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词汇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纸的词汇(推荐11篇)

报纸的词汇 篇1

daily 日报

morning edition 晨报

evening edition 晚报

quality paper 高级报纸

popular paper 大众报纸

evening paper 晚报

government organ 官报

part organ 党报

trade paper 商界报纸

Chinese paper 中文报纸

English newspaper 英文报纸

vernacular paper 本国文报纸

Japanese paper 日文报纸

political news 政治报纸

Newspaper Week 新闻周刊

the front page 头版,第一版

bulldog edition 晨版

article 记事

headline 标题

banner headline 头号大标题

byline 标题下署名之行

dateline 日期、发稿地之行

big news 头条新闻

hot news 最新新闻

exclusive news 独家新闻

scoop 特讯

feature 特写,花絮

criticism 评论

editorial 社论

review,comment 时评

book review 书评

topicality 时事问题

city news 社会新闻

column 栏

letters 读者投书栏

general news column 一般消息栏

cartoon,comics 漫画

cut 插图

weather forecast 天气预报

serial story 新闻小说

obituary notice 讣闻

public notice 公告

advertisement 广告

calssified ad 分类广告

flash-news 大新闻

extra 号外

the sports page 运动栏

literary criticism 文艺评论

Sunday features 周日特刊

newsbeat 记者采访地区

news blackout 新闻管制

press ban 禁止刊行

yellow sheet 低俗新闻

tabloid 图片版新闻

“Braille” edition 点字版

newspaper office 报社

publisher 发行人

proprieter 社长

bureau chief, copy chief 总编辑

editor-in-chief 总主笔

editor 编辑, 主笔

newsman, newspaperman, journalist 新闻记者

cub reporter 初任记者

reporter 采访记者

war correspondent, campaign badge 随军记者

columnist 专栏记者

star reporter 一流通讯员

correspondent 通讯员

special correspondent 特派员

contributor 投稿家

news source 新闻来源

informed sources 消息来源

newspaper campaign 新闻战

free-lancer writer 自由招待会

press box 记者席

news conference,press conference 记者招待会

International Press Association 国际新闻协会

distribution 发行

circulation 发行份数

newsstand, kiosk 报摊

newspaper agency 报纸代售处

newsboy 报童

subion (rate) 报费

newsprint 新闻用纸

报纸的词汇 篇2

1 报纸微博概述

1.1 报纸微博概念

报纸微博是指报纸媒体通过开通微博, 把报纸内容通过发微博的形式传输出来, 供读者阅读。这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是对报纸传播平台的延伸, 通过微博发布新闻信息不但具有快捷、方便的优势, 而且为大众消费带来了便利, 与传统的读报方式不同, 人们只需拿出手机就可了解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1.2 报纸微博的优点

报纸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运营模式具有传统报纸不能比拟的优点, 其优势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实时把握新闻动态

双方微博关注称为“互粉”, 当用户互粉后就成为对方的粉丝, 就能关注对方动态, 第一时间了解对方发布的消息。同时, 微博具有点赞、评论和转发的功能, 只要报纸微博发布消息, 个人用户就能立马进行评论和转发, 同时, 新闻媒体也可以根据新闻评论和转发的数量得知新闻的关注度。报社编辑可以根据新闻的关注度, 对新闻进行处理和把握, 以此来最大限度地体现新闻价值。

例如, 《央视新闻》在2014年7月17日发布了一则题为《马来西亚载295人客机在乌坠毁》的新闻报道。一架载有约280名乘客和15名机组人员的马来西亚波音777客机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坠毁, 这则新闻一经报出, 约有一万多条评论和近7万的转发量, 随即央视新闻对这则重大新闻进行追踪报导, 每日都有动态更新, 读者能从每日的报道中得知最新的消息, 并对消息进行链接转发, 以此形成报纸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1.2.2 深入群众、切实报导、感知人间冷暖

报纸微博深入人民群众, 对老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报导, 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苦难, 这样一来, 就可以向社会各界寻求帮助。例如, 2014年7月24日, 《武汉晚报》有一则题为《农村女孩高考640分进名校, 贫困父亲:不希望她考这么好》的新闻报道, 报导指出:吉林延吉的女孩刘倩, 通过刻苦努力学习, 高考取得了640分的优异成绩, 被大连理工大学录取, 但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 小倩的学费成了难题。家中有患病的奶奶和读研的哥哥, 一时凑不出那么多钱。这则报道一经播出,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响, 好心人纷纷向刘倩伸出了援助之手, 最终, 刘倩在大家的帮助下, 解决了学费问题, 她的大学梦也将得到实现。

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事情很多, 但由于缺乏报道, 社会各界也就无从知道。无可否认, 报纸微博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沟通、互动平台, 在这里, 我们可以尽情感知人间冷暖, 感受人间真情。

1.2.3 追踪报导、澄清事实

开放性和交互性是微博的显著特征, 也使得它成为了新闻的传播地, 只要微博上有新闻动态, 社会大众便会立马知道、并进行传播。粉丝们也会不断对新闻动态进行关注, 以求了解事情的真相。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所有报纸微博的工作宗旨, 只有本着这样的信念, 它们才能真正发挥新闻媒体的价值。提供新闻报道并对其进行求证是每个报纸微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 各家报纸微博必须要进行身份验证, 确保其身份的真实性。经过认证过的报纸微博能够以真实的姿态面对广大读者, 这也是报纸自信和自尊的体现。

其次, 在报纸微博进行新闻报道中, 一定要确保报道的真实性, 切不可误导读者。2013年7月23日, 《央视新闻》微博有一则题为《“夏打盹”补点钾》的新闻报道:夏季天气炎热, 人体出汗较多, 人体内的钾元素随着汗液排出, 但又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因此, 会出现疲劳倦怠现象。与此同时, 此新闻还给出了温馨提示:适当补充钾元素可使人体的钾钠保持平衡, 防止人出现夏乏的现象, 一些食物, 如玉米、香蕉、莴苣、菠菜等都含有丰富的钾元素, 可适当食用。像这样的新闻报道就是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求真报道, 在进行求真的同时, 也给出了解决方案, 可见报纸微博的人性化之处。

1.2.4 新颖的报道方式扩大了新闻消费群体

报纸是一种古老的新闻传播媒介, 是文字与图片的融合。但新的报纸微博打破了这一格局, 将音频、视频等都引入到微博新闻之中, 读者面对的不再只是单调的文字和图片, 而是可以感知的视频。这一报道方式在丰富新闻内容的同时, 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费群体, 例如, 不爱看报的青年学生也都纷纷关注报纸微博。

此外, 报纸印刷和阅读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每份报纸都需要在发行之前进行印刷, 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 每天拿一份报纸阅读对于繁忙的上班族来说也是一种奢侈, 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翻看报纸。但是, 报纸微博的出现却极大地改善了这一状况, 只要拿出手机就可以在微博上获取新闻, 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 可以在休息时间看看微博, 进行适当放松对上班族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2.5 与读者互动往来

与传统报纸不同, 报纸微博在进行新闻报道后, 可以收到读者的评论, 并跟他们进行互动往来。一方面, 微博上一条动态的字数基本限制在140字以内, 要想获得更多的消息, 通过与编辑的互动就可以轻松实现。另一方面, 有时候, 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最新的消息动态, 但新闻报道的有些细节可能并未披露, 要想对新闻进行深入了解, 和新闻编辑者进行互动、交流就是一个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

2报纸与微博的融合

报纸与微博融合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 报纸微博相当于是报纸的延伸, 它很好地对报纸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报纸是一种长期的、有效的新闻报道和传播方式, 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独特魅力, 会而且将长期存在。但是, 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长远发展, 报纸必须得借助微博这一全新的网络媒体工具。利用微博, 报纸可以有效地进行“取长补短”, 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力量。

2.1 利用微博获取新闻线索

由于出版和发行所需的工程量较大, 所以传统的报纸媒体很难与新兴媒体相对抗。但是, 借助微博这一平台, 报纸的功能得到显著加强和改善, 这样一来, 越来越多的粉丝将会被报纸微博所吸引, 报纸媒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就会显著提升, 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也会相应增强。

微博是最快捷的新闻播报方式之一, 其效率是传统报纸所无法比拟的。前段时间发生的“马航”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马航飞机失事后, 新浪、腾讯等各大微博平台对其进行争相报道, 将事件的动态第一时间展现在大众面前, 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报纸微博这一平台, 充分了解和实时把握事件的动态。

2.2 利用微博进行深入报道

微博有其具有的独特优势, 但也有不足, 每条微博必须限制在140字之内, 这在体现了其迅速、精炼的特点的同时, 也暴露了自己的不足。网民们只能了解事件的大概信息, 而抓不到细枝末节。在这一点上, 报纸微博又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将报纸和微博进行有效结合, 首先, 利用短小精悍的标题吸引读者, 随即利用网络链接对新闻进行细致报导, 这一种形式极大地弥补了报纸和微博的不足, 打造了功能强大的报纸微博。

2.3 利用微博增强与读者的互动

传统报纸无法与读者进行互动, 读者只能阅读报纸上印刷的内容, 而不能对其进行评论。但报纸微博的出现就有效地弥补了这一遗憾, 能与读者互动是报纸微博的显著特点之一, 不管报纸微博发布怎么样的信息, 用户都可以对其进行自由点评, 这极大地促进了报纸微博与读者的互动, 显著增强了新闻播报的效果和报纸媒体的公信力。

3 报纸微博是报纸新闻生产机制的创新与变革

报纸使用微博这一新兴网络平台, 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是巨大的, 它不仅要面临来自新闻媒体的压力, 也要承受众多名人微博、普通大众微博的竞争压力。在很多方面, 如技术特征、发布方式上, 报纸微博和个人微博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 报纸微博并不占优势。但尽管如此, 报纸微博还是为传统报纸的新闻生产机制带来了变革和创新。

3.1 进行“话语释放”

传统的报纸新闻, 由于版面有限, 导致其必须对内容进行严格控制和删减, 这就使得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被埋没。但报纸微博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一定程度地释放了报纸的话语, 不仅对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进行报道, 而且也将记者的零星感受融入到报导中。报纸微博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成本低、受众广、传播快。只要微博上有新闻出现, 社会大众就能在第一时间把握到新闻动态。

3.2“话题圈”的再中心化和再权威化

报纸是比较专业的、权威的新闻报道平台, 其内容必定经过反复精简、思量。报纸微博的内容相对较丰富, 这样一来, 编辑记者就可以利用报纸微博进行报道选题的预测和集纳, 在微博上看大众的反响, 然后把有价值的新闻在报纸上报道出来, 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 又可以实现报纸微博内容的再中心化和再权威化。

3.3 全新的“聚合、扩散”传播机制

微博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人们意见的大集合, 在这里, 可以看到不同大众的意见、看法, 这使得信息传播出现零散化的趋势。但是, 报纸微博的出现却有效地改变了这一趋势。报纸微博可以把微博内容聚拢, 让新闻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这形成了一种双向的新闻生产模式。

4 报纸微博有助于提升报纸新闻的竞争力

报纸微博是报纸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网络竞争所采取的有效策略, 虽然它可能改变新闻传播的格局, 但是, 它有助于提升报纸新闻的竞争力这一事实是无可否认的。

4.1 报纸微博为报纸开辟了新的新闻传播路径

严肃、死板是传统报纸留给大众的印象, 但是报纸微博的开通却可以很好的改善报纸在大众心中一贯的形象。报纸微博不仅内容丰富, 如生活小常识、星闻八卦、科技创新等, 而且报道形式多样, 完全不局限于文字、图片等方式。

4.2 报纸微博注重新闻的同步性

报纸报道新闻缺乏时效性是报纸一直存在的弊端和弱点, 对当时发生的事件不能进行及时报道, 在第二天报纸印刷、发行之后大众才可以了解到新闻动态, 这极大地降低了新闻的同步性。但报纸微博却不一样, 它可以对新闻进行实时报道, 只要一有新闻事件, 报纸微博就可以立马发布博文进行报道, 这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市场竞争力。

4.3 报纸微博新闻播报的特色性

现代社会, 新闻传播的形式日益增多, 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大众, 各大报纸媒体可谓绞尽脑汁。报纸微博的出现使各大报纸媒体又看到了希望, 报纸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体传播方式, 不仅内容丰富多样, 而且形式多姿多彩。不仅可以进行视频报导, 也可以与社会大众亲情互动, 这极大地吸引了新一代的消费者, 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体愿意而且乐意成为报纸微博的粉丝和消费者。

5 结论

报纸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媒介, 具有传播快、内容广、互动性强等特点, 它具有传统报纸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跟其他各类微博相比, 报纸微博更可靠、更权威。各大报纸媒体利用微博平台, 开通报纸微博, 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和正确的选择。高科技的传播手段和高效率的传播方式使得报纸的基本面貌发生了改变, 报纸微博是对报纸新闻生产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也显著提升了报纸新闻的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 我们要看到, 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报纸微博,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 我们相信, 虽然道路是曲折的, 但前途是光明的, 所以困难也是暂时的, 只要报纸微博本着不放弃的精神继续前行, 不断进行革新, 就一定能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剑.报纸微博:对报纸新闻生产机制及竞争力的影响[J].新闻界, 2011 (4) .

[2]刘西平.纸媒微博的价值与定位--基于新浪平台30家报纸微博的实证分析[J].中国记者, 2013 (10) .

[3]何江.我国报纸微博趋势探析[J].新闻知识, 2013 (5) .

[4]苏浩军.报纸微博的媒介价值与运作方式[J].新闻实践, 2010 (9) .

[5]张韬.报纸微博的媒介价值与运营方式[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23) .

看了就想买的报纸是好报纸 篇3

适逢《河南日报》的改扩版,我在一版工作了整整一年时间,一边研究兄弟党报的优秀版面,一边也尝试着做了一些创新。在贯彻用创新思维落实两个面向(面向读者、面向市场)的过程中,我发现一版的版面呈现出明显的封面化倾向,简单地说就是越来越类似杂志封面。众所周知,杂志的封面往往是优美的风景、出众的美女帅哥或者其他能够给人留下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片,主要以此来吸引读者购买。综观各家报纸,大都保证一版的彩色印刷,运用大标题,大幅的、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娴熟的版面语言等方式,把版面打扮得如同杂志封面,吸引读者一看就想买下这份报纸回去好好看。

报纸版面的封面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图片的运用上。相较于静态的、平面化的文字,图片具有视觉上的优势,能够给人以直观、立体的影像。30年前或者更早一些,图片在报纸版面上仅仅是可有可无的陪衬,而在新闻媒体竞争白热化的当今时代,新闻图片的运用被越来越看重——不再被当成点缀,成为与文字同样重要的传播新闻的有效载体。为了保证文字和图片“两翼齐飞”,《南方日报》、《大众日报》、《北京青年报》等特别舍得拿出“寸土寸金”的一版版面,刊登大幅新闻图片,遇到重大题材,甚至刊登通栏的巨幅照片。拿《南方日报》为例,版面一般分五栏或者六栏,与《河南日报》原来的老八栏或者现行的七栏相比,每一栏的栏宽大大增加了,即使有广告和大块头稿件,仍然保证至少发一张占一半甚至2/3版面宽度的图片。国庆五十周年之际,《北京青年报》连着四个版都是半个版面大的彩色图片。大幅图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大量信息充斥在人们周围,报纸需要用这种视觉刺激来吸引读者。

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我们力图保证每天的一版至少要发一张三栏大小的图片,在图片的选择上,倾向于摒弃单纯场面的、静态的、大而全的,而选择一些动态的、个体的、细而微的图片,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来表现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由于版面改革,图片无论是省内、国内还是国际的,内容无论是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只要新闻价值足够重大,都可以上一版,我们的选择范围也宽广了许多。

2006年11月5日的《大众日报》一版图片就很有代表性。当天,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隆重开幕,48个非洲国家的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外交盛会,是中非领导人举行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对话。北京峰会,是对中国外交能力的检验,对各家主流媒体而言,同样也是一次考试。除了在新华社播发的新闻通稿的标题上下工夫外,最能体现编辑意图的莫过于一张吸引眼球的图片。当天从北京传过来的图片有几十张,有大会隆重召开的场面照片,也有领导人讲话的照片,常规处理只要有这两张图片即可。《大众日报》见报的却是一张小女孩在王府井一幅宣传非洲的风情画前留影的竖图,在五栏的版面纸上占了足足三栏,即使相距很远也能清楚地看到北京小女孩笑靥如花与风情画中非洲姑娘相映成趣,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小见大、以个体展现整体的图片——编辑并没有追求大而全的场面,而是选择普通老百姓在这个盛会背景下的一个特写镜头,来反映中非人民和谐相处、友谊代代相传的深层内涵,于选择和舍弃之间见匠心,于细微处见精神。

编辑选择了认为最能表现新闻事实的图片后,还要恰当和充分地运用图片。我们在2006年9月9日的《河南日报》一版的处理中,大胆地将新闻图片放到了头题位置。9月8日晚,新华社播发了《温总理到小学听课》的稿子。温总理在教师节前夕亲自来到一所小学,完整地听了小学生们的一堂语文课,不仅体现了总理心系教育、关爱师生的情怀,更体现了国家领导集体“亲民、务实”的整体形象。与文字配套的是一张生动鲜活的图片:记者透过虚掩的教室门,准确地抓拍到了孩子们没有任何做作的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的场面,掩映在其后的是总理自然、和蔼的笑脸。这张竖图,我们没有任何的剪裁和修改,直接放在头题位置,配合新华社通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我们特意与当天的其他报纸做比较,有的不是发得不够突出,就是图片占版面位置小,只有《中国青年报》与我们处理得类似,但他们把图片上下剪裁,使其失去了景深和层次感,并按常规把照片放在标题之下。由此看来,只有选择正确并把新闻图片用充分,才能彻底地发挥图片的最佳宣传效果。

除此之外,报纸一版的封面化倾向还包括大字号标题、导读的灵活运用以及美学知识地位的日益重要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版的封面化倾向也将成为报纸不断改革前进的必经历程,报纸的版面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于界定文字的形式,而是将文图适当摆放,通过无言的方式传达出一种精神和感情,从而达到愉悦人们心灵、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只有看了就想买的报纸,才是真正的好报纸。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好玩的报纸教案 篇4

1、在剪剪玩玩中积累初浅的几何知识,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能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探索报纸纸条的多种剪法。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活动准备:报纸 剪刀 图片:望远镜 活动过程:

1、出示报纸,平时在家里谁喜欢看报纸?

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爱看报纸,除了我,家里的人都喜欢看报纸。

2、为什么周围有那么多人喜欢看报纸?

幼:上面有大量的信息;上面有新闻、国家大事;可以长很多知识…… 师总结:报纸上会有……我给你们念一段

(一段广告)——这是什么?——报纸上会有广告;再念一段(天气预报);再念(日期)——2015年3月31日,今天是5月21日,这张报纸是(过期的),过期的报纸,新闻变成了旧闻。

3、过期的报纸有什么用呢?

幼儿:折纸,剪纸——小朋友会这样用,大人有什么用?——幼:奶奶卖钱;爸爸妈妈擦窗户、铺桌子;有水的时候擦(师:报纸可以吸水)

春游的时候,衬在地上......(师:判断,归理,别人说过的不说了)

4、出示单筒望远镜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

用过期的报纸做成一个这样的单筒望远镜,行不行?想好了就去做。(在后面的四张桌子上放着每人一张旧报纸)幼儿很容易地把它卷起来就成,师:用它望望远,看到了什么?(很多老师;能锁定一个老师吗?能的就放回去)。

5、能不能在这张报纸上剪一根纸条,越长越好。

师:这是你们认为剪得最长的纸条吗?这是报纸的长边,这是短边。

6、有没有办法让这条长边和这条短边连起来?再去试试。

8、整理纸屑,把纸屑团成纸团,练习投准(将纸球投入小筐内),让孩子养成手工活动后整理好物品的良好习惯,认识到废旧物品也是很有用处的。

孙犁:报纸的故事 篇5

一九三五年的春季,我失业家居。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区,即子文镇上是没人订阅过的。

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现在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益世报》、《庸报》,都是不学无术的失意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它的社论是有名的,我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通讯也好,有长江等人写的地方通讯,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它有一个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编辑的,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还有小公园,还有艺术副刊。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

“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

“订一月,要三块钱。”

“啊!”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

“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

谈话就这样中断了。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

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

其实,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她可能有十五元钱。当然她这十五元钱,也是来之不易的。是在我们结婚的大喜之日,她的“拜钱”。每个长辈,赏给她一元钱,或者几毛钱,她都要拜三拜,叩三叩。你计算一下,十五元钱,她一共要起来跪下,跪下起来多少次啊。

她把这些钱,包在一个红布小包里,放在立柜顶上的陪嫁大箱里,箱子落了锁。每年春节闲暇的时候,她就取出来,在手里数一数,然后再包好放进去。

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

“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

我对书籍、报章,欣赏的起点很高,向来是取法乎上的。

《小实报》是北平出版的一种低级市民小报,属于我不屑一顾之类。我没有说话,就退出来了。

父亲还是爱子心切,晚上看见我,就说:

“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集晌多粜一斗麦子也就是了。长了可订不起。”

在镇上集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三块钱,我转手交给邮政代办所,汇到天津去。同时还寄去两篇稿子。我原以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来自取的,过了不久,居然有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

他每隔三天,就骑着车子,从县城来到这个小村,然后又通过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围墙的小胡同,送到我家那个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把报纸交到我的手里。上下打量我两眼,就转身骑上车走了。

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

我的妻子,好像是因为没有借给我钱,有些过意不去,对于报纸一事,从来也不闻不问。只有一次,带着略有嘲弄的神情,问道:

“有了吗?”

“有了什么?”

“你写的那个。”

“还没有。”我说。其实我知道,她从心里是断定不会有的。

直到一个月的报纸看完,我的稿子也没有登出来,证实了她的想法。

这一年夏天()雨水大,我们住的屋子,结婚时裱糊过的顶棚、壁纸,都脱落了。别人家,都是到集上去买旧报纸,重新糊一下。那时日本侵略中国,无微不至,他们的旧报,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倾销到这偏僻的乡村来了。妻子和我商议,我们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就用我那些报纸,她说:

“你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省下块数来钱,你订报的钱,也算没有白花。”

我听她讲的很有道理,我们就开始裱糊房屋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妻刷浆糊我糊墙。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广告部分糊在顶棚上。

这样,在天气晴朗,或是下雨刮风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我就可以脱去鞋子,上到炕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所喜爱的文章了。

我的报纸作文 篇6

我想发明一种报纸,使用防火布制成的,布上的文字用打印机打印,这样就不含铅了,孩子们就可以尽情的看个够了,布报纸脏了可以清洗然后重新印刷,就变成了一张新的报纸了,也不会浪费了,在紧急的时候布报纸还可以帮人包扎伤口。

我的报纸不错吧!以后一定会有这种报纸卖的。

报纸的词汇 篇7

关键词:报纸,电视,联动

当今信息化时代, 报纸、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各种媒体的发展十分迅速, 各媒体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这些众多媒体之间均有各自所长, 并且均不可互相替代。这些众多的媒体在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走向多样化、分众化。但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 部分媒体间也出现了相互融合、联动的趋势。前些年, 我们也能看到, 中央电视台曾开辟了一些栏目, 如早晨八点钟的新闻节目中, 也有报纸摘要节目, 在这档节目中主要介绍一些国内各大报纸的重要新闻、新奇事件和言论等, 让观众十分喜爱。其实, 这就是电视与报纸所进行的联动与融合的积极探索。

通过研究后我们发现, 报纸与电视在联动与融合方面, 以前就有一些做法, 比如, 在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采访中, 有许多国家级新闻单位经常联合采访, 同期刊播, 或相互供稿和协作, 实现媒体互补的效果, 反响颇佳。在这方面一些国内大报与中央级的电视台, 在这方面走在前面, 而在地市级方面, 报纸与电视的联动与融合相对较少。

在地市级传媒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 地市级的新闻单位也出现了报纸与电视相互联动的趋势, 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2004年5月, 作为一个地市级城市,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将报业集团与广电集团合并重组, 成立了一个将报纸、广播、电视融合于一体新闻传播机构, 称为牡丹江市新闻传媒集团, 这种将报纸与电视联合重组在一起的做法, 在当时来说, 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经过几年的发展磨合, 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一、两种资源可实现互补、共享

报纸是纸质媒体, 因此它的传播手段与电视存在着差别, 报纸的自身特点:一是保存性强, 二是读者的选择性强, 三是报纸适合传达深度信息。但是, 报纸作为纸质媒体来说, 也有自己的缺点, 它的感染力、时效性比电视要差。

作为电视来说, 他具有视听合一、时效性强, 具有极强的形象感、过程感和现场感。电视的这种直观性传播特点, 使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电视也有保存性差、选择性差的弱点。

电视和报纸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 因此当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了这种情况, 集团领导认为, 报纸与电视两种媒体是可以互相扬长避短, 互相补益, 相得益彰的。报纸和电视的结合有利于双方争取更多的潜在受众, 以激发受众的视听兴趣, 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 于是在媒体联动方面下了一些功夫。

二、让电视读报纸

电视读报是一种节目的创新, 这种节目让人耳目一新, 因为他能整合很多纸质媒体的信息, 为纸质媒体电视化传播, 开创了一条新路, 其传播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 节省了投入成本低, 节目制作手段相对简单。在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成立之初, 作为集团下属的两张报纸牡丹江日报与牡丹江晨报, 每天晚上报纸编辑完成时, 在还没有印刷出版前, 各自都留有一份底样给电视部门, 供给第二天早晨的电视读报节目, 这样第二天电视的读报节目基本上可以在电视节目当中播出, 实现了传媒资源的再利用, 实现了报纸与电视在信息内容上的联动。

其次, 报纸作为纸质媒体, 新闻传播是平面的、静态的, 无法倾注视听方面的感受。通过电视传播报纸内容, 增加了视觉、听觉特征, 让观众在多维空间下、在多感官的参与下, 让新闻变得直观而生动。做这档电视读报节目, 因为播发的都是本地的一些新闻内容, 因此当地的老百姓都喜欢看这样的节目, 有一定的收视率。而且还有一点, 对于电视来说, 制作这档节目形式较为简洁, 投入成本不多, 只需几份报纸加一两台电脑, 再配上解说就可运作完成, 非常省事, 而且效果好。

三、让报纸与电视记者共同采访

为了促进报纸与电视媒体的联动, 牡丹江新闻传媒传媒集团首先从有利于节省物力、人力入手。为了促进这种联动和节约资源,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单独设立了“新闻110”、“新闻联播”、“行风热线”、“质量监督热线”等栏目, 通过这几档节目, 将原来报纸与电视节目中具有相同内容的栏目和部门人员精简到一块, 形成同一个栏目在电视中有, 在报纸中也有, 而人员只有一套。这样节约了人力, 避免了报纸与电视的相似部门各自为政, 在采访过程中, 只要有新闻报料, 电视报纸都可以知道, 在采访时, 可以形成报纸与电视的立体采访, 形成立体报道, 影响面大, 形成了一种合力。

在报纸与电视的媒体联动中, 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因为, 报纸可借助电视的巨大传播覆盖面, 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而电视节目也通过报纸的传播宣传、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另外, 两种媒体还通过共同组织策划种种大型社会活动, 来提高种自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四、报纸借助电视发展自己

在增加电视读报栏目的同时, 报纸在与电视联动方面也进行了探索。集团下属的牡丹江日报和牡丹江晨报, 也经常挑选好的电视新闻进行刊登, 丰富了版面内容, 同时报纸记者将一些可深度挖掘的电视新闻进行再采访, 作为报纸的主打产品进行加工,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在内容方面进行报纸与电视的联动融合以外, 在广告方面,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进行了联动探索。在形象宣传方面, 牡丹江晨报、牡丹江日报每年都要辟出专门的版面宣传、包装牡丹江电视台的几档栏目, 同时, 牡丹江电台也经常刊播关于牡丹江日报、牡丹江晨报的形象宣传广告, 让这两张报纸家喻户晓。

在广告运作方面, 集团广告公司也推出了一些礼包性质的广告套餐, 如针对房地产广告, 如果在报纸上做, 可以在电视台上赠送一定时间的广告播出时间。如果在电视上做广告, 可以在报纸上赠送一定的广告版面等。

特别是针对一些大型的演出广告和大型车展活动, 这种报纸广告与电视广告的联动, 效果十分突出, 受到了广告业主的欢迎, 同时增加了报纸与电视广告的收入。

五、培养跨媒体编辑记者

通过报纸与电视的联动, 不但实现了媒体间信息内容和广告方面的相互资源共享, 而且在人力资源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交流。

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在本集团内有些报纸的编辑记者和电视台的编辑记者对对方的媒体特点、业务技能不熟悉。在实践中发现, 报纸记者普遍在文字功底方面要强于电视记者, 但是许多报纸记者对于电视方面的编采知识了解不多, 甚至有许多误解, 而电视记者所具有的一些采访和编辑理论和特点, 报纸记者则不了解, 从而影响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降低了传播效果。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将个别报纸记者与电视记者进行调换。近几年来, 由最初的几个人, 至现在的十几人, 并呈现出越来越扩大的趋势。让这些记者在交流中相互了解对方的工作特点。并在交流过程中, 能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 使这些记者既能干报纸, 又能做电视, 成为交叉型的"两栖"人才。

通过这种交流不但为报纸记者和电视记者提出了新要求, 又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并通过他们运用各自的特长, 将两种媒体做得有生有色。

六、报纸与电视联动的再思索

笔者认为, 作为地市级的媒体,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在集团对报纸与电视媒体的联动与融合所进行的还只是一些初步的, 但是这种探索却是积极的, 在国内地市级的新闻机构中还是不多见的, 值得赞赏。但是在这种报纸与电视的联运过程中, 仍然有一些值得探讨的东西。

首先, 集团内部报纸与电视的联动, 合作的局面还只是局部, 还需要在广度上进行挖潜等。在集团内部, 报纸与电视之间的联动还只是一些松散型的联动, 尚缺乏一些有组织的策划和清晰的思路。这些组织策划包括:如何互相提供新闻线索, 联合采访;如何共同策划新节目、新栏目;如何通过社会活动塑造媒体形象等。这都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整体设计"导演"。目前, 在集团内部还没有这样一个部门。

其次, 在报纸与电视联动方面, 也有部分记者不理解、没有合作意识, 甚至有人反对, 认为这种合作和联动会抵消各自的竞争力, 无法采到独家新闻等。

在报纸与电视联动过程中, 还应尝试与网络、广播、手机等其它媒体的联动, 这样, 可能会达到更多的新闻宣传效果。

巴特先生的报纸 篇8

阳光从篱笆缝里射进来,巴特先生坐在一把躺椅上,一张四开大报纸遮住了他的半个身子。巴特先生读得很认真,有时小声念叨,有时大声朗诵,有时唉声叹气,有时哈哈大笑。

巴特先生最喜欢看《明日报》。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报纸,里边刊登的新闻全是明天发生的事。从这张奇特的报纸里,巴特先生可以很快就知道——

*明日七点,哈比和雪妮,这对相亲相爱的猪夫妇会一口气生下九只小猪。其中一只粉红色的小猪最受大家欢迎,因为她会跳踢踏舞。

*明日午时,鸟先生和鸟太太的房子会被一阵风吹到小河里,他们将沿着小河外出旅行。这种水陆两栖房子,当然是鸟先生的最新设计……

*提醒狗太太注意:明日上午九点三十七分五十四秒,从超市大门出来,您会不小心摔一跤。如果不买酱油、料酒、瓶装洗发精,您的损失将会小一点儿。

为了证明报纸上的新闻都是真的,第二天,巴特先生早早来到哈比和雪妮家。七点刚过,九只小猪已经出生了,其中果然有一只粉红色的小猪,一生下来就会跳踢踏舞,非常可爱。巴特先生送上一个大蛋糕和九个小蛋卷作为礼物。

从猪夫妇家里出来,巴特先生匆匆赶到超市门口。九点三十七分五十四秒,狗太太从大门里走出来,“吧唧”一声,果然摔倒了。篮子里的酱油、料酒、瓶装洗发精洒了一地。

巴特先生跑过来扶起狗太太,像一名报纸推销员似的反复叮嘱她:“请务必订阅一份《明日报》,这会对您有好处的。”

当他赶到小河边时,吹落鸟房子的那阵风还在继续吹着。鸟先生和鸟太太的两栖房子这会儿变成了一艘小船,扬着风帆,向前驶去。

“再见,巴特先生!”鸟夫妇挥动翅膀说。

“旅途愉快,鸟先生和鸟太太!”巴特先生说。

最近,巴特先生一直在考虑怎样让报纸变得更有趣。在他的建议下,各种各样的新式报纸纷纷出现:

可以穿的报纸,邮递员送来报纸时,顺便帮订户把报纸穿在身上。这是给别人看的报纸,就像流动阅报栏似的。尽管你自己看报很不方便,但成为别人追随的中心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会发脾气的报纸,是专门发送给家长看的报纸,不要钱。编辑、记者全是在校的小学生。

家长一打开报纸,孩子们发脾气的声音就会从报纸上传出来:

“不准私自翻看我的手机短信,这是我的秘密!”

“不要唠叨了,我都知道了!”

最大的报纸是给大象、河马、犀牛等大动物看的,有席子那么大。

最小的报纸一般人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阅读,那是给细菌、蚂蚁和蜂鸟等小动物看的。

当巴特先生带着他的“魔术团”从空中飞来时,你一定以为他们乘坐的是传说中的魔毯。

《好玩的报纸》说课稿 篇9

课 题:

执教者:丁 单 位:夹

海 燕

沟 幼 儿 园

《好玩的报纸》

《好玩的报纸》说课稿

一、说教材

《好玩的报纸》这一教材通过多次探索、尝试、体验报纸的各种玩法,使幼儿初步了解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同时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能力也会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它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感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非常有趣,体现了科学、社会、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相互渗透与整合,符合大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能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二、说目标

《新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在玩中学”、“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获得智力、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活动要以幼儿的探索、创造为主体。因此,这次的活动目标我确定为:(1)幼儿尝试报纸的几种玩法,体验其中的乐趣。(2)通过玩报纸,使幼儿初步了解长方形的一些特征。(3)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发展其积极探索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其中,重点是尝试报纸的几种玩法;难点是能依据长方形的一些特征,按要求玩报纸,发展幼儿的智力和积极探索的能力。

三、说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这次活动所需要和涉及的东西比较少,所以准备也很简单。

幼儿活动中要用到的:剪刀(每人一把)、报纸(每人一份)、透明胶带(每人一段)。

教师活动中要用到的:一份报纸、单筒望远镜模型一个、用报纸做的纸球一个,自制冠军奖牌一个。

四、说教法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激发幼儿观察、思考、探索的兴趣,激励幼儿不停的挑战自己,培养其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其智力和能力。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游戏法、操作法、激励超越法、评价展示法。

五、说学法

幼儿在活动中主要运用了参与法、操作法与亲身体验法,这样能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能使幼儿在操作中发展动手能力,在与伙伴的竞争中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以达到这次活动的最终目标。

六、说过程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并运用集体、个别、小组的组织形式展开教学。主要流程为:认识报纸-----玩报纸-----结束活动。其中玩报纸的环节又有卷报纸、剪报纸、团报纸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发幼儿对报纸的关注,激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引导幼儿交流报纸的作用入手,让幼儿了解到报纸在生活中很重要,从而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并为下一步用过期报纸来玩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卷报纸玩

以单筒望远镜模型为引子,以集体形式启发幼儿探索怎样做一个最长的单筒望远镜,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慢慢摸索、反复尝试,才能做出最长的单筒望远镜。这对于培养幼儿动脑、动手、积极探索的好习惯特别有益。

第三个环节:剪报纸玩

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纲要》的精神,让幼儿在玩中学,以剪纸条为切入口,让幼儿自主探索。我激励引导幼儿沿着“从长边剪、把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把长边和长边连起来剪”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不断剪出更长更长的纸条,攻克活动难点。这时教师的激励很重要,要促使孩子勇于接受挑战,不停的向剪出更长的纸条的目标动脑筋,努力探索。他们会在不停的探索中巩固对长方形的认识,锻炼动手能力,体验超越自己、超越朋友的快乐。

在评价展示中,幼儿会通过观察发现要从一张报纸上剪出最长的纸条,还要注意纸条不能剪得太宽。

第四个环节:团报纸玩

经过卷报纸、剪报纸的环节之后,桌面、地面已经很乱、很脏了。我引导幼儿怎样把桌面、地面变干净,同时又可以废物利用。幼儿交流之后认识到即使是碎报纸也可以团起来当沙包扔着玩,当球踢着玩,使幼儿在玩中受到了变废为宝的教育。

第五个环节:在幼儿自由玩球中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好玩的报纸 篇10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出示一张报纸,提问:这是什么?(报纸)

2.教师:这张报纸是*月*日是昨天的报纸,我们叫它旧报纸。今天我们要用旧报纸来玩游戏。

二、做做玩玩

1.出示望远镜的图片

提问:这是什么?你能用报纸做成望远镜吗?(幼儿用报纸卷成望远镜,并给幼儿鼓励)

2.请幼儿想办法能把望远镜做的比刚才长。

提问:你能用同一张报纸把望远镜做的比刚才长吗?(把报纸打开、从一角卷等)

三、幼儿探索用报纸剪纸条的多种剪法。

1.幼儿第一次剪纸条。

(1)“现在我有点饿了,想让你们帮我做面条,你们能把报纸做成面条吗?”

(2)幼儿剪师巡视。

(3)比较:谁的面条最长?

2.幼儿第二次剪纸条。

(1)我们能不能把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不断掉呢?(幼儿剪纸条)

(2)把幼儿剪的纸条贴在黑板上。

(3)师总结:把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出来的纸条长。

3.幼儿第三次剪纸条。

(1)刚才我们用连着剪的方法剪出了比这黑板上还要长的纸条,那你们想想能不能用连着剪的.方法剪出了比现在更长的纸条呢?(幼儿剪纸条)

(2)把上下来回剪的纸条、螺旋剪的纸条贴在黑板上(并鼓励幼儿)

(3)师总结:上下来回剪的纸条、螺旋剪的纸条很长。

四、纸条的作用

1.今天我们用过期的报纸剪纸条,不仅可以训练脑子,还可以练剪纸功夫。这么多的纸条,扔了多可惜啊,我们可以用它们来做什么?

2.小朋友把剩下废旧报纸捏好纸球,纸球有什么用?(幼儿自由玩:投远、往上抛等)。

『报纸』的历史解读 篇11

古代报纸的最初发行,是朝廷默认的一种事业。它由国家最高统治者允许发布、朝廷统一管理。所记载的内容无非是皇帝诏令、诸臣奏议和官员职位升降。没有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言论。这种形式被世人称为“邸报”,另一种说法为《官报》,形式类似于现今的内参。清朝初期,“邸报”二字改为《京报》,报纸也逐渐走向民间,朝廷默许民间自设报房。报纸内容却不得自行添加,只能选取、复制邸报中百姓感兴趣的新闻,发放民间。

随着皇权的落败,“京报”被废止。民国时期 ,西方传教士来华办报,中国报纸被重新定义,报纸发展也进入巅峰状态。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于1815年发行的华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报》,内容包括言论和新闻,是中国有正式报纸的开始。

邸报 权力者的读物

“邸报”的产生,为皇权时期政治上的一种需要。是当时所有报纸的统称,由朝廷全权管理,也称为“官报”。

邸,《说文》“属国舍也”。《汉书》记载:“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史记·封禅书》:“方士多言古帝王有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

中国早期的统治者具有发布公告的惯例,一是让百姓了解朝廷动向,二是远离京城的大臣通过公告知道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政治情报。2000年前西汉实行的是郡县制,各郡在京城设有驻京办事处,称为“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将朝廷下发的公告写在竹简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驿道,传送到各郡大臣。这也是“邸报”的由来。

“邸报”二字出现在世人眼前,是从唐代开始。《全唐诗话》记载:“邸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君名;不从,又请之。” 唐代,番邦制度盛行,驻京办事处“邸”改为“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唐代派发“邸报”,由各地派驻长安负责呈进奏章和通报消息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分别向各个地方抄发的,当时通称为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或报状。

《开元杂报》是发布于唐玄宗时期的“邸报”。唐人孙樵《经纬集》一文中记载,《开元杂报》的内容“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如“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等。

宋朝时期,“邸报”是最流行的,成为文人学士广泛阅读的出版物,《东坡集》载:“坐观《邸报》读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而这段时期,朝廷对“邸报”发行严格控制。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就规定由枢密院事先审查样报,通过“定本”,然后方准传发的“定本”制度。邸报的正本只发至各级政府部门的长官,长官以外的官僚和士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它的抄件。宋代的邸报大部分是抄写的,只有一小部分稿件以“镂版”的方式印发。

邸报虽是中国报纸的雏形,但有它的局限性。古代识字的人少,只有大臣、富商才看得懂各类“邸报”。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曾指出“邸报”的弊端,“嗟夫!中国邸报兴于西报未行以前,然历数百年未一推广。商岸肇辟,踵事滋多;劝百讽一,裨补盖寡;横流益急,晦盲依然;喉舌不通,病及心腹。”

京报 只起到公告板的作用

明朝末年,各省都派有专司文报的提塘长驻京师,兵部则派出提塘分驻各省。驻京提塘称为“京塘”,京唐抄发的报纸被称为“京报”。驻省提塘称为“省塘”,抄录的各省辕门钞称为“省报”。这种省报往往印成单张随京报一同分发。所以“邸报”这一名称就逐渐为含义更加明朗的“京报”所取代。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对“京报”的定义为,“京报只是一种空泛叫法,指代属于个体投资商所有的几家独立报纸,用来报道朝廷备忘录和公告复制本”。

清因明制,设立内阁管理机要。此时朝廷逐渐放开对官报发行的控制,默许民间自设报房,可选印从内阁抄录的谕旨、奏疏和官吏任免消息。全国统一发放,名为荣禄堂的南纸铺负责“京报”抄印、发售工作。此类抄印作品的名称定为《京报》。以竹制或毛太纸抄印,多时十来页,少时也有五六页;以黄色纸为封面,长约六寸,宽约三寸。

抄印标准也有规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抚州卫千总卢鲁生等抄传伪稿案发。朝廷感到由各省提塘分别向地方抄发“京报”,很容易夹入伪稿,便决定对抄报制度进行改革。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朝廷决定:“嗣后各提塘公设报房,其应抄事件,亲赴六科、五城御史严行访察,如有讹传、私抄、泄露等弊,交部治罪。”

“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之而往,销行颇易。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意思为:“以负贩为生的山东登州人,将《京报》携带到北方销售。当时科举考试策论时要涉及到时事问题,《京报》恰恰能提供这方面的资料,报纸在民间十分畅销。贩报人便联合起来,在正阳门外另办起一所报房,直接供应私人订户。这样,民间公开订阅的民营《京报》诞生。”

《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了变化,一方面,它继续在京城和地方官吏中发行,依然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另一方面,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初步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京报》每日发行,每册收取十文钱,如果在京城,则有《宫门抄》报纸,每月要收取二百文。

《京报》与邸报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仍没有质的变化。《京报》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由于《京报》只是从政府专设机构中誊抄官方拟向公众传递的资讯,只能起到公告板的作用。清末逐渐被1907年的《政治官报》及1911年的《内阁公报》所取代。

nlc202309041803

西方报纸观念的深入

随着清政府的衰落,官方报纸逐渐没落,中国报纸也进入新阶段。报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815—1895年现代新闻的开端;1895—1911年辛亥革命前新闻时期;从1921年至今的辛亥革命后新闻时期。中国报纸面能够大众编辑和发行,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早期来华西方传教士的努力。报纸盛行是在海归学者伍廷芳和容闳的领导下。

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报》,由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当时,在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在中国受到禁止,伦敦传道会的马礼逊和米怜决定在中国政府司法管辖之外的地区建立一家印刷厂,然后,尽可能地把印制的出版物,运到中国销售。他们选择当时尚未被新加坡政府庇护的港口马六甲作为出版报纸的地方,而将英华书院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场所”。米怜于1815年到达马六甲,同时也将从广州带来的中国印刷技师和印刷设备带到了那里,并将《察世俗每月统记报》描述为“记录社会观点和事实的月刊”。报纸封面印制了经典的名句,“多问则其善者而从之”。流洐于通商口岸,如澳门、广州、香港、厦门、宁波、上海、天津与汉口等地。

发起禁烟运动的林则徐是第一个关注西方报刊的中国官员,他曾和魏源建议,将外国报刊的防疫稿作为扩大中国学者视野的途径。1872年中国影响最大的现代报纸《申报》创刊,1893年大型日报《新闻报》创刊。1895年中日甲午之战以中国的惨败告终,这对中国人而言十分重要,它促使中国报刊开始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开创了中国报纸的新阶段。

1911年辛亥革命新闻界被爱国的崇高理想所激励,掀起了报纸、新闻事业的高潮。这也是新闻史上的“黄金时期”。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中说道,“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作者们用血的代价以这些报刊为载体进行整治鼓动和宣传的结果。”

政府和学者意识到报纸是民众教育的重要工具,袁世凯、张之洞、孙中山、梁启超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支持报业的发展。《时务报》通过官方渠道,给朝廷官吏们灌输新的思想;张之洞在《劝学篇》告诫民众阅读报纸和杂志;梁启超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解说报纸的好处,“国家之保护报馆,如鸟鬻子;士民之嗜阅报章,如蚁附膻。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曰:惟通之故。”

至武昌起义,报纸发展可谓“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戈振公《中国报学史》记载:“当时统计全国达五百家,北京为政治中心,故独占五分之一,可谓盛矣。”

编辑:李彦

上一篇:施工现场生活管理方案下一篇:思念的中秋节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