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共11篇)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

引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

1、学习从众。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2、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3、恋爱从众。大学时一个恋爱的季节,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形影不离。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现象,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未恋爱的羡慕恋爱的,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从众现象。上网从众。大学生活空暇比较多,课余时间多数用来上网,沉迷于网络,迷恋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宿舍同学之间相互怂恿,结伴长时间网上游戏,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原本不喜欢网络游戏的学生在其他人的怂恿之下也走上网游的道路,为的只是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1、首先是主观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于是人们产生了高级需要。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往往就是由于“相似”而成为朋友,而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年龄、家庭的相似,也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

2、其次是客观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1)社会文化的影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的精神文化等构成。潇洒是社会主体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体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表征。但是不少人对于潇洒的理解就是穿着名牌,拿着手机,出手阔绰,没有理解潇洒的深层含义。于是一种“潇洒”的风气和现象很快渗透在空气中,然后青少年也就接受了这种熏陶,接受并模仿着这种“潇洒”的行为。

(2)社会流行的影响。社会流行是在社会上传播一时的事物,它能在短期内爆发、扩展、蔓延、也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它最容易被青年人接受。一方面,消费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是流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求新、自我表现和从众是流行的心理基础。确实,社会流行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消息,当人们都去追随它时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

三、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利与弊

从众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一个社会需要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作为担有预期社会化责任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班级体里同学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群体视作异类。反之为了融入到群体中去,采取从众行为便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离开家庭贴身的照顾,时感孤独寂寞,于是为了和同学打成一片便采取从众行为。而同时这也为后期的大学四年生活是积极还是消极埋下了伏笔。

2、理性的从众行为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群体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内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个人的具体形式。个体往往对照周围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来感觉自己的价值,通过反馈整体的价值取向,来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独立意识增强,但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交需要强烈;求知欲望盛;自我期望值高等。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所属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需要,而要获得归属感,从众就是一个必然选择。大学生对其群体的从众,有益于具有开创性的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促进社会主流道德的发展变化和完善,并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

3、盲目地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从众行为是在群体压力下发生的,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己失去个性,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大学时代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时期,盲目的从众会使思维形成依赖性,遇事不动脑筋就随从于别人。尤其对于那些在班级、宿舍中处于劣势,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学期间完成真正锻炼自我的任务。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毫无主见。即便是从众“错了”也会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也错了而获得自我解脱的平衡感,这就相当令人悲哀了。

4、被动从众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只会是退化自我真实性格与实力,使其独特失去价值。被动的从众带来只有迷茫和无措。

四、研究大学生从众行为、心理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五、如何应对这从众心理 1.增强自信心

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敢于坚持主见,不盲目效仿他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经常给予鼓励,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既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大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被认同。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举办各类挑战杯竞赛、书法竞赛等,使大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3.树立明确的目标

如果大学生目标不明确,则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不盲目从众。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有一个详细的规划,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篇2

关键词:微信,勒庞,乌合之众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就曾表示, 要在高校中普遍开设校务班级微信微信,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引导作用。因微信早已成为大学生最为普及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丰富大学生阅历、促进大学生网络社会化过程中虽然起着促进作用, 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 在海量的微信信息面前无法做出准确的蹄选与判断。大学生在信息接收与意见发表时会参考他人的意见, 甚至被他人意见所左右, 进而导致微信从众行为的出现。

一、大学生微信从众行为的负面影响

1.“看热闹”心态。

古斯塔夫·勒庞在其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认为“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 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应试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为大学生灌输了被动接受和简单模仿的惯性思维。在这种僵化的学习环境中, 为了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 大学生往往选择屈服于环境, 微信群体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可能会屈服微信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 一旦微信从众行为出现, 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被大学生所认可, 就会影响对事件的正确决策与定位, 并对事件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这种从众行为延伸到微信中就会表现为, 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意见, 久而久之, 失去自身判断, 并成为一个“看热闹”的人, 放弃个人的想法和意见。这种“看热闹”心态会使大学生丧失社会责任感, 弱化社会道德意识, 这对于社会道德的传承起着阻碍影响, 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

2.“散布假消息”。

勒庞写到:“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 他的个性便湮没没了, 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微信关注方面的从众性表现为许多大学生都集中于对微信名人的关注, 然而许多微信谣言都是由微信名人们所发布与转发的。微信名人所独有的消息报道和娱乐新闻使得他们在微信热点传播中占据着极大优势。但许多微信名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为博人关注, 不惜发布一些夸大事实且虚假信息来赚取粉丝, 这对于缺少判断能力的大学生而言, 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集体心理中, 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 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许多青年大学生由于无法正确辨别是非, 往往因好奇冲动就进行评论和转发, 这往往会造成误导社会舆论的发展, 不利于良好微信环境的塑造。

3.“争相效仿”。

勒庞还写到:“支配着大众的, 永远是榜样。每个时期, 无意识的群体都会模仿少数有个性的人。但是这些特立独行的人还是会默认普遍的观念。他们要不这样做的话, 模仿他们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他们的影响力也会因此缩小。”众多的微信信息汇聚在微信平台上, 增加了微信用户信息获取的压力, 而用户在进行信息获取时, 那些新鲜刺激、能够造成社会轰动效应的微信内容更能吸引用户的眼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能够造成轰动效应的事件毕竟很少, 有一些微信用户则会不择手段, 通过编造虚假信息的方式来获得粉丝的增长和关注度。这种从众方式会使大学生们争相效仿那些利用虚假信息来提高粉丝量的行为, 这样不仅使微信中的信息变得更加复杂难辨, 而且还会使大学生养成不良的信息表达习惯, 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微信行为的教育与引导

1.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传播信息分析能力。

“群体很少对主观和客观加以区分。它把头脑中产生的景象也当做现实, 尽管这个景象同观察到的事实几乎总是只有微乎其微的关系。”大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 生理和心理都还尚未成熟, 其自身的认知能力本身就比较弱, 因而必须要加大对自身信息认知能力的培养。将微信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来, 通过微信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价值引导, 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平台由线下扩张到线上, 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 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培养。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信息分析能力, 通过开设信息分析的课程, 指导大学生对微信中众多的信息进行分析, 以降低盲从现象的发生。其次, 开设微信平台, 引导大学生的微信行为。群体特点形成的三个要素:“数量”“传染”“易于接受暗示”。高校对大学生微信从众行为的引导除理论教育外, 还要加强实践方面的引导, 即通过开设高校官方微信, 利用微信平台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交流, 发挥高校官方微信的影响力, 及时关注大学生的微信信息动态, 加强与大学生微信用户的交流与沟通, 引导大学生对微信信息的判断, 从而将微信从众的优势扩张, 降低微信从众的劣势。

2.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道德。

“名望的特点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让我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归根结底, 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信息认知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养, 无法准确地对微信信息进行判断。因而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 还要努力提高自身信息认知能力, 加强信息道德观的建立, 提高对微信信息的判断力。大学生在进行微信活动时, 一定要遵守网络社会的相关规范, 以相关规范为判断标准并在进行信息交流与互动时保持良好的道德自制力, 要做到不传播未经证实、虚假和黄色暴力信息, 不在微信中谩骂他人, 不随意跟风。这样, 通过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可以净化微信环境, 为大学生的微信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 同时也可以降低大学生微信从众程度及微信从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帮儿子去掉从众心理 篇3

最终,少数服从多数,大男孩提议的游戏得以顺利通过。但是有人说楼下场地太小,提议去小区的中心广场上玩。于是他们你追我赶地径直奔向中心广场。看着他们欢蹦乱跳离去的身影,想起糖糖在表达自己意见时所说的“无所谓”三个字,我不由得有些困惑。

只是,对于那次的意外发现,我当时并没有太在意。直到不久后的一个双休日,再次发现糖糖有这种令人困惑的行为,我才知道儿子已经有了明显的从众心理。

那次,我和邻居约好一起自驾车带孩子出去玩。对于独生子女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来说,突然有一个与自己同龄的玩伴一起出游,那是令他们再欢喜不过的事了。邻居家和糖糖同龄的女孩蕊蕊,一听就兴奋地要马上出门。

两家人在楼下会合后,我问蕊蕊和糖糖:“今天你们想去哪儿玩?”

“植物园!”蕊蕊脱口而出。稍停片刻,她又改变了主意,说:“阿姨,还是去动物园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来了两头非洲小象,我想去看非洲小象。”蕊蕊显然很有主见。轮到糖糖时,他犹豫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见蕊蕊已说出了想法,最后又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

我征询地提醒他:“糖糖,你也发表一下意见啊!”

“都行,无所谓。”糖糖满不在乎地说。

因为蕊蕊一直嚷着要去看非洲小象,最终,我们一行决定去动物园。糖糖缺乏主见、盲目从众的心态却让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

晚上回到家,我故意装作不经意地问糖糖:“儿子,今天你本来想去哪儿玩?”

“我更愿意去欢乐谷,那里有很多冒险设施,玩起来很刺激。”糖糖顺口就说了出来。

“那你当时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呀?你不说,别人就不知道。说不定这是个更好的主意,蕊蕊当时只不过没想到,如果你说了,可能她会和你一样,更愿意去欢乐谷呢!可现在你俩都失去了一次机会。”我抚摸着儿子的头,温和地说。

糖糖点了点头,问:“那万一蕊蕊不喜欢呢?”

“不喜欢,大家再商量,总比不说出来强。老不发表意见,时间久了,不仅别人会认为你没想法,你自己也真的会变成没想法的人。”

糖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为了帮糖糖彻底改掉这种从众心理,在和老公一番商讨之后,我们决定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一点点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比如,我们一家三口出去吃饭,不管吃中餐还是吃西餐,点什么菜,要什么主食,我们都一件件地耐心征询糖糖的意见。甚至周末去看公公婆婆时买什么礼物,家里新买的十字绣应该挂在哪里,我们都要他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吃饭时,我和老公则根据报纸上新近发生的颇受争议的新闻事件,故意挑起一些敏感而有意思的话题,一家人毫无顾忌地进行辩论。同时,我们还鼓励糖糖发言要积极主动,不要每次都等着我们询问,告诉他在面对一些具体事情时,可以多找几个角度,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使自己的发言更有说服力。至于表达方式上,可以说“我的感觉是”“我选择”“我情愿”“我决定”等等。

渐渐地,我发现糖糖以前惯用的“无所谓”这个词,在他的日常用语里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对很多事情,他都能果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了。

“妈妈,我的看法和爸爸不一样,你这件衣服应该配条蓝色的纱巾才好看。”那天,我上班前要糖糖针对我的衣着搭配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糖糖摆出一副小大人的样子,一本正经地说。听到这样的话,我和老公不由欣喜地交换了一下眼神。我说:“儿子,谢谢你的建议!你的想法真的很与众不同,妈妈很喜欢。下次我一定会按你所说的搭配一下试试,但今天我还是想围这条绿色的纱巾,因为妈妈很喜欢这条纱巾。妈妈相信糖糖不会因为妈妈没有接受你的意见就不再给妈妈提意见了。要知道,正是因为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这个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你说呢?”

“嗯!”在我赞赏的话语中,糖糖的眼睛熠熠发光。我想,他一定明白了我这番话的真正含义。我相信,儿子长大后会是一个有主见、有魄力的帅小伙儿。

中学生从众心理作文 篇4

“从众效应”多数情况下是对人的一种误导。比如说有人哪边张三李四吵架了,那过不了多久他们周围就会被挤的水泄不通。又如一人闯红灯,所有人都跟着违规;如一人偷窃而未被抓,许多人都以为这有利可图……这些都是从众的体现。因此,不盲目随大流,面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是特立独行,才容易为生活添彩!

当众人皆为利奔波之时,我独寄情于书,收获一份宁静闲适;当众人皆悲秋伤春之时,我独赞秋高气爽,春满乾坤;当众人皆感慨时运不济之时,我独叹一声“总在风雨后”,当众人皆言人心不古时,我独吟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生活的疲累麻木了世人的神经,噬碎了对美的憧憬。而特立独行,似一声春雷,将光明的种子播下,为生活添彩!

特立独行的人,是对负责的`人。

在众人皆苟且偷生的时候,偏有一个叫岳飞的汉子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时,偏要有个神智清醒的鲁迅,以笔为剑,直指旧社会的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沉睡的巨龙从梦中唤醒……他们都处在混乱的年代,却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已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特立独行的他们,怎能不被世人谨记?

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中国的文人中,向来便有许我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他们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们热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憩淡,他们衷情于“黄河之不天上来”的磅礴,他们倾心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洁净……纵然身处污泥,他们也愿开出高洁独放的花!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篇5

浅谈“从众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 成贵宝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因而在知觉与行为上与群体内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个人是否易于从众,主要取决于情境因素与个体心理特征。(1)情境因素。如:身处个人认同的群体和凝聚力强的群体中、群体内多数人意见与当前社会意见一致、个人的能力与地位低于群体其他人员等,在此情况下,个体易于从众。(2)个性心理特征。如:智力低、情绪不稳定和焦虑、自信心差、独立性差的个体,易于从众。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某些非智力因素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他群体的影响,诸如入境随俗、随行就市、赶时髦、随大流等,都是如此。而这种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表现更为突出。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娇生惯养、任性、自私、不合群、好胜心较强,在体育活动中常出现难教、难管、难组织的局面。在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从众心理”这一心理规律,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从众心理行为。这对增强学生体质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从众心理”教学法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1.在体育教学中利用集体竞赛项目,教育学生个人服从集体,努力争取集体荣誉。体育竞赛这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对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每个人都愿意发挥自己最高水平,同时也期望同伴齐心协力。比如:教学中的各项竞赛评比都以班级、组为单位进行,从而使每个学生由过去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多为集体意识,自觉约束不合群的个人行为。练习中,大多数学生都在主动参与、相互鼓励、相互督促,以争取评比优胜,个别学生“形单影只”,由于形势所迫,也只得“从众”了。

2.在进行跳远等技术要求高的教学时,可将学困生分在自由组合的友伴性小组中。这种小群体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目标,更容易造成心灵上的接近。在练习时应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让这些学困生在同组学生的影响下,努力完成所学动作。这样,就能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兴趣得到培养,意志得到磨练,为上好体育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造了良好条件。

3.在某些复杂的动作教学中,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差或不愿做动作而影响课的进程,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应结合学生的“从众心理”特点,灵活运用教法和手段。可选择易于掌握、运动量易于控制的各种游戏或辅助措施,或对同一动作有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方式去完成,消除他们紧张、惧怕的心理矛盾,从而使其自我效能得到提高,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盲目从众作文选登 篇6

说到了“便宜”,这“便宜”可谓和这“从众心理”是一对孪生姊妹,因为人们“从众”的缘由就在一个“便宜”上,但是这所谓的“便宜”是加了引号的,因为并不是大家都来争“抢”的,就是好东西,所以,这“从众心理”也因此被很多人广为利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托儿”也应运而生。

什么“鞋托儿”、“饭托儿”、“布托儿”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见怪不怪,并屡用屡灵,如果把这算作营销的策略我不敢恭维,毕竟“弱势人群”需要人们的关注和同情,但是有句话说的好:“可悲之人必有可气之处”,尽管媒体经常提醒公众,但是上当之人仍然层出不穷,这都是便宜心理造成的、从众心理蛊惑的,除此,还有人们的认知问题、常识问题。

对于一般人的“从众心理”所带来的受骗上当,有时并不是因为什么“托儿”的计谋和算计,而是因为人们内心一些固有的东西在制约着大众的`判断力,比如我们一般人买东西,会觉得觉得农民的东西好、并且人更朴实,所以,农民的车进城了,人们就会蜂拥而至,但是目前从信誉的角度,信誉可以支撑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品行、它更是人群的监督,所以人们大呼今天的农民开始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地来骗人了,这如果从“信誉”这两个字的角度,农民进城并不需要信誉的招牌,反倒是农民的身份,这事如果从道理上说,农业科技发展的今天,从营养和口味的角度,小园儿里的东西已经没有科技的含量了,而有些农民的东西也未必就是自家小园的,总之,人们的认知要与时俱进。说起这些,在去年到内蒙古巴林游玩的时候,就因为买木耳而上了山里人的当,不仅价格要比当地高很多,质量上更是不如家里摊床上的,这些其实也在诠释着“信誉”两个字,我们说,固定商贩的东西,你让他骗人他都不会,这个常识对我们属于保障的概率,我可没说山里人都是骗子。

说到这个主题还想到了曾经热门的传销和气功,他们之所以可以聚集那样多的人数,这里的招牌就是所谓的“专家”、“学者”牵头,或者当地的一些德高望重之人的参与,所以,很多事情不法之人也在利用人们这一心理。如果这件事加以分析的话,人们其实忽视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离开专业和优长,其它事情甚至是零点起飞,为此糊涂惹上官司的、带给大众损失而当啷入狱的“身份”之人,我们都不鲜见,这同样是人们的认知能力,一个教授、或者权威,都有具体的针对,但是人群却常常用他们最高的身份或者光环来定位他们,并为此是盲目跟从。

大奖等你拿、吃亏等你抢,有些人上当吃亏都是人家拦不住的,对于这个主题来说,谁的智商能轻易上当呢?这除了占便宜的心理,也同时是“抢”的心理。身边曾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两位女同学同时喜欢上一个男同学,可是男生并没为此有个什么表态,这朦朦胧胧不久,其中一个负气的女生为了让另一个女生受些刺激,就说他们已经“有约”了,她以为自己这样说,另一位女生会知难而退,但是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位女生索性破釜沉舟,主动出击,婚姻也在这义气中糊里糊涂的定了终身,但是结婚后才很快发现,两个人性格上有诸多方面的不相投,打打闹闹了多年,这婚还是离了,对于这个主题来说,可能这段故事更加意味深长,我们说,世间不是所有抢的东西都好,至少对于一个“大活人”是这样的,还是那句话,婚姻是性格的契合,谁和谁能“契合”,那要通过相处和理性判断的,这可不是抢先一步能解决的,毕竟这不是一道快餐,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大事,但是很多人就是这个缘由下组成婚姻的,这还包括那些因父母的反对而造成的逆反心理下结合的,要不怎么说这“吃亏等你抢呢”,这也同时也给“婚托”带来了钻空子的空间和可能。

“从众心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篇7

作为个体, 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个性, 作为社会性动物, 个体在面对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施加于自己的压力时, 往往会表现出屈从。从众心理, 揭示了个性准则与社会准则之间的巨大矛盾, 还没有哪一条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象从众原理这样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的窘迫——作为个体, 你竭力想保有自己不受外在压力、遵从自我判断的心灵的自由度, 然而, 作为社会性动物, 你的行为和观点又总是受到某个团体或个人真实或臆想的压力的作用而不得不作出屈服和让步。

一个叫王安的大学生和他的四个同学, 正在收看一个市长竞选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的电视节目。王安对竞选人的印象很好。这位态度诚恳的竞选人比起他的对手来更让王安喜欢, 因为此人很诚实。演说结束后, 另一个同学认为这个竞选人很令人讨厌——简直就是个十足的伪君子, 这位同学更喜欢与之竞争的另一个候选人。其他三位同学一致赞同这个同学的意见。王安有些为难了, 最后, 他只好嘟嘟囔囔地对他的同学说:看来, 我所看中的竞选人, 他的诚实品格还存在一些问题, 也许他的诚实还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程度吧。

对于这种情景, 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1) 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去遵从团体的压力?具体到王安来说, 是什么原因使他遵从了同学们的见解? (2) 团体压力的性质是什么?具体地说王安的同学做了什么事使他遵从? (3) 王安是在得知同学们不同意自己见解的瞬间改变了对竞选人的看法呢, 还是仍然坚持原来的意见, 只不过是口头做了修改?如果王安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那这种改变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遗憾的是, 我们不能准确而肯定地说出王安在那一刻里到底想些什么, 因为在那一情景中有许多未知的因素。例如, 我们不知道他对自己原来的看法有多大把握;不知道他对于和他一起看电视的同学喜爱到何种程度;也不知道王安认为自己对于诚实的判断力是比同学们强还是比同学们弱;更不知道他平常是个坚强的人, 还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 等等。

社会心理学所要做的是, 设计一个实验使它类似于王安所处的情景, 并控制和改变那些我们认为是重要的因素。

索罗蒙阿希已经在实验室中设计出了这样一种情景:找一个被试人, 跟另外四个人, 自愿参加一个知觉判断实验。实验者给你们五个人出示一条直线甲, 同时出示另外三条与甲平行的直线乙、丙、丁以做比较, 让大家判断三条直线中那一条线段的长度与甲线段的长度最接近。这个判断对任何人来说都非常简单, 比如说乙的长度显然与甲的长度是最接近的, 如果要你先回答, 你毫无疑问地会选择乙。但是, 现在并没有叫你回答, 而是先叫了别人。第一个人仔细看了看, 回答说:“丙线”。他的回答使你惊讶, 你怀疑地看着他, 心里嘀咕说:“这怎么可能呢!”现在轮到第二个人了, 他也选择了丙线。这时你开始感觉不可思议:“怎么会呢?难道这两位是瞎子?”但是, 当第三个人同样回答是丙线时, 你开始重新审视这些直线和你原先的判断。“也许我错了?”你默默地念叨着。现在轮到第四个人了, 他也判断丙线是正确的。此时你出了一身冷汗。最后, 轮到你了, 你声明说:“当然是丙线, 这谁都知道。”

这就是阿希实验中被试人所体验到的那种内心冲突。正如你所猜想的那样:先回答并且给出错误答案的那几个人都是实验者的助手, 事先得到了做出错误答案的指示。这个知觉判断本身是很容易的, 当一个人没有受到团体压力去判断的时候, 无论判断多少次都不会出现错误。的确, 这个判断任务太简单了, 而且物理现实 (直线) 又是那样鲜明清晰, 以至连阿希自己都坚定地预测, 遵从团体压力的人不会太多。但是, 他的预测错了。当看见同伴们在几次判断中都同意同一个错误答案时, 将近四分之三的被试人至少有一次遵从了错误答案。整个判断状况表明, 在总的回答次数中, 受阿希助手影响遵从错误答案的平均数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五。

阿希的实验情景是很特别的, 它和许多使我们发生从众行为的情境有所不同。在阿希的实验中, 没有明显的团体压力压抑着个性。而在许多其他情境中, 对不从众的惩罚却有明确的规定。例如:我嗜好吸烟, 在许多情况下我可以随意吸烟而不受到惩罚。但有时候却不能这样, 因为在影院中拿着手电筒在黑暗中巡视的管理员彬彬有礼 (但口气严厉) 地对我说:“如果要吸烟, 就请到外面去。”我只好掐灭香烟继续观看影片, 要么就带着遗憾走开。不从众带来的消极结果是很明显的。

在阿希的实验 (和王安的例子) 里情境却微妙得多, 在这些情境中对从众与否没有明确的惩罚或奖励。那为什么阿希的被试者和王安还要从众呢?看来似乎有两种可能性1) 可能在大家一致的判断面前, 人就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2) 可能他们是“表面上迎合别人” (内心却深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 以便使自己能够受到多数人的欢迎, 或者是要避免持异议而被人讨厌。

简单地说, 这些人有两个目的:1) 想不犯错误, 力求正确;2) 想通过遵从团体里其他成员的期望去行事以博取别人的欢心。通常, 人们可以轻易地通过一个简单的行动达到这两个目的。例如:遵守交通规则靠右驾驶车辆;教师节给老师送一束鲜花;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考试成绩等, 这些行动既是正确的, 又符合别人的习惯。

在阿希的实验里, 判断者面对着两难的选择:你认为正确答案是乙线, 并且你也这样回答了, 这就满足了你力求正确、不犯错误的意愿, 但你因此可能就违背了你同伴的意愿, 他们会觉得你有点怪;但另一方面, 你若选择了丙线, 就会满足了大家的意愿, 这时候, 除非你相信他们是正确的, 否则就违背了你力求正确、不犯错误的意愿。

王安是真的被同学们说服了, 还是为了迎合同学们的好感, 表面上同意他们的判断而内心却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呢?由于他是个假设出来的人, 我们无法确切判断。而阿希实验中的从众者又是什么情况呢?他是否相信自己原来的判断是错误的, 而其他几个人的判断是正确的呢?事实上, 后来问了从众者:“你确实和别人看的一样, 还是只这么说说而已?”少数被试者坚持认为, 他们确实和别人看的一样。而我们怎么才能肯定被试者说的是真话呢?假如你是被试者, 而且你也坚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才是正确的, 但你屈从了团体的压力同意了别人的判断, 这时你如果承认自己屈从了, 那就太伤面子了, 会显得你很软弱胆小。而且你还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按照实验者的要求去做, 没有回答出自己的真实判断。这样, 那些回答说自己的判断确实和别人一样的人, 很有可能是为了面子上的好看而欺骗实验者。

那么, 怎样才能确定团体压力是否真的影响了一个人的判断呢?一个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 我们能够一直跟踪王安到秘密投票室, 看他究竟投谁的票。这样就会发现他是真的被同学们说服了、还是只是口头上迎合大家、而实际上仍固执己见。显然, 当被试者进行单独判断时, 驱使个体遵从别人判断的那种压力就会很小, 被试者更倾向于做出自己的判断。

上述事实表明, 我们生活在两种相互矛盾的准则之中——一个是与个性有关的准则, 另一个是与从众有关的准则。是坚持独立的个性、不从众, 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偏离者, 还是遵守常规、亦步亦趋, 做一个随大流者, 这的确是困扰我们心智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我们所处的社会, 对从众和不从众者两者的喜爱程度似乎不同。在有“法律”常规的团体中, 从众者更受到欢迎。显然, 在某些情况下, 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的, 不从众会引起灾祸。例如:为了表示不从众, 我偏偏沿着马路左侧行驶, 这样一意孤行的后果, 一是有可能跟迎面而来的车辆撞个正着, 要么就是面对一大堆罚单, 这种标新立异地反遵从行为, 毫无疑问是不恰当的。

然而, 并不是说从众在任何时候都是恰当的, 在有些情况下, 从众会造成灾难和悲剧。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是这样的例子。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氛围里, 容不得半点不从众的行为发生, 即使最野蛮的行为也是有理的, 因而没有人敢持有异议, 从而造成了“全国山河一片红”、所有人的意见都一致的假象, 使人不敢去想是否还有其他选择的余地。绿军装、绿军帽、武装带、语录本、早请示、晚汇报、灵魂深处闹革命、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在正常的情况下, 不正视现实的人很快就会被周围人的批评和嘲讽弄得老实了, 可是在文革中, 根本就没有这种矫正。恰恰相反, 自我欺骗成倍地增加, 就象进入了四壁都挂着哈哈镜的大厅, 与严酷的外部世界毫无联系的虚幻图象相互反射好象变成真的了。在这些哈哈镜里, 什么也看不见, 只能看见反复出现的自己的面孔。文革结束后, 某些人才惊异地发觉, 自己的所作所为, 好象是做了一场噩梦, 他们当初灵魂深处是那么坚定地相信, 自己真的是“三忠于、四无限”。

说起前述的线段判断实验, 阿希曾经感叹:他很欣慰于那个百分之三十五的统计数字——这表明尚有机率百分之六十五的的情况下, 有人会坚持真理, 不会盲从和屈从于别人的判断。这些人是鸟中之凤、人中之龙, 历史意义上的豪杰和英雄。然而, 在类似于史无前列的这一类事件里, 这样的人很难诞生。

我们研究社会心理中类似从众这样的心理原理, 期望的是能够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教益, 使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更理性, 这也是研究从众原理能够带给我们的最有意义的价值吧。

参考文献

[1]沙莲香著.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2][美]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篇8

周末带诺诺去商场买运动服,谁料,我俩足足逛了半个多小时,诺诺硬是没对一件衣服发表过自己的意见。

“诺诺,这件淡黄色的不错啊,既时尚又舒适!”见女儿还拿不定主意,我便决定给她推荐下。谁料,女儿支支吾吾地说:“这……这个……还行吧。”就在女儿犹豫不决时,她忽然问身旁的售货员:“阿姨,最近哪款运动服卖得最好啊?”

售货员笑着指着旁边的那套红绿搭配的运动装。天,那颜色,那款式,真够传统的。

还没等我发表意见,女儿就肯定地说:“妈妈,就买那套红绿颜色的吧,我们班有十多个同学穿呢!”尽管我十分失落,但最终没有说服女儿,还是买下了那件大众款式的运动服。

“诺诺,妈妈选择的那件淡黄色的运动服多时尚啊,可你为什么就偏偏选了这套呢?”情不自禁地,我还是开了口。

“妈,大家都这样穿,我即使穿了也没人注意,如果我穿套特殊样式的,同学们又该议论纷纷了,我可不想做什么‘出头鸟’!”女儿的回答表面看似振振有词,但我还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虑中。

凡事都喜欢拿多数人做参照物,并乐意向大众靠拢,这不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吗?

回家后想了想,我便心平气和地与女儿聊起来。“孩子,不管别人怎么做,你都不要随便跟风,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学会尊重自己,不能一味地跟着别人的足迹走。”女儿听了,满脸羞愧地点着头。我心头一乐,在女儿的笔记本上写下赠言——“向着阳光,做最好的自己”。

不久后的期中测试,考试完回来的女儿闷闷不乐,我一询问,原来是试卷中的一道考题答案与同学们的不一样。但关键时刻,

诺诺经过几次细心的演算之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宝贝,你做得对,妈妈支持你!”我连忙给忐忑不安的女儿加油打气。

三天后,喜讯传来,女儿竟然得到全班唯一的满分,我们母女俩欢呼雀跃。

的确,成长中的孩子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心智不成熟,难免会走上被“同化”的“从众之路”。那么,就让我们家长做好坚实的后盾,巧妙引导,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之路”。这条路上有勇气相随,信念相伴,引领孩子抵达花香满径的彼岸。

适时诱导,让孩子改掉拖拉毛病

沙漠玫瑰

自从女儿上幼儿园以来,最让我头疼的就是每天早晨叫她起床以及洗漱。

刚开始上幼儿园那会,早晨只要我叫她,迷迷糊糊中她就咧开嘴哭,慢慢地到放声大哭。我天天都百般哄劝,好不容易哄她坐起来穿衣服,又是这样那样的理由不穿,刷牙、洗脸更是花样百出,让我不胜其烦!

一般情况下,我还能耐着性子哄劝,可要是有急事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想不生气都很难,气极了就照着她肉嘟嘟的屁股给两巴掌!可每次看着女儿泪汪汪地走进幼儿园之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一直都反对打孩子,怎么也成这样?内疚、迷茫感顿生。

一天早晨,我听到邻居家比女儿大一岁的壮壮起床后大声说话,突然我便心生一计,跑过来对女儿说:“壮壮刚才和他妈妈说要和你比赛,看今天早上谁先收拾好书包!”

女儿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立马不哭了,也不闹了,催着让我赶紧帮她梳头。我高兴得不行,终于大功告成的时候,发现我们竟然比平时快了十分钟。

此后一连好几个早晨,女儿都表现特别好,天天喊着要当第一。我心想,这下好了!可很快我发现自己高兴得太早了。

因为过了没几天,女儿老毛病又犯了,我刚想说比赛的时候,她就抢过话头说:“我才不要比赛呢!天天比,累死了。”

天,看来对付这小家伙还得好好动动脑子。

第二天早晨叫她起床的时候,我翻出给她买的新衣服,叫几声看她没应声,我就假装自言自语地说:“这么漂亮的衣服要不要送给妞妞呢?”

谁想我话音刚落,她就睁开眼睛大喊着:“不要,我要穿!”

“是吗?可是……算了,你起来试试!”我故意装作不是很愿意的样子。她一下子就中计了,“腾”地起来开始穿衣服。

可也不能天天都有新衣服呀!于是,我开始故意唱错儿歌,因为她一听到总会立马醒来给我纠正;要不就自顾自地讲笑话,那样假装睡着的女儿总会哈哈大笑;要么干脆故意捏她屁股,亲她脸蛋,逗她笑!只要她高高兴兴的,速度自然不会太慢!

可是我发现,女儿的“快”只停留在不再闹腾的水平上。于是,慢慢地,我不再帮她穿衣、挤牙膏、接水了,而是告诉她,每个人都要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开始的时候,她非常不愿意,总是喊着我给她干这干那,发现喊不动之后就哭,哭也没用而时间又不早了的时候她只好自己干。只是,这样一来她又经常迟到。

想来想去,我就告诉他们老师,如果以后发现女儿迟到最好想办法给她点“压力”。因为小孩子都更听老师的话!

现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女儿明显的比以前好多了。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必须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乖女爱上游戏,老妈甘当“陪练”

赵娜

最近一段日子,每当晚饭过后,女儿都以查资料为由直奔书房的电脑,而且一坐就长达两三个小时。

见女儿如此辛苦,我便端起果汁前去犒劳,可电脑上的画面如同晴天霹雳般刺痛了我。而女儿就如同受惊的小鹿般惶恐,她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到来。

唉,一向中规中矩的女儿怎么也会落入网络游戏的泥潭呢?

“妈妈……妈妈,对……不起,我这就去睡觉!”闯了祸的女儿满脸通红地嗫嚅着,挪着小碎步向后移。

刹那间,女儿主动认错的模样唤醒了我的怜悯,急躁的心情—下子平静了许多,而且我大胆决定:顺势给女儿当一次“陪练”。

“这个‘黄金矿工游戏’可是老妈的拿手绝活,不信你看!”说着,我就在电脑前摆出了大战的姿势。

看来我一改往常的做法令女儿大吃一惊,她有些战战兢兢地在我旁边坐下了口

说起黄金矿工游戏,只能算是网络游戏中的“超级小儿科”,需要在规定的时间通过钓起石头、黄金、钻石等来达到相应的分数。其中钻石分值最高,其次是黄金,石头就相当廉价了。

一场激战开始了,石头、黄金、钻石依次排列其中,我正欲下手,女儿忽然讨好地说道:“妈妈,我发现石头最容易钓着了,可最难的就属小小的钻石了,刚才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钓到一个。”

闻听这话,我一阵窃喜,女儿的发现不正中我下怀吗?我一边熟练地应战,一边趁热打铁:“孩子,钻石是最难钓着的,恰恰分值最高,这说明什么呢?”

“嗨,一切事情都是这样,凡是想获得优异成绩,就得付出努力呗!”女儿的语调显然轻松了许多。

“是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付出和收获往往都是成正比的。”我继续引导道。

“妈妈,我不玩了,不玩了,这几天我偷偷玩了游戏,学习时间就减少了,成绩一定会下降的,对不起……”话没说完,女儿就自责地抽噎了起来。

“没事的,乖乖,犯错都是难免的,再说你不已经认识到错误了吗?你再看,游戏中一直在提示我们时间在分分秒秒地减少,看来时间多珍贵啊,可不能随意地浪费。”

听了这番话,女儿的头埋得更低了。她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温习功课去了。后来的日子里,女儿再也没有碰过电脑游戏,而黄金矿工游戏倒成了我给予她的“周末特别奖励”。

人从众议论文 篇9

考,考,考,这就是老师的法宝;分,分,分,这就是我们学生的命根。现在,我成了一个学生,面临的考试越来越多,一旦考差,简直是要了我的命。

有一次,数学老师告诉我们:“下个星期考试,不许错计算。”本来,我兴高采烈的,但一听到这个消息,让我的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无论万物怎样生机勃勃,但在我眼里。不!或许是在全班的眼里一切都是灰蒙蒙的,不出所料,全班同学一起惊异地张嘴做“0”形,同时微闭双眼,瘫在桌子做昏迷状,老师好不容易说完了,在我还晕乎乎的时候又上课了。“滴滴嗒嗒……”时间才慢慢过去,好不容易熬出了头,但是,现在可不是欢呼的时候,如果是平常,同学们早就欢呼雀跃了,但今天,我们个个垂头丧气,有的人有气无力地说:“唉,我死定了,回去又要被爸妈打!”有的人生气地拍了几下桌子,吼道:“这个老师哟,考试也不要选星期一嘛!”还有的人说:“别吼了,你吼有什么用,改变不了事实呀!”而我却在旁边有点沾沾自喜地说:“我比你们好些,虽然怕,但考多了,不怕不怕!”。我们就像小鸟一样在教室里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

不幸的星期一来到了,我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来到学校,看见数学老师就想对策,最后――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一下课,我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因为下节课就考试了,许多同学开始了盲目无序的复习。

话说从众750字作文 篇10

在非洲的丛林里,有一种特殊的毛虫。它们行动时排成一个队列,每一只虫子都沿着前一只的足迹前行,从不越界。而若是第一只领头毛虫迷失了方向,整队毛虫也会跟着它一圈一圈地打转,直到体力不支而死去,但死去的毛虫们仍然整齐地排成一队。

这个现象让许多人或莞尔或轻蔑一笑,以为这种盲从的毛虫确实是没有进化的可怜生物。然而,在进化到智慧顶峰的人类身上,这种盲目从众的行为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时时处处屡见不鲜。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在经过自己思考和判断后跟从他人的行为,本也无可厚非,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却将从众心理变成了一种习惯,时时从众,事事从众,遇到事情都要看别人怎么做,成了盲目从众的俘虏。

究其原因,盲目从众源自“法不责众”的心理。随大流固然无法带来成功,但也不会输得太惨。在这样的心理下,许多人选择了盲目从众。他们笃信:跟着大多数,即使做了错事,也不会有惩罚。这其实是一种逃避风险和责任的消极态度。许多人抱怨社会不给他们机会,但事实却是,他们常常因为不敢承担风险和责任而把机遇拱手让出。

从众心理的本质是自信和自我意识的缺失,是对自我深深的不信任和对他人行为的过度相信。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行为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反映。全盘肯定和接受他人的行为而不加以自己的思考和判别,也就意味着一个人成了别人思想的奴隶。在盲目从众中,人们失去了自我,丢失了自己作为人的根本――独立意识和判断能力――变成了一具承载着别人思想的空壳躯体。

从众,从来就是批量生产庸人的动力,而创新和另辟蹊径,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才能成就伟大的时代。在乔布斯发明智能手机之前,所有的生产厂家都一次一次地做着重复性的生产。当时许多人认为,手机的功能已经被开发到极限,它不可能有革命性的`进步。如果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也从众随大流,就不会有当今的智能手机时代。确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做大多等硕甲龅氖虑椴⒉荒苋萌送延倍出,只有创新才能有所作为。

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探究 篇11

摘 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众多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现象。由此对大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29-02

一、网络舆论定义及现状

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邹军教授认为:“广义上的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它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模式,有公众舆论,有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也有‘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是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发表的舆论。”

而“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从众是指作为个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从众心理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相互交流沟通的载体”。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思维活跃与感情丰富的年龄阶段。他们求新异,反传统。他们的内心充满激情,内心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在网络舆论中,往往充当先锋。毋庸置疑,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方向产生着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原因分析

1.网络的虚拟性让大学生网民从众心理有了发源地

通过调查发现48.46%的同学不是很提倡网络舆论的激烈措辞,但是为了避免被孤立或被围攻而不发表自己的观点。43.08%的同学可以公平公正地指出不当之处并且言论不情绪化。3.85%的同学觉得网络激烈的措辞很过瘾很刺激。4.62%的同学认为跟着大家一起说也许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该题结果的反馈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并不是缺乏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往往他们的行为受他人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不被孤立为了不被围攻,他们隐藏了自己的想法以免自己被当成是“异类”看作是不合群。可喜的是也有很多同学能够理性的公平公正的指出不当之处,社会需要这样的声音,只有这种正义之声成为主流才能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令人担忧的是有少数同学会认为这种过激的语言很爽很刺激,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特立独行可以交到朋友。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才会在微博、贴吧、论坛各大媒体出现对骂,口水战……

2.大学生网民自身因素是产生舆论从众现象的关键

第一,寡不敌众选择服从。人多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在众口铄金的情形下。鲜少有人还能坚持己见。少数服从多数这一从众行为是对大部分人行为信任的一种表现。在参与网络评论时,绝大多数的网民会选择翻阅其他人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主流评论在大家脑海中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当自己发表评论时,很容易受到之前观念的影响,慢慢形成服从意识,不敢提出相反的意见。

第二,随大流求安稳。在网上展开讨论时,独树一帜的行为总是会招致“背叛”的嫌疑,使其被其他网民孤立,攻击,更甚于受到惩罚。因而大学生网民在发表评论时更多的是跟随大流。同样在调查中发现,47.69%的同学认为当今大学生对待网络热点参与度较高,但是多数评论是抱着“看客”心理而发。32.31%的同学认为参与度高,但“随大流”情况很常见。10.77%的同学认为参与度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只有9.23%的同学认为参与度不高,多数情况只看不评。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度较高,但由于心理压力等因素,更多的大学生网民只是愿意充当看客。即使参与评论时,更多的人选择了随大流。

第三,心理不确定性需求。当个体做出任何行为时,都将面临确定和不确定性两种约束条件。当确定性的条件得到满足,从众行为不会出现。大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对于谈论话题自己有明确的观点或者是想法时,无论当时的主流评论如何,豆浆不会影响个人的判断。因为情形是确定的,清晰的,不用去从众。反之,如果对于问题存在不确定的条件时,从众现象就会很容易发生。

三、网络舆论从众心理产生带来的影响

从正面讲,大学生掌握着相对高端的文化知识,他们的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有些大学生疾恶如仇,会发出一些正义的声音。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很多时候,网络成为大学生泄私愤的空间,污言秽语,可谓信手拈来。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学生尚未迈入社会,心智并不成熟,但同时又满腔激情,所以往往也会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过激的,不负责任的言论,甚嚣尘上。显然这不利于网络舆论朝着文明、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网民的舆论从众心理会为网络罪犯提供机会。当只有我们一个人时往往会理性地考虑后果基本不会“网络犯罪”,但是如果身边有人做了并且短时间里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从众定式就会使我们产生非理性思维,法不责众的心理会充斥于胸。这种现象在网络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小到盗取他人的QQ密码,大到制作病毒软件等,最为可怕的是这些现象在网络的世界里成为具有褒义色彩的代名词。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大学生网民在参与讨论中,很多想法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所感所想。所以,网络社会中的很多方面,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果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网络生活中,潜移默化中会让更多的网友受到不良情绪影响,更甚者导致他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出现转变。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1.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在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上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应当如此。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思维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主力军与新鲜血液,更是打造讲正气、遵法纪、守底线的网络文化的主力军。每个大学生网民都应树立这种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正义感,立足于主流社会政治观念,并以此作为思考认知、价值判断的理论基础,自觉抵制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各类网络糟粕,才能得出真正适合本国与本民族的正确结论,进而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2.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同各种网上信息犯罪和不道德行为做斗争,切实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从而给高校开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利用网络传播色情、淫秽内容,实施诈骗,破坏安定团结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加大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的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各高校的网络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信息网络监控和管理,避免各种有害信息侵蚀大学生的思想。

3.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网络信息量大,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网络上一些不健康内容和信息污染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切实把好网络内容关,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作用以及它给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关注网络,把握德育工作的制高点。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努力在源头上做好防控工作,依靠各种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技术过滤,一旦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予以制止,并提供正面事实进行说明和澄清。对于反动的、无中生有的谎言以及影响大局的言论要坚决删除。对热点问题要提出正确观点,有争议的问题要从正面进行引导。对于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上瘾症”、“网络虚假恋情”、“网络孤独症”要及时提醒,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防止其陷入网络陷阱。要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知识竞赛、网络创业大赛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网络舆论从众心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生活在网络环境影响之中的当代大学生,相比以前能够更加方便、快速地获得多元化的信息同时,也面临更多诱惑和挑战。面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不断兴盛,网络舆论从众心理也随之不断发展。在看到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同时,应该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产生的从众心理,并以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杨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2]金绍荣.高校BBS传播过程中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1

上一篇:司机劳务合同格式下一篇:《新闻大求真》观后感400字_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