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 赛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孔雀东南飞 赛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精选10篇)

孔雀东南飞 赛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相”“为”“应”“见”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合作,找出出现“相”、“见”、“应”、“为”的句子,解释句中字的意义和用法并归纳这些字的意义和用法。(6分钟后看哪一小组完成的好)

重点词讲解:相

(1)相(xiāng),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指代作用,可称代“你”

1、会不相从许“我”“他”等。

2、及时相遣归(代“你”)

3、还必相迎取(代“你”)

4、好自相扶将(代“她”)

5、嬉戏莫相忘(代“你”)

6、誓天不相负(代“我”)

7、不得便相许(代“你”)

8、登即相许和(代“它”)

9、蹑履相逢迎(代“他”)

10、怅然遥相望(代“他”)

11、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相(xiāng),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应④黄泉下相见⑤叶叶相交通⑥枝枝相覆盖⑦仰头相向鸣

(3)相(xiàng)名词,相貌;宰相,丞相。如

①儿已薄禄相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相(xiàng),动词,仔细看,审察;辅助,帮助。如:

①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

②乐桓子相赵文子。(《左传赵公元年》

重点字讲解:为

为仲卿母所遣被,介词,读(wéi)

十七为君妇

做,作为,成为,动词(wéi)

为诗云尔

作,写,读(wéi)

非为织作迟

是,动词(wéi)

阿母为汝求替,给,介词(wèi)

始尔未为久算,算作,动词(wéi)

慎勿为妇死为了,介词(wèi)

重点字讲解:应

汝可去应之答复,动词

六合正相应合适,动词

零泪应声落随着,动词

以我应他人许配,动词

重点词:“见”

一、动词,见面

①相见常日稀(见面)

②黄泉下相见(见面)

二、指代性副词,相当于“我”

③君既若见录(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

④府吏见丁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

三、介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⑤渐见愁煎迫(“被”)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兰芝哥哥的性格特点(6分钟后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

刘兰芝

足头腰耳指口步

形体美

精妙世无双

勤劳:兰芝自诉

善良:与小姑别

品质美

知书达礼:与婆婆别

焦母

精神美

反抗性

兄长

忠于爱情,守信用,有正义感,而不敢直接反抗,只能消极反抗,压抑自己的愤恨、痛苦,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死守孝道,有软弱的一面。但与母亲的对话及最终自缢殉情也表现了他外柔内刚的个性,与兰芝一样有叛逆精神。

人物形象分析

焦母

性格

例句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专横无理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恶语威胁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冷酷绝情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好言诱哄

刘兄

性格

例句

恶言相加盛气凌人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趋炎附势,见利忘义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外柔内刚

善良温顺勤劳聪慧有教养不卑不亢

果敢叛逆勇于反抗轻荣华忠于爱情

刘兰芝

忍辱负重消极反抗

忠于爱情走向叛逆

焦仲卿

蛮横无理

独断专行

焦母

封建家长制和礼教的代表。

性行暴戾趋炎附势

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刘兄

典型的市侩形象

1、下列语句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为仲卿母所遣?十七为君妇?为诗云尔④非为织作迟⑤阿母为汝求⑥始尔未为尔⑦慎勿为妇死⑧君家妇难为

A、?⑦B、??C、④⑥D、⑤⑧

2、“见”的用法

君既若见录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府吏见丁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渐见愁煎迫介词,表被动

3、“相”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或第三人称代词。对下面各句中这种用法的“相”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及时相遣归②会不相从许

③还必相迎取④好自相扶将

⑤嬉戏莫相忘⑥誓不相隔卿

⑦誓天不相负⑧蹑履相逢迎

⑨怅然遥相望⑩不得便相许

A.①⑤/②③⑥⑦⑩/④⑧⑨

B.①③⑤/②④⑦⑩/⑥⑧⑨

C.①⑤/②④⑥⑧⑩/③⑦⑨

D.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⑩

本教案配套课件下载地址:/ftp/121479.htm

陈鑫

孔雀东南飞 赛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高考的必考题目。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鉴赏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经验,以及理解、分析、评价的综合处理能力。但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薄弱,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直偏低。自从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的教学中,笔者把诗歌鉴赏与相关高考题考查的模式结合起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做了如下探讨。

一、抓诗题,找诗眼,看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鉴赏一首古诗时,首先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情感、主旨等。解读诗题既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找出诗眼的必要步骤。什么是“诗眼”呢?“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概括生动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字,或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作品的主旨及表达技巧。可见,解读诗题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找出诗眼,进而深入地领会文本。

在学习李白《蜀道难》时,笔者让学生先分析诗题,明确本诗的“诗眼”是“难”字。接着学生逐句赏析,分析诗歌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蜀道之“难”,是因为它高(开辟难)、险(攀越难)、战祸之烈(安居难)。它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怨恨”一词,既写王昭君对远嫁大漠的怨恨之情,又写诗人对自己入朝见妒、无辜被贬的怨恨之情。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准确深刻地点明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包含着丰富而深刻意蕴的诗眼往往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对象。在高考试题中,往往以“一词统领全诗型”的模式来考查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考查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2002年全国卷考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2003年春季高考中考查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2004年浙江卷考查李白《菩萨蛮》中的“空”字;2005年江苏卷考查中的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微风”;2007年全国卷二考查王维《新晴野望》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等等。这些高考试题都是考查诗歌是如何通过诗眼来表达主旨的。只有抓住了诗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诗眼,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抓作者,知背景,明风格。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时,不仅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还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同样,古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只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境况,了解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而触怒当朝权贵,被贬江州司马的这一写作背景。昔日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因直言相谏而被贬江州,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这种自身境况的变化,让诗人与誉满京都、因年老色衰而嫁于商人的琵琶女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遭遇,对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就很好理解了。再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约远亲吴郎饮酒,吴郎未至。杜甫想到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排遣内心的苦闷,抱病登台,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学生在了解这些写作背景的同时,再联系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就不难理解诗歌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在高考试题中,命题所选取的诗歌大都代表了作者的主要创作风格。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歌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歌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以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充满关心、同情的情感。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杜甫的《岁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的诗歌,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或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9年四川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这类诗歌容易出现典故,都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诗歌都是言志的,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能注意到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对高考试题的整体把握是有帮助的。

三、抓意象,观意境,悟情感。

古代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古代诗歌的意象既可指人物,又可指景物。它往往创造一种情调,营造一种氛围。意象的本质就是融合诗人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则是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也只有景物的附丽才有依托。诗歌往往通过化物象为意象,勾勒逼真而鲜明的画面,构成整体性艺术形象,从而形成意境。诗歌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诗歌这种奇幻的意境中,读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联想,一同思考,一同愤怒,一同欢欣。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读者必然能够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因此,只有引领学生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真实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意象进入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让学生与诗人对话。如杜甫《登高》一诗语言相当精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十四字写出六种景物。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这些景物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通过展开想象,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从而领悟出全诗的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学生在弄清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全诗的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意象,从而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

在高考试题中,通过“分析意境型”的模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考查“折柳”,学生只要抓住“折柳”表达的是离别之意,就能分析出诗人是听到“折柳”曲后所引起的思乡之情。2003年春季高考韦应物《闻雁》、《害塘》二首考查“雁”意象。只要抓住“雁”能回巢,而诗人却正远离故乡,就能明确这两首诗所抒发皆为思乡之情。也有些高考题只是单纯考查意象,如2010年江西卷陈与义《送人归京师》考查“子规”意象的含义。其他如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二小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周朴《春日秦国怀古》第一小题,等等。可见,只有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课堂教学与高考试题考查模式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新的收获,让古代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十年高考试题全解.语文[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

[2]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3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1.

[5]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J].语文天地, 2011, (11) .

孔雀东南飞 赛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3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 导入新课

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有这样一个人,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功过成败至今还令人评说不尽。他就是--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乐府诗《短歌行》(幻灯片1)

二、 知人论世

下面我们先走进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

(幻灯片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点评: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今天语文课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解题: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幻灯片3)

2、李白边喝酒边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他在《将进酒》中更是高歌“与尔同销万古愁”,可谓是豪气酒气冲天。喝酒的时候诗人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放录音(幻灯片4)

3、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4、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学生自读)

5、请二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想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作者那种慷慨的情感还欠缺些点)。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过渡: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其实,诗歌也有眼睛,即诗眼。诗眼就是最难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词、句。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幻灯片)

明确: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体味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齐读)(幻灯片)

⑴第一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忧”的是什么?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所以“朝露”是比喻什么的?(幻灯片)

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一忧人生短暂

作者用什么解忧呢?

作者借酒浇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是中国发明造酒的第一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

作者借酒忧的是人生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的短暂、时光易逝,而自己功业未成。

⑵中国诗人自古就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借着酒尽情挥洒着诗兴,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幻灯片)

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思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______作者此时孤单的心情

此时明明只有作者一个,他却说是“三人”之众。这正是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醉了的人经常说自己没醉”,咱们也可以说“孤独的人往往说自己不孤单。”

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_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由此可见,中国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

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诗歌中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李白说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要解忧只有找出“忧”的源头,诗人还在忧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二节。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幻灯片11)

1、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大家找出是那两句?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那么其它诗句是谁写的?是什么意思?用这些诗句诗人是要表明什么?

(幻灯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其后还有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主动到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跟我保持联系,给我个音信呢?表达的是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

(幻灯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礼遇嘉宾。

3、这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幻灯片14)

用典。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二节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思--求贤若渴(齐读第一、二节)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幻灯片15)

思考:这里运用什么手法?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幻灯片16)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也表达了诗人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师: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并没有来归,那么,作者在此吐露的是什么之忧?

明确:求贤不得之忧。二忧:贤才

曹操为什么会如此的渴慕人才?我们可以联系写作背景来谈。

明确: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曹操写作这首诗的时候刚好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失败,而且当时他已经57岁了,在古代这已经是走到了人生暮年了,但自己统一全国的大业仍未完成,而他之所以如此渴慕人才,也是因为要成就一番大业须有更多的贤才相助。

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追求功业不得,是故“忧从中来”。统一大业首先会忧贤士不至,因为有贤士相助,统一大业自可早日实现。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齐读)(幻灯片17)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用了什么修辞?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生:(幻灯片18)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而飞。绕树飞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栖息。

师: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幻灯片19)。

问题:这两句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怎样理解?

比喻、用典(幻灯片20)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周公吐哺”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到这边我们就比较清楚作者真正的忧是什么了

三忧:功业未就。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幻灯片22)

明确: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板书)

五、朗读

同学们齐读,我们再次体会和领悟诗人那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点评)

为了让大家更能走进历史情景,品味三国气息,体会作者内心世界。(幻灯片22)现在我们听下《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在赤壁大战前夕横槊赋诗,演唱的《短歌行》。{《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根据当时的情景重新谱曲演唱的})(听后我们可以感觉到曹操的思想情感是那么的细腻、深沉且复杂,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这慷慨、苍凉、悲壮的歌声使曹操跨越了历史长河,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来到了我们的身旁。)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几年以后,十几年以后,哪个同学成为了一个团队的领导,应该注

意怎么样才能吸纳人才?

要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你说曹操,对关羽多么的好。送坐骑,送美女,送官印,有感情有待遇有事业,可是关羽还是走了。为什么,因为他对刘备的感情更深于曹操。当然,以情对人,总不会吃亏的。要不,关羽不会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让他的青龙偃月刀,喝西北风了。

七、作业(幻灯片23)

学了这首诗,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

李晓霞

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篇4

“最严”新环保法实施一周年

201月1日是“最严”新环保法实施一周年纪念日,新环保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利益冲突的重要触发点,中国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居民就业与环境质量等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更好地落实政府和排污单位的责任。对于公众来说,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既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设问: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公民应怎样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

[审题指导]

命题立意在年全国-上,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得到体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解题思路公民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可主要从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遵循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

[尝试解答]

(1)积极参与民主决策,通过电话、信函、邮件等方式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设生态环境的建议和意见,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

(2)依法行使监督权。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还要敢于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3)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公民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4)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应积极参与相关部门治理生态环境的工作,要自觉主动维护国家利益。

(5)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序、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去。

1.列宁说:“只有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选举才可以说是民主的选举。只有根据普选法,由全体居民选出的委员会才是民主的委员会。”选举的最重要原则是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而最能体现选举人意志的是()

A.直接选举B.间接选举

C.等额选举D.差额选举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选举方式的知识。设问指向最能体现选举人意志的选举方式,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它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A正确,B排除。等额选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选民的选择,C不选。D明显不符合题意。

2.在生活中,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属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是()

A.高三部分适龄学生参加县乡-代表换届选举

B.众多网民对某市政府出台的公交票价调整方案提出意见

C.某中学生帮助当地居委会出黑板报

D.通过“政风行风热线”,反映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问题

解析:选BA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属于参与民主选举,不适合题意;众多网民对某市政府出台的公交票价调整方案提出意见是属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B适合题意;C反映的是基层民主属于参与民主管理,不适合题意;D是民主监督,不适合题意。

3.在古代,辅助商汤的伊尹、力助武王克商的姜子牙都具有智囊性质。如今,我们把为决策者出主意、想办法的专业人士称为“外脑”。在战略决策中,专家学者对决策机关的决策起着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的主要体现是()

①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决策者

②有利于决策反映-,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③借助“外脑”作用,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

④集中专家学者的智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D在战略决策中,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有利于集中专家学者的智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决策反映-,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故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专家学者只是参与决策过程,并没有最终的决策权,决策机关享有最终的决策权。材料中涉及的是民主决策而不是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故③与题意不符。

4.南京某区政府通过网络向辖区居民征集201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居民只要在家动动鼠标,就可以把这些意见传递到相关部门。这是公民通过________参与决策。()

A.信访制度B.舆论监督制度

C.社情-反映制度D.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解析:选C信访制度、舆论监督制度都属于民主监督的方式,A、B不符合设问要求,不选。“居民只要在家动动鼠标,就可以把这些意见传递到相关部门”,这是公民通过社情-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C正确。当题干中有“公示、公布、公开、公告栏”等关键词时,才选D。

5.对漫画《村务公开》所反映的这种民主制度和形式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是村民自治的基础②它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的主要途径③它保证了村民的民主监督权④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层民主自治的理解。村务公开是村民自治中村民监督村干部行为和村民委员会工作的有效形式,它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保证了村民的民主监督权,③④符合题意。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①不符合题意。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的有效途径,②不符合题意。

6.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的民主监督方式是()

A.信访制度B.-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C.舆论监督制度D.民主评议会

解析:选C舆论监督制度是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发表意见,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播,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设问要求。

7.下列人员中,通过选民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的方式共同产生的是()

A.西城区-代表B.北京市-代表

C.北京市市长D.西城区区长

解析:选A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代表、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实行的是直接选举;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员由间接选举产生。由此可以判断A符合题意;B、C、D是间接选举产生的。

8.某市开展“我为‘食品安全’献一计”活动,广大市民纷纷建言献策。不到半年时间,市政府就收到3000多条建议。该市市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方式是()

A.社情-反映制度B.专家咨询制度

C.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D.信访制度

解析:选A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通过社情-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故选项A正确。题干中没体现专家学者,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上述材料也没有说公示,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选项D属于民主监督,故排除。

9.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不断创新形式和方法,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更多的渠道。下列属于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的是()

①-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②舆论监督制度③专家咨询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选A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都属于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故入选。③④与题意不符,专家咨询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都是民主决策的合法渠道,故排除。

10.(广东高考)某市区为推进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特聘一批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和社会能人担任区、街镇、社区三级的综合治理委员,建立“三级联动”机制,以保障特聘委员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政府出谋划策。特聘委员模式()

①代行了政府职能,推进了社区基层民主

②有助于政府从管理角色向服务角色转型

③创新了社会组织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

④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的渠道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D本题的题眼是“担任区、街镇、社区三级的综合治理委员”“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政府出谋划策”。特聘委员模式,创新了社会组织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的渠道,③④符合题意。特聘委员模式涉及的是社会管理,并没有代行政府职能,故排除①;政府的职能本来就是管理与服务并存,②说法错误。

11.2015年9月25日,马鞍山市物价局召开了“马鞍山市主城区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听证会。市物价局表示将会如实根据各参会代表和广大市民的意见,进一步修订出更合理的方案。如果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新闻标题,的是()

A.行使基本民主权利、建言献策

B.接受公民监督、集中民智

C.集中专家智慧、科学决策

D.听证于民、决策利民

解析:选D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题中事例并没有涉及,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涉及民主决策,而不是民主监督,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材料中并没有涉及集中专家智慧,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政府要听政于民,决策利民。

12.日前,我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浙江省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功换届选举。该村自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建立以来,连续9年实现村干部“零违纪”、村民“零上访”、不合规支出“零入账”。这说明村务监督()

①扩大了村民的民主权利②有利于推动村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③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基础④有利于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①说法错误,公民的民主权利是法律和宪法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故排除;③说法错误,村民自己选举当家人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基础,故排除;②④说法正确,且与题意相符合。

13.现在公众更愿意通过“网络曝光”参与反腐。网络举报与传统的举报方式相比,其优点在于()

①举报方式快捷,提高了举报效率②降低了群众举报的成本③为广大群众参与反腐拓宽了渠道④提高了举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选C网络举报的优点在于,举报方式快捷,提高了举报效率,降低了群众举报的成本,为广大群众参与反腐拓宽了渠道,故①②③当选;④观点与题意不符,网络举报与传统的举报方式相比,并没有提高举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故排除。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高中生小李积极进行政治参与:围绕“建设法治政府”问题在区政府政务微博上留言献策;向村委会建议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向-代表反映“三农”资金使用的违规情况。

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小李进行政治参与的方式。

解析: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题,解答本题时需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作答。

答案:(1)向县政府就如何建设法治政府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是通过社情-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向村委会建议发展乡村旅游,是积极参加民主管理。

(3)向-代表反映“三农”资金使用的违规情况,是通过-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15.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围绕周边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某校高三学生小张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向大家发起倡议。

请你结合“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知识,将下面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倡议要点参与方式重要意义

积极参加村委会(居委会)组织的社区环保活动,共建祥和文明社区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建议;积极参与本村或社区环保活动等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有利于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环境污染治理建言献策通过社情-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向决策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1)

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环境污染治理进行监督(2)正确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促进政府改进工作,激发公民的主人翁精神

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表格。第一个空,很显然要求学生分析说明“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环境污染治理建言献策”的意义即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第二个空要求学生对“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环境污染治理进行监督”的具体渠道进行分析说明,学生可以从通过信访制度、-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合法的渠道和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决策反映-,集中民智,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实施,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信访制度、-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合法的渠道和方式,行使监督权。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复习资料 篇5

1. 氓之蚩蚩( )

2. 愆期( )

3. 将子无怒( )

4. 体无咎言( )

5. 乘彼垝垣( )

6. 桑葚( )

7. 渐车帷裳( )

8. 岁亦莫止( )

9. 王事靡盬( )

10. 小人所腓( )

11. 雨雪霏霏( )

12. 謇( )

13. 规矩( )

14. 惩罚( )

15. 槌床( )

16. 葳蕤( )

17. 遗施( )

18. 流纨素( )

19. 妆奁( )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全册教案 篇6

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英语第一册(上),第11单元,第42课,美国乡村音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是一节阅读课,阅读课是每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包括美国乡村音乐的背景知识和历史发展知识。本课包括四会词11个, 三会词及短语6个,二会词及短语3个。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根据大纲“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关于词汇方面的要求,以及英语学科的语言特点,我确立本课的知识目标为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掌握11个四会词dollar leader value remain boyfriend girlfriend think of appear electrical fun make fun of , 和success society anger political equipment beauty 6个三会词。二是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较好的理解,即了解美国乡村音乐方面的知识。根据大纲“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的要求和高一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水平, 我确立的第一个能力目标为训练学生的skimming 和scanning 两种能力。第二个能力目标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比较,分析和快速反应等能力。确立此目标的依据是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的要求。

三、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本课包括美国乡村音乐的历史和现状两部分内容,阅读容量正常,阅读材料内容不易理解,涉及到的某些历史知识,如美国当代人的价值观,所以我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当代美国人的价值观在美国乡村音乐中有了那些变化。

我在本课的教学处理上注重文章的阅读理解,淡化词汇和语法教学,词汇部分仅用一个word puzzle 来解决。在阅读理解方面,我强调从输入知识(即教师的教)到能力的输出(即学生的用),通过这一过程,达到了扩大学生思维容量,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从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看,高一年级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提

高的重要阶段。一般来说,他们比较擅长对记叙文的阅读理解,阅读速度快,正确率高,而社科类文章则是使他们感到最为头疼的问题。但教学大纲要求“高一学生能以每分钟40-50个词的速度”进行阅读,“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科普小品等内容的材料…….理解准确率达到70%”。而且从经验看,我感到学生阅读社科文章一是速度慢,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文章内容不熟悉和其中的背景知识使他们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他们的理解正确率往往低于70%。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强调skimming和scanning这两种技能,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快速查找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正确率。

四、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

本课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个:情景交流法和多媒体教学。 现代的语言教学强调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中我搜集了美国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以及现代的乡村歌曲,使他们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欣赏美国乡村音乐。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尽情地,自由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我这堂课最突出的教学方法还是多媒体教学,即通过展示软件,达到讲解的目的,突破难点。由于本课的难点:美国人生观的理解,所以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代替老师讲解。这样,就把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文字变为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动画,使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才是理性的总结,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运用这种图示法,学生就会从原来的从书本,从老师那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现在的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效果,突破了难点。

的英语教学使我感到让学生“学会”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会学”,讲授知识并不难,难得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英语学科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都注重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快速阅读。快速阅读训练对于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很有帮助。尤其是教学大纲和考试都要求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阅读相当篇幅的阅读材料。二是默读。事实证明,学生阅读时如果朗读,那么他们的注意力仅会停留在所读词汇的发音上而不是所读文章的意义上。三是阅读时带着问题读。这种阅读方法尤其在高考中很有益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带着问题阅读,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

五、教学步骤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Pre-reading。我通过播放country road 这首歌,提出了三个问题,导入本课主题American country music, 并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导课这一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第二步是fast-reading, 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阅读理解,需要5分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抓topic sentence;第二个环节需要10分钟,讲解本课语言点并介绍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在每部分的阅读理解之前,都有不同形式的过渡,使各部分的教学能有机的联系起来,并且我也提出问题,阅读后又配有不同形式的阅读理解练习题。

第三个步骤是Post-reading。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巩固练习,需要10分钟左右,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编对话。假设你与朋友要去看美国乡村音乐演唱会,你们会谈论什么?通过这样设置的情景,

一是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是否正确;

二是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和想象等思维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发展技能练习,需要10分钟。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A组同学喜欢乡村音乐,B组同学喜欢摇滚乐。让他们展开辩论,试图说服对方他们的选择是较好的。这样双方都积极地进行思维。同时辩论的形式也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参与辩论,我还提出,“one sentence or even a few words is also OK”,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第三个环节是德育教育。我通过对美国乡村音乐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自发地认识到美国所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第四个环节是作业。除了常规的作业布置以外,我要求学生每人学唱一首美国乡村歌曲。德育教育和作业布置两个环节共需要4 分钟。

step sections time

Pre-reading Lead-in 1’

While- 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Amr.country music General knowledge 15’

John Danver

Country music

history 1950s---love

1960s---anger1970s---money,success

Today—sunshine ,laughing,friends

Dealing with vocabulary 5’

Post- reading Practice (pairwork) 10’

Developing skills (debate) 10’

Moral education 4’

Homework

本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进行导课,它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导入正课。我还唱了country road这首歌加强学生对美国乡村音乐的印象。整堂课中我主要使用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软件的作用主要有四点:

一是加大课堂容量。事实证明,以上教学任务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在学生预习到位的前提下,完全能顺利完成。

二是突破难点。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以图代文的方式,解决了文章理解的难点,不再需要教师枯燥地讲解。

三是可以指导学生的逻辑思维。四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主要体现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Blackboard Design

Unit 11

Lesson 42 American Country Music Topic sentence1950s------love1960s------anger1970s—1980s------money and success1990s------sunshine laughing and friendslanguage points1. Money was also thought to be important.We all thought him (to be) the best singer in our school2. During these years many young students were angry with society,so songs were often full of anger.3. Politcal leaders were not well thought of and those songs ofte made fun of them. 4. Singers do not just come from the States but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七、布置作业

在我的Workpage中,Pre-class部分我安排了两项任务:

一是让A组和B组学生分别查找关于American country music信息,从而为课堂教学中的辩论做准备。

二是要求学生每人学唱一首美国乡村歌曲,并从网上查阅美国乡村歌曲的相关背景资料,把英语学习从课堂引向社会。

孔雀东南飞 赛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7

1、多样诵读,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

2、品读诗歌,品景,品情,品人;掌握品读诗歌的方法。

3、熟读成诵,感悟千秋诗圣的伟大情怀。

二、课前预习

1、知识链接----介绍作者的一生经历。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

3、解释下列词语:

⑴登高:

⑵猿啸哀:

⑶渚:。鸟飞回:。回:。

⑷落木:。萧萧:。

⑸万里:。常作客:。

⑹百年:。

⑺艰难:。苦恨:繁霜鬓:。

⑻潦倒:。新停:。

4、尝试翻译诗句

三、知识梳理

(一)品读诗歌

1读:读题目,读作者,读注解

2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停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读:读诗句,读意象,读出情感(悲情)

(二)品景品情品人-----诗句分析,合作探究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2:-------颔联写了几种景物?提到“落木”和“江水”,同学们是否能想到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3: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课后研讨与练习)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诗歌赏析方法小结:

四、课堂练习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 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之间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 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3、归纳诗歌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练习。

骆谷晚望

韩综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释】韩综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后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此为失官还乡时所作。

(1)请联系全诗分析本诗情与景的关系。(6分)

(2)有人说“岭花多是断肠枝”“无理而妙”请赏析。(5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8.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9.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

陆结群

孔雀东南飞 赛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8

【学情分析】《诗经》本是极美及深厚的诗歌集子,我们可以窥见祖辈们耕作,婚嫁,赏游的生活情景,又可以在他们的咏叹中感知人类情感的深邃细腻,博厚又动人的《诗经》真是愈久弥香的佳酿,让人在小酌中也能痴醉不已。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想要品诗酒之醇香还须下番功夫。《采薇》篇中大量的生僻字词已让人产生畏难情绪,音义的古今变化更让学生混沌迷惘。字词的解读不仅要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对字的解读产生兴趣,更可以帮助学生记牢字义,阅读顺畅。其次是对《采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应该再深入些。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写法,也知道“赋比兴”的手法,我们高中阶段应该在解读时更细腻,探究《采薇》中草木鸟兽中蕴含的情感和深意,在读品中涵养性情,滋长诗情。在教学中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本文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诗经》里的草木情怀上,希望以物体情,因情感义。

【教学目标】点拨重点字词,抓住意象探寻情感内容,加深对文章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认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找寻诗意诗情。

【教学重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诵读中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

读通句子,看清注释,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作家韩育生在他的《诗经里的植物》一书中曾说:“在古典诗词中感受万物鲜活灵动的身姿,在美,性灵与感动中寄放现实之外的人生。”“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情怀。”草木的世界,也是人情的世界。我们中国人最会用自然之物----草木虫兽----来展现情思。《诗经》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细腻的人的情感,而且把一个充满灵性的草木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草木,这些深情。看到“关雎”,就会想到爱慕和相思;看到“木瓜”,就会想到爱人投送瓜桃李时的甜蜜;看到桑葚,就会想到女子容颜的衰落和对婚姻的怅悔……《诗经》里的“物”递出了深情,我们看看《采薇》这一篇里又有着怎样的草木深情。

二、整体感知

(1)齐读,找比兴之物。

(2)解字,“止”“曰”语气词,体会诗的抒情性。

三、文本探究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段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预设】

镜头一:嶶菜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

豌豆尖,豆苗,可以采食,大家都吃过,秋冬季节,可以炒食可以下火锅,你体会一下嶶菜传递得是什么情思呢?请同学读出你的体会。

【学生赏读】

【学生品评】

【老师点拨】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又有对家人思念挂牵之意,同时还有对保家卫国,心系危机的爱国之情。

【学生再读】要求学生诵读时将戍卒的乡情,亲情,敌情都能展现出来,嶶菜采摘时忧伤,悲苦,有些微埋怨却又有卫国抗敌之战斗情,苦的是自己,思的是家园亲人,恨得是玁狁,这些思念痛苦和愤恨交织在采摘嶶菜的过程中,所以读出着细腻复杂的情感来是这一章节的重点

散文品赏:。

鲜嫩的薇菜怎能不让人想起妻子那轻盈的玉手,母亲那沧桑的脸庞,每一次采摘都是对亲人的相思呀!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从冬天到夏天,薇菜也叶老枝硬,时间在流逝和戍役扔漫长.我想回归的心啦,在心里一遍遍回旋。

饥渴难耐的边地,我采摘薇菜的嫩芽,我食下薇菜的叶子,我咀嚼这老涩的根茎,艰苦的生活,每一口薇菜都让我对故土的思恋更深一层!

在散文化得解读文字里进一步体悟诗情。《诗经》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重章叠唱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镜头二:“常”

“牡”

【老师点拨】

“常”即“棠棣花”。在疆场征战时突然提到鲜艳的花朵,这着实让人感到奇怪。我们要了解棠棣之花的花语。看图解意,棠棣花花团紧促,一枝数朵,紧密相连,借花传递团结协作,齐心作战的斗争精神。在《诗经》中还有一首“棠棣”的诗也同样传达了这种情感。在现代,作家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也是借此花传兄妹深情。

马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借马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呢。请学生讲或老师引导读。拓展对马的认识。

“牡”是雄性的鸟或兽,也指植物的雄株。与“牝”相对,“牝鸡司晨”就是指母鸡报晓。四牡就是四只雄马,更确切的说是“战马”。《诗经》中多达50次,使用次数最多。马代表强大的军事力量,一人一马就是一骑,一马一车为一乘,马的数量关系到国家的实力,“万乘”“千乘”来形容国之大小,本段用战马和棠棣花来传递斗争中的激昂豪迈之情。

【学生品读】

军旗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战马和棠棣花的描写和点带对这种豪情的传达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镜头三:“柳”“雪”

经历了边地的乡愁,体会了战场的豪壮斗争。这么一位戍卒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把镜头对准什么?为什么?

【学生畅谈】

【老师总结】

清人方玉润评此诗时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言可喻

。”

1.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正是这份不言不语,正是这种融入悲情的漫天飞雪,正是离别时青青的杨柳,正是那渐行渐远的孤独背影,将戍卒回归途中的悲哀凄凉的心境言说殆尽。借“柳”来写青春岁月,写家园风光,借“雪”写戍役之后的苍老和悲哀,一无所有的戍卒独行的背影,在漫天飞雪之中更显悲哀孤苦。感人至深的文字竟是如此含蓄简单,意象选好了让情感的表达更深厚美妙!

【听音悟情】《采薇歌》

四、课堂小结: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然而复杂的情感却用最日常的粮食蔬菜家畜生灵来传递,这正是《采薇》的魅力,也正是诗歌的魅力,如果我们也能借日常之物来抒发内心,我们是否就有了份诗情,领了份诗心呢!希望大家善待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做一个幸福的牧马人!

【课外拓展】

《诗经里的植物》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韩育生,著名作家,20世纪70年代生于甘肃,从小熟悉山野田间的花草树木。渐长后出游深圳,在古典诗词中感受万物鲜活灵动,在美、性灵与感动中寄放现实之外的人生。出版有《香草美人志》《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情怀》等作品。

《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

孔雀东南飞 赛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9

【课件1:俞伯牙摔琴图】在钟子期的墓前,俞伯牙谈完一曲《高山流水》后便奋力把自己心爱的瑶琴摔碎,来辞谢这位难觅的知音。“此曲终兮不复谈,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景何等的震撼人心,此情何等的悲戚动人。【课件2:马克思和恩格思图片】马克思和恩格恩就是一对知音,更是一对亲密的战友。【课件3:马克思墓图片】在马克思的墓前,恩格恩为并肩战斗了40年的战友发表了一篇闻名世界的悼辞,面对刚刚离世的亲如兄弟的战友,他忍受了怎样的悲痛呢!在他心中马克思是怎样一位伟人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颗伟大的灵魂吧!【板书1:课题】

二、本单元学习演讲辞,而悼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同学们,如果让你为马克思写一篇悼词,应包括哪些内容呢?【课件4:开头:逝世情况;主体:主要贡献,逝者人格;结尾:表达哀思】下面我们就按这个结构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本文开头介绍了马克思逝世【板书2:逝世】的一些情况,如果让你读,应读出什么情感呢?【板书3:痛惜,崇敬】【课件5:问题一:应读出什么感情?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感情?】

生试读,师范读,注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适当的停顿。让声音带有情感。

四、开头平谈的语言里却饱含了无比的痛惜之情,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悲痛呢?【板书4:贡献】【课件6: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句暗示了我们什么信息呢?】明确:作用:承上启下;信息: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损失。

五、同学们从这两方面找一找马克思所做出的贡献。小组合作,注意过渡句。【课件7: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其他领域贡献;办报宣传;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六、第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明确:由科学(思想)过渡到革命实践。

七、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家,因此,他最遭忌恨,最受诬蔑。他是如何对待这些的呢?体现了作者什么人格呢?【板书5:人格】【课件8:找出形象生动的句子,这些句子体现了马克思什么样的品格呢?】

八、结尾部分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哀思和怀念,只有这些情感吗?试读,最后四字重读,在读中体悟信念。连读两遍,第二遍声音更高些。【板书:信念】

九、马克思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指明灯,这和他从小立下的大志不无关系。【课件9:17岁马克思在毕业时的论文最后一段】

十、拓展【课件10:以“马克思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文字】

附板书设计:

.11.26县教学能手讲课专用

张继全

孔雀东南飞 赛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10

遗传与进化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假说演绎法。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分离定律。

教学难点

1.假说演绎法。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分离定律。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首先通过红蓝墨水混合的比喻,来说明融合遗传的含义。接下来讲解孟德尔的功绩,由此引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讲解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并讲解它所具有的相对性状。接下来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并带领学生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讲解分离定律的由来,并着重讲解假说——演绎法,并通过讲解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离定律,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蓝红墨水的实验,讲解融合遗传,并展示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图片。并展示讨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讲解:

(1)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的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这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大家观察、分析身边的遗传现象,大家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的正确性。

教师活动:讲解融合遗传,并利用PPT展示孟德尔的资料,为讲解豌豆杂交实验做铺垫。

2.新课讲授

一、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教师活动:孟德尔,一位出身贫寒的修道士,而后人却尊敬的称他为遗传学之父。这是因为他发现了遗传学的两大定律。而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正是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那么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有什么优点?。

学生活动:在预习之后回答:(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界中都是纯种。(2)有多对易于区分的性状(3)花大易于操作(4)周期短,子代多。

教师活动:展示豌豆花的的图片,讲解闭花受粉。

教师活动:展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讲解异花传粉的相关步骤并讲解父本、母本以及相对性状的概念。

教师活动:讲解豌豆具有7对相对性状讲解孟德尔选用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这是孟德尔成功的第二个原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教师活动:展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示意图,讲解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代只有高茎,高茎自交子二代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

教师活动:那么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没有矮茎呢?为什么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呢?

教师活动:讲解矮茎的性状既没有消失也没有融合,是隐藏起来了。我们把F1中隐藏起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那么高茎就是显性性状,矮茎就是隐性性状。并讲解杂种后代中同事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教师活动:展示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并讲解每对性状的性状分离比都接近三比一。

教师活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的杂种后代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孟德尔把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称为遗传因子。这些遗传因子在遗传过程中,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融合也不消失。(遗传因子决定性状)

教师活动: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称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称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用D表示高茎遗传因子,矮茎遗传因子用什么表示呢?

教师活动:d表示矮茎遗传因子。

教师活动:提问:那么细胞中有几个遗传因子决定性状比较合适?(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学生活动:两个。(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教师活动:讲解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并提问:显性个体是否能够确定遗传因子的组成呢?

学生活动:不能,因为BB和Bb都是显性个体。

教师活动:展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遗传图解,讲解可以纯合的亲本只能形成一种类型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F1为杂合子,表现显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一个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教师活动:展示F2的比例,讲解雌雄配子通过随机结合,F2出现3:1的性别比例。

教师活动:讲解遗传图解的应注意的事项:(1)在图解的左侧应注明P、F1,F2等,以明确世代关系和上下代之间的联系。(2)需要写清楚P、F1、F2等的性状表现类型和遗传因子组成、它们产生配子的情况,以及最后一代的相关比例。(3)用箭头表示遗传因子在上下代之间的传递关系,用相交线或棋盘格的形式表示形成子代的配子结合的情况。(4)根据需要在图解的右侧或下侧写出简要说明,表明操作意图或原因。(5)用杂交或自交的符号表示个体之间的交配方式。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分组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并针对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为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量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多,越接近统计规律。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F1中10株豌豆的性状,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此实验统计的样本数量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性状进行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多,出现了3: 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要实验验证。

四、对分离现象的验证

教师活动:刚才提到了孟德尔的假说合理的解释了已对此一对相对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那么孟德尔是怎样验证的呢?

教师活动:讲解测交的相关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一对相对性状测交试验的分析图解,讲解孟德尔验证的过程。

教师活动:讲解测交时隐性个体(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只含控制该性状的隐性遗传因子,故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能真实地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五、分离定律

教师活动:讲解分离定律的内容以及其适用的条件。并说明性状分离具有普遍性。

教师活动:展示科学方法中的有关假说——演绎法的资料,并讲解与归纳法的不同之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维训练的内容,布置课下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上一篇:秋分伤感说说文案朋友圈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