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博物馆导游词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湖北博物馆导游词(精选9篇)

湖北博物馆导游词 篇1

欢迎大家来到荆州这座充满古代气息的城市,大家好今天由我担任大家的导游,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张导。荆州位于长江之滨,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三国文化的聚集地之一;同时它还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今天我要带大家去参观的景点是荆州博物馆,请大家随我的脚步,共同走进那段辉煌远久的历史。

荆州博物馆位于荆州城西门开元观,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它占地70亩,在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中规模首屈一指。同时,博物馆还以其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馆藏文物和独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陈列,以及考古研究的丰硕成果而享誉海内外,其馆藏文物逾10万余件,其中国家一、二类物近500件。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评选,该馆荣获全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的美誉。目前,馆内有7个精品展室。其中,珍品楼内有凤凰山168号汉墓展、古代漆木器精品展和楚汉文化丝织品展;主楼内则有浓缩了从旧时器时代的鸡公山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代表性文物的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199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十佳精品展之一的江汉平原文化展、以瓷器为主的传世文物展、楚汉简牍丈字展。此外,还有天星观二号墓出土文物专题展和楚乐宫展演。今天我们主要参观珍品楼内的三大展览。

如果我们把荆州博物馆比作文物的宝藏,那么珍品楼的文物则是这座宝藏中的“宝中至宝”。

现在请允许我向各位提一个问题:大家想象过2000多年前中国人盖的被子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我将要带大家参观的是荆州博物馆的楚汉丝织品展馆。《楚汉织绣品展》,主要展出了1982年1月在原江陵县马山砖瓦厂一号楚墓中发掘出土的一批战国中晚期绢、纱、罗、锦等丝绸织绣,包含有衣、裤、衾被、丝带等成品。这些丝织品有的薄如蝉翼,轻若笼烟;有的刺绣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有的色泽艳丽,五彩纷呈;有的经纬密度,超乎想象,密于今天的降落伞。丝绸织品富含蛋白质,极难长久保存。马山一号墓出土的这批丝织品其年代之早、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工艺之高超,均可称“最”。荆州博物馆也因之而有“丝绸宝库”的盛誉。从图案上看,不仅有素洁大方的几何纹,也有结构复杂的人物花卉,其表现手法既有刺绣,也有提花。丝绸的品类有绢、纱、罗、绵、绸、绦等,颜色多达10余种,并巧妙的运用了涤饰、练染等工艺技术。不仅如此,这个丝绸宝库的刺绣成衣,通幅图案的多彩织绵,纬线起针的涤带,在迄今发现的战国丝绸中均属首见。

大家请看,这是一件绢底绣花绵衾。衾是什么呢?原来衾就是古人睡觉时盖的被子。它的长、宽均为1.9米,设计十分科学,正上方有一凹口,凹口容颈,两侧裹肩,睡觉时肩膀不外露,因而不易着凉;而且头和脚分得很清楚,既卫生又实用。绣衾的花纹也很引人注目,对龙对凤,左右排列,并间以花草相连。这对头上长角的龙,一脚站立,一脚平伸,状若舞蹈,生动传神;这对身体卷曲的龙,张牙舞爪,气势威猛,咄咄逼人;而这对颈项弯曲的凤鸟,正展开双翅,高卷尾羽,形态十分优雅;这对展翅的凤鸟,相对而立,各自回首后顾,情意缠绵。整幅画面构图简练、线条流畅、造型生动、针法纯熟,真不愧是绣品中的上乘之作。马山1号墓出土的丝织物,样样是珍品,件件是国宝,早已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说:“马山1号墓代表了楚文化的水平”江泽民主席在视察荆州博物馆时,也曾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丝织品,并赞叹:“这是举世无双的国宝,一定要好好保护,好好宣传”。

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呆会我和大家一起去看三大展览中的〈凤凰山168号汉墓展〉去看一下那具世上仅有两具的西汉古尸。

湖北博物馆导游词 篇2

一、我国文物翻译研究现状

文物翻译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属性,所以与一般实用性文体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相关专家学者指出,在翻译过程中的“信、达、雅”原则已无法有效的处理文物翻译涉及的一系列新问题,便对文物翻译的原则展开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刘庆元(2005)指出文物名称中蕴含着各种文化内涵,所以要使所有文物的汉英名称均可以相互对应的难度是十分大的。也就是在文物翻译过程中“达”的原则应优于“信”,而在注重“信”的时候,极有可能造成无法实现“达”,实现文物翻译“达”尤其关键。师新民在研究中把文物翻译“信、达、雅”的标准原则阐述成“忠实准确、风格得体、通顺流畅”,并且与文物翻译的具体特点相结合阐明了四条标准,简洁性、民族性、回译性与信息性。此后,陈曦,陈汉良以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层面的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历史文物名词英译中的文化要素,研究归纳历史文物名词的错译误译,并提出翻译的规范化建议。梁倩以及王晓红分别从文化角度对博物馆文物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进行探索,提出要保存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必然要采用异化的翻译原则进行。这才能使文化得以传播,实现文化的交流。刘进从文化翻译和跨文化传播学结合的视角,考量对外文化传播文本翻译的策略选择,指出根据翻译目的,文化传播译本功能,传播学受众因素等综合考虑,灵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追求对外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纵观前任研究结果,文物翻译与一般性文体翻译明显不同,具有文化内涵与民族属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技巧方面或者是把技巧和文化相结合进行探讨。文物翻译最关键的是能够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否则译文无法深刻解释文物的精髓,有时还会与原意形成较大的差距。因此,本文在总结国内研究进展的前提下,以归化及异化的策略为指导,从文物解说词文本类型进行阐述。

二、文物解说词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选择

对外文化传播文本的译者,需要多种方法,“归化”和“异化”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的。译者要两者兼顾,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即不能失去中国文化特色,又要让国外受众乐于接受。以莱斯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为指导,文物解说词主要可分为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文本以及承载独特文化内涵的文本。

1.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文物解说词文本。此类文物解说文本类型中承载独特文化内涵相对少一些,其主要功能主要是传递指示性或概念性内容,主要解说文物的构造及功能。需要将事实知识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因此翻译时应关注文本内容或主题,而不是语言形式。此时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策略进行翻译较为妥当。即译者在翻译时风格要做到符合目标读者思维和表达习惯和认知水平,使读者能够象阅读目标语一样顺利流畅地阅读。有时为了达到译本的功能和既定目的,可以视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甚至改写。

例如:(1)曾姬无卹壶。战国晚期。1930年代盗出于安徽寿县李三孤堆。

酒器。共出一对。二器口内各有内容相同的五行三十九字铭文:“唯王廿又六年,圣桓之夫人曾姬无卹,忘安兹漾陲蒿间之无匹,用作宗彝尊壶,后嗣用之,职在王室。”

译文:Pots of Concubine Wuxu of Zeng

Dated back to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Unearthed by grave robbers from Lisangudui in Shou County,Anhui in the 1930s.

This is a pair of wine vessels,with the same inscription on the inside of their mouths,which says to the that it was commissioned by Wuxu,a concubine of the monarch of Zeng.

从译文中可以看出,最后一句铭文原文按照目标语的行文习惯和规范进行了归化处理,将铭文能容直接删除,因为后面部分已经明晰化地解释了铭文的准确内涵,在此情况下,引语的内涵比形式更为重要。

(2)积竹木柲。柲是古代长杆兵器的专名。它以木杆为芯,外贴竹片,再以丝线、革带或藤皮绕髤漆制成。这种复合材料制作成的兵器杆,刚柔相济,平滑坚韧,不易折断,利于车战。

译文:Bi Made of Wood and Bamboo

The bi is a long-handled ancient weapon.The handle is made of a wooden shaft wrapped in bamboo slip,which are bound together with strings,leather strips or vine skins and coated in lacquer.Firm and hard to break,it was suitable for chariot combat.

原文在描述兵器特点时,使用四字格较多,意义有所重复。从译文中可以看出,译文采用归化策略,对原文的四字格进行简化,但也描述出该兵器主要特点。同样,在此情况下,词语含义比形式更为重要。

2.以承载独特文化内涵的解说词文本。文化负载类文本具有语言美学特点或浓厚的文化内涵,翻译时既要考虑内容又要注重形式,在保证目标受众具有可读性的前提下,提倡多使用异化策略,尽可能传达汉语言文化特质和汉文化的异质性,保持译本的文化身份,以达到译本的功能和文化传播的目的。因此,翻译时注重源语形式中的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与注重内容同等重要,只要不影响目标读者理解以及文化误解。适度使用异化翻译利于保留源语语言特点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看似不流畅的译文风格向目标读者传递独特文化内涵,也能满足目标读者了解外国文化的心里期待。从而提高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促进跨文化交流。例如:

(1)玉琀。葬玉,玉琀是一种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作的随葬玉器,出自墓主的口腔和颅腔内,器形有牛、羊、猪、狗、鸭、鱼等。器小如豆,圆雕而成。

译文:Jade han

Burial jade means jade wares buried with the body to preserve it,which were found in the main occupant’s mouth and skull.Those found in Marquis Yi’s tomb were carved into such shapes as ox,sheep,pig,dog,duck and fish,which are as small as beans and made by round cutting.

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人认为,以玉敛葬,可保尸身不腐,使复活成为可能,因此到了汉代,葬玉极为普遍,并已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葬玉拥有独特中国文化内涵。因此将葬玉按字面翻译为burial jade,具有独特性。此处玉晗属于葬玉一种,但译文忽略此关系,没有提到玉晗,直接解释葬玉,导致目标读者难以理解。

(2)青白玉镂空秋山饰。辽金元帅气的玉雕常以狩猎活动为主题。文献称鹘捕图案为“春水之饰”,虎鹿山林图案为“秋山之饰”。此玉即是“秋山玉”。

译文:Bluish-white jade with openwork design of Qiushan

Many of the jade carvings made in the Liao,Jin and Yuan Dynasties feature themes about hunting.In historical records,the design of Hu-hunting goose is called “Accessory of Chunshui”,and the design of tiger and deer in mountain forest is called “Accessory of Qiusha”.The one shown here is of the latter kind.

“春水之饰”与“秋水之饰”都是我国北方契丹、女真民族春秋季节游牧射猎生活的具体反映,是极具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的玉器作品,充分体现了玉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卓越的观察力。极大体现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特色。翻译时保留,并对其进行相应解释,能让目标读者充分了解这一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对外传播文化的目的。

三、文物翻译对湖北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1973年6月9日至9月30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国家文物局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联合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等13件(组)文物参展。这是省博物馆首次参加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大型文物外展活动。此后,湖北省博物馆有多种文物赴世界各地参加展览及展演。湖北省博物馆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湖北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提出,湖北省博物馆对外交流展览及展演次数逐渐增加,而通过传播湖北省博物馆文化正是扩大湖北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1.湖北文化海外传播现状。从总体上看,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湖北文化在境外的影响甚微。根据《湖北省对外宣传工作总结2004- 2005》,湖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这两年的对外宣传活动不多。2004年和2005年的对外宣传活动分别只有四项。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关于全局文化产品出口情况的报告显示,2004- 2005年全省仅出口三部文化产品: 记录片《幼儿园》,出口金额3000美金;电视剧《武当1》和《武当2》共计114万美金; 2006年截至5月为止,全省仅出口一部动漫音像出版物,出口金额2000美金;一部动画片,出口金额7800美金。湖北省文化厅关于2004- 2005年文化产品出口情况统计表明,总共只有17项初级文化产品出口,包括京剧表演、武术表演、歌舞剧表演、杂技表演、民间艺术表演、综艺表演、楚文化精品展、书画展、编钟演奏。数据表明,湖北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几乎没有影响力。

2.湖北省博物馆文化“走出去”具体策略。

(1)增加海外巡展。让文物走出国门,海外巡展是最为直接、有效、受众最广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海外巡展,可以让更多外国人接触到湖北文化,扩大湖北文化的海外影响力。

(2)建立数字化平台。创建湖北省博物馆官方网站(海外版),全英文显示,内容设置上可以简单一些,以文化传播为主要目的。从而使外国人能够更加便捷、快捷地了解所需要的文化讯息。

(3)文物介绍英译本全球发行。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2008年北京奧运会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现给了全世界人民,“中国元素”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这种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历史需求,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满足这一需求,国内很多博物馆都对展品使用英汉两种文本加以介绍,一些英文版的博物馆相关书籍也得以出版发行。其中外文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国博物馆巡览》(英文版)和2008年出版的《京城博物馆》(英文版),以及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博物馆》(英文版),都对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招募高素质的翻译工作人员将湖北省博物馆内所有的文物名称及其简介译成英文,编纂成册并在全球公开发行是传播湖北文化的重要渠道。优秀的译本将对传播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在文物展览展演的过程中,文物介绍的英译本是传播湖北文化的关键。如今西方英语文化处于主导地位,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化时往往表现出一种顺从,反映在翻译策略上即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也就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但是过度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只会让中国的文化传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因此,在对待文物等具有强烈文化内涵的资料翻译时,要采取双重翻译策略,即将语篇层次上的归化和文化层面上的异化合理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对于以信息为主的文本,要考虑外国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归化成分可以大于异化,以信息传递为主,而对于承载独特文化内涵文本则多采用异化手段,保留文化特色,把湖北的文化和文明推向世界舞台。湖北楚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物馆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文化的巨大财富,其文物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有优秀的英译本,再辅助以一定的宣传方法,那么湖北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必将逐渐扩大,达到“湖北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摘要: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基础。本文从文化翻译和文化“走出去”角度考虑文物翻译,以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研究文物翻译的策略,尽可能追求对外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

湖北博物馆导游词 篇3

由湖北省博物馆主办、法国拿破仑基金会、法国驻华大使馆协办、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筹备委员会共同支持的《飞越欧洲的雄鹰——拿破仑文物特展》于29日下午在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隆重开幕,并将持续至11月23日。之后的,该展还会分别在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展出。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最全面系统的拿破仑时期文物展览。280余件拿破仑私人物品、各类文物均来自法国拿破仑基金会提供的上千件文物中的珍品,题材涵盖雕塑、绘画、文书、服饰、纪念币、家具等七大类,真实和立体地反映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展览以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通过拿破仑不同阶段的代表性人物的评价和拿破仑的自述,展现了拿破仑一生中的知名战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同时辅之文物,展示拿破仑从科西嘉岛到圣赫勒那岛长达50多年的传奇历程。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法国驻武汉领事马天宁和法国拿破仑基金会主席皮埃尔?沙朗颂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法国驻武汉领事马天宁说,拿破仑对法国历史影响深远,他的那句“中国是一头沉睡中的雄狮”的名言则体现了他曾对中国一贯的向往。而皮埃尔?沙朗颂表示,早在20前他就有了在中国举办拿破仑的展览的想法,而这个愿望在20年后终于变成了现实。

湖北省博物馆景区导游词 篇4

大家都知道青铜冶炼技术是我国先秦文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代就已经成熟,周朝继续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群正是这个巅峰时期的代表。

大家看这里,它叫鉴缶,是这个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较精美的礼器,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璃纹饰,四个足是昂首张口的怪兽,镂[lòu] 空的孔盖是绣雕夔[kuí] 龙。其实它不仅经看而且还有妙用呢!使用时,先用这四个环把中间的缶拉出来,在鉴里放入热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鉴中,鉴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温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样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过滤器是用来过滤酒中的残渣的,各位是不是要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了呢?

下面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编钟陈列处了,编钟是我们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看,这个庞然大物就是编钟了,它是整个墓里最为壮观惊人的,这个巨大的钟架是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 蔚为壮观。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和八根圆柱承托着七根彩绘木梁构成曲尺型钟架。架及钟钩共246个构件,钟架分为三层八组悬挂有65件青铜件。上层是三组纽钟,共19件,中层为三组镛[yōng] 钟,共33件,下层为 大型镛钟两组,共12件。大家数一数,下层是不是多了一口钟,而且它还与其他的钟不同?那是楚王博钟,为了纪念他们的情谊,便拿走了原来悬挂在那里的辎[zī] 钟,而把它悬挂在下层居中的位置。编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首先它是一钟双音,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一口钟能发出相差三度的两个音。那么一钟双音的奥秘在哪里呢?大家请看编钟的两侧有棱,发音时,棱和对钟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现了一钟双音的现象。另外角钟还有一个优于普通圆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长,这样才能奏出旋律优美的音乐。全套编钟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个八度音程,它把宫商角紫羽五音发展成1234567七个音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介绍 篇5

湖北省博物馆 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现设有办公室、陈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协调部、考古部、文保中心等业务部门,隶属于湖北省文化厅。筹建于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8家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 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是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点),其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3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处位于水陆街,1956年迁至武昌水果湖,1960年迁至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1月,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的编钟馆建成开放;12月,楚文化馆建成开放;9月,新馆综合陈列馆建成开放。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董必武为湖北省博物馆题写馆名。

馆区内的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 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品”字。综合陈列馆作为扩建工程两大主体工程之一,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陈列面积8000平方米;编钟馆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馆区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

馆区内绿荫掩映,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 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 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和谐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给观众提供一个休闲、舒适、幽雅、公园式的室外游览空间。[1]博物馆是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武汉市一座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开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观。丰富且有着地方特色的珍贵藏品 和不断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显著成就,使该馆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翘楚之作越王勾践剑、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等,都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具有世界意义。

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心得 篇6

我们参观了楚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最有震撼力的是编钟,雄伟壮阔,精美绝伦。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还有那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他依然寒光熠熠,昭示着一种王者之风,使人不禁又回到了那个战乱的年代,感受到了那种破釜沉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恢弘气势,那种卧薪尝胆的勇气。那种王者之气依稀环绕在剑的旁边,历经千年不去,壮哉!

在三楼,我们一睹各种革命先驱的尊容,看着他们的画像,看着他们留下的各种生活用品,仿佛回到了战争时期,顿时热血沸腾,这就是我们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员!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回到历史的昨天去看那一看当时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但是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博物馆中陈列的每一件物品都鲜明的记录了每一个历史的瞬间!我们俨然可以从那些陈列的物品中看见近代中国发展的脉络,每一件物品,每一张图片无不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历史,这时又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提到武汉就不能不说武昌起义,在近代中国,武汉是全国工业和交通重镇。革命先烈选择在武昌发动起义,摧毁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似乎又有其必然性。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独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统治较强,如直隶、山东、河南;有的远在边陲,革命党势力较弱,如新疆、奉天。这些省份也不平静,革命党仍然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还有记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在武汉留下的点点滴滴。1921年,董必武,陈潭秋代表武汉的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将革命的火种带入湖北,让湖北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发展基地。从此,武汉,作为了革命发展一个重要基地,无论是京汉铁路大罢工还是后来作为全国农民运动的指挥所,武汉都在革命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它是中国革命发展的一个缩影,会永远被历史铭记!

湖北省博物馆初一作文 篇7

十月一号,是我们全家到武汉的第一天。由于天气不太好,所以爸爸先带我们去了湖北省博物馆。我可是个博物馆迷啊,去过首都博物馆、陕西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这次来武汉之前,爸爸就说湖北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好东西,我真是急不可待了。

一下车,我们就被那长的惊人的队伍下了一跳。只见领票的队伍曲曲折折的伸向远方,一眼望不到头。没办法,我们也只好慢慢的排在后面往前挪。只过了一小会儿,我回头一看,后面又排了好多人了。大概排了一个半小时,我们才进到了馆内。

我们在湖北省博物馆看了很多珍贵的文物,比如画着梅兰竹菊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两千多年前铸造的`越王勾践剑,反映人类进化史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等等。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种文物,在这里面有好几件是国宝级的。比如铜鹿角立鹤,这时人类想象的一种吉祥动物,它的身体像鹤,而头上却立着鹿的角。还有金盏,全部是用金子做的,是秦朝以前最重的金器。而曾侯乙尊盘是我在探索频道看过的文物,但当我看到真品时,还是被它那复杂的工艺和精美的造型惊呆了。

在曾侯乙墓展厅,我最喜欢的是曾侯乙编钟。我之前在河南博物院看过王孙诰编钟,我以为那就非常大了,谁知道曾侯乙编钟比它可要大多了。爸爸告诉我,斜挂起来的钟叫做甬钟,三个以上的甬钟在一起就叫编钟。曾侯乙编钟不仅规模大,更重要的是在编钟的架子上刻着丰富的乐理知识,经过专家的认真鉴定,我国古代的乐理和现在世界通用的非常接近,而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 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我们的祖先真是充满了智慧啊!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心得3篇 篇8

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其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下面是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心得

湖北位于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楚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追溯先秦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湖北省博物馆是这种历史文化的记录者,是一卷史画,记录着历史在这片土地留下的每一个痕迹。闲步其堂,与历史气息拂面,品位屡屡文化清香。

那雄伟壮阔,精美绝伦的编钟、如此精美绝伦,让人震撼,仿佛听到楚国艺人敲响叮咚的乐曲,眼前浮起长袖飘然、佳人粉面;那越王勾践剑,岁月洗礼,依然寒光熠熠,昭示着一种王者之风,遥想战乱纷争,卧薪尝胆,感受破釜沉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恢弘气势,王者之气依稀环绕在剑的旁边,历经千年不去,壮哉!......那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我们畅游在楚文化的浩瀚中,感慨万千。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步上阶梯,我们一睹各种革命先驱的尊容,看着他们的画像,看着他们留下的各种生活用品,仿佛回到了战争时期,顿时热血沸腾,这就是我们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员!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回到历史的昨天去看那一看当时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但是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博物馆中陈列的每一件物品都鲜明的记录了每一个历史的瞬间!我们俨然可以从那些陈列的物品中看见近代中国发展的脉络。

每一件物品,每一张图片无不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历史,这时又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提到武汉就不能不说武昌起义,在近代中国,武汉是全国工业和交通重镇。革命先烈选择在武昌发动起义,摧毁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似乎又有其必然性。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独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统治较强,如直隶、山东、河南;有的远在边陲,革命党势力较弱,如新疆、奉天。这些省份也不平静,革命党仍然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

还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在武汉留下的点点滴滴。1921年,董必武,陈潭秋代表武汉的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将革命的火种带入湖北,让湖北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发展基地。从此,武汉,作为了革命发展一个重要基地,无论是京汉铁路大罢工还是后来作为全国农民运动的指挥所,武汉都在革命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它是中国革命发展的一个缩影,会永远被历史铭记!

我们看到的是作品,领略到的是历史,感受到的是革命精神,铭记着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提醒着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以怎样的决心来改造现实,以及用怎样的理想去憧憬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的精神风貌,努力学习践行科学实践发展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和发扬党员先进行作用,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建设中去,发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把我们国家建设的更美好。

篇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心得

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其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是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点),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对楚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博物馆内我们参观了,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剑,1965年在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郧县人》。郧县人是长江中下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属直立人。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郧县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2具人类头骨化石。遗址的年代距今约100万年。《郧县人》以“郧县人”的发现为主线,也展示了湖北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屈家岭》。屈家岭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最先发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100~4500年。这一时期的社会分层、宗教活动等现象加剧,出现了大量聚落群和古城,出现了一系列文明因素。展示了江汉地区史前氏族社会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盘龙城》。1954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早期城址。城址约建于公元前15世纪,在商代晚期衰落。盘龙城的建筑技术、青铜工艺、埋葬习俗、玉器风格、陶器特征等方面都与商代二里冈上层文化一致。

展示了商代“南土”盘龙城城址的考古发现。《九连墩纪事》。九连墩墓葬群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为配合湖北省孝感市至襄樊高速公路的建设,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九连墩1、2号墓及陪葬的车马坑进行了科学发掘。《九连墩纪事》展示了墓葬发掘的过程和楚国高级贵族墓的墓葬文化。《书写历史》。二十世纪初七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一些战国秦汉简牍,湖北是出土战国秦汉简牍批次和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书写历史》展出湖北省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和书写工具实物,旨在使观众对古代先民的“书籍”有一个直观地感受。《秦汉漆器艺术》。漆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秦汉时期的漆器达到鼎盛期。自195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有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漆木器。而湖北出土秦汉漆器最具代表性。将馆藏的最具特色的秦汉漆器集中展示。《梁庄王墓》。明梁庄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子朱瞻垍与魏妃的合葬墓,文物工作者于2001年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贵文物5300件。

在展出的梁庄王墓出土文物中,一件来自“西洋”的金锭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见证。《古代瓷器专题展》。展览分为两个专题,第一专题以出土瓷器为主,介绍元代以前湖北地区的单色釉瓷器的发展脉络;第二专题以馆藏传世瓷器为重点,展示元代以后瓷器的发展面貌。其中多数文物是第一次系统地向公众展示。《荆楚百年英杰》。近代以来,荆山楚水英杰辈出。其中,有指点江山的国家元首,有救国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领兵杀敌的军旅名将,还有建功立业的科技精英、学术大师、艺术泰斗......《荆楚百年英杰》展示了董必武等100余位代表人物。以200余件典型的文物、史料、图片,通过祖国腹地湖北这一侧面,展示了中华众多仁人志士,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百余年间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

通过这次博物馆之行,对于一个历史系的学生来说。把以前从书本学到上比较理论性的知识,通过历史遗物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楚文化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体会,对人类历史所创造的辉煌所深深的折服,作为一名学历史学的大学生,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为历史研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三: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心得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博物馆是反应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当地历史积淀的集中展现,是十分丰富而生动的校外辅助课堂,要学好一个地方的历史,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信仰,去博物馆就是最好的选择。在历史上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而长江流域孕育的这两颗明珠中的荆楚文化就生在湖北,长在湖北,立足于湖北的山川湖泊,吸收湖北的智慧精华,它承载的确实华夏的文明与发展。身为湖北人,我们往往只知道湖北作为九省通衢,自古就是兵家要地,许多重要事件,重要发明都在此处,但是具体的却说不出来,在给外人介绍时难免尴尬,今日,博物馆一行,让我获益匪浅。

湖北省博物馆地处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1953年筹建,1963年3月定为现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和研究机构。馆舍占地6.4公顷,现有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陈列面积2400平方米。新建编钟陈列馆已于1999年2月对外开放。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在近20万件藏品中,不少是举世瞩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

在湖北什博物馆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非曾侯乙编钟莫属,它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最为耀眼的国宝级文物。它有不同批次多组编钟组成,共56件,分三成八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音质由上至下逐渐降低,全部都是双音钟。湖北省博物馆中的曾侯乙编钟除钟架外,全为元件,至今只有五件复制品,四件在武汉,一件在清华大学。曾侯乙编钟出土后,还有过三次演奏,足见曾侯乙编钟保存之完好;从曾侯乙编钟的演奏范围古时工艺之精湛。

除了曾侯乙编钟之外,整个曾侯乙墓都既有特色。曾侯乙墓主棺的外棺中7.5吨,由铜与木巧妙组合而成,内棺重2.5吨,总共十吨,据说在挖掘的过程中,因为太重,绳子断掉了,考古工作者不得不把内外棺分开,而古时没有先进的科技,下葬如此重的棺木,其中的智慧可想而知。墓中大小、颜色各异的陪棺无不体现出封建礼教,与等级的严格。湖北省博物馆中的楚文化宫是古兵器的聚集地,更是铜器的安家之所,在这里战国时的鼎、缶、盘、勺都有身影,古朴的身姿是智慧的象征,是发展的见证。弩、铋、戈、矛、盾、越王勾践剑的展现标志着勾践卧薪尝胆后杀夫差,雪前耻历史。其中勾践剑,剑身完好,剑锋犹存,实属难得。

除了实物能彰显历史,文献更是最常见的传承历史的工具,在春秋战国时期,蔡伦还没出现,纸张还属未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多用竹简记载,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上古的书籍。在这里有着儒道等学派的竹简作品,千年智慧就是依靠这细长的竹片,得到了传承。

在历史长河中,瓷器曾经拥有一个时代,这里的瓷器展品中,质地细腻,做工精细,特别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更是无与伦比。还有车马坑,丝织展都给人以惊叹,与感吾。

在这里我还有幸见到了,藏文化的展览,四部医典,唐卡,雕像,法轮,藏戏,丹珠尔经蕴藏了博大的藏文化,让人生出敬畏。在这样的文化交流中给本土游客带来了新的知识与眼界,让华夏文化逐步融合,和则力雄,令我不得不叹服。

湖北博物馆导游词 篇9

设计概论

湖北省博物馆是楚文化高度浓缩和概括的凝聚地,是楚文明的集中代表。她丰富而浩大的藏品在用它喃喃的低语无声地吟颂楚文明的光华。

浓郁而鲜明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个性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根本。在楚文化展陈列设计中,我们坚持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的结合,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通过形式设计的语言恰当而准确的展现内容精神,以此强化陈列的功能性和艺术个性。

注重文物保护至上原则,安全合理高效科学的展示文物。注重博物馆陈列空间的人与物的对话和交流。创新的视角,现代的科技手段和设备,唤起观众的主动参与意识。

注重博物馆陈列空间形式设计的视觉秩序空间节奏及视觉感染力。

注重形式设计的安全性与环保性。

形式设计不应回避时代的发展,历史对于今天已是洪荒远古,很难如何准确的以某种形式语言来复述,因此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陈列设计更应避免反历史的设计行为。在今天,运用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融入传统地域文化的符号,更具象征性的表达地域文化的情结,而非直白的描摹!这是我们在楚文化展陈列设计中的理念。通过对传统地域符号的整合提炼,尝试着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实践中重新解释地域性。也就是说,新时代的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应继承传统形式的非形态精神,并努力将其传承到下一个时代!

设计说明: 第一展厅: 楚文化展序厅:

在第一展厅的设计中,我们根据整个楚文化陈列的内容特征,在整体的空间布置上,有意识地强化序厅的概念,将序厅定位成一个“单纯的概念空间”,对整个楚文化展陈列作高度的概括和喻示,使之具有一种情感的传递作用。

我们在“城池”与“宫廷”中寻找设计的概念元素,突出楚文化陈列中贵族阶层以及城痕的古代文明的代表特征,以此为整个展馆定下基调。

我们创造性的将引厅前置,以求通过这样一个虚拟的心理空间处理对展览内容起到很好的先导和意想的作用。经引厅入序厅,我们在序厅的设计上引用楚国的厅堂概念,通过厅堂的象征性还原,再现两千多年前楚人的生活形态。概念还原的廊柱凸现宫廷的氛围,而天花中央弧形飘逸的彩绘,彰显一份浪漫与华贵。围合的四壁上创作楚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浮雕隐隐浮现。步入序厅的正前方是一组还原的漆绘彩屏,展厅的前言镂刻于上,四周展墙边暗藏光源,隐隐的向上漫射,烘托一种诡异、神秘的氛围,隐含着透出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引导观众的视觉向里伸延。正中间地面将石材做拉丝处理,以席纹的组织格式拼贴。通过这些艺术氛围的营造,使观众对整个楚文化展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期待,形成第一印象的视觉感受。同时,在序厅的造型设计中,我们对传统地域符号的选用进行高度的提炼与概括,大象无形,点到即止。灯光从四边蔓延而出,展现于人们眼前的仿佛是一个久远而浪漫、虚幻而神秘的历史空间。开疆拓土展区

在第一展厅开疆拓土展区的设计中,我们将纪南城局部复原模型置于展厅的正中央,将模型通过空中悬挂的织物造型对应下面空间对称的桌面展台,围合发光,将楚国强盛时代的辉煌历史资料反映其中,形成空间上的遥相呼应,既充分的利用空间上布局的合理性,又更加立体、灵动,形成展区的视觉中心,强化了观众的感染力。

同时,我们将纪南城平面示意模型以全新的视角置于微倾的墙体之上,使观众以一种直观的视角观看模型内容。平面的示意图我们设计成立体的浮雕模型,再以这种巧妙的俯瞰视角,时空的距离在此变得富有意味,那久远的纪南城恍若浮现在观者的眼前。这种创新处理不仅有别于传统的观览,而且更加生动、和富有亲和力。砾石缕金展区

在开疆拓土展区与砾石缕金展区之间,我们在此处相对具像的设计了一个门楼,既体现了地域文化特点又使展厅在节奏上起到衔接、连贯的作用,丰富了空间的变化。

在此展区的第一部分青铜采冶与铸造,我们概念性的将铜绿山彩矿遗址的复原模型组合陈列,再现开采、冶炼的基本面貌。配以声效自动循环可控演示矿井排水、及采矿的过程。而在一边的墙体之上我们设计了大屏幕显示器,可三维地演示矿井中不同的各个结构框架的全貌,也可以观众自己选择性的观看感兴趣的某个矿井结构。

进入砾石镂金展区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以种类繁多的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我们在此展区以礼器、兵器相以城垣的概念做清晰的区分,城垣以内,以开敞的空间规则有序的柜体排列反映楚国社会的形态特征。城垣以外,以廊道的概念使空间相对显得紧凑,同时,通过天花不规则的木构组合使空间在视觉上显得紧张,凸显内容上战争器具所具有的含义。通过这些巧妙的设计使展厅的形式设计对内容起到有效的补充,达到完美的结合。第二展厅:漆器、丝织、农业展厅

在第二展厅,我们将内容的次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将第三部分的漆器与第四部分的丝织、刺绣做了对调,这样做是根据形式设计的风格统一有序而进行的调整。

在这一展厅的设计中,我们根据漆器与丝织品的基本特征,设计成以弧形为主的空间,针对本展厅的建筑结构高的特点,将中间部分作为主视区,椭圆形天花尽可能延伸,两边有意识的压低,以丰富陈列空间上的节奏变化。而在中间椭圆形的外墙体,我们取楚文化艺术色彩表现的漆红色,极富视觉象征。

在织纹绣画展区中,因为这一部分的文物以丝织品为主,我们以一组低柜来配以光纤照明和发光二极管照明来有效和安全的展示文物,同时在这一展区,为避免有害光源对丝织物的损伤,全部光源做防紫外线和红外线辐射处理,以保证文物的安全。

进入漆器展区,一个极富视觉感染力、开畅的圆形展区陈列在观众面前。漆器展厅显得庄重、大气。在正中间创作设计了一组以漆器为主的反映日常生活的宴饮场景,通过天花围合发光的织物造型使观众能够直观的解读文物内容,以此更加艺术的展示文物内容。在最里面,我们将一部分漆器富有意味组合陈列,增强整个展览的形式趣味。

进入力农重商展区,在这里,楚国在当时最为宏伟的水利工程,我们将它复原在架空的钢架玻璃地下,制作成沙盘模型。配以光电技术动态的演示水利工程的运作,以俯瞰的视角陈列在观众的眼前。极富视觉感染力的下沉式的场景设计,创新视角的场景设计既充分的利用了空间,又使形式设计的手法变得活跃。我们在楚国农业展区设计创作了一组楚人农耕的场景,相对清晰的还原当时楚人田间劳作的情景,此一场景可以起到解读内容的作用,观众可以直观的了解那些出土农具文物的使用情况。

第三展厅:九连墩车马阵复原展区

在九连墩车马阵复原展区设计中,我们将此展区划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内区域以车马阵场景复原为主,外区域则以相关的历史资料及挖掘的过程中为主。在外展区的正中间墙体上,设计师将九连墩车马阵的挖掘俯瞰模型置于墙体之上,立体直观的展示九连墩挖掘的现场,以此与内展区车马阵的复原形成遥相呼应的关系,使内容通过这一陈列设计而更加的完整和连贯。同时我们将九连墩挖掘的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及出土文物沿外展区陈列。在内展区,我们定义为一个大型的场景展区。顶部天棚设计成弧形的天花造型,通过现代化的光影投射,游动的云彩,变幻的天空。配合车阵的复原我们在背后墙体上创作一幅气势恢弘的车阵壁画,再配以定向音响,展示车阵“万马奔腾、叱垞风云”的战车威严的壮观景象,仿佛使人身临远古强盛的楚国车阵。动静结合,极富视觉感染力。

同时,多媒体演示控制系统,将发掘前后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自助的形式,供观众自行查阅,增强互动性。第四展厅:习俗风尚、学术艺术

从九连墩车马阵复原展区进入习俗风尚、学术艺术展区,设计师围绕楚人居室的风俗文化特点,按照楚人当年堂、室的建筑结构特点,按1:1比例复原。堂前结合建筑特点,以天光模拟堂前庭院的光线效果,使居室的外环境更为真实。堂与室的内部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复原陈列,漆器、帷幔、席纹、柱构以及背景楚乐的氛围,使观众恍如置身于当年的楚国民居之中,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与人居环境。

在学术艺术展区,我们充分的把握楚国文化以老子、庄子、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人物特点,为凸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巧妙的利用天光的自然环境,从天光照射下来的光线洒在四个栩栩如生的汉白玉人物雕塑上,显得格外圣洁、光辉。白色的大理石地面与整体环境和谐、统一,更好的体现了形式语言为内容服务的设计理念。通过这种形式的设计组合,强化了内容在艺术形式上的解读性以及直观感受,丰富了观众的艺术想象力。

天花上采用的防紫外线与红外线的磨沙玻璃材质,不仅通透感很强,而且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彩绘石磬展区,我们在长长的走廊上设计了一组复原式青铜乐器,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观众可以戴上耳机欣赏楚国金声玉震、鼓乐磬音的丝竹管乐之音,达到很好的互动效果。

柜型设计说明:

在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陈列柜型设计上,我们主要思考文物陈列的安全性和更换的方便性,以及柜型设计元素的视觉秩序。在注重文物陈列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强调地域文化符号的视觉象征。

柜内背板面饰亚麻布。柜内顶光源以发光二级管照明为主(无紫外辐射和无红外辐射),加装防眩光格栅。柜内台面底部光源以菲利浦940光管36W或18W为主(无紫外辐射),台面5mm磨砂玻璃面中间夹2mm白色亚克力板,底垫10mm清玻璃。根据文物的特点,我们在柜型设计上分为三类。一:中小型文物以墙柜陈列。二:重点文物及中大型文物以独立柜陈列。三:丝织类文物以低平柜陈列。

墙柜的开启方式以上下升降的玻璃来打开文物柜,内部是上下升降的传动装置。

独立柜的开启则主要依靠辅助的升降机械设备来完成,通过机械传动,将玻璃垂直掉起。

丝织类文物陈列的低平柜,则直接开启密闭的面板来实现文物的换取。柜内照明的光源全部采用发光二极管。

照明设计说明:

博物馆空间的照明应结合博物馆的特定使用功能来考虑。首先公共空间的照明光源的色温应与展厅内的照明光源的色温尽可能保持一致,我们在展厅内陈列照明采用4000K色温为主的光源,那么我们在公共空间的照明也尽可能的采用4000K色温的光源为主照明,这们可以保持观众对室内人工照明环境的视觉适应。

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展厅内的陈列照明设计是陈列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面对那些价值连城的瑰宝,照明的设计稍有不慎,后果就不堪设想。在整个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的陈列照明的设计时,我们依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博物馆照明规范》为标准,针对不同的文物对光源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配置。

在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的照明设计中,我们对所有的天花射灯加装了防眩光罩,以减弱眩光对观众观看展览时所产生的视觉干扰的眩晕感。在楚文化展陈列第二展厅的丝织品部分,这些文物对照明光源的要求很高,照度必须在50LX以下,必须无紫外线辐射、最低的红外辐射。因此,我们综合现有光源的选择后,采用光纤照明系统和发光二极管照明来展示这些精美、珍贵的文物,因为光纤照明和发光二极管照明可以做到无紫外线辐射和红外辐射的原因。在使用光纤照明和发光二极管照明时,我们将光纤的光源选定为4000K色温,以保持与其它展区照明的相对协调。这样一来,在照射这些精美珍贵的帛书帛画及丝织品时,就可以将照度适当的提高至100LX左右,可以更好的展示这些文物,不至于在50LX以下照度中偏暗的照射而使人观看起来很吃力。

根据不同的文物的照射标准,青铜文物的照度为150LX—300LX之间,在天花上装四线导轨专业射灯,12V 50W,8度反射角,安装防眩光罩。漆器文物的照明,照度为150LX以下,安装防眩光罩及防紫外线镜片。在照射辅助展品及大的版面时,则以24度反射角以上的光源安装防眩光罩照射,而在展厅的环境照明,则全部暗藏发光,光源均通过二次反射后漫射发光,保证展厅的公共区域平均照度在可控的50LX。

场景设计说明:

一:铜绿山采矿遗址复原

我们在此以组合式陈列多视角再现当时采矿概貌。

1. 中间展台上置采矿遗址复原模型,立体的还原挖掘出的原貌。

2. 在中间墙体上,复原矿井断面模型,配以机械装置,可人工操作演示采矿的过程,旁边设置定向音响。

3. 在边墙上,设置大屏幕演示屏。内容则是三维动画制作的各个井坑结构的全方位演示。

二:漆器部分之宴饮场景

我们为了反映漆器在当时楚人生活中的使用,在漆器展区创作设计了一组宴饮场景,这样可以直观的让观众了解漆器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用途。一比一的还原体量在视觉上给人以亲切的观感,运用现代的光电技术,使炭盆中闪动着火光,悠悠于耳边的楚乐恍若时空在此倒置。

三:楚国的灌溉渠芍陂场景

这里,楚国在当时最为宏伟的水利工程,我们将它复原在架空的钢架玻璃地下,制作成沙盘模型。配以光电技术动态的演示水利工程的运作,以俯瞰的视角陈列在观众的眼前。四:楚人农耕场景

我们在楚国农业展区设计创作了一组楚人农耕的情景场景,相对清晰的还原当时楚人田间劳作的情景,此一场景可以起到解读内容的作用,观众可以直观的了解那些出土农具文物的使用情况。

人物塑像结合地面塑型,天空配合投影显示飞动的鸟兽,多媒体设置可供观众自行查阅相关的资料。五:九连墩车阵场景复原

1. 影像投射在弧形的天花,涌动的云彩。2. 正面背景大型车阵壁画。3. 模拟风,吹起锦旗招展。

4. 定向音响,战马的嘶鸣,车阵的声效。

恍若时光倒流,置身其间,这恢弘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充满了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两旁设置多媒体供观众自助式查阅资料。六:楚人居室复原场景

我们参考相关的历史资料,按照楚人当年的堂室的建筑结构和室内布置以1:1的比例复原展示楚人居室。借用天棚采光的一部分模拟自然光的效果,居室外围,设计处理成庭院的氛围,与展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室内的陈设则严格参照相关的历史资料布置,漆器、帷幔、席纹、柱构以及背景楚乐的氛围,使观众恍若置身于当年的楚国民居之中,直观的感受楚人的人居环境。

辅助陈列设备的运用:

上一篇:环境调查实践报告范文下一篇:工业设计实习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