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工作反思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教学工作反思(共11篇)

英语教学工作反思 篇1

冯 爱 萍

教学反思:

本次鼻饲法准备工作授课之前,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小调查,先明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学情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方法与手段,并预测教学过程中能出的学生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做到课前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以及沟通效果等方面随时保持反省,并能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最后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反省,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水平,为以后的教学夯实基础。

本次课心得一:在讲课过程中,设计任务和问题时应做到基本的公平和任务量的均衡。在任务中,既有图像,又有录像,又有学生情景表演,教材辅助,比单纯讲解课本上的内容效果好的多。

心得二: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连续的学习能力,做到“授之以渔”。鼓励学生小组讨论、提问、展示讨论结果,鼓励学生上台来展示学习成果。让大家来一起分享每组的学习成果,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集体打分,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攀比”心理,使学生学习水平整体提高。

心得三: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兴趣,“无所畏惧”。

心得四:在整节课中,不管是接受知识快的,还是慢的,教师主要给学生以“正面、积极”的评价,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英语教学工作反思 篇2

关键词:优化设计,尊重

1 总结精彩片断, 优化设计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往往给人以自然, 和谐, 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 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 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有时候是语言说话不当, 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 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 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 难易不当。等等对于这些情况, 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 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 要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 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

例如:我在“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 (一) ”中新课引入

原来是出于复习整式乘法的计算和揭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的目的, 作如下设计: (多媒体展示)

先引导学生分析左边是做整式乘法, 右边即将左边各式反过来, 我们把它称为因式分解, 接着给出了它的定义, 然后让学生判断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 哪些是因式分解, 哪些不是?

产生问题:通过这组练习发现, 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概念并没有弄清楚, 易将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混淆。

分析原因:复习了整式乘法计算, 强调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 没有足够突出因式分解这个重点, , 不利于学生对因式分解这个新概念清楚地认识。

改进设想:排除干扰因素, 开门见山地引入, 可由m (a+b+c) =ma+mb+mc反过来, 得到ma+mb+mc=m (a+b+c) , 从而直接给出因式分解概念, 突出重点。

2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事实上, 有意无意伤害学生的教师可以说是有很多。如果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 立即批评, 要他坐下。学生能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本身一点就是勇气可佳。更何况他举手回答问题, 说明他在认真听课, 他在思考。久而久之, 学生肯定不会在上课时回答问题了。有的教师经常会说我上数学就是没气氛, 举手的学生就是这么几个。我想上面这点会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差生, 教师的态度可能会更差一些, 考不及格不会给好脸色看, 还不停的说他学习这么差, 成绩是倒数的, 拖班级的后腿……虽然学生只是小孩子, 但他们也有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 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3 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 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 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 学习态度, 学习能力都不一样, 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 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 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 让学生多多思考, 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则要降低学习要求, 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 让学困生, 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 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对于书各别特难的题目可以不做练习。

4 反思课堂上是否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

例如我在教公因式概念时, 通过以下三个问题引入多项式的公因式概念, 探讨确定一个多项式公因式的方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

问题1:为什么375×2.8+375×4.9+375×2.3可以写成375× (2.8+4.9+2.3) ?依据是什么?

问题2:能把ab+ac+ad写成积的形式吗?你能说出理由吗? (分析得出公因式概念)

议一议下列多项式的各项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 试找出公因式。

问题3:如何找多项式的公因式? (学生讨论, 交流)

说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产生问题:学生在找公因式时, 不能找完整。

分析原因:正确找准多项式的公因式是个难点, “议一议”中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 急于求成了些。

改进设想:“议一议”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允许学生采取小步走的方式。如3x2-6x3的公因式看出是3, 可予以肯定;看出是x也予以肯定;看出是x2也予以肯定……这样可给学生以自信, 然后让他们自己通过比较发现3x2作为公因式最好, 此时两项中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全部找出来了, 这样就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深入地理解公因式概念。

通过这节公开课使我清醒的认识到:

(1) 教无定法, 但一定有优劣, 要想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并非易事, 关键是要备足学生, 对他们的混淆点、难点、疑点要估计充分, 从而推敲每个教学细节, 使之设计得更合理。

(2) 学生的课堂活动要充分展开, 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都很重要, 只要他们积极参与了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

(3) 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 是一笔宝贵财富, 但若不再积累, 也会“坐吃山空”, 不能适应知识面日益丰富的学生需求, 因而要不断学习, 创新进取才行。

搞好反思高三语文教学工作 篇3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反思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 、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 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 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 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英语期中教学工作反思 篇4

一、从试卷卷面分析,我发现我在教与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三个班的成绩参差不齐,只有三(2)班考出水平,其他两个班这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

2、三(1)、三(3)班课堂纪律散慢,这也是本次考试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三(1)班,学生上课爱说话,爱搞小动作,很多学生不能集中精神听讲,所以,下半学期特别要提高课堂效率。

3、学生背诵课文,理解句子能力不强。许多学生失分在看句子选择答句的题目上,接下来,需加强学生背课文和对话的能力。

4、备课不够到位,只注重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却忽略了少部分学生的能力。

5、差生辅导工作做得不足,不到位。开展“一帮一”的学习活动,没收到太大的效果。

6、没能及时地发挥家长的作用。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其学习积极性必然会提高。

2、提高课堂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加大英语教学的力度、灵活度。基本方法是:抓好基本句子的教学,突破重难点拓展知识,学困生的课后辅导,为优等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多为待发展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通过经常性的课堂练习使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及时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

3、狠抓课堂纪律,让一些平时爱说话、爱搞小动作的学生能集中到课堂上来,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

4、每班一张花名册,记录每课过关情况。没能及时完成作业、课文内容过关的和上课表现异常的.学生将与家长取得联系,在星期二、三和星期四下午课后进行辅导,直至任务完成才能回家。

教学工作反思 篇5

小学班主任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个复合性角色。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们有了缺点,班主任又该是一位严师,严肃地指出他的不足,并帮助他改正。于是,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既艰巨而又辛苦的工作。说其艰巨,是指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至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说其辛苦,是指每天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以外,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纪律、卫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况。尽管这样,下面我就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主要做法

1、抓好课堂纪律,首先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求学生以同等的眼光看待每一门课。其次,采取相应的促使及奖惩。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上课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及时掌控课堂秩序。让学生在书上学习记一些笔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加强与任课教师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并由纪律委员、小组长记录学生的课堂纪律情况,及时了解反馈。对于违纪的同学给予一定的惩罚,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其重视度。最后,了解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针对个体制定措施,帮助其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2、坚决制止学生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现象,我要求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并且经常布置限时作业,提高学生的作业速度及效率。平时对学生奖勤罚懒,严格要求。在复习阶段,积极配合各任课教师辅导学生开展复习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3、在班级中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们向班里品行及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学习,每人为自己找一个小对手,树立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增强竞争意识。经常进行学习评比,做好奖励工作。

4、重温“守则”、“规范”,强化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努力培养一个“团结互助、守纪进取”的集体。5校会、班会、少先队中队为主要形式,开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品质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6、做好日常行为工作,抓好文明班的评比活动。

7、抓好学风建设,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抓好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8、加强与家长联系,共同督促学生进步。

9、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10、强化班干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班干的作用。

二、经验与体会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班主任必须把工作做得细致,放下架子,与学生多亲近。只有做学生的贴心人,学生才能听之、信之。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敲开心灵之门。如宋焱坤同学,平时上课经常开小差,我发现他原来是因为没在户口,自卑感强,心理不平衡才造成这种情形的。我知道后并没有在课堂上过分责备他,相反却经常与他谈心,他听后想到自己平时的行为,羞愧地低下了头。之后努力学习,在期末检测中成绩进步较大。假如当时不是用爱心去感化他,而是怒斥他,或许会迫使他走上斜路,就大相径庭了。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教导学生要讲究方法。特别是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他们由于性格、心理、素质等并不是我们可以凭一腔热情可了事的。因此有必要晓之以理,先用理论加以开导,阐明学生的任务和班集体的作用,适当讲古代先贤的故事,从正反两面加以激发、引导,从而以理服人。

三.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语言和行动为学生起了表率作用,在出勤、卫生方面做出好榜样。半年来,所教班无一人违规违纪,班级多次被评为卫生优胜班和纪律优胜班。

教学工作反思 篇6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推进课文内容的发展,而不失为一堂语文课?这是我设计教学时的主旨思想。

通过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是把信息技术带进课堂,有利的推进了课文内容的发展。孩子们在课前的预习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月亮诗句,登月图片和资料,及月球其他相关知识,人类对未来月球的计划,孩子们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迅速接受许多课文以外的新的信息。教师在课堂里针对课文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有效的为文本服务,推进文本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充分展开交流与对话。

英语教学工作反思 篇7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 既要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 又要避免简单的重复”。从课程目标上看, 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 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 (1) 知识方面, 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 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 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2) 能力方面, 尽管初高中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但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 尤其是识记层面, 而高中要求则主要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这一特点在初高中课标内容的要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初高中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状况说明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 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系, 却要求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这种脱节现象, 导致高中师生普遍感觉历史新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 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体验, 否则学习和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 但现在的高中生在这些方面明显欠缺, 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众所周知, 尽管历史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 是不可替代的一门国家规定课程, 但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冷门”、“副科”, 学生初中历史学科基础普遍薄弱, 学校、学生乃至社会都不够重视。此外, 在学习方法上, 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 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升入高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如此, 这些因素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不少障碍。另外还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我们浙江初中学习的是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 而高中采用的却是人民版的《历史》, 这可能会造成在知识连贯性上出问题。二是目前的初中教学对历史学科相对不够重视, 中考开卷考试, 因而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具备进行高中历史学习应有的知识基础。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探究

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偏多, 学时偏紧, 这使教师感到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因而教学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 要认真研读课标, 做到游刃有余

可以说, 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若离开了课程标准, 教师们就无法上好历史课。但目前, 教师们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以及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 大多为教科书所束缚, 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就无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形在新课程推进初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明确要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 认真领会、吃透课标的内容标准, 它们是整理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 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 用活教材, 这种新教材观为高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提供了依据。此外, 作为高一历史教师, 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 使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互嫁接。

上述新教材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 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把教学内容系统化, 使之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又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

2. 关注学生学习状况, 提高教学有效性

面对高一新生, 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 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学习的状况, 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 做到对“新旧知识”心中有数, 教学详略得当, 有的放矢。课堂上, 学生手头练习材料中已介绍的问题可略讲甚至不讲, 提示学生课后自己去看即可, 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面对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的现状, 教师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 增强通史意识, 这既是对初中基础学习的“补课”, 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历史教学中, 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 就必须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 高中学生理解抽象问题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有所提高, 感兴趣的领域也更为广阔, 要求独立思考和表现独立人格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 教学活动要围绕高中新课程标准, 以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变化的需要。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 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首先, 以历史知识为载体, 运用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 在历史教学中, 创设讨论的氛围, 鼓励学生争论, 教师及时点拨, 使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学生在讨论中增长了知识, 同时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其次, 充分利用历史材料,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即从全新的角度以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的历史原始材料, 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综合所学知识, 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论证。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资源, 指导学生提取有用信息。另外, 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应注意总结历史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综观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学会领悟学习历史的真谛。

3. 倡导师生互动, 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为载体。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又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 从而养成感情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意志坚强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 创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 而是予以肯定和鼓励,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途径。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最终使学生乐学、会学, 并且学实、学活, 改变学生轻视历史课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与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对于听课, 应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包括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的引入及形成过程、例题的解法思路和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思”包括勤思、善思、深思、反思, 要学会举一反三。“记”必须服从“听”, 记好要点、疑点、解题方法, 教学中需要学生记的地方, 留时间让学生去记。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前就有必要提出预习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有选择地记笔记。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 使其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根据新大纲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 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 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编演历史剧, 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电脑课件等。此外, 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的平台, 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悄转变。

英语教学工作反思 篇8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科实践教学反思与构想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68-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指出要“……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目标部分指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高等院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解决与社会环境发生问题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入地掌握工作方法和技能,以此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者的重要和紧迫的任务[1]140-143。这其中,实践教学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

一、社会工作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基本上是实验课程、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这样几个环节。从形式上看,这样的设置似乎满足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要求,但这是不是真正的实现了这些设置的初衷,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不是真的从中得到了培养。据笔者了解,这其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其一,实验课程的学时设置不合理,实验开展形式化。实验课程学时的设置往往是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随意设置几个学时,并没有认认真真地去挖掘课程本身的内容,到底该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哪些能力,多少学时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导致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课时去衡量实验的设置,而不是因课程目的而设置实验。另外,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指导老师基本由任课教师替代,理论学时侵占实验学时的现象似乎成为常规,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否似乎不是老师们关注的重点,而在于实验报告是否上交,能否应付学校的教学资料的完备要求。

其二,实验室利用不充分,形同虚设。表面上看,实验室的硬件基本上齐全,但是这些实验室是否真正的投入使用是个大大的问号。据了解,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师,实验课程的开展基本由任课教师替代,那么任课教师在开展实验课程的时候倾向于在教室应付了事。

其三,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缺乏,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检验。目前学生们实习的社会工作机构主要有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民政局、街道办事处等,这些机构从事的基本是“行政性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意义上的实习基本无法实现。

二、社会工作本科实践教学实施的构想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具备社会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在实践教学上认真地思考和设计。

第一, 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不管是专业带头人还是专业教师,都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主、应付实践教学的局面。

第二,开发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有章可循的工作。在开展实践教学前,应该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做出一个整体的规划,为实践教学的稳步开展提供参考,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情况不断改善,为培养学生的实际社会工作能力做好铺垫。

总体上讲,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可以设置这样几大模块:

专业思想教育模块。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不高,大多数学生是被调剂而进入本专业,对专业的认知还不到位,因此通过安排学生参观社区、儿童福利院、老人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等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机构,让他们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进行了解,为进一步的社会工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社会调查研究模块。这个模块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熟悉社会工作研究的过程。主要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软件应用实验、社会调查综合实训、社会调查实习三大环节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验课程中可以进行“选题”等社会调查研究各个环节的实验,社会调查综合实训时可以针对某个选题进行研究设计。社会调查实习中可以根据综合实训中的研究设计进行实地调查,再结合调查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

社会工作实务模块。这个模块的设置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社会工作能力。主要的环节有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训。心理咨询、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类课程实验,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开发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单面镜观察等方法,促进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设置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综合实训环节,综合实训环节要整合整个方法的知识进行实务的模拟。在社会工作机构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可以检验学生们的实际社会工作能力,并发挥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对实习基地的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进行调查,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对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进行思考,为毕业论文和课外学术制作提供现实素材。

课外能力提升模块。通过课外的大学生“挑战杯”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进行检验,通过志愿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认识和内化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第三,具有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其一,规范保障。要制定完备的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实习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在教学大纲中应该体现教学目的、教学具体过程、学生的考核方式。这是实践教学科学性与规范性的保障。

其二,人才保障。要有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和实习教学负责人。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实验的开展,这样的老师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熟练的社会工作技巧和方法、精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实习教学负责人,专门负责社会工作实习的动员、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联络、社会工作实习过程的监控、社会工作实习的反馈。

其三,基地保障。尝试“走出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必要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生专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的重要保障。对于社会工作机构欠发达的城市来讲,可以尝试“走出去”,到社会工作发达的地区寻找校外实习基地

其四,投入保障。首先,加大社会工作实验室的经费投入,真正发挥实验室的作用。目前虽然许多高校建有实验室,但功能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比如,可以增加个案工作室的数量,容纳更多的学生开展个案工作实验;可以增加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的数量,基本达到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综合实训提供保障。其次,突破体制限制,加大力度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目前大多高校为了学校的发展,坚持引进相近学科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整个师资队伍出现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师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缺乏,导致实践教学的开展流于形式,比如,小组工作实验中,让学生分组开展小组活动,学生开展之后教师应该给予点评,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感觉点评表面化,学生也认为教师最后的点评不能一语中的,感觉实验课程开展的效果不好,流于形式。再次,增加教师进修培训的资助。社会工作专业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讲都是新办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可以鼓励教师到重点院校进行课程进修,可以选派教师到香港等社会工作发达的地方进入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会工作项目的开展,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指导技能。最后,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待遇,提高教师积极性。据了解,目前高校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教师基本由教研室的教师替代,由于没有完备的实习教学体系,这些指导教师一方面要联系实习单位,一方面又要组织学生的实习动员、实习跟踪指导、实习答疑、实习报告批改、实习分享。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的付出与获得严重脱节,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三、小结

社会工作专业是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社会工作者,必须立足现实,挖掘资源,对实践教学进行认真的设计,并不断地调整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多样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需要一个较好的效果评估体系,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

教学工作反思 篇9

1、作为青年教师我要虚心请教老教师,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青年教师有丰富的知识,但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是不足的,还应有待于老教师的指点,我还需要虚心、虚心、再虚心,这也算我对自己提出的希望吧。

2、通过教师教案评比,发现自己的教案有问题,作为教案最起码要显示出课的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步骤、导入新课的方法、新课的讲授方法。而有时由于时间、思想认识不到等原因教案写的不充分,没有写清怎么引入新知识,怎么突破难点、重点,也看不出教学方法,甚至有时连教学步骤都没有,教师讲授知识不能光向学生讲授知识点,而是应加上一种艺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艺术就是教学方法的体现,涉及到是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是用语音表达,还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是用板书,还是用投影等等。而且,作为青年教师必须做到规范教学,上课有教案,做到堂堂有教案,任何种类的课都应有教案,没有教案是不能上课的,应当有作业批改记录,认真记载学生学习情况。

教师教学工作反思 篇10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教学工作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过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数学教学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对“减负”工作的反思 篇11

一、学生负担重的表现

1.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为了突出素质,就出现了什么都重要、什么都要学的倾向。这样在教科书的使用、课程的安排上就表现出带有倾向性的观点,比如要和国际接轨、必须学好外语、增加体育课的课时……组织编写各种读本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小学一年级各种课本和练习册共9种,五年级竟多达15种。这样就产生了书本多。有了课本,就必须要上课,因此就出现了课程多的现象。

2.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还表现为作业多、考试多。

随着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学科可供学习的内容不断膨胀,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却有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在重组过程中,有一部分内容原来是所有学生必学的,可能在新课改当中就把它调整为是不必要的,或者是学生自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出于各种担心,还是会把一些教材里没有的东西补上去,这样的确增加了学习的内容。现在社会发展非常快,社会对学生也多了很多新要求。比如说三十年前小学阶段不用学英语,而如今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已经渗透到小学阶段。同时,其他课程的要求又没有减少。

3.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还表现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一所好的学校,肯定具有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势。为了使孩子能进一所理想的学校,家长都在想办法给学生“加餐”。有偿家教、辅导班就是家长特别看重的途径,从而产生补习多、竞赛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严重不足的现象。

二、如何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

1.要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充分地调研,针对目前学校工作的实际、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研究,改变工作作风,真正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有效地指导,不能只靠发文件。制定有指导意义的课程设置纲要,严格规定教科书的使用,合理设置课时计划,删减一些形式性的教材,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减负的作用。

2.切实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考察学生的能力,可以通过必要的测试进行。地方政府要正确引导对学校工作的评价,降低成绩因素的比重。引导学校、家长、社会改变对学生评价只看成绩而忽视能力的倾向,比如可以尝试“分层作业”、“我的作业我要做主”等方法。

3.尽可能使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这几年政府也在不断强调这个问题,但实际还是在拉大资源不均的差距。目前,政府和教育部门所提出的省级标准化、中心学校、定点学校、非定点学校评比:实-际还是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是先重点后一般,导致条件好的学校越好、条件差的越困难,好的教师不断地向好学校流动,使资源差距更大。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门要下功夫了解学校的实际,从基本配置做起,按照学校需要合理配置,不搞统一标准。教师配置考虑年龄结构,按岗配置。这样在资源配置基本一样、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条件下,才能使学校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减负”,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提质”。只有把负担减下去,把质量提上来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准确地说,减负不仅是减轻作业负担、课业负担、考试负担,政府、学校、教师观念的转变才是真正的减负。

作者单位 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滦村小学

上一篇:致高二的我作文下一篇:经典作文素材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