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第二单元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必修一历史第二单元(推荐8篇)

必修一历史第二单元 篇1

一、选择题

1.古雅典历史记载: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利用公务徇私的现象

B.雅典的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C.雅典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的民主 D.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派别之争

2.“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列,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帝国境内所有居民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3.面对巨大的帝国版图(见下图),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此,统治者

A.对被征服地区进行血腥镇压 B.致力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建立城邦制度实行民主政治 D.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体系 4.希罗多德在《雅典政治》中提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反映材料所说的变化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伯里克利前期的改革

D.伯里克利后期的改革

5.罗马法《学说汇纂》中记录这样一个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什么原则()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公平、公正

C.谨慎履行契约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打击非法交易行为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答案第1页,总10页

7.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B.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C.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D.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8.《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由此可见,上述规定

A.保留了一些习惯法的残余 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 D.对贵族滥用权力有所限制 9.著名学者陈国刚在《民主的审判》一文中说:“有人说,苏格拉底死于民主的暴政。„„但在解读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事件时,我却宁愿断言,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

A.直接民主政治制度 B.公民多数人的暴政 C.决策失误的公民大会 D.不公正的司法制度

10.罗马法在程序法律方面确立了很多基本原则,如: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判决应当与请求相对应等。确立这些原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防止法官以权谋私 D.确保被告不受冤屈 11.雅典民主政治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政治的发展进程,为此某中学开展了“民主政治的起源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哪些事实不可以证明他们的观点()A.布维斯带着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雅典国家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与公民大会类似于我国人大常委会与人大 C.纳尔比当选为雅典首席执政官但不能对外宣战抵抗入侵 D.陶片放逐法规定必须放逐那些不称职的雅典国家公职人员

12.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制下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此材料反映了

A.雅典民主特点是人民主权 B.所有雅典人都享有政治权力 C.雅典民主是雅典成年男子的民主 D.雅典城邦内等级森严 13.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君主制的盛行

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盛行

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 14.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答案第2页,总10页

15.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16在体育场的中央出现了一个蓝色的人工海洋,大会组织者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A.希腊人民喜欢蓝色海洋 B.蓝色象征着和平与祥和 C.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D.希腊是一个临海的国家 17.《十二铜表法》,是原先各项习惯法的汇编,因其刻在12块铜表上而得名,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它主要是为了解决

A.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 B.奴隶与自由民的矛盾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外邦人与罗马人的矛盾 18.与以下图片相关的制度出现在

A.雅典城邦的初步形成时期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C.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 D.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1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这主要反映出早期罗马法

A.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保留某些习惯法的残余 D.注重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20.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D.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2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2.丘汉平在《罗马法》中指出:“良以世界现存法系,其未受罗马法之熏染者,殆不一见。中日固勿论,彼素称独立之英美法系,亦难逃外„„以是欧美诸国之法律学校,罗马法列为要科。苟从法学之价值观之,罗马法为治法者之基本学问。”材料表明()A.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C.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 D.罗马法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非选择题

23.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更是影响深远。回答:

(1)“„„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答案第3页,总10页

这些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2分)

(2)“„„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此段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2分)(3)雅典民主制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运作方式,请列举两项。(4分)(4)在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雅典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六千。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概括该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4分)

24.(10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材料四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断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

材料五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什么制度?有人说这说明中国在唐朝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材料二中的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希腊的地理特点。(2分)与古代中国相比,这种地理特点对希腊的政治体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可排除A项;综合题干“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可知,古代雅典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故选B。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妇女等没有民主权利,C错误;D项无法体现。2.D 【解析】

A不对,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标志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B不对,奴隶仍然受剥削、奴役;C不对,“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说明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追求公平公正,因此选D.3.D

答案第4页,总10页

【解析】

屋大维是古罗马帝国皇帝,A与史实不符,B符合古希腊梭伦改革,C符合古希腊民主政治,D符合题意,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的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法学家也积极立法。3世纪初,公民法逐渐演变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4.B 【解析】

根据“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这一信息,联系雅典民主制的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 5.C 【解析】

根据题干,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是因为洗衣人未能“按照约定”来办事,这反映了罗马法注重谨慎履行契约的原则,故此题应选C项 6.D 【解析】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这保护了物品的所有者的利益,表明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此题应选D项 7.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说明了古希腊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容易造成多数对少数的集体暴政,答案选A,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主旨相反。8.C 【解析】

。从材料意思看,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债务人在拘禁期间无力自备伙食时,由债权人供给,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C符合题意。ABD材料中没有体现。9.D 【解析】

”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可知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不公正的司法制度,ABC都无从体现,因此选D。10.B 【解析】

注意限制词“直接目的”,题干中的避嫌、注重证据等,应是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A是罗马法的根本目的,CD表述片面,因此选B。11.A 【解析】

A表述错误,雅典民主政治中享有民主权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排斥在外,因此布维斯不可能带着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雅典国家公民大会,答案选A 12.C 【解析】

答案第5页,总10页

注意题干信息“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说明成年男性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妇女、外邦人、奴隶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因此选C 13.B 【解析】

首先联系教材所学,古希腊的地理特点是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将陆地隔成小块,这种特点使它很难形成统一的大帝国,更适合它的国家政治形势应该是B——小国寡民。答案为B。14.A

【解析】民国四年即1915年(日本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这本历史书的作者呼吁一个维护发展民主政治、抵抗外来侵略的“伯里克利式”的杰出领袖人物;这在当时(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图谋分裂中国东北、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有更深远的意义;A项“好战”是贬义词,对雅典公民也不适合(为城邦而战,为集体利益和荣誉而战)。15.A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本题适合采用排除法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体现,因此不会遭到流放,排除B;资助贫穷公民是正义事情,不会遭到流放;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不会威胁到民主政治,排除D;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就扰乱了民主政治,显然A选项符合题意。1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奥运会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它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古希腊文明已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由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所以现代人利用人工海洋试图展现希腊文明的特征,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正确但无法凸显希腊文明的特征。1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约束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维护平民自身的利益,平民通过斗争将原先的习惯法转变为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不符合上述史实。18.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实行的陶片放逐法,它最早出现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即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答案选C,A发生在梭伦改革之前,B发生梭伦改革时期,D项发生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19.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习惯法时期同态复仇的落后的传统。主要精神是氏族、部落成员或集体在遭到外来伤害时,受害方给对方以同等的报复,以命偿命,以伤抵伤,加害者氏族或部落则交出惹祸人,以求得整个氏族或者部落的集体安全。故选C。ABD项材料均无法体现。20.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奴隶的权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这反映了《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故选C。A、B、D均不符合题意。21.A 【解析】

答案第6页,总10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为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A。BC项是直接的影响;D项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但不是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进行分析的。22.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欧美各国的法律学校将罗马法列为重要科目;罗马法是研究法律的基本学问。体现了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故选C。A、B、D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二、非选择题 23.(1)特点:人民主权(1分)

(2)特点:轮番而治(1分)

(3)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和议会制等(任选其中两项即可)(4分)(4)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维护公民的利益。

借鉴: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执政为民;同时也应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6分)【解析】略 24.(1)三省六部制;不同意;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2)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古代中国:个人决策。古代雅典:集体决策

(3)海陆交错、平原被山地切割、海岸线长而弯曲、岛屿众多等;民主政治 【解析】略

机动题

1.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这说明()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 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 D.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2.《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主要体现了罗马法中哪一项基本原则()A.同态复仇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D.遵守契约原则 3.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成文法 4.《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D.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5.“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

答案第7页,总10页

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关注管理人才的培养 B.强调社会公共意志

C.主张各等级公民平等 D.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6.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建立10个地域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保障了下层平民权益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了罗马公民财产 8.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该材料 A.代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 B.指出了直接民主弊端 C.说明雅典民主范围狭窄 D.反映了雅典民主衰落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陂拉图是雅典郊区的一个农民,公元前459年30岁了。这一年是一个好收成的年份,家里的收成有300麦斗。有一天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陂拉图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会场像往常一样热闹,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作为首席将军的伯利克里大声训斥一些不愿意参加公民大会的男子。今天公民大会的议题有三项:第一项是对即将离任的执政官进行任期审核。第二项是投票选出民主妨碍者。第三项是对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进行辩论和表决。五百人议事会在公民大会结束后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公民大会结束后,陂拉图有资格参与法庭审判员的抽签,他成为陪审法许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并加入了言论法庭,这个法庭共501人。今天讨论是历史申诉案“苏格拉底之死”,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腐蚀青年、否定神并宣称自己是新神的罪名而被处死。经过激烈的辩论,法庭决定维持原判。请回答:

(1)陂拉图“很愿意去”参加公民大会的经济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看法。(8分)

(3)有人说,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据此,你认为苏格拉底案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1.D 【解析】

材料的大体意思是“人口少了达不到自给,人口多了不易于国家的治理”。这说明城邦制符

答案第8页,总10页

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希腊境内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土地分成小块,这种地理环境下适合建立城邦国家。故选D。2.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保护债权人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选C。AB项材料未体现;D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的是契约的实行的问题,而是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3.C 【解析】

针对罗马帝国人口多难于管理的问题,罗马统治者发展了罗马法,使它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这就是万民法。故选C。习惯法是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以前,起主要作用的法律形式;公民法是在共和制时期公民内部实行的法律;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因此ABD均错。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奴隶的权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这反映了《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5.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由懂得治国经验的人来统治和管理,而通过直接民主选举出来的管理者不一定具备治国管理经验,这会对国家构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要比雇佣一位没有经验的水手充当舵手还要严重,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制度,答案选D,A B C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6.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②③两项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的重要表现,而①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④是伯利克里改革的举措,①④两项不符合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史实,所以答案选B。7.D 【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分析本题材料“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在价款付清之前,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ABC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8.B 【解析】

从材料“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制,认为直接民主制弊端很多,不能选到“良善者”。故选B。A项材料并未体现;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的中心意思;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9.(1)参加公民大会有工资和津贴。(2分)

(2)积极意义:①代表了古代人类在民主政治制度探索中的最高峰; ②塑造了希腊人渴望知识、乐于探究和民族性格; ③推动工雅典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局限性:①雅典公民形式上享有平等权利,但享有公民权的人只限成年男性公民。它的民主

答案第9页,总10页

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8分)【解析】略

必修一历史第二单元 篇2

一、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相关理论主张

下面摘录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亚夫教授关于怎样理解知识目标的一些相关理论。如“知识的核心是理解,知识的特质是辨析或解释,知识的意义是反思,知识的法则是建构……运用于历史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概念,首先应做的事是把知识连同自由自在获取它的权利还给它理应面对的对象———学生———由学习的主体自觉自愿地呈现知识主体的意义”。主张“对历史知识概念的重新定义、对历史知识理解的深化、对历史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应遵循的原则:符合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特点;符合现代社会的整体性、多样性乃至信息的复杂性特点;符合历史学科知识先进性的要求;有助于展开各种教学和学习活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各种智力和能力;有助于引申师生对其自身生活的理解”。现在,反映上述理论主张的题目越来越多:如2007年的两个高考题目:

(07上海题)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07广东卷)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D.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对新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二、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改的实施使过去“一纲一本”的课程模式成为历史。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质的区别,它只提供一个宏观的目标要求,确定每一模块的学习要点,至于哪些内容该教,哪些不该教,并没有做出硬性规定。但围绕这一标准,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在我省主要使用的教材有岳麓版和人民版,如果单从应付考试这一角度说,我们的日常教学就不能仅依据我们手中的教材,还应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必要时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正确的教材观,由此开展教学。对于这一点,不仅教师心里要有数,还要让学生明白。

如:教材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根据《课程标准》第1个专题的内容安排的。本单元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即:1.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2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4个子题分别涉及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秦的中央集权制、汉到元的制度沿革、明清君主专制。在具体教材处理中,第1、2课总体上没什么变化,第1课以西周社会为重点,以宗法制为切入点,联系现代我们的亲戚观念,祭祀祖先的习惯,溯源历史,让学生明白宗法观念与分封制的结合,形成早期的政治制度,再讲礼乐制度,让学生理解西周社会。第2课重点讲秦的制度创新,皇帝制度、官僚制度、中央集权体制都是开创性的。第3、4课的内容则主要根据课程要求进行了一些调整,将两课教材中关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并为一课的内容,重点分析中央集权体制强化的途径,即中央决策机制的变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同时,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中,地方权力不断弱化,这些都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特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门列为一课。另外,在第3、4课的教学中,我还补充了历代选官制特别是科举制和监察制度,因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除了要解决好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外,还要处理好官吏的任命与监督。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对所要求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避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线索的简单归类。

三、专题教学的思路

专题教学跨度大、跳跃性强,因此对学生的记忆要求可根据课标尽量降低。如第一单元是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题,时间长达四五千年,要求学生记忆的东西就可围绕这一主题。如朝代顺序,每个朝代具体的起止时间不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让学生知道大的王朝顺序就可以。另外,重要的制度名称、重要的机构和官职名称,就要求学生记忆,如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

对于专题教学来说,专题线索至关重要,而让学生清楚地掌握专题线索则更为重要。如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岳麓版一语道破,标题即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扣紧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题,因此,在开展本单元教学时,我紧抓这一线索展开教学,如从宗法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过渡,教材用“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为小标题,用一个版面阐述,如果按照教材安排讲解的话,繁琐而且枯燥无味,我采用了如下两段材料:“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就是其中的例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楚庄王曾经率军到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定王派来劳军的代表王孙满询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周天子以德服天下,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楚庄王说:‘你无法阻止我铸九鼎。楚国单用折掉戟的钩尖,就足以铸造九鼎。’王孙满说:‘周的德政虽较前衰微,但天命尚未改变,这鼎的轻重,别人是不可以过问的啊!’楚庄王于是带兵回去了”。并提出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理解了“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其实就是旧的制度即分封制的瓦解崩溃,新的制度即中央集权制度即将建立。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目前最主要的事情是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懒于思考,依赖教师的惰性,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如讲商周制度的初建,我让学生看了“探索发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片断视频,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夏商周社会基本状况;讲分封建制,我补充了著名史学家钱穆对封国建立的形象描述:“一队队的西方人,周部落及其亲附部族,有贵族,也有平民,由中央镐京选定一个据点而兼可耕作自给的地面,派他们去迁徙驻扎下来。内部核心筑着坚固的城围,外围簇聚着许多耕地。更远的外围,再筑一道防御用的土墙,这叫做封疆。封疆之内是他们的国土,封疆之外,依然是茫茫一片荒地,尽有草泽、森林、山陵,却如孤岛外的大海,沃洲外的沙漠。”借助这段描述,加深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讲军机处的设立,我直接给出下列材料让学生归纳概括:

材料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2: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3: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根据材料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回答军机处设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军机处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回答军机处职责。

用史料展开历史教学,虽然比较费时,但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上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必修二第二单元训练(一) 篇3

1.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明不会彼此隔绝,而是不断地以和平或非和平的方式互相碰撞。在这种碰撞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6世纪西方文明和新世界的碰撞。”这种碰撞开始时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 冲击了东西方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

B. 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起资本的原始积累

C. 西欧国家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D. 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 当代史学家刘宗绪认为,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罪行令人发指,必须揭露和谴责。然而,对它的另一面的作用也要给予客观的评价。下列现象不属于殖民统治的“另一面的作用”的是( )

A. 将印度的棉花运往英国加工成棉布再返销印度

B. 英国在印度修建水利灌溉工程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建立宪政体制

D. 英国在印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3. 下列对新航路开辟的表述与史学范式对应正确的是( )

A. 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现代化史观

B.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整体史观

C. 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文明史观

D. 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之路——唯物史观

4. 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扩张 B. 资本输出

C. 文化传播 D. 工业革命

5. 史学家认为:英国的“圈地运动”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其依据是( )

A. 给当地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B.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雇佣劳动力

C. 为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市场

D. 导致了农村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化

6. 下图是1854年~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图,从图表中可以得出的深层历史信息是( )

A. 英国此时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 英国需进口大量原料和食品

C. 三角贸易使英国得以出口大量工业品

D. 英国依赖海外市场

7. 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国家\&百分比\&国家\&百分比\&英国\&0\&俄罗斯\&38\&德国\&13\&意大利\&18\&法国\&20\&美国(1913)\&30\&]

A. 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 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 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8.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 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9.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下列对1834年《济贫法》做出这些规定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近代工人的斗争

B. 工业革命的使国家财富增加

C.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D. 通过立法实施社会救助的传统

10. 下列四个选项中,有—个隐含着对历史的某种价值判断。请问这个选项是( )

A.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B.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C.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D. 19世纪以来的美术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力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它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

——摘编自[美]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以15-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论证这一观点。(3例)

(2)根据材料二分析,马汉对“外部海上国家”的建议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3)如何看待“外部海上国家……施加影响”给中国带来的“益处”?

(4)结合材料,分析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必修一历史第二单元 篇4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知识与能力

(1)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它们有何表现?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城邦的内涵,表现发展如何?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体制分类及主要特点

(2)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希腊文明属于与内陆文明或大河文明不同的海洋文明,古希腊的地理版图破碎,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古希腊的多元政治的形成与此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爱琴文明的发现与成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古代希腊罗马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认识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文明各有千秋,都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各有利弊。

新课导入:

古时候地中海东岸腓尼基,有位美艳的公主,名叫欧罗芭。有一天,她外出和一群少女在海边摘取水仙花、紫罗兰。突然,天神宙斯从奥林匹斯山俯瞰大地,发现了欧罗芭。宙斯不由自主被美色所吸引,于是摇身一变,成为一头靓丽的公牛,来到了她身前。欧罗芭上前抚抱它,并骑上了牛背。公牛踏着浪花把欧罗芭带到了克里特岛,并与欧罗芭结了婚,于是任命把克里特岛命名为“欧罗芭”。今天欧洲的全称是“欧罗芭洲”,即源于这个美丽的传说。克里特岛产生了克里特文明,由此发展成希腊文明,再发展到今天的西方文明。

欧罗芭和公牛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兽叫米诺牛,它每年都要雅典送十名童男十名童女给他吃;雅典人民深受其害,但又无可奈何,因为它住在一个迷宫里,这个迷宫就是米诺斯宫。雅典国王爱勾斯有个儿子叫特休斯决定去为人民除害,它答应国王如果平安归来,就在船上挂上白帆,到克里特岛后,在米诺斯公主的帮助下,特休斯用宝剑杀死了怪兽,并沿着红线顺利逃出克里特,但是对公主的怀念使王子忘记了曾经答应父亲的事,年老的国王已经在海边等待儿子多日,可是他却看到船上仍挂着黑帆,他悲伤地投入海中淹死了,这个海就称为爱琴海。

一、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2世纪)

1、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400年)(米诺斯宫复原图说明了克里特文明的特点)

★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了斯巴达王门涅劳斯之妻海伦,门涅劳斯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即率希腊联军兴师问罪,经十年围攻而陷特洛伊城。★特洛伊的宝藏:德国人谢里曼49岁那年,他带着钱财、妻子和工程队去特洛伊挖宝。有一天,他和妻子慢慢地掠去地表的浮土,打开了一个墓葬,墓里金器在阳光下闪烁,他把里面的项链、手镯一件件挂在妻子的身上,逆着阳光,看着她,就像看见了当年的海伦。★米诺斯宫的发现: 特洛伊宝藏的发现,鼓舞了考古学界。1900年,英国人伊文思决定去挖掘迷宫(米诺斯——克诺索斯城(Cnossus)统治者)。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发现了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米诺斯王的迷宫(Labyrinth),即克诺索斯王宫遗址,揭开了欧洲文明源头上新的一页。

(1)出现:前2000年——前1700年

(2)特征:产生了君主制国家,出现王宫建筑群和线形文字A

(3)毁灭:前1400年,被迈锡尼人占领

2、迈锡尼文明(前1600-前12世纪)

⑴特点:君主制、王宫、卫城、王室陵墓、泥版文书

3、黑暗时代:前12世纪-前8世纪,希腊完全陷入沉寂状态,西方人称“黑暗时代”,伟大的《荷马史诗》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荷马时代”。

二、古希腊城邦

1、城邦的兴起:前8世纪-前6世纪

2、城邦的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3、希腊对外扩张的条件和影响

(1)条件:①山多、地少、靠海(有必要)②航海贸易、海军发达(有能力)

(2)影响:扩大地域,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为创造自己独特的文明打奠定了基础。★思考: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政治方面:古希腊地理环境有助于形成古代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城邦有利于形成公民政治,公民直接参与民主政治,不易形成专制。

②经济方面:地理环境使古希腊农业不能自给,古代希腊商业和手工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希腊的农业和工商业都具有面向市场的特点。

③价值观念:商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商业贸易的进行与发展要求有自由环境和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有助于平等观念形成和民主政治建立。

④民族精神: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长而无法负荷时,希腊人就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优遇的航海条件为这些海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勇于探索、开拓的民族精神。

三、古希腊城邦政体

1、城邦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

2、城邦公民: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的男性成员。出身于公民家庭的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奴隶以及外邦移民被 完全排除于公民范畴之外。

3、城邦的实质:古希腊城邦实际上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4、城邦的政体类型

划分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教学目标

君主制与贵族制区别,贵族制与民主制区别,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基本特点及其措施,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二、能力与方法

1、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发展四个过程的主要内容。

2、理解雅典民主制基本特点,明确民主制的建立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3、理解伯利克里时代是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Democracy(民主)、Politics(政治)、Freedom(自由)、Law(法律)、Republic(共和国)这些专有名词是怎么诞生的吗?他们都诞生于古希腊的雅典共和国,是雅典人开拓了民主政治之先河。

一、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思路线索:

(1)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2)民主制的确立:①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②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

③伯利克里时期,全面繁荣。

1、君主制到贵族制

雅典城邦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实行的是君主制,因为国王鱼肉人民、骄奢淫逸和外战无能而在前8世纪——前7世纪时被贵族推翻。

2、贵族制到民主制

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贵族与平民尖锐对立,平民准备以武力推翻贵族政权。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1)、内容:①、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公民自由权利;②、设立民众法庭,平民成为司法主人;③、新选举法,抽签选举除执政官外的任何公职人员;④、废除贵族世袭官职,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与权利义务。

(2)、作用:①、保障了平民的人身自由与安全;②、新兴工商业贵族跻身于统治阶层;③、雅典民主政治初步建立。

4、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年)—确立民主制

(1)背景:梭伦改革未深入触动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

(2)内容:①用10个地域选区取代4个血缘部落。②设立500人会议,向所有公民开放。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实行陶片放逐法。

★思考:怎样评价陶片放逐法?

答:①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②是一种极端的民主方式,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容易被人利用,成为人们争权夺利、互相倾扎的工具。

(3)影响:①进一步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特权,雅典国家最终形成;②使所有的雅典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5、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繁荣时代

(1)内容: ①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除十将军外)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握有充分的权力。③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④向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群众发放工资和补贴;(参政工资;观剧津贴)

(2)意义:大大削弱了贵族的特权,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没有社会财产和等级的限制)

二、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1、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甚至个人小事。一切公民都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其中10次“主要会议”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任公职人员的表现,并就其去留问题进行表决。这意味着一个公职人员在其一年任期内要经10次群众性的资格审查。其余30次大会分别为外交、宗教等国家事务和公民的个人申诉而设。

2、五百人议事会

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在两次公民大会的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3、民众法庭

民众法庭是日常的司法机关,审查公职人员资格,审理刑事和民事案件。

庭审判员从30岁以上、无公共债务和犯罪前科的公民中抽签产生。审判员6000名,一般由500人组成一个法庭,分理各种诉讼。

民众法庭在执法过程中,始终遵循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其它机关(众多、规模不大、行政和军事)

三、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

①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多种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②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而非君主任命,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并使其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每个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去从事各项事业,有利于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促进了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成为伟大文明的催化剂。

2、局限性:

①雅典民主仅对公民集体而言,对于非公民则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②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雅典民主在尽情地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④因此,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马由共和国进入帝国的过程,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材料,综合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向学生征集问题,鼓励学生自我发现问题,也有助于更好的组织教学;通过设计问题和补充材料,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以基础探究、深层探究、综合探究的方式层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罗马的政制和法律,认识法律在古代西方社会的价值,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及自觉的法律意识。

一、从共和国到帝国

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王政时代:

这是罗马有氏族制社会向国家政权过度的时期,罗马城建立之初实行君主制。到公元前6世纪,王权和贵族的矛盾却日益,君主小塔克文是个暴君,其残暴统治引起贵族和人民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发动起义,驱逐了塔克文及其家族,并为防止君主专制,而实行了贵族共和制。

2.共和时期:

(1)执政官:执政官有两名,行使最高行政权利,由选举产生,一切政令必须经两人同意方可执行。

(2)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全体成员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3)公民大会:平民可参加,选举工职人员和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

(4)平民保民官:在共和国时期内,贵族垄断一切国家权利,贵族与平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地位与权利十分不平等,如贵族与平民不能联姻,平民兵役,赋役负担沉重,债务奴役制卖人身。这使得贵族与平民矛盾冲突不断,特别是富裕的平民更是要求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所以,平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与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迫使贵族做出让步,允许他们选举自己的官员,并同意设保民官,保民官要为平面内说话办事,有权否决元老员决议,有权监督政府的行为。

★罗马国力强盛后,就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经过几百年的对外征战,罗马从台伯河上的一个城邦国家逐渐发展为地中海一个庞大的帝国。恺撒大帝被人刺杀后,混乱中其外甥屋大维继位,之后出现三头同盟: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在三巨头中,最终屋大维使长期内战和分裂的罗马重新统一起来。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赐给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正式确立元首制,标志着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3.帝国时代:

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他创立了元首政制,公元前28年改组元老院,自任“元首”,意为“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他在公元前27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意为“神圣”“至尊”,“伟大”,可见他当时声望之大,这一年被认为是元首制,即帝国时代的开始之年。

(1)元首制:

表面看来屋大维的各种职权都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予,其实,屋大维刚开始是假借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使他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成为最高主宰者。所以,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2)君主制: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制。

(3)帝国的分裂:①西罗马帝国(395年—476年)②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二、罗马法

德国法学家耶林在《罗马精神》中说过: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1、罗马法的起源:《十二铜表法》(共和国时期)习惯法到成文法

(1)、原因: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障自身的权益。公元前452—前451年,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铸造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场。其主要内容仍是维护贵族利益。迫于平民要求,于公元前450年,又增设两表,这就是《十二铜表法》。

(2)、内容:包括民法、刑法、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

(3)、评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民的胜利;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是罗马法的渊源,是罗马的基本法。

2、罗马法的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时代的法典。到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疆域非常辽阔。为了统治庞大的帝国,统治者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罗马法新增了许多新的内容,此时罗马法有公民法和万民法。公元3世纪初,罗马境内自由民的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212年颁布了《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公民法与万民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随着罗马法律的不断发展,罗马法学家逐渐形成一种法律观念,被成为“自然法”,自然法的精髓是:“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是至高无上的。”它具有超越时间、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永恒价值,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3、罗马法的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东罗马帝国时期)

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皇帝,他在527年登上了帝位。他登上王位时,东罗马已不再是像屋大维统治下的牛气冲天的大帝国。为了恢复罗马帝国昔日的那种全盛局面,他不断地进行一系列“收复”西部领土的措施。为重振罗马帝国雄风,加强皇权,于528年下令编纂法典。查士丁尼在世时,共完成三部法律汇编。

(1)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三部法典颁布后,法学家又把查士丁尼颁布的100多条敕令汇编成集,称为《查士丁尼新敕》,以上四部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为查士丁尼法典。

(2)作用: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4.罗马法的影响

(1)、对罗马:维系和巩固罗马帝国统治。(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规范,调节了复杂的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法律深入罗马的每一角落,其有效的实行提高了罗马统治的行政效率;适应罗马经济发展的需要)

(2).对世界: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为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本国法律提供蓝本,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罗马法所提倡的“人人平等”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武器;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适应了资产阶级维护私有制的需要;作为一种成功的法治模式为资产阶级仿效。等等)

5、罗马法的局限性: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作文: 篇5

她是我的班主任,赵老师。

虽然她平时很安静,但她说起《论语》和《诗经》时却像个著名的演说家。例如,当她告诉我们“孔子问孝”,她首先读给我们听。也许她深深陶醉在其中。她的声音越来越高。读完之后,她一遍又一遍地读了第二遍——“孔子说:今天的孝道是能够支撑的”我们喝醉了。这时,老师的声音突然停止了。她停止了朗读,给我们讲了一些小故事,比如乌鸦反哺和羔羊跪奶。她表情丰富,生动地告诉了我们。我们聚精会神地听。偶尔,一个调皮的同学没有仔细听故事。她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微笑地看着他。我们知道她提醒他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说任何话。老师说:“乌鸦和小羊,这些小动物都知道如何感恩。此外,我们仍然是人类。这些基本的事情可以为小动物做。如果我们只做这些事情,人类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呢?”说到这里,她停下来,一言不发地看着我们,好像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思考。起初,几个学生在窃窃私语,然后看着老师严肃的表情,每个人都很自然地安静了下来。

然后,她接着说下一句:“不敬,你为什么不呢?”这次,老师没有单独告诉我们。在讨论它的意义之前,她让我们读了几遍。最后,她得出结论,人类孝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尊重”这个词。尊重就是孝顺,尊重也是恐惧。拥有“尊重”之心才是真正的“孝道”。看到我们都明白了,她让我们再背诵和PK一遍。赵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我们争着回答问题,激烈地讨论着。最后,她像往常一样补充道:“回家时别忘了做笔记!”

说到做笔记,值得一提的是她总是喜欢教我们积累好的单词和句子。她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记得更多的时候,我们才能像蚕一样吐丝。赵先生还经常带领我们总结归纳要点,积累好的词句,教会我们从身边的小事中提炼人生哲理。从她一遍又一遍的解释中,我明白了“向过去学习,向新的学习可以成为一名教师”。从《三顾茅庐》开始,我明白了“尊重有价值的文人,走向世界”。从《第一次抱母亲》开始,我明白了“服务父母要互相规劝几次,拒绝服从他们的意愿,互相尊重,不抱怨任何工作”的原则。赵小姐就是这种情况,她不仅教书,还到处教育人。

必修一历史第二单元 篇6

一、汉朝 1.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2.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

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3.汉光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令的权利,使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二、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

三、隋朝 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四、唐朝 1.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具体分工为: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作用: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2.隋唐时期,在尚书省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史朝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五、宋朝: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长官是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两个机构和称为“二府”。为制约宰相,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作用:削弱宰相的职权,以总揽皇权。

六、元朝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意义: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汉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唐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下置:吏、户、礼、兵、工 称为六部 宋 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 元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3.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2.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设刺史(秦朝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3.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添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4.东汉末年,州逐渐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二、隋朝 1.隋文帝因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

三、唐朝 1.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逐渐变为州之上的行政实体。2.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四、宋朝 1.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消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2.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

五、元朝 1.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 东汉末年 州、郡、县 隋初 州、县 唐 道、州、县 宋 州、郡、路 元 行省制度,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评价:(1-5积极作用,6局限性)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郡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1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 明初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内容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4.2内阁的创立 内容:丞相废除后,全国重大事务由明太祖亲自处理,深感处理全国事务的疲惫,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作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又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成立(明成祖)。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万历初

年,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但是内阁只是顾问,票拟的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意义:内阁时郡主专制的强化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4.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内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由八国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极为后,为销弱旗主的 力,增加议政的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全部封王,议政会议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时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由于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会议决定的事,皇帝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替皇上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写成文,经过皇帝审批后,传达中央各部的地方官员执行。于是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四大侵略时间、名称、条约、影响)1、1840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 迫使中国签定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2、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迫使中国签定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3、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4、1900年6月1901年9月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二、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1、鸦片战争前,林则徐领导广州禁烟运动。

2、广州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3、1859年6月守卫大沽口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多名将士壮烈牺牲。

4、甲午战争后,台湾军民进行反割台斗争,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5、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短战肉搏中炮牺牲,大量爱国官兵英勇战斗献身疆场见P24。

6、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中国爱国军民不屈不挠地坚持反抗外国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留下了爱国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课 抗日战争(课标)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7年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月12月,南京大屠杀30万人以上;1941年在河北潘家峪制造惨案屠杀1200多人;在中国成立细菌战部队,如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试验。

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宝山战役、上海四行仓库坚守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缅甸远征军。共产党:敌后抗战,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①理论来源: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理论准备:创拜上帝教 ②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革命的准备 ③理论特点:将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组织准备:形成六人领导核心。4建立基地:冯云山等深入广西紫金山区活动建立革命基地。5胜利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汉三镇→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6定都天京后的措

施:政治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军事上组织了北伐、东征、西征。7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8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后期防御战:(1856——1861):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失败标志:天京沦陷(1864)

二、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民主革命作用:几千年来农民革命战争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2、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二课 辛亥革命 ① 历史背景: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民族资本发展及保路运动的促进 ② 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创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③ 创立中国同盟会,(领袖、纲领、组织)④ 发动武装起义,积累军事经验 ⑤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成立湖北军政府 ⑥ 各省独立,南北和谈 ⑦ 创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⑧ 袁世凯强迫清帝退位,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二、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① 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③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 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⑥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⑦ 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① 五四运动背景: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② 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③ 五四运动的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①中共诞生的条件:经济基础是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成立。② 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主要内容: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③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时间:中共二大(1922年7月);条件: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④ 诞生的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诞生的影响:中共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

新了。第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中共诞生后,确立了中国革命首先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然后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革命战略。1924年,中共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失败教训,走上武装革命道路,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

二、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1、政协会议筹备会议:成立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的工作: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方案。

2、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选举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主席)、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通过《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法、宣布国家领导人就职。

3、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确定《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4、开国大典: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封建专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统一、独立,进入新时期、是十月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世界历史大事。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建国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成为迫切需要,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一个具体形式;

2、过程:一届人大召开(1954):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二届人大召开(1959):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三届人大召开(1964):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政协制度:原因: ①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作用,1954年后起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目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特点:我国民主政治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确立完善:(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4、意义: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第2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动背景: ①左倾错误发展 ②毛泽东错误判断 ③野心家利用

2、民主法制破坏 ①文革初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冲击、批斗、抄家)②刘少奇冤案 ③民主法制的空前践踏(夺权武斗)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1、历史条件: ①党和人民接受文革教训是社会基础 ②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提供政治基础;

2、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a.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 ③1979年通过《刑法》 ④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法律体系。b.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的加强《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完善“1982年中共与民主党派方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民族域自治法”

3、以宪法为核心形成体系:我国立法特点:体现保障公民人身权利原则;

4、依法治国基本方针的确立与实施: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中国法治建设里程碑;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近年来我国依法治国新进展: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观念形成法制共识;依法打击犯罪查处腐败打击伪劣产品加强执法监督。依法治国意义:“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1979年)

2、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解决提出“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英国:主权换治权;中国:主权不容谈判。1982年谈判;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权。

2、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1987年中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背景:历史发展的大一统趋势,人民的意愿;

2.表现: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性变化); 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④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⑤汪辜会谈(历史性突破); ⑥八项主张;

必修一历史第二单元 篇7

一、理清历史线索, 构建单元知识网络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 专题和通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专题的历史知识繁杂琐碎, 没有相应的框架体系, 学生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其实每个专题都有一条贯穿前后的主线, 教师应首先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 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清晰的、宏观上的认识。例如,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 是紧紧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的, 即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到列强入侵后, 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从大的阶段看, 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这三个阶段。从具体实践看,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 最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复习中, 教师打破传统教材的体系, 将本课的复习主题设计成“百年中国梦———探索”, 设计新颖独特, 应时应景, 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将本课的复习内容加以整合, 设计成“惊梦”“追梦”“圆梦”“拓展提升”四个版块。“惊梦”是指在鸦片战争中中国遭到了列强的入侵, 国门被打开, 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 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追梦”是指从鸦片战争后一直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圆梦”是指经历了一系列追梦失败之后, 最终我们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正确道路;“拓展提升”是指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谈谈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复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让历史复习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让学生乐学、好学。笔者认为课堂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注重材料

翻看近些年的江苏高考试题,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特点:根据丰富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材料为载体, 让学生养成根据材料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 也可以是图片的, 甚至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材料。例如, 教师在讲第二篇章“追梦”时有这样一个设问: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近代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答案其实很明确, 就是近代不同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教师这样设计, 既起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效果,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联系发散

在进行单元复习的时候要注重知识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比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 虽然主体知识属于必修3文化史部分, 但很多知识点和必修1、2都有很强的联系, 比如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和必修2的“洋务运动”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第二篇章“追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试述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学生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紧密结合另外两本教材的内容, 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近代化等多方面全面思考和运用, 这就使复习课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三、合理运用讨论,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 小组合作探讨已经成为很多历史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模式, 这种模式有它特有的优点, 比如它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它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并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在复习课中, 教师围绕四个版块设计了7个问题, 每个问题都结合材料, 同时, 教师在解决材料问题时多采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的模式进行,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课堂气氛也较浓烈, 让听课者耳目一新。需要指出的是, 眼下众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模式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课堂组织教学不易控制, 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本课7个问题中有超过一半都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虽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很多问题的答案能很容易在材料和教材中找到。例如, 近代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种问题就不必展开小组讨论了。小组合作探讨的问题应该是有难度的问题, 或者是学生凭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应该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而盲目进行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个体思考和小组合作的矛盾日益突出

例如, 教师在解决第6个问题“材料中李大钊所谓的不可抗拒的潮流是指什么?这股潮流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时, 没有给学生一定自主思考的时间, 而是匆忙进入小组合作讨论, 这样的讨论注定缺乏深度, 浮于表面。学生也难以真正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得到实质的能力提升。更有甚者, 一部分学生趁机进行课堂闲聊或者互相抄袭答案, 这样就适得其反了。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切入点不应过大, 同时分组要合理, 使学生能人人参与, 各司其职。当然,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积极穿插在各个小组之间, 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 真正做到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必修1 第二单元梳理与拓展 篇8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彘肩(zhì) 戮力(lù) 衣冠(ɡuàn) 不悖(bèi)

B.怃视(wǔ) 刀俎(zǔ) 参乘(shènɡ) 偏袒(tǎn)

C.阙秦(quē) 犒赏(kào) 变徵(zhǐ) 嗔目(chēnɡ)

D.厚遗(wèi) 玉玦(jué) 弭谤(mí) 拊心(f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B.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看

②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C.①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往

②道芷阳间行 间行:抄小路走

D.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骑:一人一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

3.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令将军与臣有卻 ⑥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愿大王少假借之

A. ①③⑥⑦⑨ B. ②④⑤⑦⑩

C. ②④⑥⑧⑩ D. ①③⑤⑧⑨

4.下列各句中加的点词,全为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将军战河南 ⑤秦王目眩良久 ⑥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④⑥⑧ B.②③⑤⑦

C.③④⑥⑧ D.①③⑤⑦

5.下列各组句子中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B. ①乃为装遣荆轲 ②乃遂私见樊於期

C.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 ①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②人不敢与忤视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 ②共其乏困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 ⑦籍吏民,封府库 ⑧道芷阳间行 ⑨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⑩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常以身翼蔽沛公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刑人如恐不胜

A.①④?/②/⑤⑨?/⑥⑦⑧/③⑩?

B.①④?/②/⑤⑨/⑥⑦⑧⑩?/③?

C.①④?/②/⑤⑨/③⑩?/⑥⑦⑧?

D.①④?/②/③⑩/⑤⑨?/⑥⑦⑧?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窃为大王不取也

A. 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B. ①⑤/②④/③⑦/⑥/⑧

C. ①/②④/③⑤⑦/⑥/⑧

D. 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9.从句式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敢以烦执事 ⑥大王来何操

A.①⑤/③⑥/②④ B.①④/③⑥/②⑤

C.①⑤/③⑥/②/④ D.①④/③/⑥/②/⑤

1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相传为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重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文《荆轲刺秦王》就选自这部史书,该文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群像。

C. 《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二、阅读理解(共21分,共5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粱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①,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②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③,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④!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握齱: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攻占,夺取

B.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下:归附

C.郦生曰:“弟言之。” 弟:小弟

D.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 冲:交通要道

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①郦生乃深自藏匿 ②凡三往,乃见

C.①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②素善留侯张良

D.①延郦生上坐,谢之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1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郦生“狂”的一组是( )

①然县中贤豪不敢役 ②郦生乃深自藏匿 ③郦生入,则长揖不拜 ④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⑤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郦食其虽然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主要因为他放荡不羁,是一位出名的“狂生”。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是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地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以这种姿势见宾客,是一种不礼貌的态度,这个细节体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问计,并立即采纳了夺取陈留县的意见,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共3题)

16.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3分)

项羽这一形象被后人热议的原因,在于其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诸方面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从人格魅力来看,项羽虽然德才兼具却盲目自信;

从英雄气概来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儿女情怀来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此三者,铸就了项羽荡气回肠的悲剧诗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经典篇章将许多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请结合文本内容,从这些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概括其主要事迹并对人物作简要点评。(50字左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案。(3分)

杨小玲,女,汉族,197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23年来杨老师默默坚守在特殊教育的岗位上,先后成为420名聋哑学生的代理家长,辅导580名聋哑考生步入大学校园,将包括邰丽华在内的一批学生培养成全国顶尖的残疾人艺术人才。23年前,杨小玲是师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校领导告诉她,武汉市的小学、幼儿园随便她挑,但杨小玲却执意选择了武汉市第一聋校。教授舞蹈的困难超出杨小玲的预料,音乐再悠扬,节拍再鲜明,学生们都听不见,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孩子们听不到音乐,我就带着他们用心灵感觉。”杨小玲独创“鼓舞教学法”,敲击大鼓,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她还自创“呼吸传递法”,在《千手观音》表演中,后面人张开双手的同时,往前面吹一口气,前面的学生感知后立刻张开双臂。正因为有杨小玲老师的辛勤付出,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在春晚舞台上一鸣惊人,家喻户晓,感动亿万观众。23年,从青春到不惑,杨小玲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学生。很多学生和她一样,也成为了特教老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请你为杨小玲老师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语言有文采,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共40分,共1题)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邵逸夫拥有庞大的“影视王国”,巨额的财富让他历年来高居香港十大超级富豪之列。他对医疗、教育和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乐善好施。二十多年来,他为祖国内地教育事业捐赠达三十二亿港元之巨,他曾说:“人说赚钱难,但有了钱怎么去用,把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那才是更难的事!‘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这就是我的人生信条!”

上一篇:小学作文:童年趣事下一篇:小学生三年级愚人节日记40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