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通用8篇)

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 篇1

——兼论江苏省对口援青的三个切入点

根据青海省海南州政府与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我们海南项目组的前方调研人员,于10月5日,开始了为期23天的青藏高原之行,为编制《2011-2020年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作前期调研。本次调研活动采用走访座谈、实地考察、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等4种方法进行。调研组在海南州驱车2500公里,先后在共和、兴海、同德、贵南、贵德5个县召开了23场县、乡(镇)、村、企业座谈会,中途参观考察了青海省三江源集团旗下的同德牧场和贵南牧场以及黄南州河南县。调研人员先后与全州5个县的主管县长及有关部门领导、36个乡(镇)的乡(镇)长、部分村干部、农牧民代表、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调研组还深入到元者村、哈乙亥村、上游村、麻什干村、吾隆村等生态畜牧业示范(试点)村和游牧民定居点,解剖了5个牧民家庭的收支情况,收集到700多万字的书面资料和大量的图片资料。

通过对海南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调研,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政府领导给予高度重视。调研人员到达海南州,常务副州长普化太、州长张文魁先后安排接见。对我们提出的包括42个座谈会调研项目、8页/套调查问卷和32张/套调查表格的调研计划,州政府不但以办公室名义正式行文通知落实,而且专门召开由州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各县分管县长和农牧局局长参加的规划调研动员会,常务副州长普化太亲自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各县人民政府主管县长对调研工作负总责,全州上下全面配合江苏专家做好调研工作;州政府还抽调州生态办主任、州科技局副局长叶丹、州生态办副主任、州农牧局副局长徐学元和草原专家、畜牧专家、农业专家共7人具体参与调研行动。

2、全州上下的主动配合出乎意料

州生态办工作人员全部出动,按照我们的要求对考察调研活动的组织工作进行了精心、周到的设计和安排,县、乡政府领导出席座谈会,不仅准备了书面发言材料,而且畅所欲言,仔细回答了我们现场的提问,并对规划提出具体要求和建议。州、县政府各部门把以前制定的规划文本和正在准备的规划草案都毫无保留地提供给调研组,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原始资料。每一次座谈会都是济济一堂,调研活动环环紧扣。在生活上,州生态办为我们准备了防止高原反应的药物、御寒的棉大衣,在饮食起居上的安排更是无微不至。

3、州政府领导对调研组成员的充分肯定出乎意料

海南州的主体民族是藏族,其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3%。海南州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而且是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责任。调研过程中,我们虽然与藏族同胞存在语言障碍,但是,我们充分尊重并融入藏族同胞的文化之中,与藏族牧民席地而坐,合影留念,倾听他们的呼声,使他们对来自江苏的专家从拘谨到融合,越来越敬佩和感激,接待礼仪越来越隆重,反映的情况越来越多。调研汇报提纲递交之后,州政府领导对我们的调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当即决定聘请海南项目组4位专家(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海南项目组项目总监李润豪、规划总编制张建强、国际有机联盟运动中国总代表周泽江)为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首批经济顾问。

二、三个“触目惊心”

尽管在调研中我们受到的礼遇、得到的尊重终生难忘,但是,我们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却感到心情沉重。

1、草原退化之严重触目惊心

海南州地处黄河上游,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地区。全州拥有草场面积5069万亩。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水草丰美,是藏族同胞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为的开垦种粮和过度放牧,草场退化面积占29.9%,土地沙漠化面积占27.5%,水土流失面积占14.23%。我们在木格滩亲眼看到地下鼠打洞堆成的小土包一个挨着一个,地上的老鼠在我们面前窜来窜去。据草原专家介绍,在这片面积高达22万亩黑土滩上,国家已经投入了数千万元治理费,生态状况依然如故。拉西瓦镇豆后浪村的牧民多杰东主说:“现在的公牧草场都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上面无人过问,牧民竞相放牧。近几年电视上宣传支持生态畜牧业的项目很多,牧民积极性很高,跑到乡里抢着要,但就是拿不到,感觉政府就是在欺骗老百姓。这一次,江苏的专家来帮助我们搞规划,并听取我们的意见,让我们很感动。”

2、畜牧超载之严重触目惊心

据青海省草原监测站的最新通报,海南州草原的理论载畜量为432.79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667.78万个羊单位,超载率为54.3%。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同德县,超载率高达161%,兴海县超载率高达113%。走传统畜牧业发展的老路子,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生态继续恶化,畜牧业发展难以为继。拉西瓦镇曲乃亥的牧民朋毛说:“合作

化时,我们村放牧的牛羊是2万头(只),现在是7万头(只),草原破坏严重,牧民已经为未来的生活担忧。发展生态畜牧业,我们盼望多年了。”

3、大量游牧民无法定居触目惊心

国家投入巨资,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原本是惠及牧区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转型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工程”、促进长治久安的“稳定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固本工程”,然而,在我们走访的每一个定居点,人去房空的现象却比比皆是。我们在太阳落山后站在高坡上观察过马营镇数百栋小别墅一样的定居点房屋,竟然几乎看不到灯光。在与麻什干村的牧民座谈时,村支书洛托反映了“空城记”背后的实情:“我们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没有文化,不会讲汉语,又没有技能,政府让我们离开草原搬进城,但是,却没有考虑我们干什么?吃什么?物价是那么高,政府补贴的钱根本无法生活。”他透露,周边70%的牧民不愿意离开草场,搬过来的牧民无事可做,又纷纷“逃”回去了。据海南州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制定的五年规划,2009—2013年,海南州将投资12亿元,在5个县26个乡镇完成20289户牧民的定居工程,2009年刚刚起步,却受到牧民的冷遇和抵触,如不改变思维和方法,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三、三个“重要切入点”

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央交给江苏的光荣任务,是江苏人民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根据梁保华书记在江苏青海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海南州面临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江苏省的对口援建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拓宽营销渠道,把海南州的优质畜产品卖出优价

海南州地处青藏高原,能够适应恶劣自然条件生存的藏牦牛、藏

系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由于生长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内地人工饲养的牛羊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生命力。产自高原净土的畜产品是天赐之物、得天独厚,无公害、绿色、有机。这对于江苏省的龙头企业而言,以青藏高原有限的藏牦牛、藏系羊为资源,通过品牌策划,利用其开拓中高端市场,是不可多得的商业机会。

2、扶持后续产业,让游牧民定居点的人气旺起来

在已经建成的游牧民定居上,绝大多数都有配套的暖棚。游牧民世世代代与牛羊为伴,利用暖棚发展牛羊育肥是最容易适应的职业选择。通过牛羊育肥,可以大规模地安臵游牧民再就业,吸引越来越多的牧民定居,减轻对草原的压力;可以带动草产业和饲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就地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可以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可以依托科学技术的推广,进行品种改良,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可以形成商品牛羊的放牧、养殖、交易、屠宰、冷藏、物流、营销以及牛羊肉、奶、皮、毛、骨、内脏的深加工进行系列开发。麻什干村的牧民兰本加已经积累了十年的育肥经验,他认为,发展牛羊育肥,每只羊可以获得50—100元的利润,只要具备畜棚、水、饲草料和100元/只的周转金,在定居点可以吸引60%的游牧民安居。过马营镇的党委书记认为,在定居点发展牛羊育肥的技术问题,镇政府自己就可以解决。贵南县的才让加副县长认为兰本加反映的情况,在贵南县具有普遍性。因此,江苏省的援建工作如果以帮助游牧民定居点发展牛羊育肥,可以事半功倍,立竿见影。后续产业和配套设施的跟进,让游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3、进行干部轮训,全面实施领导干部的“观念更新工程”江苏对口援建海南州,既要有市场的对接、产业链的延伸,也要有观念上的对接。由于藏族同胞生活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交通极不方便的青藏高原,在思想观念上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我们调研过程中,从上到下,“等靠要”的现象非常非常普遍。一方面,他们缺钱,声称只要有钱什么都好办,另一方面,国家给的钱根本不会花。调研中,拉西瓦镇的一个藏民气愤地说,山地上明明不能种树,上面的人却偏偏化钱让我们种,结果,我们种的树全部死光了。在唐乃亥乡,国家投资兴建大棚让农民种蔬菜,一个大棚一年收入可以达到24000元,因为自然灾害大棚受损,菜农宁可放弃很好的收入,也不自己修理,更不可思议的是,县主管部门的领导对菜农伸手要钱修理大棚的要求不但不加以引导,反而表示追加投资。从受损大棚的追加投资,到黑土滩毫无效果的治理以及游牧民定居点的“空城记”,被浪费的投资不胜枚举。因此,转变各级领导的思想观念极为重要。江苏省的对口支援应该而且必须进行机制创新,教育、培养、激发当地干部和群众进取向上的精神。在援助机制上,建议对安于现状“等靠要”的、“穷则思变”没有行动的、勇于实践有成果的地区和个人进行区别对待,鼓励积极上进的,扶持要求进步的,激发安于现状的。建议对海南州、县、乡(镇)、村各级各类干部全面实施以学习培训、挂职锻炼、疗养体检为形式的“观念更新工程”,为江苏省与海南州的市场对接、项目对接、企业对接、经济对接奠定基础。

由于时间仓促,大量的调研材料尚未来得及消化和研究,以上汇报中的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海南项目组

张建强

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 篇2

忻州市土地总面积2.55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区占总面积的90%,素有三山六丘一分川的说法。境内山峦叠嶂、河谷相间、丘陵连绵、沟网密布、河山壮观。五台山的叶斗峰(北台)海拔为3061米,是华北最高峰。忻定盆地的定襄县岭子底村最低为600米,海拔相差2400多米。由于高度变化大,加之地形复杂,形成多种农业气候因子和植被群落,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1. 忻州市草地资源现状

忻州市天然草地绝大多数分布于山地、丘陵梁峁、坡地段、盆地的边沿。草地是自然界存在的农业自然资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天然草地常见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共100余科,800余种。仅五台山草地就有高等植物99科354属595种。其中品质优良,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的有100多种,这是发展草地牧业的宝贵饲草资源。

2. 忻州市矿产资源概况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矿产资源富集。全市共有14个县(市),其中有8个产煤县。区内含煤面积广,含煤面积为460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左右,主要有宁武煤田、河东煤田和五台煤产地,预测地质储量1100亿吨,其中探明储量639亿吨。共有各类煤矿317座。铁储量17.79亿吨,占全省48.19%,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周边。铝钒土储量1.38亿吨,占全省17.72%;钛矿储量159.26万吨,占全省54.1%;金矿储量18508千克,占全省73.87%。

二、矿产开采对草地资源的破坏

1.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

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 水资源受到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是煤炭开采区面临的一个既普遍又突出的问题。忻州市两大煤田 (宁武煤田、河东煤田) 及五台煤产地共有300余座煤矿, 仅矿坑直接排水量高达1500余万吨/年。因矿坑疏干排水, 导致泉溪断流, 水井干枯累累可见, 使矿区人畜生活用水及周围工农业生产用水出现了紧张局面。忻州每采1吨煤损耗2.48吨水资源。现在忻州每年采煤约1600万吨,3968万立方米的水资源遭到破坏。

2. 煤炭开采对草地的破坏

煤矿采空区问题是伴随着煤矿的开办就已存在,并随着煤矿的发展而采空区的面积和范围在不断扩大,矛盾和问题在不断加剧。忻州市煤矿采空区面积达38000亩,涉及草地28000余亩。煤矿采空区草地盖度降低30%左右;产草量降低50%左右;优质牧草减少,劣质牧草、毒害草增加。极大地影响了采空地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3. 铁矿开采对草地破坏

铁矿开采对草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矿区开采破坏草地,矿区修路破坏草地,矿碴倾倒破坏草地。

忻州市矿区占用草地类型为山地草甸类、山地草原类。破坏草地主要表现为:一是占用和破坏的面积大。矿区共破坏直接占用草地约5900亩。其中矿区开采1800亩,修路破坏1100亩,矿碴倾倒破坏2500亩。被破坏山体受威胁的草地可达20000亩。二是占用和破坏的草地恢复困难。由于本地特殊的气候,原始草地历经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形成,草地生长的土层很薄,破坏后自然恢复很困难。而人工恢复也需要专业人员选择适时季节,适当草种、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煤炭开采区的植被生长情况

采煤区土壤的Hg、Cd含量是土壤平均含量的3.26倍和2.73倍;采煤区阴、阳坡土壤含水量比非采煤区分别降低18.0%和23.4%;采煤区生物量和生产力比非采煤区平均下降15.08%和15.30%;采煤区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均呈下降态势。采煤区草地95%以上退化,植被盖度降低30%左右;产草量降低50%左右;优质牧草减少,劣质牧草、毒害草增加。

四、存在的问题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进行矿藏开采和工程建设, 应当不占或者少占草原;确需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 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 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而采矿企业均未办证。

2.乡镇矿山企业和个体矿山企业占地范围内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这些矿山管理不规范, 过于追逐利润, 对生态环境不闻不问, 没有相关数据。家底不清, 多头管理, 各自为战, 缺乏系统的综合规划, 是造成矿区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滞后的重要原因。

3.开矿企业获得由省国土资源厅审批的《采矿许可证》, 而编制的采矿可研报告中均未提到开矿区占用天然草地, 也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恢复植被的规划资料和实施方案。

五、对策与建议

1.对矿产开采企业占用和破坏草地的情况, 各地草地管理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全面调查, 上报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三十八条、六十八条等相关条文, 在天然草地采矿企业应立即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后合法开采。

2.对采矿区实行限制性开采

一是对取得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的企业, 在采矿区外占用草地的, 如修路、弃碴等也要办理草地使用相关手续。二是关闭破坏性严重的明采行为, 经专家论证确需开采的也应规划改为洞采, 同时强化督查。

3.建立恢复草地储备基金, 完善草地管理体系

一是政府加大对天然草地投入。二是按照《草原法》规定, 本着谁占用、谁破坏、谁获利, 就应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 建议省政府出台草地恢复储备基金办法, 由开采矿企业按一定比例、方式缴存资金, 纳入储备基金、专款专用。

赴海南考察报告 篇3

第3组,对口考察教务处

(1)了解学校高中课程方案及其形成的操作程序。

海南中学高中课程方案在开始实施时,走了弯路,如:允许学生选进度快、慢的物理、化学或者选进度快、慢的历史、地理,结果到了高二年,大大增加学校排课的难度,学生自己选快慢也未必合适自身的实际接受能力,该校的课程表到了高二,文科生就有“一开始就选文”的课表和“后来才选文”的所谓理改文的课表。也就是说,海南中学当年高一课表本身就有不成熟的排课,到了高二课表,又被动出台“修正高一做法的课表”,所以海南中学的课表参考意义不大。

海南中学课表的操作程序:新生入学,先确定行政班,各行政班高一主要上必修课,也就确定必修课程。而选修课程的确定程序是:先向家长和学生宣传高中课改选课的意义,由各学科组长或备课组长讲:在整个高中本学科有那些模块?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基本学分、最多学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该有什么选择?我校这个学科是准备怎样开课的。再由教务处讲:高中课程方案(教育部及本校),八大领域基本要求、原则,整个学分管理和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强调高中新课程的新特点是综合实践活动。其中研究性学习大致该如何开展,目的在于克服传统学习不够地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指出高中新课程评价,不光是看考试分数,还看过程。不光是教师评价还有学生自评、互萍,形成综合素质评价。其中60%考试,40%过程评价(30%教师评价,看平时作业、学习态度等,10%为学生自评、互评)。教务处事先设定限制每个选修模块班级容量,告诉学生如何到时到电脑教室选课,学生输入自己选课意向后,自动形成选修模块的班级即选修课的教学班。实际上,每个班级还是有一张课程表,只是必修课在本班(行政班)教室上,选修课则各自到所选的教学班上课。根本无需每位学生发给一张课表。当然,学生也有自己个性化课表,那就是每个学生在选修课时段所选模块不一样,符合课改的理念要求。

(2)了解考察校高中课程方案如何应对高考方案进行调整。

海南中学及海南华侨中学开始实施高中课改时,高考方案并未出台。高中课改实施后的第二年,高考方案出台,要求在2007年高考时,拟报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基础会考;拟报考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基础会考。考试范围为各学科必修模块和毕业必修学分要求的选修模块。基础会考时间2006年6约。基础会考400分以10%比例记入高考成绩。

应对高考方案进行调整是:安排基础会考科目每科20节复习,每周安排一次测试。方案一,周六下午3科,周五下午第3、4节或周四下午第3、4节,只考一科。方案二,周六上午四门考试,下午语、数、外。(各科考试时间除“技术”90分钟外,均各60分钟)。

(3)了解考察校选修II课程资源开发及其与高考适应性。

海南中学选修II课程与我校近3年做法是一样的。课程门数是开了不少。有相当部分课程是学科类的拓展选修,与高考适应性较大。

(4)了解考察校排课方案及其相应软件适用性。

海南中学、海南华侨中学的排课还是手工排课。从海南中学拿到该校排课方案,海南

中学排课的软件是广西师大罗星凯教授开发。实践后只有该软件的一小部分可用于学生的选课。海南华侨中学干脆不用该软件,由学生上交选课清单,班主任汇总交教务处。

(5)了解考察校模块教学学分认定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

海南中学在这方面做得较好。该校学分认定软件是自己学校开发的。由于我校已试行学分管理,所以这方面变化不大。林福荣老师曾与该校索取软件,尚不能如愿。

(6)了解考察校选课指导意见及选课指导手册的形成过程及其实用性。

凤阳旅游局赴海南考察报告 篇4

按照县委主要领导指示,于11月19—22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钱家广率领旅游局、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邸金强、胡先雷、杨永强等四位同志,赴海南省就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行程及海南旅游现状

(一)考察行程

考察组行程计划在三亚考察学习两天半时间,时间紧,任务重。19日下午3点,飞机抵达三亚市凤凰机场,考察组不顾旅途疲劳,直接乘车前往南海佛教文化苑。

考察期间,考察组先后参观了南海佛教文化苑、呀诺达、槟榔谷、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等六大景区,认真观摩了海南民俗文化、热带雨林、滨海沙滩等不同类别景区的建设与布局。同时,还分别与三亚市旅游局、海南三道弯大区小镇旅业有限公司及三亚市天涯海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三场业界座谈交流会。

(二)海南旅游现状

海南旅游集观光、休闲、度假、居住、商务、地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全面带动“食、宿、行、游、购、娱”产业链发展,由单一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转型。近些年来,海南省已推出大量休闲度假村、高尔夫球场、旅游景区主题休闲公园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

游客。海南旅游业收入占GDP总量的75%,已发展成为海南的龙头支柱产业。

二、海南旅游发展经验

(一)政府重视

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发展策略后,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旅游业发展成为社会的焦点,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资源、政策、产业、需求是海南旅游发展的四大动力。

三亚市旅游局陈敏建副局长介绍了三亚旅游发展的主要历程和一些做法。一是营销:三亚市2003年财政收入在2亿多时,拿出1500多万元做为旅发资金用于宣传营销。2010年财政收入30多亿时,拿出2亿多做为旅发资金用于宣传营销,而且每年组织的大型主题活动另外增加预算,总体用于旅游发展的资金不少于财政收入的10%;二是招商:海南曾是蛮夷之地,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海南建省后,三亚市为迅速改变这一面貌,出台了一系列招商优惠政策,用陈局长本人话说“那时也是一场艰难的抉择与一段痛苦历程”。现在好了,三亚五星酒店11家,在建8家,目前在亚龙湾投资五星酒店必须是国际品牌,否则有钱也无门;三是旅游+地产:旅游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房地产开发商涌进三亚,加速了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旅游地产的发展。反之,旅游地产的增值与发展,又吸引了大量的旅游休闲度

假、经商投资、候鸟移居等众多游客,强有力地推动旅游的良性发展。

海南三道弯大区小镇旅业有限公司张勇总经理介绍了海南一些主要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一是协调发展:旅游开发要遵循“百姓收益,游客满意,区域进步,企业发展”的先行理念,倡导区域共同致富,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注重品质:景区建设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凸显产品特质,注重产品品质。高规格,高标准地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必须做到开发一处,成功一处。

二、海南旅游发展解析

(一)资源:海南省自然资源丰富,土地面积339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各类植物4200多种,森林面积121.4万公顷,内陆水域面积3.67万公顷,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天然港湾68个,浅海滩涂2.57万公顷。海南岛是一块保持着热带自然风貌的处女地,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旅游资源,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热带温泉、文化古迹以及珍稀动植物为一体,拥有一批高品位的景点,滨海沙滩、蓝色海洋、热带雨林、珍禽异兽、黎苗风情构成其他的热带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这里四季无冬,空气清新,水质纯净,被誉为“一个未受污染的长寿岛”。海南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稀缺的自然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有的。

(二)政策:海南省做为全国唯一的旅游开发实验区,具有几大政策优势。

1、国家政策:做为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海南省享受很多特有的优惠政策,具有先行先试权,一事一议权。

2、地方政策:

(1)财政扶持政策:海南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投资、落实财政补贴、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推动居民消费,扶持产业发展,促进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

(2)人才引进政策:重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或重大发明创造并主持推广、实施,给我省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年利税达500万元以上的,由省政府按其中一年利税额的5%予以一次性重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成果转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省政府给予10-20万元奖励。

刚性调入海南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配偶、子女户口可选择在海口、三亚等我省内市县落户。家属就业优先照顾,子女就学可自由择校,享受本地学生同等待遇。

(三)产业:海南旅游集观光、休闲、度假、居住、商务、地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全面带动“食、宿、行、游、购、娱”产业链发展,由单一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转型。近些年来,海南省已推出大量休闲度假村、高尔夫球场、旅游景区主题休闲公园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海南旅游业收入占GDP总量的75%,已发展成为海南的龙头支柱产业。

(四)需求:海南省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休闲旅游度假产品,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吸引力,海南岛已成为国内外众多游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成,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源源不断的消费群体带来“需求支撑”。

三、凤阳旅游现状

(一)基本情况:

1、经营情况:凤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系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产2000万元,职工120人,下设人力资源部、财务融资部、市场营销部、规划建设部、环境与文物保护部、行业质检部、导游服务部及办公室等部门,辖小岗村、狼巷迷谷、韭山洞、明皇陵和鼓楼五大景区。

公司成立之前,各大景区入不敷出,年年亏损。整合时已欠外债1600多万元,除国债外,必须偿还的债务650多万元。整合后,公司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增收节支,当年就扭亏为盈。2010年预计营业收入突破1200万元,可实现利税400多万元。

2、产品情况:凤阳旅游产品种类丰富,人文、自然、红色一应俱全。但开发尚属初级阶段,存在食、宿、行、购、娱等短板问题,综合接待能力严重不足,产品单一,档次低,与同类产品相比仅属二、三流水平。

3、市场情况:凤阳旅游市场半径在200公里左右,年游客量150万人次,一日游占总量的90%以上,旅游团队占

客源的49%。客源主要来自合肥、南京、滁州、蚌埠等大中城市。

(二)发展优势:

1、区域优势:

(1)交通:凤阳交通便捷,南洛、合徐两条高速和即将兴建的合淮阜至南洛高速连接线紧紧围绕在凤阳县城周围,东西南北的游客均可迅速通达凤阳;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铁蚌埠站离凤阳县城15公里,届时,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游客,乘高铁抵达凤阳也仅在3个时间以内。

(2)区域:凤阳地处华东地区,人口密集,生活富裕。以500公里为半径,周边的省会城市有8个,总人口超过5亿人,拥有巨大的购买力市场。

2、资源优势:

(1)明文化发源地:厚重的淮河文化,哺育了一代农民皇帝朱元璋,留下了丰硕的历史文化遗存,彰显了凤阳在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文化是旅游的精髓,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随着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明文化也将得到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2)小岗村风向标:1978年“敢为人先”的小岗人,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业改革的帷幕。2008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再次将小岗村推向改革的前沿。2009年11月,优秀村官、人民的好干部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倒在工作一线上,中央

领导亲自批示,全国掀起一股学习沈浩事迹的热潮,再一次将小岗村推向公众的视野。可以说,小岗村是中国农业改革的一面旗帜,具有无可替代的品牌效应。

(三)制约因素:

1、优惠政策力度小:凤阳旅游经营开发已经20年了,虽然出台了许多招商优惠政策,但与其他区域的政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还没有真正突破旅游项目招商为零的尴尬局面。牺牲眼前一点利益,造福子孙后代。

2、产业发展不配套:旅游是一个产业,涉及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环境保护、食宿服务、文化娱乐等众多行业。凤阳旅游产业链还存在很多不足,解决这些不足又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仅靠旅游部门是无法实现的。

3、政府主导跟不上: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来主导,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做大做强的。凤阳历届政府也把旅游事业发展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中,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工作还只是停留在讨论研究阶段,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延缓了凤阳旅游大发展的速度。

四、凤阳旅游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大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根据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本地资源特点,要做好、做细、做精旅游产业链系统规划。

1、产业规划:从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从旅游行业服务的角度,做好凤阳产业链系统规划,力争3—5年的时间全面打造旅游产业一条龙服务,努力改善凤阳旅游地接服务环境。

2、城镇规划:城镇是旅游服务的一个节点,做好城镇旅游规划,加强功能建设,打造靓丽城镇,有效提升旅游城镇形象。

3、亮点规划:高规格、高品位的规划出旅游产品新亮点,使之成为凤阳旅游众多繁星中的月亮,成为众多游人趋之若鹜的超强动力。

(二)大建设:大投入、大建设是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保证。健康、和谐的旅游业在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增动力、惠民生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1、项目建设:建议尽快落实“当年小岗”、“韭山国家地质公园”、“明皇陵AAAA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这些项目投资建成后,凤阳旅游景区品味将有一个质的提升。

2、道路建设:凤阳外部大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县内景区间的交通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交通部门应加强景区道路建设,必要时,可以要求交通部门制定景区道路改造时间表,限期建设完工。

3、酒店建设:凤阳做为政治大县和旅游大县,目前,竟然一家星级宾馆都没有,酒店建设严重滞后,供需矛盾异常明显。如招商引资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建议政府可无偿给

予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一块酒店项目用地,限期完成一家不低于四星级酒店的项目建设。

(三)大营销:营销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提升旅游城市形象的必要手段。只有大宣传、大策划才能迅速扩大市场影响力,使之产生轰动效应。

1、大宣传:许多旅游大省、大市、大县都在央视媒体投放广告宣传,展示旅游城市魅力与形象,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县如果暂时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可以先期考虑在安徽卫视做形象宣传。

2、大策划:策划几个像“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这样的大型活动。可考虑在文化交流、体育赛事、商务会展、娱乐表演等方面精心策划,用活动做影响,用活动做宣传。

(四)大发展:没有政府主导,就很难实现凤阳旅游大发展。建议把旅游发展纳入政府常态化工作目标,加强各部门协调与管理,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凤阳县旅游 杨永强

牧业考察团赴欧洲四国考察报告 篇5

2002年10月18日至11月6日,由自治区专家顾问团办公室组织,以自治区专家顾问、新疆农业大学校长雒秋江为团长,自治区专家顾问、新疆农业大学教授哈米提·哈凯莫夫、新疆畜牧科学院院长李耿民、阿克苏地区山羊研究中心研究员师伯乐、自治区畜牧厅饲料工业办公室主任聂新、自治区专家顾问团办公室副研究员李克俭为成员的自治区专家顾问团畜牧业考察团对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中实地访问了畜牧养殖场、畜牧研究中心、肉类联合加工厂、皮革加工厂等地,获取了不少有益的经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欧洲四国考察见闻,欧洲畜牧业较发达(指欧盟十五国),多数国家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土地总面积324,269千公顷,农业用地面积140,627千公顷,耕地73,499千公顷,永久性草场56,006千公顷(草场面积约合8.4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27%。欧盟十五国2001年人口3.77亿人,农业人口1565万人,占总人口的4.15%。2001年存栏牛8141.5万头,生产牛肉745.5万吨,平均胴体重281.3公斤,产牛奶17121.2万吨,平均单产5904.7公斤;存栏羊11884.2万头,生产羊肉103.4万吨,平均胴体重14.1公斤;存栏猪12182.5万头,生产猪肉1754.3万吨,平均胴体重86.7公斤。此行专家顾问团考察团主要考察了荷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四国畜牧业发展情况。

(一)荷兰王国地处北欧洼地,平均海拔低于海平面3米,土地有限,仅41864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半低于海平面。人口155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占全国总劳动力的4.9%,但农业劳动者生产的农产品可供养3000万人,一个农业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可养活80个人。荷兰农业生产主要是畜牧业、花卉业和种植业,三业的比重分别为55.1%、34.7%和10.2%,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高达84.37%,成为荷兰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荷兰畜产品以出口为主,其出口量占生产总量的65%,出口额约占总出口额的20%。在荷兰畜牧业生产中,75%为奶牛业,畜牧业以家庭牧场为经营单位,每个牧场平均经营35-40公顷土地,养奶牛100头左右,2001年牛存栏405万头,牛奶总产量为1075.5万吨,人均占有698.88公斤。

在荷兰,考察团参观了阿姆斯特丹WAIBOERHOEVE(来以斯塔)公司畜牧研究所试验农场,并同该所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该所针对荷兰近年来人工成本高于奶产品三倍的市场变化,在重点研究内容上,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不同饲养方式的对比研究,采用高效饲料定量配给法和地上塑料打捆拉伸膜青贮等技术,使畜牧业由粗放型饲养生产转向现代畜牧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给考察团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荷兰,像这样的研究所试验农场共有9个。在管理体制上,主要靠商业企业和农民资助,研究成果则通过开办讲座、培训等向农民有偿咨询,同时规定每年9月30日向社会开放。

(二)法国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养牛业是法国畜牧业的主体,不仅家畜品种多,而且生产水平高,法国牛存栏头数为2000多万只、羊1000万只,而且品种多、质量高。法国畜牧业种草养畜的先进技术、科学化的管理经验、商品化的市场经济调控、家庭牧场的经营方式、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快速的信息系统、知识更新的专业培训、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持证上岗条件保证等许多方面都体现了世界畜牧业发展的前沿水平。

考察团参观了法国农业部国家牧场培育和饲养的夏洛来、利木赞肉牛,蒙贝利亚乳肉兼用牛、兰布兰羊、夏洛来肉羊、萨能奶山羊等世界著名品种。肉牛体重公牛一般在1000-1300公斤,母牛一般在600-700公斤,平均日增重1200克以上,奶牛产奶量一般在8000公斤以上。这些品种不仅对法国的畜牧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全世界的养牛业、养羊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法国在坚持良种登记、建立国家登记档案,种子公母牛选种选配制度,形成一整套良种繁育体系及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方面积累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对发展新疆畜牧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另外,法国人工草场面积大,质量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并已建成永久性高产改良人工草场。与此相配套的是合理的载畜量,这样既保证了牛羊有足够的饲草满足营养需要,又使草地得到保护、生息和繁衍。这一做法对我们具有同样的借鉴作用。

法国除具有良好人工草地之外,还同步发展牛羊饲料工业。青干草晒制、地窖青贮和地上塑料打捆青贮,保证了牛羊越冬的饲草饲料。补充饲料则根据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年龄、不同体重和生产目的相配合,加工成颗粒饲料供给饲养农户,农户经常邀请畜牧技术推广站的推广专家对饲料配方进行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另外,饲料矿物质舔块是牛羊微量元素的有效补充,舔块放在饲槽旁边,牛羊可随时获得微量元素的有效供给。

(三)德国畜牧业十分发达,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全国农业可利用面积达1716.2万公顷,其中可耕地1167.6万公顷,放牧草场454.5万公顷,占26.5%。德国对发展农牧业十分重视。全国农户不到60万户,而农户年投资总额约为300亿马克,年营业额700亿马克,其中400亿为饲养业,300亿为种植业。全国有62万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仅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83%的农产品自给自足。畜牧业主要以奶牛、肉牛和猪为主,生产水平高。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实行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已成功的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据介绍,德国的各种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50-70%,种植业为畜牧业生产了80%以上的谷物饲料,特别是玉米种植为德国畜牧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1986--1990年,原联邦德国玉米收获面积从18.7万公顷增加到22.8万公顷,东西德统一后,1991-1998年则从28.3万公顷增加到34.1万公顷,八年间面积增加了20.5%。同时,德国在畜牧业生产中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养牛的牛粪均采用化粪池堆积、塑料薄膜掩盖发酵处理,然后用粪罐车运往草地进行喷洒,这样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肥沃了牧草地,我们在多天的考察旅行途中,见到了许多牧场及牛群羊群,却未见一起乱堆粪便的现象,可见他们的环境意识很强。德国畜牧业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生产水平高。2001年,德国的牛肉生产屠宰头数为435.3万头,居世界第9位;每头胴体重321公斤,世界排名第3位;总产1460万吨,居第8位。猪肉生产屠宰头数4399.2万头,排名第3位;每头胴体重92.5公斤,世界排名第12位;总产407万吨,居第3位。

考察团在德国重点参观了慕尼黑市肉联厂。这是一家建厂已100多年、市政府下属的非盈利性企业,每年屠宰牛8000头,每周屠宰猪5000头。其经营模式是:肉联厂提供场地、设备和卫生检疫等服务,屠宰加工则由肉类经销商完成,政府对肉联厂给予补贴,肉联厂上交政府16%商业税,肉类经销商上交政府7%增值税,每个经销商都有自己的肉品品牌。肉联厂通过动物宰前保护手段的改进和宰后的肉品检测(肉品含水量、细菌指标、抗生素含量)提高了肉品的卫生质量,特别是疫病防治从饲养源头进行跟踪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证了社会大众的食肉安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四)意大利领土面积的23%为平原地带,35%为山地,42%为丘陵地带,最大的平原是位于意大利北部地区的波河平原,森林覆盖面积大约为21.1%,共计64,000平方公里。意大利以原材料加工为主,中小企业在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98%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意大利的企业显示出专业化程度高、适应能力强、产品出口比例大等特点。意大利皮革鞣制加工技术世界领先,皮革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考察组参观了威尼斯标洛乔万尼区一家年加工600万平方尺手套皮革的私营皮革厂,主要了解了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以及厂家进口新疆产原皮的数量、质量要求和合作意向。

二、思考和建议、欧洲畜牧业发展的前沿水平,对发挥我区畜牧业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牛羊特色产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从考察的情况看,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与欧洲畜牧业相比,我区现代畜牧业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在草地改良、良种繁育、饲养管理、产品深加工、环境与生态保护、畜牧业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和科技开发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使我区畜牧业早日成为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畜牧业。

(一)草地“精养细改”是草地经营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欧洲大陆行程5000多公里,尽管已进入深秋,但到处绿草如茵,森林染翠,红、黄、青、绿,色彩万千。四处望去,森林中有草场,草场中有森林,几乎见不到一处裸露的地表,见不到退化的草场和被砍的树木,只要有草场就有围栏,见不到自然放牧和牛羊乱跑的情景。欧洲多数地方降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为牧草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都充分运用了围栏、灌溉、施肥、补播、除莠、松土等措施,建立起了稳定,优质、高产的饲草料生产基地;生产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机械化牧草生产加工手段,包括牧草的播种、收割、捡拾、打捆、青贮、粉碎等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冷季饲草的贮备多数采用了塑料拉伸膜捆包和青贮技术;严格的执行划区轮牧制。法国有永久草地1.9亿亩,人工栽培和轮作草地9000多万亩,共计2.8亿亩,人均5亩。天然草地经过精心养护和改良,平均亩产180公斤干物质,人工草地每亩干草达285公斤,每百亩草地畜产品产量达牛羊肉1100公斤,奶1.7万公斤,污毛12公斤,折合近4000个畜产品单位(每个畜产品单位相当于1公斤胴体肉类)。

目前,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正不断向纵深迈进,国家对我区天然草地的保护和改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搞好我区天然草地的保护和改良。我们认为,保护和改良草地的具体技术措施,我区科技部门和推广工作者已基本掌握,我们在草地保护和改良上达不到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除投入不足外,关键是思想观念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以“粗放”的观念对待天然草地,对天然草场的改良还仅停留在围栏上,其它改良和保护措施运用较少;生产者还没有把“耕作”观念引入草地经营,任由草地自然生长的观念仍占据主要地位。据考察团在欧洲的观察,除了国家设立的自然景观保护区外,欧洲畜牧业生产所用草地已不能称之为“天然草地”,因为自然的原生草地在畜牧业生产中已很难见到,生产中利用的基本上是经过人工改良的草场,多用三叶草和禾本科草进行改良。在操作上广泛运用了土施肥、划区轮牧技术,同时根据草地的营养需要,先用家畜粪便还给草地养份,不足部分再追施化肥,由此获得草地的休养生息和优质高产,同时保持了草地的营养平衡,仅以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草地施肥量为例,就足以说明欧洲对草地精心养护的程度,而这又是欧洲草地经营的基本原则之一。

与此相对照,我区的差距还很大。我们应在草地经营中树立“耕作”观,要象对待农作物一样对待牧草,把围栏、灌溉、施肥、补播、除莠、松土、机割、机收、打捆、青贮作为草地生产经营的必要手段,从根本上提高我区的草地生产经营水平。

(二)效益为中心是畜牧业生产的核心,考察团在参观荷兰阿斯特丹WAIBOERHOEVEC(来以斯塔)公司畜牧研究所试验牧场时感受颇深。该牧场设置了三种奶牛饲养模式。第一种是机械化模式:棚圈等设施是欧洲最好水平,全部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挤奶等生产过程基本上是电脑控制,仅使用少量工人;第二种是人工模式:棚圈等设施较为简单,生产基本上是人工完成,挤奶等设备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第三种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半机械、半人工模式。三种模式不变的是奶牛的品种和营养水平。该研究所对三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向考察团介绍情况的###研究员指出,畜牧业生产所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而不是设施最先进、或是完全采用了机械化,关键是在保证产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寻找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模式。要根据生产者的不同情况,资金、土地、饲草料条件以及市场中各种资源的价格等来选择生产模式。这同我们常说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着相同之处。

考察团从这一事例中深受启发,发达国家对畜牧业效益问题的研究,比我们深入细致,他们对各种生产模式的深入研究,对分类指导各种水平的生产活动有很大的帮助。他们并不是一味追求完全机械化,自动化或是设施水平的先进性,一切的关键是能否获得最大效益,这是畜牧业生产的根本。自治区党委王乐泉书记在今年8月在昌吉召开的畜牧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发展畜牧业效益是核心”的观念,考察团通过欧洲之行,对此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并认为在我区畜牧业的发展中必须坚决贯彻“效益为核心”的观念,切实让畜牧业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作用。

(三)优良品种是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欧洲的各类家畜已全部实现了良种化,有一整套严格完整的育种体系,并通过立法保证育种工作和畜牧业的顺利发展。欧洲畜牧业生产多数是以家庭生产经营形式进行的,为了促进生产的发展,农民成立了许多专门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者联合会,在育种上多是成立家畜育种者协会。育种协会组织主要开展下述一些活动:按政府法规依据协会规定进行家畜的系谱登记,在种畜交易时提供系谱证明,编制种畜登记本;负责优良种畜的购买和保存,负责会员种畜饲养的饲料、饲养,防疫等咨询;动员会员进行种畜生产性能测定,评价测定的结果,组织会员参加种畜交易,拍卖等活动。协会虽是民间组织,但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协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畜交易会拍卖提成,另按会员种畜头数交纳会费。育种协会等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严格科学的选育制度,保证了欧洲家畜的全面良种化。

欧洲家畜全面良种化主要是依靠民间组织,通过市场手段来实现的,政府只是在其中扮演了指导者的作用,并不实际参与具体事务。相比之下,我区家畜品种改良目前还主要是依靠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来进行的,民间组织和企业的参与刚刚起步,规模很小,且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认为,我区家畜品种改良必须适应市场化、民间化这个大趋势。在操作上,要从改革现有与品种改良有关的事业单位、国有种畜场出发,把他们有步骤、分阶段地推入市场。同时,要积极支持鼓励民间资本企业、家庭经营者参与家畜品种改良,并适时成立全疆性的民间育种协会组织,协调育种改良活动,走家畜良种化“大家办”的路子。

(四)标准化是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考察团参加巴黎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和沿途参观大型超市过程中,对什么是标准化生产有了一些生动的了解。标准化生产是发达农牧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欧洲畜牧业的各环节,无一例外地都是在按各类标准生产的,没有标准的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出售。在巴黎农业食品博览会上展出的畜产品,每一种都有标签,标签上都注明了所执行的标准;对欧洲几家超市的观察,各种肉类品质感观十分接近,分不出差异。更有甚者,其出售的土豆、西红柿等蔬菜是按个卖的,土豆的形状、大小、重量直观地看上去也很一致,几乎分不出大小、轻重,欧洲农畜产品标准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畜牧业标准化生产问题,近一二年在我区才开始被提及,但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区畜产品要进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必须在标准化上狠下功夫,做好基础性工作。我们首先要在我区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准入标准,如畜产品质量标准、卫生标准、防疫标准等等。要借鉴上海、北京等地的做法,先从普及农业部制定的无公害畜产品标准入手,用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我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当前,畜牧业生产标准化工作处在起步阶段,政府必须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要在畜牧技术人员中普及标准化知识,使他们中有一批人专门从事标准化工作。科研院所、农业院校也应积极开展标准化研究,并使成果尽快走入生产领域。

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 篇6

1 我州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我州畜牧科技服务队伍庞大,技术力量雄厚,但科技攻关目前多以项目为支撑,州县市各自为政,很难形成统一集中科技攻关机构或团体,从根本上削弱了我州科技攻关的能力和水平,使科技人员大量流失和浪费。

1.2 行业基础条件差,投入少效益少,基本待遇差,缺乏吸引力。

1.3 专业科技人员学习培训机会少之又少,缺乏全面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科研的攻关和创新仅是流行的时髦语,科技特派员下乡只是一个花架子。

1.4 项目浮华,文章藻华,所实施项目转化和预期效益多高,无人知晓,缺乏跟踪管理措施。

1.5 项目重复,项目与项目间缺乏整体的关连性,为项目而项目。行业部门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尤其是与气象部门的关连,去年年初的雪灾冻灾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以上就是制约我州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的主要问题。

2 解决办法

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行业的自身凝聚力

畜牧业是我州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也是我州生态经济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的产业。我州地处黄河、长江上游,它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大面积的草地、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雪线上升,冰川后退,湿地面积缩小,加之人口无节制增多和草原过度放牧、樵采等掠夺式行为,我州272.3×104 hm2的草原已有90%左右不同程度的退化,正在发生着生态的和经济的逆行演替,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如果这一发展趋势不能及时得到遏制,不仅我州本身受害,更重要的是必将危害相邻地带以及长江、黄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我们急需要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而加强行业内部的凝聚力,尤其是对洛桑·灵智多杰主编的《青藏高原——甘南生态经济示范区研究》一书的学习。从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履行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的职责,树立有为才有位,兴科先强科的观念,努力从观念和思维方式上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使科技攻关和服务工作在农牧村经济建设中赢得主动地位。

2.2 统一领导、统一区划,制定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

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目标,什么是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制约农牧村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统一区划、统一领导、制定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各县市各自为政的项目申报问题,完善项目实施后的信息跟踪监督检查工作,并使之公开透明化。

2.3 优势集成,着力把科技项目变成经济提速发展的引爆器

我们坚持把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与县市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通过项目的实施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引领县市域经济提速发展,解决不同时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4 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农牧村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

①是大力组织实施素质工程,我们以县市有专业顾问团,乡有技术队伍,村有技术骨干,户有科技能人的智力体系为目标,采取邀请专家学者为县市党政干部进行科技知识轮训,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科技竞赛、科普宣传活动,开通科技服务热线等方法,提高全民科技素质。②是扎实开展科技致富示范工作。办好示范点是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几年来,我们采取兴办产业示范园、科技致富示范村示范等方法,在服务“三农”工作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③是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科技进步工作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参与,可是从现行体制角度,科技局对其他部门的科技人员没有人事管理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对广大科技人员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主要是组织科技人员协同实施科技项目,开展科研攻关;抽调科技人员组成技术教导团巡回授课,使他们体验到一种崇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各县市每年开展一次先进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科技进步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建立科技进步奖励基金,每年组织一次科技进步奖评审活动。使广大科技人员觉得,参加科技创新工作既神圣又光荣。④提高科技人员下乡旅差补助,乡下工作每人每天30元左右,县城每人每天50元左右。相应提高下乡住宿补助标准,按级别职称区别对待,县级(含高级职称)每天住宿补助标准为100元,科级(含中级职称)每天住宿补助标准为80元,一般(含初级职称)每天住宿补助标准为50元。

2.5 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农牧村科技信息化建设

崇明生态考察报告 篇7

5月23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和学生会研究生分会的部分同学来到了崇明县前卫村,考察这一远近驰名的生态农业村。在前卫村,同学们先后参观了当地的野生动物驯养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生态湿地公园、生态循环链示范区等等,对崇明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的考查,并通过当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其生态资源、生态政策、和生态规划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1.崇明概述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东濒浩瀚东海,南与上海市宝山区、浦东新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西接滚滚长江,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全岛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至18公里,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标高(以吴淞标高0米为参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间。崇明岛在东经121°09’30“至121°54’00”,北纬31°27’00“至37°51’15”的位置上,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岛上水土洁净,空气清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由泥沙淤积成的河口沙岛,崇明与其它旅游胜地有着显著的差异。这里没有名山大川,缺少历史古迹,文化底蕴相对不足。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岛上未经人工斧凿的自然风光,形成了土净、水净、空气净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崇明生态环境超前意识的保护和建设,逐步形成了区域和功能的两大定位:即中南部文化旅游区(崇明学宫、寿安寺、金鳌山等),中北部休闲度假区(森森公园,前卫生态村等),东部的候鸟保护区和西部的明珠湖水上娱乐区。崇明现有的生态环境也决定了崇明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将要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2.生态资源

这里水洁土净,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一只只螃蟹悠闲地从洞中爬出来觅食;浩翰的长江养育了各种水产,鱼肥蟹壮;纯洁的土地种植出了各种无污染蔬菜、瓜果;东滩候鸟保护区位于崇明岛东部,它由长江里的泥沙不断淤积而成,总面积45万亩,现在还在以每年150米(大约13亩)的速度不断向外延伸。3万公顷滩涂也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野生鸟类乐园,春秋两季时这里群鸟飞舞、天鹅游曳,被列保护之列的珍稀候鸟就有130多种,边境鸟类数量达100万左右。尤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在东滩越冬数量曾达3000至3500只,还有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过境栖息候鸟总数达二、三百万。其中有白额雁、绿鹭、中白鹭、黑脸琵鹭、赤腹鹰等一、二类保护鸟类。

3.生态政策

自1998年成立以来,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就一直处于多头管理纷杂的尴尬境地。2003年5月,上海市政府颁布实施了《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实行通行证制度,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或从事影响鸟类活动的经营活动。但由于当地的渔政部门、水务部门都有权颁发证件,允许渔民在保护区内捕捞、开发和作业,因此保护区内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从未得到有效控制和统一管理。

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东滩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与10年前相比,鸟类的种群数量、驻留时间和活动范围都呈锐减趋势。为贯彻执行管理办法,今年4月,保护区管理处曾多次找到崇明县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所前哨堤防站,请他们中止与个体户签订的牛舢板承包协议。

据悉,崇明正在全力打造全岛“一环二区三带四园”的森林生态网络系统,争取到2020年,全岛森林面积达到660平方公里,构筑集引、排、供、蓄、灌、景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型河网水系,加紧建设崇明新城污水处理厂,争取崇明越江通道早日开工建设,除配合越江通道建设沪崇送电主路外,加快建设由南通至崇明的220千伏第二回路,以解决崇明电力瓶颈问题,为生态岛总体规划实施打下基础。

崇明生态岛将具备四大功能,其中“森林花园”是立岛基础,将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大规模整治水系、保护湿地,建成高标准的以森林、水系、湿地、田园风光为主体的森林花园岛;“生态居住”功能即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将崇明基本建成示范性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产业转型、生态文化培育的生态居住岛;“旅游度假”功能是崇明生态岛的产业特色,将通过引进一系列世界级的主题乐园项目,建设大型的公共高尔夫城等户外运动场所,发展森林型度假疗休养基地,培育成以假日休闲、运动娱乐、森林疗养和高档居住为主体的国际性旅游度假区;而“科技研发”功能是崇明生态岛的理想境界,将通过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崇明,吸引有关教育机构在崇明创办教育科技园区,吸引各类主题展览会落户崇明。

4.生态规划

随着2007年底沪崇苏越江通道的通车和中国沿海大通道崇明岛桥地位的确立,21世纪初的崇明将凭借特殊的岛屿格局、近便的理想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土地资源四大优势,在上海城市整体布局中发挥后发效应,成为上海21世纪初期选择的战略重点地区之一。如何处理好崇明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至关重要,应当明确的几点是:

第一,坚持走一条跨越传统工业化的生态型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处理好崇明开发与上海发展这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坚持用世界眼光进行高起点规划,寻求后发居上的跨越式之路,依托大项目,谋求大发展。

第二,坚持两个留足,即留足湿地、河湖、森林等自然生态涵养空间,留足适宜未来国内各类大型项目布点的多种选址空间,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近期开发和长远规划的关系。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站高一点、看远一点,以世纪的尺度进行“山河重整”,以留足的理念腾出高起点发展的空间,形成一个能适应上海未来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岛域规划框架。

第三,坚持“三个集中”,在现代生态产业培育中推进城乡融合,有效解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处理好生态发展与社会富裕的关系。结合崇明大开发的契机,坚持城乡统筹,推动充分就业,努力使崇明成为上海推进三个集中、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先行区和改革试点区。

崇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注目和青睐。如何充分利用环境这一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崇明的旅游业,促进崇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东海之滨一颗璀灿的明珠?人们在思索着,实践着,更在不懈地奋斗着。

崇明岛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为了解崇明岛的现状和生态农业的先进经验,以及群众中的环境意识,我们进行了此次关于崇明岛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于2004年5月23日在崇明县前卫生态农业村进行。主要方式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为前卫村当地村民及游客,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达100%,有效卷率为100%。

1、被调查人群情况

被调查人员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16人,占16%;18-35岁之间的青年人44人,占44%;35-55岁的中年人25人,占25%;55岁以上的老年人15人,占15%。男性54人,女性46人,分别占54%和46%。本地人78人,外地游客22人,分别占78%和22%。调查人群基本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可以充分反映公众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和认识现状。

2、对崇明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

被调查人群中,18%的人认为崇明地区的环境质量很好,37%的人认为环境质量较好,35%的人认为环境质量一般,还有10%的人认为环境质量较差。同时,54%的人认为崇明附近的长江水质较好或很好,只有12%的人为附近的长江水质差。从总体来说,居民对于崇明的环境质量现状,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崇明的环境质量,尤其是相对于市区来说,是比较好的。

3、对目前崇明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

对于崇明附近长江水质的污染问题,大多数人(80%)都认为这是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尤其是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大规模工业排污造成的,并希望这些地区能够正确对待这一问题,切实做好污染的防治工作。

对崇明县内的污染,44%的人认为是由于本地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造成的,30%的人认为是由于长江水质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有26%的人为是由于工业污染造成的,这一问题上面分歧比较大,从调查情况来看,尚不能确定崇明县境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4、对崇明县生态农业开展情况的调查

大部分人都认为崇明县的生态农业开展的比较好,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的很大的成效,希望能够继续积极的开展下去。但也有部分人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批评,认为当前政府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旅游业上面,放弃了在农业方面的探索,此外,大量的耕地被用来植树造林也招致了部分农民的反感,认为这只是为了骗取国家的林业补助。

5、对崇明县产业发展的调查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95%)都认为崇明县不应该发展污染严重的重工业,而是应该以生态农业、旅游业为主,建设成一个以农业生态和休闲度假为主的岛屿。同时应该大力开发崇明县内的各种土特产资源,如黄金瓜、白扁豆等等,适当发展农业加工贸易。

6、简要总结

崇明县的环境质量现状总体来说是比较不错的,尤其是相对于市区来说,这就给它开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是崇明发展经济的一个优势,也是当前地方政府大力推行的政策。但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好当地的环境、生态,我们注意到,崇明县目前还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接排放产生的污染问题值得重视。此外,对于长江水质污染的问题也应该予以考虑重视。

生态农业是目前崇明大力宣传的一个热点,但实际中如何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如何利用生态的手段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能地方政府并没有多少具体的措施,就我们考察、调查的情况来看,生态农业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旅游的口号,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希望政府能够真正的做好生态农业的建设,促进农业的发展。

对于崇明县的未来发展,更据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我们建议还是以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并辅以农产品加工业。

有人比喻崇明地区是上海附近的“最后一块处女地”,这充分反映了崇明的环境现状,但如果我们不能居安思危,从现在开始就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防患于未然,也许这块“处女地”的日子也不会长久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2004年5月30日

充满现代气息的前卫生态农业村

深入农家进行关于崇明生态农业的问卷调查

被大力推广的现代化的经济林

西北地区生态培训考察报告 篇8

为了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促进交流与合作,由贵州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组织,以全省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及各环保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企业,ISO14000认证企业主管领导,“绿色学校”负责人及可持续发展的各类大中型企业领导为成员的访问考察团一行19人,于2003年9月16日至25日对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等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宣教工作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学习,本人有幸参与了此次考察活动。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热情接待,听取了有关领导、专家的讲座和情况介绍,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实地考察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如何解决能源的状况、风力发电站和防沙治沙情况。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受到了启发,学到了有用的经验,顺利完成了培训考察任务。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赴西北培训考察团留影

一、西北两省、区自然环境概况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我国西北边陲,国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东北与蒙古,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边界线长达5600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到2000年底,全区人口约1700多万。气候环境是大气干旱和水资源不足。由于新疆远离海洋,地形为三山夹两盆,高山环绕,所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

新疆现已发现122种矿产。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铍、白云母、钠硝石、陶土、蛇纹岩等。全疆地表水年径流量约8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252亿立方米,冰川面积2.4万平方公里,储水量25800多亿立方米。日照时间长,年均2600~3400小时。

2、甘肃省地处中国西部内陆,黄河上游,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西连青海,新疆,北邻内蒙古,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海拔:1000-3000米,土地总面积45.5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53万公顷,人均2.17亩,草原1664万公顷,森林426万公顷,木材积蓄量2亿立方米。另外还有宜农荒地100万公顷,宜林荒地666万公顷,宜牧草山草坡467万公顷。

甘肃省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缺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这里每年黄河泥沙超过5亿吨,占黄河流域年输沙量的三分之一。

与新疆环境宣教中心合影

二、西北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洲面积由解放初的1.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7.0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当初的1800多万亩扩大到5700万亩。全区已有4个地(州)、60个县(市)、农垦128个团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其中25个县(市)实现了平原绿化,使85%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和田县因治沙业绩突出,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新疆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998年的1.68%提高到目前的2.1%,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0.75%提高到了14.95%。全区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总面积为1025。23万公顷,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6。17%。

2、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进展良好,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工程、长防长治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风沙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生态县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工程和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九大工程。甘肃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1600万公顷,人工造林3.8万公顷,人工种草2万公顷,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干旱少雨是甘肃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多年努力,甘肃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94座,水库总容量21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小型机电提灌工程7460多处,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0万公顷。甘肃中部的干旱山区,成功实施了雨水集流工程,基本解决了中部113万人、119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甘肃省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87.95万亩,占国家下达试点任务的97.7%,完成造林177.12万亩,占年计划的90.9%。

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新疆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生态系统脆弱,系统抗逆性较差,抵御生态环境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主要表现在:

⑴新疆绿洲面积不断拓展的同时,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68.8平方公里的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速度扩展,绿洲内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以每年0.7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⑵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使绿洲内大气降尘居高不下,灾害性天气对绿洲的侵蚀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1997年,新疆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5亿元,1998年为59.18亿元,1999年为64.44亿元,分别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7%、4.35%和5%。

⑶矿产开发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和对水环境的污染使开发后地貌无法恢复,恢复面积只占破坏面积的4.5%,而治理面积仅占恢复面积的12.6%。自20世纪70年代末新疆推广农膜技术以来,农膜覆盖面积1999年达到133.3万公顷,用膜量达到8.4万吨,残留率按24%计算,一年残留2.02万吨。

⑷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使许多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已达320公里,其它小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⑸植物资源中甘草面积目前正以每年2.4万公顷的速度被破坏,雪莲、贝母、肉苁蓉等药用植物资源的储量迅速减少,特有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也在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⑹新疆森林覆盖率虽逐年增加,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面积减少到54%,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梭梭林面积减少了69%。

2、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的影响,所面临的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旱灾、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7.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3.49%,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量6.44亿吨。

⑵沙漠化仍在发展,土地盐渍化蔓延,沙尘暴威胁进一步加大。全省沙漠化面积约14.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1.47%。全省5000万亩耕地中,有1000万亩面临沙漠化威胁,盐碱地面积已达10.7万公顷,成为灌区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⑶天然林保护任务艰巨,植被覆盖率增长缓慢。由于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以及自然退化,天然植被覆盖率低下,森林覆盖率9.37%,比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6.55%低7个百分点。

⑷草原超载过牧,大部分草场趋于退化。全省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6.62%,为全国5大牧区之一,目前受到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这“三化”的威胁,90%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退化的达到33%。

⑸生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和遭受破坏,加上一些地方滥捕、滥猎、滥采屡禁不止,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失调,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乡镇企业“三废”污染防治进展缓慢,化肥、农药、地膜及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范围扩大,危害严重。

与甘肃环保局交流经验

三、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㈠新疆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1、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围绕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进行、环境区情教育,不断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加强领导,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到实处。层层推进各级政府任期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资源开发项目的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责任状。

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自治区及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在自治区实施大开发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各级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5、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紧围绕重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保护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以此带动和推进全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6、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7、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要遵循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

8、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坚持经济与技术合作并重,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生态环境管理经验,推动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

㈡甘肃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⑴大力实施节约、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措施。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坚持地表水、地下水和天然降水三水齐抓,大中小工程并举,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兴修小型水利,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办水利。大力推广节水和工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⑵抓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方针,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恢复扩大面积,把生态建设同调整农业结构、扶贫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创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抓好天保工程和治沙止漠工程。

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充分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更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防治污染的能力。

⑷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依法对水、基本农田、矿产、森林、草地等重点自然资源进行强制性保护。

⑸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以顺应自然规律和量力而行为原则,做到了适地适树适草,有水有树,树随水走,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⑹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的同时,修订并完成《甘肃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开展了黑河上中游和黄河玛曲两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试点工作,加强了对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对自然保护区贯彻《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执行情况和秸杆禁烧、严禁采集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麻黄草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嘉峪关

四、环境保护宣教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情况

1、新疆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和与环保相关的纪念日开展形式各异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注重与新闻单位和外界的合作,开展警示教育和法规宣传,努力扩大宣传范围;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页进行宣传;结合地方特点,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活动,确定了乌鲁木齐市实验中学为参加全球开展中小学环境学习与观察计划的备选学校;二是做好环保技术人员再教育和环保干部岗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环保人员素质。近年来,共承办各类环境管理培训班20期,受教育及培训人数过千人;三是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新疆记者站的龙头作用,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四是认真做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推动自治区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

2、2002年,甘肃环境保护局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制定下发了《甘肃省2001年—2005年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召开首次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了以“两会”(首次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首届西部绿色环保成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两周”(省城环境监护周,全省百万中小学生警示教育环境监护周)“四绿”(兰州市绿色文明商场创建活动,绿色文明在雄关,绿色旅游在天水,绿色文化在庆阳)活动为重点的系列宣传活动。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咨询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700余次,各种宣传媒体专题栏目播发环保类新闻稿件1200余篇(条),500万人直接受到环境教育。甘肃省环境保护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成立挂牌,有300余人参加培训。学校环境教育得到加强,有两所中学被评为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

天山

五、几点体会

为期十天的培训考察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较深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本省与西北地区同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有共同和不同的方面,但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2、对于西北地区而言,本省的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好,但不应满足现状,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搞好规划,增加投入,扎扎实实搞好工作。

3、生态建设是永恒的主题。目前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断流、湖泊枯竭趋势日益加重。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开发的根本所在,我们要站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实施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坚持治理和保护并重。

4、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当地的水土气候条件,当退则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要有长远考虑,要有统筹规划,切不可一阵风,搞形式主义。同时,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蛮干、不盲从,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科技进步来推动生态建设,包括育种、选苗、节水、治沙等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离不开讲求科学的精神。

5、水是制约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关键因素,节约与高效化利用水资源和合理规划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坚持“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向,是解决西北干旱区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水资源开发中,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优先的原则,以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应按照“以水定地,以水定人口,以水定发展规模”的原则,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按照流域是一个完善的地表和地下水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的观点,统筹协调上、中、下游用水关系,农、林、牧、生态与工矿、城市用水关系,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的关系,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上一篇:幼儿园园长管理理念的转变下一篇:《追风筝的人》600字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