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新教材《数学》第一册(下)§4.8《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的第一节,是学生在已掌握了一些基本函数的图象及其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图象的画法.为今后学习正弦函数 y=Asin(ωx+φ)的图象及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研究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三步作图法(列表,描点、连线)——“描点作图”法,对于函数y=sinx,当x取值时,y的值大都是近似值,加之作图上的误差,很难认识新函数y=sinx的图象的真实面貌。因为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三角函数线,这就为用几何法作图提供了基础。动手作出函数y=sinx和y=cosx的图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几何法作图原理(难点);
2.掌握五点法作图(重点); 3.了解三角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
能力目标:通过识记正、余弦曲线的形状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发展目标:教给学生灵活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 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引导和学生探究、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动手、勤动脑、敢猜想、善发现、重体验、促发展”的学习方法.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并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产生成就感,从而极大地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导入.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函数图象的作法——描点法,再让学生观察波动图象演示仪,激起学生的兴趣.指出这种形状的曲线就是今天要研究的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如何作出该曲线呢?
(以设问和探索的方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下列教学活动).
第二部分:几何法作图.引导学生在单位圆中作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线,并进行平移,描点作图.先作出 y=sinx(x∈[0,2π])和y=cosx(x∈[0,2π]的图象,再依据诱导公式一平移图象得出 y=sinx,x∈R的图象.同法得出 y=cosx,x∈R的图象.
第三部分:多媒体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用Flash动画制作的课件,规范作图过程和步骤,统一认识y=sinx(x∈[0,2π])和y=cosx(x∈[0,2π]的图象,在此提醒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轴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否则画出的图象不是正弦函数的真实面貌。第四部分:“五点法”作图.曲线形成后,让学生观察图象的形状特征,分析讨论,提炼出五个关键点,归纳出“五点法”作图步骤.
第五部分: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教师再补充.这样做,会检测出学生听课、分析、思考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此设计,联系了新旧知识,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实践,不仅学到本节课的知识,而且还将提高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以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图文并茂,简洁明快,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学的生动,学的有趣,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突破几何法作图这个难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将 y=sinx,x∈R和y=cos x,x∈R图象的作法分解为三个问题来解决,降低了难度.通过展示课件,生动形象地再现三角函数线的平移和曲线形成过程.使原本枯燥地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学也的确是这样的).及时让学生跟着演示作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直观的动画,不仅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而且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思维潜能,拓展思维空间.
用“三步曲”来突出“五点法”作图这个重点.第一步设疑:“几何法作图.由于取点个越多,画出的图象也就比较精确,但也较为麻烦.在 精确度要求不高的前提下,能否少定一些点,作出其简图呢?”问题的提出可以立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第二步引导:让学生观察正弦函数 y=sinx,x∈[0,2π]和余弦函数y= cosx,x∈[0,2π]的图象,启发哪些点对决定图象的形状起着关键的作用呢?引导学生寻找出五个关键点.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步小结: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五点法作图步骤.教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作出评价并指出作图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小结:“五点法”可以比较简捷地作出正弦、余弦函数的草图,对于以后研究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设计体现了“多动手、勤动脑、敢猜想、善发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应用: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1)y=1+sinx x∈[0,2π];(2)y=-cosx x∈[0,2π].解:(1)按五个关键点列表:利用正弦函数的性质描点画图(见课件).(2)按五个关键点列表:利用余弦函数的性质描点作图(见课件).反馈练习: 1.在同一坐标系中用五点法分别画出函数y=sinx,x∈[0,2π]和y=cosx,x[-π, π]的简图.通过观察两条曲线,后者经过怎样平行移动就可以得到前者? 2.观察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x的区间: 4(1)sinx>0(2)sinx<0(3)cosx>0(4)cosx<0(例题、练习都用课件展示)
本节例题仍选用教材上的例题,但解答除“五点法”之外,又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图象的平移对称变换来作图.通过一题多解,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学会遇到新问题时,善于调动所学过的旧知识,运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馈练习设计层次分明:练习1为巩固基础知识型,对课堂内容知识的再认识(五点作图及图象变换);练习2为提高能力型,是对正(余)弦函数图象的灵活运用,由易到难,体现因材施教重效果,循序渐进促发展的教学理念.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强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理论达到发展和升华,能力达到提高,并为相关学科的学习做好铺垫,提高综合素质.
六、板书设计 :
1.正弦曲线 2.余弦曲线 3.“五点法”画图象
七、布臵作业 : 1.课本P58、习题4.8 1 2.预习内容P51—53
3、预习提纲
探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性、周期、最小正周期;会利用函数周期性求函数值或函数解析式.
二、导学内容
1.问题:今天是星期一, 则过了七天是星期____, 过了十四天是____……
2.观察正 (余) 弦函数的图象, 总结规律:
正弦函数f (x) =sinx性质如下: (观察图象)
(1) 正弦函数的图象是有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
(2) 规律是:每隔2π重复出现一次 (或者说每隔2kπ, k∈Z重复出现) .
(3) 这个规律由诱导公式sin (2kπ+x) =sinx可以说明.
符号语言:当x增加2π (k∈Z) 时, 总有f (x+2kπ) =sin (x+2kπ) =sinx=f (x) .
3.周期函数定义:对于函数f (x) ,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 都有:____,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周期函数, 非零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三、问题探究
1.对于函数y=sinx, x∈R有能否说是它的周期?
2.正弦函数y=sinx, x∈R是不是周期函数?如果是, 周期是多少?
3.若函数f (x) 的周期为T, 则k T, k∈R也是f (x) 的周期吗?为什么?
说明:
(1) 周期函数x∈定义域M, 则必有x+T∈M, 且若T>0则定义域无上界;T<0则定义域无下界.
(2) “每一个值”只要有一个反例, 则f (x) 就不为周期函数 (如f (x0+t) ≠f (x0) .
(3) T往往是多值的 (如y=sinx 2π, 4π, …, -2π, -4π, …都是周期) 周期T中最小的正数叫做f (x) 的最小正周期 (有些周期函数没有最小正周期)
y=sinx, y=cosx的最小正周期为2π (一般称为周期) .
从图象上可以看出, y=sinx, x∈R;y=cosx, x∈R的最小正周期为2π.
4.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不是, f (x) =c没有最小正周期.
四、提出疑惑
同学们, 通过你的自主学习, 你还有哪些疑惑, 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五、导学自测
1.函数y=sin4x的最小正周期为 ()
2.函数y=cos (ωx+π/3) (ω>0) 的最小正周期是2, 则ω是 ()
3.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不大于2, 则正整数k的最小值应是 ()
A.10 B.11
C.12 D.13
4.定义在R上的函数f (x) 既是偶函数又是周期函数, 若f (x) 的最小正周期是π, 且当x∈[0, π/2]时, f (x) =sinx, 则的值为 ()
5.若f (x+3) =f (x) 对x∈R都成立, 且f (1) =5则f (16) =_________.
6.设f (x) 是R上的奇函数, f (x+2) =-f (x) , 当x∈[0, 2]时, f (x) =2x-x2.
(1) 当x∈[2, 4]时, 求f (x) 的解析式.
(2) 计算f (0) +f (1) +f (2) +…+f (2010) .
六、归纳总结
1.周期函数定义:对于函数f (x) ,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都有:f (x+T) =f (x) ,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周期函数, 非零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2.一般结论:函数y=Asin (ωx+φ) 及函数y=Acos (ωx+φ) , x∈R (其中A, ω, φ为常数, 且A≠0, ω>0) 的周期
3.若ω<0, 如: (1) y=3cos (-x) ; (2) y=sin (-2x) ; (3) x∈R.则这三个函数的周期又是什么?
一般结论:函数y=Asin (ωx+φ) 及函数y=Acos (ωx+φ) , x∈R的周期
七、思维拓展
一、教学过程
1.复习
(1)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
(2)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与域值域的关系。
2.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y=x3的图象,学生纷纷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
有部分学生发出了惊讶的声音,因为他们得到了如下的图象(图1):
图1
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学组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多媒体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做出反应。
组2:这是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
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但找不出原因。)
师:我们请组1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
(组1将他的制作过程重新重复了一次。)
组3:问题出在他选择的次序不对。
师:哪个次序?
组3:作点B前,选择xA和xA3为B的坐标时,他先选择xA3,后选择x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xA3,xA),而不是(xA,xA3)。
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组1再做一次。
(这次组1在做的过程中,按xA、xA3的次序选择,果然得到函数y=x3的图象。)
师:看来问题确实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什么他采用了错误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呢?
(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师:我们请组4来告诉大家。
组4:因为他这样做,正好是将y=x3上的点B(x,y)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交换,而y=x3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x与y交换。
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
(多数学生回答可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
师:怎么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
组5:将y=x3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交换,可得到y=■的图象。
师:将横坐标与纵坐标互换?怎么换?
(学生一时未能明白教师的意思,场面一下子冷了下来,教师不得不将问题进一步明确。)
师:我其实是想问大家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没有对称关系,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对称关系?
(学生重新开始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组6:我发现这两个图象应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师:能说说是关于哪条直线对称吗?
组6:我还没找出来。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找出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画出如下图形,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通过移动点A(点B、C随之移动)后发现,BC的中点M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在追踪M点后,发现中点的轨迹是直线y=x。
组7: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师:这个结论有一般性吗?其他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也有这种对称关系吗?
请同学们用其他函数来试一试。
(学生纷纷画出其他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象进行验证,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还是有部分学生举手,因为他们画出了如下图象(图3):
图3
教师巡视全班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将这个图象传给全班学生后,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了问题所在:图中函数y=x2(x∈R)没有反函数,②也不是函数的图象。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1)点(x,y)与点(y,x)关于直线y=x对称;
(2)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二、反思与点评
1.顺序的重要性
在开学初,我就教学几何画板4.0的用法,在教函数图象画法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据选定坐标作点时,不太注意选择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顺序,本课设计起源于此。虽然几何画板4.04中,能直接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图象,但这样反而不能揭示图象对称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有意选择了几何画板4.0进行教学。
2.计算机正确使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过程中,可借助于生动直观的形象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过程,但常常由于图形或想象的错误,使人们的思维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既要借助直观,但又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摆脱直观而形成抽象概念,要注意过于直观的例子常常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直观化方面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如在函数的图象、图形变换等方面,利用计算机都可得到其他直观工具不可能有的效果;如果只是为了直观而使用计算机,但不能达到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的话,这样的教学中,计算机最多只是一种普通的直观工具而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的工具,学生不但发现了函数与其反函数图象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反函数的概念,对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前计算机用于中学数学的主要形式还是以辅助为主,更多的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直观工具,有时甚至只是作为电子黑板使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发现探索,甚至利用计算机来做数学,在此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数学创新能力。
3.问题设计的准确性
函数的内容包括:函数概念及其性质,基本初等函数(Ⅰ),函数与方程,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以理解函数概念本质为线索,既可以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组织为一个整体,又可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载体,逐步深入地理解函数概念。
我认为在函数的教学设计中应该始终贯穿一个主线:展现函数概念的概括过程、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加强函数的应用。无论是引入函数概念,还是学习三类函数模型,充分展现函数的背景,从具体实例进入知识的学习。我认为比较容易突破难点。从函数的现实背景实例出发,加强概念的概括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函数概念。一方面,丰富的实例既是概念的背景又是理解抽象概念的具体例证;另一方面,对于形成函数这样抽象的概念,在实例营造的问题情境下,学生能充分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以便更好的理解概念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概括过程,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和概括。先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详细地分析前两个实例中变量间的依赖关系,给学生以如何分析函数关系的示范,然后要求学生仿照着自己给出第三个实例的分析,最后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三个实例的共同属性,建立函数的概念。在这样一个从具体(背景实例)到抽象(函数定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从分析单个实例上升到概括一类实例具有的共同特征,更能理解概念内涵。在分析典型实例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概括出函数定义后,通过讨论函数的表示、基本性质初步理解函数。它们分别是从函数的表现形式和变化规律两个方面丰富对函数概念的认识。
由于函数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学生真正理解函数概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不同层次上、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理解和巩固函数概念的机会,不可能一步到位,可以在高中整个学习中遇到相关知识时再给与强化和加深。作为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函数与中学数学的许多概念都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性为理解函数概念提供了众多的角度和机会,因此加强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是函数概念教学的内在要求。例如,函数有多种表示方法,加强不同表示法之间的联系和转换,使学生学会在面临一个具体问题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表示的方法,就是促进理解的一个手段。然后,以三类基本初等函数为载体巩固函数概念,在学习了函数定义、基本性质之后,从一般概念的讨论进入到具体函数的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都是一般函数概念及性质的具体化。以一类具体函数为载体,在一般函数概念的指导下对其性质进行研究,体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是函数概念理解的深化。
最后,从应用的角度再一次巩固并提升对函数的理解。对一个概念真正理解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看看是否可以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最后函数的应用,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期望学生能在“用”的过程中提高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戴氏教育高中数学组
杜剑 【教材分析】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及表示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增函数、减函数及其几何意义。2.学会应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2.通过探究与活动,使学生明白考虑问题要细致,说理要明确。情感与态度: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理性的描述生活中的增长、递减的现象。
2.通过生活实例感受函数单调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数形语言转化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难点:函数单调性的判定及证明。关键:增函数与减函数的概念的理解。【教法分析】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不断探索,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核心归结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然后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的学习理解,最终把问题解决。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尝试的动态活动之中;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情境
遵义一天的天气
设计意图:用天气的变化,让学生用朴素的生活语言描述他们对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请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这样做可使教学过程富有情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起点的设定也比较恰当,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二)温故知新
1.问题1:观察学生绘制的函数的图象(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指出图象的变化的趋势。
观察得到:随着x值的增大,函数图象有的呈上升趋势,有的呈下降趋势,有的在一个区间内呈上升趋势,在另一区间内呈下降趋势。
2.问题2:对“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这句话初中是怎样描述的? 例如:初中研究yx2时,我们知道,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回忆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解释:
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象呈逐渐下降趋势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函数这种性质称为函数的单调性。
设计意图:学生在函数单调性这一概念的学习上有三个认知基础:一是生活体验,二是函数图象,三是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认识。对照绘制的函数图象,让学生回忆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描述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的符号化建构,与学生的认知起点衔接紧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建构概念
问题3:如何用符号化的数学语言来准确地表述函数的单调性呢?
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
单调增函数的定义:
问题4:如何定义单调减函数呢? 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由学生给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及学生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用严格的数学符号语言定义函数单调性的全过程,让他们亲身体验数学概念如何从直观到抽象,从文字到符号,从粗疏到严密。让他们充分感悟数学概念符号化的建构原则。问题4则要求学生结合图象化单调增函数的定义,通过类比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得到单调减函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数学概念是如何扩充完善的。
(四)理解概念
1.顾名思义,对“单调”两字加深理解
汉语大词典对“单调”的解释是: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2.呼应引入,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如:y2x1的单调增区间是(,);y3.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如:函数y上减函数?
引导学生讨论,从图象上观察或用特殊值代入验证否定结论(如取x11,x2
1在(0,)上是减函数。x11在(0,)和(,0)上都是减函数,能否说y在定义域(,0)(0,)上xx1)。
2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教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通过概念变式教学和构造反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学习如何证明一个函数的单调性之前,先与学生 一起探讨怎样才能否定一个函数的单调性对帮助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尤为重要,可以加深学生对“任意”两字的理解。
(五)运用概念
通过两例,教师要向学生说明: 1.判断函数单调性的主要方法:①观察法:画出函数图象来观察;②定义法:严格按照定义进行验证;③分解法:对函数进行恰当的变形,使之变成我们所熟悉的且已知其单调性的较简单函数的组合。
2.概括出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练习:作出函数y|x1|
1、y|x21|的图象,写出他们的单调区间。
设计意图:单调性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问题,通过本例,要让学生理解判断函数单调性与证明函数单调性的差别,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程序,并深入理解什么是代数证明,代数证明要做什么事。
(六)回顾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能利用(1)图象法;(2)定义法来判定函数的单调性,从中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来研究问题。【教学反思】
1.给出生活实例和函数单调性的图形语言,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直观图形得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问题是学生兴趣的开始。这里,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
2.给出函数单调性的数学语言。通过教师指图说明,分析定义,提问等办法,使学生把定义与直观图象结合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渗透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3.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利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通过安排基本练习题,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学习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5.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该成为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是对函数图象特征的一种数学描述,它经历了由图象直观感知到自然语言描述,再到数学符号语言描述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充分反映了数学的理性精神,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数学教育载体。
5.1 二次函数 常州市正衡中学 储红艳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情境分析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意义; 2.会用二次函数的定义解决简单的问题; 3.在实际情境中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二次函数的概念; 2.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具、学具:
多媒体演示、直尺、三角板、白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回顾我们学习过的函数有哪几种?试写出它们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尝试写出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表达形式.
(设计目的是回顾所学函数知识,为二次函数的出现做准备.)
2.用16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的生物园饲养小兔,怎样围可使小兔的活动范 围较大?
学生知道正方形时最大,但无法说明原因.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学习完这一章就能非常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目的由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感受函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出问题,设置悬疑.)
实践探索1:
1.长方形的周长为16米,设它的长为x米,将面积记为y平方米,写出变量
凤凰初中数学配套教学软件_教学设计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圆的面积s与半径r的函数关系式.
3.某机械公司第一月销售50台,第三月销售y台与月平均增长率x之间的关系式.
学生先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踊跃回答: 答案:1.y=x2+8x. 2.s=πr2. 3.y=50(x+1)2.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同桌相互讨论,问题较简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实践探索2:
1.要给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房间铺设地板,已知某种地板的价格为每平方米240元,踢脚线的价格为每米30元,如果其他费用为1000元,门宽0.8米,那么总费用y为多少元?问题中有哪些变量?其中哪些是自变量?
2.某果园有100棵橙子树,每一棵树平均结600个橙子,现准备多种一些橙子树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多种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一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
假设果园增种x棵橙子树,那么果园共有多少棵橙子树?这时平均每棵树结多少个橙子?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答案:1.y=240x2+30(4x-0.8)+1000. 2.y=(x+100)(600-5x).
(设计目的:因为问题较难,可以小组相互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感受函数的三要素.)
(二)归纳得出新知
让学生观察所列式子的特征,上述五个函数关系式,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归纳得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凤凰初中数学配套教学软件_教学设计
形如y=ax2+bx+c(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二次函数.
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作一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二次函数的实例.(设计目的:师生共同归纳,通过观察已列关系式,总结二次函数的特征.通过实际情境感受理解形成二次函数概念,并和其他函数作比较.)
(三)例题解析
例1 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如果是,指出其中常数a、b、c的值.(1)y=1—3x2;(2)y=x(x-5);(3)y=x2-x+1;(4)y=x4+2x2-1;(5)y=ax2+bx+c.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学生回答,教师评讲,难点:将函数式都转化成一般形式,认清其中a、b、c.
(设计目的:通过例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2 关于x的函数y=(m+1)xm-m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设计目的:用二次函数的定义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当堂练习
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1)一个圆柱的高14cm,试写出它的体积V与底面半径r(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学校准备将一块长20m、宽14m矩形场地都增加x(m),写出扩建面积S(m2)与x(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学生独立完成互相批改,检查二次函数概念学会与否和实际情景能否列出函数关系式.
(设计目的:再次通过实际情境感受理解二次函数概念.)
(五)总结
2凤凰初中数学配套教学软件_教学设计
1.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3.会化一般形式,确定a、b、c.
(设计目的:学生自己总结互相弥补,并提出疑惑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六)课后作业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李广全老师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数学》 (基础模块) 上册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第四节第二部分。对数函数是函数中又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 它是在学习了对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是对数和指数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应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同时它又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函数应用的基础。
2. 教材处理
鉴于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身对教材的理解, 笔者对教材内容稍作调整:降低教材的难度, 本节课系统地对对数函数进行实际应用, 这样能使学生有踮起脚尖够得着的感觉。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 (2) 运用对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通过具体实例, 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 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初等基本函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难点:运用对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笔者进行了如下教法设计:在教师引导下, 创设情境,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 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 使之获得内心感受。本节课遵循钱梦龙老师的“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的导读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发现法, 由浅入深, 层层铺垫, 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
长期以来, 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 甚至害怕数学, 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了, 让学生感觉数学太死板。事实上, 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3~4分钟)
教师:我们观看了以上的视频, 古董鉴别专家通过鉴别可以判断古董的真假, 从而使古董的本身价值有质的飞跃, 其实, 古董的真假我们也可以鉴别, 我们也是专家。
学生感觉到很惊奇, “我们也是专家?”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置, 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质疑探究, 挖掘新知 (15~16分钟)
讲解古董鉴别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教师出一道类似的习题, 由学生分析并解决。
例如, 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 古董市场有一幅列奥纳多·达·芬奇 (1452~1519) 的绘画, 测得其碳-14的含量为原来的94.1%, 根据这个信息, 请从时间上判断这幅画是不是赝品。 (使用计算器)
解:设这幅画的年龄为x, 画中原来碳-14含量为a, 根据题意有, 消去a后, 两边取常用对数, 。
因为2009-503-1452=54, 这幅画约在列奥纳多·达·芬奇54岁时完成, 所以从时间上看不是赝品。
通过学生对数据的计算、整理、归纳、自主探究, 得出列奥纳多·达·芬奇画的年代真伪,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 并为实践服务。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科学中的实际问题, 从中感受成就感,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18~20分钟)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我特地设计了一组难度加深的即时训练题, 并且把课本的例题融入即时训练题中, 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和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此环节设置为小组选答题, 每组派代表选择一道题, 由小组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形成性练习, 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和熟练应用, 同时可以根据适实检测情况, 调节教学节奏。此部分习题为未知类型, 学生对此有好奇欲望, 更能促进其学习兴趣。
4. 评价 (3分钟)
根据各小组完成得分情况, 教师为小组排名, 并在平日成绩中加分。
5. 总结与布置作业 (2~3分钟)
总结:用问题概括总结本课内容, 进一步加固学生知识结构, 给学生自我总结和表现的机会。
设计意图:检验不同能力层次水平的学生是否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三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出,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所提倡的“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
课标要求:通过实例,掌握IF条件函数的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IF条件函数是OFFICE办公软件中Excel的一个知识点,在EXCEL前面章节中已经学习了求和、求平均的基本算法。本节课是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对条件函数的认识以及应用。让学生体验到EXCEL表格处理的强大功能,并要求学生掌握IF条件函数的语法结构和应用,养成良好的表格处理数据的能力。本节内容主要包括:IF条件函数的语法结构、单层应用以及多层嵌套的应用。
教学目标:
⑴理解IF条件函数的语法结构。
⑵掌握IF条件函数处理简单的数据表格。
⑶举一反三,学会IF条件函数的多重嵌套的应用。
教学重点:IF条件函数的使用原理及单层应用
教学难点:多重嵌套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导入新课
1.1教师活动:同学们,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数据,需要按照一些条件来进行处理。如学校里学生的考试成绩、单位的员工的税收计算等,前面一节我们学习了求和、求平均的算法,可以解决相关的求和和平均成绩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要进行成绩评定,按照给定的税收标准来计算不同级别的员工的税收等等,这时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呢?
1.2学生活动:学生运用Excel软件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xls”文件,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任务一: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计算所给的表中学生的总成绩以及班级学生的各科的平均成绩。
任务二:按照教师根据考试成绩表给出的条件,分别给出学生的成绩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为引出条件函数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应验处理工作中的数据,亲身感受数据的复杂性,进一步发现问题。
1.3发现问题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谈谈刚才完成任务的感受。
学生回答:任务一可采用上一次课程的知识顺利的完成,可是在解决任务二的时候发现已有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教师归纳、提问:在一张较大的表中要分别给出不同成绩的评定,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逐个给出评定,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容易出错。我们有没有较好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1.4体验IF函数的功效
教师演示:在Excle中打开“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xls”,运用上一次可得内容较快的解决任务一。然后,完成任务二。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计算,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函数处理表格的好处,激发学生学习运用IF函数处理表格的兴趣,对Excel中条件函数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完成新课导入。
2条件函数的描述及简单条件函数的应用
2.1教师活动:给出条件函数的公式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 Value_if_false),采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函数的涵义,即: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Logical_test1,如果目标是满足该条件,那就给定一个值Value_if_true,否则就给定另外一个值Value_if_false。然后给定一张表,要求按照给定的条件成绩大于60分为及格否则为不及格,提问“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出表中20位同学的成绩评定?”结合下图进行讲解:
同时,在应用操作的过程中应强调使用条件函数时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输入参数时单元格不能忘记;参数的单元格必须输入正确;参数的表达公式必须正确。
2.2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应用条件函数实现依据给定的一个判断条件来计算的算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条件函数的含义以及一层嵌套函数的使用,为实现多层嵌套算法作铺垫。
3进一步引出多层嵌套函数的应用
3.1教师活动:通过简单条件函数的应用掌握条件函数的使用,提出问题“当条件增加不仅仅是单个条件后如何来解决问题”。例如:学生成绩高于90分(包含90),评为“优秀”;低于90大于等于60分的评为“合格”,都则评为“不合格”。
3.2教师演示讲解:首先将判断条件都写出,然后就是将多个条件分解成一个条件,那就是以90为界,大于等于90,那就评为优秀,否则就是小于90分的,这时就不能评为合格或者不合格了,因为90分以下又添加了条件,此时就需要再添加一个条件是否大于等于60,如果成立就是合格,否则就是不合格。
3.3学生活动:针对之前的简单的一个条件的使用,思考在添加了条件后应该如何来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动手操作,掌握条件函数中多层嵌套的应用。
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较好的同学,让课代表在课堂记录本上记录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如:回答问题正确者,讨论小组的代表等。
作业评价:教师根据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回顾与思考,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⑴成功的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手动运用Excel打开已经给定的表格“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xls”,完成了两个任务,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用已有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要求,感受到办公自动化的好处,为新内容做好铺垫;⑵师生交互较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高了,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上课过程中学生发言也较为轻松,本来是以为教师内有几位教师听课,学生会受到影响变得比较拘谨,但是实际的课堂效果并没有凝重而是轻松自然。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激情。不管是文科性质的课程还是像这样的理科性质的课,本来课程就缺少吸引学生的地方,如果老师毫无激情,那课堂可想而知是失败的。教师应该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主动来学习,在这点上,本节课处理的也是比较成功的。⑷注重先轻后重,逐步引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采用的是由浅到深的方式,把简单的问题讲明白了,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更易学会,据课后调查,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上掌握较好,日常处理表格中经常会使用到。
广厚中心学校 石立军
本节内容的知识目标是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运用函数的图象的知识进行描述和解决;能力目标是能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解决问题;能初步具有数形结合、分段函数的数学思想;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情感目标是乐于接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创设探索情境,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函数的角度解决问题。考虑到函数教学较难进行之处在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相关内容,其抽象性不易理解与掌握,所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欣赏图片引出探讨对象,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从而进入探索过程。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引导探究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作出其图像。但是分段函数毕竟对学生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做函数图像比较困难,函数关系式的得出相对来说困难不大,因为在本章的开头已经多次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情景,函数图像可由教师直接给出:作出图象如下: 分析图象:
1、横纵轴分别
代表的含义;
2、起点;
3、交点:;
4、转折点;
5、图象上各点坐标的实际意义。
作为对分段函数的初步认识,对图象中的各个“点”分析透彻有助于对图形的理解。在函数解析式及图像得出的情况下,展开如下讨论:
1、“两车相遇”在图象上如何表示?
2、如何在图象上看出函数值的大小?
通过对问题一较为仔细和深入的探讨,学生对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个问题一的设置与教学,基本上适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但难度较大,其探讨比较适合层次比较高的学生,或者教学可设置为课前学生预习,尝试作图象,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可降低难度几学生思考的时间。
解题点拨:,我们并不知道x 和 y是什么函数关系。将这些数值所对应的点在坐标系中作出,我们发现,这些点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可知 x 和 y近似地符合一次函数关系。我们可以用一条直线去尽可能地与这些点相贴近,求出近似的函数关系式。解答:利用几何画板过其中两点作直线。可以看到,其他点也在这条直线上。求出这条直线所表达的解析式,则我们得到了反映x和y的函数关系式。在解决本题的最后,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反思:在实践中得到一些变量的对应值,有时很难精确地判断它们是什么函数,需要我们根据经验分析,作图进行观察和计算,从而确定接近的函数关系式来研究这些
实际问题。在解这种与函数有关的题后,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及时进行回顾与反思,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升华。
函数另一重要之处在于对函数图像的理解与应用,所以在问题二之后安排了阅读图像回答问题的问题三。【变式二】阅读函数图象,并根据你获得的信息回答问题:(1)折线OAB表示某个实际问题的函数图象,请你编写一道符合该图象意义的应用题;(2)根据你给出的应用题分别指出x轴、y轴所表示的意义,并写出A、B两点的坐标;
对于函数图像的理解与应用,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从图像获取信息也是学习函数之后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与技巧。探究思路:
1、从图象获取直观认识,由折线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构造应用背景;
2、注意折线特点,OA、OB段“坡度”的差异;
3、起点、终点的含义,在应用背景中的体现;
4、转折点对应用背景的影响;
5、注意所编应用题的合理性。此题为开放题型,引导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经验进行创造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识图,用图,将图象反应于文字。最后对本堂课内容作一个课堂小结:
1、函数可以用来解决很多生活的实际问题;
2、如何理解分段函数及其图象;
3、观察图象,从图象获取信息;
4、创造性自编题如何体现函数思想。
函数教学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本节课作了一个尝试。所选用的三个问题均是精心挑选和设计的学生较易接受的题目背景,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有利于教学
交大二附中
刘正伟
一、课标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简单幂函数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作函数图像,让学生体会幂函数图像的特点,会利用定义证
明简单函数的奇偶性,了解利用奇偶性画函数图像和研究函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与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特殊归
纳出一般的意识,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及蕴含其中的对称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幂函数的概念,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三、学法指导:
通过数形结合,类比、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奇偶性。
四、教学方法:
对奇偶性要求不高,题目不需要过难,尽量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画函数的图像,重在从图上看出图像关于谁对称,着重从对称的角度应用这一性质,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几个数学模型)
1.如果张红购买每千克1元的蔬菜x千克,那么她需要付的钱数 p=x元,这里p是s的函数.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形的面积S=a2,这里S是a的函数.3.如果正方体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体的体积V=a3,这里V是a的函数
4.如果正方形场地的面积为S,那么正方形的边长a=S1/2,这里a是S的函数.5.如果某人t s内骑车行进了1km,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 v=t-1km/s,这里v 是t的函数.【思考】上述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形式特征?具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将解析式写成指数幂形式,以启发学生归纳,板书课题并归纳幂函数的定义。)
(二)探究幂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幂函数的定义
如果一个函数,底数是自变量x,指数是常量α,即y = x,这样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如
α【练】为了加深对定义的理解,让学生判别下列函数中有几个幂函数?
212x2(1)y=x+x(2)y=(3)y=2(4)y=2(5)y=2x(6)y=x3xx 22.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认识到,幂函数的图象因a的不同而形状各异 【2】引导学生从5个具体幂函数的图象入手,研究幂函数的性质
① 画出yx,yx,yx,yx,yx1的图象(重点画y=x3和y=x1/2的图象----学生画,再用几何画板演示)
2312
学生活动:1.学生自己说出作图步骤,交流讨论单调性。
学生活动:2.观察交流,分析图像还有那些特点?
3.观察函数值和自变量取值有什么特点?
我们还可以看到,f(x)=x3 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并且对任意的x,f(-x)=(-x)3=-x3,即f(-x)=-f(x).
(三)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图像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叫作奇函数,即f(-x)=-f(x);反之,满足f(-x)=-f(x)的函数y=f(x)一定是奇函数。
2学生通过类比,自己找出偶函数的定义,可以建议利用y=x的图像特征?
一定是偶函数。
当函数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时,称函数具有奇偶性。例1: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判断奇偶性.(1)f(x)=-3x-1;
(2)f(x)= x2,x∈﹙-3,3〕
(3)f(x)= x2-3
;(4)f(x)= 2(x+1)2+1 图像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叫作偶函数,即f(-x)=f(x);反之,满足f(-x)=f(x)的函数y=f(x)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1.总结奇偶性对函数定义域的要求.2.总结利用图像法判断函数奇偶性
(四)根据定义法判断奇偶性
例2.判断f(x)=-2x5 和g(x)= x4 +2的奇偶性.
由于从图像上进行观察是一种常用而又较为粗略的方法,严格的说,它需要根据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证明。
学生自己先动手证明,教师一旁指导。要注意书写规范,并讨论交流定义法证明的步骤。
例3学生活动:动手实践
在图2-28 中,只画出了函数图象的一半,请你画出它们的另一半,并说出画法的依据.
结论:
在研究函数时,如果知道其图像具有关于原点或y轴对称的特点,那么我们可以先研究它的一半,再利用对称性了解另一半,从而可以减少工作量.
六.归纳小结:(学生自己交流总结)
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是什么?
2.如何确定函数的奇偶性,其定义域有何特征?
3.思考讨论填写常用幂函数规律表。
七.作业:课本第50页A组1(2),2,3(1)(2),4
选做:B组、第2题
八.板书设计:
简单的幂函数
α一. 定义:形如y = x,α是常量.二. 奇、偶函数的定义: 三. 定义证明奇偶性。(教师板演)
【函数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函数奇偶性的教学设计05-30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07-23
函数教学11-18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反思10-01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07-13
幂函数教学设计07-25
《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反思09-22
函数表示法教学设计10-26
2018春九下数学《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06-25
《17.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