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精选7篇)

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篇1

意 见

为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规范人民调解员队伍管理,提高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县委、县政府《关于建立三调联动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实施意见》(滑发[2010]2号),县委、县政府《关于成立滑县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2010]65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人民调解员的选聘及任职期限

(一)人民调解员是经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推选和聘任,在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包括乡(镇)、村、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区域性、行业性和有关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等。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调解员,统称人民调解员。

(二)担任人民调解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

2、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和有关部门人民调解

委员会委员需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3、身体健康,年龄在23岁以上65岁以下;确因工作需要,年龄可适当放宽,但最高不宜超过70岁。

(三)人民调解员产生办法

1、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

2、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组织推选产生;

3、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乡镇党委、政府聘任的懂法律、有专长、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担任;

4、行业性、区域性及有关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由设立该委员会的组织机构聘任。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

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规范

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时应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公序良俗进行调解;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人民调解员的管理

(一)人民调解员的培训

1、新任人民调解员,必须经过岗位培训。学习、掌握人

民调解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了解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岗位培训应当集中进行,时间一般不少于5天。

2、县司法局负责全县各乡(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专职调解员和行业性、区域性及有关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的培训;司法所负责培训辖区内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培训可以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研讨交流、实地考察、现场观摩、旁听法院审判等多种形式。培训时间累计一般不少于10天。

(二)人民调解员备案制度

实行人民调解委员会及人民调解员备案制度。村、企事业调委会的设立及人民调解员的组成应当向所在的司法所备案;乡(镇)、区域性、行业性及有关部门调委会的设立及人民调解员的组成应当向县司法局备案。县司法局、司法所均应建立人民调解员花名册,调委会及人民调解员发生变动时应及时增补,全面掌握辖区人民调解机构和人员动态。

三、人民调解员的奖惩

建立人民调解员工作实绩和遵守职业道德、工作纪律情况的考核制度,考核由县司法局组织实施。考核情况作为发放人民调解员补贴和奖惩的依据。

人民调解员调解重大疑难纠纷案件时有突出贡献的,实行一案一奖。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民调解员按规定给予

奖励:

(一)长期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

(二)积极疏导,力排隐患,对防止民间纠纷激化做出突出贡献的;

(三)刻苦钻研业务的,认真总结经验,对丰富和发展人民调解工作理论与实践做出突出贡献的。

调解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造成较大或重大社会影响的,要严格追究责任,并做出训诫、警告、扣除补贴、取消调解员资格等相应处理。调解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取消调解员资格,并另行改选、改聘或罢免:

1、因民间纠纷激化受到责任查究的;

2、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

3、有违规违纪行为或者不遵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

4、因其他原因不适应继续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

四、人民调解员的补贴

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列入当地政府同级财政预算。凡由乡(镇)人民政府聘任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其生活补贴由乡(镇)人民政府发放;由行业或有关部门聘任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其生活补贴由有关行业或部门发放。人民调解员的生活补贴暂定为900元,也可以实行

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贴。

(一)个案以奖代补标准

1、成功调解一般民事纠纷、调解文书制作规范的,每件补贴50元。

一般民事纠纷指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当事人争议不大的纠纷。

2、成功调处疑难矛盾纠纷、调解文书制作规范的,每件补贴100元。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疑难纠纷:工伤、医疗、道路交通事故等造成人员伤残、死亡诱发不稳定因素的纠纷; 对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矛盾纠纷;涉案人数5人以上的群体性矛盾纠纷。

3、成功调处重大疑难纠纷、调解文书制作规范的,每件补贴200元。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重大疑难纠纷:市级以上挂牌督办的信访案件;市委、市政府领导交办的,可能产生对社会稳定有特别重大影响的矛盾纠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批示交办的,可能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涉及人员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已经引发或者可能引发群众聚集、停尸闹事、集体上访、非法上访等苗头的重大矛盾纠纷。

(二)卷宗要求

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必须制作规范化的卷宗。卷宗必须

具备以下材料:调解申请书、当事人身份证明(身份证复印件或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矛盾纠纷调查材料、调解协议书和其他必要的证据材料。

(三)个案以奖代补发放程序

1、个案奖励补贴每半年发放一次,上半年发放时间为7月10日前,下半年发放时间为下一1月10日前。乡(镇)、村级人民调解员将半年调解成功的卷宗,经乡镇主管领导签字后,报司法所登记。

2、乡(镇)主管领导组织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等有关人员对上报案件进行集体审核,并提出奖励补贴意见。

3、经乡(镇)主管领导审批后,奖励补贴由司法所到县司法局统一领取,并及时发放。

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篇2

组建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来的成绩

自2004年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来至今, 经李德海同志受理各类纠纷案件1560余件, 涉及人员9356人, 接待来访人员15807人次, 解决资金4125.64万余元, 获得企业及当事人赠送的锦旗48面, 感谢信6封, 所有解决的纠纷案件全部归档立卷, 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 防止群体性械斗12起, 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连续10多年无越级上访案件。在处置多起群体性纠纷案件中总是身先士卒, 所有调处签订协议后的案件无一例反悔和上诉情况发生, 调解率达到100%, 并多次制止了涉及治安和恶性案件发生。

对人民调解工作采取的相应措施及方法

李德海同志针对辖区重点单位多、流动人口多、弱势群体多、民间矛盾多的“四多”所带来的压力, 秉承“凡是都要有章可循”的原则,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增进人民调解工作互通、互融、共抓、共管的工作模式, 提升了辖区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在人民调解中他坚持做到“四化”。一是调解工作制度化, 二是法律法规通俗化, 三是调解程序规范化, 四是回访制度经常化。在工作中不断摸索, 不断创新工作招法, 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受到市、区相关领导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2011年, 为适应开发区调解法制化建设的需要, 经过李德海同志多次协调, 争取建设资金13万多元建立了开发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和人民调解庭, 同时, 辖区企业在他的的指导下也相继建立了人民调解组织、工会调解组织, 使开发区人民调解工作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李德海同志不仅在工作中创新, 在服务中提高, 更是一个爱岗敬业甘愿奉献的好干部。平时积极参加机关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 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关于信访稳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增强做好矛盾调处的能力和技巧, 为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

案例一:2012年11月7日, 李德海同志接到了天津某特种漆包线公司求助电话, 称公司二期厂房建设, 由于总包单位未能支付分包单位款项造成30余名农民工将企业大门围堵, 公司运输车辆无法出入企业已经面临停产状态。接到电话后他立即开车赶往出事地点。经过耐心劝解和耐心细致的协调, 围堵企业农民工撤离现场, 企业恢复正常生产, 最终被拖欠的农民工兄弟拿到了应得的25万元工资。农民工为了表示感谢特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案例二:2013年3月23日晚上, 李德海接到开发区派出所负责人电话, 称某小区一期项目, 售出楼房墙体出现裂痕, 造成170余户400余居民, 将开发商售楼处和物业公司围堵要求开发商赔偿或退房, 得到消息后, 李德海同志迅速到达现场, 进行劝解工作, 经过4个多小时耐心劝解和协调, 居民们在晚上23点时分逐渐散去。第二天, 李德海同志组织召开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现场协调会议, 确定由总包单位负责入户维修, 此方案公布后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赞同和满意, 此案得以圆满解决。

辛勤的努力获得的不凡业绩

人民调解员,百姓的事儿牵着走 篇3

要说这人民调解员,日常生活中可能想不起他们,只有在出现纠纷的时候他们才会适时出现。比警察亲和,比法律讲人情,调解员介于法与情之间,为老百姓谋和谐。工作内容全是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儿,鸡毛蒜皮陈芝麻烂谷子,一到他们手中还真能给分出个青红皂白。

北京市现有入民调解组织7602个,人民调解员9万多人,每年调解矛盾纠纷在10万件以上,防止矛盾激化3000件左右。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人民调解员这个不起眼的群体.对维护首都的和谐稳定起7多么重要的作用。

这四位调解员来自首都的各个城区,都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闯入本次“十大人民调解员”评选的前20名,正在向“十佳”冲刺。他们的故事其实是首都许多老百姓的故事,家长里短,谁都有矫情的时候,我们在钦佩调解员们的辛苦和敬业时,是否更应该假设一下,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又会怎样应对?

和谐社会是所有人共同的努力目标,而不仅仅是拿着微薄工资甚至零报酬的人民调解员们的义务。

连艳:法律是我最有力的武器

在一群普通公务员中,连律师的简历尤为打眼——硕士研究生毕业,赴国外进修多年,1986年从事律师工作以来,办理了大量案件并为多家跨国公司、投资银行、大型国有企业聘为法律顾问,拥有深厚的法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曾获司法部“全国优秀律师”的光荣称号。现任贝朗律师事务所副主任,2005年受聘于全国首家以解决物业纠纷的专业调解组织——东城区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担任首席调解员。

众所周知,调解员的工作非常琐碎,手里有那么多“意义重大”的案件亟待处理,怎么有时间操心业主和物业之间那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是是非非?

在连律师看来,调解员这项公益工作为她构筑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化解了很多纠纷,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第一手物业纠纷的资料。在从事调解工作的一年中,经她之手调解的案例近百个,几乎全部成功。连律师说这是她的幸运,而当事人却心服口服地说这要归因于连律师出众的学识和人格魅力。

连律师的工作原则第一条就是:对照法律,分清是非。看似简单的程序却有相当的复杂性,首先就是对法的认知和熟识。连律师辖区内有些外国公司,跟他们打交道就需要把相关法条逐一搬出,这对专业律师来讲也是不小的工作。

其次,对某些人要适当地灵活处理。2006年6月21日,家住某小区的残疾人李先生夫妇到物业调解委员会找到连艳,申请解决楼下旅馆噪音扰民问题。噪音扰民本不属于物业纠纷调解委员的受理范围,但是考虑到当事人的特殊情况,连艳耐心地接待了他们。原来,李先生居住的楼层地下室被物业公司改造为旅店,店主将排污水泵直接安装在李先生家下面,排污水泵运转时产生的噪音致使患有失眠症的李先生夫妇难以休息。为此,李先生多次找到有关部门,但是问题无法解决,无奈找到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

连艳经调查发现,根据相关民法规定,李先生家的噪音程度不能构成“扰民”,如果李先生采取诉讼很可能得不到保护。考虑到李先生的实际困难,连艳先后3次找到物业公司及店主进行沟通,经反复说服劝导,店主表示每月支付200元给李先生作为补偿,并在10日内采取降噪措施,并保证21时~7时不使用污水泵,双方对连艳的调解表示满意。

连艳补充说这个案例是因为李先生属弱势群体,才予以特殊照顾,从法律的专业角度来看也许不够规范。但是对噪音的承受度本来就因人而异,法律给予了硬性指标,连艳作为调解员对法律作了人性的注解。这也是调解员跟强制执行机构的不同。

但也会遇到调解双方拒不让步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连艳会进一步动用自己的专业武器,为百姓讨说法。

业主梁女士与小区物业签订了存车合同,不久自己价值3937元的新电动车在居住的小区存车处丢失,小区存车处已承包给社区服务中心,物业公司拒不承担赔偿责任,社区服务中心表示最多支付500元的赔偿金额,这与梁女士要求最低赔偿1000元出入较大,于是三方就赔偿问题互不相让,事情拖了一年也无法解决。连律师经调查发现:存车合同一方当事人的物业公司态度消极,拒不履行合同义务,并有意推脱责任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连律师向物业公司讲明法律,建议其接受调解,按照存车合同规定履行赔偿义务,但是物业公司拒不接受调解,也不履行赔偿,态度十分强硬。为了维护梁女士的合法权益,连律师分别到派出所和存车处调取相关证据,并向梁女士出具了法律意见书。之后,梁女士放弃了当初的上访举动,一纸诉状把物业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很快判决小区物业公司和社区服务中心赔偿梁女士丢失自行车损失款3200元。判决后,梁女士非常感谢连律师为自己讨回了公道,物业公司和社区服务中心也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连律师的调解建议,不但丢了面子,搞僵了和业主的关系,还多赔偿2200元。

“我们要用正当的途径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这才是物业纠纷能够最终解决的正确方法。

调解员出现的地方往往怒火丛生,但是连艳的出现往往能起到很好的镇定作用,这与她可信的形象不无关系,文雅、知性气质的外表带有一种威慑的力量。连艳说她其实很希望自己的助手等年轻人多介入到调解员的工作中,可是年轻人往往压不住场,同一句话经她口说出来会有很不同的效果。既然如此,老律师更要身先士卒,于是常常进行一两个小时的电话沟通,不知道多少次讲电话到深夜12点多……

对连艳来说,这份繁重的工作只是一项公益事业,拿不到一分钱的报酬,但是她付出的精力却是金钱无法计算的。一年多以来,连艳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约10万字的第一手调研数据,为东城区物业纠纷调解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成功做法。他们将所有调解过程装订成册,提供给政府作物业立法的重要参考。

连艳感慨地说:“中国物业立法需要太多努力了,首先业主委员会在法律上无诉讼地位,我们作为第一线人员,迫切需要可操作性强的物业法规的出台。另外这个评选活动的举行对我个人来说意义不大,但是对调解员这个群体却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提高社会知名度、信服度,对调解员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好处。”

杨雅娜:民族团结是第一

杨雅娜是宣武区牛街街道牛街西里一区社区居委会主任,从事调解工作已有7年。因为西里一区社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共有13个民族,其中回族占27%,“民族团结”成了她这7年来工作的主题。

2005年11月下旬,社区有位

住10层的居民把自己家的暖气进行了改造。没想到在供暖的时候,从9层到1层家家顺着墙往外漏水。当楼下的住家找到10层的高女士时,她不但不承认是自家的原因,还不允许维保人员进家维修。得知此情况后,杨雅娜立即赶到现场,只见楼下的人们个个义愤填膺,要求立即停止为高女士家供暖。经耐心的劝导,情绪激愤的高女士开始有些松动,同意维保人员进屋查明原因。但第二天晚上,不知什么原因,高女士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跳楼。

杨雅娜闻讯赶到楼下,看到高女士一条腿跨在阳台外面大声嚷嚷:“给我开开暖气,不然我就跳下去!”原来1~9层的住户看问题解决不了,联合把该家的暖气给关了。在人命关天的时刻,杨雅娜跑到10层,同时作高女士爱人和1~9层过激住户的工作。面对牢骚、谩骂、争议,她毫不退缩,在她的感召下,房主把家门打开了,暖气开通了。这时高女士的身体已经冻得有些僵硬了,杨雅娜死死抱住高女士的身体往回拖,自己的腿撞在一个硬物上却全然不顾,把人抱回了房间。高女士由于情绪过激昏迷过去,杨雅娜刚组织大家将她送往医院,又得知楼下8层见跳楼威胁能解决问题,也要跳楼为自家讨说法。杨雅娜马不停蹄地开始了8层的说服工作,为了一个暖气管道,翻来覆去折腾到天亮。

接下来连续三个晚上,杨雅娜放弃照顾上学的儿子和倒班工作的爱人陪着高女士,因维修暖气不通,她就把自己家的电暖气搬到高家用,又为高女士上学的女儿买来食品。通过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和真心感召,高女士终于被感动了,配合物业及维保人员解决了相关事宜,使她家及1~9层住户的问题都得到了合理解决,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

因为回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在猪肉问题上杨雅娜没少费心。在她管辖的社区附近有很多施工单位,聚集了大量外地农民工,他们的伙食质量本就不高,全靠肥肉增加营养。杨雅娜带领工作人员进到每一个工地做工作,要求尽量改吃鸡肉。工地换个工头都要重新宣传,唯恐在猪肉身上发生问题。每逢回族的开斋节,他们专请阿訇作讲座,宣传如何尊重回民。还举行每年一度的“激情洋溢民族情”主题晚会,为平日里锁在高层楼中的住户提供认识、了解的机会。

在他们的宣传下,社区出了不少积极分子,一发现有猪肉的味道就立刻报告给居委会,杨雅娜的原则是“老百姓的事儿不能过夜”,早晚都要把工作做到位。即使这样上心,也有不少伤心的时候。

有一次,因维修管道电梯暂停使用,一住户在下楼梯时被人打了一闷棍,杨雅娜赶到现场时“110”警察已经赶到,受伤住户情绪非常激动,指着杨雅娜破口大骂,责问:“你是干吗吃的?”杨雅娜百般劝解,“110”已经介入,这已经是治安事件,超出了她权力范围。没想到受伤住户找来几个男青年,作势要打杨雅娜,杨被其他同事护送离开现场。事后同事们都开玩笑说,调委会应该上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做调解工作7年,杨雅娜听到太多扬言报复的威胁,她爽朗地说:“我胆儿大,不怕!”但也坦承很多次被气得直哆嗦,再问她几年如一日从事调解工作的缘由,她笑着说:“我喜欢这工作,每解决一件事儿感觉很开心,我只想用心去温暖自己的居民。”

张宝森:平凡心做平凡事

退休之前,张宝森从事企业营销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社区推荐到朝阳区潘家园地区治安和民间纠纷联合调解室做专职调解员。从2005年6月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同事共调解各类民间纠纷385起,接受调解千余人次,成功率90%以上。

张宝森调解的第一起纠纷,是一对高级知识分子夫妻离婚后户口迁移和孩子抚养费的问题。孩子在美国出生,不习惯北京的干燥气候,由姥姥姥爷带去海南住了4个月,男方以这期间没有探视到孩子为由,拒绝支付抚养费。男方虽是律师,却在居住地情绪激动地大喊大叫,干扰到街坊四邻的生活,影响非常恶劣。张宝森认真分析了双方的心理感受后,多次分别找他们进行了设身处地的谈话,更是提醒身为律师的男方:探视跟抚养费是两个问题,不能以此为借口拒绝履行义务。经过反复沟通,双方终于签订了协议,男方还当场支付了拖欠的抚养费1.3万元,女方也同意男方正常探视孩子。经过回访,双方已经相安无事,一起旷日持久的民事纠纷,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

潘家园地区的古玩城是古董商人的必争之地,因店铺租赁引发的纠纷时常出现。在张宝森接手的纠纷中,就有一起尤为棘手,牵扯到多方关系。两方合租的门面由于争抢生意发生纠纷,甚至造成流血事件,打人的一方还是军人,被打的人甚至要闹到军委,派出所介入一个多月后仍没有转机。双方都依仗自己有理,拒不让步。张宝森接手后将利弊关系一一阐明,因古玩城规定如有打架事件应将当事人清除出市场,若想继续经营,必须作出让步。一来二去,历时三个多月,在张宝森的不懈努力之下,以一方补偿8万元,另一方退出终结纠纷。

在300多起调解案例中,最让他难忘的是一位妇女和超市之间的纠纷。离婚后变得破罐破摔的中年妇女,因形象太过邋遢,被保安错认为是进超市盗窃的小偷,这个妇女在派出所披头散发,又吵又闹,甚至要走极端。张宝森把她请进门后,先请她坐下,给她倒了一杯水,又很客气地递到她手中,这名妇女的气儿渐渐消了。在张宝森的努力下,调解顺利成功,那家超市进行了赔偿,并向这位妇女道歉,至此,纠纷有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张宝森没有忘记解决妇女的心理问题,细心地开解、劝导她,让她明白穿戴整齐注意仪表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没想到几天后,这位妇女上大学的女儿,专门请了假来到民事调解办公室,满含热泪地对张宝森说:“多年来,无论在街道、社会上,甚至在家里,我妈妈从来都没受到过别人的尊重。您是第一个对她这么关心的人,是您使她重新得到了人应有的尊严。我谢谢您,叔叔。”说完,深深地给张宝森鞠了一躬。

过了些日子,张宝森回访时发现,那位妇女形象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整个人干净清爽了许多,在街道摆了个卖饮料的小摊,基本能自食其力了,她女儿也申请了助学金。妇女说她以前之所以那样的形象,不过是为了让街坊邻居们能同情她母女,现在她彻底想明白了。通过解决纠纷,还对本人产生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这件纠纷让张宝森觉得分外有意义。

也许是性别优势,张宝森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受到过任何威胁,这也与他礼貌周全的工作方式分不开。虽然今年53岁的他生活中是个急脾气,交谈中那份持重沉稳却给人强烈的信任感,同时也让人怀疑他爱打抱不平的“鲁莽”习惯。

“用平常心做好平凡事儿。”如此简单的追求,却无几人能。

刘和霞:就是爱上了这份工作

在2000年通过竞聘成为一名社区人民调解员之前,刘和霞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下岗职工。6年中,由于工作踏实肯干,调解工作业绩突出,她曾三次被评为西城区区级优秀人民调解员。截至目前,她已成功调解纠纷900余件,纠纷总标额达120余万元,部分案例被《京华时报》《党支部生活》等多家媒体报道,成功案例《争房记》《有话好好说》《如厕纠纷》等还在北京电视台“法律进行时”“现场说法”节目中播出。“刘大姐”的亲切称呼也成了社区的招牌。

10年前,辖区内的苏女士因车祸去世,却留下了一段无休无止的房产纠纷。由于苏女士名下的三居室在此前因各种原因几经过户,且家庭内部协议说法不一,苏女士的丈夫焦先生与苏母及其他子女间产生纠纷。苏母和儿子一纸诉状将焦先生告上法庭,官司一打就是几年,焦先生虽然胜诉但无法回家居住,执行法官都挠了头,事情就这样一拖再拖。了解到情况后,刘和霞来到苏母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告其儿子不要采取过激行为,并稳定了苏母的情绪。另一方面,也给焦先生做起了长久的思想工作,劝其珍惜这份亲情。焦先生被打动,撤回了已提交法院的强制执行申请状。

刘和霞利用好几个星期日的休息时间往返于纠纷双方之间,经多次调解双方终于同意坐到一起,最终达成了协议,并制定了调解协议书。焦先生给苏母生活补助费3万元,苏母给焦先生腾出房子。十几年的房产纠纷“刘大姐”用一个“情”字就解决了,避免了诉争,濒临激化的亲情又得以平复。通过这次纠纷的调解刘和霞发现:和解比法律更有效。她于是更增加了对工作的信心与热爱。

有一次,一对聋哑人夫妇因为院中搭建棚子的事儿与邻居孙家发生纠纷,两家几乎水火不容。刘和霞接手调解后首先察看现场,发现棚子确实影响了残疾人夫妇的出行安全。于是她找到了孙某劝其尽可能拆掉小棚,保证邻居的出行安全,同时通过街道司法所请来办事处城建干部一同协调。由于残疾人夫妇与孙某积怨颇深,且交流起来有困难,刘和霞自己请了一位手语老师并买了教程自学了部分手语,帮助两家之间进行沟通。最后双方发现只是因为语言不能沟通,使得他们造成了一些误解。刘和霞通过几次手语谈心,很快解开了双方心里的“疙瘩”,老邻居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刘和霞至今还在学习手语,虽然只遇到这一对聋哑夫妇,在她看来多掌握一项沟通的技能也是工作的需要。

刘和霞说自己就是特爱管闲事儿的人,特别是做了这份工作,管闲事儿更成了日常习惯。就在采访她的前一天,正骑自行车的她在马路上看见两位公交车司机开斗气车,一位司机索性将车横在二环路上,眼看要造成交通堵塞。刘和霞忍不住了,上去对司机说:“小伙子,家人都等着你回家吃饭呢,这样开车多危险……”这一搭话给了爱面子的小伙子一个台阶下,避免了一场危险的交通事故。司机小伙省过闷儿来赶紧给刘和霞道了谢。刘和霞乐于将这些生活中的小摩擦一一化解,看到怒气变和气,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当然有时也会遇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一方非常积极促成和解,另一方态度消极,不给调解员介入的机会。遇到这种情况,刘和霞也有绝招——写信。虽然这“绝招”成功率很高,往往不仅能改变当事人的态度,还能很快促成和解,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却很有难度。在遣词造句上,必须严格注意态度和口气,另外,成文之后可以造成证据,所以严谨的斟字酌句是必需的。这让自认水平不高的刘和霞经常很犯难。但最让她犯难的还是自己的孩子并不支持她的工作。

体态略胖的刘和霞有高血压,情绪激动对身体很危险,而她看到那些不懂法的人老替他们着急,“那得吃多少亏啊?”所以平时她也非常注意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每逢法院想参考她们的调解案例,刘和霞总是亲自将资料送过去,借机跟法官交流调解是否得当、合法,如果有司法介入的调解,刘和霞一定跟踪到底。

用她的话说:“我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是把它当作自个儿最大的乐趣来做的。”有这样的热情,怎能不让人爱戴?

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篇4

××年月,中办、国办转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部颁发了《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这三个文件的颁布,为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新世纪的人民调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通过近年来的贯彻实施,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给人民调解工作提出新 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三个文件精神,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所从事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从健全网络体系上抓好组织建设规范化

人民调解的组织建设是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是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对此,笔者认为应根据纠纷发生、发展的情况,本着科学、合理、管用的原则,按照“五有”、“四落实”的建设标准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形成以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企业、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纠纷信息员为触角的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的新时期调解组织网络体系。()积极建立和完善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一是完善立法。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居)委员会设立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而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包括区域性、行业性调委会)的设立依据仅有司法部规章,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立法,依法赋予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区域性、行业性调委会更高的法律地位。二是针对前几年成立的乡镇司法调解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办)在性质、构成、工作范围和运行机制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民调解,也不属于法定的行政调解,应当将其名称更改为“××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以防止办事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二是明确乡镇调委会的工作范围,即负责调解本辖区内村、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了的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和跨村、跨单位的民间纠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我国《宪法》、《民事诉讼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的法定组织形式。实践表明,大量的民间纠纷是通过村级调委会解决的,村级调委会解决纠纷的方式已成为广大

人民群众的首选方式,它是人民调解的工作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主自治的较好形式之一,要给予巩固规范,增强活力。()积极稳妥地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新时期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工人下岗引发的劳资纠纷、企业与周边地区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和发展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已势在必行。我们要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积极学习推广借鉴在企业设立人民调解组织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具备条件的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同时,要在消费者协会、大型集贸市场等区域性、行业性单位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联合调解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调解小组、调解员或纠纷信息员的调解网络。在设置调解小组、调解员或信息员上应不拘一格,建议以自然村(片)、车间、工区

为单位设置调解小组,以生产组、楼院为单位设立调解员或纠纷信息员。这样既使网络的设置切合实际,又便于组织管理。

二、必须从完善内部管理上抓好制度建设规范化

制度建设是依法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人民调解组织必须建立起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纠纷排查、登记、学习、廉洁、考评、例会、统计、文书档案、回访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运行。尤其要针对目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统计标准不一,漏报、甚至不报的现象,要通过规范化建设促使登记制度和统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同时在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方面,也存在纠纷信息反馈不及时,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必须通过发展信息员队伍、建立纠纷信息报告有功人员奖励制度,切实改变这种状况。

三、必须从提高人才素质上抓好队

伍建设规范化

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素质是人民调解工作质量、效果以及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需要有一批具有较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文化水平、年富力强的人员加入到人民调解队伍中。但是,目前已建立的村级人民调解队伍素质状况不尽人意,有相当一部分村调委会调解员素质较差,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改革和发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因此在今后工作中,要切实按照部颁规章的要求,从提高人才素质上下大力气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一是把好调解人员选配关,要把一些具有与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相适应的文化、法律素质(主任的文化程度至少在高中以上且要先通过法律常识考试)、为人公正、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吸收到人调队伍中。二是推广“首席调解员制”、“调解人员等级制”、“调解员聘任制”和“持证上岗制”等好的做法和经验。三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交流、经验演讲、以会代训、现场

观摩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调解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政策水平和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

四、必须从增强工作实效上抓好调解工作程序规范化

依法调解是民调工作的生命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调解、规范调解的意识,实现调解纠纷程序的规范化,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一是调解纠纷的整个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切实保障依法调解,平等自愿,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原则的落实。二是要特别重视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规范化水平,必须从深化民调改革的总体要求出发,改进并规范调解协议书的表述方式,使之与民事合同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一致,为实现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衔接创造有利条件。在具体制作上要把握好针对性、逻辑性、规范性,遵行评判说理原则,达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效果。三是各

级法院、法庭、司法行政部门要通过培训和检查评比等方式加强对各调委会的指导,避免调解纠纷违反程序,调解协议书说理不清、表达不充分,制作要件残缺等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

五、必须从落实专项经费上保障实现调解工作规范化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保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而对于调解不收费的人民调解工作来说更是迫切需要。省、市《实施意见》对办公设施的达标、经费保障落实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要求各级政府要把人民调解工作各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都缺少了对经费落实的督促检查机制。根据县《实施意见》,各调委会必须在明年全部实现规范化,但目前存在部分调委会连办公室都没有,调解员的工作报酬也无法落实,严重制约着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为此,笔者认为上级的综治委、法院、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协调,积极争取当

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篇5

为了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市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以及《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辽宁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市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要求,认真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业务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为建设“大气秀美新丹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从2011年8月开始到2012年年底,对全市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规范化建设。通过开展创建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活动,实现下列目标任务:

(一)标准化、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达到90%以上。

(二)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全市形成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人民调解员(纠纷信息员)四级调解网络。

(三)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进一步提高,调解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0%以上,调结纠纷回访率达到100%,调解协议履约率达到90%以上。

(四)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观。调解委员会要有必要的办公场所、档案柜及办公桌椅,并有相对独立的调解室,同时做到“六统一”:即“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印章、人民调解标识、程序、制度、文书”统一。

(五)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和调解水平的定期学习例会制度;建立健全体现责权一致原则的岗位责任、考评制度;建立健全定期纠纷排查调处、纠纷信息报告、纠纷登记、纠纷移交制度;进一步完善与调解纠纷配套的回访、统计、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汇报和工作簿册制度。

(六)维护社会稳定作用更加突出。通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优势,积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 实现人民调解工作“四无”(无因矛盾纠纷调处不及时或不得当引起的“民转刑案件”、“自杀死亡案件”、“群体性上访事件”、“群众性械斗事件”)目标。

三、建设标准

(一)组织建设

1、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应当有妇女委员。多民族居住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作为委员。

2、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调解小组,农村每十户设一名纠纷信息员;城市社区每一居民楼单元设一名信息员。

3、建立健全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人民调解员(纠纷信息员)四级调解网络。

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和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分别由所在乡镇(街道)司法所和县(市)区司法局备案。

(二)队伍建设

1、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以及群众威信高的成年公民担任。

2、人民调解员应当参加岗前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人民调解员应具备独立制作调查笔录、调解笔录和调解协议书的能力。

4、人民调解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要坚持原则,爱岗敬业,热情服务,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廉洁自律,注重学习,不断提高法律、道德素养和调解技能。在调解纠纷过程中,不得偏袒一方当事人;不得侮辱当事人;不得索取、收受财物或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不得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等。

5、人民调解员应当积极参加司法所和司法行政机关召开的会议和举办的培训。调委会主任每年接受县区级司法行政机关培训不少于1次;其他调解员每年接受司法所培训不少于1次,每2年接受县区级司法行政机关培训1次。

6、人民调解员实行动态管理,对不适合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予以解聘。

(三)制度建设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建立以下制度:

1、会议制度。司法所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调委会主任会议;调委会主任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调委会委员会议。通过 4 会议检查本月工作情况,分析纠纷动向,研究疑难纠纷调解方法和预防纠纷的措施。

2、学习制度。调委会每周利用半天时间组织调解人员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根据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安排和要求,参加各类普法、依法治理和调解工作学习班;每季度邀请法律顾问、司法所所长讲解实用法律知识;为调解员配备实用性的学习资料和书籍。

3、请示、汇报制度。调解委员会主任每月要向司法所汇报调委会工作情况;对调解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应随时请示、汇报。

4、纠纷排查制度。调解委员会每周要进行一次纠纷排查,在敏感时段要随时排查,及时掌握易发生纠纷的重点户、重点人、重点事的情况,对排查出的纠纷及时调解,对纠纷苗头及时做好疏导工作,防止形成纠纷。

5、纠纷登记制度。凡调委会受理、调解的各类民间纠纷,均应登入《人民调解纠纷业务登记表》,并按时上报司法所。

6、纠纷回访制度。调委会调解成功的纠纷,应重点回访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以巩固调解成果。

7、信息报送制度。调委会应注意搜集群众对调解工作的反映,反馈对上级布臵任务的落实情况,及时报告排查出的纠纷情况和因民间纠纷引起的伤害、自杀、凶杀案件情况,搜集、整理、报送影响社会稳定和容易产生纠纷的苗头和因素。

8、纠纷移交制度。调委会对已超出人民调解范围的纠纷和明文规定由其它部门处理的纠纷,应及时上报司法所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移交前应做好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

9、档案管理制度。年终应将纠纷登记、调查取证材料、调解协议书等有关资料,统一整理,存档备查。

10、岗位责任制度。调委会必须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责任制,以提高调解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纠纷预防、法制宣传、业务登记、信息反馈等任务落实到人。要确定考核标准,每月检查一次执行情况,作为半年初评和年终总评的依据。

11、考核评比制度。调委会应按责任制要求对调解员进行考评,每半年进行初评,年终进行总评,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

2、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四薄”:会议记录薄、纠纷排查登记薄、调解纠纷登记薄、跟踪回访登记薄。

(四)设施建设

1、人民调解委员会应有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的调解室(可一室多用),调解室布臵应当庄重严肃,卫生清洁。配备能满足调解工作需要的电话、桌椅、档案柜等办公设施。

2、调解室门前挂“人民调解委员会”牌子,墙上悬挂“人民调解徽”,室内桌上设有“调解员”和“当事人”桌牌。

3、人民调解员、调解工作范围、调解原则、调解工作程序、工作纪律以及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等事项公示上墙,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

(五)业务建设

1、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对辖区内发生的民间纠纷应当主动及时受理,一般民间纠纷应在七日内调处完结,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消灭在激化之前,防止因矛盾纠纷激化导致上访、越级访、自杀和刑事案件发生。对重大疑难纠纷,如果调委会调解不了,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教育、疏导、转化工作,引导群众通过法律程序加以解决,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防止过激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2、人民调解委员会应认真贯彻“调防结合,以防为主”方针,根据民间纠纷发生规律,坚持每周排查一次矛盾纠纷,采取预测性防范措施,发现纠纷苗头及时调处,消除隐患。

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使用司法部统一的人民调解文书格式。

4、每个调委会每年调解纠纷件数10件以上,年调解率、调解成功率、调结纠纷回访率、协议履行率分别达到100%、90%以上、100%、90%以上;要开展创“四无”活动,努力实现无因纠纷导致的自杀、凶杀、群众性械斗和群体性上访事件,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5、人民调解委员会要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加大对生活、生产中多发性、易激化纠纷的调解力度。要在及时预防、化解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房屋宅基地、山林、土地承包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主动参与涉及村务管理、农民负担、计划生育、土地承包及流转、征地拆迁、噪音扰民、物业管理、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社会难点、热点纠纷的调解,积极参与群体性矛盾纠纷的调解,防止矛盾纠纷激化。

四、创建活动工作安排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搞好调查摸底。各县(市)区司法局要对辖区内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要拟定详细的调查提纲,重点调查辖区内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情况、人员构成情况、教育培训情况、基础设施情况、制度建 8 设情况、业务开展情况。调查摸底工作要在2011年8月底前完成。

(二)抓好整顿和规范。各县(市)区司法局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对辖区内人民调解组织进行全面整顿和规范。整顿和规范工作要在2011年9月底前完成。

(三)大力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各县(市)区司法局要动员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群众性、民间性、自治性的制度优势,深入村组、社区,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在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社会敏感期,要集中力量组织重点排查。通过排查,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发现纠纷苗头,做到早发现、早处臵、早解决。要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要求,认真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要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应当及、就地调解,防止矛盾激化。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要坚持原则,明法析理,主持公道,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调解,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耐心疏导,在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提出纠纷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要认真研究分析矛盾纠纷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需求,不断拓展工作领域,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争议、教育医疗、环境保护、9 安全生产、交通事故等领域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四)抓好检查验收。各县(市)区司法局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对辖区内的调解组织进行阶段性检查验收。对不符合规范化建设要求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加以解决。今年年底前全市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标率不能低于80%。活动期间,市局将组成专门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县(市)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互检和互查。

(五)抓好典型的培养、总结和宣传。各县(市)区司法局要注意发现、培养、总结人民调解工作典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和人民调解工作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效,进一步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市局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对人民调解工作典型进行评比和表彰,以推动全市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

各县(市)区司法局要充分认识开展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同时,对本辖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切实加强指导和管 10 理。要积极争取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提供财力保证。

(二)加强督导,狠抓落实。

各县(市)区司法局要认真研究、制定本辖区开展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要及时反馈活动进展情况。市司法局将对全市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创建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得到落实。

六、活动适用范围

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篇6

( 一) 人民调解制度溯源

调解制度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其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传统社会对人情的重视, 以和为贵、 建立和谐社会的传统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民调解制度是群众自治的一种自治制度, 早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已初具雏形。

进入新世纪, 我国关于人民调解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一直没有停歇, 调解委员会不断地深入社区与农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仅在范围广度上不断延伸, 其在调解的纵向深度上不断的剖析、分类, 其专业化也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趋势下, 各类专业化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试点并挂牌成立。如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这些专业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国人民调解事业走向法制化、人性化的有力证明。

( 二)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1. 当前医患纠纷问题严峻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2014年,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达78亿人次, 比2013年增加5亿人次。同年, 全国发生医疗纠纷11. 5万起, 较2013年下降8. 7% 。虽然整体医疗纠纷数量有着下降趋势, 但是近几年来, 医疗纠纷态势似乎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2013年浙江温岭杀医案, 2014年南京官员夫妻殴打护士案……一桩桩惨烈的案件一次又一次直指医患纠纷背后的制度问题。发生纠纷后, 滞后的解决机制、调解机制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逐渐被消磨, 从而酿成悲剧。

2. 医疗纠纷一般处理方式存在缺陷

目前医疗纠纷传统解决方式包括: 医患自行和解、行政调解、民事诉讼及仲裁。这几种方法在过去的实践中显示出了它们一定的优势, 但是其固有的缺陷还是逐渐显露出来。

医患自行和解是理想的传统中国人解决纠纷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便、快捷、周期短、成本低, 能够使医患双方免于奔波劳累伤财之苦。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真正的平心静气坐下协商都是理想化的, 一般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很难抚平, 就算抚平, 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已经筑成, 使双方达成和解难上加难。另外, 医患双方即使达成和解, 其和解契约的效力仍较弱, 容易造成反复更改、反悔的现象。

行政调解是指由卫生行政部门介入作为中立的第三方, 调解医院与患者间的纠纷, 达成调解并制定调解书以解决纠纷。其弊端也是存在的: 首先, 该第三方———卫生行政部门的中立性容易遭到怀疑, 特别是患者怀疑, 一般医院与卫生行政部门关系密切, 容易令人产生偏袒的遐想。第二, 此种方法容易滋生腐败、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 且缺乏对行政部门的制约。

民事诉讼及仲裁一般是医患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保障。然而由于医疗纠纷这一问题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涉及众多的医学专业知识, 这是法官与仲裁员欠缺的, 这样为其审判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另外诉讼与仲裁的方式需要消耗大量时间、金钱, 人力物力。据统计, 一个医疗纠纷诉讼案件的诉讼解决周期一般在586天。可想而知, 其中所支付的成本不是一般家庭承受的起的。

3. 人民调解委员会机制对以上处理方式缺陷的弥补

首先, 纠纷当事人出于自愿将纠纷交给调解组织进行解决, 本身对调解组织就有了信任的基础。另一方面, 调解组织的中立性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医患双方地位的平等, 这为结果的公正性设立了前提。第三,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多是医疗单位、政法单位退居二线的工作人员, 其专业的法学知识和医学知识也为公正、科学、正确地调解双方纠纷奠定基础。第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已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人民调解有了强有力的立法保障, 根据《人民调解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根据需要可以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调解民间纠纷。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一专业人民调解机构有了法定的合法、中立地位。

( 三)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施现状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6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 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 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 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因此, 现行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有自行协商、卫生部门行政调解和医疗诉讼三种途径。随着人民调解机制的发展, 针对医疗纠纷的调解委员会机制这一第四种途径也应运而生。

随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发展,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专业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北京、宁波、天津、上海等地纷纷出台一系列办法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机制的构建。截止2010年1月, 全国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56个地市启动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建立。”1在这些试点中, 部分地区出台了相关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管理办法, 为人民调解提供了制度保障, 肯定了医疗纠纷人民调委调解效力, 并由当地财政提供支持, 独立于卫生行政部门。但是由于各地对人民调解的重视程度, 经济发展等原因的差异, 地区发展不平衡情况非常严重。一些地区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解决医疗纠纷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微小。为让这一新兴的调解方法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制度构建落后地区应该借鉴一些优秀示范区的经验, 并因地制宜, 结合本地具体情况, 加快变革。

二、以武汉市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例的运行机制探究

( 一) 武汉市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地调研现状

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最大型城市, 是中部经济、科学文化的中心。其人口众多, 医疗机构林立, 因此所面临的医患纠纷问题也就更加严峻。武汉市洪山区作为武汉市的科教中心, 人口众多, 范围广, 各类卫生机构也众多, 是武汉市医患纠纷多发的“重灾区”。武汉市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于2011年7月建立, 坐落在洪山区卫生院大院内。 目前, 该机构承担了武汉市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工作任务。

1. 机构组成

医调委调解员由政法系统、医疗系统退休干部、工作人员担任, 退休干部有丰富的专业医疗经验, 较为充裕的时间, 对于医疗纠纷这一涉及较多专业医学知识的特殊纠纷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调解。另外通过遴选进入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也多是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 专业调解知识也是较为丰富的。另外, 武汉市司法局还会有定期的培训, 以提高其专业水平, 更好地提供调解服务。然而人手缺乏也是其发展的一大阻碍。

其机构的建设由区政府维持, 区财政拨款, 搭好平台, 为机构的运营提供保障。

2. 调解程序

洪山区建立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贯彻“调解优先”原则, 引入人民调解参与医疗纠纷的化解。医调委制定了《调解工作流程》, 施行限时接待、专家合议、处理告知、文书归档的标准。

调解工作流程具体包括: 1受理案件。受理的案件共包括申请受理、指派受理和主动受理三种情况。接收到调解申请后, 调委会首先验证、确认双方身份, 确认本案是否属于本辖区管理, 再决定是否受理。2指派调解员。在确定案件属于本区管辖范围并接收受理后, 开始指派调解员为双方调解。3当事人陈述。调解员先分别与双方分开交流, 了解案情, 寻找案件争议焦点, 并制作笔录, 需要鉴定结果的, 要求一方做医疗鉴定, 出具鉴定结果。4讲解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由于当事人一方多为普通百姓, 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 在交谈调解过程中会详细介绍相关法律规定, 主要依据《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5沟通说明疏导、提出解决纠纷的方法与途径。调解中主要是依据相关法律, 结合传统中国情理、保持第三方中立地位, 公正调解。若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 则调解成功并将调解书交由法院, 申请法院司法确认, 以使调解书拥有法律效力。司法确认后, 调解书不得更改, 应立即执行, 如一方不执行, 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若调解不成, 则告知当事人其他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此外, 调解程序中还有一项专家咨询库咨询制度。但是由于技术和人员限制, 还没有真正加以开展。专家咨询库建立困难也是阻碍医调委发展的一大原因。

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调解流程直到调解结束, 一般需要30个工作日 ( 除去医疗鉴定时间) 。这样一个周期较诉讼手段的586天, 也体现出其便捷、高效的优点。

3. 调解成果

2011年7月成立医调委以来, 全区民调组织和医调委接待来电来访咨询210余例, 受调解申请163件, 调解成功158件, 成功率为96. 9% , 协议履行率100% 。 在过去的2014年一年里, 洪山区共有医疗纠纷案件70余例, 选择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有30多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洪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医疗纠纷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成功率还是较高的, 取得当事人信任后, 能够较好、高效地完成调解工作。

但是经过调研, 笔者仍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洪山区医调委所接收的案件仍较少。这一现象原因应归结为群众认知度不够, 还未取得大部分群众信任。机构宣传仍不到位。

三、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完善意见

( 一)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库制度

医疗纠纷专业性强且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为了提升医调委专业能力, 必须有更加专业的医疗团队作为“智囊团”, 在调解过程中听取其意见。

但是经过实地调研, 笔者发现专家咨询制度并没有切实地建立, 主要还是依靠调解员自身的医学常识进行调解。 虽然调委会内的调解员有一定的医学知识, 但是笔者认为更加广泛的医疗咨询团队能推动调解向益处发展。

另外在建立专家咨询库制度时还要配套建立专家回避制度, 保证在一个案件中咨询的专家与案件所涉医院没有关联。回避制度能使调解制度更加中立、公正, 能取得当事人双方的信任。

( 二) 规范机构内外制度构建, 排除干预, 增加群众认可度

许多群众不选择人民调解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固有的“想办成事儿, 先找领导”、“政府办的才是有效的”的思想。这些思想在百姓观念中根深蒂固, 使得他们在遇到纠纷时更愿意寻求行政调解或是与领导打好关系, 送礼。这样的思想使得行政机关对第三方调解的干预不断加深, 同时还助长贪污腐败的违法犯罪之风。

如何排除行政干预, 增强机构中立性? 其根本办法还在于内部的合理的制度构建和外部法律的保障, 两大护卫保驾护航方能使医调委越走越远, 更加公正地解决纠纷。

在内部制度构建上, 首先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在遵守自愿平等、依法调解、无偿调解的原则下, 有选择地进行调解工作, 不能越俎代庖, 阻碍医患双方诉讼权的正当行使。2第二, 在受理过程中, 应该严格把关, 对符合条件的受理人及时通知其参与调解, 对不符合条件的受理人及时告知并说明理由, 同时告诉其他的解决途径。第三, 在调解过程中明确双方的举证义务, 督促双方以证据与鉴定报告为依据, 阐明自身请求,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仔细分析双方上交的证据, 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在调解过程中,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情与法结合, 方能体现人民调解的人性化与中国特色。

在外部保障上, 国家应加快相关立法, 对如今出现的一系列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立法保障应加快实行, 使调处结果有法可依。

( 三) 完善区域性医疗纠纷区域解决的制度, 解决管辖问题

从全国各地医调委试点经验来看, 各地的医调委都是分区域分地块设立的, 每个区域的医调委管辖本区域患者或医疗机构的纠纷。但是若是一地区患者去往另一地区医院就诊, 其管辖又将如何认定。这一问题类似于诉讼法中的管辖问题, 亟需解决。

从调研中发现, 武汉市解决方法非常值得借鉴。武汉市今年新规定患者与武汉市内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纠纷皆上报武汉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一般跨区域的就医, 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医疗资源, 上报武汉市医调委这一制度不仅明确了管辖部门, 排除了异议, 还减轻了一些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地区的调解负担。

( 四) 壮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增强其专业性

医疗纠纷涉及的专业知识决定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需要更多的拥有法学、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参与调解。 而目前专业人才不足也是阻碍医调委发展的一大拦路石。 虽然目前各医调委有政法系统、医疗系统退下的工作人员或转移的工作人员担任调解员, 但是其人才缺口仍十分巨大, 急需更多专业人才加入调解的阵营。司法局等主管部门也应多组织相关法律、医学知识培训、指导以提高队伍的专业性。

在调研过程中, 笔者发现各地区在组成人员的专业性上的差距还是十分巨大的。一些开展得早、规模大的地区医调委有非常专业的调解人员参与调解, 但是在一些地区人手不足, 专业性低, 甚至由一些律师作为医调委调解人员。这完全违背了医调委作为中立第三方的中立性和人民调解的本质。律师多会将调解引导至诉讼方向, 且缺乏专业医学知识, 对公正地解决医患纠纷非常的不利。

摘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新兴的专业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 但各地调解组织的运行、调解成果与影响力却相差悬殊。本文以武汉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研究对象, 对其工作运行机制进行探究, 以个体为例推广到全国, 探求其优越性和所存在的缺陷, 探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完善途径。

关键词: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运行机制

注释

11陈翰丹.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完善[J].卫生与法, 2011 (7) .

人民调解制度的研究 篇7

关键词:人民调解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民间纠纷一、人民调解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人民调解制度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我国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的当事人采取说服教育“规劝劝导等方式,使纠纷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从而消除纠纷的一项法律制度。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典型代表。

人民调解制度具有如下特征:

(1)群众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并且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2)自治性。人民调解组织是建立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基础之上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也是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达成的,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3)民主性。人民调解坚持平等自愿的原则,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愿,不强行进行调解。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早期,我国建立了人民调解制度。最早期的人民调解制度主要依托于各地建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来调解民间纠纷,其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息纷止诉的效果,但是在新中国早期,由于高度中央集权的公有制度并伴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不理性的思潮盛行,人民调解制度因为其性质与当时主流思潮相违背,出现好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民间矛盾出现的频率和种类大大增加。因此,原来的民事法律制度越来越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于是开始寻找诉讼外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值此契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开始了改革。

2010年《人民调解法》的公布是我国政府对人民调解在解决民事纠纷中所起的作用的肯定和支持,是人民调解制度再次走向前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人民调解制度的复兴起点。

三、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上的缺陷。(1)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问题。根据我国现行人民调解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人民调解的业务范围被界定为调解“民间纠纷”。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一般的民间纠纷,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受理的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以外的其他纠纷案件,通过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判明适宜人民调解解决的,也可由人民调解来解决。(2)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2010 年颁布的《人民调解法》较之以往的人民调解立法,赋予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确立了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理应对人民调解作用的发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调解协议仍只具有民事合同的效力,而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这样的立法缺陷,会导致当事人一方完全可以无视调解协议的效力而反悔或不按照协议履行义务,从而使得人民调解协议本身的法律效力似乎并未在实质上得到加强和保障。

(二)实践中的存在的问题。(1)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不高,调解能力较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2)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缺乏。人民调解经费的短缺,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的瓶颈。一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费缺乏资金保障。二是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报酬没有保障。由于缺失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无形中导致人民调解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下降。

四、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人民调解法》,规范人民调解制度。人民调解不同于法院审判,调解员不是处于一个强势的裁判地位,更多是扮演者居中调和的角色,对于调解的结果没有独自决定和裁决的权利,只是促成双方达成调解。而《人民调解法》作为现行的最为完整的人民调解法律规范,是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基础,虽然《人民调解法》还是有许多地方可以进一步的完善出台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准则來明确不同类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分工合作问题,做到一个案件由一个人民调解委员会来调解,专门性案件交由专门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來调解。

(二)完善人民调解的组织机构设置。设立专门的人民调解庭或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专业化的纠纷,人民调解庭比起法院诉讼程序而言,能够更快更好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并且人民调解庭可以与法官进行指导交流,进一步的提升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吸取法院调解的工作经验。

(三)政府通过政策来促进人民调解发展。(1)政府提高人民调解的财政预算,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由于人民调解不收取费用,人民调解委员会本身不能够盈利,直接导致人民调解员的工资福利的降低,大批人才流失,成为人民调解制度日趋衰弱的经济根源。(2)防止政府对人民调解的过度干预,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 赵钢.《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辨析及其程序保障》,载《法学》2011年12期。

[2] 刘加良.《论委托调解的功能》,载《中外法学》2011年5期。

上一篇:《创业》观后感下一篇:河南农业大学分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