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课堂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同伴教育课堂(共11篇)

同伴教育课堂 篇1

同伴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

今天,我们领雁工程初中四个小组的学员和指导老师去干江中学听课,大家通过集体备课,磨课后推出了代表七年级和八年级的两节探讨课,下面我想就林慧老师上的这节课说说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教学内容: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12 Don’t eat in class!

Period 1 教学目标:1.掌握can 和can’t 的用法。

2.学会用祈使句的否定式来讲述班规校规,“Don’t ···”

一、围绕课堂,有效的使用了多媒体,开发了课程资源,这些集文字图像于一体的课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及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二、导课很新颖,用自己学校的照片来把学生引入课堂。板书设计很好,把整节课的重难点都呈现于半数之中。

三、线索清晰,整节课都围绕着“老师学校的制度---书本中人物学校的制度---学生自己学校的制度”这样一条先来展开教学。

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教学时间把握不好,可能因为林老师是借班上课,对学生情况估计不准,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后面还有几个环节没有时间完成,留下了遗憾。

二、第一部分呈现时方法过于单调,而且没有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可以由教师带着先用图片引出前几个句子,后面的试着让学生自己说。

三、在教学资源运用方面,没有很好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度”,教学中学生有点受束缚的感觉,所以教学有点生硬。

每次听课都会有很多收获,通过这次听课我又有了些新的领悟,有了些收获,要从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变为一个领头雁,我们还要加倍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加油吧!

培训学员 魏婧

同伴教育课堂 篇2

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诊断、指导与经验共享。Moodle系统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同伴互助”。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或一个备课组甚至整个教研组都可以互助, 利用Moodle课程里的“分配角色”功能进行分工合作, 共同参与课程设计与制作, 规划设计课程主题构想及内容。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杨烈妇传》就是“同伴互助”的结晶。

首先是教师间的“同伴互助”。在上课之前, 我校信息中心的冯老师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协助建立并美化课程框架与页面;同语文教研组的顾老师等人帮助我设计课程、搜集资料, 丰富资源库;而我则主要负责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制作Moodle课件。课堂上, 几位老师又在讨论区一起协助我编辑、回复学生的发言帖子, 研究学生的情况, 调控课堂教学。

其次是师生间的“同伴互助”。《杨烈妇传》一课的学习目标的达成, 我是通过三个讨论题得以很好地实现的。根据学习目标, 我设置了三个讨论题, 并放在Moodle的论坛里, 让学生讨论发言, 几位辅助教师会直接针对学生的发言提出新问题或启发学生深入思索, 我还在每个问题讨论发言之后都作了小结,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没有关注的内容。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 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教师的指引下, 对课文本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对文章所反映的知识点也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同伴互助”还体现在生生之间。在讲授《杨烈妇传》之前, 我先设置了一节让学生利用Moodle平台自学课程内容的准备课。即让学生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研究讨论题。先让学生选出组长并分派任务, 有的收集资料, 有的讨论研究, 有的发帖子, 再在上课时由一两位学生代表小组总结发言, 其他学生作补充, 教师进行调控和点拨。从学生的发帖和总结发言中, 我们看到了闪烁着睿智的见解和诸如“一丝刚柔并济的豪气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无论如何也不可或缺的”的精彩感言。这是运用Moodle平台“同伴互助”的结果, 因为学生的个性在Moodle课程环境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也让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情况, 从而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直接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实施同伴互助 构建和谐课堂 篇3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但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要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还面临很多困难,还面临着操作性差,缺乏有效抓手的困难。Moodle平台的出现成为我们解决这一困境的钥匙。这是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和课程整合的理想平台,也是构建语文和谐课堂的一条捷径。

教师利用Moodle平台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深入体验新课改教育理念的过程。首先,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兵作战不同,Moodle体现了“同伴合作”的教学氛围。“Moodle在教学中应用的本质体现就是‘同伴互助。”(上海师大黎加厚语,2007.11)老师可以网上共同设计和建立课程,分别授课;利用魔灯,可以调动备课组和教研组集体的力量,运用集体的智慧,更有效地发挥1+1>1的教学力量。

其次,Moodle平台给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超越课堂的广阔空间,网络改变了课堂。

另外,Moodle简单易学,每个老师都可以轻松成为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者,教师真正成为了课程设计的主人。

一、教师在Moodle平台教学实践中“同伴互助”,构建和谐课堂。

一个合格的教师,如果没能帮助别人,想要获得帮助就有相当难度;一个熟练的教师,如果没能给别人大量的帮助,是很难获得真正有助于自身发展的一丝意见的。教师们应结伴同行,在助人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在被助中体验提高的喜悦。

相对而言,专业引领是纵向的,而同伴互助是横向的。同伴互助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是民主、平等、自愿的帮助。互助的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伙伴的关系,它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能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它与教师的发展终生相伴。

(一)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诊断、指导与经验共享,互助的双方是伙伴的关系。

从人数上看,互助双方可以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人与其他多个人;从职务级别上看,互助双方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有高有低的;从活动范围看,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异校的。

(二)同伴的确认形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是指定的,由学校或教研组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为某一教师指定帮助者,这种指定一般目标明确而且有时间限制,多为高级别帮助低级别,在新教师培养中最为常见,且效果显著。其二是随机的,这是教师最喜欢的形式,它可以宽松平和地达到帮助的目的,但是它太随意,缺乏必要的计划,难以促进和检验教师的发展。其三是稳定的,它是一些情趣相投的教师自主合作的互助搭档,它能促进教师长期的发展,但也可能因为某些个搭档的视野狭窄而导致发展的阻滞。

(三)Moodle平台让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志或一个备课组甚至整个教研组都可以实现同伴互助。

我在设计《再别康桥》、《杨烈妇传》、《动物游戏之谜》三个课程时,利用Moodle课程里的“分配角色”功能将信息中心的冯军老师、本教研组的其他三位教师拉过来作为“有编辑权的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制作,在此之前我们教研组的另一位老师讲授《陈情表》一课时,我与几位老师也成为她的课程的“有修改权的教师”,这里有学校指定的“师傅”,也有不是一个备课组的老师。这几堂课凝聚着多名教师的心血,信息技术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答疑解惑、美化页面;同组老师共同规划设计课程主题构想及内容,授课者搜集资料,建立Moodle课程资源、课程框架、讨论区、设计教学活动,修改美化课程界面,理顺教学流程,最后上课。几位老师(包括信息中心)都在论坛发言,编辑学生发言帖子,指导调控课堂教学。从而一堂课上下来,老师们都很有成就感,而最有收获的是学生,他们真正地享受了一次集体劳动的成果,Moodle的魅力——“同伴互助”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课程完整教授下来确实让上课老师“着魔”。而且,一个基于Moodle设计的课程可以让几位老师同时上课,甚至其他地区的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应用此课程异地授课,以后下一届任课老师也可以继续利用并修改。资源完全共享,其中的“魔力”可谓“魅力无穷”,而且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为和谐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Moodle平台为和谐教学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创设了非常好的教学情境。

(一)Moodle在教育中应用的三个层次。

1.支持我们已经做的,2.补充我们已经做的,3.改变我们已经做的—(George Thomas Scharffenberger, 2005)。在以前的实践中,我们应用Dreamware、Frontpage等网络课件只是“支持我们已经做的”,现在“补充我们已经做的”已经实现,通过“同伴互助”将我们以前课堂上不能实现的一些工作(比如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问题、认识,也就是“备学生”。还有课后反思、延伸工作)充分实现在Moodle课程中。

黎加厚教授在《信息化课程设计教程》(2007版)中提出“根据学习科学,对课程的各个要素做出规划和安排,形成一定的课程结构和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获得一定水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达到国家课程标准预期的教育结果。”这在指导我们课程设计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更是重在设计教学情境。

(二)Moodle课堂的交互性极强,并能够完整记录学习者的学习历程。

学生可以在任何可以上网的时间同老师交流,系统直接记录每个人何时访问了哪些课程、留言多少等详细内容,而且系统还会自动通知教师有同学留言,提醒老师及时回复。第一次上Moodle课时有的学生的留言系统记录是在午夜时分,还有在凌晨一点多钟,能让学生深更半夜学习语文这也让我们找到了兴奋点,还有的同学调动家长帮助发言,上午8时30分,学生第一节课时也有人发言,所以系统记录的时间跨度很大,达到17小时。这让我找到了提高学习兴趣的一把钥匙,让学生“着魔”,主动学习、主动交流应该是我们上网络课中最兴奋的事,也应该是网络本身应用教学的终极目的。这种情境的创设直接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在具体的课程中利用Moodle创设情境,构建和谐课堂。

在《杨烈妇传》这个课程里,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几部分内容:课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课文赏析、讨论题、拓展资源、当堂测验、课后反馈。尤其是拓展资源里,收集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中国古代烈女”的资料,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无需四处搜寻就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我感叹,从前想让学生做一些扩展阅读,只能打印几篇文章,剩下的只能提供网站或书籍名称,而很多学生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这次教学中,学生了解了文意后,阅读了相关资料,发了很多帖子,阐述他们的看法,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闪烁着睿智的火花,种子的萌发让人欣喜,学生思想的萌芽更是令人充满希望。由于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做好了调动的工作,学生对于网络课程的支持程度是极高的,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上课时发言十分踊跃,发帖率节节攀高,学生的个性在Moodle课程环境里得以充分展现,这让我们充分了解了学生情况,直接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师促生、生促师,各种思想在课堂上交融,海量的信息在课堂中穿梭,教学效率大大提升,每个人面对电脑都是平等交流,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百家讲坛”。

以前对于一篇课文乃至课程学生如何理解我们不可能事先清楚了解,有了Moodle课程,学生事先预习学习并发表看法这让老师在授课前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想法,真正实现了“备学生”。而且“测验”、“问卷调查”、“课后反馈”、“Wiki共笔”等环节的设计还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学过之后的问题、想法,增强了教学效果。这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老师的上课内容因为学生的认知而不断改变,这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针对性大大加强,容量大大拓宽,网络实实在在的改变了课堂教学。还有,交互性的提高使得老师可以同很多学生对话,以往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实现师生的多渠道对话,只能是单对单的形式,现在,老师参与论坛交流可以直接面对学生的各种思想逐一对话、反馈。在《动物游戏之谜》这一课程里我还设计了“Wiki共笔”环节,师生共同阐述自己对动物的心里话,学生的很多话语都是我们不曾想到的,这种参与让学生个体的创造性、主体性都得到很好发挥,语文课堂的和谐氛围由此可见一斑。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走进课堂生根开花,这些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尤其对革除传统课堂积弊更是效果明显。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缺乏本质上的认识,许多课堂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并未真正触到实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广大教师应树立效率意识,进行有效教学,只有这样和谐课堂才有了实际意义。

最后引用一句美国学者的话作结束:

新型学校教师应该首先倾听与观察,然后定目标,建议,支持,欢呼,促进,鼓动,问问题(而不是给予答案),打开新的视野,循循善诱,给予激励,教师是教练,良师益友、指导者,榜样……

同伴教育协会总结 篇4

一晃眼,一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了,回首这一年我们同伴协会的成长,着实也让人欣慰。同伴教育,即Peer Education,在英语术语中,“同伴(peer)”就是“身份相同的人,尤其是在年龄、等级或社会地位方面等同”。而“教育(education)”关系到“发展(development)”、“培训(training)”,或者对既定的人或事物的见解。同伴教育发源于澳大利亚,流行于西方国家。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在社会发展领域内广泛采用的培训手段。它不仅应用于生殖健康和艾滋病预防领域,还可以应用在反对毒品、戒烟、酗酒、性别平等、妇女能力建设、反对家庭暴力等等方面。

在这一学年中,同伴教育协会举办了大一新生青春健康知识培训活动、“远离艾滋,同伴成长”系列活动、学雷锋 清地面 护荷花、红歌会、一路有你盲行活动等活动。

一、大一新生青春健康知识培训活动 时间:2011年10月 地点:医学院大活

这是一个针对大一新生而举办的活动,旨在向刚入大学的新生们普及健康知识,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此活动共举办了三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活动的慢慢深入,大家也渐渐消除了对彼此的陌生感,都变得熟稔起来。

二、“远离艾滋,同伴成长”系列活动 时间:2011年12月

地点:医学院女生宿舍楼下、广场、校大活

正值世界艾滋病日,我们同伴协会为此举办了“远离艾滋、同伴成长”的系列活动。此活动一共分为三大块:医学院宿舍楼下宣传活动、广场宣传活动和校大活的晚会。

第一块:医学院宿舍楼下宣传活动:以签名并发放宣传单、纪念品的形式进行宣传。大家都很踊跃的在横幅上签名,反响热烈。

第二块:广场宣传活动:我们来到广场,为百姓量血压、讲解有关艾滋的知识。合作单位有扬州检验检疫局、邗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此活动影响较大,扬大电视台和扬州电视台均前来采访。

三、“一路有你”盲行活动 时间:2012年5月

地点:宋夹城古遗址公园旁

此活动主要针对现如今社会彼此信任丢失的现象,以盲行的方式来使参与者重拾对他人的信任。同时,在盲行之前,还进行了两人三足等游戏,充分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四、同时,我社团支部还积极的举办了多次双学活动,比如说:荷花池护地活动、红歌会、观影等等。也使我社社员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也多次参加社联举办的活动,比如:秋之韵、春之声、“笑”亲等。

青春健康同伴教育(修改版) 篇5

一、活动背景:

目前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形势严峻。有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安全、健康地度过青春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导致的怀孕和流产、性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对性健康知识的不了解,造成很多隐患,同时大学生也是艾滋病预防的中坚力量,因此,怎样在大学生中更好地普及性健康知识以及艾滋病基础知识和基本预防技能,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性健康和艾滋病知识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课题之一。

二、活动目的: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让同学们全面了解性自慰、性行为、同性恋、避孕等相关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进一步宣传普及性知识,促进我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帮助青少年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遏制艾滋病在高校蔓延的态势。

三、活动对象:

全校师生

四、活动主题: 待定

五、活动内容及时间:

1、报纸:性知识及艾滋病专题

2、摊位咨询会:12月1日

展板宣传:宣传展板为20块,性知识与艾滋病知识宣传画、漫画系列展板(预防知识、自我保护、性知识之避孕、流产以及实例),摆在摊位旁边人流量大的地方

咨询宣传:

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前来了解的学生们解释有关艾滋病的情况。现场请专家或老师向同学解释性健康知识。

工作人员除了向师生介绍性健康知识和艾滋病知识的同时,在摊位附近做知识有奖问答,答对有关问题的可以领取奖品。

在咨询期间派发宣传性健康知识的小册子。(需要疾控中心提供有关性健康知识以及艾滋病知识的材料。)

3、心理知识竞赛:11月29日

这次的心理知识竞赛将性健康知识作为新的板块加入,增加有关性心理健康和艾滋病的题目,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性健康以及艾滋病。

4、性知识主题讲座:

12月1 日,第一场,包括活动启动仪式以及性知识讲座,请专家来为同学讲解有关性知识的专题讲座,包括性病及其预防、性自慰、性行为、性心理道德、避孕以及流产等等。

12月3日,第二场,请疾控中心的专家为学生讲解艾滋病的危害、基本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内容,并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现场调查。

5、同伴教育主题班会

在心委培训时请专家为大一和大二的心委讲解同伴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普及性健康知识以及艾滋病知识,之后在各班组织开展同伴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性健康知识、避孕方法、流产等等性健康知识,懂得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以及预防手段。之后各院系挑选效果好的几个班级材料做成果展示。

6、电影展播 时间:12月 12日 影片: 《平常心》

上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曾因为直到艾滋病出现四年后才正视它而给整个美国留下伤痛和败笔。本片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背景之下,首批艾滋病人开始浮现的时候。男主角Ned Weeks作为首批被关注的艾滋病患者,向女医生Emma Brookner求助。Ned的男友Felix Turner是《纽约时报》的作者,不幸同样染病。Ned成立了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组织,并积极争取社会关注。总之,这是一个关于战斗与抗争的故事,就像影片海报上的标语:“要想赢得一场战争,你先要发动一场战争。”

六、主办方: 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七、承办方:

学生心理互助中心

八、活动前期准备:

1、宣传小册子、传单、报纸、海报等宣传品的印刷与派发,展板的展出 ;

2、下达通知到二级院系心理部,宣传活动详情,使院系心理部干部、心委、舍长等积极参加;

3、申请摊位、课室;

4、道具准备、场地布置。

九、工作安排:

主任团:邀请主讲老师,活动的统筹及安排。

秘书部:申请教室,当天工作人员具体安排,工作人员签到。调研部:通知二级院系心理部活动的开展安排,收集与整理心得 咨询部:找主持人,制作座位安排表

服务部:挂横幅、拍照、维持秩序、申请摊位 宣传部:展板喷画的制作、宣传小册子、传单的印刷 编辑部:写通讯稿、报纸排版

网络部:制作PPT,多媒体设备的调试、报纸与海报的排版

十、经费预算:

横幅:300 报纸:2500元(0.8元/份)展板喷画:800元(100元/个)

讲座费:1100元(讲座700元预计两场,性心理专场和性知识专场)(现场

医生咨询费每人两百,两个小时,共预计三人,共600元)

传单:500元

道具(矿泉水、工具、安全套等):200元 总计:5400元

理性看待同伴冲突的教育随笔 篇6

理性看待同伴冲突的教育随笔

我们当然都希望混龄班里不同年龄的幼儿仿佛如亲姐妹兄弟一样一——哥哥姐姐关心、照顾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喜欢、亲近哥哥姐姐,气氛融洽和谐。但事实上,大孩子、小孩子有些时候确实玩不到一起,甚至会发生冲突,正如话题中的情景。

在我园开展的混龄活动中,我们也发现,幼儿混龄活动中发生冲突的频率相当频繁。这其中不乏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关一一自我中心是学前幼儿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也与幼儿之间年龄、身心发展的巨大差异息息相关。刚入园的幼儿年龄小,规则意识薄弱,经验与能力又不足,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中大班幼儿也处于规则初立期,自我认知体系并不完善,与同伴之间的冲突也不可避免。教师如果发现幼儿产生冲突,可以先让孩子尝试自己去解决,即便孩子没有很好地解决,最后还是需要教师介入,教师也不必过分焦虑。失败的交往经历未尝不是交往经验的积累过程,毕竟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每个孩子都会在经历与人争执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同伴教育课堂 篇7

合作学习自20世纪80年代有Salvin (1980) 最初提出以来, 一直备受关注。小组学习使得学生们有机会交流、讨论和分享他们的思想, 从而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Gere (1987:73) 指出, 合作学习最适用于写作训练。

一、相关概念

(一) 反馈的定义

关于反馈,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过不同的定义, 然而笔者在这里只介绍与教学实践过程相关的反馈, 即写作过程中的反馈。近年来, 反馈被看作是过程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指作者从读者那里获取的有助于修改其作品的信息输入。

(二) 反馈的分类

反馈有很多种, 写作领域中常见的两种反馈是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即学生间的反馈。教师反馈通常指教师给予学生的书面反馈, 一般包括阅读、修改及评分等步骤。因其比较费时, 只适用于班额较小的情况。教师反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然而因为教师反馈通常使用含糊的语言, 或者被学生看成是过于权威, 因而, 质量不高。 (Sommers, 1989;Connors and Lunsford, 1993) 正因如此, 近年来, 很多学者对教师反馈提出了很多的质疑, 而更多地提倡学生之间的反馈, 即同伴反馈, 或称同伴互评等。

同伴反馈是写作修改阶段的一种行为, 在此过程中, 学生们从他们的同伴及其他的同学那里获得关于写作的信息反馈, 学生们两人一组或三人以上为一组, 互相阅读作文, 并提出修改意见 (Richards, 2000:336) 。

同伴反馈, 作为过程写作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很多现代的语言学习理论相符, 如:合作学习理论, 近邻发展理论等。关于同伴反馈, 国内外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很多学者和教师从实证的角度出发, 论证了同伴反馈在一语和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局限和不足。本文旨在探讨同伴反馈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中的应用, 以及它与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1.同伴反馈对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有何影响?

2.同伴反馈如何帮助学习者提高英语写作成绩和写作能力?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涉及的实验对象是来自长春师范大学11级的两个本科班, 每个班级30人被分作控制组 (11化本) 和实验组 (11生本) 。控制组 (Control Group) 采用传统的教师反馈法, 学生参照教师评语写出第二稿;实验组 (Experimental Group) 的同学在完成初稿后由同伴进行评阅, 给出修改意见, 学生写出第二稿, 然后由教师给出评语和修改意见, 学生完成第三稿。实验时间为16周, 即从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 在此过程中, 两组同学都要完成五个作文, Self-introduction, Mother’s Day, The Best Age, The Read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ow to Succeed in A Job Interview。其中第一个为实验的前测题目, 最后一个为实验后期的后测题目, 实验过程中的写作任务为中间三个作文。

实验过程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EG:pre-test→peer feedback→post-test

CG:pre-test→teacher feedback→post-test

本研究中主要数据采集于学生的写作手稿, 其中包括考前的成绩对比, 主要参考了两组学生第二学期末的英语作文成绩, 确保两个班级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写作能力基本处于相同或类似的水平。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通过SPSS19.0进行了分析。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 那就是作文大多来自于历年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实考题目, 评分标准也依照真题的评分思路, 主要聘用了多次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卷的教师帮助评分, 更好地保证了本实验所得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写作实验结束后, 笔者对主要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首先简要对比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前的期末英语作文成绩, 通过独立样本测试程序对比了两组实验对象的水平, 测试表明两组同学在实验前处于基本相同或类似的英语水平。

见Table1。

然后通过小组样本对比法分别对比和分析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开始前的前测分数和实验结束后的后测的水平。

见Table2、Table3。

然后通过小组样本对比法分别对比和分析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开始前的前测分数和实验结束后的后测的水平。

见Table4、Table5。

最后用同样的方法对比和分析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后的作文测试分数。

关于同伴反馈的积极作用, 很多学者如Keh, Murphy and Nelson (1992) , Jacobs (1998) 都从不同角度对同伴反馈的积极作用给予了相关的论证和阐述。比如, 同伴互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自身写作能力的认识, 激励他们协作学习的动机, 因而提高他们对自己作文的责任感 (Tisui&Ng 2000) 。

Murphy and Nelson (1993) 指出, 同伴反馈可以强化学生作者对文本的所有意识, 因为他们清楚自己不再只是作者而且还是读者, 因而会在交换作文之前更认真地阅读和思考, 他们甚至会设想别的同学将如何阅读和评价自己的作文。

另一方面, 一些学者也对同伴反馈的写作训练方法表现出怀疑和忧虑。主要表现在:他们认为, 有些学生并不相信同伴具有评改自己作文的能力。Canson and Nelson对中国学生进行的实验显示, 他们大多不愿评改同伴的作文, 因为他们害怕负面的评价会导致分裂和不和。

在这方面, 中国学者也进行过诸多实验。莫俊华在大学生中做过系统的实验, 其结论为:1.开展同伴互评来部分地代替教师评改, 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大多数中国学生喜欢同伴反馈, 但是他们觉得教师评改更加有助于提高作文写作能力。3.实施同伴互评是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一大挑战。他们应更加注意课堂的设计和管理, 以及如何更好地组织和培训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开展互评活动。

蒋宇红 (2005) 的实验结论为同伴间的网络互评方法会更好, 因为他们可以免除面对面互评的尴尬和不自在。

四、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 同伴反馈能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能更好地帮他们理清写作思路, 有助于减少错误, 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 改善写作态度, 提高写作成绩, 增强作文修改的自主性, 等等。

同伴反馈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有积极作用和影响, 应该在写作教学中得到合理的应用, 使之成为教师反馈的有益而必要的补充。

有一点需要指出, 同伴互评往往停留于一些表面的问题, 尤其是对汉语式英语等问题的修改, 更是一大难题。总之, 同伴互评可以看成是教师评改的必要补充。它能帮助学生作者更好地理解写作过程, 运用写作技巧从而完善写作成品。

参考文献

[1]Gere A.R..Writing Groups:History, Theory, and Implications[M].Carbondale, IL: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7.

[2]Johnson, R.T..&Johnson, D.W..Action Research: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J].Science and Children, 1986, 24:31-32.

[3]Keh, C.L..Feedback in the Writing Process:A Model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ation[J].ELT Journal.1990, 44/4:294-304.

[4]蒋宇红.在线同伴评价在写作能力发展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 2005 (03) :226-230.

[5]童长涛.过程教学法与英语写作能力——一项写作教学实验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5) :130-132.

[6]邢宏.试论大学英语过程法学作教学[J].海南大学学报, 2002 (04) :107-133.

同伴教育课堂 篇8

【关键词】教师培训;同伴会诊;培训模式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而获得的,“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也就是说,你要学习游泳就应该在泳池里学习,而不是站在陆地上谈如何游泳。教师的培训学习也是如此,应该在教育、教学等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因而“走进教育现场”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元素和基本形式之一,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教育、教学、管理等主题展开研究,更加富有精彩动感、更加可看可学。同时参训教师均为成人,他们是带着经验和问题而来的,他们的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学习非常重要,成人学习理论也认为:人类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需要成人在相关情境中亲历亲为——“在行动中反省”、“在行动中求知”,才能生成真正的理解,获得切实的掌握。基于此,我在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项目的《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这一专题,研制并实施了基于小组合作的同伴会诊培训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目标设计

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班于2012年3-4月举办,有来自市属17所学校的40位组长参加,60学时,共组织了3次集中培训。第一次集中培训主要是安排了教研组建设及活动方面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的第二次集中培训,主要是进行实践体验,主题是“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这次培训的目标很明确,即提升教研组长策划有效教研的能力。教研组长是学科骨干教师,又是基层教学管理者,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和本班学员来自3门不同学科(政治、历史、地理)的实际,整期培训我们侧重于对学员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教研组长履行管理职责的最重要载体就是“教研活动”。因而如何使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不停留在简单的经验性的随机交流层面,真正使其富有实效既是组长们必须思考的一项基本却十分重要的命题,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

二、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基本认识

同伴会诊培训模式即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促成同伴间展开真诚交流、互相合作,围绕中心提出问题、诊断问题、给出建议,从而加深对某一研究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同伴间的这种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合作反思”的过程,在共同语言中产生共鸣,在不同声音中相互交流、越辩越明。该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是基于参训教师的特质;教研组长是学科骨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经验和知识,他们具备对某一问题思考、提出看法、讨论、归纳的这样一种能力和素质。二是受情境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及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等课改理念的启发;我想:我们亦应该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是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特征;一个班级四五十人,逐一就问题发表观点或者感想,在操作上不太现实,效果也未必好,所以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即全班组成若干个学习共同体,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将组内讨论的观点归纳综合起来,最后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展示。这样每个人的观点、想法都得到了陈述和展示,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还大大提升了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四是同伴间由于工作性质、专业背景等相似度较高,陌生感和距离感也较少,因此在研讨过程中彼此在行为上会更主动、思想上更自由、思维上更活跃。

三、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行动路径

(一)培训前的铺垫

1.理论引领:围绕主题,培训班邀请省教研室副主任张丰作《怎样有效策划教研组教师研修》的专题讲座。有理论分析,又借助真实案例呈现方法的指导,给学员们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厘清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同时鼓励大家要在“理想的引领下做尽可能的实践”。

2.任务驱动:在本次集中培训前班主任先行将培训内容、形式等跟全体学员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要求学员围绕研修主题先行展开独立的研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阅读、思考、资料收集及材料撰写(主题:《我的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或《教研组建设及活动留给我的启示》)等工作,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便于在会诊时有话可说且有的放矢。

3.现场选择:我们通过自愿报名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最后选择了教研组建设相对比较健全的练市中学和湖州一中两所学校率先组织公开教研。

(二)培训中的观摩

在练市中学,全班学员现场观摩该校政治教研组的听评课课例式教研活动。首先听了该校政治教师的一堂高三二轮复习课:《收入与分配》,随后观摩了政治组的教师们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的评课活动。在评课活动中,上课老师先介绍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理念,并谈了课后的一些想法,后组内其余老师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研讨气氛非常活跃,组长最后作简短活动小结。

在湖州一中我们观摩的是该校历史教研组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教研活动。校领导介绍了该校教研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做法,后在该校历史教研组长的组织下,一场以“指导学生社团(春秋社)”为主题的活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各备课组分别介绍各自指导社团活动的方案,高一备课组是《书画同源——书画作品展示、欣赏》,高二是《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介绍完毕后,全体组员畅所欲言,对方案的预设目标、内容、实施过程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和需改进之处。

(三)观摩后的会诊

两场观摩结束后,全班学员分别就所观活动进行会诊研讨,先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发言都非常诚恳,各抒己见,就事论事,肯定了优点,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现场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就听评课课例教研而言:评课“中规中矩”,缺少新意和策略;活动中有冷场情况出现;有的只说“好话”,而有的语言表达过于犀利;组长最后的小结针对性不够。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方面:下达给学生的任务“一刀切”;老师不能只是指导而要积极参与进去;缺乏对活动系统性全局性的研究整合;内容新颖,但形式上能否突破这种大家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常态;缺少最后小结等。最后开出如下处方:

1.要营造教研组内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民主氛围,这是组员间进行对话、真实互动的重要保障,是开展有效教研的基础。

2.教研组长(或教研活动主持人)在活动前一定要精心策划,活动中注重动态调控,并且一定要做好活动小结,并书面记录下来。

3.有效教研活动应多在“研”字上下功夫,选择那些大家都感兴趣或感到困惑的问题,主题要明晰,目标的编制应该有全局概念。

4.要改进听评课的策略,明确目的性和主动性、细化评课内容、课前最好有清楚的布置分工,要避免泛泛而谈、偏离主题、研讨积极性不高、主持人唱独角戏等问题。

5.指导学生的活动,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设置任务,注重个性的发挥,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增强活动实效。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不能只停留在指导者的身份。

6.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开拓眼界和思维,致力于有效教研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理想的指引下作尽可能的实践”。

同伴会诊结束后,培训班还邀请了市教科研中心政治、历史两位教研员对所观教研活动及学员们的会诊作点评,两位老师不约而同的用了“当教研员几十年来,听课、评课无数,但评‘教研活动还是第一次”这句话作开场白。并对“同伴会诊”这一培训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认为它充分调动了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同伴间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

四、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效果与反思

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构建,立足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参训热情,使其“有效策划教研组教师研修”等方面的素养获得了提升,从训后座谈和问卷调查(不记名问卷调查显示:对培训模式持“很满意”的占94.1%,持“基本满意”的占5.9%;对培训效果持“很满意”的占91.6%,持“基本满意”的占8.4%;持“不满意”的两项均占0%)看来,显著成效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1.提升了参训教师对有效教研的认和理解。通过理论引领、任务驱动、现场观摩、会诊研讨等系统培训,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实实在在的进行了加强。特别是大多数组长原来“观课”很多,但像这样从整体上去观摩‘教研活动还是第一次,原来“身在其中”对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很难觉察得到,这次静下心来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诊断,对一些不合理之处看的更清楚,也更能明其得失。

2.改变了参训教师教研活动就是上传下达、听课评课、磨课等思维定势。通过同伴间的研讨尤其是对一中教研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观摩,学员多角度的认识了教研组功能和教研组长职责,极大的提高了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回顾本次培训,之所以效果不错,个人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认真做好前期调研。了解和掌握参训者现状、背景与需求等方面信息,以准确把握培训目标、任务和重点,这样才能在满足培训对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内容的设置和培训方式的安排。以本班为例,根据教研组长的特性(是学科骨干,研讨、发言的能力较强)和需求,我们将内容重心设置在教研组建设和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上,并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会诊式等形式展开培训,效果就比较理想。

2.有效落实好集中前的分散。个体研修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一是为集中培训做好了知识心理准备。在对培训主题独立思考和内化的基础上参与集体交流互动,更加“有话可说”,有助于个性化知识的理解和获得;二是为自身专业发展做了点滴“微”铺垫。有助于学员改变“被动培训”的惯性,增强了主动阅读、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意识的增强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素养提升最根本的途径;三是个体研修时间安排上富有弹性,有利于和集中培训时间安排上的刚性互补。

3.用心选择好培训中的案例。培训中观摩案例的选择应该是根据学员的需求和问题提供的“典型案例”,贴合工作实际,并能有不同的类型特点。本案中,如果说听评课课例教研是常规必修课的代表,那么教研组指导学生团体活动就是一门知识拓展性质的选修课,形式各异、相得益彰。

4.深入组织好培训中的研讨。“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蜻蜓点水般的讨论不仅不能提升参训者的能力和素养,还会使我们的培训课堂失去吸引力。本次培训,我们在观摩了两场教研活动后均以先小组后全班的方式组织全体学员进行了研讨,组内人人发言,代表上台展示,按理说这个主题的培训至此可以告一段落了,但考虑到人总是说说容易做做难;说他人容易说自己难,为进一步提升培训质效,在校观摩研讨结束后,我们又在本中心以《我的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或《教研组建设及活动留给我的启示》为主题,还是以先小组后全班的方式人人通过课件自我介绍展示,人人观摩评点,并邀请了两位专家作现场点评。这样一来,学员们从听专家的、到观同行的、最后说自己的,认真听、努力看、执着行,一气呵成、水到渠成,大家置身其中,兴味盎然,觉得这样的培训活动不做表面功夫,有深度又贴合工作实际,自己呢也真正成为了培训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美]J·莱夫等.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石义堂.以需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刍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5)

[3]吴卫东.体验式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2(Z4)

[4]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21)

同伴教育课堂 篇9

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集体中,会结识很多的朋友。孩子们从不同的家庭走出来。孩子们在每天的共同生活中体验着和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在孩子们的`眼中有着许多的发现,他们会发现一些他们认为很新奇,孩子们就会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迫不及待的告诉大家。通过孩子们的讲述,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些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孩子仔细的倾听其他孩子的发言。对于其他孩子的话语要理解并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从孩子的谈论中你也可以发现,从孩子不断的发言中孩子们最后得到的结论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也就是说孩子们对于这些信息保留的记忆会比较的长。也就是孩子主动获得的比孩子被动接受要强很多。

同伴教育课堂 篇10

今天我和来自大连医科大学及大连海事大学的同学们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一同参加了由红十字协会主办的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

本以为同伴教育也是一般性的讲座,可当我怀着忐忑与好奇的心情走进活动场地,开始参与活动时,我发现我错了,同伴教育不仅仅是枯燥无聊的长篇大论或是简简单单的介绍如何预防艾滋病。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与游戏让我们既能从中感到乐趣又能明白其中的知识与道理。

刚开始参加同伴教育时,我们都素不相识,但是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通过抽卡片的方式,两两一组,开始互相了解并且画出对方的画像。最后两人在到大家面前互相介绍。这个小小活动不仅使我们互相了解了对方,还让我们交到了朋友,增加了互相的默契程度。

随后,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了解到了平常接触不到的知识。我们学到了我们学到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预防方法、艾滋病如何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艾滋病发生经过了哪些阶段等等。

这次的同伴教育注重同伴之间的配合与实际的动手能力,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了这次同伴教育的核心主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模拟了一下当我们自己在感染上了艾滋病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受,是否会告诉你的家人与朋友?而作为朋友,当你的身边的人感染了艾滋病该怎么办?你是否会一如既往的对待他?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明白了正确的做法,受益匪浅。

同伴教育课堂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 口语互动 同伴支架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占比最大,而这种互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只有少数学生能参与活动,多数学生的口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近年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同伴互动的优势。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电大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语合作活动时的话语,探讨语言“支架”的构建和最终口语任务的完成情况。期望了解学生的口语学习过程及知识内化情况,总结其效果和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议。那么同伴支架的情况如何,本研究拟对该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1978年,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指:人在独自解决问题所反映出的实际发展程度,与其经成人辅导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协作解决问题的程度之间的距离(Vygotsky, 1978)。支架式教学模式则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简称ZPD)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一种教学观,指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合理的学习支架,给学习者提供支持,使学生能够完成超出他们能力之上的任务。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专家(教师、父母)或同伴用辅导,合作讨论,评价等教学活动方法,把学习任务逐渐转移给学习者,并最后撤掉“支架”,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国外研究证明,同伴支架(Mutual scaffolding)对第二语言发展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Donato(1994)研究了一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法语时的口语互动和集体支架; Guerreo & Villamil(2000) 则研究2名西班牙大学学生修改其中一人的英语作文中的互动,研究方法使用了微变化研究法(microgenetic approach)并用(Lidz,1991)的12中支架行为对话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写作批阅过程中的支架是相互的而非单向的。国内研究如:李丹丽(2013)讨论了二语课堂互动话语中教师“支架”的构建;之后李丹丽(2015)又探讨了写作活动中的学生支架对语言输出的影响。

因此,为进一步了解电大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了解学生口语活动中的同伴支架的情况,本文拟以以上理论为依据,并以Lidz (1991) 的12种支架行为模式为基础,从电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入手考察英语课堂互动的状况, 旨在解决口语教学中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为更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口语支架搭建和语言知识内化情况,本研究使用了微变化研究法对学生的互动话语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对象为旅游英语二年级某班学生,全班共12人。首先,将班级分为6组,进行2人一组的角色扮演(3组为订机票,另外3组为点餐)。在进行任务前,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多使用英语进行讨论。由于研究条件限制,研究者只能随机抽取3组学生的对话进行录音,录音过程包括:任务讨论和演示阶段的对话内容,每组讨论过程约为7分钟,演示阶段2分钟左右。为客观了解同伴互动的支架作用,教师不解释题目,也不参与讨论。之后,研究者将对话内容进行转录,并参考Lidz (1991) 的12种支架行为对讨论阶段的对话进行编码和整理,以获取互动支架的研究结果。

三.研究结果

1.互动支架

Lidz (1991) 的12种支架行为分别为:有意性(intentionality),意义突出性(meaning),超越性(transcendence),共同立场性(joint regard),经历分享(sharing of experience)、任务管理性(task regulation)、赞扬和鼓励(praise/encouragement)、挑战性(challenge)、心理差异(psyc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实时性回应(contingent responsivity)、情感参与(affective involvement)和变化(change)。

在讨论阶段,研究者主要希望探讨同伴支架的情况。在三段讨论对话中,两段为订机票,一段为餐厅点餐。其中使用了以下4种支架类型。

(1)有意性(intentionality)指有意识的尝试影响对方的行动。包括努力将互动继续下去、引起对方注意、保持目标的方向。如例1使用了意向性支架,由W提出开始的意向(53行),用问题引起同伴注意,N对此表示同意。

例1 53 W:......开始?

54 N:开始。Action。

55 W: Start. Good morning! May I help you?

(2)任务管理性(task regulation)指操纵任务,引出解决方法,促进问题的解决。对话中,G先读一句题目要求,然后提出任务解决的步骤(行1)。

例2 1 G:‘You want a quite table in a non-smoking area. 我先是offer a table. 然后你的回答就是你想要一个non-smoking area。 第二个要求就是take a drinks order. 然后这儿么。你点了一个dry white wine.

2 L:No,a glass of dry white wine.

3 G:第三个就是招牌菜。是roast beef and spring lamb. ‘You want a starter from the menu and a main course from the specials….

(3)意义突出性(meaning)和情感参与(affective involvement) 意义突出性是指通过强调使对方注意到重点,指出相关的差异,阐述细节和提供相关信息。情感参与指表达关心,带来关怀感和愉快情绪。例3的题目要求J同学帮助公司客户Michael和Jenifer预定机票,Michael和Jenifer分别需要3号和4号的票,Z同学是售票人员。因此当J说到“They Will leave on the 3rd May.”时(99行),Z发现了错误,因此在语气上重读强调“Oh, Michael will...”来引起对方的注意(100行),这里Z使用的是意义突出性支架。同时,Z在说完后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说 “Am I right?”这也为了缓和自己的语气和对方的压力(100行)

例3 98 Z:Er…When will they leave?

99 J: Em…they will leave for Tokyo on the 3rd May. And Jenifer on the 4th May.

100 Z: Oh, Michael will leave on the 3rd May. And Jenifer on the 4th May. Am I right?

101 J: yes.

102 Z: I see.

当然,在研究中也可以发现有时候一些支架也没有起到作用。

例4 56 N: Please make business reservations for 2 of my clients. They need to attend our sales meeting in Tokyo.

57 W: Pay attention to, 就是Pay attention to their names. En 不是,对,their names.还有…

58 N: I didnt ask their names. Why did you say that?

59 W: 2 people. Jenifer is a vegetarian. 这是一个 a special meal for her. 这是一个特殊的要求为她准备的。

60 N: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当N同学指出需要为自己公司的两个客户预定到东京的机票时(56行),W没有跟上讨论,从录音判断W似乎还没有读完或读懂题目(57行),因此N尝试提高语气说“I didnt ask their names. Why did you say that?”试图指明存在的问题(58行)。但是这次的意义性支架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W同学继续读题(59行)。N则没有继续尝试纠正和帮助,而转向了下一个问题(60行)。由此分析得出,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适时的给予指出和帮助,但学生的经验不足,因此,此处支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知识内化情况

从英语的使用上看,虽然教师要求学生使用英语,但讨论阶段汉语仍夹杂其中,而在情景演示阶段,学生的对话全部为英语。从支架的使用效果来看,一些之前依靠同伴支架学习到或者获得纠正的内容大部分都能够被应用于情景对话中。如例3所述,在订机票的讨论中,J同学说“They Will leave on the 3rd May.”时(99行),Z纠正之后。对此J也表示同意(101行)。从演示阶段的对话中来看,J已能够正确的进行表述。

当然另一方面,同伴互动也不能保证全部正确,其中也有少数出错。如例5中,G同学读到medium rare时,L解释说这是五分熟(11行)。其实这里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分熟。

例5 10 G:Medium rare?

11 L:Medium rare. …就是点一个五分熟的。

四.结论及启示

综上所述,同伴支架在口语互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在3段对话讨论中学生分别使用到意向性、任务管理性、意义突出性和情感参与支架,其中大部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情景演示中得以体现。且在演示阶段3组人员均能良好完成任务,对话流畅,语法或内容错误较少。但另一方面,研究结果也表明, 同伴支架的使用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互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错误,影响知识的掌握(如例5)。这一点与李丹丽(2014)的研究结论相同,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有时会出现错误的输出。另外,有时支架虽然被搭建,也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经验,导致虽然发现同伴的错误,却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如例4)。通过分析可知,问题的原因就在于研究中教师作为一个旁观者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学生的英语程度、经验都不及教师,因此,支架的使用效果和语言的内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所以,基于此,研究者建议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在2人一组或小组活动时,应当依据学生程度对题目进行适当的讲解和分析,对互动进行监控,适时提供帮助,保证互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课题项目:陕西广播电视大学2014-2015教改课题项目“基于支架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吴珊珊,项目编号:15DJ-B12]

上一篇: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审批管理规定下一篇:止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