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程新课改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新课程新课改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推荐9篇)

高中生物新课程新课改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1

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作为生物教师的一员,本人经历了新课程课改的全程教学。经过三年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我取得了不少的收获,也遇到了一些较难处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课程改革中去,现根据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归纳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1、经过对新教材的使用,我深深地领会到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并且将新课标新理念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另外,新教材知识构架的简单化,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学习更加容易成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新教材更加适应提高普通公民的素质,它利用图文并茂吸引学生,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教材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如观察与思考、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模拟制作等等,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巩固拓展学生的课本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既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尊重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全套教材里面,处处都是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

3、生物新课程确实能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必修模块体现了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强化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新课程能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热点和前沿,并且在选修上设计了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新课程结构和内容无疑是恢复了生物科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尊严,使学生能打好生物科学基础。生物科学与物理、化学一样的要求,恢复了生物科学的地位。

二、对教材的处理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由于教材中有不少实验材料和教学中涉及的有关文字、图片等资料都需要提前准备或搜集,因此教师必须提前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将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资料准备好,才不至于临到要用时,才发现还没有合适的材料,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建议教师的储备课最好是提前备出一个单元。至于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的工作最好提前一周布置,而且要做好落实工作,如课前交上来,或指定课代表课前进行检查、记录等。

2、新教材中的插图较旧教材大大增加,这些插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字同等重要,具有很好的直观效果,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新教材不再像旧教材那样对每副插图配以大段的带有解释性的文字说明,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对课本中的插图重视不够,往往是看一看就过去了,并不仔细去深究这些插图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问题又恰恰是各类考试中对学生进行考查的一个重点。因此,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这些插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必修1中的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与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必修2中的基因的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示意图等。

三、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困难和疑惑。

1、探究教学活动耗费的时间较多,加入学生探究实验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时间问题,由于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仪器使用都不会,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这也迫使我不得不又占用课堂时间进行介绍和讲解,因此常出现实验时间较仓促,有时做完实验却没有了总结的时间,甚至是出现了还未做完实验就已经下课了的情况。

2、在课时的安排上,我感觉有不少章节的授课是“高不成,低不就”安排一节课讲时间很紧,但安排两节课来上,时间又多了,且按目前所给的一周两节课的课时,也不允许你把知识线索拉得太长。

3、新课程教学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多数学校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学习的全部过程。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对一些规模较大的班级来讲,操作存在一些难度。

4、探究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探究的很高兴,但探究后在脑海中形成的知识点却非常零乱,若再不记笔记,那么到了考试的时候,很难自己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所以有不少同学在复习时感到很茫然,不知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

三、教学教法的体会。

上述几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困惑着我,因此本人经过多次尝试,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通过这些经验在某些方面能够使上述的矛盾得到缓解甚至解决。

1、在新课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先学后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备课时我们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这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时间不足的问题。

(2)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生物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发展。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发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处理教材的出发点。

(3)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对于一些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如应尽量安排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关系。

(4)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的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我们发现以前课上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着,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何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5)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三点:①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②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③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2、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我觉得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要对整个复习过程有个总体策略和法案,接下来我就将我在这两年高考复习中的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1)、注意安排复习进度 第一轮复习:从高三上学期到下学期的的市质检前。这段时间的复习工作以必修内容的复习为主,并在复习过程必须注意联系复习和选修内容相关知识。这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必修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形成一定的章节知识的联系,这是以后第二轮的复习的基础。为了到达这复习目的,在这段时间的复习必须要有一定的复习辅助材料。

第二轮复习:从市质检到5月份前。这段时间的复习工作是要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对于生物来说这段时间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专题复习加强学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本学科知识体系。

最后一轮的复习:5月份到高考。这段时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整理,理清学科知识系统结构。在这段时间教师应注意总结以往学生较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并帮助学生克服。

(2)及时捕捉、解读高考信息

在具体复习过程中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必须及时收集和了解正确高考信息,从而及时调整复习内容和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高考信息来源就是由考试部颁发的考试说明。对于从事高三复习教学的教师而言正确解读考试说明的要求是进行高三复习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正确理解了当年的考试说明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并通过比较以往的高考考试说明,从中发现新说明与以往的说明的不同之处,往往在新考试说明中体现出来的和以往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今年高考内容的重要变革所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当年的考试说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复习指导材料。除了考试说明外也要注意各大媒体传达的国家考试中心的相关信息以及本地区组织的相关的一些考试信息汇报会,尽量做到与高考信息同步更新。这对我们的复习工作的准确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①探究性学习能力:这是对学生学科知识能力的一个高层次的考查,以探究性学习角度作为实验题命题原则也是课改思想在高考中的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时候要注意以下9大环节:

1、从生物科学角度出发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2、阐明与解决该问题有关的的概念;

3、确认变量(注意准确、科学、合理性原则),该变量必须是探究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我们在这几年高考中碰到的对照实验的重要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4、必须作出科学假设和预期结果,结果的预测也是实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5、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注意可行性,必须联系实际;

6、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7、运用数学方法(图表等)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8、用准确的术语描述实验方法、阐明实验观点;

9、运用证据与逻辑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解和必要的修改。以上9个环节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全部涉及,但是在实验设计题目中往往就会考查到其中某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在复习工作中应该注意从这9大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②图表分析能力:通过图表分析的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对教材中的各类相关知识的整理联系的能力,它通过一些科学实验的数据形成相应的数据表格或绘制成数学坐标曲线图,或者通过各种代谢生理过程的相互关系绘制成图形对学生进行考查,有时还会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相关的图形曲线。如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的学生在碰到这类题目的往往就会不知如何下手解题。由于图表图象题可以大大简化表述,所以在整个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值。要做这类题我们必须锻炼读图识图能力,要学会理解如何从图表图象中抽取生物信息。要注意整个曲线表达的生物学含义,曲线的的升降变化原因,还要注意给出的相关条件之间以及与整个题目的联系,注意区别给出对照曲线的变化含义:是增加了?降低了?为什么?限制因素是什么?解题的切入点还是要落脚到书本知识。

(4)、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由于是高考,所以它不可能单纯考知识点,因此在复习时要注重前后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点的复习,这便是学科内综合的支点,但注意不必太深。对知识的掌握主要由学生自己融会贯通,不要在偏题、难题上下功夫,那样会浪费太多的精力,又给学生造成了不必要心理负担和对考试方向的误解。因此我们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学生本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打破原来的章节知识线索,形成自己一套新的学科知识网络体系。

(5)、其他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学生到了高三时间就变得非常紧,因此我们在挑选每个复习阶段的复习材料时都应该注意做到精挑细选,在讲解这些练习的时候也应该精讲。在复习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讲练结合,长期的讲和长期的练都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及时巩固消化。

高中生物新课程新课改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新课改,生物课程,教材变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一、教材的改变

在课改之前沿用多年的高中生物教材, 其知识体系是普通生物学体系, 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 实质上是一本书。 其知识体系是以生物的基本特征为主线构建的。 新课程是模块式的课程, 强调每个模块应当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价值、一以贯之的学科思想。 因此, 三个必修模块的教材注定是三本书, 要分别构建各自的知识体系。 新的知识体系如何构建呢? 课标在 “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对每个模块的设计思路和教育价值作了表述, 它是教材构建知识体系的依据。 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将生命系统作为认识对象, 这与初中生物课以具体生物为认识对象有了本质区别。 这段话也揭示出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应当以系统论的思想观念统领。

必修1《分子与细胞》是引导学生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 包括其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及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因此, 教材的知识体系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构建的。 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就是要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观念, 从而为这一模块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一观念的建立要靠以下两点来支撑:一是从生物圈到细胞, 包括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器官、组织等, 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 它们都是能表现出生命活动的有机整体;二是在众多层次的生命系统中,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也是生命系统中最微小的层次。 至于比细胞更微小的层次, 如细胞器、细胞中的各种分子、原子等, 虽然也可以看做系统, 但是不能表现出完整的生命活动, 因此不是生命系统。 可见, 本节“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这两部分内容都是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的观念服务的, 二者之间不是割裂的。 本章第二节意在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 为后面学习抽象的“细胞活动”打好基础。 后面各章分别是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规律, 揭示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有序性和动态性, 从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1.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 课后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 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某些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 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 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 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 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 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极分化。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 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 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体现出学生主体角色。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 努力成为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3.教学方式多样化

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 为“一支粉笔, 一张嘴, 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 老师除了可以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 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 录音录像、 多媒体课件, 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 充分利用新型视听设备。 它除了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 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 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的改变

根据课改要求和我校的具体情况, 形成了以 “自—互— 群”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教师角色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师道尊严, 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 学生只是绝对顺从, 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 “自—互—群”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关注人的存在, 人的发展, 民主、平等、互动、合作成为师生关系的新理念。 教师要由学生的权威变为学生的伙伴, 在与学生心灵的碰撞、 情感的交流中完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2.学生地位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

教学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我校的“自—互—群”首先利用《自主研修》使学生对本节的具体内容有了初步认识, 并在自学过程中形成疑难点, 在课堂的《合作互助》环节中可以将问题提出, 全班进行讨论, 得出正确结论。 上课前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把“任务” 布置下去, 学生可以应用各种手段完成任务, 还要预测在“汇报”过程中他组学生将要提出的问题, 做出的质疑, 找到答案给予解决。 还可以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 建立“脑图”……总之, 利用各种手段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3.教学过程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

浅议高中生物新课改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新课改 自主学习

新课改的实施针对各个学科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为了加强教育工作,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都要实现进一步的提高。虽然我国新课改确实提出了一些切中教学问题的教学理念改革,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过于理论化、教学实践难开展的问题,这表明我国新课改的实施还需要针对不同学科进行专门的学科教学方法研究和探索。

一、我国生物教学现状以及新课改课题的提出

我国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而其中仍生物教学新模式难以开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受到我国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国民性格普遍内向,师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难以靠近的境地。虽然新课改提出了要转变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交流,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进行的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交流,这使得教师教学很难和学生学习实现统一的步伐。学生即使又不理解的地方也常常不敢提出来,怕因为个人影响教学进程,而教师因为不理解学生的想法,也很难随时检测教学的效果。除了师生之间难以实现真正的交流带来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思维的固化。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很多老师根本就难以再转变教学思维,部分教师虽然有转变教学思维的想法,但是很少有人去真正行动,做出行动的老师许多也会因为遇到的种种困难而最终放弃。教学方法上的难以转变使得高中生物教学无法满足现代的教学需求,学生都感觉到课堂枯燥无味。还有许多教师仅仅只是完成自己课堂上的教学任务,没有将教学意识延伸到课下,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很薄弱。

新课改要求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生物教学的探索性和实践性,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造能力,重视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索相结合,教师要积极调整生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创建高效自主创新的生物课堂。

二、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实践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要想探索出切实有效的生物教学方法,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生物的学科地位,不可否认的是生物学科在应试教育的教育背景下,它的地位一时之间确实很难有明显的提升。而且现在推崇的是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物所产生的抵触心理除了认为错误的认为生物可有可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生物的兴趣。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学习意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都已经完全具备,因此教师应当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应该承担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的美妙之处,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索。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都不处于一个平台之上,教师要努力转化师生关系,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虽然早已得到普及,它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仍然不被教师经常使用,许多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意识很薄弱。高中生物有许多知识是非常抽象,解释起来不仅对教师是一件难事,也不利于学生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比如在《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教学中,其中细胞分裂的过程非常复杂,教师解释起来非常抽象,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可以将这个过程做成flash,仅仅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展示整个过程,非常生动具体,然后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容易,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教学。

3.培养学生实际创新能力

生物其实是考察和培养学生多项能力的学科,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知识的构建,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为了掌握知识点去死记硬背,生物在许多学生的眼里被认为是理科当中的文科。这种做法造成了学生对生物的错误认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培养的重点,在各个学科中都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摒弃过去的知识填鸭式教学,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多利用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总结

生物是一门非常具有魅力的学科,它与我们自身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教学思想的落后和教学方法的单一,生物让许多学生觉得枯燥,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正视生物的学科地位,积极探索高效的生物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白如碧. 浅析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2016(15).

[2] 王洪波.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效率[J]. 读与写,2016(10).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的教学 篇4

丹寨县民族高级中学生物教研组 余 静

【摘要】作为高中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学科。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当下,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在课时安排上,应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用宽容、激励开展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开展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才能使课堂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字】新课改

高中生物

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生物学科教学有新的目标和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要求,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曾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能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我们知道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当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迫在眉睫,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究,下面就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谈谈自己浅薄的几点认识。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重结论轻过程”,即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知识的形成,忽略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机械记忆“标准答案”;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和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分析、概括”的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学素养的目的。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这是转换教学模式的基础。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传授口头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这与具有实践性特点的生物教学是相违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处于认知年龄段的学生,我们不能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在课堂内外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把过去的教育模式转变过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能力去相应地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把过去单纯教学的课堂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实践场所,建立一个高效自主创新的新型生物课堂。

我在这几年工作实践中提出了“让学生爱生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最终目的,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核

心目标。在课堂中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在课下,我会让学生写一些小纸条,把自己的一些反思和想法写上去,然后交给我,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方便,更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flash动画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当然,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对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搜索、筛选和组合;为每堂课准备精美的课件,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

三、培养学生实践中的观察能力

为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促进课堂的高效性,在生物的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基础。

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就会只看热闹。教师如果事先提出观察目的和重点,学生就会在观察中努力寻求鱼鳍的作用。这样,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单、双子叶植物在形态上的差异时,可以让学生到野外采集一些单,双子叶植物,然后让学生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方面来进行对比观察,也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无论是课外观察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实验观察应事先安排好实验程序,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必要时演示一次,以便摸索成败的经验。野外观察也应考虑好观察的程序和步骤,观察的要点,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这些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

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中,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精密的仪器。若让学生自己摸索,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甚至会因操作不当而损坏仪器。所以教师应事先让学生观看一次显微镜操作的录像或亲自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各不相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只凭兴趣,抓不住重点;有的学生走马观花,观察不能深入;有的草率急躁,观察欠持久;还有的眼光狭窄观察不全面„„。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

导是完全必要的。

对于观察缺乏系统性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外表向本质、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静态到动态的观察;对于观察时依赖性较大的学生,应加强观察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训练。

4、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记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例如:在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对于所观察的数据要作及时而又准确的记录,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通过实验所得到的是测量值它与真实值之间还存在误差,所以对如何减小误差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是完全有必要的。

四、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高中学生是刚从初中毕业,他们的知识储备水平有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培养他们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课上用简单的图例和动画告诉他们学习生物的重要性。而到了高二高三,我们就要以拓展学生知识为主要目标,可以在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额外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比如,讲述DNA的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可以与化学的物质结构相结合,讲述有丝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需与物理的力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

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如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较好策略。但明显分层又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及消极情绪等,因此,只能进行隐性分层。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低倍镜”,但并不是漠视、放纵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讲小话等,可结合所讲内容插入课外知识,或用幽默的语言吸引他们,等等,绝对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他们,打击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生物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唤起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对待学生的优点用“高倍镜”,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问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使不同的学生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在课堂安排上,应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灵活安排。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只是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地点不单单是教室,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地点。有条件可以把教学地点设立在教室以外,可以使学生感到非常快乐,增加学习兴趣。

总之,新课标需要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去探索,去体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使生物教学真正做到:教是具有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积极的、主动式的学;过程是心灵相通、情景交融、师生互长、平等和谐的交流式的过程;发展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

高中生物新课程新课改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5

剑川一中高一生物备课组

二0一0年五月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理念的转变

剑川一中高一生物备课组:段玉山、李庆芳、张印根、施四珍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中生物新课程体现理念新、教材新、教学模式新、教学评价新。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作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 教学理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与过去相比,生物新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要求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当前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对公民的科学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理念,在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改下生物教师需转变的教学理念。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1、注重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新课标中强调“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重视科学本质,重视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其中很多事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做环球考察,虽历尽艰辛,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花费了整整27年的时光,这些科学家的顽强意志和感人事迹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而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则是科学界合作的典范,这有助于启发学生发扬合作精神;在生物学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我国在农业、医药、生物学上的伟大成就,如杂

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例等,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2、注重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收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平时注意搜集一些生物科学前沿知识,适时地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发展动态相互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例如,针对把非典病毒、禽流感、口蹄疫以及劣质奶粉等案例与教学结合,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唤起学生的时代感,使其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也是各学科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在教学中客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生物学不仅物理学和化学紧密联系,如同位素标记法和纸层析法等。另外生物学中包含着许多哲学原理,运动与静止,内因与外因,对立与统一的观点在生物学中也随处可见。例如: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看,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完成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实现自我更新。

1.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新奇有趣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物学技能,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有效引导的作用,可以设置疑问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

1.4、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门有关大自然的科学,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发生的很多事情或现象都跟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只能接受到抽象的生物学理论,如果把这些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引入大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广泛的传播生物知识,并且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位于窗台上的花,长时间不动为什么植株向光偏转;为什么秋天枫叶才红;等等。这些问题解决即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相关知识点,又可以让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更加热爱生物学。总之,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势在必行的,在此过程中既要有针对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的去思考和解决,又要有教师适时的指导,这样才能有效进行。

2.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为:无论学生的性别、年龄、悟性高低等差别如何,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生物科学的机会,并在《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指引方向上有所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使所有的高中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必修部分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是具备最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的保证。课程的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在处理教材、整合资源、活动设计等方面教师要尽可能为那些有兴趣、有精力、希望深入学习生物学的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资源,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展示才华。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点,并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针对新课程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我们高一生物教学组总结了以下几点。

2.1尊重每个学生

尊重每一位学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首要的工作是要先了解认识每一位学生,把握高中生的心理动态、情感所需,在了解中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师生情感。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善意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发展。

2.2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这是所有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新课程涉及讨论内容比较多,因此在小组分工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采用这种组织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让每位学生在多方面有所进步,让他们的潜能、生物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新教材的必修本中总共有10个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也属于探究活动的一种类型,有些探究性实验需要在课外或在实验室完成,也可以利用这种组织形式进行。

2.3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分配要公平

这是学生学习机会均等的可靠保证。在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要想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这些资源。新课程在这一方面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探究式学习、课堂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网

络学习、课外阅读等都需要各种资源。在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要想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这些资源。

2.4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这是教育学中一条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只有真正落实了,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首先要承认学生各自的智力水平、性格、喜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最有效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如采用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等方式。在教学中对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要求他们每节课要有所得,并且以作业的形式每星期交一次。教师在检查他们学习情况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把不足之处回馈给学生,使他们在不断学习中有所进步。

2.5对待每个学生的评价必须要公正

这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因素,也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因素。教师对学生评价公正,就能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积累经验,逐步发展。评价方式要改变一张试卷定分数的弊端,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方式。

要做到对每个学生公正评价,应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2.5.1评价必须是多元化的

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我们的评价也要能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各个方面上所发生的变化和进步。

2.5.2注重构建对学生个体评价模式

除了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做为新课程理念实施者的一线生物教师,应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把握新教材特点,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在生物教学中全程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

3.倡导探究性学习

高中生物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等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过分依赖教材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及机械性训练的现象。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包括生物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探究三个方面。

3.1生物史探究

生物科学发展史相关知识的探究,主要是对经典事例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探究。高中生物教材中诸如孟德尔遗传规律、生长素、酶的发现等典型的科学发展史。通过剖析典型事例让学生在学习科学发展史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案例

1、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知识,“探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我们可以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讨论孟德尔对实验材料的选材,实验数据的处理。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妙。案例

2、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的知识,“探究生长素的发现”。我们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为什么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然后寻找证据,合理推理,不断将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3.2实验探究

生物实验过程与结果的探究,主要是教材中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往生物实验课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然而在他们的心中可能有很多的疑问。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生物科学素养。案例

3、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代谢的知识,“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通过比较来学习知识。案例

4、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酶的应用的知识,“探究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生活中的酶,如加酶洗衣粉等,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3.3调查探究

调查探究,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东西用生物学知识来探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调查,测量数据筛选、整理、分析能力。案例

5、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六章生态环境系统的知识,“调查学校生物的种类”。让学生通过观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对校园内生物种类初步分类,记录。案例

6、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人类遗传病的知识,“调查社区中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让学生走进生活社区,抽样调查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记录、整理,分析。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实践中还需进行不断尝试和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就逐渐养成并不断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是生物学科学习的中心环节, 它有利于学

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不管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高中生物新教材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希望学生能解决一般的生物现象,生物难题。

4.1新教材注重生活中学习生物学 其实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早就听说过或看到过一些简单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但是等到我们学这些课本上的内容时,他们就不愿意去回忆这些知识。我们认为如果学生能把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这些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在学习时做简单的提炼和加工,那么学习新的内容时他们就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当然接受这些新知识,也就更快,更轻松。

新教材中“科学访谈,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有关的职业”栏目又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最新科研成果,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科学家的贡献,为学生指明了生物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鼓励学生献身生物科学的研究工作。

4.2新教材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生物学

新教材课本,给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常识或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教材。案例

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教学。我们可以用学生吃的早点来联系教学内容,让学生告诉我们他吃的早点是什么,里面有什么成分。案例

2、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教学,以“人的生活需要摄入食物,但植物不能像人一样摄食,那植物是怎么维持生命的呢?”导课,就可以很顺利的进入正课。案例

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的教学,以“法律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引入课本内容。案例

4、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以“艾滋病的危害”内容进入新课。案例

5、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以“一瓶矿泉水是不是生态系统,一个池塘是生态系统吗?”的问题进入新课。

像这样的案例,新教材中还有很多,学生的日常生活里积累了很多,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学过,在生活中他们可能听过,见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能把握好他们的这些基础,能改变教学理念,我们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更加形象,有趣,生动。

总之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上课的组织者,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上课的主体。我们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可以把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俊波,庄志标.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刘本举.例析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类型[J].中学生物学,2006,22(9)4.周红.用生物科学发现史进行探究性学习[J].生物学教学2005,30(7)5.丁远毅,崔鸿主编:《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狄贤超:《新课标新挑战》,《中学生物学》,2004年第2期

高中生物新课程新课改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6

单位: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 姓名:杨再维

【内容提要】新课改更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强调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认真落实实验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树立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措施。生物学实验不应该只是一个验证生物学结论的过程,而更应该是一个探索、尝试、体验的过程。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实验都以验证、观察实验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通过生物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原理和提高实验技能,特别是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条件下,对于高中生物实验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手脑并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县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师资力量不足、设备陈旧、经费不足等困难,但如能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更新观念,合理开发实验教学资源,一定能走出困境,并逐步显示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关键词】新课改 素质教育 生物实验 教学

一、生物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还具有一种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点,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

(二)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例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分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更加自如。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问题——假设——实验——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大多数中学生物学实验都体现了这个过程。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具体实验,帮助学生由了解到理解,最后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把这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县城高中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原因

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造成落后地区的县城高中生物学师资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配备教师速度慢,学校学生人数每年在上涨,但教师数量没变。二是,部分优秀教师流向大城市。三是,师资配备不合理,没有配备实验员,任课教师兼任实验员。许多原因造成县城高中生物老师因为课时负担过重而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显得力不从心,实验教学无法正常深入开展。设备陈旧,药品不齐,经费紧缺山区学校往往不会受到重视,经费投入少,很多设备都是比较陈旧,无法使用。另外,实验试剂要不缺乏,要不过期。很明显,在新课程实施中农村初中的硬件设施跟不上,虽然现在政府也在这方面极大投入,但是目前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没有独立的实验室、必备的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等等,实验课开设遇到很大的障碍。山区高中生生源差,学生自主实验困难,选择山区高中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困难且比较懒惰,较难组织,实验过程秩序容易混乱,效果不佳,实验目的无法达到。

三、山区学校生物实验教学开展的途径及对策

1.教师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备条件。

据解,在山区县、市,很多学校生物教师严重偏少且素质不高,甚至用

其它专业的教师来上生物课(此情况多在山区的农村出现)。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区学校教师更应具备以下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第一,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开拓思维,走出课堂,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第二,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才可以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物理知识理解、吃透,也真正能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生物、从生物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第三,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那么,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市、县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等。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生物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等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教师应具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学会自制教具。山区学校缺乏专业实验室管理教师、缺乏经费和实验器材已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会做实验,还要会管理实验室,这样才能为学生实验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教师对学生实验必须做到:会管理;会准备实验;会维修、保养仪器设备;会自制教具。

四.充分利用生物实验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通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生物实验课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多重教学法目标,.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感性、流畅性和灵活性 实验课中强化问题意识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验证性实验也体现探究性。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于生物来说,观察、活动、实习、调查、实验等方式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最好渠道。教师要尽量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去体验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至于演示实验,能作为分组实验的让他们去做更好。因为作为演示实验,学生只能看着教师做,自己不能亲自动手,最终也只能验证理论知识,其他不会有更多的收获,与分组实验相比,效果要差得多。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分组实验开出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实践。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探讨 篇7

一、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根据大纲中对知识点掌握的层次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需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 也有现代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 一种方法的优点, 恰恰可能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他们要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条件的差别性, 不可能存在一个适合所有教学环境的教学公式。教学方法只有与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 才是最优的教学方法。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就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 使各种方法优势互补。

例如: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 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 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 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 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获取知识。我们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学习, 开阔学生的视野,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按照论文的形式并写出一些学习心得和老师做适时的交流, 这样学生和老师会有一个积极的互动。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做一个正确的评估。

二、根据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扩展

学起于思, 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制造悬念和矛盾, 通过设计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自己去探究, 恰当引导、点拨和答疑, 引导学生向正确思维方向迈进。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高考生物中很多知识点都不是书上现成的知识点, 而是书本上知识点的扩展。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知识的扩展是很重要的, 而学生知识的扩展源于问题的提出。高中生物课堂上, 有的学生思维很活跃, 学习热情很高, 教师及时解答学生自己思考提出的问题, 使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都得到提高。

例如, 在激素调节的教学中, 教材只介绍了激素调节的发现和少数激素调节的例子, 这些较为简单的东西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考试的需要。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我在讲授这一节的时候, 结合一些新鲜的材料, 向学生介绍人体的一些激素, 包括这些激素产生的部位、作用以及当人体出现这些激素紊乱的时候的一些主要措施。我通过适当补充课本上没有提及的相关知识, 可以让学生感受生物世界的奥妙, 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巩固知识, 讲解学生典型错误

我们在新课知识点讲授完成后, 要适当的设计课堂练习题,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他们所学的新知识。另一方面, 通过练习, 我们还要检查学生的不足, 对学生常见的错误进行讲解, 避免学习以后犯类似的错误。课堂练习的题型灵活多样, 有选择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课本后面的习题, 也可以自编习题,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例1:人胰岛细胞能产生胰岛素, 但不能产生血红蛋白, 据此推测胰岛细胞中 ()

A.只有胰岛素基因

B.比人受精卵的基因要少

C.既有胰岛素基因, 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

D.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 但没有血红蛋白基因

学生错选:D

分析:很多同学认为胰岛细胞中没有血红蛋白的基因, 其原因是胰岛细胞不能产生血红蛋白。实际上, 题目中“不能产生血红蛋白”是一个干扰因素, 在人的胰岛细胞中, 应含有人的全部核基因, 不同类型的细胞参与表达的基因不同, 即存在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正确答案为C。

四、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体会

1.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加强教学规范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打下扎实、全面的基础, 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法得当, 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思考空, 让孩子自己体验学习的乐趣。

2. 注重强化训练, 追求有效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教学的作业设计也在不断改进, 在设计训练习题时, 我们要尽量做到兼顾教材知识难点, 重视知识迁移和能力培养。教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 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

3. 注重实验探究性和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要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史实,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相关知识, 掌握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 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价值。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才, 高中生物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引入情景教学、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理念, 以此为指导思想, 实现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提倡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不是一个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夏龙.谈生物教学中兴趣的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1 (06)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在全面地推进,面对着教材的变更,学生的减负,为更好地实施高中生物有效地教与学,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们不能不向“短时高效”的方向努力。那么,该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以下是我对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而学生成了课堂上的旁观者。课堂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掌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占主体地位的是学生,学生才是整堂课的主宰者。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呢?

在上《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可通过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步:学生熟悉教材,提出本课题的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建议与学生共同定下三个目标:

(1)能说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及食物网等概念的定义;(2)阐述每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和消费级别的关系;3.学会绘食物网图。

第二步:要求学生围绕以上三个目标分组讨论,逐步解答相应的问题。

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学生抢答口头表述概念: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及食物网并能从展示挂图中逐一说出,并且引导学生评价,让学生能从中悟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及食物网概念的特点。2.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写出每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和消费级别,让学生从一写一问一答中愉快学习,评价出最好的一组,让学生在对比快乐中学习。3.学生谈谈自己对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后的感想,引导学生小结,并指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绘制小型《生态系统》食物网图。

第四步:让学生体会学习内容,自由质疑,鼓励学生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教师只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即目标让学生明确,教材让学生感知,过程让学生主宰,新知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提出,方法让学生归纳,内容让学生小结,效果让学生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能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更新生物教学观念,逐步淘汰“注入式”教学,把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主宰学习的课堂。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多想、多说、多做,心、眼、口、手齐用,即当学生真切感受到在课堂上所受的限制很小而主动性很大时,他们的思维才会出现空前的活跃和发展。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本身是思维创新的典范,若学生能经常在学习中分析、接受、批判、创造,充分体会学习内容的多层次性、丰富性及创造性,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3)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为此,我们在生物课堂教学之中要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例如,挂图教学、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生物科学家故事、经典实验等。

三、善于整合教材

教材处理得好,重难点突出,条理鲜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就会目标明确,学起来也觉得轻松。生物学科,教师若能针对每篇课题的特点,找出一至两个典型的知识点来专研专练,学生易于消化及掌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学生象机械一样去接受太多的内容,往往就会事与愿违。所以说,要想让课堂起高效,我们在备课时千万不要忽视“处理教材”这个环节,它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生物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增加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机会。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采用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课题的特点及内容去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习目的。如:在上《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时,可采取“分组扮演”的教学方法,并且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当上一个角色。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大面积、大容量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总而言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是社会的共识,但减负不能减质量,因此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是我们生物教学的奋斗目标,也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但愿名师们能共同商榷,向课堂要最好的质量和最高的效率!

高中生物新课程新课改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9

富源县第四中学

刘春芳

摘要

新课改要求改变学习方式,大家知道在教学中兴趣对鼓舞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都是非常关键的,恰当地运用某些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优化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每一节课,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关键词

新课改 ; 生物课堂 ; 趣味 ; 效率

今年是我省进入新课改的第三年,新课改更加侧重对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名参与者,在课堂上起着主持人的作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题,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知识,通过角色的互换,体现出教学中师生平等的理念,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改变观念,充分挖掘教育教学方法,体现新课程思想,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可提高生物教学中的趣味和效率。重视联系生活

教学在于激发一种兴趣,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好感。众所周知,生活资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近,与学生间的感情最深,极易引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如能积极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就一定会使他们想学、爱学、会学。如在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知识点时,可联系具体的生活案例提出问题:牛奶是怎样在牛的体内“炼”成的?使学生了解到: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运输、粗加工形成半成品;高尔基体—分检、浓缩、包装形成成品;线粒体—为整个过程提供能量动力。通过牛奶在牛的体内“炼乳”的过程,让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细胞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密切配合的”。又如在讲“体温”时,我会问大家:你知道蚊子是怎么找到你的吗?蚊子喜欢什么人?有的学生说蚊子喜欢A型血的人,因为自己是A型血,所以很招蚊子。有的学生马上反驳:B型血也很招蚊子。为了这个问题大家争论不休,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他们:蚊子没有那么聪明,它不会检验血型,它实际上是靠红外线找到你的,你的体温越高,发出 1 的红外线越多,就越招蚊子喜欢。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了更多生活常识,大家发现原来学习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进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巧用比喻、拟人

生物学教学涉及神奇奥妙的自然界,这些本身对学生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再加以贴切、形象的比喻,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学习“神经元”的知识时,学生对神经细胞的结构不理解,因为其不同于常见的细胞形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其结构,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手掌心画一个圆圈表示细胞核,掌心代表细胞体,手指代表树突,胳膊比喻为轴突,衣袖为髓鞘,衣袖和胳膊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通过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学生很快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这一知识。在讲到“DNA分子的结构”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模型并讲解结构特点,然而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于是我采用比喻的方法告诉他们,整个DNA分子的结构犹如旋转的楼梯,由磷酸和五碳糖交替排列的两条链就如同楼梯两侧的扶手,中间连接碱基对的氢键则如同楼梯的台阶。学生对旋转楼梯不见比较熟悉,马上对DNA的结构有了形象的认识,收效很快。

对于教材中不易记忆、难以理解的内容,讲述时要对比加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增加情趣,增进学习热情,此时拟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保护色和警戒色的含义时,我用拟人的方法叙述,请同学们判断:“没有啊,因为我不在这里”(保护色),“别碰我,否则你会吃苦头”(警戒色);在讲到蜜蜂的“森严的等级制度”时,采用“发育为蜂王的幼蜂”居住在“总统套房”,“发育为雄性的幼蜂”居住在“一般的套房”,“发育为工蜂的幼蜂”生活在“单身宿舍”。这样的寓教于乐不但提高了兴趣,也更好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联系成语、谚语、诗词,提高教学效率

成语短小精辟、准确、生动、形象,科学地反映了生物现象和本质,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例如,根深叶茂—反映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兔死狐悲—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肝胆相照—肝脏和胆囊在解剖学上相邻的位置,还有指桑骂槐、狗急跳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谚语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个体发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这些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也能使学生吧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利用诗词,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创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同时语言学习也得到了锻炼。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根的繁殖;儿童急走追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保护色;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生殖发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液泡含有色素;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水体富营养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态因素;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物质循环。这些诗词既帮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锻炼。自我总结,知识变“妙语”.有很多生物学知识需要记忆,而且比较零散,为了增强记忆,可以把零散的似乎没什么联系的知识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以方便记忆。例如,在讲“原肠胚细胞分化”时,把“外胚层分化的结构”简单地记忆成“外表感神仙”,“内胚层分化的结构”简单记忆成“内消呼肝胰”;在讲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时,把8种氨基酸整理成“甲借来一本两色书”;在讲“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时,把前期整理成“膜仁消失现两体”,中期整理成“形数清晰赤道齐”,后期整理成“点裂数增均两极”,末期整理成“膜仁重现出新壁”。

除了采用顺口溜的方式记忆外,很多知识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概括记忆,如原核生物的种类“一二三”:一藻(蓝藻),二菌(细菌、放线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铁心牧童,猛捏碰驴”。蛋白质的功能:“催着运输走,免一次调节税”。即催化、运输、免疫、调节。在讲授“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时,我说:“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失去电子,心理不平衡,变成了强盗(强氧化剂),然后从水分子身上夺得电子,使水分子妻(氢)离子(氧)散”。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有如下口诀:同源配对叫联会,有丝同源不配对;减一同源要分离,减二无缘姐妹离。

作为一个成熟的生物老师,不仅仅要把知识讲清楚,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享受课堂。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的,当然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希望能尽快成为一个成熟的优秀的老师。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填写要求(计算机)下一篇:勇担责任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