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生活中学习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推荐9篇)

孩子从生活中学习 篇1

(美国教育诗人)诺尔特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们就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们就学会争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里,他们就学会忧虑。

如果孩子生活在可怜里,他们就学会自怜。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里,他们就学会畏缩。

如果孩子生活在嫉妒里,他们就学会妒忌。

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里,他们就学会内疚。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们就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里,他们就学会忍耐。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们就学会欣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中,他们就学会爱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们就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赏识中,他们就学会立志是好事。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就学会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们就学会真诚。

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中,他们就学会正义。

孩子从生活中学习 篇2

药方一:用心感受历史,学会与古人换心

有人说,讲历史就是讲鬼故事。这是错误观念,历史书上的人大多已死,但绝不是讲鬼的历史,而是讲人的历史。既然是人,总免不了七情六欲,只要我们走进其内心深处,就能很好地理解其所作所为。如讲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开国皇帝朱元璋不仅废除了宰相,设立了锦衣卫,还滥杀功臣,大兴酷刑,发明了“廷杖”等惩处手段。为了让学生理解朱元璋的这一系列做法,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朱元璋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秦始皇的暴君? 然后分析指出,这都跟他的疑心病有关。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语,朱元璋竟认为“光天之下”是喻自己是秃僧,“作则”是喻自己做贼(古代把起义军称为贼),于是下令将其处死。可见,朱元璋的多疑已到了神经质的地步。为什么朱元璋会多疑到这等地步呢?造成他多疑成癖的原因是什么? 就在于他的自卑。为什么都做了皇帝了,还会自卑呢? 因为朱元璋出身赤贫,早年被迫为僧。庙里断食时被赶出,四处化缘乞食。后投到郭子兴的部下,很快成为一名战将,最后一跃成为开国皇帝。他担心文臣们会鄙薄他出身贫贱,没有文化;担心武将们会拥兵自重,暗中打他皇位的主意。为了使自己安心,他下了一个历代开国皇帝都没有下过的决心———在有生 之年铲除所有开国功臣,并借机废除丞相,以绝后患。因为自卑,他对待周围人和事务高度焦虑,使得朱元璋在待人处事中多疑成性、过分敏感,不能做到恢弘大度、宽容仁慈。为了严密监视臣民,他设立了一个特务机构———锦衣卫。这一机构的设立正是朱元璋自卑多疑性格的体现。通过对历史人物心理的分析,从而理解其所作所为,拉近古人与学生的距离。

药方二:细心观察生活,学会用生活常识理解历史知识

学习历史不是靠死记硬背,关键是懂得理解。历史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理解程度。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呢? 方法可能很多,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常识理解,无疑是条捷径。如分析莫斯科保卫战时,苏联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有一个重要条件是严寒的气候。但对于生活在南方的学生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于是我用生活常识帮助他们理解。大家知道电冰箱里面温度是多少吗? (零下18度)当手放在冰箱里稍微久一点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冻僵,伸缩不灵活了)冬天还是夏天发动摩托车快些呢? 为什么? (夏天,因为冬天气温低)大家知道莫斯科当年的气温是多少吗? 12月初,莫斯科地区已是寒冬,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0~30度,也就是说比冰箱还低。德军被冻得扣动机枪的力量都没有了,大批坦克汽车因不能发动成为一堆废铁。而苏军早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学生自然就能理解苏军获胜的原因。

药方三: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注重历史对现实生活的启迪

陶行知先生说:“千万不可为读历史而读历史。我们必须把历史教训和个人或集团的生活联系起来。历史教训必须通过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滤下来,才有指导生活的作用。这样经生活滤过的历史教训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1历史使人明智, 学历史就要以史为鉴, 从历史中获取古人的智慧,从而启迪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首先, 历史教学要与时政热点相联系。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为什么说钓鱼岛是中国的? 为什么钓鱼岛会成为中日领土的争端? 这是许多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元朝郭守敬编《授时历》、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向学生阐明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进一步提出:既然钓鱼岛是中国的,为什么我们不用武力强行收回呢? 让学生回顾中日关系的历史,从中得到启迪:中日战争只会给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日两国只有和睦相处,才能促进双赢。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我们渴望有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搞好中日关系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历史不容忘却,但我们更应展望未来。

药方四:用心品味生活,让教学语言生活化

从易中天 《品三国》到 当年明月 的《明朝那 些事儿》,再到袁腾飞 的《历史是 个什么玩 意儿》,不断刷新 传统讲史 方式 ,正如当年 明月所说 的“历史应 该可以写 得好看”,同样 ,我们要说:“历史课应该可以上得好听。”如何才能好听呢?我们可以像他们一样,将历史融入现代因素,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打动学生。但更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应是他们用心品味生活而形成的生活化语言。如讲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这样问学生:大家吃过葡萄吗?(吃过)那大家猜猜看,千古一帝秦始皇能不能吃到葡萄呢? (不能)为什么呢? (因为葡萄生长在西域,那时葡萄还没传入中原地区)那么,我们今天能吃到葡萄得感谢谁呢?(张骞)为什么呢?(因为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葡萄才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 教师通过聊天式语言, 从生活中常吃的葡萄说起,让学生了解张骞通西域这段历史。这一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改变历史课的“枯燥”,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历史知识,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大有学问。

当然,教师的语言还包括肢体语言。讲课时如果能用生活化语言,再加上必要的肢体语言,那么历史课堂必将活起来。如讲到党历史上所犯的“左倾”和“右倾”错误时,我就问学生:“什么是“左倾”,什么是“右倾”呢 ? ”许多学生对此并不了解 ,于是我举了一个例子:下课了,两个同学要从五楼到一楼去。一个同学一听到下课铃,就急匆匆从楼上跳下去,结果他第一个到楼下。另一个同学却一步一步地爬下去,害怕一不小心滑倒摔下去,结果花了老半天的时间才爬到一楼。你们认为这两个同学,哪一个对呢? (都不对)没错,第一个同学是第一个到了一楼,但他恐怕也会第一个到天堂。我们把这种过于急进冒险的错误称为“左倾”错误。相反,另一个同学过于胆小怕事,我们就把这种保守投降的错误称为“右倾”错误。那么,“左倾”好还是“右倾”好呢? 接着老师就学赵本山老师的小品,身子向左倾斜走几步,又向右倾斜走几步。学生一下子就笑了,也从肢体语言中明白,不管是“左倾”还是“右倾”都不好,都是一种错误。

综上所述,一堂历史课要鲜活,教学生活化是其源泉。历史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 在教学中通过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方法, 使历史活起来, 使学生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才能充分体现历史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来履行。本文着重阐述如何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拉近历史和生活的距离,让历史教学活起来,把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以落实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

引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篇3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应从保护牙齿开始,学会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感受刷牙的快乐,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行为与习惯: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生活习惯。

知识与技能:知道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认识龋齿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了解牙齿的保健措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龋齿的成因和刷牙护齿的正确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快乐,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收获。

重点难点

知道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健齿护牙习惯。

活动准备

牙齿模型、牙刷、小镜子等;课件;卡通画;

约请校医协助讲解龋齿的危害及防治常识。

活动过程

一、聚焦掉牙入话题

1.小朋友们,昨天大课间活动时,老师看到你们玩得特别开心,就拍了许多照片,想看吗?

2.课件播放照片。(有三五一群的,也有个体特写的,都是笑得露出牙齿的镜头,最后定格在一位小朋友手捂嘴巴的镜头上)

3.这是谁呀?为什么捂住嘴巴不敢笑呢?(让孩子们猜是因为掉牙了)

4.哦,原来是掉牙了。请掉过牙的小朋友把小手举起来——我们班有这么多的小朋友掉牙了!那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掉了一颗牙。(出示课题)

【自评: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细节,让教材内容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通过展示一组生活镜头引起孩子们的关注,从而自然真切地导入课题。】

二、趣说掉牙学常识

1.请掉牙的小朋友张开小嘴巴,让同桌帮你数一数,已经掉了几颗牙。

2.小朋友,你们在掉牙的时候一定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儿吧?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先说给小组里的伙伴听。请小组长组织好本组的交流活动,一个一个讲。

3.集体交流。

* 我掉牙时很疼,很害怕,还哭了呢!

* 我是到医院里请医生阿姨拔的,现在里面已经长小牙齿了。

* 我掉牙后,奶奶让我立正,眼睛闭住,把掉下来的小牙齿往房顶上扔。奶奶说这样长出来的牙齿才会整齐。

⋯⋯

4.教师小结,引导小朋友不迷信,懂得换牙卫生。

【自评: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充分调用儿童的已有经验,能有效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教师以“说说掉牙故事”的方式,找到了孩子们的兴奋点,促使他们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分享经验。】

三、探究换牙明规律

1.小朋友们的掉牙故事真有意思!老师发现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都在掉牙,这是怎么回事呢?谁知道?

2.看课件:《牙齿的生长》。

3.小朋友,现在知道为什么你们到了七八岁就开始掉牙了吧。(师生一起回顾牙齿的生长过程)

* 当你才五个月大的时候,就长出了第一颗可爱的小牙齿。(出示第一幅图:一个卡通娃娃张大的嘴巴里有一颗小牙齿)

* 慢慢地,其它小牙齿也一颗接一颗地长出来了。(出示第二幅图:张大的嘴巴里牙齿多了)

* 当你长到两岁左右时,漂亮的小乳牙就长齐了。到五六岁,这些小乳牙就要开始掉了。(出示第三幅图:整齐的牙齿中间掉了一颗)

* 掉了乳牙,会长出又大又结实的恒牙。(出示第四幅图: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大概到十一二岁的时候,换牙才结束。

4.小朋友,原来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开始换牙说明你们长大了,老师要祝贺你们,鼓掌!(照应刚才照片中难为情的小朋友,助其消除顾虑)

5.老师也发现班上有几位小朋友还没开始掉牙,请没掉牙的小朋友举起小手。不用担心,老师告诉你们,每个人掉牙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过不了多久,你们也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掉牙的,你们也会长大的。

【自评:让孩子们科学认识换牙这一生理现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在充分考虑一年级孩子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先组织观看课件《牙齿的生长》,然后以卡通画形式回顾牙齿的生长过程,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了掉牙这一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样的教学,科学而准确地传授了知识,很好地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有效地激发了要保护牙齿的“冲动”。】

四、健齿护牙习方法

1.现在请小朋友拿出小镜子仔细照一照、看一看:自己的牙齿整不整齐?白不白?

2.指名说一说。(有的发黄,有的不整齐,有的长蛀牙了⋯⋯随机提问有蛀牙同学的感受)

3.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瞧换牙的过程,其中的学问多着呢。今天,我专门请来了一位医生阿姨。(医生顾阿姨上)我们一起跟顾阿姨打个招呼——顾阿姨好!

4.小朋友们,现在你们有什么问题,就可以问问医生阿姨了。(医生抽查学生的牙齿状况)

* 牙齿为什么会发黄或长出黑斑呢?

* 为什么会有蛀牙呢?

⋯⋯

5.医生阿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换牙时应注意的事项。(播动画片)

6.小朋友们,你们可真会动脑筋,真会提问题!如果还有问题,我们下课后再去问医生阿姨好吗?让我们一起来谢谢医生阿姨!

7.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1)小朋友,等你们换牙结束后,就会长出一口坚固的恒牙,它可要陪伴你们一生呢!这么重要的朋友,当然应该好好保护。我想先听听,小朋友有哪些保护牙齿的好办法呀?

(2)学生交流。

(3)小朋友们的办法真多,最好的办法就是刷牙了。谁会刷牙?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试一试。其他小朋友仔细看,他刷牙的动作和你一样吗?

(4)学生上台演示。

(5)究竟怎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播放课件:《正确的刷牙方法》)

(6)学习操练正确的刷牙动作。

A.分步练习:用我们的食指当牙刷,一起来学习刷牙。(模拟刷牙动作,提醒学生不要把手指放进嘴里)

小结:我们每次刷牙都要像刚才这样,正面、咬合面、臼齿内侧、门牙内侧,从外到里,每颗牙齿的每一面都要刷到,刷满3分钟。

B.自主练习:自己试着刷刷小牙齿。(用食指模拟刷牙动作,同时放音乐 )

C.同桌互练:同桌互相检查对方刷牙的动作对不对。如果有问题,就帮助纠正;如果做得对,就奖对方一个大拇指。

D.师生一起做刷牙操:(起立,音乐起)

早上起床了,伸伸手,弯弯腰,准备刷牙了。拿起小牙刷,挤上小牙膏,拿起杯子漱漱口,刷牙开始了。顺着牙缝上下刷,左边刷刷,右边刷刷,上、下、左、右。漱漱口,笑一笑,牙齿白不白?还没完呢!

晚上睡觉前,还要刷刷牙。拿起小牙刷,张开小嘴巴,左边刷刷,右边刷刷,上下里外都要刷。早上刷,晚上刷,养成生活好习惯,刷得干净没蛀牙,刷得干净身体棒!

【自评:“亲历”是儿童习得生活经验的重要路径。课堂上,教师引领孩子现场观察牙齿,了解牙齿的生长和健康状况;让孩子在与医生阿姨的互动中,在充满情趣的刷牙操练习中,不断丰富健牙护齿的经验。】

五、全家爱牙成习惯

1.小朋友们,今天回家后,想把刷牙的正确方法告诉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建议大家组织开展一个家庭护牙活动,全家欢乐总动员,人人都来保护自己的牙齿,过上健康美好的生活。

2.结语:小朋友们,牙齿是我们的好伙伴,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愿每一个小朋友和你们的家人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天天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生活!

【自评:家庭生活对儿童的影响很大。与儿童共同生活的成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家庭日常生活习惯都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全家爱牙总动员”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应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应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儿童在生活中建构,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本课的教学始终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激活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儿童在多种体验中成长,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整堂课充盈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一、在真实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

儿童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我掉了一颗牙”这个话题与一年级孩子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孩子生活中的典型素材。一开讲,我就展示孩子课间活动场景的照片,最后定格在一位手捂小嘴的小朋友上,让孩子们猜一猜为什么。就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测中,引出了本课的话题。课后,设计开展“爱牙总动员”的家庭护牙活动,旨在引领孩子回归到日常生活中继续学习生活、创造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儿童的差异是珍贵的课程资源。一年级孩子对换牙的认知有明显差异。有的孩子对换牙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有的孩子对换牙了解不多,不懂得换牙期的卫生;也有些家长还很迷信,教给孩子一些错误的方法。针对这些情况,我让孩子们说说有趣的掉牙故事,谈谈自己得牙病时的痛苦感受,如此的“现身说法”,很有说服力,使保护牙齿的学习成为一种自发的需要。课堂上,我及时关注到暂时还没有掉牙的孩子,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换牙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从而消除其顾虑。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关注每一位孩子的需要和发展。

专业人士是鲜活的课程资源。儿童具有向师心理,穿着白大褂的医生阿姨在他们眼里是权威。因此,我邀请校医来到课堂,当场给孩子们检查牙齿,面对面地交流,实实在在地指导孩子怎样保护牙齿。课堂上,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这样全身心地亲历、感悟,印象才会深刻,效果才会理想。

二、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建构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儿童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让他们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经验,通过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当下与未来的生活品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怎样刷牙才能保护好牙齿呢?也许大多数一年级孩子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得到过正确的指导。课堂上,在孩子们领悟到早晚刷牙的重要性后,我让孩子们做做“刷牙操”,在模拟刷牙的情境中具体细致地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很多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原先总是不肯好好刷牙,可自从上了我的课,不仅高高兴兴、认认真真地刷起了牙,还像模像样地指导爸爸妈妈呢!不少家长还真从孩子那里习得了正确的刷牙方法。这样的教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真正实现了“课程为儿童的生活服务”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海门市东洲小学江苏南通226100)

写作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训练,要学会怎样捕捉灵感,找写作素材。

2、抓住素材,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3.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学会写作。

活动重难点: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教学器材:多媒体 活动指导: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引来生活之水,就会激活我们的内心世界。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

观察生活:就要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时时捕捉生活素材。

同学们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其重要原因鱿是缺乏写作材料。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如何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呢?

1、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如果观察有顺序,能为今后习作有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植物,可按植物生长过程的顺序;写动物,可按“外形——生活习性”的顺序;写参观、游览,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基本的观察顺序还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学生观察有顺序了,写作时才能做到有顺序。

2、观察要有目的和重点;比如寻找春天为例,公园里有山水、亭榭、花草、树木等许多的景物及游客,我们要观察什么呢?这就要根据观察的目的来选择。《饲养员赵大叔》作者的观察目的就很明确,其目的就是要去看看赵大叔喂牲口的方式跟别人有什么不同。正因为作者观察时抓住了重.氛,所以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

3、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一个事物的“特点”就是它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要把不同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例如,写人物神态,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神态。场合不同,同一种神态表现出的意义就不同。笑,有微笑,有开心的笑,有冷笑,有假笑等,它们表达的意思都有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中每个笑都表露出它特有的

意思。比如,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的时候,别人的一个笑,可能就表示称赞;当你把一件事做错了,这时,别人的一个笑那就是鄙视的笑,虽说是同一个笑,可它在这样的环境下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了。这样去观察事物,不仅提高辨析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还能在写作中写出事物的个性来。4.观察要“五官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观察西红柿,通过视觉,了解西红柿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西红柿外表的光滑;通过味觉,品尝西红柿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西红柿的芳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五官参与

5、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使联想与 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写出来的事物也会更有灵气和神气。

二、选材: 什么是选材:

1、就象蜜蜂采花,不是所有的花都能酿蜜,只有精心挑选、精心酿制,才有甘甜可口的蜂蜜一样,选材是根据主题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主题产生最好的效果。

2、对于一篇好作文来说,主题是心脏;结构是骨架;语言是细胞;材料是血肉!材料的来源

1、直接生活经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人和事、听到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的喜怒哀乐等;

2、间接生活经历:听来的故事,书上读到的故事。如:爸爸讲在外面打工的故事„„,这些生活经历都是作文的素材,作文时,应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精心剪裁,才能用到文章中去。就是用进去以后,还要仔细修改,才能写成一篇好作文。

我们以考试作文为例,分析一下这个题目可以选择哪些材料: 你献出的爱

亲人、朋友、异性、陌生人、身边的其它事物(大自然、动物、植物„„)

你感受的爱

同上

你企盼的爱

理解、宽容、尊重„„ 你追求的爱

和平、幸福、美满„„ 怎样选材

这么多材料,我们不可能都写到作文中去,怎么办呢?选材的方法很多,我在这里只强调三点:

1、必须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的材料;

典型的材料是指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更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的材料。要慧眼识珠,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敷衍。

“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契诃夫语)

2、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3、选择新颖的、独特的材料;

俗话说:“隔夜好茶不好喝。”有些材料人人皆知,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当然许多材料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要挑选健康的、典型的、熟悉的、新鲜的、独特的材料,才能写出好作文。

二、感受生活

观察生活,不只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

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观察和思考要立足于自己熟悉的生活,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这样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内容空洞、思想贫乏。比如: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 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以小见大”的方法,一般从三个方面去表现,即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

第一课时 写作

课堂过程:

一、观察秋天的花草树木,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记录你观察和思考。

二你步入了中学时代,有了新的老师了,认识了一些新的同学。相识是人生的缘分,是彼此交往的开始。选取一个你难忘的瞬间,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500字的作文,描述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注意课本上的提示)

三、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自由和幸福的港湾。从小到大,家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吧?父母亲人的关爱,一定让你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吧?自拟题目上,以生活中真实的故事为背景,记叙或描写一位关心爱护你的亲人,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注意文中的提示)

(以上题目自选一个写作)

第三课时

作文点评

1、中心突出(20分)

2、详略得当,层次清晰(共10分)

3、格式正确,干净整洁。(共10分)

孩子从生活中学习 篇5

论文题目:浅谈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作者姓名:陈燕宁

作者单位:阳东县合山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662—6361

543浅谈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从汉字的起源来看,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应生活需要应运而生。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象形文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不难看出,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语文学习。

【关键字】:生活实践拓展

一、以人为本走向生活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以往莘莘学子一个个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所谓的课堂秩序,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为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它更贴近学生,更像一本学生的“学本”,而不是老师的“教本”,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原有的误区,跳出教材,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的想象的翅膀。如:学习“金”字时,有学生说:“老师,我是这样记的,上边一个‘人’,下边一个‘王’多两点,利用熟字记新字。”立刻又有学生说:“老师,我名字里就有这个‘金’字,我就记住了。”“可以„„”我的话还没说完,就又有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一个人,本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看!学生不同,他们的生活实际不同,记字的方法也不同。对此,我都一一给予肯定,而不是强调必须用哪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用哪种方法,学生针对实际又经历了一次思索。在学生述说自己的想法时,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得到老师和大家的认可,他会更加畅所欲言,更加留心周围的生活,更乐于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为他带来了愉悦,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所知,所见,所感,真正射自己的箭。学生是真正自我解读,自我感悟,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生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以人为本走向生活”张扬学生个性,既检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切实体现新课程的育人理念。

二、知识延伸深入生活

新教材无论是识字,还是课文,都更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必然包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在习作《春天的校园》

一课时,课前先组织学生到校园中找春天,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观察后学生围着我说:“芒果树长小嫩芽了”,“我看见青蛙也跳出来了”,“还有野花,木棉花都开了”,“还有蜜蜂在树上飞呢„„”学生争先恐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都正确,很好。咱们用笔记下来吧!”学生更是不甘示弱:“校园里木棉树开了鲜红的花朵”;“蜜蜂们忙着采蜜”;“玉兰树上挂满了小铃铛”;“小草钻出头看我们玩„„”虽然写得很简单,但是不难看出,他们的写作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已将课堂所学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知识得以延伸。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发展呢?在这一次次知识拓展的同时,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知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知识延伸深入生活”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达到了资源共享,也真正达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科联系拓展生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各学科协调统一,互相渗透。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必然要注意学科联系。另外,就语文学科的功能来讲,还需走向生活。学生对学习始终充满好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探索,使语文教育更富有趣味性,有吸引力,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使学生顺利和谐的全面发展。

四、作业创新丰富生活

以往的语文作业无外乎读读写写,读读课文,写写字词,再有就是背一背,每天如此,学生怎会主动完成呢?新教材是一套装载着崭新观念,需要用崭新方法解读,去实践的现代化教材,因此,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应体现一个“新”字,让“新”伴随着这套教材走进学生心中,当然作业也要体现“新”字。另外,借鉴以往,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一个“活”字。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兴趣的灵活多样的作业由学生选做。即:作业创新丰富生活。如:学习写“观察动植物”单元后,既可以直接观察动植物或查找资料,介绍自己认识的动植物,又可以画自己看到的图;背课文时,我们将课文编成拍手歌请学生回家当小老师教给家长,学生听后别提多兴奋了;识字更是如此,以游戏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可以和家庭成员一起做,如:猜字谜、对口令、找朋友、表演等等;课上学的回家考考家长看是否把家长难住等等。学生不再一听说作业就头痛,作业不再成为一种负担,他们觉得这样的作业真好玩,主动完成,第二天他们会争着汇报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天底下没有一个不爱求知的孩子,关键看我们教师怎么引导。“作业创新丰富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这样的作业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以主动的心态去对待作业,对待生活,使祖国的未来满载着成功的愉悦健康成长。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将生活与语文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的学语文,用语文,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巩固了语文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最终为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随笔》,教学月刊,2008年第9期

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习 篇6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操作环境, 使幼儿在其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 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 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教师最好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例如:在分类活动中, 我安排了能够供幼儿分类操作的环境。主题活动“水果宝宝”中, 我将幼儿涂好色的作品拿到游戏区玩“水果超市”的游戏, 要求幼儿给水果按一定的特征摆放在“水果超市”里, 进行分类操作活动。先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 让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种特征以后, 再让他们进行多角度的分类, 鼓励幼儿依据不同的特征 (大小、颜色、名称) 变换分类方法, 看看谁的方法多, 让幼儿从小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为幼儿学好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我根据幼儿使用的分类方法还设计了分类提示卡, 便于能力差的幼儿在以后的游戏中进行分类操作。在教学中, 我把幼儿当成合作伙伴, 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地“做”和“玩”, 学习兴趣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二、激发幼儿的思维, 促进幼儿主动进行操作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 幼儿的动作发展在幼儿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让幼儿多动手, 可以增进他们的感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 我提倡启发式的教学, 鼓励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 我设置各种问题情景, 让幼儿进行思考, 并通过操作、实验, 运用感官进行探索, 获得直接的体验并自己得出答案。例如:教学《这张桌子有多长》一节内容时, 在教幼儿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后, 幼儿尝试运用了各种方法进行测量, 有的用尺子, 有的用绳子, 有的用吸管, 有的用书, 等等。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 幼儿发现:“我用手掌量桌子的边, 量了9下, 他怎么才7下?”于是我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桌子, 量得不一样多呢?”进一步地引导测量同样地方的幼儿将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找出原因。能力强的幼儿总结出:“大的手就量得少, 小的手就量得比较多”, “我的吸管比他的笔长”等。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

三、在游戏活动的操作中, 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在游戏中, 幼儿可获得数学知识, 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 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娃娃家”的游戏, 请客人吃饭, 分碗、分汤匙、分蛋糕、分水果等, 发展了幼儿一一对应的概念。在教学《比较多少》时, 我首先让幼儿玩抢积木的游戏, 我将本班幼儿分成每组人数为5的若干小组, 而每组的积木却只有4块。游戏开始, 每次结果总是一个小朋友没有积木玩。我问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有一个聪明的小朋友回答:“积木有4块, 小朋友有5个。”“小朋友比积木多1”, “积木比小朋友少1”, 有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悟出了:“5比4多1, 4比5少1。”接着, 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样使人数和积木数一样多呢?”有的幼儿说“再添上一块积木”, 有的说“去掉一个小朋友”, 并根据幼儿想的办法再一次做游戏进行验证、表达:4添上1是5, 5去掉1是4。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 得出了一个个正确的结论。幼儿主动地学习, 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四、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具有层次性、暗示性、验证性

丰富的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尝试的物质基础。操作材料具有层次性, 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如在“配对”操作练习中, 提供的材料可以是大小配对, 可以是形状配对, 还可以是数量配对。操作材料具有的暗示性, 能诱发幼儿使用学具的欲望。在教学《有规律排序》一课时, 我选择了大、中、小及红、黄、蓝、绿的“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 并设计了底部提示卡, 暗示能力差的幼儿进行对应排序, 找出它的规律性, 让能力强的幼儿自己设计如何给熊的一家排队。操作材料具有验证性, 能让幼儿自主地进行学习, 较好地与材料进行互动。如:在数量配对教学中, 我设计了鞋子配对的操作材料, 正面是印有鞋底的花纹, 反面分别贴有数卡与点卡。能力差的幼儿可根据鞋印的花纹进行配对, 再翻过来学习数字与点的对应;能力强的幼儿可用数卡与点卡进行配对, 再翻过来用鞋印花纹进行验证是否正确。

五、教师要善于抓住适时、适当的指导时机

幼儿的操作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在幼儿操作活动中, 教师的指导艺术在于抓住适当的时机, 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和操作的热情, 指明操作的方向, 时刻鼓励, 直至尝试的成功。如有一次教学中, 丁丁小朋友就过来用木珠兴致勃勃地把计算过程演示给老师和小朋友看, 其结果是完全正确的。可见, 孩子在尝试与探索时, 老师适时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操作尝试方法, 是引导学生愉快、主动地学数学的最佳方法, 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不仅扩大了知识面, 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并有一定的创新行为, 乐意与同伴合作。几年来的数学教育探索, 我深深地体会到:幼儿喜欢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让幼儿更聪明。

摘要:为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通过几年来的数学教育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操作环境;激发幼儿的思维, 使幼儿主动进行操作;在游戏活动的操作中, 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使操作具有层次性、暗示性、验证性;教师要善于抓住适时、适当的指导时机, 让幼儿轻松、快乐的学习数学。

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篇7

一 、转变以往教师教学的观念,把知识带进生活

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知识自身的来源,不要局限于课本,在讲课的时候切忌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模式,这种形式教出来的都是一个模具下的商品。教师应该懂得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数学知识的引导,让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基于实践之中的自我发现来解决数学问题,全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进行数学教育,善于挖掘生活之中的数学资源,对于教材之中所存在的数学信息,教师一定要抓住生活点进行灵活处理。很多数学课上都会有概念教学。概念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总结,是数学的精髓。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对数学概念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又能灵活运用知识。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在课堂上讲过以后,让学生回家试一试,在同样一个目的地,看看哪一种方法走到目的地的时间最短,加深学生对于这条定理的理解,教会学生想问题的方法。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应该善于去钻研生活之中的数学链接。数学语言本身是抽象存在的,但是生活却能够把它表述出来,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发现数学。学生对学习也许会感觉迷茫,教师可以有引导性地指导。例如:商场和专卖店的打折促销,很多学生不懂折扣应该怎么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就是实际价格乘以打折价格的小数点前移一位,如果说这件衣服的原价为200,打五折的情况就是200×0.5,其最后结果100就是打折后的价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留心观察,将得到的方法可以用到课堂的讨论课上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只有不断地体验和尝试才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数学“生活化”。

二 、利用生活经验、数学知识,达到知识和生活问题相互渗透、解决

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的任何事情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牵引下才会深入研究,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点,带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相关性,抓住学生好奇心的特点,结合数学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设疑,采取学生所熟悉的那些生活经验作为数学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经验进行新知识的研究与探索,进而掌握更多新的本领和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现象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数学之中,有时会出现“可能性”这个词语,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们看一段动画片,可以是生机盎然、风和日丽、鸟儿飞起的春天,天空突然阴沉,鸟儿消失不见,这样会促进学生好奇心的产生。教师利用这样的情境提出问题,进行情境的索引,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培养与深化。

教师要懂得数学知识的渗透。教师在进行“统计”和“平均”教学时,通过教材,教师要教会学生走进生活,可以对自己最爱吃的水果进行统计,统计下来的结果就是需要的结果,而平均就是要学生把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再除以人数,所得的结果就是平均值。教会学生从点滴看数学,在点滴之中懂得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一直都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应用价值与特殊性。仅仅是学活数学是不够的,一定要在学活数学的基础上,懂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让数学为我们服务。例如:单位的换算、测量的数据、身高比例等,这些都是数学知识,其中单位的换算更是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数学带入生活。

孩子从生活中学习 篇8

——七年级上册作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属中学阶段语文学科,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写作指导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记叙性散文,在此基础上开启初中阶段对记叙文写作的指导,对学生的写作基础进行培养,这是他们步入文学殿堂的第一步。导引中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水,要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所以本节记叙文写作的指导,也从生活中开启。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记叙文文体,培养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取材,通过生活感受自然景物的美。

通过讲授分析与课堂练习,让学生了解及把握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有关于雨的视频,记叙文写作课件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介绍记叙文。

在以往的语文课中,作文一直是同学们比较头疼的事情,但是作文又是考试中占分最多的一个板块,所以作文是绝对不能抛弃的,初中阶段的主打文体是记叙文,所谓记叙文就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现实际生活的一种文体形式。随后的写作课程也会围绕记叙文来开展,但这次只是同学们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写作课,不要求大家一开始就写出很精致的文章,先从细节方面开始我们的写作。

2、学会在生活中取材。

我们的生活在自然界,它的变化无时无刻都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一个多彩的世界。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气候变化;还是春耕秋收等节气变化;或是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植物变化,还有数不清名山大川,草原、沙漠、海洋等地理,自然界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色彩和景象。我们去感受、去接触,再用文字记下,就是通常所说的景物描写。

前面我们说到,记叙文有记人、叙事的方式写作,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中常常会有景物的描写,一般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起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显示中心的作用。写景状物本身也是记叙文的一个大类,今天主要学习的就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感受一下自然界的魅力。

[播放一个“雨”的三分钟视频] 下雨,是我们常见的一个天气状况。刚才播放的视频记录了很多场雨,那这些雨有着什么特点呢?(请学生回答视频中雨的特点并在黑板中列出 例如:毛毛细雨 倾盆大雨等)

光是从雨水的特点,我们就能总结出来这么多,下面再看一次视频,仔细观察,视频中除了雨以外,有哪些事物是被雨所影响的,发生了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视频,请学生回答被下雨影响的事物,并列在黑板上。例如:花朵被倾盆大雨打蔫了,荷叶被细雨蒙上了一层水珠等)

3、如何正确把握景物描写方法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重点在于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对事物的声、光、色、态、貌、形等多角度进行精细的描摹。刚才我们视频中的雨就有着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我们描写的时候就要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例如说下面这段: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黄了,黄黄的叶子像一只小鸟在树上休息;叶子落在空中像飞鸟,叶子稀疏落在地上像睡觉;还有那些成片成片落在地上的,就像给大地重新穿上金黄色的新装。(课件展示选段,把形容叶子的词句标注出来)

这段描写秋天叶子的文字,首先是描写了在树上的叶子,结合它黄色的特征,将它幻想成有着黄色羽毛的小鸟,正站在树上休息,这里就写出了叶子的颜色、形态。当叶子落下,就像飞鸟一样,这里是叶子的变化。在地上的叶子也是不同的,稀疏分布的像把地面当床了在睡觉,成片成片的就像布料一样给大地穿衣裳。同样都是树叶,树上树下空中的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当然要想在作文中抓住景物特征,就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体会,与同类的事物进行比较,加上适当的幻想。也要结合实际,不能把一些作文中好的文字硬是生搬过来,“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的,“秋天”就是满地黄叶的景象,像在我们南方,春天很多时候都是阴雨连绵,秋天也许一点黄叶都看不见。

同样是前面的选段,第二个重点就在描写景物的时候还要注重表达的顺序,像选段中的,先描写的是树上的叶子,然后叶子飘落下来,最后飘落到地面。如果我们把这些语句换一换位置,先写地面的,突然又跳到树上,后来又掉落,就会显得很奇怪了。一般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有几个顺序,请同学们也记下来

1、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

2、时间顺序。可按季节变化和一天的时间变化。

3、地点转换顺序。即参观、游览顺序。先看、再看(把3个顺序展示在课件上)

除了顺序,写景的文章还要动静结合,不仅要写出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只有这样笔下的景色才能使读者的印象深刻。像选段中写了树叶飘落时候的动景,也写了落叶之后的静态。(课件列出 动态静态及作用)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课堂练习,刚才看了雨的视频嘛,我们就用一小段文字,描述一下雨滴这个景物特征,记住前面所说的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等特征,现在开始五分钟时间,无论是写毛毛细雨、中雨、倾盆大雨都可以。(五分钟后请同学展示,并对景物特点进行简单分析。例如:黄豆般大小的雨点、带着滴答滴答的声音)

除了前面提到的抓住特征之外,还应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使所绘之景具体、真实、生动、形象。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为作文添彩,但在修辞的时候要注意使用得恰不恰当,例如我们刚才描述的雨滴,描写的场景是毛毛细雨,但如果用上了“黄豆般大小的雨点”就谓之修辞不合理了。(课件列出一般的修辞手法)

4.总结及课后作业

从提问中学习 篇9

在小班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总结、发现了一些有效提问的特质,同时也力求避免在活动中设计不恰当的提问,使教师课堂提问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更好地达成目标。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总结了一下几种提问方式:

一、开放性提问

学前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富有想象,不受拘束,他们往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创造,从而转化为语言的表达。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语言表达并不是十分完整,但思维却十分活跃。根据这一特点,老师更加应该注意引导,设计开放性的提问,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方向想象答案的多样性,从而在语言上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比如李雪飞老师执教的美术活动《下雨了》,老师提问:“雨点会落在哪里呢?”又如徐亚娟老师执教的活动《在哪里》,老师提问:“布茨会躲到哪里去呢?”虽然这些问题都不是活动中的关键性提问,但是同样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让孩子充分思考、提供想象的机会;迁移生活经验大胆表达与表现;鼓励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等。

二、直接具体的提问

既然我们提到了开放性提问的重要作用,许多老师会想,是不是每次提问设计就应该范围广阔些,让孩子充分想象,不要约束他们的想法呢?其实,一个活动中有开放性提问,旨在调动全体幼儿的思维,必然也需要有一些直接具体的提问。特别是小班年龄的幼儿,并不适合过于开放和宽泛的提问,因为极有可能造成小班幼儿思维上的混淆。

比如王露霞老师执教的活动《找小猫》一开始,老师问道:“今天我是谁啊?你们是谁啊?”孩子们回答“你是猫妈妈,我是猫宝宝”老师继续问到:“谁来躲,谁来找?”“我们躲,妈妈来找”。从老师的提问和孩子的回应来看,这样的提问方式最大程度的达成了理解歌曲内容的目标,简单明了的提问,使活动开始部分紧凑,环节处理上详略得当。同时,活动中的幼儿能够明确角色意识。所以说具体直接的提问小班化,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情景性提问

小班幼儿喜欢情境体验较强的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提问设计上,我们也可以遵循这一特点,将提问设计得富有情景、童趣些,让孩子带着角色身份思考问题,带着角色意识行动,这样能够进一步发现活动的趣味性,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避免枯燥的提问导致孩子失去活动的兴趣。

比如徐亚娟老师执教的活动《在哪里》,老师一直以捉迷藏的游戏方式引发幼儿在情景中演唱歌曲。“我们怎么把布茨找出来呢,唱着歌试试看好吗?”,又如:“大老虎在睡觉,我们应该怎么走过去呢?”孩子们回答:“嘘,轻轻的绕过去,不要把它吵醒。”孩子在情景中理解:边唱边走的时候要小心些。情景性的提问不仅能够让孩子有兴趣地、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维,并且在教学效果上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层层递进的提问

在提问设计时,我们要考虑问题的递进性的特点,层层递进的提问是一个个相扣又不断深入的,能够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预设的递进性提问能够不断推动幼儿的探索和思考,提高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的地进行提问在对孩子回应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既符合幼儿当前的学习兴趣,又能对幼儿的思维带来挑战。

比如在《找小猫》的音乐活动中,教师与设了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你听到歌曲里猫妈妈和小猫在玩什么游戏?(捉迷藏)你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玩过)是怎么玩的?(一个人躲起来,一个人去找)今天歌曲里的游戏是谁在躲,谁在藏?(猫宝宝躲,猫妈妈来找)。教师通过层层深入、递进的问题将歌曲的情节通过回忆以往的游戏经验再现和解决了,解决了活动中的重点,理解了歌曲表达的内容。

五、启发性的提问

启发性的提问能够启发幼儿再次探究的兴趣,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同时,在幼儿学习遇到问题时能够帮助、启发幼儿思考、解决问题。比如美术活动《下雨了》“雨点像珍珠一样连成了长长的线,像什么?”这样的提问能够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思考,并且形象的理解雨点落下来的形象。

六、积极有效的追问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在活动中提出的某些问题,幼儿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让人措手不及。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无法回应,便干脆当没听见,也有的模糊两可,让孩子一头雾水。其实,针对孩子可能千变万化的回答,我们应该在提问设计时就预设好孩子的“百种语言”。在活动现场我们可以运用的策略是:积极有效的追问。发现孩子的表述不明确和不准确时,进行有效的追问,能够帮助他一步步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模棱两可的答案变得清晰明了。

如在王露霞老师执教的活动《找小猫》中,老师在给孩子听歌曲后提问:“你们听到猫妈妈和猫宝宝在做什么游戏呢?”很多孩子由于被幻灯片干扰,没有听清楚歌词。于是老师唱了一遍歌曲中的重点歌词:“找个地方躲躲好,是什么歌词呢?”此时在老师的支持引导下,孩子们一下把握了重点,知道了游戏的名称:捉迷藏。

在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在执教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恰当或是无效的提问,在学习活动中应该避免的提问有:

一、重复的提问

在学习活动,特别是小班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重复而简单的提问,因为重复的语言无法激发孩 子积极的回应和活动的兴趣,反而会让幼儿觉得无趣。

比如在王露霞老师执教的活动《找小猫》中,老师引导幼儿在四次游戏中模仿小猫的可爱动作,在几次游戏时教师的提问都是“你还会做哪些小猫可爱的动作?”这样的重复提问问没有层次性和重点,会给孩子带来听觉疲劳,从而削减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建议老师在活动提问设计时可以多样化一些,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充分挖掘问题的有效性和最大价值。

二、宽泛的提问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直观地感受,对于提问同样如此,开放的提问能够调动孩子的思维,但是过于开放,甚至是宽泛的提问往往让孩子无所适从。比如在音乐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欣赏歌曲后,提问:你听了刚才的歌曲后感觉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过于宽泛,孩子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却没有准确表达音乐特性的能力。

三、不符合年龄特点的提问

在小班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孩子的反应与老师的提问目的背道而驰。仔细分析,其实是老师的问题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孩子理解的范围。所以在小班学习活动问题设计时,要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从而引发与幼儿之间良好的互动。

上一篇:诚信考试演讲稿400字下一篇:一年级下学期思品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