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共14篇)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1

郑州大学(简称甲方):

定向单位(简称乙方):

研 究 生(简称丙方):

一、应乙方要求,甲方同意接受乙方定向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丙方录取通知书由甲方发出,培养工作由甲方负责。

二、学制:甲方培养丙方实行以3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三、培养要求:丙方被录取后,甲方按照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培养。

四、丙方在甲方学习期间,其工资关系不转入甲方。不享受甲方提供的硕士研究生助研奖学金。

五、丙方在甲方学习期间,应认真执行国家及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按照甲方培养方案及乙方要求完成学业,毕业后由乙方负责安排工作。如因休学、退学、开除学籍或其他原因中止学习,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处理。

六、培养工作结束,甲方负责将丙方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档案材料等,直接寄至乙方。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由乙方转交丙方。

七、甲、乙、丙三方应按本协议规定执行,如不执行本协议,由当事方承担全部责任。

八、本协议内容如与国家相关规定相抵触,经三方协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九、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丙方签名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2

作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已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南通大学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统筹协调并积极筹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办法, 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一、创新教育组织机构, 科学指导培养实施

2014年, 国务院发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通江达海的教育之乡南通将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 提出了2020年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学历指标, 普通初中、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2020年目标分别为12%和30%。在此政策推动下, 南通大学紧密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 与南通市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培养, 全面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15年11月, 南通大学正式成立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由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教学及教师教育学院的副校长担任主任委员, 由研究生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培养单位及南通市教育系统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 委员会于教师教育学院设置秘书处为日常办事机构。此举整合南通大学、南通市教育局和基层学校等多方教育资源, 建立和形成了“高校—政府—行业”这一特色工作机制, 明确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责任主体, 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南通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 是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 负责指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和方案的审定、培养过程的开展、培养质量的评价等系列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确定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和招生录取工作方案, 指导教育硕士招生录取工作;及时分析报考和录取教育硕士的生源情况, 为下一年度招生宣传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组织相关学科赴国内多所高校调研, 科学制定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推进教育硕士案例教学和课程、教材建设, 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协调教育硕士培养实践基地建设, 规范基地导师遴选标准和程序, 确保教育硕士培养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评价, 完善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健全实践培养机制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培养单位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 调研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 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和各专业的学科特点, 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通大学严格按照培养方案中制定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育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的内容, 进行人才培养,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目标中的各项具体要求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得以落实。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旨在培养研究生的教育职业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需要, 以及教师职业和专业发展的实践需要, 突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实用性、服务基础教育教学的特点, 较好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重视教材选用与建设。理论课教材本着优先选用获奖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教材的选用, 推荐本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教材、教研资料等。统一规范课程教学大纲, 按照大纲内容和要求精心编写课程教案和教学案例。严格遵守教学规范、组织教学实施, 各类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情况运行良好。

南通大学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遵循“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专业实践与论文撰写”相结合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探索并试行“五教”模式。“五教”是指“见教”“助教”“试教”“实教”“研教”。“见教”是指第一学期安排集中观摩优秀教学案例, 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流程和要求;“助教”是指第二学期研究生到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 将之前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助教工作之中;“试教”是指研究生在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导师的指导下备课、尝试教学, 这些过程联合培养导师全程参与, 密切指导;“实教”阶段研究生可以独立备课、上课, 联合培养导师对研究生的备课进行严格把关, 定期随堂听课并及时加以指导;“研教”是研究生对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 强调理论学习与基础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验相结合, 与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 促使研究生主动发现和思考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仔细分析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而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

三、推进培养基地遴选, 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联合培养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 是实现校政企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 突出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推动高校教育理念转变、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这一培养模式在美国称为“城市驻校教师模式”, 对于增强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 优化实践学习环境, 实现教师教育职前与入职一体化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南通大学根据国家系列文件精神的要求, 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 共同完成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学校的遴选、挂牌工作, 首批共遴选优质联合培养基地学校13所。建立健全培养基地科学的管理体系, 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出台《南通大学关于建立首批联合培养教育硕士基地学校的实施办法》, 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推动培养基地科学化管理。学校主动加强与培养基地的情感联系、沟通与交流, 保持基础信息对称, 消除彼此之间的各种障碍和隔膜, 建立跨高校、跨行业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情感交流机制和文化融合机制。

在建设培养基地的同时, 南通大学大力推行校内外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度, 以校内导师为主, 重视发挥基地导师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校内导师和基地导师组成导师组, 专职与兼职结合, 理论与实践互补, 建立结构合理、双向驱动联合培养机制, 为保障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导师”制度一方面可以避免教育硕士培养中较常见的学术化倾向, 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以实践性为核心的教学指导, 改变死读书本知识或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方式。校内导师指导研究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撰写科研论文等方式了解学科研究前沿动态, 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地导师长期工作在基层教学一线, 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造诣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享有较高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指导。南通大学首批聘任的26名联合培养导师队伍中, 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小学语文学科方向的李吉林老师、南通市启秀中学的中学数学学科方向的李庾南老师2人, 特级教师6人, 高级教师22人。

南通大学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时间虽然不长, 但在前期培养工作的准备和之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身先士卒、勇于实践。针对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后, 学校将重点围绕改革招考模式, 吸引优质生源;整合招生领域, 优化管理机制;建立专项经费保障制度, 推进课程和案例教学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探索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监控评价体系, 全面提升培养质量等方面推进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执行与落实。

摘要:2014年南通大学增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从管理及保障体制建立、实践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和实践机制完善等方面, 介绍了南通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经验并进行深入探析, 对规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子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5) :62-66.

[2]樊华强.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 (12) :70-74.

[3]黄正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4.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3

【关键词】 SWOT;广西大学MBA;培养模式;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2

广西大学于2000年取得MBA教育的办学资格,是全国第四批MBA培养院校之一,也是广西第一所取得MBA办学资格的学校。广西大学MBA项目自开办起,就明确了“立足广西,面向西部,辐射东盟各国,为广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项目定位,办学十五年来,先后招收了近3000名国家学历学位MBA学员,学员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广西本土学员占70.7%。

一、“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是一种包括分析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实际上是将对组织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方法和工具,主要应用于对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组织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组织的可能影响上。在分析時,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

尽管我国MBA教育目前还是由高等教育院校承办,属于教育类公共产品,但是它的办学市场竞争态势不亚于企业间的竞争,如办学特色差异化、优质生源的争取、师资力量的选择、参与国际MBA认证等等都足以说明MBA教育已不同于普通研究生教育,带有较为明显的市场化特征。故本文借用SWOT分析方法对广西大学MBA教育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整体提出该校MBA培养模式优化的路径。

二、广西大学MBA教育现状“SWOT”分析

广西地处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知识型人才相对匮乏,对于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高等教育资源整体上有限,满足MBA教育的师资严重短缺,导致广西大学MBA教育发展缓慢。广西大学MBA教育办学十五年来,立足于现有资源,不断对发展战略、培养目标等进行凝练,在招生推广、师资遴选和培训、课程设计、就业指导等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

(一)优势(S)分析

1.广西唯一一所211高校,办学历史较久,教学资源较广西区内其它三所MBA院校丰富。

2.地处西部地区,较其它东部院校有国家分数线上的优势,能吸引一批考分虽低,但极具MBA培养潜质的考生。

3.师资较为稳定,流动性小,一定程度保证了MBA教学的持续性。

4.生源较为稳定,广西本地考生占70.7%。

(二)劣势(W)分析

1.办学特色不突出,与其它MBA院校办学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表现为培养目标雷同、课程体系趋同等,品牌影响力不大。

2.整体师资力量薄弱,具有1年以上企业实战经验的师资较少,部分课程后备师资缺乏,企业导师制亟待建立。

3.部分课程教学偏理论化,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所占比重较小,案例库本土案例缺乏,案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缺乏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和科研体制不健全,不能真正起到以评促建的作用。

(三)机会(O)分析

1.广西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在动物生命科学、土木工程设计、法学、政治学、地缘经济学等学科方面的研究已有较为丰富的成果。MBA教育可以整合全校教学资源,办出具有广西大学特色的MBA教育。

2.南宁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广西大学可以利用该区域优势,同时结合学校中国——东盟研究院的研究特长,现已与泰国清迈大学合作办学,借此扩大合作对象范围,拓展合作办学深度。

3.全国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于各MBA培养院校的课程设计提出的指导性意见中,对课程内容和范围加以宏观指导,不再对课程名称和课时进行严格控制,这对广西大学MBA课程优化整合提供了良机。

4.学校和学院每年提供6个名额前往知名院校进行为期半年的英语封闭学习,对提高MBA师资的英语授课水平、开展纯英语教学提供了契机。

5.毕业校友近3000人,企业校友资源极为丰富。

6.由教育部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及全国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起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的中国高质量工商管理教育认证(以下简称“CAMBA”),该认证评价体系的设置切合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实际情况,为各校MBA教育质量改进指明了方向。

(四)威胁(T)分析

1.替代品增加。广西区内3所MBA院校、国内其它2所MBA院校在南宁的MBA移动课堂、国内知名院校在广西设立的EMBA以及高管培训项目等,一定程度上剥离了广西大学MBA生源。

2.竞争力渐弱。各MBA院校纷纷进行改革,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MBA教育市场,走差异化竞争战略,在培养目标设置、招生流程再造、课程模块整合、师资遴选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

三、应用“SWOT”分析——广西大学MBA教育培养模式优化

在组织适应性分析过程中,管理者应在确定内外部各种变量的基础上,采用杠杆效应、抑制性、脆弱性和问题性四个基本概念进行这一模式的分析,应用到本研究中应用的分析结果,即广西大学MBA教育培养模式优化路径。

(一)杠杆效应(优势+機会)。该效应产生于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相互一致和适应时,此时组织可以用自身内部优势撬起外部机会,使机会与优势充分结合并发挥出来。广西大学可借助其自身的优势和机会,在MBA教育培养模式优化方面有所突破:

1.在保持与实践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发挥学科优势,整合全校教学资源,力争在全球化、领导力开发、整合性、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企业的角色、责任和目标等方面开设更多课程、丰富课程内容。

2.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定期选派缺乏企业实战经验的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或参加企业案例教学培训班,并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核。

3.鼓励有条件的任课老师开设纯英语授课课程,让国际MBA项目学员尽早进入专业英语课的学习氛围。

4.尽早申请加入CAMBA,用其考核指标体系规范培养环节,做到以评促建,凝练MBA办学特色。

(二)抑制性(劣势+机会)。抑制性意味着妨碍、阻止、影响与控制。当环境提供的机会与组织内部资源优势不匹配,或者不能相互重叠时,组织的优势再大也将得不到发挥。在这种情形下,广西大学MBA教育需要提供和追加教学资源,以实现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从而适应外部机会:

1.培养目标特色化,根据自身的优势,明确办学定位,培养出拥有“知”、“行”和“省”三项能力的学生。

2.通过与企业校友保持长期联系,可以确保稳定的师资来源、实践基地和编写本土案例的资源。聘请一些优秀的企业高管校友担任管理实践方面的全职或者兼职教师,这些业界人士带来的商业经验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还可以给教师的学术研究带来活力。

3.深入与东盟国家MBA高校的合作,扩大合作范围,如师资和学生的互换、中国—东盟跨国企业案例的编撰等方面的合作,推动MBA教育国际化的深入。

4.对案例教学的数量进行规范,从学生、资深教师、用人单位、教学管理人员等来对MBA授课质量进行多角度“顾客满意度”评价,推动任课教师从侧重思考和辩论的分析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总结汇报的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紧急问题的能力。

(三)脆弱性(优势+威胁)。意味着优势的强度降低。当环境状况对组织优势构成威胁时,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在这种情形下,广西大学MBA教育必须克服威胁,发挥优势:

1.广西大学双证MBA项目对于本地生源和历年未上国家分数线的生源来说,含金量更高,需求弹性较小,如顺势变革,吸引力更强。

2.为维护广西大学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在面对竞争对手纷纷改革的步步紧逼形势下,更容易自上而下推动MBA教育招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

(四)问题性(劣势+威胁)。当组织的内部劣势与外部威胁相逢时,组织就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果广西大学面临如此形势,无所作为,或作为不当,可能直接威胁到MBA办学资格,主动作为,为MBA学员和教师提供高附加值的管理服务,无疑是扭转局势、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1.推动学校科研体制改革,鼓励MBA原创案例编写,对于获得中国百忧案例、纳入哈佛、毅伟商学院或者获得其它国家级、国际级案例奖项的予以科研政策支持。

2.增加专业就业指导服务,单纯的就业信息提供以及就业手续办理等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学员多元化的就业需求,可聘请专业老师为学员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定期举办高质量的的现场面试沙龙,设立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营销管理、金融理财等多领域的职业群,为学员和老师提供更为专业的交流和分享平台。

参考文献: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4

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自筹经费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

(在职)

甲方(培养单位):浙江大学

乙方(学生):身份证号:

一、甲方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录取标准,录取乙方为2014级全日制工商管理专业学位(MBA)自筹经费硕士研究生,学制 2 年。

二、乙方在学制内向甲方缴纳学费共壹拾陆万元整,学费按学年平均在入学报到及注册前支付。甲方凭乙方的缴费收据给予报到注册。

三、乙方在学期间,工资关系、人事档案、户籍关系等不转入甲方;乙方的工资、生活津贴、医疗保险等由乙方工作单位或乙方本人承担。乙方不享受甲方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

四、乙方在学习期间必须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五、乙方毕业后由自己解决就业问题,甲方不发放三方协议和就业报到证。

六、本协议经双方签字,加盖公章后生效。

七、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方各执一份,有效期至乙方结束学业时为止。

甲方:浙江大学乙方:学生:

代表:公章: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代章)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5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贯彻按需招生定向培养的原则,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方)委托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乙方)招收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_________(丙方),经三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根据甲方的具体要求,乙方在招收定向培养硕士生(丙方)时,需分别征得甲、丙双方的同意,最后由乙方录取。

二、学习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制:年

三、丙方在学习期间,必须努力学习,自觉遵守乙方的一切规章制度。乙方按照培养要求与规定,负责政治思想教育、业务培养和学籍管理。

四、甲方应创造条件让丙方安心在乙方完成学业。

五、丙方在乙方学习期间,不得自行终止学业或转入其他单位。丙方若报考博士生、申请出国留学及毕业后到甲方工作不到________年要求调离工作时必须征得甲方同意。

六、丙方的户粮关系、人事关系不转入乙方,只报临时户口,丙方工资、书籍费、医药费等均由甲方直接发给,享受原来工作时的待遇。

七、丙方毕业后,按照规定办理离校手续,乙方届时将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及在乙方期间形成的档案材料直接寄交甲方,由甲方根据丙方所学的专业负责安排丙方工作。

八、本协议经甲、乙两方代表签字、加盖公章,并由丙方签字后生效。

九、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丙各执一份,上报一份。

甲方乙方丙方

代表:代表:

公章:公章: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6

一、_________(乙方)应_________(甲方)委托,通过_________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选拔,拟录取甲方单位的_________同志(丙方)为_________年春季入学委托培养攻读工程硕士(专业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入学到获得硕士学位的期限一般为_________年,其中_________工程硕士(_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年,最长不得超过_________年,其中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_________个月。

二、丙方在校就读期间,其人事、户口、粮油、医疗关系等均保留在甲方,工资和补贴等其它福利待遇均由甲方负责,食宿费丙方自理,且不享受研究生普通奖学金。丙方因故退学或终止学业,其工作安排由甲方负责。

三、丙方在校就读期间,须遵守乙方的相关规章制度,对违反校纪校规者,乙方将按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追究丙方责任,甲方应积极配合处理。

四、乙方按《_________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对丙方进行培养与学位授予。

五、丙方在学期间,每年向乙方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可电汇或信汇,乙方开户行:_________;帐号:_________;按3年计算,共计_________元),于每年开学前交清,丙方若不交纳培养费,乙方则不予办理丙方的报到注册手续,课程学习成绩亦不予记载。丙方如退学或终止学业,所交费用概不退还。

六、_________工程(_________方向)学生实行学分制,第一、二学年丙方分别向乙方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可电汇或信汇,乙方开户行:_________;帐号:_________,培养费共计_________元),于每年开学前交清,丙方若不交纳培养费,乙方则不予办理丙方的报到注册手续,课程学习成绩亦不予记载。丙方如退学或终止学业,所交费用概不退还。

七、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甲方、乙方、丙方均签字(盖章)认可后,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书未尽事宜由三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___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丙方(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7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不断上移。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已成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创新执行主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泉, 其水平和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 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要求研究生教育应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 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管理, 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坚持“完善制度、提高质量, 科教结合、支撑创新, 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24字方针。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 要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因此, 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来讲, 无论是国家、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 还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 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不足及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据统计,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151.1万, 比2010年增加10.3万人, 增幅7.3%, 其中学术型120.6万人, 比2010年增加1.2万人, 增幅1%;专业学位30.5万人, 比2010年增加11.6万人, 增幅61.4%。2011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49.5万人, 比2010年增加2.3万人, 增幅4.9%, 其中, 学术型34.7万人, 比2010年减少1.4万, 减幅3.9%;专业学位14.8万人, 比2010年增加3.7万人, 增幅33.3%。2011年考录比为3:1 (2010年为2.8:1) , 学术型实际考录比为3.5:1, 专业学位实际考录比为1.8:1。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165.6万, 比2011年增加14万余人, 增幅6.9%, 再创历史新高。另据统计, 目前全国在学研究生140.5万人, 共授予各类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33.5万、273.2万和1830多万人, 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生力军, 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在最近几年确实得到了快速发展, 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多种原因导致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出现下滑, 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知识面过于狭窄, 只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知识创新, 缺乏实践锻炼, 科研能力不强, 甚至出现学术道德失范等现象。另外, 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重视程度、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不同, 研究生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河南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采取的相关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河南理工大学自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6年成为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3年9月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 形成了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等多层次、多类型、较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截至2011年7月, 学校先后招收各类研究生6000余名,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近3000名。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具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并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拥有MBA授权点。目前, 学校有博士研究生导师6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09人, 在校研究生2000多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学校高度重视内涵建设, 多措并举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 通过改革研究生管理体制、改善生源结构、加强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和机制, 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1. 重心下移, 实施校、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教育形势的发展, 原有的“管理重心在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为此, 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 河南理工大学将研究生管理权限下移, 实行校、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 明确三方的责、权、利关系, 支持学院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体, 牢固树立“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在导师”的培养理念。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学院和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各个学院结合各自实际, 不断创新, 推出加强研究生培养的新举措、新办法, 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体制保障。

2. 建立研究生生源基地, 构建研究生生源保障体系

一是鼓励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积极攻读母校硕士研究生。积极开展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及硕博连读工作, 强化本科生培养质量, 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鼓励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母校硕士学位研究生;鼓励在读优秀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博连读, 切实提高学校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

二是积极开展校外生源基地建设工作。学校先后在河南城建学院、安阳工学院、洛阳理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等院校建立研究生生源基地, 为生源基地考生举办考前现场咨询、考前专业课集中答疑等活动, 以提高他们报考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积极性。研究生生源基地的设立改善了生源结构, 提高了生源质量, 促进了兄弟院校间的学术交流, 为河南理工大学强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生源保障。

3.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河南理工大学专门设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基金, 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改革培养模式, 更新教学内容, 完善课程体系, 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按照教育部“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 加快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步伐, 构建研究生自主型、创造型学习的模式, 力争在5年内建设20门左右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系列研究生精品课程, 全面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为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 学校成立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组, 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督导专家, 对全校研究生的教学、开题、中期进展、预答辩、答辩等培养环节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 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 启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制定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处理办法, 对全部学位论文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允许外审, 从而切实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4. 推动学术创新, 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而研究生学术水平则是一所高校科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 学校、学院和导师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宽广的创新平台。

一是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先后与平煤集团、鹤煤集团、义煤集团、重庆能源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采用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论文工作阶段在企业的“两阶段、双导师”的新型培养方式, 提高研究生结合科研工作、工程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设立各种研究生创新基金和奖学金, 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设立有“学位论文创新基金”“优博培育基金”“安采奖学金”“金属材料及加工工程学科发展基金”“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建设基金”“则泰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 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活动, 主动承担创新性较强的课题, 形成学术水平较高的原创性成果。

三是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造就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

四是开展系列研究生论坛活动和“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活动, 不断增强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

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坚持基础理论与科研实践并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管理, 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着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使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2007年, 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马耕被评为“全国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 (四年评审一次, 本次全国共评出181名, 涉及61个单位) 。2009年, 学校组织研究生参加由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学位委员会主办的河南省第三届硕士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 取得优异成绩, 其中两人获得一等奖 (本次大赛全省共设一等奖5名) ;博士研究生魏风清获得河南省大学生科技作品一等奖、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三等奖。2010年,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贾智伟的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这在河南理工大学历史上尚属首次, 标志着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2011年, “矿业工程”领域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 (河南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两所) 。近年, 学校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承担或参与多个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 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新型应用专利。最近三年, 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199篇, 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937篇, 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66篇。这些成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理工大学近年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及研究生外语课程改革的成效, 也展示了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 对于进一步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河南理工大学在“十一五”期间按照“强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内涵建设, 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与社会以及行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这也正是学校上层次、上台阶的关键因素。今后, 学校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颁布实施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 不断加强学科建设, 大力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办学水平,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提供强有力的高层次人才支撑。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8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将成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对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的重视程度不高、招生比例不高、资源配置不足、教学方式单一,质量评估缺乏等问题,本文在对岩土工程特点、岩土工程与相关专业的关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展望,以期为促进我国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 专业型硕士 培养模式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需要,从2009年开始,国教委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改革,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划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至2012年,我国教育部开始推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政策。

由于我国从推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政策至今,仅实施五年时间,此外我国各高校自身的教学硬件、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等条件参差不齐,导致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尤其在具体高校、具体专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更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招生比例失衡、教学模式单一、质量评估缺失等。

本文针对岩土工程的专业特点,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生指导经验,在对国内开设岩土工程专业的知名高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岩土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为我国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建议与参考。

二、岩土工程的专业特点

岩土工程可以定义为“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以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为理论基础,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整治和改造的一门技术科学”。

1.岩土体材料的特点

岩土体与其他材料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1)岩土体材料既是承载体又是荷载源。

在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岩土体可以作为建(构)筑物的承载体,如地基等。而在一些工程中,岩土体又作为荷载源存在,如基坑工程等,结构周边的岩土体将对结构构件施加荷载。

(2)岩土体材料为非联系性介质。

岩土体材料与金属材料不同,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主要在于:岩土体分为岩石和土体,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层理面,此外在应力及其他因素作用下会产生节理或裂隙等;而土体在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孔隙,随着土体的种类不同,其孔隙率也有较大的差异。

(3)岩土体材料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

岩土体材料由于其为非均质性材料,其力学参数测试数据具有较大的离散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取样、运输过程及试验过程均会对岩土体试验产生扰动,二是同一种岩土体由于其取样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不同,获得的力学参数也差异较大。此外,室内的试件试验获得的力学参数与现场的大块体岩土体材料的力学参数也存在较大的误差。

2.岩土工程专业与相关专业的联系

岩土工程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具有相辅相成、专业互补的特点(如图1所示)。

图1 岩土工程与相关专业的关系图

下面以关系最密切的工程地质与结构工程为例进行分析。

(1)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地质学的其中一个分支为工程地质,主要解决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问题。而岩土工程为工程地质的延伸,主要解决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岩土技术问题。由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质问题,均需要利用工程地质的专业知识进行识别和判定,然后才利用岩土工程知识进行修建、加固或避开这些不利因素等。因此,工程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而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的外在延伸,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2)与结构工程的关系。

结构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主要解决工程建设中结构物的荷载计算、结构受力分析与构件设计等。而结构的使用功能和承载能力的实现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岩土工程师对岩土体承载体的选择。如地基工程,地基的承载能力对上部结构的变形控制和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进行结构工程设计时,需要关心其相应的岩土工程问题。而岩土工程在处理地基工程、边坡工程、隧道工程等问题时,需要对涉及的结构类型、荷载值和结构使用年限等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处理与加固。

三、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专业型硕士培养制度

从2009年开始,国家教委开始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步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美国、英国相比,我国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步相当晚。

目前我国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制度已经相对比较完善,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才刚刚起步。这两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为:(1)培养模式的差异。学术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研究及理论创新方面的学位。而专业学位目的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2)培养目标的不同。学术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目标具有显著的学术导向性;而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实践性。(3)培养方式的不同。专业型学位围绕“职业发展”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由若干个符合职业岗位的课程模块构成职业要求所需的知识系统,更多采取多媒体教学、专题研讨及案例教学;而学术型学位以学科为中心建构课程体系,强调探索性,以研究来组织教学,同时注重相关学科的覆盖面,课程多采用互动式交流和启发式教学。

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对岩土工程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几乎无差别,主要表现为:(1)开设课程相同。(2)导师指导程度相同。(3)考核制度相同。在培养岩土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仍然采用理论课时考核、实践课时考核和学位论文考核制度,没有体现出专业硕士的培养特点。

2.生源质量较低,专业学位认同度不高

据调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录取时,一般将学术型学位名额给考分排位较前的学生,专业型学位名额给考分排位较后的学生。这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大部分为调剂生,部分为跨专业学生,普遍基础功底较为薄弱,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较差。用人单位在使用两种类型硕士学位人才的过程中,并未发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型技能明显强于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反而可能在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和研发能力上存在劣势,这也对高校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造成社会认同度不高。

3.实践指导环节与社会衔接脱节

根据国家教委要求,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增加实践性课程环节、课时,目的在于增加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经验和提高处理实际工程的能力。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校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指导环节基本上处于虚设状态,原因主要为:(1)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较少,导致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研二时无法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2)导师对实践性环节不重视。(3)校外合作导师虚设或缺失。因此,导致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其社会实践能力和工程处置能力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 构建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是教育部有关“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为社会提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推动力,也符合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为此,我们应该针对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建立和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期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 完善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针对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的特点,在听取全国专业硕士学位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开展岩土工程相关企业需求调研,并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专业硕士培养的经验,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一边科学培养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2.科学设置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是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探索全日制岩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首要环节。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硕士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应在理论性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突出专业型职业人才培养的特征,注重与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关键性实践型课程可以在企业外聘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进行授课,甚至部分课程的教学可以与企业相合作,采用在企业现场上课的方式进行,从而探索出一套具有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特征的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3.提高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职业素质与人才培养能力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还是以导师制为主要的培养模式。因此,硕士导师的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针对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指导,硕士导师应该有创新意识,针对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专业硕士研究生提升实践技能,开拓工程技术的创新。各高校或专业硕士学位委员会也在硬件上增加投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加强对导师的职业辅导与培训。

4.改革专业型硕士的评价机制,提高培养质量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因其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区别,在专业型硕士培养的考核机制中,应勇于改革和创新,不能以传统的思想,如发表学术论文的多少、学位论文的深度等来评价专业型硕士是否达到硕士学位的授位要求。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要求进行评价,如平时采用实际的岩土工程设计、地质灾害处理方案的制订等作为课程的考核;毕业论文以参与工程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实践工作完成的质量情况、工作能力、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培养出更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的专业型人才。

五、结语

针对我国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发展阶段,国家教委、各高校及各硕士导师均应有改革的意识,针对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的特点,探索出适合我国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为我国基础工程建设输送更多更高质量的专业型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Z].2009.

[2]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2010]2号)[Z].

[3]顾宝和.浅谈岩土工程的专业特点[J].中国建材资讯,2010(5):62-66.

[4]庞雪群.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与启示[J].创新,2012 (6): 224-226.

[5]陈建伟,王兴国,韩建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4(2):96-99.

委托培养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9

编号:

培养人所在单位:,简称甲方。培养人所在单位主管部门:xx市教育局,简称乙方。被培养人姓名:,性别:,现工作单位及职务:

,简称丙方。甲、乙、丙三方经协商一致,特制订本协议,共同信守。

一、甲、乙方选送丙方从20

月起到

大学在职攻读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

年。

二、大学按照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为丙方制订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应结合委托培养单位的课题进行。

三、丙方在大学就读期间的培养费用共计人民币

仟元整,由甲、乙双方共同负担,本人先垫付,毕业后凭学位证书,甲方一次性返回本人垫支费用,乙方将丙方培养费的二分之一一次性划拨给甲方。

四、丙方入学时,其人事、户口、医疗费等关系仍保留在甲、乙方。

五、丙方承诺,完成学业后,志愿为海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服务。

六、甲、乙方承诺,为丙方提供就读必要条件。丙方就读期间,享受所在单位同等条件在职教师的相同待遇。

七、丙方毕业后,应回原单位工作,属于组织调动的,必须服从分配;丙方在毕业后的五年内,非组织调动离开所在单位,向甲方交纳违约金每学年五仟元,并向甲方退出2倍以上5倍以下已报销的培养费等费用。

八、丙方如违反本合同,或未经甲、乙方同意擅自退学、出国等,丙方须负责向甲、乙方赔偿其在学习期间的全部费用。

九、丙方在职就读期间遵守所在学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因违纪被院校方中途责令退学或取消学籍的,后果自负,已缴学费由本人自理。

十、丙方若因本人原因延长学业,延长时间续交培养费等费用由本人自理。

十一、本协议一式三份,甲方、乙方、丙方各执一份。

十二、需另外说明的:

甲方单位(盖章)

乙方单位(盖章)

甲方法定代表人签名:

乙方法定代表人签名:

丙方签名:

本协议签于20 年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10

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

(学术型)

甲方:(考生工作单位)

乙方:福州大学

丙方:(考生姓名)

根据按需招生原则,经甲、乙、丙三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专业级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丙方毕业后应回到

甲方工作。

二、丙方的组织、工资、行政户口等关系保留在甲方,享受甲方按国家规定发给的工资、福利等待遇。丙方在学期间不享受乙方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即生活补贴)。

三、甲方(丙方)向乙方支付研究生培养费标准是:学制为2.5年以上(含

2.5年)的,全程培养费为18000元;学制为2.5年以下(不含2.5年)的,全程培养费为12000元。培养费可一次或分次缴交(最多三次)。一次缴清的,于新生报到日前3天缴纳培养费;分次缴交的,每次交6000元,须于每个新学年的开学注册日前3天缴纳培养费。交好培养费后乙方才允许丙方注册。

四、丙方在学期间,应遵纪守法,遵守乙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学习,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的撰写工作。甲方要定期了解丙方的政治思想、业务学习等情况,并予以必要的指导。

五、若丙方因故需中途辍学,由丙方与甲方协商处理,丙方回甲方工作,乙方不予退还已交的培养费。

六、丙方在学期间若报考博士生,必须征得甲方同意。

七、丙方按照乙方的有关规定办理好毕业离校的相关手续后,丙方可自行领取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但丙方研究生学习学籍档案只能由乙方寄给甲方。

八、本协议书经三方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有效期到丙方终止学习离开乙方为止。本协议一式三份,三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丙方签名:

负责人签名: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篇1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不断地成熟和完善起来。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首次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六种专业型硕士学位。2009年我国首次开设并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截至2012年,我国共开设了39种专业硕士学位和5种专业博士学位。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更注重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社会对高层次、专业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于美国。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授予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如今美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主体。美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主要包括PSM(自然科学专业硕士)和PMA(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领域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般由各专业学院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总体研究生的比例已越来越大。

2、英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英国也是世界上较早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家之一。英国的研究生大体可以分为研究型、专业/进修型、专业/实践型三种类型。而研究生课程分为讲授课程和研究课程。讲授课程类研究生包括哲学硕士、法律硕士、财经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研究硕士、进修硕士等。研究项目类硕士包括哲学博士、工程博士、研究硕士、哲学硕士等。英国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注重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是一种全面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教育大体经过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1984年-1989年)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的增加,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阶段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多次针对学位和研究生工作改革召开会议,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2、初步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拉开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序幕。

3、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2008年)

在这个阶段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种类上和就读人数上都有了较大的增加,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4、新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

2009年,我国教育部作出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的战略决定,并首次开设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目前,我国共开设了39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大大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首先,课程设置的实践导向有待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实践性,因此应增加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同时,实践类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院校中,实践类教师的配置并不完善。

其次,导师指导制度不完善。在导师配置上,我国专业硕士通常采用了“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实践导师”。校内导师主要对研究生的学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而实践导师在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及就业方面进行指导。但现实中,部分专业型研究生认为“双导师”制度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仍有差距。尽管专业学位的培养和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当前专业学位教育在一些方面与学术型学位教育仍有一定差距。

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

第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师资配备则应提升实践型教师的比例。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配置中应注重增加实践类课程。而在教学方式上,应大胆创新,如开设移动课堂、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等。

第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的作用在于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并提升实践能力。因此,设置专业学位的院校应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制度,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配置校内导师和实践导师,并切实发挥“双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拓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渠道,如开展校企联合,构建实践基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实践性强。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注重增加实践渠道。通过校友资源、政府支持等途径,增加校企合作,构建学生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提供实践平台。

第四,切实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重视力度,并加大师资投入、提升生源质量。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历史较短,因此在师资、生源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仍有差距。所以,设置专业学位的院校应切实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注重师资的合理配置、提升生源质量。

附注:本论文指导老师为杜金榜教授,并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新团队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12

工学硕士学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分为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其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区别于侧重理论研究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律师、会计师等。《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指出[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培养的重要目标[2]。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工程实现能力。如何在校园环境下增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并激发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是目前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提出通过建立校企共建的高校重点实验室与工科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以校内导师与实践基地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为主的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交通运输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2009年起,我国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3][4]。由于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执行时间不长,其培养方向往往有所偏离:一方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单方面强调纯理论学习,强调发表学术论文档次与水平,而忽略了实践环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视为“升级本科”,是本科生即将融入社会的“岗前培训”,因此,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导师“干活”,甚至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为“放羊式”管理,导致研究生失去创新能力与创新激情。实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将基础理论以灵活、创新的方式应用于实际中,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观念、体制、培养模式正处于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另外,针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明确等问题,也有必要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其思想是对研究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实施“引导+激励+管控”的管理措施,以校企共建实验室为创新基地,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创新平台,实现创新思想在实验与实践中的有效转换,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再到实践创新的良好过渡[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图1):

第一阶段,加强研究生利用实验室(或实习基地)创新研发能力,与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的互动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年为理论学习阶段。在此期间,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开放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发挥研究生实验室创新研发能力。校内导师充分发挥科研带头作用,建立以研究生为基础、2个及以上教师在内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借助纵、横向课题,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逻辑能力、专业技能及创新实践能力。同时,研究生需完成专业学位论文开题工作,结合校外导师实践项目确定研究方向。学院需建立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的互动机制,成立“院企合作委员会”、“专业理事会”,成立学院“院企合作委员会”、“专业理事会”的相关制度,制定院企合作校外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以保证校企培养模式的高效性。

第二阶段,为实践引导阶段,以校企共建实验室为创新基地,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创新平台,实现创新思想在实验与实践中的有效转换。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年为实践与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阶段。在该阶段,研究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科研项目,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与企业科研人员共同推动科研进展。结合校企双方的实际,以企业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为载体,企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得到研究生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同时拓展企业吸纳人才渠道。高校发挥服务社会功能,通过校企实验室对企业有偿(或部分有偿)开放,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同时,与企业定期互动交流,了解交通运输行业创新需求,形成一、二阶段的互动反馈机制。这一阶段促使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充分接触到生产第一线,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期成果考核评估机制,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帮助研究生顺利就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三年面临着就业与毕业论文的双重压力,因此称为岗位群能力培养阶段。结合前面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积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与就业。

三、实例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交通工程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5]。

交通工程学院在校企共建方面一直走在学校的前列。2009年山东建筑大学、山东路通道路材料有限公司和山东大山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建实验室。学校提供600平米的实验场地,两共建方共同出资1000余万元人民币。实验室筹建完成后,由学校对实验室实施组织管理,安排专家和专业教师到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其他两方共同享有知识产权。在30年的合作期限内,经过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该实验室2011年被评为“十二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研究生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成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和创新的基地。

在校外实践平台方面,学校与济南金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济南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些单位还是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实践基地。该培养模式中,以我院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济南金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为校外实践平台,聘任该单位学术水平较高或有技术专长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或合作导师,并纳入学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校外实践基地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实现创新思想在实践中的有效转换,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再到实践创新的良好过渡。

四、结语

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原则,强调科学的、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力争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C].2009.

[2]段培永.建筑强弱电结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6):590-594.

[3]董芳.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72-73.

[4]李景元,蒋国平,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13

(公共管理硕士)****

2011年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丙方,学习专业:,学习时间两至三年。经双方协商,签订本协议书。

一.丙方毕业后到甲方工作。该生毕业后,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由乙方直接交寄甲方人事部门。

二.委托培养研究生在乙方学习期间不享受普通奖学(助)金的评定,学校不负责安排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住宿,住宿问题自行解决。确须安排住校学习的,应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学院同意,报学校审批,并按规定缴纳住宿费。

三.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入学报到时可转党、团组织关系,其在乙方学习期间享受待遇均由甲方解决。

四.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在乙方学习期间,按要求完成培养计划,考试成绩合格、论文答辩通过后,由乙方负责办理毕业证书,并按有关规定授予硕士学位;该生在乙方学习期间,应遵守乙方学籍管理规定,对违纪者,乙方有权根据有关条例及规定作出处理;该生因病休学时,休学期间待遇由甲方参考有关规定办理,休学超过一年者按退学处理。甲方对该生可不定期进行考查了解,乙方将给予必要的协助。

五.委托培养经费

2011年4月25--30日内一次性付清伍万元整(不含住宿费、医疗费)。

以上经费甲方按本合同规定交费。交费方式:现金交费、刷卡交费(免手续费)、汇款交费。汇款帐户:西安交通大学(银行帐号:***0314,开户银行:西安市工商行互助路支行),汇款请注明“2011年公共管理硕士XXX学费”。

六.如发现该生有虚假报名信息、虚假证书、违纪等现象作出退学处理者,所缴培养费不退还;若因病等原因退学者,所缴培养费酌情退还部分。对于因故不能完成研究生培养计划或中途提出终止学习,应由甲方为其安排工作。

七.甲、乙方、丙方三方须严格遵守本协议书。

本协议书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其它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乙方: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丙方: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

负责人:负责人:签字:

(甲方人事部门公章)(乙方公章)

2011年月日2011年月日2011年月日

甲方通信地址:联系人部门及姓名:甲方单位邮政编码:传真:电话:

乙方通信地址: 西安市,联系人部门:西安交通大学学院

郑州大学定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14

(化学工程领域430117)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苏州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化学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化工、制药企业、高分子合成及加工企业,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化工、制药、高分子合成及加工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

具体要求如下:(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服务。(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3)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4)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5)具有健康的身心。

二、入学要求

招收对象主要为:取得学士学位,从事3年或3年以上工程实践工作,经所在单位推荐的优秀在职人员。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教师与教研室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并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与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尤其是与企业等实际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

要突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现场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尤其要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

具体如下: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研究方向

1、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传热与节能、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

2、高分子化工: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合成技术、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精细高分子、功能高分子材料。

3、环境工程:工业分析测试技术、工业品质量管理、工业环境评价与污染防治。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2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一)学位课程(27学分)

1、公共课(9学分)课程名称 外语(含专业外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 工程数学

2、专业必修课程:(18学分)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化学工程 高等反应工程 精细化学品化学 中间体化学及工艺学 高等高分子化学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化工工艺计算 计算机应用技术 高分子化工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化学工程 功能高分子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中间体化学及工艺学 高等高分子化学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化工工艺计算 计算机应用技术 环境工程方向:

学时/学分

144学时/4学分18学时/1学分18学时/1学分54学时/3学分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课程名称 高等化学工程 现代仪器分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程 清洁生产 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须选修2门课程,至少达4学分)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 课程名称 功能高分子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现代仪器分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程 清洁生产

高分子化工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反应工程 精细化学品化学 现代仪器分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程 清洁生产 环境工程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反应工程 高等高分子化学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功能高分子

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化工工艺计算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精细化学品化学 中间体化学及工艺学

(三)必修环节(4学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论文中期报告及学术交流 工程实践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论文评阅、答辩

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1学分 1学分 2学分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

上一篇:借口的名言下一篇:感悟人生的语录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