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吆喝(通用8篇)
《吆喝》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词义。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2.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2.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法指导】:
1.情景教学法。2.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萧乾,原名萧炳乾(1910-1999),他的笔名为塔塔木林、佟荔。生于北京。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曾是世界二战期间唯一战地记者。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著有专著《篱下集》、《北京城杂忆》、《书评研究》、《红毛长谈》、《栗子》、《落日》,《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创作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选集》(10卷),译著长篇小说《好兵帅克》等。译著诗剧《培尔·金特》获1986年挪威王国政府国家勋章,散文集《北京城杂忆》获中国首届散文奖,《倘若我是日本人》获1996年雪津杯杂文征文一等奖,《抗老哲学》获1998年杂文一等奖。在80多岁高龄时,他还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了“最难懂的巨著”爱尔兰小说家乔尹斯的《尤里西斯》,获全国第二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令文坛和世人瞩目、惊叹。晚年的萧乾,勤奋笔耕,写了大量散文、笔记、随笔、回忆录等作品,同时,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文化战士,他还几次出国参加国际作家聚会。评论界一致认为,萧乾的作品,真诚坦荡,深邃警醒,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萧乾是一生用“心”写作的人。而他自己则认为,自己这辈子的处事原则之一,就是讲真话。
学习本文,感受文中流利而俏皮的京白,和70年前的老北京的色、香、味,所带给我们感官上的愉悦,品味生活中浓郁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生活的追忆与怀想。
字词预习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编号:yw-12-03-003班级:学生姓名:页数:1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了解作者:原名蒙古族家,家。祖籍黑龙江,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1933年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开始发表小说。1935年大学毕业后,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编文艺副刊兼任记者。1939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兼《大公报》驻英记者。1942年入剑桥大学当研究生,1944年以中国记者身分随英美联军采访欧洲战场实况。1946年后,在上海、香港从事编辑和教学工作。80年代后期起,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萧乾早期写小说,著有短篇集《篱下集》、《栗子》和长篇小说《梦之谷》等,被视为京派新进作家。从1935年采写《鲁西流民图》等作品开始,逐渐转向散文特写,出版过《小树叶》、《见闻》、《南德的暮秋》、《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等专集,主要作品收入《萧乾散文特写选》。他的特写富有新闻性、社会性和文学性,以朴素简洁著称。还翻译过《好兵帅克》、《里柯克小品选》、《尤利西斯》等外国文学作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钹招徕铁铉饽荠秫秸秆 解释下列词语。招徕:
随机应变: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囿于: 隔阂: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理清文章思路。明确:
全文共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至段),第二部分(第至段),第三部分(第至段),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1.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3.讨论解决。
主备: 史军伟校审: 张梅签审: 刘成大使用时间:2012.9.8
a、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b、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2)“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3)“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4)“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c、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五、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六、迁移拓展
萧乾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纷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倾听各种声音,然后以说明文的形式介绍你所看见的或者是听到的各种声音。
【当堂测评】:
一、字词的读音:
囿钹招徕铁铉饽荠秫秸秆
二、解释下列词语。招徕:
随机应变: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编号:yw-12-03-003班级:学生姓名:页数:2
囿于: 隔阂:
三、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介绍了
【归纳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布置作业】:熟读复数课文完成《导与学》练习题 【板书设计】
《吆喝》萧乾 结构三部分
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 主题愉悦和怀想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导学案;课改;备课;知识迁移
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下,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构建充满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课堂,让学生“学会学“就成了课堂改革关注的焦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下面就我在教学探索中用导学案实现由“教”向“导”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的粗浅做法谈几点认识。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是实现由“教”向“导”转变的有效途径。“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稿,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出发点,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精研教材,充分考虑学情、学法、学生的情况下编制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物质媒介。
一、利用导学案做好预习、备课工作
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精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有的放矢,体现精炼、适度。其次,更要研究学情和学法,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习惯之后,编制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本学科特点的学案。最后,设计的导学案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设计的问题应有质量,围绕学生如何学得轻松、学得丰富、学得有效去设计。习题导向要具体、明确,切忌含糊不清。且应围绕学习目标,由易到难,确定在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有质量的提问才能带来有质量的课堂。
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部分,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基本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和脉络。在此基础上独自或小组合作讨论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写下思考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二、变教案为学案
传统的教案强调“教”的过程,即先教后学,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联系。教案的编写也只是注重基本知识的罗列,不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是老师的,即使有少量的提问,也往往是优等生唱“独角戏”,课堂的实效性不大,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的过程,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答疑解惑,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性知识获取转变为过程性知识获取,师生关系由原来的单向联系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的:“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的设计实现了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变讲堂为学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常常出现“一刀切,一锅端”的弊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难提高”的局面,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改观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式,但绝大部分都是在追求怎么让自己讲的课更精彩,或者怎么让学生记的知识更多。观察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表情一片木然,学生对教师的“倾情奉献”并不领情,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实现让学生“学会学”这一目标。教学过程切忌把课堂“放羊式”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自学不管不问,甚至把导学案当成课外训练。而应该重点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适时进行指导,发现并记录易错点、疑惑点,便于在课堂上对学生不理解的重难点及时予以解读,对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讨论”予以纠正,将“身在教室心在外”的学生及时拉回到正常的课堂学习当中。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正确引导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
四、课堂达标测评,实现知识迁移拓展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测评题,做到精选精练,练习要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灵活,针对性强。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重难点的理解,还可以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检测可以补充一些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设计练习题的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为主,主要是一些与重难点有关的题目,尤其是非选择题,在设计时应将本课知识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考查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力。
五、重视课后阶段的反思
有位教育家说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堂课讲完并不代表一节课就此结束。对有效课堂的研究或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关注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或者课后随笔的形式将课堂中的亮点或不足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进步、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课改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何使用导学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我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通过导学案的应用,有效地把教师的教与引导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再进行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做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契合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由单纯的“教”向“导学”方面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不屑的努力,勇于探索、创新,相信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切入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也一定会迎来人生路上教育改革的春天。
【Learning aims:】
1.New words: worried , surely, melt, plant, grow, throw, snowball,snowman.2.Sentence:(1)Does Danny know all the seasons at the end of the story?(2)I don’t know how to write this report..3.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1)at the end of
(2)how to write this report
【知识链接与探究】:
1.Does Danny know all the seasons at the end of the story?在故事的最后丹尼知道所有的季节了吗?
at the end of 在……的末尾
e.g.:He always comes to see me at the end oftheweek.他常常在周末来看我。2.I don’t know how to write this report.我不知道怎样写报告。
how to write this report是由疑问副词how加上动词不定式短语构成,在句中作know 的宾语。
e.g.:Do you know when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拓展延伸:动词tell, ask, show, wonder, learn等后也可以跟“疑问词+动词不定式短语”作宾语,疑问
词可以是who, what, which, when, how,或why。
e.g.: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ask for helpin English?She showed me how to water the flowers.【课堂练习与检测】:
I、根据句意和首字母填空
1、I’m ________(担心)about your health.2、The sun soon ________(融化)the ice.3、These ________(植物)are growing well.4、Don’t __________(扔)any food to the animals in the zoo.5、I like to make ________(雪人)。
6、He likes to throw _________(雪球)。
7、But________(当然,确信)you do,Danny.8、New plants begin to _________(生长)。
II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1.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I don’t know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the questions 2.你喜欢什么时候去海滩?
When do you ________ __________ go to the beach? 3.我喜欢堆雪人。
I like to __________ __________.4.你在等什么?
What ________ you __________ ___________? 4.那个小男孩看上去很焦虑。The little boy _______ __________.III、单项选择
()
1、Danny, why do you look ______.A.worryB.worriedC.worriesD.to worry()
2、Can you tell me how ______ to the zoo?
A.goB.to goC.goesD.went
()
3、He likes to wear shorts and eat ice cream _____ summer.A.inB.onC.withD.for.()
4、Who are waiting _________?
A.in.B.forC.on.D.with()
5、Let’s _______ to theJiuquanpark.A.to goB.goC.goesD.went.()6.I don’t know ________ about the seasons.A.somethingB.anythingC.someoneD.nobody()7.Are you going to_______ home?
A.goB.goingC.goesD.went
IV、句型转换
1.Danny needs help.(变为一般疑问句)__________ Danny ______help?
对划线部分提问)_________________ you like todo?
对划线部分提问)_______ _______ she going to do?
4.Jenny went to the library last night(变为一般疑问句)。________ Jenny______ to the library last night? 2.He had a good time yesterday.(改为一般疑问句)______ he _______ a good time yesterday?
【能力提升】 V、阅读理解。
I have a good friend ,we call him Mike, He comes from Canada.He speaks English and French.He is the same age as I.We areboth 13 years old.He often goes to the English Corner(英语角),He likes it a lot.,He has a small family.His parents are both teachers.They work in the same school.They all live inGansu, China.They all like China very much.()1.Where is Mike from?
A.CanadaB.EnglandC.ChinaD.Japan()2.How old is Mike? A.10B.13C.14D.15
()3.What do Mike’s parents do?
A.They are office workersB.They are teachers C.They are driversD.They are cooks()4.What language do Mike speak?
A.ChineseB.JapaneseC.English and FrenchD.German()5.Which city does Mike’s family live in? A.HangzhouB.BeijingC.ShanghaiD.Gansu
一 目标展示 把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2 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 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二 自主预习关于作者 梁实秋,(1903—1987),原名_____,字_____,浙江杭县人,生于北京。著名______家、_____家、_____家。代表作有《_____》等。译有《_____》。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补充:《鸟》收录在梁实秋著名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的第一集中,《雅舍小品》是梁实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雅舍小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2 字词
蜷伏
羽翮
瞵视
昂藏
栅栏
饮啄
抟
鸟啭
........
吱吱渣渣
呱呱噪啼
嘹亮
长喙
胸襟
曳
斑斓
干瘪
.............. 臃肿
丰腴
秾纤合度
弹簧
踞
倏地
迷惘
缩 ......... 伫立
颈子
釉绿
鸢鹰
啾啾
魁梧
豪横无情
蓦然
.......... 啄食
跼蹐缩缩
感喟
筵席
料峭
战栗
抖擞
戟张
........... 蓬松
褴褛
窗棂
鸱鸮
杜鹃
据为己有
孤苦伶仃 .......... 词语解释 瞵视 昂藏 斑斓 丰腴
秾纤合度 倏地 感喟 褴褛
三 自主学习
1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括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2快速阅读第②~⑦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见到______,羽翮不振,蜷伏不动,我感到______
听到______,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我感到______ 看到______,俊俏优美,玲珑饱满,我感到______ 知道______,蛮横无情,鸠占鹊巢,我感到______ 发现______,战栗抖擞,孤苦伶仃,我感到______ 3 依据上一题为课文分段。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四 合作探究 阅读第一段,第一段有什么作用?阅读第二自然段,思考:(1)“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3)第二自然段写鸟儿的“苦闷”,有什么作用?
(4)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请举例说明。(回答两种即可)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1)“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作者连用两个“不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2)作者写杜鹃的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补充资料: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杜鹃鸟是凄怨哀伤的象征。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阅读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1)作者为何喜欢鸟的形体?
(2)“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中的“刺”有怎样的表达作用?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思考(1)“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杜鹃的豪横无情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联想到了济慈、雪莱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4)有人认为第5段中的“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可以不要,你同意吗?为什么?阅读第六自然段,然后思考(1)“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2)作者联想到哈代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自己与哈代类似的经验的目的是什么?阅读第七自然段,然后思考
(1)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中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言外之意?(在这篇散文里边,作者尽情赞美鸟类的自由、活泼、俊俏,但是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另一番寓意,你能读出这番寓意吗?)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
【背景链接】茅盾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1940年5月,受朱德邀请离开新疆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达重庆。在此期间,作者目睹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体察了解放区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写下了此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主宰(zǎi)
恹恹欲睡(yān)
晕圈(yùn)
坦荡如砥(dǐ)虬枝(qiú)
旁逸斜出(yì)婆娑(suō)
不折不挠(náo)倔强(jiàng)
潜滋暗长(qián)
倦怠(dài)
纵横决荡(héng)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秀颀:美而高。颀,高。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2.作者链接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合作与探究】
1.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交流点拨】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是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3.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的抒情线索。
【交流点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当堂训练】
1.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自由朗读第二部分,说说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作者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是什么?
【交流点拨】特点: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让人恹恹欲睡,惊奇的叫了一声。
3.研读第三部分,说说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分别突出了白杨树的直、直而紧靠、向上以及“微微地泛出青色”的特点。
文章用“倔强挺立”总写了白杨树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4.研读第四部分,说说第7段的四个反问句是怎样逐步加深,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交流点拨】一连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在上文铺垫渲染的基础上,揭示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近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层层深入地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地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展示了扩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拓展延伸】
请大家从文中选出一句或几句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借助资料,写出你对所选句子的注解。
【交流】示例:“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一句,直点礼赞对象,抒发了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实在”一词充满了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叹号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感悟形象,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地方? 【交流点拨】(1)生长环境的不平凡。“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更显其雄壮、伟大。(2)外部形态的不平凡。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写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3)内在气质的不平凡。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合作探究】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交流点拨】“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你的视野的”也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交流点拨】“涌”字说明感情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交流点拨】“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2.本文句式活泼多姿,富于变化。请你举例说明。【交流点拨】(1)如四个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同中有异,从远指到近指,感情逐渐强烈。(2)描写高原景色的句子,长短相间,坐落有致。(3)第7段中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句子由短到长,内涵渐次丰富,境界逐渐开阔,层层深入,酣畅淋漓。
【当堂训练】
1.文章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而是主要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可以。这一段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交流点拨】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3.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交流点拨】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主题,以昂扬的调子高声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与开头呼应。
4.作者为了表现主题,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交流点拨】象征手法。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情感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有事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和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农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文章主题。
5.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作者起笔便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使读者一开始就对白杨树有了深刻的印象。接着,作者从景、形、神三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这是“放”,接着写远远的白杨树,这是“收”。最后,在抒情、议论中直接陈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高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拓展延伸】
1.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交流】(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2.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的理解。【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 学生版)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
【背景链接】茅盾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1940年5月,受朱德邀请离开新疆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达重庆。在此期间,作者目睹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体察了解放区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写下了此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主宰()
恹恹欲睡()
晕圈()
坦荡如砥()虬枝()
旁逸斜出()婆娑()
不折不挠()倔强()
潜滋暗长()
倦怠()
纵横决荡()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
锤炼:
秀颀:
坦荡如砥:
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
无边无垠:
潜滋暗长:
不折不挠:
2.作者链接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合作与探究】
1.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4段): 第三部分(第5-6段): 第四部分(第7-8段): 第五部分(第9段):
3.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的抒情线索。
【当堂训练】
1.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自由朗读第二部分,说说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作者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是什么?
3.研读第三部分,说说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4.研读第四部分,说说第7段的四个反问句是怎样逐步加深,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拓展延伸】
请大家从文中选出一句或几句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借助资料,写出你对所选句子的注解。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感悟形象,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地方?
【合作探究】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2.本文句式活泼多姿,富于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当堂训练】
1.文章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而是主要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4.作者为了表现主题,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5.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1.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1.学会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 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感悟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善良之心, 体会作者内心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1.默读课文, 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善良之心;
【学习难点】
1.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2.理解为什么把这个灰暗的金片和宝石全部不在的、最后被拆除的王子叫做“快乐王子”, 知道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就是一种快乐。
【课前预习】
1.了解英国作家王尔德。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4.完成三道基础知识题。
5.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知识链接】
奥斯卡·王尔德 (1854—1900) , 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和诗人。
【教学过程】
1.把课文至少读三遍,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按要求完成:
(1) 正确地读出下列词语: (提示孩子把生字的读音注在旁边, 反复练读)
镶嵌剑柄燕子耽误裙子
代替火柴瞎子纯金片埃及
怜悯乞丐脸颊跌落啄面包屑
(2) 给多音字组词: (自己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在括号里正确组词。)
3.读了课文, 你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写一写)
4.读读“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王尔德。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读课题, 质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 谁来读课题? (点名读)
师:在没读课文前, 读到这个课题时你心里曾经产生过什么疑问? (生畅谈)
二、汇报自学成果:
【课件1】:会读吗?
师:请各个小组的1号同学来开火车读。 (生读) (注意正音)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开火车读? (点一、两组读) (注意正音和激励评价)
师:全班一起读, “镶嵌镶嵌”, 开始。
1. 正确地读词语。
镶嵌剑柄燕子耽误裙子
代替火柴瞎子纯金片埃及
怜悯乞丐脸颊跌落啄面包屑
2. 重点指导写字:“燕”和“啄”
师过渡:看来大家生字掌握的不错, 多音字组词谁来汇报?
【课件2】:谁来?
(每个多音字点一名学生口头组词, 注意评价。)
【课件3】:请大家齐读
3. 准确认读多音字并组词:
4. 读了课文, 你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品读课文1~4自然段。
【课件4】:独学要求和方法
1. 独学:默读1~4自然段
2. 独学情况汇报:
四、理解这个城市的丑恶和穷苦, 进一步感受王子的不快乐
【课件5】:群学要求和方法
1. 群学:王子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哪些丑恶和穷苦, 忍不住要哭?
方法: (1) 默读课文5~19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2) 圈出关键词语。
(3) 抓住关键词句互相说说自己的体会。
2.群学汇报:
[第二课时]
一、回忆快乐王子看到哪些穷苦。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快乐王子并不快乐, 他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自己看到了这座城市太多的丑恶与穷苦。
师:【课件8】: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学生配乐朗读)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 我深深感到王子的痛苦源自于他看到了别人的痛苦, 别人痛苦他痛苦。 (板书:别人痛苦他痛苦)
二、继续品读5~19自然段, 理解快乐王子怎样求燕子帮忙的。
【课件9】:独学要求和方法:
独学:默读1~19自然段,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
(1) 王子 () 燕子, 啄下 () , 救助 () ;
(2) 王子 () 燕子, 取出 () , 济助 () ;
(3) 王子 () 燕子, 取下 () , 帮助 () ;
(4) 王子让小燕子啄下 () , 帮助 () 。
独学汇报:
【课件10】:
(1) 王子 (再三求) 燕子, 啄下 (红宝石) , 救助 (女裁缝) ;
(2) 王子 (再三央求) 燕子, 取出 (蓝宝石眼睛) , 济助 (青年人) ;
(3) 王子 (连声央求) 燕子, 取下 (另一只蓝宝石眼睛) , 帮助 (小女孩) ;
(4) 王子让小燕子啄下 (一片片金片) , 帮助 (许多穷人) 。
【课件11】:对学要求
对学:角色体验——学习对子一人扮快乐王子, 一人扮小燕子, 根据以上四个情节进行对话练习。
对子汇报:
对子A:1.【课件12】: (1) 王子 (再三求) 燕子, 啄下 (红宝石) , 救助 (女裁缝) ;
2.先介绍谁扮快乐王子, 谁扮小燕子。
3. 王子和燕子对话。
4. 师采访小燕子。 (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善良真诚)
对子B:1.【课件13】: (2) 王子 (再三央求) 燕子, 取出 (一只蓝宝石眼睛) , 济助 (青年人) ;
2.先介绍谁扮快乐王子, 谁扮小燕子。
3.王子和燕子对话。
4.师采访小燕子。 (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舍己为人)
对子C:1.【课件14】 (3) 王子 (连声央求) 燕子, 取下 (另一只蓝宝石眼睛) , 帮助 (小女孩) ;
2.先介绍谁扮快乐王子, 谁扮小燕子。
3.王子和燕子对话。
4.师采访小燕子。 (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伟大崇高)
【课件15】:燕子和王子死去的片段
师配乐朗读此片段。
【课件16】:群学要求方法
三、群学:课题用“悲伤王子”好还是“快乐王子”好?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各组汇报。
2.【课件17】:穷人高兴语段组合
3.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
4. (师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别人快乐我快乐)
【课件18】:群学要求
四、群学:品读22~24自然段。
小组讨论思考题:
1.“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是指什么?
2.为什么说这两件东西是最珍贵的?
3.市长和上帝对快乐王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 教师加以引导、归纳和提炼)
1.“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是指什么?
预设:我认为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是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心。
2.为什么说这两件东西是最珍贵的?
预设:因为他们的心都非常善良, 能够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 给别人带来无限的快乐。
3.市长和上帝对快乐王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预设:市长是从外表是否美丽来评价快乐王子的;而上帝是从快乐王子的内心品质来评价他的。
五、全班互学:学完了这篇童话故事, 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师总结:让“真诚与爱心”常驻我们的心间!
1 体会本单元一组诗歌蕴含的爱国之情;
2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意象);
3 欣赏凝练、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一、课前延伸
1 熟读《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首诗。
2 了解以上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情况。
3 结合课前导读、课后练习及工具书领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 尝试回忆多年来所学的众多篇章中与本单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类似的篇目,选几篇进行比较阅读。
二、课内探究
(一)谈“爱”
1 诵我所爱爱犹切。各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诗作。
2 呈我所感感益深。各组代表展示本组对本单元诗篇的创意解读。
3 说我所悟悟愈彻。请套用以下句式,归纳诗作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组长组织组内交流,互相点评,修改后展示推荐的佳作。
这就是爱——
艾青说:
爱是炮火中撕心裂肺的执著鸣唱,爱是
鸟儿融进土地的热泪和翎羽……
原来,爱就是血肉相连;
余光中(戴望舒/舒婷)说:
爱是,爱是……
原来,爱就是……
4 忆我所学学更通。请联系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与本单元诗歌内容相近的作品,套用以下句式,进一步谈谈你对爱国思乡之情的理解。组内交流后展示推荐的佳作。
这也是爱——
都德说:
爱是小弗朗士课堂上忏悔而专注的目光,
爱是韩麦尔先生黑板前无助却傲立的背影,
爱是……
原来,爱还是……
(二)论“诗”
1 声与情并发并茂。各组结合以上的理解和体会,用各自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各自欣赏的篇章或段落。
2 赏与析入理入情。师从林黛玉苦学作诗的香菱曾说过:“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如果有,就请结合本单元诗作中的具体例子,谈谈你品诗的感受吧。
这就是诗——
难以言传却如临其境,
看似无理却有理有情。
3 褒与贬见仁见智。现代诗歌创作看似无定法,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请阅读以下修改过的作品,将其与原作进行比较,说说它们与原作有何不同,为什么?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你是否发现了一些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乡愁
乡愁曾是儿时对母亲的依恋,
乡愁曾是少时对爱人的思念,
乡愁后来成了痛失母爱的悲凉,
乡愁最终成了企盼祖国统一的梦想。
我爱这土地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
我要拼命喊出我的悲愤和激怒,
我要充满希望地等待自由和和平。
即使死去,
也要把自己埋在祖国的土地里,
永不离她而去。
我所有的悲哀,
都源自对她深沉的爱。
三、课后延伸
结合以上学习体会和情感经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用鲜明生动的意象和凝练优美的语言抒情言志。让阅读诗意地流经我们生命的每段时空。
教学反思
2012年12月参加了在山东省寿光市举行的“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后,我心潮起伏,特别振奋。因为同行们交流的做法和成果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越来越充满生机,充满魅力,我们语文教师将在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精彩的舞台上舞动青春,学生们也将在一个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由的空间里浸润成长。
在平日教学工作中,我尝试将“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贯彻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 “语文主题学习”是本课的主旋律。单元推进的方式使学生在两节课的有限时空里,不仅学习了同一主题的四首现代诗,更将学习活动拓展到初中阶段所有同主题的诗文篇章中。
2 给学生和文本的第一次约会留出足够的空间。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我把第一课时(课前延伸)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先与文本进行了一番充分自由的对话和交流,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魅力。
3 给学生的表达交流留出足够的空间。自选形式的诵读和创意解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读诗的形式多样,他们对诗歌的诠释方式(歌曲、绘画、哑剧……)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一环节起到了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和感受的作用。
4 把体验、领悟、品味进行到底。这几首现代诗,词句浅易,所表达的感情相近相通,所以我没有剖析讲解,而是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诗的语言,用以往的阅读积累去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既体现了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统一,又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导学案吆喝】推荐阅读:
吆喝教案07-23
《吆喝》教案设计09-20
吆喝作文300字09-08
吆喝课后词语解释12-02
《吆喝》学习资料12-09
《吆喝》教学设计方案05-31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06-25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