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论文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做中学论文(共10篇)

做中学论文 篇1

摘要:文章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教法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整合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和转变教学方法,以期在机械专业专业课教学中实现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良好教学状态。

关键词:机械专业;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方法论,贯穿于其所有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目前的职高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多年的机械专业一线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但由于教材、教学安排、学校设施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难具体展开这样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在诸多的限制中推动专业课改革的进程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

一、实现教材大整合

现有的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工程力学》,另外,一些加工工艺课程会穿插在实训中完成。就单科课程来看,教材内容已经有了一定改进,理论和实践有了较强的关联性,加上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方法的采用,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但这几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实训安排,有着明

显的不合理之处。学生的实践和理论整体还是脱节的,比如,因为工艺课程中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是后续课程,所以学生在学习《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铸造、锻造、焊接以及切削加工,在识读零件图中的轴类零件时,对轴类零件完全没有概念,那么,学习、理解加工位置原则、工作位置原则都只是空谈。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先熟悉轴类零件在机器中的作用、常见的轴上零件以及轴类零件常见的加工方法和过程,然后再去学习相应的理论(轴类零件的零件图,轴类零件的结构及轴上零件的周向和周向固定等),这样,诸如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且由于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总结,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实施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教材内容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根据学校的实习设备等情况,在理论教学中更好地穿插实训课程,同时借助整合后的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框架,变枯燥的知识堆积为生动的实践经验总结,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记忆和运用。教材的整合是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整个职高阶段机械专业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把这些专业基础知识根据其关联性有机地组合成一根根重要的枝杈,再将这些枝杈组成一棵系统的专业理论的大树。比如,上面提到的轴类零件的问题就是很好的例子:首先,在实训中安排学生装拆轴上零件、熟悉轴类零件的结构和功用,轴上零件的安装定位;接着,安排轴类零件的实际加工生产让学生熟悉轴类零件的材料、切削加工方法、热处理方法等;然后,再进行相应的理论教学,细化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的经验理论。诸如这

样的结合点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整合。教材整合,是实现教学做统一的前提。

二、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机械专业专业课教学资源主要有挂图、模型、实验设备、实训基地以及一些课程的多媒体资料。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资料还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在教材整合的基础上要整合教学资源。

1.按照整合后的教材,分类整理现有的模型、挂图以及实验设施,直接建立类似于实验室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需要,同时创造良好的学习知识的情境,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

2.建立系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案、题库、图片库、视频库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用三维软件做成的动态模拟仿真动画,可以弥补机械专业基础课实物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且更为形象生动。只是这个资源库的建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专业课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集合众人的力量才可能实现。3.根据整合后的教材,合理使用学校的实训设备,安排学生的实习。虽然国外很多职业学校已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室和车间连在一起,但目前国内的职业学校普遍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配置,所以,怎样将实训和理论教学很好地穿插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4.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装置设施,就地取材,或者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相关的教具。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是今后教学资源发展的一种趋势。

6.加强校企合作,将课堂拓展到工厂车间,将教学资源无限延伸。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基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综合考虑教学资源,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设置学生活动,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将教、学、做更好地结合起来,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优效果。

三、改变教学方法

实现教材整合后,教师要综合考虑已有的教学资源,把教学内容中有关联的知识点设置成一个个工作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即以行为引导教学法展开教学——以做带学、以做施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探究者,而教师也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行为引导教学法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项目教学法,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项目任务、任务分析、工作实施、检查评估、引深课题五个步骤。学生在整个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和“学”都是在“做”中进行的,主张“教

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就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用的法子。”当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仅仅透彻地把握单学科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熟悉机械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甚至更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可以说,正是实实在在的“做”逼着教师去学、去提高,也让教师不得不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从“一言堂”的课堂主体到学习引导者的转变。

总而言之,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是当前机械专业专业课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认识到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参考文献:

做中学论文 篇2

一、“做中教,做中学”的背景

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教育原则,主张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并强调利用学生的本能和兴趣来学习. 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他认为: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虽然这些教育主张早已提出,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还是以枯燥的讲授法为主.

如果在幼师生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做中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学生参与到实际活动中,真正的 “做”起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学习,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

蒙特梭利也说过: “我听过了,我就忘了; 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 ; 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可见,在学习中,“做” 是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以立体几何为例,谈谈幼师数学教学中“做中教,做中学”的实施.

二、以专业特点为立足点

学前教育专业是职业教育中特殊而重要的专业之一, 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承担着幼儿的教学任务,而幼师生在高职阶段的数学学习,也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幼儿数学教学水平,所以幼师生的数学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但幼师生的数学基础课与专业教学割裂的现状,以学生及固有的畏难情绪,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忽视数学的学习.

在幼儿园中,教师的教学常常在游戏和活动的“做”中进行,正因如此,高职学校会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安排大量的绘画和手工课.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幼师生普遍具有良好的绘画、动手能力. 如果将学生的专业优势,用在立体几何学习的“做”中. 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加强数学与学前专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一则加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思考操作,二则将数学学习和学前教学的专业性有机结合,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给她们今后的幼儿几何教学,以灵感和启发,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做中教,做中学”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实施

立体几何是研究三维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一门数学学科,学习立体几何对学生认识、理解现实世界,有重要的意义; 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推理能力、运用图形语言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建立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是学习立体几何的关键,也是教师需要着重帮助学生培养的能力.

在立体几何的基本几何元素关系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知,比如桌子边缘所在的直线、黑板所在的平面等. 虽然这些例子很直观,但仅仅是学生“看到”的,即使记得,也未必能掌握. 同时,这些随意指出的例子,比较松散,缺乏系统性. 对于上课效率较低的学生,甚至在晃神之间,根本没有听到教师的举例.

1.课前准备

根据“做中教,做中学”的教育主张,笔者以学生的 “做”为主线. 在立体几何的具体教学之前,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 由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生活情景,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制作出含有线线和线面关系的立体几何模型.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首先学生需要把身边的事物抽象成几何中的线和面. 此时,学生已经不再单纯的只是看事物的表象,开始以立体几何为立足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每个小组确定了对象之后,开始分工协作进行制作,学生尝试各种材质,找到最适合表现“线”和“面”制作材料. 最后,在具体搭建模型时,学生初次在自己的“手”中,直观感知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利用学生做的几何模型,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将“教”和“学”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做的模型为载体,贯穿整节内容,为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做好铺垫,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

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提出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 在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教学之前, 可以让学生先在自己制作的模型当中观察,寻找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以下是学生制作的部分模型:

2.教学实施

图1中,学生可以指出了直线与直线平行、相交,还发现了有的直线既不不行也不相交. 从而很自然的得到异面直线的概念.

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以操场的模型为教具,学生通常会指出线面平行、相交和垂直. 这个错误在学生熟悉又是自己制作的场景中呈现出来,非常直观. 教师再启发学生从公共点的个数来研究线面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在模型中找到“直线在平面内”的位置关系,纠正错误.

借助模型( 图1) 中的旗杆,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以旗杆与地面垂直的模型为例.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光线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旗杆与影子的位置关系,学生不难发现任何时刻旗杆和影子都是垂直的,自然得到线面垂直的定义. 在传统教学上,也经常借助这个例子来讲解线面垂直的定义,但是仅仅利用图片和简单PPT演示,往往枯燥乏味. 如果使用学生自己制作的模型,重现实际场景,抽象出数学概念,则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做课堂的主人,也是“做中教,做中学”的典型体现.

相关的判定,性质定理,同样可以用利用学生制作的模型. 比如学生通过观察电线杆的模型( 图2) ,发现平行的传递性,在空间中,仍然成立; 并引出异面直线垂直的概念.

由模型( 图1) 中的球门引出下列问题:

问题1: 球门上框所在的直线与地面平行. 它和地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吗? 如果不是,有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2: 如何在地面内找到与球门上框所在直线平行的直线? 你能说出理由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书本,进行试验探究,找到方法之后,在教师引导下,完善得出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学生在自己模型中,思考线面平行和垂直的相关定理,教师予以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做中学”的乐趣.

除了以学生制作的模型为教学主线,也可以穿插一些动手操作的小实验. 比如,将长方形纸对折,观察折痕的折纸的实验,请学生利用“空间中,直线平行的传递性”加以解释,强化对空间直线平行传递性的理解; 等角定理的研究, 仍然通过学生实验: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后展开,立在课桌上,观察上下两个角是否相等. 从而引出等角定理; 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将三角形纸片沿高对折,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总结两个重要条件: “两条”“相交直线”.

四、创造更多“做中教,做中学”的情景模式

在幼师的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创造更多“做”的情景模式,比如,学习三角时,学生可以利用学习的正弦定理知识, 运用工具,分组在操场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学习函数时,教师教学生利用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画出各种函数图像,学生还能结合幼儿教学进行图像创作等等.

玩中学 做中学 赛中学 篇3

一、“玩”中学——把数学活动寓于游戏活动中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低年级是学生从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生活阶段,游戏活动是他们的最爱,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知识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机械的回答变成趣味浓厚的儿童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数学。

例如,教学“人民币”以后,我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把经常使用的玩具、学习用品、简单的生活用品以及家里废弃的易拉罐和矿泉水瓶带来,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这些物品的价格并制作出价格标签。学生把所有的物品分好类以后,老师带着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商店,选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学生扮演顾客。“顾客”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手中有的钱数确定买什么东西,而“售货员”则针对“顾客”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顾客”和“售货员”都要进行人民币的计算。通过这种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加深學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同时使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运用角色扮演法,把游戏引入课堂,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悟,在笑声中学,在笑声中记,饶有兴趣地获得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更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做”中学——把数学探究寓于操作活动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那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更好地理解。在教学上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主动参与发现。

例如,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分组用积木搭建自己喜欢的图案,(里面有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等立体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孩子们从积木中找出自己认识的立体图形并说出它的名称,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为认识平面图形作好铺垫。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积木的面:“感觉这个面怎样?要想把这些物体上一个个平平的面搬到一张白纸上,有办法吗?动手试试吧。”孩子们兴致盎然,动手操作:学生四人小组分工,一人画两个图形。画完后,把它剪下来,并进行分类。这样,孩子们在操作中初步体会到“面在体上”。然后,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找一找”图形等实践操作活动,去探究、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对于动作思维占绝对优势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亲自动手是最深刻的体验。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把数学探究寓于操作活动中,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三、“竞赛”中学——把数学练习寓于竞赛活动中

心理学表明,临下课前10分钟左右学生较易疲劳,注意力分散。而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更容易分散。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他们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进行课堂练习。小组之间,或个人之间的竞赛,是最常用的竞赛方式。

例如,教学完“9加几”以后,我设计了“哪列火车开得快”的竞赛活动,根据本班的学习小组数,准备了几列“小火车”口算卡片,小组成员每人做一题,然后传给下一位同学,比赛哪组的速度快,正确率高。孩子们在紧张、愉悦的氛围中,进一步熟悉9加几的计算,提高口算速度,巩固了新学的知识。

这样,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把数学练习寓于竞赛活动中,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总之,有趣的游戏,没有谁能够拒绝;挑战性的实践操作,谁都想试试;轻松好玩的竞赛,谁也不想错过。在数学课上,我觉得孩子们不仅是在学习着数学,而且在创造着数学。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张扬着个性,表现着自我,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中。因此,我们要用数学活动的趣味性满足学生好奇、求知的欲望,以趣启智,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开发他们的潜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梅华.点击鼠标引导幼儿轻松快乐学习[J].好家长,2015(Z2).

[2]尹巍.幼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探究[J].中华少年,2015(18).

幼儿园做中学 篇4

——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做中学科学 玩中学科学

——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一、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背景

理念是行动的航标。新《纲要》中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也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思想和理念就是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要求的具体体现。

分析反思我园以往科学教育所存在的教育内容来源书本多、幼儿生成偶发内容少;组织形式上集体授课多、分组探究少等问题,教师们结合理论学习展开了头脑风暴式的研究,通过学习我们确立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宗旨,那就是:立足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发展需要,实施以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为基点的科学教育的组织策略,让幼儿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科学教育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让生活既是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的问题,又是幼儿解决科学活动的途径。从而树立了我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即:做中学科学 玩中学科学。

二、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与实践

1、内容来源生活

幼儿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所有的科学活动问题都是围绕幼儿产生,而幼儿的经验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周围的环境。正是基于幼儿是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以及他们对现实世界所特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等特点,我们的科学教育内容在选择上呈现出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

大自然蕴涵着无穷的神奇与奥秘,同时大自然又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因此,我们尝试着充分利用和有目的地整合幼儿园的自然资源,为孩子们创设温馨、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常常带幼

儿到大自然中去看、去触摸、去聆听、去观察、去探索。在幼儿最向往的大自然中,在乐此不疲的玩乐中获得了对自然世界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2、探究融入生活

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也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解决发现的科学问题,提供了实际背景和途径。

(1)日常生活——抓住偶发活动、萌发探究欲望

幼儿对身边世界的好奇与疑问无处不在发生,要使幼儿敏锐的发现并捕捉身边的科学现象,需要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敏锐的捕捉生成并加以科学的引导与启发。

日常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特别喜欢玩像“吹泡泡”、“踩影子”、“赛风车”等游戏,以往我们常常注重其趣味性,而忽视其科学性。现在,我们除了让幼儿体验这些游戏的趣味性,还引导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操作去发现其中所蕴藏的奥秘。泡泡上为什么会有彩虹?影子会变吗?为什么有的风车转得快,有的风车转的慢?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幼儿兴致盎然的游戏中更能引发他们主动探究。

(2)区域活动——创设探究环境、关注个体发展

班级中开放的、内容丰富的科学区角更能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与魅力。在这里要求每一个幼儿要像小科学家一样有一丝不苟地忠实于观察、记录各项实验的过程和变化的精神,有坚持不解、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实验结果,科学秘密才能被发现,从而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做

中求进步。

(3)集体活动——提升指导策略、实现领域整合

在以往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注意力放在讲解、答疑,完成教给幼儿简单的科学知识,幼儿的一切活动都在老师的严格控制中。而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教师则作为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启发幼儿大胆操作,大胆提问。让幼儿通过与活动材料充分接触,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获得经验。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探索出集体科学探究活动的五步教学法:一问、二猜、三做、四记、五分享。

兴趣是幼儿学科学的动力,要想让幼儿喜欢科学活动,就得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单一枯燥的形式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我们以“早期阅读”、“艺术活动”等各领域活动为依托,利用故事、诗歌、歌曲、绘画、手工活动等形式,使幼儿在体验美感受美的同时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接受科学信息,体会科学精神。

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让幼儿感受到本领域活动的乐趣,又能充分的体验和掌握其中蕴涵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4)家园活动——捕捉教育契机,拓展探究内容

家庭教育以其“生活中教”的鲜明特点,同样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有着极大的教育优势。因为孩子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情,有些是幼儿园不能遇到的,若家长能把握时机,及时进行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孩子们学起来无拘无束,自然而有趣。每到周末和孩子们一起收看中央少儿频道的《科学泡泡》栏目之后动手做做小实验,成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必修课。

教师在观看了科学泡泡中的盐水鸡蛋浮起来的试验后有向幼儿提出问题,如:“你还能用哪些方法让鸡蛋浮起来?”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同尝试,结果发现不仅盐水能让鸡蛋浮起来,糖水、果珍水、可乐、雪碧等饮料均能让鸡蛋浮起来,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了鸡蛋浮起来的奥秘,有了成功的体验。

三、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收获与发展

1、幼儿发展

生活中的科学活动顺应了孩子好奇、好问、好玩和好动的天性,课题的开展激发了幼儿关心周围世界的情感。在这种源于兴趣与生活的积极的探索中,孩子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他们不仅获得了自信、求异、尝试、发现、创造等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而且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等良好社会品质也在活动得到了提高。

2、教师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教师们教育观和价值观有了极大的转变,做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学习者、环境的创设者、适时的点拨者,争当“研究型教师”,成为幼儿园老师的奋斗目标。在交流探讨中,逐步具备了将科学知识生活化、探究过程游戏化、研究态度情感化的能力。不断地动脑筋,想点子,设计游戏,分析幼儿行为,使园内逐步形成了积极响应、畅所欲言的研讨氛围。

做合格的中学生 篇5

做一个讲文明做一个讲文明做一个讲文明做一个讲文明、、、、讲礼仪的中学生讲礼仪的中学生讲礼仪的No。5中学生讲礼仪的中学生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么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 做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的答案,但是这些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本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传统的礼仪之邦,“讲礼仪”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显著特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明确要求现代中学生要礼貌待人,遵规守纪,严于律己。在我们的身边,有一部分同学还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比如楼梯上经常会看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为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的角落里食品包装袋随处可见,甚至有些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生打扫,扔在地上是没有关系的。再例如,有些同学经常在学校的走廊里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还有一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破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学习放在首位,而忽视了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注重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谈和行为,自觉履行我们应该遵守的文明礼仪。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平时遇到老师时的主动问好,是一不小心碰到对方后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地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行为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后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是被大家广泛推崇的一种道德行为。做文明人就要文明用语,文明做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美德,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不能做一个文明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文明礼貌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同时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应当严格的要求自己,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做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用语,我们就会成为新时期文明的中学生。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你还有明天;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你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金钱;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将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侯集二中学生。让文明之花,礼仪之花,开满校园。

做文明的中学生 篇6

七一班徐艳红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文明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提高文明素质,做一个文明人。一个人要提高文明素质,关键是要增强文明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乱扔垃圾,不要在墙上乱写乱画,要及时关掉水龙头。讲礼貌,不抽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在午休时不说话,保持安静,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公德,诚实守信,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这百年前的感叹最直接的告诉我们: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对祖国的盛衰是多么重要!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是祖国的种子,为了自己,为了将来,一定要约束自己,控制自己。

做中学论文 篇7

语文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程, 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方面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无法升入高中或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化课基础薄弱。由于没有展示自我的舞台, 长期得不到赏识, 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人生追求, 在中职的学习只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部分学生把更多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在专业课上, 对文化课的学习很漠然。加上很多家长给孩子渗透“到中职只是养身板, 不需要学习”的思想。以上种种情况致使学生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表现出不乐学、上课思维不活跃、回答问题不积极等状态, 这无疑给文化课老师带来很大压力, 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 而且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转变学生的观念, 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引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理想, 规划自己美丽的人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发学生乐学,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 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所谓“为了不教”就包含着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学习, 能够主动地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去学习, 而不是让老师督促着学习, 这就是乐学。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爱因斯坦也曾说过, 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品来领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是教师打开学生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的钥匙。

二、感受学习快乐

(1) 寓教于做, 享受快乐。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内心, 才能成为他们心灵的引路人。虽然普教模式与职教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主动学习, 但是职教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还是有别于普教。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8年提出来的一种新型职业教学理论——行为导向教学。这种教学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这一教育理论对中职语文教学将“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 在情境中享受学习快乐, 使之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大胆尝试, 结合时代、结合实际生活, 对现行教材进行删、减、增, 不受框架影响。删去教材中晦涩、陈旧的部分, 增加与学生、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 补充开扩学生视野的时文,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还通过以下形式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由“要我学逐渐变为我要学”。 (1) 课前采用情景导入。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 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 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 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融身于课堂, 成为学生的朋友, 生情并茂地讲解, 语重心长地引导, 引人入胜地设疑, 让学生在情境课堂中愉快地学习, 逐渐树立起“主角”意识。 (2) 课上采用角色扮演心理学认为, 即使是最内向的人, 也有展示自己的欲望, 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对于一名中职老师而言, 多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观点、展现自我、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是非常重要的。常言说: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中职学生也有他们出色的方面, 课堂上我实施赏识教育, 对学生更多的是尊重和赞赏, 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与尊严, 赞赏每个学生的爱好与特长, 赏识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成功, 与此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我特别重视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3) 课后结合现实生活。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 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感受课文离我们并不远, 课文与我们息息相关, 在传授知识与训练能力时, 就需要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实际, 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 课内外相结合, 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等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 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从而享受课文带来的快乐。

(2) 寓教于思, 感悟快乐。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告诉大家“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看不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诵浪读, 决不能记, 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古人强调把读书跟思考结合起来, 苏轼在送安惇的诗中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可见阅读教学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主要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中职学生大多不喜欢读书, 但是也有他们喜欢和感兴趣的阅读范围。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每天的热点新闻及社会焦点问题, 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妙说今日新闻, 开展辩论赛或进行焦点讨论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在阅读筛选信息、搜集材料、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 也学会了关注生活, 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说写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领悟道理, 明辨是非, 感悟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3) 寓教于用, 体验快乐。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认为:“既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知识建构过程, 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 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语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大环境去, 在寻找、发现、探索、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 在生活中去感受语文,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 又使他们掌握了许多课外知识, 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提高了人文素养, 体现了人文关怀, 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随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 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加强、突出职教特色的教材体系建设,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再是一味地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传授, 而要在“做中教”, 学生也不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接受, 而要“做中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在共同“做”的基础上完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快乐学习, 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摘要: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教、学、做不是三件事, 而是一件事, 在做中学才是真学, 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这是对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高度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是对传统职教理念、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 是对当前职教改革成果的经典点评。为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 突出自身特点指明了方向。对职业学校加强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做中学 学中做 篇8

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帮助学生动手、动脑“做数学”呢?

一、在做中培养兴趣

爱玩,可以说是儿童的天性,好动是儿童的年龄特征之一,如果过分限制学生的“动”,在课堂上让他们正襟危坐、“老老实实”地“听数学”。他们会感到上课很累,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发挥儿童好玩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为学习而“动”。“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如:学生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时,老师让学生用正方体、长方体自己搭建一个东西,刚布置完任务,学生就动起手来,有搭房子的、桌子的、树的,学生的兴趣很浓,老师又准备了一个袋子,袋子里放了一些球和正方体、长方体,让学生很快摸出长方体,然后又让学生摸出正方体,虽然难度越来越大,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学习活动从动手开始,更能激起学习的兴趣,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起点。

二、在做中体验数学

让学生学会“做数学”,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体验,深入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的体验。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仅在课堂中利用教具进行教学的方法,走出课堂到操场上去,通过游戏、实验来“做数学”,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认识、理解、体验圆的有关知识。

1.游戏:在操场上插一面红旗,老师口令发出后,全班学生开始一起夺红旗,先夺到者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了保证公平性,同学们应怎样排列最合理?为什么?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刻体会到全班同学都应站在以红旗为中心的圆周上,圆周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即同一圆半径都相等。

2.实验:让学生在一根细绳的一端系一个稍有重量的小物品,然后抓住绳的另一端,用力甩动手臂,观察小物品的运动轨迹是个圆形,从而形象地引入圆的意义;再让学生变化绳的长短,继续甩动手臂,发现圆的大小在变化;然后移动自己甩绳的手的位置,又会发现圆的位置在变化;要求学生尝试着寻找原因,并用简单的话写出来。在实践中,让学生领会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实践证明,这样“做数学”效果相当好,学生不但充分体验了圆的特征,而且对圆的认识很到位。

三、在做中获取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做数学”的核心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和创造出来。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做数学的。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数学在哪里吗?其实数学就在你们的手指间。不信我们来试试。(师出示圆纸片)问:怎样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两份?

生:折一下。

师任意折,然后问:是这样折吗?

生:不,应该对折!对折以后才是平均分成两份。

师:对!刚才我们表示了一个圆的二分之一,其他图形上也能找到二分之一吗?大家都来试试看!

学生拿出准备的图形纸片操作,折出了各种图形的二分之一,并展示交流……

师:你能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吗?再试试看!

学生操作。很快折出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在这节课上,对分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的,在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分数诞生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如一个个充满灵性的小精灵,在双手间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做”中学数学,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从而真正使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是“做数学”的关键。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可能会产生种种担心。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只有教师过多的引导,而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的思维是得不到发展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四、在做中掌握方法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正如叶圣陶所说:“尝谓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让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提倡人人“做数学”,并不是走过场,图表面的热闹,而应让学生在“做”中悟出方法,在实践中发现规律,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

师: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怎样来计算它的面积呢?

生1:把它分割成几个正方形小块,一块一块计算面积,再加起来。

生2:把它转化成一个我们会算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你能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思考,开始尝试操作。(教师给予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探索,过了一段时间,学生陆续举手了。)

生1:我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上画了许多大小相等的小方格,每个小方格是1平方厘米,边上不满一格的,2个合起来,这样,一共有72个方格,就是72平方厘米。(掌声)

生2:我是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再重新组合拼在一起,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与原先的平行四边形是有联系的。我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由此,我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底乘高。(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不仅会动手,也会动脑!其他同学也发现这个规律了吗?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呢?同学们来验证一下。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用割补一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转化”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可试着把它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知识,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学生最需要“做”的时候留给了他们“做”的时间、空间,激起了他们思维的浪花和继续探索的欲望,在操作—观察一发现一思考一实践中,学生顺利地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学习这类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自己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做中培养数学意识

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解题时需要全面地考虑,对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培养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数学意识?“做数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出示了一题:小明有几颗小球,准备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放到最后还剩下几颗不够放,请你猜想一下可能余下几颗?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小球和盘子,并问:“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准备怎样解决?”学生们开始动手了,不久,有个学生说:“可拿出4颗小球摆一摆。余1颗。”老师说:“只要拿出4颗小球放一放,就可以了吗?”另外一个学生立刻举手,说:“不行,我拿的是8颗,最后余下2颗。”老师这时问:“究竟哪个答案对呢?”一个学生说:“两种答案都对。我们组一开始拿的5颗小球,余2颗,然后又拿了7颗,余1颗。”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了此题有两种答案,在动手中培养了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数学意识。记得笔者在素质研修班里曾经执教过的一节公开课《解决问题》:

师(出题):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到长40米、宽30米的长方形学农基地参加劳动,劳动任务应该怎么分配?

师:怎么分配任务比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生:按照人数多少分配任务比较合理。

教师出示各班人数,学生很快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算出了两个年级应分得的面积。

师:为了防止劳动现场的混乱,你能画出图来,让每个班都明确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通过作图、思考、讨论,结果解题思路更活了,又自主发现了多种解法。

理想的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应该多解决生活中跟学生、社会紧密相关的一些数学问题,应该多一点生活实践,少一点学理研究。在这节课上,学生自己去设计、绘图,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出多种分配方案,充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分配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升了能力。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的。

做文明中学生作文 篇9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资本。”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形象礼仪不仅涉及个人的自身形象,而且事关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

文明是风,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学子的心;形象礼仪好比是一朵绽放的花朵,它能将我们的城市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姿。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允许我们停留于顾影自怜之中,让“形象礼仪常驻你我心中”,让我们“学好礼仪,美化形象”,努力用双臂构建自己的人生大厦。

培根有句名言:“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只要我们人人树立讲究文明的良好意识,努力改变不文明的习惯,遏制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争当文明的使者,争做文明的表率,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社会处处盛开。

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篇10

从步入太原三十七中学校的那一刻起,我就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中学生了。初中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我应该认真地浏览,并严格地执行,这样才算是三十七中学校的一名合格的中学生。2010年9月7日,也就是前天,广播中播音的老师认真的为我们宣读太原市三十七中学校的校规和中学生守则。老师们的精心和用心,让我倍加感动。我将会一丝不苟地执行校规和中学生守则,一定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通过前天上午老师在广播中宣布的纪律,我也对太原三十七中学校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积极上进,勇于进取的校风;严谨的教风;以及良好的学风,使三十七中在山西省都响有名气。作为一个优秀学校的学生,我感到十分光荣。老师常说:“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要尊敬同学,尊敬老师,尊敬这个班级,乃至这个学校。最重要的,是尊敬你自己。你要是丢人,就不仅仅是丢你自己的人,而是丢同学们、老师们、这个班级和这个学校的人!”开学以来,班主任老师不仅帮助教官训练我们的步伐,同时也在教我们怎样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

做人要有骨气,要做出三十七中的样子。单从关于仪表和着装的规定来说,要求就十分严格,“前不扫眉,后不遮领”“每天都要穿校服,戴胸牌”“初一年级的同学在校服没发下来之前,每天穿借来的迷彩服”“不许迟到,迟到扣3分,也不许早到”······每当上下学的时候,看到大哥哥和大姐姐们挺着胸、自信地出入时,我便产生了很大的感想:三十七中之所以优秀,少不了铁的纪律。想当初,是因为有毛爷爷订的“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共产党才能坚定不移的守卫国家,爱护百姓。因此,三十七中的牌子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真正用实力做出来的。

三十七中,将会成为我初中三年最美好的回忆,我也将会在三十七中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上一篇:职业学校双师型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学教师工作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