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教学论文
摘要:设置课外阅读栏目以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为目的。本文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实例明确了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的作用,探讨了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的使用技巧。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堂教学作用与方法
随着生物新课程的实施,教科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设了一种以卡片形式出现的小栏目――课外阅读栏目,这些内容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近年来,我市中考生物试题中对课外阅读栏目的知识已有涉及,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多数弃而不用或流于形式。那么怎样利用这部分内容,营造有效的课堂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要说明:
一、重视“课外阅读”设置的作用
1、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科书的每一节都有五大系统组成,即目标系统、图文系统、活动系统、评价系统和拓展系统,其中课外阅读是拓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统计,人教版初中《生物》教科书上的“课外阅读”有48个,其分类和数量如下: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科书“课外阅读”统计表:
这部分内容是对教科书内容的铺垫和延伸,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
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过去的生物教学由于偏向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中心,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育在教学中体现不够。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和内容标准中都突出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织部分[1]。如:“科学、技术、社会”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科学家的教学”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生物的意义;“生物学与文学、艺术”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生物与文学艺术的联系,渗透人文精神。
3、培养学生阅读课外知识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流利而有思考地阅读。”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栏目,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养成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课内活动积累知识,还能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例如,学生对“无土栽培”的阅读,能使他们认识到植物细胞的全面性,激发他们去寻找更多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促使他们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4、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意识。“阅读材料”大量介绍了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生物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意识。例如,“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在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发现的头盖骨化石丢失的原因,使学生了解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在人类进化中占据的地位,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意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课外阅读”在教学中的使用技巧
1、加强与课堂教学的巧妙结合。如何将部分课外阅读材料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多年的生物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融入了新课的教学中。例如,在“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一节的设计中,我采取让学生阅读“营养师”这则材料作为新课导入。学生发现营养师是学过医学和营养专门知识的专业人才,对不同需要的人如何设计合理的食谱,那可是营养师的功劳。于是,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急于了解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营养,这样学习新知识轻松自然。又如,学习了“血液”一节的知识,学生急于了解人体血细胞的知识,因而我指导他们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帮助他们疏理知识点,如骨髓、干细胞的分化、脐带血等内容,促使他们了解我国前沿生物技术的发展,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生物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多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通俗易懂,是我们引入新课的好材料。它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结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改、概括、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学会思考、质疑,提高学习能力[3]。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状况适时指导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提出阅读提纲、组织学生讨论、解答阅读中的疑问。例如,学习了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后,指导学生阅读“第七类营养――膳食纤维”,有利于学生纠正日常生活中的偏食习惯,从而合理膳食,全面营养,促进身心健康。
3、举办课前3分钟“演讲”。课前3分钟是语文课多年来许多教师采取的一种方法,我适时迁移到了生物课堂中,效果较好。例如,在进入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中,课前布置,按学期初班内安排的演讲人,在朗读“寄予植物的情怀”的基础上,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植物。学生置身于文学艺术的氛围中,感受生物学与文学艺术的联系,不仅渗透了人文精神,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充分利用课堂创造机会。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课属于“小学科”,历来不受重视,学生课下完成阅读的主动性很差。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结合教学内容,善于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课堂教材研究所,八年级(下)教师教学图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2]莫燕芳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生物学教学,2009(5)20-21。
下面,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为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我是如何布置语文课外阅读作业的。
一、着眼学法, 顺势迁移
学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要让学生“学会”, 更要让学生“会学”。在阅读教学中, 无论是理解词语、品味句子, 还是感受段落, 都应该重视学法的迁移, 由扶到放,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样, 在作业布置环节, 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总结本课相关学法, 顺势迁移, 指导学生完成课外的阅读任务, 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根据探究话题, 一脉相承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既要在教学过程中脚踏实地、训练到位, 还要在本课教学的基础上登高望远。这时, 根据课堂探究话题, 选择与文本中心一脉相承的文章、书籍推荐给学生, 让学生课内外联系, 读出感受, 体会思想, 加强情感的熏陶。
教学《黄河的主人》时, 我依据作者叙述的顺序, 先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羊皮筏子的又轻又小、“我”的胆战心惊、乘客的谈笑风生, 再感受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明白课文运用了侧面衬托和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艄公的主人精神。在此基础上, 布置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大自然的主人》和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看看书中的主人公是什么的主人, 他们是如何成为主人的, 作者是如何表现他们的主人精神的。
2. 据学习步骤, 举一反三
我在教学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 采用了互动对话的教学方式, 在学生读通读顺古诗的基础上, 一边引领学生品词析句, 一边启发学生梳理学习方法。一课终了, 学生看着板书, 自己总结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出诗中画、读出诗中境、读出诗中情。然后我布置作业, 让学生迁移阅读柳宗元的另一首写景诗《渔翁》, 阅读更多的写景诗。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学生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 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以上作业布置, 根据学习步骤, 举一反三, 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着眼点不仅是阅读数量的增加, 更是阅读质量的提升, 真正让学生掌握学法, 自主学习。
二、关注写法, 拓展延伸
作业的布置, 是课内外联系的桥梁, 要让这桥梁架构起语文学习的宽度与厚度来, 就必须像崔峦先生指出的那样:“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个‘来回趟’。”这“来”便是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 “回”呢, 则是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 为何要这样写, 也就是要揣摩、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 我引导学生言意兼得, 不仅要理解文本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还要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上有所领悟、不断积累, 储备一定的写作知识、能力。
1. 根据作者写法, 乘胜追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 教学时我紧扣文体特点, 展开课堂教学三部曲:读成语, 说原因, 明观点;读例子, 说联系, 明对比;读启示, 说事理, 明写法。我还编写了一篇议论文《打开学问的另一扇天窗》,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这篇文章和《滴水穿石的启示》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突出了语言凝练、选材典型等特点, 同样运用了举例说明、正反对比等手法, 不同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从一种自然现象谈起, 得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取得成功的道理, 而《打开学问的另一扇天窗》是从国人学英语会说不会用的社会现象谈起, 引出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事理。
2. 根据读写方法, 顺水推舟
《诺贝尔》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这篇课文的最后有一道作业题: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 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教学时, 我利用这个问题来做切入口, 并且贯穿全文的教学。学生经过当堂读写, 已经掌握了诺贝尔小传的写法, 然后我出示诺贝尔的自传内容, 让学生评价, 大家都认为写得不好, 没有写出课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这时, 我才告诉大家这是诺贝尔自己写的, 看到大家为诺贝尔的谦虚惊叹不已, 我随即布置作业:“站在不同的角度, 会认识到不同的诺贝尔。诺贝尔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 不是我们今天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能完全涵盖的。老师推荐大家阅读《诺贝尔传》, 相信通过阅读, 你还能为诺贝尔写出不同角度的、同样精彩的小传来!”
一、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关注,促使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及阅读量
首先,告诉学生,《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样一来,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再不是可有可无的。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仅仅是范例,而课外阅读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补充和拓展,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应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其次,针对那些认为课外阅读于课内语文学习、于高考无用而不屑一读的学生,我找出近几年的全国高考题,与学生条分缕析,让学生了解高考题在考查阅读能力方面的力度,让他们意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而自主地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此外,通过向学生介绍各地高考状元语文科的取胜经验,让学生坚信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是学好语文的命脉,从而更自觉地加入到课外阅读的行列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使之有较高的文学素养
首先,为学生解决阅读资源问题。积极响应教研组号召,通过向学校提议,为学生争取到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此外,周一至周五,阅览室与图书室每天第八节向学生开放,保证了学生有书可读。
其次,为学生做榜样。我们知道,作为老师,若希望学生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那老师就应该首先能达到。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于是在课堂上,我比较注意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目的之一,让学生了解老师阅读面广;目的之二,以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课外去进行相关的阅读,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去品味名家名篇的语言思想魅力。如讲《赤壁赋》时,我提及乌台诗案,提及苏东坡人生的三起三落,提及他诗文中的儒、道、佛的思想;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我会给他们讲《摇着轮椅上北大》中的郭晖;欣赏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时候,我也会牵扯出我高中时代影响我最深的作家三毛,我会提及她的个性追求,会提及看她的第一本书《万水千山走遍》,以至后来拥有她所有的作品。课后当学生问我借阅相关书籍的时候,我知道要读书的兴趣与欲望已在他们心中慢慢地升腾。
再次,为学生推介名篇佳作。在实践开始之初,我每周找两篇名篇佳作推介给学生,有时是声情并茂地给他们朗诵,有时是通过多媒体声光电的展现,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诗文中,领略到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他们最喜欢的是配乐朗诵诗《江州烟雨<琵琶行>》、《梁祝之蝴蝶传说》、《听听那冷雨》、《距离》等。
最后,让学生自己推介名篇佳作。当我的名篇佳作的推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学生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为了使课内外阅读进行得更为有效,我把推介工作让位给学生,规定学生课内外自主阅读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在语文晚自习时作为“美文”向同学们推介,每周8人。作品推介活动初期进行的只是诵读,有些同学准备得相当充分,但有些只是轮到自己上讲台时才临时拿起一篇文章进行朗诵。为了改变某些同学不认真、不自觉阅读的状况,我就要求学生推介作品时不仅仅是朗诵,还得说明推介理由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这样,不仅促使学生真正深入阅读,还训练了他们的胆量和诵读技巧,更提升了他们的理解分析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三、课内外阅读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及能力
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的时候,他们会迫切地希望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来提高阅读效率及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在课堂学习上,我强调学生必须落实基本功的训练,有了扎实的基本功,课外阅读时才能实行知识的迁移,才能收到成效。因为现代文阅读所需的知识,可说是包罗万象,语音、词汇、语法、标点、修辞等,这些重要的基础知识欠缺的话,阅读水平难以提高,另外,有关应用文及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也很重要,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阅读水平也会受到局限。
第二,现在的高考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主旨及知识要素(科技类文章)或思想感情(文学类文章);考查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要求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而打开自己与作者的心灵通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积累和创造性联想对作品进行咀嚼、分析、评价。所以我在课堂上不再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作酣畅淋漓的肢解分析,而是尝试着教给学生一套整体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1)通读全文,为自然段标号。
(2)解读题目,辨别文体(叙事、抒情、说理),弄清含义(模糊性、多义性)。
(3)速读全文,了解大意,弄清说什么(话题:何人、何事、何情、何物、何理),怎么说(基本思路:先写……再写……最后写……)。也可分折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从体裁方面找到分层的依据。
(4)读完后,力求用一句话或50-100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精读文章,筛选有效信息,准确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①勾画重要词子。如:
A.就所处位置而言:首句、尾句、过渡句、前后照应句等。
B.就揭示主题而言:主旨句、中心句、画龙点睛句、议论抒情句等。
C.就特殊句式而言: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感叹句、精辟句、矛盾句、整句、复句、引用句等。
②联系上下文,参悟勾画出的重要句子,从中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作品的艺术魅力。
我觉得这整体阅读的方法可操作性强,因为文学作品的鉴赏无非是通过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并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反复实施运用,我坚信,学生若能坚持用此方法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其阅读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其分析、理解、概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也将会大大提高。
在这两年的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工作实践活动中,我觉得收益颇丰。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切实改变了他们不良的课外阅读状况,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了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语文学习成绩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如我所任课的(3)、(7)两个理科班,在高二刚接手的时候,他们的语文成绩是理科同类班级中的倒数第一、第二,两年后的今天,已跃居顺数第一或第二;好几个原来是我担心过不了会考的学生在高考中居然拿到了一百零几分的好成绩。此外,也让我感悟到,学语文,确实要重视并加强课外阅读,使之成为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有益延伸。
我校乡村少年宫读书社开设了以课外阅读读本为材料的阅读教学课,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培养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将我所教的课外阅读教学课总结如下: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文学书籍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积累优秀诗文,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之后,形成良好的语感。
3.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尤其是文学鉴赏、随感、短评的写作。
4.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5、上课的形式是多样的,一般采用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研讨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等多种课型进行阅读指导训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6、根据实际课堂需要,灵活、适当地选择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读书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传授有效读书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要求学生们读书时,可以做读书卡片、摘抄精彩片段、撰写读书心得。
7、在读书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优秀读后感评选、精彩片段朗诵比赛、多媒体读书展示会等,以激发兴趣,巩固成果。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目标。针对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部分,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提出六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 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 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 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
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
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电子图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 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
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 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 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
个层级的能
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 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
种见解或思想,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 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
种行为,贯穿于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
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
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
定篇数的读后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刘陈小学
叶小军
一、名言导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你还知道哪些激励我们读书的名言警句吗?这些名言都激励我们多读好书。
是的,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除了学好课本外,还要多读课外书。那么,拿到一本课外书,我们怎样来读呢?
二、推荐书名
1、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这也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大家肯定知道他的书名——《鲁滨逊漂流记》,这是课文向我们推荐的一本课外书,它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一本小说,主要讲述了鲁滨逊在一次海难中流落孤岛,克服重重困难,生活了28年,最终重返英国的故事。
板书:《鲁滨逊漂流记》
2、看了这个书名你猜测文中可能写了什么?
三、整体认识这本书
(一)走近内容提要
1、轻声读。你从内容提要中知道了什么?你对书有了哪些了解?
2、交流。
(二)整体认识书
1、刚才大家很会读书,从内容提要中了解了这本书的主人公及他的主要历险经历。但对书还缺乏整体了解。现在让我们去看看这本书由几部分组成的。
2、认识目录。
(1)了解全书共写了几个章节。从每个章节的题目中你大概了解了什么?
(2)看了每个章节的题目后是不是有什么疑问在头脑中出现?那就必须去细细阅读每个章节的内容,解决这些问题。
(3)那么这么大一本书,你准备怎样去读呢?
(可以用顺读法、跳读法、尾读法选读法等许多方法来读)
四、以顺读法为例,指导读书
A、读书方法引导:你在读书时准备怎样做(渗透读书的方法,如边读边想,产生了问题,做小记号;有自己的感受时可在旁边批注;读到精彩的语段或词句可以做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B、引读第一章节。
1、出示第一章题目《初次航海》,读题目时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2、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并急切想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给大家6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并寻找答案。
(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
3、有些问题浏览一下还不能解决,就要精读、细读。再次细细阅读第一部分,说说鲁滨逊这个人的举动给你留下了什么初步印象?请用笔画出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并写出你的读书心得。
(1)鲁滨逊本来可以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可是他都选择了航海,你喜欢他的选择吗?
(2)初次航海失利,他仍然不放弃自己最初的打算,想继续航海,你觉得他怎么样?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书心得。
(4)师总结
我们在读课外书时,不仅要学会浏览,了解大概内容,而切对于一些精彩的片断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还要精读,做到浏览和精读相结合。
1、同学们,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鲁滨逊出海远航遇险了,而且只有他一个人存活下来,并漂流到了非洲的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上,而且他一住就是28个年头,读到这里,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鲁滨逊28年来在海岛上是怎样活下来的?他吃的是什么?住在哪里?一个人安全吗?一个人孤独吗?)
五、读重点章节,欣赏情节
1、快速跳读第四、五、六、七章,把书中写鲁滨逊在岛上的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解决自己刚才的疑问,并在相应的地方作批注,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3、读后交流,鲁滨逊在海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
(住、吃、安全、孤独等)
4、这些困难都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都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这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鲁滨逊历险吧!
5、交流。刚才你读写时把自己读了鲁滨逊是怎样克服困难的感受也作了批注,交流你的感受。
六、围绕重点,欣赏人物
1、鲁滨逊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而且快乐,他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逊面对困难毫不害怕,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勇敢地坦然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逊,你佩服吗?请再读书中的三、四章节,把你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赏读体现鲁滨逊智慧的重点段落。
3、人物赏析,你最佩服鲁滨逊的什么?为什么佩服?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4、通过交流,我们对鲁滨逊的了解更深入,想一想用自己的话夸一夸他?
5、鲁滨逊从遇到危险到在岛上生活了28年,他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活环境,全靠的是自己生存的勇气。那么这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对于我们这些处于生存竞争中的现代人来说,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6、师总结
那么, 课外阅读究竟如何实施呢?
首先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一些语文老师喜欢给学生推荐一些读物, 你要问为什么推荐这些读物, 他们往往告诉你, “这些是名著。”“我在网上搜来的呢!”也就是说, “推荐读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实, 给学生推荐读物至少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推荐了哪些?二是, 本地中考有哪些是“必读”?第三, 班内的生源结构是怎样的?第四, 学生在小学读过哪些, 怎么读的?第五, 教师要推荐的, 自己读过吗?至少要浏览过。第六, 教师推荐的这些作品有足够的“营养”, 并且能保证学生“营养均衡”?第七, 推荐多少本为宜?三年如何读完?第八, 如何直面孩子们的不同阅读兴趣和爱好?
基于以上八点, 有了以下操作, 我推荐了50部名著, 并冠以学校“书香家庭”推荐书目50部的名称, 不说“书香班级”, 而言之“家庭”, 是因为毕竟为“课外阅读”, 要在家庭中实施的, 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 包括督促, 甚至“共读”。这50部, 分为“必读书目18部”和“选读书目32部”, 类别包括“小说与戏剧”“散文与随笔”“古籍与古典”“心理与励志”“历史与文化”五大类。“必读书目18部”分成六个学期, 每学期三部 (九年级下学期一部) , 期中读一部、期末读一部、寒 (暑) 假读一部, 所谓“必读”, 不仅是“必须读”, 还包含相应的主题活动和“名著阅读测试”, 在“必读”里, 有我们的校本教材《文学读本》 (共五册) 和《满眼风光北固楼——诗词百首》, 他们按内容分散在前五个学期。余下的有:《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孙漂流记》《繁星·春水》《西游记》《童年》《亲爱的灯光》等, 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红岩》《水浒传》《名人传》《简·爱》《城南旧事》《格列佛游记》《周国平散文选》《朝花夕拾》, 这里面包含了镇江市必考的八部名著。
米有了, 如何做成香喷喷的饭?这是最关键的, 我们的做法一是用“‘行舟阅读’反馈表”紧盯过程, 因为我班的文学社叫“行舟文学社”, 人人在“社”, 相关课程均以“行舟”冠名, “行舟阅读”、“行舟演讲”之类的。“反馈表”每周一上交检查, 是一周的阅读反馈, 阅读任务是每周阅读底线目标为50页, 每学期20周, 1000页。“反馈表”主要有两栏, 一是“内容概要”, 记录本周阅读的主要内容;二是“我的感悟”, 每次500字左右。这张表是需要家长签字的, 我想, 任何一名负责的家长都不会容忍孩子的虚假阅读信息。《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对于“第四学段 (7~9年级) ”的“阅读”要求是“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段) 。”本学期的阅读刚结束, 对每人16份的“反馈表”进行了统计, 班级学生阅读的名著人均达到了9本, 人均阅读总量达到了350万字, 是“课标”规定的初中三年260万字的1.35倍!
班上还有“图书漂流”角, 保证孩子们阅读量和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是形成班级的阅读氛围, 一个人吃饭才下筷子就饱了, 我们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 捧着个碗几家逛一遍一碗饭没了, 再逛一遍, 又一碗没了, 何哉?人多饭香嘛。文学社要求每人带三本书建立班级图书角, 每本书扉页上张贴一张“信任·分享·成长——‘行舟文学社’图书漂流卡”, “漂流卡”有“漂流源头” (捐赠者) 、“漂流时间” (捐赠日期) 、“漂流理由” (捐赠理由) ;每张卡上有“第一站简评”栏目, 共五站, 供阅读者填写。
“紧盯过程”还有第二种方法就是召开读书会。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前面讲“紧盯过程”的一些做法, 但让孩子们有持续的阅读热情并掌握阅读技巧, 还需不断满足孩子们的言说欲和发表欲。我班有“行舟演讲”, 每节课前5分钟4人一组, 每人一分钟, 每轮的主题都不一样, 但每轮的主题几乎都与阅读有关, 第一次主题就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名著”, 还有“我的阅读方法”“我喜爱的一位文学形象”“我喜爱的一位文学大家”等。言说欲、表现欲、自我实现欲, 人皆有之, 教师需要做的, 无非就是将它们唤醒、激发、释放出来。此外, 还有“发表”的渠道, 有一份文学小报——《行舟文苑》, 分为4个主题板块:“梦溪思考”、“芙蓉真情”、“行舟山水”、“遐思天空”。学期结束时, 请孩子们写一篇学期读后感, 可以分享一部作品, 也可以分享一批作品, 还可以分享读书方法。本学期32位学生, 一个不少, 4万多字, 结集成《行舟书海》, 并作为“《行舟文苑》增刊”发放给每一位学生。
针对《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部分,本文探讨了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并提出了六点看法。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閱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六、组织交流,反馈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现在,学校,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但形势仍不容乐观。课外阅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家长监督不紧,周边各种活动影响孩子,因此孩子的阅读习惯很不理想。这样导致学生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全。三年级学生正是习作起步阶段,有了较大的识字量,也正是抓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黄金起始阶段。
二、指导思想:
课外阅读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无时无刻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品质。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课内阅读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他们需要到更广阔的领域汲取营养,从而更好地完善个人品质。为此,制定了以下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三、培养目标:
1、通过课外有效的阅读,扩大知识层面,培养语感,积累个性语言,为其终生发展奠基。
2、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读书、思维、表达习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四、时间安排:
每周安排一个语文午自习为读书课,集中指导读书;每天晚上30分钟的时间和双休日定为分散读书时间。
五、活动方式:
1、师生共读:利用读书课与学生共读书或交流读书收获。
2、我的推荐:每周向其他学生推荐一篇好文章读给同学听,互相交流。
3、实行好书轮流转:学生之间定期交换图书进行阅读,实现有限图书无限共享。
4、开展“阅读之星满班级”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讲故事、优秀作文展、手抄报展览、读书笔记展示等表达对书籍的爱,畅谈读书心得和感悟。
5、开展“与父母共度一本好书”亲子活动。
6、建立读书档案库:收集整理学生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记录学生读书成长过程。
六、预期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从阅读中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词汇,拓宽知识面,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化沉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把语文课堂向课外无限延伸,引导学生树立“处处是课堂,时时学语文”的理念。
七、推荐书目:
必读数目:
《语文报》推荐理由:《语文报》中都是同龄孩子所写的文章,和学生生活很贴进,孩子们易于理解。
《365夜故事》推荐理由:书中故事较多都是通话故事,还有一些描写孩子生活的故事。故事内容短小精悍,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学生易于读懂,比较感兴趣,能够丰富孩子的生活,温暖孩子的心灵,开阔孩子的眼界,增添智慧。
《道德模范故事》理由:书中记录的都是身边的真人真事,孩子易于读懂,能够震撼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游戏中的科学》理由:书中内容孩子比较感兴趣,能够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的规定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这就要靠老师的培养、指导。如何来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在我校承担的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实验过程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二、案例背景。
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本身就是教育,所谓“人性如青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刚黄”,由此可见,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首先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郁的阅读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
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班上学生的藏书量极为有限,因此班级图书角的书一部分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另一部分是我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的。为了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的开展,即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书又不让图书丢失,我首先指导学生们给图书编号,然后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另外我还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黑板来发布信息,引导学生阅读:如在墙壁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的条幅、学生字画和一些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等;在黑板一角开辟出“每日格言”一栏,每日一句,由学生轮流抄写。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2、通过名人或榜样激发阅读的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老师本人就是很好的榜样,一有空我就呆在教室里看书,当看到老师经常地阅读,学生也不自觉地进行模仿,逐渐地走上阅读之旅。
三、案例描述;
要使学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三分钟热度”,因此,必须加强指导。
1、指导选择读物。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比较差,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而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很低,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在外地打工,空闲时间或者打牌,或者搓麻将,即使有人拿起书本,也是那种不入流的消遣书,学生很难从家长那儿得到“读好书”的熏陶。为了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推荐读物方面,老师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说,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
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配合阅读教学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如学童话时,我便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学科普文期间,我就请他们阅读程度适合的科普读物;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去读了《西游记》„„另外,每月我都会在班里上一堂《好书大家看》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老师或是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给大家看。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
2、指导读书方法。
除了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外,我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用辅导讲座启发学生读书的直接兴趣。如: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教学生怎样精读和略读;教学生学会思索;教学生边读边想的方法;教学生怎样写笔记以及教学生制作读书卡片等。下面我就重点谈谈读书卡片的制作: 语言学家张寿康说过:“不摆卡片不读书”,卡片虽小,作用却大。一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为把自己学习过的知识长久保留下来,就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并制成资料卡片,以待用于日后的学习。特别是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养成制作读书卡片的习惯其实无异于掌握了一种阅读方法,培养了一种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促进学生互相学习、相互启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便于老师检查学生读书效果。
四、教学过程。
1、开展竞赛活动。
(1)故事会:学生事先准备自己所看书籍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介绍给班上学生,可以一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分角色讲。
(2)美文诵读:课外读物中有大量的优美文章,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逐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话剧表演:学生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几个人一小组进行表演。
(4)专题知识抢答赛:比如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我便在班上举行了“走进三国”知识抢答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5)其它读书成果展:如手抄报展示、读书卡展示、报刊剪辑展示、书签制作展示等等。由于竞赛活动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也就巩固了阅读的兴趣。
2、开展评选活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教师每学期还要对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如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也可要根据学生的阅读量,评出“超级阅读王”;还可综合学生各方面的阅读情况,每月评选出十名“读书之星”,将这十位“读书之星”的照片张贴在班刊上,并在照片下面附上他们各自的读书感言„„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此,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课外阅读的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10-23
阅读课外书籍的调查06-15
《西游记》课外阅读指导教学设计11-06
浅谈课外阅读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的论文09-19
怎样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11-13
一年级课外阅读的计划12-10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情况研究论文09-13
课外阅读的好处的发言稿09-18
二年级课外阅读教案--《昆虫的故事》10-13
课外阅读名著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