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孩子你慢慢来》(精选8篇)

《孩子你慢慢来》 篇1

第一次读《孩子,你慢慢来》是在大学。那时偶然中发现了龙应台以深情款款的语言写出了平凡的人生。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的男女正在做永远的承诺;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寸一寸的往上抽长……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喜欢这种行云流水中透着生活的真实。读完这本书,我一直想从这本书中得出一些启迪自己思想的文字,可是默默思考了两个晚上,都还只停留在:生活,要慢慢品味;教育,要慢慢着手;人生,要慢慢地行走。可是,转念又想,我的人生经历尚浅,还无法得出属于自己的深刻。

工作一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打开了这本书,细细感受作家笔下对人、对事的描写。

我喜欢阅读,阅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学习作家语言的过程。工作这一年,很少再读这类情感浓厚的文字,怕触动自己的感性。

工作这一年,也历练了自己,理性的思维占据了上风。也因为如此,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我不再迷恋作者笔下的情感,而是迷恋这种情感表现的方法,也为自己如何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打开一些思路。

写作内容,要”积累“。龙应台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人、对事多了一份经历和认知。经过一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总体上有了一些进步,但班级那些作文写的好的同学平时特别喜欢看书,而那些平时对作文比较头疼的同学虽然也看书,但是不会积累运用。所以班级”智慧小屋“那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只要有时间,学生都可以自行翻阅,为的就是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写作方法,要”创新“。有的时候大昂我们看到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时,我们总会忍不住看一眼,看完还会想一想作文的不同之处在哪,我想,那些作文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有别于我们平时看到的文字。有的是因为语言文字,有的是因为格式编排,有的是因为写作手法。但现阶段三年级写作教学,我觉得还是着眼于语言文字。品读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并运用。

写作效果,要”坚持"。我告诉学生:写作是一件长期坚持的事情,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遇到让自己心仪的事情,让文字记录它,这是一件美的事。多年后,我们都会忘了当初的情景,但文字帮我们记录了彼时彼景。每个星期的日记,不管长短,最重要的是记录真实的心声。

读完《孩子,你慢慢来》,我被作家笔下描写的一段段场景所吸引。文字承载了这样的美,中国的文字在作家笔下多了一份诗意,一份意境。如果有可能,以后我会寻找这样的文字,让学生也来读一读,多积累。

《孩子你慢慢来》 篇2

回想作为幼儿老师的自己,在孩子的活动中,有时候催促孩子快快说、快快回答问题,中餐时让孩子快点吃,游戏活动后让孩子快快整理玩具,午睡起床时让孩子快快穿衣。若有动作慢的磨磨蹭蹭,我便不由分说地“包办了”。

记得一次区域游戏结束后的集中小结, 孩子们都兴致勃勃,有声有色地讲述自己在活动区的表现。美术区一位小朋友展示了作品,大家异口同声否定, 都说看不清画的是什么。这位小作者本来说话有一点口吃,被孩子们这样一说,半晌无语,眼里充满了紧张,更加结巴,“我画的……是是是……”大家伙都笑起来了。我马上蹲下来握住他的双手鼓励他:“不着急,你慢慢说,老师会等你。”顿时,教室安静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我等了又等,他终于说出:“我画的是净化空气的飞机,这是黑烟,飞机被挡住了。”原来是这样,难怪孩子们看不懂。我一听,多么有创意的想法,我立刻表扬了他,给了他最佳创意奖。其实,师生之间的等待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老师的等待恰逢花开。

“孩子,你慢慢来” 篇3

又过了几年,听许多人谈论起她的文章,说是很有见地,很深邃,看不出有什么女性情怀。她像男人一样思考,关心政治,并且参与着政治,在台湾还是个很了不起的政客,但她依然执笔为文,为民生书写着。

又过了一两年,不知何时谁又提起了她,我方才开始看她的文章。

那一篇又一篇,果然文如其人,文风不似清照婉约,不似冰心的爱心脉脉,更无什么绮丽之风。她把历史、政治、世人、世事看得那么透彻,所有一切在她的笔下都隐藏不了罪恶的踪迹,她把它们一个个揪出来,让那些假爱、假自由一一尽显原形。她的爱是大爱,透过犀利、深沉的文字彰显。胸怀天下,关注民生,她,有着不凡的思想,不凡的爱。

这些年,自己的心慢慢变得焦虑烦躁起来,这大概是每个成长中的人都必须经历的。家庭、工作、情感的压力一并向我袭来,而我心中有着太大的梦想。也许是上天眷恋,它允许鼓励着我越来越走近我的梦想,但越近我就越急躁,我太想放下所有的束缚和顾虑,只专心朝它走去。可是,我看着它,眼睁睁地看着它,真如彼岸花,花叶两不见。

我尝试去听那些平和的曲子,让心灵暂时得到宁静。是,我承认,很多时候我一直沉浸在那样的平和中,烦躁不再,但焦虑烦恼依然,甚至更深,随之而来的痛苦也就更深,它们包围着我,让我似乎宁静的心痛楚不已,我不该欺骗自己,因为欺骗过后,真实更顽固地出现,心绪只会更加的烦乱。

上周末,我去书店,竟然在书架最底下一层发现了龙应台的书,欣喜之下,忙抽出来细看,封面上的龙应台已然是一个脉脉温情的女子,手中抱着孩子,笑容那样灿烂,那样温暖。她是一个心怀大众的女子,即使幸福在自己的幸福中,她也不会忘记去关怀大众。于是在这本记录她母亲温情的书中,有了一篇关心所有孩子的文章——《孩子,你慢慢来》,置于首篇,并以此文章名为书名,这样浩大的情怀让我慨叹。真不愧为龙应台。

我在心里默默念着:“孩子,你慢慢来。”念了一遍,喜欢,觉着念不够,又念了好几遍。

卖花阿婆的五岁小孙儿扎花束动作慢了,阿婆骂:“死婴那,这么憨慢!卡紧,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龙应台温和地说:“没要紧,阿婆,阮时干真多,让伊慢慢来。”

她抚慰的岂止一个五岁小孩儿,还有那上了年纪的阿婆“小孩儿”,她没有呵斥她的暴虐,也没有义正词严地教训阿婆不懂得教育方法,她只温和地说:“没要紧,阿婆,阮时干真多,让伊慢慢来。”

她不仅让孩子慢慢来,还让阿婆慢慢来,让阿婆无意识地缓和心态,让她也慢慢来,慢慢地、耐心地给孩子机会慢慢来。

记忆拉回了童年,教室里,孩子没交补习费,老师借故拿藤条抽她。“藤条一鞭一鞭地抽下来,打在她头上、颈上、肩上、背上,一鞭一鞭抽下来。王爱莲两手捂着脸,缩着头,不敢躲避,不敢出声;我们只听见藤条扬上空中的‘簌簌’声。”

结局很悲惨,这个叫王爱莲的孩子“带着三个弟妹,到了爱河边,跳了下去。”

真的不得不佩服龙应台这个女子,从记忆里走出,她又思接千里。“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的男女正在做永远的承诺;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寸一寸的往上抽长…… ”是心中的大爱让她有如此跳跃的思维,是心中的大爱让她的思想如此厚重深沉。

走出厚重深沉,这个女子又走进恬然,书写着看似微细但漫溢着温情包容的爱: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我也跟着她念,“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告诉自己,自己也就是一个孩子,一切需要慢慢来,坦然从容面对生活,以平和的心态让事态趋于一个最好的状态,就释然了;告诉自己,作为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期待,让孩子们慢慢来。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新生小学)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心得 篇4

最近一段时间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此温柔。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独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个只有5岁左右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树叶铺成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慢慢的,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不重要了,作者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着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看到封面我没有认为封面及插图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了其实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看得出来,每张照片的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甚至有些泛黄,家具及汽车也都和现代挂不上钩,即便如此,我却从中发觉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现在有些家长,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龙,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就只有半天的时间回家做作业,时间紧张极了。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孩子学不好学校里的课,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课没有学懂、学透,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在弄个体力透支,这样又有什么用?

这些家长应该好好问问自己,好好反省自己。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给我们自己的尊严,却不是每一个家长所能办到的。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这些家长应该学学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 篇5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

之前读过龙应台先生的书,自己对龙应台先生的印象,停留在以笔为剑的女战士身上。总见其冷静而鞭辟入里的分析,淡然却毫不动摇的骨气,却未曾想见《孩子你慢慢来》带来的是一种宁静淡雅的阅读感受,在她醉心于人母的温婉中,仿佛自己也洗去一身硝烟。这种对母子生活常态的描述,使阅读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一种温柔的张力。在书里,我们看不到作者试图对读者的说教或者寻求共鸣,而是以最朴实细腻的描述来展现他们母子的生活点滴,这种描述本身就是意义。这样直接干净的表达,引领读者在触摸到生活的同时展开关于人生诸多议题的思考。

读《孩子你慢慢来》我想到了“热爱”。这种爱的热情,不止是一位母亲对孩子与生俱来的感性,也是每个生命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和感情。

书里写道,每天早上去幼儿园的路上,妈妈要给华安作向导介绍这个世界。“那路上,也看不完哪!这家院子里站着棵苹果树,那家墙脚爬着株葡萄藤。拄拐杖的老太婆在花园新翻的土床上放了一只陶做的兔子、两只雪白的鸭子、一顶雨伞似的大香菇,香菇伞底下还坐着一只绿皮丑青蛙——这些,你说华安会放过吗?”借由孩子的眼光,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2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抽空把《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龙应台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她的文字看了很多。犀利的、朴实的、豪情的、温情的……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述,我都很喜欢。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一个个小短篇,其实记录的无非是母亲和儿子的一些生活片段,可就是这样真实的文字,把那份浓浓的母爱一点点渗透给了读者。

或许是做了妈妈的缘故,对于描写亲子关系的文章特别的喜欢。总能在这些文字里找到共鸣,找到感动,也学到与孩子的相处之道。看这本书的过程里,心里都怀着一份感动,能感受到龙应台对两个儿子的涓涓母爱;对上天把两个可爱的天使送到她身边的感恩之心;同时看到她和华安、华飞的交流又会让你忍俊不禁。

欣赏她处理两个孩子之间关系的智慧,喜欢看她与华安、华飞的互动,佩服她能那么坦然的和孩子交流生理方面的话题,赞许她面对犯错孩子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最重要的是那份感动,那是做了母亲以后自然流露出的对孩子无私的爱与付出,是每一个身为母亲的女人都会有的情感,不需要谁教你,那是天性,上天赐予每一个母亲的母性。

合上书,心里满满的感恩之心,浓的化不开。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智慧的母亲,我珍惜和儿子相处的每一段时光,我愿意陪伴儿子慢慢成长,同时也希望把这本书分享给每一位准备做妈妈,和已经做妈妈的朋友们。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3

佐佐木正美在《关注孩子的目光》中将“管教”一词的含义总结为“重复地教+不急躁的等待”。而维克多的父母等待的时间之长恐怕是大多数家长都不能相比的。

可惜的是,学校里的老师并不是每个人都给了维克多关心和鼓励,有的老师甚至让维克多的内心受到了非常严重的伤害。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将同等的耐心给予每一个学生。成绩至上的原则面前,也许无数个像维克多这样的孩子就此被老师忽略了。这是学生的遗憾,也是老师的遗憾。

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中,也许偶尔会没有力气,也许偶尔会遇到阻碍。这个时候,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是否能多给孩子些鼓励,不急不躁地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4

终于在今天有机会拜读龙应台的著作《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一本很优秀的书籍,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是那么的轻柔,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用她细腻的文字,轻轻柔柔的将她对于孩子们的爱刻进每一个读者的心里;她也以一个学生,一个曾经的学生,表达了她对于国内教育方式的不满。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就是龙应台对于孩子的态度,她尊重孩子,在她的认知中,孩子就是独立而庄严的生命,她尊重孩子的执着,她愿意等。

书中的第一章,让我的心不禁为之颤抖,林老师对王爱莲毫不掩饰的厌恶,以及他对那个可怜的穷苦孩子毫不留情的体罚,都让我为之心寒。藤条一鞭一鞭地抽下来,打在她头上、颈上、肩上、背上,一鞭一鞭抽下来。王爱莲两手捂着脸,缩着头,不敢躲避,不敢出声;我们只听见藤条扬上空中抖俏响亮的簌簌`声。

然后鲜血顺着她虬结的发丝稠稠地爬下她的脸,染着她的手指,沾了她本来就肮脏的土黄色制服。那绿色的藤条,不仅打在了王爱莲的身上,也打在了作者的心上。周围人们的歧视导致了王爱莲带弟弟妹妹跳河的悲剧,而冰冷肮脏的河水吞噬的也并不仅仅只是几个可怜的孩子。

这是龙应台童年的阴影,王爱莲幼小生命的逝去,先生冰冷的面孔和每天三小时的作业,使她害怕,她不愿意让她的孩子也去承受这些,所以她尊重孩子,她试着让自己融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让孩子去接受自己。没说完,刮起一阵秋风,鲜红的彩带在风里波浪似地翻滚起来,此起彼落,妈妈一时呆住了,她以为自己在看一条春节鞭炮声中的五彩金龙谁说这不是一条龙呢?是啊,谁说这不是一条龙呢?孩子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纯真,也让龙应台受益无穷。

成为母亲,让龙应台获得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不得不牺牲的,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她哼的曲儿竟变成了儿歌的?她自己也不知道。或许是她第一次拥着这个小生命,把他的脑袋轻轻地放在自己胸口,感受着他浅浅的呼吸的时候,她就彻彻底底的变成一个母亲了吧。当若冰问她为了做一个母亲而抛弃事业时你后悔吗的时候,她的心里肯定也翻起了波澜吧,那句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中,透露出的,也许就是她于母亲这种特殊职业的感受,有些东西,她牺牲的心甘情愿。

在另一个小生命出世时,她有过担心,实际上这也化为了事实,她看见安安听了人们对于弟弟的夸奖后在镜子前反复的照,妈妈,我的睫毛不长吗?我的头发不软吗?我的手,妈妈,我的手不可爱吗?一句句话语,柔柔的牵动了母亲的心弦,她安抚自己的孩子,告诉安安他和弟弟的区别,她就那样耐心的用自己的爱,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稳稳地,稳稳地走向未来。

漫漫人生,她有很多的时间去细心的教导他的孩子,教他们万事万物,教他们行事做人。

她并不着急,她也有这个耐心去等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5

好温暖啊。每一个字都会有画面浮现,每个画面又都显得如此温柔。一直觉得小孩子的教育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作者在好多事情的处理上都温柔又细腻,例如飞飞刚出生时怎么让安安觉得宠爱没有被分走,例如弗瑞第在超市偷东西时让安安知道什么是“共犯”。把孩子教育成“像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它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线,线上充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安安十九岁时说:

就在我写的此刻,更多的回忆一点一滴地渗进我的思维。以我和弟弟、和母亲的关系来说,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这两个人是我的“家人”,反而比较觉得他们是我的挚友。

这可能是所有人都羡慕的关系吧。整本书都透露着作者对孩子的爱,以及这个家庭浓浓的幸福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6

龙应台一直是我喜欢的一位作家。“认识”她是从高中时候看南方周末开始的,在看了南方周末上关于她作为台北文化局长的访谈之后,开始找她的相关文章,慢慢形成的印象就是:她是一位挥斥方遒的女战士,和彼时气势高昂的余杰属于同一类作家。后来也看过她的一些亲情相关的文章,甚至是前段时间读完《目送》,仍然没有完全扭转她之前留下的印象——直到看完这本《孩子,你慢慢来》。

如果说之前看到的龙应台是遥远的、深沉的、忧愁的,那么透过这本书看到的龙应台则是亲近的、温和的、欢快的。之前的文字中总是凝结着万千思绪,让人读过之后默默不语,而《孩子,你慢慢来》则在字里行间填满了欢乐,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比愉悦的体验——其中的一些小片段总让我忍不住马上与老婆分享:嘿,来看看这一段,肖开开会说话之后会不会也这样呀。

看过之后,和几位朋友聊起:《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只有当了父母的人,阅读起来才会获得最大的欢乐和启示。随着龙应台的笔触,我们看到她的大儿子华安的成长点滴;看到在这个成长历程中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是如何的一边小心翼翼又一边满心欢喜;看到她对小儿子华飞的出生如何期待但是又对华安是否会接受华飞如何忐忑……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惊喜片段,“他爬、他笑、他摇头、他站起来又一跤跌倒,他眨动着圆滚滚、亮清清的眼睛,我总是目不转睛的盯着他每一个举动。”每一段文字描述的,都是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创世纪”。(“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默默苍穹和茫茫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龙应台)

强烈推荐给所有接受了上天最好礼物——孩子——的父母们,在这样一本轻松简单文字阅读中去对应你所养育孩子中的各种欢笑或者小烦恼——当然,最后走向的,都会是快乐。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7

第一次翻阅《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只是单纯地从一个教师的视角去翻阅这本书。而那时候,吸引我去看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本书并不厚,另一个便是封面的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在没有自己的孩子前,这本书我并没有完完整整地去阅读,书中讲到安安出生至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我只能去想象那种画面,甚至会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但确实也是记不起自己那个年纪发生过的那些事。而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渐渐与了书中描写到某些事情达成“共识”,从而我又重拾此书,继续翻阅……

书中每一篇小文章里,作者把自己对孩子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看着书脑海里似乎就不由浮现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从孩子的出生开始,作者龙应台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围,在《初识》中,8个月大的安安已会咿呀做声了,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鲜感。每天早上,在去幼儿园的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妈妈每天晚上都给安安念故事,但她会有选择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书一律不要。因为“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这便作者龙应台教育艺术:慢与爱。

在日常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们总是催促着孩子“快、快、快”,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保持着冲刺状态,我亦是如此。

我的`孩子是一位读中班的男孩子,名字叫圳圳。在我心目中认为男孩应该具备果断、坚决的品质,而圳圳目前的情况却和我心目中男孩的样子相距甚远,因此我有时候显得非常急迫,甚至有些不耐烦。有一次,我与他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寻找秋天的色彩,于是我带他去了一片小菜园,菜园里有玉米、南瓜、油菜、花菜……我对圳圳说:“你快去找一下菜园里秋天的颜色,再挑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圳圳雀跃地跑进了菜园,我在后头跟着。圳圳一会儿蹲在油菜地旁摸摸油菜叶,一会儿去挖挖土,时不时还叫着“妈妈,你来看呀!”而我显得有些不耐烦并催促他:“你快去找呀,不如就去看南瓜吧!”圳圳似乎对玉米更感兴趣,而当时我也不顾问他的意见,扯起他的衣袖便到了南瓜藤下,拍了照完成了记录纸便又扯着圳圳回了家。

圳圳刚进入菜园的时候,可以看出来他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他对这一片菜园充满着好奇,在他叫我来看的时候,是想与我分享他的发现,而我却没有给他正面的回应,反而催促他,甚至强行决定让他去看南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实我应该比普通人更明白成人在教育中要做好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主导的作用,可是在很多时候,急切地想让孩子直击重点,无形中就让孩子变成了让成人“牵着走”的结果,而“牵着走”的路线和速度是成人想要给孩子的,而非孩子自己决定的。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能代替,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太多的未知与变数。我们是应该尊重一下孩子,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了,毕竟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我们作父母、作老师的应该对孩子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虽然,打破惯性思维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孩子你慢慢来”希望成为我们的口号。

书中所蕴含的爱的感觉,就像春季的气息,慢慢飘到我的心房,让人放松沉静。让教育“慢”下来,让孩子“慢慢”来,我们需要的就是等待着他们。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8

“我,坐在斜阳斜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细腻又深情的话语,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看着自己渐已长大的儿子,我越来越觉得做母亲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远远难于做一位老师的角色!有时候很茫然,有时候很疑惑,有时候又沾沾自喜。看着学习上不优秀的儿子,缺忽略了他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阳光,他自信,他对未来充满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待人处事从容文雅,他生活上不用你操心,还会倒过来劝解你、安慰你,他坚持自己的爱好,在体育上有天赋、肯努力……呵呵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不适应应试教育而责备他?给自己一个信念: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只想对儿子说,人生的路很长,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美美地、坚强地一起走!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

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美妙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美好。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因为做母亲,所以失去了青春时的“野心”,所以任孩子把自己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因为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所以一边悉心照顾小的孩子,一边悄悄揣摩大孩子的心思。她发现:那做过父母的,而且养育过两个孩子以上的,来看婴儿时,不会忘记多带一份给老大的礼,那不曾做过父母或只有独生儿女的,只带来一份礼。她知道,该怎样帮助那个大的孩子摆脱掉心里暂时的阴影。也许在她的心里,自己只是那个最先来到世间的,而大孩子是来得稍微早点的,小孩子是来得最晚的,大家同样需要爱,而孩子就是上帝送给那个做母亲的女人的最好礼物。(尹婉萍)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9

寒假期间,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亲子共读一本书,然后和妈妈各写一篇读后感,于是我和妈妈去书店选了一本叫《孩子你慢慢来》的书,这本书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写的。

看完这本书,我很羡慕书中华安和飞飞两兄弟,因为他们有一位特别好,特别善解人意的妈妈。还记得篇头那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子,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段话可以看出龙应台阿姨的耐心,一颗尊重孩子的心。

书中还有些话反映了龙应台阿姨是位慈祥善良的母亲:有一次,弗瑞第偷了一包糖让她和华安吃,而龙应台阿姨并没有吵他们,也没打他们,而是慢慢地教育,让他们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书中还有些事反映出华安和飞飞是特别善良的孩子,这样的品质都归功于他们有位教育有方,以身作则的好妈妈。

我很羡慕他们兄弟两个,也很佩服他们的妈妈,那种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教育方式,而我每天听到的都是妈妈的催促声和抱怨声。从早上起来,穿衣服嫌我慢,洗漱嫌我慢,吃饭嫌我慢,就连走路都嫌我慢,做作业嫌我慢、嫌我写的字不好,嫌我做题马虎,嫌我不整洁,嫌我……,每件事只是催促,不会耐心地教育我。在这里我要对妈妈说几句话:妈妈,我只是个孩子,正处在发展阶段,凡事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行动敏捷,但我一定会努力做好,希望您能像龙应台阿姨那样理解我,尊重我多对我说几句“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0

我们常常漏掉的美好事物,对于孩子而言,一切都是这么充满生机和乐趣。我们很少充满热情的去感受世界、发现美丽,却总是恼怒愤恨于外部世界带来的诸多压力和恶劣。赤子之心,不仅是对情怀的热衷,更是对世界万物的热爱。只有真正理解明白事物来源和存在的人,才能积极经营自己的人生,把握住存在的美好。龙应台先生曾写过: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我想正是这样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让她在宁静的观察后沉淀,才能让她在一片浮躁的土壤上,开出了不一样的花朵。也正是这样一种热爱,让她能在经营生命的延续时,从容不迫,娓娓道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1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我喜欢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没有看过任何简介和引言,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于是,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我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完完全全投入于阅读中。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乐的伴随下认真看的作品,因为即使听着音乐,我也可以完全过滤掉一切无关的干扰,要的只是能够让我凝神静心的轻轻的曲子。

看《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做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快乐、亲近小植物小动物时的欢欣和好奇。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人很难说出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动,而喜悦,而舒畅,可确实就是能听到自己的笑声不断,轻轻带过的那种笑。

对,看这本书时心情一直如轻风般缓缓流动,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所以读安安的成长和读妞妞的故事不一样,自始至终,不曾落一滴泪。

我很难写好一篇读后感,因为我看书往往只是沉浸于看书的过程,看过后就忘了许多细节,甚至连自己有过的感受都会忘记。在整本书里,唯一能被我清晰记起的是“你眼睛里有我”。

“你在干什么,宝宝?”宝宝情急地喊出来,“妈妈,不要动……”一边用两只手指撑开母亲的眼帘。

“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安安专注地、深深地,凝视着母亲的眼睛,声音里透着惊异和喜悦,一个字一个字地宣布:

“妈妈,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

说着说着激动起来,伸出手指就要去抚摸妈妈的眼珠——“真的,妈妈,两个眼睛里都有……”

妈妈笑了,她看见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镜子,像湖里一泓清水。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婴幼儿刚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个国度的时间不长,他们有着柔软的肌肤、清澈的眼眸、纯粹的泪与笑,这是上帝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丽的印记,这些印记还未经过岁月的冲洗,所以显得如此动人。他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孩子你慢慢来,体格与内心才能不断茁壮、强大。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2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工作等方面的诸多不顺,自己心浮气躁,神态飘忽不定。为了让自己的精神得以放松,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吧,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来》细细品读。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中卷首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吸引我继续读完这本书。它在给了我无限感动的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启发。

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作为青蛙的我已忘记自己是怎样的长大,已不能切身的理解蝌蚪的想法,尤其是近阶段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态就明显有心急的嫌疑。“你看你啊,这点小事都不会做”“你是怎么排队的”等的话语经常不经过自己大脑就熟练地从口中蹦出,说完后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妥却也没见起到什么效果,反而更让自己心里添堵。文中的“妈妈”是个聪明、睿智、理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一个非常简便却又符合儿童身心生长的方法——孩子你慢慢来。这个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也可以较好的运用吗?

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我们在教育时应提出不同的要求:智力开发的好的孩子,你有能力快点就快点,而对于能力稍低的孩子,你慢点老师也等你啊!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3

不止一次的品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每次翻开这本书时总感觉到里面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温柔,充满着浓浓的母爱,细细品读仿佛能看到一湾潺潺溪流从一个母亲的心里流出来,即便是已经身为人母的我,也会为龙应台的两个孩子感到幸运,有一位多么睿智,多么慈爱的母亲。

这本书的封面是:在一片落满枯黄树叶的路上,一个孩子正在低着头,小心翼翼,又仔仔细细,似乎在寻找什么,又似乎在思考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研究着身边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看见的路边风景。而在当今这个处处高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年代,天下父母都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强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更优秀,更强大,更乖巧……却忘记了,孩子的一切进步都是有时间规律的。更重要的是,忘记了孩子的生命旅途,孩子才是自己的主人。选择一张这样的图片作为封面,我想这应该是在提醒我们应该给孩子们预留一个属于他们思索的时间和空间吧。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当我仅仅读完卷首语,我就被那句“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所深深震撼。龙应台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等一个五岁的孩子扎好一个蝴蝶结。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哪怕是用一天的时间去等待孩子堆好他最喜欢的沙堡?当孩子有兴趣和信心做好的事情,如果我们还去中途干扰或自作聪明的指导,会不会阻碍他们对事物的原本认知?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泯灭他们的创造能力呢?一个又一个疑问,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我想龙应台是对的,此时的我们,面对孩子的“执着”,不需要焦躁,不需要催促,更不需要我们画蛇添足的指导。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只有学会耐心等待,才能让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书中的每个小故事,看似那么的平凡,无一例外的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却无一例外的可以震撼读者的心。当龙应台接到超市电话,说邻居家的孩子偷糖果时,现实中的我们能和书上所写的一样处理这件事情吗?能原谅孩子吗?当日记《一只老鼠》中的情节在现实中出现时,我们也能和龙应台一样在知道孩子的诉求时与孩子平等对话吗?印象最深的是《触电的小牛》,现实中的我们也能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说教吗?也许更多的是严厉的指责,换来的却是孩子更大的叛逆心理,摧残了自己,也伤害了孩子。

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4

爱马两三岁时我写过一篇关于睡眠的博客,结尾我说,这篇文章只是写下来,但是对于很多方法我也很迷茫,现在觉得对的未必以后也觉得对,因为育儿方法的对错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有的可能十几年后才能见分晓。

如今随着(爱马的)妹妹的成长,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她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之后只好再哭着睡着,而我就固执地在黑暗中盼她快点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甚至以为她长大了就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夜晚。这种煎熬于我于她于全家人都是巨大的折磨,最后听我妈妈的劝,让爱马的床紧挨着我的大床,她半夜醒来就伸手拍拍她,从此我们和她都睡得无比踏实。

回想20xx年时中外流行的育儿理念是多么扭曲的:从出生起就不让多抱孩子也不让摇晃,怕孩子从此依赖大人的怀抱,否则不肯入睡。喂奶要三个小时喂一次,导致大部分母乳喂养的妈妈看见宝宝刚喂了一个小时就饿了,便以为是自己的奶水不够而开始加奶粉。殊不知母乳极易消化,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一个多小时喂一次很正常。还有月子里训练定时把尿,偶尔把到了就以为孩子学会了,其实孩子两岁左右括约肌才发育好,才懂得控制大小便,过早的把尿训练既对婴儿的脊椎不好,又容易造成孩子尿频……各种规矩无疑是在制造军事化管理的标准宝宝!

更可怕的是一本英国著名皇室育儿师的书,当时极为流行,书里严格规定了出生后孩子各阶段的吃奶、睡觉、作息时间,并要求哪怕早上六点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果断拉开窗帘把孩子弄醒,晚上入睡前要求妈妈面无表情,不许说话,不许跟孩子有任何眼神接触,以防孩子兴奋。作者言之凿凿地说,任何孩子只要严格按照她的方法训练,基本上都可以在满月时就睡整觉!多么可笑的目标啊!只要是一个人,总有一天会睡整觉的,自己亲生的宝贝,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时候拥抱他、安抚他,即使夜不成寐,相比他漫长的一生不值得吗?

现在的(爱马的)妹妹,未经任何训练,哭就抱,饿就喂,满一岁就已自然睡整觉了,也不吃夜奶。想来六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到底在急什么呀?

写给正在纠结或未来会为各种养育问题着急,或者总在跟别人的孩子比的妈妈,放松自己,也放过孩子,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5

我想凡是有孩子的妈妈或者爸爸,都会感叹一个小生命的成长,从像热水瓶大小的它,慢慢的长大,高大到可以为他的父母遮阳挡雨;从第一次会爬会走,到最后稳健的搀扶着他年迈的父母走路;从第一次开口叫妈妈,到后来站在台上流利的用各国语言演讲;从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饭,到最后,站在妈妈曾经最爱的厨房里做饭……曾经的第一次,到后来的无数次,曾经的手把手,到后来他带着曾经那个年轻的你,走过一段又一段属于他的人生……

是的,孩子,的确需要慢慢来,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成为那个我们所想的他,或者他希望的人生。看着他第一次慢慢的系鞋带,小小的手指慢慢的穿过那两根比他的小手粗不了多少的带子,看着他那个小小的慢慢的动作,还真担心他会做不好,但是心理的那种成就感,可能要远远的超于他本人……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6

从龙应台与两个孩子的交流相处,我觉得他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他有自己的教育智慧。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只有真切的感受,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我们做父母的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它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孩子,你慢慢来,深刻的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的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

龙应台的文字不仅告诉我要认识孩子,了解孩子,他还告诉我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真正的尊重就要允许他说“不”,允许他不完美。当龙应台要求孩子把字重新抄写一遍时,安安理直气壮的回答:“”为什么?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的好,写的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啊…”孩子有权利说不,有时候缺憾也是一种美丽。

我是一个母亲,我的孩子总是不按照我的要求行事,也不按照我希望的方向发展。我很无奈,也很着急,但孩子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急不得也急不来,我在适应中,也在学习中,学习做好母亲这个角色。

由此我也想到自己的工作,我面对37个孩子,就有37种语言,37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却试图把他们变成一样的,变得一样优秀,一样听话,不禁觉得自己太可怕。他们并不完美,会犯错,也会调皮,作为老师我需要的是一个宽容的心,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从错误里学习,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少一点怨气,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菲薄,多一点耐心。是不是会让我们自己的心境明亮起来?会不会使我们自己的内心充盈起来?苦闷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呢?

让孩子慢慢地感悟 篇7

慢慢地感悟, 就是要让孩子认真读课文, 仔细想问题, 深入地谈感受。要让孩子读得透, 想得明白, 谈得有兴味。教学中, 如果教师的主导倾向太重, 把教师的感悟强加给学生, 急着把学生往结论上“赶”, 很容易变成“赶”悟。这是不足取的。

一、慢慢感悟, 不能急功近利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会希望自己的教学活动立竿见影, 希望“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 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1) 结论真的那么重要吗?许多道理的领悟是与阅历、经验相伴的, 没有必要急着灌输给孩子, 等他们长大以后慢慢地、自然地就明白了。

(2) 文本的人文主旨真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吗?学生的审美标准是有趣、好玩, 并没有太沉重的责任。一个文本, 教师希望孩子懂得什么、悟出点什么, 可他们更关注的可能是其他的在我们看来很没“品位”的东西。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3) 慢慢谈, 细细想, 可能得到的会更多。把课文读懂、读通, 能讲讲故事、谈谈感受, 可能比简单地总结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更有意义。

二、慢慢感悟, 不能急于求成

有位教师教《揠苗助长》, 提问:这个人的做法错在哪里?你能选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孩子们回答了很多个意思, 唯独没有出现“急于求成”这个词语, 教师急了, 板书了“急于求成”, 然后郑重地告诉孩子, 那个人就错在“急于求成”。至课的小结环节, 教师再问:读了这则寓言, 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有这样一些:

生1:做什么事都不能太着急。

师:是啊, 不能太急于求成。

生2: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

师:是啊, 做事情不能太急于求成。

最后教师又出示练习题目:《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学生的答案还是要有耐心、不要着急、要慢慢来等等, 依然没有“急于求成”这个词语。这让教师很是恼火和尴尬。

其实, 有没有用上“急于求成”这个词语来说寓意, 并不是根本问题, 问题在于, 这位教师的教学太急于求成, 太想往预设好的结论上引, 从而错过了好时机, 未能帮助学生内化, 所以, 对“急于求成”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

三、慢慢感悟, 要好好地展现过程

展现过程, 是指充分地展现学习的过程, 引导孩子亲历学习的过程, 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获得感悟。

有位教师教学《雷雨》, 这样引导读句子:“哗, 哗, 哗, 雨下起来了。”先让学生试读, 学生通常读得轻而快, 读成了“哗哗哗, 雨下起来了。”教师不急, 让学生静心听一段小河淌水的录音, 再点拨:“哗哗哗, 是小河流水的声音, 下大雨的声音可不是这样的, 要注意逗号哦。”很快, 句子朗读的节奏学生把握住了。根据学生读得比较轻柔的情况, 教师再播放一段录像, 说:“雨下得很大, 像瓢泼一样, 像盆倒一样, 应该怎么读呢?”学生明白了, 要读得大声些、有力一些。教师接着提示:“雨很大, 可不只是一盆一盆地倒, 倒得多而快。”引导学生再读句子。雨下得大, 有多大?怎么把句子的理解和感受与孩子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把语言的表达形式与句子的内容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慢慢走, 很有必要。

四、慢慢感悟, 要在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中、情感基础里寻求共鸣点

如教学《三个儿子》, 一位教师这样提出问题:课文中写了哪三个儿子?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孩子们很快得出答案, 答案也很统一:最喜欢第三个儿子, 因为第三个儿子最懂事, 最孝顺, 最能体谅妈妈的辛苦。另一位教师则在引导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孩子有什么特点?妈妈眼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妈妈口中的三个儿子是怎么样的?用这几个问题引领孩子先了解三个儿子不同的特点, 然后让孩子比较各有什么不同、你最欣赏哪个孩子。学生了解的过程是孩子对照自己, 实现认识认同和升华的过程。

五、慢慢感悟, 要顺应孩子感知事物的规律, 尊重孩子认识世界的习惯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 我们常会运用“结论返顾”的教法。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 先概述邱少云是个怎样的英雄, 再来感受他的英雄举动, 学生更能有效地开展研读活动。而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 这样的教法就不一定最合适。这与孩子已有的知识、积累的经验相关, 与孩子拥有的阅读能力有关。高年级的孩子, 阅读课文之前就已经知道邱少云是个怎样的人, 你再遮着掩着, 那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和“故弄玄虚”。而低年级孩子, 感性经验居多, 体验欲望强烈, 应该顺着文路, 慢慢走, 一路欣赏, 至最后, 积聚成自己的感受。所以, 中低年级的阅读教学, 应该少用“结尾返顾”, 让孩子的阅读过程实现“顺其自然”, 让孩子“慢慢地有感而发”。

如《我为你骄傲》, 我们有两种教法:一是概念演绎法。先抽出概念:为什么骄傲?再回到课文中寻找依据;二是情境体验法。让孩子了解事件发展的过程, 感受从逃走、不安到决心赔偿的心理变化。我们可以思考, 哪一种教法学生感受更深, 获益更多, 兴味更浓?教学实践的结果很好地表明, 第二种教法孩子更喜欢。孩子顺着文路体验心情变化的过程, 是孩子联系生活、比照自己, 从而获得感悟的过程, 是学生心路历程的切己观照。

孩子,你慢慢来 篇8

片段一:据新华网,武汉的一位妈妈,从孩子半岁开始,在5年的时间里先后为儿子报了17个培优班,包括英语、数学、识字、声乐、画画、表演、手工等,累计花费近12万元,被媒体称为“最着急”家长。5年,17个班,12万元,单从数字看,这位妈妈或许稍显极端;但她着急的心态却是普遍的,她选择的教育方式也是当下最流行的,与绝大多数家长并无二致。

片段二:在路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在烈日下匆忙行走的学生,他们正在各类补习班里如火如荼地“充电”,有强化“弱项”的,有“提高培优”的,有发展兴趣与特长的……这些还是好的,属于“主动自发而去学习”的一类,但我也不知道心甘情愿的有多少人?更多的是在家长的压力下,成为泱泱补习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在补习班里,毫无兴趣、快乐可言,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玩手机,看玄幻,发呆。可怜天下父母心,唯恐孩子落后,就算是孩子再心不甘情不愿,明显不知道补习班讲课何所云云,家长也不惜花费金钱,威逼利诱让其待在补习班里,以求多感染一丝丝学习的气氛,总比可能去网吧玩游戏在街头流浪强。

片段三:某个周四的下午,偶然逛到一个早教中心,此时会所里正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没有小朋友,据工作人员介绍,早教会所不同于幼儿园,也不相冲突,可以让孩子更早更好地开发潜能,更有利于他的成长,他将会拥有一个更高的人生开端。每周上午9:30到11:30开始课程,课程设置非常丰富,也很科学,有“亲子课程”“英语课程”“一对一教育课程”,家长可以带孩子过来尝试体验。期间不乏前来咨询了解的家长,听起来非常美妙,一如他们强烈吸引了我的宣传语: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孩子上学作准备,而是为孩子将来的生活作准备;如果你的孩子出生三天才接受早期教育,那么您就晚了三天。

片段四:在某个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或许是天生相貌上有些缺陷,很是自卑,上课也是令人很头疼的状况,不是在折纸、画画,就是在说话转书。老师的沟通还没有开始,他就如小鸡啄米般开始点头道歉,保证连连,到下一节课又是旧病重发。老师对其疼爱过,冷漠过,打压过,赞美过,却总是收效甚微。无意中看到他在课堂上的涂鸦《对的》与《错的》,很是震惊,或许这才是他所有问题的根源。《对的》——不自由是对的,不娱乐是对的,吃一碗早饭是对的,吃完午饭不打嗝是对的,吃晚饭被骂是对的。忍是对的,纵容是对的,爸爸吸烟是对的,爸爸喝酒是对的,爸爸没日没夜看电视剧是对的,妈妈骂人是对的,妈妈开窗户放蚊子是对的,我是不对的,反对是不对的,质疑是不对的,爸爸不懂装懂是对的,妈妈不问黑白是对的。本来,就是对的。从来,都是对的。《错的》——关门是错的,锁门是错的,折纸是错的,玩耍是错的,隔一天不洗澡是错的,睡觉是错的,看电视是错的,影响妈妈看电视是错的,看爸爸玩电脑是错的,整理房间是错的,离开家是错的,买东西是错的,拿钱是错的,打扫卫生是错的,不吃两碗是错的,吃零食是错的,让爸妈洗衣服是错的,除学习都是错的,创新是错的,其实连学习都是错的!当然,这只是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但这孩子心灵那些脆弱,否定,与无所适从,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能否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是不是可以给孩子更大的一个空间,家长引导就好,对与错的判断,让他能够慢慢来。就算是在孩子犯错了,需要批评或惩罚的时候,可不可以试着教导孩子明白什么是负责任、合乎道德的行为,而不是放弃了一个教育机会。这原本是一扇窗,可以协助孩子用比较好的方法来关照自我的态度与行为,完全忽略孩子态度与行为中的情绪成分,用“快”而粗暴的方式,不仅根本无法传递大人们所希望看到的行为,很明确的,这些经验也无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成型。

大道理谁都会讲,真正落实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社会的成功取向不改变,教育模式不改善,只一味要求家长“别着急”是不是太不现实的。有许多家长说,他们亦是相当的纠结。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社会导向的转变,教育制度的完善,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实现的,孩子们等得及吗?他们处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我们也只能把他们交出去,任由别人将其打造成学习的机器。

针对当前国内盛行的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南开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熊培云指出,一方面是整个社会教育功利思想在作祟,另一方面也是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了自己太多的理想。对他而言则是“我自己在实践我自己的理想,我不指望孩子来实现我的理想。他的责任他自己负,我的责任我自己负,我们各有各的人生责任。我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实现某一个理想而把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面对当前卡夫卡笔下的《城堡》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许多人会产生无力感。熊培云的告诫是:“作为家长,你不要盲目地跟着它走,有些问题需要妥协,但是你没有必要在一种思路上给孩子再增加压力。”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比如有的家长干脆就不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自己在家里对孩子进行纯粹的家庭教育。另外,还有一些家长直接放在私塾里教育,“家道”开始盛行。

日本曾经涌现出一批令人举世瞩目的“教育妈妈”,其特质是:专职在家里做家庭主妇,主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现在,日本全社会都在思考并寻求更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那些“教育妈妈”,更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注重亲子关系,强调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现在,学生所受外部的束缚和压力非常大。但是,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所能承受的压力其实有限。在这种内外焦灼的情况下,许多孩子处在精神紧绷的状态中,失眠,睡不着觉,甚至会精神崩溃。”在全社会教育向前冲的状况下,我们几乎可以说家庭成为儿童正常成长的最后一个庇护所,父母不能再把这最后的庇护所变成一个灾难所了。

要想让儿童慢成长,身为父母在慢教育方面能做些什么?“人要能扛住黑暗的闸门”,今天的父母就需要为孩子多扛住一些压力,父母要为孩子多承担一些,把社会竞争看淡一点。有机构对全国的中小学生作了3次大规模的对比调查,10年前近半数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10年后近八成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学习超时,这是很可怕的一个趋势。一个人的生长就是在睡眠的时候完成的,在睡得最香甜的时候分泌生长激素,决定人的发育、长高、长壮,现在睡眠都做不到了,这是很可怕的。慢教育,首先就是让孩子睡好觉。按照国家标准,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是10个小时,初中是9个小时,高中是8个小时。另外,每天要运动1小时以上,这些指标是必须保证的。孩子还应该有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发展个人兴趣的时间、休闲的时间等。

我发现,我身边的许多家长,很多人的心态基本都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對我来说,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教育理念。所谓的输和赢,都是成人世界的一些功利性的想法。学习不是为了争夺冠军,而是为了能够更美好地去生活。

“慢”教育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网上有一篇流行的小品文《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也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学习不只在课堂上,书本中,也在生活里。也许对孩子来说,有家长陪伴的温暖,比多报几个辅导班更重要。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没有输和赢,没有快和慢,只有成长。而成长,一定是需要时间的。

上一篇:描写冬至作文优秀篇下一篇:完善网络 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