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郑寓言两则(共10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3)引导评议,齐读。(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6)指名读,评议。(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1)指名读第4节,评议。(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3)齐读第4节。(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作业设计:1.比一比再组词
悔()梅()
叼 叨
屈 窟
隆 窿
2背诵这则寓言。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想法已经丢
后悔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寓言
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
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亡羊补牢》教育我们做错了事,若及时补救,还不算晚。《南辕北辙》揭示了如果背道而驰,行动与目的相反,则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道理。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句子意思,应该放手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学生平时对古代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前我便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做好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上课时勇敢、大胆地质疑。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后悔、盘缠”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寓言中得到教育,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手段:PPT 课前准备
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收集寓言。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附: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六、写字练习1、抄写生字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3、抄写词语寓言
品读9课《寓言两则》 10课《惊弓之鸟》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小学 张燕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小学
(2)课时:1
(3)学科:语文
(4)学生准备:
读熟课文,做简单批注。
搜集与《寓言两则》和《惊弓之鸟》有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9《寓言两则》10《惊弓之鸟》
【教案背景】
我们诸城实验小学特别重视课程教学改革,注重课程教学思维整合,每个单元在字词过关、课文过关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课文拼读,【教材分析】
《寓言两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当再丢羊时,才把羊圈修好。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却朝北走。别人提醒,他却满不在乎。用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明确两篇课文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明确每篇寓言的寓意。
【整合内容】
课文第9课《寓言两则》第10课《惊弓之鸟》
关于独善其身名人名言,《南辕北辙》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书香润年华》第十一组前三首
一、导入
1、回顾本单元主题。(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同学们,无论是寓言故事还是成语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思考和共鸣,这就是寓言和成语的无穷魅力。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和一个成语故事。齐读9、10课
课题。
二、朗读感悟,升华感情
(一)、学习第10课
你能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1、我读我思我发言
自己边读课文边思考:为什么说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划出有关的词句体会感悟。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做的。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仔细观察、自信)
(2)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射箭技艺高超,分寸拿得恰到好处)
(3)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
注:在和学生分析重点段落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
5、你们喜欢更羸吗?(可能喜欢的比较多)如果有有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你会拉弓射箭吗?
出示大雁图片下面附有文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一位热情、勇敢、翱翔于天空的精灵。(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
4、明确题意:《惊弓之鸟》什么意思,你读的哪些寓言故事和意思接近?(要强调“之”的意思,意思接近的成语:《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打草惊蛇》,加强主题资源的整合)
(二)、学习《寓言两则》
1、揭示课题的意思:
《亡羊补牢》理解:“亡” “补” “牢”各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内容,你怎样理解“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理解“辕”和“辙”的意思,并出示幻灯片“辕”和 “辙”的图片。这样更形象、直观。
2、我读我思我发言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两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
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1)《亡羊补牢》在让学生明确故事内容寓意,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明确丢羊人的性格特点,(不听劝告、知错就改)
(2)《南辕北辙》重点通过想去楚国的人和他朋友的对话以及“越„„
越„„”“越„„越„„越„„”句式的理解来体会想去楚国的人的固执的特点,指导朗读。
(3)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引出寓言的特点,是用假托的故事
和拟人化的手法,来告诉人民一个深刻的道理。同时让学生讲讲《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老师可作补充)魏王安厘王想攻打赵国,谋臣季梁想劝他,于是借这个故事来劝他不要攻打赵国,终于成就了霸业。
(4)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金钱,按照楚国人的做法,能不
能到达楚国)(说明: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4)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自己的深刻感受吗?(眼睛近视,而
又不好好保护眼睛,上课不好好学习,利用电脑玩游戏,开发智力。)
三、好段我来写
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丢羊人和楚国人说,选择一位把你的心里话告诉
他。
当学生写完之后,找几个同学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四、拓展阅读
出示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
走进经典名句:
1、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人不怕犯错误,可怕的是一辈子做错事。
3、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莎
士比亚
4、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
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
5、一个人应该学会发现和观察自己内心深处闪烁的微弱的光亮,而
不仅仅是注意诗人和圣贤者辉耀天空的光彩。——爱迪生
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7、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学生自由读——浅谈理解——个人展示读——齐读。
六、作业
继续阅读你喜欢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为故事会做准备。
七、板书 设计
亡羊补牢:知错就改 为时不晚
寓言两则
南辕北辙:目标行动一致
惊弓之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推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完,自我感觉还不错,孩子们各抒己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孩子都能抓住课文重点,紧扣文本,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当展示大雁的图片,激起了孩子的环保意识,对于《南辕北辙》背景的介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寓言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写话训练写得也不错,有的学生还用上了许多名言警句:“人非圣贤,孰能无错”。还有的特别炫耀的和去楚国的人炫耀:当代的科学技术以及交通工具的先进,在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的整合,以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由于时间的限制,《寓言两则》学生读的时间有点少。编写教案说明 :
“自主互动、读写互补”单元主题系列化教学法,是我校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小学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教学法,它是整合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分六种课型进行教学。这六种课型分别是预习过关课、字词读写课、课文品读课、拓展阅读课、主题习作课、综合实践课。在这六种
课型中,教师要把三级课程尽可能地进行整合,并确定每节课读写的训练点及主题阅读需要拓展的内容。
我们的研究首先从单元整合入手,讨论每一单元的主题和习作方法,然后有机地进行整合。其次,我们致力于对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的研究,我们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致力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课文,发现问题并和大家交流,把自主观察、实践放在首位。同时,我们还解决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和习作脱节的问题,训练学生学以致用。让孩子从“读”中悟出“写”的“技巧”,从“写”中悟出“读”的“意义”。在每一种课型中,我们把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文本意蕴的侧重点、语言范式的训练点作为切入点,使读写结合最优化。上面是我针对我校的六种课型编写的第三种课型的教案:
一.课文主旨:
1.《智子疑邻》主旨:此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2.《塞翁失马》主旨:这个寓言告诉人们: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引出好的结果,因此要辨证科学地看待事物。
二.文学常识:
《智子疑邻》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是战国末期著名______________家。《塞翁失马》选自_______________,此书为_______汉淮南王__________等编著。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不筑,必将有盗()2.暮而果大亡其财()...
3.人皆吊之()4.此何遽不为福乎()...
5.居一年,胡人大入塞()6.死者十九()...
四.下列加点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暮而果大亡其财 / 马无故亡而入胡B.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上使外将兵 ....
C.胡人大入塞 / 胡不见我于王D.丁壮者引弦而发 / 下车引之 ....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不筑,必将有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暮而果大亡其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彭阳县第三小学
杨平福
一、教材及作者简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 后期成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列子》被禁。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藏于内宫秘府。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有的人也说是列子所著,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重难点精析
1、理解题目,提出质疑(1)、弈:下棋 学弈:学下棋(2)、根据题目提出问题。
归纳:和谁学下棋?学得怎么样?结果如何?
2、初读课文,自由学习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4)、齐读,把没读懂的句子勾画出来
3、、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2)理解句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
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
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
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
之:另一个人
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4)、理解④⑤句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3、互动答疑
(1)、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2)、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3)、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4)、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4、随堂检测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通: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2)、《学弈》中弈秋的两个徒弟,一个___________;另一个___________。所以,学弈的结果不同。
(3)、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1)、通:全的意思。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2)、一个学下棋时专心致志;另一个三心二意。(3)、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七、板书设计 学奕
专心致志
则成 三心二意
则废 态度决定一切
八、课下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
九、教学反思
翻译文言文必须做到字字落实,同时因为相当于文言文的字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所以应引导学生逐字精读、积极思维、比较归纳、总结规律。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第二课时
1、激趣导入
师:在我国古代春秋末期,有位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是„„? 学生齐答:孔子。
师:孔子说过很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2、重难点精析
(1)、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屏幕显示课题:“两小儿辩日”。师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两个小孩辩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师:太阳有什么好辩论的?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到底讲的怎样一回事。(2)、熟读课文。
A师:让我们先自己把课文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B 师:好,读过后你感觉如何?
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并提出读书时的疑问。
C老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难字,屏幕显示出字形、字音。D集体朗读全文。
E学生听范读,听后再自由读一遍,接着再集体读。(3)、课文翻译。A复述故事。(即翻译)
读了这么多遍,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吧?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一遍呢?
B故事复述完后,让学生提出翻译时遇到的困难,老师即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解释。屏幕上显示出全文和重点词注释,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口头上进行翻译。然后请二名学生,一读一译交叉进行。
(重点词解)
以:认为。
去:距离。
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两个通假字)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3、互动答疑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5)、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6)、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4、随堂检测 A解释下列加点字:
(1)、见两小儿辩斗()..(2)、问其故().B句子分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C两小儿辨日给我们的启示是?
(答案:A辩斗:争论。故:原因B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C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七、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小儿A
小儿B 观点:晨近午远
观点:晨远午近理由:大则近,小则远
理由:凉则远,热则近学无止境
八、课下作业 1将短文改写成剧本。2练习演一演两小儿辩日。
九、教学反思
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使学生学有所“得”。一得:得到关于做人的启示。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争论,向他们询问争辩原因,两个小孩各执一词,听完后孔子不能断定谁是谁非了。这个传说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如两小儿喜好探索,不耻下问。他们这种善于发现,勇于争辩的精神是可嘉的,值得后人学习效仿。
教师寄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重点)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重点)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难点)助读资料
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关于《庄子》:《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惠子相梁》
一、导入
俗话说,朋友易得,知音难求。俞伯牙和钟子期结缘于一曲《高山流水》,演绎了一段 感人肺腑的知音佳话;诸葛亮感动于刘备的三顾茅庐、思贤若渴,从而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了一番感天动地的君臣美谈。在战国时代,也有这么一对契友,他们就是庄子和惠子,他们各有各的思想流派(道家和名家),各有各的身份地位(平民和宰相),各有各的人生追求,甚至一见面就互相抬杠,争斗不休,你看,他们两人又将见面了,一场斗争又将上演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他们俩人身上的一个小故事------《惠子相梁》。
二、初读,读准字音 惠子相梁()()鹓鶵()()梧桐()鸱()醴泉()吓()........
三、再读,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来,欲代子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1、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形象分析
庄子:
惠子:
五、课堂小结
六、达标检测: 阅读《惠子相梁》,然后回答问题。
1.《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3.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腐鼠,讽刺了惠子的目光短浅。
B.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是借讲故事讽刺了惠子,收到既尖锐痛快而又余味不尽的效果。C.庄子向惠子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即无心于功名利禄,不屑于争夺惠子的相位。D.从文章中可看出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碌且心胸狭窄、无端猜忌别人的人。4.文中哪几个词能够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呢?
5.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6.请发挥你丰富的想像力,为本文加个结尾。
第二课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一、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对庄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上一课里,庄子狠狠地嘲讽了惠子一番,相信大家的印象一定还非常深刻,这篇文章里,他们两个人又怎么了?现在,让我们来齐读课文,在朗朗读书声中,找出答案。
二、初读 读准字音 濠梁()鯈鱼()循其本()...
三、再读 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五、拓展阅读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
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③运:挥动。
斤:斧头④听:任凭。
⑤宋元君:宋国国君。
⑥质:对手。
⑦夫子:指惠子。
思考:这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意思?
六、课堂小结
七、达标检测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鯈鱼出游从容()()(3)是鱼.......之乐也()(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4.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20《庄子》故事两则 第一课时
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1、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五、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 庄子清高自守。
六、达标检测
(一)1.游刃有余 望洋兴叹(螳臂当车 涸辙之鲋 朝三暮四 沉鱼落雁 相濡以沫 等)2.庄子拜见惠子,巧设比喻,既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趣,又以诙谐的语言嘲讽了惠子对名利的贪婪。3.A 4.恐、搜
5.庄子自喻为“鹓 ”,这说明庄子是个志向高洁、淡泊利禄、厌恶功名的人。
6.示例:惠子闻之,笑曰:“子为冤处,吾非鸱也。闻子来梁,故使人索之。见子之心,其切如是,岂敢‘吓’子焉?” 第二课时
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1、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五、拓展阅读(附译文)译文:
(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 4 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七、达标检测
一、朗读:姓名:
1、《亡羊补牢》共有()自然段,《南辕北辙》共有()自然段。
2、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二、生字新词:
1、给下列生字和多音字注音。
生字:寓()则()窟()窿()狼()
叼()街()劝()悔()盘()缠()硬()
多音字:羊圈()
注意:“叼”“悔”的写法和笔顺。
2、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
寓言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提醒把式盘缠硬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三、相关资料:
阅读其它寓言故事,记录寓言故事的名字。
四、理解内容:
1、通过预习课文,我懂得了。
2”画出有关的句子。
兴胜小学邓良库
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内容,语气都符合儿童的口味,我本想这样的课文我们的学生肯定喜欢读,估计学生在家里已经读了很多遍,对内容相当熟悉,我只做些简单的点拨即可。我的设计理念是由“寓言”导入。先介绍寓言是文章的一种体裁。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寓言的寓意。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并拓展。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麻烦:在检查学生预习时,一问三不知,和我的预想截然相反。于是,我果断的调整教学思路。我啥也不讲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课文读五遍。读完五遍后我再提纲挈领式的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结果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全弄懂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觉得反复的阅读是最简单最有效语文教学方法。特别是针对农村小学生,由于农村小学生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课外识字量小,课外读物缺乏,教材是绝大多数农村小学生的主要阅读资料,加之农村家长对学生期望值不高,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问不管。学生回家后几乎不读书读,老师布置阅读任务和预习任务对农村小学生几乎形同虚设。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很完美,有的教师教学基本功也很扎实,工作也很认真负责,但是课堂效率就是不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老师付出得多而学生收获的少。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学生读的不充分,学生对课文不了解,只是在老师的带动下对课文略知一二,仅仅停留在表皮。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在教学前,我努力思考应该怎么样教授,才能让孩子在短暂的课堂上明白这两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于是,边看书,边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课本想:这两个人的表现有趣极了,第一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没有长高,好着急,于是自己认为想了一个“好”办法,“好”辛苦地将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认为的“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死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这个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这几个好字,作为本节课的一条线,作为板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学习好轻松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划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的自然段,一共有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讲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填空的形式:“宋国有的农夫,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并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然后自己提示学生,“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说明他心里好——学生立刻会说焦急;我们接着分析课文,让孩子边读书边思考,当我写出“好”办法时,学生有不同意见了,于是我请同学们分析原因,有的同学说这个好办法实际上不好,因为禾苗都死了,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个好办法,让禾苗长高了,于是我提醒学生注意好的双引号,很快同学就明白了是反语,是这个人自己认为这个办法好,而实际上办法并不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整节课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中,在学生的哈哈大笑中度过,我们“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