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研究及其进展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业科学研究及其进展(通用8篇)

林业科学研究及其进展 篇1

刘名燕大余县林业技术推广站

摘要: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是东莞唯一以林业为主题的科研和科普基地,在为大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该科学园共有乔木树种有82个科536种。作者通过实地学习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对其植被资源状况及构成进行了简要分析,估算了其生态价值,并对其发展中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林业科学园;植物配置;树种研究区概况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下文简称“林科园”)位于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内,面积1580亩,是东莞唯一以林业为主题的科研和科普基地。林科园地处东莞市东南面约20 km,距离广州市约50 km,距离深圳市约100 km,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N 22°58′08″,E 113°47′34.6″。林科园北面紧靠东莞同沙水库,周边为同沙林场,面积约50 hm2,其地形呈英文字母“Y”形状,大小山头有10多个,相对高程一般在50 m左右,属低山丘陵地貌。林科园年平均气温21.9 ℃,日均温度≥10℃,积温7600℃,无霜期超过350d,平均日照时数1930h,年均降雨量1790 mm,4~9月为雨季,占年降雨量的80 %以上,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干湿交替较为明显,雨热同季。园内成土母岩为砂页岩,自然植被已不复存在,仅在园内低丘顶部保留少量的以马尾松为主的次生林和草丛灌木,如芒箕(Dicranopteris dichotoma)、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和白背叶(Mallotus apelta)等,园内次生林主要以柠檬桉林、马占相思林、湿地松林、柚木林和流苏相思林为主。植被资源现状及构成2.1 植被现状

东莞林科园植被主要是人工林,其类型主要有:柠檬桉林、马占相思林、湿地松林、柚木林和流苏相思林,另外,还有部分果园和苗圃植物。植被中以柠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 Hook.f.)和木棉(Bombax malabarica DC.)所占面积最大,其次是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和柚木(Tectona grandis L.f.)等。

2.2 植被构成林科园内乔木树种有536种,分属于82个科,其中分布较多的是木兰科(Magnoliaceae),有32种,桑科(Moraceae)有31种,夹竹桃科(Apocynaceae)有17种,大戟科(Euphorbiaceae)有10种,桃金娘科(Myrtaceae)有9种,其他科中也有数量不等的种。将园中乔木树种与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名录进行对比,82个科中有53个科是

1相同的,占64.6 %。而且,82个科中有5个科是蕨类植物,7个是裸子植物,其余是被子植物。在林科园的82个科中,乡土植物有36个科,占43.9 %。2.3 植被资源

林科园内乔木数量较多,分布在8个专题区内,构成丰富的植被资源,其分布面积和优势树种的种类如表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专题区名 面积(hm)乔木种类/种 引种圃 品果园 树木园 生态林 丰产林 药用植物 赏花园 棕榈园

9.9 11.2 9.4 9.1 3.7 1.2 3.0 0.976 178 8 7 164 38 50

优 势 种

大叶相思、流苏相思、柚木 石榴、杨梅、澳洲坚果、牛心番荔枝 马尾松、流苏相思、柚木、大叶相思 柠檬桉、马尾松、荔枝、小叶榕 大叶相思、马占相思 流苏相思 羊蹄甲 鱼尾葵

除了比较丰富的乔木种类外,林科园还含有比较多的林下植物,其中数量较多的是微金菊,作为外来的入侵物种,微金菊对林科园内的植被构成生态风险,只因其生长迅速,经常覆盖其它树种的体表,使树木得不到阳光而慢慢地死亡。数量较多的还有芒萁、盐肤木、胜红蓟、潺槁木姜子和鸡矢藤等。2.4 植被类型 2.4.1柠檬桉林

柠檬桉分布在生态林试验区内,该区高程45 m以上主要是柠檬桉、木棉林和马尾松等树种乔木层分层比较明显。林下的灌木和草本主要有:微苷菊、野葛、鸡矢藤、火炭母和丰花草等。高程在45 m以下则为杨桃、荔枝、黄皮和龙眼等果树,因人为的干扰,林下植被基本上被铲除。2.4.2湿地松林

该林分布在树木园西部,由于是人工种植,处在幼林阶段,还没有形成郁闭。因此,林下植被有比充足的阳光进行生长,主要有:含羞草、乌毛蕨、黑面神、蔓马缨丹、火炭母、华南毛蕨、鸡矢藤、鬼针草、菝葜、鸭跖草、微甘菊、淡竹叶和盐肤木等。

2.4.3柚木林

该类型的树木主要集中在树木园的东部,属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分层比较明显,林下植被比较多,主要有:丰花草、胜红蓟、叶下珠、盐肤木、潺槁树、桃金娘、银柴、红毛草、黄桅子、白背叶、鬼灯笼、梅叶冬青、芒萁、海金沙和了歌王等。2.4.4流苏相思林

流苏相思林主要分布在树木园和引种圃交界位置,乔木层比较明显,林下植物有:中华芒、野牡丹、山菅兰、鬼灯笼、破布叶、黑面神、越南叶下珠、金边双荚槐和番石榴等。2.4.5马占相思林

马占相思林分布在丰产试验林区,乔木分层只有2~3层,相思树种比较速生,但易倒伏,在林内看到不少因大风刮倒的树干,林下植被比较丰富,主要有:鸡矢藤、天线草、玉叶金花、鸭跖草、三丫苦、胜红蓟和粪萁笃等。3 林科园生态价值评估 3.1 社会效益

林科园是东莞市重要的林业科普园区,其林业价值为东莞市生态建设创造了一个“特色品牌”,促进了东莞林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林科园的建设可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3.2 环境效益

林科院园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东莞市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在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改善人居环境发挥着巨大作用。参照原苏联的资料[1],平均每公顷森林每年释放氧气0.7t吸收二氧化碳13t从大气中敛取尘埃35t并分泌植物杀菌素,使林内空气含菌量大大低于无林地。如果以费用代替法计算,森林在上述方面的年效益可折合487元/hm2。根据有关方法和参数计算,森林在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和净化空气方面的年效益就达4841元/hm2。4 结论与建议

林科园是东莞唯一以林业为主题的科研和科普基地,从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来讲,人工林物种组成相对单一,受病虫害威胁更大,其景观价值较弱。因此,务必遵循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结合造林学和园林工程学理论,尽快对园内的柠檬桉林、湿地松林、柚木林、流苏相思林、马占相思林进行配植有较高观赏价值、保护价值和季相变化明显的植物种类,营造出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风景林景观,达到绿树成荫,群落结构稳定,林相整齐、美观,物种多样性高,这不仅能够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改善和提高市民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而且从根本上提高宝安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推进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同时,林科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工程健康有序的实施,必须建立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建立强大的技术支持体系和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等。

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陈宇晖老师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林业科学研究及其进展 篇2

1 社会林业概述

1.1 社会林业的概念

关于社会林业的概念,学术界各执己见,有的学者甚至把它等同于社区林业。1968年印度林学家J C Westoby在新德里召开的第9届英联邦林业大会上首次提出“社会林业”的概念是:社会林业是组织贫困的人民经营不能生长某种作物的土地,生产饲料、薪材以满足当地社团,特别是贫困农户的需要[2]。也有这样的概念:社会林业是把乡村农民作为参与主体、受益主体,通过采用农林复合经营等主要技术手段,并参与森林经营管理各方面的活动,使他们直接受益,并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社会综合、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经营管理组织形式[3]。还有研究认为:社会林业是一种社会协调组织形式,是以社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原理以及发展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思想,以建立人的生态环境和工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协调的秩序,使森林恢复到原生状态,在有序进程中建立社会生态系统新的平衡[4]。此外,学术界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关于社会林业的其他概念或定义。

1.2 社会林业的特点

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社区林业(社会林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群众的主体性与参与性;二是内容的整体性与综合性;三是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四是目标的社会性与战略性。从经济学角度认识,社区林业(社会林业)的特点为:既是一项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制度创新[5]。

1.3 发展社会林业的目标

中国社会林业活动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较早始于云贵川地区。社会林业作为森林经营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其发展目标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或质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进行的社会林业活动,其初衷是促进农村发展、摆脱贫困。在农村林业开发中,人们更多地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解决林业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更确切地说,社会林业用社会科学和林业科学等多学科方法来阐述社会行为与林业的关系,着重从民间角度来研究林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发展林业,使人民从中获益。当今,低碳经济社会建设进程正在推进,社会林业项目将向多目标发展[6]。

2 社会林业与产权

产权问题是社会林业极为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明确的产权关系是社会林业活动的基本前提。这是因为它关系到“为谁种树和管理”和“谁将从中受益”的问题,涉及到农民个人、集体单位的切身利益。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要弄清产权的性质、内涵,如何行使其权、责、利,存在什么问题等[7],张春霞的研究认为,社会林业的发展首先就要解决林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及相应的收益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集体林沿用国有林的管理模式,由集体统一组织造林和管理经营,导致一些地方林木产权不明晰,出现农民耕山有责、经营无权、分配无利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社会林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大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特别是林权制度改革[8]。其中应注重解决一些不可忽视的体制性矛盾,建立利于森林经营管理的产权制度。

3 发展社会林业的科技支撑

3.1 社会林业的组织技术

社会林业的组织形式是社会林业发展必须重视的。在当今社会中,不论是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还是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人们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相应的生产活动。在社会林业中,同样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群众的参与性,完成有关的林业活动。社会林业的组织形式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当地群众是通过何种形式来开展造林和营林活动,其如何决定种植种类与方法、如何管理等,其中就有一套技术理论为支撑,但在具体实践中也特别讲求技术创新。在印度,各级林业部门都建立了社会林业管理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负责社会林业项目的具体实施。乡村一级还成立了乡村林业委员会等基层村社组织。另外,印度社会林业的非政府组织网络遍布全国。这些非政府组织大多依托于林业研究机构(主要是印度森林经营研究所和印度生物、社会研究发展中心),作为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联络处和催化剂,主要负责社会林业的宣传、推广、培训和国际间的经验交流等[9]。

3.2 社会林业的调查技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林业在世界各地的兴起,广大学者也研究出一些能适应社会林业发展需要的新方法(社会调查方法),如SSA、RRA、PRA和PRRA等[10]。此外,相关研究还提出,在制定农村林业发展规划和编制作业设计时,要运用参与性农村快速评估方法(PRA)对村庄进行调查[11]。不仅如此,社会林业的调查技术是不断创新的,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3.3 其他技术

其他技术还包括采用农林、农牧复合经营技术等集约经营技术。受家庭经营利益的驱使,社会林业采取最有效的经营技术是必然的,但是否采取农林复合经营则并非是必然的,农林复合经营可以成为社会林业选择的技术之一,却不一定是社会林业应有的技术特征[12,13]。社会林业相关科技的发展将会更加多元化。

4 社会林业项目管理和规划设计

在社区林业(社会林业)项目管理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8年正式实施社会林业项目。此后,社会林业便蓬勃发展起来,逐渐成为该组织林业项目的重点。其活动集中于通过实地应用研究来开发和传播有关社会林业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如按经费来源划分,社会林业项目可分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正常项目。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粮农组织社会林业正常项目的预算为每年60万美元,其中70%用于在优先领域内开发观念,指导和宏观管理“森林、树与人”等项目,其余30%用于社会林业项目的协调和技术援助。二是粮农组织预算外项目。除正常项目经费外,社会林业重大项目的资金主要依靠外来援助。三是实地项目。除上述两类大型项目外,截至1994年10月,粮农组织林业执行司利用多边和双边援助资金共执行了97个同社会林业有关的实地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大体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即:社会林业发展;自然保护和野生动物管理;森林发展与管理;森林食品、饲料和薪材。实地项目中几乎没有与林产工业、市场、运输和木材加工等有关的项目[14]。

5 社会林业的监测与评估

社会林业的监测与评估是其社会林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系到社会林业时空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社会林业研究中,赖庆奎提出,要遵循以下步骤:一是制定以原规划设计和执行计划为基础的各阶段评估标准;二是列出村社成员和项目人员共同讨论的项目进度和阶段安排;三是按照项目进度的阶段安排,依据所制定的各阶段评估标准采取与原评估相同的一整套手段,定期对执行中的项目实施监测评估;四是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弥补原项目设计缺陷的建议,找出解决项目执行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而制定出改进原设计的具体措施。在监测与评估中,要确定一定的合适指标,关注“操作、运行、效果、影响和外延”五要素。R.A.Sharma在关于社会林业政策决策的分析技术的评述中,提到了I-O模型,该模型是大量采集与社会经济系统有关的数据以用来解释和预测经济系统结果的一种分析技术模型。此外,还提到了最佳输出模型、倍增分析、运筹学的管理和规划等分析(模型)理论,评述了它们在社会林业中的应用(监测和评估)等,认为它们和社会林业成本—利益分析(CBA)技术在社会林业评估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6 中国社会林业研究的前景展望

林业科学研究及其进展 篇3

关键词:赤霉素;农林生产;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Q946.885+.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015-03

收稿日期:2013-06-2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编号:11KJB220002);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母洪娜(1981—),女,河南延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桂花功能基因。E-mail:523320612@qq.com。

通信作者:王良桂,男,安徽寿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和应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 wlg@njfu.com.cn。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广泛存在于菌类、藻类、蕨类、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它不但可以调控植物体内众多基因的表达,而且可以影响高等植物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如种子萌发、茎的伸长、花器官的诱导和发育、种子和果实的形成等。赤霉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而关于赤霉素对农林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以及人们是否受到赤霉素的不良影响尚无定论。本研究从调控植物生长、打破植物休眠、影响植物性别分化、种实无核化、花期调控、花色素沉积、农产品贮藏保鲜、植物抗逆性等方面对赤霉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展示赤霉素有效作用的同时,也对其广泛应用的可能隐患进行探讨。

1赤霉素在农林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1.1调控植物生长

关于赤霉素调控植物生长的研究主要有:调控植物营养器官生长的研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和对杂种优势影响的研究等3个方面。

1.1.1调控植物的营养生长赤霉素已被应用于提高沿海入侵生物——互花米草的割除效率中[1];同时研究发现,赤霉素可以促进甘蔗不同品种茎的增粗、节间的伸长生长[2];内源赤霉素相关合成酶还可调控板栗雄花序短化[3];此外有研究发现,赤霉素对紫球藻的生长具有在低浓度下促进和在高浓度下抑制的作用[4],该研究结果对于有效利用植物激素来提高紫球藻的规模化生产效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1.2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赤霉素处理可以改善新铁炮百合组培苗的光合特性和生长状况[5];可以提高盛花期冬枣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降低光补偿点[6];可以调控南林-895杨扦插苗生长、光合同化物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7]。除了上述关于赤霉素单因素对百合、冬枣、杨树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外,张永强初步研究了赤霉素在光与糖、低温交互作用的条件下对拟南芥幼苗生长和代谢过程的调节功能[8],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赤霉素在光信号与其他环境信号交互作用中如何调节植物生长代谢奠定了基础。

1.1.3对杂种优势的影响赤霉素对植物杂种优势影响的研究目前已深入到分子水平。杜金昆研究了小麦GA 20-氧化酶基因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即GA 20-氧化酶基因在品种间杂种与亲本种子发育中的表达情况,发现GA 20-氧化酶基因在正反杂交当代种子中的表达量高于亲本自交种子,这与赤霉素含量的杂种优势相一致,说明GA 20-氧化酶基因可能是导致杂交和自交当代种子中赤霉素含量差异的关键因素[9]。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赤霉素在水稻苗期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生理调控作用,马谦对赤霉素代谢途径中的各种赤霉素分子进行了精确定量,结果发现:一些赤霉素分子的含量与幼苗干重和分蘖数的杂种优势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另外,一些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幼苗干重和分蘖数的杂种优势间也表现出显著相关性[10],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赤霉素从生理水平上对水稻苗期杂种优势的形成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1.2影响种子活力,打破种子休眠

刘海艳以玉米郑丹958的新种子和陈年种子为试验材料,发现玉米种子的活力与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关系:有活力种子的种胚内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随种子活力的降低而升高[11]。Kpczyński等研究了烟溶液、赤霉素、乙烯对野燕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发现赤霉素、乙烯参与调控萌发过程中 α-淀粉酶的活性[12]。除了影响种子活力外,赤霉素在代替或部分代替低温春化作用、打破休眠方面的作用已在多种植物上有所报道:如科研工作者研究发现,赤霉素对明星牡丹[13]、桂花[14]、美国桂花[15]、穿龙薯蓣[16]、西瓜[17]、猕猴桃[18]、烟草[19]、沙冬青、花棒、柠条[20]、杜梨[21]等植物种子打破休眠、促进发芽的效果明显;王萍研究发现,分别于花后 7 d、花蕾期进行扣棚保温并用赤霉素对鲜食草莓品种Darselect进行处理,可较好地打破草莓的休眠,促进植株的旺盛生长,从而实现优质丰产的目的[22]。除了上述常规试验研究外,赤霉素参与休眠解除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如 Mino 等研究发现,编码GAs生物合成基因柯巴基二磷酸合酶、GA 20-氧化酶、GA3 β-羟化酶的表达受春化作用的调节[23];徐文娟等通过研究与脱落酸、赤霉素相关的6个基因(NCED、CYP707A、ABI2、PP2C、GA20ox2、GA20ox3)在滇重楼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的表达,筛选出参与滇重楼种子休眠解除过程的NCED、CYP707A、ABI2、GA20ox2、GA20ox3基因,它们可以作为研究滇重楼种子休眠过程的重要基因[24]。

1.3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在黄瓜上研究得较多,如1960年Peterson等研究发现,赤霉素能诱导雌性系黄瓜植株的产生[25],从而解决了雌性系的选育和留种问题。近年来,在其他物种上也有赤霉素影响性别分化的研究,如朴蕾研究发现:赤霉素处理能使经济林树种榛子品种达维的雌花芽分化率提高2013%,显著提高了雌雄分化比例;赤霉素处理能使榛子品种平欧127的雌花芽分化率降低20.13%;此外,赤霉素还能促进蔗糖含量的积累;研究结果为生产上人为调控榛子的雌雄比例提供了理论依据[26]。皮雪静等研究发现:用外源赤霉素处理能够诱导小桐子(Jatropha curcas)产生两性花,并且赤霉素处理浓度越高,两性花数量越多;而高浓度(500~1 500 mg/L)的赤霉素处理会导致小桐子的种子不能正常发育[27]。由此可见,赤霉素在诱导植物性别分化方面的效果会因不同物种甚至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而不同。

nlc202309040722

1.4果实无核化

人们已经在巨峰[28]、早紫[29]、翠峰[30]、新美人指[31]、玫瑰香[32]、黄玉[33]等葡萄品种上研究了赤霉素对果实无核化的影响,发现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对果穗进行浸泡或喷施均能诱导葡萄形成无核果并且促进果实的膨大。刘佳等对赤霉素与链霉素处理对巨峰葡萄无核化及果实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4];杨丽娜等[30]、刘捷等[31]、张萌等[33]分别研究了赤霉素、氯吡苯脲对翠峰葡萄、新美人指葡萄、黄玉葡萄无核化的影响,发现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方式的赤霉素和氯吡苯脲对不同葡萄品种的无核化和果实发育的影响效果不同。

1.5调控植物色素的积累

刘延吉等以8年生南果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施脱落酸对植物体内激素平衡的改变,发现增加脱落酸/赤霉素的比值,即降低体内赤霉素的相对含量可以活化南国梨的花色素合成酶,增加果皮中的花色素含量[35]。陈建通过用外源赤霉素对4个不同花色非洲菊品种进行处理,并对其花色表型、花色素及花瓣矿质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发现,赤霉素处理能明显提高非洲菊花瓣中的总花青素含量[36]。Weiss等研究发现,赤霉素对花冠生长和花色素沉积的影响是分别独立的[37]。王海伟研究了遮光与赤霉素处理对有色小麦籽粒中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较高浓度的赤霉素会不同程度抑制花青素的合成,而喷施较低浓度的赤霉素对有色小麦籽粒花青素合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8]。

1.6花芽分化及花期调控

刘春冬等研究发现了赤霉素对东魁杨梅花芽分化期生理特性的影响[39],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赤霉素与植物花芽分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张文娟研究了冷藏与赤霉素处理对牡丹促成栽培的影响,结果发现:赤霉素处理和冷藏处理一般都能够使花期提前,但是使花期提前的最有效的赤霉素浓度与冷藏时间与品种直接相关,有些品种如银红巧对、大棕紫对赤霉素较为敏感,较低的赤霉素浓度就可以使花期显著提前,而与冷藏时间的关系不大[40]。詹启成等以甜芝白掌品种(Spathiphyllum ‘Sweet Chico’)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小盆栽甜芝白掌催花效果的影响,发现300 mg/L赤霉素处理催花的效果最好,主茎现花率达100%[41]。徐巍等研究了赤霉素对奶白菜、青梗菜、乌塌菜等3个不结球白菜现蕾开花的影响,得出最适宜的处理浓度[42],为不结球白菜的加代繁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1.7植物产品的采后贮藏保鲜

赤霉素对植物采后保鲜的作用已经在竹笋、苹果梨、葡萄、生菜等植物上有了一定的研究。罗晓莉研究了不同处理对麻竹笋木质化及品质的影响,发现赤霉素处理能延缓木质化相关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增加,减缓木质素、粗纤维的上升速度,延缓竹笋贮藏期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等品质指标的下降[43]。李红霞研究发现,采前喷施赤霉素结合采后热水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常温和低温贮藏期间苹果梨的黑皮病[44]。于建娜等研究发现,采前用30 mg/L赤霉素处理红地球葡萄和克瑞森无核葡萄,在果实冷藏期间能够有效控制葡萄的腐烂和落粒[45]。焦莉等研究发现,25 mg/L赤霉素浓度处理可显著减少生菜中的水分、维生素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损失,抑制亚硝酸盐含量的上升,延长生菜的贮藏时间,保鲜效果最为明显[46]。

1.8增强植物的抗性

李震在对甘蓝型油菜品种耐旱性的鉴定筛选及赤霉素诱导耐旱性的研究中发现:赤霉素可以显著改善干旱条件下油菜种子的发芽性状[47]。温福平研究发现:外源赤霉素可以显著缓解5 g/L NaCl盐胁迫对粳稻日本晴(Oryza sativa L. Nipponbare)发芽的抑制作用[48]。吴佳宝用耐涝花生品种湘花2008和敏感花生品种中花4号为试验材料,模拟花生营养生长后期遭受涝胁迫,再喷施赤霉素、乙烯利、多效唑,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能提高涝胁迫后花生的产量,其中100 mg/L赤霉素处理的增产效果最显著,且生长调节剂对敏感品种的效果明显好于耐涝品种[49]。黄金光克隆了棉花的低温响应转录因子CBF/DREB1(即GhDREB1),在对其表达模式和功能研究中发现:GhDREB1启动子易受低温诱导,该启动子区域除了存在低温响应元件外,还存在赤霉素响应元件;对BY-2悬浮细胞及棉花幼苗的检测都证实,GhDREB1受到赤霉素的负调控;GhDREB1在烟草中表现为超表达,增强了转基因烟草的抗冷性[50]。

2小结与讨论

赤霉素的使用浓度不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也不同,相同浓度的赤霉素对不同植物种类的效应也不同。肖丹曦研究发现,低浓度赤霉素能促进紫球藻的生长,高浓度则抑制生长[4]。刘春冬等在对杨梅的试验研究中发现:低浓度赤霉素能提高叶绿素含量,但是高浓度赤霉素处理会使杨梅的叶绿素分解[39]。张文娟在对不同牡丹品种的花期调控研究中发现:不同牡丹品种对赤霉素处理的响应是不同的[40]。因此在使用赤霉素之前,建议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最好通过小规模试验后再正式加以应用,此外还须注意所购买的赤霉素是水溶性的还是醇溶性的,如果是醇溶性的必须先溶于乙醇中而不是水中才有效。

虽然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效果显著,但是农业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的保持主要依赖良种和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而不能单靠赤霉素来获得增产。因为迄今为止除了史玉琴优化了赤霉素检测方法并且研究了赤霉素对小鼠机体损伤程度[51]外,尚无其他的试验数据证明赤霉素对人体无害,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应该规范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并严格控制其用量。

随着科研工作者对赤霉素生物合成路径调控及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机理研究[52-57]的深入,将来人们可以按照农业生产的需要,从分子水平上去调控植物内源赤霉素的表达水平。

nlc202309040722

参考文献:

[1]刘颖. 赤霉素(GA3)对互花米草生长发育和割除防效的影响[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2]廖芬. 赤霉素、多效唑对甘蔗茎尖分生组织的解剖效应及与蔗茎增粗的关系[D]. 南宁:广西大学,2004.

[3]郭献平. 板栗短雄花序芽变与赤霉素相关的分子机理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2.

[4]肖丹曦. 植物激素ABA和GA对紫球藻生长的影响[D]. 广州:暨南大学,2009.

[5]黄樟华. 赤霉素对百合组培苗光合特性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06.

[6]曹柳青. 赤霉素对冬枣光合作用和内源激素的影响[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

[7]于明祥. 赤霉素作用下杨树光合同化物再分配的格局[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8]张永强. 赤霉素在光与糖、低温交互调节植物生长代谢中的作用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0.

[9]杜金昆. 小麦ISSR标记遗传差异及赤霉素代谢调控与杂种优势机理[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0]马谦. 水稻苗期杂种优势分析及赤霉素与苗期杂种优势生物学基础的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11]刘海艳. 玉米种子活力与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关系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

[12]Kpczyński J,Bialecka B,Light M E,et al. Regulation of Avena fatua seed germination by smoke solutions,gibberellin A3 and ethylene[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06,49(1):9-16.

[13]杜秀娟. 低温与赤霉素“明星”牡丹休眠解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4]杨秀莲,郝其梅. 桂花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初步研究[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272-276.

[15]许岳香. 美国桂花(Osmanthus americanus)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6]杨利民,宋波,韩梅,等. 不同处理方法对穿龙薯蓣种子萌发的影响[J]. 中草药,2013(6):755-759.

[17]于延球,杨谦. 赤霉素处理对西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422,2428.

[18]向世明. 赤霉素对猕猴桃种子萌发的影响[J]. 现代园艺,2013(2):13,21.

[19]刘启彤. 赤霉素提高烤烟种子活力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20]邱鹏飞. 赤霉素浸种对沙冬青、花棒、柠条种子萌发的影响[D].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21]宋要强. 一氧化氮、乙烯和赤霉素在打破杜梨种子休眠中的相互作用[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22]王萍. 赤霉素对深休眠草莓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6.

[23]Mino M,Oka M,Yasaka Y,et al. Thermoinduction of genes encoding the enzymes of gibberellin biosynthesis and a putative negative regulator of gibberellin signal transduction in Eustoma grandiflorum[J]. Plant Cell Reports,2003,22(2):159-165.

[24]徐文娟,李先恩,孙鹏,等. 滇重楼种子层积后脱落酸和赤霉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J]. 中草药,2013,44(3):338-343.

[25]Peterson C E,Anhder L D. Induction of staminate flowers on gynoecious cucumbers with gibberellin A3[J]. Science,1960,131(3414):1673-1674.

[26]朴蕾. 赤霉素、多效唑对榛子性别分化的影响[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27]皮雪静,潘帮珍,徐增富. 赤霉素诱导小桐子产生两性花[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3(1):26-32.

[28]李向东,金浩. 巨峰葡萄应用赤霉素(GA4+GA7)诱导无核、增大果粒的效应研究[J]. 上海农学院学报,1993(4):302-308.

[29]刘会宁,肖锋利. 赤霉素对早紫葡萄无核及果实品质的效应[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6,3(4):139-141.

[30]杨丽娜,刘捷,刘学平,等. 赤霉素与吡效隆对翠峰葡萄无核化处理果实发育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07(5):114-115,142.

[31]刘捷,杨丽娜,陶建敏,等. GA3与CPPU对新美人指葡萄果实无核化发育的影响[J]. 中国南方果树,2008(1):61-62.

[32]马起林,宋彩莲,姜润丽. 玫瑰香葡萄无核化处理技术研究[J]. 山西果树,2013(1):5-6.

[33]张萌,余智莹,谢周,等. GA3和CPPU用于黄玉葡萄生产无核化果实的效应[J]. 中国南方果树,2010,39(4):62-63.

nlc202309040722

[34]刘佳,刘晓,陈建. 四川地区赤霉素和链霉素处理对巨峰葡萄无核化及果实发育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220-224.

[35]刘延吉,王嵩,吕德国,等. ABA对南果梨花色素含量、合成酶及信号分子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40(1):7-10.

[36]陈建. 非洲菊花瓣解剖结构及赤霉素处理对花色的影响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37]Weiss D,Halevy A H. Stamens and gibberellin in the regulation of corolla pigmentation and growth in Petunia hybrida[J]. Planta,1989,179(1):89-96.

[38]王海伟. 遮光与赤霉素处理对有色小麦籽粒色素积累与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39]刘春冬,傅建卿,陈汝顶. 赤霉素对东魁杨梅花芽分化期生理特性的影响[J]. 南方园艺,2013(1):13-14,18.

[40]张文娟. 冷藏和赤霉素(GA3)处理对牡丹促成栽培影响的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41]詹启成,蒋雄辉,王奎,等. 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甜芝白掌催花效果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3(8):83-84.

[42]徐巍,周艳,袁蕊,等. 赤霉素处理对不结球白菜现蕾开花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3(3):13-15.

[43]罗晓莉. 不同处理对竹笋采后木质化及品质的影响[D]. 重庆:西南大学,2007.

[44]李红霞. 采前赤霉素、采后热水浸泡及单果包膜单独或结合处理对苹果梨贮藏期间黑皮病的控制[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0.

[45]于建娜,任小林,雷琴,等. 赤霉素处理对两种葡萄品质和贮藏生理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3(2):277-281.

[46]焦莉,王大平. 赤霉素对生菜保鲜的品质影响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1):324-325.

[47]李震. 甘蓝型油菜品种耐旱性鉴定筛选及赤霉素诱导耐旱性评价[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48]温福平. 盐胁迫与赤霉素(GA3)处理下水稻幼苗的蛋白质组学分析[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9]吴佳宝.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渍涝胁迫的调控效应[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50]黄金光. 棉花GhDREB1调节低温抗性与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51]史玉琴. 赤霉素GA3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及对小鼠机体的氧化损伤作用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

[52]ONeill D P,Davidson S E,Clarke V C,et al. Regulation of the gibberellin pathway by auxin and DELLA proteins[J]. Planta,2010,232(5):1141-1149.

[53]Vidal A M,Ben-Cheikh W,Talón M,et al. Regulation of gibberellin 20-oxidase gene expression and gibberellin content in citrus by temperature and citrus exocortis viroid[J]. Planta,2003,217(3):442-448.

[54]Lee D J,Zeevaart J A. Regulation of gibberellin 20-oxidase1 expression in spinach by photoperiod[J]. Planta,2007,226(1):35-44.

[55]Walton L J,Kurepin L V,David M R,et al. Narrow-band light regulation of ethylene and gibberellin levels in hydroponically-grown Helianthus annuus hypocotyls and roots[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10,61(1):53-59.

[56]García-Martinez J L,Gil J. Light regulation of gibberellin biosynthesis and mode of action[J].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01,20(4):354-368.

[57]Roumeliotis E,Kloosterman B,Oortwijn M,et al. Down regulation of StGA3ox genes in potato results in altered GA content and affect plant and tuber growth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13,170(14):1228-1234.郭冬生,王文龙,龚群辉,等.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18-21.

果实香气成分及其形成研究进展 篇4

综述了几种果实的主要芳香物质及其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基因工程在提高果实芳香物质含量上的应用.

作 者:魏长宾 刘胜辉 臧小平孙光明 WEI Changbin LIU Shenghui ZANG Xiaoping SUN Guangming  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91;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海口,571101 刊 名:热带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年,卷(期):2009 29(3) 分类号:Q944.59 关键词:果实   特征风味化合物   香气   生物合成  

★ 英语教学中评价机制的作用

★ 纳米氧化锌薄膜蓝光发射机制的研究进展

★ 心房颤动引起心房电重构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机制范文

★ 苜蓿花开作文800字

★ 研究进展怎么写

★ 散文:塬上苜蓿地

★ 省略与成分缺失

★ 病句类型成分残缺

林业科学研究及其进展 篇5

贸易中隐含碳问题溯源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也在加剧,有关气候变化等国际环境问题的探索日益成为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热点,随着哥本哈根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召开,CO2等温室气体的`控制减排已不再是个纯科学议题,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话题,贸易中隐含碳的排放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梳理探索隐含碳问题的渊源,并对目前国内外有关隐含碳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正确合理界定中国实际CO2排放量并从外贸角度为缓解碳排放压力提供有利依据和指导.作 者:黄敏 伍世林 HUANG Min WU Shilin 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经管学院,中国,杭州,311300期 刊:上海商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SHANGHAI BUSINESS SCHOOL年,卷(期):,11(2)分类号:X196关键词:隐含碳 对外贸易 污染排放

林业科学研究及其进展 篇6

木质素生物合成及其基因调控研究进展

介绍了木质素的组成、生物合成途径、涉及的酶类,综述了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调控木质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作 者:付月 薛永常 作者单位:大连轻工业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34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9)分类号:Q946.91+9关键词:木质素 生物合成 基因调控

如何加强林业技术的研究及其发展 篇7

政府应该担负起向林农宣传林业技术的职责,帮助林农树立依靠科技发展林业的观念。政府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加强农村林业技术的普及,做好相关培训工作。与当前的退耕还林政策相结合,通过举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向林农广泛宣传林业技术,宣传形式应多样化,可以采用召开相关会议,举行讲座等,把科学技术送到林农的手中。其次,在当地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和林业技术示范户,利用示范户的推广带头作用,把那些资金投入少、效益高,发展前景广阔,适应性强的林业科学新技术推广到每一位林农,使林农的种林积极性大大提高。最后,将一批关于林业科学技术的书刊杂志提供给农户。着重向林农推荐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实用性强的书刊杂志,如《农民致富关键技术问答丛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与利用丛书》以及《农家致富实用技术丛书》等。

2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当前条件下,农林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要进一步建立起由政府、市场、科研机构3者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社会各界力量需要积极参与进来,并紧密团结,加强合作,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才会促进科技队伍素质的提高,最终形成运营良好、团结协作,具有良好开放性和流动性的运营机制,使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从整体来看,这一创新体系的实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关创新林业技术的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在政策上,政府要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其进行支持,比如,针对林业技术创新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帮助。第二,相关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健全。我们特别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自主创新水平以及自身消化吸收的能力,依靠政策资金支持,加强对外沟通与合作,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以及自主创新水平。第三,林业推广系统要进一步完善和更新。第四,林业技术与重点技术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并成立相关机制。第五,与国外优秀的林业科研人员多沟通,加强合作。第六,注重培养林业创新人才。第七,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与林业技术相配套的相关措施,推进我国林业技术发展到达一个新水平。

3 加大林业技术方面的投入

加大林业技术方面的投入是促进我园林业技术发展的关键。加大林业技术投入,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林业科研的投入,林业技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林业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要设立R&D专项基金,加大技术培训的力度,林业企业要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政府也要加大支持力度,对科研机构及林业院校予以重点扶持,增加技术研发的财力支援,旨在培养优秀的林业科技人员,而良好的科研环境及鼓励机制下也能留住高素质的林业人才。二是,林业技术成果转化率问题,主要在于林业技术的推广。林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林业技术推广的普及率,这也是林业技术价值的体现。关于林业技术推广的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资金的支持,所以增大对林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部分资金用于林业技术推广员的培训和激励上,这也是提高技能的主要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更新技术推广设备,利用网络体系提高林业技术的转化率。三是,完善林业技术应用机制。林业的弱质性一直是影响其发展的瓶颈,低收益性也阻碍了林业经营者的投资热情,要整体提高林业收入,新技术不可或缺。要激发林农或林企的积极性,多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给投资新技术的林农或林企一部分现金补贴。

4 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

林业技术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这要依赖网络体系来进行。当前,我国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不够好,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运行机制,在探索中前进,建立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科学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和林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作用,制定以推广提高为主的政策。(2)利用政府的投资支持,建立生态效益推广项目,对经济效益突出的技术成果,通过市场运作来推广,旨在培养一批技术先进的推广主体———林农或者林企。其次,利用现有资源,整合技术推广服务和成果转化模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优势和资源,在林区设立林业科技站,方便快捷的为林业经营者提供服务,诸如信息、技术指导服务等。(3)增加资金投入,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技术推广上。(4)将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落到实处。(5)提高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坚持培训学习,并吸取其它林业服务站的优点,把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最大极限地发挥出来。

5 结语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强化和提升林业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王克敬,周小寒,刘红梅,樊喜斌.加强林业技术发展的研究[J].生态经济,2007(2)

土壤水分及其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篇8

关键词:土壤水分;形态;含量;烘干法;中子法;介电法;原理

中图分类号: S152.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335-04

收稿日期:2013-12-09

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编号:2013GA880001)。

作者简介:李旺霞(1989—),女,甘肃静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研究。E-mail:gsliwangxia@163.com。

通信作者:陈彦云,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研究与教学工作。E-mail:nxchenyy@163.com。水分是天然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储水量中,包气带土壤水约有165 000亿m3[1],而我国土壤水分总储量为33 550亿m3[2]。土壤水不但数量大,而且与人类环境和生活密切相关[3],土壤水是一切作(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制约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微生物的活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和了解土壤水分,在理论上和生产上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土壤水分测定方法多达几十种,目前农田土壤水分的直接测定法主要有烘干法(土钻法)[4],间接测定法有中子法、张力计法和介电法等。

1土壤水分及其含量测定方法的分类

土壤水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尤其是中小孔隙中,大孔隙常被空气所占据[5],穿插于土壤孔隙中的植物根系从含水土壤孔隙中吸取水分用于蒸腾作用[6]。土壤中的水气界面存在湿度梯度,温度升高,梯度加大,因此水会变成水蒸汽蒸发逸出土表。土壤水通过蒸腾和蒸发2条途径进入大气。表层的土壤水受到重力会向下渗漏,在地表有足够水量补充的情况下,土壤水可以一直渗入到地下水位,继而可能进入江、河、湖、海等地表水。

1.1土壤水分形态

从以往一些分类方法看,主要是根据土壤水的受力情况对其形态进行分类的,这些力主要包括吸附力、吸着力、毛管力和重力。当讨论土壤水的形态时,实际上就是按照这些力区分出某一部分水分究竟处于哪种力作用之下。尽管这种分类方法在理论上是不够严密的,例如,土壤水中按形态分类有一种水分形态称之为重力水。但就土壤水而言,不是其中一部分而是全部都受到重力场的作用,所以实际上都是重力水。虽然如此,但依然认为土壤水的形态分类还是把土壤水这一在土壤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分类,从而使大家能够更深刻地凭借这一形态分类来评价土壤水分的生态条件,因此至今土壤水的形态研究仍具有科学价值。

罗戴在总结和评述了许多研究者关于土壤水形态分类的论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具有科学价值的工作,他将土壤水分为6种形态,即结晶水、固态水、气态水、紧束缚水、松束缚水和自由水(表1)[7]。

1.2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一般所说的土壤水分实际上是指用烘干法在105~110 ℃温度下能从土壤中被驱逐出来的水[8]。通常用土壤含水量来表示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土壤含水量包括水分质量含水量和容积含水量2种,分别表示为:(1)土壤水质量含水量。土壤中实际所含的水分质量占烘干土质量的比例,即

式中:θm为土层第m次测得的土壤质量含水量,w3为空铝盒质量,一般进行3次以上的重复测定,取平均值作为取样土层的土壤质量含水量。

快速烘干法包括红外线烘干法、微波炉烘干法、乙醇燃烧法等。这些方法虽可缩短烘干时间和测定时间,但需要特殊设备或消耗大量药品,也不能避免由于每次取出土样和更换位置等带来的误差。

2.2中子法

中子法在20世纪50年代用于测量土壤含水量[13]。Beicher等最先使用中子探针,而Gardner和Kirkham阐述了中子法所依据的原理[14]。放射性元素在衰变的过程中,其原子核会不断地发射出快中子,快中子和水中氢核碰撞后变成慢中子,并在放射源周围做不定向运动,形成一个球状的慢中子云。慢中子云的密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15],即土壤含水量越高,氢越多,产生的慢中子数也就越多。因此,通过仪器中的粒子计数装置将慢中子云的有关数量特征记录下来,就可以准确地确定出慢中子计数值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一般在0~35%(容积含水量)之间变动,在此范围内土壤含水量与慢中子计数值之间是一般线性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θ=a+bN。(4)

式中:a、b为常数,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θ为土壤的容积含水量,N为中子仪粒子计数装置在土壤中的计数率与在水体中或特定的介质的计数率之比[16]。

Hewlett等对中子法的测量误差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仪器因素和标定因素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小,而且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小误差[17-20]。田间水分含量测定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土壤湿度的空间变异(位置因素)。因此,在测量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减小由于土壤质地的不均匀或土壤湿度的空间变异性而造成的误差[21]。

2.3介电法

最先对土壤的介电特性作出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学者Chemyak,他在1964 年出版的《湿土介电特性研究方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土壤的介电特性迅速应用于测量土壤含水量的方法技术中,而且具体操作方法千差万别。其中,高频电容探头测量法、甚高频晶体管传输线振荡器测量法、微波吸收法、时域反射法(包括时域传播法)、频域反射法(包括频域分解法)、驻波率法(也有学者将其归入频域反射法)等测量方法都属于基于土壤介电特性的土壤含水量测量方法[22]。

2.3.1时域反射仪(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TDR)TDR法利用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差异来测定土壤含水量。TDR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测定方法,在国外已较普遍使用,国内的研究机构也开始引进和开发TDR。TDR土壤水分测量系统具有方便、快速、精确、不扰动土壤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田土壤水分的监测。Topp最早发展TDR法,并认为当温度在10~36 ℃、实际体积含水量在0~35%变化时,TDR测量值不受土壤质地、容重、温度等物理因素的影响[23]。而要求精度较高时,TDR测量值则受到质地、容重、温度等物理因素的影响。

土壤水分对土壤介电特性的影响很大。20 ℃时自然水的介电常数(Ka)为80.36,比空气(Ka=1)或土壤(Ka=2~5)大得多,土壤基质中土壤水分的介电常数处于绝对支配地位[24]。当获得土壤介电常数(Ka)和土壤体积含水量(θv)之间的经验关系后,便可以很容易地由土壤介电常数推算出土壤体积含水量。TDR正是基于以上的思想,根据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频率计算出土壤的介电常数(Ka),从而利用经验公式得到土壤体积含水量。Ka在电磁波频率为1 MHz~1 GHz时,与电磁波在电极(长度L)中往复的传播速度(v)呈如下关系:

Ka=-(a/v)2=(ct/2L)2。(5)

表2主要土壤成分的介电常数[30]

物质介电常数空气1.0水(20 ℃)80.0冰(-5 ℃)3.0玄武岩12.0花岗岩7.0~9.0砂岩9.0~11.0干壤土3.5干沙2.5

利用TDR法连续测量土壤含水量的同时,还可得到土壤的体积电导率[28-29];由土壤中溶液的电导率则可精确推算出土壤溶液的盐浓度。TDR法传感器的探头多为探针式、圆柱式等,可以埋设在土壤剖面连续测量,也可以与专用测量仪表配合作移动巡回测量。

2.3.2频域反射仪(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ry,FDR)FDR 法是通过测量传感器在土壤中因土壤介电常数的变化而引起频率的变化来测量土壤的水分含量,这些变化转变为土壤含水量对应三次多项式关系的电压信号。荷兰Wageningen 农业大学学者Hilhorst 通过大量的研究,在1992 年提出了频域分解方法(frequency domain decomposition),该方法利用矢量电压测量技术在某一理想测试频率下将土壤的介电常数Ka进行实部和虚部的分解,通过分解出的介电常数虚部可得到土壤的电导率,由分解出的介电常数实部换算出土壤含水量。

FDR型土壤水分监测仪是一种利用LC电路的振荡,根据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振荡频率的变化来测定介质的介电常数ε,进而通过一定的对应关系反演出土壤水分θv的仪器[31]。该仪器安装时要垂直植入土层中,其核心为內部的一单杆多节式传感器,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传感器的数量,也可以通过调整传感器的位置来测量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外部有对电磁波透明的PVC材质所制造的保护套管,可防止水或其他流体干扰內部的电子元器件影响监测结果。FDR的每组传感器都由2个铜环构成,相当于LC振荡电路的正负2个极板,LC振荡电路的频率(F)表达式为:

F=2πLC。(7)

式中:π取3.14。LC振荡电路的频率变化受电感(L)与电容(C)变化的影响,由于此仪器采用固定的电感值,因此振荡频率的变化取决于电容的改变,而电容的改变受到2个铜环之间套管外的土壤部分影响,所以通过对频率的分析就可以反演出土壤的含水量。

由于水的介电常数远远大于土壤基质中其他材料和空气的介电常数,因此土壤的介电常数主要依赖土壤的含水量,这也是能够用FDR法测量土壤含水率的先决条件[32]。

2.3.3驻波率法(standing- wave ratio,SWR)基于驻波率原理的土壤水分测量方法与TDR和FDR等2种土壤水分速测方法一样,同属于介电法[33]。驻波率法是基于无线电射频技术中的驻波率原理的土壤水分测量方法,不再利用高速延迟线测量入射-反射时间差Δt和拍频(频差),而是测量它的驻波比,试验结果表明三态混合物介电常数Ka的改变能够引起传输线上驻波比的显著变化。由驻波比原理研制出的仪器在成本上有很大幅度的降低。频域反射法和驻波率法传感器的探头多为探针式,使用方法与针式TDR类似,可以埋设在土壤剖面连续测量,也可以与专用测量仪表配合进行移动巡回测量。

2.43类方法的比较

通过对几种土壤水分测量方法的研究发现,在测定土壤含水量的诸多方法中,烘干法简单易行,工具均为常规农气观测设备,成本低,且测定精度较高,一直被认为是测量土壤含水量中最经典的基本方法。但是,烘干法对样品从烘干至恒重需要的时间较长,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出结果;采样过程中在田间留下的取样孔会切断作物的某些根,干扰田间土壤水分的连续性并影响土壤水分运动;另外,烘干法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时,由于第1次取样对土壤的破坏,不能周期性地在原样地反复取样,而天然土壤具有空间变异性,从而给测定结果带来了一定的误差。这些不足决定了烘干法不宜用来进行长期的现场土壤含水量测定。

与烘干法相比,中子法可以在原样地的不同深度上周期性地反复测量且不会破坏土壤,测定水分含量范围广,具有连续性,测定速度快,没有滞后现象,而且可以自动记录数据。但是,中子仪的垂直分辨率较差,在测定降低含量水和表层土壤水时,云球半径较大或云球范围超出土壤,快中子则离开土壤而损失掉,这样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另外,由于中子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其辐射会危害人体健康。

利用土壤的介电特性测量土壤水分是一种行之有效、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现在比较常用的是经济型的频域反射法、驻波率法和技术更先进的时域反射法。它们都具有技术成熟、精度高、便于携带、可连续原位测定及无辐射等优点,在土壤水分测量方法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利用TDR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在测量过程中可以不破坏土壤原状结构,操作简便,能长期连续工作。TDR法的优越性是土壤水分和溶质含量可以同时在同一个体积元中测定。但TDR法在测量高有机碳含量、高2 ∶1型黏土矿物含量、容重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土壤时,输入电磁波的能量耗散较大,从而导致反射讯息模糊,容易造成数据失真。因此,在使用TDR测量特定土壤的含水量之前,预先标定其与实际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34]。

3总结与展望

土壤水分作为作物生长的要素之一,对作物的生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5],未来土壤水分研究在基础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土壤水分的方法越来越多,它们在应用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测定结果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因此在选用测量方法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既要考虑其实用性,又要考虑其经济性。烘干法是最传统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烘干法只能测定土壤质量含水量,必须已知土壤容重后才能求得体积含水量或土体贮水量,而且因为土样不能原位复原,所以用于监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较难。中子法适用于土壤水分的大范围连续定位动态观测,但中子探头的“热中子云球”的半径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改变,而且辐射大,所以其应用受到限制。土壤的含水量与土壤的电介常数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介电法应用被测介质中表观介电常数随土壤含水量变化而变化这一原理测定土壤含水量,是一种简单快速、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Leningrad M. World water balance and water resources of the earth[C]//Hydrometeorological Publishing. Russian:USSR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Decade,1974:4900-4916.

[2]刘昌明. 中国水量平衡与水资源储量的分析[C]//中国地理学会第三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13-118.

[3]张北赢,徐学选,李贵玉,等. 土壤水分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2):122-129.

[4]周钟瑜. 土壤水分侧定方法[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64-86.

[5]张磊. 草地雀麦(Bromus riparius)对北京石灰性褐土地区水土保持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8-56.

[6]姜汉侨. 植物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5-122.

[7]罗戴A. 土壤水[M]. 巴逢辰,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98-157.

[8]杨文治,邵明安.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7-81.

[9]邓英春,许永辉. 土壤水分测量方法研究综述[J]. 水文,2007,27(4):20-24.

[10]曹恭,梁鸣早. 平衡栽培体系中的水分[J]. 土壤肥料,2005,4(3):1-4.

[11]李炎,王丹. 不同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10-9112.

[12]陆枫,胡志洪,胡毅恒. 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研究[J]. 企业导报,2012(23):270-273.

[13]Gardner W,Kirkham D. Determination of soil moisture by neutron scattering[J]. Soil Science,1952,73:391-401.

[14]赵兴安. 中子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简介[J]. 黄河水利教育,1995,3(3):39-40,28.

[15]张龙. 滴灌核桃蒸散量及土壤水势对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0.

[16]Visvalingam M,美永清.中子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J]. 土壤学进展,1979(6):46-50.

[17]Hewlett J D,Douglas J E,Clutter J L. Instrumental and soil moisture variance using the neutron-scattering method[J]. Soil Sci,1964(97):19-24.

[18] Sinclair D F,Williams J. Components of variance involed in estimating soil water content and water change using a neutron moisture meter[J]. Aust J Soil Res,1979,17:237-247.

[19]Haverkamp R,Vauclin M. Error analysis in estimating soil water content from neutron probe measurements,local standpoint[J]. Soil Science,1984,137(2):78-90.

[20]陈志雄,Michel V. 封丘地区土壤水分平衡研究 Ⅱ.中子探管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误差分析[J]. 土壤学报,1990,27(3):309-317.

[21]王贵彦,史秀捧,张建恒,等. TDR法、中子法、重量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比较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23(3):23-26.

[22]孙大成. 公路路基渗水性测量方法研究[D].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9-58.

[23]Tanji K K. Agricultural salinity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R]. ASCE Manual and Reports on Engineering Practice,1990:619.

[24]李道西,彭世彰,丁加丽,等. TDR在测量农田土壤水分中的室内标定[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1):249-252.

[25]Topp G C,Davis J L,Annan A P. Elect romagnetic determination of soil water content:measurement in coaxial transmission lines[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0,16:574-582.

[26]祝艳涛,钱天伟,但德忠. 时域反射仪结合土钻法测定土壤容重[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3):213-215,219.

[27]吴月茹,王维真,晋锐,等. TDR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标定研究[J]. 冰川冻土,2009,31(2):262-267.

[28]Dalton F N,Herkelrath W N,Rawlins D S,et 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soil water content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ith a single probe[J]. Science,1984,224(4652):989-990.

[29]Dirksen C. Soil physics measurements[M]. Germany:Catena Verlag,1999.

[30]Noborio K. Measurement of soil water content and elect rical conductivity by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a review[J]. Computers and Elect ronics in Agriculture,2001,31:213-237.

[31]周奇,岑国平,敦晓,等. FDR技术在黄土路基水分测定中的应用[J]. 公路,2011,5(5):142-147.

[32]陈海波,冶林茂,范玉兰,等. 基于FDR原理的土壤水分测量技术[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5-168.

[33]张志勇. 基于驻波率原理的土壤水分测量方法的研究[D]. 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05:2-32.

[34]周凌云,陈志雄,李卫民. TDR 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标定研究[J]. 土壤学报,2003,40(1):59-64.

上一篇:车辆部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保育员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