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组诗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奇的组诗(推荐12篇)

传奇的组诗 篇1

从白走到黑

来不及思考

没有人知道,多想停下

想不透的问题太多,比如

当你知道你是你的时候,你不是你

当你不知道你是你的时候,你才是你

我,还是我吗?一颗脑袋塞满稻草

到底还可以塞多少种不同的答案

废弃爱的日子,生活变得软绵绵

从选择停下那天起,就无所谓明天

很俗得俗路上,风吹走一拨一拨人群

又吹走成片成片绿荫,唯有一盏盏路灯

像没有被真正说服,挺着腰、低着头

永远只有两种主题

不由自主,亮着灭去

【梦想】

存钱罐成了魔障

一枚一枚闪着光塞进去,微小积攒

想换一次惊喜,可终究只是些零碎的念想

是自己浪费得太多,存放得太少

在放与不放之间念念,夜是滚烫自己的战场

没有天使,没有天堂,只有烟灰缸里余烟袅绕

谁不在畸形地生长?

人们说:这世界不对!

有关梦想的辐射是一只小小鸟

冲向一面幕墙,幕墙上投影蓝天、白云以及伙伴

随后,它开成一朵血红的图案,多么冲动的飞翔

仓惶着,向一处空白区质问——

传奇的组诗 篇2

诗歌的题目是《风景》, 由两首结构一致、形式相同的独体诗构成。作者用数字给这两首诗编上了序号:NO.1、NO.2 (有的版本是:其一、其二) 。从这一点来看, 两首诗不是各自分离的, 似乎存在着某种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和贯通性。当然, 即便分开来读, 两首诗也都各自完整, 自成一体。但是, 作者把它们编进一组诗, 起一个共同的名字《风景》, 其中定有某种流通贯彻于全诗的神秘力量。所以, 在欣赏时, 我们不妨把两首诗并作一首诗来看:这道风景不是一幕静止的画面, 它在我们眼前不断地流动转换, 交替呈现出农作物、阳光、防风林、海波等壮阔无边的意象。恰是这些宏大而辽远的意象, 纵横错落, 两相对视, 构成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和劳作背景。这组诗, 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 是横亘在天地间最亮丽的一道景致。所以, 作者没有使用可以提取概括诗歌内涵的字眼, 而是采用了仅表排列顺序的序数词来为两首诗命名, 这正是为了不破坏诗歌的整体意境, 不人为隔断两首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保持它们之间沉默守望的距离。

风景入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自古亦然。题目为《风景》, 当有可悦目骋怀、把酒临风的优美景致触动了作者的诗情画意。可该诗中所“罗列”的景物, 却多少有些令人失落和遗憾。第一首诗写的是农作物和阳光, 第二首诗写的是防风林与海波。一般来讲, 诗人在诗歌中忘情讴歌和赞美的大都是自然风光, 特别是那些远离人迹、几近天然、超凡脱俗的幽寂禅境, 尤为诗人所青睐。但这首诗却与众不同, 它独辟蹊径, 所选取的上述景物有些出人意料。农作物与防风林, 无论从那个角度说, 都算不上是美丽旖旎的风光, 充其量也就是作为意象的背景和远景来烘托烘托氛围, 渲染渲染色调。但是, 作者不仅把农作物和防风林写进了诗里, 而且还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些看似枯燥乏味、呆头呆脑的物象, 俨然它们就是诗歌的主角。如果两首诗的后半部没有出现阳光和海波, 读者真的会怀疑诗的题目有些名不副实了。其实, 即便出现了阳光和海波, 它们也仅仅是与农作物和防风林在空间上形成一种对照和呼应的关系, 并非作者所聚焦和描绘的风景中心。所以, 《风景》这个题目, 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在笔者看来, 这正是这组诗的诗眼所在。作者写的不是自然的风光, 而是由人的辛苦劳作和生命力量的涌动所创造生成的“人为”的风景———农作物、防风林, 它们是人在天地间与自然积极合作化育而成的“超自然”风景。这道风景被诗人们遗忘得太久了。人类被遗弃在俗世的操劳与奔波中, 慢慢忘记了自己在太阳、大地、海洋、原野中所处的位置, 迷失了方向。这首诗, 道出了存在者 (人) 作为存在的历史性和创造性, 道出了隐蔽在风景背后的人的最基本的在世方式。走进这片风景, 细细寻觅, 也许我们可以找回自己在天地间失落的位置, 洞悉命运的秘密。

作者是如何把人的存在问题深深地沉入进自然的物象中, 灌注在短短的诗行里?我们又如何来摩挲玩味这些不像风景的风景, 思索人的生存与劳作、生命与创造的复杂关系?这是诗人给读者留下的一个空白, 这组诗的诗意就诞生在这里。

第一首诗, 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农作物的旁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片片农作物, 阳光晒长了农作物的耳朵和脖子。同样, 第二首诗, 我们可以概括为:防风林的外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道道防风林, 大海涌起层层波浪。这样散文化的改写, 抽掉了诗歌原文的结构立柱, 原本交错回环、起伏辗转、纵横对照的立体空间也就坍塌在了扁平单向的叙述里。从我们所做的散文化的概括中, 看到的只是一些极其普通而平常的自然意象的随机排列。各种意象纷纷从纵横交错的立体空间上跌落下来, 铺成了没有起伏变化、只能平面延展的文字。它们丧失了在原诗中的语境位置和指称能力, 萎缩蜕变为灰暗单调的词典意义, 由此也就消解掉了诗歌的审美张力和哲学深度。从这个角度来看, 这组诗歌的深层意蕴不是源自于意象本身, 而是源自于意象的空间结构, 换句话说, 我们要从每一个意象出现的结构位置和空间关系出发来建构它的意义及它与整体诗意的联系, 而不是相反, 先对每一意象分别进行阐释, 然后再把它们加在一起构建整首诗的意义。因此, 对于这组诗, 它的空间结构就是它的深层意蕴, 就是它的诗意本体。

一般来讲, 在诗的表层流动的是叙事和意象, 而诗歌的结构 (内结构) 常常隐藏在叙事与意象的背后, 如草蛇灰线, 若隐若现, 只有经过读者耐心细致的寻觅、提取和概括, 才能生成清晰的架构和脉络。在这组诗中, 诗歌的表层意象与深层结构的关系被作者出其不意地翻转过来, 原应含而不露的内部结构从诗行背后转过身来变成表层肌肤, 裸露在外, 一览无余;而原应生动鲜活的表层叙述和丰美意象看起来却像沉入了僵硬而单调的形式结构, 被掩盖起来, 挤兑出去。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沧海桑田般的变化。甚至, 作者为了保持诗歌在结构上的这种硬度和单调性, 竟然拒绝使用形容词, 把修饰性的成分降到了最低的限度。读这组诗, 有时候, 笔者甚至会产生一种幻觉:文字已经死亡, 意象已经消失。如果我们把一个个汉字从诗中取出, 换上与之对应的一方方砖块、一枚枚棋子, 一朵朵鲜花, 一粒粒星光, 按照诗歌原来的结构和布局来摆放, 同样会是一首隽永而美妙的诗。诗人对结构的关注, 对意象的冷漠, 使得在诗中出现的意象几乎都是赤裸上阵, 环绕它们的没有鲜花, 也没有掌声, 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只是一个位置。在本诗中, 位置成为决定一切的主宰!这样, 诗歌就在意象内蕴与其结构位置之间制造了巨大的张力。诗的结构愈是机械而固执, 单调而重复, 它所压抑和拘禁的意象张力和情感动力就愈加深厚而绵长。因此, 解读这首诗, 必须逆着意象的位置和布局, 从对诗歌结构的拆解和离析入手, 一步一步地, 有条不紊地, 把被僵硬的结构所围困囚禁的诗情画意的潜流引导出来, 宣泄出来。

我们先欣赏第一首诗。诗的前两句是“农作物的/旁边还有”, 后面紧接着的四行诗句是对这两句的一再重复。按照诗论家巴特的理论, 这是典型的“可写的”诗, 而不是“可读的诗”。可写的文本是一种极乐的文本, 是“一种把失落感强加于人的文本, 它使读者感到不舒服 (可能达到某种厌烦的程度) , 扰乱读者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各种假定, 破坏它的趣味、价值观、记忆等等一贯性, 给读者和语言的关系造成危机。” (1) 面对文本的断裂和跳跃, 需要读者在阅读时作天马行空般的自由想象, 积极参与到诗歌的二度创作中, 体验与作者共同著述的欢乐。诵读这首诗, 如果我们不果断地跳出诗行的限制, 那么, 在前六行我们就读不出任何一句完整的句子。因此, 当我们每次读到“还有”的时候, 就应跳转到下一诗行开头的“农作物”, 把二者连成一句来读, 否则, 诗歌就会破碎不堪。这是诗人在给我们捉迷藏。诗歌这种前后交错、顶针粘着、复沓回环的结构安排, 使原本机械僵硬的外在结构产生了一种涌动不息、向四周不断扩展的内部力量。当这种此起彼伏的扩张力量推进到最后一句的“旁边还有”时, 接下来出现的却不再是“农作物”, 而是一个全新的意象———阳光, 诗歌复沓回环的节律随即被瞬间打破, 这戛然而止的急刹车, 把诗歌所积攒汇聚的巨大能量毅然决然地遗弃在了万丈悬崖上, 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张力。这一句的语法残破, 且不可补救, 陷读者于诗意的绝境, 但也带了诗歌结构的重大转折和诗的境界的柳暗花明。在新的诗行里, 迎面而来是高亢而嘹亮的赞美诗———阳光阳光晒长了耳朵。“阳光阳光”的并置与复沓, 把我们带入了自由欢快、铿锵有力的新节奏, 与前六句的回环往复形成鲜明对比。“阳光”意象的突然出现与瞬间强化, 陡然间转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金色阳光莅临碧绿的原野, 农作物沐浴在灿烂的光辉里尽情生长!“阳光阳光晒长了耳朵”, 诗人热情奔放地把农作物与阳光的亲密关系毫无遮拦地暴晒在读者面前, 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扭捏作态, 是那样的自信、淡定和坦然!接着, 诗人又说, “阳光阳光晒长了脖子”, 进一步渲染和强化了这一亲密无间的联系。把这两行并在一起来看, 上下左右四个太阳紧紧靠拢在一起, 形成了耀眼夺目的万道光芒, 像旋转升腾的宇宙风, 万物都和着它的节拍——起舞———生长!在我们眼前, 一株株并肩而立的庄稼似乎在竖起耳朵, 聆听来自远方的声声呼唤, 伸长了脖子, 幸福地仰望那温和地俯瞰万物的太阳。它们茁壮有力, 昂扬向上, 虔敬地用舞姿回应着光与影的节律。这首诗, 前六句从横向延伸的视角写出了潜隐在广袤田野里的涌动不息、绵延不尽的生命动力;后两句从纵向对照的视角写出了普施恩泽、惠及生命的阳光与象征生命活力的农作物的亲密关系。在作者所创造的广阔无垠的诗歌空间里, 到处都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到处都回荡着阳光的旋律。这时, 如果我们也能变成一株庄稼, 静静地站在这里, 尽情地沐浴享用这灿烂的光辉, 随着微风摇曳长长的衣裾, 让阳光悄悄地晒长我们的耳朵, 悠悠地晒长我们的脖子, 那该是多么幸福而沉醉的时刻!面对这自在逍遥、怡然坦荡的农作物, 我们也许会心生嫉妒。它们原本只是我们人类生命活动外化的见证, 是我们与自然进行亲密合作的生活艺术, 是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收获之物。但是, 我们却在辛苦劳作的生存状态中逐步迷失了自己在天地间的正当位置, 丢掉了生命创造所产生的快乐和目标。农作物, 其实隐含着一种绝妙的讽刺!当原始朴素、带着农业温情的土语“庄稼”变成了工业化时代的学术名词“农作物”, 我们又岂能保持住人类那朴素而单纯的真!

如果说, 第一首诗通过农作物与阳光的对话, 启发我们进入由天空 (太阳) 与原野 (农作物) 构成的高远廓大的空间里去寻找我们早已遗失的存在位置和生命的价值, 那么, 第二首诗, 诗人则通过对防风林与海以及波的横向守望关系的阐释, 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彼此依恋、共荣共生的缠绵情怀。与第一首诗的手法相同, 前六句依然采用复沓回环、交错粘连的结构, 所不同的是, 作者在偶数句偷偷改换了一个字, 把“旁边”换成了“外边”。这一小小的改动, 很容易被忽视掉, 人们往往以为这是作者为避免前后两诗的单调重复而采用的近义词。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 如果我们把这个改动放在两首诗歌的大背景来看, 放在农作物与阳光、防风林与海波的空间关系来看, 则会有新的发现。写农作物, 诗人说“农作物的旁边还有农作物”, 旁边还有, 就意味着诗人是以某一处 (株) 农作物为中心向外作圆周式的扩张, 形成的是一圈圈的此起彼伏的封闭的环形波浪。写防风林, 诗人说“防风林的外边还有防风林”, 外边还有, 就意味着诗人是以某行树木为起点, 向着一个确定的方向不断蔓延和扩张, 形成的是一排排的后浪逐前浪式的开放的线形波浪。作者这样写, 不会是无心而为, 当是别有匠心。我们来看, 在第一首诗的前六行,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农作物沿着地平线向远方作圆周式的横向拓展。第七第八行, 阳光的到来, 使诗歌空间突然发生了九十度的向上转折, 打开了纵向直立的深度空间。这是属于太阳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太阳是绝对的王, 绝对的中心。阳光是以太阳为中心向茫茫宇宙作圆周式辐射的, 恰似环形的光浪, 这就与农作物在横向空间里的圆周式扩张形成优美和谐的共振。因此, 我们可以把农作物看作是太阳在大地上拓印出的无数个自己的肖像, 是千千万万个孕育着小太阳的生命, 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的倒影。“月映万川”, 太阳当然具有更加恢弘雄伟的力量在大地山川上纵情书写生命的故事。

第二首诗, 诗的前后两部分同样发生了空间转换, 但方向却与第一首不同。前六句的空间结构是沿着与海岸垂直的方向向外拓展。后两句的空间突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转。“然而海”, 把我们的目光从防风林的远方拉回到了眼前的海, “以及波的罗列”, 又把目光引向与防风林完全相反的海波方向。这样, 诗歌空间就在林与海彼此对立的方向上形成了持续的张力, 这一方向上的对立暗示了防风林与海波的微妙复杂的关系。在第一首诗, 阳光与农作物的上下对视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蕴, 象征着上帝与众生、云海与细流、光明与阴影、崇高与卑微、永恒与短暂、布施与回馈、呼唤与觉醒、滴水与涌泉, 也象征着父与子, 阐发的是光明博爱与自由生长的关系。第二首诗, 海洋与防风林的对峙与守望, 则象征着野性与文明, 摧毁与坚守, 激流与砥柱, 摩擦与渗透, 追逐与爱恋、暂别与厮守, 也象征着男与女, 阐发的是彼此冲突、两相交融和深情守望的动态情爱关系。在这个两极对立而又遥遥相望的开放空间里, 没有绝对的王, 没有绝对的中心。防风林与大海是平等而独立的, 但又并非互不相涉, 形同陌路。一道道防风林深深地扎根在大地纵深处, 纵有翻江倒海的风暴肆虐, 也以自己柔韧的枝叶彼此携起手来, 连成蜿蜒舞动的绿色长城, 呵护守望着狂躁的海, 不离不弃, 用自己的忍耐、坚韧和倔强来见证对爱的信念。因为爱, 防风林不再是柔弱可欺的, 海浪不再是桀骜不驯的。终于, 风暴歇息了, 大海慢慢平静下来, 以自己清脆悦耳的澎湃乐声来抚慰刚刚受伤的林海, 用排排波浪扬起的濛濛水雾来滋润摩挲那折断及裸露着骨骼的枝干。还是因为爱,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浩渺无边的大海所流露出来的极其温柔细腻的一面。

最后, 我们的目光停在了“以及波的罗列”的诗行上。这时, 需要静静地想一想, 奔腾不息的海波, 如何在这里变成了竟然可以被随意“罗列”的“东西”?一般来说, 只有那些静止而彼此孤立的实体才会被罗列, 如书本、铅笔、橡皮、积木、硬币, 抑或如些抽象的名词, 如事实、数据、论点等, 而流动不息的海波, 又如何能被诗人“罗列”?作者不仅在诗中罗列海波, 而且, 最后两句完全重复, 上下齐整, 机械雷同, 其实也是一种精心安排的罗列。在诗中, 能被罗列的只有一排排静穆而立的防风林, 而作者却用来移称海波。在这里, 大海与防风林两个意象发生了奇妙的交融和互射, 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防风林变成了涌动不息的海波, 海波变成了行行排列的防风林。排排海波, 行行林木, 相向而视, 默默守望, 涌动着同一节奏, 荡漾着同一旋律, 多么和谐的群舞共振!因此, 我们可以把防风林看作是海波倒映在大地上流影, 看作流光溢彩的千万缕情丝, 看作“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大道遗留在土地上的串串脚印。

蓦然回首, 作者在诗中看似无意间随手写下的“旁边”与“外边”, 不正是引领我们打开层层折叠的诗歌空间, 敞开存在诗意的座座向标?

附:林亨泰《风景》组诗

风景NO.1

农作物的

旁边还有

农作物的

旁边还有

农作物的

旁边还有

阳光阳光晒长了耳朵

阳光阳光晒长了脖子

风景NO.2

防风林的

外边还有

防风林的

外边还有

防风林的

外边还有

然而海以及波的罗列

然而海以及波的罗列

参考文献

生命的歌唱(组诗) 篇3

题记: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北京、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等近半个中国有震感。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成都,指挥抗震救灾……

谁能想到春暖花开的季节

山崩地裂的灾难

会在猝然间砸向美丽的汶川

还有都江堰、德阳、绵阳……

让一阵阵琅琅书声骤然停止

让一朵朵生命之火瞬间熄灭

谁能想到冰雪灾害过后

人民还要经受一场生离死别

谁能想到上帝竟然这么无情

要给奥运火炬接力的喜庆

浇上一盆掺杂着血与泪的凉水

谁能想到日理万机的总理

还要用沉重的脚步丈量

那一片片疮痍满目的土地

谁能想到 年逾花甲的老人

还要经受夜不能寐的困顿

谁能想到总理要不顾疲劳

在飞机简易的客舱里

在成都临时搭起的帐篷里

一边主持着抗震救灾的会议

一边还要把心揪得紧紧 紧紧

谁能想到总理行走于泥泞

用布满血丝的双眼

期待着奇迹 视察着灾情

挥舞着果断而坚定的手

指挥着将兵 慰问着灾民

谁能想到总理走进垮塌的城区

张开嘶哑的喉咙

用哽咽的声音

向废墟中的孩子喊话

用赤子的心抚慰孩子的心

谁能想到总理走进了救护室

握着头部受伤的小男孩的手

拉着哭泣着的小女孩的手

用颤抖而慈祥的话语

传递着长者最动人的亲情

谁能想到大雨来了

滚石和山土随时会降临

总理毅然冒着雨攀上瓦砾堆

面对沙石中扒出的书包

埋下了头向逝去的生命鞠躬

谁能想到总理摔倒在地上

总理的手臂上渗出了血

但他并没有接受医生的包扎

此时,我们知道鲜红的血流出来

表白着领袖生命最纯粹的底色

谁能想到总理双眼含着泪水

动情地对灾民说

“房子裂了、塌了,还可以再修

只要人在 我们就可以渡过难关……”

此时,我们知道他的泪水里

蕴藏着一份信心一份伤忧

谁能想到温和的总理也会生气

对着电话大声喊

“我不管你们怎么样,

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此时,我们知道他火一般的语气里

包含着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

谁能想到余震还在继续

废墟里还有孩子闪烁着眼睛

还有老奶奶伸出伤痕累累的手

黑夜里还有爬行逃难的人

晨光里还有奔跑救援的脚步声

谁能想到总理的神色依然沉重

谁能想到总理来不及休息

赶回成都布置好工作

又连夜坐上火车奔向青川

谁能想到总理的每一处身影

都大写着共和国公民的责任

谁能想到总理的行程如此匆匆

从成都到都江堰 从北川到绵阳

从汶川到青川 每一个受灾的地方

都确认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

都证明总理与灾民心连着心

黑暗中的两只小手

题记:在地震灾区,有两位孩子在黑暗的废墟中紧紧握着手,互相鼓励……

黑暗中的两只小手

紧紧握着

就像两棵小树

把嫩嫩的枝条搭在一起

只是小树上听不到小鸟的叫声

只是小树上没有阳光漏下来

只是小树上流着鲜血流着眼泪

只是小树上布满了尘土和石块

黑暗中的两只小手

紧紧握着

两个小小的生命

以树一样安静的姿势

母亲的现代组诗 篇4

一株小草,踏着青青韵律

拱破泥土肆意的芬芳

聆听,犁铧滚动的波浪

结满厚茧的双手,牵着老牛

耕耘一垄垄,柔情满怀的希望

微驼背影,蹒跚了山村意象

仲夏

阳光很热情,一顶草帽

遮住,晶莹剔透的河流

禾,伸出手臂,抚摸

墨绿泼洒的温柔

雀跃小锄,舞动着

经年回眸的等候

一只小鸟,飞过褶皱的额头

深秋

高粱,宛若少女的心思

穿透红红艳艳的季节

镰,以亲密的动作

拥吻一揽入怀的摇曳

一驾马车,载着年复一年的艰辛

驶过,小村忙忙碌碌的停歇

挂满灰尘的脸,溢着沧桑喜悦

串串辣椒映红饱满的庭院

点亮,虫吟蛙鸣的暖夜

严冬

启明星,瞪着刺骨的眼

白毛风卷着嚎叫

吹痛结满霜花的屋檐

裹紧围巾,推开夜的阑珊

抱回,开满灶堂的温暖

当一桌深情端上火炕

爱情的组诗 篇5

1 迟来的‘爱’

天灰蒙蒙的,十分的冷

刚要冒芽的小草缩着脑袋

在试探东风的力度

树枝弯弯曲曲,一个懒腰

足足霸占了整个早春

一直慌称‘感冒’

一场雨即将到来,看你

还怎样分辨、拒绝

这迟来的‘爱’

2 思念

风,轻柔

印在耳际、田野或农人欢快的脚步

麦苗早已拔节,每天用头型诉说辉煌

而我,只是一个漂泊多年的游子

无法贴近你温度,但我

会靠近窗台,踮起脚尖,凝视远方

以诗的节奏,为你赋一首平仄

3 一个人的幸福

无法确定幸福是什么

时而迷茫,时而清醒,会翻看词典,巡视百度

寻一个恰当的`词汇,装饰我的课本

会突然想起,一个男人,一个内秀的男人

在墙上画着一扇门,一扇永远无法开启的门

心花红了,开在心灵深处,开在特别绚烂的季节

却不问,值不值得

后来,得知

隔壁曾住过一位芳邻

4 等我遇见你

幻想,在最美的季节与你相遇

在最好的华年融入你灵魂

贴近你胸膛,触摸你指尖

甚至,甘愿做你脚下一颗微不足道的基石

然而,我是这样渺小,一粒尘中沙,一株路边草

一颗攀岩人无法抵达的崖上花

哦!亲爱的,我又一次哭了

你要耐心,等百花齐放,等翠鸟鸣唱

你一定得留意,留意

路旁、脚下,同时也要眺望山林

5 月亮惹的祸

着魔了,你的媚,你的真

夜夜映窗台,倩影摇曳

晚风是发丝,牵扯我的思绪

暗色是霓裳,左右我的视线

哦!爱的人!我的眼里只有你

却隔着高铁与滕王阁序的距离,该怎样穿越

你没有看我,我却注视着你

变化的身段,时而小船,时而圆盘

我努力回忆,再回忆

下意识找寻木屋、瓦砾、树影的存在

还有

早年那些无条件的反射

6 哭与笑

起航,牵引

是梦!不见舵手

驶向旖旎,驶向有着深蓝故事的海

四月的明媚,满目滴露花草

习惯把心空出来

忘记岁月虚长的年纪,阻隔的墙

只需记得

风里有过你,云朵上有过你,古巷里有过你

它们也说

夜里的茉莉花哭过也笑过

7 你和我

你吸了一口烟,又吸了一口

一圈一圈像年轮、像人生

我写了一首诗,再写一首

放置到桃花渡口,想象的虚空

一朵一朵多娇艳

就这样

你爱上抽烟

秋日絮语的组诗 篇6

涟漪婀娜了她的身姿

鲜艳的牡丹,怒放在我的裙裾

一只小昆虫迎面飞来,把我当成了花朵

鸽子一阵鸣叫,似在痴痴地笑

小昆虫如梦初醒,羞涩地飞走了

紫薇已经衰败,纤弱的残红

紧紧拽着树枝,那凄楚的眼神啊

年老的夕阳赶紧别过脸去

姹紫嫣红的月季,成了舞台明星

不知名的小飞虫殷勤地为她们伴舞

正直园林里,人来人往

不足一岁的婴儿,伏在父亲的背上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津津有味地啃着手指

银杏叶三心二意,一边对夏依依不舍

一边又迫不及待地投进秋的怀抱

传奇的组诗 篇7

一、清醒的孤独:《渴望》

“今晚所有的光只为你照亮

今晚你是一小块殖民地

久久停留, 忧郁从你身体内

渗出, 带着细腻的水滴

月亮像一团光洁芬芳的肉体

酣睡, 发出诱人的气息

两个白昼夹着一个夜晚

在它们之间, 你黑色眼圈

保持着欣喜

怎样的喧嚣堆积成我的身体

无法安慰, 感到有某种物体将形成

梦中的墙壁发黑

使你看见三角形泛滥的影子

全身每个毛孔都张开

不可捉摸的意义

星星在夜空毫无人性地闪耀

而你的眼睛装满

来自远古的悲哀和快意

带着心满意足的创痛

你优美的注视中, 有着恶魔的力量

使这一刻, 成为无法抹掉的记忆”

——《渴望》3

渴望着摆脱这一切, 在创痛之后无法拒绝记忆碎片的侵袭, 仍然期待每次会面之后都有离别的相逢。这份清醒的孤独, 无法安慰。在嘈杂的时代声响中, 翟永明超乎寻常的冷静的创作积累和不疾不徐甚为清醒的生活态度更显独特。物理研究所的工作和出走美国的经历, 更让她清醒的意识到, 写诗是脱离漂泊无定的上佳选择。孤独的心态在其诗歌中牢牢扎根生长。不能逃避, 莫若面对。“世界就隐而不露地躲在这些词的后面诱惑你的灵魂。你开始接受词语的指引, 但它没有把你指引向物的世界, 而是把你引向了相反的方向。你的生命将朝那个方向走去。”4面对世界的时刻, 翟永明无疑是勇敢、独立、清醒又倔强的回应着。柔和的抗争与抽茧剥丝式的分析, 完完全全地重塑了女性这一意象。新时期的女性意识, 初露端倪。打破传统规则, 狂飙式的突进, 叛逆到极点, 追求物化的不羁生活, 这些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翟永明身上, 并未引燃不安定因子。反而令其更加清醒的作出选择。从部级单位辞职, 游历美国, 回国再度写诗, 每一人生阶段的转向更间接体现了翟永明作为女性主义诗人领军人物的伦理精神旨归。

女人根植于女性世界, 在了解这一世界和社会本体上比男人有着更细腻的视角和优势。就《女人》组诗而言, 笔者将其看作是一个女人的生命过程。而《渴望》就像这个女人的青春期。她清醒的感知到了自己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欲求。每个毛孔都张开去吸收你的青春当中必将迎来的那份孤独, 可以惶惑不安, 可以忧郁, 但是却不能抹掉这份记忆。“Freud describes three lines of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for a girl: renunciation of sexualityaltogether, a masculinity complex, or normal femininity where she takes her father as the love object. Translated into literary development these alternatives are: aesthetic frigidity, andthe inability to write, as articulated by Rumens; assuming amasculine identity and writing as a man; or identifying herself as feminine. (“弗洛伊德描述了作为一个女孩的三种性心理发展类型:完全放弃性别, 复杂的阳刚之气, 把自己父亲作为理想的恋爱对象的常态女人本性。将这些转译成可供替代选择的文学化发展概念就是:审美性冷淡, 譬如拥有组织严密思路清晰的腹稿却缺乏将其阐述并书面呈现出来的能力;假定持有一个男性化身份, 并作为一个男人来进行写作;抑或作为女性来确信自我。”) 5处在青春期的女性, 有着最美好的年纪与样貌, 在人生最好的时光里, 也怀抱着对感情既渴望又惧怕的期待。渴望, 以为是最美;惧怕, 唯恐是最伤。也正是因生命这“不可捉摸的意义”, 才会给了女性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开始:“渴望”。语言的背后, 狡猾的人类总是藏起了太多秘密。宗教信仰、世俗常情, 无一不是感官体验为基础的历史。诗人肯坦白讲出的世界, 也是受众自己的世界。二者有着约定俗成的契约关系。诗人充当着先知和引路人的角色, 受众翻检自己的生活原则, 道德观念, 事无巨细, 一一比照。诗情渲染, 语言的符咒作用不可小觑。而诗歌这一形式也是语言本质得以完整体现的重要因素。

词与词之间的隐喻空间是在二者形成一个磁力作用场的觉醒过程中形成的。而诗歌的形式与意趣之间的化学反应也不是孤立无依的, 将词与词之间的召唤形成有实体的可靠的结构, 意境上也暗合了中国古典主义美学的“圆融畅达”。女性诗歌中伦理精神的首点要义, 在于将其最基础的女性话语权特质与社会伦理道德的整体架构连接起来。在这一点上, 翟永明的《女人》组诗身先士卒, 作出了大胆尝试。

二、爱到决绝的希望:《独白》

“我, 一个狂想, 充满深渊的魅力

偶然被你诞生。泥土和天空

二者合一, 你把我叫作女人

并强化了我的身体

我是软得像水的白色羽毛体

你把我捧在手上, 我就容纳这个世界

穿着肉体凡胎, 在阳光下

我是如此眩目, 是你难以置信

我是最温柔最懂事的女人

看穿一切却愿分担一切

渴望一个冬天, 一个巨大的黑夜

以心为界, 我想握住你的手

但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

当你走时, 我的痛苦

要把我的心从口中呕出

用爱杀死你, 这是谁的禁忌?

太阳为全世界升起!我只为了你

以最仇恨的柔情蜜意贯注你全身

从脚至顶, 我有我的方式

一片呼救声, 灵魂也能伸出手?

大海作为我的血液就能把我

高举到落日脚下, 有谁记得我?

但我所记得的, 绝不仅仅是一生”

——《独白》6

这是“看穿一切却愿分担一切”的女人对爱情的倾诉, 呼救反而显得有几分清冷的觉悟。爱的背面即是离别与伤痛。徐志摩以为“在主的跟前, 爱是唯一的荣光” 7, 而这荣光一夕过于耀眼, 蚀骨般的刺痛, 哀怨的情人眼泪, 这记忆无法不刻骨。“The female affiliation complex is discernible over and over again when women write about one another.” (女性复杂的从属关系很显而易见地始于女人们一遍又一遍去重复地描绘彼此。) 8翟永明“以心为界”, 想将最仇恨与最柔情蜜意的过往都倾注于告别。这是“狂想”如深渊的魅力, 以爱的名义行杀戮之事, 无论告别时刻是否是惨败之姿态, 行走这一程, 所记得的绝非一生的时间供凭衡量。词语是诗歌节奏的知己, 而节奏的强弱急缓是诗歌表意达情的忠实护卫。在此中介体的基础上, 通过比较媒介手段的外倾性与文字表意的内倾性, 形成一个普世意义上的语义程式。以物物之间的时空虚实与“本我”类别的某种相似构成一个喻指系统。

诗歌中所出现意象的象征意义, 虽表现方式不同, 但是因与生存环境的密切关联, 不同的生存者亦很有可能面临相同的处境。回暖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预留的“空白”, 将由在诗歌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来填补, 至此完整的召唤结构成形。

《独白》是一封女人写给自己的情书, 体味了相逢初识的青涩与甜蜜, 热爱中的温柔似水与体谅, 分离时的爱恨交织, 痛定思痛后的觉醒。“诗人的意图是:打破语言与意指之间的固定联结, 使语言恢复其独立的本体的意义, 从而借以形成新的意义作用和精神结构。” 9恩格斯曾试图把男女之间的对立归结为阶级冲突, 而事实上这个论点是不成立的。对于坠入爱河的男女而言, 他们渴望平等的对待彼此。爱情中的男女之间存在着一种性与社会模式的永恒关系, 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在特定环境中会展现出相近的重要特征, 但并未形成严格的普遍性。而象征, 与其说是神秘的潜意识的先验性感知, 不如说是一种对世界有意义的物化的模仿。当男人捧女人在手心的时候, 女人可以容纳这个世界;当痛苦来袭, 女人从脚至顶, 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对自我的救赎。“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poets does not limit poetry by women to only one reading position;good poems will be read interms of gender and also in terms of their cultural contexts and other identities.” (诗人与诗人之间形成连接时并没有将女性诗歌限制在一个仅供阅读的位置;好的诗歌将不只是依据性别方面被读取, 也包括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其他身份等方面。) 10鲜明而独立的《女人》组诗, 使翟永明成为了当代诗坛最夺人眼球的独特个体。性别不再是一种限制, 透过好的诗歌创作可以读取的蕴涵大于诗歌这一本体。翟永明的女性意识剥离了先锋女性的激烈与锋芒, 代之以女性的温润本色, 内在却更见不卑不亢, 为新时代女性伦理精神的蕴涵增添几许亮色:在提倡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复归的同时, 不能遮蔽女性主义存在的特殊性, 新时代女性的伦理精神诉求不容忽视。

三、源自伤口的倔强:《生命》

“你要尽量保持平静

一阵呕吐似的情节

把它的弧形光悬在空中

而我一无所求

身体波澜般起伏

仿佛抵抗整个世界的侵入

把它交给你

这样富有危机的生命、不肯放松的生命

对每天的屠杀视而不见

可怕地从哪一颗星球移来?

液体在陆地放纵, 不肯消失

什么样的气流吸进了天空?

这样膨胀的礼物, 这么小的宇宙

驻扎着阴沉的力量

一切正在消失, 一切透明

但我最秘密的血液被公开

是谁威胁我?

黑夜更有力地总结人们

在我身体内隐藏着的永恒之物?

热烘烘的夜飞翔着泪珠

毫无人性的器皿使空气变冷

死亡盖着我

死亡也经不起贯穿一切的疼痛

但不要打搅那张毫无生气的脸

又害怕, 又着迷, 而房间正在变黑

白昼曾是我身上的一部分, 现在被取走

橙红灯在我头顶向我凝视

它正凝视这世上最恐怖的内容”

——《生命》11

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倡“寓教于乐” 12, 既劝谏读者, 又能使他喜爱, 要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齐头并进。他还强调作家必须有生活体验, 写诗要写力所胜任的题目。如果是自己陌生的题材, 没有过类似的体验, 只靠天才, 是创作不出足以打动人心的作品的。《生命》这首诗所涉及的题材范畴不同之前, 她将笔触投向了女性极脆弱和“黑夜”的领域。将情感体验的毫不避忌、竭力保持平静的心弦绷张、惧怕中又令人着迷的理性意识熔于一炉, 诗人是“黑夜”最恐怖行为的对抗者, 透过伤口洞穿居心叵测的世界。“富有危机”的生命体, “不肯妥协”的生命体, “膨胀”的力量难以抵抗“阴沉”世界的邪恶入侵。“白昼”被破坏, 象征着独立的女性意识在和外部环境的角力中遭受屠戮, 让“诗意的栖居”13转生“他人即地狱” 14的质感。“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魅力, 必须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15就此而言, 翟永明的诗歌除却女性主义的光环, 依然魅力不减, 是有着她强大而独立的内心为养料, 冷峻而清醒的思考作支撑。

显然, 这不同于传统的女性伦理精神。翟永明独立, 清醒, 理智但又不乏柔情细腻, 体现在她的诗作中有承继传统的部分, 也多有独创性, 但保持了自相一致。

四、看透尘世的从容:《母亲》

“无力到达的地方太多了, 脚在疼痛, 母亲, 你没有

教会我在贪婪的朝霞中染上古老的哀愁。我的心只像你

你是我的母亲, 我甚至是你的血液在黎明流出的

血泊中使你惊讶地看到你自己, 你使我醒来

听到这世界的声音, 你让我生下来, 你让我与不幸构成

这世界的可怕的双胞胎。多年来, 我已记不得今夜的哭声那使你受孕的光芒, 来得多么遥远, 多么可疑, 站在生与死之间, 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

在你怀抱之中, 我曾露出谜底似的笑容, 有谁知道

你让我以童贞方式领悟一切, 但我却无动于衷

我把这世界当作处女, 难道我对着你发出的

爽朗的笑声没有燃烧起足够的夏季吗?没有?

我被遗弃在世上, 只身一人, 太阳的光线悲哀地

笼罩着我, 当你俯身世界时是否知道你遗落了什么?

岁月把我放在磨子里, 让我亲眼看见自己被碾碎

呵, 母亲, 当我终于变得沉默, 你是否为之欣喜

没有人知道我是怎样不着边际地爱你, 这秘密

来自你的一部分, 我的眼睛像两个伤口痛苦地望着你活着为了活着, 我自取灭亡, 以对抗亘古已久的爱

一块石头被抛弃, 直到像骨髓一样风干, 这世界

有了孤儿, 使一切祝福暴露无遗, 然而谁最清楚

凡在母亲手上站过的人, 终会因诞生而死去”

——《母亲》16

“任何忧伤, 都抵不过世界的美丽。”女性伦理学、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波伏娃曾经写下这样柔软的诗句。这不同于她《第二性》中由女性处境、生存之辩到走向解放, 以引导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女人为己任的大女人之姿态。“母亲”这一意象象征着成熟、冷峻、智慧, 走在语言这条能够通达理解之境的道路上, 翟永明将女人成熟以后的坚毅和从容表述地质朴得体。“抽象的权利不足以限定女人的现实具体处境;这种处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经济作用;而且, 抽象的自由和具体的权力往往呈反比例变化。”17人生这条路纵然荒凉只要你慢慢去走, 欣赏每处存在的个体意义, “恶之花”的盛放姿态一样靓绝。

“岁月把我放在磨子里/让我亲眼看见自己被碾碎”, 面对时光, 人显得无比渺小。“母亲”让“我”的降生与不幸共同构成世界的悲剧的一幕。这是“超我”与“本我”的对抗。“真正的社会主义伦理原则所关心的是, 既要主持正义, 又不能压制自由;既要让个人承担义务, 又不能取消个性。而根据这一原则将会发现, 妇女状况提出的问题使它面临十分难堪的境地。完全将妊娠等同于一项任务, 一件工作, 或服兵役之类的服务, 这是不可能的。要求女人生育给女人生活所带来的干扰, 比调整公民职业所带来的干扰更严重——还不曾有哪个国家敢建立义务性交制度。性行为和母性义务所涉及到的不仅是女人的时间和体力, 而且还有她的基本价值。由于不可能把性本能置于典章制度的规范之下, 理性的唯物主义徒劳地想对性的这个戏剧化方面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的确, 如弗洛伊德所说的, 在性本能当中未必不含有满足性本能的否定因素。可以肯定, 性本能不允许自身同社会融为一体, 因为在性冲动当中存在着瞬间对时间的反抗, 存在着个性对共性的反抗。”18面对“母亲”让我用“儿童的眼光”去认识世界的举动, “我”无动于衷, 在现实的砥砺中将纯粹的爱意和思想同质异构成了“两个伤口”。伤口是生命个体与生存之间拉力所造成的裂隙, 在经历撕裂的痛苦之后获得凛冽的成长。面对自我的性别真实, 诗行中像是行走着一个罹患被害妄想症与孤独症的敏感小男孩, 而这与诗人自身形成了一种冲突感。而这孩子的社会属性是自发成了“孤儿”, 在痛苦中为活着自取灭亡, 对抗着亘古已久却因之死去的爱。“黑夜意识”带来的沉重思考, 让诗人意识到“白昼”像站在母亲手上的孩子一样, 需要面对不幸, 需要走近沉重的黑影, 不可能简单粗暴地割裂开来。

“黑夜”与“白昼”共存共生, 传统的伦理精神与新时代的女性伦理精神也是如此。要想获得新的发展, 必须立足于有扬弃的承继传统, 时刻保持对自身清醒的认知, 独立的去思考, 才能有创造性的突破。翟永明的《女人》组诗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很关键的一点便是, 她的诗歌创作从来不是单纯的对题材、意象、创作手法的拈来就用, 而是结合了她个人的独特生活经验, 对女性主义这一母题的理性与情感兼具的思考, 并能够将其一以贯之。

逃走的桃花(组诗) 篇8

是一种深刻的预谋

洁白的棉花,纯净的吻

薄如蝉翼的远行

离不开故乡温暖的棉被

和新鲜的泥土

穿梭于城市的街头小巷

汗水打湿了肉体,停下来的时间

除了整理我松掉的鞋带之外

还有扣紧城市的钮扣

剪去城市疯长的指甲

有爱的故乡是成长

有爱鼓舞的远方是征程

白天,我忘却故乡

深夜,我又将故乡重重地拾起

那些漫山遍野的狗尾巴草

是多么地难忘,它们坚强,隐忍,延伸

这是难道是故乡存放在

我脑海的面积和宏图吗?

如果相信命运,那就必须相信

生而如此,我们就得静下心来

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学会使用

父亲的犁铧与母亲的镰刀

开山、培育、创新,体会故乡深刻的爱

而这种爱是预谋的,无法逾越的

我得到了骨头

当眼前的木槿剥离最后的一朵

我再次相信枯萎的力量

那些一天一天消逝的时光

啃树干,啃带血的骨头

像明晃晃的刀,剃光我们的身躯

因此,我得到了骨头

我先祖的,我爷爷的,我奶奶的

他们将自己藏在三尺深的地里

任肉体剥离,任骨头钙化

我再次染上他们的脾气,如同血缘

游弋在我的身体里

姓氏无法更改,而墓志铭可以

延续给我们用

我得到了骨头,身上的骨头

手臂上的,胸腔上的,衰竭的骨头

时光的贡品,我要坚持黑暗的来临

在挥霍完短暂的人生之前

得将身上的骨头磨练,让时光的剑

砍下去也会留下刀痕

闻到彻骨的芬芳和白色的寒冷

一只鸟的幻想

在城市,我所见到的鸟儿

一般栖身与公园里

它们懂得风暴,懂得与人为樂

因为高楼和坏天气

它们在城市里活得更加细腻

方向更加谨慎

夜晚,鸟儿在城市里压低光芒

它掠过粗壮的高压线和楼顶

经过城市的胸腔,驶入深夜

而翅膀下喧嚣的人群

在不夜城里狂欢,有人被诱骗

有人被毒死

暴风雨的晚上,鸟儿会藏于哪里?

消失的鸟音,让我学会了沉重

因此,在喧闹的城市人流当中

我不敢去触碰过暗的醒者

怕他们过早醒来

扰乱一只鸟的幻想和城市的秩序

逃走的桃花

一个白色的身影从

春天逃遁,桃花绽放的声音

接近我的睡眠

它们多么可爱,一朵朵、一簇簇

一串串缀满枝头,张开的花瓣露出鲜艳的蕊

排着红色的队形

寄居在我们的村庄

更替的蜜蜂,它们不再后退

它们伸出吸管,传授花粉

这个粉红色的春天

蜜蜂已将自己置之度外

为红颜交出一生

站在桃树下

我看到桃树暗藏的功力

我看到带泥的树根

开始盘踞在我的血液里

这些年,每当这个桃花盛开时节远离家乡

我已不止一次

想把肉身与血液交给树根

交给泥土

而那又是多么脆弱的远行?

桃花逃走的时候,村庄换了一种肤色

阳春的新绿漫山遍野

在遥远的异乡,美好的事物重新聚集

我再也看不到我的身体里

飞出其他的颜色

溢出忧郁与伤情

夜的组诗 篇9

静夜,在寂寥无人的黑暗中

慢慢融化白日的浮华与沉醉

然后将心事弥漫开来

聚拢、扩散

逐渐归于沉寂

留下均匀的鼻息

夜之遐想

夜的触角拨动心弦

天使的微笑温暖夜的孤寂

粉红色心事翩翩在黑夜中起舞

遨游在不可知的苍穹

旋转成一道优美的弧线

消失在黑与白之间

夜之肃穆

那么

让我做一个夜的精灵吧

美丽的瞳孔中映出些许安宁

虚无是我的颜色

在静谧地等待中

一线曙光正解析夜的肃穆

夜之鬼魅

颓败的生命

垂老的`青春

躲藏在夜的神秘中

惶惶然

摇摆成舞池中的幻影

霓虹的诱惑

张着五彩的面具

迷失纯洁的心灵

鸡尾酒的高杯里

盛放着带血的猩红

夜的爱恋

展开你密密的帷幔

成全夜的爱恋

蒙住夜行人的双眼

让互恋的人儿缱绻

用那黑色的罩巾遮住脸上的红霞

在黑夜的双翼上

秋日的组诗 篇10

一月夜

临秋时序好,入夜月华娆。

风吹浮云去,寒虫鸣秋草。

静夜思佳人,心飞远山坳。

窗前倩影绰,堪比素娥娇。

二相思

秋来雁飞高,

雁去情未了。

最是相思时,

半月挂林梢。

三夜雨

夜雨打窗人未眠,

思念扶摇上云端。

望穿秋水无觅处,

伊水河畔柳如烟。

四秋日新晴

日出东方阴霾去,

白云冉冉映碧空。

喜看园中美人红,

醉听黄鹂一两声。

五游园

初日照林梢,

金光驱雾跑。

人绕园中走,

似在仙阙遨。

石榴花已修成果,

秋来木槿才峥嵘。

花开花落总有时,

莫为雁去空悲情。

雁去还有雁来日,

含泪的乡愁(组诗) 篇11

这439公里的回乡路,我要从杭州

坐两个小时的火车到合肥

再转两个小时的汽车到五河

搭乘农用三轮车颠簸三个小时

才能在半夜三点到达小周村

回家的路很长,回家的路上

我要打十五个电话给爹娘报平安

用乡音和方言抚摸

故乡的青草、天空,把爷爷

坟头取下的泥土

揣在身上,一路才不会流泪

回家的路很长,回家的路上

我的口袋里鼓满了

从故乡刮来的风,他们迎接着我

然后吹着淮北的哨子原路返回

如果比我先到小周村,北风

请别忘了在娘的床头,替我

先磕一个响头,重重地喊一声:妈!

回家的路很长,回家的路上

我不喝酒,我怕喝醉了,眼睛

看不清,回家的路……

1997年的月光

有一些人已经醒了,有一些人还睡着

长庚星渐渐收拢寒意,母亲

摸索着穿起衣服,她要到十里外的皇墩庙

去赶集,用四十斤的胡萝卜

换回我的学费,弟弟治病的药费

月亮还没有完全落下,一些光芒

宛如咳嗽的良药,在黎明之前回望着人间

母亲担起扁担,左肩换到右肩,右肩又

换到左肩,大地涌动薄霜,有一些苦

乡道的石子路硌着母亲的布鞋

一些烟尘扬起,呛着乡村女人的肺

这是1997年的一个拂晓,月光

还没有在母亲头顶散去,而河水般的

命运在我的体内有着针扎似的疼

越来越清脆的鸡鸣在村庄回响

越来越清晰的炊烟在村庄上空升起

月光落下最后一滴泪,母亲已站在

集市的一角,喊出了黎明中的第一声吆喝

1

仰视一座城,云朵

突然飘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一阵风

吹远了,又吹近了

仿佛这座城市和它

从来没有谁离开过谁

郭乾晖,韩熙载,吴恬,

山水画大师李成,宋代张择端

他们笔下那些不同风格的画

也是其中一朵吧

所有美的元素

拥有鸢都同一片晴空

在同一片蓝天下

摊开笔墨,线条色彩与他们

仿佛灵魂如肉体

相互渗透,补充

仿佛,风筝与书画

这两根巨大的柱子

相互依附,支撑

圆了画都

并肩前行的梦

2

走进这座城

就走进了各自的清明上河图

在画之城,每一个人

都是自己的主人

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的色彩

我也一样,亲爱的

你看,那些隐藏在

画布下的心跳

依稀可辨

那些,奔涌的血脉

交替穿过线条

又融身在线条里

渐渐显现

一座城市的丰满

穿梭在图画和美景里

请原谅,我经常的沉湎

仿佛一只风筝

忘记了,回家的路

3

在越来越像一幅画的潍坊

有时候,我分不清

我是走在一幅画里

还是走在……

画,为这座城市

铺开另一条道路上

时间的巨笔,正一笔一笔画出

这座城市的灵性和血脉

从翟院深的山水

郭乾晖、郭乾祐的花鸟

从潍坊风筝,到杨家埠年画

高密泥塑,潍坊嵌银

画都潍坊,走的如火如荼

从一家画廊到另一家

从一个画展到另一个画展

从一场拍卖会到另一场拍卖会

人物,山水,工笔,花卉,楼台

油画,版画,水粉

我见到了画布上的潍县

过去的精致和辉煌

也见到了画都今日的风情

挂在一张张

迎面而来的笑脸上

李雄在青州的寺院

酣畅淋漓的画着

比人更真实的鬼神

县衙内,周亮工指点着一幅老莲图

郑板桥的瘦竹

长满鸢都的大街小巷

大金石家陈介祺

浓墨宰相刘墉

从近代郭味蕖、于希宁、陈寿荣

当代书画名家刘大为、郭怡孮

众多的书画家

在通往画都的路上

如朝霞与晨曦

不停变幻和新生

历史和进程

被画出,就不会烟消云散

同样,一座城市

也在如实向世界汇报

一幅宏图的诞生

4

四月,在瓦蓝的天空下

汹涌而来的除了花朵

还有延绵的绿意,人流

宛如被一枚画钉

钉住

城市的西北,巨大的鲁台会展中心

稳稳的矗立在色彩的中心

鲜艳,抢眼

城市的中心,十笏园古街

nlc202309031436

用自己独有的造型、色彩和构图

展开画都另一种风情

东南,奎文门

在二维空间里的静态

被一群少男少女的笑声打破

东北,杨家埠翻开的年画上

映现出画风筝女子专注的神情

这遥远而又

近在眼前的色彩啊

让我变轻,变重,又变轻

不由自主的

变成你画笔下的线条

见证着

这个城市的存在和引领

5

画吧,画吧

在一个画的国度

抵达内心和爱情

画吧画吧

画出一座城的明亮

还有,它具有的美德与精神

画吧画吧

让拍卖会上一锤定音的脆响

穿越这座城市的心脏

画之城,我爱你每一个四月

送的这幅美景

我爱你越过画布的畅想

博得的阵阵掌声

我爱你每一幅画上 时间的印鉴

在画面后边腾出的巨大空间

我爱你,小小的陷阱

让一不小心的我

随时跌进一幅画中

6

像一种色彩

藏身在数不清的色彩里

在画都的春天,我听到了

令人心醉的水声

听到了我

一步步走近自己

听到了

乌云之后的阵阵春雷

嘘,请尊重

一座城市的秘密

它从一座高峰攀爬到另一座高峰

已经,快要到达山顶

7

一支画笔动用了

几条河的碧波才画出一座城?

鸢飞,云飘

反复描摹的未来

在画中,又在画外

与美同行,一座城

在世界的眼睛里

看到了自己

那些会飞的鸢,贴着年画的门

那些画廊,美术馆,创作基地

那些背着画板写生的孩子

是最亮的灯盏啊

用各自的光,与这座城相互辉映

这光亮,从你的心扉

到我的心扉

这光亮,在一座城市盛放

传奇的组诗 篇12

一、学本色教学,善待差错

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教学,方显语文本色。 善待差错,给学生出错的机会,让学生的错误在自我反思、否定中得到纠正。 纵观孙老师的课,课堂上可谓“ 错误百出”:“ 滨海的特产是什么? ”“ 烤肠”“ 肯德基”“ 轮滑”……答案各式各样。 可是孙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天马行空的回答而生气、慌乱,反而仍面带笑容,保持冷静,之后通过一个个反问,让学生在解疑中否定自己,继而认识错误,寻找到正确答案。 与孙老师教学不同的是,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铺垫、越位的提示、不容回避的时空限制,已经不给学生犯错的机会了。

记得某位名师还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是需要“ 防微杜渐”还是“ 亡羊补牢”呢? 我认为这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挑战,我们得好好思考一下了。

我觉得这好比明白人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 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 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也可能是创新。 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思维的成果,不以对错论,而以价值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应当本色教学,善待差错。

二、学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孙老师在演讲时不无感慨地说:“ 老师们看到的是精彩的教学场面,实际上,一节课教学效果好,不是源于上课老师一时的灵感,而是其长期的积淀。 ”这告诉我们一节成功的课的背后,都是需要巨大的付出的。

那我们到底需要阅读什么呢? 我觉得我们小学教师不仅要读小学教材,而且要读初中、高中教材。 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 要阅读史书,因为“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有许多平时我们困惑不解的难题可以在读史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要阅读杂书, 教语文的,不妨读点哲学、读点美学……做一个“ 杂家”。 这样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多一分机智,多一分自如,多一分洒脱。 我们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才能上出一节节精彩、成功的课。

三、学精神境界,教育理念

听了孙老师的课,我非常激动,觉得诗歌教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于是,我特意把《 阳光》 这首诗在班级里照着孙老师的方法上了一次,每个步骤都一模一样,可是,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个问题抛下去,要么没人接,要么就是天马行空的回答,最后只好按照自己的方法,潦草结束课堂教学。 课后,我就一直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同样的方法,为什么我使用的效果就如此糟糕呢? 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我上网查看孙双金老师的博客和教学视频,再对比自己失败的模仿做法,渐渐感悟到一个很朴素的真理:我们应该学习名师的教学思想,而不是他们的具体做法。

上一篇:心理健康员工培训心得下一篇: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父母的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