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宽松型货币政策(推荐8篇)
贺军 2012.10.08 以美联储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为代表,全球市场再度进入各国央行集中释放宽松政策的时期。这也意味着,中国将再度面临宽松货币的外部市场环境。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如何应对环境变化?
我们在9月16日的金融分析中曾归纳过中国官方研究人士的评价,他们基本一致认为美国的QE3政策对中国不利,认为美联储的举措是对全球经济不负责任,将会影响到全球很多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预计美元贬值将侵蚀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价值。还有国内官方研究人士预计,大规模流动性将推高资产价格,全球资产泡沫压力将会卷土重来,给中国造成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国内学者的看法都只是从中国的立场考虑问题,无法形成对形势变化的客观看法。还是让我们看看真实情况如何,以及形势会如何发展吧。
美联储(Fed)主席伯南克10月1日首度回应各界对第三轮量化宽松(QE3)政策的质疑。他表示,QE3将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减少失业、支撑美元、保护存户。他重申,极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维持到至少2015年中旬,即使经济增长升温,美联储仍将维持前所未见的货币刺激措施,但决策官员不认为美国经济疲态会延续到2015年之后。伯南克还认为,即使经济增长的力道太弱而无法降低高居8%的失业率,美国也不会再现衰退。此外,美国的通胀水平一直徘徊在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附近,通胀预期依旧稳定,物价没有突然飙升的风险。伯南克说得很清楚了,美国还将把极宽松的货币政策维持近三年的时间。
在安邦研究人员看来,现实而理性的应对之策,不是去辩驳美国QE3对中国的好坏,而是理性思考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变化,以及中国的政策应该如何调整。安邦的跟踪研究显示,不少国家已经在顺应本国经济和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继续放松本国货币政策。
韩国央行日前在每半年公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中表示,韩国央行计划运用利率政策,确保经济回复至潜在的增长水准。相较韩国央行上月将稳定物价当做优先要务,这反应出韩国央行现在更强调促进经济增长。分析人士认为,全球经济疲软,加上欧债危机严重打击出口,使得出口取向的韩国经济近来数月萎靡不振。韩国央行深知降息的压力越来越大,10月11日韩国央行召开决策会议时降息0.25个百分点的可能性升高。
澳大利亚央行已经采取行动再度降息。10月2日,澳洲央行下调利率0.25个百分点至3.25%,为3年来最低利率。此次澳洲央行降息时机比市场预期要早,显示澳大利亚对本国经济增长前景十分担忧。澳洲央行总裁史蒂文斯(Glenn Stevens)说:“理事会判断,就国际情势的发展而言,明年的成长展望有些疲弱,因此认为稍微放宽货币政策是适宜的。”澳大利亚降息也考虑到了中国经济减速因素,澳洲对中国的出口占整体出口的25%,约为GDP的5%;而铁矿砂约占对中国出口的60%。史蒂文斯表示,资源投资可能在明年到达顶峰,而且触顶的水平可能比先前预期的要低,因此务必要让澳大利亚经济的其他部分需求尽早开始增强。
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一边在指责美联储推出QE3,一边在不断降息。从2011年8月以来,巴西央行已连续第9次降息,创下历史新低,并且不排除今年10月继续降息。另一个新兴市场大国印度,虽然在今年4月降息后三次维持利率不变,但这是在通胀高达7.55%的情况下才不得已的政策。
情况很清楚,面临全球普遍的经济低迷,各国再度进入竞相降息的通道,而降息政策最大的考虑,还是本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在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的“老大”都只考虑自身,中国就更没有必要为全球经济环境去扛什么责任。
在我们看来,中国应对全球宽松政策环境时,自身的政策调整应该更加积极进取,完全应该尽早放松货币政策,先保住中国的经济增长,这应该成为最现实、最优先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输入型通胀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8日
一、量化宽松政策和输入型通胀本质
(一) 量化宽松政策本质。
在常规货币政策对经济刺激失效的情况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当局采取印制大量钞票、购买国债或者企业债券等方式, 向市场持续注入流动性, 旨在降低市场利率, 进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二) 输入型通货膨胀本质。
国外经济体大量发行货币后, 国外商品价格出现上涨现象, 在国际贸易日益开放的背景下, 促使国内物价总水平出现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根源并不是来自一国市场内部, 而是由国际市场引发, 所以该类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对外开放性较高的经济体。
二、本轮量化宽松政策演变及进展
(一) 美国量化宽松措施。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至今,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市场简称为QE1、QE2和QE3。第一, 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开始实施QE1, 当日宣布购买5, 0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1, 000亿美元的债券;2009年3月18日宣布购买3, 000亿美元美国国债、7, 5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1, 000亿美元企业债券。第二,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实施QE2, 当日宣布购买6, 000亿美元美国国债;2011年9月21日美联储宣布出售4, 000亿美元短期国债, 同时购入等额长期国债;2012年7月20日美联储宣布出售2, 670亿美元短期国债, 同时购入等额长期国债。第三, 2012年9月13日美联储实施QE3, 宣布每月至少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直到美国就业市场明显改善, 目前此项政策仍在延续。
(二) 英国量化宽松措施。
2009年3月11日英国央行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采用逆向拍卖方式从保险公司、养老金和投资基金等部门购买20亿英镑的5~9年期国债。2009年5月5日英国央行宣布将购买750亿英镑的金融资产, 随后逐步扩大资产购买规模, 2009年11月5日已扩大至2, 000亿英镑。2012年2月9日将购买总金额增至3, 250亿英镑。2012年7月5日英国央行再次宣布购买500亿英镑的金融资产, 总规模扩大至3, 750亿英镑。英国央行多次通过印刷钞票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以达到促使商业银行恢复放贷和帮助英国经济走出衰退困境的目标。
(三) 欧元区量化宽松措施。
2009年7月6日欧洲央行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当日启动600亿欧元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 (CBPP) , 购买对象限于欧元区银行发行的资产担保债券, 该债券需至少获取一家信用评级机构的AA评级, 欧洲央行承担8%份额, 其余份额由欧元区各国央行分摊, 购买计划为期一年, 该计划标志着欧洲央行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开始使用量化宽松非常规手段。2010年5月14日欧洲央行启动证券市场计划 (SMP) , 欧洲央行及欧元区各国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出现财政问题国家的政府债券, 降低这些国家融资成本。2011年10月7日欧洲央行决定重启担保债券购买计划, 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购买400亿欧元债券。2012年9月6日欧洲央行决定实施直接货币交易计划 (OMTS) , 取代证券市场计划 (SMP) , 欧洲央行将从欧元区二级市场购买多至3年期的主权债券, 不预先设置购买规模上限, 以改善欧元区问题国家金融财政状况, 把欧元区国家国债违约风险降至最低。
三、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途径分析
(一) 国外普通商品价格上涨传导至国内物价。
为摆脱金融危机阴霾,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相继实施定量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市场流动性的大量注入最终会导致国外普通商品价格出现上涨, 这会增加诸如中国出口规模较大国家的对外出口商品数量。国外商品价格上涨会减少我国老百姓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 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 最终引起国内商品总需求上升, 推动国内物价水平上升。
(二) 原材料价格上升推动国内通货膨胀上升。
我国商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来自国内企业生产和从国外进口两大块, 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涨, 势必推高国内商品生产要素价格, 即企业生产成本不上升。近期国际市场上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涨, 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进口价格上涨, 从而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上升, 并最终会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上升。
(三) 国际超发资本流入引发国内通货膨胀上升。
在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 投机性国际游资规模越来越大, 超发的流动性需要升值机会, 这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冲击越来越大。近年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我国一直是国际私人资本主要目的地之一, 国外投机资本流入就是通常所谓的热钱流入。大量的外汇储备间接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 引起国内投资增加, 导致通货膨胀水平上升。
四、几点建议
(一) 提升大宗商品定价权, 尽早防范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提速, 我国应继续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和产品定价方面的知情权、话语权, 处理好大宗商品的进口规模、储藏规模。全球实体经济复苏将促使大宗商品进入新一轮涨价周期, 加快建设大宗商品储备基地和扩大储备能力, 尽早防范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对我国通货膨胀造成的压力。
(二) 发展创新型金融产品, 构建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
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 但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建设, 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大宗商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步伐, 适时推出各类大宗商品期货市场, 在逐步健全金融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创新型金融产品, 通过远期、期货等交易尽量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
(三) 积极推动新兴经济体合作, 牵制发达经济体货币贬值速度。
在发达经济体货币贬值影响下,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通货膨胀出现上升苗头。我国应积极推动新兴经济体合作, 加强与巴西、印度、俄罗斯协调合作, 要求美日控制美元贬值速度。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家虽然不是美国主要目标, 但也受到美国量化宽松的冲击, 通胀和热钱压力很大。如果新兴经济体联手合作, 既可以缓解中国所受压力, 又可以对美日推动的贬值政策形成有效牵制。
参考文献
[1]张晓晶.通胀趋势与货币政策的渐进退出[J].中国金融, 2010.5.
[2]康波.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思考[J].价格月刊, 2008.9.
首先,基础货币的投放正在不断增加,不能否认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这几个月外汇占款明显增加所导致的结果。在以往,央行都会采取非常积极地对冲政策加以缓解,但是,今天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央行的不完全冲销行为,事实上释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央行正在容忍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
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一方面,中国新一轮投资的开启,比如,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以支持;另一方面,国内物价水平的下滑给央行货币政策走向宽松创造了条件;再者,发达国家非传统的量化货币政策正在给中国市场带来流动性泛滥的压力,为防止外汇占款增加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的现象,央行不得不采取这种不完全的市场干预策略。
其次,由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影子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等原因,再加上基础货币增加的推力,向银行体系内回流的资金增加得就十分明显,这大大增强了银行放贷的能力。上述M2同比增长速度如此之高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特征。于是,新一轮地方投资的资金需求和银行为摆脱利差缩小的压力而产生的内在逐利性的放贷冲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今天破万亿的新增贷款规模。
第三,这三组数据同方向的变动,很有可能增强市场对未来通胀上升的预期。由此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抗衡通胀的投机性资金会不断增加,哪怕今天暂时因投资机会不多而回流的资金在增加,但一旦将来金融市场高收益投资机会出现,脱媒现象就会非常严重,其后果不堪设想!短期内,不仅会越来越增加产业资金的成本,而且,也会造成央行无法收紧银根以满足银行体系对流动性的需求。而从中长期看,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实体经济不断出现的“钱荒”现象,倒逼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由此造成的虚拟经济不断增加的“资金沉淀”问题,就像一颗随时会爆发的定时炸弹,破坏央行未来宏观调控的能力。更可怕的是,在这场抗衡通胀预期、靠资金实力“逐利”的过程中,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将会被拉得越来越大,社会利益的冲突更会变得越来越激烈。
事实上,我国央行并不缺乏宏观调控的能力,今天他们最缺乏的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长期以来,我国央行的“实际地位”还是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那种作为财政部支付窗口来满足其他承担“建设性功能”的部委所提出的资金要求的格局,这样就会干扰我国货币政策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于是,它跟着中国经济短暂的“一冷一热”现象,伴随着政府今天“放”明天“压”的行政指令,左右摇摆,这样就严重干扰了企业和市场的投资与消费安排,大大增加了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的概率。所以,今后各部委政府都应该深入了解货币的经济规律,都应该积极配合央行来履行它严格的“独立性义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盘活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避免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害。
另外,中国经济的问题性质和美国不一样。尽管今天都处在经济发展的低谷阶段,但美国的主要矛盾不在于经济基本面的结构性问题上,而在于金融危机破坏了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正常的价格规律上。美国的技术创新、金融财富创造的能力仍然大部分完好无损,只要资产价格修复了,美国仍然会变得很强大。所以,他们采取非传统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为了修复被破坏的价格体系。
我认为,日本之所以发生货币超发与物价上涨“脱钩”的现象,其原因和中国目前通胀预期强烈的基本面有着本质的区别,更与美国基本面良好但资产价格表现过低的状况不同。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已经促使民众对安全资产的选择(流动性偏好)达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大多数人都把钱存在了提供流动性保障的银行体系,而不管它们资金使用的效率好坏!另一方面,日本银行业面对本国企业缺乏投资意愿、消费者过度流动性偏好的资产选择态度,也不得不把他们资金运作锁定在安全资产的投资上。于是,在日本国内信用等级最高、流动性最好的资产就是日本国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奇怪的轮换:日本贸易顺差越大,日元升值就会过快,倒逼央行干预的力度就越大,从而导致银行储蓄就会越高,银行购买国债的需求就会越大。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日本财政赤字那么大,破产的风险却没有那么高的缘由!当然,我不认为今天黑田的货币政策东施效颦,学美国非传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仅仅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修复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上就能解决经济低迷的问题)会实质性有效,而是泛滥的流动性给日本经济改变上述结构性问题制造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与此相对比,我们的问题是发展阶段和增长方式所共同造成的结构性问题,它不可能用单纯的货币增发方式加以解决。退一万步说,即使美国货币政策也不能解决他今天所面临的高失业的问题,但其造成的副作用要比我们小很多。因为我们不是国际货币,无法通过超发货币来促成自己货币对外贬值,以提升本国对外的国际竞争力。相反,在今天全球宽松货币的环境下,我们再加入到这场“货币大战”中的话,就会造成国内通胀现象更为严重。这一点,美元、欧元和日元的状况和我们有本质的不同:它们的泛滥并不一定就马上与国内的通胀和资产泡沫联系在一起,而是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增添了巨大的麻烦。
除此之外,中国自身让货币飞速增长的内在因素也不少,比如,地方政府大量举债投资,一旦债务遏制了银行的流动性,那么政府最终还是会大量投放货币以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另外,政府降低企业税负和改善民生所增加的财政开支无法通过社会资金的参与来实现,那么很有可能依赖基础货币的投放来实现。于是,中国M2/GD比例将会不断扩大,这非但不代表我们金融深化的程度,反而是中国潜在的未来流动性泛滥程度的一个真实反映。再者,如果2013年启动的城镇化进程还伴随着中西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规模的膨胀,那么由此带来的金融体系流动性恶化的格局,也会逼迫央行事实上只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以“配合”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结果,因为我们不是国际货币,无法通过超发货币达到贬值效果以提升我们对外的国际竞争力,反而会造成我国经济中更为严重的通胀现象和贫富差距。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未来要创造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道,就必须强化我国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能力,有效地将过度集中在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引导到具有稳定收益增长的实体经济部门中,而不是过度依赖基础货币的投放来支撑城镇化的进程。而且,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量提高和实体经济部门的盈利能力是正向互动的,反过来,如果我们的金融服务能力不到位,城镇化的建设等过度依赖货币政策的支持,那么,我们会发现它不仅不能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反而因为资源价格上涨、通胀预期强化、资产泡沫严重等“宽货币”的不良后果,使得企业在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收益不断恶化,“钱荒”和“钱流”并存的问题也更加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
日语1006班 ***5 孟宛
2010年11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局出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政府长期国债。这意味着美国在短期内开动印钞机印制如此巨量美元纸币投入流动市场。一石激起千重浪,美国此举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震撼与反响。美联储此举的中心考量是重振疲软的美国经济,扭转其在世界经济中愈益下降的颓势。
美国经济在危机中遭到重创。进入2010年后,它虽已摆脱衰退,但起色不大。振衰起弊,重现美国经济扩张荣景,一改其在世界经济中不断下滑的劣势,不仅攸关美国的国计民生及其世界龙头老大地位,还攸关奥巴马实现连任的目标,是奥巴马政府的核心战略与头等要务。实施“量化宽松”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战略。具体而言,此举是为应对和解决美国经济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1.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2.不断增高的外贸逆差;3.高额债务),以推动其强势复苏。
美联储把“量化宽松”当作提振美国经济的“终南捷径”。从短期看,此举的确可以收到“利多”之效。其中包括为美国增加财富;提升美国股市股价,使美国人迅速增加2万亿美元资产;可以使其出口增幅比往年提高一倍以上,达到约20%。经济学家估计,美联储此举可能使美国的GDP增加0.4%。但是,美国高消费、寅吃卯粮的结果是美国财政入不敷出,举债度日,政府财政赤字务年飙升。因此,“量化宽松”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多”的一面,也有“害多”的一面。从长远看,这对美国弊多利少,甚至无异于“饮鸩止渴”。
美国的货币政策不但影响本国,还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即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一大对美出口国及债权国,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针对目标及其负面“溢出效应”的主要承受者。这反倾销税征收的对象与反补贴税征收的对象相同场资产的泡沫化,给中国经济留下恶果和隐患。
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使美元相对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扩大了从美国市场的进口。当然这种影响也是利弊皆存,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对我国外贸的积极影响。
一是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我国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外贸顺差持续了近二十年。持续多年的外贸顺差造成经济增长对国外经济体的过分依赖,巨额的外汇储备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大。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使人民币相对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进口总额,外贸顺差也开始逐年递减,2011年下滑至1551.4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以下,符合国际公认的贸易基本平衡标准。贸易顺差数值的降低,弱化了欧美等贸易国对我国有针对性的贸易攻击。
二是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促使美元贬值的同时,抬高了人民币的兑换价值。而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会使国内企业以同幅度下降的价格进口商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进口商品的成本及费用;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出口同等数量的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出口商品的利润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三是有利于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增长属于粗放型、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模式,利润率极低,对资源的依赖性强,高速的外贸出口依靠的是资源的极度破坏和劳动力的低成本,这种模式无疑是美国等国家对我国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诱因之一。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在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出口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将会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依靠技术进步来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是有利于优化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外部环境,扩大市场份额,整合全球资源。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相比以前有所下降,因此我国企业可利用此契机以较低的成本在国外建立跨国公司或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速度,也可促进企业以较低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整合全球资源,从而培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我国外贸的消极影响。
一是削弱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当前,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在于低劳动力成本,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价格低。美元的贬值,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使得国内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降低,外贸企业的出口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并会引发制造业向国外低成本地区转移,进一步冲击我国的外贸出口。
二是降低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和速度。美元贬值增大了外商的投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和速度。其中美国对华投资降幅明显,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美国经济本身的疲弱使得企业对外投资乏力;另一方面是人民币的升值使得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企业出口成本增加,降低了外商投资加工贸易型企业的意愿。
三是加大国内就业压力。首先,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中国,人民币的国外需求急剧上升,为维持供需平衡,央行不得不加大人民币的市场投放,致使通货膨胀显现。通货膨胀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投资锐减,很多企业为压缩成本不得不采取减员措施,国内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其次,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使得我国大批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外向型企业,因失去价格优势,缩减了商品的出口量,陷入经营困境,导致了大批工人失业或放长假。再次,很多外商由于资金链的断裂,急剧收缩投资战线和规模,延长了很多在建项目工期和取消了很多拟建投资项目,这也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和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是严重冲击科技含量较低、以低价取胜的出口行业。我国的主要出口行业大多外贸依存度过大、科技含量较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促使美元贬值的同时,也必然会抑制我国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对那些外贸依存度大、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出口行业,有些甚至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南海网4月27日消息(本网记者王晓灵)“海口要以更宽松的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在今日下午举行的“海口市海外智囊团”成立大会上,新加坡连胜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主席林明河向海口市政府建议,在高校、研究机构等人才聚集的地方设立办事处,为企业和人才之间牵线搭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人才争夺战”中去。
林明河表示,海口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接下来的5至10年中,海口会面临越来越大的人才压力。海口要与之进行人才竞争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较为发达的城市,如何提高自己对人才的吸引力,是海口政府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林明河说,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境况,不仅是高端人才,服务业等从业人员也很缺乏。新加坡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出台各种政策、方法吸引全世界的人才。举例来说,新加坡允许人才5年的时间来工作,然后再考虑是否留下来。当时,这种宽松的移民政策吸引了二三十万各行各业的香港人才。
2013年6月19日伯南克谈话引发世界资本市场地震, 美国和l世界股市大跌, 美元攀升, 金价暴跌。但两周后, 股市逐渐回归。到7月3日, 已经接近6月四日前水平。新兴国家货币对美元下跌幅度不大, 金价则惨跌后略稳。首先, 股市方面.7月3日 (道指收盘价15074.距6月18日的15318仅差1.6%。欧洲三大股指仍低于6月19日水平4~5%.但更多是欧债危机和欧洲经济衰退本身的影响。日本央行行长黑田寿男虽然在伯南克讲话后立即表示日本也考虑适时推退出, 但实际上量化宽松变本加厉。其次, 汇市方面, 到6月28日即6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 美元对主要货币名义汇率比19日上升3.3%.其中上升最多的是对欧元和日元, 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相对温和 (南非除夕忡。再次, 黄金方面.7月5日纽约市场最近期货收盘价每盎司1222.4美元, 比伯氏讲话前夕的1375美元下跌11.1%.但比最差的水平 (跌破1200美元) 略有回升。最后, 原对l方面.7月5日纽约市场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最近期货收盘价103.63美元, 比伯氏讲话前夕的98美元上升5.7%。这表明, 市场正在逐渐消化美联储将返出QE的影响。
除此之外, 据总部设在波士顿的跟踪世界4.5万个基金 (管理资产17.5万亿美元〉的EPFRGlobal统计.6月份新兴经济体资金外流合计198.6亿美元, 其中最后一周流出56亿美元, 创该公司1995年开始跟踪以来最大单周纪录。而1~5月是冷流入181亿美元。截止6月末的状态是上半年净流出17亿美元。
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是经济形势改变的必然选择
量化宽松短期内可以提升经济, 但长远看对美国经济有害, 美联储对此有着清晰的判断, 因此, 不会长久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盘化宽松的本质是用流动性的过度供给, 抬升资产价格, 造成一定的股市和房市泡沫, 以此带动投资和购房消费。但它不支持、不利于实体经济和技术创新, 将推迟经济内在性强劲增长的到来。如果养成经济对量化宽松的依赖, 将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后果。
1. 量化宽松政策并不能对实体经济发展起到实质的促进作用
首先体现在表面抬高股市, 而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2012年末道指收盘水平是13104.14点, 全年上升7.26%;尽管GDP只增长了2.2%。在QE3的剌激下.2013年道指连连高涨。不久前突破1万5千点, 市场预测很快会达到1万6千点。即便按照6月28日14909.60这一水平, 上半年也累计上涨了13.8%。而今年1~5月份, 制造业生产是零增长。整个工业生产指数仍为98.7.尚未恢复到2007年即金融危机前水平:且低于3月份的99.1。同月耐用品交货仅比去年同期增长2.6%.其中技术含量高些的计算机及电子交货同比下降4.4%。换言之, 资产泡沫正在扩大。
2. 不能迅速降低失业率
2012年9月份QE3开始时, 美国失业率是7.8%.2013年6月份为7.6%.8个月只下降了0.2个百分点:平均每个月下降0.025个百分点。而从QE2结束后的2011年7月到QE3开始前的2012年9月没有实施量化宽松的这14个月中, 失业率从9.1%降到7.8%.下降1.3个百分点, 平均每月下降将近0.1个百分点。美国劳动部7月3日公布6月份非农就业增加19.5万, 高于普遍预期的15.5万, 引起经济界对QE3效果的众多赞扬。实际上这没有什么明显改善。如果把因为长期找不到工作而放弃寻找工作的人也算入劳动力基数, 则QE3的效果更差。而且, 长远不利于经济增长。如果始终延续量化宽松政策, 只要一旦流动性供应减少, 或利率提高, 股市马上下跌, 房市也会下跌, 经济立刻会陷入困境, 因为缺乏实体经济增长支持。可见, 量化宽松长远看会影响治本。因为美国经济 (以及多数国家经济) 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货币, 而在实体经济的结构和创新。
三、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晌
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跨境资金流向的重大变化, 虽然美联储返出QE是基本原因, 但不是全部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慢, 资本效益变差。一般认为2013年6月份大量资金流出新兴经济体, 资金退出的重要原因是在新兴市场资产受到巨大损失。2013年4~6月份, 随着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加剧, 新兴市场股票收益减少13%。高盛一份报告称, 美国主要跨国公司中, 对金砖国家出口敞口大的今年营收估计只能地长3%.而主要面向美国本土的估计营收将增长6%.2012年11月以来, 前一组股价平均上涨了15.6%.后一组则上涨了17.5%。美国美洲银行/美林证券一份报告指出, 全球基金的资金配置中, 投向新兴经济体的比重为2008年以来最低。
四、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对中国政策的建议
面对美国货币政策转向, 我国应采取措施, 有效防范与应对美国QE退出给我国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1. 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 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对中国来说,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如何在稳增长的同时,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在政府的预期范围之内, 市场流动性有所好转, 货币政策以稳定为主, 但在美国QE退出、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 货币政策应进行灵活的调节。可以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组合, 稳定市场预期, 必要时可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以确保流动性稳定、充裕, 引导市场利率处于适当水平, 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 为经济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环境。
2. 抓住机遇期, 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当前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短期均衡水平, QE退出可能会引起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货币汇率波动增大, 也会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一定的贬值预期, 进而形成双向波动的局面。我国宜抓住这一有利契机, 推进实现汇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继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是应对可能冲击、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必然要求。
3. 加强跨境资本流动性监管, 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QE退出将改变国际短期资本的风险偏好, 引起跨境资本流向的变化, 我国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 受到的冲击相对有限, 但不能因噎废食延缓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监管部门应加强监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真实性以及热钱的异动, 完善热钱进入我国资产市场的统计分析机制, 尽而形成完整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 有效防范相关的金融风险。优化资本账户各子项目的开放次序, 审慎对待短期资本开放, 权衡效率与风险, 努力实现资本流入流出的双向动态平衡。
4. 利用退出之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QE退出背景下, 新兴经济体将面临流动性压力, 从而出现外汇储备紧张的情况, 此时, 中国可以有条件地提供资助, 启动国家间签订的货币互换, 如金砖国家将创立1000亿美元汇市稳定基金, 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种金融产品和信用, 借此机会加强人民币在跨境结算、投资和融资中的广泛使用, 推动各国政府对人民币的认可, 争取人民币作为东南亚、东欧及非洲等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货币之一。
5. 适当调整外汇储备投资策略
应积极、主动调整外汇储备投资策略, 稳步推进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进程。美国QE退出表明美国经济发展前景向好, 可以继续维持美元资产的比重。受QE退出影响, 美国债券等无风险资产价格将会下降, 可逐步降低国债的持有份额, 加大对企业债券和不动产的投资力度;除了货币资产, 可以适当增持黄金储备, 战略物资储备如石油、矿石资源、稀有金属等, 以及先进技术设备, 鼓励企业大量进行技术改造, 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从中长期角度看, 应遏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势头, 降低外汇储备在外汇资产中份额, 向“藏汇于民”的方向转变。创新外汇储备使用, 支持企业“走出去”;考虑在养老、能源领域设立主权财富基金,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另类投资, 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回报。
我们了解了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的退出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路径的内在关系, 也就能深刻理解当前经济建设对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利洁, 高云会.社会科学发展观下财政经济监督的新举措[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2) :198-199.
[2]余永定.后危机时期的全球公共债务危机和中国面临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 2011, (1) :17-24.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大众的理财需求和意识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为了在此重要时期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理性的投资观,探讨危机之下的理财之道。6月20日,著名金融机构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与本刊在北京联合举办“2009恒生(中国)理财论坛”。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政总裁兼个人理财及财富管理业务主管杨荣燊先生,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投资顾问服务部主管陆庭龙先生,以及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行长咸顺生先生等莅临现场,与投资者一道就论坛主题进行互动交流。作为论坛特邀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先生发表了题为“经济危机下的解脱之道”的主题演讲。本文由巴曙松先生的演讲内容节选整理而成。
高速增长的信贷投放,已经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及其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我们把握当前金融市场的一个关键指标。
货币政策主基调年内不会改变
2008年1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推出了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带动了银行信贷投放,其势头之迅猛历史罕见。2009年,在实体经济没有完全好转之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预计不会改变,但是针对特定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应当是有可能进行的。
现行货币政策相当宽松
政策出台的11月份就投放4600亿元,12月份7700亿元。2009年1月份,扣除元旦和春节还有17个工作日,当月信贷投放1.62万亿元,每天约1000亿元。2月份稍有回落,为1.08万亿元。到了3月份再创历史新高,为1.89万亿元。第一季度的信贷投放加起来4.58万亿元,比2007年全年投放的贷款还多20%,而2007年是本轮经济周期阶段性的顶部。
进入第二季度,势头有所放缓。4月份为5918亿元,5月份为6645亿元,1~5月份合计5.83万亿元,6月份再次达到1.53万亿元。温总理在两会上设定的2009年的信贷投放增长的目标下限是5万亿元,这个目标在1~4月份就已达到。
为了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确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指比实体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再适当宽松一点。按照2009年的8%左右的GDP增长目标,4%以内的CPI增长目标,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投放加上适度的宽松,16%~18%的增长应当是合适的,可谓适度宽松。
那么,现在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宽松到什么程度?通过模拟测算来说明。第一种可能性,2009年全年的信贷投放7万亿元,比2008年信贷投放增长23%。目前看7万亿元的规模挡不住。第二种可能性,假定一年的信贷投放一季度占全年一半,全年就是9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30%。这种增长态势只有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后才短期出现过。
从市场影响看,中国的信贷扩张,与美国正在出现的去杠杆化相对应,是一种再杠杆化,从实际政策效果看,在一个物价负增长的环境下形成了通胀的预期,稳定了金融市场信心,在政策的初期阶段,应当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有“度”
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办公会精神表明,继续坚定地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没有改变。不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合理界定适度宽松的“度”。在危机初期,保持明显超出预期的信贷投放,可能有利于稳定市场,但是在宏观经济已经开始呈现复苏趋势时,应当回到真正的适度宽松。或者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需要界定一个度,不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变成无度的宽松。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使得2010乃至2011年的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明显被挤压。例如,2009年高速信贷投放支持下上马的一系列项目,如果在2010年经济增长出现显著上升时,若明显对信贷进行压缩,可能会形成一系列的半拉予工程,形成新的不良资产包袱,这可能倒逼2010年乃至2011年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相当宽松。即使总体经济状况已经开始出现需要降温的政策迹象,信贷政策可能依然还是不得不宽松。因此,2009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应当回到真正的适度宽松。现在全球央行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如何从当前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对于中国的央行来说,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相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到真正的适度宽松。
从目前的物价走势看,中国从宏观层面面对通胀压力,可能是2010年中及下半年的事情。在CPI指数中,粮食相关支出占了高达30%~40%的比重。农产品价格没有大涨,CPI就上不去,而中国的农产品价格现在处于下行阶段。很多研究者认为,看2009~2010年中国宏观政策基调,主要看CPI的走向,而CPI短期来看,很大程度看农产品价格。在CPI全面上升之前,都有可能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
库存调整结束会促使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明显改善
从各项指标来看,2008年11~12月份是中国经济最坏的时候,这个阶段已经过去。2009年中国经济会出现明显的恢复。
实体经济进入复苏阶段
2007年底至2008年初,国内通胀率高涨,2008年2月,通胀到达10年来的最高点8.7%。企业担心价格还要涨,就提前买原材料,特别是2008年雪灾之后,很多企业都在提前下订单。当时的统计表明,有30多个行业的企业库存超过历史高位。而奥运会之后,国际经济出现下滑,国内经济也开始回落,企业看库存太多,于是大幅压缩,订单就没有了。
比如在钢铁行业,许多企业刚刚储备了大量的高价铁矿砂,在危机来临之际即使原材料大幅降价,也不能再下大量订单。相关下游企业一看铁矿砂跌了,随之就不买或暂缓购买钢铁。2008年9~11月份整个链条上的企业家都突然说没有订单了,出现了空前的恐慌。这也是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出台刺激政策的原因。
巨大库存调整对国内经济冲击很大,目前企业的库存调整已经接近尾声,实体经济已经进入复苏阶段。从上市公司提供的年报和季报可以看出,2008年一至三季度都很好,到四季度只好靠吃前3季度的利润,2009年一季度继续吃。从银行角度可以看出,2008年11月份大规模信贷投放,但是企业的存款在降低。只有把库存压到比较低的水平之后,企业才会重新下订单、补库存。
库存调整接近尾声
现在看来,这个过程基本接近尾声,很多指标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企业在银行的长期存款在2009年三季度上升,说明库存的消化已经见底。还有一个指标是PMI(采购经理人指
数),从2008年11月的39,12月的41,上升到2009年1月的45,2月的49,3~5月份均超过50。2009年1~5月份我国汽车月均销量超过100万辆,连续超过号称世界第一大汽车大国的美国,这个信号也是非常明显的。
许多分析者十分关注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际上,从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看,库存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更大,一季度的GDP增长6.1%,出口拖累0.2个百分点,但是库存调整的负面拖累接近7个百分点。只要库存调整告一段落,这个实体经济的恢复就会十分明显。从这个趋势看,2009年的经济增长会呈现逐季上升的趋势。
宽松信贷推动的资产泡沫可能比上一次还要大
在对我国经济持乐观态度的同时,要谨慎关注资产泡沫。
过量信贷投放被非贸易部门吸收
一方面CPI涨不上去,另一方面信贷投放又非常大。如此大的信贷投放,主要被非贸易部门吸收。整个国民经济可分成可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两大类。可贸易部门是指可以通过贸易进行定价的,其价格是全球市场供求决定的。在金融危机时期可贸易部门价格不可能大量上涨,吸收不了这么多货币。
所谓非贸易部门,就是不能通过贸易定价的,道路、桥梁、设施、电力、房地产和股票都是非贸易品。以房地产部门为例,信贷投放高速增长带来的效果,可能房地产商自己也没有想到。2008年底到2009年1月,很多房地产商都在算账,看销售进度账上的现金还可以撑多长时间,准备将股权卖了,还是将项目卖了,还是准备降价。结果由于高速的信贷投放,推动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从周期波动看,房地产商往往对经济转折反映较为滞后,一旦确认市场的回暖,可能会重新出现房地产商竞相拿地的情况。当前推动信贷投放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建立的各种政府投融资平台,这些融资主要依靠政府的卖地收入来归还。地方政府这一次有更为强烈的动机推高土地价格。要关注这个过程中,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大量的土地收入应当有相当比例投入到中低价房和廉租房等的建设中。
资产泡沫的形成条件已基本具备
这些条件包括外部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是指国际,在国际上现在的国际资本流动格局非常类似于1998年之前的那一段时间,欧美发达国家本国出现调整,资金成本比较低,这就导致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向亚洲,流向香港地区,流向中国大陆。
目前资本宽松的状况已经引起美联储的关注,近期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召集会议的基调已经不再单纯提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强调要根据流动性状况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状况适时调整宽松政策。不过在美国真正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之前,美国的利率不太可能上调,大规模的资本回流还是很难形成。但目前的状况是,未来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全世界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以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讲为例,通篇真正提到经济方面的就是新能源。
幅度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国内地经济增长于第3季放缓至9.0%,创逾5年来新低。今年首3季,实质国内生产总值上升9.9%。
现有数字显示,第3季经济增长大幅下降的原因,在于存货减少及实质投资增长放缓。尽管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仍然稳站于28.8%,但撇除通胀因素后其增长幅度已大为放缓。第3季度内私人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表现在零售增长强劲,在继第2季实质增长13.6%后,第3季再度增长16.4%,其中8、9两个月里接近17.0%的实质增长尤其显著。
目前,我们看到内地出口增长仍然健旺,继第2季上升22.4%后,第3季增长仍达23.0% 。同时,由于食品价格回落,意味通胀终于受到控制。消费物价通胀从2月份的高峰8.7%开始持续回落。
总括而言,由于外需及投资增长疲弱,第3季数字印证了中国经济增长有快速下滑的趋势。展望未来,鉴于持续的金融海啸威胁全球增长,中国内地出口的前景未许乐观。目前作为推动增长的火车头之一的私人消费,亦有可能受累于全球金融危机、国内股票市场疲弱及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等多重因素而出现下滑。明年内地经济增长可能会回落至8% 。
多重救市措施难显其效
在上述背景下,内地政府于9月中开始放宽货币政策。一年期贷款利率至今已下调3次,合共0 . 8 %至6.7%,而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亦由17.5%下调两次至16.0%。
政府亦同时推出多项措施推动出口及内需。由2008年11月1日起,合共3486种商品,即相等于所有商品类别的25.8%的出口退税率上调。
同时,政府亦降低买卖房屋的契税及费用,下调按揭首付款及减低利率成本。
预期将有更多宽松措施出台
然而,到目前为止宣布实施的一系列措施,皆难以对经济造成实时及明显的影响,原因如下:
一、尽管出口商的边际利润跟随出口退税率增加而实时上升,但在外需急降的情况下,总利润难以显著改善。在全球经济复苏前,即可能是一或两年以后,中国出口的前景仍然未许乐观。
二、内地住房市场估计难于短期内复苏。就一间价值人民币80万元、贷款期限20年,80%按揭贷款的典型住房而言,减低契税后,首次购房人士可实时节省人民币高达3.2万元,而每月按揭还款则减低约9%,购房总额(包括利息总额)将会减少约9%。然而,在楼市低迷的情况下,楼价下跌的幅度随时可以轻易达到上述节省所得,如部分城市近月的情况所显示。在目前恶劣的经济前景下,对楼价将进一步下跌的市场预期,会令买家在更长一段时间内持观望态度。
三、新契税及按揭贷款措施亦不适用于购买第二套住房人士。对于这些买家而言,之前所有限制(包括40% 最低按揭首付款)仍然生效。对于物业发展商或海外买家的限制亦没有放宽,显示有关部门采取审慎态度,避免楼价再度飙升。
因此,尽管新措施有助减低经济增长下滑的风险,但要防止经济大幅下降,政府或需推出更多激励措施,包括财政措施及进一步放宽银根等。例如,一年期贷款利率可能在2009年底前进一步下调至5%左右,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则可能会减至12%以下。
免责声明
本档由恒生银行有限公司(“恒生”)提供,内含之资料,乃从相信属可靠之来源搜集,而当中之意见仅供参考之用,意见内容不一定代表“恒生”之见解。撰写本档之分析员证明于本档内所发表之意见,乃准确反映分析员就有关金融工具或投资项目之个人意见,而有关分析员过去、现在或未来之报酬,并无任何部份直接或间接与本文件内之特定建议或意见有关。本文件的内容并非(亦不可作为)买卖外汇、证券、金融工具或其它投资之要约或邀约。本档的任何部份均严禁以任何方式再分发。
本档所载之资料或只属指示性,并且未经独立核对。“恒生”对当中所载之任何资料、推测或意见,或作出任何此等推测或意见之基础的公正性、准确性、完整性或正确性并无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担保、申述、保证或承诺,亦不会就使用或依赖本档所载之任何资料、推测或意见承担责任或法律责任。投资者须对本文件所载资料及意见的相关性、准确性及充足性自行作出评估,并就此评估进行认为需要或合适的独立调查。所有此等资料、推测及意见均可予以修改而毋须事前通知。
“恒生”及其联系公司可以其名义买卖,可能有包销或有持仓于所有或任何于本档中提及的证券或投资项目。“恒生”及其联系公司可能就其于本档所提及的所有或任何证券或投资项目的交易收取经纪佣金或费用。
本文件所提及之投资项目未必适合所有投资者。投资者必须根据其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及独特需要作出投资决定,并在有需要时咨询独立投资顾问。本档并不拟提供专业意见,因此不应赖以作为此方面之用途。
【中国的宽松型货币政策】推荐阅读:
宽松式管理弊大于利05-31
中国的货币政策分析07-03
中国的反恐政策07-23
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07-18
中国生育政策07-19
中国扶贫开发政策06-27
货币战争中国版12-17
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09-22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06-07
中国当前外交政策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