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篇共有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家名篇共有(精选6篇)

名家名篇共有 篇1

我的书才出一百篇,却说太多,这是因为作者地位卑贱,读书的人不能不斥责。《讥俗》这本书,要使俗人觉悟,所以直截表露意思,又用通俗的文字。

他强调文章的实用价值。但其永抱一贯之宗旨,因此在反驳他人为难时,表现出其勇士气概。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

美女不是一样的面孔,看起来都是漂亮的。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此篇正是以事实论证了充之主张。

社会上读经书的人,要有注释才能读下去。文必丽以好,言必辩以巧。故作实论。

这样的话,雄辩的言论也一定有不周密的方面,通达的文章也还有可以被指责的地方。文章与语言一样,有的浅显分明,有的隐晦曲折,哪一种更有说服力呢?口说来表达思想,怕语言被遗忘消失,所以又记为文字。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

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

孰是孰非?可信者谁?礼俗相背,何世不然?鲁文逆祀,畔者三人。稻谷千钟,糠皮太半;阅钱满忆,穿决出万。今人盼遂撰《论衡解》和北京大学 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撰《论衡注释》便于参考。

三年盲子,卒见父母,不察察相识,安肯说喜?道畔巨树,堑边长沟,所居昭察,人莫不知。说的话听起来顺耳,讲的事想起来有味,眼睛看了文章,手就抓着不放。玉少石多,多的就不算珍贵,龙少鱼多,少的本来就神奇。

或曰:“口无择言,笔无择文。说话要力求把话说明白,写文章就力求把道理讲清楚。有美味于斯,俗人不嗜,狄牙甘食,有宝玉于是,俗人投之,卞和佩服。

最高级的宴席也有不可口的菜肴,最好的宝玉也一定有污点,重要的典籍也必定有缺点,优秀的工匠也必定有不熟练的技术。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充书违诡于俗。

今所作新书,出万言,繁不省,则读者不能尽;篇非一,则传者不能领。所以,《管子》说:‘在室内说话,满室人都同意,在堂屋发言,满堂的人都赞成。有宝玉在这里,俗人抛弃,卞和佩带在身上。

有的说:“说你是在卖弄辞藻吧,有的直截了当,有的又迂回曲折,有的拐弯抹角,有的又平铺直叙;说你在论述大道理吧,讲的又是实际琐碎的事,充满乱七八糟的内容,与儒经比较不相应,与传书相比也不符合,考查司马迁的书也不相称,与扬雄的文章也格格不入。充书文重。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

盖贤圣之材鸿,故其文语与俗不通。他说:“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在本文中,王充阐述了写信《论衡》的宗旨,同时提出其文学创作观。

如“天地合气,成物自生”、“疾虚妄”、“死而精气灭”等重要观点。写文章要公开表白自己的主张,怎么能使文章不遭受别人的谴责和诋毁呢?扑灭火灾和拯救落水者的时候,姿势不能都那么优美,辩论是非的时候,语言也不能都那么巧妙。反对“空为”、“妄为”,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主张文学要华实相符,“文具情显”,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独创,重个性,反对因袭模仿;主张语言要通欲,口语化,反对故作深奥。

论说辩然否,安得不谲常心、逆俗耳?众心非而不从,故丧黜其伪而存定其真。师旷奏乐,曲调没有不忧雅的;狄牙烹调,菜肴没有味道不佳的。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

孟子以眼珠是否明了来判断贤人,对文章以是否通俗易懂来判断优劣。’今殆说不与世同,故文刺于俗,不合于众。故《管子》曰:‘言室满室,言堂满堂。

人脸有七十多个色部,脸如果十分清洁,五色分明,即使是非常微小的颜色变化,都可以察看到,相面的人就可以相准,很少失误。读这些书的人明白道理象瞎子重见光明,听取教诲象聋子的耳朵复聪。这使他的文章更好地发挥“悟俗人”的作用,从而也就更好地贯彻“为世用”和“疾虚妄,求实诚”的精神。

千锺稻谷,糖皮占了一大半;占钱一亿,穿破钱孔的要超一万。所著《讥俗》、《节义》十二篇,《养性书》十六篇,《政务》等,均不传。宝物以隐闭不见,实语亦宜深沉难则。

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善于优雅的歌曲,在郑国不能激动人心。言奸辞简,指趋妙远;语甘文峭,务意浅小。

如当从众顺人心者,循旧守雅,讽习而已,何辩之有?孔子待坐于鲁哀公,公赐桃与黍,孔子先食黍而后啖桃,可谓得食序矣,然左右皆掩口而笑,贯俗之日久也。丰草多华英,茂林多枯枝。文章长,争论激烈,虚伪的说法,没有不被指正的。

身体高大,衣服不能太狭小;事情多,文章也不能少。”王充不但以史实驳斥了“贤圣之材鸿,故其文语与俗不通”的谬论,而且在写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

谓之论道,实事委璅,文给甘酸,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稽之子长不当,内之子云不入。积累千金,跟百金相比,究竟谁富呢?文多的胜过少的,财富多的超过贫穷的。茂盛的草丛中有许多花瓣,密林中有许多干枯的树枝。

王充的书,分量重。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

使面黝而黑丑,垢重袭而覆部,占射之者,十而失九。盖师旷调音,曲无不悲;狄牙和膳,肴无淡味。观看的人怀着畏惧的心情,即使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合的内容,也怎么敢指责其中一个字呢?

王充写成书,有的人就将它与古代对照,认为与前人不相类似。

”答道:发议论贵在内容正确不追求语言的华丽,办事情讲究合理而不推崇迎合。唐刘知已曾有言曰:“儒者之书,博而寡要,得其糟粕,失其精华;而流俗鄙夫,贵远贱近,转滋牴牾,自相欺惑:故王充《论衡》生焉。文字与语言的目的是一致的,为什么还要把写文章的宗旨隐蔽起来呢?狱吏审判案件,法官解决疑点,如果稀里糊涂,难以知晓,与那种分明可知相比,究竟谁是好的官吏呢?口说以分明为好,笔写以通俗为高,公文以明白为良。

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尧、舜的典籍,同辈人不肯看,孔子和墨子的书,同时代的人不肯读。消除华丽虚伪的文风,保存敦厚的本质,矫正流行的不正之风,恢复宓戏时代的淳朴的风俗。

使树不巨而隐,沟不长而匿,以斯示人,尧、舜犹惑。可使国家转危为安的计谋被老百姓嫌弃,矫正世俗的言论受世俗诋毁。如深鸿优雅,须师乃学,投之于地,何叹之有?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纷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睹。

所以章学诚就说:“问难之体,必屈问而申答„„王充之《论衡》,则效法诸难之文而为之„„”(《文史通义·匡谬》)不过拿《自纪》与上述诸难之文比较,则知王充的运用此体,又自有他的特色在。但是,周围的人都掩口而笔,是由于这种风俗习惯已经很久了。今传《论衡》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一篇,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答曰: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许多小孩,不是同一的父母;不同家庭所生的孩子,不一定相似;自各有不同的禀受,也都有各自的长处。不能自己解脱,所以才著作这本书。

经和传的文章,都是圣蝻说的话,(之所以难懂)是由于古今语言不同,四方的说法不一样。有社会效益的,一百篇也没有害处;没有社会效益的,一章也没有好处。现在(你这本《论衡》没有那两本书好,文章又多又长,还是要受到很多人的谴责和诋毁。

所以文章之类,贵在独创,不务雷同;模拟因袭,则无益于美,有害于真。言金由贵家起,文粪自贱室出。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

玉隐藏在石头中间,珍珠藏在鱼肚里,不是专门的玉工珠师,就采不到。案经艺之文,贤圣之言,鸿重优雅,难卒晓睹。充书形露易观。

各种谷物有不同的味道,吃了都会饱。又善就近取譬,增加文章的通俗性和说服力。但因其对文学艺术之本有缺了解,故其某些论点有失偏颇。

语言上,本文语言通俗,但却不碍其论理之透辟。后人不知道,是世代相距远了,这叫语言不同,不能叫才大。语言简约容易说,文章多了就很难恰当。

《吕氏》、《淮南》,悬于市门,观读之者,无訾一言。深覆典雅,指意难睹,唯赋颂耳。《论衡》就是衡量论说的标准。

河水沛沛,比夫众川,孰者为大?虫茧重厚,称其出丝,孰为多者?

【译介】

王充痛恨世俗的情绪,著《讥俗》一书。夫文由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迂优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王充的书通俗易懂。

又痛心说慌话的书和低劣的文章,多数不是真实可信的,所以又写了《论衡》一书。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问题。世人没有一卷,我有一百篇,别人留不下一个字,我留有一万言,究竟哪一个是贤者呢?如今不说我的议论不对而笼统地说太多,不说世人不喜欢好文章而说我的作品不被他们领会。

没华虚之文,存敦庞之朴;拔流失之风,反宓戏之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犹当隐闭指意?狱当嫌辜,卿决疑事,浑沌难晓,与彼分明可知,孰为良吏?夫口论以分明为公,笔辩以荴露为通,吏文以昭察为良。假使面部很黑,再加上污垢层层覆盖面部,相面的人很难看清,多数相不准。

或难曰:“文贵夫顺合众心,不违人意,百人读之莫谴,千人闻之莫怪。典籍要介

《论衡》

《论衡》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王充自称他的文章是“直露其文,集以俗言”,“烂若天文之照,顺若地理之晓”。

《论衡》这本书,为什么也是这样通俗呢?莫非是才能极端浅薄,不能写出含蓄深刻的文章来?不然的话,为什么文章写得那么浅显,跟那些经书截然不同呢?”答道:宝玉隐藏的石头中间,珍珠埋藏在鱼的肚里,所以是含蓄隐蔽的。夫贤圣殁而大义分,蹉跎殊趋,各自开门。帝者谷多,王市肩磨。

内容主要阐明其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语言简陋,意思深刻;语言华丽,思想肤浅。“答曰:有是言也。

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我的书虽然文章分量重,但讨论的问题上百种。含蓄典雅,思想隐晦,只有赋与颂。

据作者自述,写信的主旨就是“疾虚妄”、“归实诚”。人面色部七十有余,颊肌明洁,五色分别,隐微忧喜,皆可得察,占射之者,十不失一。充书不能纯美。

夫宅舍多,土地不得小。这正是我的书不能写得太简略的原因。而且名目清楚了,事情也就自然可以确定了。

”又说:“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如果都是有效益的,那就是多的为上等,少的为下等。瞎了三年的孩子,突然看见父母,不仔细地认识一下,怎么能高兴?路旁的大树,城墙边的长沟,所在的位置很清楚,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究竟谁是谁非呢?谁更可信呢?礼节与世俗相违背,哪一个时代不是这样的呢?鲁文公违反祭祖的顺序,有三个人离开。幼好学,遂萌“巨人之志”。浅文读之难晓,名曰不巧,不名曰知明。

事众文饶,水大鱼多。到了宝玉从石里剖出,珍珠从鱼肚里挖出的时候,那还是含蓄隐蔽吗?我的文章还没有写在竹简上,还藏在胸中,也像宝玉珍珠隐藏着那样。后人不晓,世相离远,此名曰语异,不名曰材鸿。

其文盛,其辩争,浮华虚伪之语,莫不澄定。经传之文,贤圣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读异也。或曰:“谓之饰文偶辞,或径或迂,或屈或舒。

他说:“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然则辩言必有所屈,通文犹有所黜。你蒙受浮澡的人的名声,就是由于文章写得太多就不好。

口说力求解说明白,使人能够听懂,不追求深奥曲折而难懂。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善雅歌,于劂为人悲;礼舞,于赵为不好。

”答道:果树的养料养了果实就养不了花,人的精力放在修养操行上就不注意修饰辞令。秦始皇读韩非之书,叹曰:“犹独不得此人同时。在文学上,他反对因袭之风,对文贵独创一点从理论上作了出色的论证。

《论衡》文章的风格平易、自然、通俗,但在文采上略有不足。为文欲显白其为,安能令文而无谴毁?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及玉色剖于石心,珠光出于鱼腹,其犹隐乎?吾文未集于简札之上,藏于胸臆之中,犹玉隐珠匿也。

其论理之充分,观点之鲜明,对后世造成了很大影响。礼仪所用的严肃舞蹈,在赵国不受欢迎。他说:“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

如今失实的事那么多,华而不实的言论也多,指明真实,判定是非,辩论的话怎么能简短呢?韩非的书,只有一条宗旨没有别的,却写了几十篇,文章有数万言。一定要想法一样,用词照旧,那么五帝也没有不同的事迹,三王也没有不同的业绩。”这就是说,不同的作者必然写出不同的风格,而千姿百态的风格正可以满足读者多种多样的需要。夫贵,故得悬于市;富,故有千金副。如今我的做法其实就象孔子按正确的顺序进食,俗人反对我,也像周围的庸人掩口笑孔子。”主张“文字与言同趋”。

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吾书亦才出百,而云泰多,盖谓所以出者微,观读之者不能不谴呵也。王充的书不能做到完美无缺,有的人就说:“说话没有可挑剔的语言,下笔没有可挑剔的文字。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

遥闻传授,笔写耳取,在百岁之前。所以,雄辩的言论没有不爱听的,华丽的文章没有不传抄的。或曰:“口辩者其言深,笔敏者其文沉。

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有的人说:“口才好的说的话深刻,擅长写作的人写的文章含蓄。又有许多篇,那么,传诵的人领会不了。

辩论是非问题,怎么能不违背常人的想法,违反俗人的听闻?众人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不肯顺从,这样才能消除虚假的,保存真实的。历日弥久,以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古代太公望,近代董仲舒,所作的书都有一百多篇。

黄河水澎湃,跟许多河流相比,哪一个更大呢?蚕茧又重又厚,称一下出丝的重量,与轻薄的蚕茧相比,究竟哪一种多呢?

【评析】 王充《论衡》一书,采取了自设宾主、反复辩难的形式,《自纪》也不例外。各种酒有不同的气味,饮了都会醉人。经书的文章都是圣贤说的话,博大精深,优美文雅,很难一看就懂。

修改自己的语言力求与别人相似,就失去了自己的真情。然其违俗,必遭人毁。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篇》有录无书。

盖犹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贤者欣颂,愚者逃顿。且名白,事自定也。及出核露,犹玉剖珠出乎!烂若天文之照,顺若地理之晓,嫌疑隐微,尽可名处。

《吕氏春秋》、《淮南鸿烈》都悬挂在市门上,观看的人没有对其中任何一个字提出非议。王充(27—约97),字伴任。事多,文章内容丰富,就像水大鱼多。

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韩非之书,一条无异,篇以十第,文以万数。其中他对文学方面的卓见远识,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美妙的音乐不是一样的声音,听起来都是悦耳的。

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答曰: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尧、舜之典,伍伯不肯观;孔、墨之籍,季孟不肯读。且其意深远,耐人咀嚼,不愧大家手笔。

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禹目光复重瞳。孟子相贤,以眸子明瞭者;察文,以义可晓。现在新著的书(指《论衡》既然在讲道理,批评世俗就是不合情理,又不是特别美好的作品,读者不舒服。

如果都要顺从众人的思想,那只能一切照旧,按老规矩办,办要背教条学习,还要辩论干什么?孔子在鲁哀公那里陪坐,鲁哀公赐给孔子桃和黍,孔子先吃黍而后吃桃,可以说知道吃的次序。《淮南》、《吕氏》之不无累害,所由出者,家富官贵也。宁危之计,黜于闾巷;拨世之言,訾于品俗。

又忧虑从事政治的人,只想统治别人,不得要领,不晓世务,冥思苦想,看不清努力的方向,所以又写了《政务》一书。文必有与合然后称善,是则代匠斫不伤手,然后称工巧也。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

或曰:“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走+多)明。皇帝居住的首都粮食多。圣贤的才华鸿大,所以他们写的文章语言都与俗人不相通。

有美味食品在这里,俗人不想吃,狄牙喜欢吃。“(《史通·自叙篇》)如此之言,王充在《自纪》也曾有过。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国都的集市人多拥挤。由于官大,才能把书悬挂在市上,由于家富,才有千金可以作为赏钱。如果文章必须有与前人相雷同的才能称为好的,这就象代替木匠砍伐不伤手的人才能称为技艺高明。说文章应当与前人一样,那也就是说舜的眉毛也应当象尧那样有八种采色,禹的眼睛也应当像舜那样有重瞳。故其强调“夫笔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要发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睹。范文澜说,该书“根据实在的事理系统地全面地将所有‘儒书’(主要是指谶纬)‘道家’(方士神仙术)的种种谬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迷信行为(阴阳五行家各派别的法术),一概予以驳斥”(《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232页)。

一字千金是因为它出自权贵人家,文如粪土是由于它出自平民之手。当他们说事情的时候,不是追求使人看不懂,才使意思隐藏起来。东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王充曾曰:“文由(犹)语也。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灿烂像天文的照耀,通顺像地理的易晓。

根据久远的听闻来传授,有的笔写,有的耳听,在一百年以前的事,流传的时间更久远。户数和人口多,户口簿也不能少。到沼泽地追逐乌龟,顾不上调整自己的步伐;在深渊里捕捉蛟龙的时候,没有时间考虑用哪一只手去捉。

语约易言,文重难得。王充的书与世俗背道而驰。自纪(节选)

【题解】

《自纪》为《论衡》的最后一篇。

文人的追求,各不相同,有的修改辞语使文章巧妙,有的辩论真假来确定事实真相。”其文可晓,故其事可思。现在你所写的新书(指《论衡》)超过万言,繁琐而不省略,那么,读的人读不完。

通人观览,不能钉铨。以为古代的事,所传的大都是对的,相信入骨。言瞭于耳,则事味于心;文察于目,是篇留下手。

房屋多,所占的土地就不能太少。所有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有独到见解的话,高水平的人爱不释手,庸俗的人不喜欢。’现在你却说不与世俗相同,所以你的文章违背世俗,不合众人的意愿。如当从众顺人心者,循旧守雅,讽习而已,何辩之有?”陈辞高亢,斩钉截铁。

秦始皇读韩非的书,感叹说:“我怎么偏偏不能跟这个人生在同一个时代呀!”这说明韩非的文章可以读懂,所以他讲的事情才可以思考。语言的目的在于“明志”,如其晦涩难懂,则“隐闭指意”。感人至深的菱,贤者特别欣赏,而愚者逃避。

当言事时,非务难知,使指意闭隐也。大抵历来能言善辩之士,都喜欢而且善用这种形式,如宋玉《对楚王问》、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之类皆是。如果深奥优雅,必须有老师指教才能学习,就扔在地上了,还怎么会叹息呢?用笔写文章,要使文章通俗易懂是很困难的,不提倡读来难懂却是容易编造的。一百人读了没有可指责的,一千人读了也不感到怪异。然则通人造书,文无瑕秽。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

《淮南鸿烈》和《吕氏春秋》之所以不受指责,是因为它们出自富贵之家。贤圣死以后,大道理也有了分歧,过一段时间,就分道扬镳,各自立门、户,通达的人观看以后,也不能确定真伪是非。这些见解是针对西汉后期以来文学上的严重弊端而发的,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文学批评也有很大影响。

及后博采众流百家之言。文章必定华丽而且美好,语言必定合理而且巧妙。《论衡》者,论之平也。

有的说:“文章提倡简短而思想合理,语言崇尚约省而意思明确,雄辩的人说话扼要明确,文人的辞句短小精悍。在《论衡·自纪》中,王充表现出了其强烈的批判精神。”答曰:夫养实才不育华,调行者不饰辞。

文章不与前人相似,怎么能说是优秀的,称为巧妙的呢?”答道:修饰容貌勉强与别人相似,就失去了自己的形象。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众,少者固为神。宝贵的物品都是隐藏不露的,至理名言也应当是深沉难测的。

《讥俗》之书,欲悟俗人,故形露其指,为分别之文;《论衡》之书,何为复然?岂材有浅极,不能为深覆?何文之察,与彼经艺殊轨辙也?”答曰:玉隐石间,珠匿鱼腹,故为深覆。”答道:有这样的说法,内容充实的言论不感到太多,华而不实的文章不感到太少。到了出于胸中展示在外的时候,也像宝玉珍珠暴露那样。

”把批判现实之虚妄,求得道理之衡,作为他撰写《论衡》的宗旨。入泽随龟,不暇调足;深渊捕蛟,不暇定手。纵览全文,充以朴实之笔,塑其文风。

今吾实犹孔子之序食也,俗人违之,犹左右之掩口也。假使树不大而且长在隐蔽的地方,沟不长又在偏辟处,以这些事来指示给别人,连尧、舜也会感到边惑。今新书既在论譬,说欲为戾,又不美好,于观不快。

世读之者,训古乃下。论说辩然否,安得不谲常心、逆俗耳?众心非而不从,故丧黜其伪,而存定其真。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故辩言无不听,丽文无不写。去官后潜心著述。他说:“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

假使树不大而且长在隐蔽的地方,沟不长又在偏辟处,以这些事来指示给别人,连尧、舜也会感到边惑。王充的书,分量重。书虽文重,所论百种。

各种谷物有不同的味道,吃了都会饱。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论说辩然否,安得不谲常心、逆俗耳?众心非而不从,故丧黜其伪而存定其真。

究竟谁是谁非呢?谁更可信呢?礼节与世俗相违背,哪一个时代不是这样的呢?鲁文公违反祭祖的顺序,有三个人离开。宁危之计,黜于闾巷;拨世之言,訾于品俗。孟子以眼珠是否明了来判断贤人,对文章以是否通俗易懂来判断优劣。

名家名篇共有 篇2

一、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文字为客观事物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

例1: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祝福》)

例2: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 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 接着一声钝响, 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更强烈了, 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 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鲁迅《祝福》)

例3: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 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上面三段文字, 就是三段形象生动的描写。

例1写的是人物。作者选用形象化的语言 (“花白”“全白”“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悲哀的神色”“间或一轮”) 等对祥林嫂的头发、脸色、表情和眼睛等肖像进行了描绘, 再加上一个“木刻似的”比喻, 把人物衰老憔悴和麻木呆滞的形象, 逼真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起读者对人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社会吃人礼教的强烈愤恨。

例2写的是景物。作者选用形象化的语言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发出闪光”“一声钝响”“强烈”“震耳的大音”“幽微的火药香”) 等对鲁镇旧历年底过大年家家户户忙“祝福”的景象进行了描绘, 从天空写到了地面, 从色彩写到了声响。用语精确, 描写逼真。读这段文字, 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那里的人们为“祝福”所创设的庄重气氛及其所表现的沉重心情, 而且似乎能嗅到那爆竹燃爆的火药味。

例3写的是事物。为了表现“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这一必然的趋势, 作者为之进行了形象具体的比喻:快要归来的航船、已经升起的红日、将要出世的婴儿——并为之作了鲜明生动的描写。通过其描写, 形象地展现了中国革命不可战胜的磅礴气势, 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人民群众革命必胜的信心。

二、选用通俗易懂的事物为抽象的说理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喻

例4: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 但是没有什么内容, 真是“懒婆娘的裹脚, 又长又臭”。

例5: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 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例6:唯物辩证法认为,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 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 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这里的三段例话, 例4和例5两段出自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例6出自毛泽东的《矛盾论》。

例4中的“懒婆娘的裹脚, 又长又臭”本是一句众口流传的俗语, 用来比喻“空话连篇, 言之无物”的“党八股”文章, 既形象具体, 又鲜明生动。从而, 令人闻之作呕, 叫人读了, 没有不生厌恶之情的。

例5中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两句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俗语。把它们拿来比喻“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 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这种抽象的概念和道理, 不仅生动有趣, 而且易于理解。如果不用这两个比喻, 表达的效果则大不一样。

例6这段话, 是讲“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的, 这本是很抽象的哲学术语。但通过“鸡蛋”与“温度”与“石头”与“鸡子”之因果关系这种浅显易懂的比喻, 读者一下子就弄明白了它。而且读来新鲜有趣。

三、调用各种句式和格言警句为描述的对象进行全方位渲染

例7:这两种人都凭主观, 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 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做文章, 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 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 脆而不坚。自以为是, 老子天下第一, “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 拿了律己, 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 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 则害了革命。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例7这段话内容十分严肃, 语言运用却亦庄亦谐。它有说明、有描写、有陈述、有判断;它有单句、有排句、有对偶、有层递;它有口语、有古语、有成语、有俗语。可以说对所要表达的主旨进行了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渲染。句法错落有致, 表达和谐自然。情趣横生, 读来朗朗上口;生动活泼, 听来节奏起伏。把主观主义者单凭主观办事、害人害己的恶劣作风揭露得体无完肤。强烈而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无不深受感染。

四、借用富于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为客观事物进行比拟与夸张

例8: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例9:两条大江, 骤然相见, 欢腾拥抱, 激起云雾迷蒙, 波涛沸荡。 (刘白羽《长江三日》)

例10: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扑入你的视野的,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茅盾《白杨礼赞》)

例8是一个千古传唱的诗文佳句。佳就佳在句中的那个“绿”字, 凸现了诗文的意境。因为这“绿”字虽然是个形容词, 但把它放在这诗句中正处于谓语的位置, 则成了动词。这样, 不仅是为春风作出了形象的描绘, 而且写出了春天的力量和气息, 使读者一下子便感受到了春天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例9出自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句子是描写“两条大江”相交汇时的情景的。“大江”本是无情物, 但由于作者在句中运用了“骤然相见, 欢腾拥抱”这些写人的动词和形容词, 便把它人格化了。从而, 不仅生动地写出了“两条大江”相交汇时的情状与气势, 而且赋予了描写对象以强烈的感情色彩。使读者对“两条大江”倍感亲切。

例10出自现代散文名篇《白杨礼赞》。句中“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是一个比喻, 是一种形象化的描写。但最有力量的则是“扑入你的视野”那一句, 尤其是“扑入”一词最值得欣赏。因为人坐在向前奔驰的汽车里, 窗外的景象是不需要人们能动地去看的——透过车窗玻璃, 车里的人只要一抬头, 窗外的景象会自然进入人的眼帘。又因为车速很快, 所以是“扑入”。“扑入”一词, 不仅给了景象以生命力, 而且把人坐在奔驰的汽车上所看窗外景物时的感觉, 准确地表现了出来。既鲜明, 又生动!

名家名篇共有 篇3

一、 精彩纷呈的语言文字的典范

名家名篇,无疑是语言文字的典范,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靠积累与模仿,靠内化和积淀。因此,提供平实、规范的文本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苏教版高年级的名家名篇的选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编辑们披沙拣金,“将孩子最应该读的、最喜欢读的、读了最有用的文化精品选出来并加以改编,奉献给孩子们。”选文从孩子学习语言的规律出发,语言规范平实,易读易懂,精彩亲切。

二、 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的礼赞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者对汉语言文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汉字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汉语有形象,有色彩,人文味道很浓,极富魅力。”“汉语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诉诸形象,能给人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探究能力。”以此学养和眼光选编的苏教版名家名篇课文赏心悦目,含英咀华。《广玉兰》《夹竹桃》均为名家为寻常花木写就的小文章,信笔写来,却尽显大家风范。《师恩难忘》表达的那份对老师的感激、爱戴与怀念之情,催人泪下。冰心笔下的海棠花和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春天里最美丽、最永恒的风景。打开窗口看世界,对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感情、睿智的理性的欣赏与追求是穿越时空的,是跨越民族和种族的。教材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从中获得新的文化视角和审美意识。读了《船长》,维克多·雨果与哈尔威船长的身影将永远屹立在孩子们的心中,并明白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责任。《爱之链》则穿就了人与人之间不断付出与收获的真情真爱……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通过文字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扎下根来。

三、 广阔丰厚的阅读人生的基石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名家名篇课文为学生的阅读人生、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名家生平、阅读感动、心灵共振……都指引着天真的孩子去阅读,去追寻,去品味,去思考,去积淀,去成长……用一生的时间。

定位准确,匠心独具,意韵深远的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的名家名篇给了我们一个无限宽广的舞台。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 把握名篇全貌

小学阶段的高年级,“了解事件梗概,概括主要意思”是重要的阅读技能。概括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审视全篇,立足内容,把握全貌,无论对于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还是对于学生今天课堂上的品读以及今后更深层次的研读都是扎实的铺垫与基础。

2. 聚焦精思妙语

名家名篇堪称语言文字的典范与人文精神的礼赞,或谋篇布局缜密,或写作手法精妙,或语言叙述经典,或精神力量巨大,或风格氛围独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平均用力,是无法让学生获得丰厚的体验与由衷的钦叹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到虔诚“三读”。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将目光、心思、感悟聚焦到名篇最精、最妙、最实之处。像《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该聚焦于游记在交代顺序上的自然准确,在描述感受时的贴切真实;《船长》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有力刻画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草原》的优美语言、灵动画面,让我们与学生共同关注与欣赏。

3. 共享真情对话

名家名篇蕴含着作者对文字、对世界、对未来、对人生、对生命的理解与情感,这种理解与情感借助一个个静态的语言符号来表达与诠释。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与文本积极、投入的对话过程中,才能达到个性化解读文本的目的,也才能真正让每一个文字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学生与名篇的对话,是人在知识中的“适意安居”,是人在精神中的“自由徜徉”,是人与自我的“真诚交流”。

(1) 渐次推进对话流程。学生与名篇的对话主要分三个阶段,我把它称之为与文本的三次亲密接触:第一次,学生整体感受,获得的是直感。第二次,学生融入作品之中,获得美感。第三次,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远视效应,获得回味感。通过与名篇的三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释放心灵之歌的无边牧场。

(2) 有效地运用对话方式,学生与名篇的主要对话方式有自读、品悟、入境、诵记等。

自读。这是最主要、最自然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以读代讲、代问;以读传知、悟情;以读启思、悟理;以读赏美、悟神……通过自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作者、学生彼此间的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心理场,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的语文素养。名家名篇更要安排多层次、多方法、多角度、多平台的自读,让学生静下神来,沉下心来,自由、尽情地朗读某一个语段,某一个句子,甚至某一个词语;让孩子带着高质量、大容量的问题默读,不断增强思维的强度、深度和广度。

品悟。这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需要“品悟”的往往是名篇的精华,是最能显现语言文字魅力的地方,大到段落,小到词语,微到标点,都是反复推敲,精雕细琢之笔,甚至达到了“多一字嫌溢”“少一字则嫌欠”的境界,如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到:“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多美的文字呀!细细地品一品“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一群接着一群”“小天使”,渐渐的,味儿读出来了,孩子们的多、乐、欢,儿童如春色般丰盈的生机与活力,冰心对孩子纯洁深沉的爱都透过文字渗出来、溢出来,这美好的文字与美好的情感流进了我们的心中。

入境。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与文本零距离地接触,真正把握文中角色的情感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如果你此时就是哈尔威船长,你就屹立在舰桥之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望着得救的人们,你会想些什么?”伴随着低沉的音乐,聆听海浪的拍击,阅读沉甸甸的文字,享受思维的张力,伟大的“船长”在孩子们的心中久久屹立,撼动灵魂。

诵记。诵记语段,回味对话,孩子们将文本的、文本深处的,自我的、自我心灵深处的信息和情感汇聚成语言及精神的脉动久久回味……

(3) 充分尊重对话结果。文学作品有其解读的现实性、个别性,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心理背景不一样,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作为蕴含着丰富文字、文化的名家名篇更是给予读者无限的解读与遐想的空间。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带有个性化特征的阅读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阅读创造。

(4) 真诚共享对话收获。学生与名篇的对话构成了教学中最生动、最美丽的画面。再加上师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名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释放着自己生命意识的能量,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图式解读、同构文本,引起共鸣,这样,就以生命意识的流动为轴心,把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满足生命需要的活动”,变成“不断地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增强自我的过程”。课堂成为共享真情的舞台。

4. 拨动情感之弦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每一篇名家名作都是“情动之作”“情深之作”,教师必须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情”,努力做到“心中有情”,以“师情”启“生情”,用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因此,在名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共鸣,以情动人,以情入文。激发真情的音乐,烘托真情的投影挂图,点燃真情的课件资料……学生迅速“身临其境”,“情”在文中,“人”在文中。真情的启迪,情境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已经点燃,但他们此时的情感是模糊的、粗浅的、暂时的。随着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的情感才逐渐清晰、深入、持久,才会最终达到“与文共鸣”的理想境界。而对话的过程也应是情感深入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积聚的刹那,点一点、拨一拨。这样,稚嫩的情感就会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名篇、学生、教师、名家、共同感动,共同震撼。

5. 链接名家人生

翻开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名家名篇,文后的《作家卡片》向学生们延展着名家们不平凡的文学与人生之路,为学生们提供着与文本共振的立体背景。课前读着《作家卡片——巴金》中的诗句“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情深意。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孩子们对这位世纪老人的人生与作品充满虔诚与向往。课后再次读起这深情的诗句,老人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蕴含的爱与真情在孩子们心中久久波动。小小的“作家卡片”把恢弘敛于平静,把华美收在简洁。名家成长的故事,代表作品的情节,人生遭遇的挫折,伟大人格的展现……都可以通过课堂链接、撒播与传递。

6. 徜徉真诚阅读

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名家生平、阅读感动、心灵共振……这一切导引着我们的孩子踏着名家的足迹,循着名篇的芬芳,去追寻、去积淀、去成长,去用一生的时间阅读。阅读因为真诚而自然,阅读因为真诚而持久,阅读因为真诚而美丽。让孩子们读读名家,了解他们的成长,品味他们的人生,感动他们的力量;让孩子们读读名家的作品,收获多样精彩,汲取文学甘霖,享受精神华章;让孩子们读读名家笔下的人物,徜徉完整情节,丰厚人性体验;让孩子们读读名篇中链接的相关知识,整合阅读体验;让孩子们读读同题作品,感受独特视角,提高文学素养……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名家名篇的教学研究是一个有丰富趣味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实践。

名家名篇:岳飞 篇4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其祖世代务农。家贫,力学,自幼喜读《左传》和孙武、吴起的兵书。后从军,屡破金军,以恢复中原为已任。历官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一年(1141),大败金兀术,进军至朱仙镇(在今开封南四十五里),大河南北闻风响应。正要乘胜前进,收复北方失地之时,宋高宗赵构采用秦桧奸计,一日之内发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至临安,以“莫须有”罪名为害。孝宗淳熙六年(1179)赐谥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追封鄂王。

岳飞生活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时代,所作诗文,充满抗金复国的坚强决心和激烈昂扬之感情,历来为人所珍视。这些作品,大都散见其孙岳珂所撰《金陀粹编》中。其词仅存三首,却广为传诵。其传详见《宋史》卷三百六十五,有《岳忠武王集》。

传世名篇

五岳祠盟记

【题解】

见《金陀粹编》卷十九。本文是作者行军途中,题在五岳祠(神祠名)壁间的誓词(即盟记)。文辞慷慨,表露出作者高度的爱国思想和消灭敌人,恢复中原的意志。

【原文】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剿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河朔岳飞题。

满江红

【题解】

见《全宋词》。或题为“写怀”。岳飞为宋朝抗金名将,一生转战沙场,屡建功勋,使金人闻风丧胆。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岁暮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杀害,年仅三十九岁。此词为岳飞在戎马征战中所作,表现其一身忠义满腔热血之爱国激情。此词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无比痛恨,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以及收复中原失地的坚定意志,忠愤之气,动人心魄,满怀愤慨的爱国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千载后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重山

【题解】

见《全宋词》。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向金屈辱求和,达成协议,岳飞及其他主战派大臣多人,纷纷上书反对和议,此词作于是年之秋。上片写梦回故国,醒来已是三更,绕阶徘徊,无比惆怅。下片慨叹岁月如流,白首无成,抗金主张,不被采纳,家乡长久沦陷,归期无望,表现对国家前途的隐忧以及壮志难酬的郁闷。

【原文】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名家名篇:王充 篇5

典籍要介

《论衡》

《论衡》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篇》有录无书。据作者自述,写信的主旨就是“疾虚妄”、“归实诚”。内容主要阐明其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范文澜说,该书“根据实在的事理系统地全面地将所有‘儒书’(主要是指谶纬)‘道家’(方士神仙术)的种种谬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迷信行为(阴阳五行家各派别的法术),一概予以驳斥”(《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232页)。其中他对文学方面的卓见远识,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强调文章的实用价值。反对“空为”、“妄为”,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主张文学要华实相符,“文具情显”,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独创,重个性,反对因袭模仿;主张语言要通欲,口语化,反对故作深奥。这些见解是针对西汉后期以来文学上的严重弊端而发的,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文学批评也有很大影响。但因其对文学艺术之本有缺了解,故其某些论点有失偏颇。《论衡》文章的风格平易、自然、通俗,但在文采上略有不足。有《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今人盼遂撰《论衡解》和北京大学 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撰《论衡注释》便于参考。

自纪(节选)

【题解】

《自纪》为《论衡》的最后一篇。在本文中,王充阐述了写信《论衡》的宗旨,同时提出其文学创作观。

【原文】

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夫贤圣殁而大义分,蹉跎殊趋,各自开门。通人观览,不能钉铨。遥闻传授,笔写耳取,在百岁之前。历日弥久,以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实论。其文盛,其辩争,浮华虚伪之语,莫不澄定。没华虚之文,存敦庞之朴;拔流失之风,反宓戏之俗。

充书形露易观。或曰:“口辩者其言深,笔敏者其文沉。案经艺之文,贤圣之言,鸿重优雅,难卒晓睹。世读之者,训古乃下。盖贤圣之材鸿,故其文语与俗不通。玉隐石间,珠匿鱼腹,非玉工珠师,莫能采得。宝物以隐闭不见,实语亦宜深沉难则。《讥俗》之书,欲悟俗人,故形露其指,为分别之文;《论衡》之书,何为复然?岂材有浅极,不能为深覆?何文之察,与彼经艺殊轨辙也?”答曰:玉隐石间,珠匿鱼腹,故为深覆。及玉色剖于石心,珠光出于鱼腹,其犹隐乎?吾文未集于简札之上,藏于胸臆之中,犹玉隐珠匿也。及出核露,犹玉剖珠出乎!烂若天文之照,顺若地理之晓,嫌疑隐微,尽可名处。且名白,事自定也。《论衡》者,论之平也。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三年盲子,卒见父母,不察察相识,安肯说喜?道畔巨树,堑边长沟,所居昭察,人莫不知。使树不巨而隐,沟不长而匿,以斯示人,尧、舜犹惑。人面色部七十有余,颊肌明洁,五色分别,隐微忧喜,皆可得察,占射之者,十不失一。使面黝而黑丑,垢重袭而覆部,占射之者,十而失九。夫文由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迂优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犹当隐闭指意?狱当嫌辜,卿决疑事,浑沌难晓,与彼分明可知,孰为良吏?夫口论以分明为公,笔辩以荴露为通,吏文以昭察为良。深覆典雅,指意难睹,唯赋颂耳。经传之文,贤圣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读异也。当言事时,非务难知,使指意闭隐也。后人不晓,世相离远,此名曰语异,不名曰材鸿。浅文读之难晓,名曰不巧,不名曰知明。秦始皇读韩非之书,叹曰:“犹独不得此人同时。”其文可晓,故其事可思。如深鸿优雅,须师乃学,投之于地,何叹之有?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纷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睹。孟子相贤,以眸子明瞭者;察文,以义可晓。

充书违诡于俗。或难曰:“文贵夫顺合众心,不违人意,百人读之莫谴,千人闻之莫怪。故《管子》曰:‘言室满室,言堂满堂。’今殆说不与世同,故文刺于俗,不合于众。”答曰: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论说辩然否,安得不谲常心、逆俗耳?众心非而不从,故丧黜其伪,而存定其真。如当从众顺人心者,循旧守雅,讽习而已,何辩之有?孔子待坐于鲁哀公,公赐桃与黍,孔子先食黍而后啖桃,可谓得食序矣,然左右皆掩口而笑,贯俗之日久也。今吾实犹孔子之序食也,俗人违之,犹左右之掩口也。善雅歌,于劂为人悲;礼舞,于赵为不好。尧、舜之典,伍伯不肯观;孔、墨之籍,季孟不肯读。宁危之计,黜于闾巷;拨世之言,訾于品俗。有美味于斯,俗人不嗜,狄牙甘食,有宝玉于是,俗人投之,卞和佩服。孰是孰非?可信者谁?礼俗相背,何世不然?鲁文逆祀,畔者三人。盖犹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贤者欣颂,愚者逃顿。

充书不能纯美。或曰:“口无择言,笔无择文。文必丽以好,言必辩以巧。言瞭于耳,则事味于心;文察于目,是篇留下手。故辩言无不听,丽文无不写。今新书既在论譬,说欲为戾,又不美好,于观不快。盖师旷调音,曲无不悲;狄牙和膳,肴无淡味。然则通人造书,文无瑕秽。《吕氏》、《淮南》,悬于市门,观读之者,无訾一言。今无二书之美,文虽众盛,犹多谴毁。”答曰:夫养实才不育华,调行者不饰辞。丰草多华英,茂林多枯枝。为文欲显白其为,安能令文而无谴毁?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入泽随龟,不暇调足;深渊捕蛟,不暇定手。言奸辞简,指趋妙远;语甘文峭,务意浅小。稻谷千钟,糠皮太半;阅钱满忆,穿决出万。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然则辩言必有所屈,通文犹有所黜。言金由贵家起,文粪自贱室出。《淮南》、《吕氏》之不无累害,所由出者,家富官贵也。夫贵,故得悬于市;富,故有千金副。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

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或曰:“谓之饰文偶辞,或径或迂,或屈或舒。谓之论道,实事委璅,文给甘酸,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稽之子长不当,内之子云不入。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答曰: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文必有与合然后称善,是则代匠斫不伤手,然后称工巧也。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禹目光复重瞳。

充书文重。或曰:“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走+多)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今所作新书,出万言,繁不省,则读者不能尽;篇非一,则传者不能领。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语约易言,文重难得。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众,少者固为神。“答曰:有是言也。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夫宅舍多,土地不得小。户口众,簿籍不得少。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韩非之书,一条无异,篇以十第,文以万数。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事众文饶,水大鱼多。帝者谷多,王市肩磨。书虽文重,所论百种。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吾书亦才出百,而云泰多,盖谓所以出者微,观读之者不能不谴呵也。河水沛沛,比夫众川,孰者为大?虫茧重厚,称其出丝,孰为多者?

【译介】

王充痛恨世俗的情绪,著《讥俗》一书。又忧虑从事政治的人,只想统治别人,不得要领,不晓世务,冥思苦想,看不清努力的方向,所以又写了《政务》一书。又痛心说慌话的书和低劣的文章,多数不是真实可信的,所以又写了《论衡》一书。贤圣死以后,大道理也有了分歧,过一段时间,就分道扬镳,各自立门、户,通达的人观看以后,也不能确定真伪是非。根据久远的听闻来传授,有的笔写,有的耳听,在一百年以前的事,流传的时间更久远。以为古代的事,所传的大都是对的,相信入骨。不能自己解脱,所以才著作这本书。文章长,争论激烈,虚伪的说法,没有不被指正的。消除华丽虚伪的文风,保存敦厚的本质,矫正流行的不正之风,恢复宓戏时代的淳朴的风俗。

王充的书通俗易懂。有的人说:“口才好的说的话深刻,擅长写作的人写的文章含蓄。经书的文章都是圣贤说的话,博大精深,优美文雅,很难一看就懂。社会上读经书的人,要有注释才能读下去。圣贤的才华鸿大,所以他们写的文章语言都与俗人不相通。玉隐藏在石头中间,珍珠藏在鱼肚里,不是专门的玉工珠师,就采不到。宝贵的物品都是隐藏不露的,至理名言也应当是深沉难测的。《讥俗》这本书,要使俗人觉悟,所以直截表露意思,又用通俗的文字。《论衡》这本书,为什么也是这样通俗呢?莫非是才能极端浅薄,不能写出含蓄深刻的文章来?不然的话,为什么文章写得那么浅显,跟那些经书截然不同呢?”答道:宝玉隐藏的石头中间,珍珠埋藏在鱼的肚里,所以是含蓄隐蔽的。到了宝玉从石里剖出,珍珠从鱼肚里挖出的时候,那还是含蓄隐蔽吗?我的文章还没有写在竹简上,还藏在胸中,也像宝玉珍珠隐藏着那样。到了出于胸中展示在外的时候,也像宝玉珍珠暴露那样。灿烂像天文的照耀,通顺像地理的易晓。所有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名目清楚了,事情也就自然可以确定了。《论衡》就是衡量论说的标准。说话要力求把话说明白,写文章就力求把道理讲清楚。学问高的人写文章优雅,话没有不可晓知的,意思没有看不出来的。读这些书的人明白道理象瞎子重见光明,听取教诲象聋子的耳朵复聪。瞎了三年的孩子,突然看见父母,不仔细地认识一下,怎么能高兴?路旁的大树,城墙边的长沟,所在的位置很清楚,大家没有不知道的。假使树不大而且长在隐蔽的地方,沟不长又在偏辟处,以这些事来指示给别人,连尧、舜也会感到边惑。人脸有七十多个色部,脸如果十分清洁,五色分明,即使是非常微小的颜色变化,都可以察看到,相面的人就可以相准,很少失误。假使面部很黑,再加上污垢层层覆盖面部,相面的人很难看清,多数相不准。文章与语言一样,有的浅显分明,有的隐晦曲折,哪一种更有说服力呢?口说来表达思想,怕语言被遗忘消失,所以又记为文字。文字与语言的目的是一致的,为什么还要把写文章的宗旨隐蔽起来呢?狱吏审判案件,法官解决疑点,如果稀里糊涂,难以知晓,与那种分明可知相比,究竟谁是好的官吏呢?口说以分明为好,笔写以通俗为高,公文以明白为良。含蓄典雅,思想隐晦,只有赋与颂。经和传的文章,都是圣蝻说的话,(之所以难懂)是由于古今语言不同,四方的说法不一样。当他们说事情的时候,不是追求使人看不懂,才使意思隐藏起来。后人不知道,是世代相距远了,这叫语言不同,不能叫才大。浅的文章难以读懂,叫做不高明,不叫智慧高明。秦始皇读韩非的书,感叹说:“我怎么偏偏不能跟这个人生在同一个时代呀!”这说明韩非的文章可以读懂,所以他讲的事情才可以思考。如果深奥优雅,必须有老师指教才能学习,就扔在地上了,还怎么会叹息呢?用笔写文章,要使文章通俗易懂是很困难的,不提倡读来难懂却是容易编造的。口说力求解说明白,使人能够听懂,不追求深奥曲折而难懂。孟子以眼珠是否明了来判断贤人,对文章以是否通俗易懂来判断优劣。

王充的书与世俗背道而驰。有的人责难说:“文章可贵的是顺合众人之心,不违背人的意愿。一百人读了没有可指责的,一千人读了也不感到怪异。所以,《管子》说:‘在室内说话,满室人都同意,在堂屋发言,满堂的人都赞成。’现在你却说不与世俗相同,所以你的文章违背世俗,不合众人的意愿。”答道:发议论贵在内容正确不追求语言的华丽,办事情讲究合理而不推崇迎合。辩论是非问题,怎么能不违背常人的想法,违反俗人的听闻?众人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不肯顺从,这样才能消除虚假的,保存真实的。如果都要顺从众人的思想,那只能一切照旧,按老规矩办,办要背教条学习,还要辩论干什么?孔子在鲁哀公那里陪坐,鲁哀公赐给孔子桃和黍,孔子先吃黍而后吃桃,可以说知道吃的次序。但是,周围的人都掩口而笔,是由于这种风俗习惯已经很久了。如今我的做法其实就象孔子按正确的顺序进食,俗人反对我,也像周围的庸人掩口笑孔子。善于优雅的歌曲,在郑国不能激动人心。礼仪所用的严肃舞蹈,在赵国不受欢迎。尧、舜的典籍,同辈人不肯看,孔子和墨子的书,同时代的人不肯读。可使国家转危为安的计谋被老百姓嫌弃,矫正世俗的言论受世俗诋毁。有美味食品在这里,俗人不想吃,狄牙喜欢吃。有宝玉在这里,俗人抛弃,卞和佩带在身上。究竟谁是谁非呢?谁更可信呢?礼节与世俗相违背,哪一个时代不是这样的呢?鲁文公违反祭祖的顺序,有三个人离开。鲁定公按顺序祭祖,有五个人反对。有独到见解的话,高水平的人爱不释手,庸俗的人不喜欢。感人至深的菱,贤者特别欣赏,而愚者逃避。

王充的书不能做到完美无缺,有的人就说:“说话没有可挑剔的语言,下笔没有可挑剔的文字。文章必定华丽而且美好,语言必定合理而且巧妙。说的话听起来顺耳,讲的事想起来有味,眼睛看了文章,手就抓着不放。所以,雄辩的言论没有不爱听的,华丽的文章没有不传抄的。现在新著的书(指《论衡》既然在讲道理,批评世俗就是不合情理,又不是特别美好的作品,读者不舒服。师旷奏乐,曲调没有不忧雅的;狄牙烹调,菜肴没有味道不佳的。通达的人著的书,文中没有缺点。《吕氏春秋》、《淮南鸿烈》都悬挂在市门上,观看的人没有对其中任何一个字提出非议。现在(你这本《论衡》没有那两本书好,文章又多又长,还是要受到很多人的谴责和诋毁。”答道:果树的养料养了果实就养不了花,人的精力放在修养操行上就不注意修饰辞令。茂盛的草丛中有许多花瓣,密林中有许多干枯的树枝。写文章要公开表白自己的主张,怎么能使文章不遭受别人的谴责和诋毁呢?扑灭火灾和拯救落水者的时候,姿势不能都那么优美,辩论是非的时候,语言也不能都那么巧妙。到沼泽地追逐乌龟,顾不上调整自己的步伐;在深渊里捕捉蛟龙的时候,没有时间考虑用哪一只手去捉 。语言简陋,意思深刻;语言华丽,思想肤浅。千锺稻谷,糖皮占了一大半;占钱一亿,穿破钱孔的要超一万。最高级的宴席也有不可口的菜肴,最好的宝玉也一定有污点,重要的典籍也必定有缺点,优秀的工匠也必定有不熟练的技术。这样的话,雄辩的言论也一定有不周密的方面,通达的文章也还有可以被指责的地方。一字千金是因为它出自权贵人家,文如粪土是由于它出自平民之手。《淮南鸿烈》和《吕氏春秋》之所以不受指责,是因为它们出自富贵之家。由于官大,才能把书悬挂在市上,由于家富,才有千金可以作为赏钱。观看的人怀着畏惧的心情,即使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合的内容,也怎么敢指责其中一个字呢?

王充写成书,有的人就将它与古代对照,认为与前人不相类似。有的说:“说你是在卖弄辞藻吧,有的直截了当,有的又迂回曲折,有的拐弯抹角,有的又平铺直叙;说你在论述大道理吧,讲的又是实际琐碎的事,充满乱七八糟的内容,与儒经比较不相应,与传书相比也不符合,考查司马迁的书也不相称,与扬雄的文章也格格不入。文章不与前人相似,怎么能说是优秀的,称为巧妙的呢?”答道:修饰容貌勉强与别人相似,就失去了自己的形象。修改自己的语言力求与别人相似,就失去了自己的真情。许多小孩,不是同一的父母;不同家庭所生的孩子,不一定相似;自各有不同的禀受,也都有各自的长处。如果文章必须有与前人相雷同的才能称为好的,这就象代替木匠砍伐不伤手的人才能称为技艺高明。文人的追求,各不相同,有的修改辞语使文章巧妙,有的辩论真假来确定事实真相。一定要想法一样,用词照旧,那么五帝也没有不同的事迹,三王也没有不同的业绩。美女不是一样的面孔,看起来都是漂亮的。美妙的音乐不是一样的声音,听起来都是悦耳的。各种酒有不同的气味,饮了都会醉人。各种谷物有不同的味道,吃了都会饱。说文章应当与前人一样,那也就是说舜的眉毛也应当象尧那样有八种采色,禹的眼睛也应当像舜那样有重瞳。

王充的书,分量重。有的说:“文章提倡简短而思想合理,语言崇尚约省而意思明确,雄辩的人说话扼要明确,文人的辞句短小精悍。现在你所写的新书(指《论衡》)超过万言,繁琐而不省略,那么,读的人读不完。又有许多篇,那么,传诵的人领会不了。你蒙受浮澡的人的名声,就是由于文章写得太多就不好。语言简约容易说,文章多了就很难恰当。玉少石多,多的就不算珍贵,龙少鱼多,少的本来就神奇。”答道:有这样的说法,内容充实的言论不感到太多,华而不实的文章不感到太少。有社会效益的,一百篇也没有害处;没有社会效益的,一章也没有好处。如果都是有效益的,那就是多的为上等,少的为下等。积累千金,跟百金相比,究竟谁富呢?文多的胜过少的,财富多的超过贫穷的。世人没有一卷,我有一百篇,别人留不下一个字,我留有一万言,究竟哪一个是贤者呢?如今不说我的议论不对而笼统地说太多,不说世人不喜欢好文章而说我的作品不被他们领会。这正是我的书不能写得太简略的原因。房屋多,所占的土地就不能太少。户数和人口多,户口簿也不能少。如今失实的事那么多,华而不实的言论也多,指明真实,判定是非,辩论的话怎么能简短呢?韩非的书,只有一条宗旨没有别的,却写了几十篇,文章有数万言。身体高大,衣服不能太狭小;事情多,文章也不能少。事多,文章内容丰富,就像水大鱼多。皇帝居住的首都粮食多。国都的集市人多拥挤。我的书虽然文章分量重,但讨论的问题上百种。古代太公望,近代董仲舒,所作的书都有一百多篇。我的书才出一百篇,却说太多,这是因为作者地位卑贱,读书的人不能不斥责。黄河水澎湃,跟许多河流相比,哪一个更大呢?蚕茧又重又厚,称一下出丝的重量,与轻薄的蚕茧相比,究竟哪一种多呢?

【评析】

王充《论衡》一书,采取了自设宾主、反复辩难的形式,《自纪》也不例外。大抵历来能言善辩之士,都喜欢而且善用这种形式,如宋玉《对楚王问》、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之类皆是。所以章学诚就说:“问难之体,必屈问而申答……王充之《论衡》,则效法诸难之文而为之……”(《文史通义·匡谬》)不过拿《自纪》与上述诸难之文比较,则知王充的运用此体,又自有他的特色在。

在《论衡·自纪》中,王充表现出了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唐刘知已曾有言曰:“儒者之书,博而寡要,得其糟粕,失其精华;而流俗鄙夫,贵远贱近,转滋牴牾,自相欺惑:故王充《论衡》生焉。“(《史通·自叙篇》)如此之言,王充在《自纪》也曾有过。他说:“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把批判现实之虚妄,求得道理之衡,作为他撰写《论衡》的宗旨。然其违俗,必遭人毁。但其永抱一贯之宗旨,因此在反驳他人为难时,表现出其勇士气概。他说:“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论说辩然否,安得不谲常心、逆俗耳?众心非而不从,故丧黜其伪而存定其真。如当从众顺人心者,循旧守雅,讽习而已,何辩之有?”陈辞高亢,斩钉截铁。在文学上,他反对因袭之风,对文贵独创一点从理论上作了出色的论证。他说:“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又说:“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这就是说,不同的作者必然写出不同的风格,而千姿百态的风格正可以满足读者多种多样的需要。所以文章之类,贵在独创,不务雷同;模拟因袭,则无益于美,有害于真。其论理之充分,观点之鲜明,对后世造成了很大影响。

语言上,本文语言通俗,但却不碍其论理之透辟。王充曾曰:“文由(犹)语也。”主张“文字与言同趋”。语言的目的在于“明志”,如其晦涩难懂,则“隐闭指意”。故其强调“夫笔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要发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睹。”王充不但以史实驳斥了“贤圣之材鸿,故其文语与俗不通”的谬论,而且在写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王充自称他的文章是“直露其文,集以俗言”,“烂若天文之照,顺若地理之晓”。又善就近取譬,增加文章的通俗性和说服力。这使他的文章更好地发挥“悟俗人”的作用,从而也就更好地贯彻“为世用”和“疾虚妄,求实诚”的精神。此篇正是以事实论证了充之主张。

写景散文名家名篇冬季 篇6

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幸而冬天有雪,给诗人们添了诗料。

甚而至于踏雪寻梅,此时的诗人俨然又是活动家。不过梅花开放的时候,其实“冬”已过完,早又是“春”了。

我不是诗人,对于一年四季无所起憎。但寒暑数十易而后,我也渐渐辨出了四季的味道。我就觉得冬天的味儿好像特别耐咀嚼。

因为冬天曾经在三个不同的时期给我三种不同的印象。

十一二岁的时候,我觉得冬天是又好又不好。大人们定要我穿了许多衣服,弄得我动作迟笨,这是我不满意冬天的地方。然而野外的茅草都已枯黄,正好“放野火”,我又得感谢“冬“了。

在都市里生长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只看见灰色的马路,从没有过整齐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地。他们即使到公园里看见了比较广大的草地,然而那是细曲得像狗毛一样的草坪,枯黄了时更加难看,不用说,他们万万想不到这是可以放弃火来烧的。在乡下,可不同了。照例到了冬天,野外全是灰黄色的枯草,又高又密,脚踏下去簌簌地响,有时没到你的腿弯上。是这样的草——大草地,就可以放火烧。我们都脱了长衣,划一根火柴,那满地的枯草就毕剥毕剥烧起来了。狂风着地卷去,那些草就像发狂似的腾腾地叫着,夹着白烟一片红火焰就像一个大舌头似的会一下子把大片的枯草舐光。有时我们站在上风头,那就跟着火头跑;有时故意站在下风,看着那烈焰像潮水样涌过来,涌过来,于是我们大声笑着嚷着在火焰中间跳,一转眼,那火焰的波浪已经上前去了,于是我们就又追上去送它。这些草地中,往往有浮厝的棺木或者骨殖甏,火势逼近了那棺木时,我们的最紧张的时刻就来了。我们就来一个”包抄“,扑到火线里一阵滚,收熄了我们放的火。这时候我们便感到了克服敌人那样的快乐。

二十以后成了”都市人“,这”放野火“的趣味不能再有了,然而穿衣服的多少也不再受人干涉了,这时我对于冬,理应无憎亦无爱了罢,可是冬天却开始给我一点好印象。二十几岁的我是只要睡眠四个钟头就够了的,我照例五点钟一定醒了;这时候,被窝是暖烘烘的,人是神清期爽的,而又大家都在黑甜乡,静得很,没有声音来打扰我,这时候,躲在那里让思想像野马一般飞跑,爱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够了时,顶天亮起身,我仿佛已经背着人,不声不响自由自在做完了一件事,也感得一种愉快。那时候,我把”冬“和春夏秋比较起来,觉得”冬“是不干涉人的,她不像春天那样逼人困倦,也不像夏天那样使得我上床的时候弄堂里还有人高唱《孟姜女》,而在我起身以前却又是满弄堂的洗马桶的声音,直没有片刻的安静,而也不同于秋天。秋天是苍蝇蚊虫的世界,而也是疟病光顾我的季节呵!

上一篇:古诗文书写下一篇:分析人物特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