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魅力的范文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屈原的魅力的范文(精选9篇)

屈原的魅力的范文 篇1

摘要:屈原和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两人在人格精神与处世态度上有一定的相同性,但是他们在待人生等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却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苏轼

屈原

人生态度

相同

差异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中,战国时期的屈原与北宋时期的苏轼都堪称里程碑的人物。比如王逸在《楚辞章句》里面说:“屈原之赋——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充分表现了屈原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苏轼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中,无疑是很杰出的一位。他无论是在思想深刻、文学创作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与屈原虽然相差十多个世纪,他们的人生遭遇和人格品质,却有许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人生遭遇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生活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后含恨而终。而比屈原晚一千多年的苏轼,与屈原相比也有相同的人生遭遇。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他是宋嘉佑的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时,他才得遇被赦北归。但是不久就死于常州。

他们同样拥有无与伦比的才华,但是都抑抑不得志,最后含恨而终。这种相似的人生遭遇源于同样刚正不阿的人格品质。也是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腐朽黑暗的统治。

人生态度

屈原与苏轼都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险恶的官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在面对险恶官僚小人时,同样都表现出了正道直行的节操和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可以说苏轼的品格是对屈原品格的继承。因为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而这种品格正如苏轼在他的《过大庾岭》诗中所说的“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而在现实政治斗争中,苏轼也继承了屈原不畏强暴,坚持自己的主张的人格品质。

苏轼在一生大起大落时面对现实生活的荣辱沉浮始终保持着一份冷静,旷达平和的心态。“他是一个十分擅长将政治痛苦转化为文化欢娱智者,‘体现了中国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①。因此无论遭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都能随遇而安,在大自然的山水丛林,清风明月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正如《游白水书付过》中所叙述的那样,晚年的苏轼虽不得志于朝,但也没有消沉下去,他懂得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的积郁,甚至于全身远遇。我们从这条他写络自己儿子的游记中,可以看出他从奇山异水中获得了趣和满足。

与苏轼一样,屈原身处逆境中却表现出一种失落的态度,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哀愁和悲观的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屈原始终坚持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以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献身精神。他强烈地批判的是君王的昏庸,国家政治的混乱和奸臣的当道。他把政治上的成功、自己的政治理想的都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撑,投江而亡。

在对待痛苦的处理方式上,苏轼和屈原的态度迥然不同。首先屈原拥有痛苦和绝望是罕见的,自己的祖国遭受到了强秦的侵略,正一天天衰弱;此外,楚王越来越昏庸无道,自己不仅不被重用,相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以他表现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扔强烈的忧患意识,当他再一次被楚王疏离,由此产生了无法承受的精神痛苦和绝望。促使他最终产生了投江自杀摆脱痛苦的方式。与屈原相比,苏轼也曾经受过理想失落的悲哀和惨遭贬谪的痛苦,他在被贬到黄州过着“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但他试着转化被逐的悲痛,最终,蛮荒落后的流放之地(海南)也成为了他眼里“温柔宁静”的“家园”。

总之,屈原方正高洁(所谓 “ 其志洁,其行芳”)、嫉恶如仇,九死不悔。屈原个性执着,深固难徙,在浑浊现实前,屈原处世没有任何妥协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一点圆通解脱的方法,最后他只能以死节的态度为维护自已高尚的节操而自沉。屈原所展示的是最为纯正高尚的理想人格,“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渔父》)。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屈原自始至终是一位不容于世俗社会,特别是不容于其政治环境的悲剧人物。而与屈原相比,苏轼豪迈而旷达,虽几经宦海沉浮,但总能以良好的心态化解,达到融通。苏轼当然也有独立的人格,有刚强耿介的个性,鲜明的是非观念,好讥讽,多幽默,并不时表现出他的本真率性,然而他往往融入了更多的人生阅历、智慧彻悟。这种所谓旷达者,旷放而通达,是饱经阅历挫折后,经过淘洗了的智慧型的人生哲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是将人生社会的一切遭遇,幸与不幸,纳入一种自然规律的平静心态之中,一切顺应自然,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宁静平和。这就是苏轼彻悟、智慧、超然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屈原与苏轼有着本质不同的原因。

总结

综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不系之舟”是苏轼坎坷一生的最好象征。在40 多年的仕途生涯中,苏轼有30 多年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直到老死,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屈原和苏轼一样,他似乎永远也学不会随波逐流,亦步亦趋,无论走到那里。他们总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事情。他身处逆境,却独立不依,刚正不阿。但是,我更赞成苏轼的做法。他一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当自己的主张与当权者不相同时,仍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当自己身处逆境时,他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获得了身心的超脱。而屈原他在挫折中,却不断的悲痛。最终在无法忍受悲痛的时候投江而亡。虽然,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行为,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这种行为也于事无补。因此我觉得屈原应像苏轼那样拥有一个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对待人生。

从另一方面说,我非常的同情苏轼与屈原,他们同样拥有无与伦比的才气,但是始终受到当权者的猜嫉,因此郁郁不得志,最终抑郁而终。特别是屈原他在得不到重用,被放逐,楚国破亡之后,投江而亡。虽然我不认可屈原的这种方式,但他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爱国方式。

注释:①《论苏轼对屈原精神的继承和新变》 邓莹辉

参考文献:《苏轼评传》

曾枣庄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历史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东坡志林》 苏轼

青岛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

《苏轼文集》

王恒 著

新华出版社

屈原的魅力的范文 篇2

《屈原列传》是《史记选读》中的一篇, 所在专题名称叫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出自《孔子世家》中“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一句话。这句话是说我读孔子的书, 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到他的形象人格。作为专题名称, 不妨拓展开来, 我们读《屈原列传》, 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到屈原的形象人格。通过《屈原列传》这篇课文, 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文中所展现的美好人格。

二、研读课文时, 我是从两个角度来把握的, 一是理清文脉, 在了解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 探究各部分内容与塑造人物的关系, 这是从面上看;二是通过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选择, 抓重点, 来理解屈原的美好人格, 这是从点上看

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1—3) 写屈原作《离骚》缘由及对其高度评价;第二部分 (4—10) 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 (11) 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第四部分 (12-13) 写屈原死后的影响及太史公的评语。

第一部分记叙了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情况, 并写了对《离骚》的评价。《离骚》中有这样的句子:“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文为心声, 从《离骚》可见屈原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 希望楚王幡然悔悟, 奋发图强, 振兴楚国。

第二部分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 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 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穿插的这么一大段史实, 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 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 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 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 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 必然不见容于朝廷, 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三、我觉得本文的重点是第三部分第12小节, 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和屈原之死。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 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文中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虽然很简单, 却表现了屈原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这里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的, 所以我觉得不妨在此想象探讨对话时二人的情感与语气

这一小节的第2行中有“渔父见而问之曰”一句, 不难想象, 提问的渔夫觉得很奇怪, 作为三闾大夫, 屈原为什么不是在朝内辅佐君王, 反而沦落到“颜色憔悴、面容枯槁”的地步呢?这一小节的第4行中有“屈原曰”一句, 此时的屈原内心是充满愤慨的。因为屈原想到自己曾经“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付诸侯”, 而今却受小人陷害, 被国君疏远, 受流放之苦, 所以很“愤慨”。此外, 屈原此刻更多的是为楚国担忧, 因为当时楚国朝廷佞臣充斥, 加上楚国的君主昏庸无能, 所以屈原愤慨的是小人当道, 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挥洒。

这一小节的第5行中有“渔父曰”一句, 此时的渔父是淡然的。因为从渔父的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不赞同屈原观点的, 他想劝屈原与世推移。这一小节的第10节中有“屈原曰”一句, 意气慷慨的屈原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我是绝对不会向外界妥协的, 我一定会坚持真理, 拒绝与世推移。

四、第四部分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和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 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冯友兰先生说过,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 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 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 便选择赴死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这个“道”就是政治理想和信仰, 就是祖国和人民, 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是一个不苟合, 不妥协特立独行的形象。

屈原以身殉道, 以死明志, 这位先驱的光辉人格为司马迁所推崇。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 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 总有思想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 拆下肋骨当火把, 照亮前行的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屈原是一本大书, 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278年即已死去, 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 且日益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 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屈原的魅力的范文 篇3

名: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马彦花 彭阳县罗洼乡中心小学*** 756504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目 录

摘要„„„„„„„„„„„„„„„„„„„„„„„„„„„„„„„„3 前言„„„„„„„„„„„„„„„„„„„„„„„„„„„„„„„„4 1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作用„„„„„„„„„„„„„„„„„„„„„„4 1.1示范作用„„„„„„„„„„„„„„„„„„„„„„„„„„„„4 1.2激励作用„„„„„„„„„„„„„„„„„„„„„„„„„„„„4 2教师人格的自我塑造„„„„„„„„„„„„„„„„„„ „ „„„„5 2.1品德„„„„„„„„„„„„„„„„„„„„„„„„„„„„„„5 2.2能力„„„„„„„„„„„„„„„„„„„„„„„„„„„„„„5 3 教师塑造完美的人格的要求„„„„„„„„„„„„„„„„„„„„„5 3.1自我认知„„„„„„„„„„„„„„„„„„„„„„„„„„„ 5 3.2自我调整„„„„„„„„„„„„„„„„„„„„„„„„„„„ 6 3.3自我超越„„„„„„„„„„„„„„„„„„„„„„„„„„„ 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摘 要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教师在教学生的事业中,形成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良好。

关键词:人格 素质 行为 感染力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让学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作用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教师在教学生的事业中,形成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良好。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如下的作用:

1.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心中景仰的道德标高,学生都有“向师”的模仿心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老师自然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能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从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故而,教师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为重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2.激励作用

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这样的老师能让其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这样就会牢固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精神父母”高尚而可亲的形象,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二、教师人格的自我塑造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自己就要自学地积极地自我塑,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公正、民主的人。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人格是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通常展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品德

品德在教师人格中起灵魂作用,用教师不断奋进的内驱力的源泉。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肩上挑着祖国未来、人民的希望,教师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忠诚带来,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小学特级教师陶淑范曾这样说:“我把一生献给孩子们,我深感其乐无穷,很有价值。在小学教育的田野耕耘收获,给了我一生的充实。”优秀教师无不把教育事业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才学。教师要有育人的真本领,教师不是操作工,依教参画课,要独立思考,追求真知,力求业务精湛。须知:“教过”不等于“教会”,每个教师都能做到“教过”,而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受益,教师就须好学不倦,苦练基本功,研究学生,因材施教。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现代的教师千万不能人云亦云,简单模仿。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更新,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观、教学观、教材观,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养成思考、探索、研究的习惯,看问题就能深入底里,有创见卓识。

2.能力

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是在岗位上自觉锻炼出来的。教师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带班级也好,教课也好,进行教学研究也好,须善于观察、敏于综合,力求做到判断推理,应付自如。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教师塑造完美人格的要求

教师塑造完美的人格,在德、才、识、能诸多方面均须自觉锤炼,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要取得良好效果,应做到:

1.自我认识

这是人格塑造的必要前提。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要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贵”也就“贵”在这里。缺少自信,难以成为好教师,而自我感觉太好,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好的意见、经验,都会从眼皮底下溜走,以致自己裹足不前。教师的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尤其在当今社会,新知识、新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学生处在这样的社会中,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众多,教师在这方面不可能是绝对的“权威”,因而,教育教学中捉襟见肘的事屡见不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不是万能博士,搪塞、蒙混,不仅有损于师德,而且会给学生以极其不良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自强不息。教师要善于用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越比心态越好,越能奋进;如果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不仅不会长进,而且会失去人生的追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要使教育教学工作勃勃有生气,教师必须找到自身最强烈的刺激,那就是“自我教育”。对自己的认识越清醒,自我教育的动力就越大,越能塑造完美的人格,业绩越能长盛不衰。

2.自我调整

这是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教然后知困”,从事教育实践后方深切体会到“困”,体会到其中的艰难。这个“困”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还包括能力、思想、情操、视野、胸怀、见识等教师整体素质的方方面面。要塑造完美的人格,须努力自我调整。自我调整有两根支柱,一是学习,二是实践,二者聚焦在反思上。

教师一是要学而不厌,有丰富的智力生活。要向书本学习,重要的理论反复学。教师要有拼命学习的精神,犹如树根,把根须伸展到泥土里,吸取氮、磷、钾,乃至微量元素。学习是一条艰辛的路,有时要披荆斩棘,需要的是求知若渴的心态。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丰富的智力生活,知识如长流水,才可能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二是要努力实践。认认真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就会深刻感悟到自己很多方面力不从心。有知识贫乏问题,有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敏度的问题,有目光短视、缺乏远见的问题,有情绪急躁、缺乏修养的问题,等等。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教师整体素质的标准。从实践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奋发图强。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习也好,实践也好,都要聚焦在反思上,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思想,净化感情,努力塑造人格的魅力。比如对待学生,要教好部分学生不是很难,而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好每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就绝非易事。教师不仅要尽力,而且要尽心,要把心扑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学生是有个性有差异的,而教育无选择性,无论怎样的学生都要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为此,教师在自我调整的过程中,须努力加强修养,完善自己的德、才、识、能,努力做到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一心一意的为学生。

3.自我超越

这是追求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自我调整应贯穿于教师人格塑造的整个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又可以制订出若干个小目标,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要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一步步地攀登,达到理想境界。

四、结束语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我们要特别关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注教育的最新发展动向,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重视自身的修养与道德品质的提高。教师教学生涯中最令人悲哀的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五年、十年一个模样,为此,教师自己一定要悉心寻找不断前进的突破口,寻求新的进展。教师身上不仅要有时代的年轮,而且要能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奋力前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把教师的生命融入事业之中去,生命和使命同行,这样才会让教师的人格魅力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参考文献

论个人魅力范文 篇4

我们经常会听人说某某很有魅力,很有个人魅力,很有人格魅力。这诚然是一种很高的褒扬,并且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这样评价自己,都希望能成为一个很有魅力的人。那么,一个人要怎样做才能变得很有魅力呢?魅力到底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呢?我们能否通过一定的修炼来获得它呢?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样,渴望着能变得很有魅力。

而我所理解的魅力,体现在方方面面,据我观察,一个人外表出众、相貌迷人、身材娇好算得上有魅力;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知趣高雅算得上有魅力;技艺超群、办事稳妥、思维缜密算得上有魅力;谈吐文明、彬彬有礼、谦和温润算得上有魅力;口若悬河、言辞犀利、演说精彩也算得上有魅力。而这一切,都是外在的,表象的魅力,是冰川浮于水上的那部分魅力,但如果能有以上一两条,也已经很不容易了呢!

那么,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称得上具备了内在的、本质的、浑然天成的魅力呢?譬如,我心中永远的偶像,林肯。我想他应该称得上是历史上人格魅力的一座永恒的高峰,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魅力为什么能影响后世的每一代人,我简单概括了一下,有以下几条:人格非常高尚、意志超级顽强、冷静、仁慈、勇敢、忍耐、智慧、宽容、有魄力、有能力、有一股常人所没有的强大的非自然力。表现出来,就是眼神深邃、思想成熟、言谈深刻、心胸宽广、工作努力、成绩卓著、待人宽容、能以微笑回答别人的非难。诚然,就如马克思所评价的那样,只有当他倒下之后,人们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一位伟人。而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似乎有点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的感觉。而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这就是最大的魅力。在平时,我们可能感觉不到某人的不同与非凡、超凡,他可能每天只是在重复着自己的工作、生活,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闪光的作为,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他的真正魅力就在于他的内敛,他的魅力就藏在他的内心,他的灵魂某处,也有可能是未被激发的,连他自己都浑然不觉的。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以及艰苦心酸的经历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魅力打磨的流光溢彩,到了某个特殊的时刻或危急的关头,这种源于灵魂深处的东西就会突然迸射出来,散发出如太阳光辉一般耀眼夺目的光芒。

屈原的魅力的范文 篇5

我们曾为奥运呐喊,为奥运喝彩,那是中国的梦想。而今天,我们同样在为广东激情呐喊,为湛江大声喝彩,因为广东湛江即将迎来一场伟大的盛事——第14届省运会!曾经的期盼,曾经的梦想,终于迎来了这欢腾的时刻。这是一场独特的运动会,它将带领我们一起飞,超越梦想!

湛蓝之滨,精彩省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在发展,湛江一直在前进,因为开拓创新,勇于进取,所以承载梦想,展翅高飞!第14届省运会是全省人民的体育盛会,是湛江人民的共同心愿。它把青春与活力带到美丽城市,城市更加缤纷;把激情和梦想注入人民心中,人民更加奋进。“扬帆搏浪,走向世界”,这里将会是梦想起航的地方,精彩省运,我们一起超越梦想!

承办省运会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申办省运会竞争激烈,湛江能赢,赢在七百多万湛江人民的共同努力,赢在市委、市政府的决心,赢在一代又一代体育健儿创下的优越成绩,赢在浓厚的群众体育基础。然而最重要的是,湛江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正是湛江这种后发崛起的潜力和实力,让人们看到在未来五年后的湛江综合实力。“豪情满怀创大业,五年崛起看湛江!”,一个风景迷人、产业强盛、社会和谐、民众幸福的蓝色湛江,正崛起于南海之滨。

办好省运会,当好东道主。2015年4月24日,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倒计时100天誓师大会在湛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指出,省运会是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体育盛会,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风貌的重要盛会。第十四届广东省运动会将于2015年8月2日在湛江举行。目前,湛江已掀起“奋战100天,全民迎省运”的热潮,筹备委员会对本届运动会的场馆建设、宣传推广、训练备战等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当好东道主、办好省运会”,是全体湛江市民肩负的光荣使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省运会、支持省运会、奉献省运会,我们将举全民之智,集全市之力,努力为全省人民呈现一届“富有特色、平安祥和、精彩节俭”的体育盛会。

第十四届省运会的吉祥物“湛湛”已经公开亮相。据了解,“湛蓝的天,湛蓝的海”是形容港城—-湛江最美丽的语言,因此吉祥物取名为“湛湛”。“湛湛”选用湛江特有的国家级珍稀动物“白海豚”为原型进行设计,它们喜欢群居,团队合作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运动员学习,激励着运动健儿们奋发图强、友好和谐。眉宇之间的湛江市花“紫荆花”,来表现吉祥物开朗、可爱、祥和、睿智的样子,表达湛江文化底蕴深厚、民土风情淳朴。“湛湛”踏浪而来,还具有凯旋之意,预祝健儿们都能凯旋而归,同时它还代表友好热情、团结善良的湛江人民欢迎来自各地的运动健儿们和客人们来到湛江!

第十四届省运会主题口号是“蓝色湛江、金色梦想”,湛江是海湾城市,城在海滨、海在城中。“蓝色湛江”,可以充分展示湛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浓烈独特的海洋文化。“金色梦想”,是中国梦,也是广东梦、湛江梦,代表着湛江人民对更自信、更自豪、更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预示着湛江人民对湛江五年崛起的期待和信心。迎省运,讲文明,树新风。为更好地迎接省运会,目前湛江市正全力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努力打造湛江城市建设新形象,营造文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正通过媒体、平面广告、在重要路段设置倒计时牌等方式,营造全民迎省运的浓厚氛围。据了解,第十四届广东省运动会将设33个比赛项目,拟订省运会竞赛总日程安排,共承办竞技体育项目23个大项、学校体育8个大项。这是一场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体育盛会,这是一个全体人民共同期待的欢乐时刻。我们不仅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更加追求激情与欢乐,文明与智慧,健康与和谐。我们相信,因为有每一个人的热情参与,第14届省运会将会是一场超越梦想的运动会!

我奉献,我快乐。虽然未能成为其中一位运动员,但是即使能作为省运会的一名志愿者,我也会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这是我们大学生参与到省运会中的一种形式。我期待,省运有我更精彩!我希望,省运有我更成功!为早日成为志愿者,今日我竭尽所能为志愿者写下心中的誓词:我志愿服务省运会,践行志愿者精神,尽己所能,坚守岗位,当好东道主,为省运会奉献力量!我们将以最好的姿态,最好的精神风貌为人民服务,展现青年志愿者的风采,展现现代大学生的风采!精彩省运,我们准备好了!

试析屈原对鲁迅的积极影响 篇6

一、鲁迅继承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

屈原和鲁迅, 一个是“眷怀宗国, 终又宁魏而不忍去也”[1], 一个是“眷念旧乡夕仍不能绝裾径去”, 爱国的忠贞程度是完全一致的。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 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 在各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楚国虽是个大国, 但保守势力张大, 改革远远落后于秦国。怀王时“大蔬父兄好伤贤以为资, 厚赋敛诸百姓”, 顷襄王时也还是“幻睁其国大, 不恤其政”“群臣之间, 相妒以功, 谄谀用事”弄得“良臣疏斥, 百姓心离”, 在这般情况下, 屈原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谈何容易!屈原曾受到过怀王的信任, 入则与工图议国事, 发布诏令;出则接待宾客, 应对诸候。然而却遭怀王宠姬郑袖、上官大夫靳尚以及令尹子椒场公子子兰等贵族特权分子的诬陷、迫害, 一次被放, 二次被逐, 行呤泽畔, 奔走山林, 前后达三十年之久。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人民, 愈加体验到了腐败黑暗的楚国政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 然而像楚怀王那样的统治者哪里会理解他爱国的一片忠心呢?

鲁迅和屈原的爱国思想存有根本差异。屈原的爱国始终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在其观念中, 楚王就是楚国的代表, 只要楚王“及前王之踵武”, 就可以把国家引向强盛[2]。鲁迅则完全不同, 他要求的不是改良, 而是彻底的革命。他在《自题小像》描绘[3]的“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情景, 就是当时中国黑暗而又陷于危机的真实写照。然而再贫穷、再落后、再受屈辱, 祖国毕竟是养育了自己的, 所以他无意避开爱神向他射来的箭, 却发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坚强誓言。在这个时候, 鲁迅想到了屈原, 想到了他在《离骚》中表达的极为强烈的爱国思想, 想到爱国者不被理解的悲哀, 是很自然的, 在自己的诗中引用屈原的诗句也顺理成章的。他明确地宣告“我们从古以来夕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覆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为据的,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所以同是表达爱国思想的一个“荃”字, 在屈原那里指的是国君, 在鲁迅那里指的却是人民。

屈原的爱国思想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楚国人民和山川的系念, 这一点也是很能够引起鲁迅的共鸣的。屈原爱国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反遭迫害, 在绝望的心情下曾去请神巫灵氛占卦。灵氛劝他“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意思是说, 何必留恋故国, 不如到远方去寻求知己。这种情绪在战国时期人们是习以为常的, 文人学士为了寻求个人的出路, 都以“朝秦暮楚”为常事。然而屈原没有那样做, 正像他在青年时代写的《橘颂》中表达的那样“深固难徒, 更一志兮”。而屈原看到楚国乡土和人民的时候, 却“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鲁迅对屈原这种“受命不迁铮, 一心报效宗国”[4]的思想十分敬佩.。其实鲁迅也曾有过屈原那样的遭遇, 一生坎坷, 数次逃难, 许多国内外的朋友都劝他到国外去, 一九三一年鲁迅也曾表示过“生丁此时此地, 真如处荆藕中, 国人竟有贩人命以自肥者尤可愤叹。时亦有意, 去此危邦, 而眷念旧乡夕仍不能绝裾径去, 野人怀土, 小草恋山, 亦可哀也……倘举朝文武, 仍不相容, 会当相偕以泛海, 或相率而授命耳。”看来鲁迅也曾有过“去此危邦”“郎相偕泛海”的想法。后来尽管环境更加残酷, 鲁迅却坚定地表示要坚守自己的战斗岗位, 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这在他一九三二年二月三日作的《偶成》诗中有明白的表露:“文章如土欲何之, 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 春兰秋菊不同时。”中国的现实确实黑暗、众多的日本朋友也确实令人怀念, 但是日本也不再是我向往的地方, 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国家。“春兰秋菊不同时”是从屈原《九歌·礼魂》中“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古”转换来的, 鲁迅与屈原的用意并不相同, 但鲁迅在写这首表达爱国情感的诗的时候, 又想到了屈原是可以肯定的。

二、鲁迅继承了屈原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于牺牲的探求精神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 屈原“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屈原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理想、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他把美女作为理想的化身, 以“求女”作为寻找理想的象征, “哀其无女”则表现他追求理想中受到挫折而出现的巨大失望。鲁迅对此十分同情也十分倾心, 特别是“五四”时期, 在充满理想的憧憬而又苦于找不到出路, 看不到战友的情况下, 鲁迅表示爱诵读的骚句是“朝吾将济于白水兮”到“衷高丘无女”, 其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尽管屈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屡遭打击陷害, 然而他依然是反复探求真理, 宁死不屈地进行斗争。“朝发轫于苍梧兮, 夕余至平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 日忽忽其将。吾令羲和弭节兮, 望崦嵫而匆迫: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八句诗集中反映了屈原的自强不息, 抓紧时间, 上天入地, 进行探索的精神。鲁迅在“五四”新文化阵营分化以后, 也曾经历了类似屈原的那种寂寞、苦闷、彷徨的心情, 他继《呐喊》之后将自己的小说集取名为《仿徨》, 并引上面八旬骚诗作为题辞, 印在扉页上, 表现的也是这种顽强的探求精神。

鲁迅毕生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像毛泽东同志评价的那样, “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的威胁、利诱与残害, 他一点也不避锋芒, 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迹中坚韧的反抗着, 呼啸着前进。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宝贵风格的形成”, 明显地有着屈原对他的影响。在《汉文学史纲要》中, 鲁迅除了给予屈原高度评价, 也曾谈到“玉、唐勒、景差之徒矽”, 说他们茁虽学屈原之文辞, 终莫敢直谏, 盖掇其哀愁, 猎其华艳。

三、鲁迅继承了屈原敢于怀疑旧传统, 敢于揭露黑暗现实的无畏精神

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 黑暗势力表现得异常顽固和疯狂, 屈原全然不顾这些, 以诗歌为武器, 站在新兴阶级一边, 无情揭露了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反动与腐朽。他在《离骚》[5]中大声疾呼“夫惟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 指出楚国统治者走的是一条黑暗与危险的道路, 国家正面临着翻车、覆亡的危险。在《九章·怀沙》中揭露楚国统治者倒行逆施, 必然使黑白颠倒, 是非不明, “变白以为黑兮, 倒上以为下;凤凰在奴兮, 鸡鹜翔舞。”

为了实现爱国理想, 挽救危难中的祖国, 就极需要倡导屈原的这种敢于揭露浑浊与黑暗的精神。鲁迅对屈原最为称赞的是“怀疑自遂古之初, 直至百物之琐末, 放言无惮, 为前人所不敢言”。这种怀疑精神在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第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 是必须大力提倡的。鲁迅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对屈原的《天问》评价极高。《天问》不仅大胆地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天命、神道, 也大胆地否定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遣神运动。这种疑古反经的精神, 对于鲁迅所处的时代同样十分需要。鲁迅对于旧传统表示了极大的蔑视, 大声疾呼“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 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 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不能不说是与他对于屈原怀疑精神的钦佩和倾心有很大关系的。不过屈原也只是敢发疑问而已, 而鲁迅则是公开地号召人们起来反抗, 砸烂旧世界。鲁迅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揭露和打击形形色色的鬼蜮。鲁迅最反对“蹒和骗”, 主张“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鲁迅晚年写作的旧体诗, 有许多直接借用屈原诗歌中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来揭露现实。这说明他们的善恶观念有着很大的一致性。例如一九三四年写的《秋夜有感》中有“望帝终教芳草变”的诗句, 这是借用了《离骚》中的“兰芷而不芳兮, 荃蕙化而为茅”的象征意义。屈原原来是暗指他所培养的人才变质了, 鲁迅略加发展变化, 用它来隐喻当时的一些文人, 在白色恐怖下经不起考验, 变节投降了。又如同年写的《报载患脑炎戏作》中“横眉岂奇蛾眉冶, 不料仍违众女心”二句, 是借用了《离骚》“众女嫉余之峨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的比喻手法。屈原原来的意思是许多女子嫉妒美人的蛾眉娇艳, 担心美人独得国君的宠爱, 于是造谣说美人素心淫荡。借此隐喻奸佞小人出于嫉妒他的品质、才能, 在国君面前造谣诋毁他。鲁迅以屈原诗为典, 诙谐地揭露上海反动文人的无端造谣说:“我对待你们的主子从来都是横眉冷对的, 不像你们那样有一双媚人的细眉, 哪里会夺取主子对你们的宠爱呢?不料还是触犯了你们, 还来造谣攻击我。”鲁迅在作品中大量引用屈原的诗句, 借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揭露敌人的罪恶, 这也足以说明他们在思想上有一致性。

当然, 即使是在爱国主义、牺牲精神、揭露黑暗追求光明这几点上, 鲁迅也只是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思想, 但绝不是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在《摩罗诗力说》中, 鲁迅就指出了屈原的作品“多芳菲凄恻之音, 而反抗挑战, 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 为力非强”, 鲁迅是继承和借鉴了屈原思想和作品中最宝贵的部分, 并且使其发扬光大, 使自己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臼”, 被誉为“民族魂臼”。

摘要:本文阐述了屈原的爱国思想及自强不息、百折不饶、探求真理的精神以及敢于怀疑旧传统和揭露黑暗现实的无畏精神, 历史地分析了屈原的品质特质对鲁迅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屈原,鲁迅,个人品质,影响

参考文献

[1]鲁涛.永远的屈原——屈原与屈子祠简介[J].云梦学刊, 2009, 30 (1) :159.

[2]张永祥, 张秀芬.楚山楚水不胜哀——试论屈原其人其诗的悲剧性[J].前沿, 2009 (2) :173175.

[3]黄健.走进鲁迅的世界——读《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J].鲁迅研究月刊, 1993 (2) .

[4]金荣权.论两千余年来屈原形象的历史演变——兼及屈原精神与文化内涵[J].江汉论坛, 2000 (7) .

屈原的魅力的范文 篇7

一、主办单位:新兴县恒隆天露山旅游有限公司

二、大赛主题

该摄影比赛以自然风光、季节变幻、景区特色为主题,通过照片全面展示天露山禅龙峡秀美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风貌。

三、征稿细则

1、本次摄影大赛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摄影作品,参赛人员不限。

2、参赛作品请提交照片或电子文件。作品形式、风格、数量不限,彩色、黑白均可,但必须取材于天露山禅龙峡境区内 。本比赛不接收电脑合成制作和创意作品,参赛作品仅可作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的适度调整,不得作合成、添加等技术处理。

3、数码作品投稿必须提交作品电子文件(JPEG格式3MB、TIFF格式40MB以上),以便大赛组委会统一制作展览图片;如因作者原因无法及时提交电子文件,或电子文件达不到规定输出精度的,主办单位将取消作品的获奖资格,由评委评出的备选作品替补。胶片需提交边长不小于12寸的照片

4、每幅作品电子照片名称要标志:作者姓名—电话—创作地点—作品名称.jpg。在交作品的同时要用邮件或电子文档附上作者姓名、联系电话、联系地址、创作地点、作品名称以便联系.

5、参赛者应保证报送的参赛作品为原创作品。参赛者均需实名,谢绝网名、匿名参与。作者要对作品的合法性负责,对投送作品拥有唯一的著作权。作品所涉及到的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法律责任均由参赛者本人承担。

6、本次比赛所有入围、获奖的作品,主办单位新兴县恒隆天露山旅游有限公司享有使用权,包括用于旅游活动宣传、展览、出版物、存档、网上展示等。

四、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 奖人民币2500元

二等奖二名 各奖人民币20xx元

三等奖三名 各奖人民币1000元

优秀奖50幅 每幅奖人民币200元

获奖作品均由主办单位和新兴县摄影协会联合颁发大赛证书

五、赛事安排

截稿日期: 20xx年月5月x日止。(以作品送到为准)

参评照片时间: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

六、作品邮寄

屈原的历史成就与结局_纪念屈原 篇8

屈原所在的朝代是哪里

战国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湖北省宜昌市,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历史上屈原的政治成就有什么

政治理想

一、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二、造为宪令的改革精神

屈原主张改革,推行法制的立场更为自己的作品所证实。“明于治乱”的屈原深知要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必须像当时各国的改革者们那样,革新政治,推行法制。他在《离骚》中对当时楚国的君主怀王提出要求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清人屈复说:诗中的“壮”指“美政”,“秽”指“秽政”,“度”,指旧的法度。马茂元亦说:“‘弃秽’,谓扬弃楚国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他要楚王实行美政,扬弃秽政,改革现状,废除旧制,并坚定地表示自己要作这次改革的马前卒、开路人。屈原改革家的立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露,在另一首《惜往日》中屈原叙述了他实行改革的具体实践:“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立法兮,属贞臣而日侯。”他说,他的改革一是受楚怀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继承前辈革新家的遗业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建立新的法制为中心内容的;四是以国家富强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三、大一统的最终目的

“尚法”、“尚贤”并不是屈原的目的,而仅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对此《离骚》也有简要的叙述。《离骚》说:“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又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因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说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抵敬兮,同论道而莫差……”“岂余身之弹殃兮,悲皇舆之败绩。”这些诗句表明屈原的理想是使楚国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战争中,不致失力,并通过努力获得全胜,最后统一中国;使楚国国君功追三皇,步武尧舜,取法禹汤,赛过文武,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这就是一般评论家所说的“大一统”思想。这种“大一统”的理想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屈原最后的结局

屈原的魅力的范文 篇9

孟子说“知人论事”, 也就是唯有知人才能论其作品。本节将略述屈原生平, 以作为《九歌》探讨的背景与依据。

屈原 (前340年~前278年) 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 是楚王的本家, 当时叫做“公族”或“公室”。他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 才华横溢, 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 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 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志”“娴于辞令”。青年时就崭露头角。二十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近似宗祝一类的官职, 宗史兼修, 地位很高。但他正直和进步的政治主张得不到腐败的楚王和其他贵族的支持, 因而构成了他一生的悲剧。正是屈原忠贞不阿的个性和他政治上的内外主张酿成了他的悲剧, 他对外阻挠了秦的雄心, 对内危害了贵族的特权和腐朽生活, 并遭到两次流放。最后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于五月五日, 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 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倡导举贤授能, 富国强兵, 力主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遭馋去职, 被赶出都城, 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 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独具风貌, 影响深远。郭沫若先生认为:“屈原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同情呢?主要原因是由于他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屈原的热爱人民更明显地表现在他的诗的形式上”“屈原的诗的形式主要是从民间歌谣体发展出来的”“作为诗人, 屈原的想象力, 在中国文学史是独步的”“尽管他在驰骋幻想的时候, 假定有天堂、地狱和各种鬼神, 但他并没有崇信它们的念头。”从《九歌》中, 就能很好地证明郭先生的观点。

二、用神灵之美展现心旨

“《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 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九歌》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 借酒浇愁,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 (《思美人》) , ‘聊以舒 (朱熹《楚辞集注》) 的心旨。”“屈原改编的《九歌》塑造出了新的有个性的神灵形象, 并以此作为象征手段, 真实地反映了楚国的社会生活与民情风俗。同时诗人在对祭祀的神灵形象的描绘与赞硕之中,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愿望;在对神与神、神与人之间悲欢离合的情节和缠绵悱恻的恋情的描写之中, 也隐约地寄寓了自己的身世遭际。”屈原用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形象来寄托自己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未遇伯乐的愁苦情感。

在《九歌》中渗透着屈原那个时代人民的纯真感情和美学理想。我们从《东君》中对太阳神描写就能看出屈原的自信, 或许那就是他的化身, 他有自信把为人们服务作为自己的责任。从《东皇太一》中可以看出屈原是赞成大统一的。现在看来, 屈原的忠是有局限的, 但从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和屈原的出生来考虑, 这已经是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思想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展现的爱情曲折历程, 或许是屈原被流放时的心路历程, 他等待着楚王恢复对他的信任, 只是误会造成了他被楚王疏远, 心里充满了希望。《大司命》将他所勾画、幻想的理想的社会秩序表现得更为明显。大司命能抵御诱惑, 始终坚持原则, 只做对大家公平正确的事。在现实中, 楚怀王就受着与他亲近的人郑袖和楚国一些腐朽的贵族的谗言和蒙骗, 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进而疏远了屈原, 最后还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在《山鬼》中描绘了一个带有忧愁但能克服种种困难去追求爱情的女神形象。这个女神或许就是屈原的化身。他被流放, 心中有无限的愁绪, 但他仍然会克服种种困难, 在环境艰险、世俗污浊的社会中追求自己的理想政治。他在诗歌中勾画了很多的理想政治图画, 这些都是他心灵的表达与寄托。屈原的“美政”理想无疑是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爱。所以说, 屈原具有一定的大爱精神。

《九歌》的前九篇多是表现生活情态, 其中包含了很多爱情的因素, 一些篇目中甚至爱情成了主要内容, 其中爱国爱民思想表现得隐避曲折, 但从《九歌》的整体来看, 屈原要表现的理想的“美政”, 确是显而易见的。

屈原生在楚国由盛转衰的时候, 所遇的君主都昏庸无能, 他的政治理想没能实现, 并遭人谗言两次被流放到偏远的南方。他接触了很多民俗风俗, 于是写就了《九歌》, 记载了楚地的民风, 并用充满巫风色彩、绮丽、诡异、神话般的形象来寄予了自己的“美政”理想。

摘要:屈原的性格与经历决定了他的文学作品无处不表现着他的忠君爱国思想, 就连曾经被人们评价为“人神恋爱”的《九歌》, 表面像是古代的迷信, 其实更多地表现了他为国为民的追求。“所谓‘人神恋爱’, 说穿就是以巫为媒, 用活人祭神的把戏。这种论调, 当时因为有闻一多曾经肯定过, 特别是有游国恩‘窃尝反复玩索, 以意逆志, 而后知确为咏河伯娶妇也’的推尊。”《九歌》的性质在这里我不作过多的研究, 只从它里面所塑造的形象来看它的文学价值, 从诗歌中的人物原型来看伟大诗人屈原的心怀志向。

关键词:屈原,九歌,文学形象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屈原赋今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一卷本)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将南华.重读《九歌》——再论屈原《九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M].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

上一篇:美好春天作文下一篇:骑牛比赛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