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免疫学研究生(推荐9篇)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品德优良,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适应面向21世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免疫学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1.细胞与分子免疫 2.感染与免疫
3.肿瘤的基因与免疫治疗 4.公共健康与免疫
三、招生对象
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二年半
五、课程设置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英语(4学分)
B类: 分子生物学(4学分)生化分析(4学分)细胞生物学进展(4学分)
C类: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3学分)分子免疫学技术(3学分)分子生物学技术(3学分)D类:
抗体与疫苗技术(4学分)基因工程(2学分)免疫学研究新进展(2学分)糖蛋白生物化学(2学分)细胞操作技术(2学分)医学文献检索(2学分)医学统计学(4学分)
六、培养方式
1.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2.入学后1-3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
3.专业课以自学为主,辅以重点讲授和提问。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阅读有关的专业文献。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有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中期考核
教研室组织3位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劝其退学。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全面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学位课程、完成规定的学分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研究工作体现导师指导,研究生独立完成。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请2位(至少一位外单位)同行专家评阅论文,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并评价其学位论文能否发表于国内核心刊物,然后提出建议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评定意见。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检测
1 根据学生特点, 选择合适教材
目前, 真正具有学科特色的医学免疫学双语教材比较匮乏。一方面, 不同专业、不同教学轨道的医学生, 因其来源、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 教师照本宣科也严重影响了授课水平, 使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满意。教材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第一关就是根据学生特点, 严格选择适合的教材。
选择国外原版教材较为正规, 其英文规范, 表达清晰, 可读性强。但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过高, 使学生领悟新知识的难度加大, 因此, 教师必须对国外原版教材进行取舍并配合国内正规医学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增加国际医学前沿知识, 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有效提高师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同时, 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能使学生阅读英语教材和医学文献的能力大大增强。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115D021)
2 完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监督并考核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水平。它要求教师能熟练运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 同时兼顾提高教学质量。尽管专业课教师可以熟练地阅读专业英文文献, 但听、说方面能力较为欠缺。在推行双语教学过程中, 即使教师可以按照英文板书或课件进行授课, 但其发音是否准确, 能否被学生接受, 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系统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 教学难度较大。因此, 要求教师在熟知医学免疫学特点的前提下, 用准确、流利的英语进行讲解, 此外还要兼通中西2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在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对中青年教师的英语培训, 使教师梯队建设更加完善。鼓励中青年教师脱产进行英语培训, 参加英语演讲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同时建立监督、考核教学效果制度。通过听课后反馈意见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根据学生问卷调查和师生沟通, 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程度及意见, 及时纠正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层次考核制度, 激励教师充实自我, 更好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3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各有不同。如果教师选择千篇一律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授课, 必然让部分学生觉得医学免疫学枯燥、晦涩, 产生畏难心理。
为此, 教师授课前要根据学生特点精心备课, 按教学大纲要求, 根据教材内容, 制订课时和授课计划;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难点编写中英文教案。同时在课前将印制的中英文教学大纲、授课重点和重要单词发给学生, 使其提前预习, 在课堂上有更好的互动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多听多说, 尽量用英语进行课堂发言和讨论, 使学生养成英语思维习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将与医学免疫学有关的视频、图片、病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形象直观。教师采用启发式、PBL式、病例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色教学, 力争让学生了解、掌握医学免疫学知识。
总之,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外语能力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要求[3], 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承担的责任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双语教学能够加快我国医学生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发现并解决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既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及其前沿进展。
摘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双语教材, 因“材”施教;完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监督并考核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提高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教材
参考文献
[1]杨明山, 顾璜.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8~12.
[2]李秀娟, 邢花, 王丹.医药院校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药学教育, 2008, 24 (4) :146~148.
关键词: 学习主体 医学免疫学 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具有横跨性、网络性、实践性、进展更新快等特点,内容繁杂、理论抽象、符号多,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等于把初学者拒之“医学免疫学”大门之外。现代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实践中须作“换位思考”。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信息时代简单地依靠老师,不可能把一门学科的全部知识学会,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其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要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第一,在绪论教学中,要让学生较好地了解医学免疫学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目前临床上所能见到的疾病几乎都与免疫有一定关系,如果要当一名好医生,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不要为考试而学,要为构建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而学。利用结构图给学生介绍医学免疫学的知识梗概和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研究形态学的课程区别。要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会归纳总结,前后比较,纵横联系,理解记忆,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与其他学科间紧密联系,用动态的、发展的、创造性的眼光看待每个知识点;多写英文单词,多用英文单词,做到“多想、多看、多读、多用”。第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要做好预习笔记,让学生通过自己预习,记录下自认为学懂的知识点,并找出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疑问。只有学生真正做好预习了,才能在课堂上占据主动位置,有的放矢地获取想要的知识或答案。第三,让学生在每次课后及时归纳总结重点和难点,并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拓展性强的思考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前后联系、查阅参考资料等,找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结构、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二、注重启发式课堂教学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启发式教学,是切实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策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启发性因素,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一条由问题构成的教学主线是教师在备课中应好好把握的。在教学中,讲授一个新的概念或机制时,应根据实例提出问题,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概念。比如在讲授超敏反应时,可先将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介绍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其发病机制是什么?又如,免疫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源于偶然因素,但幸运之神只会垂青于有心之人,也就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现象和问题的人。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故事:如抗体的发现是由于观察到再次感染白喉杆菌动物的血清中存在“杀菌素”。通过讲述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的成就及其研究过程,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敏锐的感觉、巧妙的构思、创造性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启迪,对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注重思维和能力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免疫学目前还没有定论的现象或机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见解和观点,再鼓励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验证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从提出问题到通过查文献、读文献、最后总结归纳获得对该问题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文献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虽然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将“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教育理念贯彻始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在教学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再觉得免疫学像“天书”一样枯燥难懂。现代免疫学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新理论层出不穷,许多疾病从免疫学的角度思考从而获得了新的、更合理的解释,新型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手段从免疫方面获得了突破,等等。对于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免疫学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新进展有所了解,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用心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苗英慧,郭艳丽.如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1(27).
[2]曾常茜.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9(06).
[3]王强,舒榕.提高《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效果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08).
[4]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01).
实 验 一
实验名称: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计划学时:4 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人T淋巴细胞形成E-花环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2.熟悉T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方法。
实验仪器、试剂:淋巴细胞分层液(Ficou)、1%绵羊红细胞、肝素抗凝人血、无钙镁Hanks液、水平离心机、0.8%戊二醛、37℃水浴箱、显微镜、其他。
实验对象: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体外测定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的方法有多种,以玫瑰花环试验最为简易常用,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关系。人周围血液中T淋巴细胞表面有绵羊红细胞受体,与绵羊红细胞相遇时,在其周围形成花环样细胞团,凡能结合三个以上绵羊红细胞者称为E攻瑰花环形成细胞。正常人的花环形成率为50~70%,大致可以代表周围血中T细胞的百分数。临床上多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操作方法:
1、取肝素抗凝血1~2ml,用分层液分出淋巴细胞并洗涤,用Hanks液调整细胞浓度为2—2.5×106ml。
2、取小试管加入l ml淋巴细胞悬液及1%羊红细胞0.l ml,混匀置37℃水浴箱5分钟。3、800~1000 r/min低速离心5分钟,放4℃冰箱2小时。
4、轻轻旋转试管使团块混匀,加2滴0.8%戊二醛液,摇匀,室温静置10分钟,使E花环固定。
5、取悬液一滴放于载玻片上,将稀释的瑞氏染液加入玻片上染色3分钟。
6、弃去染液,待干后油镜观察,计数200个淋巴细胞中形成花环的细胞效,算出百分率。
实验现象与数据:
1、淋巴细胞染成深蓝色,羊红细胞染成淡红色。
2、每个淋巴细胞上粘附三个以上羊红细胞者即为玫瑰花环形成细胞。
结果分析与结论:共计200个T淋巴细胞,算出形成花环细胞占全细胞数的百分率。正常人的花环形成率为50~70%,大致可以代表周围血中T细胞的百分数。临床上多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注意事项:1.离心时注意使用800~1000r/min低速离心。
2.要轻轻旋转试管使团块混匀,以防形成的花环散开。
思考与创新:
实 验二
实验名称: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淋巴细胞转化现象的试验方法和原理。
2.熟悉淋巴母细胞形态学观察方法。实验仪器、试剂:
1、正常人淋巴细胞(用分层液分出)。
2、培养液:0.5%水解乳蛋白Hanks氏液(含20%小牛血清和青霉素100单位/ml、链霉素100微克/ml)。用5.6%NaHCO3调整PH至7.2~7.4。
3、植物血凝素(PHA),姬姆萨染液。
4、青霉素小瓶、吸管、载玻片、显微镜、离心机、恒温箱等。
实验对象: 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 T淋巴细胞受到特异性抗原或非特异性抗原(PHA、PWM和ConA)刺激均能使细胞发生转化。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常被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可从周围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也可采用全血试验。
操作方法:
1、制备细胞悬液:用培养液将淋巴细胞稀释成2×l06/ml,细胞悬液。
2、分装:向两个小瓶中各加2ml,细胞悬液,一瓶加PHA 0.1ml(100单位),另瓶不加作对照。3、37℃培养72小时。离心沉淀,用Hanks液洗两次。
4、用沉淀推成血片,加姬姆萨染液栗色,镜下观察计数200个以上淋巴细胞,算出转化率。实验现象与数据:
1、成热的淋巴细胞:与外周血中小淋巴细胞形态一致、直径6~8微米,核染色质网密、无核仁、胞浆略大于核贡轻度嗜碱性。
2、过度型淋巴细胞:直径10一20微米核质密,但有明显核仁。
3、淋巴母细胞,细胞增大,形态不规则,直径20~30微米,核也增大,染色质网纤细有核仁1~2个,胞浆扩大,强嗜碱性可见数个空泡及颗粒。
4、网状细胞样母细胞:细胞增,形态不规则,核淡染有1一2个大小不规则的核仁,胞浆扩大、含空泡,嗜碱性不强有透明感。用姬姆萨染色后,计算200个淋巴细胞中转化为母细胞的细胞数(包括过渡型、母细胞和分裂相淋巴细胞),依转比的百分率判定T淋巴细胞的功能。结果分析与结论:对照管转化率1%左右,加PHA之管转化主约为70%左右。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常被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
注意事项: 思考与创新:
实 验 三
实验名称: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性粒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实验的操作过程
2、掌握瑞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及吞噬百分率的计算
实验仪器、试剂:葡萄球菌培养液 抗凝剂 载玻片 瑞氏染液 水浴箱 离心机 注射器 止血带 消毒药水
实验对象: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中性粒细胞具有非特异性的吞噬功能。操作方法:
1.采血:取人静脉血2毫升,放入含肝素的小试管中,混匀,防止凝血。2.菌液制备:取葡萄球菌液,加生理盐水离心洗涤2~3次(2000r/min, 5~10min),7去上清,留沉淀加入生理盐水,用比浊法配制到适宜浓度(1×10 个/ml)。3.混合温浴:将制备好的菌液0.5毫升加入到抗凝的人静脉血中轻轻混匀,置于37℃水浴箱中水浴30分钟(每10分钟轻摇匀一次)。
4.吸取混合悬液点在玻片上,制成血涂片,干燥后进行瑞氏染色,油镜下观察。实验现象与数据: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呈蓝色,被吞噬的葡萄球菌呈蓝(紫)色,计数200个中性粒细胞,并计算吞噬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结果分析与结论:吞噬率=吞噬细菌中性粒细胞/200个中性粒细胞 ×100% 注意事项:1.菌液配备时注意无菌操作。
2.注意静脉血和菌液应按一定体积比混合,血﹕菌=5﹕1 思考与创新:
实 验 四
实验名称:凝集反应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2、熟悉凝集反应的原理、方法和分类。
实验仪器、试剂:
1、妊娠诊断血清(抗——HCG血清)。
2、妊娠诊断抗原(吸附有HCG的免疫微球)。
3、待检尿、正常尿、生理盐水、吸管、试管、玻片等。
实验原理:
凝集反应是完整的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凝集物的现象。参与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凝集素。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协同凝集试验、抗球蛋白试验等。本实验介绍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不出现凝集。如把可溶性抗原吸附在载体微球上,成为人工免疫微球,再与抗体结合即出现凝集,此称间接凝集反应。由于载体微球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微球上少量抗原存在就足以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这种反应的敏感性比沉淀反应高得多。如先使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充分结合,再加入有关的免疫微球。因抗体已被抗原结合,不再出现免疫微球的凝集现象。这一试验称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可溶性抗原,在妊娠尿中含量显著增高。如尿中有此抗原存在与相应抗体(抗一HCG)结合后,加入吸附HCG的免疫微球时,不出现凝集现象,呈均匀乳液,如尿中无HCG存在,没有抗原与抗体结合,再加入相应的免疫微球时,即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即凝集未被抑制)。操作方法:
1、取一洁净玻片,用蜡笔划分1、2两格。(图1)
待检尿
正常尿
1、阳性结果
2、阴性结果
2、加被检尿滴于1格内,加正常尿滴于2格内。
3、每滴尿中各加抗——HCG血清1滴摇匀或用牙签混匀。
4、再于各滴中加(HCG乳胶抗原。HCG兔疫微球)1滴;混匀,继续摇动2~3分钟,肉眼观察结果。实验现象与数据:
妊娠尿滴呈均匀乳状,无凝集现象(阳性)。正常尿滴出现明显凝集颗粒(阴性)。结果分析与数据: 思考与创新:
实验八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沉淀反应的原理。
2、熟悉双向琼脂扩散、单向琼脂扩散的操作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仪器、试剂: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抗体:甲胎蛋白诊断血清。
2、抗原:肝癌病人甲胎蛋白阳性血清或正常人胚胎组织浸出液,待检血清。3、1%生理盐水琼脂、载玻片、打孔器、毛细管等。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1、3%生理盐水琼脂。
2、抗体:免抗人毛Ig抗体血清。
3、抗原:待检人血清、IgG参考抗原。
4、塑料板、吸管、打孔器。
实验对象: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利用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对应孔中各自向四周进行扩散,如抗原抗体相对应,两者在比例适当处,就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线。若同时具有几种抗原抗体系统,因各自的扩散速度不同,可在琼脂中出现多条沉淀线。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单扩散实验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先将一定量抗体混合于琼脂中,倾注于平板上。凝固后打孔。加入待测抗原。如抗原与抗体一致时,抗原向孔四周扩散,与孔周围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呈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直径大小与抗原浓度成正比。如先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标准曲线,则未知标本中的抗原含量,即可从标准曲线中求出。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查标本中各种Ig与血清中各种补体成分的测定。操作方法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将1%生理盐水琼脂加热溶化。
2、制备琼脂板:取洁净载片一片,放一水平台上,将溶化的2·5m1琼脂趁热用吸管注于玻片上,使其自然流成平面,琼脂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去掉孔中的琼脂。
3、加样:中央孔中加入甲胎蛋白(AFP)诊断血清,1、4孔加肝癌病人阳性血清,2、3、5、6孔加待检血清。加血清至满勿外溢。不可有气泡。
4、加样后,将掠脂板放入有一定湿度带盖容器中,置37℃温箱,24小时观察结果。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1、制备含抗IgG抗体的琼脂板:溶化的3%琼脂、待冷至56℃时吸取1.5ml琼脂与等量适当稀释的抗IgG抗体混合均匀。倾注于水平放置的塑料板上,制成厚薄均匀的琼脂板。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二排,每排5孔、孔距8—10mm,孔要圆整光滑。
图示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模式
2、加样:用微量加样器加样。
(1)第一排五孔分别加入不同浓度(20、25、50、100、200倍)的参考IgG抗原10μl。
(2)第二排五孔,同法加1:50待检血清10μl,3将琼脂板平放于保持一定湿度的带盖容器内,37℃温箱放置24小时观察结果。实验现象与数据: 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1、4孔为阳性对照孔(加已知阳性标本),与中央孔间出现乳白色沉淀线。
2、其余各孔与中央孔如出现沉淀线,且一端与阳性对照沉淀线相吻合者为阳性。证明该份血清含有甲胎蛋白。如两条沉淀线相交,表明二者抗原性不同,出现的沉淀线另一种抗原抗体反应,不能判定阳性。
3、如待检孔与中央抗体孔间未出现沉淀线为阳性,证明待检血清中没有甲胎蛋白。
图示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果2、6孔:吻合沉淀线(阳性)。5孔:交叉沉淀线(阴性)。3孔:无沉淀线(阴性)。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血清标本中IgG含量的测定。
1、以各稀释度标准抗原孔沉淀环直径为横座标,相应孔中IgG含量为纵座标在半对数座标纸上作图,画出标准曲线。
2、依待检血清标本孔沉淀直径,查标准曲线,将查得的唾G含量乘以标本的稀释倍数,即为血清中IgG的含量。注意事项: 思考与创新:
实 验 九
实验名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2、熟悉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实验仪器、试剂:
1、1%鸡红细胞悬液、瑞氏染液。2、6%可溶性淀粉肉汤 肉汤培养液100ml加入可溶性淀粉6g,混匀后煮沸灭菌备用。
3、解剖小器械一套、无菌注射器、显微镜。
实验动物:小白鼠 实验原理: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大颗粒异物的特性,通常选用鸡红细胞作为吞噬颗粒,将其注入小鼠腹腔中,腹腔中巨噬细胞则将鸡红细胞吞入。取小鼠腹腔液涂片、染色后可见鸡红细胞被吞噬的现象,计数100个吞噬细胞中吞噬鸡红细胞的细胞数可判断其吞噬功能。操作方法:
1、于验前3天,小白鼠腹腔内注射6%可溶性淀粉肉汤1ml。
2、试验当天于每只小鼠腹腔内注射0.5ml 1%鸡红细胞悬液,并轻揉腹部。
3、注射后30min,将小鼠处死、取腹腔液涂片并行瑞氏染色。
4、油镜观察涂片。实验现象与数据:
镜下可见吞噬细胞细胞核呈蓝色,被吞噬的鸡红细胞胞浆呈红色,而核则然成蓝色(鸡红细胞有细胞核)。计数100个吞噬细胞,并计算吞噬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结果分析与结论:
吞噬率=(吞噬鸡红细胞阳性细胞/100个巨噬细胞)×100% 吞噬率与试验前腹腔刺激产生吞噬细胞、吞噬的时间等有关。注意事项:
1、小白鼠腹腔注射时注意不要刺伤内脏。
2、如小鼠腹腔液过少时,可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
一、课程名称:基础免疫学 Basic Immunology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与生理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科。它是生物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生物医学分析与仪器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
六、适用学科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1学时)● 免疫器官和组织(1学时)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 免疫分子(8学时)
免疫球蛋白(2学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补体系统(2学时):补体的激活;补体活化的调控;补体受体;补体的生物学功能;补体系统与疾病 细胞因子(2学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与某些病理过程的关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1学时):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参与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免疫球蛋白Fc受体 粘附分子(1学时):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粘附分子与临床
●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学时)
概述
人类MHC—HLA复合体 HLA抗原系统 MHC的功能
HLA与医学的关系 ● 免疫细胞(2学时)
淋巴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 ● 抗原与抗原提呈(4学时)
抗原概述(2学时):抗原的性质;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种类;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抗原 抗原提呈(2学时):溶酶体提呈途径;胞质溶胶提呈途径;非经典MHC分子提呈途径
● 免疫应答(4学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学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学时)●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2学时)
免疫耐受:免疫耐受的机制;免疫耐受的维持与破坏;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基因、分子和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 超敏反应(4学时)
Ⅰ型超敏反应(1学时)Ⅱ型超敏反应(1学时)Ⅲ型超敏反应(1学时)Ⅳ型超敏反应(1学时)
● 免疫学检测方法与治疗(4学时)
免疫细胞与分子的检测(1学时)免疫相关基因的检测(1学时)
免疫学检测常用的标记技术(1学时)免疫治疗的概况(1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医学免疫学》,龚非力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基础免疫学》第四版,William E.Paul主编,吴玉章等译,科学出版社,2003年。《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第二版,沈关心主编,湖北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
九、考核方式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能够发挥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A.NK细胞 B.NKT细胞 C.CTL细胞 D.Treg细胞 E.巨噬细胞
2.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是()A.胸腺 B.骨髓 C.淋巴结 D.腔上囊 E.阑尾
3.主要起调节作用的CD4+T细胞亚群为()A.Th1 B.Th2 C.Th17 D.Tfh E.Treg
4.介导I型超敏反应速发相反应的最主要血管活性介质是()A.组胺 B.白三烯 C.细胞因子 D.腺苷酸环化酶 E.血小板活化因子
5.下列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脂多糖 B.免疫血清 C.细菌外毒素 D.青霉素降解产物 E.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6.sIgA的分子特性,正确的是()A.是可以通过胎盘的抗体 B.是主要分布于外分泌液的抗体 C.是胚胎晚期合成的主要抗体 D.是在感染中最早合成的抗体 E.是五聚体
7.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类型是()A.IgA B.IgG C.IgM D.IgD E.IgE
8.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是()A.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B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C.T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D.B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E.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9.可以同时表达MHCI类和II类分子的细胞是()A.嗜碱性粒细胞 B.红细胞 C.肥大细胞 D.中心粒细胞 E.B细胞
10.天然血型抗体的类别是()A.IgA B.IgG C.IgM D.IgD E.IgE
11.在黏膜表面发挥抗感染作用的抗体是()A.IgG B.IgM C.IgA D.sIgA E.IgE
12.抗体分子上的抗原结合部位在()A.Fc段 B.Fab段 C.CH1段 D.CH2段 E.CL段
13.在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A.完全抗原 B.半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抗原决定簇 E.抗原受体
14.HLAII类分子主要表达于()A.T细胞表面 B.APC表面 C.红细胞表面 D.肝细胞表面 E.神经细胞表面 15.抗原的异物性是指()A.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 B.同种异体物质 C.异种物质
D.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E.成分与自身相异或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16.细菌缺乏下列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存活的是()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以上均可
17.大肠埃希菌在食品卫生细菌学方面的重要性在于()A.大肠埃希菌能产生肠毒素
B.大肠埃希菌可引起各种腹泻
C.大肠埃希菌是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D.常作为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E.以上都不是
18.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可引起 A.菌血症 B.毒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外毒素血症
19.在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A.血液 B.脑 C.肌肉 D.骨骼 E.口腔
20.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除外()A.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巨细胞病毒 D.EB病毒 E.单纯疱疹病毒
21.关于病毒,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 B.专性细胞内寄生 C.对干扰素敏感 D.同时含有DNA和RNA E.耐冷不耐热
22.破伤风梭菌形态生物学特性为()A.抗酸染色阳性
B.是革兰阳性菌,芽胞位于菌体中央
C.是革兰阳性菌,顶端芽胞,周身鞭毛,无荚膜 D.对青霉素易产生耐药性 E.芽胞椭圆形位于菌体顶端
23.不符合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 24.下列无动力的细菌是()A.霍乱弧菌 B.伤寒沙门菌 C.大肠埃希菌 D.痢疾志贺菌 E.奇异变形杆菌
25.毒性作用最强的外毒素是()A.破伤风痉挛毒素 B.白喉外毒素 C.霍乱肠毒素 D.肉毒毒素 E.金葡菌肠毒素
26.杀灭芽孢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是()A.紫外线照射 B.干烤灭菌法 C.间歇灭菌法 D.流通蒸汽灭菌法 E.高压蒸汽灭菌法
27.在正常情况下机体无菌的部位是()A.血液 B.皮肤 C.口腔 D.肠道 E.尿道
28.不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是()A.白假丝酵母菌 B.曲霉菌 C.毛霉菌 D.皮肤癣菌 E.新生隐球菌 29.一女性患阴道炎,曾因治疗其他疾病长期使用过激素类药物。微生物学检查: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镜检可见有假菌丝的酵母型菌。你认为引起阴道炎的病原体是()
A.无芽胞厌氧菌 B.衣原体 C.解脲脲原体 D.白假丝酵母菌 E.梅毒螺旋体
30.细菌的形态、大小、染色体、生物活性等性状最典型的细菌生长期是()A.迟缓期 B.对数生长期 C.稳定期 D.衰退期 E.以上均可
31.流感病毒吸附细胞的结构是()A.衣壳 B.包膜 C.血凝素 D.神经氨酸酶 E.GP120
32.与抗吞噬作用无关的物质是()A.葡萄球菌A蛋白(SPA)B.K抗原 C.LPS D.Vi抗原 E.M蛋白
33.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类脂A E.脂蛋白
34.真菌对下列因素抵抗力不强的是()A.干燥 B.阳光 C.紫外线 D.湿热 E.磺胺
35.下列微生物具有特殊的发育周期的是()A.螺旋体 B.衣原体 C.立克次体 D.支原体 E.放线菌
36.下列细菌中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最强的是,()A.肺炎链球菌 B.A群链球菌 C.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D.淋病奈瑟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37.可产生外毒素的革兰阴性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破伤风梭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霍乱弧菌 E.脑膜炎球菌
38.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细菌是,()A.表皮葡萄球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布氏杆菌 D.绿脓杆菌
E.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39.在沙门菌属的致病特性中,正确的是()A.伤寒沙门菌只对人致病 B.沙门菌食物中毒常出现慢性带菌者 C.沙门菌败血症多见于胃肠炎后
D.肠热症的恢复主要依赖牢固的体液免疫 E.以上都不对
40.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A.磷壁酸 B.外膜 C.肽聚糖 D.多聚糖 E.中介体
41.下列抗生素对支原体不敏感的是()A.链霉素 B.青霉素 C.氯霉素 D.红霉素 E.强力霉素
42.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是()A.支原体 B.衣原体 C.螺旋体 D.放线菌 E.立克次体
43.梅毒的病原体是()A.雅司螺旋体 B.钩端螺旋体 C.伯氏疏螺旋体 D.奋森螺旋体
E.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
44.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荚膜 B.菌毛 C.血浆凝固酶 D.透明质酸酶 E.磷壁酸
45.霍乱弧菌致病的原因是()A.细菌通过菌毛粘附于肠壁,造成炎症 B.细菌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C.肠毒素作用于小肠黏膜,引起肠液过度分泌 D.内毒素使肠壁痉挛,引起上吐下泻 E.以上都不是
46.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 B.菌毛 C.鞭毛 D.芽孢 E.脂磷壁酸
47.病毒核心的主要成分是()A.A蛋白质 B.脂类 C.脂多糖 D.核酸 E.磷酸
48.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A.磷壁酸 B.外膜 C.肽聚糖 D.多聚糖 E.中介体
49.内毒素的毒性作用不包括()A.发热 B.白细胞反应
C.选择性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殊症状 D.DIC E.休克
50.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衣原体 B.立克次体 C.病毒 D.支原体
1 明确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生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医学免疫学》授课过程中, 要想让教员和学生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意识到英语授课的重要性, 必须使其意识到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首先,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增多, 全面提高医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日趋重要;其次,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趋提升, 国家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 但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的数量却没有同比增长。究其原因, 英语水平不高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 要获取和掌握国际最新研究进展, 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创新, 没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是难以实现的。培养七年制医学生的目的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 和五年制学员相比较, 他们应具有更好的英语读、说、听、写能力, 在专业英语水平方面应达到更高的要求, 因此, 在临床医学七年制学员授课过程中采用英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1]。
2 搞清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保证英语授课效果
英语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在医学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医学生对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培养其学习能力, 使其掌握医学专业用语中、英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培养母语和英语的双向交流能力, 以便更好地掌握先进的医学知识和获取信息。因此, 在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免疫学》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学在促进教与学这两个方面, 既要兼顾, 又要突出重点, 必须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语言使用的关系, 不应一味追求英语授课而忽视了《医学免疫学》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通过英语教学获得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上, 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 根据教师和学生英语能力调整采用中、英文教学的比例[2]。
3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模式, 切实增强授课效果
要切实增强英语授课效果,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 要选择合适的英语授课内容。其次, 要认真做好授课前后教与学的充分准备, 教师课前的备课工作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是关系到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而学生在课前结合中英文进行预习, 熟悉本章节基本的专业词汇和讲课重点, 可以提高其听课效率, 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收到更好的听课效果。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互动, 及时征求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意见, 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英语的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讲课内容和进度以及使用英语的比例, 做到边授课、边反馈、边总结、边改进。
4 及时发现和克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医学教育模式下, 在《医学免疫学》授课过程中组织和实施英语教学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如师资力量、师资水平、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是基础、学生是主体、教材是载体[3], 合理地将这三方面有效结合起来, 使教师不仅精通免疫学专业知识, 而且能够准确、流利地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和带领下真正融入到医学英语思维中;同时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和选用合适的外语教材, 克服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激励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参与程度, 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 《医学免疫学》英语教学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 就目前我国国情以及医学教育的现状来看, 《医学免疫学》英语教学的普及与顺利实施, 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医学免疫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医学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有赖于医学院校师生整体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摘要:为适应医学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在临床医学七年制学员医学免疫学授课过程中, 部分章节采用了英语教学。本文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进行初步探讨, 旨在进一步提高医学免疫学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免疫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新炜, 孙雁, 姜华.对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20 (2) :113-116.
[2]曹前, 骆文龙.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5) :782.
关键词 免疫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一、兴趣教学法在免疫教学中的应用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笔者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1.依据教学目的和大纲重点来设计问题
我们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明白了本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对学习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上好绪论课
绪论是医学免疫学的第一章,也是首次要讲授的内容。绪论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整个免疫学的学习情绪。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动例子和一些趣味小故事,比如我国古代医学家用人痘法预防天花的由来,通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等。并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大家要接种疫苗,临床上输错血型为什么可能导致病人死亡,肿瘤、过敏等疾病和免疫细胞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使得同学们对免疫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浓厚的兴趣,急于通过以下各章节的学习寻找答案。
3.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树立良好的师者形象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有利于教学互动的建立,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师生的双向努力。多关心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和人格魅力,学生就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才能获得尊重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绪。
二、理论课新模式的尝试
1.理论联系实际。和临床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例相结合,与自身机体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意义,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为以后走上I临床打下基础。例如讲到补体激活,可以联系临床上异型输血导致的溶血现象;讲到抗原,可以举例临床上一些抗原导致的常见病,如过敏;讲到抗体,可以联系临床上疫苗的注射等。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
2.课堂讨论和针对性讲解相结合
我们根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在网络上或者图书馆中查找相关资料,经学生自己的学习、归纳和分析对讨论题进行准备,课堂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之后围绕教学要求中的难点及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得教学更条理,脉络更清晰。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章节中重点内容的掌握。
3.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讲授形式
将多媒体应用到现代免疫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模拟等手段于一体,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极高的课堂表现力。我们在教学中避免了许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犯下的通病,即制作课件简单粗糙。文字过多而动画和图片太少的幻灯片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和厌倦情绪。所以我们利用网络下载大量的免疫学相关图片,尝试制作一些动画插件,借鉴兄弟院校的精品课件,将这些元素重新整合,力求使讲授内容更生动活泼,更形象具体化,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三、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合理统筹
在免疫教学中,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既有利于对理论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免疫学的初步研究能力。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出的多个实验,涉及免疫学各方面的理论,并将实验与临床相联系。如抗原抗体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我们让学生自己指尖采血,完成血型鉴定;检测T细胞表面抗原的E花结实验中,学生同样是自己独立完成抽血、离心、染色和镜检等多个步骤的操作。因为每个学生做的是自己的样本,所以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性。他们往往积极地多途径地查阅资料,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我们利用幻灯向同学展示临床相关疾病和免疫学进展,这样学生的知识也更加立体化。而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适当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内容,边理论,边实践,互相穿插,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则更易理解和记忆。作为高校的教师,几年来,我们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加强改革传统的课
堂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成功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免疫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金伯泉,朱勇,张新海.硕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8):452—453.
[2]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3—78.
[3]杨静,毛立群.牛秀珑.医学免疫学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57l一572.
一、课程概况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由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两门独立的学科合成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医科类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必修的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医学专科护理专业统设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抗原物质的种类、特性;以及机体免疫系统与抗原物质作用产生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应答的生理和病理效应、免疫学技术应用等内容的一门学科。医学免疫学从早期微生物学的抗感染免疫开始,现已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领域也早已超出抗感染免疫范畴,而涉及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涉及基础免疫学理论;临床免疫学部分只涉及超敏反应有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并力争用所学知识去理解、联系临床问题。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其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抗原物质、抵抗力、遗传变异和培养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致病机制和免疫性,以及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等内容。本课程按系统可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学三部分。而细菌学和病毒学又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介绍微生物的共性,属于基本知识,即重点内容。各论内容介绍各种微生物的个性。由于微生物的种类非常繁多,所以会感到微生物学的知识比较庞杂和零散,难以记忆。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按系统掌握重点内容,以总论部分内容为纲,将各论知识有机地串在总论知识的纲上,便于记忆。教师在辅导时也应注意联系临床病例帮助理解和记忆。
根据高等教育专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同时也适当增加了学科进展方面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都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地方电大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教学条件开设全部或选开部分实验课程,使学员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标本,实际操作细菌标本的涂片染色以及基本的免疫学检测,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对免疫学理论的理解,为学习后期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医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课程为5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课内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电视讲课18学时,实验27学时。学生应切实抓住时间,保证自学的学时数,做好电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和良好的考试成绩。
和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同期开设的课程有人体生理学、医用生物化学。这些课程均为本课程的基础。第三、四学期开设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医学遗传学与本学科内容也有联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某些概念及疾病的理解涉及上述相关课程的内容,可参考有关学科的教科书。
二、教学资源
(一)文字材料
1.《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由白惠卿、陈育民、安云庆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第一篇免疫学共10章。其中1-5章为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的顺序排列。6-7章介绍抗原系统。8-9章介绍免疫系统识别抗原物质后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规律及生理和病理效应。第10章介绍免疫学应用,主要包括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诊断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共27章(章节序号与免疫学章节序号连续排列),按学科内容又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学三部分。其中11-17章为细菌学总论,介绍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消毒灭菌、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等有关细菌学的基本知识。18-23章是细菌学各论内容。24-27章是病毒学总论,介绍病毒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感染与免疫、感染的防治和实验室诊断等内容。28-32章介绍病毒学各论的内容。其他微生物的内容自33-37章,分别介绍了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真菌的基本知识。
2.《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学习指导》
该书是与主教材《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配套使用的辅导用书。全书37章与主教材编排相同,每章(“其他微生物学部分”测试题集中排在第37章后)均由重点难点内容、测试题和参考答案三部分组成。学生可在学习教材的同时学习辅导教材相应章节,以便更好地抓住重点,理解难点,并通过课后练习和自测,加深理解,巩固大纲要求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音像教材
教学录象:共18讲。其中免疫学7讲,由首都医科大学免疫学系安云庆教授主讲;微生物学11讲,由首都医科大学免疫学系陈海伦副教授主讲。每讲50分钟。录象内容是主讲教师讲授的本门学科重点内容。微生物学部分还包括一些形态学的图片和照片,以增强感性认识。学生在看录象教材之前,应先预习、自学教科书和学习指导中相关章节内容,课后应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网上教学
网上有与文字教材相对应的各章节辅导。每章主要包括学习建议、知识结构图、概念简释、重点难点内容介绍、思考练习和参考答案等内容,分8次播出。第一次介绍概述、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2章)。第二次介绍免疫球蛋白(3章)。第三次抗原与HLA(6-7章)。
第四次介绍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及免疫学应用(8-10章)。第五次医学微生物概述(11-17章)。
第六次介绍微生物各论(18-23章,28-32章)。第七次介绍病毒学各论(24-27章)第八次介绍其他微生物(33-37章)。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为90。电视讲课18学时,每周播出一讲。电视复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按照一学期18周,每周5学时进行安排。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自学时间。下表所列安排可供参考。
教学内容周电视课
次(文字教
材)
第1-2章
免疫学概述、免疫
网上
课后练习辅导 网上
免疫学实验
辅导
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 补体系统 细胞因子
(1)沉淀反应:单扩散测免疫球蛋白含量(试剂盒)
医学免疫学第3章 3 第4章 4 第5章 第6-7
5章 6
第8-9章
与微生物学
网上作业
1(2)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辅导测妊娠尿HCG(试剂盒)
网上
抗原、主要组织相
辅导容性抗原系统医学免疫学(3)ELISA试验:测血清乙肝表面抗
与微生物学原(试剂盒)注:免疫应答、超敏反
网上作业2 或次日看结果 应
辅导第10章 免疫学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学概述 细菌学实验 网上医学免疫学
细菌的形态与结辅导与微生物学第11章(1)显微镜油镜头使用 5 作业3 构 10
第12-13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代谢、遗传与
(2)细菌基本形态观察(3)细菌特殊结构观察
变异第14章 细菌的致病性 12 第15章 抗菌免疫 13 1
4第16-17章 第18-23章
消毒与灭菌 细菌学各论
网上辅导6 网上辅导7
医学免疫学
病毒学各论
网上辅导
教材第17 33-37
章
四、教学媒体播出及使用信息
8其他微生物
与微生物学作业
4(2)革兰染色法
(4)细菌培养性状观察:菌落类型、色素、溶血
第24-1
527章
病毒学总论 16
第28-32章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网页()将提供网上辅导内容及教学研讨会时间。农医部电子邮箱是:lyx@crtvu.edu.cn Tel:010-66490526 主持教师电子邮箱是:tangyt@crtvu.edu.cn Tel:010-66490526
五、教学环节
1.自学为主:本课程以自学为主。学员通过自学文字教材、收看电视课程或录象、参加网上辅导、完成作业、参加实验和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进度可参考教学安排表,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
2.辅导:网上辅导分8次。同学们平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进行答疑。教学点的面授辅导可以集中在实验课时个别辅导或酌情安排集中辅导。
3.作业:本课程安排作业4次。免疫学作业两次,微生物学作业两次。以作业本形式下发给每位学员。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2%。中央电大将不定期地抽查学生作业,检查作业的完成及批改情况。
4.实验:各教学点可根据当地实际条件选做4-5个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成绩低于5分者不得参加本课程的期末考试。实验指导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统设课程实验指导汇编》。
5.教学研讨:本学期暂定一次网上教学研讨,具体时间届时在网上发布。
六、教学组织建议
(一)自学
远程教育的学生以自学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形式。要学会读书,书要反复读,用心读,才能理解、掌握。
(二)电视课
1.受电视课程学时的限制,电视录象课程每一讲内容都高度凝练,信息量集中在最重要的内容上,不能涵盖全部考核内容,也不像在课堂上讲课会反复强调、重复所讲内容。2.免疫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各种名词、概念层出不穷,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因此期望听一讲电视课程即能听懂记住大部分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3.由于本门课程的相关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与本门课程同期开设,而关系密切的病理课程在后期开设,所以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概念或疾病不易理解。看电视课主要是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印象。
(三)辅导
教学点的辅导答疑可以在实验课时进行个别辅导或酌情安排集中辅导。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的教学,注意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中辅导的时间不宜超过总学时的1/3。
本课程辅导教学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虽是两门学科,但免疫学是由研究病原微生物及抗传染免疫发展起来并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免疫学的新理论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日益更新,但本专业学生应着重基础理论学习,并应注意联系微生物学内容,将有助于理解免疫学理论。
2.微生物学是兼有形态学和机能学的课程,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等生物学性状是为了解其致病机制,而最终目的是为临床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因此,学习微生物学应以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为核心,将形态和机能有机联系,有助理解和记忆种类庞杂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3.免疫学和微生物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和临床有密切联系。因此学习中应注意联系临床病例,学会用所学的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知识解决临床的实践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学习中应注意归纳综合和系统化。讲课时是纵向的按各章节分述,但考核时常是横向的各章节内容混在一起。因为引起一种传染病的有可能是多种不同病原微生物,而一种病
原微生物又可引起多种临床疾病。因此必须通过归纳的方法,建立整体观念,从整体认识疾病的角度去归纳可能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5.在掌握病原微生物共性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而每种微生物都有其形态、培养、抗原性、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诊断、预防、治疗等诸多方面的特点,令人难以记忆。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分门别类地按系统去掌握共性。在此基础上,再去记忆个别重点微生物的特殊之处。要注意抓纲举目。纲目即共性,属于总论部分的内容,可用其为线索将各论不同细菌的特点即个性串联在一起,万不可杂乱无章地、零散地记忆。
【基础医学免疫学研究生】推荐阅读:
医学免疫学学习方法11-06
模块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07-09
临床医学基础12-26
激光生物医学工程基础12-10
中医学基础重点答案09-23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10-14
中医学基础测试试卷11-17
医学基础知识竞答答案12-05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