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探究(精选10篇)
[摘 要]在中职学校的所有专业课程当中,基础会计这门专业课程是一门比较难入门的专业,它虽然只是基础专业但是这门专业理论知识性比较强,实践和操作性都比较难,再有一般来到中职学校的这些学生大多都是学习理解能力比较低的同学,所以这也给基础会计这门学科的教学上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所以这就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学习兴趣
一、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
首先,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一些基础会计教师认为,学生只有拥有了足够了理论知识之后,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实践。这种观念造成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另外,有些中职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对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活动投入甚少,学生只能通过教材去揣摩,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注入式教学多,启发式教学少。目前中职基础会计教师大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僵化,仿佛又回到了小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另外,由于在读中职生一般都是初中水平,他们对于基础会计学的内容难以理解,迫使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2.教学观念滞后
首先,在现行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奉行的依旧是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其次,教师为传递知识而教,学生为获取知识而学,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读书犹如盲人摸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课堂的运用,大部分中职学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某些中职学校依旧存在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一方面,有些教师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有意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但教学软件单一,课件运用只停留在静态层面,缺乏动态演示,使多媒体发挥的作用有限;最后,由于资金的缺乏,学校省略了实践基地的设计,使得学生只能局限于书本?W习。
4.教材内容落后
现在中职类学校关于基础会计的课程使用课本一般是《会计基础》,这本教材还是记录了传统手工的操作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与会计电算化的内容也不相符,阻碍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其次,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将于世界接轨,很多新出的会计科目现行教材中都没有体现,教材内容非常落后,不合时宜,满足不了信息社会的需求。另外,教材中缺乏经典案例供学生参考。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会经常用到,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就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在参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行教材中缺乏相应的案例,限制了学生的高效率学习。
二、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方法
1.生活化教学法
中等财经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入门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学生的生源问题。中等财经学校所面对的学生,基本上是不能升人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较差,同时由于年龄较小,对社会经济生活缺乏一定的认识,理解能力也较差。另一方面,会计专业入门的第一门课就是《基础会计》,《基础会计:》相对于初中刚毕业的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专业课程。基础会计教材中讲授的会计基本理论,语言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科学性,以及很强的专业性,对于刚刚接触会计的学生来说是陌生、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此时,如果照本宣科讲解,学生会如坠云雾,不知老师所云。生活化教学法是根据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让教学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知识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知识,在知识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尽量选取与学生身边生活有关的例子,贴近学生生活或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较好地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模拟实作
《基础会计》实作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作能力,这就必须进行模拟练习,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可根据这门课的特点,把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实验教学,二是综合实训。如在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时,要在讲解完基础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到模拟实验室进行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爬滚打,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亲自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要把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疑问一个一个的去吃透和掌握。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理论与实践接轨,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中职生入学时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没有社会经验,作为会计专业学生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基础会计》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对老师而言,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是上好这门课的首要任务。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这个专业和这门学科,在第一堂课时介绍《基础会计》的重要性和在会计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会计,会计是做什么的,同时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教学计划,知道三年所开设的课程,明确在校期间的奋斗目标;其次,要树立学生的信心,打消他们学习的疑虑,可以介绍以往毕业学生的成长典型,以及他们学习会计学科的经历,为他们提供借鉴和参考;再次,可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财会部门进行参观,让他们了解会计机构的设置,观摩相关会计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最后,带学生到会计模拟实验室,观看高年级做账的过程,拿出做账样本,告诉他们只要努力,也可以取得这样的成绩,进而提高他们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基础会计是中职学校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学好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它的实践性及操作性极强,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为他们以后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按照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规定, 中职会计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 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中初级会计应用型人才。中职会计教学的学科设置中有三门主干课程:《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其中《基础会计》是在一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有两个特点:一是概念较多、理论抽象, 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会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二是实践性较强, 会计核算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呈现连续性、整体性、多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基础会计》教学一般先让学生熟悉《基础会计》理论知识, 然后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具体账务处理操作。《基础会计》理论知识是相当抽象的, 而各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又非常具体。
再从现实角度来分析, 中职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 生活实践和社会阅历较少, 往往难于全面理解《基础会计》抽象的理论,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 继而无法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 《基础会计》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对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有重要的影响, 对学生学习会计后续课程: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 包括以后的会计证考试、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都有长远的意义。
另一方面, 目前中专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导致课堂教学目标较难实现, 课堂教学过程较难实施:第一, 学习没有目标, 突出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 没有上进心, 得过且过。目前我校学习会计专业的中职生数量虽不少, 但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父母的劝说下勉强报学会计专业的, 其学习会计专业的要求并非本意, 对专业没有兴趣。第二, 文化基础差, 对教材理解不到位。第三, 学习自觉性差。部分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因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不良的学校习惯, 如:厌学、怕读书、不认真听讲、意志薄弱, 自制力差, 不能抗拒内外诱因的干扰等。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 如果教师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仍然按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 一个人唱“独角戏”, 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 理想的课堂效果肯定无法实现。
二、探索“课堂教学效果”的内涵
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情感的塑造之和所达到的三维效果, 即每个学生的知识、品德、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等实际所得的总和。是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而不是简单的对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衡量。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 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 更是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三、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
(一) 上好开学第一课, 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我校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基础会计》, 开篇就是概述, 纯理论叙述的内容较多, 不便于初学者理解。
为此, 我的第一节课先安排了一段节选自电视连续剧《王贵与安娜》中的一个视频片段。故事说到王贵和安娜一家在80年代过着紧凑的日子, 安娜一直认为王贵乱用钱, 并且偷偷拿钱贴补他乡下的父母, 所以坚决要王贵记账, 王贵无奈之下只好答应。这时教师要适时地针对这一段故事向学生提出2个问题, “一、什么是会计? (王贵记账是不是就是会计的工作内容?) 二、安娜为什么要王贵记账? (通过记账能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或者作用?) ”这其实就是教材要阐述的2个最基本的理论:会计的含义及基本职能。学生在电视剧营造出的轻松搞笑的气氛中轻松地接受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清华大学会计系夏冬林教授在2004年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上发言指出, “会计教学, 课堂上应多讲故事。”受他的启发, 教师适当地运用抛砖引玉的策略, 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 扩大“中产阶层”比例———“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其实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个班级都不乏学习主动、成绩优异的学生, 他们就好比“高收入者”, 可是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少得可怜, 靠少数人不可能改变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的。班级中代表大多数的是那些“中产阶层”的学生, 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自制力差, 不能抗拒内外诱因的干扰。他们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课堂学习气氛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要扩大“中产阶层”比例, 必须争取这部分学生, 对他们要“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1. 尊重、关注、接纳、理解、亲近学生, 重树信心。
先从心理上亲近他们, 所谓“亲其师而行其道”。开学之前我先对所教班级学生基本状况做基本的了解, 并且要求自己在开学一周之内必须能够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 无论他初中阶段成绩好坏, 我都一视同仁。只有真诚地尊重、关注、接纳、理解才能营造人性化的课堂心理氛围, 使他们从边缘化的角色回归到正常的课堂环境里。满足了学生归属感, 才能鼓励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激发学习会计的兴趣。
2. 采用滚动作业形式, 实施课堂长效监督。
这部分学生不爱动脑筋, 练习时又没人监督, 于是抄作业就成了习惯。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通过实训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是练习的效果又因为上述原因而大打折扣, 怎么打破这个悖论呢?我是这样做的———采用滚动作业的形式, 新课完成后及时在当堂完成课堂练习, 课堂上每人都会很自觉地独立完成, 课后尽量不再布置书面作业, 但在下节课的新课之前, 我会随机喊一部分人上黑板, 然后调动我的大脑题库, 随口出一个相关或类似练习的业务题让学生当场做会计分录, 做对了, 大力表扬, 做错了, 下次课再来, 循环往复, 持之以恒, 形成一个长效的监督反馈机制,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 教会他们看书, 培养自学的能力。
一个人自学能力的高低往往和他看书的质量息息相关, 而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校里那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而我们的大多数学生读书时都是“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针对这种情况, 每次让学生看书时, 我都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 譬如在概念里找关键词, 或者分析一段话里揭示了几层含义, 并要求他们在书上做批注, 等等。问题越具体, 学生通过看书回答得越准确, 看书之前要带着问题去看, 看书的过程中要不停地问问为什么。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就养成了一种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摘要:中职会计教学的学科设置中有三门主干课程:《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其中《基础会计》是在一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对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有重要的影响, 对学生学习会计后续课程, 包括以后的会计证考试、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都有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开学第一课,滚动作业形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刘锋主编.《会计导论》 (第二版)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年版.
[2]熊振华编著.《会计心理学》.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年版.
[3]易莉.浅谈会计教学方法改革[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文化, 2010 (12) .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自主性。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教师提出来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这正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探究,自行获得答案,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指导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由“学会”变为“会学”。
2.差异性。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时,要注重提供给不同学生都可以发挥的空间和层次,组织合作小组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组合,使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自学置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鼓励学生敢于动手、敢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
3.实践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二、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基础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入门较难。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较难理解与掌握。学得往往是会计理论的知识,很难理解和体会到会计原理的精髓。根据笔者将探究式教学方式运用在基础会计学科教学的体验,认为运用探究式学习有如下几点意义:
1.探究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探究式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师可利用一些教学素材,通过精心加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导入新课唤起学生探究的动机与欲望。在基础会计的会计分录教学中,有很多的经济业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景来教学。当然,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的难点重点内容有关联性、指向性,难易要适中,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能给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答案,而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以便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与新课教学奠定基础,通过教师设置疑景,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2.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探究式教学既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能注意个别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暴露出来的认识不一的问题,便于教师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努力使他们达到各自最佳发展水平。比如:在坏账的计算过程中,有多种方法,有些学生擅长计算公式,有些学生擅长通过账户结构解析。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方法,只要方法正确,不用拘泥于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扬长避短。
3.探究式教学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本身来源于实践,探究式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与时俱进,引导学生从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中去提高对理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应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探究、解决现实问题。基础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技术性的学科,要使学生真正学好这门学科,就要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了解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和会计核算的处理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正是探究式教学的又一大特点,也是我们将基础会计、会计实务、会计技能相结合的目的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基础会计课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明白会计的应用领域,和自己将来如果做会计这一行时能做什么,以及学习会计对自己专业、对自己将来的帮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带给学生,它也必将成为学生进行探究获得发展的乐园。
参考文献:
[1]黄丽华.论探究式会计课堂氛围的建立[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0(4).
[2]朱庆辉.试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与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区别[J].江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林海鹰.《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职业教育探究,2009(8).
一、提高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基础课教师对教学的关注点应该由以往的理论、课本主导转为更加关注教学的实效性。但部分教师由于教育理论缺失和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认识不深,把握不准,教学目标形似神非,缺乏必要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对于中职基础会计这门学科来说,传统基础会计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中职基础会计教师偏重于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指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导致实践操作的薄弱。在传统的基础会计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书本知识,知道如何编制分录、如何编制报表,但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去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都是照本宣科,灌输理论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可能对该门课没有一个宏观和微观上的了解,甚至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会计学习后,竟不能系统地回答“什么是会计”,“会计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反思:传统教学究竟教会了学生什么?提高教学实效性已成为当今中职学校基础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其衡量标准是教学的效益,这种效益体现在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实效性和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立足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关注教学实效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和必由之路。
二、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对策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对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创设轻松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教师要和蔼可亲。每堂课都能从愉快的氛围中开始,这在中职学校,尤其是在较为枯燥的基础会计课上尤为重要。有这样一个传导现象:当教师走进课堂,露出灿烂的笑容,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时,转过身来看到的也是学生阳光的笑脸———教师此时心情好极了,学生们心理受到暗示。这样,一堂课就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开始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就会发生作用,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就更容易了。二是教师注意课堂语言,要多运用诙谐幽默、生活化的语言或例子。因为幽默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助燃剂,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令学生轻松愉快,消除紧张,淡化焦虑。如在讲固定资产概念时,其中一句是“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的物质,讲解时可举例:汽车开着、开着会不会变成飞机?楼房住着、住着会不会变成球场……”。学生会在开怀大笑中理解这一概念。其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往往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有时甚至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因此,对学困生来说,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其调整学习和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几道简单的习题,树立他们的信心;上课时教师针对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进行提问,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告诫他们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天资不聪明,应从学习态度、方法、意志力等方面去寻因。教师平时多用激励和肯定的语言,让学生感觉自己被欣赏。
(二)发挥学生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易教易学”的原则,以教材为纲,以人为本,精心备课,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讲解内容。研读讲解内容前,应先看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内容概述,理解每一节的基本要点,掌握每一节的梗概,弄清每一节的重点、难点。对于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反复点拨阅读,使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完成复习题、自测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如笔者在讲授“资产负债表”时,就是运用“三步法”进行教学的。首先,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来源于经济生活,又服务于经济生活,要用掌握的会计理论知识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学习“资产负债表”时,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根据某公司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我们把明细账的数据录入总账中,然后分别采用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和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登记总账,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数据反映出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入本节课的思考状态,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展。其次,鼓励质疑。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问题,还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楚、或表现出不耐烦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所以,即使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时,教师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最后,实践体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实践资源”。学生毕竟是个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体验等。比如学“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和内容”时,我们应提供给学生账户式和报告式资产负债表,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特点等。
(三)善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虽然新教材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语言精炼,图文并茂,版式明晰,举例简单明了,但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如采用单一注入式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课堂显得沉闷。因此,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观看会计相关内容视频、PPT演示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与理解基础会计知识的内容,以便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首先,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媒体不仅具有听觉效应,还具有视觉效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它不仅具有直观、生动、形象,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而且可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充分感知,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感受,从而启发学生联想、思索、判断、创造,最后得出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第一,在导入新课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渲染气氛,设置情景,衬托主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新内容;讲授某些概念或职能、要素、方法、原始凭证种类、记账凭证内容、账页格式、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环节等问题时由于问题繁多抽象,教师难讲清,学生难理解,而此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讲、易懂、易记。第二,可以在讲教材难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不易突破,此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有助于教学。第三,在讲某些问题的比较说明时可运用多媒体。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增强直观性,这样印象鲜明,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另外,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等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实际演练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地加以演示。通过演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好习惯。其次,利用多媒体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整体内容分解化,特别是掌握宏观和微观知识体系和知识点时,通过文字与图示相结合的方式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巧妙直观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掌握、拓展所学知识。例如,在讲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模块八———会计核算程序任务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观看FLASH短片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操作,还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示辅助教学。归纳总结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步骤如下:
(1)根据原始凭证来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等。
(3)逐笔序时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根据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
(4)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5)逐笔登记总分类账(根据记账凭证)。
(6)期末,按照对账的要求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余额合计数,分别与总分类账中有关科目的余额核对相符。
(7)期末,根据核对无误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另外,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拓展学习。网络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集光、影、信息处理、传递、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为教与学开拓了更广阔的时空。因此,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到网络“海洋”中去遨游,如解疑释难、观读案例、查找资料、交流学习方法体会等,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突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思维能力的提高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其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就很难提高。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把学习的过程变为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单纯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提供充足、典型、完整的直观感性的资料,让学生在尝试操作、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如教材中给出了会计主体含义,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笔者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大胆猜想,尝试着论证为什么先提出会计主体这个基本假设。企业如何被确定为会计主体?确立会计主体的意义?通过几个问题的分析、归纳、猜想、论证,会计主体这个看似简单而理解又有些困难的问题,就可以被学生解决了。其次,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赋予了学生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从而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如在讲授“账户分类与结构”时,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结论是“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账户同属资产类账户,因此学生提出质疑:资产类账户结构借增贷减,而累计折旧既然属于资产类账户,那么,第一,它为什么贷增借减?第二,它的结构显然与负债类账户结构相同,为什么不把它列为负债类账户?笔者并没有简单地为学生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第一,负债含义是什么?第二,资产类账户结构是如何表达的?第三,累计折旧账户按用途结构划分又可称为什么账户?学生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综合等一系列自主探究过程得出结论:累计折旧是具有资产类和调整账户双重身份的账户,它是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它与被调整账户“固定资产”的记账方向正好相反,所以从资产账户结构与负债含义来分析,累计折旧是属于资产类账户是毫无疑问的。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再次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这样就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索而获得发展。另外,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受到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比较容易发现他人行为上的一些问题,而缺乏对自己行为正确的自我判断。因此,在教学上注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式学习方式,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的思维碰撞、组织交流能很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在教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公式时,学生对此公式又称“会计恒等式”提出质疑,原因是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各种各样的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基本要素在数量上发生增减变化后,它会不会打破这个平衡关系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讨论氛围非常热烈。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列举了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的经济业务,双方以等额增加,仍然保持了平衡关系;有的列举了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的经济业务,双方以等额减少,平衡关系仍然保持;还有的列举了资产之间有增有减,权益之间有增有减的经济业务,总额不变,显而易见平衡关系仍然成立。学生间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而理论比较抽象的特点,对于初学者,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从未参加过会计工作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在理解了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后,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会计知识,让学生直接参加各种会计模拟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会计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是在学校模拟会计工作,也可以直接到社会上见习会计工作。如笔者在讲授“资产负债表”时,就运用了“实际模拟法”进行教学。根据公司提供的一套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在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制作资产负债表。通过学习操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使学生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从理性认识又回到了感性认识,提高了他们对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在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笔者又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技能培训课程的学习,通过“基础会计学模拟实验”,对凭证、账簿、报表等账务处理程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所以,笔者认为在学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指导学生通过做模拟实验,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登记,编制报表的具体操作方法,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既能通过实践去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又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反复的学习与实践,更有助于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深入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对会计这一职业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通过学生间相互点评,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收获的喜悦,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勇气。
三、结语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浅见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朱恩
众所周知,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个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是因为它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这不仅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素质教育的要求。但现行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诸如教材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或僵化、评价方式不科学等弊端,极大地妨碍了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笔者拟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谈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教学方式方面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中职生而言,我认为应充分考虑教材和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首先,要选用适合中职生的计算机教材。我们知道,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由于无合适的教材,使得不少中职学校无奈选用专科院校的教材,但由于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差别,使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太强,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一定应考虑选择由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内容新、适用性
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也应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实用的计算机校本教材。如我校几位教师合作编写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教材》,就中职生今后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了重点介绍和着重讲解,淡化了理论,突出了实践技能的练习,很适合中职生的水平。
其次,要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一定详细介绍,认真讲解。例如,常见的文字、表格处理软件、操作系统中的中文系统、演示文稿的使用等,是很重要的内容,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对工作和生活中不常用的一些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一定要摈弃“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单
一、僵化,不直观的授课方法,应采用“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因为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当堂进行操作练习,在师生的互动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就
会使得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评价方式方面的改革。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得我们要去寻找一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既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我认为应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种是:将评价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三个部分。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态度,以课堂出勤率、课堂纪律和平时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30%,实验成绩考试占70%。另一种是:通过组织竞赛来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校每年定期举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制、幻灯片制作等。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并积极应用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中去,从而促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此外,还可以有计划地辅导并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竞赛性或考级性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拿到获奖证书和等级证书后还增加了今后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
一、完善复式记账章节的内容
完善复式记账章节的内容,将借贷记账法讲解得透彻、深入。借贷记账法是近年来被我国企事业单位广泛运用的记录经济业务的方法,对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在本教材中却只作为小贴士的内容简单一笔代过,既不讲清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也不说明借贷记账法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资产类账户和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很容易混淆搞错,导致学生在运用借贷记账法时,经常会出现会计科目用对而借贷方向相反的情况。因此,对于借贷记账法应专门用两小节内容来介绍,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第一小节
(1)借贷记账法的意义。介绍借贷记账法的概念,理论依据、优点。
(2)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介绍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结构和格式。在这部分内容中应重点说明资产类账户以借方登记资产账户的增加,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资产的结存额。权益类账户以贷方登记权益的增加,借方登记权益的减少,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权益的实际数额。
(3)借贷记账法的主要特点。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四个主要特点:①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②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③借贷记账法可以设置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④账户试算平衡以“借方金额等于贷方金额”为试算平衡公式。
2.第二小节
(1)会计分录的意义及账户对应关系。介绍会计分录的概念和分类以及账户对应关系的概念。
(2)会计分录的编制及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主要介绍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每笔分录均应先借后贷(上借下贷),上下行分录的“借”字应对齐;“贷”字应较“借”字缩进两格,上下笔分录的“贷”字也应对齐。(职教论文 )②账户名称应书写齐全,如不能将“银行存款”写成“银存”等。③借方金额、贷方金额分别记在两栏中,上下笔分录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应错开,并且借贷双方的金额要相等。④每笔分录要写摘要,简要说明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把这些内容补充进入课本后,学生在学习借贷记账法这一重要内容时,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在后面练习编制会计分录时也不会将会计科目的方向搞反。
二、删减部分不合时宜的内容
在课本第四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算》第六节利润分配中,例4-30,企业按规定支付本厂职工子弟学校经费3000元。在到之间,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厂办学校都已经与企业分离,移交企业所在地的教委管理。移交后,企业不再向这些学校支付任何费用。因此,这样的过时内容已不再适宜出现在案例中进行讲解,应该将此类例子删除。
三、增加对专业术语的解释
第四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核算是本书的难点内容,在这章中有一些专业术语出现,而课本上并没有进行详细清楚的解释,就直接举例说明了,学生根本不理解,接下来的例子自然也听不懂。如第四章第五节销售业务的核算例4-23月末结转销售成本,什么是结转,在课本中并没有提到,就直接在例子中进行核算。应在课本中专门介绍结转的概念和目的。结转是指期末结账时将某一账户的余额或差额转到另一账户,这里涉及两个账户,前者是转出账户,后者是转入账户,一般而言,转出账户将没有余额。结转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具体业务,通常是把一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转到该科目或另一科目的做法。结转的目的有四个:一是为了结出本科目的余额,二是为了计算本报告期的成本,三是为了计算当期损益和利润的实现情况,四是为了保持会计工作的连续性。教材增加这部分解释内容,就能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结转的概念。否则,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这个概念都觉得抽象,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四、更正错误的部分
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三节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这部分的内容中,《基础会计》P79图5-8转账凭证的填制,凭证名称应为“转账凭证”,而课本误写为“付款凭证”,应该予以更正。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三节对账和结账P93对账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2)应为“账账核对”,而课本误写为“账证核对”,应该予以更正。
五、调整总分类账簿的格式设置
总分类账簿的格式一般为三栏式,三栏式总分类账又分为有对应科目专栏的三栏式和没有对应科目的三栏式两种。教材第六章第2节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表6-1是以有对应科目的三栏式为例进行讲解的,学生们在学习到这一格式的总分类账时,很容易误以为对应科目旁边的栏目“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登记的是对应科目的金额,原总分类账的格式见表1。
应采用没有对应科目的三栏式总分类账,格式见表2。没有对应科目的三栏式格式,学生在学习总分类账的填制时,就不会把借方金额误认为是对应科目的金额,而造成填写的错误。
总之,在基础会计的教材改革中,我们要注意不断完善和充实教材的内容,选取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不仅贴近生活,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中,有一部分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学困生,理解和认知能力有时可能比较差。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课程内容有些很难理解,如果引导不好,学生会出现厌学的现象。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提高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积极性及如何上好《基础会计》课,是会计专业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上好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础会计》课。
一、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提升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有的中职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较差,从初中完全的文化课程学习中,直接过渡到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学习上来,还需要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基础会计》课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科专业课程,学生学习具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提升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第一,在上第一节课时让学生先了解高素质、高能力的会计人才是我国国民经济与企业管理的中坚力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及其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必要性。详细介绍《基础会计》课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的地位和在会计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了解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强调学好《基础会计》课程对进一步学好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和能够在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且能胜任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二,要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改变他们在初中时学习差,到中职学校学习一样学不好的思维定式,打消他们学习上的顾虑。最后,带学生参观本校的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模拟室,让他们了解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情况,观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财务报告等相关会计资料内容,观看高年级学生做账的过程,鼓励他们只要刻苦努力学习,就能学好专业知识并且一定能够胜任会计岗位工作, 提高学生们对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二、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当今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信息时代,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有的会计专业课教师还是采用大量说教、照本宣科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有的学生上课尽管认真听课,但一节课下来还是听得迷迷糊糊,上节课听不明白,下节课就很难跟上,学生会因此导致厌学,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图像、声音、音效资料、视频片段等手段,呈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听和看的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教学内容更加突出,教学效果更加有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如在讲述账簿内容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根本不知道账簿是什么。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就可以将不同账簿的账页制成多媒体课件,再现会计记账工作实际操作全过程,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图像化。这样,学生经过视听冲击,对教学内容更容易接受,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可以把各章节的知识要点、难点、知识能力训练、单元测验等内容制成课件,发布在校园网的学习园地栏目内,便于学生随时学习参考查看,便于满足学生课外自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三、结合教材,改变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始终围绕教材,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形式,采取填鸭式大量说教方式授课,学生听得是云里雾里,让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所以,讲课时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如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案例为题材,指导学生思考分析,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应该重点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基础会计》“会计等式关系”教学中,可运用这样案例分析教学:假如要创办一家公司, 先要解决那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首先公司要有资金。资金的来源有哪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知道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形成所有者权益;二是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形成企业的负债。启发学生思考:公司筹集资金到位后该如何运用呢?学生讨论概括:公司要用筹集的资金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教师概括总结:公司用这些资金建造厂房、购买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这便是一个公司资金运用的过程,最后形成了公司的资产。从而得到以下结论: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通过以上实际案例的讨论分析,学生对“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易如反掌了。
如分组模拟业务教学法,是按企业业务流程和会计岗位设置, 将学生分成采购组、库房组、结算组、财务组、生产组、销售组等若干业务组,通过形式多样的模拟真实业务活动,将企业“购—产—销”业务过程全部再现,将企业的业务过程演示出来,引导学生掌握不同阶段的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样, 既突出了会计业务的可操作性,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训练
《基础会计》要学以致用,要重视实践教学,要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必须进行会计业务的模拟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基础会计》教学,不仅只向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围绕岗位需要,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根据《基础会计》的学习特点,要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教学, 要充分发挥实操教学和综合训练教学的作用。
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要一同进行,讲和练融合在一起,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财务报告的编制,在讲完基本理论后,准备不同式样的凭证、账簿及财务报表等样本,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亲自练习完成。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综合训练目标就是学生在学完所有课程后,将全部会计事项的处理工作综合在一起完成。一个会计主体经济业务发生后,其会计处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取得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分录、科目汇总、登记账簿、成本计算、对结账、编制会计财务报告等各环节。教师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要求每一名学生要对所涉及会计工作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实操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全面融会贯通。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104-02
近年来,随着普教的扩招、社会对中职学校教育认识的不足,中职学校入学生源质量严重下降,给会计专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怎样才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技能,并为以后学好会计专业课打好基础呢?笔者为此作了一些研究与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新路。
一、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中职会计教学,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是为社会经济输送一线的工作者。因此,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是中职会计教学的主要目标。而传统的基础会计主要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对模拟实验环节重视不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对基础会计学习普遍感觉吃力甚至对这门课的学习失去兴趣,这种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后也很难胜任会计工作。
(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积极性
中职学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于高等院校学生来说相当薄弱;再加上近年来生源萎缩,入学“门槛”降低或取消,使得学生素质更是普遍下降。而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开学第一学期即开设基础会计课程,这对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财经知识近乎空白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基础会计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抽象、深奥难以理解,很容易消磨他们对会计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辛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还是以黑板书写,许多专业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会计从业经验,但他们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差,所以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法,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也常是教案的简单呈现。教师只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堂上的时间绝大多数由教师支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讲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时,枯燥无味,学生难以理解;讲解会计核算时,由于内容多,使得教师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板书上,影响了讲课效果。
二、改进基础会计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概念及专业术语很多,又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术语及企业会计制度等,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并能灵活运用。从学生大量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做账务处理时,常常把会计科目用错,主要原因是对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及会计制度规定记得不清。学生遗忘的现象相当普遍、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对学生要求简单、不严格、抓得不扎实是其中原因之一。例如,会计核算的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平衡原理、记账方法,必须掌握得非常牢固、准确、熟练,才能在以后实际运用过程中,透析那些千变万化的经济业务,弄清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做出正确的判断处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牢记概念、制度规定,对原理、方法在弄懂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只要熟悉了核算的基本内容,自然就能够记住账户的名称,只要懂得了资金平衡原理,自然就能够记住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所以,教师平时就要抓实干,把工夫下到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一切活动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教育论中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这就强调了教师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目前有许多职高学校的教师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基础差,又不爱学。那么造成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是什么?当然与现在职高学生的基础差、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有关,同时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高电算会计专业的学生都未曾参加过生产经营活动,既缺乏理性认识,又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就必须善于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也就是用学生最容易理解,最熟悉的方法说明问题,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最贴切的实例来解决问题。如解释流动资产,用人的血液来比喻非常形象,易于让学生接受。有些知识本身比较抽象,但并不深奥,如凭证、账簿、报表。只要把这些会计资料买回来,让学生看一看、动手做一做,学生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接受的、兴奋的状态,对教师讲不到的知识他们也能想得到,这样便能给学生以渔的本领而非授之以鱼。
(三)选择有效的训练形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就为以后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使学生所读的书,所学的知识形成立体、多方位、动态的体系,并能灵活地运用、服务于社会,教师必须选择有效的训练形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单项训练。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运用的一种方法,是直接针对某一具体项目或内容的训练。它用时短,操作简便,也能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讲《会计凭证》一章时,就可以发给学生相关的凭证,对照真实的凭证,先讲凭证的主要内容,然后讲怎样填制凭证,此时教师应该边讲边示范,最后要求学生根据经济业务的类型填制相关的凭证;在讲完《账簿》一章时,也应安排登记账簿的训练。单项训练结合教学适时进行,既有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因此,单项训练是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训练形式。
2.综合训练。它是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操作能力的训练。在进行此项训练之前,必须要求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单项操作技能。如学生必须能够分析简单的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和会计报表等单项训练技能。此项训练可以安排在学习《会计核算程序》一章时进行,结合某企业一个月的简单经济业务,按照书上所讲的核算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手工操作。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会计知识,对会计的核算方法掌握不是很深,所以,教师只要求学生懂得基本的核算程序,知道会计具体是干什么的就行了,更深奥、更复杂的操作等到以后学习《会计模拟实习》这门课的时候再进行学习。由于综合训练涉及的项目和内容较多,因此有利于教师全面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中职学校应正视目前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又懂实际操作的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促进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森.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晓丽.《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
[3]牛彦秀.关于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一、财会专业的学生要了解网络营销活动对会计基本理论所产生的主要作用会计理论是对现实世界中会计现象的逻辑推论、概括和解释。会计基本理论就是最初级最基本的会计知识,诸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概念。会计假设是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当会计假设与会计面临的客观经济情况相符合的情况下,会计原则及会计处理方法能得到运用和发展。随着网络营销活动的诞生,造成会计假设的范围限制性暴露无遗,当然,创建在会计假设根基上的会计原则必须作出相应变革。
1.网络营销活动对会计假设所产生的主要作用
网络经济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及时总结新的经济环境给会计假设理论带来的影响,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现代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①对会计主体假设的作用。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把会计处置的数据和供给的消息,严厉地限定在这一特定的范围,在会计实务中它界定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互联网的运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活动十分普遍。网络公司拥有会计主体的两大特点:拥有自己的经营范围和独立控制支配的资本,对其支配的资本和营销行为承担责任。由此观之,网络公司的诞生没有影响会计主体的内涵,只是影响了会计主体形式的变换,加大了会计主体的扩张,在网络时代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较为合理。
②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作用。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因此它所拥有的资本将在正常的营销过程里被消耗或销售,它所负担的债务,也会在同样的过程里被清偿,即该假设解决了财产的估价和费用的分配问题。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并购”变成一种模式,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随时发生,使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再加上网络公司即分即合、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决定了以持续规划为假设的传统会计的主要地位逐渐受到了非持续规划为假设的清算会计的挑衅。如果企业不能持续规划经营时,必须丢掉这一假设,在清算假设下变成破产或重组的会计步骤。
③对会计分期假设的作用。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会计信息应按划分期限收集和处理,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其优点在于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可比性。而网络公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且在交易完成后就解散了,会计分期是否还有必要,值得质疑。因此,应将网络公司的营业期间当做会计期间,当一项贸易完成后即汇报一次会计陈诉。而网络经济条件下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使得及时编制报告成为可能,且在任何时间上信息查询者都能够从网络上获取最新的财务汇报,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终结。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划定上可以变为:当有需求时可以实行不等距会计期间核算。
④对货币计量假设的作用。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划定了会计的计量办法,规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可以利用货币来反映。然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资本运作的加速,资
本决策往往在瞬间确定,增大了会计主体所面对的货币危险,打击了货币稳定假说。另外,简单用货币计量供给的会计信息,渐渐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有些很难用货币计算,如人力资源、企业外部情况、地理处境等,这些都在财务报告以外。因此,应该改变计量办法,增加会计报告的内容,为查询者供给较为完整的会计消息。
会计假设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情况不断改变,会计假设也应该随时修正。在网络经济时代,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于所有企业,对清算会计的运用有所增加;会计分期也可用非等距交易期间代替;货币计量在坚持币值稳定的假设下逐步增加非货币信息。
2.网络营销对会计原则的影响
①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作为确认的基础,又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针对会计确认时间而产生的一项会计原则。它的实践依据是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不是完全一致的,即存在着现金流动和经济活动的分离。由于网络公司的交易迅速,跨地区、跨国家交易很容易实现,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没有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此时,权责发生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网络公司应该采取收付实现制,以现金的收支作为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根基。
②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是工业经济的产物,是由有形资产的特点决定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人们对无形资产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网络交易商品价格的屡次变动,使历史成本消息不能公平地反映其财务情况和经营效果,给消息查询者提供的消息缺乏相关性;再加上网络公司即分即合的非持续经营,使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其现金流量信息,此时应用公允价值来替代历史成本。这样,在网络经济时代,传统的历史成本不再是唯一的计量基础,而应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计量模式,以及将来完全用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
③对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影响。配比原则是指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该会计主体所获得的净损益。鉴于网络公司的特征,确定把会计分期假设扩展为:当查询时可以进行不等距会计期间核算,使得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上的收入和费用配比作出相应的变动,实现更准确的“短距”配比以及“不等距”配比。
二、财会专业的学生要了解网络营销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高度发达的网络经济环境,使会计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进行相应的会计活动,真正实现了财务的在线管理。无论会计人员身在何处,都可随时随地地进行财务管理,利用网络进行实时的信息传递,这大大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有效性,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会计信息生成手段的现代化。在传统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的提供受技术限制且加工时间较长,所产生的会计消息一般是反映企业的历史情况。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电脑强大的运算功能和网络的传输能力,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阻碍,以往需要几个月才能编制的报表,现在瞬间即可完成,而且查询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查看财务会计消息。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将成为21世纪会计数据处理和传递消息的重要方法。
(2)会计主体的多元化。在网络经济时代,出现虚拟的企业,使会计主体的外延扩大,呈现为虚、实空间并存的特点,导致会计主体呈多元化方向发展,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强。网络公司不同于传统公司,与其适应的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也不相同。因此,网络经济时代的特点是:会计报告的全部要素按现行价值计算;显示收付实现制的计量规定,侧重现金流动消息;推行灵活的不等距的报告制度。
(3)会计消息的前瞻性。传统会计提供的基本上是历史信息,使得会计向管理型
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而网络信息技术在会计上的运用,实现了信息的及时收集、传送,实现了及时跟踪功能,可以实时地根据企业的业务进行相应调整,使企业的财务满足每一项业务的变动。同时,会计的网络化为信息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企业间的会计工作实务可以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对于学习先进的会计管理经验、发现自身会计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会计创新途径最终将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并随商业营销活动网络化推进财务会计网络化升级——“网络财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行为是否规范?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可靠?已影响到社会经济秩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新修订的《会计法》,对于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保护会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新与原《会计法》作些分析对比,浅谈如下两点学习体会。
一、新《会计法》强调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的法定代表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法定负责人。新《会计法》第四条指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二十八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而原《会计法》中第四条规定:“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本法,保障会计人员的职权不受侵犯,任何人不得对会计人员打击报复”。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新《会计法》特别强调了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应对单位的全部工作负责 ,理所当然地也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责。而原《会计法》将会计责任主体分别落实在单位负责人、会计和其他人员身上 ,要求人人负责 ,其结果往往无人负责。从实际情况看 ,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等违法行为 ,大多是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指使、强令下进行的 ,会计人员因为担心受到撤换、调岗等打击报复 ,不能拒绝办理违法会计事项 ,因而扰乱了会计工作秩序和正常经济秩序。
二、突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立法宗旨。明确《会计法》的宗旨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会计资料是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会计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会计资料的质量。随着我国经济和资金市场的不断发展,会计行为和会计资料的质量受到广泛关注。对原《会计法》对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规定过于原则 ,对做假帐、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行为约束力度不够 ,新《会计法》增加了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具体规定 ,并强调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这在立法宗旨和修订的其他内容上,都体现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法律要求。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国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相应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同时,通过加强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改善和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单位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把会计基础工作与改善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使会计工作逐步规范,水平稳步提高,也使会计工作在单位经营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对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有关问题有如下意见:
一、会计基础工作要逐步实现规范化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应当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查、整改,健全内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使记帐、算帐、报帐等工作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对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探究】推荐阅读:
中职基础英语教学总结10-06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措施探究10-16
中职体育教学方法探究10-03
对当前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教学反思09-29
对中职体育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的探析10-16
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