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有感(共6篇)
——创设小学品德课与情景教育的联系
苏州市三元第三小学 刘明
诗一般美丽的语言,引人深思的文字内涵,这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给我的第一印象。李吉林老师自1978年以来开始研究,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完整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这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
李吉林老师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从教师中走出来的教育家,她爱孩子、教孩子,把孩子教好,这是李老师教育的初衷。她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情境,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形象思维能力更胜于抽象思维能力,入情入境的课堂教学氛围,更能促使学生理解文本,走向文本,与文本对话。
然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是以小学语文教材为蓝本的,我试想,将情景教学根植于小学品德这片土壤中,行不行呢?
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育的诗篇》中总结了情境教育实施的四大步骤: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优化情境,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凭借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自然地协调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拓宽情境,在认识周围世界的乐趣中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
情境教育的四大步骤,如果运用到品德教学中,适用吗?在我执教苏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小马虎旅行记》中,我这样尝试。
1、带入情境。上课伊始,我板贴人物“丁丁”的卡通画,告诉学生,丁丁非常喜欢画画,并用课件出示有关小白兔、鸭子、螃蟹等的错误图,引导学生找出图中错误。此时学生非常有兴趣的找出丁丁画的小动物的错误。这是,我适时询问,“小朋友们,你们认为丁丁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朋友?”引出“小马虎”这个概念。学生们这时领悟说,丁丁是一个粗心的小朋友。此时,每一位学生都被我带进课堂教学中,没有人游离于外。
2、优化情境。品德课中,简单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尤其对一年级孩子更是如此。以动画形式出现的人物,更能吸引孩子。紧接着,我播放“小马虎的故事”动画课件,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看得十分仔细。这时,他们已经把小丁丁和小马虎画上了等号。
3、凭借情境。思维和语言是一朵双生花,在课堂上,续编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理解和表达相结合的过程,是创造性的表达的过程。我问学生,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想一想小马虎从马虎国回来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做了这么多马虎事,他是后悔了,不再做马虎事了,还是继续又做了很多马虎事?他究竟有没有改正呢?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继续用故事引领发问,丁丁从马虎国回来后,决心以后做事不再马虎了,他是怎样改正的呢?请小朋友想想以后的事情,继续编故事。我凭借小丁丁这个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了该如何改掉马虎的坏毛病。
4、拓宽情境。最后的教学环节,我让学生联系自身,捉马虎。我说:“今天我们看了几幅画得非常马虎的图,也看到小马虎做了这么多的马虎事,那么,我们有没有做过马虎事呢?小朋友们一起来找一找自己身上的马虎事。”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迸发出激越的思想火花。我相机提问:为什么做了这件马虎事呢?马虎带来了什么后果?将学生的思想引入一个更高的境地。接着,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自己也做了这么多的马虎事,以后该怎么办呢?谁能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做马虎事呢?”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领悟到了做事马虎的害处,认识到自己应怎样避免做一个粗心的人。在这时,我的教学环节画上一个句号,孩子们似乎仍意犹未尽。
课后,我深深思考这节课,我认为,品德课程的灵魂,在于实现学生真实情感的体验,在体验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认同。通过创设小丁丁这个吸引孩子的的教学情境与氛围,我激发学生真切体验道德情绪与情感,获得“不可当个马虎的人”的真实体会与感知,让学生收获了成长的意义。李吉林老师在引言中这样写道:鸟是黎明的歌手,呼扇着翅膀去迎接清晨的第一道阳光。小鸟的歌是会飞的歌。孩子喜欢小鸟,孩子羡慕小鸟,他们人虽小却心存高远,总想什么时候长上一对翅膀飞向远方。他们不会像小鸡那样,因为有了一把食,一个温暖的窝,就忘却飞翔。他们连做梦也想变成小鸟,飞过小河,飞过大树,飞过高山,飞向高高的蓝天„„这是孩子心中的小鸟之歌。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像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让我从中汲取到更多的教学理念, 懂得了情境的创造,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提升了教育教学。“情境教学”的特色在于生动有趣, 使学习成为乐事, 学生不断得到赏识、体验成功。情境教学使学生成功、自信, 让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学习的潜力, 实现自己的创造性, 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 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便会思维活跃。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2.优化情境: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变单一的“听分析”为多侧面的感受。
3.凭借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 自然地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变复现式的记忆为灵活运用知识。
4.拓宽情境:在认识周围世界的乐趣中, 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变封闭式的读收为开放式的广泛储存。
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中, 情境的“情”是一种主观的动机系统, “境”是客观的环境, 而我认为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模拟形似于生活真实场景, 帮助学生进入相关知识领域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具有“情真”的特点, 它较其他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更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激活了沉默的课堂, 较大程度地冲击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 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获得较好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情境教学获得了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可, 越来越多的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成为情境教学的实践者。在地理教学中我也比较青睐情境教学, 因为在教学中我面对的是来自偏远农村的孩子, 不用说他们阅历有多广, 就连识字的人也屈指可数。这种薄弱的知识结构, 致使他们听课难, 甚至产生逃避课堂的抵制行为。如果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漠视学生这种“冷”效应, 仍然采用缺乏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学生就会逃课, 或上课打瞌睡、开小差、吵吵嚷嚷, 这样杂乱无章的课堂去哪里要效率?又怎能提高平均分, 降低低分率?只有让学生回归课堂, 才能有效提高平均分, 降低低分率。为此, 我绞尽脑汁寻找对策, 进行了各种大胆的尝试, 终于发现“情境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兴趣提高了, 学习的效果也将事半功倍。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台湾学者王克说:“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 也是个体潜在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如果没有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在课堂上利用音乐、诗词引入、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情境, 发挥学生情感上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提升教学品位、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渗入音乐, 发掘学生兴奋点, 促使其思维活跃, 反应敏捷
用音乐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 能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如学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课时, 让学生听《亚洲雄风》:“我们亚洲, 山是高昂的头……”在激情、高亢的音乐中, 学生脑海里会涌现出亚洲地势的壮丽画卷, 顿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二、在课堂上运用诗词引入创设情境
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的地理规律, 把它作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节的开头,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 学习“天气与气候”时, 引导学生背诵岑参的诗“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时, 提问这两句诗是描述天气还是气候, 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又如在讲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内蒙古高原时, 首先朗诵《敕勒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窿, 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草原上。这种课前朗诵一段诗词, 创造一种情境, 一种气氛的方法,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情感, 收到奇特的效果。
三、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运用图像投影引入新课, 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 抓住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 激励其学习动机, 巧妙地启发学生思路, 打开其心灵之窗,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地形的变化”一节中, 运用投影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海生生物化石”示意图, 提问学生:“你了解这座山脉吗?”学生纷纷回答:“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接着提出:“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该山的地层中, 可能吗?为什么?”这样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冲突, 从而激发通过学习新知识, 解决认知矛盾的动机。利用投影图片, 使学生产生疑问, 进而激发探求的欲望。
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是李吉林老师积几十年教学生涯形成的宝贵的教育财富,它得到了国内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广泛关注并且蜚声海外。不少教师、教研人员以及教育理论工作者以自己的方式对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作出了富有成效的理解、应用与发展。本文试图就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作出自己的探讨与理解,以供广大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研究工作者、陶行知研究工作者和教师交流与切磋。
一、什么是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
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简单说就是情境教育中包含的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内容。我认为,情境教育不能简单等于生活教育,但生活教育是情境教育的重要的源泉性内容之一。
在这里,我所说的生活教育,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所说的生活,即是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目的与宗旨的、经过人为优化的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生活内容。
李吉林老师在《打开儿童心灵的窗户》中写到:“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带着全班孩子来到野花聚集的小河畔。小草、野花,都沾上了晶莹的露珠。孩子们像一群小鸟来到树林里,欢叫着,蹦跳着。一会儿,拉着我去看野花;一会儿,采来野花给我看……”在这里,李吉林老师没有简单地用语言的描述去催生、去划一孩们的想象力,而是把孩子们领到大自然中,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在快乐的儿童生活中去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这就是生活教育,这就是用生活来教育。
李吉林老师在《变“无效”为“有效”》中对小读者们写到:“大自然是位好老师,你不妨多向他请教。……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又是那样丰富多彩,都为你们提供了许多观察、写话的好题材。”“当你来到大自然中观察时,你仿佛置身在一帖巨幅的图画中……观察大自然……还得用耳朵仔细地听一听……生活中这种种充满活力的声音,简直象音乐一样诱惑着你。”在这里,李吉林老师正是在把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和生活中,“引导学生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口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他的头脑、解放他的双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间、解放他的时间。
李吉林老师在《孩子的笔,孩子的话》中说“除了观察大自然外,还应该引导孩子去观察社会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大量的写人、记事的习作,其题材的源泉就是社会生活。我常常带孩子去观察了解社会生活中光明美好的景象,从宽阔的马路到昔日的老街,看城乡的变化;在繁忙大街上看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矫健的身影,雪花纷飞中看电线杆上抢修线路的动人情境……生活的浪花激起孩子表达的欲望,他们往往会即情即景去描述,去赞叹。”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情境是小学语文的灵魂。”
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解决源泉问题。”李吉林老师正是用生活的直观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设思考的情境、学习的情境、进步的情境、知识、能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情境,这就是情境教育。情境教育首先是生活的教育,生活是最大的教育情境,生活是拓宽教育教学空间、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舞台,情境教育的本质在于生活。
二、情境教育生活内涵的表现
(一)情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生活
有人说,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恰当地表达出了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和提高的动力与源泉。“我们实际工作者很可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你要去实践,要去„行‟。……做了以后你一定会有一种心得,这些心得体会你要把它写下来,那就是个著。„思‟、„学‟、„行‟、„著‟,我觉得自己在创新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一点。李吉林老师之所以能总结和发展出比较成熟的情境教育理论,就在于她几十年如一日,在教育的生活方式中不断思考、提炼和总结的结果。李吉林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与研究中,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生根于实践,开花于实践,结果于实践。”李吉林老师在《奔腾的涌浪》中是这样总结自己和情境教育共同成长的道路的:“我就这样通过学习来解放自己的想法,排遣自己的痛苦。生活的道路这样走过来,我的感受有很多,我觉得一个人还是应该有点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人除了情感,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可以这样说,李吉林老师能够总结和发展情境教育理论,实践、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是她最根本的基石。这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情境教学也就是反复的实践,实践当中慢慢地总结。”
所谓情境教育的内容与空间,就是用什么内容以及在什么样的时空中进行情境教育。“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环境。……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拓展教育空间,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使儿童身在学校,而心灵无处不受到滋润、感悟,从而在有限的教育空间中,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孩子们生活在大千世界,生活实践内容丰富,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会发现许许多多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课外活动到校外活动,也能体验到各种活动中的无穷乐趣。”李吉林老师认为,民主平等的课堂、大自然、社会、校园生活、家庭生活都有教育的内容,都是教育的空间。老师带着孩子们去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美,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欢迎,他们会满腔热情地跟着老师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典型场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孩子们认识自然、社会与生活,引导孩子们学会表达生活中的人和事、美和丑、是与非、善与恶。润物细无声,孩子们的知识、眼界、能力在这个生活的空间中得以成长和发展。
在《春姑娘的大柳筐》情境说话课教学中,李吉林老师虽然没有直接带着孩子们到野外去,但她通过巧妙的课前导语把孩子们的思想和想象带入了春天:“同学们,从昨天开始,已经是夏天了。整个春天的景象你们都看到了,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春天太美了)同学们就可以把春天比做什么?对了,看到春天的美景,我们就仿佛看见春姑娘背着一个大柳筐来了。(放幻灯)你们看,她把柳筐里的鲜花呀,种子呀,还有许多春天的宝贝撒向大地。这一课,我们就来说说,春姑娘的大柳筐,好吗?”这真是此时无景胜有景啊!这也提醒了我们,情境教育不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社会景象,它还包括利用曾经经历过的自然、社会、家庭等生活景象来创设教育情境,利用优化了的虚拟时空服务于教育教学。
(二)情境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源于生活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教学行为的实施、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中的特定过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教育的区别不仅在于内容与方法和培养目标,也在于培养和教育的过程。情境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在体验、观察和模拟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以生活的过程为基础的,生活的过程是制定教学的过程的重要依据。要让孩子们写天上的星星,就需要引导孩子们去观察星星,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写作的内容和思路,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教学引导的思路。李吉林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写好星星,就带着孩子们到“通师”的楼上看星星,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李吉林老师《秋叶讲的故事》一课的课前准备是这样的:“(1)学生用秋叶拼成的图画。(2)头饰:小熊猫、小刺猬、小孔雀、小白兔、小公鸡、小猴子。”
李吉林老师的这个课前准备本身就充满了生活气息。李吉林老师在接下来的句子训练教学中,每一步、每一个小问题,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可表达。例如李吉林老师在句子训练(1)中是这样安排孩子们的:
这是小鱼、小孔雀,你们喜欢吗?那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小鱼,还有你的小船在做什么?出示小黑板:并出示图画。
我的小鱼。
我的小船。
我的小孔雀。
我的小白兔。
在下面的学生说话训练中,李老师继续给以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孩子们不仅能说话,而且能说出较高质量、较高美感的话来,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掘。
不仅李吉林老师的这节课是这样,综观李吉林老师的许多课,其教学过程的安排都是努力把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学生生活和思考的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是以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的。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文集》第40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2版)
(三)情境教育的宗旨与追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在某种意义上,情境教育实质上是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支撑下,利用优化的环境,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人格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更好地把学习与生活接轨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更是教育的目的。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关注生活、不能从生活出发,我们又如何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呢?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生活内容的开发与应用,而是延续着一种发胖式的分析,其形成的根源在于:“一是受原苏联„谈话法‟的影响,二是由于1958年前后,在„左‟的思想笼罩下,大搞架空分析的阴影所致。”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突出特点和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它突破和超越了理性至上、知识本位的教育传统,将长期被忽略的情感因素重新摆在教育的应有位置。它强调以情感活动统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通过„育人以情‟,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把德育、智育、美育融汇于情境之中,从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
李吉林老师在其教育随笔《彩翼》中的一段话,生动揭示了情境教育以生活为宗旨的教育追求:“从孩子们选取的背景,小树、小河、大海、荒原、登太空的宇宙车……使我看到一双双想象的彩翼,伴随着情感和理想展开了,起飞了,越过时间和空间,与天地交往,与未来相见。我领悟到,这儿时想象的翅膀,这幼小心灵的彩翼,闪烁着智慧,蕴藏着理想,作为老师,我该十倍地珍爱它……为之鼓动,为之指引航程。不然的话,便会在无意间伤害这些珍贵的智慧之树,理想之花!”
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有着强烈的、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有利于情境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情境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情境教育理论,应该把情境教育理论放入我国整个教育理论发展的大轨迹、大画卷中去,应该看到情境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版块,它和其他教育理论的其他版块之间不是截然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的、曲径通幽的联系的,这样才有利于情境教育理论开放式的深化和发展。
其次,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有利于我们在新时期开阔陶行知研究的视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内在联系,再一次提醒我们要扩大陶行知研究的纵横跨度,不能把陶行知研究仅仅局限于陶行知论文论著的学习和理解上,还要看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新时期的应用与发展的新成果。我们要坚持陶行知研究的开放性,把陶行知研究和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诸多新成果沟通起来,既扩大陶行知研究的视野,又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提高他们的理论内涵。
第三,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有利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成熟。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从理论上讲,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和社会家庭实际紧密联系,情境教育理论正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优化并服务于教育的理论,研究情境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揭示其联系,有利于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改革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
首先,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一线教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教师站在生活教育的角度看情境教育,能够更好地把握生活情境的选取、优化和运用,提高情境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做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当前新的教育教学成果的推广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形似而神不似,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和我们当前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关,也和我们推广新的教育教学成果的工作思路有关。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忽视了新成果的理论内涵的把握,简单地通过几节公开课就想做到新成果的推广,这不但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事无补,还会害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新成果。不少教师在上了一段时间的形似而神不似的新课后,面对并不突出的教学成绩,反而对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说三道四。因此,要深化和扩大情境教育的应用范围,就必须加强对情境教育理论内涵的挖掘和总结,就必须重视情境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这样才可能避免情境教育推广的庸俗化,维护情境教育理论的科学形象,使我们的学习和推广工作收到实效。
其次,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深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深化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地区面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形势,有一个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应用与发展也有一个寻找新的教育增长点的问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新的时期要获得广泛的应用和深刻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在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新的结合点,形成新的发展契机。我国当前比较有影响的情境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掌握教育理论、魏书生班主任工作等等,都可能成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新的发展点,新的发展契机。本文揭示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意义就在于为生活教育理论寻找一个和情境教育共同发展的结合点。既推动情境教育的应用与发展,又扩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视野。
第三,有利于我们做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工作,使我们的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生活的联系。
泰山不拒块石,江河不拒细流。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们国家在新的国际竞争的形势下对教育宗旨和教学内容、方法、过程与空间的一次新的调整。课程是教育宗旨的体现,新课程本身并不构成教学方法,新课程需要吸纳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有利于国家竞争力增长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成就。揭示情境教育理论的生活内涵,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情境教育是吸引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是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是植跟根于生活的教育、是有利于国家竞争能力提高的教育,是符合和能够引领新课程改革深化和发展的教育。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中,要大胆使用一切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这是新课程能够迅速得到广大一线教师认可和参与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追求,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知识、会创造、会生活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有效途径。
研讨教育论的教授以为:情境之于常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简略下咽、吸收;常识要融入情境中,才干显现活力和美感。因为笼统静态的文本常识 凭仗特定的情境被“激活”了。语文教育即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堆集生动的词语和美丽深化的句子;联络日子领会,有知道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活跃宣布自个 的见地;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依据学生的年纪特色和思想特征、认知才能以及承受水平,需求找到一个从日子经验到概念学习变换的过渡“阶梯”,而“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正巧与之相契合。这种为教育教育而创设的情境合适小学生的语文情境学习,被赋予了豪情、契合学科特色,它不只降低了孩童学习的艰难,一起也 让小学生得到异样的情感领会。
带入情境启迪幻想,发扬学生能动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览到写作,都突出了“幻想”。孩童的幻想需求情感随同,孩童回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 形象,需求“力”的推进。孩童常常会因为猎奇而幻想;因为想改动眼前的实际而幻想;因为能够获得心思的愉悦而幻想。幻想能够展示孩子的聪明;幻想能够给孩 子带来高兴的领会;幻想力是孩童具有的无穷财富。
小学生幻想力格外丰厚,具有猎奇、爱探究的心思特色。语文教育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教育办法。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多是生动有趣的神 话、小说、寓言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育讲堂中,教员运用多种手法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一种空气,让学生能深化知道课文内容,让学生赶快进入文本描画的情境 中。讲堂上凭仗音乐烘托情境、巧用图像再现情境、扮演人物体悟情境、经过言语描写情境。这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在幻想的情境中自在飞翔,弥补了单纯课程简略 堕入常识体系状况的缺点,将常识的体系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宽广性融为一体,凭仗特定的空气,激起学生火热的心情,在优化的情境中,推 进学生自动参加。李吉林描写的各种“情境”,“无论是进行言语练习,供给作文资料;进行审美教育,推进全体开展;仍是考虑到多种体裁体裁的教育:识字的情 境教育、阅览的情境教育、散文的情境教育、诗篇的情境教育、神话的情境教育、寓言的情境教育、作文的情境教育,对学生来说,都是种种新鲜的影响。这些精心 设置的“情境”具有显性的意图指向,及时“供给人的自我意识、场景回忆、他心幻想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引领着孩童迈向更优化的方向,推进儿章全部深 化的开展。
培育爱好辅导调查,注重学生实习性
爱好是最佳的教员。小学生跟着年纪的增加,思想才能逐渐增强。语文讲堂上调集学生学习的爱好就显得特别重要。若是只靠直观性的教育情境,极简略使教育 简略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笼统思想的培育与练习,也不能激起学生激烈的求知欲,满意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寻求。固情境教育提出了“强化感触、淡化 剖析”,即“经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章从感触美的趣味中感知教材”。小学语文教员十分注重讲堂描写,所描写的每一个疑问、所展示的每一幅画、所吟唱的每一首 歌、所分配的每一个人物能做到精雕细镂,能最大程度地导致学生的爱好。
李吉林教员是把学生引进“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使用课文创设情境、联络日子展示情境、运用什物演示情境、凭仗图像再现情境、扮演人物领会 情境、锻炼言语描写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期望,培育了学生的爱好,调集了他们的热心,推进学生学习的自动性、发明性。在情境教育的讲堂上,每个学 生都是那样的欢喜、振奋,在唯美的生动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触、领会、表达,言语才能、幻想才能和发明才能得到自在、充分地开展。李吉林情境教 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讲堂的实习练习使学生学习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练习,潜在的智能也得到开发,学生情感的培育、常识的浸透呈
本文best 现一派活力,学生的实习才能得到极大程度的进步。
陶冶情操浸透审美,培育学生感领悟
少年孩童在小学期间生动好动、猎奇心强、心情颜色显着,十分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个感爱好的东西。创设情形寓情于教,推进学生本质的自动协调开展,情境 教育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好办法。学生读一些著作时,因为时空缘由,因为学生年纪认知、涵养、履历等缘由,知道起来有些“隔”。他们或许会叹服作者高明的写作 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育若是不能导致学生情感上的共识,就注定是失利的。因而,语文讲堂上,教员不能紧扣文学术语,应发掘学生已有日子经验、鼓舞 他们去寻觅周围类似的人或事,充分调集学生情感,到达与文章的共识。
从思想规则来看,人的思想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供给了一种思想形式,咱们无妨使用反向思想,为学生供给另一种拓宽思想的方法,让学生去感知、幻 想、发扬。文学著作考究宛转就好像绘画考究留白,考究“弦外之音”“意外之象”。从这个视点动身,运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语文讲堂能够更大程度地调集学 生幻想力,在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的一起,培育学生的审美才能,进步学生感知剖析才能,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知道,还能够加深学生思想深度。
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审美感悟会有很大晋升。学生从知道讲义常识,把握基本技能,到活跃思考、开辟智力、开展才能。语文学习的方针不再简略定 坐落识字、阅览与剖析课文,而应将其逐渐拓宽到文学这个艺术范畴,培育学生的审美情味。小学语文教育中注重陶冶情操浸透审美,能最大效果地培育学生的感领 悟。
结语
情境教育的呈现让语文教员看到了期望,他们能够凭仗音乐、美术、言语、扮演等手法影响学生,让他们全身心融入讲堂。李吉林教员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员,她 创始性地提出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这篇文章对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剖析,包含:榜首,带入情境启迪幻想,发扬学生能动性;第 二,培育爱好辅导调查,注重学生实习性,第三,陶冶情操浸透审美,培育学生感领悟。期望经过这篇文章的研讨探究出一条情境教育之路,探索出一条相对合适的 理论操作形式,使之非常好地辅佐初中语文教育。
读《释放你的教育智慧》有感
读书是生活的最高境界,阅读可以呵护我们心灵,滋养我们的精神.今天,我读完了徐建平校长写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我获益匪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心静则事明.当一个人静不下心来时,就容易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夜来香,在白天也很香,但是我们很少闻得到,因为白天人心太浮躁,心静不下来.难贵唐代田园诗人王维《鸟鸣涧》里的诗句:“人先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我们教师也应静下心来,对教案的设计,统筹规划,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方法、学情等等做到胸有成竹.例如在上《小石潭记一课时,首先应文章理清思路:发现小潭-—潭中的景物—小潭的源流—小潭周围的氛围来写的.弄清了这一点,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二:我们做什么事 ,都要三思而后行.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批改考卷时,老师发现甲与乙两位学生的答案非常相似.他们两平时也走得很近,甲比乙同学学习好,这显然是一起作弊的事例.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狠狠地批评一顿,再通知他父母把孩子带走,回去好好反省几天,免得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对其他的同学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当老师想实行时,又突然想到,是否应该换一种方式来处理这件事呢?思考了片刻,他在考卷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乙同学,现在晚上十点过三刻,刚改完你的考卷,你这次的考试成绩真不同寻常,老师为你高兴,本想打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的父母,可是时间已晚,怕打扰他们的消息,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努力的啊?希望你能坚持下去,我相信你会坚持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尽管来问我.看了这个案例,我非常感动,老师片刻的顿悟,释放出教育的智慧,一段很有人情味的话,起到了不同寻常的效果.既给了乙同学面子,又鼓励了他.接下来的日子,乙同学好像换了一个人,听课认真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成绩进步了.三:话有三说,巧者为妙.米卢在执教中国足球队与记者的一段对话:一次,一位记者采访米卢时问道:“请问你队里有几位候补队员?”米卢回答:“我队里没有候补队员,只是上场时间长短不同而已。”米卢的回答让我深受启发,这折射出米卢带队理念与智慧.米卢的带队理念完全可以迁移到我们教师的教学中,当有人问道我们班有几个后进生时,我们也应像米卢那样响亮地回答:“我们班没有后进生,只有后来进步的学生.”用“后来进步的学生”来代替“后进生”的概念,能体现我们对他们的期待,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我在教学中也试着做,面对语文成绩差的同学,首先找出失分点,再分析失分的原因.例如对这次中期考试默写诗句“天涯若比邻”一句,多的同学丢分,找原因,主要是把邻字写成林、临……分析原因,不理解“邻”的意思,邻解释为近邻.如果懂得了邻的含义,就不会丢分.今后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要一味的批评学生,而要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我们应做到正确引导.语文组李桃
黄 唯
已经很久没有耐着性子,将一本厚厚的书慢慢读完的经历了。如今利用假期,断断续续地将戴汝潜主编的《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拜读完了。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一书,记录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教学的各种方法论、具体措施以及多项实例解说。书中阐述了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特点和理论依据,又阐述了情境设计的途径和情境教学模式应运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的具体做法。
“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维度,“情”则是另外一个维度。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正是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开始对情境教学进行了探索,在经历了创设情境,进行片段语言训练;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四个阶段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情境教学操作体系。即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学操作模式。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儿童之所以能进入情境,是因为情境有图画的形象、音乐的形象、角色扮演的形象、生活场景的形象等等,并有教师的调节、支配。教师带着与作者相共鸣的真切的情意,全身心地进入情境。此时的情境,就不光是一种物与形组成的场景和画面,而是渗透着甚至是饱含着教师的情感的。在这种“情”与“境”的合力之中,儿童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情感为情境教学的纽带,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极大地丰富以至升华了单纯的、直观的手段与语言结合的物“境”,从而促使儿童精神饱满地、生动活泼地继续学习。
【读《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有感】推荐阅读:
读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有感10-23
李吉林事迹学习有感09-29
李吉林简介07-09
论语文教育情境教学10-02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试题10-05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英语09-21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协议书10-03
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07-06
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指南06-26
落实《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总结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