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及思路(通用10篇)
(附教学设计)
一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尾顺序相接而组成的封 闭图形。它们相互之间不仅在特征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三 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 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又为进一步学习梯 形面积、圆的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进行考虑,以体现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首先把学习知识应有的思维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然后通过这个“外化 ”的活动再“内化”为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操作、思维、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完成这一教学 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是理解面积公式的算理。
华罗庚说过,“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要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和创造能力,就必须重视推导公式的过程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组织学生去大胆地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二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求的过程。把教材的间接经验通过自身的活动去重新发现、完善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1.抓住新知识的基础,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选取复习内容的依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复习的重点。三角形面积这个新知识的基 础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图形的转化和变换。在教学新知识之前除了要复习好以上的内容外,还要指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起“ 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学习方法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的、能力的以至情感方面的准 备。2.新知识的教学可以分为4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操作学具。启发学生用学具袋中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全等)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第二层,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三角 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长与宽,以及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三层,推导公式。利用图形之间各部分的对应关系,思考它们面积之间的关系,最终推导出: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个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
2第四层,深化认识。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启发学生,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的办法推导出三 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再次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得出(如下图)如下计算公式:
(附图 {图})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角形面积=(底÷2)×高
经过学生两次动手、动脑、交流,运用转化和变换多向探索,把求三角形面积这一探索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不仅深化了对公式的理解而且渗透了转化和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 了学生的空间观念。3.新知识教学后要及时组织练习。
练习可从4个方面进行。口答题(理解算理的练习),(1)已知图形的底和高,可以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那么,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形?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面积有什么关系?(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 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对不对?为什么?看图口算(运用公式计算的练习)。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6× 5÷2求出,为什么(选择条件的练习)?
(附图 {图})
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底?如下图,在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中,有一 个三角形(阴影部分),求三角形的面积(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
(附图 {图})
新课后的练习一定要练在重点上和关键处,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本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为学生创造主动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 过操作,观察,推导和深化4个教学层次,使学生不仅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而且进一步体会运用旧知 识去研究新问题的学习方法,从“学会”逐步到“会学”,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 的过程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过程。
附 :《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复习它的计算公式。
2.投影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看图辨识三角形各条边上的高?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 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授 1.操作学具。
师:你能用学具袋中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熟知的平面图形吗? 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
(附图 {图})
出示学生拼出的图形。2.观察与思考。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①用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②平行四边形、长方 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与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相互交流、弄清楚面积关系以及底、高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个三角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3.推导公式。
(1)怎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2)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都是由几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组成的?
(3)怎么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随着完成上面的板书并引导学生小结:怎么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
4.深化认识。
师启发回忆
(附图 {图})
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运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那么运用割补的办法能不能 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讨论、相互交流,教师辅导提示,得出下图。
(附图 {图})
积=底×高的一半 三角形面积=底的一半×高
=底×高÷2 =底×高÷
2(1)说一说你是怎么割补的?
(2)议一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长和 宽与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3)师整理公式(完成上面的板书)
(4)师总结: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板书字母公式:S=ah÷2),可以理解为底×高乘积的 一半,也可以理解为底×高的一半,还可以理解为底的一半×高。
四、巩固练习
(一)理解性练习(口答)
1.三角形的底乘以高得到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再怎么求才能得到三角形面积?
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对不对?为什么?
(二)运用公式的练习(口答列式)
(附图 {图})
(三)选择条件的练习
(附图 {图})
哪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6×5÷2?其它两个为什么不是?
(四)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
已知:(如右图)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求阴影面积?
(附图 {图})
综合养鱼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由草食性和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扩展到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由鱼类扩展到其他水产动物,由淡水养殖扩展到海水养殖,由池塘养殖扩展到室内养殖和大水面养殖。综合养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养鱼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水产养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也赋予了其更丰富的内容。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综合养鱼也必将对水产养殖产生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时代也必将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容。
为了便于养殖者在生产过程中创立出新的综合养鱼模式,本文将设计综合养鱼模式的基本思路及注意事项做一介绍,以供参考。
1 综合养鱼的概念
1.1 定义
综合养鱼,是以渔为主,渔、农、牧等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因为这种生产方式起源于鱼类养殖,所以就叫“综合养鱼”。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多种水产动物的养殖都可以采取这种生产方式,因此“综合养鱼”的称呼显得狭隘,应该易名,所以有人称之为“综合水产养殖”。因为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是生态学原理,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生态养鱼”。因为这种生产方式既有水生动物的养殖,又有陆生动物的养殖和植物的种植,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立体养殖”。但是“综合养鱼”这一名称由来已久,人们对其称呼已养成习惯,所以大多数人对于这一生产方式还是称之为“综合养鱼”。尽管在该系统中的水产动物不仅仅是鱼类,但是人们依然这样称呼之。
综合养鱼的运作原理是生态学原理,而不同种类水产动物之间的混养也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所以也有人将混养列入综合养鱼的范围。不过,通常意义上的综合养鱼不包括混养。
1.2 特点
综合养鱼是水产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水产养殖,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2.1 多种经营
综合养鱼是以水产养殖为主,渔、农、牧等多种经营,各行业间相互配合,互利互惠,不同产品综合利用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
综合养鱼是以水产养殖为主的多种经营形式,其他专业或行业的运行都围绕着水产养殖业,或者为水产养殖业服务,或者利用水产养殖业。在这个系统中,经营项目多种多样,有水产养殖业,有植物种植业,也可以有畜牧养殖业,甚至有加工业、旅游业、餐饮业等。
1.2.2 废弃物综合利用
综合养鱼可以循环利用废弃物,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一种节水、节地、节能、节粮、低耗、高效的养殖模式。因此,综合养鱼的核心问题是自给自足地解决水产养殖的饲料、肥料问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设计综合养鱼模式的基本思路
综合养鱼的历史悠久,人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创立了多种适合当地特点的综合养鱼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多的适合当地特点、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养鱼模式。设计综合养鱼模式不拘一格,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综合养鱼,基本的思路是相近的。
2.1 形成资源利用链条
形成资源利用链条,充分利用资源,这是设计综合养鱼最基本的思路,否则就不属于综合养鱼。
创立综合养鱼模式,实际上就是创立资源利用链条。只有形成资源利用链条,上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才不至于积累,同时下一个生产环节才能保证有资源利用。只有这样,上一个生产环节才能为下一个生产环节提供服务,这样才能降低生产成本,体现出综合养鱼的优越性。
例如,“鱼_草”模式,鱼类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塘泥用来种植青草,青草作为饲料用于鱼类养殖。再如,“猪_鱼_草”模式,猪粪可以用于池塘养鱼,塘泥用于种植青草,青草既可以养猪也可以养鱼。
2.2 尽量延长资源利用链条
资源利用链条越长,生产环节越多,资源的利用率越高,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多。比如,在“猪_鱼_草”模式中,猪粪是直接施入池塘;如果在该模式中加入“沼气”生产环节,变为“猪-沼-鱼-草”模式,猪粪不是直接施入池塘,而是先用来生产沼气,产生沼气后的沼渣再施入池塘用于养鱼。猪粪虽然经过了生产沼气的过程,碳元素减少了,氮元素略微减少,矿物质基本不减少。也就是说尽管猪粪用于养鱼的价值略微降低了,但是因为产生了沼气,创造了其他的经济价值。实践证明,增加了一个沼气生产环节,猪粪产生的经济价值更高了。
再如,雏鸡的粪便营养价值高,可以先不作为肥料使用,而是先加工成颗粒饲料喂猪,经过消化道吸收利用之后,再用做肥料。这样,增加了“饲料”这个环节,鸡粪的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2.3 资源利用链条中要有植物种植环节
当资源被利用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此时供给植物种植,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要使该系统所产生的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就要有植物种植环节。
比如,在“猪_鱼”模式中,猪产生的残饲、粪尿虽然可以被鱼类养殖利用,但是,鱼类养殖所产生的塘泥却得不到利用,同时,猪、鱼所需的饲料全部需要外购。这样,综合养鱼的优越性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如果在该系统中加入“植物”这个生产环节,变为“猪-鱼-植物”模式,那么,塘泥不仅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以供应猪、鱼一部分饲料。
当然,塘泥中的营养物质也可以被浮游生物利用,浮游生物再被滤食性鱼类利用,但是,在吃食性动物为主的池塘中,滤食性鱼类比例少,利用浮游生物的数量有限,而饲料的投喂量又大。所以,残饲和粪便的积累量多,超出了池塘自身利用能力,一旦过多,则会造成危害。所以,必须及时清理出塘。可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对于动物、沼气又没有利用价值,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利用,则需要植物的种植。
即使是滤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当塘泥利用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也必须清除出池,此时,加入植物种植这个生产环节则可进一步利用塘泥中的营养物质。
2.4 挖掘种、养殖以外的潜力
综合养鱼是以水产养殖为主、陆生动物养殖和植物种植为辅的产业。实际上,在种、养殖之外还有一些潜在的资源可以挖掘。如果当地有垂钓的市场,可以发展垂钓业。如果水产养殖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发展加工业(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畜禽加工、蛋加工、奶加工、饲料加工、沼气生产等)。如果生产上有一定的特色,可以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也可以根据情况发展商业(渔需物资等)、技术培训或技术服务等。
3 设计综合养鱼模式的注意事项
设计一种综合养鱼模式,在掌握基本思路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3.1 与水产养殖品种相适应
既然开展综合养鱼的核心目的是减少饲料、肥料方面的开支,那么在设计综合养鱼模式时就必须考虑主要养殖品种的食性。不同的主殖对象,要求不同的综合养鱼模式。决定养殖品种的因素很多,如水域情况、养殖技术、苗种来源、饵肥来源、市场需求等。如果以草食性水产动物为主养对象,就应大力开展植物性鲜活饲料的培养,如果以肉食性水产动物为主养对象,则应加大动物性鲜活饲料培养的力度。
3.2 与水产养殖方式相适应
对于池塘养殖来说,一般不在养殖水体中种植青饲料,可以利用“池塘轮作”或“水陆结合”等方式栽培植物来利用塘泥。但对于大水面养殖,则可以利用“水体共生”的方式在水中栽培水生植物。
3.3 与陆生动物的养殖品种相适应
对陆生动物(猪、牛、羊、鸡、鸭、鹅等)来说,虽然都可以提供粪肥,但是也要考虑到养殖条件、养殖技术、饲料来源,市场需求等因素,根据情况选择养殖对象。不同的养殖对象,要求不同的饲料,同时,排出粪便的营养价值也不同。根据不同的粪肥,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营养价值高的,可以作为饲料使用;营养价值低的,则作为肥料使用。
3.4 与养殖规模相适应
综合养鱼模式多种多样,规模可大可小,设计的模式要与自身的养殖规模相适应。养殖规模小,设计的模式可以简单一些;养殖规模大,设计的模式可以复杂一些,这要看自身的资金、资源、技术、管理、市场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而定,切不可削足适履,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3.5 各环节的规模比例要合适
综合养鱼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产体系,要求上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不能太多或太少,否则就会造成废弃物的积压或不能满足下一个生产环节的需要。这就要求综合养鱼体系内各生产环节之间要保持合适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性循环,发挥其优越性。
确定各生产环节之间的比例,要涉及到水产动物和陆产动物的种类、规格、养殖密度、饲料、养殖技术等,鲜活饲料的种类、密度、收获时间、培养技术等。这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定。
3.6 饲料和肥料的供需时间应吻合
水产动物属于变温动物,其新陈代谢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饲料和肥料的供应上应与这一规律相适应。
肥料可以储存,动物性鲜活饲料可以采用室外、室内、大棚等方式培养,在供应时间上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对于植物性鲜活饲料,尽管也可以以青贮饲料的形式保存下来,但是目前大多还是通过室外多品种衔接培养的方式来满足供应。这就要求这些青饲料在种植时间上要衔接,否则就不能满足水产动物的需要。
关键词:翻转课堂;知识内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81-01
当今社会,人们渐渐认识到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翻转课堂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先进技术促进了翻转课堂实施,翻转课堂拓展了先进技术的发挥空间。翻转课堂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对当今网络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一种启蒙的作用,同时未来课堂的些许理念也将在翻转课堂中找到一些类似的东西。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一致通过了翻转课堂的基本含义和内容,系统深入的阐述了翻转课堂的先进性和局限性。尽管如此,这种教育理论研究并未真正的反映翻转课堂的实践,更没有指导实践。由于翻转教学自身定位缺少准确性,导致产生师生关系“失位”、知识难度“越位”、适用对象“错位”等矛盾重重[1]。解决的办法只有正确认清翻转课堂的含义,分析翻转课堂中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才能够设计出正确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翻转课堂中的知识内化过程
翻转课堂全程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问题引导、观看视频和问题解决。
(一)问题引导。
问题引导。当学生对课堂内容一无所知时,教师提出几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简单问题,将已录好的教学视频发给学生。这个环节是知识内化的开始部分。
(二)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学生放学后观看教学视频,并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讨论解决教师的问题,将不懂的知识筛选出来。这是翻转教学的关键环节,是第一次知识内化。
(三)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不懂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重点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互动,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鼓励小组之间利用竞赛等方式参与解决。这个环节是翻转教学的第三个部分,是第二次知识内化[2]。
以上的分析表明,翻转课堂的全过程实际上存在两次知识内化,通过“问题引导-观看视频-问题解决”的流程解答学生疑惑和内化知识,促进正确的知识概念的形成。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只把翻转课堂当做一种流程,应该注重翻转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如果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翻转课堂就不能有一个好的效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以上讲述的问题引导、观看视频、问题解决三个部分是从中观层面上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阐述,然而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考虑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中也同样重要。
(一)宏观层面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宏观层面上,翻转课堂是学校教育模式的整体变革,而不是改变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如果真正实施起来,从广泛意义上说,一个班级每学期十多门课程,每天上三四门课。每门课10分钟观看视频,在网络条件好的情况下,保证不被其他网络内容吸引,学生每天晚上需要花30分钟看完这些视频,总的来说又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翻转课堂的真正实现大规模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系统进行[3]。
(二)微观层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从微观层面来看,翻转课堂模式并不是万能的,要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进行取舍,还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学习者已有基础、知识点的学科属性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状态等很多因素综合考虑。如果教学内容能够适合利用翻转课堂,利用翻转课堂教学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学内容不适合使用翻转课堂,应该及时调整,不能生搬硬套。
三、学校教师培训
教师是发挥翻转课堂作用的主要负责人,由于专业背景和学科不同等原因,教师们对翻转课堂的理解并不相同。不同学科中的各个知识点是否适合使用翻转课堂,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领悟程度都需要考验。
翻转课堂的教师培训比较特殊,它更加侧重于培训教师对教学模式选择的一种敏感性。这种敏感性简单来说就是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知识点,选择翻转课堂还是一般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还是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哪一种是最佳的选择,需要教师有精准的判断力。
结语: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如何建设未来课堂,这是未来很长时间需要探索和思考的话题。在今后研究中,我们将深入分析翻转课堂与其他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模式,利用数据和案例进行说明论证,探索翻转教学和其他先进教学模式对教学的真正影响,探究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期使其真正服务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學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陈菁,王忠,范青刚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z2):290-292.
注:该论文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分级分类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和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学过的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来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然后通过举例验证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既加强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渗透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进行猜想,验证,归纳,从而促进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及数学应用能力的发展。本课时重点主要是理解比的基本性质,难点是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基于以上两点,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导入部分,我先用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后借一填空和化简分数来唤醒学生对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复习。而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恰恰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新授部分,在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进一步验证,我先举一例让学生计算得出结论,然后采用同桌合作形式,举出更多不同的例子去验证他们的猜想。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初步应用时由于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摘 要: 当今翻转课堂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它是一种可以很好地将知识在课堂和课外有机结合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核心是微课程,它是新型教学模式蓬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做更深层次的探究,搭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微课程为核心,为翻转课堂更深化的发展做铺垫。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职语文 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68-01
一、引言
翻转课堂独特新颖,学生可以坐在家中或者利用课外时间来观看教师精心创建的视频,来学习各种知识,做好笔记,回到课堂的时候,老师再答疑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从而消化所学知识,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各种知识点,学生可以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提高了学习效率,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翻转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翻转课堂随着教学的深入,也暴露了它自身的一些缺陷,它为教学选取的教学视频促使学生们自主学习,但是怎么能延续视频的目的性、怎么能把现有课程和现有资源有利相结合、怎么能在这种模式下确保教师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应该加以重视。与此同时,微课程所特有的课程属性、资源属性恰恰可以解决翻转课堂自身的弊端,它不仅可以为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可以互相弥补自身的不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学习模式的发展。
二、翻转课堂中高职语文微课程教学的设计模式
探究高职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过程,可以发现该教学设计模式包含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媒体等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的教学要素构建了一个完全的高职语文教育设计模式体系。微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所以该文参照以学为主的高职语文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构建主义学习为理论,从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微课程设计的原则、等等这些方面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翻转课堂提出一个得体的教学设计模式。
1.高职语文教学目标
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前提,接下来还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探究。归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ISM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是教学目标分析的最常用的几种分析方法。对教学目标的深刻分析,可以使教师制作规范的微课程标准、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促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和睦相处和交流。
2.高职语文学习者特征
翻转课堂对学习者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知能力特征、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特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计算机技能、网络环境,从以上几个方面深入分析,能够使微课程更加贴合教学,更能促进翻转课堂的发展。
3.高职语文学习内容
设计和开发微课程要重点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定位学习的难度和深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掌握学习方法,选择的内容要有特色,把学习内容微型细化,设计一个内容少但是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内容吸收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该充分重视选用的媒体类型,这对微课程的设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高职语文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含义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的总和,提高学习的效果,它有三种层次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答理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翻转课堂的基础,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是翻转课堂的目的,因此,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策略是学生自动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5.高职语文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翻转课堂迅速发展的前提是要设计和制作一个好的微课程。设计好的微课程的必要元素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主题鲜明要用系统的方法和观点进行整体设计,质量高的微课程要从选题、时间、教学过程结构、资源、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多方面设计。微课程制作具有难度大、技术高的特点,微视频是微课程的主体,翻转课堂快速发展的前提要有高质量的微课程。
6.高职语文微课程设计的原则
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程有自己独特的特性和新颖的教学原则,它是和翻转课堂相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课程简单易懂,以整体设计和问题设计为原则。
7.高职语文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是微课程教学效果的评判,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主动积极的接受新知识,成为了知识意义建构的主体。在上完微课程以后,教师就会在翻转课堂中,和学生积极交流互动,对学生不理解的进行答疑解惑,进行全班辅导或者对个别几个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充分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老师就会对接下来的课程进行客观地修改,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小结
综上,本文探究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为主的宗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该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只要体现在:微课程内容不够细致、微课程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实情、缺乏大量高水平的教师等等,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从业者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不足,汲取经验,努力创造一种创新而且高质量的的教学模式。高职语文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改革创新教育理念,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必将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04)
[2]陈敏,胜泉.“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网络.2016(06)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5(01)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将线上与线下教学优势结合,翻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堂的翻转。二者结合对旅游规划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文章分析了传统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新思路,对旅游规划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包括线上模块、线下模块和教学评估模块,最后提出了实施对策。
关键词:翻转课堂;旅游规划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6-0014-03
一、?魍陈糜喂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规划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基本理论、方法、基本程序,还要具备旅游规划图件的绘制技能,并且要熟悉旅游资源与市场调查的步骤,旅游项目选址与布点,旅游产品设计等。因此,必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如野外实践、案例分析、规划实例观摩等训练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旅游规划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如地理、城市、建筑、市场和经济等,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同时,旅游规划的创新性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迪学生创新性思维,设计的产品才能满足旅游消费的多样性和求异性。但目前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灌输式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性较差
旅游规划教学,教师多以灌输式的理论教学为主,讲授方式以大屏幕投影为主,仍然是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致使学生在实际规划时缺乏创新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较差。面对面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较少,学生基本没有话语权,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对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基本没有信息反馈。由于经费或教学设备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真正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景区规划设计很少,通常只能选取本地的公园作为实例进行改造性设计,学生设计能力无法适应实际需要。
2.教学内容处于初级层面,教学方法单一
旅游规划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理论、方法的介绍和旅游规划案例的简单赏析等,教学多流于形式和程序。由于教师承担的旅游规划项目较少,学生能够全程参与老师旅游规划项目的机会很少,偶尔做一些前期的社会经济分析、资源调查和市场分析等基本工作,学生的规划水平仍停留在初级模仿阶段,无法获得旅游规划技能的系统专业训练。尤其是对于旅游规划图件的制作环节,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很多学校不开设规划图件的制图实训课。学生连旅游规划图件的类型、内容、包含的基本要素都不了解,导致学生不识图,不会作图,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3.网络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化程度不高
旅游规划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程,需要大量涉猎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来源不能仅靠课堂讲授,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量的规划案例仅通过课上教师分析讲解是有限的,需要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案例资源。目前,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师上课对多媒体的使用,仅限于使用计算机制作一些演示文稿。
4.教师工程实践不足,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由于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需要任课教师要有丰富的规划实践经验。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把握旅游市场的方向,才能指导学生设计出满足市场要求的作品。但目前教师参与旅游规划的项目不多,旅游规划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真正有丰富旅游规划工程实战经验积累又能进入教学一线的教师非常少,影响了教学水平。
二、“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非常契合旅游规划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强调教师将课上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等形式提前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形式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在网络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记录下自己看不懂的难点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而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产生的疑难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解答疑问,并将本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概括、总结与提高。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它是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配合,实现线上自主学习,线下翻转课堂。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引导、启发、监控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也能充分调动起来。帮助教师实现翻转课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以混合式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式,针对旅游规划这门课的特点,对旅游规划这门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旅游规划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1.线上模块
(1)教师在线模块
①教学任务设计: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任务。根据旅游规划实践性强的课程特点,采用专题式教学方式,对旅游规划课程进行模块化分割,将每个知识点设置一个独立的专题,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包括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题、旅游市场分析与定位专题、旅游项目及产品设计专题等。为方便学生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再将每个专题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小知识点模块,设置各个分项任务。教师将学习任务以学习小组的形成分配下去,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知识的构建。其次,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广泛收集资料,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教学视频、教师承担的规划项目,以往学生的优秀作业、社会实践视频等。最后,教师根据收集的资源整理制作课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单元测试题等。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和特征
(一) “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属于新型的教学模式, 即学生在家中观看教师的视频讲学, 在课堂上, 则将精力放置在练习以及交流上, 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翻转课堂最初由Woodland Park的两名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与Aaron Sams提出, 在2007年, 他们将相关内容融入教学视频中, 让那些无法上课的学生来补习, 自此之后, 翻转课堂开始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如今, 翻转课堂已经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流程的颠覆, 这种课堂模式真正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下来, 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 实现了“因材施教”。此外, 翻转课堂将新知识的接受放在课前, 在课堂上, 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 学生之间则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颠倒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成为了自主学习者, 教师则是资源的提供者与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模式, 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由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源共享, 有效扩展了学习资源。而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则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关调查显示, 在实施翻转课堂后, 可以有效减少不及格的学生人数, 因此, 这一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多一线教师的欢迎。
(二) “翻转课堂”的特征
1. 突破了时空的界限。
在传统课堂活动中, 教学主要集中在教室中进行, 如果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佳, 必然会影响他们后续的学习, 而“翻转课堂”则突破了该种限制, 学生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影响, 只要时间许可, 就可以通过网络来观看视频。
2. 重新定位了师生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来主宰, 学生只能够被动的进行学习, 而“翻转课堂”则不同, 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才是主角, 才是学习的中心, 学习活动强调调动起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督促者和扮演者, 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
3. 注重相互交流。
“翻转课堂”的课前交互与课堂交互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教师与视频之间的交互、学生与视频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提问式和讨论式模式不同, “翻转课堂”更加注重交流与互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根据“翻转课堂”的特征、内涵以及设计思想, 其设计模式需要涵盖到课前设计、课中设计以及课后设计几个方面, 这可以采取如下的设计模式:
(一) 课前设计
在这一阶段, 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 还可以自己通过软件进行制作, 内容要紧凑、衔接性强, 还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后, 教师即可根据内容来为学生布置好练习题, 将提前布置好的习题以及教学视频发布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相应的视频来完成习题。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 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平台来进行交流解决, 也可以留到课堂上来解决。
(二) 课中设计
在学生经历了课前学习之后, 会对相关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却并不深刻,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点拨, 让学生完成知识深加工。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问题进行点拨, 再安排教学任务, 以小组合作模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并由教师为学生来答疑解惑。最后完成后, 每个小组分别来汇报情况, 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补充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来巩固知识。
(三) 课后设计
课堂教学完成后, 并不意味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束, 而是属于教学模式的延伸, 教师需要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 由学生将学习成果上传到平台中, 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课后总结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让学生利用教师的资源和材料进行互动, 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当然, 翻转课堂的本质并非应用了多么高科技的技术, 而是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 翻转课堂虽然有着显著的优势, 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也让翻转课堂的实施中面临着一些阻碍。其中,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由于教师事先上传了微课程资源, 学生一般只会直接下载教师的素材, 并不会积极的搜集学习资源, 因此, 翻转课堂的实施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此外, 翻转课堂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虽然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组织能力, 但是对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并无显著的效果。而翻转课堂的应用也会受到学习人数的限制, 如果人数过多, 也会影响这一模式的应用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 集齐了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 是教育界的重大突破, 该种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传授, 注重学生的探究,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 “翻转课堂”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 有待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何世忠.科技改变课堂文化塑魂教育重庆市聚奎中学以“翻转课堂”为突破口推动学校整体改革的行与思[J].今日教育.2013 (10) .
[2]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 (01) .
关键词:微课 翻转课堂 高职院校 扩理基本理论与技术 教学
一、微课、翻转课堂的定义及作用
1.微课的定义
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一概念。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提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其具有教学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教学结构完整、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少等特点,有利于师生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
2.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看资料完成知识传授;教师则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与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实现知识内化。
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观看微课的侧重点、次数和速度,体现学习个体的学习选择性和自主性。
(2)能够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二、在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课程特点
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课程内容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必须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水平。
2.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授、示教及其他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操作步骤的连贯性、操作手法的准确性,使护生严谨但不灵活、规范但无创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灵活操作和应变的空间,导致护生临床应激时应变能力较差,而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于护理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
1.课前
在翻转课堂上,知识的传授移到课前。教师根据设定的教学任务提供给护生相应的微课资源。理论型的内容,可以制作知识情境类型的微课;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制作演示类型的微课。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特点自由学习微视频资源,利用片段化的空闲时间,随时随地根据自身认知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深度,实现“知识获取”,并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师生互动。
2.课中
教师由“讲授指导”逐步过渡为“内化引导”。学生就课前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向教师请教,通过小组协作、个别指导、小组讨论、操作示教等方式,完成“知识内化”。教师可以有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还可以针对较统一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指导。
3.课后
课后,教师将课堂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将内容整理后分享给学生。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前的微课资源或者课后的资料进行补充性学习。
四、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内驱力缺乏
翻转课堂背景下,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纵观我国高职学生的整体情况,学生的内驱力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的课前学习持无所谓态度,对教师的任务或项目布置没有思路,普遍存在漏学、甚至不学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对交流、展示互动存在畏惧感。为促使这种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学校或任课教师应充分分析学生特点,采取激励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制度。
2.教师导控力薄弱
基于翻转课堂,教师从课堂的主导地位转向引导地位,但并不等同于教师功能的淡化。相比较传统课堂,教师课前的建设工作量大、过程繁琐、要求高,多数的教师不愿意颠覆熟悉和相对固定的传统教学模式,甚至初步尝试翻转后就停滞不前,在具体实践中力不从心。因此,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翻转课堂典型案例,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学习,鼓励组织教学团队,完善师资建设。
五、小结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具有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日趋完善,但现有的翻转并不能满足个性化的课堂需求。如何基于微课构建翻转课堂,最大程度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教学模式的追求及实践路径
于天贞 田爱丽——华师慕课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探索
【摘 要】“慕课+翻转课堂”是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完美结合的教学 模式,它旨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助推教育公平。为了实现提高 教育质量,让学生学习更加自主、让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让学生远离家教等价值追求,华师慕课探索了诸多路径,如持续探讨“慕 课+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建设与完善在线学习的平台、微视频资源结构 化、招募师范生志愿者提供在线答疑等。【关键词】翻转课堂;慕课;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1-0010-04 慕课(MOOC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的音译。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课后学生完成作业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它是指课前学生在家观看教学微视频,完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课堂上完成作业,深化讨论,动手操作,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慕课+翻转课堂”是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完美结合,因为慕课教学可以高效地传递知识,而课堂上面对面的讨论式教学则更有利于思维的深化与拓展、情感的沟通、体验的丰富等,二者优势互补。
华师慕课:从初步建立到茁壮成长
中国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让全世界瞩目,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就学人口多、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兴趣、爱好等很难得到激发和发展。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问题和困惑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让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让教学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始终是让我们困惑的问题。
2012年,一场由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名校掀起的教育风暴——慕课,震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界。无独有偶,在基础教育界,借助于数字化技术,一场以“翻转课堂”为手段的变革也迅速地到来。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敏锐地意识到,信息技术催生的这些实践对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会有重要帮助。
与此同时,随着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的到来,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也已经从工业文明时代开始步入信息文明时代,信息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流方式,教育不可能不受这一趋势的影响,否则教育就是自甘落后于时代潮流。为顺应这一时代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于2013年8月专门成立了慕课中心,探索与研究新时期慕课的发展。华东师大慕课中心牵头,联合清华大学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全国20余所知名高中,北京三十五中初中部、上海育才中学等20余所知名初中,上海一师附小、成都泡桐路小学等20余所知名小学,分别组建了C20慕课联盟(高中、C20慕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和慕课联盟学校一起,共同探索开发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微视频,推动全国各地“慕课”的建设;借助于“慕课”平台,促进学校“翻转课堂”的实施;积极探索个别化、自主性与互动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
从2013年8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与C20慕课联盟分别在广东省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上海市
七宝中学、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江苏省镇江外国语学校、江苏省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青岛二中、青岛经济开发区实验初中、常州北郊初中、上海金山第二
实验小学、上海大宁国际小学等地先后召开了19场“慕课与翻转课堂现场观摩与研讨会”,逾6000名中小学教师与会。这些活动受到联盟校教师极大的欢迎。
2014年6月,鉴于更多的学校有志于从事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广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协商,联合发起成立C20慕课联盟(地市教育局。该联盟旨在共同探讨“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本位的转化,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全面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该倡议很快得到了众多地区教育部门的响应,目前已有20家地市教育局加盟,共同参与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
基于一年的实践,联盟学校发现“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改变特殊儿童具有显著的效果,无论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人际交流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令人惊喜。为此,华东师大慕课中心正酝酿成立C20慕课联盟(特殊学校,共同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影响。
C20慕课联盟成长历程 华师慕课的价值追求
开发高质量在线课程,使优质教育资源为全社会共享;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华师慕课永恒的追求。
1.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
华师慕课具有“分享”的情怀,华师慕课网站(/portal/login 的开通意味着更广范围的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开始使用。当然,对平台逐步进行完善,让它更适合中小学师生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教学,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
华师慕课学习的平台以“孩子身边的名师”与“师生交流平台”为己任,旨在更好地服务更多孩子的成长,满足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优质资源的全民共享。
3.微视频资源结构化
没有微视频资源的学习的平台只是一个空壳,缺乏内在逻辑的微视频资源库就像缺乏设计的高楼大厦,经不起岁月的推敲。眼下,我们的C20慕课联盟正紧锣密鼓地厘清知识图谱,制作高质量的微视频,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的慕课与西方并不完全相同,我们的慕课课程是有体系 的,是建立在学校教育的逻辑性、系统性之上的,它呈现出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片段,而是有逻辑层次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将以知识单元来划分,让有需要的学生按照知识图谱学习。
另外,我们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高等院校师范生大奖赛也越来越趋向于征集模块化的教学微视频,即以一个知识模块为基础,由一组微视频组成,每个微视频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视频资源库的充实和结构化,为学习的平台的优化,为更多孩子更好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4.招募师范生志愿者,提供在线答疑
华师慕课平台上的慕课将每一个知识单元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并按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大约在7~10分钟。学生在看完后必须完成几道测试题,只有全部答对通过了,才能进入下一个微视频的学习;如果答错没有通过,那么需要重新学习。如果视频学习和进阶作业遇到困难,学生除了咨询自己的同学或教师,还可以咨询我们强大的师范生志愿者团队。师范生志愿者团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他们都是来自各个学校不同学科的佼佼者,具备学科知识最基本的素养,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现场反馈,完成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工作。师范生志愿者的招募,可以帮助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一、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理念的启蒙者是美国教育研究者加涅,他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教学是对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刺激环境中适当反应的强化”。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学会了,那么他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就能表现出期待的行为。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设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布里格斯提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所谓形成传送系统指的是:教师如何收集、分析、组织、整合、编制必要的教学信息。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者也提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综上所述,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和确定教学措施,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反之,我们又能从中更深刻地领悟教学理念。如果说广义上的备课是指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
二、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设计可以看成属于广义的备课范畴,那么它与传统的备课有什么差别呢?
在《礼记中庸》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更是离不开精心地准备阶段,过去要我们把这种准备叫做备课,是指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主要包括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学方案和熟悉教案等环节,其中编写教案是备课工作的集中体现,大体包括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小结反思、练习和板书设计等内容;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注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揭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要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要求做到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过程的合理性、生动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有不可预见的成分,因而现在把这种准备叫做教学设计。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可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行为规范和具体的操作方案,可使教学更具科学性,可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从经营者的内容看,传统的备课通常只备教材,教师凭借个人经验选择教法,实施教学,为如何传授知识并且局限于单向传授做准备,整个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当代的教学设计则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化的设计,所以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既要考虑到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让他们受到鼓舞和激励,让他们学得更好,发展得更全面,新课标的精神也在这样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2)从设计者的作用看,以往的备课把教师看成是课堂的主宰和权威,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更多研究的是如何传授好教材的知识内容,无形中教师自己演变成了教科书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个性,教学的创造性很难体现;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地活动,从整体着眼,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3)从策划者的理念看,与传统的备课相比,教学设计更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学设计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创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等,同时,教学设计又能尽量预想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注重教学流程的生成性。
当教师努力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以学生为中心的这种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时,通过不断地渗透,改变学生只会做现成的题,但是不善于提问题的这种现状,把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么一种新一代的中国学生培养出来。
三、教学设计的操作程序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结合这一目标要求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数学学与教的规律,结合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来体现新课程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理念。由此理念大致确定教学设计的操作程序。教学是一个系统,是由众多因素或环节构成的,而且是按一定程序呈现的,彼此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所以操作程序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进行教学任务分析(教材分析),分析本节课在教材或章节中的地位,以及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那些教学条件,明确学生学习新课题时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态度、情绪等; 第二、起点行为分析(学情分析),它与教学任务分析密切联系,教学任务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但具体的一项任务的实施,必须明确学生的起点行为 第三、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第四、重难点分析 第五、教学方法分析
第六、自主学习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为“自主活动”与“智力参与”,“自主活动”强调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智力参与”是学生将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都参与活动。所以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作用。
自主学习设计十分重要包括:情境创设、过程设计、设计意图说明、问题设计(分析引导语言)等,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第七、教学评价与反思,高中数学教学评价具有反馈与调节、激励与促进、反思与总结、记录成长过程和积累导向的功能.既是对前段教学的监控与补充,又是新一轮循环的第一步,是对教学做出调整修正。
在教学过程,重点抓好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过程这三个关键环节。具体说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自主学习设计和教学评价与反思。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与以往的课程相比,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从改革理念、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主渠道,而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前提和重要基础.
为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对数学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新的课程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关注具体数学内容的特点,一方面,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写中,应将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并采取多种形式,如与具体数学内容相结合或单独设置栏目作专题介绍;列出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料来源,以便学生自己查阅、收集整理.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素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例如,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之一.在设计教学素材时,要注意突出算法的思想,提供实例,使学生经历模仿、探索、程序框图设计、操作等过程,从而体会算法思想的本质,而不应将算法内容单纯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同时,教学素材的设计还要注意在能够与算法结合的课程内容中,融入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算法的认识.例如,可以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内容中融入算法的内容.此外,应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新的学习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并注意提供相关的推荐课题、背景材料和示范案例,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课题作业或专题总结报告.
2.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程的训练.
(3)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算法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例如,立体几何的教学可从不同视角展开———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而且应注意用向量方法(代数方法)处理有关问题;不等式的教学要关注它的几何背景和应用;三角恒等变形的教学应加强与向量的联系,简化相应的运算和证明.又如,口头、书面的数学表达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在教学中也应予以关注.同时,应删减烦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
3.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意体现数学的本质,关注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现实,注意适度的弹性教学设计中的素材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事实上,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些内容是学生进行高中的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例如,通过行星运动的轨迹、凸凹镜等说明圆锥曲线的意义和应用;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统计案例,可以展示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广泛应用;通过速度的变化率、体积的膨胀率,以及效率、密度等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入导数的概念.此外,在教学素材的编写时,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例如,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安排一些引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些拓展的数学内容,或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选择和安排这些内容,要注意思想性、反映数学的本质.
4.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要关注相关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教学素材编写时,应充分注意这些问题,不要因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容联系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须要将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相互沟通,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例如,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像,比较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比较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图像,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等.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层次展开的.对此,必须引起教学设计的足够关注.同时,处理这些内容时,还要注意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及其前后联系,注意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例如,统计的内容,在必修系列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尽可能多的实例,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体会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并学习一些处理数据的方法;在选修课中则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加深对统计思想及统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
5.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呈现教学内容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例如,在引入函数的一般概念时,应从学生已学过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如气温的变化、出租车的计价)等入手,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立体几何内容,可以用长方体内点、线、面的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学素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6.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及思路】推荐阅读:
翻转课堂模式07-21
基于微课的中学体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0-28
探究基础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论文07-10
微课翻转课堂设计12-11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12-02
翻转课堂的优点06-03
翻转课堂的尝试与反思10-27
化学翻转课堂06-03
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10-24
02翻转课堂学习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