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习天地的诗歌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们的学习天地的诗歌(共10篇)

我们的学习天地的诗歌 篇1

破晓时迈进校园

便倾听小鸟们在高歌一曲

就像在欢迎学生们来上课

我走在复古的红廊上

清凉的风迎面吹来

此地就是师生们的学习天地

既美丽又安全

我把握宝贵的休息时间

跟着朋友们到操场嬉戏

他们就像我心中的天使陪着我

天气较不好时

我们便在教室玩“杀手”游戏

又有时,她任我把她当百科询问

多么充实的.休息时间

我把握宝贵的休息时间

独自到图书室阅读

有时安静的读

有时兴奋的读

有时只是尽情的翻阅

欣赏画家的艺术图片

或站在窗边观赏美丽的花草树木

我们的校园多像天神的花园

有着各式各样的动植物

我在这里有丰沛的大自然知识

我们的学习天地的诗歌 篇2

一.课前———搜集与文本有关的诗歌

为了增加读诗的数量, 扩大读诗的范围, 我们在教学每一篇非诗歌文本前, 都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该文本的具体特点, 自己搜集一些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诗歌。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之前, 学生搜集的诗作有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等;教学司马光的《赤壁之战》之前, 学生搜集的诗作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赤壁》、曹操的《短歌行》等。

这种做法看似简单, 但是有着重要的价值。首先, 这一做法可以提高学生读诗的积极性, 因为为了搜集到更多更好的诗作, 学生们就不得不上网浏览, 不得不跑图书馆阅览室, 不得不去翻阅各种各样的诗集和诗歌报刊。其次, 虽然这种读法对学生来说往往只是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 但它可以使学生明显地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领略中国诗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再次, 这种做法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泛读、略读和速读的能力, 为以后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准备条件。

二.课上———将搜集到的诗歌与文本进行比较阅读

有些作品老师辛辛苦苦讲了一节课, 学生还是不甚理解, 但若用比较法就会容易得多。因此, 我们教学每一个文本时, 都应该从搜集到的诗歌中精选几首跟文本关系最密切、思想性和艺术性最高的, 与文本进行比较阅读。

例如,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 就是一篇思想和情感都比较难把握的作品。郁文的内容是描写秋的清、静和悲凉, 借以抒发那落寞孤独的清愁, 但全文竟不着一个“愁”字。为什么呢?于是, 我们就将该文本跟辛弃疾的《丑奴儿》来比较阅读。辛词曰:“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本身不就是答案吗?郁文的表现手法是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何理解呢?用李煜的《相见欢》来进行比较阅读, 理解起来就显得很方便。“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中哪一景象, 哪一词语不透出一股情感呢?即使是“西”、“钩”、“梧桐”、“秋”, 这些名词儿, 也露着活鲜鲜的愁思。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就叫情景交融。

通过比较阅读, 既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又能加深对选学诗歌的理解, 进而也就会更加真切地体味到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独到之处, 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课下———尝试着写一点诗

中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非常适宜写诗;同时, 中学生又有着极强的模仿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以后, 很容易做到“不会写诗也会吟”。但是, 由于中考和高考对诗歌这种文体写作的限制, 平时教学中我们几乎忘记了学生还可以写诗。其实, 随着读诗背诗数量的增加, 学生的语感会不断增强, 欣赏能力会不断提高, 对诗歌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大, 有时会萌发出写诗的欲望。这时, 老师应该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尝试着写一点诗。刚开始写的时候, 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的诗作, 让学生运用“仿写”的形式模仿他人的诗来写;还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 用诗歌的形式写几句读后感写评论什么的。如, 学习《荷塘月色》后, 有学生写了这样的小词:“荷花红, 荷香浓。喜淡愁亦淡, 月色正朦胧。蝉唱蛙鸣千般闹, 我心如塘水自清。”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后, 有学生写了这样一首小诗:“士为知己死, 千古传英名。信陵今若在, 何处寻侯生。”这两首诗, 前者概括文意, 后者发表感慨, 不仅扣住了文本的内容, 而且也有比较浓郁的诗味。对这类喜欢诗歌、愿意写诗的学生, 老师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诗歌创作;而对于个别对诗歌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 也不必强求他们去写诗, 顺其自然即可。

我们的学习天地的诗歌 篇3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每天都在激增的诗歌微信公号和微信群给诗歌生态带来的不容忽视的影响,甚至自媒体被认为给新诗的“民主”带来“革命性”影响。在碎片化、电子化和APP移动临屏阅读语境下即时、交互性的诗歌写作、阅读和批评实现了即时性、日常化和大众化。由此诗歌在公众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所改变——诗歌回暖,诗歌升温,诗歌繁荣,诗歌重新回到社会中来,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被空前拉近。面对着这些诗歌活动,我们正在迎接一个“诗歌活动”已达高峰期的时代。得出“活动多,好诗少”这样的结论是有其依据的。然而,我们必须回应的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谈论诗歌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尤其是面对2015年诗歌写作和诸多现象,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愈益重要和不可回避。在诗歌“活动”已达高峰期的时候,研究者应对以上的诗歌判断做出审慎分析,而不要急于下结论。

与小说等其他文体相比,一百年来的新诗共识度和自信力到今天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甚至很多时候招致大众和读者不满与批评的恰恰是诗歌。新诗一百年,其合法性在哪里呢?这似乎又到了重新为新诗辩护的时候了。这既涉及到诗歌的“新现象”又关乎新诗发展以来的“老问题”。围绕着2015新诗的一些新的现象和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新与旧的对话中,我们重新来面对汉语新诗的场域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既是美学的问题又是历史的问题。

1

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诗歌”与“大众”之间的平行或天然的疏离关系,诗人不在“理想国”之内。但是一旦诗歌和“大众”发生关联往往就是作为诗歌噱头、娱乐事件、新闻爆点。这又进一步使得诗歌在公众那里缺乏应有的公信力。然而被专业人士指认为缺乏基本诗歌常识的大众对诗歌和诗人的印象和评说往往令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的仍然是专业诗人、读者和评论家们。我们更多的时候已经习惯了将一首诗和一个诗人扔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去检验,把他们放在公共空间去接受鲜花或唾液的“洗礼”。对于中国文学场域来说,很多时候诗歌是被置放于社会公德和民众伦理评判的天平上。而公共生活、个人生活以及写作的精神生活给我们提供的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诗人如何站在生活的面前?一首诗歌和个体主体性的私人生活和广阔的时代现实之间是什么关系?

每当面对一年来的诗歌,我们总会满怀期待地想梳理它的“新面貌”,似乎今年的诗歌与去年和往年的总会有所不同、有所“进步”。实际上,诗歌正离我们远去,诗歌正在远离读者以及诗歌的边缘化、写诗的比读诗的多、大众读不懂新诗,这些声音这么多年来一直伴随着新诗的发展。很多人对2015年诗歌的最大观感就是诗歌很热闹,而且是不一般的热闹。在各种诗歌活动和诗歌事件中,尤其是微信强大力量的推动下,似乎暌违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朦胧诗热潮几十年之后再次降临,诗歌重新又回到了“读者”和“社会”中来,诗歌再次高调地走向了公众视野,新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被空前拉近了。确实,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对诗歌生态的影响已经成为现实,似乎每个人都成了毫无差别可言的“手机控”“微信迷”和“屏幕人”。近两年的诗歌在微信自媒体的推动下频繁进入到了一个个火热沸腾的社会现场,诗歌技术空前成熟,诗人的地区和国际交流(比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2015年中韩诗歌论坛、香港国际诗人之夜、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首届李白国际诗歌奖,为了促进两岸诗歌互动交流于2015年12月创刊的《两岸诗》)日益频繁。这似乎成了近两年中国诗歌的标志。

那么,诗歌真的“回暖”“升温”“繁荣”了吗?

就此问题,每个人的观感和判断并不相同。

支持者高呼雀跃认为新媒体尤其是微信给诗歌带来了民主、进步和自由的福音。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中国首部微信诗选》(团结出版社)的推出以及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微信圈。反对的声音则认为微信平台上的深度阅读已经不可能,“新诗和读者的距离,这几年虽然有所缩短,但是仍然相当遥远,旧的爱好者相继老去,新一代的爱好者又为图象为主的新媒体所吸引。”(孙绍振《当前新诗的命运问题》)而黄灿然则认为只要你想读书即使微信上也可以进行深度阅读。显然,新诗与新媒体的关系已经被很多研究者提升到了“命运”这样大是大非的程度。著名诗人北岛更是认为新媒体所带来的是新的洗脑方式和粉丝经济,甚至成了一种“小邪教”,“某些作家和学者不再引导读者,而是不断降低写作标准,以迎合更多的读者。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我们文化(包括娱乐文化在内)不断粗鄙化、泡沫化。在我看来,‘粉丝现象’基本上相当于小邪教,充满煽动与蛊惑色彩。教主(作者)骗钱骗色,教徒(粉丝)得到不同程度的自我心理安慰。”(北岛《三个层面看生活与伟大作品之间“古老的敌意”》)。尤其是“传媒话语膨胀时代”的微信平台因为取消了审查和筛选、甄别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多元化发展,使得不同风格和形态的诗歌取得存在合法性的同时也使得各种诗歌进入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失范状态,随之也降低了诗歌写作与发表的难度。微信等自媒体并不是一个“中性”的传播载体,正如希利斯·米勒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中所强调和忧虑的那样“新的媒介不只是原封不动地传播那内容的被动母体,它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打造被‘发送’的对象,把其内容改变成该媒体特有的表达。”所以一定条件下新媒体自身的“传播法则”会对诗歌的观念、功能、形态以及话语形式和评价标准都会产生影响。就当下诗歌来看,写作者、评论者和传播者的表达欲望被前所未有的激发出来,“自由写作”“民主写作”“泛华写作”“非专业化写作”正在成为新一轮的神话。“微信诗歌”作为一种新现象当然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进一步观察、辨析和衡估,但是就已经产生的现象、问题和效应来看,也需要及时予以疏导和矫正。软绵绵甜腻腻的心灵鸡汤的日常小感受、身体官能体验的欣快症、新闻化的现实仿写以及肤浅煽情的“美文”写作大有流行趋势。一定程度上新媒体空间的诗歌正在成为一种“快感消费”,这与娱乐化的电视体验类节目的内在机制是同构的——每个人都能够在新媒体空间亲自体验各种诗歌讯息。微信诗歌话语的自身法则使得点击量、转载率的攀比心理剧增,也进一步使得粉丝和眼球经济在微信诗歌中发挥了强大功能。这使得诗歌生态的功利化和消费性特征更为突出,而“以丑为美”“新闻效应”“标题党”“搜奇列怪”“人身攻击”“揭发隐私”的不良态势呈现为不可控的泛滥,其中文化垃圾、意见怪谈更是层出不穷。即时性的互动交流也使得诗歌的评价标准被混淆,写作者和受众的审美判断力与鉴别力都在受到媒体趣味和法则的影响。

nlc202309090841

在“无限制性阅读”中每一个写作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终端,写作的匿名和无名状态被取消,人人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发言,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充当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所以微信在一些诗人和研究者那里被认为给诗歌带来的最大利益和进步就是“民主”。这一民主化的平台极大推动和刺激了各个职业和社会阶层的普通写作者,甚至带有普及性的大众化的正在进一步扩大范围的“非专业写作”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而微信这一“写作民主”的交互性代表性平台已经催生了“微信写作虚荣心”,很多人认为只有拥有了微信就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甚至滋生出了偏执、狭隘、自大的心理。与此同时电子化的大众阅读对诗歌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也起到了作用。由此引发的疑问是诗歌真正地解决“普及”和“大众化”问题了吗?碎片化时代的诗歌写作是否还具备足够引起共识和激发公信力的能力?尤其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海量且时时更新的诗歌生产和即时性消费在制造一个个热点诗人的同时,其产生的格雷欣法则也使得“好诗”被大量平庸和伪劣假冒的诗瞬间吞噬、淹没。与此相应,受众对微信新诗和新媒体诗歌的分辨力正在降低。而如何对好诗进行甄别并推广到尽可能广泛的阅读空间,如何对新媒体时代的诗歌做出及时有效的总结和研究就成了当下诗歌生态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与难题。新媒体平台也使得新诗的跨界和立体传播成为可能,而国内首档电视诗歌跨界真人秀节目四川卫视推出的“诗歌之王”显然是要将“边缘化”的诗歌与“大众”结合,而诗人与歌手的搭台(现场作诗、现场谱曲演唱)以及全国设立预选赛站点也显而易见是迎合了娱乐化的内驱力。

2

与这种诗歌“日常化”“大众化”和“非专业化”相应,一个重要的写作趋向就是随着以余秀华、许立志、郭金牛、乌鸟鸟、老井为代表的“草根诗人”的“崛起”和大量涌现。

2900个县城,三亿左右的工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之众的“草根”诗歌写作群体,确实构成了新世纪以来诗歌新生态。这种自发的、原生的直接与生命体验相关的“大众写作”有别于以往的学院派、民间派和知识分子等“专业诗人”的写作美学。以“草根诗人”现象为代表的诗人与现实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诗歌的现实感、人文关怀、及物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这大体印证了米沃什的“见证诗学”。他们直接以诗歌和生命体验对话,有痛感、真实、具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命运之诗”。与“草根诗人”现象相应,诗歌写作的题材化、伦理化和道德感也被不断强化,底层、草根等“非专业诗人”社会身份和阶层属性得到空前倚重。而底层经验、生存诉求、身份合法性在诗歌写作中得以一定程度的体现,这一趋向围绕着年初的余秀华事件展开并扩展开来( 2015年1月13日沈睿的文章《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微信公号“民谣与诗”上发布,此文1月12日发在豆瓣)。余秀华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首印1.5万册几天即售罄后不断加印,《月光落在左手上》更是4次加印销量突破10万册,这在新诗集中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两本同名诗集在台湾的推出更是印证了“草根写作”不仅代表了一种“新美学”,而且在社会层面更具有意想不到的“精神号召力”。此后,草根诗人写作作为一种“新媒体效应”被继续发酵增温。“工人文学奖”网站、微信公共号“中国打工诗歌精选”、“我的诗篇”持续推出“工人诗歌”的作品和讨论专辑,先后在北京和天津等地举办老井(矿工)、邬霞(制衣工)、唐以洪(制鞋工)、田力(鞍钢工人)、魏国松(铁路工)、陈年喜(爆破工)、白庆国(锅炉工)、绳子(酿酒工)等几十名工人“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以及2015打工春晚。在各种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推动下,这些农民工诗人和产业工人的写作现象引起主流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微信公号“我的诗篇”以及同名记录电影和诗歌选本“当代工人诗典”的推出都将“工人诗歌”推到了舆论的焦点。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五一特辑《工人诗篇》每天滚动播出。那么由此带来的思考则是诗人与厂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

当年哈特·克兰曾乐观地认为诗歌在机器时代的功能与它在其他任何时代一样,“它对人的价值最综合最完满的表现力仍在本质上不受科学的侵袭”。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就目前的工人阶层的诗歌写作来看,机器无论是对个人生活还是整体生存境遇以及精神状态都带来了非常“现实”的影响。许立志、余秀华、郭金牛、老井等这些“草根诗人”的诗歌写作为我们重新思考诗人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观察入口和美学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人诗人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诗人”,而是来自于底层和生产一线的“草根”。这体现了诗歌的大众化和写作泛化趋向。这一自发的写作状态和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下人民大众抒发时代精神和现实观照的潮流,不仅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而且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人民抒写”“人民抒情”“人民抒怀”。对于身处底层的工人诗人来说,他们不像其他诗人那样奔赴现实,而是直接身处现实之中。他们的写作是直接来自于自身的生命体验,直接以诗歌和生命体验进行对话,真诚质朴有痛感,是写实写真的具体而感人的“命运之诗”,展示了艺术最原初的鲜活形态。这一文学经验不仅关乎个人冷暖和阶层状态,而且与整个时代精神直接呼应。这些诗朴实、深沉,直接与生命和现实体验对话,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现实主义的风格。但是,“草根诗人”写作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对现实和自我的认识深度不够,在处理现实题材和个体经验的时候没较好地完成从“日常现实”到“诗歌现实”的转换、过滤和提升。其中的写作有浮泛、狭窄、单一和道德化倾向,缺乏美学上的创造力,社会学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与此同时,人们在谈论这些“草根诗人”时又不可避免地与阶层身份、社会道德、公平正义、悲悯同情、身份焦虑、生存命运等“社会学”关键词缠绕在一起。甚至有论者提出要重启“阶级诗学”,而认为“工人诗歌”是被空前遮蔽的最具进步性和时代意义的写作代表的说法显然有失偏颇而值得商榷。对以草根诗人、工人诗人为代表的“非专业写作”的讨论至今仍方兴未艾,而诗歌的点赞、转发和刷屏更多则是依赖于诗人的社会焦点、热点。围绕着余秀华等“草根诗人”所生发的各种观点、立场不仅显示了移动自媒体时代诗歌在生产、传播、接受和评价等方面的新变,而且也揭示了不同阶层的人通过这些来自社会底层、基层的诗人所显现的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理解。诗人的社会身份被强调甚至放大的过程中,体现了公众媒体和读者群什么样阅读心态和评判标准呢?在自媒体阅读、大众阅读和媒体人那里争相关注的并不是草根诗歌本身,而更多是这些诗人身份、苦难命运以及底层的生存现状和社会问题。实际上这也没错,为什么诗歌不能写作苦难?为什么草根阶层不能用文学为自己命运代言?针对“草根诗人”现象,中国作协创研部和诗歌委员会召开“草根诗人”现象与诗歌新生态研讨会,及时把脉,肯定其写作特点和意义的同时也准确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进一步疏导的写作方向,进而对大众化诗歌写作潮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文艺报》以“聚焦‘草根诗人’现象 探讨当下诗歌新生态”为专题展开讨论与争鸣。吴思敬、张清华、罗振亚、大解、彭学明、刘立云、林莽和霍俊明、李壮等人在《诗歌给了他们放飞理想的另一个世界》《草根诗歌是这个时代的痕迹》《他们用灵魂书写灵魂》《成熟诗人:既是“兽”更是“鹰”》《诗歌顽强告诉人们相信未来》《寻找语言艺术的原初形态》《“草根诗人”引发了什么》等文章中肯定“草根诗人”重建了诗歌与生活的有效关系,修复了诗人的“社会发声”能力,是接地气的感动写作、灵魂写作,甚至其情感冲击力、震惊性经验和艺术水准让一些“专业诗人”汗颜,同时也强调苦难命运和生存遭际并不等同于诗歌,应该把个体现实转换为语言现实,进而指出应进一步辨析“草根诗人”背后的写作机制、文化环境,尤其是有些媒体批评过于强化和放大了“草根诗人”的阶层身份、社会属性和伦理道德感。谈文艺实际上就是谈社会、谈人生。围绕着“草根诗人”所生发的各种观点、立场不仅显示了移动自媒体时代诗歌在生产、传播、接受和评价等方面的新变,而且也揭示了不同阶层的人通过这些来自社会底层、基层的诗人所显现的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理解。草根诗人现象所引发的问题和值得深入反思的地方很多。如何维护诗歌和诗人的尊严,如何正确引导而不是沦为娱乐、狂欢和消费的事件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文学新生态中亟待解决和正确引导的迫切话题。评价包括草根诗人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应该是历史的、美学的、艺术的和人民性的融合的观点,而不是断然割裂并在一点上极端放大。历史上被铭记的诗人往往既具有美学的创造性又有历史的重要性和时代的发现性。无论哪个时代,不管出现多么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诗歌事件和大张旗鼓的诗歌活动,最终留下来的只有诗歌文本。

nlc202309090841

由社会关注度极高的“草根诗人”写作,我们注意到诗人对现实尤其是社会焦点问题和公共事件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而直接。

这一定程度上与媒体开放度有关,比如天津氰化钠爆炸后很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几十万首的诗歌,但是这些与社会新闻和公共事件直接相关的写作几乎没有可供持续传播和认可的代表性诗作,这些诗歌可能比那片废墟看上去更像是“废墟”。而对生存问题的揭示,对生态环境的忧虑似乎正印证了一句当下最为流行的话——雾霾时代诗人何为?而当下对“诗人与现实”“诗歌与生活”问题的热度不减的争议使得写作者对“现实感”的理解发生分歧。一部分人强调诗歌的“介入”“见证”“及物”“现实性”,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站在现场和烟尘滚滚的生活面前,将自己纳入到工厂甚至上千度的高温中去感受生活的残酷性;另一部分则认为诗歌应该保持独立性和纯粹性以及个体主体性,认为应该重新对“生活”“现实”“时代”惊醒衡估和再认识,也就是说难道有诗人是在“生活”之外写作吗?实际上二者各持的观点并非水火不容,关键之处是应注意到诗歌的“现实感”最终是“语言的现实”,因为诗歌的语言不是日常交际和约定俗成的,而是生成性和表现性的。而我们看到的则是微信话语、新闻话语和日常话语等“消息性语言”对“诗意语言”的冲击。而“现实”成为“现实感”必须要通过语言、修辞、记忆、经验和想象力来转换并最终完成为“文本现实”。在写作群体空前庞大、作品数量与日俱增的情势下,写作者的“整体图景”“个人风格”“公信力”“辨识度”正在空前降低。这是个体诗学空前膨胀的时代,而诗歌的现实介入能力、文体创造能力、精神成长能力以及个人化的历史想象里也相应受到阻碍。而新媒体话语对诗人个体性写作的空前鼓吹,全球化语境下诗人的“世界写作”的幻觉膨胀,这都使得私人经验僭越了本土经验,小抒情取代了宏大叙事。也由此使得口语写作、私人经验、个体抒情、消解诗意、日常叙事的无难度写作成为普遍现象,“口语”沦为“口水”,“个体写作”导向的是“平庸”和“碎片化”,“自由”“开放”导向的是“自恋”和“自闭”。换言之,全媒体时代的诗歌写作空间如此开放,而每个人的写作格局和精神世界竟然如此狭仄,每个写作者都在关心自我却缺乏“关怀”,每个人都热衷于发言表态却罕见真正建设性的震撼人心的诗歌文本。这让人们联想到当年《芝加哥论坛报》对雷蒙德·卡佛的小说评价,人性关怀是第一要素——“他这些角色可能属于混蛋、晦气鬼、失败者、傻瓜、同性恋,但每一个这样的角色又都心存关怀。”

3

中国新诗自诞生至今已近百年历史,在这期间,中国新诗从草创、实验到动荡、建设,历经众多诗人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部分作品经历时间检验已成为经典。而本年度的诗集出版不仅数量上呈现井喷趋势,而且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诗集代表了新世纪以来新诗多向度发展的成果。代表性的诗集主要有《在天涯》(北岛)、《大是大非》(欧阳江河)、《木心诗选》(木心)、《无端泪涌》(陈超)、《外面的风很冷》(向明)、《韩东的诗》(韩东)、《滴水成冰》(伊沙)、《去人间》(汤养宗)、《骑手和豆浆》(臧棣)、《侯马诗选》(侯马)、《天上的日子》(雷平阳)、《杨克的诗》(杨克)、《灰光灯》(王寅)、《光谱》(邱华栋)、《截句》(蒋一谈)、《潜水艇的悲伤》(翟永明)、《山中信札》(路也)、《青衿》(何向阳)、《女巫师》(宇向)、《大门》(尹丽川)、《日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新的一天》(许立志)、《为何生命苍凉如水》(刘年)、《山岗诗稿》(王单单)。尤其是诗刊社31届青春诗会诗丛(杨庆祥、白月、江汀、李其文、天岚 、张二棍、武强华、秋水、林宗龙、赵亚东、茱萸 、钱利娜、黎启天、袁绍珊(澳门)、宋尚纬(台湾))集中展示了不同艺术特征的青年诗人写作景观。

但中国新诗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争议颇多且仍未解决的诗学问题,这都需要从学理上予以梳理、辨析和反思。3月21日,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与江苏省作协联合主办的“中国新诗百年论坛”启动。“中国新诗百年论坛”并非一次性举办的论坛,它将连续举办3年,每年举办5场左右讨论,每场讨论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讨论。一年来已经完成“新诗自身传统构建及其不足”“百年新诗公共性”“新诗空间与地方性”“新诗现代性”“新诗与古典传统”“本土与西方对话”“新诗批评与阐释的迷思”“新诗的美学建构”“语言自觉与现代汉诗发展”等9场专题讨论,在诗界引起反响。在新诗百年即将到来之际,北京大学新诗研究院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纪念新诗诞生百年新诗形式建设学术研讨会旨在立足百年新诗创作与探索经验,固化新诗形式探索成果与梳理诗体流变。百年新诗在寻找“自身传统”的情势下,伴随着文体自身的逐渐成熟,新诗正在找回自信,在强调“汉语”“本土经验”以及“大国写作”(欧阳江河)的吁求下,诗人对“本土现实”的关注、处理成为写作的内驱力。对新诗历史的总结,对经典化本文的推介,对自身传统和合法性依据的确立成为本年度诗歌诗丛、诗集、诗选出版的内在化要求,比如《中国新诗百年志》(中国作协诗刊社)、《百年诗歌》、《百年新诗选》(洪子诚、奚密、吴晓东、姜涛、冷霜编选)、《新诗百年纪念专号》、“标准诗丛”第二辑(作家出版社)、“中国好诗”第一季(中国青年出版社)、新陆诗丛、《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中国诗歌三百首》《中国口语诗选》《70后诗全编》以及诗刊社“中国好诗歌”的评选。对新诗百年的总结还体现为不同省份和地区带有“地方性”特征的“经典化”打造,如《中国当代民间诗歌地理》《福建百年百诗人诗选》 《力的前奏——四川新诗99年99家99首》 《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 (4卷) 《四川新世纪诗选》 《山东新世纪诗选》《在河以北——燕赵七子诗选》《河北新世纪青年诗典》《燕赵青年诗丛》《新江西诗派诗丛》《诗江西》《天津诗学34家》《21世纪贵州诗歌档案》,此外还有“全球语境与地方主义视域中的南方诗歌研讨会”“彝族地域诗歌写作群体”“闽派诗歌”“京津冀诗歌联盟”“中原诗歌高峰论坛”“北京青年诗会”“地方主义诗歌运动”“中国地方主义诗群大展”等地方性诗歌的强化与造势。这都旨在回溯百年新诗的历史脉络,时代状貌和美学趋向,及时梳理新诗的现状,试图强化新诗的合法性依据和文体自信力。这些既显示了专业性又带有普及性的新诗经典化工程都试图在规范和确立“好诗”的标准。这些关于百年新诗的研讨和出版都是有一定的建设性的。

我们的时光诗歌 篇4

也是经历了人生中风与雨的洗礼,

经历了种种磨练才能够打造出的真诚与感动。

虽然我们结识与网络,

但那曾经的梦想。

昔日的关怀,我也会把它永记心上。

你那份真挚,热情的鼓励,

会时时刻刻温暖我的心。

是你的温暖的目光、

使我树立爱的信念 。

因为有缘、因为真诚 ,

我们快乐的相聚。

一个祝福、一份牵挂,

是我们今生不变的话题。

我不在乎人生的酸甜苦辣,

却很在意人生随处可见的.真情和感动。

我并不完美,

但我懂的怎样去珍惜,

生命中遇到的人生知己。

让我们的思绪飞向远方,

带着对漫长岁月的无限眷恋,

对美好人生那千里奔波的饥渴。

让我们敞开胸襟,

呼吸着花儿的清香。

让我们一同走进心灵的世界,

去领略人生的真谛,

让滂湃的心飞扬。

人生、我们一路走来,

同友爱的滋养,

关爱的话语,

像一条涓涓溪流驶入我们的心田。

多少年以后,

你我是否还会忆起,

缘分的天空、彩虹还会依然美丽?

今生的我们,

也许只能在此岸深情的凝望。

但我们却有今生真诚的付出,

有坚固的桥梁。

愿我们的生命永远绽放,

愿踏梦高歌,

愿一路飞行。

每一段的路程,

都会有我们走过的足迹,

手牵手的真诚。

今生、我已拥有了一份爱,

这份刻骨铭心的爱,

让我懂得、生命有价,爱无价!

让我们一起拥抱快乐的生活,

学会珍藏、学会聆听,

我们的老师诗歌 篇5

您是蜡烛,

闪耀着微弱的烛光,

为我们照亮人生的道路。

老师,

您是园丁,

流下了辛勤的汗珠,

滋润我们这些刚破土而出的幼苗。

老师,

您是轮船,

划动着巨大的船桨,

为我们在书海里遨游指点迷津。

啊!

老师——

是您把我们培育成人,

让我们尽情为祖国发光。

啊!

老师——

是您教会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您的心血。

老师,您辛苦了。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带领进宽敞的教师,

教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春日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培育成懂事的少年,

教育成能体贴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老师。

您辛苦了。

把青春无私奉献的老师。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跨学科学习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篇6

我始终认为, 学习和生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开的。所以, 我们要鼓励学生关注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研究, 做真实的东西。记得小学时, 我成功地用表面积公式帮爸爸计算出砌一个谷仓需要多少块砖头, 这件事成了童年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美好回忆之一。现在自己当教师了, 也总想着引导学生做点除了增加考分, 又能够把学科知识“用”出来的事情, 如帮别人写信、帮家人记记账等。后来我改教信息技术, 那就更简单了, 几个学生在高中成立了一个工作室, 帮家乡企业做网站, 还真的赚了第一桶金。

回忆我做创客教育的经历, 是先从研究STEM开始的。我和学生做的第一个STEM项目是关于教室灯光的智能控制, 即如何在没有人的时候, 让教室的灯光自动关闭, 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我还要求学生设计出这个小装置, 并能正常使用。很多人总是说学生提不出问题, 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云云。也许是平时注重实践, 具有解决生活问题的经历的缘故, 我的学生就恰恰相反, 能提出很多问题, 却往往无法实现。就如这个教室的灯光智能控制器, 我们只能做个演示模型, 没法真正使用。因为真正要使用, 你就得考虑更多的因素, 如教室要断电之前, 总要判断投影仪和电脑的情况吧, 不能简简单单断电即可。这时候, 你会发现想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仅仅靠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国内教育人对STEM或者STEAM课程非常关注, 也冒出了好多以跨学科为特色的课程机构或者培训结构。但实际上找不到相对完整或者有大规模复制价值的课程, 甚至找不到几个跨学科学习的案例。如果去找STEM方面的书籍, 我们会更加失望。例如, 最流行的《STEM项目学生研究手册》, 其实就是一本研究性学习的手册。这和现在流行的“大数据”技术很类似, 都说大数据研究是方向, 但实际上谁都没有很好的研究案例, 连“啤酒和尿布”的故事据说也是杜撰的。

“生活·技术·探索”栏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虽然栏目于2015年开始刊载, 但前期的沟通、推敲、思索过程却是漫长的。直到最后, 我和编辑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名词来概括我们要做的内容。其实栏目的开设, 就是希望能引导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去做跨领域、跨学科、结合真实世界的项目研究。期望借这个栏目, 聚集国内外研究STEM/STEAM教育的教师和创客, 结合形形色色的有趣项目, 真实地再现他们的探索过程。希望那些有趣的跨学科学习案例, 可以成为开发STEM课程的最好素材。

回忆这一年的栏目文章, 有研究智能家居和可穿戴技术的, 有做传感器做激光测距测高仪的, 也有做科学实验的, 甚至有做好玩的能和手机互动的挥手机器人的。我尽力让每一个案例都具有跨学科学习的特征, 并且为了让技术门槛变得更低, 我特意用了Scratch、Ardu Blcok之类的图形化编程软件, 以期照顾到更多的读者, 尽管如此, 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转眼间, 已是2016年。关于栏目, 我思考了很多, 也做了很多, 但一己之力毕竟微薄, 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及时总结自己在跨学科学习方面的点滴心得, 并踊跃赐稿。我始终坚信, 跨学科学习是未来学习的方向。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性很强的横断学科,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跨学科学习研究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诗歌如茶,让我们慢慢品味等 篇7

王聪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说过:诗是文学的灵魂。许多作家开始学习写作,常常是从写诗开始的。当我看完汇聚了许多文学家的诗歌作品《云朵上的绿叶》后,对诗歌和中国儿童文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诗歌是儿童文学大花园里的一朵七色花。它如同一卷画,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它如同一首歌,具有节奏和韵味;它如同一个故事,充满丰富的想象……它时而让我们难过,时而让我们欢笑,时而让我们热血沸腾,时而让我们陶醉其中。诗是美的,它不仅可以培养我们对文学的兴趣,也可以陶冶情操,同时是心灵进发的火花,温暖着人的心,照亮着人的心。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金波写的诗歌《春的消息》。这首诗歌描写了一幅春天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瞧!“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牵引着我的双脚;我高兴地捕捉住它,又怜爱地把它放掉。”看!“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此时的我,仿佛也已陶醉在这舂的美景中。原来诗拥有如此美妙的境界。

读着这一句句生动的语言,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天很蓝,水很清。鸭妈妈带着她的孩子们在柳条的抚摸下玩耍。小鸟飞过田野,飞过山冈,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蝴蝶、蜜蜂在盛开的雏菊丛中翩翩起舞,唤醒了绿苞,唤醒了溪流,听它欢快地歌唱,看它缓缓地奔跑。“我”躺在嫩绿的小草织成的绿毯上,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说过:“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是啊!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每一篇诗歌,都像一滴滴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乡村的秋天

黄予晨

这个秋天,妈妈带我去邵武的和平古镇游玩。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古镇时,农民们正在路上扫已经晒了一整天的稻谷。他们用吹谷机将谷子里的空壳和脏东西吹掉,留下干净的谷粒,自动流进箩筐里面。农民们将谷粒挑到米店,用碾米机碾出米,剩下的糠用来喂鸭子。

站在田边,我发现屋顶上的烟囱里炊烟袅袅升起,那是人家在生火做饭。远处有一台收割机在不停地收割庄稼,没收割的地方是金黄色的,已经收割的地方是土色的。

村边有一条小溪,里面有好多鸭子,小溪的水非常清澈。站在田埂上,远处的山绿蒙蒙的,近处的田野一片金黄,远近互相映衬,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田头,有一位婆婆在剥坏的玉米,说是用来喂鸭子的。夕阳慢慢地落到山后面去了,秋天的太阳比夏天的太阳温和了许多,我可以看着它下山,不像夏天看日食的时候,用了两层墨镜还是觉得刺眼。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来到了田间,蹲在稻穗旁,可以看到叶子上有晶莹的露珠,轻轻一碰,就滚落了下来,稻子的谷粒金灿灿、沉甸甸的,把稻穗压弯了腰。农民伯伯一定很高兴,争收了,生活可以更好了。

[简评]让孩子在城市里寻找秋天,年年看到的都是公园里的残荷、菊花;南方的秋天,连落叶和衰草也不常见。带孩子走乡间,他们就会发现一个丰收的秋天是多么美好。

我在希望小学的幸福生活

白楠楠

我叫白楠楠,是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霍市希望小学六年级的少先队员。我们的校园蝶飞蜂舞,四季如春,我在这里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健康成长。

过去我们学校所在的村是个穷村,校合破旧不堪。但是,当上级检查组把我们学校定为D级危房宣布停用时,社会各界有志人士和省市希望工程立即伸出援助之手。很快捐资三十多万元建设了一所美丽的霍庄希望小学,从此我们又拥有了生活的乐园。

学校建成后,社会各界又争相为改善办学条件出钱出力。南阳市电业局、中国招商银行、太平洋保险公司南阳分公司、中国民生银行郑州分行等单位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订阅报刊杂志,赠送体育器材,捐赠图书文具等,为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扩展了我们的活动空间,使我们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真的好幸运。在广泛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的时候,上海大众汽车集团为我们订阅了多种少儿报刊,南阳华中希望读书社给我们赠送了价值5万多元的精美图书,为我们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这种雪中送炭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这些乡村少年,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现在,我们学校改变了办学模式,实行全封闭寄宿式管理。课余时间,我们不是读书就是看报,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我们上学放学车接车送,一日三餐坐桌吃饭,衣服脏了有生活教师洗,就寝有保育教师关照,存在思想问题有心理医生解疑,平时有病由校医诊治,每日还能按时用太阳能热水洗澡呢!

穰东镇学校成了我成长的乐园,生活的家园。今后,我一定要在这个美好的家园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遵守纪律,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

我爱月季

陈微

妈妈从街上买回来一盆月季花。

我一有时间就给它浇水、松土、施肥。假日里,当我做完作业就到阳台上侍弄它,经常望着它出神,它的茎是墨绿色的,旁边斜生出无数根长长的枝。枝上的叶子是翠绿色的,长长的叶子的边缘呈齿轮形。清晨,晶莹透明的露珠粘在嫩绿的叶子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像无数粒闪光的珍珠。

月季枝头的花骨朵含苞欲放,像捉迷藏的小姑娘,不敢露出真面目;有的刚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像害羞的小姑娘,露出紅红的小脸蛋;还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粉红色的花瓣儿衬托着深黄色的花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阵阵秋风吹来,花儿轻盈起舞,真是婀娜多姿!

我爱秋天,更爱色彩绚丽的月季!

[简评]小作者通过对月季的仔细观察,把蒸、叶子的颜色、形状描写得详细、生动,条理清楚。特别对花朵的描绘可见其观察的细心和选材的精当。

我家的小狗

孔诗怡

我家养了一只狗,这是一个驯服的小东东,既乖巧,又可爱,很招人喜欢。就是因为这个,所以我给它取了一个相反的名字——“淘淘”。

它身上的毛一块黑一块白,黑的像墨,白的像雪,好像身上写满了毛笔字一样。那黑黑的鼻子向上翘起,嗅起东西的时候鼻子总是在乱动,那下垂的白绒绒的耳朵,那撅起的短巴巴的嘴巴,那耷拉的毛茸茸的尾巴,显得格外温顺,也很可爱。

这只淘淘啊!其实也不都是老贪吃,吃饱了,还会找一个空地休息。休息时也怪有意思的:耷拉着脑袋,像是犯了错的人在面壁思过。

淘淘也非常爱叫,特别是有生人进来的时候,它就叫个不停,好像在喊:“来人啦!来人啦!”叫声十分清脆、均匀,听了不太叫人害怕;而当有熟人来时,它只是从鼻子里面哼出几声,就开始围着你转圈,摆着那毛茸茸的尾巴,好像见到了多年未见到的老朋友一样。每当夜深人静时,人们都睡着了,它就静悄悄地

守在门口放哨。一会儿,我突然被它“汪、汪、汪”的叫声喊醒。醒来后,好像听到它在对什么人说:“滚!滚!”这时,我的心在“怦、怦、怦”地直跳,我就在想:是不是有人进来了?过了一会儿,小狗不叫了,我的心“安全着地”了。

每当我正要发火的时候,淘淘就用它水灵灵的眼睛瞅着我,硬是把我的火气压了下去,我无耐地摸摸它。

如果你想看看淘淘,就请到我家来,我一定会热烈欢迎你。

一张旧照片

李欣旸

每當翻开我家的一本旧相册,我都会看到这样一张照片:一个小男孩手捧大红证书,脸带微笑,正站在德艺双馨全国大赛2号的领奖台上。大家知道吗?那位照片上的小男孩就是我。每当我拿起这张照片,都会想起学手风琴过程中的种种滋味。

6年前的一天,我的妈妈把我推向了手风琴乐器的大门。记得上课的第一天,我认识了李老师,她对人和气,慈祥。当我从老师手中接过手风琴,充满着对它的好奇,心里有种掩饰不住的高兴,迫不及待地“探索”起这个奇妙的乐器来。可是哪知这以后的日子……

上课的第三天,李老师就说:“学手风琴首先要看指法。”李老师又要求道:“手腕不碰键钮,为悬空,小拇指不按键钮,不能上翘,也不能碰键钮;且手指不能僵,要放松……”听了李老师的这些话,心想:这么难?干脆我就趁着老师不注意,悄悄放一下吧!我真的这样做了,害得我还成了李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多次罚练,结果我的手“酸”的不得了。心里还想:早知当初,何必现在?我真是活该。

有一次,在我眼里一向慈祥,对人和气的李老师突然“凶狠”了起来。那一次,李老师要求大家在家里练习《小司机》这首曲子的最后一段,大家都爽快的答应了。在家里,我正好趁老妈老爸出差这个空子,干脆就不练了。可是一个星期眨眼的工夫就过了,我也该上手风琴课了。意想不到的是:李老师竟然要检查,偏偏就查到了我。因为在家未练习,只能对着谱子一个一个的认音符,弹出来的声音断断续续,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李老师把我批评了一顿,害得我脸上“火辣辣”的。

这件事让妈妈知道了,对我说“旸旸,以后不能这样了,凡事靠自觉。学东西,不管有多难、多苦都要坚持,因为没有坚持与努力就没有成功。”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于是,我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持每天弹琴1小时,有时练得手发僵,双肩红肿,可我仍坚持了下来。慢慢地,我的手风琴技艺有了提高,李老师还经常表扬我弹的好。2005年底,在李老师的推荐下,我参加了省级德艺双馨大赛,入围后,又参加了全国的大赛,结果我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一张照片就是我踏上领奖台时,妈妈给我照的。

如今的我,因为六年级学习紧张,暂时停止了练手风琴,可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学琴的万般滋味都会涌上我的心头。

妈妈是个股票迷

张云新

妈妈最近刚刚走入股市,就入了迷。

一天晚上,我问妈妈吃什么菜,妈妈说吃西红柿炒鸡蛋和胡萝卜丝。妈妈说:“只要咱们经常吃这些红颜色的菜,股市肯定牛。”我说:“那可不可以吃点油菜呀?”妈妈急忙说:“不行、不行,绿色在股市里代表下跌,我可不想赔。”

还有一次,我去商场陪妈妈一起买衣服,我给妈妈看中了一款绿色的大衣,妈妈看后,说:“好看是好看,就是颜色不大吉利。”然后,妈妈陪我去买头花,经过我的精挑细选,看中了一个粉色小兔子的头花,我想妈妈这回该让我买了。可是我错了,妈妈坚持让我买红色的,她的理由还挺充分:“今年是牛年,应该红红火火的,再说,也希望我的股票发大财嘛!”唉!真是没办法呀!

如今,在妈妈的影响下,我越来越喜欢红色了,我也希望妈妈的股票越来越红火!

“灰太狼垃圾桶”草原显威

缪燕朝

大家好!我是喜羊羊,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也是最聪明的喜羊羊。今天,我要跟大家讲我们青青草原上的故事——“灰太狼垃圾桶”草原显威。

国庆节快到了,为了能使我们拥有一个干干净净的草原迎国庆,慢羊羊村长发明了自动识别垃圾的“灰太狼垃圾桶”。只要我们没有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这个“灰太狼垃圾桶”就会给我们教训。

有一天,我和懒羊羊、沸羊羊在草原上野餐。我们吃完东西后,准备把苹果渣、可乐瓶扔进垃圾桶。我们就比赛谁扔得准。我一个飞毛腿就把香蕉皮扔进去了,沸羊羊一个后空翻把苹果渣一踢,“啊呀,踢到‘灰太狼’的鼻子上去了。”“灰太狼垃圾桶”立马眼睛发红,快速向沸羊羊冲来,把沸羊羊抱起就打屁股。这可把我们大家都吓坏了,以后就不敢乱扔垃圾了。

村长慢羊羊制造了很多“灰太狼牌垃圾桶”,摆放在草原的各个角落。但是这也给真正的灰太狼制造了机会。一次,灰太狼发现了这个秘密,他突然把我俩都抓起来,然后还骗了美羊羊、懒羊羊、暖羊羊、慢羊羊。他把我们都捆了起来,然后拖回家。正在大家都绝望的时候,灰太狼把手头的垃圾一扔,我立马觉得希望来了。果然,这些垃圾引来了“灰太狼垃圾桶”的注意,上百只“灰太狼垃圾桶”都从四面八方奔出来,追着灰太狼,灰太狼看情况不对,马上逃跑。嘴里还喊着口头禅“我一定会回来的。”“哈哈哈……”草原上又传来我们胜利的笑声。

小草我们的家(诗歌) 篇8

十几年风雨,您一路走来,从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都刻满了你不屈不挠的脚印;

小草瘦身,我们的家,用坚强和毅力,承载着员工的命运,用忠诚和拼搏,托举着员工的理想和希望;

小草瘦身,我们的家,这里有决策层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执行层的精心策划,严谨周密,操作层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小草瘦身,我们的家,逐步形成特色的小草文化,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中摸索、突破,在完善机制、建立现代化的企业中成长;

小草瘦身,我们的家,用我们的双手托起心中的梦想,顾客的赞美声奏响春天的旋律,美丽的缔造者谱写动人的乐章;小草瘦身,我们的家,会不可避免地遭遇风雨,经受磨难,每一位家人,用敬业、用忠诚、用团结、用进取,用责任、用奉献,去竭力呵护我们的“家”,我们的“家”才会百花竞艳,温馨而华美!

我们的青春岁月诗歌 篇9

学校操场,和往常一样坐在双杠上,

听着音乐,嚼着泡泡糖。

头发被晚风轻轻吹起,飘扬。

心中不知在想着什么,琐碎、细微。

天空被云霞染成了

橘红色,好美!

他坐在我的身边,夕阳占据了他的双眼。

明艳,辽阔无限。

他在看着远方,那点仅存的落日的亮光

已经逐渐消失,泛黄。

天色完全暗了下来

风也吹得更大了一些,

我们还是默默的坐着,他看我笑笑,

我眼角轻佻,嘴角上翘!

我们是永远的好朋友,

永远那么纯真,永远那么美好。

虽然未来,我们谁都难以预料。

但我们都有梦想,

即使梦比天高,即使都还年少!

要上晚自习了,跳下双杠。

一起向教室走去,

肩并肩,手牵手,

这份幸福真是难得保留。

如果能够,我希望我们友谊天长地久!

学习成全我们的心灵 篇10

古典是我们心中流淌的一种文化基因,如果你肯宁静下来去看。你会知道它始终在走,它从未走远。我们之所以觉得古典远离是我们内心有一种浮躁。我想起杜甫的“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这是一种苍茫,因为越到这个时候,阴阳催晚景,你会觉得流光走过得那么快。

庄子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做水静尤明而旷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怎么面对学习,学习先要把我们自己敞开,有一份宁静、柔软而接纳的态度,所有的知识才能进得来。如果我们是喧嚣的,整个人被世界给我们的各种各样的赞美充斥着,或者是非议打击着。我们心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惶惑。

庄子说水静尤明,水其实是安静下来才会明澈,何况人的精神?水这个东西,当它喧嚣的时候什么也照不见。水是能够照见整个世界,但却是安安静静照见山川,照见万物。何况精神,精神世界不如此吗?

你能照见整个世界的规则,你能照见自己要去的方向,这是我们模仿的力量。

传统的文化不能阻止地震和海啸的发生,它也不能推迟金融危机的来临。文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是帮助我们面对这一切建立内心态度。建立一种生命修复的能力,建立一种信念与价值,让我们信任爱与善良,信任这个世界上永恒的那些美好,并且有能力去做,去感染他人,把这种态度传递出去。这就是中国文化能对我们做的最好的事情。

什么叫一日九变?九在中文中即先其多。一日九变就是指一天当中一个人的生命出现无穷无尽的变化。但是想想天长得很从容,每天只长一丈,地长得很悠闲,每天只长一丈,但是人并不因为天高地阔感觉自己的渺小。盘古每天也长一丈,在他的成长当中一日九变。一天之中呈现出无穷无尽生命气象的变化。

我想用这句话来祝福学习型中国。因为学习是使人生命出现变化最便捷的渠道。一个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变化?一个小孩子无论他自己还是他的家长都对他充满信心。孩子是补钙的,因为孩子的骨骼在发育着。孩子在学习着,因为他的大脑被各种的知识充斥着。孩子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灵每天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成长。

但是大人呢?为什么人会惧怕衰老?因为我们的心理暗示不够好。中国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人过五六十土埋半截了。”这些话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可以停止成长了,我到了一个该歇歇的年龄了。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解脱,但是深究一点这是最大的悲哀。因为你自己放弃了成长的权利。一个人自己放弃成长的时候,你就在这个意识出现的时候真正停顿了。你觉得这个世界新的知识你三十以后可以不学的,你觉得新的知识、新的机遇都是你四十以后抓不住的,当你有这样一个心理暗示的时候你就真的落伍了。

我们都曾经见过那种欢心的、天真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七八十岁了还热爱电脑,学习新的知识,甚至玩一玩孙子打的电子游戏,他们还在读书,他们还在天真地游历山川。哪怕他们不再拿什么文凭,但是他们刚刚在街上吃过一道新菜回家也要给儿女做一次尝一尝。如果你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你会不由衷地感动吗?你不被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动手的能力激励吗?这就是成长,这就是一个人在24小时流光当中呈现出来的一日九变。

一日九变是形容盘古的一个词,但是我希望大家相信一息尚存,你有变化的愿望。你的生命在今天仍然是一日九变的,你还成长,你还欢心蓬勃,岁月对这样的老人是无可奈何的。老人脸上流露出的天真和勇敢和穿越沧桑的透彻,是一种无忧无虑的坦然。在岁月更迭的时候谈学习,因为学习不是我们生活当中做谈资那点炫耀的孔雀毛。它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忐忑,可以面对未来说一句我还有成长的力量。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意义。

我们会看很多的音乐会、美术展,但是更美的是人在山川当中聆听天籁。一个人要知道四时明法不一,春夏秋冬的更迭,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只有跟上自然的脚步,人的内心才是宁静的,这是真正的养生。

人也要知道什么叫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谓的三高,所谓的心脑血管疾病统统称为生活方式病。所谓生活方式就是你怎么得的病你自己知道。这就叫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一个人要在大地上承担,但是一个人要在天空上建立智慧。一个人要像圣贤那样努力地完成工作,一个人要像道家的神仙那样举重若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万物自然。这叫神于天,圣于地。这就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人格的状态。

所以大家觉得中国文化离我们远了,中国文化真的是一些夸夸其谈吗?真的是需要我们膜拜的道理吗?道不远人,真正的道理永远是温暖的,贴近人心的。你想让它变为你的生活方式,你就在天地之间建立了自己的态度。这种建立会让我们面对世界有一种更积极,更乐观,更爽朗的心,它让你获得一种超越,让你往前走的时候觉得学习是建立生命能量的一种方式。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我不认为学习就是在书斋中读书或者听讲。学是一个外在的事情,学而时习之,就是内心的一种温习。真正的学习是自己内心一种唤醒与认同。

什么是好的学习?关于21世纪的学习有一句名言叫做好的学习导致行为的改变。我们过去曾经认为好的学习就是头脑风暴,我们导致思维如潮,我们能够在口才上有所提升,我们能变得雄辩滔滔不绝。这够吗?真正的学习是行为的改变。如果听进耳朵,从嘴里说出去没有经过你自己的行动,如果你不能真正地用行动的力量在世界上完成新价值的建立与传递。那么这个学习终究还是不到位的。

什么是一种好的学习?它是一种彻,光读死书是不行的。它其实是完成内心对于一种生命方式的建立。

什么是一个人读书的境界?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曾经说过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一个人读完之后看到俯仰中宇宙,仰观天地之大,宇宙都在你的眼里看到不乐符合物。人生有什么是不能超越的?不快乐还求什么?这是读书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给人幸福感,幸福是我们内心一种相信的态度。一个人有相信就会往前走。我们为什么觉得小孩子比大人要快乐?因为小孩子有太多的相信。他们相信春天的每一朵花都带着自己前世今生的故事,他们相信雪孩子是带着秘密来过圣诞节的。他们相信天上的月亮有嫦娥,有众多的传说。他们相信所有的色彩都是有味道的,所有的物体都是有语言的。当他们相信的时候,他们就成了天使。

所以我想说,学习是让一个人成长最好的方式。而成长不要沾沾自喜我已经到了哪个阶段的标准。在被这个伟大时代选择的人,你必须有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胸怀和能力你才会被它选择。也就是说一个栋梁可能比一个桩子更沾沾自喜,认为我比你要伟大。一个板材可能要比栋梁更欣喜若狂。但是这都不是生命最高的标准,最高的标准终于成为自己。当你终于成为那棵参天立地大树的时候你就可以获得尊严和自由了。

所以我说,读书是学习,读山川也是学习,读人心性情更是学习。一个真正学习型的中国应该是生机蓬勃的,应该是灿烂光明的。它不应该被书本压垮,而应该让书本变成我们内心的能量面对前方。

在这样一个学习开幕的典礼上,我想说,让学习成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成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好的时候,作为每一个中国人被时代选择在今天,学习给我们安全,学习给我们幸福,學习让我们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

谢谢大家!

上一篇:it工程师述职报告下一篇:说出你的爱观后感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