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旅游总体策划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滨海旅游总体策划(精选10篇)

滨海旅游总体策划 篇1

欧洲是世界海滨度假旅游策划的发源地,早在18世纪,英、法、意、俄等国家的王公贵族就以夏季往地中海沿岸避暑为时尚,“二战”之后,以中产阶级为主要消费群的现代海滨度假旅游策划逐步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国际旅游策划的主流。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目前仅地中海沿岸每年就接待国际游客1亿人次,其中85%流向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土耳其的海滨。

这些国家的海滨开发利用水平高,旅游度假设施和服务配套完善,海滨度假旅游业极为发达,已成为沿海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对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滨度假旅游策划几乎成了地中海沿岸国家旅游的代名词,美国也是国际滨海度假旅游的发达地区,美国的夏威夷群岛、佛罗里达半岛是国际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据有关资料,美国2.3亿人口,每年到海滨旅游的在1亿以上。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Gold Coast)是度假目的地旅游策划开发的佼佼者。全市人口接近50万人,80%从事旅游服务行业。这个城市的最大“资本”便是长达70公里的海岸线上的天然沙滩。该市从1950年起开始发展旅游业,到1970年初具规模,1990年以后出现高速增长,现已成为南半球最大的旅游城市和世界级海滨度假胜地。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日益成为南半球的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除了以上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外,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度假。加勒比海地区、东南亚地区(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印度洋群岛(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成为新兴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其中,亚太地区的发展尤其迅速。

滨海旅游总体策划 篇2

规划总图

入口服务区概念性景观设

木桶漂流示意图

湿地景观示意图

田园广场

本项目要求从资源利用、文化本底和旅游容量上对景区作全面的利用和规定。以旅游客观规律完善景区配套,以全新的理念重塑林盘和农耕文化的内涵。

天津滨海旅游区简介 篇3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作为滨海新区九大功能区之一的滨海旅游区目前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以世界级主题公园、游艇基地和海上休闲总部为核心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吸引游客800万人。

滨海旅游区为滨海新区唯一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功能区,规划面积为99平方公里,其中陆上28平方公里,海上面积71平方公里,围海造陆52平方公里。

滨海旅游区城市功能规划为“一心四区”,三二产业协调发展,即一心为城市中心岛,四区分别为主题公园区、休闲总部区、研发产业南区、研发产业北区。

滨海旅游区重点打造主题公园娱乐游、海上娱乐休闲游、海上休闲度假游、海上高端商务游、生态湿地休闲游、海上健身游六大旅游项目。滨海旅游区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主题公园集聚区,世界最大的游艇集群区和的高尔夫集群区。

滨海旅游区将建设旅行社总部区、酒店业总部区、主题公园配套产业园区、游艇制造产业园区、高尔夫产品制造产业园区、旅游用品制造业园区:打造用品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旅游业软件研发产业园区等系列产业园区以及旅游行业交易中心。以此提升旅游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旅游产品研发没有步入系统化,搭建制造业与旅游市场的交流平台,促进产业链的互动和合作。

滨海旅游总体策划 篇4

平湖旅游又将添一滨海旅游度假综合体

5月18日上午,平湖旅游又一浙商回归重大项目佳源〃滨海湾在九龙山度假区举行开工庆典仪式。市政府办、市重大办、市发改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旅游局、市林场和嘉兴港区供水公司、嘉兴滨海供电分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佳源〃滨海湾项目位于九龙山旅游度假区西沙湾陈山南侧,占地面积约140亩,由平湖市佳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约16亿元。项目所在位置背靠群山,直面大海,三侧被高尔夫球场环绕,地块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业主单位佳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拟依托九龙山七大高端运动休闲俱乐部的品牌和影响力,通过高规格规划和精品设计,将项目打造成华东地区一流的集旅游、度假、休闲、康健与一体的滨海旅游度假综合体项目。

2011文化节总体策划 篇5

一. 主题:

地中海搜奇

二. 目的:

以各种活动的形式,面向全校介绍地中海沿岸、特别是法西意葡四国文化,增进本学院学生对各自语种和对象国文化的了解,增强学院内各语种、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院在我校的影响力。

三. 活动对象:

各种比赛面向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全体同学,开闭幕式表演面向西安外国语大学全体师生。

四. 主办单位: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团工委学生会

五. 文化节时间:

暂定五月初

六. 文化节地点:

开幕式: 小语种演讲比赛: 翻译大赛: 闭幕式:

七. 具体环节:

1.开幕式:(1)、舞台剧表演(2)、戏剧人生 2.闭幕式:

(1)各班小语种歌曲演唱(2)话剧社、音乐剧社节目

(3)演讲比赛,翻译大赛以及戏剧人生颁奖 3.戏剧人生话剧展演: 各个班级运用所学专业的语言编排一个小话剧,最后评比出各类奖项; 4.光影欧洲

联系学校电影放映部门,在文化节一周内分四日向全校播出四个国家的电影,电影由文艺部提供。

4.小语种演讲比赛、翻译大赛:

同学们以个人的身份参加演讲与翻译的竞赛,最后角逐出优胜者;

八. 宣传工作:

文艺部负责人:王晖、聂晨

任务:与其他部门沟通,负责宣传整体风格。

1.前期宣传:于文化节开幕前2周,宣传部完成宣传板的制作、宣传海报设计以及请柬的制作,最后由办公室负责请柬的派送。

2.中期宣传:团宣部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文字、图片和视频记录,并通过网络进行学院文化节宣传。

3.后期宣传:文化节结束后团宣部负责整理活动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及时对活动进行总结。

九. 各部门协作

1.文艺部

负责所有活动的总体统筹 2.宣传部

A)负责前期宣传,宣传片的拍摄及海报制作。B)开闭幕式、戏剧人生的道具制作。3.团宣部

负责现场记者,现场照片的拍摄及影象资料的保存。4.学习部

负责演讲比赛,翻译比赛。

5.组织部

负责开闭幕式的会场布置 6.礼仪队

负责每项活动的礼仪和接待服务。7.志愿者队、生活部

所有活动现场的秩序维持和机动。

十. 活动安排:

1.开幕式 线索:寻宝

紧扣“搜奇”这一主题,以寻宝为线索,在寻宝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法西意葡四国的各种鲜为人知的奇特文化。具体形式,策划

(1)负责人:王嘉程(2)剧本:袁成杰

(3)参演人员:话剧社、音乐剧社社员(4)任务:

3月14日上交剧本,并在审核通过后立即组织排练; 3月31日节目一审; 4月15日节目二审; 4月25日组织开幕式彩排

4月25日将晚会节目单报到学院并打印25份; 4月25日之前准备好主持人的形象设计及台词; 5月4日晚上之前准备好晚会所需的一切服装道具; 5月4日晚上之前联系好化妆人员。

开幕式开始前一个小时所有工作人员和演员到位,文艺部两名部员负责工作人员和演员签到,以及节目单的派送。

开始前一小时电脑音箱等仪器设备到位,志愿者队以及其他学生会工作人员负责搬运,文艺部两名部员开始调试仪器,并负责晚会期间灯光和音响。

开始前半小时会场布置完毕,宣传部负责舞台布置和道具摆放,志愿者队负责观众席。

开始前半小时所有演员化妆及换装完毕,候场。

开始前二十分钟礼仪到位,摆放会场服务器具(矿泉水等),并等候及接待嘉宾入场。

开始前十分钟会场秩序维持人员到位,引导观众入场。团宣部现场记者到位。文艺部两名部员负责催场提前两个节目通知演员候场,第一、二个节目在晚会开始前10分钟通知候场。

晚会结束后所有工作人员留下清理会场,归还借用物品。

2.戏剧人生

(1)负责人:田颖

(2)任务:负责各班话剧质量,审查话剧剧本。

3月14日上交剧本,并在审核通过后立即组织排练; 3月31日节目一审; 4月15日节目二审; 4月25日组织开幕式彩排

4月25日将晚会节目单报到学院并打印25份; 4月25日之前准备好主持人的形象设计及台词; 5月4日晚上之前准备好晚会所需的一切服装道具; 5月4日晚上之前联系好化妆人员。

3.小语种演讲比赛,翻译大赛

学习部负责 4.闭幕式:

(1)负责人:吴依檬

(2)任务(确定下来从下周 话剧剧本 排练 一审 二审 从今天往后排):

3月14日提交话剧稿进行审核,剧本通过后立即组织排练; 排练每周至少两次,3月31日进行第一次节目审核; 根据审核后建议改进节目,4月20日进行第二次节目审核; 4月29日前确定节目单 ; 4月29日晚完成一次正规彩排;

5月5日将晚会节目单报到学院并打印25份; 5月5日之前准备好主持人的形象设计及台词;

5月5日晚上之前准备好晚会所需的一切服装道具; 5月5日晚上之前联系好化妆人员。

资金预算 共 元

用 途 金额(单位:元)租用服装道具 演员化妆 印制传单 舞台背景布置 其他支出

十一. 晚会应急预案

1.停电应急方案:

(1)若晚会前停电,晚会最多推迟1小时即20:00举行,此间观众自由处理自己的时间;如果20:00仍没有正常供电,则由主持人宣布晚会改天举办。

(2)在晚会前半部分之间停电超过10分钟后由主持人宣布晚会改天重新举行;在晚会后半部分之间停电超过10分钟后由主持人宣布晚会闭幕。

(3)在停电期间,由节目组负责演员的组织与服装道具的看管工作;由礼仪组负责领导及来宾的服务工作;由商家组负责现场秩序的维持;由舞台组负责舞台、音箱设备、灯光设备等的看管。

(4)在主持人宣布晚会改天举办或闭幕后,按“附则”中“会后工作分工细则”清理会场。

2.灯光应急方案:

(1)四个照灯两个以内无法正常使用时,正常使用剩余照灯。

(2)四个照灯两个以上无法正常使用时,关闭所有照灯,打开教室第一排日光灯。3.节目应急方案:

(1)台上一个节目演出时,其后的两个节目在后台准备,前一节目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出演时,下一个节目即时跟进。

(2)任一节目在演出过程中发生失误或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时,由节目的领演人迅速组织演员重演此节目;若重演仍出现问题,则该节目立即退场,视具体情况决定其再次重

演或取消。

【太湖旅游节总体方案】 篇6

2005-8-17

一、太湖旅游节时间:9月3日—9月23日

二、活动内容:

(一)’2005中国长江三角洲国际旅游交易会暨无锡国际旅游商品、酒店用品博览会

时间:9月3日—9月5日

地点:无锡市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无锡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旅游局

承办单位:无锡市旅游局、无锡市旅游协会、广州固创展览策划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旅游局

活动内容:

⒈’2005中国长江三角洲国际旅游交易会暨首届无锡国际旅游商品、酒店用品博览会开幕式(方案另附)

时间:9月3日上午09:30

地点:无锡市体育会展中心广场

规模:3000人

⒉’2005中国长江三角洲旅游交易会暨无锡国际旅游商品、酒店用品博览会

时间:9月3日—9月5日

地点:无锡市国际会展中心

规模:300个标准展位、2000名客商、万名公众。全国100个城市(包括县级市),境外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埃及、日本、韩国、香港、澳门、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

(二)’2005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高峰论坛(详见方案)

时间:2005年9月3日下午

地点:无锡市湖滨饭店

指导单位: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协会

主办单位:无锡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旅游局、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组织

支持单位: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旅游局承办单位:无锡市旅游局

主题: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加快建设旅游强国----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的回顾和展望

参会城市:

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南通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湖州市、温州市、舟山市、金华市、黄山市、池州市、上饶市和景德镇市。

邀请参会城市:江苏其他城市;环渤海湾、珠三角部分城市旅游局长;友好合作城市旅游局长;境外旅游机构驻北京、上海办事处代表;中央电视台、省、市等新闻媒体。

与会代表:指导单位和各主办单位、支持单位领导、有关专家;各参会城市分管旅游的副市长和旅游局局长;长三角部分旅行社和景点景区负责人等。

主体报告部分:

1.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作“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的回顾和展望”主题报告

2.上海世博局代表作“世博会与长三角旅游”专题发言

3.杭州市代表作“休闲业与中国旅游”专题发言

4.南京市代表作“十运、奥运与区域旅游合作”的专题发言

5.国家旅游局领导作重要讲话

(三)“走进无锡,相约蠡湖”大型夜间文化旅游活动

时间:9月3日晚上19:30—21:30

地点:蠡湖新城(西蠡湖区域内)、蠡园

活动内容:由放歌蠡湖、怡情蠡湖、快乐蠡湖三个乐章组成的文艺演出、彩船巡游和大型焰火晚会。

(四)“创造新的历史文化遗产论坛”(详见方案)

时间:9月4日

地点:无锡太湖饭店

支持单位:中国旅游协会、江苏省旅游局、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单位:无锡市旅游局

承办单位:无锡灵山胜境文化园区管理委员会

协办单位:《中国旅游报》 《旅游中国》杂志社全国知名文化主题园区代表

论坛讨论内容:

1、世界遗产精神与景区发展探索

2、文化创新与景区(含主题公园)发展

3、策划创新与景区(含主题公园)发展

4、娱乐文化与景区(含主题公园)发展

5、旅游景区发展中的文化体验设计

6、模仿、创新与旅游景区竞争力

7、如何塑造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含特色化发展)

8、景区(含人文与自然)发展与地方文化的传承

9、缩微景观(人造景观)的创新发展

10、景区建设的精致化实践(即重视细节、重视文化、重视人文思想等)

11、主题公园选题、竞争与发展

12、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五)’2005无锡金秋太湖美食节暨第二届无锡厨师节

时间:9月12日--10月28日

地点:无锡国际饭店、南禅寺、崇安寺等

参展对象:无锡市(包括江阴市、宜兴市)旅游星级饭店、无锡市(包括江阴市、宜兴市)社会饭店、餐馆;无锡市(包括江阴市、宜兴市)企事业单位疗养院、食堂、招待所;无锡市(包括江阴市、宜兴市)烹饪院校;有志于烹饪工作的个人等

主办单位:无锡市旅游局、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无锡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无锡市烹饪协会

协办单位:无锡国际饭店、无锡市南禅寺文化商城管理处、无锡市崇安投资发展公司

承办单位:无锡市烹饪协会厨师长分会、无锡市瑞居酒店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江阴市烹饪协会、宜兴市烹饪协会、无锡市餐饮个私协会、无锡市商业技术学院

主要活动内容:

(一)、无锡市饭店品牌菜肴展评活动。

1、2005无锡金秋太湖美食节暨第二届无锡厨师节开幕式

2、无锡市饭店品牌菜肴展评活动

时间:2005年9月12日

地点:无锡国际饭店一楼宴会厅

内容:展示评定饭店品牌菜肴(热菜、点心),饭店品牌菜肴须以创新、改良、引进为主,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及销量的菜肴。

(二)南禅寺美食广场活动:9月29日-10月8日

1、中华风味小吃展,由南禅寺文化商城管理处组织举办。

2、名店名菜义卖会(由各酒店自愿展出,所得款项由义卖单位直接捐赠社会福利机构)

(三)崇安寺美食活动:10月上旬

组织无锡千名厨师“无锡厨德”宣誓活动。

(四)第二届无锡厨师节活动

1、时间:2005年10月27日-28日

2、地点:无锡国际饭店

3、主要内容:

(1)太湖船菜(以太湖资源为主料)、创新菜肴大赛及展示。

(2)太湖船菜资料收集整理;“太湖船菜”专题论坛。

(3)各式酒类、特色烹饪原料、调味品、绿色食品、各类酒店用品现场采供会。

(4)美食节表彰总结会,闭幕式。

(六)’2005无锡“二泉映月”大型艺术灯展

时间:9月16日—10月23日

地点:无锡市锡惠名胜区

主办单位:无锡市园林局、无锡市旅游局

承办单位:无锡市锡惠名胜区

主题:大型艺术灯展

(七)’2005无锡太湖中秋赏月烟花大会

时间:9月17日—9月19日19:00—22:00

地点: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太湖仙岛及其周围水域主办单位:无锡市园林管理局、无锡市旅游局

承办单位: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管理处

无锡市外事游船公司

无锡市太湖疗养院有限公司

整个活动分水上、岛上两个体系,道教、民俗、焰火三个部分。岛上活动以灵宵宫广场、月老祠金沙滩和仙岛牌坊广场为主要集散地,分别以道 教

活动和民俗活动为主题,把道教中的“和谐”与传统民俗中的“和谐”相结合,总体体现中国传统风俗与道教文化中“和谐”文化的自然融合,营造安乐、祥和、团圆、喜庆的过节氛围,突出共建和谐社会的主题。

水上活动:“龙游太湖”游船编队巡航活动。

岛上活动:“共庆佳节”市民仙岛赏月活动。

(八)太湖明珠•无锡----2005新丝路世界模特大赛

时间:9月10日—9月23日

地点:新体育中心

主办单位:无锡市旅游协会新丝路机构

承办单位:深圳市新世界集团江苏房地产有限公司

人文纪录片《追求》总体策划 篇7

一、目的意义

谈起追求,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

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中向往的目标与追求,也许这个追求很现实,或很空洞,但总是每人都有。即使整天喝的醉醺醺的失意者也曾有追求,至少为自己的追求努力过。然而,我们80后、90后的新一代的追求到底是什么呢?他们又怎样诠释着自己的追求、同时又是用怎样的方式去为自己的追求努力呢?

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关系、家庭环境的差异等。这些都影响

着人们的追求。然而我们抽出两个代表,来记录他们的追求。一位是身残志坚的创业大学生小王,另一位是某艺校的追星族小赵。本片完全以真实的记录去表现当代人的追求。给人们带来深层次的思考。

二、内容策划

本片属于人文类纪录片,拍摄者不参与主体活动。使用先与被拍摄者的接触、交友

等待熟悉了以后再拍摄的“交友拍摄”的方法。风格是“直接电影式”。

本片的片场设置在一个小时以内,最短设置在四十分钟长度。在内容方便多从细节刻画,真实的表现这两个人物内在。一

定要真实,同时要记录一些有意思的片段,不可一味地拍摄不顾时间,不顾重点。展现出两人物的追求。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其它任何人强加给你的都不是你的人生,而是别人的人生,所以要想知道人生为何,只有问问你自己的心,心之所至,就是你人生的方向,不要用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否则你永远是舞台上的舞者,用一生的时间去演绎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三、节目形式和看点

1)《追求》为一部人文纪录片,真实而自然。

片长设置在一个小时以内。除了在片头和结尾有音乐,其它部分为真实的记录同期声。

本片的音乐不必太过华丽,但要有深度,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深处的东西。

2)节目看点: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换句话说,人活着的理由是什么呢?是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出的问题,那么活着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给一个理由。一个疾病缠身的人来说,健康是最大的追求。一个急需用钱的人来说,金钱是最大的追求。一个孤独寂寞的人来说,爱情是最大的追求,一个什么都拥有的人,研发新产品是很大的追求。

其实我们要的很简单,我们要的只是幸福。幸福是什么,它没有具体的概念,也许是一种感觉,也许是精神,也许是物质,我觉得两者都不可少,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但是,精神上的富有,显得更重要。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意念是神奇的,只有精神富有,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四、组织实施

1、组织机构

由六名同学组成,三男三女。分工好策划与拍摄任(三

男三女是因为小王为女性,小赵为男性,更方便与本纪录

片的拍摄)

2、实施程序

1)由组织同学前往小王同学的生活环境,前五天与其一起

生活,适当帮助他工作。

2)由组织同学进行跟踪拍摄。

3)由组织同学前往追星族小赵的生活环境,前五天与其生

活在一起相互熟悉,拉近关系。

4)由组织同学进行跟踪拍摄

5)时间较长,给与两个月时间进行后期制作。

6)最后阶段进行纪录片的镜头补拍工作,以及修改工作,如果有不妥当支出,在进行补拍或者后期制作。

五、经费预算

此次拍摄的纪录片工作必须得到学校的支持,因为在很多硬

件或者是软件都需要学

校的配合。毕竟学生来花费大量时间,必须得到学校实习证明。当然拍摄纪录片的大部分花费还需要小组成员一起承担,剩

下的一部分向学校申请。

组织成员要本着节约的态度进行操作。

六、效果预测

片子由六位组织成员认真完成,可以在同学之间播放观看。

如果效果不错可拿去参

加一些作品比赛,可等到更多人的认可。

园林旅游总体规划调研提纲 篇8

1.给水工程资料

可利用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源量(也就是可利用水量,可开采量,水质情况)。

给水设施、管网现状图。管网分布、走向、管径、管材。标在图上。

水厂:水厂分布、规模、制水能力、供水能力、供水压力。供水水质情况。标在图上。地下水井数量,单井出水量。标在图上。

2.排水工程

排水设施现状图。标明污水处理厂分布、数量、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处理后水质。现状雨水及污水管网的分布、位置、管径、长度、高程,排出口位置。标在图上。泵站的分布、位置、数量、排水能力。标在图上。

3.防灾工程资料

河道的设防标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治理情况。

4.环境卫生工程资料

现有垃圾处理场、转运站、公共厕所等分布、数量、处理能力等情况。标在图上。

5.环境保护资料

现状大气、水体、噪音的环境质量状况。(监测表格、数据等)。

6.供电工程

电网系统现状图:电压等级、敷设方式、走向。变电所、配电所的数量、电压等级、容量、位置。标在图上。

7.供热工程

锅炉的分布与供热能力。标在图上。

地热、太阳能利用的可能性和开发前景。

能源供应:如燃煤、天然气或液化气等能源供应。

8.通信工程

现状邮政服务网点。

现有电话局、所的分布,交换机容量。电话线路走向。标在图上。

无线电通信基站数量与分布。标在图上。

有线电视广播线路分布状况,主干线走向、位置、敷设方式、管孔数。标在图上。

9.燃气工程

滨海旅游总体策划 篇9

时间:2009-5-5 20:58:37 浙江国际老人养生园区

总体策划方案(大 纲)

一、项目名称:浙江国际老人养生园区

二、项目地址: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

灵山风景区(周浦乡西侧、之江国家度假区南)

三、项目性质:集老年保健、养生、康复、医疗、度假、休闲、养老、学习、娱乐、福利为一体的公益性、慈善性、国际化大型老人生活社区。

四、项目背景:

1、根据市规划局初审、订可的“灵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灵山风景区内“西山景区”规划开发、建设杭州“夕阳红公园(度假村)”或大型游乐项目(利用停产石矿、水泥厂旧址)。而杭州目前正缺省级“浙江老年乐园”。

2、根据省、市老龄工作有关十一五计划,原“浙江老年关怀医院”急需扩建上千床位,二期工程正在选址,资金短缺上亿元。

3、“浙江老年大学”(杭州市区)“人满为患”,校舍供不应求,急需扩大数倍。开辟新校区是当务之急。

4、国家、省、市倡导的“以房养老”(倒按揭)养老方式,正由浙江省农行等单位积极推行,急需成片开发、储备上万名老年人养老、养生居所(生态、环保、宜居、宜寿、经济、实惠、安全)。以利杭州旧城区改造,拆迁、置换、地铁建设等工作顺利进行。

5、杭州旅游西进第一站即为“灵山风景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近年交通状况大大改观,但旅游、休闲、养生文化产业开发力度不大。规划保护区内(上塘村、下杨村、社井村等)尚有1500—5000亩土地资源可供开发都市农业、生态农庄、生态旅游休闲设施等。

6、英国莱曼国际投资集团公司有意在浙江、杭州某地选址投资开发一处超大型、国际化的老人公益、慈善、救助机构。

7、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周浦乡政府和当地民营企业家(天外天商贸旅游开发公司)热烈欢迎中、外各界华人联手开发灵山景区和“浙江国际老人养生园区”。

8、中国慈善总会全国“夕阳工程”首家试点单位已定在浙江杭州,将发展全国性连锁养老机构。对本园区发展十分有利(有望成为华东和浙江最大的旅游、异地养老基地)

五、项目建设条件:

某旅游名镇总体规划 篇10

1.规划综述

.....................................................................1 1.1.规划总论................................................................1 1.1.1.规划背景.........................................................1 1.1.2.规划依据.........................................................2 1.1.3.规划原则.........................................................2 1.1.4.规划目标........................................................33 1.1.5.规划编制内容.....................................................3 1.1.6.规划编制重点.....................................................4 1.1.7.规划编制程序.....................................................4 1.1.8.规划期限与范围...................................................5 1.2.XX 概况.................................................................5 1.2.1.基本情况.........................................................5 1.2.2.建制沿革.........................................................6 1.2.3.地形地貌.........................................................7 1.2.4.河流水系及地下水.................................................8 1.2.5.生物资源.........................................................8 1.2.6.风景资源.........................................................9 1.2.7.历史文化资源....................................................10 1.3.现状特征及发展条件分析.................................................12 1.3.1.区位............................................................12 1.3.2.行政区划........................................................12 1.3.3.人口............................................................12 1.3.4.经济产业........................................................13 1.3.5.土地利用........................................................14 1.3.6.社会配套........................................................14 1.3.7.市政基础设施....................................................15 1.3.8.发展资源分析....................................................15 1.3.9.SWOT 总结........................................................17 2.社会经济发展

................................................................2.1.发展动力分析...........................................................18 2.1.1.生态旅游........................................................18 2.1.2.生态农业........................................................18 2.2.性质与定位.............................................................18 2.2.1.发展定位........................................................18 2.2.2.镇域性质........................................................18 2.3.发展目标...............................................................19 2.3.1.战略目标........................................................19 2.3.2.经济发展目标....................................................19 2.3.3.社会发展目标....................................................20 2.4.发展战略...............................................................20

2.4.1.发展思路 ........................................................20 2.4.2.发展战略........................................................20 2.5.产业结构规划...........................................................21 2.5.1.产业发展现状....................................................21 2.5.2.产业结构调整路线................................................22 2.5.3.产业结构空间布局................................................23 2.5.4.资源发展导向....................................................24 2.6.旅游业发展.............................................................28 2.6.1.旅游资源及空间分布..............................................28 2.6.2.旅游产业发展现状................................................28 2.6.3.旅游产业发展预测................................................29 2.6.4.旅游产业发展思路................................................30 2.6.5.旅游度假类型....................................................30 2.7.工业发展...............................................................27 2.7.1.工业发展现状....................................................27 2.7.2.工业发展规划....................................................27 2.8.农林业发展.............................................................25 2.8.1.农林业发展现状..................................................25 2.8.2.农林业发展目标..................................................25 2.8.3.农林业发展战略..................................................26 2.8.4.农林业发展措施..................................................26 3.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3.1.镇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30 3.1.1.评价目的........................................................30 3.1.2.评价方法........................................................30 3.1.3.评价结果........................................................31 3.2.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31 3.2.1.人口特征及增长趋势..............................................31 3.2.2.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32 3.2.3.人口配置........................................................35 3.2.4.村镇用地规模管制................................................36 3.3.镇域村镇体系职能结构...................................................37 3.3.1.现状职能特征与类型..............................................37 3.3.2.职能等级划分....................................................37 3.3.3.职能类型确定....................................................38 3.3.4.职能结构........................................................38 3.3.5.村镇发展定位....................................................39 3.4.镇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39 3.4.1.现状等级........................................................39 3.4.2.规划等级........................................................40 3.5.镇域村镇体系空间分布结构...............................................41 3.5.1.发展目标........................................................41 3.5.2.城镇体系规划布局的原则与指导思想................................41 3.5.3.村落空间结构发展原则............................................42

3.5.4.镇域的村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42 3.6.镇域旅游规划...........................................................42 3.6.1.镇域旅游结构规划................................................42 3.6.2.镇域旅游线路规划................................................43 3.7.历史文化保护规划.......................................................44 3.7.1.历史文化遗产概述................................................44 3.7.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45 3.7.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路............................................45 3.7.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45

3.8.镇域基础设施及社会设施规划 .............................................46 3.8.1.镇域道路交通规划................................................46 3.8.2.镇域给水工程规划................................................47 3.8.3.镇域排水工程规划................................................49 3.8.4.镇域供电工程规划................................................49 3.8.5.镇域通信工程规划................................................50 3.8.6.镇域社会设施规划................................................51 3.9.镇域环保环卫规划.......................................................53 3.9.1.镇域环境保护规划................................................53 3.9.2.镇域环境卫生规划................................................55 3.10.镇域防灾规划...........................................................56 3.10.1.镇域防洪规划....................................................56 3.10.2.镇域防震规划....................................................56 3.10.3.镇域消防规划....................................................56 4.中心城镇

....................................................................56 4.1.现状分析...............................................................56 4.1.1.镇区建设现状分析................................................56 4.1.2.镇区用地现状分析................................................57 4.2.镇区性质与规模.........................................................59 4.2.1.镇区城镇性质....................................................59 4.2.2.镇区人口规模....................................................59 4.2.3.镇区用地规模....................................................59 4.3.镇区用地地形特征分析...................................................60 4.3.1.地形地貌:

......................................................60 4.3.2.山水与镇区关系:

................................................60 4.4.镇区用地方向选择.......................................................60 4.4.1.镇区整体布局空间演变............................................60 4.4.2.城市用地工程评估................................................60 4.4.3.经济联系主要发展方向分析........................................61 4.4.4.城市用地潜力分析................................................62 4.4.5.用地方向及选址原则..............................................62 4.4.6.用地发展方向比较................................................63 4.4.7.用地方向选择....................................................63 4.5.镇区布局原则及规划结构.................................................63 4.5.1.镇区布局原则....................................................63

4.5.2.镇区规划结构 ....................................................64 4.5.3.镇区规划用地指标及平衡表........................................64 4.6.镇区用地布局...........................................................65 4.6.1.居住用地布局....................................................65 4.6.2.公共设施用地布局................................................66 4.6.3.生产设施用地布局................................................68 4.6.4.仓储用地布局....................................................68 4.6.5.对外交通用地布局................................................68 4.6.6.道路广场用地....................................................68 4.6.7.工程设施用地....................................................69 4.6.8.绿地............................................................69 4.7.镇区综合交通规划.......................................................69 4.7.1.镇区对外交通规划................................................69 4.7.2.镇区道路广场规划................................................70 4.8.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73 4.8.1.镇区绿地系统规划................................................73 4.8.2.镇区景观规划....................................................74 4.9.镇区基础设施规划.......................................................76 4.9.1.给水工程规划....................................................76 4.9.2.排水工程规划....................................................77 4.9.3.电力工程规划....................................................78 4.9.4.通信工程规划....................................................79 4.9.5.燃气、供热工程规划..............................................80 4.9.6.管线综合规划....................................................81 4.10.镇区环保环卫规划......................................................82 4.10.1.环境保护规划....................................................82 4.10.2.环境卫生规划....................................................83 4.11.镇区综合防灾规划......................................................83 4.11.1.防洪规划........................................................83 4.11.2.消防规划........................................................83 4.11.3.抗震防灾规划....................................................84 5.规划控制与实施

..............................................................84 5.1.土地管理属性控制分类...................................................85 5.2.建设强度控制...........................................................85 5.2.1.建设强度管制区划................................................85 5.2.2.建设强度控制....................................................85 5.2.3.绿地率..........................................................86 5.3.建筑风貌控制...........................................................86 5.3.1.建筑后退红线....................................................86 5.3.2.建筑高度控制....................................................86 5.3.3.建筑色彩........................................................87 5.4.近期建设...............................................................87 5.4.1.规划期限与规模..................................................87 5.4.2.近期建设指导思想................................................88

5.4.3.近期建设目标 ....................................................88 5.4.4.产业引导规划....................................................88 5.4.5.近期建设项目....................................................88 5.4.6.镇区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91 5.5.远景构想...............................................................92 5.5.1.XX 规划远景规划目标..............................................92 5.5.2.远景发展规模....................................................92 5.5.3.远景用地发展方向................................................92 5.5.4.布局主导原则....................................................93 5.5.5.城市布局结构....................................................93 5.6.村庄建设及发展指引.....................................................93 5.6.1.村庄建设指引....................................................93 5.6.2.村容村貌整治引导................................................93 5.6.3.村庄发展指引....................................................94 5.7.规划管理、产业政策与规划实施...........................................94 5.7.1.规划管理........................................................94 5.7.2.产业政策........................................................95 5.7.3.规划实施建议....................................................96

1.规划综述 1.1.规划总论 1.1.1.规划背景 1.1.1.1 XX 县发展目标与战略的重大调整 《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通过专家评审论证,确定了 XX 作为东部经济区中心的战略地位,指明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改变了现有铁矿资源型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转型。要求其成为能够承接东部区域人口,集聚旅游服务产业,带动东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

1.1.1.2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统筹与协调 由于 XX 境内社河属于大伙房水库浑河水系的支流之一,并且距离大伙房水库比较近,区域水源地保护对其提出了要求;XX 作为沈阳东部生态屏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建设也对其提出了需求。

1.1.1.3 区域旅游地位提升所带来的变化 镇域空间格局和经济格局随三块石在区域旅游大系统中地位的提升而发生了变化。2004年国家林业局以林场[2004]217号文件批准建立XX三块石国家级森林公园;2005 年三块石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两年来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三块石的地位日趋上升,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XX 镇全镇的空间格局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变化。

1.1.1.4 上版规划已经不能指导建设 XX 镇曾于 2004 年编制过总体规划,但只是镇区的用地方案,而且未经审批。2004年以来 XX 镇发展的需求和政府发展计划的变化给 XX 镇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规划已经不能指导建设。镇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规划的指引。

1.1.1.5 交通格局的支撑 县域交通规划确定沈新高速从镇内通过,抚金线、沈通线升级,确立了镇区交通节点的地位,奠定了旅游发展的基础。

1.1.1.6 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近年来,四道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傲牛村、佟庄子村、王家村、XX 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五龙村、彰党村、李家村、馒首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北沟村被评为沼

气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成为热点,与此同时,2004 年 XX 镇实施了村屯合并政策,各村庄的发展需要规划的指引。切实落实农村政策,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结合XX 镇发展,都迫切需要规划的引导。

1.1.2.规划依据 1.1.2.1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00]36 号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防洪标准》(GB 50201—9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 号)《XX 县社会经济统计提要》(1996~2005)

《XX 镇“十一五规划纲要”》 1.1.2.2 参考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

《XX 县志》和 XX 镇有关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XX 镇 2006 年政府工作报告》 《XX 镇 2007 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 1.1.3.规划原则  区域统筹原则:以区域观统揽全局,调整发展目标与策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以三块石为核心,整合周边区域与镇域内旅游资源,提升区域旅游的地位与作用。

 特色性原则:以旅游业为主导,突出生态特色,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网络型旅游接待基地,提高综合竞争力。

 生态保护原则:严格按照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政策,控制林木砍伐,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型产业。

 镇区建设与山水融合原则:结合镇区周边山体、河流,塑造山水城镇特色,提升镇区的品牌认知度、形象影响力、文化凝聚力和游客满意度,从而提高城镇的竞争力。

 村庄发展与生产结合原则:结合镇域内村庄规模普遍大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的前提下,强调村庄发展围绕生产,与生产结合。

1.1.4.规划目标 发展镇域经济,解决农村问题;生态环保立镇,提高农业科技;旅游产业主导,度假休闲服务;合理布局城镇,延续发展演变规律;创建特色风貌,加强控制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目的。

1.1.4.1 产业结构调整 XX 镇长期依赖第一产业,近年来镇域经济发展有赖于铁采掘业,随着铁资源含量的逐渐减少,镇域经济需要切入新的增长点,如何调整产业结构,面对经济转型,确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已迫在眉睫。

XX 位于 XX 县东部山区,要确定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找出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城镇发展道路。

1.1.4.2 根据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控制建设用地 XX 镇人口与用地规模不大,经济上对周边城镇缺乏吸引。面对《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等上级规划对 XX 提出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强镇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环境,吸引产业投资,升级城镇居住品质,这都要求科学合理地适当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1.4.3 精心设计小城镇特色品牌 XX 属 XX 县林业大镇,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增加镇区就业机会,美化镇区环境。因此镇区规划需要塑造特色景观环境,打造绿色与文化城镇品牌,并与镇域产业结构转型目标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提高城镇竞争力。

1.1.5.规划编制内容 研究镇域城镇体系,重新确定区域定位,指出镇域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 预测各发展阶段镇域城市化水平;

 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 确定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村镇的布局空间结构。

在新的发展思路下,重新确定城镇定位,指出镇区未来的用地发展方向,调整用地布局,寻找新的发展形式:

 合理安排城镇用地功能结构,调整完善城镇用地功能布局;  完善城镇路网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突出镇区在区域的交通位置和在旅游接待方面的功能以及在整个镇域的地位,打造以旅游为载体的东部生长点。

1.1.6.规划编制重点 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重新对镇域进行定位,调整发展目标,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在镇域及区域范围内统筹经济发展要素,调整产业结构,划定产业发展分区,并制定各产业发展规划。

 从 XX 镇镇域乃至 XX 县整个东部地区的角度分析研究镇区的发展规模,论证新区的发展方向,正确处理镇区对外交通与镇区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各项用地布局。

 制定土地管理、建设强度、建筑风貌控制,近、远期发展等多方面的规划控制与实施手段,有效引导镇域发展与镇区建设。

 对各村庄进行合理的发展定位,在有效的服务半径内安排各项社会配套设施,提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方针。

1.1.7.规划编制程序

基础资料收集

现状调查研究

现状调研

物质环境

经济社会

现状综合分析研究 城镇发性质与规模预测 用地现状

用地评价

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城镇发展条件分析、技术经济论证 规划目标制定、主要指标拟定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 确定规划区范围 市县域镇域

城镇自然及

城镇社会

城镇建筑及

环境及

相关规划

市政计划

基础资料

历史资料

经济资料

公用设施资料

其它资料

资料

法规资料

1.1.8.规划期限与范围 1.1.8.1 规划期限近期规划年限为 2007~2010 年,远期则为 2011~2020 年。

1.1.8.2 规划范围 规划区为 XX 镇行政范围,总面积 363km2 ;镇区规划范围 2.55km 2 ;镇区建设控制区 1.56km2。

1.2.XX 概况 1.2.1.基本情况 XX 镇位于辽宁省 XX 县的东南部。南与马圈子乡一岭相隔,北、西与上马乡相邻,东与汤图乡接壤。该镇距 XX 市 45km,距石文镇 20km。沈通线和抚金线从镇内穿过,2007 年 01 月经过专家评审的《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年)》中确定为 XX县东部中心。2006 年辖区面积 363km2,辖 13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屯,1 个居委会,是 XX 县面积第二大的镇。2006 年底镇域内总人口为 17581 人,国内生产总值 38088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4900 元,在 XX 县 11 个农村镇(不含石文镇)中排名第二。随着已探明铁矿储量的日趋减少,三块石地位和知名度的提升,铁矿产业将逐步被旅游产业替代。XX 属于农业与资源型经济形态,受地形与气候等条件限制,其产业总量较低。

门头沟区位图

斋堂镇区位图

门头沟区位图

斋堂镇区位图

总体规划 原规划方案审视

相似城镇比照

理论模式应用

制定规划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

各专项规划

方案修改完善 方案评选 方案评比会、确定优选方案、领导与专家评审 正式成果 图纸、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集 规划上报、审批 进入详细规划阶段 审 批

1.2.2.建制沿革 XX 发展历史悠久,由于战争的缘故历史无法考究,其近、现代建制沿革总结如下:

东北沦陷期间,受伪奉天省兴京县(新宾县)管辖,为兴京县第六区,区公所设在腰堡村。其中三家子、佟庄子、馒首 3 个自然屯归龙图(马圈子)村管辖。伪警察署先设在腰堡,后迁到郑家堡子,再迁至五龙口村。

解放战争期间,郑家堡子、五龙口以南为解放区,建有中共五龙区委,受中共XX 县委领导,1948 年 10 月,五龙地区全部解放。五龙区政府设在五龙口,下辖 11个村。即:佟庄子(包括馒首、三家子)、郑家堡子、前安、XX、同安、南彰党、腰堡、五龙口、王家店、李家堡子、傲牛堡子。

1953 年五龙区政府由五龙口迁到南彰党,1945 年由南彰党迁到 XX。

1956 年农村合作化进入高级阶段,实行一乡一社,五龙地区成为一个乡,即 XX乡,并成立“五六一一社”,乡、社址设在 XX 村。管辖范围:北至温道,南至李家堡子,共辖 18 个行政村。

1956 年 8 月,随五龙区划归本溪县,1957 年秋,又划为 XX 市辖,并与抚南区合并。

1958 年 10 月,五龙地区成立红旗人民公社,社址设在萝卜坎沟(今市郊区碾盘乡萝卜坎村)。所辖范围北至龙凤、榆林、东洲,南到马圈子,由露天区管辖。公社下设员工、XX 两个管理区,27 个作业区。1959 年,作业区改为大队,有:XX、王家店、腰堡、郑家、五龙、傲牛、佟庄、前安、同安、下马古、四家子、上马古、彰党、温道、马圈子、员工、东洲、搭连、万新、榆林、南花园、千金、碾盘、关口、塔二丈、郎士、唐力 27 个大队。1959 年 8 月,分出兰山农场由市郊区联社直接领导。1960年 7 月,经市经贸农场安置在郑家北沟的山东省金乡县“支边”户,成立北沟大队。

1961 年 4 月,公社体制划小,红旗人民公社划分为马圈子、五龙、碾盘 3 个公社。五龙公社社址设在 XX。下辖 16 个大队:XX、同安、前安、郑家、北沟、佟庄、彰党、下马古、四家子、温道、上马古、五龙、傲牛、腰堡、王家店、台沟大队。1961年 7 月,划出郑家、佟庄两个大队(包括三家子、馒首村)为 XX 市财贸市场,1961年 10 月,市财贸市场撤销,划出的两个大队,又划回五龙公社。

1962 年 3 月,公社体制再次划小,由五龙公社划出四家子、温道、台沟、上马古、下马古 5 个大队成立上马公社。五龙公社本境又分出李家、梨树、四道、上古、下古、馒首、三家子 7 个大队。至此,五龙公社下辖 18 个大队:XX、前安、同安、彰党(今南彰党)、前安、郑家、北沟、三家子、佟庄子、馒首、下古、腰堡、上古、五龙、傲牛、梨树、四道、王家店大队。

1976 年 3 月,划出南彰党所属二道沟,八盘炉两个生产队成立五龙公社“五七“农场。同年春,XX 县在腰堡修建水库,上古大队为水淹区,全部动迁到上马公社和五龙公社各大队,上古大队撤消。

1979 年 3 月,“五七”农场撤消,二道改为生产大队,八盘炉隶属二道大队。1979 年 12 月,王家大队所属东台沟生产队、南彰党大队所属长砬子生产队划出,成立大队。至此,五龙公社下辖 20 个大队。

1981 年又分出八盘炉、炮手、夏家、梨树沟、矫家 5 个的大队,五龙公社下辖25 个大队。

1983 年 10 月政社分设,建立五龙乡。

1985 年 4 月批准建镇,五龙乡改为 XX 镇,下辖 25 个村民委员会,65 个村民小组,28 个自然村。

2006 合村并屯,下辖 13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屯,1 个居委会。

1.2.3.地形地貌 地貌总体地势呈南高北低,依据境内地貌成因的主次关系及形态上的特征,全镇构造划分为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两种成因类型,高丘陵、河谷一级阶地、河漫滩三种形态亚区。

XX 境内多山,山系属长白山系。镇内多为高丘陵,平均海拔 200~300m,最高峰海拔标高在 1131m,位于三块石花岗岩体一带,表现出山势陡峭、险峰林立,构成奇特的地质景观。局部切割深度可达 300~500m,一般切割深度<100m,“U”型谷和“V”型谷发育。岩石由太古宙鞍山群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角闪(或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和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组成。

河谷一级阶地主要分布在社河两岸,阶地范围较大,阶面开阔平坦,宽度一般为1~3km,微向河床倾斜,前缘比河床高 2~3m。具有双层结构特征,上部为亚粘土和亚砂土;下部为砂砾土和卵石。

河漫滩在社河中发育,宽度各处不一,最宽一般不超过 1km,由砂砾和卵石等组成。

社河河谷有小片山间平川谷地。村庄大多散布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沟谷中及台地上。镇区为山间盆地,海拔在 196m 上下浮动。

1.2.4.河流水系及地下水 1.2.4.1 河流水系 境内地表水均属浑河水系,浑河支流社河为镇域内最主要的河流,由两条支流即五龙河和三家子河组成,自南向北贯穿全境,终汇于大伙房水库。

社河全长 43km,其中 XX 境内长约 31km。流域总面积 468.4 km2,其中 XX 境内流域面积 240km2。平均宽度 20m。社河河道平均比降 8.07‰,最大流量 1220m 3 /s。

规划区有两座水库:三家子河的前安水库(集雨面积 4.23km2,重现期 50 年,总库容 118 万 m3)和五龙河的腰堡水库(集雨面积 139km 2,重现期 50 年,总库容 1628万 m3)。两座水库控制面积 143.6km 2,占社河流域总面积的 30.6%。均为县水务局管。

1.2.4.2 地下水 冲积层主要由社河从郑家到上马的台沟。地域比较开阔,一面平坦,宽度一般为1~3km,表层多为亚粘土或亚砂含砾。厚度一般在 2~6m,地下水埋藏深在 1~4m,单井开采量每日为 20~1500t。

社河支流沿岸河谷冲积层的地下水,是地表水下渗而形成的,直接受地表径流的影响。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在社河中度切割的低山丘陵区,单井涌水量每日在20~50t。水质为小于 0.5g/L 的低矿化水,适于饮用。

1.2.5.生物资源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主要有狐、貉、獾、狍等兽类 32 种,鸟类 119 种。其中狐、天鹅、鸳鸯、苍鹰、秃鹫等 23 种鸟类,为省级二类保护动物。

植物资源主要包括中草药和蜜源植物。中药材 226 科 587 种,蕴藏量约 11000t,年可采量达 3000t,主要有五味子、草乌、人参、黄芪、细辛、辽五味、贝母、桔梗、合欢等。蜜源植物多达 110 多种,主要有:紫苜蓿、椴树、向日葵、荞麦、紫穗槐等。

野生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山野菜、野果子、食用菌、编织条材等约 45 种。1998~2005 年,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在全镇 24 个各具优势的村集中建起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和畜禽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

1.2.6.风景资源 1.2.6.1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地处 XX 东南52km 处的XX 县 XX镇佟庄子村和汤图满族自治乡长垄地村境内,东与新宾满族自治县接壤,南与马圈子乡一岭之隔,西部和北部与上马乡相连。平均海拔 600m,有 112 座山峰,主峰海拔 1131m,面积 100km2。园区森林覆盖率高达 98.1%,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有 1500 多种,主要景点有鸽子洞、比丘洞、神龟出潭、白龙潭瀑布、鬼见愁、仙人台、大小三块石、不老泉、辽东第一泉、抗联遗址等,形成了奇峰、幻洞、秀水浑然一体的天色风景区。

三块石景区一年四季景色怡人。春天,野谷山花满壑,布谷声声;夏天,嘉木秀荫葱郁,泉水叮咚;秋天,满山红叶尽染,飞霞霁虹;冬天,白雪倚地拍空,素裹乾坤。且因在高山之巅有三块巨石相依拥矗、昂然剑立而扬名。并以“天然特种基因库”、“动物王国”、“北方温带雨林”、“中国地方名山”和“三石天下清”著称。

1.2.6.2 佟庄子农庄园 佟庄子农庄坐落在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区内,地域面积 27.45km2,盛产大豆、玉米、水稻、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等地方土特产品。森林覆盖率高达 92%,是 XX县重点的生态建设村。

佟庄子农庄依托春赏一岭野花、夏游青山绿水、秋观漫山红叶、冬吟白雪银驰的四季旅游项目,形成了以山野菜、全羊汤、杀猪菜等为主的特色农庄旅游饮食文化。为游客提供品种齐全的农家小菜,住着农家小院大火炕,体验着古朴的关东民俗风情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挖掘出自己特色的娱乐服务,围篝火、放礼花、唱卡拉 OK、地道的东北二人转等。农庄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村容村貌先进村、XX 市文明村、小康建设示范村、精神文明共建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2002 年被列为辽宁省八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2005 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1.2.6.3 小鹿沟风景区 小鹿沟风景区位于郑家村西侧山谷地带,三面环山,原为小鹿沟自然屯所在地,05~06 年村庄整体动迁,欲修 18m 高佛体一座,配建星级宾馆,与西侧的前安水库

共同组成小鹿沟度假村的主体。小鹿沟风景区山水相宜,注入鲜活的佛教文化,兼有自然和文化的双重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被列入 XX 县“四点一线”黄金游线的重要一点。

1.2.6.4 腰堡水库风景区 腰堡水库渡假村位于 XX 镇腰堡村,距 XX 市区 42km。它南对昂首欲鸣的凤凰山,北对高耸巍峨的卧佛山,东靠山崖峻峭的老虎洞,西面则环绕着传说中的卧龙山脉。集雨面积 139km2,重现期 50 年,总库容 1628 万 m 3。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四季温度均比市区低 5~60 C,不仅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源,也是夏季的避暑佳地。

1.2.6.5 卧佛山 卧佛山由一尊巨佛而得名,其坐落于XX县XX镇腰堡水库度假村,此山坐西朝东,佛体头南足北,佛像慈祥地仰卧在 XX 县 XX 镇腰堡水库度假村旁。

卧佛山庄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四季如画。

1.2.7.历史文化资源 1.2.7.1 汉代长城 汉武帝时加强统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修筑北部长城,《史记·朝鲜列传》载,“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这里所说的“辽东故塞”,即指燕秦辽东长城。

辽东东段山墙首先是由 XX 开始修筑的,边墙在 XX 境内由北向东南方向延伸,越过浑河后,过兰山,转向东南过 XX 县上马乡,边墙在上马乡西古家村西山向东通过上马古、下马古,过戴家山、前楼,然后折向东过公路,经城墙砬子,南下过 XX 镇四道村,到王家村。边墙分成两条路线分别向南、东延续。

1.2.7.2 XX 墓群 XX 墓群位于 XX 县 XX 镇 XX 村东 2km 腰堡山南坡。1976 年 4 月,XX 市博物馆整理了 5 座墓葬,均为小型石筑单室封土墓。XX 墓同前屯高句丽墓在墓室结构、随葬品等方面很相似,年代亦相当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2.7.3 山城及墩台(1)南彰党山城

位于 XX 镇南彰党村东北 300m 山岗。山城东北西三面连群山,南临狭长沟谷。山城呈椭圆形,依山脊构筑。城内遗存有素面布纹黑灰瓦,辽代瓷器残片等。据考证该城约为唐——辽时期,占地 500m2。

(2)烈士墓山城 山城位于 XX 村北 100m 处,高约 40m 的山梁上,山梁呈东西走向。山城已被辟为烈士墓地,城址平面呈长方形,辟有南门。城外有一周城壕,山城为高句丽山城,现保存较好。山城占地 1000 m2。

(3)

同安山城 位于同安村东 500m 的开阔狭长的沟川,至城北分为两条岔沟。南沟名为豆子沟,北沟名为歪脖沟。城址发现城墙、水井、瞭望台及少量金元缸胎瓷片。其为高句丽山城,占地 3800 m2。

(4)傲牛墩台 位于傲牛村西 600m 处的顶峰,名曰高丽城子。墩台利用自然山体略加修整而成,并有环绕其一圈的马道。该墩台为高句丽墩台,占地 500 m2。

(5)四道墩台 位于四道村北 200m 处的墩台山上。墩台距地表高约 40m,用土石堆筑,顶部为方形。墩台保存较好,墩台山周围有夹砂红褐陶片等暴露地表。墩台年代不详,占地面积 500 m2。

(6)五龙烽火台 位于五龙村西 300m 名曰南台子的高土堆上。墩台顶部为方形,高约 5m。墩台为土堆筑,外面镶砌石块青砖。墩台为明代,占地 400 m2。

1.2.7.4 其他遗址 XX 镇拥有的历史遗址还有:馒首的太清宫、金蟾井、狐仙洞、三块石洞、必修洞、老虎洞、石门沟、土烟囱,XX 的聚玄寺,五龙、傲牛的烽火台即与高句丽打仗时的瞭望塔。

1.3.现状特征及发展条件分析 1.3.1.区位 1.3.1.1 地理交通区位 XX 镇位于 XX 县东南,南与马圈子乡一岭相隔,北、西与上马乡相邻,东与汤图满族乡接壤。

距 XX 市 45km,距石文镇约 20km,省级公路沈通线、市级公路抚金线贯穿全镇,连通了 XX 与外界的关系,奠定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

1.3.1.2 经济区位 辽宁省东部水源涵养林区。位于辽中城市群内圈层,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将带动XX 经济快速增长。是东部经济区中心。

1.3.1.3 旅游区位 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旅游重要节点,生态旅游与历史仿古旅游线枢纽。XX 县外圈经济发展带重要的组成部分,XX 县精品旅游线上重要的一点。

1.3.2.行政区划 辖 13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屯,1 个居委会。2004 年村屯合并以来,自然屯在行政上归行政村管辖,但是经济仍然独立。

表 表 1.1

现状村屯一览表

1.3.3.人口 1.3.3.1 人口分布 人口主要沿抚金线和沈通线分布,村庄大多散布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沟谷中及台地上。

1.3.3.2 人口规模 XX 镇域常住户籍总人口为 17581 人。千人以上村落比较多。

1.3.3.3 劳动力 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大,在规划期内维持劳动力总量平衡。规划期末老龄化加速。

1.3.3.4 人口素质 行政村名称 所辖屯名称 馒首

佟庄 三家子、鸽子洞 郑家 北沟 前安

XX

同安

彰党 长砾沟、二道、八盘炉 王家 台沟 四道

五龙

傲牛 梨树、梨树沟、矫家街 李家 夏家、炮手 腰堡 下古

人口素质比较低,大部分处于初中文化水平。

1.3.3.5 人口职业构成 人口职业种类比较单一,从事一产人数多,镇域经济结构不健全。

1.3.4.经济产业 1.3.4.1 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上升速度快,2006 年最高,主要是由于铁矿开采量的增长,依据铁资源含量调查及其经济增长规律,铁矿未来发展潜力不大。

1.3.4.2 财政及人均收入 财政收入上升速度明显;人均实际收入偏低,铁矿只是带动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范围的解决人口就业。

1.3.4.3 三产发展特征 一产——农业经济不发达,人均耕地少,林业发展潜力大。

二产——铁矿开发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潜力小。

三产——三块石尚未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前景广阔。

图 图 1.1

人口年龄结构饼图

0-1822%19-4543%46-6025%60以上10%0-1819-4546-6060以上图 图 1.2

人口职业分类比例图

镇域人口职业分类比例图71%1%2%3%4%4%11%4%农 业 劳 动工

业手

业基

建行 政 管 理商 业 服 务交通、运输邮

电农 田 水 利公 用 事 业文 教 卫 生金 融 财 政其

他表 表 1.3

近近10 年财政收入变化表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90***2 ***505001000***030001 2 3 4 5 6 7 8 9 10年 份 财政收入(万元)表 表 1.2

近近10 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表

近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表0500010000******00001 2 3 4 5 6 7 8 9 10 11年份地区生产总值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产业结构特征:自 2001 年罕王落户 XX 以来,一产、三产变化规律加强,工业产值上升速度加快,2006 年达到峰值。2006 年三产产值比例:17:65:18。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在 45%上下波动,2000 年和 2006 年出现峰值。三产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未显现上升趋势。整体经济结构不成熟。

1.3.5.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总面积大;耕地少且分布分散;耕地分布特征与人口分布特征一致,大多散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沟谷中及台地上。

上一篇:学校保卫处工作总结下一篇:5s及安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