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经典语句(精选11篇)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题记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但何为“心”也?何为“迹”也?“心”,一颗想孝敬的心,但又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借口堂皇推之?“迹”,难道只有山珍海味、佘贵之品的赠予才算是“迹”吗?美味佳肴总能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但是没有爱人们的分享这些也只能食来无味罢了。其实,无需要太多物质的赠予,亦无需太多华丽、赞美的言语,陪伴才是最好的孝道、最长情的告白。
记得《论语?为政》中有这么一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但何为“敬”也?“敬”非诚惶诚恐,亦非膝行而进!和颜悦色即为“敬”也!
二十六年了,不,算上十月怀胎的艰辛应该是二十七年了,这二十七年里我无法想象自己的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汗与泪!以前年少无知,不知道感恩是什么,也不知道孝敬是什么,所以心里从来没有过亏欠!而现在,看着镜子里自己脸上那日渐清晰的轮廓,再看看爸妈日益佝偻的背影,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亏欠、自责与内疚。我是多么的想拉住时间的尾巴,让它在这一刻久久的停留,但我知道我拉不住,也不可能拉住,我能做的只有抓住眼前这有限的时间来给自己一点心灵的.慰藉。
春节长假里,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一个调查采访,采访的对象是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采访的问题是:您认为孩子怎么做才是孝?您能给自己的孩子打几分?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不言而喻,两个词即能概括:陪伴、和颜悦色!和我们的父母一样,大多数父母都不求子女能给自己多少物质上的满足,他们渴求的更多的心灵与精神上的满足,有时间的时候就常回家看看,没时间回家就经常打打电话,告诉父母自己的状况,让他们少一份担心与牵挂;少一些叛逆、不耐烦,多一份耐心、和颜悦色,让父母在交流中获得幸福感。
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那样:“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不要让父母给你留出的那个房间一直空着,也不要让父母把昨晚刚给你铺好的被褥早早收起!
难得的一个星期天,我睡到日上三竿。在肚子饥饿的抗议声中,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爬了起来,脑子里却一直想着方才的梦。
梦里的我还很小,跟着妈妈回外婆家。一进门,我就往灶房里钻。外婆见我来了,就笑眯眯地对我说:“晨晨来啦!”她一边同我讲话一边刷锅,后来还拿出香肠和竹筒肉给我吃。也许我肚子里的馋虫就是这样被“唤醒”的吧,香肠仍在梦里飘香,我不由得咽了一口唾沫。哦,对了,我还在梦里看到了外婆家的老屋后面那一方石头做的洗衣槽,真切得就像在眼前。
2
小时候,我与外婆几乎形影不离。
妈妈生下了我,就远赴爸爸所在的城市,进了一家洋服制衣厂做缝纫女工,外婆就肩负起了看护我的责任。年轻时的外婆是一个很能干的农村主妇,白天她背着我下地干活,插秧苗、割油菜、收花生都不在话下;夜晚我会哭闹,她就唱着我至今仍回想不起歌词的民谣哄我入眠。我想,如果当时的我能够记事,我一定会记得夜空里漫天的繁星,而我,就是那个数星星的孩子。
尽管爸妈每个月都会如数寄回来生活费,外婆和外公的生活却依旧很清贫,主要靠外公的缝纫技术养家糊口,可是外婆对我从来都不吝啬,每逢集市,她总是大袋小袋地把奶粉往家里搬,以至于后来,吃不完的奶粉都生了虫子,勤俭的外婆舍不得扔掉,便常常自己吃掉。
我就这样,一天一天,在外婆期盼的目光中,一点一点长大。
后来长大了,爸妈把我接回身边,只有放假的时候才有机会去看外婆。
外婆家坐落在一个偏僻的村落里,那时公路尚未打通,每回来探望她,都由爸爸骑了摩托车送我来,二十多天后爸爸又来接我回去。来的时候,我满心欢喜,可等我将要离开时,眼泪汪汪地跟爸爸祈求:“爸爸,能不能再让我多玩两天?”严厉的爸爸以“学生要以学习为重”的理由不为所动,我把目光转而投向了外婆。因为我想,外婆是爸爸的长辈,她的话爸爸肯定不好拒绝。凭着外婆对我的疼爱,我想她一定会为我说话。可等她开口,却让我失望了,“晨晨乖,回去好好读书,下回再来耍。”
于是我便强忍着泪水,心里赌气似地不跟外婆道别。
3
我11岁这年,在广州安家落户的舅舅,提出让外婆和外公过去跟他们共同生活。
起初,外婆并不同意,传统的农耕文明造就了她安土重迁的习性,我也不同意,眼泪婆娑地求她不要离我太远,毕竟对我来说,重庆到广州,地图上都是好大一截呢!
那年,我们家正在盖新房。外婆临走前偷偷塞给我妈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她省下来的3000块现金,并对我妈说:“你们修房子我帮不上忙,这点钱拿去多买几块瓷砖吧。”妈妈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我,有点难为情,“我们怎么好要您的钱呢。”外婆说:“这有什么,你是我女儿,晨晨是我外孙女儿,我愿意把钱给你们花。”妈妈这才收下了钱。
不久后的一天清晨,外婆来我的床前跟我道别,我在梦里迷迷糊糊却也没忘提醒她说过的芒果之约。那是2002年,我读小学五年级。直到现在,外婆在广州已整整十年有余。
2012年的那个夏天,我平生第一次去了广州,千里迢迢过去给她祝寿。她见到我很是高兴,又是哭又是笑,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儿地重复说着:“啊呀,晨晨都长这么高了呀,外婆都快认不出来了!”
这句话在我俩重逢那天,她说了不下十遍,我却没有她那样的兴高采烈,总觉得外婆已不是从前我记忆中的模样,她变得苍老而且絮叨,而我却像春雨后的翠竹,青春逼人。
我要减肥,外婆却一直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肉;我和广州的同学约好一起去爬山,她却要我陪她去逛街心公园;每当我拿起书来看,她就凑过来要跟我聊天,说她买2块钱一注的大乐透中了30元的“大胜利”。
我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反感和厌恶。
是因为她的老态龙钟吗?是因为她的双眼浑浊吗?
好像是,又好像都不是。太久不见,时光让我和外婆之间,第一次有了很深的代沟。
在广州的20多天里,外婆三番五次在我面前“碰壁”,渐渐地她就不再跟我提要求,说话也是小心翼翼,就像儿时犯了错误的我求她不要惩罚。
一天我从外面回来,却不小心听见她打电话跟我妈抱怨,“我发现现在晨晨好像不喜欢我这个老太婆了呀……”
后面的话我没听,也不想听。敏感的外婆还是觉察到了什么,只是她不愿意再跟我提及。
4
大学毕业我顺利地找到了工作,因为如今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的压力搞得大家惶惶不安,但我的求职之路却是一如既往地顺畅,也总算是没辜负他们的希望。尤其是去首都北京工作,那更是让外婆她老人家对外人津津乐道时眉飞色舞的最好谈资。
她远在广州,电话却没少打,每回必定要夸我几句,“晨晨现在总算有着落啦,在北京工作,好了不起呢!”
其实外婆哪里知道北漂一族的艰辛和苦楚,在她眼里,首都就是全中国最厉害的地方。
我没有忘记对她的承诺,“外婆,今年是您70大寿,晨晨给您包红包哦!”
外婆在电话里笑得很开心,话到了嘴边却说:“你才刚工作呢,等你手头宽裕了再说嘛。”
我执意要给,这一次她再没有坚持。我听得出来,她的声音里有一种幸福的味道。
5
“晨晨,你以后长大了,想做什么呀?”
农闲的时候,她总是坐在院门口的树荫下纳鞋底儿,有一天她便这样问我,我想也没想就回答说:“等我长大了,我挣好多好多钱给外婆花!”
那时候我以为长大只是一瞬间的事儿,就像电视里习武的小公子,一套动作下来就长成了英俊的少年郎,而那时我也以为,时间一定不舍得让外婆的脸上刻下岁月的痕迹。
可是,时光,它不紧不慢地让我长大了,它也公正无私地让外婆变得衰老。
而关于那个“挣好多好多钱给外婆花”的诺言,却也只能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才得以实现。
承诺和现实,有很大差距。我说过要给外婆“好多好多钱”,但我给她第一笔却只有300块——我见习工资的八分之一——连“好多”都谈不上,何以够得上“好多好多”的分量?
“这是我外孙女给我的300块贺礼呢!”
妈妈告诉我,外婆总是舍不得拆开我给她的那个红包,也舍不得用那300块钱。见了熟人就会拿出来炫耀,然后在别人的赞叹声中,获得满足。刚入职的我,给不了一大笔数目。外婆却从来都不计较,我想,她心里的幸福感,一定比两个“好多”还要更多吧!
有一句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爱情,也同样适用于亲情。
外婆老了,她不那么需要物质,只在乎晚辈们的陪伴,所以她又一次向我发出“邀请函”。我握着话筒的手僵在那里,心里忐忑,正不知如何回答,却听得外婆说:
“你妈跟我说你工作忙。那就等你不忙的时候,记得再回来看外婆哦!我一直等你哟!”
所幸,你一直在原地等待,还好你一直都在。
陪伴,一个暖心的词汇;一个温馨的场景;一段无声的诉说……
今天的“每日一玩”时间,看到天阴沉沉,空气质量欠佳,一改往日运动场上的奔跑、跳跃,我们六年级师生共同观看了《朗读者》第二期,主题词是“陪伴”。
开篇是主持人激情朗诵了顾城的诗句“草在结它的种子,树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接下来,依次出场的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父子、陪伴残疾儿子读书长达之久的杨乃斌母子;用的时间践行“防治艾滋病义务女性宣传员”使命的蒋雯丽;默默照顾、守护动物的林兆铭;共同抗击病魔、牵手共度生死关的乔榛夫妇。
这一期栏目,无论是父子、母子情、夫妻相濡以沫情还是爱心大使对患者恩情,以及人与动物和谐情,通过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看的过程中,不由得为之动容。他们有的朗读自己的作品,有的朗读的是名家名篇,无论水平高与低,但我分明真切的感受到他们都是用心用情的读。往往揉进真情的发声更会激荡人心。
在一期节目中,有记者问马云:“活到现在,您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后,马云陷入沉思。显然这个问题碰到他内心的柔软处,待他开口时,声音已经变得有些哽咽:“我后悔终日忙工作,根本没时间陪家人,要是能再活一次,我绝对不会这样了。我妻子说:“你不是我的人,你属于阿里巴巴……”记得当时看到这里,我也浮想联翩,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很多,或许是几辈子花不完的钱,或许是洋房花园,抑或是其他和物质相联的东西,但对家的.回归和对家人的陪伴是物质所能取代的吗?
认识一个事业有成的朋友,在京城有稳定的工作,不菲的收入,但是他每周都要回一次老家,周五下班坐高铁到德州再辗转到乐陵,顺利的话,一般也要到晚上10点半。周末上午再沿相同的路线返京,如果单位有急事,周六下午就要急急忙忙往回赶,对他如此辛苦的奔走表示不解,他告诉我,家中老娘74岁了,怕老人牵挂,于是,他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每次回来,他都要陪伴老娘拉家常,一直到老娘昏昏欲睡,老娘盼儿归,每次都要蒸儿子爱吃的大包子,为了讨娘欢心,让娘放心,他就拼命多吃,有时候一顿能吃五个大包子。有几次撑得一天吃不下任何东西。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儿子奔波劳碌为只为安顿老人一颗牵挂的心。
“零零……”放学铃响起,思绪被拉回现实,温馨的时光总显得太匆匆,看到孩子们一脸的意犹未尽。“以后老师会陆续给你们播放。”我诚挚地说。 尽管离毕业不足100天了,但我仍不想让他们成天埋在“书山题海”之中,我想孩子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潜移默化中心灵受到的触动,将来有一天,作为成年人的他们在经营事业的同时想必也会经营家庭以及家庭之外的人和事,和他们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让人生多一份色彩、多一份温情、多一份幸福。
我的爸爸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都接送我,陪伴我写毛笔字。每到周六,为了让我能在学书法时不挨饿,爸爸总是提前烧好饭菜让我吃得饱饱的,而且帮我准备好写毛笔字的用品。老师一笔一画教我时,他也会跟着我起勤学苦练,然后再来指导我。让我难以忘却的是,老师正在指导我写毛笔字,落汤鸡爸爸冲进来时的那一刻,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感动至极!
那是去年夏天周六的一天下午,爸爸忽然对我说:阿哥,我先出去有事,你让妈妈先开汽车送你去学毛笔字。我随后就到!说完,他便开着电动车出发了!轰隆隆,轰隆隆外面起了倾盆大雨,我和妈妈下了车,急忙地向我学书法的地方跑去。终于到了!这么大的雨,你打电话让老爸不要过来了!我气喘吁吁地说道。话音刚落,我看到从门外进来一个人,定睛一瞧,原来是老爸!他不再像之前那样衣冠楚楚,而是全身都湿漉漉的,像从水里捞上来的落汤鸡,狼狈极了!爸爸说:我怕你写不好,就急忙赶过来了!看着爸爸被雨水淋透的身体,我顿时鼻子一酸,眼泪不停的在眼眶里打转转,视线变得模糊起来了。
那片棉花地在山脚之下,依山傍水,是风水之地。站在山下极目远眺,满是盛开的棉花,像一条白色围巾,从山脚到山岗、山涧上,都有她的身影。
我情不自禁地从山上下来,去拥抱那见证我成长的棉花,去寻觅童年那无可替代又格外珍贵的脚印……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外出上班了,只留下我和我最亲的爷爷。奶奶喜欢棉花,在奶奶生日时,爷爷种了一大片棉花送给奶奶,那时我还没有出生,那片棉花地的年龄比我还大。
我才一两岁光景时,经常和爷爷一起耕地。那天,天蒙蒙亮,东方升起一抹鱼肚白,红日伴着白云升起。光芒洒满在风平浪静的海面,唤醒海底的生物。正酣睡的乡村也慢慢睁开双眼,迎接朝霞的洗礼,人们也陆陆续续地起来干活了。
我和爷爷去摘棉花。初生牛犊不怕虎,走在田中,漫步在田埂上,无不是白色。爷爷在田里摘棉花,我出于好奇,依葫芦画瓢,照着爷爷的手法摘棉花。爷爷让我站在田头,自己围上围裙。安抚好我后,他便转身走进田里。爷爷开心地望着那一朵朵棉花,笑得那么灿烂,眼角的皱纹也随之淡去。爷爷在田里来回走动,耳旁的白发也随之摆动。渐渐走近深处,我愈加分辨不出哪里是爷爷,哪里是棉花。这时,我便会起身寻找,爷爷也会停下手中的活,回过头来对我慈祥的微笑。
那些在田头的幸福日子,是爷爷慈祥的笑和辛劳教会了我要把自己奉献给他人,把自己的爱奉献给他人。
这田头的记忆成了我最有资本炫耀的东西,它见证我的成长。时光的车轮辗过一道又一道深深地轮印,在我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回首过去,依旧是那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一片茫茫的雪白。雪白的棉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在花开花落中,我度过一度一度春秋,从一个不明世事的男孩成了一个少年。
大约在十年前,我有一个女闺蜜和一个男闺蜜,三人逛街是常态。男闺蜜不常帮我们拎购物袋,他认为他的职责是做一些更高屋建瓴的事情。但女闺蜜才不吃他这套,比如有次我们经过一家小众文艺书店,男闺蜜一只脚已经跨进去的当儿,女闺蜜拤腰站在门口大声呵斥:“喂那谁,字都不识几个你装什么文化人!”
男闺蜜能坚强地活到现在,是必须手动点赞的。
逛街很勤那段时间,大家都有点虽累犹喜的亢奋状态。事后回想,能逛是福,说明身体好;反过来,披星戴月练就的铁腿功也确实促进了健康。
那时年纪尚轻,健身还没成为刚需。乃至后来职业病痛缠身,才醒悟多年来竟然没有培养起一个拿得出手的运动特长……目力所及,似乎唯一不需专门钻研的项目就是走路了。
下了一个咕咚,开始走路。每晚,饭后半小时,洗完碗,换好衫,打开流量,点开咕咚,看着绿色的数字闪出3,2,1——OK,出发。
小区不大,没办法像别人那样在围墙里绕圈。只能绕着大片区走。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有了咕咚会更觉走路有趣。不管怎样,咕咚每天的记录真的能给我激励:第一天,4公里;第二天,4.8公里;第三天,5.1公里……每一天都有进步,真是小学生式的朴实欢喜。
路上会遇到很多人。跑步的,慢走的,和我一样快走的。有一天手机刚在包里说完“加油吧”,旁边一个男青年的手机突然大喊:“你已经走了3公里!”吓人一跳。与此同时,一个惊慌四望的女青年停住正在打开包包的手,笑起来。
路上会看到很多有趣的情景。比如有时会看到一位老爷爷弹琵琶,弹的是“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旁边的老奶奶都快睡着了手里还在摇着沙锤。有时会看到一位老伯伯拉二胡,他拉《一千个伤心的理由》,昏黄路灯下琴声如诉讲尽一生往事。再往前走,街心花园里阿姨们的广场舞音乐变成了《神秘园》——咦,真是换了人间。
走走停停。
想想之前自己每天窝在家里看电视上网的时候,外面有这么多人正在走动中,内心竟然有点惊怕,就好像每次去我国香港,在罗湖桥上看到人流滚滚,想到平时相同时辰都坐在空调办公室里做安静的美女子,总会心头一紧。
世界在动,人不能总像朵香菇一样坐在房子里。
走路不为减肥,不为各种线,不为发朋友圈,也不为了传说中的每天走20分钟就可望长寿。走路只是让自己精神好一点,身体状态好一点,出汗,走到腿软,回去可以什么也不想,快快睡。
这个世界没那么多让我们忧虑的。无非是走着走着天就黑了,你就该睡觉了;走着走着天就亮了,你的人生就好起来了。
我有个朋友,会戴着耳塞听一些有趣的有声读物,边走边听。她的最爱是金星秀,经常听得笑出声来,在路上被人侧目。我对她说,戴耳塞听不到路上的危险声音容易出事,笑得花枝乱颤更会被人看成神经病。但她反驳说,有个旅居日本的朋友告诉她,在日本,凡是在路上遇到那种面带微笑念念有词眼睛却看都不看你的人,最好避而远之,因为他们身上很可能带着菜刀准备砍人。
在被人吓之前先做个吓人的,朋友说,可用此法让自己安全。
行吧,这世界总是怕怪人。
至于我,不会跟你说走路有什么技巧。就算有,请你自己去百度。
我要提醒你的是更重要的一点:如果开始,就不要间断。
阿花与阿佳快三四个月没有出来聚了,往常的时候他们好像每周都会见一次面,找找好吃的零食、一起购物、去喜欢的小店喝下午茶。他们是相识十多年的好姐妹,如今却这样的疏远,到底是因为什么呢?阿花有点不习惯,会常常故意找找阿佳,可是接连两三次阿佳都拒绝了阿花的邀请。阿佳就是这样永远神秘,也永远让阿花琢磨不透她。
阿花想起了他们第一次有了交集的场景,还是读高一的时候,他们的座位离得并不是很近。阿花喜欢看书,喜欢买《读者》、《青年文摘》一类的书籍,阿佳就是因为想在晚自习看杂书所以找的阿花,第一次打招呼的他们畅聊了许久。阿花记得很清楚,快上晚自习了阿佳还迟迟不愿意离去。后来彼此借书,一起在晚自习中间休息的时候去买辣条,一来二去,就这样开始了她们的友谊。
这是他们相识的.第一年。
后来高考阿佳落榜,去了一所父母安排的民办院校读大专,阿花不甘心选择了复读。复读的那段日子真的很苦,每天都是凌晨睡觉六点起床,基本的时间里全部都是学习。后来国庆节放假的时候,阿佳来看望阿花,给她讲大学里那些好玩的事情。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此时的阿佳已经和高中截然不同了,穿衣风格也是轻熟女的味道,比起高中在一起的时光,倒是多了几分时髦。而此时的阿花还是那个像男孩子的一样的女生,穿衣服不讲究,发型也是为了省时间的短发,依旧是“假小子”一个。
阿佳鼓励阿花好好学习,读了大学就是自由了,可是现在要抓住机会努力呢。阿花默默的记住了阿佳的鼓励,临走的时候,阿佳带阿花去超市买了很多阿花喜欢的零食,嘱咐完阿花就走了。看着阿佳远去的背影,年少的她们还不懂得离别,只是在离老家不远的省会而已,会再见的。只是阿佳的话让阿花晚上失眠了,大学真的那么好吗?并在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考取大学,这样就和阿佳在同一个城市可以一起玩了。
这是他们相识的第三年。
后来阿花不付努力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开始了大学这趟人生全新的旅途。大学真是又大又漂亮,很快阿花结识了很多新的伙伴,只是大学里的友谊很浅很浅,可能是大家接触的人太多了并且没有固定的团体,像班级一样。大部分都是因为某种爱好或者某件事情临时组织的团体,而这件事情完成了,也就结束了这段关系。想到这,阿花难免有些伤感,阿花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喜欢深深的感情。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阿花就用手机给阿佳发信息,邀请她来大学玩。阿花的大学在临潼骊山脚下,也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这里曾是杨贵妃沐浴的地方,颇有灵气,她知道阿佳喜欢旅行。
按照约好的时间,阿佳周五下午准时来了,见到阿佳的时候阿花万分欣喜,虽然很久没有见面了,可是总觉得是多年的老朋友,哪怕不说话就觉得很美好。阿花带着阿佳在校园里逛,阿佳羡慕阿花学校的环境,学习氛围很浓,比他们学校好多了。阿佳所在的学校是民办的学校,并且阿佳当时没有考上大专,读的是高中毕业直接上的那种大专。而阿花就不一样了,她虽说复读一年,但是考上的也是二本里面排行靠前的学校,相对而言,还是非常有知名度和学术氛围的。
虽然如此,可是友谊从来不分这些的,没有学历之差,也没有家境背景之差,有的就是暖暖得情,单纯质朴长长久久。阿花拉紧阿佳的手,仿佛回到了高中的那些美好时光。
你无言的对白总是让我难过,你小小的一个表情,竟带动我那小小的神经,原以为遇见是一种幸福的开始,哪知苦痛伤怀的心情并不少,每当我说完,那漫长的等待,让我怀疑你是不是厌倦了,总是给自己找任何任何的理由,你没有那样做,你只是有事……可是一次两次,我渐渐开始迷惘,究竟我能坚持多久,放下多少尊严,才能让你为我停留,哪怕一下下也好……
你正处于青春年华,最好的时光,而我比你早过了两个年头,已没有了当初的勇敢与坚强,而遇上你,我用我那仅剩的沉默化作勇敢的心,向你逐渐靠拢,我总是在想念以后,你会不会陪我这样那样,却忘记了,在你的眼里,我只不过是一个或许在这段时间里停留的比较长过客……
其实我好自私的,我总说你很害羞,希望你能改变,可是呢?我只不过是在想,现在的我可以喜欢你的害羞,但是以后呢?我是不是也可以那样,我也需要有个人保护我,我怕以后没有那么大的坚持一直等待你的改变。
每天多想见你一面,故意走到窗前,看看你的样子,故意去你经过的路上,东看西看,故意去你吃饭的地方,等着你的身影,苦苦寻觅,只为见你一面……
有一天,我多想唱一句: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幸福来得好不容易,才会让人更加珍惜,终于等到你,差点要错过你,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你,才算没有辜负自己,终于等到你。现在我奢望的不多,只盼在最好的时光里,一直陪伴着你。
——《步履不停》读后感
桂花
当我拿到《步履不停》这本书的时候,顺手翻了一会就放下了,因为我觉得书中的故事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矛盾及其冲突的对话,甚至也没有男女主人感人肺腑的爱情,他就是那么平常的一本书。
可是当我慢慢的慢慢的静下心来,才发现我错了。平静如水的是生活,暗里汹涌的更是生活,不是吗?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日本横山一家的故事,久违的一家人在大哥的忌日团聚所发生的一切。这里的一切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步履不停的一生,结婚、工作、离家、团聚、分别、、、、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平凡、简单、温馨的生活,子女成长,儿孙绕下,父母年迈,子女成长,亲人离去、、、、、、这就像一个母亲在不紧不慢的诉说着生活的琐碎事情,更像一个孩子在岁月的长河慢慢的的成长、、、、、“母亲是一个不会把东西丢掉的人,在家中的冰箱或者置物柜里面总是塞满了买完东西后的纸袋”,这多么像我们老一辈的父母,饱受过物质的匮乏,经历过穿肠过肚的饥饿,也触目惊心的目睹过战争的残忍,于是养成了囤积东西的习惯,就像冰箱里“竟然有前年过年时候的鱼板”。他们用囤积的方式抗议着过去艰难的岁月、、、、、就是我的妈妈,经常在冰箱里塞满了东西,有时候是整整一冰箱的馒头,有时候是整整一冰箱的土豆,深知是半年前的一只鸡,又一次竟然还有去年的牛肉,尽管我用尽各种办法告诉他这是多么的没有必要或者是更大的浪费,可是却始终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所以我总是偷偷的偷偷的扔东西,只有这样记忆不断衰退的他们才不会记得那是被我拿出去扔掉的东西。
我用我们年轻人的家生活习惯强制要求这样他们,更确切的说我用这种对他们残忍的方式拒绝着过去生活的艰辛和贫穷,也用这种方式不断地隔离和疏远着他们,不断地想要逃离,离家更远的地方,生活就真的可以在别处一样了,就像良多一样,也不断地逃离挣脱家庭的束缚,所谓的束缚来为自己开脱,来为自己长久的离家编造冠冕堂皇的借口,因为我们即使为人父母也仍然不能够像父母理解我们那般去理解他们,我们也不能够像他们关心我们那般去关心他们,我们不停地逃离不停的逃离,良多甚至于在每年的一次团聚都不愿意发自内心的回家一次,直到父亲去世,直到母亲脑溢血倒下,才不得不用安装呼吸机的方式来延续母亲的生命,尤其是说在延续母亲的生命还不如是说在为自己救赎,用这种残忍的方式、、、、、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子女真实的写照吗?
父亲去世后,母亲和他去扫墓,母亲说“有一只蝴蝶一直跟着她也去座公交车一样,一直在他身边不愿离开,会不会是你爸爸”,不禁潸然泪下,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种孤单和无边的落寞就会如影随从,直至一生。大抵每一个年老的人在老伴去世后也会在不久离开人世就是这个原因吧?
父辈的爱情没有我们年轻人的花前月下也没有我们海誓山盟,可是就这样默默相互扶持着走走完一生,一半的离开苍白了另一半的晚年,一半的离开带走了另一半的灵魂,余下的都是推磨时光,他们不相信生生世世的约定,却经历了患难的真情。
仔细想想,步履不停的一生,真的有那么多的来不及,来不及。突然想起一首诗:
我知道家在北边
但不知道北边在哪儿
这时多想那个指北针
把我一下带回家
捧起《傅雷家书》,总被书信中傅雷与儿子斩不断的情深所打动。原来,陪伴才是成长路上最长情的告白。
浓浓父爱告白融于对儿子学术的追求,“真理第一,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爱情第二。”
专业的艺术的见解,他用音乐注译和儿子交流沟通;拳拳热血贯穿着家国情怀,他一再要求傅聪书写中文,不忘中国文化,牢记传统美德。“祖国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一腔情怀引领儿子的爱国建国;严格化为那句“你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苦”的柔情陪伴,感动多少读者……从学问到二爱情,从做人到说理,他以良师益友的口吻在孩子背后建起精神的桥梁,用充满力量的方式传递着温情。
朦胧记忆中又情不自禁忆起朗朗的话语:“那段岁月很艰难,但我依旧要感谢自己的父亲。”著名钢琴家郎朗今朝的成就又何不是因为他背后有个“魔鬼”父亲。日日夜夜的陪伴,八年的坚守:早晨五点多奏响钢琴,晚上十一点依在练习。他的父亲放弃稳定的生活,带朗朗北漂。天赋加上努力,使其成为了钢琴界闪耀的星。又有多少人会知道这光亮的背后竟是一位严厉父亲的培养。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是学会放手。
再谈画家达芬奇,拥有对于绘画的极高兴趣。他的父亲曾说,会给予最大的自由和信心。淘气的达芬奇用画笔闯祸,父亲却选择包容。默默的支持与教育创造了达芬奇五彩的幻想世界。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却忘记了陪伴。因工作、网络的脚步匆匆,渐渐在孩子陪伴的路上消失的身影。以此为代价的将是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失去了温暖,在成长的路上迷失了方向。
一进博物馆我最先看到的是签到处的两位老师,走进会场看到了很多座位,已经有很多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们坐在那里了,我和妈妈赶紧找位置坐了下来。
讲座开始了,朱老师走了进来,她给我们讲了很多她自己的故事。朱老师讲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她在一所学校发现了那里的学生可以在作文本上画画,她就问那里的老师:“为什么学生们在本子上画画?”那里的老师说:“为什么不能画?”后来朱老师回来对她的学生说:“从今天开始你们可以在本子上画画。”
我最喜欢朱老师讲的关于《伊娃和丽莎》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叫伊娃的小朋友在她姐姐丽莎死了以后从很伤心到开心的经过。还讲到了有一个叫贝尔的小朋友把这个故事画下来了。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经典语句】推荐阅读:
陪伴最长情的告白作文09-06
陪伴是最长情告白美文09-28
最长的句子12-13
最长的网名 十二字网名05-31
陪伴与懂得经典爱情语录06-13
陪伴为题精选作文06-08
陪伴与成长作文07-02
爱,就是陪伴作文09-25
陪伴中考满分作文11-16
孤单陪伴的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