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学案(精选11篇)
《拔萝卜》教学设计
课题
拔萝卜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创设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3.创设具体的情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学会用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算一算。
30+20=
50+30=
30+10=
5+3=
4+6=
7+2=
2.圈一圈,算一算。
二、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儿歌,我们一起读读好吗?
课件出示: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到处瓜果飘香,这可忙坏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它们俩都要到地里帮妈妈收萝卜!
板书课题:拔萝卜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一边读,一边自由做动作。
通过复习,为后面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利用儿歌引出小兔,进而根据谈话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讲授新课
一、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
师:你们看,它俩各拔了多少个萝卜呀?
反馈:小白兔拔了36个萝卜;
小灰兔拔了23个萝卜。
师:收获的萝卜真多呀!看到这些信息,它们的妈妈想考考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这可难坏了兄弟俩。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愿意伸出友谊之手吗?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应该怎样列式呢?
师:36+23等于多少呢?借助课前准备的小棒和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好吗?
师:算出来了吗?谁来说说呢?
反馈:
我是利用计数器来算的,先拨出36,然后在个位上再拨3个珠子,在十位上拨2个数字,所以36+23=59。
师:你们都看清楚他的算法了吗?
师:十位上原来有几个珠子,表示几个十?
师:后来又拨了几颗珠子,表示几个十,合起来就是几个十?
师:有哪位小朋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
师:个位上呢?
反馈:个位上原来有6个珠子,表示6个一,后来又拨了3个珠子,表示3个一,合起来就是9个一,算式是6+3=9。
师: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呢?算式怎样列?
师:真棒!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反馈:
我是摆小棒,36根加23根,先分别摆出36和23,3捆和2捆放在一起是5捆,6根和3根放在一起是9根,5捆和9根是59根。
师:真不错!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
师:那么你能利用小棒转化成我们昨天学习的知识吗?
师: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
师: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计算,我们终于知道了一共有59个萝卜,小兔的妈妈看见大家这样热情的帮助它的孩子,还教会了计算的方法,非常感谢大家。她现在交给大家一个新本领。
三、用竖式计算
课件出示:
师:在对位上,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
引导学生得出:
因为6和3在个位,都表示几个一,3和2在十位,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对齐。
师:说的真好!这是利用竖式笔算加法最关键的一步:笔算加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正因为这样的特点,我们把这种计算方法才叫做竖式,其实这个竖式还告诉我们,计算时要从个位加起。那么你们知道十位上的和是多少,应该写在哪里呢?
课件出示:
师:关于这个竖式,大家还有什么疑问的地方吗?
师:联系竖式中的数字、运算符号,想想。
师:真聪明!小朋友们,我们现在就用竖式来算一算好吗?
课件出示:
师巡视并指导。
展示学生的计算。
师强调: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两点:①相同数位对齐,计算的结果要像排队一样,千万不要站错位置;②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加号要写在第二个加数前面。这几种方法中,你们觉得哪种最好算?
师:在计算中,利用竖式计算是最方便的一种算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它将一直伴随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兔妈妈教给我们这么好用的方法,我们一起说一声……。
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自由说说。
学生:愿意。
学生:36+23。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看清了。
学生:十位上原来有3个珠子,表示3个十。
学生:后来又拨了2颗珠子,表示2个十,合起来就是5几个十。
学生:30+20=50。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
学生:合起来是59,算式是50+9=59。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交流。
学生:30+20=50,6+3
=9,50+9=59。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自由交流。
同桌交流,然后反馈:36+20=56,56+3=59。
学生分组说一说,然后交流汇报: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
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9是6和3的和,是竖着加的。
学生:十位上是5,应该与十位对齐。
学生:竖式中的横线师什么意思?
学生:我知道了,是等于的意思。
学生:好。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用竖式算。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说说。
学生一起说:谢谢。
结合情境图,由兔妈妈提出问题,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学生明确之间的算理,就是知识的掌握,所以方法不在多,而在于学生要掌握。
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学竖式的写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掌握竖式的写法,明确:相同数位要对齐。
通过让学生实际写一写,算一算,揭示其中出现的问题,师在讲解中在加以强调,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
注意算法的优化,使学生在比较中选择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
1.猜一猜☆的后面是几。
35+21=5☆
33+12=☆5
13+36=4☆
62+17=☆9
12+35=4☆
24+31=5☆
2.森林医生。
3.一包数学本和一包语文本一共有多少本?
4.一共有多少人?
5.布置作业
教材第56页第2、3、4题。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自由说说。
在整个练习阶段,通过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特别是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学会,巩固了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学生自由说一说。
利用说一说的方式总结本课,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总结,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
板书
拔萝卜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36+23=59(个)
答:一共拔了59个萝卜。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1.学案助学教学法
学案助学是课前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进行自学, 了解教材内容, 然后, 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的自助内容;上课时, 师生共同使用学案, 学生可先根据自学部分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解决, 但仍然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为主, 教师视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助.课后, 学生用学案进行练习, 进行续助.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发现, 学会创造的新型高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学案助学教学法一些理念最主要的来源是“学案导学”教学法.学案导学法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 以学案为依托,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 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育方法.
“学案助学”与“学案导学”一字之差, 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教师在两种教学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假如把学生的学习比做爬山的话, 那么在“学案导学”教学法中老师是披荆斩棘走在最前面的, 学生只需要在后面跟随老师, 具体走哪条路无需学生动脑筋去选择, 老师已经为大家选好了最直接的爬山路径, 在爬山的过程中也不会碰到太大的障碍.而“学案助学”教学法中, 教师给了学生一根拐杖,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才智和体力爬山, 在学生爬山过程中遇有困难时, 首先同伴互助解决, 在学生确实无力爬升或身处疑路之时, 教师再提供必要的帮助.事实上, 学生的“爬山”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越是多放手、多引导学生自己爬山, 学生爬山的能力越强, 学生的“自助度”也越大.反之, 教师如果总没有信心, 没有策略引导学生自己提高爬山的能力, 学生只会越来越懒, 越学越被动.这是实实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做法, 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交流、练习.本文认为这是课堂教学的本义, 课堂是学生的“学堂”, 而不是教师的“讲堂”.
2.教学实施
(1) 依案导学, 据案自学
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异不同, “学案”应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 让其提前展开自学.新课开始, 教师一般先用1~2分钟时间, 运用导语、演示试验或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 创设适当情景,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然后让学生自学.依据“学案”内容, 逐条看书, 解决问题, 并确定个体疑点;约占课堂时间的14.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 原有知识结构根据新知识的不同类别分别进行同化或顺应, 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疑问、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 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学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适时下发给学生, 比如, 在“同底数幂的乘法”一课需课前10分钟发下去, 让学生完成知识准备 (当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知识准备的时间也不一样) , 复习乘方意义、幂的定义及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 比如分数、负数的n次幂如何表示、 (-xn) 与-xn有何区别等, 为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首先, 教师可以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知识准备, 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 确定教学的起点.接下来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102s, 光的速度约是3×108 m/s,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为下面的自主探究提供良好的开端.再接下来学生进入自主探究阶段, 根据学案预习教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即如何来求这个距离 (5×102) × (3×108) , 实际就是求102×108, 学生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求, 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会想到用乘方的意义来求, 进而继续下面的一些尝试, 从尝试中会发现一些规律.通过这部分的学习, 学生不仅获得新知, 还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整个过程中思考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 组织讨论, 尝试解疑
学案导学式教学就是教师提前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自学阅读教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求解、得出结论。然后,由小组选出的代表展示各小组讨论、交流的成果。再经生生之间的讨论、补充、老师适时点评,精讲点拨以及当堂测试,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下面我就学案的编制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学案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教学设计转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的制作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当堂测试。
一、学习目标: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而制订,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自己学习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和检测指明了方向。
二、自主预习:这部分的编制要求教师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过程和方法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阅读课本对本节课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可设置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将课本知识设计成问题形式。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编制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怎样学,要思考什么以及从哪个方面思考。
四、当堂检测: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巩固和检测,设置练习题不要太多,一般填空题、选择题2~3个,解答题1~3个为宜。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把重点放在学习的难点上,做到有的放矢。
课题
1吨有多重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观察、估计和推理能力,初步发展空间观念,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
建立1吨的概念。
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上课开始我们先来玩个“我最快”的游戏,昨天我们认识了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一会在大屏幕上会出示一些物体,看看谁能迅速地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知道的就自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如果既不选千克也不选克,咱们就喊“其它”来代替,准备好了吗?
2.猜谜语:
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二)揭示课题
师:在刚刚的游戏里,大象、飞机这两个物体为什么大家都不选千克或克作单位呢?
明确:是呀,这么重的物体,看来用千克做单位不是很方便,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质量家族的一位新成员,它就是“吨”。(幻灯片出示“吨”的定义)那么
吨有多重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将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
生1:一个苹果大约重100克
生2:
一个西瓜大约重6千克
生3:
一头大象大约重5?
……
生:因为它们很大、很重。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带领学生巩固了已有知识,并且通过游戏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表象,为下面深入感受和体验1吨的重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讲授新课
(一)猜一猜
出示情境图:
你能讲一讲这个故事情节吗?
(二)算一算(体验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称了一下自己的体重,谁来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②
假设咱们班每个同学的体重大约为25千克,40位同学约重1吨。
引导学生算一算:40×25=1000(千克)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40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就大约是1吨。
介绍:1000千克就是1吨,反过来,1吨就是1000千克(板书)我们都知道,千克和克用字母kg和g表示,那么吨用什么来表示呢?可以用字母t,把字母代到公式中,1t=1000kg,男生读一遍,女生反读
(三)估一估(巩固1吨有多重的印象)
同学们,见过大熊猫吗?咱们的国宝大熊猫有多重你知道吗?一只成年大熊猫大约重100千克,想一想,多少只为1吨?
100×10=1000千克。
10只成年大熊猫的体重为1吨。
(四)抱一抱(再次体验1吨有多重)
①
同学们,要研究吨,咱们先从熟悉的千克开始。知道这袋大米有多重吗?10kg。同学们抱过大米吗?想体验一下吗?
②
以小组为单位,从前到后,每个人轮流抱一抱一袋大米,边抱边体会,体验完请最后一位同学把大米放在讲台前面,注意安全。
③
体验完询问学生的感受,接着请一位大力士同学来挑战2袋、3袋、4袋、5袋大米,说说自己的感受。看来30千克就是咱们小朋友的极限了。
④
5袋是多少千克?你搬得动吗?10袋是多少千克?10×10=100千克
⑤
100袋呢?怎么想的?10×100=1000千克,想象一下1吨大米有多重?咱们搬得动吗?怎么办?生:用大卡车来装。真会想办法!现在咱们把1000千克大米装上卡车,同学们帮老师数一数好吗?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四)找一找;生活中哪里见到“吨”
结合课件出示图片。
(五)拓展延伸
学习“你知道吗?”。
指名说一说。
生1:40×25=1000(千克)
生齐读。
小组合作。
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吨”是一个离学生生活经验比较远的概念,如果只用语言来叙述是很空洞的,只有在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来把握。这里设计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搬一搬10千克的大米获得丰富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算同学体重、猜老师体重、计算大熊猫的体重等活动中,充分感知想象1吨的重量。
课堂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3()
2()
50()
250()
2、填一填。
3000千克=()吨
5000克
=()千克
6吨=()千克
8000kg=()t
40000千克=()吨
1000千克
+
1000千克=
()吨
3、一头奶牛的重量约是500千克,8头奶牛的重量是多少吨?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拓展提高
7头小狮子要过桥去玩,它们每只大约重400千克,桥最多能够承受3吨的重物,它们能同时过桥吗?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练习题从简单的竖式计算到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最后的思考题,也让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得到提高。分层次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在这节课都有收货。在批改环节中,学生互相批改,互相帮助,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又锻炼了学生。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与同学交流。
小结:
(1)计量较大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2)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3)1吨=1000千克
学生自由说一说。
总结细化到某一个知识点,训练学生抓知识点进行总结新知识的方法。
板书
1吨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租船问题
课题
租船问题
课时安排
课型
新授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
重
点
难学
点
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板
书
设
计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方案1:
全租小船。
30÷4=7(只)……2(人)
7+1=8(条)
20×8=160(元)
方案2:
可以全租大船。30÷6=5(条)
35×5=175(元)
方案3:
租6条小船:20×6=120(元)
租1条大船:120+35=155(元)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租船问题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问题呈现方式、活动设计、课堂小结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联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划船一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租船问题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问题呈现方式、活动设计、课堂小结等)
三、巩固练习P11第5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作
业
P15-91、P15-92、P16-14
课
后
感
悟
教材:不等式基本性质(续完)
目的:继续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前面的性质进行论证,从而让学生清楚事物内部是具有固有规律的。过程:
一、复习: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充要条件,基本性质1、2
二、1.性质3:如果ab,那么acbc(加法单调性)反之亦然 证:∵(ac)(bc)ab0 ∴acbc
从而可得移项法则:abcab(b)c(b)acb 推论:如果ab且cd,那么acbd(相加法则)证:abacbccdbcbdacbd
推论:如果ab且cd,那么acbd(相减法则)
证:∵cd ∴cd abcdacbd
或证:(ac)(bd)(ab)(cd)
abab0cd cd0上式>0 ………
2.性质4:如果ab且c0, 那么acbc;
如果ab且c0那么acbc(乘法单调性)证:acbc(ab)c ∵ab ∴ab0
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得:
c0时(ab)c0即:acbc
数学备课吧——http://shuxue.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论文共4万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c0时(ab)c0即:acbc
推论1 如果ab0且cd0,那么acbd(相乘法则)
证:ab,c0acbccd,b0bcbdacbd
推论1’(补充)如果ab0且0cd,那么
abcd(相除法则)
1证:∵dc0 ∴abc1d0
ab0cd推论2 如果ab0, 那么anbn(nN且n1)3.性质5:如果ab0,那么nanb(nN且n1)证:(反证法)假设nanb
nn则:若
abababn这都与矛盾 ∴nanbanbab
三、小结:五个性质及其推论 口答P8 练习1、2习题6.1 4
四、作业 P8 练习3习题6.1 5、6
五、供选用的例题(或作业)
1.已知ab0,cd0,e0,求证:
eeacbd
证:ab011eecd0acbd0
acbde0acbd2.若a,bR,求不等式ab,11ab同时成立的条件
1解:a1bbaab0ab0
abba0
3.设a,b,cR,abc0,abc0 求证
1a1b1c0
证:∵abc0 ∴a2b2c22ab2ac2bc0 又∵abc0 ∴a2b2c2>0 ∴abacbc0 ∵∴1a1a1b1b1c1cabbccaabc abc0 ∴abacbc0
0
1a4.ab0,|a||b| 比较解:1a与
1b的大小
1bbaab 当a0,b0时∵|a||b|即ab
baab0 ba0 ab0 ∴当a0,b0时∵|a||b|即ab
ba0 ∴
1a<
b1 ab0 ∴
babaab0 ∴
1a>
b15.若a,b0 求证:解:ba1baa01ba
∵a0 ∴ba0 ∴ab
∴
baaba10baba0 ∵a0 ∴
ba1
6.若ab0,cd0 求证:证:∵0sin1 >1 ∴loglogsinaclogsinbd
sin0
又∵ab0,cd0 ∴acbd ∴1ac1bd ∴原式成立
一、电子白板的优势
电子白板于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进而形成一种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据教学研究中总结, 电子白板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1.电子白板技术集中了声音、图像、文字和影视, 该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让学生于学习中扩展知识面, 降低学习压力。2.电子白板技术把投影仪、常规的黑板和电脑进行共同组合, 形成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构成一个功能丰富和应用广泛的教学平台, 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3.电子白板设计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次数, 填补了常规黑板无法完成的空白, 丰富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内容, 促进了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良好整合。4.电子白板具备较大的信息资源存贮空间, 有利于教师对教材大纲、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进行调用, 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整理与总结, 方便学生日后的复习。5.电子白板的出现, 提升了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还提升了教师的电子计算机的运用能力。6.电子白板应用在教学中, 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又能使学生的作业练习更丰富多彩。
二、电子白板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初中属于学生求学生涯的重要阶段, 而数学属于三大主要学科之一, 因此, 不管是教师或者是学生, 都要重视初中数学的学习。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为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和创新生活中的问题。不管为数学知识的应用, 还是数学内容的创新, 均离不开研究和探索。倘若生活中缺乏了该有的探究, 生活将缺乏不止是知识, 而是意义和价值。
与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采取电子白板教学, 则较容易勾画出三角形、正方形和菱形等结构, 而学生上台演讲或者解答时, 可自由拖动鼠标来更换三角形等的状态。例如:针对绘制三角形三条边的中心点时, 学生可清晰地观察到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中心点的位置变化。同时, 教师可教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如:三角形三条边的中心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由于电子白板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 所以, 数学教学方面相较于传统黑板教学更方便, 同时也更节省时间。因此, 教师于备课过程中所需思考的为讲述什么内容, 如何更好的讲述, 以及如何达到教学目的, 而不需要思考更多如何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 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该种教学方式由过往的教师主宰课堂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 给予更多的课堂主导权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究能力和探索能力, 进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三、电子白板在数学练习中的作用
练习的目的为将知识转变为能力, 进而启发学生的智力。由于数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学生需要加强课堂练习。数学练习采取电子白板能处理不同类型的练习, 其可创变为绘图、游戏、拼图、选择和填充等, 同时也可将其变为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形式, 该缓解了常规课堂教学中练习枯燥乏味和题型单一的局面, 能直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例如:于数学内容“镶嵌”的学习过程中, 分辨哪些图形能进行镶嵌。学生可采取电子白板进行独立发挥, 不断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分法, 当老师演示完成一种方法后, 将知识内容清除, 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更多的分法, 进而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于演示过程中不断能锻炼自己的胆量, 还能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从某种程度而言, 也鼓励学生进行了头脑风暴, 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数学练习过程中采取电子白板,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学生大脑的兴奋度, 缓解疲劳和学习压力, 促使学生于无意识状态接受了全新的数学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结论
初中数学教学利用电子白板, 能更直接、更有效和更有趣地提高教学效率, 而学生于好奇心的趋势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 还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案设计;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的教学大多采用老师在黑板上讲解知识,学生去记住一些公式和定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能机械地进行学习,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了推进素质化的教育,从本质上让学生学会数学,必须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
一、目前初中数学学案设计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影响
由于初中生都还处于未成年的状态,经过了小学简单的学习后,并不能形成一个严谨的思维能力,这导致了目前很多初中生都学不好数学,而老师在学案的设计时,通常主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考试的需要,重点教学生大纲上要求的知识点,以及如何解答试卷上的试题,这就导致了目前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教完一个知识点后,立刻用一些试题来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由于对知识点理解的不够深入,没有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学生很难对知识点的运用做到举一反三,严重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也不利于后续的数学思维培养,如在三角函数公式的教学中,老师在讲解基础公式时,很少会对公式中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虽然能够记住公式,但是利用公式去推导相关的命题,很多学生都无法完成,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就是没有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建立进行培养。
数学思维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评价和反思,通过这样的过程,对结论能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在目前的初中数学学案设计时,很少会有老师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通常学生在做完了一道题后,如果解出来了就直接翻过去,不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如果没解出来,就会通过和其他学生讨论和请教老师等,直到把问题解答出来,在解答出来后,也不会对为什么解答不出来进行反思,这样的教学还是主要围绕着考试和解题进行,没有体现出当前素质教育的实质,而初中生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有限,要想培养这种思考问题的能力,必须依靠老师的培养。
通过对一些实际的初中数学学案进行分析发现,很多老师在学案的设计时,都很重视公式和定理的教学,很少会有老师把公式的推导过程放到教学学案中,一些老师在学案设计时,虽然会在知识开讲之前设计一些引导内容,但是受到整个教学环境的影响,在老师进行引导内容的讲解时,很少会有学生认真听讲,而是期盼老师能够快点进行公式和定理的讲解,老师虽然希望能夠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一定的培养,由于对思维建立的理解不够,导致了对学生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而数学思维的建立应该主要是发现学习,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目前初中数学学案设计时,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初中数学学案设计对策
很多数学专家和学者对数学的对象的表征进行归纳和总结,虽然不同学者总结的对象种类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普遍都认为数学的重点应该是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转化,公式和定理等结论的本身虽然重要,但是结论推导过程应该更重要,如果在初中数学学案的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结论推导过程的教学,从不同的方面来讲解公式和定理等,通过对不同公式间的转换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引导,学生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就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老师在学案设计时,应该把这种自我反思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实际的教学时,对数学公式和定理进行一定的疑问教学,例如,可以对公式提出疑问“这样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样的设问式教学还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问题提出后,老师就针对公式进行推导,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公式,如果这种设问式的自我反思能够养成一种习惯,学生在平时的解题时,自己解答出问题后,能够对结果进行一定的反思,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
对于数学这样的课程,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在目前的教学中,老师在数学学案的设计时,都是围绕着传统的模仿教学方式,这样很难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发现教学已经被很多学科采用,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应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也采用发现教学,从心理学上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探索未知的需求,如果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在学案的设计时,尽量的减少模仿教学,在课程知识教学之前,进行必要的引导,甚至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己推导出要学习的公式等知识,这样的学案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全文的分析发现,在当前的初中数学学案设计中,由于老师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不够重视,重点还是教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题,如果长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只能把学生变成答题的工具,没有达到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有必要对数学学案进行优化,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大小比较》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小数、分数与小数、数射线上的小数、小数的组成、小数数位顺序表及测量活动等等理解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解决问题入手,呈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的比赛前三名成绩,引导学生思考排出名次名,引出小数的大小比较。本内容的学习不仅仅是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有助于数感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发展及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的大小比较,掌握了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知识起点,今天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因为小数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学生在将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迁移过来的同时也会带来负迁移,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小数的大小比较也是小数的位数越多,小数就越大。所以教师要做好从整数到小数比较大小方法的迁移、类推、比较分析很重要。另外,学生学习本内容虽说有知识层面的起点,他们中多数学生在比较小数大小时会自然而然地从高位比起,逐位比较从而得出小数的大小关系,但很多学生仅仅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三)设计思路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复习引入部分,先复习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巧妙地点上小数点,变成两个不同位数的小数。通过问题“猜一猜,哪个小数比较大?”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是把这节课要突破的难点直接抛出。由于有整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经验,往往会有学生认为小数大小比较与整数一样,位数越多,这个数就越大。在引发学生知识正迁移的同时也会有负迁移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他们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的热情。猜一猜环节设计,让学生感悟到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开启了整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通道。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部分,从问题“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开始让学生各抒己见。借助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迁移,学生能想到从高比起,诸位比较的方法,但学生更多的停留在知识表层,没有了解比较方法背后的道理。为了沟通方法与道理的联系,借助0.5和0.8这两个小数比较大小方法的探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引领学生透过多种形式比较大小的表面现象看到小数比较大小的真正本质。试一试的三组小数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回顾反思猜测环节的比较结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知道小数并不是位数越多这个数越大,深刻理解小数与整数大小比较的不同。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部分,基础训练题巩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际应用题解决生活中有关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并让学生知道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比较的结果,在知识的巩固应用中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2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小数大小的比较,发展推理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激发探究热情,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出示两组卡片(□□□□
□□□)
师: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哪个整数比较大?为什么?
师:整数是怎样比大小的?
2.两组卡片点上小数点(□.□□□
□.□□)
师:猜一猜,哪个小数比较大?
3.学生猜测小数大小
4.揭示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师: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
(2)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关于小数大小的比较,大家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以0.5和0.8为例,请你比大小。(生口答)
(3)师:为什么0.5小于0.8?说明理由。(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单)
学生汇报
①借助数射线比较
②借助画图比较
③利用数的组成比较
④利用分数知识比较……
(4)小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其实质就是比较两个数里各包含了多少个相同的计数单位,也就是在比较相同数位上数的大小。
2.试一试:比较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0.29○0.26
10.1○0.99
5.314○5.34
师:说一说,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归纳: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板书)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出示之前的两组卡片(□.□□□
□.□□)
师:现在你能解释这两个小数比较的结果吗?
5.再出示两组卡片(□□.□□
□.□□□)
师:比较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
6.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比较方法相同,高位比起,逐位比较。
区别:整数比大小,位数多的整数就大;小数比大小,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书第28页试一试)
3.14○4.13
5.192○5.129
12.001○12.01
0.473○0.46
10.347○10.343
7.281○8.001
2.小数大小比较的实际应用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小数大小比较来解决问题。
(1)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比赛中,刘翔(中国)、特拉梅尔(美国)、加西亚(古巴)摘得金银铜牌,三人的成绩是13.20秒、12.91秒、13.18秒,你们知道他们三人的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名次
110M栏成绩
冠军
刘翔
亚军
特拉梅尔
季军
加西亚
师:跑步比赛中用时少的人速度快。我们要根据具体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比较的结果。
(2)下表是小胖、小丁丁、小亚、小巧50米跑的成绩。但他们成绩单上的一些数字被墨水不小心弄脏了。根据现有信息,你能推测他们的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名次
姓名
50米跑步成绩
小丁
0
.4
秒
小亚
.4
秒
小巧
.5
秒
小胖
.5
秒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第1112页
2)准备好一个钟表。
教学课题: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主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半时。教材先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分清时针和分针,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在此基础上再认识钟表面上整点、半点的时间,理解大约几时的含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知道钟面上的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
2.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3.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5.教学重点: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老师请小朋友猜谜。
出示谜面。
短腿腿, 圆脸膛
耳朵长在脑袋上
肚里声声滴答响
提醒我们早起床
-------(打一生活用品)
学生猜谜,说出谜底。(板书课题:学看钟表)
2. 师:看课本11页的插图,老师给学生打电话的`场面。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老师问小朋友什么时间到家的?
生2: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生3: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生4:小青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生5:小林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要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时间到家的,我们就要学看钟表。
二、新授
“学案教学”以实用为原则,以当前教学实际为出发点,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教学”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指导。学生可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一、数学学案教学法的内涵
“数学学案教学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数学教育规律而提出的一种以学案为操作向导,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调控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对于学生如何学习、学习活动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有人问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教师的作用作为一种外部影响,是不会自动影响学生的,数学教学的进行必须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为中介,只有这样,教师的外部作用才能影响学生。
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种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应该把教的目标转化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个有目标的学习向导,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数学学案教学的设计
学案是学生自学、教师教学的向导,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学案与教案不同,主要内容有:目标、重点与难点、学习活动设计、检测、作业。在学习活动设计这个环节应按知识、学法、能力培养进行编写,把学法和能力培养贯穿于知识当中,使它们有机结合。
正确编写学案,首先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生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学习活动设计是学案的核心,是学生自学的向导,在编写时应根据各知识点的关系,确定知识的编排顺序,根据不同层次的知识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概念、性质、结论等知识点,可先要求学生观察、实验或阅读,提出要思考的问题,接着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对某些重要的知识或方法,应从不同角度,结合其他相关知识设计变式练习,使之形成知识网络,对难点知识可采取拆分,分散难点,逐个突破。
三、数学学案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学生参与。使用“学案法”能使学生克服自学上的盲目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使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要注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那么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是失败的。为了保证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参与这个过程,应把比较难的知识点放在活动的最后。
2.注重整体性。使用“学案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由于采取小组集中自学、讨论的形式,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同组同学的帮助下,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如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抽出大量的时间自学课外知识。这样,充分发展学生的各自优势,打破了原来一课教一个概念或一招一式的教学模式,可利用上课时间集体讨论,使学生思维活跃,敏捷开阔,用充足的理由敢于提出自己的异议,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的任务是形成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整体结构中才能看清局部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局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要及时复习和小结,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3.注重层次和梯度,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用“学案法”重点在学习活动的设计,它决定了最终的学习效果。学案设计要求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始时,编写的内容要低层次,难度小;学生适应后,再提高层次,扩大知识面,重心放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获得意义。旧知识的清晰、巩固是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条件。教师要随时了解、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设计。◆(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特殊教育学校)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学案】推荐阅读: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学案07-22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案05-27
初中数学定理汇总(北师2011版)10-29
初中物理北师大教案07-13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06-0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 详细版10-26
北师大版五下教案打印06-14
北师大版数学中考复习06-25
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