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精选8篇)

化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 篇1

[摘要]目的确定该整改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和经验法,以及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通过对类比现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现场测定、体检结果分析和现场调查情况预测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岗位是液氨球罐及充装站。结论

该整改项目将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应急措施落实到位,拟建工程项目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是基本可行的。

20世纪60年代某化工股份公司硝区生产装置,因适应不同时期生产建设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建设规模,使各种管道和线路的铺设存在管线自身铺设较分散、杂乱,加上滑坡、塌方、埋压、水泡等威胁,形成了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也为本地区的公共安全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原液氨充装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员工的人身安全,在市政府组织的消防安全专项检查中,被列入限期整改的安全隐患项目之一。为解决安全隐患,将原来的液氨充装站搬迁远离人口密集区,在硝区建设一套液氨充装站,并规范地铺设管道和线路。由于该整改项目属化工行业,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采用了目前很少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来确定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整改项目建成后存在和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岗位和关键控制点,从而做出科学、公正、客观的职业病危害评价。1材料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2]等是评价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5]

等是主要的技术评价标准。

作者单位:1 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泸州

646000)2 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朱红心,女,主管医师,职业卫生 通讯作者:游光富,男,主管医师,职业卫生

1.2 评价范围及内容

主要对某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硝区工艺外管廊,液氨球罐、液氨充装站装置,以及供配电、给排水等配套公用工程设施建成投产后在运行期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治进行职业病危害进行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的可行性、辅助用室基本要求、应急救援措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1.3 评价方法及工作质量控制程序

根据该项目特点,在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和经验法的同时,还运用了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与某化工企业合成一车间液氨球罐和液氨充装站工序相似,选择其为该项目的类比调查现场,运用类比企业的现场检测资料和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预测建成后该项目相关作业场所和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

评价工作质量控制程序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规范及标准,遵循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应用预防医学理论、卫生工程和检测检验技术,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和评价单位质量体系文件要求进行评价。2 结果

2.1 液氨球罐及充装站主要生产工艺

主要生产工艺如下。

2.1.1 液氨运输与储存

公司氨车间送来的液氨(压力:0.45~0.65 MPa,温度:0~15℃)进入氨球罐V1001(正常情况下通过联通管线液氨直接送到硝区的硝酸和销铵锌装置)储存。2.1.2 液氨充装安全装置

液氨充装泵P1001A/B出口设一液相回流管线,用于保护氨泵。压力高时,事故冰机启动,V1001顶部气氨经压缩冷凝成液氨返回氨球罐。压力低时,事故冰机停止运行。V1001的保护装置是为防止系统超压,在事故状态下,通过一带手轮的调节阀PV1001控制压力,当压力在特殊情况下上涨过快时,安全阀PSV1001A/B起跳,应急放空。

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环节及途径

在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建成后的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途径及接触方式见表1。

2.3 可能存在与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对其生产工艺流程,使用的原辅材料,以及生产过程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进行调查,该项目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为氨,物理因素为高温和噪声。在生产过程中还将接触氮气、氧气、天然气等危险因素,但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氨。

2.4 类比调查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选择某化工企业合成一车间液氨球罐和液氨充装站生产工序与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生产工序相似的企业,作为该项目的类比调查现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4.1 毒物测定结果

对该类比合成一车间的k601压缩岗位和液氨充装岗位进行了氨的检测,检测点6个,检验样品36个,各检测点的短时间平均容许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均未超过GBZ2.1-200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6]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2。

依据《有毒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7]的规定,对作业场所毒物危害程度进行分级,按照分级方法计算的B值均小于0,表明该有毒作业场所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其危害程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要求。

2.4.2 噪声测定结果

该类比有噪声作业岗位2个,检测点10个,根据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8]规定的噪声测量规范的要求,同时按不同工作岗位接触噪声的时间进行等效连续A声级计算。本次共对10个检测点进行了噪声测量,噪声属于稳态噪声。正常生产情况下,各岗位工人进行现场操作和巡检时,接触的噪声强度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卫生限值。通过对岗位等效连续A声级计算结果显示,各岗位等效连续A声级未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表3)。

依据《噪声作业分级》[9]的规定,对作业场所噪声危害程度进行分级,按照分级方法计算的I值均小于0,表明该噪声作业场所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其危害程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要求,其危害程度分级为0级,属于安全作业。

2.5 风险评估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现场调查,该项目存在的主要事故风险为液氨的泄漏。液氨球罐在突发意外情况下发生破裂,在泄漏初期,空气中形成易爆炸性气体,从而发生蒸气爆炸。液氨爆炸后不燃烧,会在事故现场形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其毒气气团密集在泄漏源周围;由于氨对粘膜具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可引起窒息,因此毒害区域内人员的应急防护不当,是可能造成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次评估中,作者根据有毒气体泄漏半球扩散模型和物质毒性大小等,估算该项目的液氨球罐及充装站突发液氨泄漏可能致人死亡、中毒的范围。对该项目在建成投产后可能发生的突发氨中毒事故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做出了定量的风险评价,拟提示设计单位在项目选址定位设计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2.5.1 理论依据

根据《工业装置安全卫生预评价方法》(第二版)相关内容:

设液氨气体质量为W(kg),球罐破裂前罐内温度为t(℃),液体介质比热容为c〔kJ/(kg*℃)〕。当球罐破裂时,球罐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化气温度迅速降至标准沸点,此时全部液体所放出的热量为:

当液氨发生泄漏时,由于浓度高,在空气中瞬间扩散,在扩散过程中,部分区域工人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若液氨在空气中的浓度(体积分数)达到0.5%时,人吸入5-10分钟即致死。根据公式(4)可知,液氨在泄漏处于静风状态时,易造成污染的区域半径为:

2.6 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该整改项目在设计中采取了国内先进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针对生产过程中产品液氨的输送、储存设备的安全性能、特殊生产工艺需要控压和控温的特点,在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控制室内进行生产操作,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和大大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危害程度。

2.6.1 防毒

该整改项目选用液氨充装泵P1001A/B在出口设一液相回流管线,起到保护氨泵,控制压力增高作用,安装事故冰机降低温度,运用V1001顶部气氨经压缩冷凝成液氨返回氨球罐;压力过低时,事故冰机又能自动停止。V1001的保护装置是防止系统超压,在事故状态下,通过带手轮的调节阀PV1001控制压力,当压力在特殊情况下上涨过快时,安全阀PSV1001A/B起跳,紧急放空,使整改后的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的安全隐患控制工程措施设计完全达到最佳职业危害控制状态。

2.6.2 防噪

该项目采用在设计工艺设备选型上,选择噪声技术参数较低的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设备的布局、安装、减振等情况,采用DCS系统集中式控制室操作,将控制室与产噪设备的工作场所隔离,用隔声门和隔声道将其隔开,将产生噪声的设备设计布置在远离作业人员的地方,各种生产设备的生产工序的控制以计算机集中控制为主,现场巡视为辅,减少人与噪声的直接接触,最大限度的降低噪声的强度。3 讨论

该整改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有氨、高温、噪声,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第三条和第十条规定,结合该项目的生产特点和类比调查资料分析,虽然该项目存在高毒物质,但是类比现场的调查和检测资料均未超职业接触限值,按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接触人数、频度、时间分析,判定该拟建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根据对该整改项目的类比调查对象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现场测定和体检结果分析,以及结合风险评价综合分析,预测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10]是液氨压缩离心泵区巡视位和液氨充装充车点位,液氨压缩和液氨充装岗位,从风险评估的角度分析,确定整改项目在初步设计中应当将液氨在泄漏时扩散的半径作为选址的依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11]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应加强对液氨压缩和液氨充装岗位的应急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化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某化工项目的建设单位是一家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拟新建聚氯化铝生产线10 条, 设计年产20 万t聚氯化铝。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企业在项目建设以前委托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原料仓库、反应车间、压滤机房、干燥车间、成品仓库、水处理设施、实验室、办公楼。主要生产设备为购置反应釜、压滤机、原料储罐、成品储罐、干燥设备、配电设备、配水设备以及实验仪器、运输车辆等主要设备。主要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1. 2 方法分别应用文献分析法和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法对拟建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分析和评价。运用检查表法对照法规、规章、标准对拟建项目总体布局、生产工艺、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等进行定性评价, 最后判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 并提出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建议。

2 结果

2. 1 文献分析法文献显示: 某公司以氢氧化铝和盐酸为原料生产聚合氯化铝; 聚合氯化铝产量为3万t/年; 主体生产工艺与建设项目相同; 实行四班三运转, 每班8 h工作制度; 现场采样采用个体采样和定点采样相结合的方法。

粉尘检测结果显示: 个体粉尘TWA范围为2. 2 ~ 8. 1 mg / m3, 定点检测了5 个地点的粉尘浓度, 最大超限倍数为PC - TWA的2. 3 倍。釜顶投料工所接触的个体粉尘浓度及其接触的最大超限倍数均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干燥塔下料工所接触的个体粉尘浓度及其接触的最大超限倍数均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性毒物检测结果显示: 作业场所盐酸的浓度范围为< 0. 92 ~ 22. 86 mg /m3。操作工人在反应釜开釜加料时接触的盐酸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其余地点的盐酸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噪声检测结果显示:检测了7个工种接触的个体噪声强度均≤85 d B (A) , 符合职业接触限值〔2〕。

2.2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法新加坡风险评价常采用半定量的评价方法, 包括:系统地对化学品危害进行识别、评价暴露或暴露的可能性, 判定风险水平及基于风险大小所应优先采取的控制措施等。风险评价的半定量方法常包括以下11个步骤:组建评价小组;分解作业过程;识别涉及的化学品;确定化学品的危害级别;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获得暴露频率和每次暴露时间的有关资料;判定暴露级别;评价风险大小;采取适当措施;记录评价;重新实施评价〔3〕。

2. 3 检查表法应用检查表法对总体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应急救援措施等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检查结果: 建设项目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辅助用室和应急救援措施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4〕。建筑卫生学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 GB 50019 - 2003) 的要求。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符合《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 安监总局第47 号令) 的要求。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部分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 GBZ 1 - 2010) 的要求。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部分符合《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 GB /T11651 - 2008) 的要求。建设项目应按照要求设置全面的防尘和防毒通风设施, 锅炉工、电工、维修工应发放个人防护用品。

3 讨论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 安监总安健〔2012〕73 号) 的规定, 综合分析判定, 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通过分析和评价, 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 ①粉尘: 其他粉尘、电焊烟尘; ②化学毒物: 盐酸、聚氯化铝、氧化钙、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③物理因素: 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紫外辐射。

由文献分析资料可以估计, 建设项目作业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大部分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釜顶投料工所接触的粉尘浓度和盐酸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由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法预测职业病危害水平: ①预测热风炉操作工接触一氧化碳的风险级别为高风险, 需注意加强通风排毒设施的设置; ②预测作业工人接触盐酸、乙酸、硫化氢、氨、锰尘、二氧化氮、氧化钙的风险级别为一般风险; ③预测作业工人接触氢氧化铝 ( 粉尘) 、聚氯化铝 ( 粉尘) 、聚氯化铝 ( 液体) 、氢氧化钠、电焊烟尘、二氧化碳、其他粉尘的风险级别为低风险。

该评价项目属于中型的化工项目, 在没有好的类比材料的情况下, 应用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法和文献分析法, 也能较好较全面地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水平。如: 反应釜投料工在应用新加坡风险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估时, 风险分级为一般风险, 但不代表该岗位接触的盐酸浓度就都不会超标, 而只能说明即使对人体产生危害也是较轻的危害风险, 联合应用文献分析法时, 就可以获得较为具体的检测结果范围。

类比法是预评价的常用方法, 但对于一些精细化工项目, 由于其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副产品及产品品种多, 生产灵活, 难以找到合适的类比企业; 另一方面, 即使存在类比项目, 由于其主要原副产品缺少检测方法或卫生限值, 类比检测的可操作性不强。如简单采用检查表法、经验法或专家评估等方法则不能直观表现有毒化学品的危害等级。新加坡化学品风险评估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5〕。

文献分析法和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法目前还没有被广泛应用, 但各有其优势和特点。文献分析法能依据现有的资料定量估计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水平, 确定关键控制点, 但受文献材料的多少、文献提供信息的局限性影响, 如本例文献资料中高温和工频电场危害因素没有检测结果。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法是风险评估法的一种, 能较全面地分析各种化学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确定风险水平级别, 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 但是不能很好地检验防护措施的安全性, 各种评价相关因素都要一一查找数据, 进行分级定量, 操作起来比较繁琐, 而且不能应用于物理有害因素的评价。

检查表法可以定性的对各种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进行评价, 判定其是否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通过检查表法可以很好地查找已采取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漏洞, 是以上两种评价方法的补充。

随着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 评价方法也会不断完善, 敢于尝试新的评价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 会不断丰富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方法,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要:目的 通过对某中型新建化工项目职业病危害的预测和分析, 明确建设项目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程度, 为企业提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 应用文献分析法和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法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由文献分析资料预测, 建设项目作业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大部分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釜顶投料工所接触的粉尘最大浓度为8.1 mg/m3, 接触盐酸最大浓度22.86 mg/m3。由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法预测, 热风炉操作工接触一氧化碳的风险级别为3级 (高风险) , 其他因素为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建设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结论 在对中小型化工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没有很好的类比资料时, 文献分析法和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价法结合起来, 能够比较全面地对项目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 评价时需要注意。

关键词:中型化工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丽芬.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分类模型的建立及在某造船、化工和制药项目中的应用[D].广东: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10.

[2]聂传丽, 王萍, 黄翔, 等.聚合氯化铝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及其关键控制点[J].职业与健康, 2011, 27 (7) :744-745.

[3]宋文青.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研究[D].山东:济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化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 篇3

关键词: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识别;工程分析;清洁生产;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33-0153-02

化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极为复杂,由于其产品、原辅材料千差万别,工艺不尽相同,排污环节多,污染物复杂多变,对环境影响大。因此,化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按照准确的工程分析、合理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客观科学的清洁生产评述和可信的风险分析来进行,下面进行阐述分析。

1 环境影响的识别

由于化工产品大都有毒有害且易燃易爆,其生产所需原辅材料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和副产物一般也属于有毒有害的危险品。因此,环评中应将化工项目的原辅材料;中间产品或副产物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毒性作用及类型;火灾爆炸危险性;环保参考标准等详细列出。另外,工程分析中应将主、副反应方程式一一列出,才能全面细致地进行环境影响的识别,尤其要特别关注特征污染物和副产物。

化工废水中一般含有大量盐分及少量有毒物质,其对生化处理过程中选用的微生物是有毒有害或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有些污染物在国家已颁布的废水排放标准中没有列入,所以,单纯有COD、BOD表示其污染状况不能反映出其危险性(致突变、致畸型、致癌、水生生物毒性),评价中应提出特殊因子的污染控制标准,以防其流失到水域中影响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水环境影响预测应包含化工废水排放对水生生态、饮用水及人体健康的危害影响分析,而不单纯是污染影响。

化工项目废气的影响分析也不应只局限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由于某些废气中的污染物还具有恶臭性质,因此对其厂址周围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群嗅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及沾有物料和产品的包装废弃物一般均属于危险废物,不得随意丢弃或填埋,环评单位应重视其去向,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化工项目风险评价也不应仅限于对生产过程中物料泄漏造成的污染进行影响分析,还应对有毒有害物料或产品的贮运过程进行事故风险分析、评价。另外,对事故排放废水污染河流水域也应充分考虑,提出应急防范措施。

2 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中,难点在于掌握详细的生产工艺。虽然许多建设单位都能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是工作深度不一,且立足点是工艺路线的选择和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因此提供的工艺流程简单,没有污染物产生工段的情况说明和治理措施说明。对于复杂的项目,企业只关注产品的得率,对于废弃物产生的种类、数量等不清楚,这些情况都给环评工程分析带来很大的难度。要想做好化工项目的工程分析,必须先有一个清晰的思路。①需要了解原辅材料名称、用量、理化性质,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含量、物质的纯度。②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分子式描述主副反应,确定物料组分、性质。从化学方程式中,能直观地看出有没有废气、沉淀及副产物的产生,判定污染因子。③了解化学反应类型,有助于了解副产物和废物的产生情况。通过转化率、回收率、物料衡算,确定污染物的产生量。④了解中间产物、副产物和介质的状态、水溶性。这样能分析物质的分离是固液分离,还是液液分离;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分离,还是有机物和有机物的分离等等,从而能初步确定污染因子和污染物类型。有了清晰的思路,就能有序地开展化工项目的工程分析。

2.1 工艺流程

由于化工项目工艺流程复杂多变,即使是同类项目,甚至生产同一种产品的项目,由于在生产规模、原辅材料、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工艺流程方面仍可能有较大的差别,因此要特别注意分析项目的工艺特点,明确与同类项目的区别。工艺流程分析的方法是首先弄清楚原料是什么,要得到什么产品,为了得到产品需要大致的几个工序,在各个工序后有哪些中间产物、副产物形成,这形成了宏观的构架,工艺流程的基本框架就形成了。然后再细化到每一个工序,重点关注各工序输入输出的物质、反应的机理、反应的条件、转化率、回收率等。一般情况下,环评只需要了解主要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即可。通过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分子式描述主副反应,确定物料组分、性质后,可从化学方程式中直观地看出有没有三废及副产物的产生,判定污染因子。再分析各产物的分离方式,如固液分离、气液分离、液液分离等,从而确定污染因子和污染物类型。在对工艺流程分析完毕后,即可绘制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和产污位置图。

2.2 物料平衡

物料衡算是化工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做物料平衡推荐采用“逆推法”——评价项目的生产规模是确定的,因此采用从终端产物开始逆流程推算,并将计算结果结合原辅料输入量、行业一般产耗比进行类比核实,这样的好处是能快速而准确的进行物料衡算。对于工艺流程特别复杂的化工项目,建议先分部分做物料平衡,然后再汇总。物料衡算中一般会遇到的几种情况:①为了使反应充分,某些辅料的输入量比反应方程式中的理论计算值大很多,多余的物料一般可循环再利用;②某些辅料,如催化剂,可反复使用,其性质及量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③对于连续生产的化工项目,许多物料都有系统内循环量和补充量两个量。这3种情况,在做物料平衡时尤需特别注意,以免计算错误。通常,除了做项目总物料平衡外,还需要计算某些元素的物料平衡,如常见的氢平衡、氯平衡、氟平衡等。物料衡算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物料衡算,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工艺过程中各种污染物准确的总产量及同种污染物在不同位置的产量,为采取相关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3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政府一方面对现有部分重要行业的产品、生产工艺及现代化管理过程实行清洁生产审计外,另一方面从源头抓起,即在建设项目的前期“环评书”中特增设专章或专节的清洁生产论述以利于实现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建设应遵循的方针,也是工业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任务。清洁生产操作要点如下:

(1)拟建项目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调查了解拟建项目在国内外各种技术路线的发展趋势及其动态、技术路线的选择、技术来源、主要工艺技术及经济指标的先进性并进行比较,同时结合建设单位的技术状况及其经济基础进行推荐选择。

(2)环保措施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分析。搞清拟建项目的“三废”组成及其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分类,同时结合类比调查论证环保措施的可靠性及经济上的合理性。

(3)原材料消耗与能耗水平分析。在项目的物料平衡与能量平衡的数据基础上与现有国内生产厂或类似的其它技术路线的物耗及能耗对比其先进性。

(4)资源和能源回收利用。落实产品的原材料、水、电、汽的消耗指标及全厂的水平衡。对相同或类似的工艺路线与现有生产原材料消耗指标进行对比,并计算出拟建工程的全厂水的循环利用率。

4 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对有效地减少新污染和环境破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实教育了我们,必须在项目建设之前就认真分析工程的污染源并提出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项目运行后污染物达标排放,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到环境可以承受的最低限度。只要在工程建设中,使各项治理措施得以落实,并在工程运行过程中加强生产、安全和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才能发挥建设项目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玉香.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2 应燕飞、王黎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分析[J].能源与环境,2007(5)

The Points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Evaluation

for Chem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

Ma Shaojun

Abstract: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many years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evaluation for chemical project, evaluates and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hem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 from the aspects of identification, engineering analysis, clean productio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several other aspects.

化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 篇4

(1)工程概况

(2)生产过程拟使用原料、辅料的名称及用量,产品、联产品、副产品、中间品的名称和产量,健康危害说明书(中文)。

(3)总平面不知机竖向布置:从建筑卫生学和相关勘查规划设计等方面概述布置原则,并附总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图。

(4)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布局。

(5)建筑卫生学:主要包括建筑物的间距、朝向、采光与照明、采暖与通风及主要建筑物(单元)的内部布局等。

化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 篇5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工作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国务院2002年第352号令) 以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采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主要标准进行评价[1,2,3,4,5]。

1.2 评价的范围及内容

本项目的评价范围包括化工品储罐区、汽车装车区、码头及配套、设施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区 (变配电站、消防泵站、污水处理站) 等辅助设施。内容包括本项目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 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及效果, 职业卫生管理及落实情况、应急救援措施设置等。

1.3评价方法

针对该项目的特征,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等方法对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流程

2.1.1 卸船工艺:

码头卸船利用船上的装船泵自码头设管道至转换坑, 物料性质相同或相似且对纯度要求不严格的物料可共用一条管线;自转换坑至储罐间设输送管道, 每个储罐用一条管线, 以免交叉污染。码头区设低压氮气管线, 用于管道的吹扫和置换。卸船工艺流程见图1。

2.1.2 装船工艺

装船与卸船流程相反, 工艺流程见图2。

2.1.3 装车工艺

液体化工物料出库采用汽车槽车出库。在液体化工库设有汽车装车台。每台储罐设一台装车泵和装车管线。工艺流程见图3。

2.2 储运物料及辅助材料

该项目储运物料主要有混二甲苯、混合芳烃、石脑油、醋酸仲丁酯、甲基叔丁酯醚。该项目设备维修时使用的辅助材料有焊条、油漆, 污水处理站使用的双氧水、石灰、盐酸、碱式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硫酸亚铁等。

2.3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本项目目前储运的物料、运输流程、配套设施以及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进行综合分析, 该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有化学毒物 (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乙酸丁酯、硫化氢、氨、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氟一氯甲烷) 、粉尘 (石灰石粉尘、电焊烟尘) 、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

2.4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4.1 化学毒物

共设91个化学毒物检测点, 检测结果显示化学毒物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的要求。检测结果见表1。

2.4.2 噪声

本项目的噪声检测点, 除了空压站和装车台操作位的噪声超标外, 各检测点的8 h等效声级均低于85 d B (A) , 检测结果见表2。

2.4.3 高温

本项目没有生产热源, 但由于本项目装卸船为露天作业, 储灌区、泵区为露天布置, 装车台半敞式布置, 本项目所在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工人在装卸和巡检时易受夏季高温的影响, WBGT指数在28.3~33.9℃均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2.4.4 工频电磁场

本项目变压器上输入的高电压和大功率的电流使变配电室内的电柜及其周围环境有较强的工频电磁场。经检测, 配电室的工频电磁场强度在0.003~0.005 V/m之间, 工频电磁场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2.5 主要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分析

2.5.1 防毒措施

对易挥发的液体化工品采用氮封拱罐储存, 以减少化工品蒸气挥发量;储罐设有高液位报警仪, 防止液体化工品外溢;储罐四周设有防火堤和隔堤, 可以保证储罐的液体化工品外溢时, 全部液体化工品均限制在防火堤内, 不至于外溢到罐区以外的地方;采用密封性能良好的装车鹤管, 对挥发性较大及有毒物料采用油气回收装置。在可燃或有毒气体可能泄漏和聚积的场所如泵区、装车台、装换坑等地方, 设置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报警器, 信号引至中心控制室可燃气体检测系统集中显示、报警;储罐上还设置喷头降温装置, 以减少高温时化工品的挥发;在应急救援方面, 储罐区、码头、装车台设置冲淋洗眼器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化验室设置了柜式通风系统, 进行局部的通风排毒。

2.5.2 噪声控制措施

选择低噪声设备在输送泵方面选用性能良好的管道泵及屏蔽泵, 空压机, 设置吸声罩, 发电机房内的;柴油发电机组排气管加装阻火消声器, 同时加强设备、检修、维护, 减少因不良运行产生的噪声。

2.5.3 防暑降温措施

加强个人保健, 组织夏季防暑降温工作, 如夏季作息时间的调整和发放含盐清凉饮料。中控室、消防控制室设置空调。

2.5.4 防工频电磁场辐射措施

对高压电线、变压器、配电柜等设备采用绝缘材料、隔离罩等措施进行屏蔽处理;在配电室门口设置有高压危险、勿近等警示标识。

2.6 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共58人, 接触苯系物 (同时接触高温) 54人, 接触苯系物同时又接触高温、噪声4人。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疑似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疑似中暑患者以及职业性噪声聋患者;检出1名苯作业的职业禁忌证, 公司已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将该员工调离接触苯的岗位。

2.7 职业卫生管理

该项目由环保安全部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主要负责员工的职业卫生培训、危害告知、职业卫生检测工作、组织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负责新、扩、改建项目安全卫生“三同时”工作和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工作, 建立了职业卫生档案。

3 讨论

该建设项目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检测结果显示, 除个别岗位的噪声、高温超标外, 工作场所化学毒物的浓度均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 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但在岗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1例苯作业禁忌证, 公司已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调离苯作业岗位。针对噪声强度检测超标的工作岗位, 如空压机站, 要加强操作工人耳塞佩戴的监管。

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 应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力度, 确保相应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正常有效的运转。由于该项目储存的液体化工品危险性大, 其泄漏和爆炸可引起中毒和窒息的可能, 故应加强对员工进行应急培训与演练, 使其掌握应急知识和技能, 提高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另外清洗油罐时, 存在缺氧的危险性, 项目应建立完善的清罐作业管理制度, 清罐作业准入程序和安全作业规程, 当实施清罐作业前必须对相关的危害因素进行测定, 以确定该储罐是否准入并作业, 作业时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设施与防护用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化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 篇6

1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1,2,3,4]。

1.2 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

1.3 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类比法和检查表分析法进行评价。

2结果

2.1 工艺流程

生产工艺可分为氯化脱酸工艺、中和脱碱接枝反应工序、干燥工序,其中氯化脱酸包括原料准备、氯化、脱酸、尾气处理操作单元,干燥工序包括离心脱水、干燥、包装操作单元。主要的反应流程为:聚乙烯和化学助剂→氯化釜→脱酸釜→中和釜→脱碱釜→过滤釜→待料槽→离心机→干燥床→ACM成品。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过程基本在密闭的系统中进行,控制系统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能在少量作业人员的操作和巡检配合下,在中控室内对生产装置的启动、监控等进行操作。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少,时间短,劳动强度低。

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将本项目分为生产、仓储和辅助用室3个评价单元。生产单元包括氯化脱酸工序、中和脱碱接枝反应工序、干燥工序、混料和包装工序,危害因素主要为:氯、氯化氢、氢氧化钠、粉尘、噪声。仓储单元包括原料储罐和成品仓库等,危害因素主要为:氯、氢氧化钠、粉尘。辅助用室单元主要包括空压站等,危害因素主要为:噪声。

2.3 类比企业的选择

本项目选择某聚氯乙烯生产企业,工艺类似,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同,可比性强。选用该企业2012年的现场检测结果作为类比资料。

2.4 类比检测结果

依据国家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对类比企业的粉尘、化学物质(氯和氯化氢)、噪声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表3。

2.4.1 粉尘

生产性粉尘主要存在于仓库、氯化、中和、离心、干燥以及包装岗位。对各岗位进行检测,得到粉尘浓度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超限倍数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限值的要求。

2.4.2 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氯和氯化氢)主要存在于氯化岗位及储罐巡检岗位。检测结果超出国家卫生标准的岗位为储罐巡检位,原因为储罐出现泄漏。其余各检测岗位的化学物质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的要求。另外,类比企业未使用氢氧化钠,本建设项目氢氧化钠存在于中和岗位及储罐区,装置密闭良好,氢氧化钠风险程度较低。

2.4.3 噪声

对各类泵机及搅拌装置等作业点进行检测,除辅助用室评价单元内的循环水泵噪声超标外,其余检测点的噪声强度均未超过国家卫生限值的要求。建设项目应做好对辅助用室中泵房、空压机房中高噪声设备的噪声控制工作,避免高噪声对员工的影响。

2.5 选址和总体布局

该企业坐落在化工工业园内,附近无居民区、医院、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域,无名胜古迹、旅游景点。该地区为非自然疫源地,整个厂区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工艺流程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交通、消防、安全、卫生防护隔离距离,其选址和平面布置符合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2.6 拟采取的防护措施

该企业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主要包括:①反应釜设计为负压状态,减少投料过程中的化学物质挥发和粉料的扬尘;②加料时开设局部通风除尘装置,最大程度减少投料过程中产生的粉尘;③生产运转严格实行密闭,加强设备、管道气密性检查,减少泄漏发生的可能性,防止有害气体外溢;④按规范设置有毒气体浓度检测报警系统,在控制室报警;⑤车间内设洗眼器;⑥噪声源装置独立设置,对振动较大的设备设减震基础;⑦对于高温设备、管道、阀门等采用保温材料。

2.7 应急救援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该企业在有毒物质产生、使用和储存的场所及工人接触毒物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警示说明和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在生产车间内设置冲洗设备;按规范设置有毒气体浓度检测报警系统;建立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该企业制定有较为严格的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工作按照《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第189号)的规定发放。

2.8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该企业设置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了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公司建立了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按照规定委托具备资质的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性健康监护;按照规定组织岗位人员进行职业卫生培训,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3讨论

3.1 评价

该企业投产后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氯、氯化氢、氢氧化钠、粉尘、噪声。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综合分析判定,本建设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设项目。本项目生产工艺为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式作业,工人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时间较短,根据本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对类比项目生产工艺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资料的分析,本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应能符合或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出现的职业病危害也能控制在较低限度。拟建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的设计、生产、生活辅助用室的设计基本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3.2 建议

①生产中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尽可能采取自动化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②对员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③定期更换个体防护用品,并对员工佩戴情况进行检测;④拟建项目的个体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健康监护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等方面应依照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化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 篇7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调查某化工生产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整改前后 (不同年度) 的浓度 (或强度) , 检测项目包括:粉尘、毒物 (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噪声、气象条件。

1.2 方法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159-2004) 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卫法监发[2002]63号) 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对不同年度同一时间进行检测。

1.3 统计方法以SPSS11.51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该企业建于70年代, 为国有企业。2002年改制为民营企业, 主要产品:合成氨、碳氨、液氨、二氧化碳。现有职工204人, 其中生产工人168人, 生产采用4班制3班次运转。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结果

2.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点合格率2008年 (100%) 明显高于2007年 (40.0%) , 校正χ2=12.60, P<0.01,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2 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毒物浓度检测结果,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工作场所空气中CO最高浓度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38.5 mg/m3, 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29.1%, 校正χ2=4.47, P<0.05,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工作场所空气中NH3最高浓度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39.1 mg/m3, 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50%, 达到100%, 校正χ2=13.44, P<0.01,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3 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最高强度2008年比2007年降低了14.7d B (A) , 测定点合格率2008年比2007年提高了22.23%, 校正χ2=4.34, P<0.05,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2.4 工作场所气象条件检测结果,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工作场所气象条件测定点合格率2008年明显高于2007年, 校正χ2=7.35, P<0.01,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积极研究和推行有效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工程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工作环境空气质量, 严格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影响作业工人健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宏观控制, 是我们防治职业病的根本策略。

该企业针对超标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加强了通风除尘、排毒;噪声作业岗位设置隔声操作室。整改后,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40.0%;CO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29.1%;NH3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50%;生产性噪声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22.23%;气象条件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33.33%。可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整改后得到较明显改善, 以上整改措施对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健康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该企业经整改后工作场所空气中仍有8个作业点CO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1], 噪声强度有3个作业点超过卫生限值[2]。主要是设备、工艺问题。CO属于高毒物品[3], 无色、无臭, 容易引起急性中毒, 甚至窒息死亡, 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改革生产工艺, 淘汰落后设备, 有毒有害作业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控制。同时加强接噪工人的个人防护, 如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等, 更好地保护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 , 化学有害因素[S]。

[2]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 物理因素[S]。

化工工作危害分析评价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云浮市6家硫铁矿生产硫酸的化工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基本情况调查

自拟调查表,对6家硫酸化工有限公司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有生产规模、生产工艺、主要原辅材料、防护设施、工作方式等。

1.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本次主要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化学因素(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及硫酸)和物理因素(噪声)。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1,2,3,4]要求,根据工作场所和作业人员活动的情况分时段进行采样和检测。

1.2.3 评价方法

按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5,6]的要求,化学因素进行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和短时间(15 min)接触浓度(STEL)的分析评价,工作岗位噪声强度作8 h等效声级分析评价。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6家硫酸生产企业主要产品为工业硫酸,生产规模最小的为12×104 t/a,最大为40×104 t/a。使用原料为硫精矿。

2.2 工艺流程

硫精矿→干燥→焙烧→净化→转化→干吸;硫酸生产主要设备(焙烧炉、洗涤器、干燥塔、转化塔、干吸塔、硫酸储罐等)为露天设置,硫酸生产作业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高。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化学毒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及硫酸等)和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等)。作业工人在硫精矿上料、粉碎、干燥、运输、下料和排渣过程中会接触到粉尘,在沸腾炉、洗涤器、干燥塔、转化塔处会接触到二氧化硫,在转化塔、吸收塔、硫酸装车和精制酸装置处会接触到三氧化硫及硫酸,在送风机、引风机、二氧化硫风机、空压机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噪声;沸腾炉、转化塔、吸收塔为高温设备。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分析

2.4.1 粉尘

2.4.1.1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6家硫酸生产企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检测结果平均值为5.3%,最大值9.7%,最小值为1.8%,均小于10%。

2.4.1.2 工作岗位粉尘

TWA范围为0.2~21.7 mg/m3,原料岗位和焙烧岗位合格率为100%,排渣岗位合格率为85.7%。其中排渣岗位中TWA检测结果最大值达21.7 mg/m3,超标2.4倍;焙烧岗位粉尘STEL合格率为100%,原料岗位和排渣岗位合格率分别为95.0%和85.7%。工作岗位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见表1。

2.4.2 工作岗位空气中二氧化硫检测结果

TWA范围为0.1~2.8 mg/m3,合格率100%;STEL范围为0.2~11.7 mg/m3。焙烧岗位STEL检测合格率为92.3%,净化岗位、转化岗位和干吸岗位的合格率为100%。见表2。

2.4.3 工作岗位空气中三氧化硫及硫酸检测结果

TWA范围为0.1~0.3 mg/m3,合格率100%;STEL浓度范围为0.1~0.8 mg/m3,合格率100%。见表3。

注:TWA—时间(8 h)加权平均浓度;STEL—短时间(15 min)接触浓度。

注:TWA—时间(8 h)加权平均浓度;STEL—短时间(15 min)接触浓度。

注:TWA—时间(8 h)加权平均浓度;STEL—短时间(15 min)接触浓度。

2.4.4 工作岗位噪声检测结果

范围为63.4~97.7 dB(A),其中炉前风机房和二氧化硫风机房超标率达87.5%和71.4%。工作岗位噪声检测结果见表4。

3 讨 论

硫酸生产的原料为硫铁矿,主要中间产物有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及硫酸为强烈刺激性气体和腐蚀性物质。硫酸生产所涉及的物料和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安全风险[7],可能引起尘肺、急性化学中毒、化学灼伤和高温灼伤等职业性健康损害。本次调查发现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岗位主要原因为防护设施的设计和运行存在缺陷。

硫精矿通过抓斗上料,运输皮带自动输送,工人主要作业方式以巡检为主,大部分工作岗位粉尘8 h TWA符合职业卫生标准接触限值,个别工作岗位(如矿渣出口)处未安装吸尘除尘装置,致粉尘浓度超标。另外,有的企业原料输送设备和除尘设施设计布局不合理(如上行输送皮带倾角较大,除尘设施防护效果差),导致粉尘STEL不符合超限倍数要求。各工作岗位二氧化硫8 h TWA符合职业卫生标准接触限值,但有焙烧炉巡检岗位二氧化硫STEL超标,超标原因可能为焙烧炉内压力发生变化,有毒气体于进料口处逸出,工作场所自然通风效果不良。工作场所三氧化硫及硫酸8 h TWA和STEL均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噪声超标点主要为原料岗位的振筛机、炉前风机房和二氧化硫风机房,对噪声强度较大的炉前鼓风机和二氧化硫风机等设备设置在独立隔声间(风机房)中,配置了个人听力防护用品,可降低生产性噪声对作业人员听力损害。现场调查发现部分巡检人员未按要求合理佩戴防护耳塞,企业应完善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加强监督。

硫酸生产行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粉尘和化学毒物。只要合理设计除尘装置和通风排毒设施,严格要求工人合理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完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定期对生产设备、管道和防尘防毒等防护设施做好维护保养工作,防止“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参考文献

[1]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GBZ/T19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S].

[3]GBZ/T160.3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S].

[4]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S].

[5]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S].

[6]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S].

上一篇:职工运动会总结下一篇:定格美丽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