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优秀的教学设计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称象》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称象》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愿意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3.能从曹冲称象的方法中受到启发,养成遇事开动脑筋的习惯。

A 案

课前准备

1.实验演示准备:自制船,大象或用小件重物代替“大象”,小碎石若干,面盆。生字卡片(包括本课形近字的卡片)。

2.课件准备:多媒体演示材料。

3.收集中外名人动脑筋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课题引入

板书题目。生齐读:称象。

过渡:象这么大,能称吗?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通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读课文,留意本课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抽读,齐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和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窍门。

教师注意引导:“称”“秤”和“沉”字音的区别;“艘”是平舌音;“柱”“址”是翘舌音。

4.识字的巩固。

a.抽字块认字。在硬纸块上面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生字。学生自由抽字块认字,全部读得准的给予表扬。

b.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把容易与本课生字混淆的生字块混入13个字块中,再让学生抽读。

自读感悟

1.生自由读课文,看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2.教师示范朗读。

3.自读感悟: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种办法?哪种办法好呢?在小组里说说你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教师可用多媒体或模型演示“大象”如何上船,使船身压低的位置,再演示装“石块”,使船身压得与大象等高,从而称出石块重量而知道大象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演示,再读课文,感悟文字。

5.老师小结,启发创新。

曹冲称象的办法比其他两种办法都好,这种办法,既不需要造称象的大秤,也不必把大象宰了,他很有创造性。曹冲的办法实际上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

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你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称象办法?

6.读后表达。

(重点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四个步骤)

生字

写“再”“象”等6个字,要求一“看”(看清楚字形结构);二“描”(在书上描红);三“写”(独立书写,不要看一笔写一笔)。

注意指导关键笔画。“点”“照”二字重点指导四点底;“象”“像”二字重点指导“象”字(写好“象”字的.关键是把下面的弯钩写正──起笔和收笔处都在竖中线上);“再”字要把下横写长,注意第四笔是“丨”。

课外实践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爱动脑筋的故事。

第 二 课 时

我会认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

我会说

小组中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说得好的,推荐到班上说。

例: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我会读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评议。

我会讲

讲一讲自己课外收集的动脑筋故事,评“最佳故事员”。

我会讲

选择你愿意写的几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我会填

在 再

我( )家里看电视。

放学了,我们和老师说“( )见”。

田方( )跑步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我回家先看书,( )写字。

自我评价

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多画☆☆☆☆☆)

B 案

课前准备

1.图片:杆秤图2张,大象图4张,船图3张,小石头图2张。

2.多媒体课件:生字的书写,生字词语。

3.小塑料船,模型大象,石头,天平,水盆。(若干套)

第 一 课 时

观察图画,引入课文

1.出示大象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对大象的印象。

2.导入: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想的什么办法吗?(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揭示“称”的读音)

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读后用不同的符号勾画生字,并多读几遍。

2.了解课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

识字读文

1.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生字带点,注有拼音),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一头大象xiànɡ称chēnɡ一称一杆ɡǎn大秤chènɡ一艘sōu船

a.请学生读词语,特别提示“杆”“秤”“艘”的读音。

b.读一读带“一边……一边……”的句子,发现什么了吗?(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出示句子: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读句子,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2.认读其他生字。

a.出示生字。

b.结合课文读读这些字,能组成词语读更好。读给小伙伴听,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c.师任意抽读带生字的词语,并及时纠错。

d.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找句子,读句子,理解词语。

自主识记

1.回忆学过的识记生字的方法。

2.和小伙伴一起想办法记忆生字。

3.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特别提示:“像”与“象”可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区别)

书写练习

1.你觉得哪几个字最难写?找出来。(再,象,做,照)

生观察生字,然后说写法。(课件演示书写过程)

2.写字练习。难写难记的字多写几遍。

3.展示,评议。

第 二 课 时(分组学习)

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用开火车等方式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学习课文的第3~5自然段

1.自己读课文,找出两处写曹操神情的句子。(板书:直摇头点点头)

2.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3.为什么“直摇头”?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

a.学生自己读课文。请几个学生分角色读,学生评议。

b.全体学生自己选择角色练习朗读。

c.为什么曹操直摇头?(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贴图画板书:秤宰割大象)

4.为什么“点点头”?读读第4~5自然段。

a.读课文,勾画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指名读。

b.出示模型船,指出船舷的位置。

c.各小组边读课文,边用曹冲的方法模拟称象。(老师巡视指导)

d.请学生上台一边叙述方法一边演示。老师由此引出“果然”一词。

e.学生齐读这四句话。

讨论交流

为什么曹冲能想出这个好办法来呢?联系课文第3自然段,在小组中讨论。

(曹冲受到了大臣们的启示,说明他遇事爱开动脑筋)

拓展

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方法呢?

(根据学生说的称象方法,引导大家进行评议)

课后作业

《称象》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2

一、反思课堂,分析原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即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入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的,大部分是童话故事、同龄人的生活故事、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等。阅读教学的文本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情境,许多教师均有这样的认识,常常尝试着跟随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笔者常常见到有的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文识字”教学的: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按自已的方式尝试自学生字;接着就讲读课文,讲到课文中的这一自然段时,这一段中有几个生字就抓出来读一读,给它组一组词或说一句话;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词,学生常常说“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整节课学生的识字就是随着课文的学习发现本文的生字,找出来记一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是没有规律,分散到各个自然段中的,如果把每个自然段中碰到生字就抽取出来读,一遍又一遍地读,小学生不仅容易厌倦而且记不牢。同时这种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练习会使学生对所识的汉字产生厌倦之感,嘴巴跟着念,脑子里想着其他,教学效果是低效更甚是无效的。这样的教学,即使学生记住了,但记忆的保持也不会持久。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对于无规律、无序的东西记忆大多是短时记忆,对于有规律的、结构性较强的东西保持记忆的时间较长。小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但小学生身心发展缺乏持久性、稳定性,没有反复读词会识记不牢,读词形式单调会感觉枯燥。一旦识字量的增多,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的增多,学生对生字的辨识就会出现模糊,甚至出现遗忘。

二、以生为本,快乐识字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阅读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依据语境,有效地随文识字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重组文本,读认结合

既然随文识字可以把识字与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如何有效“随文”呢?教师可利用课文情境,把本课要认识的生字进行重新组合融入阅读内容,以阅读内容为依据,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生字学习的框架,把生字串起来教学,使得零散的生字、新词变成了“新故事”中的“主人公”,把讲故事、识生字、读词语、练说话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增加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记住生字,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效率。

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议论”为主线展开教学。

教学时,先从图入手,引入“议论”。先让学生看插图问:他们对着一只大象在干什么?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回答:他们在议论大象,议论大象有多重。教师此时出示议论,引导学生抓住形声字的特点——学习“议论”。接着师追问:这大象长得怎么样?引起他们的议论。此时引导学生学习: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四肢像柱子,体会比喻句的用法。

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时,教师又以“议论”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生字词。

师: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怎么知道?

生1:可以称一称?

师:怎么称呢?于是官员们又议论开了,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想到什么办法。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称象”的办法:第一种方法:用秤称;第二种办法是:宰割后称;第三种办法是:用船称。在学习第一种办法时,教师可以随文引导学生学习“秤”“一杆秤”“砍大树”等词;在学习第二种办法时,教师可以随文引导学生学习“宰”“割”;在学习第三种办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与“船”有关的词“艘”“舷”。

理解了“议论称象办法”这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抓住课文的提示语“有人说”“可是立刻有人反驳”“又有人说”“他站出来说”等词,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家在一起议论,就应该这样表达。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议论”的意思,同时参与了官员们的议论,也学会了以后在文章中如果写大家在一起议论什么问题时也可以这样表达。学生不仅在故事中识字,也在故事中体验,既得意,又得言。

阅读的文本就是一个丰富的情境,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纲领,引导学生在文章的情境中学习生字,以文本为依托,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本是分散的生字、新词通过生动的故事串起来,让识字与阅读有机地结合,学生会记得更牢。

2. 融入生活,巩固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境,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我们识字教学从故事情境中来,若能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学生就会把自己融入故事中,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员,感同身受。

例如,在教学《称象》时,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大臣们面对那头大象就议论开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作者在表达上采用略写,只写了一句:“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家怎么议论没有写,为了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语境中学会“议论”这一词,笔者这样引导:“看到这又高又大的象大家都很好奇?就在一起议论它到底有多重?同学们,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说?”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

生2:它应该有五千斤重吧!

生3:应该更重一些吧!

生4:它应该比河里的那只大船还重吧!

生5:它比我们门口那个大石头重。

……

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境,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后,笔者相机小结:同学们,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对一个问题进行评议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是“议论”。学生在文本的语境中面对大象,融入生活的语境中议论大象,有了课文的语境做命题,同时有了生活的语境辅助表达,学生对于“议论”的学习就是入脑入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的中的“反驳”时,笔者先让学生学习有人提出的第一种办法“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学生思考这个办法可行吗?学生马上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反驳”,笔者相机小结:像这样在讨论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提出反对的理由进行分辩就是“反驳”。接着马上与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巩固“反驳”的学习。在学习有人提出的“宰割大象”这一做法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办法行吗?你不同意的理由是什么?假如你在场的话,你会怎么“反驳”呢?引导联系生活情境,融入文本的情境理解“反驳”,训练表达,巩固生词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小结课文的学习内容:曹操、曹冲和官员们在一起围着大象议论它有多重?怎么称?那么曹冲的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你们回家可以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学习并与家长“议一议”,也可以做做实验试试看,我们下节课在课堂上再来与同学们“议一议”。

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将词语带入生活体验情境中,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教师小结后引导学生再读词语,学生又经历了一次从生活到词语,把情境内化为语言符号的过程。学生以后在生活中运用就能得心应手了,真正落实了“认—想—写—用”的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抓住文章的主线,对文本的生字、新词进行重组,将一个个零散的生字与文章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构建识字记忆的树状的“心理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一批生字。学生在认读生字时,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结合文本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语境中学习表达,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用法,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用结合,在文本与生活的语境中随文识字,学生的识字应该是高效的。

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许多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往往存在误区:整节课把所有精力放在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识字就是随着课文的学习发现课文的生字,找出来记一记;或者就是在讲读课文时,把生字词集中起来反复朗读。其实,教材本身就是个很生动的教学情境,教材中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认真地解读教材,开发教材,把教材的情境利用起来,并把生活的情境融入识字中,将识字、阅读、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识字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低段,识字,语境,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称象的教学设计 篇3

杨村中心小学 钟林洋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本课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且能讲称象这个故事。

3、能用“一边 „„一边„„”说句子。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导入。在上课之前,老师和同学们来猜个谜语。老师来说谜语,同学们来猜。老师:“鼻子像钩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辫子。”同学们齐声回答:“大象。”师: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跟大象有关。

2、师板书课题:称象。让生齐读课题。

3、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一起把之前学过的生字宝宝来复习一遍。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两组),再个别读,抽读,最后齐读。师:生字宝宝被我们牢记在心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瞧瞧大象这么大这么重,古人是怎么称它的重量呢?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

2、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找出文中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师讲解分段,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理解感悟

1、大象长什么样?到底有多大? ⑴ 指名读1、2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大象长什么样子?(生答: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让生自由想象,并用姿体语言来表演。大象这么大,官员们非常好奇大象多重。他们是怎么说的?(生答: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讨论„„)

⑶ 谁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师出示例句,生仿写)⑷ 指导朗读,读出大象庞大的样子、官员们好奇的语气。

2、文中写了几种称象的办法?

⑴ 女生齐读3自然段,男生齐读4自然段。⑵ 交流讨论:文中写了几种称象的办法? ①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②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在称。③把大象赶到船上,用船来称。⑶ 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⑷ 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用船来称象的办法最好。

3、具体学习曹冲用船称象的办法。⑴ 全班齐读第4自然段。⑵ 讨论交流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道具演示称象的过程。

第一步:把“船”放在装水的容器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出,往“船上”装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着重观察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来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致的,所以知道了石头的重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4、曹操对这几种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看的?

对前两种办法“直摇头”,对曹冲想出的办法是“微笑着点点头”。

5、你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四、课外拓展

1、同学们再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称象》教学设计 篇4

大名县西未庄乡小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习曹冲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精神。重点:掌握称象的过程是对课文理解的关键,所以我将曹冲称象的过程定为重点。难点:探究称象方法的原因,低学段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将学习曹冲遇事多观察动脑定为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检测生字

出示生字,对上节课所学生字、词语进行巩固

(二)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三)初读课文,解答质疑 师范读。感知课文大意。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官员们是怎样说的呢? 学生汇报,师适时板书:官员

造秤

宰象割块

(2)师引导:那么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其他人有什么意见呢?曹操呢?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3)现在请大家试着学官员的口气读一读他们的话。指名3个来读。分小组读。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曹冲又想出什么办法呢?

2、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请大家用“-------”画出表示曹冲做法的语句。(2)课文用几句话来讲曹冲的办法呢?(四句)也就是四个步骤,现在我们把这四步总结出来:

板演: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象下(装石)称出(重量)

(3)师生或生生合作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4)师:现在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5)师:我们知道曹冲的办法是按四个步骤来的。那么有谁能用:(师板书:先„„然后„„再把„„再„„)来说一说

(6)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来的呢?

适时板书: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五)扩展延伸、引发思考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3、小结: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应该像曹冲一样,要多观察,多向别人学习,爱动脑筋,祝你们都成为聪明的孩子。

(六)课外延伸、走向生活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官员们

曹冲 造秤

以船代秤 宰象割块

以石代象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象下(装石),称出(重量);

称象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及课文特点

1、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五板块《称象》第二课时

2、教学设计依据:识字五这一板块借助四个小故事,贯穿了一个道理——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冷静思考,积极面对就一定会找到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

学习这一板块的课文,要在认识每课要求认的字,会写要求写的字的同时,读懂课文并明白道理。这一板块为学生们准备了四个智慧小故事。故事虽小,但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静中见智,读后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称象》这篇课文,学生有可能对曹冲的办法提出疑义,教师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向学生说明原因。曹冲称象的办法在古代是最好的方法,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已有更好的称象方法。

本课的生字比较难,学习时,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会讲《称象》的故事,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现在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的办法?

3、课文特点: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二、学情分析: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4、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2、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五、教学准备

石子、玩具象、水、天平秤、器皿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实验法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师: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一次,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起看大象。他们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也去看看吧!(多媒体展示大象图片)

2、请同学们描述大象的样子。(注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顺序和方法)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3、出示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问题,老师注意疏理、归纳。)

4、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用石子、玩具象、水、天平秤、器皿模拟称象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小组讨论:

(1)曹冲称象的方法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与官员所提方法比较。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让学生感受曹冲的聪明。品读这句话,并用“才”练习说话。)

(2)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引导学生明白曹冲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出的。第一,是听别人议论,受到了启发;第二,是他平时注意观察,勤于动脑的结果。)

九、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读读课文后边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要是让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

十、板书: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十一、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cheng gan

()()

zai

ge

yi du qiang()()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2)de()(3)dei()2、曹操听了直摇头。

(1)不弯由()(2)把弯由的伸开()

(3)爽快()(4)一个劲儿地(3、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能力.()

(2)一个劲儿地.((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象

一()秤

一()船

一()线

四()柱子

两()树

(四)、组词语。

官()

沿()

柱()

宫()船()

称象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一)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可以称一称。)教师板书“称”。谁听过称象的故事?怎么称?

结果怎样呢?请带着问题学习第6课。

(二)初步阅读,领略课文内容。

1.大家小声读,标出自然段序号。(5个自然段。)

2.指五名同学读全文。大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了一个曹冲出主意称大象的故事。)

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这个故事的呢?下面我们细学课文,理解内容。

(三)细学课文,分析内容。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课文第几段写这个内容?(故事发生在古时候,课文第1自然段写这个内容。)

(2)请一个同学读第1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带着儿子和大官们来看象。)

(3)看书中插图。

从哪里看出是古时候?谁是曹操?周围都有谁?(略)

大象是什么样的?官员们怎么看?曹操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官员们说出了什么办法?我们学习2、3

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大家默读这两段。

用“--”画出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大象是什么样的?这里说大象的什么像堵墙?为什么这么比喻?腿像四根柱子又说明什么?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里说大象的身子像堵墙。因为大象的身子又高又大,

所以这么比喻。腿像四根柱子,进一步说明大象身体重。用具体的事物做比喻进一步说明大象的高和大。)

(3)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

(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多“到底”这个词。)

到底:究竟。

两句话哪句话写得好?怎么好?

第二句话增加“到底”一词,加强了语意和语气,把官员们那种急切的心情描写出来了。

(4)指导朗读。

读描写大象的句子,应该把大象高而大的意思强调出来。读官员们议论,应该读出大家急切的心情。

试读,指名读。

(5)当曹操提出“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的问题后,官员们想出几种办法?

先分小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两种办法:一是造一杆大秤;二是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地用秤称。

板书。官员:造大秤、宰大象

曹操听了怎样?

指名读这两句话。

问:这两句话一样吗?(不一样,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一个“直”。)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多一个“直”程度不一样,语意更重了。

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曹操非常不赞成他们的办法。)

(6)分角色读第3段。

3.学习第4、5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第4、5自然段。

思考:①谁想出一个好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

②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几步?哪几步?

(2)指名读第4段,回答问题。

①曹冲想出一个称象的办法。(略)

②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四个步骤:第一,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第二,把大象赶下船,往

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称船上的石头;第四,把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3)用教具做演示,让学生动手做。

(4)同桌互相练说称象步骤,然后单人说。

(5)指名读第5自然段。

结果怎么样?(按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果然:确实、真的。

课文中为什么用“果然”一词?

(强调说明曹冲的办法与实际相符合。)

当时曹冲的年龄有多大?(七岁)

比较的方法同上。

“才”是只有或仅仅的意思,进一步说明曹冲年纪小。

(6)曹冲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最主要的是他平时就注意观察事

物,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所以曹冲这么小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习近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有语气朗读全文,复述故事。

人教版《称象》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5个字。

2,会用“先

然后

再”说句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并能应用到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并能应用到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具

小塑料船,模型大象,石头,天平,水盆。(实物/图片模型)

四、教学时间:40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是圣贤留给我们的一曲绝唱,能沁润我们的思想,启迪我们的智慧。同学们看这幅图片,你能回忆起这这是哪句经典诵读吗?(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懂事、孝顺、聪明)

今天老师再来给大家介绍几位聪明机智的小朋友。(ppt祖莹、李泌)1)师领读

讲讲意思译文: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他们两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的学开始,应该效法他们,从小努力学习,多读书,多思考。2)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谁能把它背下来

(二)导入:

同学们,几天前小芳给我打电话说遇到一个问题(PPT)小芳五一出去春游,不小心把朋友的木笛子掉进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里,用了许多办法,棍子钩子啊,怎么摸也没摸到,想请大家来帮帮忙。你有办法吗?

没关系,学了今天这节课,可能你就会想出办法来。让我们一起走进21课《称象》(师生板书)

1.初识生字。(读完课文,把你在课前圈出的生字拼读2遍)

2、识字。

①、带拼音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又要交一些生字朋友。)柱子议论秤杆 倒是 一艘船为止微笑桌腿 大象 称重 指生读。领读。齐读。

②屏幕出示:(一人独行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

柱 议 秤 杆 倒 艘 止微 腿 称 齐读——开火车读 对比学习“秤”“称” ③、检查识字。

(老师把生字宝宝放在了词语里,你还认识他们吗?)柱子议论秤杆 倒是 一艘船为止微笑桌腿 大象 称重 指几生读

3、屏幕出示:(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几个字吧!)

一艘船 大象 称重

今天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三个词之间!师引读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他们看到一头什么样的大象?

(三)观察图画,回顾课文

大象的样子

在哪个自然段提到了?(第二自然段)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学情预设: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请学生朗读)

1.引导学生一起说说对大象的印象。(ppt图片下方出示提示语: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提问:是说大象的身子是一堵墙吗?那为什么要说成像一堵墙?(结合ppt图片阐述)

学情预设:因为墙又宽又大,大象又很大,所以把大象的身子比喻成一堵墙它们有共同特点,都很高很大

师提问:那是说大象的腿是四根柱子吗?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学情预设:因为柱子很高很结实,大象的腿也很高很结实,所以把大象的腿比喻成四根柱子

师:是呀,你们看作者多会想象呀,用一堵墙比喻大象的身子,用四根柱子比喻大象的腿,使我们眼前—下子就出现了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象的样子

大象鼻子长又长,身子好像一堵墙,腿如四根柱子壮,官员边看边议论,大象到底有多重?

(四).学习曹冲的办法

这么粗壮、这么庞大的一头大象该怎么称呢?(电子秤)谁有好办法?(文中谁有好办法?)古时候没有电子秤该怎么办呢?

那我们去看看七岁的曹冲是怎么做的吧!

师:曹冲的办法在第几自然段?(第四自然段)请你们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并予以指导)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标一标曹冲称象的过程

投影出示:

(1)称象的过程分几步?请你用①②„„标出来

(2)说一说每一步主要做什么?

生边回答,师边小结,并板书如下: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上岸

装石到线

师称象过程是这样的,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师配画外音)出示图片,再次让学生感知称象过程

请学生根据图片,自己先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师引导:书中是用“先„„再„然后„„”把每一步连接起来的,(板书:先 然后 再)你能用这样的词连接吗?

搬石称重 师先示范复述,再指名复述

(3)谁能像老师刚刚那样,做个小小配音员,给这段视频配配音呢?(3)曹冲的办法怎么样?你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给你两分钟时间,一会儿找个小曹冲上来称称老师手里这头大象宝宝。(4)你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怎么才能成为这样的孩子呢?(多读书 多观察 多动脑)

(五)、拓展延伸:

你觉得曹冲的办法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a.(我可以不装石头,还得让人搬来搬去怪麻烦的。直接让人站上去不就行了吗?”“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b.(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了!”“嗨!要是能这么想的话,直接用计算机对准大象一扫描,再运用一下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同学们听了她的答案都笑了,我也笑了:“我也没有限定这个曹冲的出生年月呀?你能这么想很好。现代技术很发达,这种问题已经难不倒我们了。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

(五)拓展延伸

曹冲称象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谁能帮小芳来救救她的木笛子呢?(可借物演示)

七、课后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搜集更多动脑筋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八、板书设计

21、称象

先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称象》教学反思 篇8

教学中,我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认真总结反思

《称象》教学教案 篇9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

(三)能正确书写。

二、教学重点

(一)指导“曹、论、止”等字的笔顺。

(二)指导“称、线、然”等字形。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问:曹冲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二)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意思,组成词语。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词义。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

(2)指导读字音。

曹:平舌音,读c2o,不要读翘舌音。

线:三拼音,读xi4n,不要去掉介音“i”。

2.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可以不按顺序,自己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

称:“你”和“称”区别。

曹:笔顺是

,共

11画。

论:右旁的.笔顺是

块:和“快”字形字义区别,不要用错。

线:左边是绞丝旁,右边的写法跟“盏”的上半部相同,不要忘记写最后的一点。

止:跟“齿”的上半部写法相同。

笔顺是

然:注意左上角不要写成“夕”,右上是“犬”不是“大”。

量:多音字。(li4ng、li2ng)

4.重点解释词义。

议论:表明意见的言论。

止:停住不动。

重量:分量。

5.组词:

称(简称)(别称)(名称)(自称)

议(提议)(建议)(会议)(议定)

论(讨论)(评论)(理论)(言论)

秤(秤杆)(秤盘)(秤星)

砍(砍柴)(砍刀)(砍伐)

块(土块)(块茎)(块头)

沉(下沉)(沉重)(沉思)(沉着)

线(棉线)(电线)(毛线)(直线)

止(止住)(止步)(止血)(制止)

然(突然)(忽然)(然后)(然而)

量(气量)(胆量)(分量)(量词)

(四)巩固练习。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10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地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

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H动画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六、“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称象教学计划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

2、会写“再、象”等6个字。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受到启发。

二、教学重点:

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

四、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在古代呀,大象的体重是不好称出来的。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位古代的孩子曹冲。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称象》,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我们去读课文,看一看发生了什么故事。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chēnɡxiànɡɡuāntuǐzhùyìɡǎnchènɡdǎosōuchénzhǐwēizài

称 象官 腿 柱议杆 秤 倒 艘 沉 止 微再

xiànɡzuòdiǎnzhào

像 做 点 照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例如

学习生字称:音节:两拼音节,偏旁:禾木旁,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三)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一课一领读:找一个学生带拼音朗读。

(四)去掉拼音朗读生字

学生自读三遍——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

(五)游戏:摘果子游戏

老师叫学生闭上眼,老师去太空种苹果,老师把生字卡片挂在一棵树上。种完后全请学生睁开眼,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

四、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4、初读了课文

五、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2、老师把本课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3、老师说汉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一)看图片或者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老师示范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三)分析课文(边分析边出示本课插图或者课件)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篇课文有5个段落开头空两格处)

3、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只有2个句号。)

(3)古时候的意思是很远远的从前。

(4)有个大官叫什么?(曹操)

(5)曹操: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他有三个儿子,曹丕,曹植,曹冲。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请同学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2个句号。)

(3)大象长什么样?(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4)官员们说什么了?(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5)一边……一边……

例: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你说一说。

一边一边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自然段,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5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3个句号,两个问号)

(3)曹操问什么了?请你读一读曹操的话。

(4)有的说什么了?请你读一读话。

(5)有的又说什么了?请你读一读话

(6)也有的有说什么了?请你读一读话

(7)曹操满意吗?(不满意,直摇头)

(8)怎么办呢?我们继续读课文。

6、请学生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四自然段曹冲说的话中包含有几句话?(5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5个句号。)

第一、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听老师读,边听边看课件或纸片教具的演示。

第二.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弄清楚:要称出大象的重量,

第一步怎么做?(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

第二步怎么做?(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

第三步再怎么做?(称船上石头的重量)

第四步怎么做?(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7、学生一起读第五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五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2个句号。)

(3)曹操满意吗?(满意,微笑着点点头)

(4)用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了吗?(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8、老师总体提问。

(1)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呀?

学生自由说,然后老师总结: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2)曹冲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

(四)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

(五)接力朗读

五个人一小组,进行接力朗诵。

三、课文升华

1、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实际上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

5.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2.改进曹冲称象的办法举例

(1)人搬石头太重,可用大吊车。

(2)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

(3)让人上船,比赶动物上船更方便。

3.故事:聪明的徐文长

我国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徐文长。他从小勤奋好学,聪明过人。

有一次,老师想考考学生的智力。他问学生:谁有办法做到提着两只盛满水的木桶,走过这座贴近水面的竹桥,还不把鞋底弄湿?

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拎起两桶水,快步走上竹桥。因为桶里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桥面,这个学生的鞋湿透了。大家一看,都不敢再试了。

徐文长想了想,说:“老师,让我来试一试。”只见他把两只盛满水的木桶放在桥两边的河水里,用手提起桶上的绳子,利用水的浮力,减轻了人和桶压在桥上的重力。桥没有被压低,他轻松地走过了竹桥,鞋一点儿也没湿。大家一致赞叹:徐文长真聪明!

四、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学习了朗读和分析课文。

五、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写字教学。

2、同学们回家可以把课文背下来,背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玩捉人游戏:老师把生字卡片帖在黑板上,然后老师叫一个学生说一个生字,这个学生叫一个学生去找,找对了,这个学生给他鼓鼓掌,找不对,这个学生告诉他怎么念。

二、指导写字

(一)指导书写汉字再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再”共6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二)指导书写汉字象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象”共11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三)指导书写汉字像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像”共13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四)指导书写汉字做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做”共11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五)指导书写汉字点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点”共9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六)指导书写汉字照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照”共13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三、看看谁最棒

老师让学生去黑板上书写,讲评,比一比谁最棒。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正确书写六个汉字。

上一篇:小学作文教学心得体会下一篇: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