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抒情散文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冬雪抒情散文(通用11篇)

冬雪抒情散文 篇1

我喜欢安静。守着一杯香茗静静的望着窗外。

雪飘飘洒洒轻轻落下,皑皑一片纯洁。像一幅浓墨素饰铺开的画卷,黑白分明对比清晰,享受着强烈的色彩视觉;又好似清新的纯结润爽的长诗,沁人心脾如醉如痴,聆听着悠悠的吟风弄月。

静谧中,长萧吹响缓缓的.一支远古的小曲,低沉里醉落一世的遗梦,用云朵轻踏醒来的模糊,编织成朦朦胧胧的岁月,行一程山水、书一路清香,把五味的音符融入雪花撒落一地,一片冰心一片素颜。用松针穿一串雪花仔细端祥,是冰的晶莹,是花的温馨!

乐曲声中,翻阅书卷的字里行间。最近的文字、最远的心都在文字中游览。抹去的印记、眼角的泪花在温存里渐渐清晰,逝去的爱恋也慢慢明朗,一首新歌半阙古词也在湿润的雪花飘落时落在了眼前。记忆在雪花心里复活……

庭院里的长青树落满雪花。一束黄色的光亮斜挂在树上。端一杯茗茶站在院落里,茶温热、雪纯白、情在心,念诗词歌赋、颂旖旎字白,绿叶的茎脉流淌着雪的血液、吸吮着雪的乳汁。穿过时光,缩短着距离把爱融在绿叶里……

庭院品茶,细细端祥雪花的晶莹剔透、白璧无瑕。取长青叶写下冬日的诗句收藏于心、温暖瞬间的爱,温润婆娑吟歌漫漫,黑夜里有白的天、寒风中藏暖的情。

冬雪抒情散文 篇2

这是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的一段。作者对蜜蜂的赞美是多么美,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然而它又岂仅是歌颂蜜蜂,作者在这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蜜蜂的崇敬,而且把我们引进了更高的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我们就像读了一首热情而含蓄的诗一样,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作者精巧的构思,洋溢的热情,优美的文笔贯穿全篇,仅从这一段引文里,就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了。

散文的诗意,是许多散文家所刻意追求的。高尔基就曾要求青年作家像写诗一样去写散文,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抒情散文(尤其是《野草》中的散文)。既谓诗意,当然也就要具有一些诗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以为主要是指作家用写诗那样的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和精炼优美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受,告诉读者一种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他的感受是构成散文诗意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作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激动的内心感受用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才能构成散文的诗意。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意作狭隘的理解。郭沫若在解释什么是诗时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这些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有启发的。作者要抒情,当然就离不开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了。

在抒情中散文着 篇3

它不是掷地有声的交响乐,也不是断人魂肠的二胡曲,你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部轻松愉悦的五分钟短片里,氤氲着亲切而又温软的挚情,悠扬而又清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虽然与Michael Dudok De Wit的《父与女》——这部数年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相比,《透明回忆》没有那份凝重和深远。作者完全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中完成的作品。但是二者的确同有着那一份浓郁的抒情,这种气息并不足以使你大喜大悲,却是情至深时最远最美的流露。

回忆是什么颜色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周晶丝的透明回忆,似乎是一个童话般的梦境,也许,她是那个带你穿越梦境的爱丽丝,在这段步履轻松的穿越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妈妈。super女一号

我们习惯叫她丝儿,她有一张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丝儿的成长里,有妈妈很大一部分的影响。画画,是妈妈常常用来与她沟通的方式。这些画为丝儿讲了很多的故事,也把普通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唠叨变成有趣的画面使她牢记在心。比如看到丝儿小时吮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会画一个爱吃手的小孩,然后手上有很多的虫子,虫子在小孩吃手的时候就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在妈妈画的《做生意》里,猪先生和猪太太是卖冰糖葫芦的,但很不讲卫生,后来改正过来了,大家一起到河里洗了个干净的澡,皆大欢喜。非常生动有趣,从故事到形象设计都是妈妈自己完成,这种连环画、小人书的形式不能不说成为日后丝儿学动画的一个或多或少的影响。

super妈妈从小就有做画画日记的习惯。《一个快乐的暑假》是妈妈年幼时去北戴河玩的时候画的,当时妈妈甚至把它做成了一本小人书,连出版社的名字都有:小人书出版社,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去自己全部包揽(想来颇有些导演的潜力呢)。也许妈妈并不会教丝儿诸如素描、色彩等造型方面的严格训练,但是却给丝儿留下了特别美好欢乐的绘画记忆。“有乐趣、有意思,不用想什么技法啊、规则啊什么的。”这些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童画、连环画,为丝儿的长大(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空间。在她的作品里一直出现的,就是“与母亲一起画画,并且在这样的行为中进行着我们之间的交流”。

透明的四个颜色

全片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主线定下后,接下来是一些结构的划分。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段落,最后反复的修改,又进行了很多的忍痛大删节,精简为四个部分,也就是片中四个主要的颜色:黄、蓝、红、绿。这也是为了画面的颜色更加鲜明,充满动感。虽然人物是透明的,但这些美丽的底色烘托了整个的氛围,也成为回忆和真实中的纽带,而这也铺下了人物年龄的变化、时间的更迭这条辅线。

从小时候的嫩黄,懵懂的看着妈妈在画画;到充满了想象和膨胀的年龄——红色部分,与妈妈一起画画;进入到安静的蓝色,又暗含着成长中妈妈对女儿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影响。时间缓缓的移动,女儿长大了,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没有变的是,她仍像对待幼儿时的我那样上前抱住我,亲吻我。”这醉人的吻是片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号码,仿佛一段音乐中轻快而又不时出现的某一个音符。绿色和黄色有些首尾呼应,都是那种比较温馨的味道,第一部分那暖暖的黄色是妈妈照顾着女儿,到了绿色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似乎是角色的悄然互换,这个时候长大了的女儿在妈妈熟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甜蜜芬芳的吻(妈妈此时一定睡得很香甜)。“这些穿过时间的透明的回忆,已不再是过去的真实,而它留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形散而神不散

2003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个从最初的创意到技术制作、再到整体调整完成整个片子的过程。

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丝儿的丈夫李卓与她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在同样自然、纯真的作品里,他们并没有玩什么特殊的眩技,用过的软件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东:背景着色在电脑上完成,简单朴素,通过photoshop与painter两个绘图软件的结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后期合成上也不过是通过premiere与AE结合运用来完成的。手绘却功不可没,片中人物形象的原画与动画全部运用这个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两边的妈妈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一些画稿的描绘,那些线条因为有妈妈们的加入,也有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本来有很多的镜头是实拍组成的,其中有一段是和妈妈在树林里坐着,阳光暖烘烘的,叶子哗哗啦啦的响着,树影在轻轻地晃动,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是,为了与整个结构很好的结合,还是cut掉了,最后精选了两个符合大结构的精彩部分:开头的一个树林的景和最后一个和妈妈一起远去的背影。首尾实拍树林背景的呼应,使作品完满和清晰。

声音的制作上没有太多的条件,除了片尾出字幕的那段音乐是一个朋友帮助创作的,其他都是根据结构和情绪,选择了一些现成的音乐来进行组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气氛。人物没有什么语言,其中的“咿咿呀呀”声音是丝儿发出来的,很有趣,不禁又想起她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

记叙散文:冬雪童年 篇4

冬应有雪,雪是冬的灵魂。然而,现在的冬天老是不下雪。生活在无雪的冬季里,满天干风,一地黄尘,别说小孩子了,就是大人也颇感少了几分冬味,失却了一些乐趣,心存几许无奈。

我小时候的冬天,雪总是一仗接一仗。有时,前一仗雪还未开始消融,后一仗雪又纷纷扬扬而来。记忆中的冬天,总是瑞雪飘飘,村野皑皑,银装素裹。因为如此,童年的冬天就象生活在童话中。是那样生机无限,兴致昂然,生动活泼,充满欢乐。

童年的雪来得是那样从容而及时。天一阴,不经意间雪花就会不期而至。有时飘洒在白天,更多的时候是夜里降下。或天将黑时,忽然下起一阵雪粒,然后就是漫天雪花,纷纷飞舞,一夜到明,堆银铺素,茫茫无垠。或下贼雪 ,睡觉时一切如常,第二天一觉醒来,见窗外一片光亮,就知道外面早已是大雪弥漫,万物银装。

小时候跟奶奶住。毎当此时,奶奶就会掀开窗户,望望窗外,嘴里对我念叨:今冬麦盖三床被,明年枕着馍馍睡。贼雪好大呀!......老老实实睡,别冻着! 然后起来,把被子给我捂得严严实实,一丝风也不漏。等到饭快好了,奶奶就会说:起吧,再晚上学就迟到了。 我把头从被窝里探出来一笑,奶奶就把袄子、棉裤拿到灶门上去烤。棉裤袄厚实实的,奶奶一边烤一边唠叨:亲娘装肩,后娘装边。一看就知道这袄是亲娘做的。烤好了,我一跃而起,趁热赶紧穿上。浑身上下暖火火的.,真叫一个幸福。穿好吃好了,就提着火笼钵,喊上同学,赶着去上学。

那时候,小孩子一见下雪,便兴奋起来。呼朋引伴,跑着叫着;堆雪人,打雪仗;互相把雪丢进脖子里嬉戏。那心情真一个乐字了得。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一场大雪飘过,村前的河面全被封冻。人们过河都从冰上走,连牛车也从冰上过。我们一群孩子,更是天天在冰上玩耍。打陀螺的场面最为热闹。一个个口里冒着白烟,奋力抽打,鞭子甩得啪啪响;口里不住吆喝。陀螺不停在冰面上飞旋,乒乒乓乓互相撞击,引起阵阵欢叫。俨然就是一个热气腾腾的赛场。最有趣的莫过于滑冰了。一只脚踏着木板,一只脚登着滑,直线、弧线、旋转,能滑出几个花样。把布鞋的千层底磨得白花花的,一尘不染。虽然与正规的滑冰比,显得太原始,太土气了,然而也玩的不亦乐乎,忘乎所以。当时农村里盛传,美帝苏修放冷弹,把江河都冻上了。我们这群玩伴很小,不知道是无稽之谈,有的还充满幻想的说:以后夏天也可以在冰上玩。

老家背山面水,村前是河,村后便是连绵丘岗。不上学的时候,我们几个伙伴就常常扛上木杆,带上几只大狗,到村外山坡上赶仗。就是在大雪没膝的时候,到村外山地里抓兔子。丘陵地区野兔子多,你在雪地里发现一个小黑洞,下面草窠中也许就有只兔子。那洞是兔子呼吸热气化出来的。只要对准,将木杆子猛插下去,设准就会击着兔子,将其捕获。有时没扎准,兔子就会一跳老高,逃到雪地里去。这时,一群伙伴就带着狗追逐起来。别担心,只要雪面未变硬,兔子一准会误入雪窝中被逮住。有一年雪天,我和弟弟发现一只兔子躲在铁路下的涵洞里。弟弟在一头,用竹背笼顶着。我从另一头驱赶。兔子一下钻进背笼里,被抓住。我们把它关在笼子里,当宠物养了很久。

下雪天也是听古今 、破谜儿的好时候。人们忙了一夏一秋,该休闲一下了。此时大人孩子常围坐在火堆旁闲谈。小孩子就央求大人们讲故事、出谜语。我的母亲、奶奶、外婆没有什么文化,但都是讲故事、破谜儿的高手。我当然听的故事、猜的谜语就特别多。可以说,是在各种民间故事、儿歌、谜语的滋养中长大的。什么蛤蟆公子、老猴精、兄弟分家、摇婆害人和一些鬼怪故事等,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无数新奇有趣的谜语,百唱不厌的儿歌,至今仍记忆犹新。奶奶和外婆虽已故去多年,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关心呵护仍铭刻在心。

描写冬雪的优美散文 篇5

描写冬雪的优美散文1

虽是初冬,但北风料峭。

早晨起来,沉沉的阴云笼罩里,竟然有零星的雪花。

窗外,树枝摇曳。这雪可能来得太突兀,也太清清淡淡,星星点点的雪花在空中随风曼舞。不过,落在地上就倏忽而逝!

因为是周末,女儿起得晚,但听到下雪却一咕噜起了床,趴着窗子就向外眺望。像精灵的雪花,漫天飞舞,但地上却了无踪迹。不到半晌,这雪竟兀自停了。女儿不由怅然若失,感叹不能堆雪人了。

我也空自叹惋。毕竟,冬天的雪最是令人难以萦怀,不能赏雪,心头就落寞了许多。

于是,只能让记忆漫溯。或许,只有记忆中的雪才能宽慰此刻的心情。

冬天的记忆很多,也很温馨。

倘在晴天,至少正午的阳光暖暖的,穿过银杏稀疏的枝叶,穿过崖畔黄绿缤纷的杂芳,抑或穿过老家青黛残缺的瓦扉,就足于使人惬意了。

比如,老家村口大槐树下圪蹴在碌础上的老人,眯着眼,叼着眼袋,云腾雾燎里浓浓的秦音……比如,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那条粗糙笨拙的老棉裤,挤在墙角,打闹着,跺着脚御寒取暖的乡村小学场景。

但最深的印象就是雪了。

记忆中最好的雪是在儿时。

漫天飞舞的雪花令人沉迷。飘飘扬扬,琼树玉枝。那时,最喜欢的就是和一群小伙伴肆意在田间崖头。田埂的小路很窄,又坑坑洼洼,雪花固然美丽,但落得久了,地面湿滑,加之我们肆意的奔跑顾不上许多,于是跌个跟头是常有的事。不过,沾满泥浆,摔得两手发麻,比起这依然在耳畔,脸颊旁飞舞的雪花,我们就不在乎了。

大雪菲菲,田野一片苍茫。远处,晴日黛色的山峦本来约略的剪影,颇有点水墨画的感触,但这时已经没有了踪迹。凭着老家熟稔的印象,我们只能勉强辨出来去的方向。坡路斗折,我们拽扶着刻意爬上村子东面很远的崖畔。深秋崖畔缤纷的色彩已经变成茫茫一片。站在远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不过,对于儿时的我们是浑然不在意的。不过,毛泽东的北国风光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咏雪诗情,我们似乎很懵懂,因而也就并不在乎。我们在乎的是大雪覆盖的酸枣树丛中是否还有星星点点的红色招摇的酸果,我们在乎的是一两只惊起的野兔在雪原上留下一连串的足迹,我们在乎的是沉沉的叠压成弧状枝条上的雪,以及猛然踏上一脚后,雪末纷飞,树下小伙伴满头满身是雪的狼狈相,我们在乎的是滚得越来越大的雪球和堆起的各式各样的雪人,甚至于相互在田间地头来一场肆无忌惮的雪仗……这样的乐趣很多,就像童年的故事一样,常常令人萦怀难以割舍,而这雪中的记忆似乎就更加绵长隽永。

记忆中最美的也是雪。深秋的枫红菊黄,天高气爽,自然令人印象深刻。盛夏的月荷蛙鸣,云淡风轻,固然令人神而往之。仲春的蜂飞蝶舞,杨柳依依,早就令人心旌摇曳了。但,这雪,却最使人难以萦怀。或许是冬季的料峭里过于冷寂,景色过于寡淡的缘故吧。这雪显得格外的醒目,也就格外的惹人爱怜了。

我们喜欢扬着头在空中凝视。轻舞的雪花在苍茫的天穹中翩跹而来,嬉戏着,一会儿佯装着飞到东,一会儿忸怩着躲到西。晶莹的雪花,越上我们的肩头,拂过我们的脸颊,也沾满我们凝视的眼睫毛……

捧着雪,像捧着一袭洁白的哈达,神圣而纯洁。那一刻,我们似乎也被融化!美丽晶莹的雪花,像盛开的娇艳的含羞草,娇羞中有缕缕的清凉渗入细细的掌纹。

记忆如水。每逢冬天,我自然就想起雪,想起那故乡儿时的冬雪。这种美丽是永远伫立在心田的。有雪的日子,我会细细把玩,慢慢品赏。没雪的日子,我会静静怀想,淡淡回味。有时,我会因为雪花蹁跹的缘故,轻舞东风,揣着缕缕的诗情,吟咏一首只属于雪的诗歌。有时,我也会因为没有雪,便无端的让思绪翻飞,肆意的憧憬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或者回想往日里那晶莹剔透的雪花了。

就像,今天这零零星星的雪花。就像这倏忽而逝,来不及凝视,来不及赏玩的雪花。

但,落寞只是一瞬间。

毕竟,冬天才刚刚开始,看雪的日子还很长。

也许,触手可及固然令人欣喜,但最美的风景,或许就在这清清淡淡的怀想之中!

描写冬雪的优美散文2

当赖着迟迟不走的秋刚刚离去,等得不耐烦的冬就迫不及待的下起了雪,大大的雪,装扮了这座城,把它打扮成一座美丽的雪城。于是道路白了,于是屋顶白了,于是树木白了,于是整个城市都白了……

被喧嚣和尘埃笼罩着的城一下变成洁白的世界,纯净而透明……

我们都喜爱雪。

小孩子喜欢雪,下雪了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下大了还可以不上学,那是最开心的了;那些摄影爱好者就兴冲冲地拿起家伙,到山上,到湖边,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去捕捉每一处风景;有茶客也会去到山上收集雪水,用它沏新春的第一壶茶……

下雪的样子是美的。轻飞曼舞,飘飘洒洒,尤其在夜晚的路灯下看着雪花飘落,别有一番意趣和情调;

被雪覆盖的大地是美的。银装素裹,白色尽染,特别是旧时老屋以及水榭亭阁,此时就更显韵味和雅致;

飘落的雪花是美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有人把雪花用去观察,发现其形状和结构异常的美,非常符合美学的定义。而雪花给我们的美感更在于它的意象,正如我们从雪花中感受到的温馨和温暖。

被雪花荡涤的心灵是美的……

迟来的冬雪散文 篇6

雪是冬的代言,随着冬的到来,雪总会随驾亲临,可是今冬却姗姗来迟。昨天才吝啬地撒了一层轻纱般的细雪,断断续续的下了一天,可是与往年的厚度相比真是情何以堪?好在下的那么知性。朵朵飘絮旖旎缠绵,好个是宋·毛谤《上林春令》中“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的雪姿,款款飘来,好有人情味。迟来的冬雪

雪,这个披着轻纱的冷美人,有时泼妇般地把一腔冷漠伴着朔朔的寒风劈天盖地向人间施虐;有时像个含蓄素女打扮着冬的静谧;有时深沉得让你读不懂她的温度与厚重,可是今年,她却慵懒得迟迟不肯与冬天这个男子汉的时令谋面。今年的雪,似乎与冬较劲,让自然露出冬天的骨骼,考验着自然的真实与生命的耐力。

矜持是美的又一种含蓄,往往是一种充满磁性的引力。当人们久盼的雪,一旦来到人间,便会深情地与她亲吻。马路上处处是羽绒服飘逸的绚丽,红的、绿的、黄的、黑的、蓝的与雪共舞。三五成群的儿童在雪地上撒着欢儿地释放着童趣。男人们不失时机地袒露着他们不畏严寒的刚毅与魄力,张开可资御寒的肩膀,撕开初雪,这个冷美人的情怀,伟岸在冬天的温度里洋溢。

远远望去,迤逦连亘的山峦,雪浪如潮,好美的`雪乡,好美的情怀,那枯黄树木被雪妆扮得看不到一点悲秋的失意。走在城市的冬天脚步,就愈显初雪的柔情,一伙伙青年男女、一对对热恋的情侣抢着在长镜头下摆出他们的雪韵倩影,即使是老年一族,也不失时机地用数码留下那未来回忆的一组组珍惜。真是应了白居易《江州雪》的首句“新雪满前山,初晴好天气。”迟来的冬雪

初雪以她素雅的冷艳,让这个喧嚣的尘世静下不耐烦的躁动。掩埋多少看不见的污垢,冷却多少正在膨胀的孽生,诚如唐李世民在《咏雪》诗中所赞“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

评李镇西的抒情散文教学法 篇7

在李老师这个课例的第一课时, 他用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他看来,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 他 (她) 们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也不一样。以下是这堂课中的一个极小片段:

学生读了一遍后, 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我先抽一位男生:“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 让我和同学们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几天心里, 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 “今天晚上, 哦不, 是今晚上, 在院子里坐着, 乘凉, 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 掉字换字不少, 而且读得很快。“同学们, 他读得怎么样?”我问。大家摇头。我问胡迪:“你具体说说。”胡迪说:“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嗯, 对。是读得太快了。”我说, “给人的感觉, 朱自清不是在散步, 而是在跑步。”学生们轰然大笑。我对胡迪说:“你觉得该怎么读, 给同学们示范一下, 好吗?”胡迪同学的朗读, 吐字清晰, 很有感情。“不过, 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我一句玩笑话, 指出了她的不足。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 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 就应该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对大家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 同学们在读的时候, 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 进入他的内心, 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地流淌出来。

以上教学片段, 揭示了朗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意义。老师让学生用角色扮演、模仿朱自清的口吻朗读的方法, 展现的是一种多层次的阅读。

在第二课时中, 李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词句, 品味这些词句的妙处, 逐步推敲, 深度揣摩。大致流程如下:找经典———针对难句逐步分析———深度讨论《采莲赋》的增删对文章美感的影响———老师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整合鉴赏方法。在这一课时, 学生和老师都成了鉴赏主体, 老师分别用了朗读、找关键字、仿写、自由讨论等方法来达到鉴赏的目的。

纵观《荷塘月色》的30多个课例, 李镇西的这篇课堂实录是少数能够真正关注到抒情散文“读法”的课例, 可以说是课例中的“另类”。这篇课例把教“读法”、教鉴赏作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是比较到位的,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 这堂课把多层次阅读和语感教学划上了等号。第一课时中的多层次阅读触及了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语感。关于语感, 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尽管说法林立, 但关于如何找到语感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在这篇课例中, 老师试图通过变换形式的反复阅读来体现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却并未把语感转化成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尝试仍然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 这与传统教学中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熟能生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 在教“读法”的过程中, 老师试图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经验。在这篇课例的结尾处, 老师在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直接搬出了自己的阅读经验, 并以此引领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很显然, 这种做法有灌输的嫌疑, 如此一来, 老师的阅读经验变成了教学内容, 学生想学的“读法”变成了对老师阅读经验的模仿。不但教学目标未能达成, 教学内容也出现了偏离。

高考抒情散文写作指导初探 篇8

抒情散文回归高考,势必对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调整写作教学的方向。以前的教学多是训练学生以写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现在要求同时加强抒情散文的指导与训练。自2013年12月《考试说明》公布到2014年高考之前,笔者尝试有计划指导学生写作抒情散文,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训练,班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抒情散文的写作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文体,品读鉴赏

对于文体,《考试说明》在基础等级中明确提出“符合文体要求”;2014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要求“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高考作文不是平时的写作,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作为应试作文,必须符合《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高考作文也不是一般文章,可以任由读者凭一己好恶来评判,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高考作文又必须接受特定评分细则的衡量。所以,指导写作抒情散文的第一步,应让学生明确其基本特点:一是抒情散文以抒发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作者往往将所抒发的情感具象化,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二是抒情散文更注重对于文字的精雕细琢,注重追求文字字面上的美感和情感上的内涵,让文字游离于一种心情的排遣或宣泄中,如同一个人散步一样,既可以释放心情又能拿捏住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将文字的灵动轻盈发挥到极致,产生虚实相生的妙境,耐人寻味。

但是,对于抒情散文文体特点的明确,不是老师简单地告知,而是要让学生有直观感性的体悟。必修教材和选读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范文。笔者布置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对高二阶段学过的《现代散文选读》重新品读,比较各类散文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异同,重点品味抒情散文的语言,体会文本的抒情性。在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对一朵花微笑》、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埃尔文·怀特的《大海和吹拂着的风》几篇文章中选择一篇,从语言的角度写一些鉴赏性小片段。如魏辛然同学赏析《寒风吹彻》后写道:

刘亮程的语言往往平中见奇,蕴含哲理,极耐细细品味。如“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就很是平朴,但韵味深浓。“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似乎淡淡地流露出一种沧桑感,让读者不得不打出“为什么”的大问号,悬念就这样在轻轻一点中设下,越是咀嚼,越是耐人寻味:“那些年”,作者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

再如陈静雅同学赏析《对一朵花微笑》后写道:

这是一篇清新灵动的美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觉,观察花朵的微笑,并从花朵的视觉反视自己平素沮丧的生活态度,由花草的微笑参悟出人生的真谛。文中语言既朴素自然、丰足对称,又富有诗性。如“一朵面朝向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通过特写镜头对称描摹身边的两朵花,使姿态身影全都活了。

通过品读鉴赏,学生基本上把握了抒情散文最根本的两个特点:文美,情真。冰心、周作人等把抒情散文称作美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指其语言之美,除传情达意、形神兼备外,抒情散文的语言讲究韵律、节奏和词彩,讲究形式美、音乐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而真实的感情是此类文章的灵魂,“文中有我,重在抒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抒情散文以饱满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

二、列举提纲,归纳套路

在归纳抒情散文套路上,笔者采用了列提纲的训练方法。布置学生课后为《荷塘月色》《春》《故乡的榕树》《草莓》等有代表性写法的抒情散文列提纲,然后分组讨论归纳抒情散文的一般套路。以优秀作品为例,归纳提炼套路的练习,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思路产生潜移默化的建构效力。布置的那几篇文章,因为是学生学过或读过的熟悉的文章,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演练欲望。

经过讨论,并参照有关知识短文,笔者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抒情散文的常用基本套路:

赏景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赏景式在赏景时,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描写景物的角度要多样,如远近、高低、点面等;引发的联想要丰富,使文章显得空灵。如《荷塘月色》:文章开头点明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求静来到荷塘;然后依次细致地描写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四周景色;接着又联想起江南采莲的习俗和诗词;最后出景,回归现实,离开荷塘,回到家中。

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情索式就是以情为线索,连缀景物,看似处处写景,实则处处借景抒情,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关键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若干点上来抒情。如《春》:文章开篇盼春,明朗、欢快、昂奋,交代情的缘起;然后绘春,画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展现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春天,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欢欣鼓舞的一种心境,这是情的积蓄;接着由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颂扬了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由情至人;最后讴歌春天,把春天比喻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这是情的归结。

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这种模式借联想来描写怀念中的景物,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反的另一景,寄寓作者的主要情感。这一模式可以抒发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是学生借鉴的重要套路。如《故乡的榕树》:首先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然后描绘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最后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这种模式中的物往往喻人,并在篇末点旨,卒章显志。如《草莓》:在文中,“草莓”是引子,六月的草莓象征了青春年华,九月的草莓象征了成年时期。一颗九月的晚熟草莓,引发了作者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叹,更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以上归纳的常用套路只是一般路径,在熟练掌握抒情散文写法之后,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写作本来就“文无定法”,尤其是抒情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三、逐点梳理,掌握技法

1.借助联想与想象,虚实相生,感情丰沛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如是说。因为散文的形散、自由,所以联想想象是抒情散文最常用的手法,它使文章的思路更开阔,意境更深邃,增加了文章的容量。

学生可以从课内文本以及阅读的散文中找到大量实例。《荷塘月色》中联想到《采莲曲》,《我心归去》中想象温馨的生活场景,《春意挂上了树梢》中联想到苦难者的不幸,《大海和吹拂着的风》中联想到英雄梦、冒险梦、漂泊梦,《听听那冷雨》中联想到仓颉造字,想象瓦如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的美妙情形,《我爱白菜香》中联想到画白菜的两位画家的小故事……在这些文本中把互不相干的事物自然而有机地联系起来,或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其它景物,或由现在的景物想到类似景物,或由某一话题想到古今中外的相关的人和事,或由抽象的符号、概念想到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读过的抒情散文几乎都有联想想象,可以说如果缺少联想与想象,抒情散文将会显得单薄与苍白。

2.借助修辞和象征,化情为物,具体可感

直白的抒情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借助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往往能化情为物,将情感转化为物象。例如笔者让学生以“思念”为话题写一个抒情小片段:

思念是远方游子那价抵万金的一封家书,老华侨那视若珍璧的一包乡井土;思念是七夕时银河上的那座鹊桥,中秋时圆桌旁那张空椅;思念是白发老母一次次默念儿女的名字,驼背老爸一遍遍擦拭着儿女照片的相框。

片段中浓浓的思念通过家书、乡井土、鹊桥、空椅、默念名字、擦拭相框这些具体的物象和动作传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感人至深。同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又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美感,并能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引起共鸣,感动读者。

3.借助细节描写,读之生情,闻之心动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情感的抒发不靠空洞的言辞,也不一定要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要选择富有情致的细节。《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怀念早逝的母亲,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正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兮。”

又如高考满分作文《感谢苦难》片断:

我并不十分清楚“坚韧”具体指什么,但我知道,我绝不是那么轻易就会被困难吓倒的人。凄风苦雨中,患病的我独自在医院挂水;夜深人静时,我独自一人在宿舍为演讲比赛准备稿件;考试偶尔失利时,我睁大眼睛,把泪水逼回眼眶,然后信念重新升腾……

这段文字用朴实的语言概写作者战胜苦难的三个典型细节,表达了对苦难的感激之情。

四、重视模仿,加强积累

“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在掌握了抒情散文特点、套路、技法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重视模仿,有片断模仿,有全文模仿。模仿的理想样板就是教科书所选的文本和模拟卷中精选的美文。

片断模仿主要是模仿抒情散文的语言,包括句式、选词、修辞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最为欣赏的语段进行模仿,出现不少成功之作。张杰同学模仿《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的《父亲》第二段,写出这样的排比句:

村南村北,埂上垄间,哪一寸土地上没有父亲滴落的汗水?犁耙锄头,连枷簸箕,哪一件农具上没有父亲磨过的痕迹?田头路边,宅前屋后,哪一棵树上没有父亲殷殷的期望?

排比反问的句式把张杰同学对父亲的赞美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全文模仿主要是模仿思路结构、表现手法。模拟卷中散文阅读《我爱白菜香》是一篇较好的模仿范文。全文在结构上整体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实写白菜的外观、味道和作用,虚写与白菜有关的故事、寓含的人生哲理。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象征手法,以清白朴实的白菜象征纯洁的人格。在完成阅读理解之后,笔者让学生从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仿写。因为有了对样本的深入理解,学生模仿起来不至于太难,一些同学模仿得较为成功,其中范琪同学写的《枣树花开》颇得范文的神韵。她在文中写道: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如羞怯女孩,只淡淡地笑;不多久,小黄伞似的花儿一小片一小片地缓缓地撑开,恰芳华少女,甚是俊俏;再后来,小花串一枝枝蔓延开,似华贵夫人,鹅黄细软,玉花灿烂,绿叶完全成了点缀,静听它婆娑细语,静观它娇羞浅笑。

那时的我便觉得外婆的日子,就像这树上的枣花,一朵朵善与美、一枝枝爱与真,开在外婆的心上。夏夜星空下,外婆经常为我讲故事讲到深夜;冬晨日出前,外婆已经为家人准备好丰盛早餐。枣花的心血凝成枣儿,默默地心甘情愿地积蓄着全部的甘甜,只为那红色的秋天,而为我摘枣的年迈的外婆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操劳付出着,只为那儿女的安康。

仿文结构上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实写枣花的各种形态色彩,虚写外婆的勤劳善良,抒发对外婆的怀念。

除了重视模仿,笔者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强作文素材的积累,阅读散文大家的作品,分专题有针对性布置摘抄内容,要求学生写片断式摘评和心得式读后感。如摘抄生动形象的写景段落,点评语言特点;摘抄富有感染力的抒情片断,点评抒情方式、句式运用等。这样在增加模仿样板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积累写作的宽度和厚度。

五、展现个性,勇于创新

创新是散文的灵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语言上或思想上的创新,对散文来说都很重要,如果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入套之后更要出套,努力创新。读完写,模仿范文的内容、词句和手法,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写完读,文成再读书,拿自己的仿作与范文比较,找出欠缺,力争有所创新。

1.打造亮丽诗意的标题

常言道:“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作文标题是评卷人第一眼扫视的对象,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在一瞬间就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于抒情散文来说,拟出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富有韵味的标题非常重要。

化虚为实是抒情散文拟题重要的手段。如:《雨后初晴爱复苏》《今夜星光灿烂》《风中飞舞的白手帕》《白云·夕阳·歌声》等。这些文题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既有诗情又有画意,给读者创造出无限的驰骋想象的空间。

引用、化用、借用是抒情散文拟题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文题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如《月是故乡明》《一蓑风雨任平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化用中外名著、名人、名物拟题,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如《乌江悲风》《人在他乡不为客》等;借用歌名、歌词、广告拟题,带上流行元素,具有生动性和时代性,如《让我欢喜让我忧》《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活在春天里》等。

运用修辞拟题也可以使文题新颖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哭泣的母语》《帮助,是朵奇异的花》《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等。

2.谋求形式结构的新巧

抒情散文的抒情性决定了需要采用便于抒情、强烈抒情的形式,如书信体、对话体、第二人称、时空交错等,从而把所表达的内容以新颖的方式、巧妙的视觉展示出来,以求取得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在市二模考试中,张振基同学采用书信体写作,通过写给自己的一封信,记录面临高考压力时的心路历程,表达“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要努力前行的信心。因为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全文抒情色彩浓郁,有强烈的感染力,得到了较高的分数。如他在文中写道:

亲爱的你知道,碳分子在常温下永远不能成为石墨,只有不怕高温和高压的锻造,才能生成金刚石。既然目前高考是你唯一的选择,那你只能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化压力为动力,这更能激发你跃跃欲试的热情;成功就在眼前,高考并不遥远,七彩的梦想更应成为你强大的动力;“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父母的希望、老师的期待、亲友的关怀、肩负的责任、未来的呼唤,这些都不应成为你前进的包袱,而应是你力量的源泉。十几年了,你如春蚕一般贪婪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从某种程度来说,目的就是为了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蜕变,希望你能承受住这场破茧化蝶的痛苦。这个过程无人能替代你,亲爱的你,为你就是为我呐喊加油。

3.展现感受体验的独特

作文创新的最高境界是我手写我心。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体现”,“‘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抒情散文尤其如此。精妙的语言、独特的体验方能彰显个性色彩。

一人一世界。在较为了解学生的前提下,笔者尽量去发掘学生各自的长处,引导他们把自己独特的东西通过最佳方式展现出来。如王周同学爱好音乐,他没有刻意去背,却能熟记三百多首歌词,我就引导他在写作时善于化用歌词,使语言富有张力;王子晔学过古筝,她对一些古典乐曲的领悟自然有她的独到之处,可以将之诉诸文字,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杨晶晶在体育训练中尝遍了酸痛苦辣,对汗水、泪水有比其他同学更深切的感受,也可以用文字倾诉她的痛与乐……这些独特体验是不可复制的,是他们珍贵的素材。如杨晶晶同学在习作《紫藤花未眠》一文中写道: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如右括号一般,朦朦胧胧的,校园笼罩在一片极其素淡的月华里,连微风吹过花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空中满是紫藤萝浓郁的甜甜的花香。我徘徊在紫嫣廊上,心里很沉重,像压了一块千钧巨石。那张考前模拟成绩单,薄薄的,甚是扎眼,又飘到了我的眼前。是我流的汗水不够多?汗渍变硬的衣裳否定了它。是我花的时间不够长?磨浅变薄的鞋底否定了它。还是我天生就不是打排球的命?我使劲摇头,想赶走这些想法。忽然,眼前的紫藤萝吸引了我的目光。在月下,它像高贵的公主静静地绽放,宣示生命的尊贵,生命的光彩。花在夜间是不眠的。我突然醒悟,我有什么理由怀疑我的生命呢?

总之,虽然抒情散文写作难度大,对学生的文字功底要求高,但只要让学生明确文体,归纳套路,掌握技法,重视模仿,勇于创新,涵养笔墨和心性,学会有个性地抒发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感悟,就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抒情美文。

待一场冬雪的约定散文 篇9

冬雪,在这季冬天里,来的有些突然,有些惊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小小的意外,给冬天平添了更多风采。雪花飘飘,如约而至,信守了彼此的承诺,很是欣慰。

雪,更多的喜欢,也许是它的飘逸,它的洁白。一片片的轻柔而过,落在时光的双肩,让我们特别的向往,那种自由自在,没有约束,随性而为。雪花顺着风的方向,任意点缀,瞬间回眸,已白了一年的景致,冰雪的树木涂抹了半壁江山,白色地毯铺陈了大江南北的长卷。

雪的那种洁白,是一尘不染,白的透心,让行人都有些小心翼翼,落在手上,不敢去轻触,担心一瞬间就会融化,消失不见。

有人说,雨是天空流下的眼泪,那雪,就是初恋天空的.情怀,柔情伴着温暖。让整个冬天,在一场洋洋洒洒的雪里,也暖了起来。

待一场久违的雪,来一场有约的相逢,坐在白雪皑皑的房屋里,围炉闲话,突兀一处心事,煮雪斟茶,起伏些许情感,暖和一下冬寒的冰冷。

一望无际的雪域,白茫茫一片片,一眼看穿的洁净,覆盖着一层又一层,看着看着,都是喜悦。枝条间承担了厚厚的“棉花糖”,一簇簇的挨着,曾经的枯枝黄叶,如今已华丽变身,开出了绒绒花朵。一直绿意中的坚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或那棵棵冬青,都受住了考验,托起朵朵雪花,更胜夏花耀眼。漫步的路途,脚下“咔咔”的声音,奏响冬日寄语,告诉冬天里的白玫瑰,已经盛开,风信子捎来了远方的信息,我收到了,你收到了吗?

我与冬雪有个约定,冰天雪地,傲雪凌霜,踏雪来一段寻梅的路程,或浮想,或回忆,都在那段时光不老的白色中,续写初始的情思,遥寄希望的春天。握住雪花的手,感恩有你的心,多冷的寒夜,都可以,化的化了吧,散的散了吧,寻着适合的,合适的脚印来追随。

站在年轮的渡口,每次交替,都有如约的冬雪相陪,已甚是欢喜。迎风飘扬的雪花,落在哪里,都是好心情,好景致。因为有舞飞扬的雪花,整片整片的去铺盖,守护着薄如蝉翼的念想,走到哪里,都倍感了暖,都是冬日暖阳的晴天。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不论多少文人墨客赞颂,不变的画风,一样的净白色。不论怎样改变措辞,添加多少引用,怎样的累积字里行间,读来,念起,还是一如往昔,一如既往的纯净美好。

忆一季冬雪存一份遐思散文 篇10

我不恋冬,更不恋南国的冬。南国的冬季,大多端庄秀丽。青山白水,四季均没有太多变化。

的冬天,我还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那年的冬天,大雾缭绕,过后,白霜厚冻;容器里的水面上,凝固成一块坚硬厚实的冰,地面上的白持续了一些时日,雪花就是在一个屋檐满霜的正午飞飞扬扬飘洒而下的。隐约听到“哇,下雪了,下雪了……”的兴奋呼喊时,我在寝室里正舒适安稳地午睡,露出不大不小的脑袋,迷糊中将双眼睁开,你已经跑到我的床边,俯身抱着被子和在被子里的我,说“下雪了,快,穿衣服看雪去,好美啊!”

听到下雪了,我从未见过的雪呵,倏地就清醒了,掀开被子迅速套上外衣穿好鞋,寝室的其他同学也起身了,我和你奔跑到室外,四季常青的树木已经披上了雪白的衣裳,树枝上挂着白色的小花儿,花儿在树枝上随风摇晃,将落未落。高年级的同学已经在操场上和空旷的地上堆雪人,三五成群,他们戴着手套,将雪捧到集中的一处地儿,堆成可爱的雪人,雪人戴着围巾帽子,嘴巴是鲜艳的红色,衣服上还有几粒扣子。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雪,有着无以言表的欢喜和雀跃,无数的白色小精灵在半空中娟娟地飞舞。你见我昂着头到处看,捡起地上的冰雪,就往我的方向仍,我顺手拾起地上的小雪球,朝你身上挥去,都冷得哇哇叫。

年少时的友情,无需遮掩,只随心意。后来的六年,我们俩在一起做很伟大的事情:成长、恋爱。还有一些何时结婚生几个孩子的计划,青春年少的小姑娘,快乐和忧愁都写在脸上,喜欢和讨厌也都付之行动。

长大,是个无比粗糙又充满疼痛与快乐的过程,我们早已完成。

多年以后才知道,有一些同学和胖嘟嘟的雪人拍了留念的照片,我没有留影,为此,不免感到有些许遗憾。

这些天,所在的城市温度降下来了,没有升上去,近零度,与寒冷一起来的还有一场感冒。周末宅在家里,听到噼里啪啦的冰雨拍打着屋檐,期待却不奢望,天气情况没预报有雪,天空也确实没落下一片雪花来。

记得曾经跟某君说过,一直以来,对雪,对远方,有着任谁都不容亵渎的喜欢与向往。我想,其实内心更多的是喜欢它特有的柔白与纯净,喜欢它的翩跹与轻盈,还有那一望无际的银装素裹带给我的视觉震撼。也许因为不能常见,无法触及,才会这般憧憬,在内心里觉得更加的珍贵和典雅。一颗纯净的心灵,喜欢自然间一些洁白无瑕的景物,是件很美好的事情罢。

多希望在我依然年轻唯美的某一时光里,与一群同样喜欢白雪的故友,穿成跟企鹅似的,在白雪皑皑的世界中,追逐嬉戏,尽情用力地掷雪球,堆砌很可爱的雪人,也许更疯狂的是,把厚厚的蓝色羽绒服脱掉,身上贴一片暖贴,只穿单薄的衣衫,当雪花纷纷扬扬落在我头发上、肩上的时候,在雪白的世界里留下一张不臃肿的倩影。

多希望在我依旧貌美如花的`某段岁月里,与心爱的男子,在湿滑的雪地上,一步一个脚印,清浅前行,然后回头看看我们踩下的深深浅浅的痕迹,就算冻僵了耳朵也没关系,哪怕吹红了鼻子也无所谓,只要穿得足够保暖,他一路牵着我的手,就可以抵挡一切寒冷。当雪花飘落在我们柔软的头发上,我们就可以白头到老。

多希望在我容颜未老的某一年华里,可以有个长长的下午,安坐在温馨却不太大的客厅里,手捧一杯热气腾腾的醇香花茶,或者白开水,杯子是透明的,透过明亮的落地窗,看白茫茫的天地,看尽一切纯净、剔透。当雪花飘落在地上,晴天融化成春水,思念油然而生,对着窗子哈气,写下心心念念着的那个人的名字,寂静,欢喜。

想起曾看过的小故事:我走在雪中,一个男生突然摔倒在我跟前,随后抱着我的腿,仰起头看着我说:“姑娘,扶一下我呗。”我太惊讶,也跟着摔了一跤。他笑笑说:“我怕滑,让你扶一下,没让你陪我一起摔。”于是,他们就这样走了,走着走着,就到了白头。

愿得一心人,白首莫相离。我并不期待有这样美丽的遇见,却期待我有这样幸福的结局。与心爱的人,走着走着,就到了白头。

深冬,尽管窗外的风不停地叫嚣,终究没飘来一片雪花。没有雪的冬天,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

抒情散文的阅读与写作对应指导 篇11

一.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读名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一位散文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散文构思法,他设置了一套散文的八股,并说自己按照此法流水线创作,一个月内发表了近二十篇散文。当时曾被斥为对散文文体的亵渎。现在,据说输入写作程序的电脑,写出的文章水平也不在一般人之下,只是诸多原因没能普及。其实,散文写作确实存在基本套路。作为初涉者总结并学习基本套路,未尝不可。以贾平凹的《丑石》和朱自清的《绿》为例,我们试作归纳。

首先,题目往往有象征意义,本义之外有另外的寓意,如《丑石》既指石头形状外形之丑,也指世人偏见之丑。《绿》既指自然之美,也指善良心灵之美。

其次,开文主要集中在描写对象的三方面,色彩,形状,质地。色彩例举:《丑石》中“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绿》中“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形状例举:《丑石》中“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绿》中则更细致,“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质地例举:《丑石》中“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绿》中那一段,“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很明显,在描写这三个方面时,作者都充分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等,使描写对象生动具体,渲染铺陈,制造氛围。在描写形状时,还运用了俯仰视角、远近变距等手法。

第三,描写对象本身写足了,怎么办?描写背景,设想背景。《丑石》如此写下去:“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借雨借夜色了。《绿》是借风,“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这类似我们现在的ps照片,世间万物,只要能突出描写对象特点,皆可为我所用。或明或暗,或动或静,这就有了以暗写明以动写静诸多办法。

第四,纵比或横比,在比较中凸显描写对象特点。纵写,也就是追溯时间,从《丑石》中可见:“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也就是问从哪里来,倘若有神话传说典故之类也可。梅雨潭没有,或者作者不知,《绿》中用横比,横比是空间比较,“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你看,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都来捧场子了。

第五,放进事件中,没有事件,那就放进想象中。《丑石》写了天文学家来解读丑石,《绿》只能用想象完成提升,“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第六,结尾,散文是作为哲理散文还是作为抒情散文,在这里区别明显。《丑石》是这样: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绿》是这样: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前者是哲理,明明白白。后者是抒情,呼应开头,但不说明白,抒情讲究个含蓄。

二.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析阅读鉴赏对应考点

对照全国和省市高考《考试说明》,再比对一下我们在前面概括的散文写作套路,搜集历年高考语文文学阅读题,加以整理,不难勾勒出散文阅读题考查的写作技巧简图。

第一类是有关题目的命题。主要考查题目象征意义,与套路中第一点吻合。

第二类是从开篇中命题,考查a,点题。b,为下文铺垫。c,与结尾呼应。d,渲染烘托气氛。与套路中第二点相关的考试内容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等;衬托手法,包括反衬映衬等;还有变换视角侧面描写等。

第三类是对应套路第三点,以暗写明,以动写静,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第四类是对应套路第四点,对比描写,想象描写,时空变换,引用典故等。

第五类考查细节描写,包括动作对话神态心理描写等。

第六类考查主题思想,与第一类题相联系,象征意义,哲学寓意。若分值较大,则从全文构架中考不散之“神”。

三.按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进行作文训练

笔者在高三作文课上曾以随身携带钥匙为话题在全班进行口头作文。

色、形、质,多用修辞手法。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钥匙,有家门的,有办公室的,有小汽车的。钥匙多了就有了钥匙环,钥匙包,据说贫穷年代,腰上挂一串钥匙曾经是男人流行的装饰。你想,不管那钥匙是铜的钢的,那闪亮的金属光泽是耀眼的。而长长短短钥匙排列一起,让人想到边民们脖子上的银饰品,举手投足之间,钥匙也会在你腰间或口袋里欢乐地嬉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机。

靠背景描写,钥匙环,钥匙包等。

单个的钥匙往往是挂在孩子的脖子上,那是父母怕孩子丢失它。随着孩子的奔跑,那枚钥匙敲打着孩子的小胸脯,时时提醒该回家了。或许,它会藏在门口的某个老地方,共同拥有的人探手可得,他们因为这个秘密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而生活中,更多的是钥匙们被集合在一起,有了钥匙环和钥匙包,人们的财富多了,秘密多了。钥匙环多是年轻人用,除了钥匙,往往还挂着卡通小工艺品。那钥匙环不是藏着掖着,干脆吊在小背包上了。而钥匙包,多是成人用,有布的、塑料的,高档的是真皮的。据说名品店的品牌货,一只就要上万元。试想,躺在那样钥匙包里的钥匙,一定像那些豪车上的土豪,养尊处优。

纵比写钥匙产生,从绳结到管钥到十字钥。横比写,从铜质到不锈钢到指纹。

最早的钥匙是什么?是绳结。某位老祖宗有次打了个死扣,自己也解不开了,于是就发明了管钥,铁的或铜的,不光能开家门的锁,也能开城门的锁。铅合金出现,不锈钢出现,钥匙用料也越来越牢固了,而且越来越精致复杂了。现在最先进的钥匙是指纹,还有数字密码。钥匙似乎有一天将消失于生活中。

想象:老师交给你教室钥匙;第一辆新车钥匙;刘邦咸阳交钥匙给项羽。

一个新生报到,班主任将教室钥匙交给你,那是信任鼓励和责任,你一定设定时钟,每天成为第一个到教室的人。当你拥有第一辆心爱的自行车或摩托车,你接过那枚车钥匙的喜悦不亚于考了一次满分,车钥匙是快乐的拥有权。想当年,先克咸阳的刘邦俯首将国库钥匙呈给项羽时,项羽收下的不仅是钥匙,还有谦卑和敬畏,项羽因此骄横而踏上不归路。

哲理:锁再复杂总有钥匙可开,不设防是最美境界。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钥匙和锁的博弈无休无止,钥匙从有形走向无形。但我们渴望有一天锁消失钥匙也消失,人人坦荡,夜不闭户。更渴望有一天,人与人的心不设枷锁,不系心结,相亲相爱,天下大同。

整理出一套散文结构法,只是想通过它从写作的角度阅读理解散文,便于解读文本。从写作的角度言,也只适合初学写作者入门练笔,因为倘若多读散文,你会发现,优秀的散文并不受教条的限制。所以,作为也在写作的语文老师,我深知,它仅能作为对付考试的伎俩。

上一篇:习题1-概述下一篇:2022年普法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