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装备管理制度(共8篇)
一、医学装备论证制度
1、各业务科室根据临床工作需要按编报设备更新或新增计划,3万元以上设备应填写计划论证表,由设备科汇总后,交医学设备管理委员会讨论,形成计划,并由院长批准后执行。
2、购置大型(甲、乙类)医疗设备,必须先编写可行性报告及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申请表,报省卫生厅批准后执行。
3、属于政府统一采购范围的医疗(含教学、科研、办公)设备购置,应将计划上报,县政府采购部门批准后,报相应的采购机构实施。具体工作由设备科负责办理。
4、对紧急情况或临床急需的医疗设备,应由使用科室提出申请,交设备科整理后,提交专门会议讨论通过或院长批准后,交由设备科优先具体办理。
5、各业务科室不得自行对外签定订购合同或向厂商承诺购置意向。
6、各类设备所需的耗材、配件应做好计划,由设备科审核,报分管领导批准执行。
7、对于赠送、科研合作、临床试用或验证的医疗设备,必须按程序办理相关于手续,并经医疗装备管理委员会讨论审核,院长批准后方可执行。如违反规定,造成的医疗事故
购须由医院与供应商签订有关统一的合同或协议书。设备科需根据招标要求或与供应商谈判结果草签合同或协议书交院长审核同意后,方能正式签订有关合同或协议。使用科室不得擅自向厂商承诺采购医疗(含教学、科研)设备,若采用试用方式,需经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试用,试用后仍须按照本管理制度进行采购,对未中标的试用设备医院不承担任何使用损失的补偿。
二、医学装备决策、购置制度
1、有证的原则:
所要选购的医疗器械和设备(不论进口的和国产的)必须具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产品应是经医疗器械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合格准入市场的产品,对无证产品不得购买。
2、经济原则:
(1)价位合适,采购方便
凡国内产品在性能、质量、售后服务上能满足要求的就不必引进国外产品,凡只需进口关键主机的,其配套附属设备可在国内购买。
(2)追求高性能价格比和低成本消耗
设备的性能同价格是相对矛盾,高性能必然会是高价格。应在满足临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使设备的价格尽量压低,即要追求高性价比。耗材是仪器设备工作所必需的成本消耗,如:水、电、汽、试剂、纸、导管等。因此在选购器
性能可靠、技术先进、易于操作,至少五年不落后的高、精先进设备。
(4)对于量大、面广的普及型仪器设备或无什么特色的临床应用型仪器设备,在追求高性能指标与实用的关系方面,应以实用为原则,避免设备资源的浪费。
(5)在购置进口仪器设备和国产仪器设备的关系方面,凡是国产仪器设备能满足临床要求,技术成熟,性能可靠的,应尽量采用国产设备。
5、等级原则:
医院的装备既要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又要符合卫生部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关于医院等级评审中分级管理标准的配置规定要求。技术参数在同类产品中比较突出领先。要防止由于因信息不灵而引进淘汰产品。
(1)产品成熟
产品成熟是指该产品为非试制品,而是经过临床大量实践检验、有广大用户基础的。对厂商首次推出的试验器械设备不得轻易采用。
(2)质量上乘
质量上乘是指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及耐用性在同类产品中是领先的。
(3)相信名牌
名牌产品是对应生产商通过对其产品的性能、品质、工
箱验收、数量验收、应用质量验收。
2、验收工作必须及时,尤其是进口设备,必须掌握合同验收与索赔期限,以免因验收不及时造成损失。
3、医疗器械(含科研、教学)验收由使用科室负责人、设备科负责人与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医院分管领导、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保障监督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或组织及供应商代表共同参加,若是进口商检的设备,须由当地商检部门的商检人员参加。验收结果必须有记录并由各方共同签字认可。
4、对验收情况必须详细记录并出具验收报告,严格按合同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逐项验收。对所有与合同发票不符的情况,应作记录,以便及时与供应商交涉或报商检部门索赔。
5、应用质量验收应按生产厂商提供的各项技术指标或按招标文件中承诺的技术指标、功能和检测方法,逐项检验验收,验收结果应作详细记录,并作为技术档案保存。
6、对于紧急采购的急救设备,不能够按常规程序验收的,可以简化程序,先使用事后补办验收手续;但必须由院长签字同意。
7、验收合格的设备应由经手人办理入库手续。入库单一式三联,一联交财会作记账凭证,一联交库房保管作入账凭证,一联交设备科存查。并对验收合格的设备按照国家分
(3)验收人员根据原始凭证,对医疗器械进行验收时应核对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供货单位、品名、型号、规格、包装规格、数量、批准文号、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有效期等是否与单据相符。
5、医疗器械质量验收还包括医疗器械外观性状的检查和医疗器械包装、标签、说明书及标识的检查。
(1)医疗器械外观的性状检查包括色泽、有无发霉、异物情况,包装有无破损等。
(2)医疗器械的包装应符合国家《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及其它相关法规。产品的外包装上必须标明产品注册证书编号。
(3)每批医疗器械应当有加盖生产企业印章的检验合格证和产品注册证书及其制造认可的复印件。
6、验收人员在验收医疗器械时应做好验收记录,并签字保存备查。验收记录应记载供货单位、生产厂商、数量、到货日期、产品名称、规格、产品注册证号、生产批号、有效期、质量状况、验收结论和验收人员签名等项内容。验收记录应保存至超过医疗器械有效期2年。
7、验收工作发现质量有疑问或资料不全、手续不清的医疗器械,应予以拒收,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8、结论和验收员的签字将医疗器械放置于相应的库区,并做好记录。
1、医院的每台贵重仪器设备必须设专人保管和使用,使用仪器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机。使用时必须遵守操作规程,精心操作;要妥善保管,细心维护;保管者有权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凡购入新的仪器,必须先读熟说明书,然后对其仪器技术性能熟练掌握后,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超越使用权限,不得随意改装原成品仪器设备。
3、使用贵重仪器时,需填写使用记录,要详细记录工作状况以备查询。
4、更换仪器保管员时,应办理交接手续,科主任或负责人须在场监督交接清楚,双方签字认可后方可调离。
七、医学装备报废更新制度
1、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不能用于临床使用的医疗设备,应以及时报废。
(1)经检测,维修后技术性能仍无法达到临床应用基本要求的。
(2)仪器设备老化,技术性能落后,超过使用年限的。(3)严重污染环境,危害患者或工作人员安全及健康,改造费用昂贵的。
(4)虽可以修复,但维修费用过大,已不值得修理的。
通常情况下, 医学装备约占医院固定资产的40%左右, 是医院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装备是现代医院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结合点, 管理得当,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和物的效能, 经济效益明显, 而且收效快。因此, 加强医学装备经济管理, 使这部分资产保值, 进而增值, 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学装备是商品, 即具有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 医学装备的管理必然受价值规律所支配, 因此, 遵循价值规律对医学装备实行经济管理, 是调节装备管理的重要杠杆, 也是装备自身商品属性所决定的。
2 经济管理内容
医学装备经济管理的原则是以合理的投入, 发挥装备最佳效能, 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学装备经济管理是对装备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 按时间顺序主要包括前期的市场调查研究, 中期的运行管理, 后期的残值回收和贯穿全过程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内部审计。
前期, 首要任务是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拟选装备进行成本效益预测是决策引进装备的重要依据。市场调查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医学装备需求的调查研究, 包括社会需求, 如在一定范围的地域内, 当地经济及人们经济收入状况, 收费标准、人口密度、病人数量及常发病、周边医院引进装备的现状及布局。二是拟引进装备的生产厂 (商) 家, 装备的性能价格、安全性、先进性、寿命周期、售后服务、能源、材料消耗、环保要求、技术人员等。成本效益预测其实质是对装备投入成本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情况下, 与该装备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预测出正负效益的资金盈亏数值, 保证装备引进决策不失误。
装备引进后, 经安装、调试、验收合格, 即进入使用期, 此期间经济管理内容主要有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和保证装备运行费等。
装备按规定报废、报损后, 应及时进行科学的分类处理, 尽量提高残值回收率。处理时, 少数需特殊管理的装备, 如带有放射源的装备,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医学装备审计是医院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审计内容包括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和经济效益, 装备审计工作贯穿装备经济管理的全过程。现阶段, 我国医院大多数实行内部审计, 因此装备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 实事求是的为审计部门提供有关信息;审计部门要主动熟悉医学装备管理的规律, 注意收集审计信息, 甚至参与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 如大型医用设备的可行性论证、采购、事故处理等。
3 经济管理方法
3.1 融资渠道
装备引进和运行, 都需充足的资金保证, 特别是引进大型精密贵重装备, 初始投资量大, 因此装备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融资。现阶段, 融资渠道主要有: (1) 医院基金。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化, 医院收入, (主要是业务收入) 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会愈来愈大。因此, 医院的发展基金中对装备的投资也应逐步提高, 以保证医学装备的扩大再生产。 (2) 政府投资。包括卫生事业费 (含装备项目的专项资金) 和科学研究费 (争取到的政府投资的各类科学研究基金) 。 (3) 贷款。当医院急需装备又缺乏资金时, 在医院无负债率 (某一时点医院负债总额与医院资产总额之比, 比率愈小, 偿还能力愈强) 或负债率容许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贷款方式筹措资金。贷款有国内信贷和国际贷款。国内信贷由医院与选择的银行直接进行。国内信贷随机方便, 但利率较高;国际贷款目前主要是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外政府贷款。国际贷款无利率或利率较低, 但由政府统一管理, 不能随机选择, 特别是国外政府贷款, 一般要求购买提供贷款国的产品, 医院选择装备的自主权受较大限制。 (4) 捐赠。利用医院优势, 争取国内外企业、团体或个人的捐款或捐赠装备。 (5) 折旧费和残值。在装备寿命周期内, 将装备原值减去残值后的价值, 按有效年限分期支出的费用即为装备折旧费。通常采用年限总折合法进行计算。提取折旧费和回收残值, 目的是装备保值。待装备报废、报损后再新购同类装备, 以保证重复再生产。 (6) 实物融资。主要是指在装备初始投资时, 医院无需一次性投资, 采用装备租赁、有偿占用等方法, 直接从所有权方获得装备, 尔后用装备产出的经济收入或科学研究成果对所有权方进行补偿。实物融资的优势是可缓解医院财务流动资金不足, 提前引进先进的医疗诊治装备。
3.2 合理配置资源
医学装备是经济资源。有限的经济资源与无限的需求是永恒的矛盾, 合理配置资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和重要方法。装备配置合理就是有限的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能。合理配置装备的关键是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和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装备年度计划。计划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 后果极其严重。因此, 年度计划要充分论证, 准确做出需求评价和成本效益预测, 排列轻重缓急;严防盲目采购的短期行为, 切实提高装备投入的效益。
3.3 成本效益分析
装备成本指在装备寿命周期内投入的全部物质资源和劳动资源, 并用货币计量。装备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是选好装备、合理分配装备、充分利用装备的常用方法。由于社会效益在微观上带有非经济性或不可能准确使用经济尺度进行计量的特征, 因此, 成本效益分析其实质是经济投入和经济效益的比较。它是装备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但不是惟一的依据。
4 经济效益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医学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估是医学装备管理及全院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医院总体经济效益评估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医院综合效益评估的一个子系统。开展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认识过去, 说明现在, 预测未来, 以便全面提高医学装备的综合效益。评估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医院整体经济管理素质, 加强经营管理, 实现效益最大化, 而且能够对医学装备的各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推动装备自身管理, 挖掘装备潜力, 提高医院的总体竞争力。同时, 也有利于医院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推动科技进步;有利于装备资产的保值与增殖;有利于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经济效益评估通常采用比较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 综合指标评析法。
4.1 经济效益评估的特点
在进行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时, 通常采用三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既:效果分析、效益分析、效用分析。经济效益的评估只是其中之一。衡量经济效益不能只看到效率而不看到效果。综合使用多种有效手段, 才能全面反映装备的使用效益, 促进装备的科学化管理。经济效益的评估工作是要求用货币形式分析装备所产生的各项服务内容及结果。因为医疗服务的复杂性, 有些医学装备的服务及结果很难用货币形式来表示, 就需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处理后才能应用。
医学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估工作始终是在医院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估工作中展开的。医学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估结果除了支持装备自身的管理外, 更需要与医院总体的管理活动紧密相连, 要能够支持医院一定时期内管理目标的实现。
4.2 经济效益评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2.1 要有科学理论基础。
目前, 对经济效益的评估方法有多种, 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应以管理需要为前提作好评估方法科学性的论证工作。
4.2.2 注重可操作性。
在制定效益评估体系的过程中, 面对大量的基础数据, 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易于采集和处理的可操作性数据。
4.2.3 要实践中验证。
因为医院之间的差异, 造成对评估结果的需求不同。又由于我国医院经济管理起步较晚, 特别在装备管理上, 目前尚无经济效益评估统一的标准。所以, 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制定出来的标准, 要在本单位的管理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并不断根据历史数据进行修正。
4.2.4 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对于目前尚没有参与统计的指标, 应该大胆尝试。随着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医学装备经济效益评估指标的建立和方法一定会更加完善。
4.2.5 投资评估与使用评估要相互印证。
装备在进入医院时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 最终选择的方案是否达到了医院总体效益要求, 必须通过实际的经济效益分析。同时, 正在进行的经济效益评估工作也应反馈到下一次的投资分析工作中。
5 技术效率评估
技术效率是评估医学装备服务负荷程度、潜力、供给合理性和分布合理性的一项敏感指标, 也是当前医院评估中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提高医院技术效率, 建立起以适宜性、高效率和安全有效的医学装备系统, 以效率性, 经济型增长方式, 才能提高人们健康水平, 促进医院持续发展。
技术效率评估的主要步骤为: (1) 查阅资料评估医学装备品目及目的确定后, 就需查阅国内外有关这个品目装备资料。如其发生发展的背景、国内外应用情况、有关评估资料、提出一些什么问题, 推广应用情况等。 (2) 确定评估方案, 确定评估方法和内容, 评估时间安排、人员及分工、经费等。 (3) 撰写评估报告, 根据确定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写出评估报告, 包括医学装备的技术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能发生的社会影响等, 提出政策性建议供决策时参考。
6 成本与价格
无论对非营利性医院, 还是对营利性医院, 医学装备的成本和与该装备相关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都是关系到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中, 明确提出了“以顾客为中心”和“过程方法”的原则, 要求全面理解顾客对产品、价格、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的期望;要求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 追求过程中人员、装备、方法和材料的有效使用, 以便更高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医院可否参考这些原则在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工作中, 降低成本, 合理定价, 用比较低廉的费用为病人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可以探讨。
6.1 医学装备成本的定义和内容
医学装备成本是指医院为保证该装备进行正常诊疗服务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大修费 (包括医学装备、房屋、被服等) 、医用材料费 (包括试剂、卫生材料等) 、低质易耗品消耗费、业务费 (水电费、印刷品费、医疗杂支费等) 、公务费 (相关科室办公费等) 、劳务费 (相关人员的各项支出, 包括工资奖金、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中单位承担的部分及其他补贴等) 。根据研究的需要, 按成本与所发生服务的关系, 总成本为直接成本加间接成本。而按成本与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总成本为固定成本加变动成本。
直接成本:医学装备在医疗服务项目中耗用的可直接计入该项目的成本。包括装备本身及辅助设备折旧、所用房屋及其他固定资产折旧、劳务费、水电费、医用材料费、维修费等。
间接成本:为使用装备的部门提供服务而发生、并分摊到医疗服务项目或部门的费用。包括医院行政后勤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维修费等。可按受益原则分摊到装备成本中。
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相对固定, 不随工作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办公费、劳务费等。
变动成本:成本总额随工作量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的费用。包括试剂费、卫生材料费等。
混合成本:即总额有变动, 但其变化量与工作量的变化不成正比, 如科室劳务费等。
除以上成本分类外, 还可以按成本控制与否, 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按成本平均程度可分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质量成本是为保证满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 以及当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时所遭受的损失。质量成本包括四个方面: (1) 检查成本。通常包括检验人员的成本, 装备成本及管理检查部门的间接成本。 (2) 预防成本。主要包括员工培训费用等。 (3) 失误成本。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内部失误成本, 即产品废弃、返工和与保修有关的费用;二是外部失误成本, 即顾客不买产品所招致的损失。 (4) 实施成本。系指建立一个质量系统的成本, 包括人员成本、文件费用、文具费、印刷费、注册费和审计费等。质量成本管理是指导与质量职能有关的部门和职工对质量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分析、控制、报告和改善的一系列活动。
为使医学装备具有合理的成本, 又保持在良好的服务状态, 必须确定装备的标准配置。装备标准配置是在保证装备能正常进行医疗服务的前提下, 对人员数量及职称结构、房屋面积、家具被服、辅助设备等所提出的最经济有效的配置, 它来源于对装备的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标准配置是进行标准成本核算的基础。
6.2 成本核算的概念及意义
医学装备成本核算是按照《医院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 核算医院在投资或使用医学装备的过程中将发生 (投资预测) 或已发生 (投入使用) 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及有关费用的数额和构成, 其目的是预测和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医学装备的成本核算主要有以下作用: (1) 通过成本核算, 促进医院遵循和应用价值规律, 合理利用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提高装备的使用率和利润率, 降低装备的使用成本和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 (2) 通过成本核算, 合理制定医院内部和外部的收费标准, 向政府物价部门提供定价依据, 处理好病人满意和医院生存发展两者的关系。 (3) 通过成本核算, 对医院的经济进行预测、决策、计划、分析和考核, 以便分清责任, 把握盈亏, 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并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投资决策依据。
6.3 成本核算方法
医学装备的成本核算, 实际上是对使用该装备进行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 即核算装备的使用成本。
装备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6.4 医学装备服务项目价格
6.4.1 医学装备服务项目的定价依据。
(1) 医学装备的标准成本。医学装备的标准成本是根据专家咨询和专项调查的结果, 对有关指标标化和量化后获得的。需要标化和量化的指标如下:主机折旧年限、大修基金提取率、各职称人员各项收入总和、装备单项服务的标准工作量及单项服务的占机时间 (不含准备时间) 等, 再按照装备的标准配置核算出标准成本。装备的标准成本具有良好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可作为医院制定和调整收费标准的依据, 是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途径之一。装备标准成本的计算方法与前述成本的算法相同, 只是不计入医用材料成本。由于非营利医院享受一定的政府财政补贴, 因此制定收费标准时应从标准成本中扣除政府补贴部分。 (2) 医学装备的标准工作量。医学装备的工作量是政府物价部门和医院制定收费标准的重要考虑因素, 必须确定科学的工作量。按照卫生部关于大型设备使用率的要求, 每周工作时间为8小时 (每周5个工作日, 全年按200个工作日计算) 。故可以根据装备的额定工作时间, 以及某项医疗服务每一例的平均时间, 核算出该项目的诊疗人次数, 作为该医疗装备的标准工作量。
6.4.2 公立医院参照政府指导价。
非营利性医院的收费标准执行政府指导价, 同时享受免征税收的待遇。由于历史的原因, 现行价格体系中, 有的医学装备服务项目成本高于收费, 有的是成本低于收费, 但收费标准总体偏低。政府将在全国制定医疗服务项目的基准价, 并对不同等级的医院、医生实行分级定价, 优质优价。医院可根据医学装备的标准配置、标准成本、标准工作量核算出收费参考值, 提供给政府物价部门, 以期得到适应成本和市场的政府指导价。
综上所述, 处理好医学装备的成本和价格的关系, 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疗服务要求医院“以病人为中心”, 为病人提供低价、优质的服务, 让病人满意, 但医疗机构尚存差距。这一方面是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成本管理还保持在回顾性的核算水平或单纯讲求经济效益, 停留在算奖金的水平上。另一方面是我国实行的医疗收费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要求。
当前, 我国的一些医院正在进行ISO质量体系的达标和认证工作, 有的医院已经得到认证, 并按照ISO国际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进行质量成本核算, 实行了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成本核算, 有效地提高了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评价的水平。降低了医疗成本, 提高了医疗质量, 获得了良好的成本效益。
在医疗收费制度改革方面, 如对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 应用病种病例分型管理等正在发展和探索阶段, 将成为今后收费制度改革的方向。
7 设备购置资金的估算、筹集和投资回收预测
7.1 资金的估算
正确地估算需购置设备的金额数, 有利于领导决策及财务部门合理安排、计划和调度资金。仪器设备按其规模大小、复杂、精密程度, 投资估算的方法是不同的。一般中小型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简单, 甚至没有, 因此, 仪器设备投资的数额主要决定于主机的价格。而大型设备, 则配套设施多, 要求高, 资金占有量可观。例如:要装备一台MRI, 则要配套房屋, 要建造磁屏蔽室, 要具备空气的冷暖及湿度调节, 要保证电力的供应及稳压和不间断供电等等。因此, 对大型设备的总投资估算, 除主机外, 还应包括配套设施费、运费、安装费、人员上岗培训费等等。
7.2 资金的筹集
目前, 购置仪器设备的资金可来自以下5个方面:
(1) 本单位:
本单位的自筹资金来源于大型设备的大修理更新基金、折旧基金及创收利润。
(2) 政府方面:
财政拨款, 部分设备的免税指标, 国外低息、无息贷款等。
(3) 捐款:
国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的捐赠及国内厂家或有关人士的资助。
(4) 金融机构:
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
(5) 社会方面:
通过租赁方式投放设备或组织股份购设备等。
(6) 供货商或厂家:
提供分期付款的付款方式, 以缓解医院在购置设备时资金暂时紧张的矛盾。在具体实施时慎重考虑分期年限、支付比例、设备价格和利息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7.3 投资回收期预测
在进行医疗设备投资回收期预测时, 可采用下列简便公式, 即:设备投资回收期 (年) =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其中设备投资总额主要是设备购置的费用, 同时也应考虑使用中的维持费用以及由于采用该设备所带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约能源、原材料消耗等的年度开支节约额。当设备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收益累计值达到自购入以来的投入总和值时, 这段使用时间, 称为该设备的投资回收期。回收期的长短直接表示了医院购置医疗设备经济效益的高低。达到投资回收期的医疗设备, 很可能正值它的“黄金时期”, 距设备的更新还有较长的一段时期, 这样的医疗设备才是高效益的设备。对中小型设备而言, 一般希望的投资回收期以1~2年为宜, 对大型设备最好控制在5年之内。
8 医疗设备折旧管理
对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包括仪器设备进行折旧管理, 是指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 把其价值逐渐转移到医疗成本中去, 这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它有利于医疗成本核算, 有助于物价部门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 力求医院按成本收费, 从而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8.1 折旧依据及影响因素
8.1.1 折旧依据。
仪器设备的折旧取决于仪器设备的耗损程度。这种耗损又分为有形耗损和无形耗损两种。有形耗损是指仪器设备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 即机械磨损、元件性能下降等。而无形损耗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仪器设备的损失, 即技术性能上的损失。所以仪器设备的折旧必须考虑其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 以正确反映折旧费的计算提取。
8.1.2 影响仪器设备折旧的因素。
(1) 应计提折旧仪器设备的原始价值。 (2) 折旧的年限:确定折旧年限的原则是:既要考虑仪器设备使用状况引起的有形损耗, 又要考虑技术进步而引起的无形损耗。《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了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并提出了折旧年限的弹性区间。但在卫生系统还没有提出统一的折旧规定和折旧年限, 各单位正在摸索试行。如有的医院以仪器设备原值的10%一15%提取设备更新和维修费用, 实质上其类似于折旧费。 (3) 仪器设备净残值:是指预计的仪器设备报废时可以收回的残余值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后的数额。 (4) 折旧额的计算方法。
8.1.3 仪器设备折旧计算。
仪器设备的折旧计算, 实质上是确定如何将仪器设备的原值分摊到医疗成本中去。目前通行的折旧方法有:使用年限法, 工作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年数总和法四种, 其中后两种属于加速折旧法。
(1) 使用年限法:是按照仪器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提仪器设备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公式如下:
仪器设备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仪器设备原值×月折旧率;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简单明了, 计算容易, 每年计提的折旧额相等, 主要适用于有形损耗大, 且这种损耗又是逐年发生的仪器设备, 如贵重仪器设备及机械类设备。
(2) 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按仪器设备完成后的工作时数、工作次数或行驶里程计算折旧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每次 (小时) 折旧额=原值 (1-预计净残值率) 工作总次 (小时) ;
月折旧额=每次 (小时) 折旧额×当月工作次数 (小时数) ;
此法适用于折旧额与工作量的负荷成正比的仪器设备, 如纤维内镜、救护车等。以上两种计算折旧的方法是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使用次数平均求得折旧额, 通常称为直线法。它在各个年限和月份上其折旧额都是相等的, 基本上反映仪器设备的平均损耗程度, 但没有充分考虑这些设备的技术过时而引起的无形损耗。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仪器设备, 用直线折旧则有些不妥, 应采用加速折旧法, 一般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以实现在使用早期提取折旧费多一些, 使用晚期提取折旧费少一些的目的。
(3) 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使用年限法计算的折旧率的2倍, 乘以逐年递减的仪器设备帐面净值来计算折旧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期初仪器设备帐面折余价值×双倍直线年折旧率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仪器设备帐面净值×月折旧率或年折旧额/12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特点是各年折旧额从大到小呈递减趋势。仪器设备最初投入使用时, 折旧额很大, 而后年限增大, 折旧变小, 属于加速折旧法。主要用于无形损耗大的仪器设备, 特别适用于高科技的电子医疗设备。
(4) 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是将仪器设备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类, 来计算每年的折1日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为该项仪器设备尚可使用的年限, 分母为全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之和。例如某项设备的使用年限为5年,
则其分母为l+2+3+4+5=15, 其分子依序为5、4、3、2、1, 各年的折旧率即为5/15、4/15、3/15、2/15、1/15。将此折旧率乘以该项设备应折旧的价值, 即得各年的应折旧额。
9 医疗设备效益评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医疗服务的价格也在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下, 正在摆脱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逐步改变以往价格严重背离成本的扭曲局面, 逐渐走上按成本收费的轨道。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收费标准作了一些调整, 但仍然存在着收费标准与成本偏离甚大的现象。因此, 无论从控制成本上涨角度出发, 还是从单位内部效益分析的目的出发, 开展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的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9.1 成本分类及结构
(1) 固定成本。
即固定资产的折旧, 是指那些不因诊疗例数变化而变化的磨损和消耗。如设备折旧、房屋折旧及其他固定资产折旧。但单位固定成本则随着诊疗例数的增加而减小。
(2) 变动成本。
即随着诊疗例数变化而变化的消耗和支出, 如材料费、劳务费、水电费、维修费和管理费, 还包括某些按工作量法折旧的设备折旧费。但单位变动成本则是固定不变的, 不随诊疗例数的变化而变化。
(3) 直接成本。
指提供诊疗时直接消耗的部分, 是设备直接占用或消耗的成本, 如设备 (包括主机、辅助设备、共用设备等) 折旧、设备主机用房和辅助用房的房屋折旧、其他固定资产折旧、医用材料费、医务人员的劳务费、水电费、设备维修费等。
(4) 间接成本。
指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消耗, 也就是间接为病人服务的消耗, 如设备、房屋的折旧, 劳务费, 维持医院运行的费用等。
(5) 设备总成本的结构:
设备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加变动成本或直接成本加间接成本。
9.2 成本构成分析
(1)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通过对某些设备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比例关系的分析发现, 可以把设备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材料消耗为主 (变动成本比例较高) 的设备, 其固定成本、主机折旧占总成本的比重较低;另一类是以磨损为主 (固定成本比例较高) 的设备, 其主机的折旧占总成本的首位。
为了降低成本, 对前一类设备必须在增加检查例数和节约材料消耗上进行控制。对后一类设备必须加强维护、保养, 在延长使用年限上努力。
(2)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价值越高的设备其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越大, 而且直接成本对总成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材料消耗则是影响直接成本的第二个因素。间接成本中的管理费用是影响间接成本的主要因素。
为了降低成本, 对于直接成本高的大型设备, 要加强管理和提高设备利用率及材料消耗;控制间接成本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管理费用, 这些管理费用的主要内容是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工资, 全院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和维持医院运转的公务费等。
(3) 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通过企业有效经营应该达到的平均社会成本, 它考虑了正常的损耗和不可避免的损失。
标准成本管理是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成本, 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 其目的是通过对实际成本偏离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找出发生差异的原因, 明确经济责任, 为管理决策提供资料, 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在分析仪器设备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时发现, 这个差异实质上转换了实际工作量与标准工作量之间的差异, 造成固定成本分摊时的差异。所以我们的管理工作要抓住工作量这个要点, 即提高设备利用率。
9.3 设备成本影响因素
(1) 成本变动因素。
主要来自社会的且不易控制的因素, 如材料费、维修费、水电费以及全社会工资指数变化的影响。
(2) 工作量的变动。
诊疗例数的增减将直接影响成本的升降。在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诊疗例数少, 分摊的折旧额必然就多;反之, 诊疗例数多, 分摊的折旧额就少, 成本就会降低。
(3) 变动成本指数的变动。
变动成本的主要成分是材料费、医务人员的劳务费、设备维修费、水电费和管理费。在变动成本的五要素中, 劳务费和管理费用增长较快。
(4) 折旧率。
不同的折旧率将直接引起固定资产年折旧额的增减, 因而导致成本的上升或下降。假设增加一个折旧年限将导致设备成本降低, 降低的程度因固定资产价值的高低和固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大小而有差异。其规律是固定资产价值高, 成本降低程度大;固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高, 成本降低程度大, 是线性关系。
1 0 提高设备经济效益方法探索
1 0.1 大型、通用医疗设备中心化管理制
医疗设备结构精密、价格昂贵、技术管理复杂, 不可能分散布局, 特别是大型、通用的医疗设备, 只有实行中心化管理制, 集中装备, 统一管理, 实行内外开放性服务, 才能产生较大的效益。
1 0.2 专用特需设备专管共用制
医院科研、教学仪器设备, 来自专款专用的拨款渠道, 仅为其任务而服务, 往往利用率不高, 经济效益不大, 完好率也难以保障。为了提高其效益, 在保证科研、教学特定任务的前提下, 大力提倡开放服务的专管共用制。
1 0.3 特种医疗设备施行有偿占用制
对于一些医疗上迫切需要, 使用率较高, 肯定有较大经济效益的特种医疗设备, 在购置前就应明确是属于医院直属管理的设备。使用科室应与医院签订有偿占用的协议, 把设备使用的额定机时、折旧年限和折旧费、收费标准、成本核算、两个效益及奖罚措施等以量化的形式规定下来。充分调动医技人员积极性, 挖掘设备使用的潜力, 更好地为医疗服务, 产生较大的效益。
1 0.4 高效医疗设备探索社会化租赁合同制
印度装备采办管理体制脱胎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国防体制。独立后,随着军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国防科研生产的发展,印度对其装备采办管理体制进行了不断调整,形成了目前的装备采办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年来,为实现地区强国和世界大国的战略目标,印度加快武器装备采办管理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在国防科研和采办程序方面改革力度较大。此外,印度通过加强对外军事技术合作,使军队在短期内拥有了大批先进装备。虽然印度在装备整体作战能力发展上获得了稳步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未实现真正全寿命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合同管理制度不规范以及自主研发能力差等。装备采办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装备采办管理体制
印度装备采办管理体制以国防部为主,航天部、原子能部、电子部等政府机构共同参与。国防部是武器装备的国防科研与生产统一决策的集中管理部门。电子部参与部分军用电子产品的研制与生产,原子能部负责研制、试验和生产核武器,航天部则负责研制和生产火箭、卫星等。
国防部与装备采办密切相关的部门主要有:国防采办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国防采购委员会、国防生产委员会和国防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国防研究与发展局(DRDO)和国防生产局以及采办部。这些部门和机构在业务上既独立,在具体的业务承办上又有所交叉。但在管理层次上大致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级。
决策层主要包括国防采办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国防采购委员会、国防生产委员会和国防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国防采办委员会负责装备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项目分类和监督重大项目进程;国防采购委员会由国防部长直接领导,负责所有“购买”和“购买与自制”类项目(偏向于“购买”)的采办决策以及这些项目采办程序中的协调、管理与监控工作;国防生产委员会由国防生产和供应部长担任主席,主要负责监督印度本国国防生产的所有相关事宜,监督所有“自制”项目的进程。国防研究与发展委员会由国防研究与发展部长任主席,主要负责所有“购买和制造”类项目中需要在本国进行研究开发项目的推进、监督和报告。
管理层主要包括DRDO和国防生产局。DRDO由国防研究与发展部长领导,是国防部长的科学顾问,其主要职能是向政府提供武器装备和后勤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建议,规划部队所需武器装备的设计、研究和开发计划。国防生产局由国防生产与供应部长领导,负责处理国防生产、进口军需品、设备和备件本地化、兵工厂委员会及国防公立事业部门生产单位的计划与管理方面的事务。
此外,国防局负责陆、海、空及后备役、海岸警备队以及军种间的相关工作;国防财政部负责国防预算开支运行工作。
执行层主要是采办部,负责具体采办活动的落实和实施,主要职能是负责具体执行采办全寿命中的各项事务,将国防生产局、DRDO以及各级委员会的决策落到实处,等等。
装备采办管理运行机制
近年来,印度引入欧美国家装备采办全寿命管理理念,采用项目管理和“一体化项目小组”(IPT)方式,以提高装备采办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
装备采办需求生成印度武器装备的需求由陆、海、空三军和综合防务参谋部提出。具体程序是各军种最先提出新型武器装备或系统的需求,或对现役系统进行改进的建议,然后提交给综合防务参谋部。综合防务参谋部根据《国防能力规划》要求,对三军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分析为达到既定的国防能力未来15年各军种所需作战系统,并列出为此要进行的项目和计划。同时将之提交DRDO,由其对技术的可用性、成本预期和技术风险进行评估,这些评估最终纳入各军种的《初步军种定性需求》文件。综合防务参谋部根据多方意见最终确定装备需求。
装备采办规划计划印度装备采办计划包括长期规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长期规划是指15年《长期远景规划》(LTIPP),由综合防务参谋部根据《国防能力规划》要求,对三军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并分析为达到既定的国防能力,未来15年各军种所需作战系统,然后列出为此要进行的项目和计划,从而制定出《长期远景规划》,作出各军种装备系统的升级计划;中期计划是指5年(《三军主要采办计划》,由国防部和各军种根据《长期远景规划》制定的各军种未来5年的装备发展方针、装备建设计划以及经费概算等;年度计划是指“年度采办计划”,由国防部和各军种共同制定单年度装备发展的具体计划,包括员额的增减、装备采购的种类及数量、人事费用、军事科研项目等。
装备采办全寿命管理程序印度国防部2011年1月公布的新版《国防采购程序》中,将装备采办全寿命管理程序分为方案分析、样机研发以及样机评估与合同授予三个主要阶段。方案分析阶段主要是各军种根据已经确定的《初步军种定性需求》拟制装备采办方案。样机研发阶段主要是采办部针对每一个通过国防采办委员会的必要性认可审查的“制造”类别计划成立一个“一体化项目管理团队”(IPMT),制定《项目定义书》(PDD),选定两家研发机构开始样机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并根据评审结果最终确定一家研发机构进入下一阶段。样机评估与合同授予阶段主要是各军种司令部在样机开发完成后进行用户测试工作,向被采纳样机的研发机构征求报价方案,开始商业谈判。合同谈判委员会将合同方案报请财政主管部门批准,经批准后,采办部主任将负责合同的签订工作。由前面选定的研发机构进行生产。
近期装备采办管理改革
近年来,印度国防部对DRDO实施重大改革,出台新版《国防采购程序》和《国防生产政策》等,不断加强本土国防研发和生产能力。
装备采办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成立国防科技委员会,加强对国防科研工作的监管。2010年5月,印度国防部成立国防科技委员会,主席由国防部长兼任,负责制定国防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并对重大计划做出决策,牵头重大科研专项的实施与管理。委员会的秘书处设立在DRDO,重大事项依托DRDO进行开展。此次改革,提升了DRDO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国防部对国防研究与发展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了国防科研项目的有效落实。
二是调整DRDO内部结构。2010年5月13日,印度国防部对DRDO实施重大改革,计划按照专业领域建立7个技术基础中心,把现有的50个实验室划分为7个实验室群,相关实验室交由技术基础中心进行管理。逐步建立起“委员会一技术基础中心一实验室”的3层管理体系。此次改革,赋予了技术基础中心主任更大的权力,强化了对其下属实验室科研工作的监督职责,提高了装备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助于重要研发装备项目的顺利执
nlc202309030812
行。
三是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防生产,引入竞争机制。近年来,印度政府进一步放宽私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的准入条件,允许其承担各种类型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2004~2007年,印度政府为近50家私营公司发放了军品生产许可证。印度国防部还努力改变DRDO在武器装备科研项目上的垄断地位,规定该组织集中研发核心与复杂武器系统,鼓励其他国防研发任务由国营企业、国营兵工厂和私营军工企业承担。
装备采办运行机制改革
一是精简国防采办程序,保证国防采办进度。过去由于程序复杂,造成最终合同签订决策的延迟,致使印度国防部在每个预算年末几乎都要放弃10亿美元以上用于购买新型武器和军事装备的资金。2010年6月,印度财政部出台新规定,允许国防部在不经过财政部批准的情况下可授出价值超过1.086亿美元的合同,远超过目前2170万美元的最高限额。此外,只有超过2.173亿美元的合同才需提交内阁政务委员会批准。这一调整使国防部每年至少可以多签订总价值约1亿美元的国防合同,同时也为印度军方采购备用部件和签订维修合同提供了便利。此外,印度2011年1月新版《国防采购程序》也采取措施加速采购流程,各军种司令部批准项目的财务授权也得到加强。
二是强调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国防工业基础。为改变长期以来印度装备过分依赖于国外进口的局面,印度国防部近年来努力加强本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国内国防工业基础。2011年1月印度发布《国防生产政策》,规定只要能够满足三军的时间进度与性能要求,都要优先从国内采购装备。只有经济上难以承受或国内无法制造的装备及部件才可以进口,而且要按程序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另外,对于引进的子系统与部件,武器系统的设计和集成以及升级改造需尽可能在国内进行。“从印度购买,在印度生产”的政策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印度主要的采办政策。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开发,注重装备技术引进。印度近年来充分利用其战略与地缘政治优势,与俄、美、法、以等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印度陆、海、空三军武器库中约60%~80%的装备是苏联和俄罗斯的产品;先后从美国引进了“海神”远程海上巡逻机、C-17A“环球霸王Ⅲ”军用运输机、F414涡扇发动机等先进装备,并且美国政府还放宽了对印度出口的高技术及敏感物项;印度与欧洲的合作也名目颇多,印度同欧洲直升机公司的工业合作关系已达40年,2010年欧洲直升机又在印度成立新的子公司。印度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使印度军队在短期内拥有了大批先进装备、战斗力稳步提升,武器装备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
装备采办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印度不断推进装备采办管理改革,武器装备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装备采办管理工作中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
在管理体制方面,未实现全寿命管理
长期以来,印度在装备组织体系上偏重对武器装备中前期的研制、样机试验和生产的一体化管理,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没有纳入其中,未真正实现装备的全寿命管理。从管理机构上来讲,缺乏对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的顶层管理机构。从采办程序上来讲,2011年新版《国防采购程序》中全寿命采办程序只包括“方案分析”、“样机研发”和“样机评估与合同授予”三个阶段,生产部署以及使用保障并未列入国防采办全寿命程序中。因此,武器装备的后勤保障是令印度国防部头疼的一个问题,尤其是目前印度装备中大部分来自进口,为了给这些装备进行后期的维护和升级改造,印度常常不得不组建专门的机构。比如,为了对俄制武器进行售后支持、技术保障和改进服务,不得不在俄罗斯的帮助下,组建可提供装备维护的装备整合中心,并成立联合企业进行装备升级改造。
在规划计划方面,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不足
尽管印度制定了完善的装备需求生成和规划计划,但是这些规划计划常常与印度实际研发和生产能力脱节,或者没有考虑到某些国防研发的薄弱环节,缺乏顶层系统考虑,导致在落实需求和计划时,往往遇到很多难题,项目不能如期完成。例如:核爆炸装置在1974年试爆成功,可是与之匹配的导弹却无法运载核弹;LCA战斗机计划于1983年开始,首架LCA在1995年出厂,2001年首飞,被命名为“光辉”,但配套的发动机与雷达还没研制成功,直到2008年才终于承认该机配套的卡维利发动机无法投产;印度在研制“阿琼”坦克时生产了本土炮管,计划将之替换到从苏联进口的T-72坦克上去,但由于基础的冶金铸造能力不足,炮管炸膛事故接连发生,不得不召回。总之,印度装备发展缺乏全面统筹和规划,导致项目进度拖延、经费上涨,甚至无法完成的现象屡有发生。
在项目管理方面,合同管理制度不规范
规范的合同管理是成功实施项目管理的关键。印度国防部虽然在推行项目管理,但合同管理制度却很不规范,导致很多项目不能按期完成。例如:不同的采办机构,常常固守自己的利益范围,不愿分享知识或信息;装备采购合同条款不合理,导致供应商只顾自身利益;缺乏统筹规划,多项国家级战略项目的合同签订十分草率,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拖延;合同管理薄弱、合同监控不力;缺乏反馈和数据存储机构,没有供应商以往交易记录资料:近年来,在印度主审计长(CAG)提交的报告中,列举了许多供应商违约的事例。例如大多数的交货时间都会落后于当初合同约定的时间,供应商会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在中途修改合同,提高价格,从而迫使印度承受额外开支;在涉及技术转让的案件中,大多数供应商会无视合同条款,并开始提出额外的要求,以获取好处;确认订单后,许多无原则的供应商试图通过提供不符合标准的材料来得到利益。
在项目研发上,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近年来,印度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使其军队在短期内拥有了大批先进装备。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印度国防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自身技术储备不足,国防研发投入少(不到国防支出总额的三十分之一),面对大量的进口先进技术和武器,印度研究开发部门总是“消化不良”,很难走出一条从购买、引进技术、特许仿制到改造创新的发展之路。加之印度持续大批量向国外购买武器,严重冲击了国内军工部门的市场,所以目前印度武器平均自给率只有30%左右,在关键技术上仍受制于人。例如印度自主研发的基础型“阿琼”坦克,其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观瞄系统、双向稳定器等都依靠进口,国产化率只有58%。此外,印度号称自主研发的“蓝天”和“三叉戟”防空导弹,以及便携式发射后不管的“毒蛇”反坦克导弹,虽然均已研发20多年,由于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关键技术不过关,目前仍处在试验阶段。
一、医学装备购置流程 1.医学装备申购
使用科室根据专业发展情况、人员技术水平、病员多少、申购医学装备的功能要求、技术参数向设备科提出申请,并填写医疗设备购置申请表,做出效益预测和工作计划。
2.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就申购医学装备的功能、技术先进性、现有同类医学装备使用情况、病人来源、效益预测、安装条件和使用人员技术水平进行讨论,通过后报院长审批,形成购置计划。设备价值小于5万元,由使用科室申报,送设备科签署意见,报院长审批。3.采购
根据陕西省政府采购相关规定,按程序采购。4.合同签订
由设备科牵头,拟定或审核采购计划,由临床使用部门、设备科主管领导、院长签字后生效。5.医学装备考察
医学装备需要现场考察时,必须经院领导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参与商家组织的医学装备考察活动,考察人员由院领导、使用科室、设备科考察医学装备的市场准入合法性、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安装条件等、写出考察报告并存档。6.合同执行 合同由设备科执行。到货后,由设备科和使用科室共同按合同、设备装箱单严格验收,进行使用培训,医学装备正常运行后由设备科、使用科室及安装工程人员签订《安装验收报告》,如有问题及时退货。谈判记录、合同、设备证件及安装验收报告等存档备查。7.入库调拨
医学装备安装验收后方可入库。入库单由采购员签字生效。调拨单由使用科室负责人及具体使用者签字。入库单和调拨单存档备查。
二、医学装备维修流程
医学装备维修首先由故障设备使用科室提出维修申请,设备科维修技术人员进行维修。若不能修复,则提出外修申请,报设备科主管签署意见后送分管院领导审批,同意后即请生产厂家或院外技术人员维修。维修情况应做好详细记录。
三、医学装备使用管理流程
医学装备使用管理主要是对医学装备在用状态的监管,保证医学装备充分运转。使用科室定期向设备科提交使用记录,并填写医学装备状态、使用例数、开机时间和操作者等。设备科统计医学装备完好率和使用率,分析故障原因。根据财务提供的医学装备收入和使用成本对医学装备作效益分析,为医学装备的保养维修、报废提供依据。
四、特种设备管理流程
特种设备包括计量设备、压力容器和放射设备三类。特种设备管理关系到医院安全和医疗质量,从设备购置开始到报废终止使用,必须全程监管。设备选型时应考察生产厂家是否具有相应资质。设备验收时查验相应的企业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计量合格证,压力容器应有法定检测部门的压力检测合格证,放射设备应有放射防护合格证,设备科应给特种设备单列建账:包括计量设备、压力容器、放射设备台账,同时制定特种设备标签张贴在设备上。台账和标签同时表明特种设备种类、投入使用日期、检定日期、检定周期。决不能超周期使用,到下一检定日期前应进行检定。特种设备检定合格,粘贴合格标志,继续使用;检定不合格,进行维修后再检测,合格使用,不合格报废。检定报告存档备查。设备科应对特种设备定期抽查其准确性、安全性。使用科室发现问题,应及时向设备科报告。
五、医学装备报废流程
因方法落后、性能不完善、国家要求强制报废的医学装备,使用超期、自然损耗的医学装备,故障频繁、维护费用过高的医学装备,性能明显降低、维修后无改善的医学装备,存在安全隐患且无法排除的医学装备等均应报废。报废由使用科室向设备科提出报废申请,设备科组织技术人员对医学装备性能进行鉴定,签署意见后报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讨论。根据医学装备的性能、诊疗效果、资金回收情况、使用年限,若继续使用的使用成本等综合情况决定是否应报废,再报院长审批。
六、档案管理流程
医学装备档案管理应记录医学装备从进入医院到报废的全过程。医学装备档案包括医学装备的原始资料,如合同、安装验收报告、使用说明书、维修手册、注册证、合格证、使用记录、维修记录、设备资质、供货商资质、设备的评价资料等。各环节资料均交设备科档案管理员归档。向院长、设备科和使用科室提供相应的查询、不同岗位查询权限不同。
七、医学装备财务管理流程
财务科根据合同和院长、设备科负责人与使用科室负责人共同签字的报销单据支付货款。合同约定有质保金应扣留质保金,待质保期结束后,由设备科、使用科室、供货商三方签字的安装验收报告方可付质保金。根据医学装备购进、调配、报废情况编制折旧提取及使用成本表。财务科建固定资产账,设备科建实物总账及使用科室实物分账。
八、各管理流程的质量控制
一、医院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要求医疗设备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医疗设备维护维修服务,也可以委托有条件和能力的维修服务机构进行维护维修,或者自行对在用医疗设备进行维护维修;
二、医疗设备维修技术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端正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思想,保证临床在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医疗设备维修技术人员要定期接受培训考核,并建立培训档案;
三、在签订医疗设备购买合同时,应当向生产经营企业索要维修手册、软件备份、故障代码表、维修密码、备件清单等维护维修必需的材料和信息;
四、由生产经营企业或者维修服务机构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的,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明确的质量要求、维修要求等相关事项,设备科应当在每次维护维修后索取并保存相关记录;
五、对需要定期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的医疗设备,应当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并记录,并及时进行分析、评估,确保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六、对使用期限长的大型医疗设备,应当建立使用档案,记录其使用、维护等情况。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医疗设备规定使用期限届满后5年或者使用终止后5年;
七、各使用科室发现在用医疗设备出现故障或存在安全隐患,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设备科进行检修。维修人员应及时做出响应,绝不允许医疗设备带病工作;
八、维修人员按照设备类别分工协作,严格执行责任制,当天不能修好的设备应及时向使用科室解释说明,由于故障原因无法查清、无零配件等技术原因不能修复的要报告设备科主任,并组织会诊或决定外送修理,告知使用科室实际维修进度,做好解释说明;
九、对医疗工作影响较大的重要设备发生故障,应及时向医务处和院领导汇报;
十、设备维修要进行维修纪录,在维修中对原线路和结构进行了改造的设备,或出现较大故障的贵重、精密设备,事后应将维修记录存入设备档案;
十一、大型精密设备要以预防性维修为主,对故障率较高的设备应采取改善性维修,对一般性的设备以事后维修为主。维修人员在对故障设备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切忌乱拆乱卸,以免造成故障范围的扩大;
十二、设备科和使用科室均应重视维修配件的备用和保管,重视技术资料的收集,以备急需;
十三、对于法定的计量器具、特种设备、辐射源等设备,在进行重要部件的维修或更换后,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验校准后方可使用;
十四、经检修仍不能达到使用安全标准的医疗设备,不得继续使用,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置。
侯马市人民医院
一、为使重症医学科各种医疗设备正常运行,确保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制度,对重症医学科医疗设备的保养及维护、维修工作规定如下。
二、设备的保养: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要认真做好相关医疗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掌握操作规程,熟悉其操作方法及性能,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要请维修人员配合指导解决,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三、医疗设备发生故障后,当班工作人员要及时报医疗设备科维修室,并填写维修申请单,注明故障发生的时间、原因、故障现象或部位。
四、医疗设备科维修室在接到维修申请后,抢救设备应在30分钟内做出响应,一般设备应在4小时内作出响应,及时给予维修;暂时不能修复的,应向科室说明原因,并及时向医疗设备科科长汇报;需外请人员维修或外送维修的,必须经维修人员鉴定、请示医疗设备科科长同意后方可实施(必要时需报院领导审批)。重症医学科不能自行将设备送院外维修。
五、维修过程中要注意鉴别设备的故障是由于设备本身原因,还是由于使用不当,或违反操作规程等人为原因所致。设备恢复正常使用后,使用人员要验收签字。如因使用人员未按操作规程进行,致使设备发生故障或因非正常使用造成损坏的,应追究其相应责任。
六、医疗设备科维修技术人员应每周对重症医学科各种医疗设备做一次例行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设备完好、正常使用率在100%。同时做好巡检记录。
计量管理是医学装备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医疗仪器设备数据是否准确、性能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效果,关系到百姓健康。
1 成立医学装备计量管理三级组织网络
我院始终将医学装备的计量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医院执行计量管理三级组织网络,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组长的医学装备计量管理领导小组[3];医学工程处作为全院医学装备计量管理的职能部门,确定一名专职计量员负责全院计量管理工作;各使用科室均成立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和科室质控员组成,负责本科室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及计量管理工作。
2 规范医学装备计量管理工作内容
在医院计量管理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医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文件。分别有《计量器具管理制度》、《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计量器具的采购、入库、降级和报损制度》、《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保养制度》等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日常管理行为。医院还制定了计量员岗位职责,在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导下具体负责对全院各科室计量器具的管理工作。
全院上下认真学习计量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计量管理制度文件,通过全院宣传、培训、学习,狠抓医学装备的计量管理,定期下临床一线进行计量工作督导、巡查,对医院计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讨论、总结,计量管理文件也不断修订完善。
3 严格执行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
3.1 做好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编制工作,按上级部门有关规定进行周期检定。
3.2 根据计量器具的种类、使用频度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可能保持精度的间隔时间,确定检定周期。
3.3 严格执行周期检定计划,要求周期检定率达到100%,检定合格率达到95%以上。
3.4 执行分级分类计量检定工作。
我院专职计量员每年制订详细的计量检定方案,在本地计量所统筹安排下,根据计量设备不同种类,分别由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苏州市计量测试研究所、昆山市计量测试所等上级检定机构,承担相应检定测试工作,专职计量员全程陪同。根据国家计量测试规范,出具医学装备相应的计量检定证书、校正证书、测试报告。
4 加强维修维护,确保计量器具正常和安全使用
计量管理员经常组织各班组设备维修工程师,定期深入各临床科室进行设备安全巡查,特别是对计量设备进行清查、核对。凡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粘贴检定部门发放的计量合格证;对检定不合格、没有检定合格证或超过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停止使用、送修或做其他处理;加强计量器具日常维护、维修工作,使医学计量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确保临床正常和安全使用。
5 规范档案管理,妥善保管计量管理资料
建立全院医学计量器具台账,设全院总账、科室分类账,内容包括医学计量器具名称、型号、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分度值、出厂编号、生产厂家、出厂日期等,便于日常检索、查阅。对完成检定的计量器具,做好详细的记录,妥善保存好历年来计量检定明细记录;分类做好计量检定证书档案管理工作。
6 取得的工作成效
在上级计量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医院计量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计量器具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能提供稳定、可靠、准确的医学参数,保证了临床一线工作的正常开展,近几年均未发生过计量类设备引发的安全事件。我院获得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保证确认证书;2013年、2014年医院获得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医学计量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这是对我院计量管理工作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7 管理工作体会
7.1 领导重视是做好计量管理工作的关键。
医院领导十分重视医用设备计量工作,经常组织讨论计量管理工作难点;多次修订计量管理制度文件,不断总结、完善;督促医院各部门同心协力,严格落实计量管理制度,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总结,落实整改,持续提高。
7.2 医院每年均列支一定比例的预算资金用于计量检定以及管理、培训工作,为计量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7.3 做好全院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他们明白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增强法制观念。
《计量法》把关系到人身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医用计量器具列入强检工作,充分体现了医学计量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医用计量器具强检工作的重要意义[4]。
7.4 安排专职计量管理员参加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组织的医学计量培训学习,参加计量内审员培训,进一步提升计量管理水平。
7.5 健全质控网络。
根据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要求,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和风险管理,加强计量设备监测管理,并将“强检设备计量检定率达100%”列为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七项指标之一[5]。
7.6 根据医院计量管理工作制度,实施对医学计量器具从购进、使用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
坚持原则,不怕麻烦,按规定定期检测;对计量检测不过关或检测不合格的设备坚决不投入临床使用。
7.7 我院计量管理员加强与各级计量检定部门的业务联系,为每年计量检定工作按计划、有序、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7.8 做到持续改进。
2015年对我院手术室某型高频电刀经计量检测,发现一台输出功率设定值超标,一台高频漏电流和单极凝血输出功率超标,经联系厂家维护维修,复测全部合格,从而保证了临床科室使用安全。
医用计量器具在医疗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计量值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患者检查、诊断、治疗和护理的效果。因此,应加强医学装备计量管理工作,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准确的计量装备,从而保证医疗护理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江.计量检定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性[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0,37(1):4.
[2]王瑛.浅谈医学计量的概念及特点[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1):56.
[3]王玉红.加强医学计量器具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2):61-63.
[4]韩杰,任启华.医学计量的重要性与计量检定工作的意义[J].中国计量,2011,23(9):33-35.
摘要:灭火救援装备是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的“利器”,装备管理是开展灭火救援作战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就加强消防灭火救援装备管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消防灭火;救援装备;管理
1 目前消防装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购置、轻管理
有些单位重视消防装备的购置配备,但没有制定配套的安全检测、使用、保养、管理的制度措施或者制定制度不完善,装备档案建立不规范,没有把使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整理造册存档,装备的配备和投入使用时间及使用次数、基本构造原理和技术参数无法查知,甚至管理不善,出现丢失损坏现象。
1.2 配而不用,备而不练
有些单位片面追求配高科技设备,但是很多装备特别是不常用特种车辆装备,配而不用,备而不练,使用少、保养少,对设备的性能、操作不熟悉,隐患发现不及时,一旦突遇大型火场或抢险救援事件不能保证完整好用,还往往因为操作不当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1.3 入口不严,出口不畅
目前,在消防装备的“入口”上,有的总队是自己牵头定期实行集中采购,效果较好;有的总队纳入了省(区、市)级政府采购,采购周期长、程序繁琐,价格虽然控制较低,但是由于是以地方财政部门为主导,在技术性能上不能完全满足部队实战需求;有的总队尚未实行总队集中采购,还存在支队甚至大队自行采购的情况。在装备的“出口”上,对超过服役年限,或已不具备服役条件的装备,没有明确退役的标准,人为性强,装备报废的随意性很大,或造成浪费,或造成安全隐患。
1.4 重使用、轻维护
一些单位对装备的训练、实战应用较多,但对其维护保养不够,特别是违规存放、过度使用、带病作业、不按时维護等,导致装备耗损过快,没有发挥出装备的最佳效能。且装备维修经费缺乏标准,申请经费随意性强,导致了装备维修工作不定期、不规范。
1.5 重设备、轻人员
在装备性能不断提高的同时,后勤装备队伍建设跟不上装备发展的需要。基层消防装备管理编制人员少,多数人员的文化科学基础薄弱,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得不到专业系统的培训,加之学习不够,装备管理呈“粗放式”管理,极大地阻碍了消防装备最佳效能的发挥,制约了消防部队的建设发展。同时,从事装备维修工作的士官受服役年限和编制限制,影响了装备技术人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 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1)装备器材物资采购不规范,忽略了消防装备配置的优化组合以及功能发挥和效果的提高;(2)人员选配和技术培训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规范性;(3)装备维修保养制度不健全;(4)消防车辆装备维修经费投入不足;(5)安全防事故意识不强,缺乏发现隐患、整改隐患的能力。
3 装备优化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消防装备制度化管理
建立健全的消防装备购置、管理、使用和维护相关制度法规,用制度的长效机制来保证消防装备的最优化管理。要依据有关消防法规,根据消防部队执勤备战的特点制定一套能够全面规范部队技术装备购置、管理和维修的法规体系,规范消防装备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制度,把消防装备、物资集中采购及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制定装备管理考评标准,对各级装备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实现消防装备管理的制度化。
3.2 严格把好装备采购关口
消防装备采购要进一步实现招标采购,统购统配管理。集中采购应分为部消防局、总队、支队三级管理,部消防局负责进口免税车辆、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的集中采购;各总队负责通用装备集中采购;支队负责常规消耗性装备的集中采购。部局要制定出台消防装备采购管理办法,明确规范各级职责、采购范围、采购程序、监督检查等内容,协调处理好部队自行采购与地方政府采购的关系,建立全国消防装备专家数据库和网络定期通报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约束厂商经营行为,规范采购秩序。在招标过程中,严格遵守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同时将各项招标指标按不同权值进行合理量化,从而购得质优价廉的装备。
与厂家签订合同,内容细节要充分考虑,完善售后服务的相关配套措施,要求制造商和供应商做好售后维修保障的服务网点建立,对所提供的装备在保修期内的重大故障,72小时到达及时维修,并规定其定期到消防部队对消防装备进行维护保养等。
3.3 对装备实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
对消防装备的科学管理就要站在顶层系统管理的高度,建立现代化数字信息分析共享平台,对消防装备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立完整的数据分析库,通过这一平台与相关部门协调,建立包括前期采购、售后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等在内的消防装备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消防部队购置装备的“门槛”,确保装备质量和效能。
3.3.1 有助于做好购前各项准备工作
在装备购买前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确保购置装备的实用性、合理性。而通过消防装备信息共享平台,就可以很明了地找到购置单位的实际需求,并且能够知道装备的型号、厂商、指导价格、质量、售后情况等。这就为下一步的正式采购提供了合理的指导。
3.3.2 有助于做好装备使用期间的维修维护工作
可通过装备信息分析平台,形成装备管理信息实时互动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部队装备优化管理。为此,每一次完成消防救援任务后,实战单位及时对火灾救援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包括装备使用状况,装备实时技术参数、各种损耗、耗费维修情况,并通过信息平台与各相关职能部门共享。各部门对信息分别做出相应的评估,据此制定相应的维修维护方案,从而实现装备的优化管理。
3.3.3 有助于做好装备淘汰评估工作
目前消防装备大多实行“一刀切”的淘汰标准,无法实现经费节约和管理优化。首先由于地域不同,灾情不同,则同期同型的装备损耗也就不同,如果按照统一期限进行淘汰,难免出现严重损耗的装备继续服役,而仍处最优期的装备遭到淘汰。其次,即使到了期限,装备各部件也并非同时处于严重损耗状态,它们的生命周期是不一致的。不分系统、统一淘汰必然造成装备经费支出的不合理,保障不科学。因此,通过装备信息分析平台,对各装备、各部件进行单独的生命周期评估,将有助于实现装备的优化管理。
3.4 加强装备使用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性能先进的装备只有在高素质人才的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力。在加强装备建设的同时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保证装备的最优化使用和管理。因此,要结合消防部队的特点,把技术培训与岗位学习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一要加强技术人员的自我锻炼,提高他们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技术的兴趣,以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二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社会技术资源,采取现场辅导和参加地方同类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提高部队装备骨干人员的管理装备、使用装备水平,努力使装备与人员达到最优结合。三要多途径引入法律、经济和设备方面的专业人才。四要提高装备使用和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责任心。
3.5 加强考核和奖惩力度
全面落实奖惩制度,按照“谁分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和“谁出问题,追究谁”的原则,签订装备器材管理责任状。同时,把对装备器材的管理列入年终检查考评的主要内容,及时进行通报讲评,对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及物质奖励,同时作为干部晋升和战士入党、考学、转士官的重要依据。对因工作失职,管理不到位,而发生人为损坏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视情节予以适当的经济赔偿。通过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增强官兵管好、用好车辆装备器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官兵做好车辆装备器材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动各项规范化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汪链平.浅谈消防部队装备器材的优化配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9).
【医学装备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六、医学装备管理办法10-09
医学装备管理办法试题答案07-15
医学装备兼职管理员职责12-17
1.6医学装备维护维修管理制度07-04
医学装备委员会会议09-10
工艺装备管理规程09-26
武器装备管理制度01-18
部队装备精细化管理11-14
2.应急设施、装备、物资管理制度07-07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年活动总结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