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精选8篇)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篇1

国办发〔2017〕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5月3日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

“十二五”以来,通过统筹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等一系列举措,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在局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未能从全局上和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问题。为更好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6〕51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3号)等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以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为目标,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按照“内外联动、点面结合、上下协同”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着眼长远,做好顶层设计,促进“五个统一”,统筹谋划,锐意改革;另一方面立足当前,聚焦现实问题,抓好“十件大事”,重点突破,尽快见效。

(二)基本原则。

按照“五个统一”的总体原则,有效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切实避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1.统一工程规划。围绕落实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相关规划,建设“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建立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政企互联的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构建深度应用、上下联动、纵横协管的协同治理大系统。

2.统一标准规范。注重数据和通用业务标准的统一,开展国家政务信息化总体标准研制与应用,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互认共享。建立动态更新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确保政务信息有序开放、共享、使用。

3.统一备案管理。实施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备案制,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经费审批在同级政府政务信息共享主管部门的全口径备案。

4.统一审计监督。开展常态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和政务信息共享审计,加强对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成效的监督检查。

5.统一评价体系。研究提出政务信息共享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政务信息共享评价与行政问责、部门职能、建设经费、运维经费约束联动的管理机制。

(三)工作目标。

2017年12月底前,整合一批、清理一批、规范一批,基本完成国务院部门内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清理工作,初步建立全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一些涉及面宽、应用广泛、有关联需求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2018年6月底前,实现国务院各部门整合后的政务信息系统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各地区结合实际统筹推进本地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初步实现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完善项目建设运维统一备案制度,加强信息共享审计、监督和评价,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模式优化,政务数据共享和开放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纳入整合共享范畴的政务信息系统包括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与社会企业联合建设、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或需要政府资金运行维护的,用于支撑政府业务应用的各类信息系统。

二、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十件大事”

(一)“审”“清”结合,加快消除“僵尸”信息系统。结合2016年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2015年审计署专项审计的工作成果,组织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专项督查,全面摸清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情况。2017年6月底前,通过信息系统审计,掌握各部门信息系统数量、名称、功能、使用范围、使用频度、审批部门、审批时间、经费来源等(审计署牵头,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配合)。2017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对系统使用与实际业务流程长期脱节、功能可被其他系统替代、所占用资源长期处于空闲状态、运行维护停止更新服务,以及使用范围小、频度低的“僵尸”信息系统的清理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

(二)推进整合,加快部门内部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动分散隔离的政务信息系统加快进行整合。整合后按要求分别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或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2017年6月底前,国务院各部门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清单。2017年12月底前,各部门原则上将分散的、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为一个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对以司局和处室名义存在的独立政务信息系统原则上必须整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

(三)设施共建,提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政府系统建设任务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健全管理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二期建设,拓展网络覆盖范围,逐步满足业务量大、实时性高的网络应用需求。2018年6月底前,基本具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支撑服务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负责)。除极少数特殊情况外,目前政府各类业务专网都要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整合(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各地区、各部门负责)。

(四)促进共享,推进接入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开展政务信息共享试点示范,研究构建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促进重点领域信息向各级政府部门共享(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各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管理单位负责)。2017年9月底前,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初步提供公民、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的相关基本信息,同时逐步扩大信息共享内容,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库的覆盖范围和相关数据标准,优化便捷共享查询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工商总局、中央编办等负责)。2018年6月底前,各部门推进本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迁移,对整合后的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按必要程序审核或评测审批后,统一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国务院办公厅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负责)。

(五)推动开放,加快公共数据开放网站建设。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数据开放网站(),将其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门户,支撑政府部门间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应用。2017年7月底前,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正式开通上线,按照“以试点促建设、以普查促普及、以应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共享网站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负责)。2017年12月底前,实现信用体系、公共资源交易、投资、价格、自然人(基础数据以及社保、民政、教育等业务数据)、法人(基础数据及业务数据)、能源(电力等)、空间地理、交通、旅游等重点领域数据基于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的共享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6月底前,实现各部门政务数据基于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的共享服务(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

(七)构建目录,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全国大普查。落实《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要求,加快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2017年6月底前,出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网信办负责)。组织完成面向各地区、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试点和信息共享专题培训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各有关地区、部门配合)。2017年12月底前,开展对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的全国大普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各有关地区、部门配合)。逐步构建全国统一、动态更新、共享校核、权威发布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八)完善标准,加快构建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数据采集、数据质量、目录分类与管理、共享交换接口、共享交换服务、多级共享平台对接、平台运行管理、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推动标准试点应用工作。2017年10月底前,完成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急需的国家标准的组织申报和立项(国家标准委牵头,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管理单位等配合)。

(九)一体化服务,规范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统筹推进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着力解决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信息难以共享、业务难以协同、基础支撑不足等突出问题(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各地区、各部门要整合分散的政务服务系统和资源,2017年12月底前普遍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按照统一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要主动做好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对接,实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和资源接入(各地区、各部门负责)。

(十)上下联动,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培训交流和试点示范(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在80个城市大力推进“一号一窗一网”试点。2017年7月底前,完成试点城市2016年工作评价(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2017年12月底前,试点城市初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服务(各有关省级政府、试点城市政府负责)。

三、加大机制体制保障和监督落实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明确目标、责任、牵头单位和实施机构。强化各级政府及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责任,原则上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对责任不落实、违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地方和部门,要予以通报并责令整改(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国务院办公厅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督查落实)。

(二)加快推进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要求,把信息共享有关工作列入重要日程,按照本方案要求统筹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抓紧制定推进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加强台账和清单式管理,精心组织实施,每年2月底前向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报告上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情况(包括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情况、政务信息系统接入统一共享平台进展、数据对接共享和支撑协同应用情况等,报告请径送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切实保障工作进度(各地区、各部门负责),经汇总后向国务院提交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情况报告(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加强经费保障,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相关项目建设资金纳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相关工作经费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各级财政部门牵头)。

(三)强化评价考核。充分发挥国家电子政务工作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建立政务信息共享工作评价常态化机制,督促检查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落实情况。2017年12月底前,组织制定政务信息共享工作评价办法,每年对各部门提供和使用共享信息情况进行评估,并公布评估报告和改进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网信办、中央编办、财政部等负责)。

(四)加强审计监督。审计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政务信息系统的审计,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审计结果及时报国务院(审计署牵头)。探索政务信息系统审计的方式方法,2017年12月底前形成具体工作方案(审计署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网信办配合)。

(五)优化建设模式。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投资、运维和项目建设模式改革,鼓励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与服务,提升集约化建设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牵头)。2017年9月底前,修订《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完善社会投资参与的相关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2017年12月底前,制定电子政务服务采购管理相关办法,完善政府购买信息系统、数据中心、数据资源等信息化服务的相关政策(财政部牵头)。

(六)建立备案制度。相关部门申请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和运维经费时,应及时向同级政府政务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全口径备案。加强项目立项建设和运行维护信息采集,掌握项目名称、建设单位、投资额度、运维费用、经费渠道、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备案情况等内容,在摸清底数的前提下,加大管理力度。对不符合共建共享要求的项目,相关部门不予审批,不拨付运维经费。加大对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公共性基础性平台的运维经费保障力度,逐步减少直至取消信息孤岛系统和利用程度低的专网的运维经费。2017年12月底前,研究建立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投资审批和运维经费审批的跨部门联动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央编办等负责)。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篇2

(1) 缺乏统筹规划和规范标准。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 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尽管有70%的以上政府部门建立了网站, 但目标不明确, 标准不统一, 造成信息量少, 实用性小, 共享性差等弊端。传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以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为基本要求的电子政务建设产生冲突, 各部门、各层级独自投资建设信息化平台, 各业务系统建设模式不统一, 信息资源分散, 很难在本级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不足。全社会信息资源约有80%在政府部门, 但大量的政府信息资源分散在各职能部门, 缺乏统一的开发和整合,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于信息网络建设, 能够形成具有权威性、规模化、规范化综合信息或数据库的为数不多, 存在“专用数据库多, 公益型数据库少, 网络共享数据库少, 动态数据库少”的特点, 一方面是资源不足, 另一方面却是资源闲置, 信息孤岛, 限制了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

(3) 政府部门业务系统协同不足。各部门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自成体系, 标准不统一, 互联性差, 业务系统协同不足。如工商有第一手的企业注册信息, 统计、税务部门希望了解这些信息。税务有企业的征税情况, 工商、统计部门同样需要掌握。公安有大量人口基本信息, 社保部门为准确管理劳动保险、失业保险, 必须与公安、社区部门相互配合。同一行业和领域的部门也希望得到周边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和宏观调控统计部门的信息资源, 综合部门对其他所有部门的数据感兴趣。

(4) 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现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机制很难吸引中高层次人才和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信息化人员所占的比例偏低, 专职人员少, 且专职人员中既熟悉机关行政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少, 造成部分单位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 信息化工作由办公室人员兼任。

2 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浅析

(1) 转变观念, 提高对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重要性的认识。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是电子政务发展到深化应用、突出实效阶段的重要工作, 是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有效手段。《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已把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战略行动, 在未来若干年内持续成为电子政务的战略重点和建设热点。为此, 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认识, 大力倡导和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应用, 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的能力与水平。

(2) 坚持统筹规划, 加强协调推进力度。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应用需要跨部门协同作战,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顶层设计、整体协调推进的作用, 坚持统筹规划, 统一框架、统一部署, 各部门要在总体规划和框架的指导下, 制订本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从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平台和基础信息的共享做起, 分步实施。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协调管理机构, 强化综合协调和推进力度, 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管理工作纳入电子政务绩效考评内容, 完善信息资源应用管理的考核奖惩机制, 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整合和综合应用。

(3) 统一规范标准, 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信息资源作为信息化系统的基础, 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 需合理建设基于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的信息资源库。对各单位已有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新建的信息资源库按统一技术标准与现有的信息资源联结起来, 做到互联互通, 成为统一的整合的信息资源库。针对目前部门专业数据库多, 公益性、基础性、应用性数据库少的现状, 分类整理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 建立共享数据库, 制定高效可操作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明确各类信息资源在整合与共享过程中的职责界定, 做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有法可依, 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与效益。

(4) 建设共享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电子政务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目前信息资源分散、内部OA系统建设不统一、重复建设、应用水平低的现象, 政府应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抓手, 提供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 为各政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提供统一的应用支撑服务, 实现公共的基础性的数据集中式管理、公共服务式发布和应用导向式共享, 一体化地解决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问题, 支持核心业务集中统一管理, 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协同和综合服务,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5) 强化信息与网络安全, 提高保障能力。由于政务信息的敏感性和保密性, 必须从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范体系, 确保政务信息快速运行。在管理上, 制定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制度与标准规范, 保证信息资源在采集、存储、交换、发布等过程中的安全。建立政府信息网络安全系统, 保障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在技术上, 强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创新应用, 加大电子政务自主安全可控软硬件产品研制力度, 重点推进自主安全可控软硬件产品在电子政务中应用, 建立应用评估机制。在组织上, 提高公务人员的信息和网络安全意识, 定期开展系统的安全宣传、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和处理等工作。

(6)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 针对各部门电子政务分管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 开展不同层级的业务培训, 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培养建设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高素质的、职业化的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队伍。其次,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制度, 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提高履行职责能力。

摘要:在现行体制下, 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般是在各级政府的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 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 各业务系统建设模式不统一, 形成独立封闭、异构分散的“信息孤岛”, 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因此, 整合政务信息资源, 构建“互联互通、集约节约、服务高效”的电子政务技术应用体系, 实现政府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的业务需求, 已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系统设计 篇3

摘要:水利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提供水利信息资源发现、数据访问、数据下载订购、API接口调用、水利数据和产品的共享分发等服务。整个系统在纵向上分为六层,其中门户网站是实现平台一体化的外部接口,处在底层的是对基础设施的管理,诸如水利信息资源虚拟化、资源分配自动化与协调;其次是以J2EE和NET技术为支撑的分布式计算环境;再其次是基于服务构件的支撑环境;处在第三层的是核心技术与支撑环境,包括元数据与目录管理、元数据同步等核心技术和数据共享分发支撑环境;第二层是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为基础构建的数据交换系统,包括数据分发策略、标准格式转换、发送统计子系统;处在顶层的是Web检索与服务分系统、数据定制分系统、用户管理分系统和信息平台管理与技术支持分系统。各层次之间相互联动,共同支撑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运行。

关键词:水利信息;数据共享;系统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5.09.015

0 引言

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是建设南京市水利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基础性保障。通过建设覆盖全江苏的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可以加强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深化水利服务内容,实现水利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利用,为防汛防旱、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水文、水利政务、地理信息、农业、林业、海洋等重要部门提供更高质量的水利信息服务,使整个南京市的水利科学服务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强调“以共享应用需求为导向”,兼顾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规范性、可扩展性,把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先进性作为增强新一代水利信息共享平台竞争力的基本手段,实现各类水利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共享。具体内容包括:1提供元数据交换基础设施,完成共享服务系统涉及的元数据采集、发布、交换和使用,并对以元数据为核心的目录进行查询和管理维护,实现统一的元数据目录访问服务。2通过数据共享服务提供水利信息资源发现、数据检索下载、数据订购,访问服务接口调用,水利数据和产品的共享分发等一站式服务,支持部门内水利信息的高度共享,实现水利信息与水利资源的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3依据相关分级分类的管理规定,提供对整个用户服务流程和多种服务手段的统一管理。对服务用户提供注册、在线交流和在线支持等功能;为数据服务部门提供用户关系管理、用户反馈信息管理、服务质量分析等功能,全面提升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服务水平。

1 水利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总体构架

水利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提供水利信息资源发现、数据访问、数据下载订购、API接口调用、水利数据和产品的共享分发等服务,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在纵向上分为六层,其中门户网站是实现平台一体化的外部接口,处在底层的是对基础设施的管理,诸如水利信息资源虚拟化、资源分配自动化与协调;其次是以J2EE和.NET技术为支撑的分布式计算环境;再其次是基于服务构件的支撑环境;处在第三层的是核心技术与支撑环境,包括元数据与目录管理、元数据同步等核心技术和数据共享分发支撑环境;第二层是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为基础构建的数据交换系统,包括数据分发策略、标准格式转换、发送统计子系统;处在顶层的是Web检索与服务分系统、数据定制分系统、用户管理分系统和信息平台管理与技术支持分系统。各层次之间相互联动,共同支撑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运行。

水利数据共享服务系统面向水利部门用户、行业用户建立不同的门户系统提供水利信息的共享服务,各门户系统之间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完全独立。安全可靠性是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建设的首要原则,也是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未来推广应用的最重要的条件。安全可靠性包括技术上的可靠性和运作的可靠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不能瘫痪,提供容错设计和动态组建替换机制,有故障检测和恢复手段。在确保安全性同时,要加强系统规范性建设,包括制度规范、数据标准规范、开发方法规范等。

(l)本部门共享服务

水利部门门户为本部门用户提供基于WEB应用服务的水利信息资源发现、数据访问、数据订购下载,访问服务接口调用,水利数据和产品的共享分发等一站式服务。本部门共享服务系统的逻辑结构图如图2所示:

(2)行业共享服务

行业门户为下级行业用户提供基于WEB应用服务的水利信息资源发现、数据和产品访问、下载等服务,行业共享服务系统的逻辑结构图如图3所示:

(3)实时业务专用库共享服务

共享服务系统面向本部门实时业务用户提供专用实时数据访问服务调用。其逻辑结构如图4所示:

2 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信息流程

(l)共享服务系统基本信息流程

本部门共享服务信息流程实现的主要业务功能包括数据服务、元数据交换/同步、用户认证、共享数据交换等,其信息流程如图5所示:

行业共享服务信息流程实现的主要业务功能包括数据共享服务、用户服务管理、元数据与目录管理等,其信息流程如图6所示:

(2)本地数据服务流程

数据共享服务门户针对数据存储管理系统的各种水利观探测资料和基本业务产品,提供数据导航、检索、下载服务;并为用户提供数据格式转换、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处理功能。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用户认证与授权、数据导航、数据请求、请求处理、数据服务。系统数据服务流程主要内容包括:

1)数据导航系统提供基于元数据的水利数据目录导航、数据搜索,实现数据定位。

2)登录用户进入数据服务页面,系统根据应用元数据生成数据的检索或处理模版;用户通过条件选择或输入,提交数据服务请求。

3)系统接收用户请求,根据服务分级策略,生成服务订单;并按照用户请求的形式、种类和内容,编排进行用户请求处理的工作流/业务处理流程。

4)系统的工作流引擎,按照编排,调用相应的算法库或软件包,进行数据检索、处理、分析、可视化作业,获得用户所需的资料。其中,对实时服务请求订单,系统进行即时处理和相应;对于非实时服务请求,通过订单管理和作业调度,进行处理。

5)用户订单处理完成后,系统对处理结果数据(或图形/图像)进行服务数据临时存储管理,并以FTP和HTTP方式提供服务;并将处理结果返回或通知用户。

(3)全网数据服务流程

用户根据本地数据共享服务门户网站提供的元数据目录发现并定位到目标数据。如果目标数据的服务位于本地,则通过本地用户认证获取权限,并通过数据请求和数据服务等环节获得所需数据;如果发现目标数据位于异地,则系统自动导航到异地数据共享服务门户网站,通过全局用户认证获取异地数据访问权限,并通过位于异地的数据请求和数据服务等环节获得所需数据。

(4)元数据交换管理流程

元数据交换管理流程分为两个部分:节点内流程和节点间流程。具体流程如图7所示,

节点内流程——在上级和下级中心的本地,元数据采集和发布功能模块根据应用元数据模板和预定义的采集规则,通过人工或自动两种方式生成本地应用元数据的元数据文件,这些元数据其中的描述部分从数据存储管理系统的元数据库中抽取,并且人工采集的部分须经过验证和审核来发布;本地元数据网关经由本地元数据提供服务获取本地的应用元数据文件,并经过转换和整理存入本地元数据库;元数据目录管理模块完成对元数据库的目录管理维护功能;而元数据目录服务(由数据发现与全局导航模块提供)则通过访问元数据库的目录树来实现数据发现和导航的功能。

节点间流程——节点间的元数据流程指的是节点间的元数据交换,这一过程按照拉取(PUII)和推送(PUSH)两种工作模式进行,拉取模式提供一般水利资料的元数据同步服务,时效性一般;而推送模式则为实时水利资料,如:雷达、天气警告等提供时效性更强的元数据同步服务。它们的工作流程如下:

拉取模式——省中心节点的元数据网关向下级中心节点元数据网关发起元数据收割请求,下级中心节点网关从本地元数据目录中抽取更新的元数据目录项发送给省中心元数据网关,省中心接受这些目录项,收集整理存入省中心元数据目录;下级中心节点元数据网关向省中心节点元数据网关发起元数据收割请求,省中心节点网关从本地元数据目录中抽取更新的元数据目录项(包括其他下级中心和省中心自身的更新元数据目录项)发送给下级中心元数据网关,下级中心元数据网关获得上述目录项后将其存入本地元数据目录。

推送模式——当本地元数据文件有更新,省或下级中心节点将更新的元数据文件以消息的形式推送至本地元数据网关,网关对消息经过验证后存入本地元数据目录,同时将消息推送至所有临近节点的元数据网关,以此类推,直到所有节点接收到推送的元数据更新消息,并存入各自的元数据目录。

(5)用户认证流程

用户认证流程分为两种:本地用户认证流程和全网用户认证流程,实现用户的注册、单点登录、统一认证、用户的行为跟踪监督、服务日志记录等功能。具体流程如图8所示

3 数据共享服务的系统应用层次及其用户群

共享服务系统面向最终用户提供四种服务方式:

通过WEB数据服务,提供全网数据目录的导航、关键字检索、空间检索等多种搜索方式,为最终用户获取数据提供数据发现、数据检索、数据下载、数据定制等服务;基于部分水利数据和产品支持在线统计分析和图形化显示功能;

面向业务系统提供可编程数据访问服务接口,实现高时效和规范的数据访问;

数据直接获取服务:建立水利资料目录,采用ftp方式提供数据直接下载;

提供数据共享分发服务;

本系统主要的用户包括行业用户、社会用户、上级用户、下级用户、业务值班用户和业务管理用户:

行业用户、上级用户、下级用户依托地面传输网络和卫星广播网络,以文件形式,采用推、拉方式来交换数据。

行业用户借助同城网络、INTERNET,通过WEB检索的方式来获取本系统所管理的数据。

业务值班用户和业务管理用户主要以IE浏览方式来了解系统和业务运行状况。

通过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提供服务的数据资源包括各级中心的水利数据和产品。其中通过数据共享分发方式共享的信息为局域网内部业务需要的水利数据与产品为主,通过检索服务方式共享的信息为全部的各类水利数据和产品。共享服务系统面向行业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不同,基于不同区域系统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有所不同。

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功能设计应充分引入现代信息流管理、信息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的经营理念,保证各种服务方式之间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出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先进性特点,为相关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在对现有技术进行分析、评价和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未来水利业务需求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实施过程中,充分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可扩展的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平台,保障业务应用的未来发展需求。

5 结论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篇4

摘要: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地理信息服务技术建设面向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能极大地提高地理信息的利用率,促进包括地理信息在内的各类政务资源信息的分建共享。本文提出了包括网络环境、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政务地理信息可视化与查询检索系统、政务地理信息上载与管理系统、地理信息服务共享系统等五个组成部分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框架体系。采用该框架体系,通过国家级平台和个别省级平台的试点建设,可为各级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标准规范和示范作用。关键词: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框架设计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为代表的测绘高新技术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在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础地理信息

[1]是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信息资源,它不仅提供了自然要素和人造物体等的空间位置、形态特征和相关关系,而且也是其它各类与空间相关信息(如各类图形、图像、文本、视频、音频信息)的载体,使人们能够按照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集成、检索、展示所关心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信息,并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运行状态、变化态势等的分析模拟,辅助规划、管理和决策[2]。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建成了包括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国家基础航空摄影成果数据库等多类型、多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国家级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包括全国1:400万、全国1:100万、全国1:25万、全国1:5万数据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万数

[3,4]据库的建设也已形成了规模化成果;基础航空摄影获取了各种比例尺的彩色和黑白影像资料。

地理信息成果与产品的积累为建立共享地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可能,2008年国家适时地提出了建立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设想。

过去几年里,各级政府和各政府部门都以地理信息为基础建立了面向自己业务需要的政务地理信息系统,如政府决策、气象、水利、规划、公安、边防、国土资源管理等[5]。然而,大多数政务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是分建分管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地理信息数据库也是一次性建设,各系统间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地理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不同尺度地理信息不能分建共享等问题。随着网络服务技术、地理信息服务共享技术的发展及政务地理信息应用的推进与深入,迫切需要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建设能够互连互通、分建共享的政务地理信息平台。

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在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如北京、重庆的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际应用与推广效果也具有较好的示范性。然而,由于城市级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其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模式不太适用于国家级、乃至省级、地市级平台的建设。文章参考北京市、重庆市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6]设情况,根据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结合政府网络情况,设计了电子政务地理信息通用平台总体框架,希望能够为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参考。2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分建共享机制

政务地理信息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融合了政务信息以及其它相关专题信息,涉及中央政务部门,各地方政府部门以及许多相关单位,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在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运行和维护中的责任和义务。

图1平台运行结构

覆盖全国的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基本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库建在中央,由国家测绘局统一管理和维护,而1:1万、1:2000乃至更大比例尺的地理空间数据库由各省、市分别建设,独自管理。因此,基于政府电子政务专网,分级建设政务地理信息平台,通过建立有效的地理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政务地理信息的分级建设、维护与服务共享。即国家级平台维护、管理宏观层面的政务地理信息,省市级平台维护、管理微观层面的政务地理信息,平台间基于政务地理信息服务共享标准和规范,提供服务级共享,实现平台间不同尺度、不同范围政务地理信息的互相调用,从而减少平台间数据库内容的重叠度,打破信息孤岛。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体系结构

图2平台体系结构

3.1 标准规范体系

基于统一技术体系,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与质量管理体系,规定或制订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行维护所需的技术规范,包括平台总体规范、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应用规范等。(1)总体规范

包括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规范,除引用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外,还需制定《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基本规定》,用以明确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的内涵、构成、定位及作用,对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应包含的数据内容、应提供的服务内容、应具备的环境条件(软件、硬件、网络等)、应具备或遵守的安全保密措施等提出要求。(2)数据规范

对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进行规定,包括数据的数学基础、数据内容、数据模型、信息编码、属性结构、存储模式等。规定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数据的表达方式,包括各种地图要素可视化表达的符号、注记、颜色、信息负载综合指标和基本要求等。此外,还需制定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数据维护与更新规范,明确数据更新的程序、方式、周期以及历史数据库的存储、管理等方面的要求。(3)服务规范

为了实现多级互联,保证各个节点提供的服务能够协同提供统一的服务,需要规定或制定相应的服务技术规范,包括基于服务器缓存的地图服务规范、平台服务元数据信息模型、平台服务的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平台服务接口规范、平台用户管理办法、平台服务节点建设基本技术要求等。(4)应用规范

制定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用户指南(提供平台服务接口的介绍和使用说明,规定用户注册的内容、技术流程,规定用户认证的方法和流程等)、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用户管理规范(包括用户分类与授权策略,如用户注册、授权、删除、增加、锁定)等。3.2 网络支撑环境

政府资源网是国家层面建设的办公业务资源网,是广域的涉密网络,网络本身有信道加密机,可以跑保密数据。政府资源网与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内网是物理连通的,各级政府部门内网可以采用防火墙和加密机与办公业务资源网逻辑隔离。从内网可以任意获取办公业务资源网上的信息资源。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是面向政府部门,为其提供带密级的、规范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和应用接口服务。因此,平台运行在广域的政府资源网中,可以为副省级以上政府部门提供公共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解决平台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办公业务资源网为涉密网,解决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安全保密问题。在办公业务资源网中,通过分级建设共享平台和提供标准的接口服务,可以逐步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完整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环境,并有序实现与专业部门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办公业务资源网是各级政府政务资源信息获取的平台,其中可能还运行着其他专题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和信息共享接口服务。

3.3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

我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采用的是分布式的格局,即覆盖全国的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在北京,而11万、11000乃至更大比例尺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按行政区域分别建在各省甚至地市的测绘部门。此外,专业地理信息在专业部门。因此,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采用分布式的数据库结构,以保证数据的权威、安全、持续更新与维护。

平台数据库可多节点部署。各级节点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建立各自的数据库并自行对其进行管理、维护与更新。

各级节点数据库由组成该数据库的相应数据子库构成,这些数据子库可以对应于物理分散的数据库,部署于不同的数据库服务器,也可以存储于同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仅作逻辑划分。各级节点需管理的地理数据存贮在对象化地理要素数据库、地图制图数据库、三维场景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地理统计数据库、元数据库中。各级节点可针对自身数据管理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建立或利用已有数据库管理系统。

各级节点数据库的数据资源存储于本地服务器,依据空间数据类型的不同,以文件或数据库的方式进行存储。

3.3.1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库

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库,是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国家级平台以覆盖全国的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基本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一个可以精确配准、集成和整合的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基本框架数据库,其内容包括行政境界、水系、交通、居民地、地名、地表覆盖、数字高程模型以及卫星影像等。3.3.2政务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

根据综合减灾、风险评估、应急处理、电子政务及各专业部门的需要,基于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提取相应的数据指标,同时,通过数据交换与共建共享协议,获取专业部门的专题地理信息,构建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扩展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

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

 地形地貌宏观与微观特征

 水系形态特征、居民地分布特征、交通网络特征;  规则格网分布的人口统计数据  规则格网分布的经济统计数据

 地形、水系、地表覆盖与应急专题数据的关联规律信息  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规律信息等。3.4 政务地理信息可视化与查询检索系统 3.4.1政务地理信息可视化展示

以全国或各地区的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以及重点地区1:1万甚至更大比例尺的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数据、各种分辨率的航空航天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政务相关信息,建设多尺度地理信息服务框架,实现大范围三维地形可视化,完成政务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展示。同时,采用无级缩放的方式从粗到细真实再现地理景观,并支持与传统二维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互换。3.4.2信息查询检索

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包括:

 实现以行政区划为索引的基础地理信息组织、调度;  实现政务专题地理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  提供地名搜索、坐标定位等空间定位功能

 提供按类、按图层、按要素名称的实体检索功能 3.5 政务地理信息加载与管理系统

该系统用于支持平台的政务地理信息加载与管理。通过政务专题数据的上传、标注、图层加载,为用户提供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加载和展示的窗口。这是政务地理信息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平台的使用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也是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的重要内容。政务专题数据加载的方式包括:含位置坐标的文件上传、信息定位;用户根据需要进行的信息标注;已入库的地理信息数据作为政务资源图层加载。

政务地理信息加载到平台后,通过平台的信息管理与展示系统,自动建立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与基础地理信息分库管理,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库也同样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式。政务地理信息数据由政府相应部门负责生产与维护,当某一部门遵循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相应的技术规范接口,将其业务数据注册到平台服务中时,其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就成为平台数据资源的一部分,与公共基础地理数据一起共同向平台用户服务。政务地理信息数据的所有者可以自行定义数据内容并可决定这些数据的使用权限。3.6 地理信息服务共享系统

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核心,以多源数据的集成为基础,以可视化应用服务为目的,内部建设通用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信息查询、显示和空间分析等服务,并集成地理信息服务接口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为各种政务专题应用系统提供应用接口或向不同等级用户对象提供相应的地理信息服务。

系统采用标准的开放式网络地理信息服务技术路线,基于WMS服务、WFS服务、三维地理信息服务接口,提供用户地图与地理信息相关服务:

 目录服务:提供基于元数据的目录服务,用于发布管理中心提供的数据描述信息,用户可以调用该接口来实现对管理中心元数据的查询。

 政务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对电子地图地理实体的查询和定位服务,支持二维、三维的动态形式或者静态缓存形式的地图可视化表达。

 空间数据服务:支持空间数据库的编辑、复制、通过数据抽取下载拷贝,以及对空间数据库的查询操作。

 地理编码服务:提供各种基于地理编码的查询、检索、和定位服务。 空间处理服务:提供基本的空间分析、空间统计方法,可以实现各类地理信息的在线空间分析、空间统计,以统计图表、统计地图、数据表等方式进行展示。

 影像服务:加载或处理最新影像产品,并进行发布,来为用户尽可能丰富的提供数据。

 专题制图服务:提供数据选取、叠加、整饰、符号配置、色彩编辑等功能,从而用户能够制作自己的专题图。结束语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篇5

1 现状

近年来淮委信息化依托淮委电子政务系统工程、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淮河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和淮委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建成了较为完备的数据采集传输、防汛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容灾以及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积累了水利基础空间数据、防汛抗旱综合数据、水资源综合管理数据等 9 大类数据资源;建设了电子政务、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 51个应用系统。淮委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为流域水行政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长期以来以各部门的单一业务和事务为主的项目建设模式,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导致淮委信息化资源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资源分散,统筹建设的整体性不足,架构不够合理;

(2)数据分散,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交换共享和开发利用能力不足;

(3)业务系统综合性和协同性不够,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4)基础设施仍存薄弱环节,众多分散的设备保障能力不高,管理压力巨大;

(5)运行管理保障能力显现不足,缺乏有效的运维及安全管理手段。

因此,为针对性地解决淮委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问题,迫切需要开展淮委综合管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通过统筹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项目成果,通过面向对象的水利数据模型整合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交换和共享体系,整合形成合理的应用体系架构,补充完善运行支撑环境,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有效提升淮委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水平,进一步增强淮委水行政管理和服务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2 思路

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是淮委水利信息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数据资源、业务应用、运行环境等多个层次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设内容多、牵扯面广,因此项目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理念。

(1)以《淮委信息化顶层设计》为指导,整合共享总体构架应符合其发展要求。

(2)系统需采用松散耦合的多层次架构,一方面便于局部单元的调整和变动,另一方面也便于未来的扩展。

(3)注重新技术应用,顺应虚拟化、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发展趋势。

(4)尽量整合并重用已有设备,以整合为主、辅以必要补充完善。

(5)采用先进成熟的软硬件产品,功能稳定,便于后期的运行管理维护,同时能够提供优质的支持与服务,使得系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较长的生命周期。

(6)关键设备设施考虑冗余配置,保障系统的健壮性和可靠性。

3 原则

淮委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在设计中遵循以下的原则:

(1)合理统筹

以整合共享为主要目标,牵涉到淮委方方面面的信息资源,在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将在各环节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的标准规范,在国家整体的信息共享、开发框架之下构建淮委信息化体系,避免出现更多的孤立资源和更大的信息孤岛。以《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为依据,遵循水利部及淮委相关的规划和顶层设计要求,旨在建立淮委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框架和长效机制,对现有综合管理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和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合理统筹已有、在建及新建项目资源。

(2)继承扩展

将尽可能利用已有资源,依托水利部和长江委先行开展项目的建设成果,在资源整合过程中,统筹考虑淮委已有及在建项目的成果,尽量整合并重用已有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并坚持适度原则,以共享和应用需求为导向,避免盲目整合,对于无法整合设备或应用系统等,仍保留使用直至自然淘汰。

(3)开放可维

在实用的`前提下,顺应虚拟化、移动互联应用的发展趋势,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软硬件平台,构建良好的体系架构、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运行管理机制等,同时保证系统具有较好的标准性、开放性和可继承扩展性,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和接口,也能为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的整合共享服务,整合后的资源应具有很好的可维护性,不因整合加重管理的成本与压力。

(4)安全可靠

国家对信息安全越来越重视,对涉及不同敏感程度的信息以及各级别的应用人员,在设计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都应首先把信息安全放在首位,切实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也考虑信息的保护和隔离,保证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同时注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关键设备应考虑到冗余设计,选用的产品应方便使用,并提供优质的支持与服务,便于后期的管理维护,使得系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较长的生命周期。

4 目标

依据《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引入虚拟化、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用2年时间建立淮河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建成覆盖9大类43个子类的共享信息数据库和淮河综合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整合 10 余套基础工具集,构建业务应用和移动互联应用整合框架,实现移动综合办公和公众服务门户一体化;完善淮委信息化运行环境,整合已有9台服务器和2套存储系统,构建一套拥有56个CPU、内存超过1200GB、存储量达到121.5TB的分布式计算存储环境,实现运维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数据资源共享和综合管理应用,使得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率达到95%,计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70%以上,信息存储保障率达到99%,建成较为合理的淮委信息化体系架构,实现“一朵云、一套库、一张图、一证通、一站式”应用服务模式,为后续水利业务应用整合与建设提供集中统一的开发、管理和运行环境,为保障淮河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信息服务支撑。

5 架构

以水利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和《淮委信息化顶层设计》为指导,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的“五统一”发展理念,淮委综合管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建设项目相应采用松散耦合的分层架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以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安全及支撑保障体系作为支撑,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由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平台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等四个层次组成,每层功能相对集中和独立,能够为上一层提供很好的支撑服务,层与层之间具有明确的边界划分,这种松散耦合的结构也便于未来软硬件及应用服务的调整与扩展。

整合与共享主要工作部署于淮委政务外网网络,政务内网方面不作建设。但考虑到数据资源整合的需求,需对政务内网中存储的涉密基础空间数据资源进行脱密处理,经有关部门审批后的迁移至政务外网进行整合和应用,保证满足安全保密的要求。

(1)基础设施层

以淮委政务外网中现有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为基础,通过完善项目基础设施的运行环境,整合已有的服务器、存储系统等硬件设备,构建计算资源池和存储资源池,将虚拟化的硬件资源作为一种服务支撑信息化系统运行。初步建立云计算管理平台,构成计算存储资源“一朵云”,提供弹性计算、存储和数据库服务(关系型数据、开放存储、开放结构化数据)、开放数据处理等多种服务,该层又进一步细分为:物理层、资源抽象和控制层、运维管理层。

(2)数据资源层

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为根本出发点,在源数据规范化处理和加工完善的基础上,根据应用与共享的需求,对数据资源进行解耦、整合,建立统一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构建由生产数据库集、前置数据库集和中心数据库(共享服务库)所组成的淮委水利数据资源“一套库”、“一张图”存储共享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综合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水利数据统一存储管理和交换共享,为上层应用支撑平台和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管理和资源服务。

(3)支撑层

平台应用支撑层是综合业务应用的基础与核心,基于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构建,由基础支撑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构成。基础支撑层包含 ETL 工具、全文检索引擎、消息中间件、工作流引擎、报表工具等基础软件工具,为应用服务体系和业务应用层提供完整的基础软件服务;应用服务体系主要面向业务应用层提供统一的基础服务,包括统一地图服务系统、统一报表服务系统、公共业务组件系统、统一用户及授权管理系统、统一数据交换系统、统一信息分发系统等内容,实现“一证通”服务。

(4)业务应用层

以平台支撑层和中心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对业务应用的解耦、整合和规范化建设,形成公众服务类、事务类以及专业决策类三大类应用体系,按照应用“五统一”要求,加强应用系统间的交互、协同,建立统一的应用门户以提供“一站式”的应用服务。

(5)安全及支撑保障

建立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可视化、规范化,提高运维管理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以保障水利业务的安全运行与管理规范化;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规章制度等。

5 结语

3月,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以《关于印发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通知》(水文[]100号)指出水利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新阶段,为有效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整合共享不足和开发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明确了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坚持的“五统一”建设原则,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集成”。

4月,水利部颁布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水信息[]169号),提出了“以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以整合为手段,以应用为核心,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和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实现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促进业务应用协同”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调了水利信息化发展必须坚持“五统一”建设原则。

××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 篇6

政务信息化是促进政府机关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务院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和司法厅、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州司法信息化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和内容

(一)总体目标

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以州县司法行政政务信息系统运行中心为依托,力争在今年底建成全州司法政务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全州司法行政系统的网络互联;完成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实现无纸化办公;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司法行政管理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形成完善的司法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最终实现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

(二)建设内容

1.内部办公业务网(内网)建设

“内网”即司法行政部门的内部局域网,由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网络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司法行政信息平台等硬件、软件构成。通过内部网络互联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内网”是整个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部分,必须要具有高起点、优性能,具备可管理性、安全性、稳定性的特点。

2.司法行政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专网)建设

“专。

政政务信息的安全流转。

7.政务信息应用系统建设

根据州人民政府的规划和组织,逐步建设司法行政办公自动化与信息交换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司法行政基础数据库群;公众信息应用系统;司法行政统计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系统;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指导服务系统;公证、律师资格初审认证系统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

二、技术方案

(一)方案确定原则

1.方案的总体规划坚持高起点,硬件设备选型应坚持适用、够用和购买时性能价格比最优的原则。由于硬件设备更新换代太快,制定方案时确定的某种配置的产品,到方案实际执行时,可能在性能价格比上已经不合适,因此方案中的硬件设备不标明具体的型号,只列出相应的价格。即不论是什么时间,选择该价格水平性能价格比最好的产品,以保证方案的实用性;软件配置坚持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原则。

2.司法行政公众信息网(外网)的建设要坚持统一组织,集中建设的原则,重点建设州、县两级司法行政信息平台,不具备条件建设的可在司法行政系统内部的信息平台上建立虚拟网站;网络安全保密系统由州局协商州保密局统一选型。

3.在全州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方案中列出的硬、软件产品是保证基本信息服务所需要的配置(见附表)。各县司法局要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对硬件设备等可以适当提高配置标准。

(二)内外网建设的基本技术要求

1.州司法局机关局域网

5台服务器(办公、web、数据、代理、邮件)20个信息点,4台交换机,一套硬件防火墙及入侵检测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一套,数据库查询系统一套,3台管理用计算机,10兆外联光纤。实现机关内部联网办公、上因特网、公众信息服务、邮件服务和为各县局提供信息接入、办公、虚拟主机服务、共享资源服务等基本功能。

2.县司法局机关局域网

3台服务器(办公、外网、代理),3台交换机,10个信息点,一套硬件防火墙及入侵检测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一套,数据库查询系统一套,3台管理用计算机,10兆外联光纤。实现机关内部联网办公、上因特网、公众信息服务、办公、共享资源服务等基本功能。

三、重点建设项目

州司法行政公众信息网建设

通过对州局机关局域网改造,提高系统运行和存储能力,加强信息安全认证功能,建立司法行政信息平台及系统网络交互能力,生成机关各科室、各县局的公众信息网站,实现政务公开,建立起全州司法行政系统信息门户网站。

四、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司法行政政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整个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不可分割。各县司法行政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以政务信息化带动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

(二)增强标准化建设。加强司法行政管理信息标准的执行力度。各县局在制定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时,一定要依照有关标准进行,以保证整个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安全运行。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篇7

一、如何做好全面预算管理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资源管理的主要方面, 其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是一致的。预算管理主要解决三个问题:财务资源配置到哪里?配置多少?如何保证配置的有效性?

(一) 预算编制

解决“财务资源配置到哪里的问题?”和“配置多少的问题?”全面预算按“以需定支”的原则进行预算编制, 所以关键是确定“需”, “需哪些”, 就是配置范围, “需多少”, 就是“配置多少的问题”。要从公司不同管理层级和作业单位的管理职责来匹配相应的财权, 即所谓的事权决定财权。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 结合当前现状, 找出实现经营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瓶颈”, 将资源向这些方面重点投入。

首先, “需哪些”的问题,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足日常经营费用的需要, 二是满足业务发展战略、目标、计划的需要。日常经营费用可以进行定额下达, 与业务量有比例变动关系的业务费用可以进行定比下达。比如:房租费用、办公用品、招待费、燃油过路费实行定额下达;销售费用、激励费、会议费、培训费实行定比下达。

其次, “需多少”的问题, 关键是选定一个标准和参照依据。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选用放大一定增幅的自身经验数值或是公司内类似机构、区域的先进水平 (单位成本费用率或其它具体费用项目与产出的比率) , 即采用对标管理指标。比如:对于某公司2015年的培训费, 可以选用2014年的实际比例同时结合市场未来趋势来做为预算编制的依据;对于某地区某公司2015年激励费投入比例可以选用该地区或是同类市场地区2014年的实际比例作为编制依据。

不管定额还是定比, 都不能违备零基预算“以需定支”核心原则, 保证“需”是真正的“需”, 是确保业务目标、发展战略达成必须的“需”, 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需”, 在此又涉及到费用属性 (成本属性) 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变动费用、固定费用和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问题。根据公司投入的经营费用与产品产出的相关程度, 将费用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 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激励费、业务宣传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与产品产出或服务提供有直接正相关关系的费用列为变动费用、直接费用, 是确保业务目标、战略达成必须的“需”, 是真正的需, 要首先确保, 保证与业务目标相匹配;房租职场费用、装修费、水电费、广告费、车辆使用费、燃油费、差旅费、办公用品、IT费用、招待费、人力资源费等与产品产出或服务提供没有直接正相关关系的费用列为固定费用、间接费用, 是保留弹性的“需”, 可以按最低“保开门”维持最低需要的原则进行从紧配置。

解决了以上三点以后, 就可以考虑预算执行和控制的问题了。

(二) 预算控制

预算执行其实不仅仅是一个预算管理的问题, 还是一个经营管理的问题。“善谋划者得天下”, 只有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精心准备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中, 虚实结合, 经营人心, 掌控团队, 激发团队潜能和士气, 提高团队专业素质和产出能力, 才能“四两拨千斤”, 花小钱办大事, 通过发挥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 将财务资源的催化剂的作用转化出来, 变成真正的发展推动力, 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预算控制主要是对预算使用进行事前的规划和预估, 有预见性的提出经营管理建议, 节约支出, 放大产出效用, 使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可控, 对不可控的效益进行事前的弥补和修正, 最大程度的保证产出的事前可控性。具体做法:通过事前可行性论证审批, 投入产出分析, 项目评估;事中过程监控, 预期效果追踪, 偏差及时修正;事后最终达成结果的总结评价控制体系, 严格执行事前审批、事中预警、事后反馈的管控流程, 保证投入的有效性。重点是事前可行性论证审批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效效益投入产出分析。

(三) 预算考核

关键是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 形成公平有效的考评奖惩机制, 以行业、地区或是历史指标作为标准, 参考当地经济状况, 如:GDP、CPI、市场占有率, 选定不同的差异化的参考指标作为依据。可以采用产品成本费用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 只要指标呈正增长趋势, 就视同资源投入有效或管理有效。同时预算考核与预算编制要考虑期间的长短, 不能只关注短期指标, 要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进行动态关联考核。

(四) 预算分析、反馈

预算反馈是在事后分析投入产出实际达成效果, 从而对下步方案的制定及投入使用方向进行修正, 反馈要做到及时、真实。

二、新形势下如何才能做到财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近年来, 在网络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经济浪潮冲击下, 面对激烈的以赢得市场和客户为核心的市场竞争, 各企业集团纷纷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资本运作成为做大做强的前提, 公司上市融资成为资本运作的主要途径。社会老龄化的到来, 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以及外部各种国内国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 这些发展机遇最终决定了财务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目标。从微观上说, 实现财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就是坚决贯彻好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政策, 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 结合当前现状, 找出实现经营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瓶颈”, 实实在在做好预算编制、预算控制, 将资源向这些方面重点投入。

预算编制坚决落实执行“以需定支”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控制力争引导、培养管理干部提高使用财务资源有效性的能力, 财务资料只是一种生产资料, 只有通过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动作, 才能将资源价值最大化, 产生实际的效果!其次, 要梳理标准化的资源配置管理制度和流程, 将制度、流程、控制、执行有机的结合, 依靠全员的参与, 打造稳健的资源配置管控体系。

三、打造资源共享型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一) 核心思想

以预算管理系统为平台和统领, 整合资金管理系统、SAP、OA、预算管理系统、内部控制系统、XBRL等相关系统功能, 实现支付、核算、预算、风控管理大集中, 搭建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减少管理动作中的人为操作, 变人为控制为系统控制。管理信息会根据不同管理人员的需求, 在共同的系统信息库中生成并被不同的管理层级提取, 从而实现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二) 实施策略

从个体到整体, 先开发局部, 再进行整合, 对已开发使用的系统, 丰富它子系统功能, 同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功能的整合和系统合并。

(三) 关键技术

规范化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的梳理并嵌入系统, 系统间控制点和信息交换工具的寻找, 信息技术要能满足并支持系统整合要求, 外部信息资源库的获取。比如:如果要在系统中进行单证发票的管理控制, 是选取单证号码还是其它的信息做为系统间的控制点, 在系统间各个流转环节是否都能反映出此控制点信息;如果要通过扫描系统进行报销发票的真假验证, 如何能在系统中取到税务部门网上发票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验证;要在系统中反映每件产品、每种业务的经营成本, 对相关费用项目如何更细致、准确的核算、反映并提取, 并按什么作业标准进行分摊?是按产品耗用的作业时间还是作业量?这些作业时间和作业量如何反映到系统中?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的调研、验证来确定。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篇8

这次会上,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内蒙古等地方的同志介绍了推进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的基本思路、做法和体会及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各地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今天下午全体代表到杭州市地税局和劳动保障局现场考察了试点项目建设情况。特别是在上午的发言中,大家对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等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认真研究,并争取在明年工作中予以安排落实。下面我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总结经验,提升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

这次会议重点讨论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与会代表认为,北京等地方在开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过程中方向明确、方法科学,初步形成了配套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归纳这些地方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六条。

(一)认识是关键

今天上午在介绍经验的时候,好几个地方都总结了“领导重视是关键”这一条,我赞成这个观点。但为什么领导会重视?领导重视的背后是什么?是领导的认识。领导认识到了,就重视起来了。为什么在推进政务信息共享过程中领导认识是关键呢?刚才参观路上,我与杭州市政府何秘书长就此进行了交流,我感到他的认识就很到位。他认为,第一,政府管理要上水平,要取得更好的效率和效果,基础的信息工作是很重要的。而基础信息工作做好了,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包括原来想要做好的事情,现在就很好做了,很容易出效率。第二,推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工作不能让具体的部门来做,他有自己的利益,必须要有中立的部门来做。第三,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工作以后会越来越多。正确地认识信息共享、正确地认识业务协同,以及正确认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在整个政府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觉得我们这次介绍经验的几个单位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对“信息共享是什么、为什么”的认识比较到位。信息共享就是要解决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的时候,他所需要的信息你都知道有什么、在哪里、谁能得到、怎么得到,这就是信息共享的全部涵义。政府信息共享和政府信息公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共享是政府在履行职能的时候要得到的信息,信息公开是服务型政府履行职责中要对外公开的信息。那么,业务协同是什么,就是我们政府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要像自己部门内业务处理过程一样处理部门外的业务,需要什么信息就有什么信息,需要办理什么就办理什么。所以,业务协同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个是业务协同一定是跨部门,而不是部门内的。第二个是别的部门的信息和业务处理能和自己部门一样方便地得到或办理。实际上,无论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没有网络平台环境,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也在做,就是效率差一点、速度慢一点、程度浅一点。但是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

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认识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看了杭州的综合治税,如果杭州地税局不这么做了,回到过去的模式,行不行呢?不行。第一,通过这项工作杭州一个月多收了1个亿,第二,工作时间大大节省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回去。这个问题不要问杭州地税的同志,而要问还没有使用该系统的地税部门,如果在这些地方有人提出要做这项工作,提出地税局要和企业登记、土地、建设等部门信息共享,要协同起来工作,将这个事情向分管的省、市领导汇报,我相信,很多领导听完后不能马上和增加税收、提高工作效率联系起来,这就是没有认识到。已经做过的地方是知道这个重要性的,他就不愿意回去;但是没有做过的,他就不知道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说,电子政务工作最大的困难就是认识。

电子政务建网络、上系统,要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容易。在这些先进的地区都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绩。所以我们说,认识是关键,转变领导认识是关键。承担具体工作的同志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从本质上把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了解该项工作的本质,才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推进,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行不通。这是第一点,关键是认识,尤其是领导的认识,也包括承担具体工作同志的认识。领导的认识是支持,工作的认识是要走正确的路。

(二)信息是基础

对于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来说,全面的、系统的、高质量的、可共享的信息是基础。信息无处不在。为什么说信息是基础呢,信息共享就是要解决信息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没有这个基础是什么都办不了的。

首先是全面。尽管我们当前做的是具体的业务,但背后支撑它的是全面、完整的信息。我们知道信息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我们要通过重点应用带动,加强基础信息工作,提高信息的完整性。

信息全面还不够,还要是高质量的,要保证信息是动态更新、准确的。如果不是及时更新的、不准确的,就没法用。

还有一个约定条件是可共享的,就是我们要有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否则,即使有了信息,也不能界定谁能用谁不能用,所以还要通过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来解决可共享的问题。

(三)平台是依托

信息怎么得到?为什么说传统方式不能做到,只能借助网络平台?因为共享的信息的量很大。交换的数据量已经过亿。如果还是手工方式,这种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必须要有技术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仅是网络,而且在网络上,相关部门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能按照业务需求,像在一个部门一样,获取相关信息来办理相关的业务。因此,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具有双重性质,一是内容性质,它反映了政府信息和共享信息的本身;二是技术性质,要通过软件来实现。实现的软件也变成了技术平台,这就是依托。

除了技术平台之外,还要有标准。对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真正重要的标准是关于指标的标准,例如一个成熟的自然人逻辑库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的基本信息,二是全部与人相关的指标,这些指标不是罗列出来,而是要指向一个系统,必须要有指标和指针,否则,共享就无从谈起。被指向的具体部门的库,也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本部门的系统,相关信息必须完整;二是本部门产生的信息要和别的部门产生的类似信息比对。所以,对相同的指标要有动态核对机制,否则无法保证共享的信息是否准确,通过平台辅助更新、比对,而这些用手工方式是无法做到的。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对平台会有更高更新的要求。

(四)应用是抓手

不管是工作走在前面的,还是准备要做的,工作的重点一定是具体应用。工作的起点和重点都是应用,不管是像综合治税这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还是政府管理中领导关注的事项,都可以作为推动的抓手。不论是做得好的地方,还是目前还比较落后的地方,应用都是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重点工作。

(五)制度是保障

因为信息太软,看不到摸不着,在资产账、财务账上都没有记录。而业务协同经常会出现原来经验中没有的、新增加的工作情况,因此,没有制度的保障是很难持续发展的。从应用到维护和管理都需要制度保障,同时各个部门需要制定制度协同推进。

(六)统筹协调是基本的方法

对于统筹协调,要强调两点。第一,要有统筹,我们今天看到试点地方的业务由原来很多网状的关系,变成了总线关系,这就是统筹。但现在实践比较充分的是就一个业务进行统筹。全局要不要考虑?要把50个业务合在一起时也有总线关系。有时候也可以有双边协议,点-点连接,但是统筹是最有效、最简便的。第二,要做好协调。协调不是说有个指令,有个制度就能做好。协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我们说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除了要有制度、领导重视、有文件之外,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协调,就是不同部门做一个事情的时候不是相互抵触,而是相互体谅。这是很多同志的工作总结。

二、电子政务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态势

对此,大家都有很多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我只想简单地说三句话。第一,进展和成绩是十分显著的;第二,困难、问题和矛盾也是比较大的;第三,需求是十分迫切和旺盛的。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的要求,积极开拓,破除体制性障碍,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业务应用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在财政税收、海关、公安、社保、审计等涉及市场监管和民生的重要领域,电子政务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应用已经取得很大进步,有一些应用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水平,很多应用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突出。金审一期、金盾一期、金税二期等工程相继建成,金保-社保工程等13个项目也计划在近期内完工。“金税”工程实现了对增值税的电子监管,克服了增值税税款抵扣信息环节多、管理复杂、容易出现漏洞等问题,对新一轮工商税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金财”工程实现了全国财政系统纵向三级、横向相关职能部门与预算单位联网,加强了对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环节的管理,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安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快速提升,目前已有18个省建立了省市两级警务综合应用平台,网上串并、查证、比对、通缉、追逃等信息化工作模式得到普遍采用,成效显著。金土工程一期各节点均实现了土地、矿产资源主要管理业务的网上运行和数据远程交换,对数据资源进行了集中管理并对外提供服务。中国电子检验检疫系统由原有单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发展成为综合信息处理平台,电子申报实现了100%,其中电子通关自2008年1月1日全国上线以来,1-5月份单量652万单,电子监管上线企业4万多家,设定监控项目4000多项,全面提高了检验检疫业务信息化水平。电子口岸通关工程等一些重要应用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各地区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中取得新进展,北京电子政务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江苏省积极开展“行政权力网上运行”,集中建设完善省市两级政务大厅,形成统一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继续在全国普遍推行,各地应急指挥系统、网上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信息化城市管理、“一卡通”等重点应用迈出新的步伐,城乡一体化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日益显现。据对全国情况的调查,通过实施电子政务重点工程,与手工作业相比,政府提高工作效率的水平普遍在3倍以上。通过实施“金税”工程,国税系统税收成本由5%以上降至3%左右。各地通过开展企业工商网上登记注册等一大批电子政务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大大减轻了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负担。

(二)政府网站内容不断丰富、服务不断增加。到2008年,全国政府域名(gov.cn)下的网站已发展到30,913 个,100%的省级政府和国务院组成部门、98.5%的地市级政府,以及初步统计超过85%的县区级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网站。各地区、各部门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断丰富网上信息公开的内容,提高公开信息的质量,增进政府与公众的交流互动。2008年商务部网站日点击率超过1亿次。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开通了产品质量信用记录,涵盖了总局大多数监管业务,实现了数据库综合查询。目前,该栏目共发布了43万条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市等地方政府网站提供的网上办事和服务项目超过了2000项。上海市政府网站率先推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开通依申请公开渠道,确保政府信息及时准确发布和公众便捷获取。江西省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成运行。深圳市等政府网站结合用户需求,开通了婚姻户籍、交通运输、企业登记注册、房屋租售、社会保障等场景导航和个性化服务。成都市、广州市政府网站面向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提供就业信息、在线培训和业务教育等服务内容。天津市、西安市政府网站全面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开通社区服务热线,为市民查询各类服务中介、机构信息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平台。各地“省长信箱”、“市长信箱”受理民生诉求,化解民忧,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随着内容不断丰富,服务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增强,政府网站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和谐社会建设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三)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不断取得新进展。围绕重点业务应用的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显著,人口、财税、国土资源、战略储备、企业信用等信息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2002年以来,各级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为公安机关提供查询1.3亿人次,协助破案227万起,挽回经济损失40多亿元。国家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已建成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18类数据库。各地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等基础信息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浙江省着力完善省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企业基础数据库入库企业已近50万家。湖北省建成了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法律法规五大基础数据库和42类135个主题数据库,共计12340个数据项,约1.2亿条数据。新疆建设兵团加强数据库建设,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管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安徽省初步建成省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完成了“4D”数据的入库、管理、制图、分发、查询等功能;人口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入库数据记录已达4亿条。天津市积极开展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制定并实施共建共享规则,规范空间地理数据建设。新疆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进展迅速,实现了全区1700万常住人口的计算机管理,占全疆常驻人口总数的90%;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全疆赋码对象覆盖率已达98%。

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公安部和人民银行共同建设了人口信息联网核查系统,为全国160多家银行的15万多个网点机构提供联网核查,利用假名开设账户进行诈骗的案件得到有效遏制。国土资源部与银监会共同开展建立银行与国土资源部门信息查询机制,积极促进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沪苏浙加快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化电子口岸、市民服务卡等应用,有力地提高了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部门间协同工作水平和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武汉市不断完善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了跨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目前,已经比对完整的在库信息已经达到了48197条。广州市加强对流动人口信息、残疾人就业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大大提高了流动人口暂住证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服务等工作水平。

(四)电子政务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地方和部门适应电子政务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协调推进机制逐步形成,条块关系正在理顺。电子政务法律法规研究不断深入,规划体系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标准相继出台。北京、浙江、湖南、云南等地制定了促进信息化或电子政务发展的地方条例;北京、浙江、山东等地制定了政府信息共享方面的管理办法;北京、福建、广州等地出台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办法。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体系逐步形成,预计到2008年,全国电子政务网络能覆盖90%的地市和70%的区县。电子政务人才队伍不断成长,推进电子政务发展越来越成熟,办法越来越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安全措施不断加强,北京奥运期间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基本做到了万无一失。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是发展不均衡,电子政务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认识不到位,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认识都仍需进一步提高。三是能力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制度还需进一步理顺,统筹协调还要进一步加强,支持电子政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不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今后一个阶段电子政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当前,政府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过程中,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展变化越来越快。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对电子政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十分迫切和旺盛,工作任务很重。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紧紧围绕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满足人民群众最紧迫需求,不断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加快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继续夯实基础,扎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电子政务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推进电子政务工作中,切实转变观念,准确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进一步促进电子政务围绕政府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网络和信息化人才的重要作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与政府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扭转“电子”和“政务”两张皮的局面。各地要多向本地领导汇报电子政务应用取得的进展,多通过媒体宣传电子政务工作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信部将继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按中组部要求办好地市级干部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培训班。

二是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目前,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要区分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电子政务发展较快的部门,在深化应用上要注意进一步加强内部的均衡发展,加大外部协同力度,不失时机地加快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步伐,提高整体应用水平。目前在核心业务上还没有做到电子政务全流程覆盖的部门,要进一步梳理业务流程和业务需求,重点加快推进全业务、全流程的电子政务应用。电子政务应用起步早、成效好的地方,要重点推进互联互通,加强政务系统间互操作,做好纵向系统与横向系统之间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用成果,形成电子政务良性发展的不可逆转之势。电子政务应用开始取得初步成效的地方,要重点加快制度建设,在建立管理体制和统筹协调机制上下功夫,为进一步扩大应用提供制度保障。电子政务应用起步较晚的地方,要尽快抓住若干重大应用,争取早日取得成效,带动电子政务逐步走上正轨。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分类指导上多下功夫,根据不同地方、不同部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进展情况,分别召开三到四次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典型经验,带动面上工作。同时,要积极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促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应用。

三是着力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本次会议交流的先进经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等基础设施,深化重大典型应用,不断扩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成果。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研究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指南,组织开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专项培训,并在2009年下半年适时召开深化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会议。同时要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推进重点领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

四是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政府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载体,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和渠道。当前,政府网站建设要坚持以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重点,加大内容和服务整合力度,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要继续发挥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对政府网站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要继续开展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一季度发布2009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南;组织开展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水平专项评估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召开电子政务促进政务公开经验交流会。

五是加快推进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是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当前电子政务工作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之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业务应用和为民服务,继续加强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建设。要总结交流部门信息资源管理和地方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研究进一步推动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要组织召开一到两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座谈会,继续做好国家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协调推进工作,鼓励地方探索符合实际的基础库应用模式。

六是积极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推动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要继续开展试点工作,按照需求明确、基础具备、领导重视的基本条件选择试点单位,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部门申请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还将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工作,探索建立完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七是加强统筹规划,完善体制机制。统筹规划是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最大限度发挥电子政务综合效益的必要手段,是发展电子政务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向有关方面提出了编制《2009年-2012年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建议,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对电子政务发展做出统筹规划,适时开展相关研究和培训。同时,要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管理创新,探索建立适合国情政情的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模式。

八是继续做好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等基础工作。要继续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不断提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将继续联合有关部委认真开展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督促落实信息安全边界的管理责任,各部门加强对敏感和涉密信息的保护,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策略研究,组织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工作培训,并在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加强对政府机构连接互联网出入口的管理。继续推动电子政务立法研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二期工程立项的前期工作,组织做好电子政务网络服务提供工作。

这次会议后,各位代表要及时将本次会议的精神向本省、市领导汇报,并结合落实即将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本次会议要求,制定2009年电子政务工作计划,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

上一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下一篇:天车维修安全操作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