位均是股东,开始是陈某负责管理,之后陈某开设其他个体经济组织就没有多余的时间管理被申请人,于是就让章某管理,大家就叫章某为总经理,2007年3月起章某因患病退出经营管理。

[申请人请求:]

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工资(即加付一倍工资)18400元,及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2300元。

[处理结果:]

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2010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未签订劳动合同一倍工资16100元,支付申请人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2300元。

[争议焦点:]

企业法人经营管理者的签名是否可以确认为法人行为。

[案例评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之规定,按照表见代理原则,如果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签字的人是公司的行政或人事部门的经理、本部门的经理或其他高级职员的职务行为,劳动者就有理由相信他们在签字前得到过法定代表人授权,因此他们的签字是可靠的。在本案中,被申请人直接否认与申请人存在劳动关系,申请人请求是否得到支持,关键是章某在冰箱维修协议书、会议回执单上签字的有效性。冰箱维修协议书、会议回执单记载申请人系被申请人业务主管、网点负责人,章某在被申请人相关文件上签字认可,显示章某和申请人以职务代理被申请人从事经营活动,它直接关系到被申请人与申请人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认定。从庭审中看,被申请人自认法定代表人陈某与章某系夫妻关系,且章某参与过经营管理,其虽主张章某已于2007年3月起因患病退出经营管理,不再上班,但被申请人提交的2010年员工花名册记载姓名为章某的一栏,对应职务为总经理。因此,可以认定章某在2010年度参与被申请人经营管理,在被申请人处担任总经理一职。章某虽不是被申请人的法定代表人,但章某是被申请人提交的花名册列明在册的总经理,被申请人也承认其参与管理,从作为普通职工的申请人角度来看,章某的种种表现和行为就是代表被申请人履行其管理职务行为,因此,职工有理由相信章某经营管理中的签字行为系代表公司的行为,即表见代理行为。同时,被申请人未能就证据冰箱维修协议书、会议回执单章某的签名予以举证反驳,因此,仲裁委确认申请人提交的冰箱维修协议书、会议回执单具有证明力,结合其他证据认定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存续事实劳动关系是符合法理原则要求的,是有法律依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第八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裁决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2300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八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被申请人应加付申请人2010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未签订劳动合同一倍工资1.61万元。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劳动争议仲裁院)

上一篇:导游求职面试简历下一篇:二年级下期班主任工作总结.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