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抢抓机遇求发展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抢抓机遇求发展(精选8篇)

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抢抓机遇求发展 篇1

开拓进取

抢抓机遇求发展

2008年即将过去,临沂兰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2008年,全年施工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完成产值11000余万元,实现利税495万元,基本完成了全年经营目标。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抢抓机遇,拓宽建筑市场

2008年,建筑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无法躲避的“金融风暴”危机着各行各业,面对2008年的严峻经营形势,我们只有抢抓机遇,拓宽市场才是发展之路。我公司立足建筑施工,确立“强化主业、优化三产、抢抓机遇、加速发展”的思路,找到自己的优势,围绕把企业做强、做优的战略目标,奋力开拓市场,加快结构调整,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全力构筑企业发展的新优势,快速抢占市场,扩大企业生存空间。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公司本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以质量求信誉,以质量求生存,狠抓工程质量管理,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企业内部的《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创优工程管理措施》、《质量通病预防措施》、《质量安全奖惩办法》等制度,在施工过程中,首先明确质量管理目标,签订项目经理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对分项、分部工程的检查,执行严格的验收制度,对达不到要求的,限期责令整治,对于重点工程,群策群力,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对难点部位进行专人负责,跟踪管理。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突出亮点工程,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

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公司主抓了“宣传教育培训责任制”,层层落实,隐患排查整改落实到人,扎扎实实抓好基础工作,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制度,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加大项目管理力度,设立项目专职安全员,制定出详细的事故应急预案,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定期不定期对在建工程进行检查,以确保安全生产目标顺利实现。

三、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企业技术力量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方针,培养责任心、事业心强,富有朝气和潜力的新生力量,始终保持稳定的高素质的核心员工队伍,为企业发展积聚后劲和活力。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聘请了具有一定实力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并从高等院校吸收专业大学学生,分配到不同岗位,并逐步担任重要职务。注重职工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强业务骨干的培养力度,掌握新规范、新标准,着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人才的建设,提高了企业整体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公司的技术水平。

四、树立全员服务理念,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我公司在加强内部企业管理制度,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的同时,也加强了全员服务经营理念的建设,并把这一理念贯穿到每一位职工的心里,使职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树立起“企业声誉第一”的思想,本着“我与企业共生存、企业兴旺我光荣”的原则,尽职尽责的做好服务工作。近年来,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企业信誉的不断提高,广大用户的充分认可,工程投标中标率有了明显提升,从而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五、拓宽渠道、多业并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要生存发展,根本出路就在于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施工企业间的相互压价,让利愈演愈烈,这种无序的竞争使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势一直面临严峻形势,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在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维一出路就是把自己定位在市场,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应付市场,而是要研究市场,了解市场、熟悉市场,正确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是一条求得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针对公司现状抓好多元化经营,今年公司多种经营收入就占了很大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适应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只有通过寻求新经济增长点,企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抢抓机遇求发展 篇2

一、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瞄准解决城市热点难点问题, 抢抓市场机遇

首钢环境产业公司的前身是能源环保产业事业部。前些年一直从事冶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曾创建了我国冶金企业首家循环经济产业园, 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形象。但是, 随着首钢搬迁调整, 我们的生存危机出现了。以前我们主要服务首钢内部, 业务区域在首钢大院内。北京地区停产以后, 首钢钢铁业扩展到一业多地, 我们可以随着钢铁业到多地配套发展钢铁环保产业, 这是一条水到渠成的路子。但是, 当时面临的形势是:一边是我们继续依靠冶金固废循环利用这个单一的发展渠道, 满足于钢铁固废处理的小圈子;另一边却是我国蓬勃发展的环境产业, 环境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 有着潜力巨大的市场前景。首钢环境产业这个时候向何处去, 能不能从自身的小圈子进入快速发展的大圈子, 转型的任务迫切摆在了我们面前。

面对这样的形势, 我们到底怎么发展?优势在哪?劣势在哪?创业点又在哪?带着这些思考, 我们立即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大讨论, 做了“四个研判”:一是研判国家和地方政策;二是研判国内外环境产业发展趋势;三是研判我们自身的优势;四是研判我们的切入点。进而又提出了“三跳”:必须跳出首钢看社会发展变化, 跳出钢铁看城市发展需求, 跳出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看多类固废开发利用。通过大讨论, 干部职工的认识逐步深入, 我们坚定了要拓展一条有利于首钢环境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思路, 从而开启了从钢铁环保向城市环保转型的探索之路。

1. 敏锐捕捉市场, 找准转型发展的切入点

2009年3月份, 我们偶然得到一个信息:北京市正在为垃圾无处填埋的问题挠头, 规划中的城市垃圾焚烧处理项目无法落地。听到这个信息, 我们马上进行了解分析, 成立了专项筹备组, 开展了广泛的学习、调研、对接。我们了解到:北京市的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九大类固废产生总量年均达到6000万吨以上, 生活垃圾每天产生1.84万吨。而各种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却跟不上, 存在缺口, 其中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废油脂、建筑垃圾、污泥、废玻璃等固废处理缺口尤为突出。当时,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基本上采取的都是填埋方式, 不仅占了大量土地, 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找不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置的办法, 城市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垃圾围城”现实。与此同时, 老百姓对生活品质越来越注重, 垃圾问题成为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成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这时候, 我们预感到, 机会来了。老百姓关心的, 政府关注的就是我们努力进入的机遇。

2. 牢牢把握机遇, 抓实项目落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发挥自身多年从事冶金环保积累起来的人才、技术储备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进行准备。为了拿到项目, 我们主动出击去抢市场, 期间我们吃过“闭门羹”, 也坐过“冷板凳”, 但我们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首先确定首钢在北京地区能利用土地的可行性, 同鲁家山矿“一拍即合”;然后利用首钢品牌, 主动出击, 到市政市容委推销自己, 发函求见领导, 在项目建设上又“一拍即合”。硬是从其他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中抢来了项目。

在垃圾厂的选址上, 有一个“邻避”效应。大家都知道建垃圾焚烧处理厂是好事, 但就是不愿意建在自家门口, 而是离我越远越好。国家环保部对于选址有相应的规定, 就是垃圾处理厂厂界距离居民住宅、学校等公共设施应通过环评确定, 不应小于300米。现实中就是达到了国家规定, 反对声还是有。前不久, 媒体就报道了杭州的部分老百姓反对建设垃圾处理厂。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 北部有阿苏卫、东部有高安屯、西部有六里屯、南部有南宫等大型垃圾综合处理中心, 但由于选址困难及周边群众对垃圾焚烧不理解, 项目进展缓慢。市政市容委的“十一五”中期报告中曾明确指出,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艰苦性和风险性, 规划的项目无法落地。这样一来, 鲁家山就有相对的优势, 因为鲁家山矿区周边2000米以内都无人居住, 四周群山环绕, 地理位置比较理想。同时, 鲁家山矿在经历多年的发展以后, 当时也在积极探索一条资源综合利用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 天时、地利、人和在我们首钢聚齐了。

落户首钢的垃圾处理项目, 全称是北京首钢鲁家山生物质能源项目。它地处门头沟区潭柘寺镇首钢鲁家山矿区,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31.32公顷, 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日处理生活垃圾3000吨, 年处理量100万吨, 是我国单体最大的垃圾焚烧项目。该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资金补贴1.9亿元;北京市财政补贴9.7亿元;北京市财政给予鲁家山矿地上物补偿4300万元;北京市还将支持鲁家山循环经济宣教中心建设资金3200万元, 以及日常运行费用。此外, 近两年环境产业公司注册, 还获得了北京市财政资金支持1.6亿元。

3.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我们干的是新产业、进入的是新领域, 没有现成的经验, 无论是理念上, 还是技术上、管理上, 都需要创新、突破。每一项创新、突破, 都凝结着大量的心血。为了把北京市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 参与建设的首钢各级干部职工发扬首钢人艰苦创业的精神, 协同作战, 创出了同类工程最快速度。

垃圾发电项目运作前期, 筹备组只有10个人, 任务非常繁重。办理审批手续繁杂、工作量大, 我们迎难而上, 大家加班加点、没有丝毫怨言。我们筹备组的同志主动深入到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和房山区青龙湖镇, 挨家挨户做好公众参与调查工作, 面对村民的疑惑甚至是不理解, 耐心讲解, 一趟不行就跑两趟、三趟, 最终环评公众参与同意率达到90%, 远超国内80%的平均水平。仅用3个月时间, 我们就完成了正常情况下需要一年多才能完成的前期手续批复程序。我们的经验和做法, 被北京市发改委称为“鲁家山模式”。

工程建设阶段, 也经受了一次次的考验。首钢的建设者们开山造地, 光场坪, 就用炸药1千吨, 运出土石方量250万立, 铺成一米见方的土石路, 总长度2500公里, 超过了京九铁路。三伏天, 焊接锅炉的时候, 几十名高强焊工在四五十度高温环境下, 一干就是半天儿, 全身衣服湿透, 浑身都捂出了痱子。就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 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鲁元一线、二线倒送电的时候, 生物质公司生产部的同志一直盯在现场, 投入到各项调试工作中, 确保了倒送电一次成功。2012年7月21日, 北京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 生物质能源项目经受住了山洪的考验。

工程建成后, 来这里参观考察的人们都被这个宏大的工程震撼了。《北京日报》的记者写到:55米高的绿色厂房, 外立面酷似魔方;100米高的烟囱, 被装饰成白色的魔杖。开车走在门头沟区潭柘寺镇鲁家山山区新建成的鲁坨路上, 看到了一座规模如同超大购物中心的魔幻世界。加拿大驻华大使讲, 这是我看到的世界上最好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4. 高起点、高标准、高站位, 用发展的视野规划首个国家级城市固废类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在建设好生物质能源项目的同时, 我们并没有满足于眼前, 而是系统思考用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 由点及面, 最终把首钢环境产业做大做强。2011年, 在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 我们又成立了工作组, 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走遍了北京各大垃圾中转站、填埋场、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厂。调研了天津、苏州、青岛等国内园区。邀请芬兰、瑞典、丹麦、日本等国际知名园区的设计者进行学习交流。同美国GE、澳大利亚创源、以色列IDE、德国莱茵、西门子等公司进行了几十次的技术交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进行研讨, 我们初步编制出了45000字的《北京市鲁家山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规划》。

在规划中, 我们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规划。一是与智慧城市对接, 引入“物联网”概念, 打造涵盖废弃资源收集、运输、集成处理、产品利用的产业链全流程;二是全循环, 实现园区项目与社会动脉产业之间、园区项目之间、园区项目自身的物质与能源的三级循环;三是观展式, 配套建设国家级宣教中心, 普及环保知识,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园区建成后每年可以处理城市固废285万吨, 净输出能源相当于10万吨标煤, 减少碳排放量207万吨, 相当于种植1.2亿棵树。

经过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国内22名专家、北京市14个委办局6次详细论证, 《规划》终审一次通过。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 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起点高、标准高, 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 我们又编制了《北京市鲁家山循环经济 (静脉产业) 基地实施方案》, 2012年12月21日通过了国家发改委评审, 并于2013年8月取得批复。成为唯一的国家级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示范园区。从单一的生物质能源项目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首钢的环境产业展现了光明前景。

二、以对历史、对企业、对老百姓高度负责的态度, 努力将工作做到极致, 在全社会树立极好的环保形象

生物质能源项目是北京市重大民生工程, 项目前期经过了严格的环评, 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烟气处理工艺等环保技术。项目建成后, 如何运营管理好这套先进的工艺设备, 尽快发挥出效益, 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考验。2013年12月21日, 该项目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我们凭着多年的技术积淀和人才储备优势, 工作开展有条不紊。按照普遍的运行规律, 垃圾发电厂要试运行一年时间, 也就是必须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考验, 才算进入稳定运行的状态。

目前, 我们正努力使项目运行调整到最佳状态, 把内部可控的工作做到极致, 驾驭一流工艺设备的信心也在快速提升。但是, 项目试运行过程中, 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针对公司附近老百姓的不理解和怨言, 我们不躲不绕, 本着对历史、对企业、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 积极面对, 主动去解决。

1. 迅速与当地政府建立了沟通协调工作机制

民生无小事, 我们发挥当地政府的优势作用, 紧紧依靠政府做好当地群众工作。在总公司党委领导下, 我们迅速成立了“鲁家山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协调小组”, 建立了沟通协调工作机制, 与门头沟区政府、区市政市容委、环保、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 面对面沟通协调, 召开了11次协调会议, 协商解决老百姓反映的具体问题。如, 应当地村民要求, 我们在鲁坨路北段 (鲁家滩村口) 加装了车辆限速、禁止鸣笛等标识牌。再如, 我们与潭柘寺镇政府签订了道路清扫有关协议。

2. 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 消除老百姓的疑虑

老百姓不理解, 归根到底是对项目不了解, 因此, 只有把这个项目做好了, 用事实说话, 用数据说话, 才能取得理解。今年5月26-27日, 我们邀请北京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对生物质能源进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工作, 主要对烟气排放、污水处理、厂区环境、厂界噪声、炉渣的热灼减率进行监测。同时, 我们还请潭柘寺镇政府及鲁家滩村委会自主选择专业监测部门, 他们委托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对生物质能源项目烟气、鲁家滩村环境空气、水、土壤等进行监测。两次监测数据结果都合格。在监测取样过程中, 我们请村民代表现场监督, 保证取样的真实性, 让老百姓放心。

3. 把老百姓请进来, 增加工作透明度

为了增进理解和认同, 让老百姓看得见, 做到心里有数, 就得带着感情去工作, 建立信任。今年6月至8月, 我们先后4次邀请潭柘寺镇政府领导、潭柘寺镇11个村主要领导、鲁家滩村委会领导及村民代表70余人, 先到其它的露天垃圾填埋场去看恶劣的环境, 然后再到生物质能源项目现场参观清洁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工艺, 通过对比增强感性认识。公司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干净整洁的厂区环境给大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参观的同时, 我们还通过座谈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回答代表们提出的问题, 使大家对项目增进认同感。我们还邀请了门头沟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现场参观。我们规定每周四是开放日, 公司网站上公布了预约参观电话。我们还在厂区显著位置设立了电子大屏, 实时公布在线数据, 以各种形式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4. 加强对项目的宣传, 树立极好的环保形象

项目运行以来,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们先后接待了100多批、2000多名国内外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考察, 产生很好的社会反响。

一名青岛来的同行由衷地说:“你们的项目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技术, 很多都是国内首创, 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染物的零排放, 太先进了, 不虚此行”。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感慨地说:“太震撼了, 与之前去过的一些项目相比, 首钢生物质项目的环境是最好的, 放眼望去就感觉是在一个公园里, 为首都西部又增添了一个集产业聚集、技术集成、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好去处。”

一位热心环保、慕名前来的市民朋友说:“听说首钢能用垃圾来发电、供暖, 特别好奇, 所以专程过来看看。真是为北京市民办了件大好事。”

首钢一些单位的职工看了说:“没想到这么大的项目、这么复杂的工艺, 这么快就建成投产了, 可以称得上是首钢转型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最近, 我们制定了专门方案, 对参观接待的流程、环节、内容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 向社会展示首钢新产业的新形象。

三、几点体会

我们在从事环境产业过程中, 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和体会。

1. 首钢人不仅能干好钢铁, 也有能力干好城市综合服务商

如果说渤海湾填海造地建京唐是首钢人整体协同作战创造的一个奇迹的话, 那么燕山脚下开山造地建生物质能源项目同样也是首钢人整体协同作战创造的又一个壮举。正是因为有了首钢整体合力做为雄厚基础, 所以才创出了这项首钢转型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北京市主要领导在一次协调会上指出, 首钢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落地, 使北京垃圾处理难题得以破题, 使首钢环保产业走上大转型大发展之路。所以, 我们很多人都从中收获一种信心:首钢有着各方面的深厚积淀, 只要把这种深厚积淀挖掘整合好, 就一定能把城市综合服务商干好。

2. 市场是抢来的, 等是等不来的

要把看准的机遇和市场抢抓到手, 要有一种“狼”的精神。现在企业不管做哪一个产业、进入哪一个领域, 都面临着竞争, 机遇和市场对每家企业都是公平的, 就看谁能抢到。通过这几年的实践, 我们深深感到“市场是抢来的, 等是等不来的”。对机遇要有很强的嗅觉, 要像“狼”捕捉猎物一样“两眼泛绿光”, 不达目的不罢休。如, 首钢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也是我们抢来的, 当时拿这个项目时, 我们排在北京市5家企业后面, 我们组建专业小组, 积极配合市市政市容委、发改委、住建委等政府部门开展政策调研、技术交流、分析试验、组织汇报等工作, 用真诚、用实力打动了政府管理部门。现在项目成功落户首钢, 即将投产。

为了掌握餐厨垃圾及地沟油产生、收运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餐厨垃圾课题组的同志有的扮成餐馆小时工, 深入到餐饮单位内部调研, 有的连续两个多月每天晚上到餐馆门口蹲守, 跟踪非法收运车辆的行踪, 经常到次日凌晨。冒着一旦被察觉可能遭受人身伤害的风险, 摸清了部分区域餐厨垃圾和地沟油的去向, 为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一体化项目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依据。

3. 转变传统思维, 做百姓的好邻居

建设生物质能源项目是一件好事, 但如何把“好事办好”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认真思考, 周密组织。我们原来做冶金环保基本上都是在厂区的大院里, 只要把我们自身的人员、技术、管理等工作做到位, 就OK了, 很少涉及到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事。但一旦从厂区大院里走出去做城市环保, 我们发现, 干城市环保产业必须改变过去的思维, 老百姓就在你的身边, 就是你的邻居, 怎么和老百姓和谐相处, 是摆在我们面前绕不过去的问题。除了要做好自身该做好的事情, 同时也必须要把当地政府和百姓要求我们做的事情做好, 妥善地处理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4.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集聚竞争的实力

做城市环境产业是我们没干过的不熟悉的新领域。要想把没干过的高端产业干好, 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只有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 才能自主集成创新, 才能真正形成我们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 生物质能源项目炉渣再利用就是我们的创造, 炉渣是生活垃圾经过焚烧炉焚烧后出的渣子, 国内其他企业采用的是湿法处理, 对环境污染比较大。我们为了将这种副产品变废为宝, 继续利用, 专门组织成立了炉渣课题组进行攻关, 通过反复学习、对比国内外有关工艺技术, 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干法工艺处理的构想, 完成了国内第一条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干法处理试验生产线工艺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目前, 项目已经投产, 初步生产数据表明, 我们的有色金属的选出率是湿法工艺的1.6倍。

5. 发展新产业、进入新领域, 需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做支撑

现在, 我特别羡慕首钢钢铁业的兵强马壮, 人才济济, 每个专业背后都有一支团队作支撑。发展新产业同样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做支撑。我们在发展环境产业中, 始终坚持“干一个项目、掌握一门技术、形成一个产业、造就一批人才”的理念。通过出题目、压担子, 大胆放手在实践中选拔人才, 一批在城市环保产业方面的带头人脱颖而出, 他们带领的一个个团队, 迅速带动和壮大了产业发展。同时, 不断发展壮大的产业也成为打造复合型的高素质的各路人才的练兵场。

6. 善用首钢品牌, 更要善于维护好首钢品牌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环境产业公司的干部职工越来越体会到, “首钢”两字确实是老字号的金字招牌, 到哪一提我们是首钢的, 都认。也正是充分依靠了“首钢”这个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号召力, 我们才得以赢得各个方面的支持。首钢这个品牌是几代首钢人创出来的, 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 我们在使用品牌开发新产业、开拓市场的过程中, 也要时刻有维护企业品牌的强烈意识, 把维护企业品牌形象作为一种责任, 切实自觉落实到自身的各项工作、各项行为当中。

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抢抓机遇求发展 篇3

一、循序渐进发展,形成较大规模

全国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始于2003年,随后多省市陆续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试点工作,初见成效。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北京市科协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围绕企业创新需求,汇聚和引导院士专家等高端智力资源向基层聚集,推动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工作站建设稳步发展,呈现良好势头。2009年5月,燕山石化率先成立了北京地区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截至目前,市科协已推动成立了6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6个“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工作站在注重质量的同时,数量稳步增长,已经从调研筹备、初创引导成功过渡到规模扩张和制度完善并重的关键时期。

二是工作站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60个企业工作站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领域有17个工作站。

三是工作站分布于大多数区县,集中于高新产业密集区。60个工作站分布于全市11个区县(其中海淀区25个,大兴区9个,丰台区10个,朝阳区6个,东城区2个,昌平区2个,顺义区2个,西城、通州、房山和石景山区各1个)。

二、作用不断显现,成效日趋明显

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引进院士及其团队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为企业技术决策把关定向,帮助企业排解技术难题,引领培养创新人才,迅速提升研发水平。

60个工作站6个服务中心,共引进院士117位;进站院士包括中科院院士2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89位、两院院士2位,外籍院士1位。所服务的行业涉及石化、航空仪表、钢铁、医疗、能源、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卫星遥感、物联网、云计算、矿石开采等领域,推动了150项创新技术在企业中的研发和运用。

截至2013年11月,全市工作站共申请专利1347项,获得专利授权632项;为建站单位带来约357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9200万元的间接经济效益,推动构建并完善了科研及产业资源对接机制,优化了北京创新资源平台。

工作站作为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在受到企业的欢迎的同时,更是得到了院士专家的赞赏。建站企业提供了比较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选派了企业内部优秀的科技人员参与工作站管理,相比社会上众多的引智活动而言,科协系统建立的工作站工作踏实、放心,有可靠性。进站专家保罗生物科技园的邓子新院士、建材总院的徐德龙院士和方正国际的王越院士都表示,愿意借助科协工作站平台,引进、提炼、孵化项目,实现更多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一)聚集科研力量,突破关键技术

工作站围绕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引入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将外在的科研力量与企业已有的技术力量、生产条件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通过联合攻关形成科技成果,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与较大的社会效益。

工程院彭苏萍院士与神华集团合作的神东矿区现代煤炭开采项目,着力于生态脆弱地区大型矿井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将为我国60%的煤炭开采地区探索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北京二十一世纪科技公司依托进站的3名院士及其团队,围绕空间信息服务产品研发等国家重大专项攻关,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小卫星遥感测控一体化运营技术”开发建设,首次实现了国内遥感数据的出口创汇,获得经济效益650多万元。

(二)构建创新网络,推动协同创新

创新资源在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分布不均匀现象十分突出。两院院士是各领域的顶级专家,也是领军人物;他们既可以身先士卒攻克难题,也可以统筹调度,为企业发展充当“桥梁”和“纽带”,协助企业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孙燕院士常年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身兼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WHO癌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数职,是内科肿瘤领域的泰斗之一。在他的参与协调下,京卫医药科技集团成功开展了抗肿瘤临床免疫学研究,获取生物技术多肽及单体药用研究等多项成果。李正邦院士同时是钢铁研究总院和北重汽轮电机公司两家单位的进站专家。当北重汽轮电机自主研发660MW超超临界汽轮机高温材料时,李正邦院士牵头带领钢铁研究总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北京京城机电控股公司中央研究院和北重汽轮电机这几家材料产业链上的重点单位,各尽所能开展合作,进行项目攻关。

(三)优化创新环境,促进人才培养

建立在科技人员身边的工作站,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成为院士专家团队和企业共建的创新基地。

由院士专家“领衔”,带领企业科技人员参与重大课题的研发,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是工作站的特色。位于丰台园的旭阳化工集团就组织了140多名员工参与到王佛松院士等领衔的全生物基PBS降解塑料项目中。请院士专家“讲学”、“办班”,针对企业科技人员的知识能力现状,有目的地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已经成为很多工作站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京蒙干细胞公司每年一次的“细胞治疗研讨会”在院士工作站的支撑下,越办越火,具有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有的建站企业还利用院士专家的科技资源,与他们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把企业科技人员选派到院士专家所在单位,进行定向或委托培养。

三、机制逐渐完善,服务日益规范

务求实效始终是北京市科协一直倡导的建站原则,根据北京实际情况制定推动工作方案,合理设置建站标准,防止盲目追求建站数量,努力提供科协特色鲜明的服务。

(一)坚持需求导向,注重示范带动

nlc202309011521

企业有效需求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市科协调研后认为,北京建站要做好布局谋篇的工作,首批建站企业应选择基础较好、行业影响力较大、企业需求较强的企业。对每家申请建站单位,本着对企业和专家双方负责的态度,市科协认真调研核实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邀请院士专家及其团队,及时协调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二)立足北京实际,探索多种形式

为满足不同规模、不同领域、不同性质单位的创新需求,市科协不断创新工作站方式,工作站中,既有建立在企业的,也有建立在事业单位的(如安贞医院);6个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中既有为区域及园区各类企业服务的朝阳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亦庄经开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和丰台园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也有专为工作站服务的海淀园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还有为委办局下属单位或集团内企业服务的北京市交通委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和中国医药集团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丰台园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立足科技园区创新企业密集的特点,为已建站的企业和不具备建站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通过组织交流、研讨、调查等各种途径,准确掌握企业在技术研发、技术革新、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难题,由院士专家给予针对性指导,弥补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对中小企业覆盖不足的欠缺,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力。

(三)注重制度建设,开展全程服务

为规范管理,突出实效,市科协注重工作站运行状态和成效,健全服务措施。一是对企业建站工作提出基本要求,强化企业领导重视,引导企业为工作站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保障条件;二是协助企业做好工作站工作规划,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站运行机制;三是指导企业与院士专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做好跟踪服务,掌握工作站的实时动态,为工作站的良好运行、发挥作用打下牢固基础。

(四)加强部门合作,完善工作体系

经过4年多发展,北京市工作站工作已逐步建立了由市科协牵头,中关村管委会、市知识产权局等多单位参与,各区县科协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通过广泛联合、分工协作,初步实现了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扩大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的对象、领域,形成了从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保护到转化应用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考虑到中关村在首都自主创新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市科协与中关村管委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通过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整合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与中关村创新需求对接,全力为园区企业开展创新提供综合性服务。制定并印发《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属园区企业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意见》,建立完善的工作程序、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力推进园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及发挥作用。面向中关村各产业联盟、重点企业以及协会商会等,依托工作站平台,发掘和培育一批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孵化项目。

实践证明,院士专家工作站是政府(科协)搭台引导、院士专家与企业互利合作进行科技创新的有效形式。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对于提高建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增强首都科技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发展特色,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战略步伐具有重要意义。院士专家工作站正逐步成为市科协服务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一项新的品牌工程。

责编/杨芳

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抢抓机遇求发展 篇4

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实现国土资源工作快速发展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厅的领导下,我们以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年初确定的`年度工作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奋进,实现了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突破,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部分工作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作 者:王圣林 作者单位:莱芜市国土资源局,山东,莱芜,271100刊 名:山东地质英文刊名:GEOLOGY OF SHANGDONG年,卷(期):18(3)分类号:F205关键词:

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抢抓机遇求发展 篇5

——万山特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林业生态建设总结 2010 年,万山特区在国家、省、地等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精神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坚持当前与长远、扩投资与调结构、保增长与惠民生相结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努力探索具有万山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路子。目前,各项转型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强力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一)加强领导,构建助推转型的强有力工作机制 万山特区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后,万山特区人民政府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及时成立了促进万山特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特区政府分区长担任,特区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形成了“特区人民政府负总责、区属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上下贯通、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为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2010 年 8 月,万山特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万府发 „2010‟35 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重大产业布局、投融资、财政税收、科技人才、环境整治与保护、劳动保障等方面倾斜扶持。为万山特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极强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为万山转型发展开辟了新的起点、创造了新的机遇。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激发全民助推转型的内在动力

万山特区纳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后,在全区范围内展开了全方位宣传,特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 全力推进,全区人民意识到“只有转型发展才有出路”,积极摒弃 “等、靠、要”思想,逐步树立起“靠政策更要靠落实政策的行动” “我创业我光荣”的意识。用抢抓机遇、时不我待的积极行动,形成了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助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内在动力,开创了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的新局面。

二、励精图治,克难攻坚,林业生态建设初显成效 由于万山朱砂矿经过多年的长期开采,现汞资源已经枯竭,汞矿企业完全倒闭破产,矿区社会遗留问题多,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几年,万山的生态治理工作紧紧围绕制定的工作目标,努力战胜了严重的旱灾、冰灾等自然灾害,在国家、省、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全区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调整结构、加快接续替代产业培育更加紧迫 万山特区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以来,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产业结构长期单一失衡、传统产业竞争力不强、新兴接续产业发展不快且规模小等原因,特别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生态竹产业建设项目至今没有专项资金,无法大规模开工建设,严重制约了我区林业产业的大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凸显效益。同时,林业产业对自然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尚无落地项目,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和紧迫。

(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目前,万山需要完成对 530 处、总体积 370 万立方米的采空塌陷及岩溶塌陷区进行科学回填,复垦土地面积 3552 公顷,恢复废矿石山、报废矿井等区域植被 8250 公顷,完成对 40 处矿碴石堆积淋滤及废旧矿坑积水形成的水体污染进行治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任务十分艰巨。由于长期依赖汞产业支撑经济发展,万山特区其他产业十分薄弱,“一业独大”现象极为严重。尽管万山特区党委、政府已经非常重视汞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但由于未能有效解决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因而培育工作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三)无项目支撑,资金紧缺,矿区植被恢复任重道远 万山矿区植被恢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我区早在2007年就编制并申报了《万山特区矿区植被恢复建设项目》,但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批复。加上矿山治理区域立地条件极其恶劣,植被恢复难度大,要求技术措施高,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

四、下步工作思路

五、几点建议 针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我区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或实施细则,根据国务院的《若干意见》精神,国家发改委已成立了专门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处”,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产业专项资金”等,对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给予扶持;财政部给予了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扶持,国土部设置了针对资源枯竭城市实施的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均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起到了明显 的促进作用。但其他有关部委以及省级对应部门还没有出台对应的扶持政策,特别是针对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加强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因此,建议尽快出台针对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以及教育、卫生、就业及劳动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如出台接续替代产业扶持办法、资源型城市社会遗留问题解决办法等。并且,借鉴国家扶持贫困县的做法,结合《若干意见》要求,制定具体的扶持措施。同时,建议尽快 设立资源枯竭城市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帮助资源枯竭城市解决历 史遗留问题。

(二)建议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体系 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除按《若干意见》中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外,建议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体系,如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考核机制等,形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体系,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三)建议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力度。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的要求,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列入各级政府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成效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年度工作成效的主要内容,以资源枯竭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等指标作为考察相应级别政府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建议优先布局资源枯竭城市重大产业项目 建议国家层面有关部委在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时优先核准(备 案)资源枯竭城市重大产业项目,以重大项目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五)建议给予资源枯竭城市稳定的财政扶持 建议国家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一般性和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用于完善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贷款贴息方面,帮助资源枯竭城市解决城市与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增强和提高社会公共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六)建议建立资源枯竭城市间相互交流平台。通过定期召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印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简报、开设资源型城市网站等形式,加强资源型城市间的信息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动态,用以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共享试点城市成功经验,共同交流工作体会和讨论共性问题,促进资源枯竭城市快速转型,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

抢抓机遇 创新发展范文 篇6

努力促进全市环境监测工作在上新台阶

---在2011年全市环保系统工作会议上讲话

市环境监测站站长 2011年1月20日

各位领导:

下午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去年全市环境监测工作向大会作以简要汇报,对今年的工作任务,讲几点意见。

一、2010年环境监测工作情况

2010年,我市环境监测工作在市环保局的正确领导和省中心站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部署,坚持监测科研为先导、监测业务为主导、监测技术为支撑的方针,紧紧围绕全市环境保护中心工作,以环境质量、污染源减排监测为重点,立足环境监测职能,全面实施“管理强站、质量建站、人才兴站、科研立站”的战略思路,大力加强环境监测业务、技术、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圆满的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为推动环境监测工作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的提升了“说得清”和“测得准”能力。

(一)各项环境监测任务全面完成

一是全面完成了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及监测、大气降尘监测、大气降水监测;完成了XX河、XX河、XX河三条主要河流和9个监测断面,3个水源地的饮用

监测35家,重点污染源监测44家,每月监测一次,环境执法委托性监测100多家,编制《XX环境监测简报》12期,向市委、市政府、市环保局及时、准确地汇报了环境质量信息。XX、X、X、X、X也分别对辖区内的重点污染源实施了监督性监测。各级监测人员在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的情况下,不畏艰险、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保证了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抽测任务的完成,为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管理提供了保障。

七是圆满完成了应急和预警监测任务。根据近年来我市发生环境突发污染事件的特点,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了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在污染源超标排放事件、企业污染事故、自然灾害等发生时,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XX县发生了 事件后,我市迅速启动环境监测应急预案,组织XX开展环境质量和排污状况调查,为事故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应急出动,有效的检验了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指挥协调和监测能力,取得了明显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2010年监测数据表明:全市3条主要河流9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利为57.7%,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22.5%,同比类别没有发生变化,但主要污染物浓度有大幅度下降,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4.8毫克/升,同比下降1.1毫克/升,下降18.6%;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

++还成立了宣传队,深入学校、社区等单位进行宣传,为全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受到社会了各界的广泛好评。

(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不断提升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我们时刻把监测数据质量摆在监测工作的突出位置,确保监测数据科学性、规范性和公信力。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监测规范和分析方法的要求,加强持证上岗考核和监测仪器设备计量认证工作,质量管理有了长足进步。

去年,市站为了加强环境质量管理,根据《环保部和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各县区监测站的技术指导和质量保证的职责,并严格实施了每年一度的管理评审和内部质量审核,通过查问题、定措施、搞整改,逐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使其有效运行。2010年完成了6家先监测站的计量认证现场评审20人103项次的上岗证考核工作。目前,全市已有8家环境监测站通过了计量认证。

五人员培训力度和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全年市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大检测人员培训力度,全年共培训检测人员100人次。举办了4期环境监测技术培训班,为检测人员持证上岗打下坚实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市环境监测系统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丰富环境监测人员的实战经验,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

名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

一年来,环境监测干部职工不畏艰难、勇于吃苦、勇于奉献、勇于拼搏,监测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政府、环保局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环境监测人员共同努力、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对大家辛勤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我站监测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从监测管理来讲,环境监测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监测队伍严重不足,人员编制偏少,素质不高,严重的影响了环境监测任务的完成;现有的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还很薄弱;特别是县区监测站,缺少基本的实验场所和监测分析设备;监测经费保障缺乏长效机制,有部分监测站是差补和自收自支单位;农村环境监测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科学反映环境监测质量的监测网换需要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监督性监测的作用单一,排放量检测手段有限,没有严格按照污染源排放标准开展监测工作;环境预警监测、环境应急监测、应急处理能力还很薄弱。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通过积极工作争取各方大力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2011年全市环境监测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是十七

全市环境监测系统应加大主动服务,超前服务意识,加强对环境质量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每月一次的分析,提高环境信息获取的能力和表征能力,使环境质量分析的对象、内容更好地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二是配合省上完成流域水质自动监测工作,做好4大主要河流省控断面、市控断面水质监测工作,开展出境断面水质监测和日报工作;积极做好市、县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开展重点乡镇饮用水源地的监测工作,按时上报水质监测报告。

三是XX、X、X、X、X环境监测站增加水源地监测,市站做好技术指导和业务管理。

四是各县区监测站应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做到资源共享。五是市县环境监测站应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工作。

3、强化意识、提升能力,认真做好应急监测工作,高效完成应急监测任务

各级监测站应有针对性的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各级应急监测预案,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和安全防护设备,开展应急监测技术培训,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同时进一步增强应急监测意识,加强应急监测制度建设和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做到反应快速、方法正确、监测及时、数据可靠、建议可行。

4、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做好各类服务性监测

系,进一步加剧了全市更大范围的环境污染,给环境监管带来了更为严峻的监管任务,2011年,我市要在有能力县区建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站,以便更有力地说清我市的环境质量状况。

6、加强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切实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市、县监测站应高度重视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切实贯彻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落实省环保厅《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全员持证上岗。各站应每年进行至少两次内审和一次管理评审,保证质量体系文件的有效运行。尤其是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不断完善质量管理运行体系,提高监测报告质量。

7、坚持以人为本、科技领先,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和环境监测研究

市、县监测站要制定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引进和聘用紧缺人才,大力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中型仪器使用效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和锻炼人才队伍。今年,国家和省上有多个业务培训计划,届时市站将及时转发有关培训文件,积极组织各站参加业务培训。

同志们,2011年是我市创模工作的冲刺年,也是我市环保工作大见成效的一年,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胸襟,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拼劲,以坚忍不拔、负重前行的气魄,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扎实推进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做到干一件,成一件,实实在在为领导分忧,为企业和群众服务,为开创我市环保工作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再一次感谢大家一年来对监测站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恭祝大家新春快乐,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提升内涵抓质量抢抓机遇促发展 篇7

——记綦江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现会

为使全区中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轨道,全面提升我区中职办学水平。11月28日,綦江区教委在綦江职教中心分校召开了中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现场会。区教委副主任谬光智、教育科副科长周兴伟、教科所副主任曹红以及区中职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教育科周科长主持会议,綦江职教中心舒校长致欢迎辞,区教委谬主任作重要讲话。

现场会共有四项内容:一是綦江职教中心德育处主任杨志钢、重庆医科学校教务主任危云宏以及綦江职教中心分校优秀班主任代表陈发琼作学校常规管理经验交流。三位同志分别汇报了学校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德育管理以及班级管理三个方面打造高效管理团队,实施规范管理、严格管理、精细化管理和有效管理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二是所有参会人员参观分校学生寝室内务、学校课堂常规、学生实习实训教学;三是教委领导对此项活动作总结,对今后工作作重要指示。

抢抓机遇,加快万源旅游产业发展 篇8

万源政府副市长王华平

位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万源,地形地貌独特而复杂,山高坡陡、峡谷幽深、独特的大巴山地质地貌孕育了众多内涵丰富而不可再生的自然生态资源和风景名胜资源。同时,感人的红军文化、神奇的三国传说、纯朴的巴山民俗文化交相辉映,自古享有“万宝之源”之美誉,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认清发展形势,把握发展机遇

一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万源地处四川东北部、川陕渝三省(市)结合部“黄金三角”、七个县市的交汇处,是进出川的重要通道,素有“秦川锁钥”之称,是重庆、成都等地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大中城市的必经之地。襄渝铁路、国道210线和达陕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道302线横穿中部,纵横其境、交叉对接的交通枢纽正逐步形成。

二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万源系省级生态示范市,市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萼山,有被誉为“川东峨眉”的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八台山,有3A级旅游景区“十里画廊”龙潭河,有由东向西奔泄八百里的“倒流河”大竹河,有休闲避暑胜地鱼泉山、长洞湖,以及烟霞仙山、石冠古寺、观音幽峡、项王溶洞、黑宝林海、茶海晨曦、龙潭温泉等特色生态旅游景点。

三是发展政策机遇良好。目前国家已把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对旅游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并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旅游总局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加上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投资政策,都为万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

二、明确发展思路,开辟发展途径

一是科学准确定位。按照“旅游活市”的战略部署,围绕“环秦巴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基地”的奋斗目标,以生态为载体,以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具特色的巴山民俗文化为基础,突出清静宜人、回归自然主体,大力开发以重庆、成都、西安、武汉等川陕渝大中城市为主要客源的周末休闲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积极开拓旅游市场。

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充分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建设“川陕夏都”为目标,围绕“一城(太平镇)、两园(红军公园、天马山公园)、三河(龙潭河、大竹河、肖口河)、五山(八台山、花萼山、烟霞山、黑宝山、鱼泉山)”的总体布局,突出生态、红色两大主题,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突出文化特色,融贯川东、陕南风情,做好游、住、玩、吃、购五篇文章,努力建设环秦巴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和川陕渝结合部文化旅游文化中心。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红军公园、八台山—龙潭河两个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广大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充分发挥富硒茶文化节、巴山红叶节等节会宣传促销作用,不断创造新“热点”和“亮点”,打响“中

国富硒茶都”、“红色旅游名城”等品牌,通过品牌的塑造和宣传,不断提升万源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着力配套产业要素,不断发展产业链条

(一)全力打造龙头景区。龙头景区是吸引游客的动因和源泉,是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关键所在,万源必须抓好“生态”、“红色”两大旅游主题,大力实施景区通达工程,切实增强景区可入性,将景区道路与达陕高速公路相接,形成能进能出、快进快出、方便快捷的旅游通道。配套建设通讯基站,确保景区信息通讯无盲区,把红军公园和八台山—龙潭河景区打造为龙头景区。

(二)积极开发旅游商品。依托资源优势,开发特色鲜明、经济适用以及纪念和保存价值较高的旅游系列商品,大力开发以“巴山雀舌”名茶、旧院黑鸡、珍珠花菜、食用菌为首的绿色有机商品,以及万源保卫战纪念品和具有大巴山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系列旅游特色商品,建立旅游购物专业市场,充分满足游客购物需求。

(三)深入发掘旅游文化。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的要求,积极抓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充分依托民间广为流传、绚丽奇异的地方神话传说故事,致力开发相关旅游景观;结合独具特色的巴山民俗风情和民俗艺术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有效提升文化旅游竞争力。同时,利用现代科技、传媒、节庆等形式,丰富旅游文化形式和内容,使游客在浏览秀丽山水风光的时候,感受万源丰富的文化底蕴。

(四)充分发挥民间资源。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

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深入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盘活旅游景点土地、品牌等潜在资源优势,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产业领域。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依托现有景区周围农舍资源,进行适当改造,确保安全卫生,发展经济、实惠、农家乐式的旅社,形成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农家旅社,努力形成“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的特色乡村旅游。

四、认真落实发展措施,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一)规划先行,科学开发。始终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规划原则,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加快完成全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各景区景点详规。抓好景区、景点、交通设施和其他旅游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切实转变初始型、粗放型开发方式,做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

(二)规范服务,强化管理。努力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宽松、稳定的环境,切实保护旅游企业合法权益。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通过鼓励自学、引进人才、公开招考等多种方式培养选拔一批了解本地发展全局,本地特色、自然、文化各方面内涵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同时,进一步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共同塑造和维护良好旅游形象,营造“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形成文明、健康有序的旅游环境。

(三)创新体制,加快发展。加强部门及乡镇的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纽带,效益为

上一篇:中考满分作文掌声下一篇:写我的妹妹满分作文8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