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
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一年来维护网站的正常运作,每天根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和实况数据以及农用天气预报,第一时间上传和更新天气数据,让人们及时了解天气情况。每周上传农业气象周报,根据每周天气情况对提供农业产生建议。同时根据社会变化和市场行情,不断更新丰富分析预测、农业科技、农事资讯和河南政情通报等栏目里的内容,结合我市农业生产的相关问题认真细心的从全国各农业网站精选进行发布,力求为我市从事农生产的朋友提供农业信息方面的良好服务和指导。在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栏目里,我们也不断的发布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事件,让农民朋友们不仅了解农事,也清楚国内外发生的时事、要事。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兴农网的首页进行了一些改进。今年7月份制作了新的站标,更新了板头。使网站看起来更加的清新自然,美观大方。9月1日起在兴农网开辟农用天气预报专栏,每天更新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农事活动,更好的为农民朋友们的农业产生提供服务。在11月份,对新闻板块包含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及农业资讯进行的改版,实现了与百度新闻链接,快速更新新闻内容,使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另外在首页还新增加了致富经专栏,筛选各地农业致富的经典案例和成功经验进行发布,为我市农民朋友们奔小康致富开拓思路,提供借鉴。改进思路,由于现在的我们的网站多为静态页面,需要手动逐条改动内容,操作起来比较繁琐,效率低。计划在2011年再做一些大的改动,优化页面外观,并增加一些动态页面,内容上增加一些农业方面的信息,及时更新丰富网页内容,并使操作简单快捷,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
1 气象科技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二者之间的关系
气象科技服务, 是指为人们提供的各类气象信息, 利用各种新技术、科研成果和各种气象产品, 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为人们提供的气象服务。但由于气象科技服务在市场经济下运行。因此, 其本身带有一定的盈利性。所以处理好气象科技服务的公益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是其发展的关键[3]。
公共气象服务, 是指气象部门对群众、各行各业和政府机关等提供气象服务, 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的性质, 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是它主要的手段和方式。
气象科技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尽管这两者一个是盈利性的, 另一个是公益性的, 但是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4]。首先, 气象科技服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公共气象服务体现出来;其次, 气象科技服务可以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者无法分割。
2 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作用
2.1 促进创建公共气象平台和扩大气象信息覆盖的范围
气象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气象服务, 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 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所以, 要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水平, 完善气象科技服务的能力。此外, 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也使气象科技服务能力更加完善, 气象信息的传递方式也由单一的广播播报逐渐演变为广播、电视和网络综合传递的方式, 而且有的手机用户还订购气象短信服务。由此可见, 更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扩大了气象信息的覆盖范围, 越来越多偏远地区能及时了解天气状况。
2.2 有效促进气象服务的深入
在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初期, 主要是面向政府部门和企业来提供服务的, 气象部门掌握的资料少且单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气象服务也开始由过去单一的防雷技术发展到如今的防灾减灾技术, 可以对雾霾、霜冻、雨雪等自然灾害都提出预警。如今的气象科技服务越来越发达, 不仅能准确预测各种天气现象, 还能够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防灾措施。此外, 很多地方电视台也推出了一些消防减灾的节目, 这些都能够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发展造成的影响。
2.3 有利于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准确性
过去的几年间,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各种气象监测设备的完善和更新, 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不仅实现了气象的精准预报, 也实现了气象的长远预报, 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都带来了便利。同时, 可进一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减少天气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3 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 盈利性和公益性之间的冲突
就气象科技服务的性质而言, 它是属于非公益性的, 因为它向社会提供科技服务需要以科技手段为依托,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又是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一个环节, 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如何解决公益性和盈利性这一矛盾, 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3.2 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 尽管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水平在不断发展, 涉及到的地区也更加的广阔, 但是由于我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导致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不平衡。相对东部地区来说, 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较落后, 所以气象服务也稍落后。相对于城市来说, 农村的经济水平较落后, 所以气象服务也相对滞后。
3.3 专业化人才的缺乏
气象科技的发展对气象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 如何准确地进行天气预报, 为社会提供及时的气象服务是他们面临的难题。很多工作者由于受到专业水平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对天气进行预报就是提供公共气象服务, 在认识上存在欠缺, 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
4 加快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水平的措施
4.1 加大对气象科技服务的财政投入
要想解决气象科技服务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矛盾, 国家必须要加大对气象科技事业的投入。在我国, 气象科技行业既是事业单位, 又与一般的事业单位存在差别, 因为它既有公益性又有盈利性, 盈利性又必须以公益性为前提, 如果国家不加大对这一行业的财政投入, 就无法提高从业人员的修养和工作积极性。
4.2 创建统一平台
国家通过建立统一的气象平台能够促进气象科技的发展。首先可节约建设成本, 其次, 可加强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让更多人及时获取气象信息, 更能凸显使气象科技服务的意义。
4.3 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促进气象科技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由于公共气象服务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 所以气象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专业素质。首先, 气象部门可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其次, 可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活动或开展讲座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最后, 各个相关部门和领域要积极进行交流, 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来带动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颖超.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思考[J].北京农业, 2013 (21) :187-187.
[2]魏吉忠, 韩玉清, 申童等.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思考[J].农业与技术, 2013 (12) :207-207.
[3]彭磊, 苏仲铭, 吴欣昱, 等.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思考[J].农业灾害研究, 2014 (9) :53-55.
【关键词】县级气象部门 加快气象科技服务发展
一、引言
由于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壤塘县气象部门筹建以来,传统意义上的气象业务内容单一,服务层面较窄,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很少,所以公众除了对简单的天气预报有所闻知外,对于气象科学的丰富内涵和其重要的社会服务职能知之甚少。
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学文化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气象部门在改革的大潮中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气象监测网络建设、气象科技信息化发展、天气预测预报与业务技能技术水平、防灾减灾与社会综合服务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二、加快县级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几个条件
1.转变观念、狠抓服务
基础气象业务是我们县级气象部门的工作核心,当然必须时刻注重业务质量,必须绝对保障基础气象业务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确保业务监测网络、数据采集传输交换系统、各种气象报表的及时准确。县级气象部门的领导班子必须要注重开拓创新型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要将国家气象局“资源气象、公共气象、安全气象”的最新战略研究成果,真正的实践和应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在积极做好传统气象业务工作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能力,要科学、有序、认真地把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等新一代气象科技服务项目真正的做好做强,并依靠我们的资源技术专长努力研究和开发新的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切实突现我们的科技优势、专业优势和系统优势,以争取国家、政府和企业的更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加快现代化气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增加动力和活力。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县级气象部门要改变过去那种与外界缺乏交流,和社会缺乏沟通的自我封闭状态,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团体组织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要改变以往消极和被动的社会交往状况,要努力展现我们新一代气象人的风采,要努力让全社会来关注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努力通过气象科技服务来体现气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有的县局还是停留在过去那种老化呆板的状态当中,除了机械的完成一些测报业务外,很少主动去开拓和提高气象科技服务能力,严重缺乏创新和发展意识。县级气象部门要学会走出去、请近来,要与时俱进的努力拓展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创新气象科学技术的社会利用层面,真正将我们的资源、技术、人才合理有效的应用到气象科技服务中,才能创造气象现代化建设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培养人才、把握市场
人才和市场是决定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县级气象部门在气象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方面,重视经验水平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发展和提升气象科技服务层面上要着力培养和使用创新型人才。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要积极鼓励开拓创新,要重用敢于尝试钻研、大胆面对困难、具有超前的眼光和发现机遇的能力的人才。
气象科技服务要着眼于经济建设,要敏锐洞察市场潜力,要善于把握社会和行业的需求,要根据国家的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的开展专业和特色气象科技服务,瞅准时机准确切入,才能真正体现服务价值,创造效益。
4.科学管理、形成合力
长期以来,县级气象部门由于业务性质的影响,工作中时常缺乏活力和激情,加上管理中往往缺乏激励机制,很多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工作常常是循规蹈矩,失去了创造力和主动性。所以,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要加强科学管理,要倡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和重视广大职工的才华,并尽量把他们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去,让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才能干出效率、干出成效。
5.自我加压、强化发展
县级气象部门由于缺乏竞争,很多同志的忧患意识和自我加压的主动性不强,有的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默守陈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袖手观望怕担风险怕丢官,缺少优胜劣汰的激烈考验,没有时不我待的紧迫压力,这样以来很容易产生懒惰情绪,失去了勇于改革和创业奋斗的勇气和睿智,一些同志放松了学习,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一些干部十几年在一个领导岗位上产生厌倦思想碌碌无为,甚至渐渐形成官僚主义思想,贪图安乐,不思进取。
所以,要想加快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就要在县级气象部门的人事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思想作风和综合能力的建设与考核,实行竟聘上岗、能上愚下,增压力、添动力,县级气象部门要自我加压、强化发展,真正加快气象科技服务的改革和发展!
三、结论
气象科技服务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公共气象服务、发挥气象服务更大效益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07年以来,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在省局的领导下,在法规处的帮助指导下,落实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省局《山东省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山东省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有关要求,坚持依法发展,规范化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来发展气象科技服务,不断拓展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创新气象科技服务手段。制订的各项管理规定、规范工作流程、任务指标等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总量,保增长,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2007年以来,市气象科技服务狠抓“量”的落实。每年通过下达任务指标,明确各单位任务,并列入综合目标考核,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保持了气象科技服务收入的稳定、高速增长。气象科技服务收入由2007年的2502.4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4173.7万元,增长66.8%。
在气象声讯服务方面,五年来实现了由弱变强,快速增长,使该业务成为传递预警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展示气象部门气象专业水平、精细化服务的主战场。经过几年的努力,声讯规模由240路增加到360路,拨打总量由2006年的877万次增加到了2011年的1685万次(相见下表)。
气象声讯2006-2011年年拨打量(万次)******40020001685***1028878年拨打量***920102011
在气象短信服务上,由于受2008年大环境影响,运营商短信业务基本停滞,给短信发展带来很大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积极想办法,找思路,在发展模式上、业务推广上、服务思路上、服务内容及管理上都想方设法,提出了天气细节服务理念,打破固定模式,抓住用户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关注点开展服务,坚持每年开展短信、12121竞赛和各类宣传活动。在短信业务运行上,推出了针对气温、降水、湿度等多天气要素的服务模式,扩充及加深了气象信息量。2009年新建成了电信短信平台,并对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在短信业务发展上其他做法就是和运营商密切合作,开展气象短信外呼业务,另外采取优惠措施,提高营业厅订制效果,这些措施较好地促进气象短信发展。到2011年气象短信总用户量超过40万,创2007年以来短信用户总量的新高。
在气象影视服务方面,2007年开播了有主持人的气象影视节目,2009年增加了开发区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套数由2007年年初的三套,到现在的五套;气象演播室在2006年建成,并在2010年进行了设备的升级改造,演播室在近五年的气象业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气象影视工作在我省“2009年全省电视气象节目观摩评比活动”节目中,获团体一等奖,并获天气预报类和新闻类两个单项一等奖,同时获制作和主持两个二等奖;2011年全省影视节目竞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和天气预报类、气象为农服务类两个综合一等奖、专业气象服务类综合二等奖、创意预报类节目三等奖以及7个单项奖的好成绩,并于代表山东参加了全国地市级影视业务竞赛。
在专业气象服务上主要继续强化和深化涉海服务,提高预报质量,提升服务效果,2011年达到189.3万元。一是增加涉海部门服务。几年来相继增加了海洋与渔业局、蓬莱海事处等涉海单位,扩大服务面。二是提高服务方式。2011年为救助局、海事局、海洋渔业局、港安装了多媒体预警发布显示屏。根据的实际需求,与厂家共同研发了多媒体预警发布系统,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实现了内容的丰富和专业性,得到了用户的好评。三是提升航线气象服务能力。从2010年开始,相继开展了海上精细化航线业务试验、申报了全省“渤海海峡海上客运航线大风精细化预报服务技术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以提高服务内涵和质量。
在防雷服务方面,近几年我市防雷服务克服了经济危机、市场调控等实际困难,抢抓机遇,寻求突破,取得了较大成绩。截止到2011年底,防雷科技服务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2011年全市达到2800多万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雷击风险评估自2011年开展以来有较大突破,首年就突破百万,提高了全社会对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视程度,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开门红”。
二、抓创新,强管理,促进科技服务规范发展 一是坚持科技服务规范运作。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坚持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体现经济效益。市局紧紧把握服务业发展、财政体制改革政策的导向,深入落实《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办法》、《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订了科技服务合同签订办法、科技服务物资采购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科技服务的运行模式。
二是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效果明显。在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中,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通过举办专题访谈、开辟专版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努力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重点突出气象科普、气象防灾减灾、海上安全生产气象保障,按照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办出特色、打造亮点的要求,主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气象日开放、网站专题宣传、连续四年开展了“323”气象日笑萍气象行等宣传活动。坚持每年在《日报》、《晚报》、《胶东在线》、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时行专题访谈、刊播稿件等宣传工作,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提高社会的认知度。
三是优化外部环境,提供政策保障。积极与建设、安监等外部门沟通,得到其高度认可。2010年通过努力与市住建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建筑工程防雷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市局的防雷审批工作纳入了建设行政审批程序,目前看运行较好,防雷装置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数量有显著增长。解决了数年来防雷装置验收始终未纳入建筑行政审批程序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整个市区的新建建筑物审核验收覆盖面达到100%。每年与安监局、公安局、经贸委下发了《关于做好防雷装置安全性能检测工作的通知》,与市安监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为年检工作开展提供政策性支持。2011年与市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作好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防雷安全检测工作的通知》对全市重点文物进行了防雷安全专项检查。
四是拓展防雷服务领域,寻找发展的新增长极。防雷的服务领域由单一的“一表一线”式检测发展到现在的建筑物跟踪检测、竣工验收、易燃易爆场所的专业行检测、大中型防雷工程服务、雷击风险评估和雷击灾害鉴定等多个方面。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发展防雷科技服务与工程技术服务,推进雷击风险评估服务等新领域拓展,保持了防雷服务较高的增长态势。在大中型工程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工程图纸审核上下功夫,选取潮水国际机场、万华工业园二期、西港区这些客户接受程度较高、建筑特点符合的工程进行重点突破等重点项目,派专人进行跟进协调,成立了以中心负责人为组长的技术攻关小组。抓住一些易燃易爆场所不放松,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与安监局协调相关评估事宜,利用换证机会及时切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抓人才,强培训,为持续发展提供保证。目前,全市从事气象科技服务人员135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52人,初级职称40人。主要分布在专业服务和防雷技术服务上,当前,科技服务人员业务素质还不是很高,是制约科技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几年来我们坚持抓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专家授课;二是以省、市局开展的业务竞赛、考核为契机,自觉的将科技服务学习考核纳入基本业务考核范畴,不仅在编人员学,参加考核,而且扩大到所有科技服务从业人员,包括自聘人员,也包括科技干部管理人员,不仅强化技术规范、相关业务培训学习,而且强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等的学习考核;三是根据工作进展情况组织科技服务经验交流或工作研讨会,完善工作流程,研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四、存在的问题
第一条气象科技服务取得的各项收入,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依法纳税。自觉接受滁州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核算、监管、分析,气象科技服务财务收支纳入财务核算中心管理。
第二条单位不得利用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结转和结余资金)、借款(包括向部门内部、外部单位及个人的借款、银行贷款)投资设立企业;不得以个人集资入股方式设立企业。
第三条单位主要负责人、财务人员、外聘人员等不得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
第四条单位和企业支出范围不得混收混支。事业单位在其事业费中不得开支应由企业承担的支出,企业也不得开支事业单位支出,不得在企业开支参公单位和事业单位人员津贴补贴。
第五条建立合同管理制度。企业组织的各项收入一律要与服务单位签订服务合同(或协议),合同(或协议)价款应当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属于市场行为,物价部门没有核定收费标准的科技服务收入项目,其收费标准由企业与服务对象自行协商并确定,并在签订的科技服务合同中明确列示收费金额。财务部门依据签订的合同(或协议)组织收入,确保与科技服务有关的收益及时、足额进入企业。
第六条实行减免审批制度。政策性减免以县级以上党委、政府以及省物价局、省气象局明确规定的文件为依据,协商性优惠依据省、市有关减免办法,经企业研究或上级批准后减免。
第七条完善防雷检测收入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检测、开票、收费等不得由同一人员担任。防雷检测收入应及时交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收到防雷检测部门交来的款项后,应根据防雷检测收费标准 1
和防雷检测报告注明的检测面积等,计算应收取的检测费,并与实际收到资金、开具发票金额进行核对。实际收到的资金与应收取的检测费不一致的,防雷检测部门应书面说明原因。属于减免检测费的,防雷检测部门应提供减免文件或其它依据;属于被检测方欠缴的,被检测方应出具欠条。检测报告、发票、防雷检测部门的书面说明、减免文件或依据、被检测方出具的欠条等应作为财务部门入账的原始凭证。
第八条 加强防雷工程等其他科技服务收入管理。单位应按照本细则第十九条的原则完善防雷工程、专业服务、影视广告、手机短信和声讯电话、彩球广告等收入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九条 严格收费票据管理。企业使用票据时,当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时,应按照有关规定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或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发票,所有票据应由财务部门统一开具。票据或发票使用完后存根缴回以旧换新。严禁向服务对象出具空白发票。
第十条企业取得的科技服务收入必须及时、足额缴纳到财务部门,严禁“坐收坐支”, 严禁私设“小金库”或“账外账”。
第十一条完善科技服务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有关印章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各类印鉴必须由专人保管并明确责任, 保管和使用人分离, 充分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需要企业向服务对象出具报告和证明的,所使用的印章不得直接由从事科技服务的人员保管。
第十二条企业应严格遵守银行账户使用和管理的有关规定。财务部门统一办理银行账户的设立、变更、注销等手续,并负责所有银行账户的使用和管理,定期开展银行账户年检工作。
第十三条企业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应向气象主管机构支付气象信息资源使用费、资料费、协作费等并列入其成本。支付气象信息资源使用费的具体金额应根据客观量化的依据,由气象科技服务
企业和有关单位协商确定。
第十四条建立和完善审批和报销制度,保证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所取得的票据必须是合法的原始凭证,严禁使用不合法“三联单收据”或各种白条作为原始凭证。
第十五条严格控制科技服务活动中的现金收支。以现金方式收取的气象科技服务收入,应在当天交财务部门,特殊情况下经单位领导书面同意后可适当延长,但最多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科技服务人员的工资和劳务费一律以银行卡形式发放;超过现金支票结算起点的支出一律使用转账支票,严格控制零星现金支出。气象科技服务人员不得因非工作需要借用备用金。
第十六条严禁采取个人直接按收入比例提取劳务费。按照“平时与岗位挂钩、年底与成绩挂钩”的原则,根据科技服务不同项目、不同内容,科学、合理的分别制定奖励和野外补贴政策,奖励及补贴数额不得突破中央六部委下发的有关政策规定。
第十七条 气象科技服务资金除了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可用于人员津贴补贴外,科技服务可利用资金的60%以上应该主要用于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创建、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新项目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服务的科技内涵和服务水平提高等。
第十八条企业账簿统一纳入“安徽省气象部门A++集中财务平台管理系统”及财务平台辅助系统进行管理,充分发挥财务联网的优势,加强对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监督。
第十九条科技服务财务必须定期公开,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群众监督。企业应将科技服务创收和支出的明细项目定期(原则上不少于半年一次)在内部公开。
第二十条建立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资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应及时整理归档,装订成册,并按规定的时间、程序和手续移交市局财务核算中心。
9月8日上午在市气象局采访时,同事这样评价。毕业于广东湛江气象学校的,为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工
作中,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走访,详细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加以分析总结,深入钻研,不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1991年到1994年,主要从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和日常农业气象服务,参与或独立完成了《坝再生稻蓄留试验》、《滇型粳稻“寻杂29”制种与气候条件关系探讨》、《冬玉米种植试验》、《玉米吨粮攻关高产栽培试验》等农业气象专题试验研究课题。
“玉米吨粮攻关高产栽培”试验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项目课题,它网针对本地雷响田较多、而雷响田种植水稻产量低的情况,研究气候影响与玉米产量的关系。为此,到临翔区幕布村实地蹲点观测了半年,从播种期的选定到成熟收获,严格依据气象指导进行,随即跟踪观测田间小气候和玉米生长发育情况,并详细记录。同时挨家挨户走访,了解生产情况,收集数据素材,耐心解答农户提出的问题。通过试验,创造了地区玉米一(来源:好范文 http:///)季单产最高记录,一季单产达到了1184.4公斤,为全区推广“雷响田”、“水改旱”高产栽培、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该课题的试验成果获得了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冬玉米栽培种植试验”,探明了本地冬玉米栽培与气候的关系,摸清了本地冬玉米的适宜播种期、适宜冬播的玉米品种和适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措施等,对本地推广冬玉米栽培、改善农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年起,又走上了新的岗位,即从事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任观测组组长。地面气象测报是最基础的气象工作,一天24小时值班。面对电闪雷鸣和暴风骤雨,在人们往室内躲避的时候,他和同事则必须往室外跑去实地观测,尽可能掌握第一手素材。
1 气象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取得的成效
多年来, 汾阳市气象局紧紧围绕济源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干旱、洪涝、晚霜冻害、干热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等问题, 开展了土壤水分预报、农业干旱综合防御、自动土壤水分监测仪、作物气象、农业气象和农业气候区划等研究, 其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投入业务应用, 明显提高了业务服务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益。开展了农业气候区划, 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汾阳市的多个乡镇, 由于得天独厚的隔离条件, 适宜核桃、小米种植、汾酒和散酒制作以及杏仁的制种, 为扩大群众的收益, 这几个镇将制种业纳入了群众致富的举措。市气象局本着服务群众、当好气象参谋的服务理念, 派专人对制种产地的气候进行了考察和对比观测, 研究表明这些乡镇具有分散、多次的特点, 且多夜雨, 不存在湿渍现象, 后秋气温下降平缓, 十分有利于制种业的发展。科学、有效的气象观测为制种业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可信的气候依据。
2 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措施
2.1 气象服务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的布局
汾阳市是全国“小米之乡”, 是山西“汾州香”优质谷米研发和原产地。近日, 汾阳市气象局与汾阳市农业局合作开展“谷子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并被吕梁市科学技术局立项。
2.2 气象服务指导山区薄皮核桃的大面积种植
汾阳市有着2 000多年栽培汾州核桃的历史, 是我国最大大的的核核桃桃集集散散地地之之一一, , 被被称称为为““中中国国核核桃桃之之乡乡””, , 全全市市有有核核桃桃经济林2.8万hm2, 803万株, 年产核桃达到6 000 t, 是我国核桃种植大市。2009年汾州核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气象局瞄准了这一服务热点, 查阅大量资料, 发现汾阳市核桃展叶期的4月平均气温极少有-4~-2℃的低温出现, 花期也没有低于-2℃的低温纪录, 特别是灌浆初期的6月中旬以及灌浆盛期的7月, 正值汛雨期, 雨量充沛, 满足核桃灌浆需要, 9月日温差增大, 有利核桃干物质的积累, 收获后的薄皮核桃果仁饱满、品质佳, 很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农民通过与其他农作物对比, 发现种植核桃不仅经济效益高, 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 非常乐于接受。汾阳市气象局为了更好为该项特色产业服务, 与汾阳市林业局合作共同开展了该项研究。
2.3 气象部门全力服务烟草行业
气象部门审时度势, 全力服务地方及行业的农业生产, 促进汾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烟草喜光, 对温度的要求是前期低、后期高, 对光照的要求是成熟期充足而不强烈, 对水分的要求是遵循“两多两少”。了解烟草的生长特性后, 汾阳市气象局在西部山区建立气象要素站, 全面掌握山区气候。有利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山区发展烟草种植, 为此市政府要求山区扩大烟叶的种植面积。汾阳市山区土地含钾量高, 因此种植的烤烟具有杂气小、余味净、油分大的优点, 很受烟厂的青睐, 经济效益显著。
3 结语
汾阳市山区面种大, 搞好现代农业发展, 就必须选择好的项目、好的品种, 而且要了解当地的土壤性质、生产水平、市场需求、气候条件等, 农业生产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受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 气象工作就是为发挥本地的气候优势, 利用好当地的气候资源服务现代农业的发展。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扬长避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防灾减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作用[3]。气象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不断拓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领域, 优化产业结构的布局。气象部门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销售、病虫防治等提供针对性强、精细化、无缝隙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信息服务, 大力提升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和气象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水平, 加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4], 加强协作, 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 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益, 为富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总结了汾阳市气象局依靠气象科技改变高寒山区、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等为经济产业保驾护航取得的成效及措施, 并提出社会多元化发展需要更优质的气象服务, 大力提升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和气象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水平, 为富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成效,措施,山西汾阳
参考文献
[1]胡晓黎, 周军元, 陈明彬, 等.让气象科技服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好参谋[J].陕西气象, 2009 (4) :53-54.
[2]吴益平, 管海丽.加强县级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0, 31 (2) :103-104.
[3]王明田, 王闫利.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推进遂宁新农村建设[J].四川气象, 2006, 26 (2) :1-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全球变暖;气象科技
中图分类号:G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171—02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线路思想核心原则,是各个科学领域得以快速发展的首要动力。气象科技事业的进步始终以人类社会的需要需求为动力。简而言之,只有把用于社会需求、为公众利益和创建社会福祉的服务放在气象科技工作的第一要务上来。在这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力下,气象科技工作才能不断地深入发展。
二、举例分析近三十年来气温变化,可看出全球变暖的信号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已组建了大气信息采集和快速传输的综合信息网络。其对大气运动状态、天气气候的变化、统计处理等等更为清晰直观,对分析气象预报更为快捷。但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仍然制约着气候预测准确性的提高。全球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对大西洋西海岸的“卡特米娜”飓风的施虐措手不及;我国2008年春持续两旬的涉及面广,影响行业多的百年罕见的江南冰冻灾害,也是无法提前预见。
全球气候变暖同石化原料的用量加大,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有着直接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民政部对1989—1994年的六年之中,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损失有如下统计:
另外,在1998年6月至9月间的4个月之内,我国的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的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其灾灾害面积3.18亿亩。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投入了自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以后的最多兵力进行抗洪救灾。这次抗洪救灾的行动震惊世界,也显示了中华儿女的极大凝聚力,13亿中国人民和海外炎黄子孙无不为之感动。笔者在湘西北地区从事大气信息的采集综合工作二十余年。深感气象工作,尤其是气象服务这条主旋律的重要性和职业要求的责任感和紧迫性。初步整理主要气象要素的部分资料值,从中也显示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小点面。列表如下:
从气温年平均值的对比上可以看到三十年后年均气温值已经达到上升0.6度的值,可以看出全球变暖的一个明显信号。
三、科学利用地方原始气象数据为气象科技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从湘西北山区的年降水量来看:1981—1990年平均年降水量1 300毫米左右:1999—2008年仍然在1 100毫米~1 300毫米左右的变幅之中。在1999—2008的十年中,年降水总量最多值为1 700毫米左右,出现在2002年; 年降水总量最少值出现在2001年,为960毫米左右。年降水总量与年蒸发总量之比相差不大。故湘西北仍然在亚热带气候的大框架之中。但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中,山体起伏大、地形复杂,极易促进低空大气的抬升,加强形成垂直发展的旺盛对流云。而长江中下游地段受到副热带气旋登陆影响的波及,以及夏秋时段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造成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如1980年7月4日的一次暴雨过程降水总量达189.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4.6%,1999年6月下旬开始出现的四次暴雨,过程总量达420.0毫米,占了全年降水量的1/3。而1981年雨季结束后的6月11日至9月9日近三个月的时间里降水量只有110.0毫米,而其间蒸发量达280.0毫米,造成地表水严重缺失。综合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湘西北地域暴雨干旱多年都有不同的气象自然灾害出现,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
纵观湘西北地区,也有其自然优势:河谷丘陵高山构成山区立体气候,生物种类繁多、矿产资源丰富、生态文化旅游丰富。据报载,自治州属于矿产资源富集带,被列为全国16个重点矿区带之一。基于地区优势,气象科技服务的领域有着开拓与发展的丰富潜力:本草木本植物的食用与药用开发、成矿区矿产资源的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及其衍生的服务业的开发,加之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规划纳入和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的实施,湘西北地区的气象科技服务业将会随之而向更加广度和深度发展。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气象科技工作,使预测预报的参谋作用渗透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紧急预警工作中去
当前已经进入防洪抗旱工作的关键时期,围绕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现阶段气象科技工作。在地方各级政府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中,对短期的气候预测和预报工作,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与服务,已经成为天气预报发展的重点。而这一侧重点恰恰又是目前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最难把握的。这需要气象人有着勇于攀登刻苦专研、不断学习、敢于开拓,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当今各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国家把气象科技工作中的人才资源列为第一资源。基层气象台站科技人员业务素质普遍提高、气象自动观测点的密度增大,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当地气象科技的投入,气象服务对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渐成效。随着国家的实力不断提升,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及航天技术为标记的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我们国家对气候预测的能力,也随着气候预测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专家们站在全局高度,为气候预测业务科技发展提出了战略性的观点,作出最佳业务布局。今后会看到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将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决策中不断提高。其“参谋作用”也将渗透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紧急预警工作中去。这样气象科技就实践参与于科学发展之中,社会最侧重的需要、公众最竭诚的希望得到实现。这也是气象服务工作的核心主题的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强国的希望,靠的事中华儿女在各条战线上守职敬业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去努力奋斗而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李泽椿.现代大气科学前沿与展望[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为切实做好今年春运期间的气象服务工作,我局早准备早落实,制订了周密的气象服务工作计划,组织召开了气象服务动员会,成立了春运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制定了春运气象服务方案。春运期间,我局业务人员坚守岗位,严格遵守值班制度,密切监视天气变化,保障自动气象站正常运行,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二、预报服务情况
1月9日,局长钟起海向分管副市长就春运气象服务准备工作进行了汇报。程市长听完汇报后提出要求,气象局要做好春运气象服务工作,要做到预报信息及时、准确,为我市春运领导小组做好春运决策部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1月9日起,我局正式开展春运预报服务工作,在每天早上8点通过短信向琼海市四套领导班子发布前天24小时天气实况以及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同时将预报内容通过微博、微信群向社会公众发布;
在每天早上9半通过短信向琼海市春运领导小组成员发布未来七天天气预报,同时将预报内容通过微博、微信群向社会公众发布,同时增加琼州海峡趋势预报,部分内容如下:
天气实况及预报:天气实况及预报:11日08时至12日08时,我市以多云有小阵雨天气为主,12日早晨有雾,请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工作,气温18-29℃。预计未来24小时,我市多云,偏南风4级,城区20-27℃,乡镇18-29℃。
三、预报服务反响
一、认真做好气象信息服务
气象信息服务站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保障,我镇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气象信息服务的工作水平和力度。
(一)按时转发每周天气预报,及时查看气象预报,把大风、暴雨、大雪、冰冻、寒流、高温等气象信息及时呈送给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工作人员、各村、社区和各种养殖大户。
(二)积极做好汛期防汛抗灾气象服务,在汛期到来之际,我们及时将天气情况通报到各村、社区及一些养殖大户手中,预防气象灾害的发生。遇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立刻通知乡镇领导及相关人员做好预防工作,减轻受灾程度。在发生灾害性天气时,信息站及时统计损失,把灾情上报给民政、农服中心等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实施救济,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今年7月,我镇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镇信息站及时发出了气象预报,镇党委政府立即启动《桃州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发出红色预警,因应急措施及时得当,在本次灾害发生过程中无一例因灾伤病或因灾死亡事件。
(三)通过公告栏、宣传栏、传单等方式将各种气象信息、农业科技信息、涉农政策等信息及时传达给广大干群,让群众认识到气象减灾的重要性,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二、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建立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是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拓宽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仅仅依靠乡镇一级的少量信息员,想要全面做好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因此我镇今年着力推进村级信息员队伍的建设,要求各村、社区均上报了村(社区)气象信息员,直接负责本村、社区的气象信息预报预警、灾情上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并定期开展培训。
同时通过上下联动,积极与各村、社区青年志愿者和防汛抗旱突击队联合,及时参与到抗灾救灾活动中,并及时上报灾情信息,为我镇民政等部门的灾后救助工作提供了极大地便利。通过村级气象信息员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上报气象灾情信息,提高了气象服务的有效性,更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灾害自救互救的能力。
摘 要 针对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需求,阐述了吉林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改进对策,以促进当地农业稳定发展。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东北腹地长白山脉,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还是全国粳稻核心产区,孕育出“万昌”“舒兰”“大荒地”等一系列中国粳米地理标志和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吉林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降温快、冬季寒冷多雪,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干旱、冰雹、洪涝等灾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发生,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粮食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对吉林市来说尤为重要。
1 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开展
1.1 构建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
2011年,吉林市开始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明确了政府主导、气象牵头、部门联动、贴近三农的建设思路,确立了“六有”,即有形式、有内容、有特点、有创新、有成效和有影响的建设原则,制订“三站一系统”(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和防雹站)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政府部门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举措,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需要,作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从政府工作层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和督导,在政策环境、建设资金匹配、信息服务站办公地点、人员配备、运转和拓展信息发布渠道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全面实施和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1]。
1.2 提高了气象预警预报能力
通过实施气象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加强乡镇区域自动站构建,争取实现区域自动站网的乡镇全覆盖,购置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建立预报预警监控平台实时分析监控系统,不断提升精细化预报水平,并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部门和各县政府应急办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快速制作及发布系统,缩短了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时间[2]。
1.3 建立气象信息发布平台
实施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建立并完善了以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专门设计开发了市、县两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网,适时发布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建立市、县、乡多端互通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实现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率100%,气象信息员达到5 000人左右,在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时期,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利用为农服务QQ群、手机短信、大喇叭、显示屏及气象服务网站等多种方式及时向涉农气象信息员发布预报、预警、农业服务提示等信息。根据需求,针对备耕、春耕春播、秋收、水稻生长、农业病虫害、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等及时制作发布各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积极开展各种农业气象服务,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服务材料,为各级政府决策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有效破解了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
1.4 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
市、县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气象、农业、林业、水利和民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设在当地气象局,与农业、水利、民政、广电、政法、植保及通讯等部门和上级气象科研部门的沟通协作,针对不同层面、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建立了广泛的服务合作机制,在农业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气象观测手段落后
近年来,虽然吉林市加强了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资料的自动采集和传输,但观测项目、观测作物、观测时效等仍难以满足农业防灾减灾需求,获取的基础信息量不足。同时,自动站仪器保障维护体系不健全,存在巡视难、维修难等落后问题,致使观测数据与实际有很大偏差,影响气象为农服务的准确性。
2.2 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方式亟需创新
目前,所开展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方式仍较为传统化,产品内容笼统,不具有针对性,专业性服务产品较少,而且通常还是以书面材料形式传送至政府决策管理部门,然后再由相关部门传达给农村、农民,遇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重要农事活动预报信息,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送达到农民手中。
2.3 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气象应急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对灾情评估和应急防御服务能力,气象部门不能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的全覆盖;同时,不能及时获取准确灾情,只能依靠政府及民政部门提供的灾情数据,导致农业气象灾情服务缺乏时效性。
2.4 农业气象服务队伍素质亟需进一步提高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范围广,任务重,但基层人力资源较少,与气象为农服务建设的任务量不相匹配。基层台站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成为制约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突出问题。
3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改进对策
3.1 继续加强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
在现有区域观测站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和改进区域自动气象站网,以更准确的观测区域气候,分析各地气候变化特点,提高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从而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日益增多的气象服务需求,达到合理利用地方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3.2 转变气象为农服务方式,创新气象为农服务产品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加迫切,应始终坚持以服务为中心,不断改善服务形式,更新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气象服务,努力打造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真正做到气象信息零距离,气象服务润民生。
3.3 推进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制订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组织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暴雨、干旱、冰雹、雷电及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改善技术装备,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处置措施。
3.4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队伍素质
要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尤其离不开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大力抓人才战略,坚持对现有服务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另一方面,计划引进一些学农气的大学毕业生,逐渐壮大农业气象队伍规模。此外,还要努力寻求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多学习、借鉴、引进上级、兄弟单位气象为设施农业服务方面的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曹玲,栾猛.吉林省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概述[J].吉林农业,2015(1).
[2]孙胜阳.富锦气象为农服务路径的思考[J].新农村(黑龙江),2012(10).
我国自从2001年12月加入WTO以来, 公益性气象服务以外的商业性气象服务 (气象科技服务) 已逐步、有序开放, 国外一些商业性气象服务机构已经以各种方式悄然进入中国:美国阿姆斯风险决策公司5年前已经开始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共同开发中国台风评估模式;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 并取得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 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英国气象局也一直在积极与中国气象部门寻求合作, 双方同意把气象导航作为首选项目, 确定由北京全球气象导航公司与英国气象局开展合作;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也已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服务。
我国气象科技服务起步较晚, 如果从1985年开展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工作算起, 迄今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 无论是气象服务产品的数量, 还是服务手段、服务水平较之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差距。日本商业气象服务开始于1954年, 截至1998年1月, 获得日本气象厅颁发的“预报业务许可证”的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已达39家, 美国大约有300家私营天气预报公司 (WSI) , 无不以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为主要特色, 而中国目前尚没有私人气象公司。
经济效益是衡量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很好的指标。在日本仅一家气象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WTN) 的年均气象服务收入就高达300亿日元 (约合3亿多美元) , 而中国的气象服务总收入不过30亿元。但从近年来我国气象服务收入稳步上升的趋势来看, 国人对于气象科技服务还是有很大的需求, 如果按照中国目前气象服务总收入30亿元来计算, 气象投入产出比为1:40, 我国气象科技服务的规模至少应在1200亿元;如果按德尔菲气象定律来计算, 我国气象科技服务的规模将接近3000亿元。由此可见, 中国气象科技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2 建设基于科技服务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意义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科技服务的基础。气象科技服务作为气象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开展不仅解决了原有的公益性服务难以满足社会的特殊要求, 而且开拓了气象服务的新领域, 促进了气象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是坚持气象服务的现代观念, 将现代信息服务和管理思想引入气象科技服务的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技术体系和气象服务管理系统。“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 旨在利用先进的现代通信技术、可靠的专业技术和优良的服务质量, 最大化地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的专业优势, 借鉴成功的业务运营思路, 为用户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基本气象信息和多种专业化、个性化的高附加值的气象信息服务, 使各种服务手段组成一套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各有侧重、快速有效、覆盖各类人群的“自动化”服务机制, 从而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务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 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组织已经进入我国气象服务行业, 并开始与国内气象服务组织展开正面竞争, 他们在带来全新的服务理念、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的同时, 也给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和竞争结果令人难以轻松面对。因此, 建设基于科技服务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 有助于增强我国气象科技服务面对咄咄逼人的国外同行的整体抗衡能力。
3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研究内容
作者认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研究内容主要由资源、技术、手段、用户服务和管理五个部分组成, 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实现全方位气象服务的保障。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资源, 主要包括:气象业务服务建设的成就, 具体指现有的气象信息服务品牌, 如气象信息服务平台、“1 2 1 2 1”、“9 6 1 2 1”声讯服务系统、气象短信服务以及气象人才和气象服务经验等。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技术, 主要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服务技术, 如计算机知识、软件技术、人文知识、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将信息服务技术同气象信息自身规律相结合的特殊技术等。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手段, 主要包括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和技术之上的服务手段, 如: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电话、手机等为媒介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包括人工坐席、“1 2 1 2 1”、“9 6 1 2 1”声讯系统、大容量的外呼系统、大容量的呼入系统、短信系统、彩信系统、W A P系统、W E B系统以及其他服务系统等。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用户服务, 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的用户对象, 解决不同用户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问题, 不断发现、挖掘和引导用户, 使用户更多地关注气象信息、使用气象信息, 不断扩大用户群。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目前我们的管理还存在效率不高问题, 这是因为人员对现代IT技术应用技能参差不齐, 难以一下子统一到电子化的管理上来。而现在的各种系统管理, 已都纳入到基于IT技术的电子化管理, 并把管理工作作为系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目前很多气象信息服务的成本很高,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问题。因此, 促进气象部门内部管理意识的变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气象服务管理层的重要任务。
4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内容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气象预报、信息发布、追踪服务、信息情报收集和灾后评估等五个方面, 要建立以准确的预报为前提, 以信息发布为基础, 以追踪服务、信息情报采集和灾后评估为过程的一个全程的服务 (基本网络结构框图如下) 。
气象预报、信息发布是我们以往非常重视的, 但在“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中, 追踪服务、信息情报收集和灾后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是“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基础单元, 追踪服务、信息情报收集和灾后评估完成了灾情信息的接收、预处理, 接收信息经分类、格式化、标准化后存入各类相应的数据库, 它构成了整个防灾减灾系统的信息支撑层。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将形成具有全方位反馈机制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使气象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和及时收集, 构建以服务为主题符合天气灾害区域性特征的防灾减灾服务网络, 这将有利于对各种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尺度致灾天气的监测、诊断, 有利于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气象信息的可靠性。
5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的特点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 简单地说有如下特点:
第一,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是一种全面的气象服务和服务效果的检验, 能预测用户的潜在需求, 前瞻性地为用户潜在需求提供服务。它不同于传统的认为简单地提供天气预报或观测数据便是气象服务。
第二,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应急系统, 如公安1 1 0、医疗120、火警119等单纯地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服务, 它的服务过程更加着重于与气象业务的实时结合, 它不属于目前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第三,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防灾减灾, 是趋利避害并举, 既要为防灾减灾又要为开发气象资源、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技术, 是一种复合型的现代科学技术, 体现了先进的通讯技术与气象业务的结合;先进的气象科技与不断发展的用户需求的结合;防灾减灾工作中避害与趋利的结合;“气象服务”与“气象业务”的结合;公益气象服务与专业气象服务的结合。
第五,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立的气象灾情报告、用户需求实时服务机制, 充分利用用户的实时气象情报, 结合现代天气预报的业务技术手段, 能有效提高中小尺度系统天气临近预报的准确率。目前有的城市建立了气象灾情收集热线电话和灾情报告志愿者队伍, 不但能够主动、迅速获取准确气象情报或灾害报告, 而且为气象部门的实时保障服务、建立气象灾害的评估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6“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应用前景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 是一项充满现代化科技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该系统依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 可面向其他行业 (如水利、地震、林业等行业) 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 实现服务的共享。因为通过“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提供的不仅是数据和信息服务的共享, 而且能提供更多的应用和方法的共享。“气象防灾减灾系统”, 由于它在服务上具有准确、快捷、高效和个性化的特点, 这种共享关系的建立将使气象行业在为各行各业的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多、更好的服务作用和参谋作用, 从而成为面向政府和全社会的信息中心。
7 结束语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立的气象预报、信息发布、信息情报收集、追踪服务和灾后评估系统, 不仅有利于气象业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弥补业务建设的不足, 还能给气象业务以新的推动。
信息情报的提供, 极大地改善了观测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天气本身、不能完全观测到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现状;有效改善各种衍生灾害如洪水、泥石流等不能通过自动观测来描述的局面;用户情报与先进的探测设备 (如雷达、卫星等) 相结合, 为后续的气象保障提供可靠依据;定性的、定点的和全方位的气象情报, 为我们今后预报分析和天气过程的监控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方法。
有了通过信息服务平台的全方位用户信息的实时反馈, 可以解决现在天气预报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需求有的放矢、预报结果不能准确客观地验证的问题。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立将使灾情报告更及时全面, 灾后评估更准确可靠。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科技服务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意义、研究内容、建设内容以及应用前景, 阐明了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关键词:科技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秦大河.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4.
[2]王君, 李慧芳, 曹淑超.气象经济与气象经济学发展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 (3) .
[3]陈继华, 徐文莉.略论我国商业气象发展方略[J].管理观察.2008, (7) .
[4]许小峰“.气象经济”概念辨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3, 26 (4) :12-14.
[5]鞠运福, 王宝.浅议气象经济的现状及对策[J].山东气象.2004, 24 (3) :41-42.
[6]杨金月, 刘洪利.论我国商业气象服务的发展[J].求是.2004 (11) :220-221.
(一)基本气候概况
今年春运从1月28日开始至3月8日结束,历时40天。春运期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
春运期间累计降水量50.9毫米,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春运后期(2月25日-2月28日,3月1日-4日);春运40天中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有3天,极端最低气温-3.1℃,出现在1月29日。
(二)主要灾害性天气过程
1.降雨天气
春运期间未出现降雪天气,降水天气过程分别是2月1日、5日、14日、25-28日,3月1-2日和4日。
2.大雾
春运期间共出现1次大雾天气过程,出现在3月5日,最小能见度87米,持续时间为6:03-9:27。
3.寒潮
春运期间共出现1次寒潮天气过程,2月28日-3月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市最低气温降幅达8.6℃。
二、监测联防
在整个春运期间,我局始终密切关注周边台站的天气实况,加强与泰州市气象台及周边台站的联系和会商,及时进行预报服务。
三、预警服务
发布大雾橙色预警(3月5日)和寒潮蓝色预警信号(2月28日)各1次。所有预警通过省突平台发布,国突备案,通过传真向市委、市政府、春运办及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发送,通过微信群组向重点单位及时发布,通过电子邮件向电台发送,利用“智慧泰兴”App向公众发布,并通过短信向所有市乡相关领导、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及农村气象信息员发送。在灾害性天气影响结束后,及时解除预警信号。
四、气象服务
1.决策气象服务
春运期间,我局向市委、市政府、春运办、安委办等部门发送预警信号2次,“春运专题服务材料”35份,“一周天气公报”6份,服务短信43条。
2.公众气象服务
春运期间出现的降雨、大雾、寒潮天气过程以及春节节假日期间天气,我局均作出了准确的预报服务,遇到灾害性天气及时制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一、汛期基本情况
2009年汛期总降水量偏少,各月降水如表:
月份 4 5 6 7 8 9 合计
09年R 189.7 117.8 135.5 211.0 37.4
历年平均 202.1 229.3 203.0 102.0 118.4 68.0 922.8
距平-12.4-111.5-67.5 +109.0-81.0
趋
势 偏少 偏少 偏少 偏多 偏少 偏少 偏少
今年汛期天气比较平稳,强降水天气过程不多,4—9月共出现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别是: 6月9-10日较强降水天气过程,7月1—3日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这两次过程我局都作出了准确及时的预报和服务;除做好强降水天气的预报服务工作外,我局还做好“5.1”、端午以及高温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汛期共制作《专题气象服务》10期,发布各类预警信息13次,其中橙色预警信号13次;向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电话和口头汇报不计其数;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肯定和表扬了我局的汛期预报服务工作。
二、抓好汛期服务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了领导,完善了制度,业务规范与制度狠抓了落实与执行;二是切实落实防汛工作会议精神,汛期值班人员24小时昼夜值班,坚守工作岗位,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无阻。三是严格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结合中小尺度站的资料,做好每一次重要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认真分析、准确预报、主动服务。
三、今年汛期气象服务的成效与社会评价
1 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含义
个性化气象服务是气象行业发展的需要。气象服务的个性化发展会给社会及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增强信息收集的能力等。提高个性化气象服务, 推进社会建设的步伐。但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 对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的要求不断加大。气象部门要实现气象服务工作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及个性发展。在加强对台风以及干旱天气的预报能力同时, 要开发专门针对人们出行、健身及医疗等于生活相关的七夕那个服务体系。气象部门要重视气象产品的创新工作, 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改进原来的技术体系, 为社会创造出更好的气象服务产品[2]。
2 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现状
目前, 实现的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主要有智能手机的客户端提供天气信息、电话语音交流和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提供天气情况, 及通过手机的客户端完成语音模式的信息传递等。气象科技服务在业务服务器、语音服务器、运用服务器、气象信息数据库以及平台管理与控制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另外, 目前衡阳市已经建立起广播、电视、报纸、电话、短信和网路等多中通讯渠道进行气象信息的传播。气象服务行业已经涵盖了农业、林业、交通、体育和旅游等多个领域。
3 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趋势
目前, 社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气象服务行业被社会和人们所需要;同时, 社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随之增高。社会对气象服务行业的主要要求有以下几点。第一, 气象服务工作要为人们的出行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 气象服务要关注生态环境, 减慢环境变化的速度。第三, 气象服务行业要参与到社会文明建设当中去, 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贡献。第四, 气象服务要做好农村建设。积极的应对农村的防灾工作以及气候的变化。第五, 气象行业要参与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去, 为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另外, 一些能源、水资源等机构也给气象服务行业提出了要求。
未来, 气象服务行业将会向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采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气象服务手段。加强发布信息的准确性, 不断满足各行业人们的需求。气象服务行业将会结合计算机、卫星通讯以及多媒体等多个现代化技术, 实现气象科技服务的个性化。
4 提高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措施
4.1 调查市场需求情况、
个性化气象服务行业最终会面对市场, 其气象服务的产品必须全面结合人们的需要。因此, 在开展气象服务个性化产品及项目之前, 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了解人们的需要。近年来, 自然环境遭到不懂程度上的破坏, 气候变得越来越恶劣, 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所以, 人们对个性化气象服务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如何降低恶劣天气带来的侵害。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使个性化气象服务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 衡阳市缺乏对个性化气象服务市场的开发,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没有针对市场做出全面的调研, 不能把握市场的动态, 缺乏全面的数据作参考和评估。所以导致气象服务行业与人们之间没有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这对这一问题, 气象服务行业应该要及时的做市场调查。搜集其他行业的关于个性化服务的内容或产品。另外, 增加对个性化气象科技产品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人接受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提高产品及服务的个性化, 使气象行业得到更快的发展。
4.2 加大对个性化气象科技产品的创新力度
个性化气象服务有异于普通的气象服务。普通的气象服务针对的人群比较广泛, 因此, 可以在工作中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但是个性化气象服务的要求比较高。个性化气象服务要针对特定的人群。因此, 要对服务的对象进行加工。若想根据用户需求制定特殊的服务项目, 提高个性化气象服务的水平, 就要加强创新和研发的力度, 制定出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的服务。个性化气象服务要求要紧密的结合不同用户的需求, 加快创新和改革的力度。积极的对气象科技进行研发, 制造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从目前来看, 衡阳市严重缺乏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 现有的大多数产品缺乏创新性。制约了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因此, 从业人员必须重视对气象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的研究工作, 结合市场调查的成果, 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服务产品, 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4.3 培养专业人才
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气象工作从业人员。目前, 从事气象行业的人员, 主要以计算机专业和气象专业为主。然而, 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定义是能够同时掌握农业、商业和工业等多个领域知识和技能。因此, 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养。加强团队建设工作。首先, 气象部门可以建立一个个性化气象服务的教育机构, 专门培养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各项工作技能。其次, 气象部门可以改善准入制度,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气象服务行业的人才参与到个性化气象服务的建设中来。
5 结语
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是社会经济在发展时的需要, 做好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从业人员应当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工作, 结合市场的需求, 创造出个性化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产品要具有针对性, 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展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建设。另外, 要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 加大自主创新和研发的力度, 为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高晓斌, 罗慧.陕西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陕西气象, 2010 (5) .
【气象科技服务中心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秋季气象服务工作总结10-28
气象服务措施05-26
气象创新特色服务12-08
气象局服务承诺制06-28
大石桥市气象局气象为农工作总结11-10
世界水日和世界气象的活动工作简报10-01
芒种气象的谚语06-05
气象局个人总结11-30
2024年度气象工作总结06-22
学会科技服务站总结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