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资管理风险控制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物资管理风险控制(精选8篇)

企业物资管理风险控制 篇1

一、引言

在物资管理方面,煤炭企业长期处于管理较落后的水平,管理观念也比较老旧,因此造成了煤炭企业物资管理粗放化的现状。当前,面对市场困境,煤炭企业要想在行业中生存并更好发展,就必须关注物资管理,基于此,越来越多的煤炭的企业对物资管理的优化控制进行了多种尝试。

二、我国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控制的现实情况梳理

(一)部分煤炭企业缺少完善的物资制度,物资采购计划实施不够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煤炭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缺少相应完善的制度支持,有些煤炭企业虽然编制了相应的制度,但是仅仅是参考其他企业的制度而完成编制的,与当前企业现实情况的结合性较少,一些制度上呈现的事项不适用于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在煤炭企业中普遍存在物资采购计划实施不够的情况,具体来说,一些煤炭企业在采购物资时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大量盲目采购导致的是资金的占用和物资的闲置,对于煤炭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物资管理的数据信息混乱,物资管理信息化管理遭遇困境

当前我国的煤炭企业由于长时间、大量的物资采购,持续地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信息数据,在一段时间内,煤炭企业对物资管理的重视不够,导致物资管理的信息数据混乱,梳理清楚困难很大,有些煤炭企业的物资管理关键信息数据甚至出现丢失的情况,对今后的信息化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要想管理好这些信息必须引进科学的信息话管理方式,而当前的信息化遭遇困难,不同环节例如开拓、掘进,综采所需物资不同,一些物资信息出现不统一情况。

(三)物资管理人员对物资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从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物资管理人员情况看,大部分物资管理人员对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随意性比较大,从意识源头对物资管理工作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同时,整体上煤炭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不高,他们大多数学历水平较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较少,从事物资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数更为稀少,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三、如何进一步优化煤炭企业物资管理的相关要点梳理

(一)搞好物资计划,以物资制度为支撑有针对性进行采购

物资制度对于物资管理来说,是最基本的规则支撑,也是实现物资管理优化控制的关键因素。因此,煤炭企业必须建立与生产实际相适应的物资制度,根据物资管理流程严格执行,让物资制度在整个物资管理中发挥应有的左右。同时,另一个关键点落在物资计划上,煤炭企业要定期根据不同部门的需求编制物资计划,在汇总物资需求之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购买,减少物资的浪费,在购买时要极为重视物资的质量,只有物资质量过关,才能尽可能利用物资,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先要建立完善的物资供应商档案,并对这些供应商进行动态的管理,保证企业能够了解供应商供应物资的价格、质量、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供货能力等相关信息,从而选择信誉高、效益好的供货单位,对于那些涉及生产安全的矿用物资和材料设备要从指定的代理商和具有国家规定生产资质的生产厂家购买,以确保采购材料的质量。[1]此外,对于闲置的物资更要盘活搞活,煤炭企业内部应进行闲置物资的梳理汇总,能利用的利用,能处理的处理,尽可能减少闲置物资数量。

(二)汇总梳理物资管理信息数据,加快物资管理信息平台建立

物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信息管理,在物资管理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是物资管理的依据,更是物资管理信息化的载体。因此,煤炭企业要做的,首先就是汇总并梳理物资管理信息数据,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开展下一步管理工作。同时,煤炭企业应加快物资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将物资管理变得更间接、高效。现代物资管理要求以信息化平台为媒介,构建物资供应管理系统,严密把控物资流向的每一个细节,从编制计划、招标比价、合同签订审批到物资配送、到货检验、物资发放以及使用过程的跟踪管理,全部实现透明的网上运作,各部门局域网互联,主管人员、物资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数据详实、准确,每月消耗、结余按照库存类型不同绘制曲线图并及时更新,各月消耗资金一目了然。[2]

(三)引进专业的物资管理人才,抓好已有物资管理人员的培养

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因此要求物资管理人员从物资计划的编制、采购到最终的发放都要了解透彻同时团结协作。一般的物资管理人员仅仅将物资管理工作从“采购”到“发放”的工作做了,缺少高水平人员推动物资管理工作进一步适应当前形势。要改进当前煤炭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煤炭企业积极引进专业的物资管理人才,充分挖掘其专业性,把这部分人安排在关键岗位。另一方面,对于已有的物资管理人员,应抓好其培养工作,增加物资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考核,使这部分人员在已有的基础上提升工作能力。

四、结语

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在物资管理上下了大功夫,相当部分企业做了新的尝试。从当前的现状看,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已有相应发展,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市场形势的需要,因此,煤炭企业需要的是不断的探索,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优化控制物资管理。

参考文献:

企业物资管理风险控制 篇2

关键词:物资采购,风险,控制

近几年,大经济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石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各种风险的概率也随之不断上升,而生产资料的采购是关系到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项目之一,随着物资买方市场的形成与完善,买方与卖方为了追求各自利益,不良竞争现象在经济来往中时有发生,企业就会面临物资采购风险。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认真分析物资采购过程中的风险,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是企业在经营及环境变化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物资采购存在的风险分析

从油田企业物资采购过程来看,物资采购的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大类。

1. 物资采购的外部风险。

(1)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不断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带来的风险。当一个供应商在企业有了强大的市场份额与知名度后,往往成为后来者进攻的标榜,后来者既是为了抢夺市场地位,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企业之间的恶意竞争,难免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产品生产企业为了竞争而忽视产品质量。(2)少数供应商缺乏诚信带来的风险。为了建立稳定的供应商队伍,每个企业都建立了供应商管理办法。作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供应商,一般都经过了层层筛选、资格审查等,而且多数供应商是可信赖的,能够及时、保质、保量地提供企业所需要的生产物资。但是,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保证供应商队伍是完美的。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供应商给物资采购带来了潜在的风险。(3)合同条款存在的一定漏洞带来的风险。有交易就有风险。一个企业的物资采购交易行为主要是由合同来规范的,所以其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合同条款中的种种陷阱,尤其是在对方缺乏履行合同的诚信时,大量无效和内容不规范的合同就会给油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物资采购的内部风险。

(1)部分专业技术部门可能指定供应商或产品品牌带来的风险。根据有关制度规定,物资采购有着严格的管理体制与业务流程,包括采购方式、采购渠道、采购价格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有时由于部门利益与本位主义作祟,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显示在物资采购中的作用,从表面上按照物资采购供应业务的流程进行,但私下却与某些供应商串通,进行暗箱操作,把物资招标当作一种形式对待,认为本部门确定的供应商或者产品品牌必须使用。这种只顾自身利益、不顾企业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供应商诚实守信,可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如果供应商认为已经与某部门私下达成协议从而不顾产品的质量,那将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2)合同部门对合同的审核把关不严带来的风险。物资采购交易的实现是通过合同来履行的,合同的审核对于物资供应的及时率、有效率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物资采购进行全过程监督的主要方式。如果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的审核把关不严,会给供应商在签订供货合同时提供可乘之机,或者供货质量不符合要求,或者供货不及时,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等等。(3)质量检验部门可能会疏于职守带来的风险。物资采购的末端环节就是质量检验,即物资验收。这是生产物资运用到生产前的关键环节。如果物资验收部门抱着采购冲在前,验收打照面,问题一出现,推诿就过关的敷衍思想,就有可能使假冒伪劣产品轻易地流入企业的生产环节,给采购单位或用户造成经济损失,关键产品还可能酿成生产事故。因此,质量检验部门不忠于职守同样存在着风险。(4)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带来的风险。目前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市场运作不规范,企业采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规范行为,物资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监督,或者是制度在一些管理者眼里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仍然我行我素,不把管理制度当回事。如果监管部门缺少对物资管理制度执行力度的检查,对严重违规情况不给予严肃处理,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同样会为企业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5)物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带来的风险。管理者是决定工作成败的主导因素。由于物资采购方面的漏洞相对于其他岗位而言更为隐蔽,从而使一些人铤而走险,置企业的利益于不顾,利用手中的权力,舍近求远,舍低求高,舍好求次;甚至有的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在采购过程中吃回扣,向供应商索要钱物,损公肥私,贪污腐败,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走上经济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不仅害了管理人员自己的前途,更重要的是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风险。

二、物资采购风险的管理及控制措施

物资采购存在的风险既然可以预测到,那么在管理制度健全的情况下,提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可以避免的。

1. 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和业务流程审核体制。

物资采购包括采购前的制订采购计划和采购结束后物资使用等各个环节,但重点是制订采购计划、签订采购合同及质量验收和合同的履行。对计划的监督是要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可信度和准确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求计划提报及时准确,计划的变更按规定审批,不能违规指定或变相指定采购;二是采购计划按规定审批,对于独家代理、专利、专有等特殊产品的采购审批程序必须按规定执行。这些措施执行到位,就能从开始控制住采购风险。

2. 对供应商的管理必须到位。

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也是物资采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任何企业要想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企业的效益,必需加强对网络供应商的管理工作。一是要加强认证管理;二是对网络成员实行动态管理;三是推行“廉洁从业责任书”制度。

3. 采购计划要明确物资质量标准,并与中标的供应商签订质量承诺书和产品质量事故追究责任制。

为了约束供应商,应建立中标单位产品质量承诺制。即投标供应商在通过投标、竞标等程序中标后,中标单位必须与招标单位签订产品质量承诺书,明确供应物资的品名、规格、质量、违约责任等,以保证所供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要制订产品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

4. 采取合理的采购方式,规范采购行为。

任何企业都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可能的情况下少花钱多办事、办成事、办好事。招标投标活动是市场经济发达、商品极大丰富的产物。由于商品的极大丰富,导致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出现为了产品的销售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进而导致了倾销、不规范采购、暗箱操作、行贿受贿等不良现象的产生。世界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为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积极推行招标投标采购。招标采购的优点是节省投资、防腐倡廉效果好、操作简便及提高供应商的竞争能力,更好地为使用单位服务。招标采购已成为物资采购的重要方式,是降低采购成本行之有效的方法,招标采购在物资采购中加以推广应用,对于降本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 物资供应及管理人员要不断苦练内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企业物资管理风险控制 篇3

一、企业物资采购面临的主要风险

物资采购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高风险领域。物资采购风险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

采购计划风险。因市场需求发生变动,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计划编制不适当或不科学,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导致采购中计划风险。

供应商选择风险。供应商选择不当,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甚至营私舞弊。主要存在供应商在质量控制、交货能力、售后服务、合同履行及承担违约责任的能力风险。

价格风险。采购定价机制不科学,采购定价方式选择不当,缺乏对价格的跟踪监控,导致采购价格不合理,对价格预测失误而进行批量采购,造成价格风险。

采购质量风险。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甚至以次充好,而导致企业不能正常生产,直接影响到勘探施工质量与工期,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合同风险。一是合同条款模糊不清,违约责任约束简化,口头协议等等。二是合同行为不正当,不能严格按规定签约。三是合同日常管理混乱。

验收风险。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上鱼目混珠,在品种规格上货不对路,不合规定要求等等。

存量风险。一是采购量不能及时满足生产之需要,生产中断造成损失。二是盲目进货,造成积压,形成存储风险。

二、强化内部控制,有效防范物资采购风险的对策

加强计划管理,控制降本“源头”。计划管理是物资采购工作的源头和基础,采购计划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勘探生产进度、后续库存量和资金占用率。努力提高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率和及时率是从根本上杜绝盲目采购、有效规避采购风险的重要手段。一是按照内控要求建立健全物资采购计划分级审核体系,审查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存在宽打窄用、人情计划等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二是强化物资计划的分类研究和执行过程管理,重点做好消耗数据的分析应用、物资资源的综合平衡、计划执行的跟踪评价,以提高物资计划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强与生产、管理、技术部门的协同配合,做到提前介入,贴近现场,摸准需求,以提高物资需求的预测和把握能力。

进行价格控制,确定采购价格以最优“性价比”采购到符合需求的物资。面对物资价格未来走势难以预测等状况,物资采购管理部门和单位建立健全价格数据库,定期开展市场供求及价格走势商情分析并加以利用。在遵循“安全采购、经济采购、及时采购”的原则下,为有效进行价格控制,一是要健全采购定价机制。采取框架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等多种方式,科学合理地确定采购价格。二是采购部门应当定期研究大宗通用重要物资的成本构成与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确定重要物资品种的采购执行价格或参考价格。三是深化物资价格控制研究,加快物资控制价格数据库的梳理更新速度,及时调整物资采购策略和过程控制方案,实现由被动采购向主动采购转变。

加强供应商管理,实现以“双赢”为目的的战略联盟。物资采购管理部门和单位要按管理范围和职能权限,审查供应商资格,建立供应商档案信息,由审核小组审核供应商是否具备供货能力,确定供应商名单。并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对供应商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进行事前审核和监控。一是建立采购前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严把企业采购“准入关”、发放“通行证”。二是建立采购中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主要对采购资格有效期限内的注册供应商、参加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和正在履行合同的供应商分别进行资格审查,确保物资采购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对供应商的履约情况进行考评,以履约期限、质量、售后服务等内容进行信誉等级分级评定,分A信誉好、B信誉较好、C信誉一般、D信誉较差四个等级。每年评定一次,实行动态管理,以降低采购风险,真正实现以“双赢”为目的的战略联盟。

优化采购模式,抓住市场“良机”。物资采购管理部门以过程控制、降本增效为重点,按照中石化集团公司推行的“集中采购、归口管理、统一储备、统一结算”的物资供应体制原则。对于外部生产项目所需的大宗专用物资(如:地震勘探专用采集链、地震勘探专用电缆、检波器串、防水插头等)集合需求批量,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谈判和集中招标采购,选择目前国内主要生产厂家供货;对低值易耗品按内控及物资管理规定自行采购;对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物资品种,控制采购节奏,及时调整采购价格,加大采购批次,减少采购批量,采取“开口价”、“短周期”等方式适时适价适量采购,规避物资采购风险,实现采购效益最大化。

有效进行管理防范,将物资采购风险降到最低。在有效进行管理防范、不断调整采购策略、规避物资采购风险的同时,还应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进一步把工作做深作细。即:正确认识是规避物资采购风险的前提。管理层要善于从宏观上审视“规避风险、规范管理”工作,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采购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服从服务于此项工作。制度保障是规避物资采购风险的基础。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规范管理采购程序和标准,并定期评价维护。程序合理是规避物资采购风险的重点。有效管理、防范风险的实质是强化物资采购的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严密合理的业务流程是其工作重点。执行有效是规避物资采购风险的关键。对采购业务要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进行转变,加大考核力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度、提升控制能力和履行意识。使物资采购活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采购工作规范运转。

三、结论与建议

物资采购风险伴随着采购业务工作的开展始终存在,因此规避物资采购风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规避其风险的关键是有效控制物资采购各个关键环节,对于风险集中的重点领域更要竭尽全力常抓不懈、有效监控。在调整物资采购策略,完善物资采购制度,健全部门之间相互制衡机制、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和定期检查考核制度等方面,只有把有效进行管理防范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将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提高物资采购效益,确保勘探生产的顺利进行。

论煤矿企业物资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篇4

摘要:如何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是煤矿企业一直以来很关注的问题。由于自身发展的特点,煤矿企业对成本控制具有特殊的需求,煤矿企业管理者应该看清成本控制的发展方向,遵循规律,做好成本的规划和控制,从而保证煤矿企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煤矿企业 物资管理 成本控制

煤矿企业给国家提供了生产生活的能源,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供应部门。煤矿企业物资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经济和经验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缺陷性。根据煤矿企业管理者现实的需求,不断的对成本控制体系进行改革和促进,让成本控制逐渐变得更加科学和合理。煤矿企业物资管理对成本控制的特殊需求和方向

1.1 煤矿企业物资管理对成本控制的特殊需求

煤矿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限制和约束煤矿企业的发展,让它们对成本控制具有更大的需求。

首先是煤矿企业所处的地域位置比较特殊。煤矿企业为了方便煤矿资源的开采,会选择煤矿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而这些地区通常会比较偏僻,就会增加煤炭资源的运输费用。然后是煤矿企业一般会直接从事煤矿的开采和探索,这些工作的进行需要大量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的物资和设备,这样一来就会产生很多的额外费用。

1.2 煤矿企业物资管理对成本控制的特殊发展方向

煤矿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极大需求,要求煤矿企业能够看清成本控制的发展前景,遵循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解决煤矿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

①主观意识化 目前,很多煤矿企业严重缺乏了成本控制意识,没有及时的调节企业内部的成本规划,造成了很多资金的浪费和流失。想要做好成本的控制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性的制定,能够降低不同部门的成本消耗。

②物流快捷化 煤矿企业对物流的依赖性很强,需要依靠它和外界进行资源和设备的交流。资源的堆积现象会造成煤矿企业的成本消耗。并且在储存中的有些物资并非急需资源,却长期的占据库存,影响了其他物资的流动速度,不仅会造成资金的浪费,还会严重影响到煤矿企业的整体运作。

③网络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任何行业都无法避免会走上网络信息化道路。煤矿企业也是一样,想要获得更长久的发展和更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不断引进高科技的设备,进行更加科学的预算规划和设计,构建相应的网络平台,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煤矿物资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煤矿企业应该根据成本规划的发展前景,进行相应的成本规划控制。构建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物流供应链,并创建相应的网络信息化平台,让煤矿成本的控制效果更加明显,有利于煤矿企业的发展。

2.1 构建更加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想要做好成本控制一定要构建严格的预算制度,主动的进行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变成企业固定的生产计划。在构建预算制度的时候应该将的物资管理使用资金和每个部门的职能结合起来,让各个部门进行相互的监督,保证资金的使用具有高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2 建立快捷的物流供应链

煤矿企业依靠物流和外界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方便快捷的物流供应链能够在保证每项资源充分供给的基础上减少不必要的库存,从而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煤矿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一定要将不同的物资进行相应的分类,将急用和不常用的资源进行一定的区分储存。另外,煤矿企业还应该定期的对仓库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资源都进行了充分利用,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并且要对生产设备和机械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让机械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维修费用,保证了煤矿企业的正常运行。这样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起到节约采购成本的作用。

2.3 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化交流平台

煤矿企业的信息极其复杂,具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想要将这些数据和内容进行较好的处理和分析便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

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化交流平台,有利于将物资采购、使用以及维护的人员进行明确的指定,可以将每个部分的工作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信息化的网络平台还应该包括使用记录、分类整理、报表统计等各个方面,有利于管理人员及时的发现在预算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化共享平台还具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优点,即可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随时的监控资金运用过程。一旦发现超出了预算可以直接进行数据分析和责任归属,并就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信息化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保证企业预算的基础上还可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增加企业的凝聚力。结束语

煤矿企业想要获得更科学和长久的发展就需要做好物资的成本控制,建立相应的预算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意识,能够在不影响企业运行的基础上减少成本的支出,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构建相应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企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企业的内在凝聚力,从而赋予煤矿企业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篇5

中文摘要

一.财务风险控制的概述…………………………………………………………………………2

(一)财务风险控制的含义…………………………………………………………………2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及种类………………………………………………………………2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原则………………………………………………2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影响………………………………………………………………………3

(一)产生财务风险的成因…………………………………………………………………3

(二)对企业产生的影响………………………………………………………………………4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4

(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4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5 四.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6

(一)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6(二)防范财务风险的方法…………………………………………………………………6

参考文献……………………………………………………………………………………………8

中文摘要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作用日渐突出,其风险管理水平就显得迫在眉睫。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它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规避、降低风险。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 风险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一.财务风险控制的概述

(一)财务风险控制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受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内外部环境影响。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偏离预期财务收益,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1901年,美国威雷特在他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第一次为风险下了定义。指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他的定义强调了两点。一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二是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及种类

1.财务风险的特征

财务风险是一种可度量的可能性。即它以认知风险为前提,如果对风险无法加以度量,就不能真正认识、驾驭并转移和分散风险,从而也就不能降低和减少风险的损失。

财务风险是与风险报酬(收益)直接相通的,风险程度与风险报酬的大小成正比。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任何收益的取得,都要付出相应的风险代价,风险同收益有替代效应。

2.财务风险的种类

(1).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

(2).筹资风险

企业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求和实际筹资效果的不确定,导致企业行为无法达到预计效果的风险。从筹资方式来说,有债务筹资和股票筹资之分。

(3).现金流风险

现金流风险就是指企业某一时点的存量现金不能够满足企业当时的支出需求,而产生的阻碍企业正常运行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原则

1.收益、风险均衡原则。风险均衡原则要求集团不能只追求收益,要按照风险和收益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趋利避害,争取获得较多的收益。

2.风险适度、限度承担的原则。财务风险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必须正确及时的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并明确最大的风险限度,保证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营。

3.超前预警,有效规避的原则。风险的出现具有预示性,企业集团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4.分级分权管理的原则。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要在集团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以集团现有的管理体制,按照集团的母子公司分级管理和控制。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影响

(一)产生财务风险的成因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目前,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我国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5.资本结构不合理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类型。第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

第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这种情况的出现。

针对财务风险的原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情况,采用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制定严格的控制计划,降低风险。

(二)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扩大销售,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的赢利水平。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应有的经营策略,通过负债经营可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还可以用借贷资金来实现盈利。股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所需的资金一般都来自发行股票和债务两个方面,其中,债务(包括应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商业信用)的利息负担是一定的,如果公司资金总量中债务比重大,或是公司的资金利润率低于利息率,就会使股东的可分配盈利减少,股息下降,使股票投资的财务风险增加。例如,当公司的资金利润率位10%,公司相应贷款的利率或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为8%时,普通股股东所得权益将高于10%;如果公司的资金利润率低于8%,公司须按8%的利率支付贷款或债券利息,普通股股东的收益就将低于资金利润率。实际上,公司融资产生的财务杠杆作用犹如一把双刃剑,当融资产生的利润大于债息率时,给股东带来的是收益增长的效应;反之,就是收益减少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

(一)影响了企业负债经营的效率负债经营是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运用负债机制承担经营风险责任,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追求自身经济效应,争取最大利润。在企业经营中,既要摒弃“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争取最大利润,又必须严格、科学遵循财务原理,把握负债经营的“尺度”,控制好负债结构,强化资源管理与合理调度资金,化风险为利益,最大限度地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制约了企业投资效益的增长投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为对外投资和接 受投资两个部分。在正常的生产经营环境下无论从哪方面进行这一环节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增加企业的资本,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但由于财务风险的存在致使企业投资效益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它的增长,财务风险越大,外界环境产生的影响就会变得越大,那么接受对外投资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甚至无法接受外来投资而减少资本;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紧张,在投资收益大好的形势下而无法对外投资,这样就使自己本身权益减少,因此,财务风险的存在制约了企业投资效益的增长,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风险影响企业不同层次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作用而使财务状况和财务目标产生负面偏离的可能性。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小、资本少、管理水平低、业务单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效率下降、资金周转减速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资金链问题在每个行业和市场领域都存在,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企业发展壮大、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在行业竞争加剧、利润不断走低、原材料上涨、经营风险加大的今天,资金链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生存、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财务风险的存在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

(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企业控制好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降低财务风险有利于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经营环境。以下的几个财务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资金管理者建立有效的长期预警系统。

1、资产获利能力。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获利能力由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第一个公式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第二个公式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2、偿债能力。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有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3、盈利能力。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4、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其中:债务股权比率=平均总负债/(平均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无形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成熟的财务预警体系包括:

1、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2、进行财务风险预警、财务风险评估,3、编制财务风险报告和分析报告。在预警体系中,各区域公司作为监控对象,总公司作为监督和调控中心。总公司财务部门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比较可以了解各区域公司的运营状况和风险情况,从而为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为投融资决策提供依据,控制和避免风险的发生。

操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于指标出现异常波动的,多项指标处于预警区、危机区的分公司要加强检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2、定期组织分公司自查,分析本区域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撰写财务报告,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生产经营状况、参与分公司经营决策。目前分公司的财务分析应注重盈利和经营能力,待条件成熟再考虑偿债能力,分析过程中可以和成本核算的利润分析相结合。

3、将指标与财务人员的绩效挂钩,加强分公司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防风 6

险意识,把好财务关。

4、通过财务指标检验分公司财务数据的正确性,加快报批速度,一定程度上解决发票报销不及时的问题。

四.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1. 构建财务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

2. 改进企业内部的财务运作状况管理

要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及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入手,全面改善企业内部的财务运作状况。例如,销售方面,注重产销衔接,以销定产,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积极开拓新渠道,培育新用户,加速货款回笼;加强业务整合,实施物资招投标管理、销售、采购资源高度集中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抵抗风险的水平。

3.通过资金预算控制控制财务风险

强化资金预算控制是从根本上保证资金运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控制财务风险的客观要求。预算是面向未来的财务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实质是减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内控机制。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领导者、经营者及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并加强管理,才能减少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管理有序有效,保障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防范财务风险的方法

1.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认真分析,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2.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树立风险意识,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

各部门、各人员,特别是企业的决策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在投资决策中,企业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投资原则,统一使用资金,使资金投向配置更合理,既要避免过分分散又要避免过分集中。同时通过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部报酬率等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避免财务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调整资金及资产结构,减少和降低不合理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周转速度。要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应收账款体系,注重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谨慎签订合同,定期分析账龄,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合理制定收款政策,控制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5.合理利用防范风险的技术方法

现代企业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具体包括:(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式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3)转移法。企业在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措施转嫁风险。(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

参考文献

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篇6

摘要:主要介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与未来反战。在美国COSO委员会关于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两个报告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比较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与区别,指出内部控制将扩展为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发展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1.1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观念下,风险管理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

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控制除了关注传统的内审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观念下,风险管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促使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测试控制,而且包括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由于内部控制的自身特点,其参与风险管理拥有一定的优势。内部控制机构和人员熟悉本单位情况,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控制机构和人员是企业内部成员,其利益同企业发展、兴衰密切相关,对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使其不同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高层次的监督部门,其风险评估意见直接报告给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足以引起管理当局的重视。内部控制的独立地位还便于其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政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短期计划的调节,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风险因素增多,内部控制工作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企业治理机构等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同时,内部控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在美国发生的财务造假案导致了安然、世通等跨国大公司的破产,同时也导致了安达信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我国也曾出现“银广厦”、“蓝田股份”、“亿安科技”等坑害中小股民的事件。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在全球引起了各方对民间审计机构诚信问题的探讨,同时也触动了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思索。企业制度的发展演进与风险相关。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是企业组织从业主制或合伙制走向现代股份公司制的关键步骤,它使股东的家产与企业的财产及企业的经济责任相互独立,股东的变换不再影响企业的信用能力,为股权交易扩大了范围并增加了流动性,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并促进了企业融资,造就了今天巨型的股份公司。

1.2风险管理是对内部控制的自然发展

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并创造新的价值。Fama&Jensen(1983)分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职能;Jensen(1993)进一步分析了美国公司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方面失效的表现与原因。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在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条件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制。其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营层操纵报表与欺诈,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遵守法律以维护公司的名誉以及避免招致经济损失等。内部控制的历史起源更早,其要求更为基本,更容易或适合上升到立法层次。企业风险管理则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谈到风险管理的意义时是这样论述的:“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与组织的各层次活动中。它使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发挥创造与保持价值的作用。风险管理能够使风险偏好与战略保持一致,将风险与增长及回报统筹考虑,促进应对风险的决策,减小经营风险与损失,识别与管理企业交叉风险,为多种风险提供整体的对策,捕捉机遇以及使资本的利用合理化。”COCO在解释广义的控制与风险时论述道:“‘领导’包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作出选择。‘风险’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作出选择后遭受不利后果的可能性。风险正是机会的对应物。”显然,这些论述已经认识到企业的存在是为股东或利害相关者(针对非盈利性组织等)创造价值的,而价值创造不仅是被动的资产安全等,还应包括机会的利用。另外,对股东价值的威胁也不仅来自经营者会计舞弊等内部因素,还包括来自市场的风险等。

1.3技术的发展推动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技术及市场条件的新进展,推动了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记录实现了电子控制、实时更新,使传统的查错与防弊的会计控制显得过时。然而,风险往往是由交易或组织创新造成的,这些创新来源于新兴的市场实践,如安然公司将能源交易大量发展成类似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都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若一有不慎,企业就可能遭受来自商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惩罚,表现为企业的品牌价值或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贬损。因此,企业需要一种日常运行的功能与结构来防范风险,包括遵守法律与法规,确保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以及保证经营效率等。因此,从维护与促进价值创造这一根本功能来看,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更主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外在联系

1它们都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但报告类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对外发布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另外,风险管理增加了战略目标,即与企业的远景或使命相关的高层次目标。这意味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战略(包括经营目标)制定过程。2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控制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个方面都是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重合的要素中,内涵也有所扩展,例如,内部控制环境包括诚实正直品格及道德价值观、员工素质与能力、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力与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等七个方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除包括上述七个方面外,还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和风险文化三个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风险管理强调了过去、现在以及关于未来的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处理,规定了信息的深度与及时性等。3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的新观念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借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防止分部门分散考虑与应对风险,如将风险割裂在技术、财务、信息科技、环境、安全、质量、审计等部门,并考虑到风险事件之间的交互影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部门的风险处于风险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内,但总体效果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限度,因为个别风险的影响并不总是相加的,有可能是相乘的;二是个别部门的风险暴露超过其限度,但总体风险水平还没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因为事件的影响有时有抵消的效果。此时,还有进一步承受风险,争取更高回报与成长的空间。按照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点,需要统一考虑风险事件之间以及风险对策之间的交互影响,统筹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3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有一种争论,即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明确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有重合与联系的地方。谁的范围更大,可能要随着时间、技术、市场条件、法律以及监管实践的发展而不同,例如,在内部控制发展的早期,市场上风险管理的工具与技术条件都不充分(如计算机系统、统计学理论、数量模型、对冲工具与保险等),这时内部控制包含(替代)风险管理功能是很自然的。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行业各自的侧重点也可能不相同,例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在规则制定或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范围与管制的强度,范围越大,管制的要求就会越弱。对于其核心问题,如财务报告的准确可靠,最适合以立法的形式来约束,而其他更宽泛的内容则可能更适合于规则及指南。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主导性相对次序也可能不同,例如,从企业的战略风险依次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最后到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对重要性应该各有不同。在战略风险方面,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内部控

制起到配合作用。这一角色逐步逆转,到财务报告层次,应该是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风险管理起到配合作用。

尽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内在的联系,但现实中的或代表目前应用水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还有不少的差距。典型的风险管理关注特定业务中与战略选择或经营决策相关的风险与收益比较,例如,银行业的授信管理或市场(价格)风险管理如汇率、利率风险等。典型的内部控制是指会计控制、审计活动等,一般局限于财务相关部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低水平、小范围,只局限于少数职能部门,并没有渗透或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和整个经营系统,因此,有时看上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还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参考文献

企业物资采购风险及其管理防范 篇7

一、企业采购面临的风险

1、企业物资采购外因型风险

(1) 采购合同欺诈风险。合同诈骗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有时很难与正常的合同纠纷相区别。合同欺诈风险主要包括: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企业订立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接受合同当事人给付的货款、预付款、担保财产后逃之夭夭;签订空头合同, 而供货方本身是“空壳公司”, 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谋利;供应商设置的合同陷阱, 如供应商无故终止合同、更改合同条款、违反合同规定等。

(2) 采购价格风险。由于供应商操纵投标环境, 在投标前相互串通, 有意抬高价格, 使企业采购蒙价格受损失的风险。而当企业认为价格合理的情况下进行批量采购时, 该种物资将可能在不久之后跌价, 从而引发采购风险。

(3) 采购质量风险。一方面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 而导致加工的产品未达到质量标准, 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人身安全、企业声誉等方面的损害。另一方面因采购的原材料质量有问题, 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制造加工与交货期, 降低企业信誉和产品竞争力。

(4) 技术进步风险。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贬值、无形损耗甚至被淘汰, 造成已采购原材料的积压损失;或者由于某种原材料因技术进步而发生变化, 导致原有原材料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而不得不弃之。采购物资由于新项目开发周期缩短, 如计算机新型机不断出现, 更新周期愈来愈短, 刚刚购进了大批计算机设备, 但因信息技术发展快, 所采购的设备已经被淘汰或使用效率低下, 造成技术进步而竞争力下降的局面。

2、企业物资采购内因型风险

(1) 合同风险。一是合同条款模糊不清, 盲目签约;违约责任约束简化, 偏信口头协议、君子协定等;鉴证、公证合同比例过低等等。二是合同行为不正当。卖方为了改变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往往采取一系列不正当手段, 如对采购人员行贿, 套取企业采购标底;给予虚假优惠, 以某些好处为诱饵公开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而有些采购人员则贪求蝇头小利, 牺牲企业利益, 不能严格按规定签约。三是合同日常管理混乱经常出现档案分类模糊不清, 无人管理的现象。

(2) 采购验收风险。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企业所采购物资在进入仓库前未按合同及制度要求, 对采购物资数量、品种、规格、质量、价格、单据等多方面进行审核和验收而引发的风险。如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上鱼目混珠, 以次充好;在品种规格上货不对路, 不符合合同规定要求;在价格上发生变形等。

(3) 采购存量风险。采购量不能及时供应生产之需要, 发生生产中断造成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物资采购过多, 造成积压, 其中多数因技术进步而导致的无形损耗, 使企业大量资金沉淀于库存中, 失去了资金的机会利润, 形成存储损耗风险。物资采购时对市场行情估计不准, 盲目进货, 结果很快价格下跌, 引起价格风险。企业“零库存”策略, 可能因供应商出现干扰因素, 使企业因无货发生生产中断而陷入困境, 或因供应商供货不及时而造成缺货的风险。

(4) 采购责任风险。由于企业经办部门或个人责任心不强或管理水平不高, 造成采购物资不符合生产发展要求而形成的损失, 也有不少风险是由于采购人员假公济私、牟取私利而引起的。

(5) 预付款风险。有时企业为了得到急需的物资, 会采取预先支付货款的方式购进物资。然而, 一旦质量有问题, 就会相互指责, 影响企业信誉, 且款项又被供方控制, 处于被动局面。

二、企业采购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

风险管理是对潜在风险的提早防范和预警, 并通过风险识别、评价和分析, 及时、科学地处理各项风险, 降低或消灭风险因素的影响, 最终实现对采购过程的有效控制。针对上述采购中存在的内因型风险, 首先应该考虑采购的物资必须是企业所需要的, 其次应该对所要采购物资的质量和效用进行通盘考虑, 在为企业节约采购资金的同时, 保证采购质量。所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采购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和防范。

1、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为使采购活动正常有序地运作, 必须设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做保障。从管理角度来考虑, 在纵向方面, 由企业经营者直接担任或管理层授权高层管理人员担任采购活动的主管, 由采购、生产、技术、质量和财务等专业人员组成公司采购小组, 在采购主管领导下作为企业采购活动最高机构, 开展日常采购活动管理工作;在横向方面, 设立采购部门, 接受生产、技术、质量、财务等横向联系部门的监督管理, 并授权这些机构对采购业务有关计划、技术、质量、结算等问题进行质疑、调查和监控。

2、建立有效的采购程序控制制度

建立和实施制度化的采购管理程序, 这是采购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实行采购计划、供应商资格审查、合同签订、合同审核、标的验收、经费支付相分离的制度, 以此形成术业专攻和权力制衡, 避免由于采购人员能力素质弱和寻租行为, 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疏漏而增加采购的风险。对重大物资采购业务定期开展审计制度, 通过审计督查物资需求计划的提报、采购渠道选择、价格确定、质检验收、货款支付等重点环节是否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情况, 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既要注重考核采购员的专业能力考核, 还应注重考核采购员的职业素养, 以公司制度约束其行为操守, 能大大减少工作中弄虚作假和损公肥私的行为发生。

3、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和信誉等级评定机制

来自于供应商方面的风险往往使企业面临重要的采购风险。实践中可以通过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来降低和化解此类风险。一方面建立采购前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实行采购前资格审查, 不仅可以把住企业采购“准入关”、发放“通行证”, 而且还可以落实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 加强监督检查, 降低采购风险。对于存在风险隐患、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供应商不予进入企业的采购资格。另一方面建立采购中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实行采购中资格审查, 也就是落实对采购资格有效期限内的注册供应商、参加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和正在履行合同的供应商的资格审查。采购中资格审查内容, 主要针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保持情况、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财务资金状况、配套企业协作关系情况和合同履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展开。对于发生质量保证能力下降、资金状况恶化等情况, 影响到采购目标实现的, 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或消灭风险, 确保采购的效率和质量。

实践中还可以通过建立信誉等级评定机制来降低和化解来自于供应商方面的风险。信誉是指供应商遵纪守法、履行责任和兑现合同承诺的程度。世界主要国家基本都建立了供应商信誉等级评定机制, 加强了对供应商诚信的管理。实践证明, 供应商信誉等级评定机制不仅激励供应商遵守履约期限、保证标的质量, 还大大降低了履约风险, 提高了采购的效益。建议以履约期限、质量、售后服务和工作协调性等内容为要素进行信誉等级分级评定, 可以分A信誉好、B信誉较好、C信誉一般、D信誉较差和E信誉差五个等级。信誉等级评定不搞终身制, 每三至五年评定一次。同时, 对于信用等级好 (A、B级) 的供应商, 可以在未来的采购项目招投标中适当加分;对于信誉等级差 (D、E级) 的供应商, 可以限制或取消其一定期间内参与采购活动的资格, 提高其失信成本。

4、建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物资采购风险分析与防范 篇8

一、主要采购风险类别

采购风险贯穿于物资需求、采购、仓储、结算整个物资供应过程,按照采购业务的执行过程及业务属性,分成以下几个类别:

1.计划准确性风险。计划是采购的源头,计划风险是指采购计划管理不到位或不科学,与需求目标发生较大偏离,盲目或错误采购造成的风险。准确的采购计划包含采购物资完整、准确的信息,合理的采购数量和采购周期、准确的需求时间方面内容。

2.采购价格风险。采购价格是采购行中重点控制目标,是实现降低采购成本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设置合理的采购条件、采购方式以及采购监督等途径降低采购价格。

3.合同管理风险。合同风险主要包含:合同签订双方的资质及合法地位、合同内容的合理性,合同文本存档保管、合同的执行全过程等。

5.物资到货及使用风险。物资到货不及时,生产断供带来的缺货风险;到货后,对数量、质量的验收不到位,形成的风险;

5.存货风险。一是采购量不足不能满足需要,造成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二是采购量过多,造成大量资金积压,形成存储损耗风险;三是物资采购时对市场行情估计不准,盲目进货,造成跌价减值风险。

6.供应厂商风险。包含供货厂商的企业信誉、生产供货能力、产品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方面不足带来的风险。

7.其它风险。业务责任心风险、预付款风险、企业信誉风险等方面。

二、采购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需要明确的是,采购风险是无法绝对避免的。在风险发生前的防范,风险发生后的控制就变得相当重要。如何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

首先,应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监管能力,实现事前发现、事中监督、事后处理的工作目标。我公司对物资采购业务的监督主要通过质量价格监督管理部门、纪律检查部门、财务审计部门实现。

其次,加强对物资采购绩效考核。公司将采购任务和各项相关工作转化分解指标和责任,明确规定出工作质量与标准,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个人,并结合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减少风险发生的因素。

最后,须加强对员工尤其是采购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重视职业道德建设,依法、依制度办事,增强企业内部风险防控能力,从根本上杜绝人为原因形成的风险行为。

2.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督

物资采购全过程是指从信息搜集、计划整理、采购决策、合同签约、到货验收、仓储、领用及付款结算等所有环节的管理。全方位监督是指纪律检查、内控监督审计、制度考核等行为。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价格,还可以提高物资采购质量。

(1)采购计划方面

①一般大型企业物资采购均有年度预算,一方面编制采购计划时须审核是否具备资金预算,符合采购程序;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年度预算情况,实现部分物资的批量采购。

②采购人员须深入生产基层,搜集物资需求准确信息,核实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采购目标与实现目标是否一致,采购数量、采购目标、采购时间、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是否有保证措施。

③采购目标需要结合社会产品技术进步情况,特殊产品密切关注政府政策法规以及企业资质证件的有效期,确定采购合理的采购数量和采购目标。

④搜集市场价格信息参考。充分利用专业化的信息网站,有助于采购人员更方便、更准确地获取信息,为评判供应商和产品提供依据。

(2)采购决策方面

根据采购物资属性以及资金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现阶段,我公司主要采用招标、专家评审或议标、部室内部评审等采购决策方式,确定交易条件即货物的品质、数量、包装、价格、交货和支付等内容。我公司将需求、决策与执行实行三分开,相互监督,采购决策过程中,公司质量价格管理部门与纪律检查部门负责全程参与决策过程,进行跟踪监督。

采购过程中不仅仅是关注交易条件,选择供应商时,应对供应商的品牌、信誉、规模、销售业绩、研发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对供应商的质量水平、交货能力、价格水平、技术能力、服务等进行综合评估,并于部分供货厂商建立长久的战略协作关系。

3.合同签订及执行跟踪方面

(1)合同签订资质及文本审查

审查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合同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反映双方真实意图,主要条款是否完备,文字表述是否准确。通过审查,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合法现象,从而减少和避免经济合同纠纷的发生。

(2)合同执行审查

一是审查合同交货期、付款是否按合同执行;二是审查物资到货验收执行情况;三是对验收不合格物资控制执行情况;四是重视对合同条款有异议的处理。

(3)合同文本的存档保管

当前,合同纠纷日益增多,如果合同丢失,那么在处理纠纷时失去有利地位而遭受风险。因此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合同台帐、做好合同存档工作也是控制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4.到货与仓储方面

跟踪供货商送货情况,满足生产需要,同时严格按照合同标准,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多方参与验收,减少验收环节存在的风险。我公司实行的代储管理,物资到货后物权仍属供货厂商,公司应注意物资的保管保养,避免不正常保管引起的经济纠纷。还有,必须及时将采购物资投入使用,并在使用前后取得供货工商协定的技术支持或服务,减少因不正常使用形成的损失。

5.付款结算方面

上一篇:《足球梦中国梦》观后感心得作文下一篇:如何考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