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说课稿(精选8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杨柳青》是。。音乐课标中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弘扬民族音乐,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我们本课要学习的《杨柳青》是一首南方民歌的作品,虽然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民歌,但仅停留在音乐体裁的了解上,关于民歌的风格没有深入的学习,尤其是由于地域差异,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讲,要想体会南方民歌的风格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用轻快和富于弹性的声音唱好衬词,艺术性地表演唱江苏民歌《杨柳青》;
2、让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3、从演唱《杨柳青》这首民歌中,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
爱。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这首江苏民歌。
难点:唱好衬词,体会江苏民歌的特点。
说教法:
课堂上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状态,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发挥音乐潜能,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几下几种教法:
1、视听结合法: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拓展延伸品味民歌的两个环节中,我分别播放了
唯美动听的江苏民歌《太湖美》《茉莉花》的flash动画和活泼风趣的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声韵的表象,同时,增强直观性,比较全面清新的了解歌词内容。
2、对比感受法:对比感受法能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在体验方言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各种的衬词,在对比感受中了解衬词的作用。明晰这首《杨柳青》正因为有这些衬词,所以更显得活泼风趣。
3、体验性学习法:音乐教学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
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并保护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我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两个环节中,请学生充分聆听后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新发现。完整学唱后,创造性地用肢体语言参与表演,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说学法: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和渗透,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用“听说唱言”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升华情感,达到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具体学法如下: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生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两个环节中主动
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去发现衬词的魅力,去体会它的趣味性,去寻找难唱乐句,达到高效地学唱。
2、交流互动、快乐习得:学生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通过交流互动总结出旋律的主音,了
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习得到江苏民歌的曲调特点。
3、创造表演、充分体验:启发学生创编舞蹈动作,参与歌曲表演。用人声、肢体语言模拟
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为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使学生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过程“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开课,我先请学生听一首江苏民歌《太湖美》,在观看唯美动听的flash动画中,感受江苏民歌细腻柔美,摇曳多姿的特点。接下来导入到江苏民歌《杨柳青》的学唱中,初听歌曲后,让学生在谈自己感受的同时,了解这首《杨柳青》是用江苏方言来演唱的,是江苏扬州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让学生在清新活泼的教学课件中,直观而清晰的再现歌词内容。复听歌曲后,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歌中的衬词,帮助学生去发现、体验、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在品读歌词中体验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
第二个过程“歌曲学唱、艺术表演”
接下来我在“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环节中,又设计了“视唱识谱、填唱歌词、艺术处理、创造表演”四个小环节。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学生在视唱旋律后,找一找曲调中有哪几个音组成,在主动探究中发现曲调规律是由do、re、mi、sol、la组成,了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明了江苏民歌大多数以五声调式的形式出现的。在“填唱歌词、艺术处理”的两个环节中,我采用由慢到快的速度填唱歌词,以降低学唱的难度,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启发与指导,更好的以学并教。在艺术处理时,指导学生用美丽的连音和精灵的短音来艺术性的演唱这首歌。在“创造表演”的环节中,我先启发学生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来表演歌曲的前两个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接下来,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人声,肢体语言,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来创编歌曲的三四乐句。并对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师生在相互碰撞中,激发了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学生伴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用轻快活泼声音,艺术性地表演这首江苏民歌《杨柳青》。
第三个教学过程“拓展延伸,品味民歌”。最后通过回顾学生知道的江苏民歌,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等环节进行拓展延伸。我先请学生回顾“你还知道哪些江苏民歌吗?”学生回忆起一年级时学过的《牧童》,还有少数学生较为熟悉的《茉莉花》。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茉莉花》。这首歌不仅成为江苏的名片,也成为了中国的名片。江苏的省会南京就以《茉莉花》作为本市的市歌,并通过欣赏配有江苏南京著名景点的教学课件《茉莉花》,来激发对江苏民歌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像茉莉花一样,会越开越美。我相信通过歌曲《杨柳青》的学唱,学生们在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风格特点的同时,会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会激发对家乡的热爱。篇二:杨柳青说课稿
《杨柳青》说课稿
一、紧扣特点 说教材
《杨柳青》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音版第八册第三单元家乡美中的一首江苏民歌。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
二、结合实际 说学情
“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第四项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本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成了3个学段,即小学低年级(1-2学年),小学中、高年级(3-6学年)和初中各年级(7-9学年)。在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在课程总目标统领下,明确各学段目标,以此作为不同学段、不同教学领域内容标准设计的基本依据。三个学段不同层次的内容标准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根据什么来决定梯度递进?如何来实现梯度递进呢?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接受音乐教育方面具有的不同特点,是决定梯度递进的原
因。
小学生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情感意志不断发展,个性不断增强,道德意识从注意行为效果逐渐发展到注意行为动机。7-9岁的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以“像不像”和“拟人化”为特征的音乐审美态度。学生在低年级时期,通过“游戏”对音乐的体验有了显著的增长,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对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到了中年级是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运动觉、听觉显著增强,节奏、旋律的表现力更加更富,音乐理解力增强,对和声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好恶。由于这是一首江苏民歌,要给新疆的孩子来学习,学生会面临如下问题:
1、对于地处西北新疆的孩子来说,江南民歌的歌曲风格较为生疏,四年级孩子完成这首歌的音准、节奏以及情绪并不难,但是要想把这首歌曲唱的更有江苏地方韵味却是最重要的。
2、当今流行歌对少年儿童的冲击与影响,使得民歌与学生的距离更加遥远,如何找到兴趣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值得思考
三、力求创新 说理念
从江苏方言以及江苏民歌的演唱风格上入手,结合新一轮课
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以“趣”和“味”两个字入手,在“衬词生趣 引入新课”的环节中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趣”,在“方言演唱 提升韵味”---“实践参与,表现韵味”的环节中唱出歌曲的江苏“味”。最后通过听辨不同地区民歌,达到检验反馈的目的。
四、围绕课标 说目标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音乐学习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关注,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常常无视教学目标的实现,或将三维目标脱节,一味地突出或夸大某一方面,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也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说明在课堂上如何能够达到既定目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包含两层意思:一层就是教学目标设定本身有三维目标;第二层意思是说三维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所有的手段、方法或者教学形式,都应该紧紧地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另外,教学目标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教师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了教学目标以后才能产生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教学内容,先看教参,然后按照教参里的目标去安排课程,这就本末倒置了。目标的设定应该从音乐内容入手,通过音乐内容设定的目标,还要顾及前后的经验积累和知识交替的延续,承上启下,避免了能力的中断。从音乐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不从音乐内容出发,就会使制定的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容易脱节。教学中所有的一切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形式都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有些看似很热闹,顾及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它没有起到目标设定的音乐内容所要感受体验表现的作用。
1、过程与方法: 能加入江苏方言,运用甜美的音色演唱歌曲。
2、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演唱,肢体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歌艺术的热爱。
3、知识与技能: 了解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形式体会江苏民歌的地方韵味。教学难点:唱准歌曲的一字多音处
五、以读为本 说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学生的演唱、欣赏、演奏、综合等活动,都需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有效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对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适度的调控。音乐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一点是,不仅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也应该积极融入到学生当中,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学相长,对今后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帮助。篇三:《赶圩归来啊哩哩》说课稿
音乐说课稿
《赶圩归来啊哩哩》
滕州市南沙河镇中心小学
王静
前言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音版第九册第二单元《农家乐》”中的一首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介绍: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人音版四年级第八册教材中出现了多首中国各地的民歌,有新疆塔塔尔族民歌《跳吧,跳吧》,江苏民歌《杨柳青》,蒙古族民歌《杨柳青》等。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有藏族民歌《巴塘连北京》,四川民歌《盼红军》,河南民歌《编花篮》等。本册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彝族民歌。通过本首歌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民歌的喜爱,为以后进一步了解民歌的演唱特点和创作特点做好铺垫。
本单元主旨是:用中外四首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音乐作品。单元收录了——唱:中《赶圩归来啊哩哩》,外《苹果丰收》;听:中《丰收锣鼓》,外《快乐的农夫》。通过对农家乐这一主题的一系列的中外艺术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的农家乐。
2、歌曲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赶集归来的路上,嘻嘻笑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x x x x、x x x、x x x ”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第一乐段的曲调中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和附点八分节奏、上波音、上滑音的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和舞蹈性。第二乐段两个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音调均在高音区进行,在情绪表现上更加欢快、热烈。句末的一小节在八度上移大跳后,全曲结束在主音上,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推向高潮。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1、通过聆听、对比、表现、演奏等方式学习歌曲、表现歌曲。
2、结合实例波音、上滑音的作用。、二、设计理念:
根据(2011版)3—6年级学段新课标要求
1、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活
动。
2、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3、教师应了解教材前后的联系,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储备进行教学,通过学会并唱好歌曲来提高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
4、将打击乐器教学引入音乐课堂,做到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增强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第一段,能用活泼、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欢快、喜悦的情绪演唱歌曲。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学习简单彝族舞步,体验彝族风俗人情,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导入 讲授法、演示法。了解彝族风俗人情,知道“赶圩”意思。
2、学唱歌曲 听唱法、视唱法、对比法。唱会歌曲,唱好歌曲。
3、自编歌曲 示范法、展示法。初步编创歌词。
4、学跳彝族舞 示范法、情境法。学会彝族舞蹈的基本舞步。
四、教学重点
1、用歌声表达歌曲欢快、喜悦的情绪。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体验彝族风俗人情。
五、教学难点
1、唱准十六分节奏,体验音乐的动感和舞蹈性。
2、唱准歌曲中的“啊哩哩”。
六、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流程分为:导入新课、学唱歌曲、创编歌词、乐器伴奏、学习彝族舞蹈 五个环节。
七、教法与学法
教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每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的内容又是平时同学们接触较少的民歌方面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地
将各个知识点讲解浅显、易懂些,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法、谈话示范法、视听结合法、演奏示范法。
学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主动练习,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八、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学们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也可以随着歌曲做动作。2.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听唱歌曲《爱我中华》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本课教学。
二、初听范唱: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出示课题)这首歌究竟是哪个民族的呢?
唉?你知道赶圩是什么意思?赶圩就是我们这儿说的赶集。
2、简介彝族(播放课件)
3、欣赏完彝族的风情图片,谁想谈谈你的感受?
师小结:彝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歌舞是他们表达高兴心情的一个主要方式。你听,就连赶圩归来,他们也是一路欢歌笑语。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彝族风俗民情,初步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
三、学唱歌曲:
1、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前两段
师:你们说,这首歌曲的节奏怎么样呀?(提问几个学生)
对,非常欢快、活泼,富有动感。
2、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后两段
师提问:你从歌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
对,“啊哩哩”贯穿在整首歌曲当中。那你知道 “啊哩哩”是什么意思吗? “啊哩哩”是彝族歌曲中常用的衬词,就像我们唱歌是常用的“啦┅ ┅” 表示很高兴的心情。
3、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歌曲,只要遇到“啊哩哩”,我们就用我们的小手为它加上“xx x”的节奏,好吗?(播放歌曲)
哎呀,第一次和彝家姑娘合作,就配合得这么默契,你们可真了不起。
4、来,大家休息休息。我们再来欣赏一遍,你听听歌曲 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两个部分。师:这两部分在音高上有什么不同呢?(生: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的音调更高一些。)师:第二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音调高,节奏更欢快、情绪更热烈,彝家姑娘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抒发了彝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目的的听音乐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印象,不知不觉学会这首歌。学习第一部分
8、随老师的琴声将第一部分轻声地唱一唱。
9、(生唱完)师纠正第一部分有几个“阿哩哩”?第一个高,并且最后一拍声音一下子挑了上去,正是这个上滑音的运用把彝族歌曲的味道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家能不能模仿老师来唱一唱?第二个低,第三个带拐弯,第四个降下去。(边说边板书)(老师用边弹琴边用手势的高低变化指导学生唱:日落西山啊哩哩,散了圩了啊哩哩??)【设计意图】“阿哩哩”的音准是本课的重点,师多种形式的指导,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10.解决波音:
11、师:下面,同学们随老师的伴奏在心里默唱第一部分。(师弹奏第一部分旋律)
12、师:你感觉这首歌用什么样的情绪和节奏来演唱比较合适呢?
生:轻快、跳跃、活泼地、有弹性地?? 师:说的真好,那---就请你们带着这些情绪有表情地来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吧!(师弹奏第一部分旋律)学习第二部分
13、师:啊,听了同学们的歌声,老师都陶醉了。下面,我们再来仔细聆听歌曲的第二部分。(播放第二部分)
师:这两个乐句的歌词完全一样,你听听旋律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回答的非常准确。随老师的琴声将这两句分别练习练习。(并用手示意音的高低)篇四: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
说课人:曹双变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 歌的能力。并积累古诗句。
2、能力目标: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
1、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富于暗示的特点,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意境。
2、走出课文,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三、本文的课时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为:归纳总结,讨论交流,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
一、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众多名句,为何如此青睐木叶呢?什么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怎样的气息呢?此导语在于用书中优美的诗句入题,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再进行设疑,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
课前学生做过预习,提出的问题采用先宏观,后微观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先把握住文章的大方向,再在细枝末节上去深入地求证、印证中心,进而对课文有个准确的理解。宏观问题是:
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
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 7段:总结
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微观问题是 :
1、我们可以看出“木叶”与“树叶”相比,有两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来。(1)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2)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2、这两个艺术特征,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3字词语概括一下?
暗示性
3、我们大家一起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木叶”给我们的暗示,(轻念)斑白的树干、枯黄欲落的树叶、冷风中瑟瑟飘零??为什么“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现在你明白了么? 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三、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
(一)首先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青青 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碧玉妆成一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野旷天低,江清月近人。
枯藤老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一 寒梅白玉条,迥离村树傍溪桥。
碧玉妆成一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磨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 晚春)枯木傍溪崖,由来岁月赊
草木无情亦可嗟,重开明镜照无涯。
(二)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习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四、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
比如说梅的意象,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让学生看这几句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
第二个意象是柳,柳,又名杨柳,可种可插,极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发,无
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
柳是春的使者。
韩翃在《寒食》中写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人贺知章有一首《咏柳》名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问得新奇,答得有趣,精妙传神,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对春的喜爱之情。
清代高鼎的《村居》这样描绘春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歌前两句写草长莺飞、醉柳拂堤的景色,后两句写一群活泼儿童飞纸鸢的情景。短短四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饶有趣味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
柳条藤蔓系离情。
最早写柳的诗,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作者以轻柔优美的杨柳,反衬辞别家园的依恋伤感之情。从此,柳就与送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就有了折柳相送的习俗。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诗歌先写青青的杨柳,再写漫漫的飞絮,然后以折尽柳条来表达希望亲人早日归来的美好愿望。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场雨过,轻尘不起,房舍青青,沐雨后的杨柳清新翠绿。后两句笔锋一转,以美酒劝慰友人,方把“送”意表露。这是一幅十分感人的送别情景。
送别时要折柳相赠,所以柳便成了分别时的见证。离人看到柳,睹物思人,自然会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
三首诗,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五、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
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 : 意象 艺术特征
木-------空阔黄色
树-------饱满绿色
梅-------高洁坚贞
柳-------柔美依恋
本课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以树叶的画面切入,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用了一组诗歌让学生思考,在拓展部分,用梅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篇五: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
杨丽青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部分。希望各位老师给以点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和文。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翻译并背诵全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疏通文意时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自己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二)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三)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通过讨论疏通课文文意。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
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二)初读——感受语言美(用多媒体示范朗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指导诵读的方法尤为重要,突出读书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三)再读——了解内容
(四)三读——领悟内涵
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五)疏通文意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学生自己找出在读课文时不懂的句子,先让同学之间互相解答,如果同学之间有解答不了的,教师给予引导。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自主的把文意疏通下来。
(六)小组讨论,理解主旨(多媒体展示)
1、文中那句话统领全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写陋室如何引入的?以此来引出比兴,有何作用?
3、作者笔下陋室的环境如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帘青”)
4、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样?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陋室陋而不陋,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6、作者把陋室比作那些古贤名室?
7、分析结尾
8、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一.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 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有效阅读的前提。
1.“小”与“大”———本课在单元中的作用和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 写的都是“小”人物、“小”事件。尤其是本文, 让我们看到的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同情, 弱者对弱者的关怀, 还以一颗知识分子“愧怍”的心呼唤善良人性的回归, 反映的是人间“大”爱。“小”中见“大”, 足见本课在单元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
2.“苦”与“善”———主人公老王的故事与人物形象
主人公老王的“苦”首先表现在“三独”“三破”。三独:独干, 无依无靠, 失群落伍;独眼, 眼拙不清, 身残客少;独居, 荒僻塌败, 孤独栖身。三破:破旧三轮, 维持生计;残破身体, 痛苦生活;破落小屋, 苦度光阴。此外, 老王还时时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 因为眼瞎, 有人嘲笑他年轻时不老实, 才害了什么恶病, 进而在心灵上打击他、摧残他。
老王是如此不幸, 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之心。送冰, 送人, 送香油鸡蛋, 这“三送”折射出老王善良的人性之光。尤其是送香油鸡蛋, 那是老王在生命垂危之际送出的最后礼物, 展现出老王的极端善良。
3.“幸”与“愧”———杨绛的写作缘由与意图
杨绛先生的“幸”是相对于老王来说的, 因为她毕竟有女儿、有丈夫, 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她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 在“文革”中倍遭磨难, 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还不幸。在困境中, 她也在关心着老王。那她为什么还会“愧怍”呢?作者认为, 她所给予老王的只是同情, 只是似乎用钱可以对等交换的回赠来回报老王。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对等, 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 愧怍于迟到的“懂得”。作者回忆起当年的事情, 不但“愧怍”, 而且写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不仅让我们看到杨绛先生人格的高尚, 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病态荒谬社会的反思, 对人性善良的肯定与呼唤。
4.“平”与“奇”———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语言特色
杨绛先生是一个平和的人, 文如其人, 《老王》这篇文章语言平淡之中流淌真情、平淡之中处处见精心。文章叙述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 同样写“送”, 语言由略到详, 人物境界由低到高, 作者情感由淡到浓, 这种“渐进反复式”叙事, 既避免了重复累赘, 也使文章层次清晰, 更使语言表达上达到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二.学情分析
1.“热”与“冷”
在生活中, 学生热衷于关注有着耀眼光环的明星, 而往往忽视处在社会底层的边缘小人物, 甚至是冷漠, 这一“热”一“冷”, 发人深思。
2.“人”与“我”
现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往往只知道一味接受“爱”, 而不懂得感恩, 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可通过本课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学会关注弱者、关心他人。
3.“学”与“导”
《老王》这篇文章看起来浅显易懂, 但要真正深入文本, 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些难度。因此, 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题。
三.教学设计
(一) 目标设置———“多”与“精”
本文的文本价值非常丰富, 值得探究的地方很多。湖北省教研室蒋红森先生指出, “文本价值有选择才有效益”。因此本课目标设置要处理好“多”与“精”的关系。
根据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第3点, 确立本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 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学习本文“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 品味“平中见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方法选择与教学流程中渗透。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根据文本和学情分析1、2点, 确立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关心弱者,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最佳教学途径。确定教学重点为: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 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进而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学生由于接触杨绛的作品较少, 难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把理解主旨句中的“愧怍”一词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 方法选择———“教”与“学”
新课标强调以学定教, 因而学法决定教法。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思维特点组织教学, 才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学法:读与品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品”出真情。
教法:启与析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学《老王》, 必须遵循语文阅读课的最基本的原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感受人性的光辉。
(三) 过程设计———“畅”与“实”
“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本节课我通过设计“主问题”生发“问题串”, 努力实现教学流程的“畅”与教学环节的“实”的完美结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一组图片语导入新课。 (图片配乐导入)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字词:骷髅 () 伛 () 滞笨 () 翳 () 愧怍 () 绷 ()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后, 我进行字词的预习检查, 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设计“主问题”
从预习中, 你能读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为这位三轮车夫撰文的?
【设计意图】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切入本课的教学,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感情。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前提下, 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主旨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初步知道“幸运的人”指作者, “不幸的人”指老王。
4.深入探究———生发“问题串”
探究一:老王的“苦”与“善”
问题一、请学生浏览课文, 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 一是培养学生提取、概括材料的能力, 二是让学生在概括中明白老王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在生死边缘, 却那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杨绛一家, 衬托出老王的可贵。
问题二、杨绛主要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表现了老王的什么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善良和走进作者的心灵。同时, 可以让学生细读中领略“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的特点。
问题三、在这些事件中,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病中送物?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去研读8—16自然段。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 画出文中描写老王的精妙语言, 然后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
探究二:探究杨绛的“善”, 了解杨绛的“苦”
问题一、请学生跳读课文, 找出能体现杨绛“善”的文字。
问题二、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理解“苦”。 (老师出示杨绛“文革”中受批斗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里, 善良不只是老王, 还有作者。因此, 解读作者的情感也是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探究。学生通过文本研读, 可以感知杨绛一家对老王不仅有物质上的帮助, 还有精神上的安慰。然后, 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查到的有关作者的情况, 通过出示杨绛“文革”中受批斗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的不幸更加深重。他们是弱者对弱者的善良, 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善良。
探究三:杨绛的“幸”与“愧”
问题一、杨绛与老王对比, 她所认为自己的“幸”体现在哪里?
问题二、杨绛为什么会“愧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 让学生理解杨绛的幸运是相对于老王而言的。通过老师的点拨, 引导学生认识杨绛对待生活的从容、对待苦难的豁达。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愧怍”这个词的含义, 进而理解主题,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拓展迁移
老王是一篇文章, 我们学校的校工老徐也是一篇文章。他身体不便, 家庭困难, 长期默默地为我们服务。我们也应该关注他、关爱他。 (老师出示校工老徐的图片。)
下一课时, 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人物描写的技巧和平中见奇的语言, 引导学生在生活关注老徐、关心老徐, 并以“校工老徐”为题写一篇文章。
四.教后反思
1.“得”与“失”
这节课, 我追求简洁高效课堂, 环环相扣, 通过设计“主问题”, 生发“问题串”, 思路如层层剥笋, “牵一发而动全身”, 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足表现在课堂不同环节时间的控制上。
2.“改”与“思”
《斑羚飞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本文《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1.教材有以下特点
(1)本文故事内容中陌生新奇的动物世界﹑惊险动人的特写镜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且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物保护意识。同时能让学生在斑羚们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整体合作精神受到洗礼。这篇教材既是当前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延伸,又是试图从动物世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对人性的探求。
2.本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
(2)情感目标
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 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学生反复让学生感悟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
3.指导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做预习笔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
教师可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出示一些质疑探究性问题等,但不可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三、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预习法
(1)在预习环节中布置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字词,找出重点词语并造句,写在预习本上。
(3)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段并加以欣赏。
(4)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 主要情节。
(5)搜集有个斑羚这一动物的资料。
通过预习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交流合作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5.积累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如在本课中,我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问题:“文中多次出现彩虹,分别有什么意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以景物烘托气氛的写作方法,为作文写作积累方法。
6.拓展法:使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移到课外,培养联想能力,如由“从‘镰刀头羊 最后的悲壮献身中你有何感悟?”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7.以读促写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语言丰富,可写的东西也很多。学完本课我要求学生写出学习本文后的体验﹑反思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整合。
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组织:
课前预习
(1)在预习环节中布置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字词,找出重点词语并造句,写在预习本上。
(3)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段并加以欣赏。
(4)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 主要情节。
(5)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资料。
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为研读作准备。
1.导入新课
由大连公交司机黄志全的故事导入(故事情节:黄治全同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作的三件事)情景渲染导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作者
2.整体感知
扫读整体把握
(1)题解
斑羚,别名青羊、山羊。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体大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长15~20厘米。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喉部有一块白斑。斑羚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和听觉很敏锐。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等为食。秋末冬初发情交配。
(2)要求勾画出生字新词,查工具书加以掌握。
肌腱(jiàn)逞能(chěng) 恍惚(huǎng hū)娴熟(xián) 略胜一筹(chóu) 眼花缭乱(1iá) 炫目(xuàn) 斑斓(1án)悲怆(chuàng) 磐石(pán)
对峙(zhì)湛蓝(zhàn) 坠落(zhuì) 苍穹(qióng)
(3)结合课文解词
A.对峙:山与山相对而立。
B.进退维谷:维,文言虚词;谷,比喻困难的境地。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
C.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
D.迥然不同:迥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 E娴熟:熟练。
F.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以上内容课件展示)
(4)自由朗读课文读
要求:
①要用流利的语言有感情的读。
②领会文中的生动的词句 。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增强语感,检查预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
3.问题探究
(1)当时斑羚羊身处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是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
(3)找出描写镰刀斑羚羊的句子,文中重点抓住那些进行描写?在这种环境镰刀头羊表现如何?
(4)文中多次出现彩虹,分别有什么意义?
(5)从斑羚羊飞渡的事件中,从斑羚羊身上反映出什么可贵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突破重点。
4.研读与赏析
(1)研读课文。要求:运用圈点法,全出你认为重点的内容。
(2)小组讨论欣赏: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的生动的词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分析欣赏斑羚羊飞渡的情景: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斑羚飞渡时的画面,同时指名学生看画面抓住关键动词复述,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学习斑羚的种族精神。
(4)学生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1.通过朗读诵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2.回应课时的问题,培养概括和表达能力。
3.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5.拓展延伸
由于人类的滥杀滥捕,造成野生动物的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请从你的身边搜集材料,写一篇有关野生动物作文。
设计意图:完成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效果
1.通过字词训练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巩固;
2.通过让学生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生动,积极活泼,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珍惜生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材分析
状态角色
海陆变化段是六年级地理书第二章陆海是地球主要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和海洋分布的原因,是承担第一段大陆和海洋对地球的理解和海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变化,今天我们看到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小长距离发展的一个漫长过程,逐渐建立海陆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目标扫描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本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利用实例,陆,海不断变化,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理论的基本观点,说分布的世界火山地震特征。
能力目标:了解地球土地和陆地的演变,开发自己的阅读图表,想象思维和观察找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行为主体 学习历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的兴趣,初步发展现实和现实的态度。
更硬和更硬
根据课程标准和第一批学生的特点,这一节教材
主要内容是:板块理论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
困难是:大陆的漂移,火山地震在世界的分布和板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的第一章和地图,地球的初始形状和大小通过大陆第一章和海洋研究初步了解了第二章,知道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分布趋势,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库。第一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顺利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三,使用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情况,本课采用教学方法启发主要研究,辅以阅读指导,解释法律和视觉演示方法。所以选择课程资源来教材,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指导学习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践,本课正在学习: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n 五,教学流程 处理
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学习过程,课堂总结和智能培训四个步骤。
我是一个新的教训的介绍:海洋的土地打一组图片,然后问:神的性质形状的多彩表面,学生们听说了海的口头禅的故事吗?玩卡通海桑,学生欣赏的图片,看动画和思考:为什么可以改变山丘?创造一个场景,引用成语指南,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习兴趣,也指出了本课的主题:海洋海陆变化。
陆海改变解释实例,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36页活动,问:1,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成为海洋生物的化石?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古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为什么这里的局势过去?这是什么原因的海是由海造成的? 3,荷兰陆地面积继续扩大,反映哪些活动也可能造成沼泽的变化?学生与我的三个问题认真阅读教材的第一段36,37的三张图片,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逐一解决。这种安排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典型事实 以法律与证据为例的综合证据分析实例,一起引导学生了解经验,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海陆变化的概念。你能举个例子吗?有我们在身边的例子吗?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学生沟通。在这个基础上,我投影从城市沐浴小镇北部的鱼收集的化石。学生同时推断:村里过去有什么样的环境?所以启发学生获得课外知识,联系家乡的沼泽,反映了地理学在教学哲学的一边。
上面我们知道沼泽的例子,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当地土地和海洋的变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海陆线剖面?七大洲是四大洋
一致?很久以前,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导致学生进入下一个大陆漂移的问题
我先问:这是什么现象发现?在这个基础上,他做了一种假设?学生看看教材38-40页,描述有趣的现象。在学生读完这本书后,我在课件上点击大陆漂移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1,2亿年前,地球有几个大陆? 265万年前这块土地改变了怎么样 3,现在的地球陆地和海洋大纲怎么样? 4,如何形成大西洋?太平洋的趋势是什么?学生通过大陆的活动了解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正确的论证需要一个科学依据来支持。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假设是真的?学生阅读教科书39页活跃文本,寻找证据:非洲古代岩层的相似性,以及在非洲和南美大陆的海牛鸵鸟的分布。什么其他证据可以证明其科学性?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以帮助Wigner找到证据。
许多地理研究表明,大陆确实漂移。为什么大陆漂流?在这方面,人们有不同的看法。美利坚合众国和长笛的海底扩张理论。我展示学生们展示海底图的底部,做一个简短的解释,扩大学生的知识。
在前两个理论的基础上,有板块构造。引导学生进入板运动学习。
这部分内容我进行了两个步骤。第一步我先引导学生团体活动,自学材料板运动箱题名,总结了板理论的基本理论。然后让学生拿出学前准备的世界陆地和海洋地图,找出六块板的轮廓图,组织 学生的六个板块的切割图案拼图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描述,剪切,战斗的手中的六块板的实际操作掌握名字和分布。最后问小组:在六个板块和世界火山地震地图上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观看交流,清晰的火山地震分布和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第二步不仅是火山地震分布和板块结构,形成了世界上许多地理现象和板块运动。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分发红海东非大裂谷,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图,然后课件展示板张力拉伸形成红海,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动态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1,为什么红海地区正在扩大?红海如何形成? 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特点是什么?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 3,当板被拉伸时会发生什么?板的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让学生总结地盘现象的板块运动的总结。
通过多媒体课件向长期历史的桑树场瞬时呈现,静态分布的表面物和动态形成的同时,直 学生的形象,帮助了解如何板块运动造成的土地和海洋变化。
类的概要我喜欢这种安排:地球的土地和板的轮廓的形成是板运动的结果,本课的学生你有什么收获?在我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我指出了本节的主要内容:应用实例来说明海陆变化,板理论的主要理论。
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梯子。一,巩固实践:填写专辑13页第一个问题,填写六个板的名称,审查和加强课堂知识。二是运用他们的知识,用本课的知识解释四个地理现象: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和古河遗物,许多南太平洋岛国将被淹没,日本中小学学生经常进行防震练习。最近在巴基斯坦发生了强烈地震。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转移,经验学习对生活地理有用。三是延伸延伸:预测地脚在脚下会有什么变化?并谈论原因,使用假期来咨询相关信息和实地考察,写出家乡的沼泽作为一个小标题的标题来培养学生的视野。n 六,放学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课,第一单元以“青春的旋律”为主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青春”的意义,于欢乐、健康中步入青春期。而歌曲《青春舞曲》活泼明快、富于民族特色,歌词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同学们要珍惜青春,不要虚度年华,同时结合节奏和舞蹈的创编,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又符合青少年活泼、富有朝气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了协作精神。所以,本节课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成长起了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能力目标: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
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结合一些舞蹈来表现,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感受。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知道珍惜光阴。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
2、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理解歌曲的欢快情绪,锻炼对新疆民族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二、教法分析
(一)教法
1、自然过渡法:我不会为学歌曲而直接打开课本,而是通过引导、欣赏使得学生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2、视听结合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启发下体验和感知歌曲的风格特点。
3、竞赛教学法: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进行表演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学法
1、学生自觉参与歌曲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例如:在学唱《青春舞曲》时,学生随乐自学歌曲并分析歌曲。
2、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善于合作。例如:本课设计一些节奏练习和舞蹈表演,学生一定很感兴趣,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分钟)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着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歌舞。【多媒体播放《达坂城的姑娘》】
向同学们提出:
1、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
2、它是哪个民族的?
(生:《达坂城的姑娘》,新疆)很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新疆去看一看吧!【课件:欣赏并简介新疆风土人情】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就是另外一首著名的新疆民歌《青春舞曲》。
【课件《青春舞曲》】
(二)随乐学唱歌曲《青春舞曲》(16分钟)
1、听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提问:请学生说说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各有什么特点?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旋律——优美 节奏——明快 情绪——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活力)
2、再播放三遍歌曲。当听第一遍时,请学生打开课本,边听边跟随音响唱乐谱,并跟着歌曲的拍子拍手,体会节拍感觉;当听第二遍时,请学生找出主要节奏型,边唱边拍出节奏型;(可多叫几位同学表演)【课件:主要节奏型
XXXX XXXX XXX X | XXXX XXXX XXX X |】 当播放第三遍音乐时,学生随乐哼唱。
3、学生用正确的演唱情绪完整连唱,教师指挥。要求唱出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情绪。(唱完后,教师评点)
4、学生分组分段演唱,唱后互评,教师总评。
(三)作者介绍(4分钟)
王洛宾: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十八年之久),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他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 000余首,出版歌曲集六册,他的作品多以情歌为主。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且荣获国家颁发的“金唱片特别创作奖”;《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青春舞曲》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西部民歌,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已成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为表彰他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7月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然后多媒体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
(四)随乐舞蹈(20分钟)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只要你踏上这辽阔的土地,就会被那悠扬的歌声和那翩翩的舞姿所陶醉。那么,你们知道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一些基本动作吗?
1、播放《青春舞曲》伴奏,请几位同学跟教师一起学做基本动作。(带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2、请同学们分组准备表演,然后自我评价哪组表现最好。
3、对学生的表演给予肯定、表扬。然后请学生朗诵歌词,说说给了他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呢?(学生读完后各抒已见)
4、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大家: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理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来,所以我们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五)回味小结(1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青春舞曲》这首歌曲,对祖国美丽的新疆和西部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喜爱我们的民歌,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优美欢快的歌舞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也让我们感悟到: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光阴稍纵即逝。让我们把握青春,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吧!
四、教学效果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课文《美丽的小路》。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思路:第一是教材分析,第二是教学目标,第三是教学环节。【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鸭先生小屋前小路的变化及居住在附近的动物不同的感受,告诉小朋友要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有美好的生活。本文情境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小动物的语言、动作都富有性格特征和戏剧化的效果,非常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教学目标】
这堂课我想让学生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先、干”2个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其中如何抓住描写“美丽小路”的美与失的语句,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也是我在教学中感到颇为为难的地方。通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教学环节】
一、读题质疑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读题质疑,问学生:谁愿意来读一读?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带着自己的疑惑去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接下来,是识字教学环节,这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文中的生字较多,我主要利用课文的学习,分散到两课时或三课时中识字。识字方法可以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有效的方法识字。我打算选用以下的方法:
1、可以让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多读几次,读准字音。
2、还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大家认字。学生由于课外阅读,识字量不太均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识字量大的孩子充当小老师,不再觉得识字枯燥无趣,识字量小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认读,也不至于丧失信心。这样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自愿学习。
3、根据反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容易读错的生字。如:“净、推”等。
4、进行识字方法指导。可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字,例如:争取的争加两点水变成了干净的净。形近字比较法识字,如:堆积的堆和推开的推,千篇一律的千和干净的干。反义词比较法识字,如:后和先,快和慢。
5、最后,再把生字放回文中来读。让孩子在语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朗读课文,促进感悟
接着进入朗读课文,促进感悟的环节。这是学生本课学习中的难点。在童话、故事等内容中,不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
1、分角色朗读:
例如:文中有许多让小朋友感兴趣的角色,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训练朗读,体会每个动物的不同特点以及说话的语气。兔姑娘和鸭先生看到美丽的小路时发出感叹:“啊,多美的小路啊!”把“轻轻地”和“慢慢地”这些词与兔姑娘和鹿先生的所思所想结合起来,让学生想得更深,读得更真。
2、男女生赛读
让女生来演一演兔姑娘,让男生演一演鹿先生。赛读使得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学生更尽情地朗读。
3、表演读:
在理解了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将课文的5~7自然段来演一演。课本内容的表演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施展。我觉得这也是对语文内容最好的诠释,更是学生个人情感最好的渲泄。
四、指导写字 “先”和“干”两个字不算太难,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关键笔画,这样孩子们可以记得更牢。写字的时候还要注意时刻提醒孩子们写字的姿势等等。
教学反思: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 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 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 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过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 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 读来令人感动, 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 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人类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 要让学生“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 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故事梗概。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重点难点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 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 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突现悲剧不同凡响的意义, 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 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 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 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 品味关键词句, 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 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 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感受人物心理, 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 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方面,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 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设计意图:以介绍南极, 介绍斯科特探险情况导入本课, 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
师: (展示南极地图及南极风光图片) 南极被叫做“难达之极”, 她一面以她的冰清玉洁、神秘莫测展示着她诱人的魅力, 一面又以她的酷寒凶险、漫天风雪拒绝着人们好奇的目光, 但是, 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勇士探索的步伐, 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先后踏上了南极这片未知的土地, 准备为人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请大家看一段当时留下的真实的录像资料。 (放映阿蒙森、斯科特探险故事的视频文件)
师:但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没有为成功者阿蒙森作传, 却为失败者斯科特写下了激动人心的篇章,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一幕《伟大的悲剧》吧!
(二) 字词检测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 扫除阅读障碍, 积累运用。)
师:1.请大家默读课文, 找出描摹南极风雪的、南极雪原的、探险人的词语以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互动扫除阅读障碍。
3.学生用上找出的词语中的3至5个设置情境说一段话。
(三) 概括情节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 人物较多, 情节复杂, 学习概括课文, 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清故事脉络, 为下一步的品味研读打下基础, 又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思维的能力。)
师: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 概括故事梗概。有同学会说, 这么长的课文我可怎么概括呀?老师教大家一个概括的方法, 就是抓住重点信息进行筛选, 对于记叙性的文章来说, 重点信息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强化巩固, 学以致用,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积累字词。
2.用本课积累的词语描述斯科特等人的探险概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酝酿情感
(设计意图:旨在酝酿情感, 创设沉思、凝重的气氛, 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 调动学生思维。)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个的故事。
(二) 直奔中心, 把握基调
(设计意图:遵循文本特点的变异导读法, 能有效避免串讲的枯燥,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又教给其阅读技巧, 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并为下一个环节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大凡传记文章, 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传主的情感与评价, 茨威格在文中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三) 品读细节, 激情碰撞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 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 进一步深入文本, 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 通过品读、朗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师:斯科特一行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 但他们倒下的是肉体, 树起的是精神!他们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能让人感动、使人震撼、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故事中动人的细节, 相信大家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有所启发。请大家按照以下的要求品读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个细节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2.揣摩细节“悲”在何处?“伟大”又体现在哪里?
(四) 质疑讨论, 明确认识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 学习一篇课文, 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 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 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 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师: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就在我们被感动、被震撼的同时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 他们认为, 斯科特一行既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 也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 他们的探险行为是无谓的牺牲, 没有任何意义, 你是怎样看的?
(五) 拓展延伸, 延续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英雄的伟大品质, 既巩固了情感, 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能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小学;小螺号;说课
一、说教材
《小螺号》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八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专题是“东海渔歌”,共有四首作品,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感受大海边生活的情趣。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小螺号》是本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一首活泼欢快的二段体儿童歌曲,歌词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第一乐段曲调规整,描绘了大海上面的景色,第二段旋律舒展,优美,抒发了儿童热爱自然、生活的美好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海边儿童生活的歌曲。学习并掌握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小螺号》,使歌声显得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体验节奏和力度的变化。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小螺号》。通过模仿、创编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根据歌曲旋律进行大胆、自信的表演。
3.情感目标:在歌曲演唱、处理与创新中,自然渗透“爱”的教育,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亲人等“爱”的美好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学设想
首先我来说说教学设想,本课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主线设计了“找海螺、听海螺、唱海螺、演海螺”四个环节,构建了富有童真、童趣的音乐课堂。在这堂动听的音乐课中,我采取了手势引导法、视听法、体验感受法,通过这些方法营造让学生乐学的音乐氛围,将知识融于音乐,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轻松。也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说学法
接着来说说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本课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小组合作法、自主创编法,让学生在宽松又富有音乐味的环境中享受音乐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掌握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②能够运用装饰音完整地唱好歌曲。
③激发学生编词创作的灵感。
④渗透“爱”的情感教育。
2.教学难点
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装饰音完整地唱好歌曲;以及能够自主编创歌词。
三、说教学过程
1.找海螺
①在课堂开始,教师播放音乐《小螺号》,学生律动。通过课前音乐创设音乐氛围,为音乐学习做好准备。
接着教师:同学们,大海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美丽的浪花、柔和的海风、勇敢的海鸥,当然还有漂亮的贝壳和海螺。你见过海螺吗?学生:有,没有
②师:下面让我们随着动听的歌曲一起到海边看看美丽的海螺。
(播放《小海螺》音乐,出示海螺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音乐的结合让学生认识漂亮的海螺,为歌曲情绪做好铺垫。
③师:这些海螺,有蓝色的、白色的、彩色的,各种各样,可好看了。你听,他吹起来了
师范唱:“茫茫的海滩……
宽阔的大海边传来了海螺的回声,请你们来扮演海螺的回声吧。
师范唱,生扮演回声。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回声,提前解决难点“波音记号。“
④认识波音记号
师出示旋律,请学生生说说你认识旋律上的音乐记号吗?生:认识,不认识。
师比较演唱有波音记号和无波音记号的乐句,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波音记号,
请学生尝试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比较法,让学生分辨旋律中的波音记号,加深印象,接着通过音乐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波音记号,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⑤师:大海上那么多的海螺在大海妈妈的呼唤下都唱起了歌,你们听,有几只海螺在唱歌呢?
聆听全曲,找找相同的海螺音乐出现了几次
设计:通过找海螺,让学生熟悉两句旋律的音准,为进一步唱准歌曲做好准备。
生:两次
第一次,第二次
2.听海螺
①师:你们的耳朵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试试,师指导学生演唱第一乐句,注意歌声要轻快、活泼,认识滑音计划 师指导学生演唱第二乐句,说说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相比较有什么相同、不同的地方?
旋律不同,节奏相同
②第二次聆听,请在第一个海螺演唱的地方做举手的动作,第二个海螺演唱的地方抱肩的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比较,让学生分析乐句。
3.唱海螺
师:第一次整体演唱
第二次分段指导
①说说小海螺吹起来的时候,都看到了哪些景色?(4个)
请你试试:
第一乐句,海鸥听了展翅飞,怎么飞?(动作解决一字多音)
第二乐句,笑微微,动作解决一字多音,注意声音力度小 (微微笑,所以声音要轻一点)
第三乐句,唤船归,心情怎么样?怎么呼唤才能让船听见?(声音要传的远,注意声音位置、状态)
第四乐句,阿爸的心情,指导演唱急切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动作、情绪引导、歌曲表达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歌唱,唱好歌。
接着师唱,茫茫的海滩,
②吹螺号的小朋友,住在大海边,你能用歌曲中的歌词形容大海吗?
(茫茫海滩,蓝蓝海水)指导演唱,声音要抒情、优美,体现茫茫
第三次聆听,说说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这么分?
二部分,根据情绪、节奏分,
师:这样的歌曲格式成为二段体,第一部分情绪,活泼,第二部分情绪抒情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给歌曲分分段,从音乐要素上理解,体验要深。
③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4.演海螺
请学生表演唱
第一方案:男女生分别演唱第一、二段
第二方案:分乐句对唱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表演,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整堂课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结束了,最后,老师要给与学生充满激励的评价,并继续延伸“爱”的教育。可问学生,你们平日在家里怎么向爸爸妈妈表达爱心的?最后老师可以有感情地教育学生说:愿同学们个个都是爱心小天使,在学校、家庭、社会上处处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只要你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千万只手去帮助别人,同时你也会得到千万只手对你的帮助。希望同学们的爱心象阳光一样播撒到每一个角落,祝愿同学们人人都成为有爱心的公德小模范!同学们,再见!
参考文献
[1]祝菲.小学音乐课堂中对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1(1).
[2]邱媛. 初探新课改下小学音乐范唱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12).
[3]刘云秀.小学音乐《小螺号》课例分析[J].天津教育,2010(9).
教育学知识
个性心理
【《杨柳青》说课稿】推荐阅读:
杨柳青风筝飞阅读答案12-07
杨柳幻诗歌07-26
春天的杨柳诗歌01-14
描写杨柳的好句11-01
那一棵杨柳树作文09-13
鲁智深倒把杨柳读后感07-08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