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产生的原因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冲突产生的原因(精选8篇)

冲突产生的原因 篇1

言或行为上的冲突,这种冲突虽然发生在少数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但如果处置不当势必影响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本人就民警与交通违法者之间产生冲突的特点、原因和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产生冲突的特点

1、规模小,时间短。这种冲突通常发生在执勤民警和违反交通法规的当事人或乘车人之间,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结束,同时在交通干线公路和交通要道上,易引来群众围观。

2、冲突程度易升级。处罚者与被处罚者开始是语言的冲突,但被处罚者往往片面强调已方原因或威胁或引诱,希望执勤民警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在要求得不到满足后进而上升为对民警进行辱骂或殴打。

3、具有突发性。执法者和违法者事先往往都没有心理准备,违法者在瞬间为逃避处罚而产生错误想法,导致过激行为产生。

4、不满情绪易扩散。冲突结束后,双方对抗心理一时难以随之消失,部分违法当事人会将这种心理转移和扩大,形成对交警乃至整个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不满进而产生对立情绪。

5、事后报复性。违法者在发生冲突后采取写匿名信或公开举报的方式对民警进行诬告。

路面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的这种冲突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事物矛盾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管理与被管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执勤交警与违法者之间的语言和身体上的冲突实质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与社会被管理群体之间矛盾的一个具体反映。

二、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

(一)从当前交通管理执法环境的角度来分析

1、不理解交通管理执法现象比较突出。民警上路执勤执法,依法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消除交通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公安交警的一项最基本的法定职责。然而在有些部门看来,交警上路查纠和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有公路“三乱”之嫌;在一些群众看来,民警上路查纠和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是为了“创收”;在有些领导看来,民警在搞利益驱动等。这样的认识导致交通管理执法受到莫名的指责,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行为得到了不应该的同情和保护。

2、不配合交通管理依法执法现象比较突出。在交警执法的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交通参与者的法制观念淡薄,对路面执勤民警的纠正和处理极不配合,把民警纠正其交通违章看作是与自己过不去,找茬子,把民警依法纠正交通违章,督促违法人消除违法行为,确保安全、文明驾车的善意、善举,错误地予以抵触、敌视和对抗。

3、恶意攻击交通管理依法执法的现象比较多。交通管理执法面宽、线长,频率高,查处的违法对象多,查处一起违章行为,就有可能牵动或得罪一家人、一群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并且执勤执法多在街道公路上,加上一些群众的不理解,经常导致民警依法执法受到不应有的指责和攻击。甚至,有些车主、驾驶员有预谋、有组织地对民警执法横挑竖挑,并采取“恶人先告状”的方式进行不实举报、投诉。

4、暴力抗拒交通管理依法执法现象时有发生。公安交警是公安机关代表党委政府依法履行道路交通管理职责的一支专门力量,在打击涉路违法犯罪方面具有很强战斗力。但由于交通管理执法的强制力保障还不够,部分群众法制观念不强,直接交通参与者成份复杂等原因,暴力抗拒交通管理依法执法日趋严重。

(二)从执勤民警的角度来分析

1、以管理者自居思想严重。执勤民警是代表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一些民警便有一种高高在上以管理者自居的权势心理,认为我是管理者,你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我的管理、接受我的处罚,因而在查纠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时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待人,把违法者的申辩和不合作态度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加重对当事人的处罚。

2、重处罚轻教育,执法表面化。在路面执法中,重处罚轻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基本上是违法必罚,交通法规中的警告条款运用得很不够或者基本上不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警只为了罚款而不纠正交通违法行为的普遍认识,从而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3、存在“四难”现象,执法情绪化。民警在工作中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心情不好或长期在恶劣工作环境中工作的情况下,火气大、情绪差,将驾驶员作为出气对象,对驾驶员训责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部分民警方式方法欠妥,语言不规范,说服不到位,造成不少

驾驶员在接受处罚时产生抵触情绪。

4、没有做到一视同仁,执法随意化。在路面执法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特权车、关系车、熟人车不处罚或降格处罚的情况,同一种交通违法行为在不同地方不同民警中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容易造成执法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

5、执法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部分民警对相关的交通法规了解仅仅停留

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上,纠正交通违法在执法程序、法律文书的使用上存在错误认识,对于交通管理相关的其它法律法规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也很少涉及。

三、执勤民警预防和妥善处置冲突的对策

1、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在日常交通管理工作中,执勤民警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思想、立场调整到保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采用“人性化执法、人性化管理”的执法模式,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去执法,按照“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公平、公正地开展执法活动,树立良好的公安形象。

2、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执勤民警在路面执勤纠正和处罚违法者时,应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不能搞暗箱操作,执法不公。在处罚时要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处罚幅度适当,不能乱用自由裁量权,做到“对内对外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城里农村一个样”,消除执法不公现象,让违法者无机可乘。

3、罚教并重,方法灵活。民警在纠正违章时,除了要用简练、规范的语言指出驾驶员违反法规的条款及处罚依据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处罚对象选择不同的工作方法,尽可能地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如:对脾气暴躁、倔犟的人不气不激,避其锋芒,缓而软治;对死缠软磨的人不发脾气亮出底牌,绝其妄想;对明知故犯,投机取巧的人不讽刺,不挖苦,多做工作;对性格内向爱面子的人要因势利导;对知错改错的人要灵活处理,予以方便。

4、文明办案、礼貌待人。执勤民警在路面执勤查纠违法行为时应把自己摆在与驾驶员平等的位置,尊重对方的人格,礼貌待人,以理服人,尤其是当违法者为自己申辨时,要耐心倾听,让对方把话说完,然后针对其辨解的理由向其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指出其违法和处罚的依据。这样做既可使违法者受到交通法规的教育又能避免伤害违法者的自尊心,减少对抗心理。

5、果断处置,化解矛盾。执勤民警与违法者的冲突时,民警也有不妥当的语言和行为。因此,执勤民警在意识到自己有过错后,要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方式,化解对方的对抗心理,防止冲突发生,这样做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利益,也维护了人民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6、掌握策略,灵活处理。执勤民警身处交通管理第一线,与形形色色的违法者打交道,在执法过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方式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当执勤民警与违法者发生矛盾时,要学会沉着冷静,正确应对,妥善处理。一是转移处理空间,把违法者带离现场到办公室处理;二是转移处理时间,可约定另外一个时间来处理;三是将违法转交其他同事或上级领导来处理。

冲突产生的原因 篇2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疗改革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 医患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不断等现象。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医患冲突, 改善医患关系是当今医院管理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1 医患冲突产生的原因

所谓医患冲突, 是指医患双方处于不协调状态。医患处于敌对关系, 是医患双方原因共同构成的。如果矛盾处理得当, 则冲突可以得到削减或消除;如果处理不好则可不断升级, 甚至引发纠纷[1,2]。归纳临床常见的医患冲突发生的原因如下。

1.1 医护人员方面

1.1.1 服务观念相对滞后

医护人员对服务对象要求越来越高的就医观念, 要求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追求医疗消费决策控制权和知情权的行为不能很快适应, 是引起冲突的主要原因, 表现为服务态度生硬、解释不耐心、表情冷漠、不尊重患者, 甚至与患者发生冲突等。

1.1.2 医疗质量不能保证

如有的医生工作敷衍塞责, 凭经验, 不作必要检查, 出现误诊;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 主要是书写带有随意性、习惯性, 记录不全, 交代病情不准确或未履行告知义务, 该请患者签字的未签等;有的护士工作马虎, 不遵守操作规程, 不严格查对, 操作动作粗暴, 导致护理缺陷, 由此引发患者不满, 进而发生冲突[3,4]。

1.1.3 技术水平不过硬

在手术或其他操作过程中给患者带来意外的伤害和痛苦, 对疾病在一定时间内诊断不准、用药不当、未发现病情的新变化、没有做出准确的预测。在这些情况发生但得不到患者谅解情况下, 易引发医患冲突。

1.1.4 收费不透明, 解释不耐心

如有些收费项目内容不详细, 不能使患者信服, 当患者要求查账时, 医护人员不耐心解释, 患者不满而引发冲突。

1.1.5 保护性医疗原则差

有的医生、护士在患者或家属在场时, 说话不注意, 一些医疗保护性语言、语气脱口而出, 患者由此而揣摩医护人员的心态, 判断对方是否有什么不对, 进而怀疑医疗方面存在问题, 只要患者病情稍有变化, 就会责备院方而引发冲突。

1.2 患者方面

1.2.1 不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 对护士要求过高

如静脉穿刺不能一次成功, 便发泄不满情绪, 出口便骂, 动手就打。对疗效期望过高, 当用药2~3 d后, 病情无明显好转, 患方就会责备医生, 甚至恶语中伤。

1.2.2 经济因素

患者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影响患者的情绪, 如对一些收费项目不满或欠费治疗要求得不到满足, 便发泄怨气, 与医护人员发生争执。

1.2.3 病情恶化

有些家属认为, 患者送进医院, 就进了保险箱, 医护人员就应妙手回春, 一旦患者病情恶化或不治身亡, 便失去理智, 横加指责, 甚至大打出手, 不理解目前医学发展的局限性和医学领域的高风险性。

2 改善的对策

医患之间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患者希望以最小的花费, 得到最好的医治, 但在现实中, 由于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和现有医疗水平及社会经济状况, 很难达到患者的要求, 冲突难免发生。笔者认为, 只有正确对待医患冲突, 不断完善自我, 主动改善医患关系, 才能减少冲突发生。

2.1 改善医院环境

笔者所在医院先后对住院病房、手术室、产房、供应商、新生儿病房进行彻底改造, 为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设不同收费标准的病房, 普通病房配备洗手间、空调等, 温馨病房配备了彩电、沙发、席梦思等, 病房设置尽量达到家庭化、温馨化, 让患者住院宾至如归。

2.2 开展特色服务

在产科开展无缝护理, 孕妇进入围保门诊便建档、建卡, 上门服务, 电话主动问询;开设父母学校, 定期组织孕妇进行孕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育儿知识等知识宣教;分娩时, 实行"一对一"全程陪产助产服务;产后, 设立专职助产士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包括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游泳、母乳喂养知识教授、技能指导等。开展无缝护理后, 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比去年同期上升50%, 产科平均住院分娩数首次跃居本市第一的位置, 有效地改善了医患关系, 产科医务人员满意率高达98.7%。

2.3 更新管理人员的观念

院领导带领科室主任、护士长外出参观学习, 开阔眼界, 学习外院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可以邀请宾馆大堂经理、省级礼仪培训教师来院讲学, 引进宾馆式服务模式, 将患者视为上帝, 主动提供优质服务。定期召开科主任和护士长会议, 总结经验, 找出差距, 指导做法, 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从过去患者围着医务人员转, 转变为现在的医护人员围着患者转, 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医务人员实行弹性排班, 根据患者总数多少、重危患者多少决定是否休息, 从而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4 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每月1次组织全院医务人员业务学习、技术培训, 尤其是强化护士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的培训与考核。选派各类人员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积极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学术交流,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理论技术水平。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配套文件, 总结分析历年的医患纠纷, 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警示, 同时增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避免类似的纠纷再次发生。

2.5 注重诚信服务

开展诚信服务月活动, 透明收费, 张贴收费标准, 开设触摸式费用查询电子屏, 实行一日清单, 人性化催款。特殊的、确实有经济困难的患者实行费用减免。对孕产妇、新生儿实行长期免费跟踪服务, 满足患者需求。

2.6 把握应对策略

一旦医患关系发生矛盾, 引起冲突, 无论什么原因, 首先站在患方立场上着想, 同患者交流, 争取患者的理解, 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表示对当事人的理解、同情和尊重, 然后用对科学和法律法规的认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稳定患者的情绪, 促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化解矛盾, 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池红梅, 陈钰仁, 何剑.谈和谐医患关系建设中医患沟通的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5 (23) :148-149.

[2]马卫星, 杨睿.医患关系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3) :78-79.

[3]刘文华, 张末成.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2) :111-113.

冲突产生的原因 篇3

一、压力过大随意宣泄

现代社会生活步调快,职场竞争日趋激烈,有些教师无意中会把自己的心理压力转移到学生家长身上,常因为孩子的不良表现而对家长乱训一通,家长感到莫名其妙,于是双方产生了冲突。例如,开学第一天,新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们进入教室,家长们也站在教室后面听教师布置一些事项。有个男孩在位置上坐不住,东张西望,随意插话,后来还又哭又闹,吵着要回家。班主任很生气,对孩子的父亲说:“你这个孩子太调皮了,其他小朋友都在认真听讲,他却坐不住,乱说话,乱动,这样会影响其他孩子学习的,班级也会被他弄得一团糟,你要好好教育他。”这位父亲当面只好说这个孩子确实是太调皮了,一定要好好教育,但是心里却非常不悦:我送这么小的孩子到学校,就是希望教师来教育的,你凭什么来批评我。虽然表面上双方没有起什么争执,但明显已经产生了对立情绪,这是不利于家长以后更好地协助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的。其实刚入学的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是正常的现象,但这位班主任近期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自己年幼的孩子也经常生病,本来要求学校不安排自己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但学校缺人手,还是安排她担任班主任,而且是最辛苦的一年级班主作。多件事情堆集在一起,造成这位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在这个事件中,教师用批评家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过大的压力,方式不妥。本来批评是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但如果教师在和家长交往的过程中,也经常使用批评,容易让家长心生不悦,心存芥蒂,双方就很有可能站在对立面了。

教师的压力来源非常多。作为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承认压力的存在,并且做好抵抗压力的心理准备;培养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遇到困难和压力时不要逃避,而是静下心来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广泛的爱好,进行适当的运动,让不良的情绪得到合理的转移和宣泄。教师过大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就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较好地发现和肯定孩子的优点,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诚恳而耐心地请家长共同来教育孩子,而不是不留情面地把孩子与家长都批评一通。这样,教育工作取得了家长的协助,才是最完美的家校教育组合,才是最佳教育效果出现的根本保证。

二、焦虑过度难控情绪

许多刚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心中充满了激情,他们胸怀远大理想,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但事实往往与想象的场景相违,这些年轻人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以自身经验和能力难以处理好的事情。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人们心情不好是正常的,但是切不可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带到与家长的交往中。一位上进心很强的年轻教师,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工作,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班级成为学校最优秀的班级。但事与愿违,他接手的这个班级原来的基础一般,班级总体纪律差,学生平均成绩也不高,班上还有几个“刺头”经常惹事,班级的三项评比在年级中常常是倒数第一的。这位教师非常着急,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努力,但起色不大,以致他常常陷入深度焦虑的状态。偏偏这时,有一位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在班上经常受到欺负,找到学校要求转班,学校领导说要征求班主任的意见,请家长去找班主任协商。学生半途换班,在学校里是很敏感和忌讳的事情,因为学生换班就意味着原来这个班级很差,班主任工作没做好,所以这位教师听到家长要给学生换班级,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的否定,所以不愿听家长的任何解释说明,也不做耐心细致的劝说工作,而是一口回绝:别来找我,有本事你找校长说去。本来自己的孩子在班级里受到欺负,家长心里就十分委屈和不满,现在看到班主任的态度傲慢,也很生气,双方吵了起来,冲突也不断升级,最后还是在学校领导的调解下才处理妥当。

造成教师焦虑情绪的原因非常多,压力过大、目标过高、工作过难都有可能。学会控制情绪,减少焦虑是教师自我成长中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扬长避短;设定合理的工作及人生目标,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学会从开阔和弹性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危机;学习使用合理有效的减压方法降低焦虑水平。作为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一定要注意避免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遇到喜欢指责挑剔的家长,需要沉住气,先让家长发完脾气和牢骚,并对家长的这种心情表示理解,在肯定他们热心孩子的教育问题的同时,耐心地以平静的语气跟家长坦诚地交流解释,一起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对错,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理服人并体现出自己的宽容大度,赢得家长的好感,从而得到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自尊过强失去耐心

每个人都有被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但一些教师由于自尊心过强,在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缺乏耐心,使一些本来可以得到妥善处理的事情变得复杂。有一位班主任为了减少班上学生迟到的现象,规定上课迟到者放学后要留下来打扫教室,一段时间后,迟到现象大大减少了,但有个孩子还是经常迟到。经了解,是因为他的妈妈喜欢睡懒觉,叫孩子起床的时间就晚了,所以孩子经常迟到。班主任按班规罚他放学后留下来打扫教室,不料这位家长知道后,气冲冲地来学校找到班主任,劈头就问“你是什么意思?”班主任一下子愣住了,只好问“怎么了?”“你惩罚我儿子打扫教室,你是什么意思?”原来是这样,班主任明白了家长的来意,但因为从来没有家长对自己是这种问责的态度,他感觉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所以非常激动和生气,也顾不上跟家长耐心说明,而是冷冷地说:“你儿子迟到了,让班级评比扣了分,我们班上的规定是要罚扫地,你不要搞特权,在我班上就要听我的,有本事你换到其他班去。”这位妈妈是个官太太,本来就傲气,看到班主任这样说话,就更大声地吵了起来,还说要告到校长那里,双方闹得非常不愉快。

这次冲突,看起来是由这位家长不理解班级的管理工作,到学校来无理取闹引起的,但实际上,和这位教师过于关注家长对自己的尊重也有关系。过强的自尊心容易导致虚荣心,而这种虚荣心容易使教师心理失衡,从而无法平静和耐心地处理问题。上述那位家长到学校来指责教师的根源在于她的护犊心切和疼子之心。作为教师,在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班级事务处理的同时,也要站在家长的角度理解家长的心情,在对方处于激动的状态时不要随便去否定她,更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处去指责家长,而是要对家长疼爱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可以请家长到办公室坐下来,让家长的火气慢慢消下去,再晓之以理,告诉家长自己班级管理的相关规定,让家长知道自己在处理班级事务上是公平公正的,同时指出如果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在班上搞特殊化,有可能会引起其他同学对她的孩子敬而远之和反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师用真诚相待的态度让家长消除怒气,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取消无理的要求,这样事情就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四、权威过高忘了尊重

尊师重教是当今道德社会的崇高风尚,但把教师职业说成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把教师说成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可能导致一些教师产生过高的权威感。尤其许多地方由于入学难、择校难,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等因素,使得家长们对教师的话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让不少教师在家长面前有了高高在上的感觉,从而缺失了服务意识,甚至忘记了尊重家长。小亮是个顽皮的学生,很少能完成家庭作业,班主任多次请家长到校沟通,结果父母双方无一人到校,原来这位学生的父亲经常外出挣钱,而母亲则天天忙于打麻将。终于有一次,年轻的班主任请到了这位孩子的妈妈,在办公室里,班主任历数孩子犯的错误,责问家长为何不管不顾孩子。家长也很生气,说教师在学校为何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并把原因归为教师年轻没经验。双方的交流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唇枪舌剑,都把孩子表现不好的原因推到对方身上,后来还是在一位老教师的调解下,家长才答应尽可能与班主任配合。

双方产生冲突的一个很大原因是互相之间缺乏必要的尊重,教师在大庭广众之下数落家长的不是,家长面子上挂不住,当然听不进教师的话。教师与家长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教师必须尊重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的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双方形成了合力,教育工作才能更好更顺利地开展。

作为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新型教师,要学会保持健康的心理,提升与家长沟通的能力,认真分析与家长发生冲突背后的心理原因,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用平和的心态与家长进行交往,以教育好学生、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建立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平等关系,这样才能齐心合力教育好学生,培养孩子成人成才。

护患冲突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篇4

内容摘要:探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患冲突原因及防范措施,建立和谐、安全的健康环境,建立良好的职道德。护患冲突频发的原因何在,如何解决护患矛盾、避免护患冲突。医疗收费、服务态度、护理管理、业务素质、沟通障碍及违反护理规章制度,是产生护患纠纷的根本原因。应不断加强护士的文明修养,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护患沟通是减少和防范护患纠纷的根本所在。融洽的护患关系不仅能取得双方的密切配合与合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而且能增加护患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建立和谐、向上、互动的护患关系,已成为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公民法制观念的增强,以及对医疗服务要求的增高,医疗纠纷已经逐年上升,致使护患关系日益紧张,护理人员一旦侵犯了患者的权利,不管其行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可引起护患纠纷。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防止护患冲突的发生,需为患者提供一和谐的康复环境,还可以最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防患于未然【1】。我院是一所街道卫生医院,根据近几年来我院科学地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要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要分析造成护患关系的症结所在,坦然面对不要回避护患冲突的根本原因,根据护患冲突的影响因素、行为表现,提出防范措施,以便有效地调控护患关系减少护患冲突的发生。

一、护患冲突发生的原因分析

1.患者因素

1.1 病人文化素质的影响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维护权权利的意识和要求提高,对健康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疾病诊治的同时,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以及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的文化程度、自身修养、社会职业、素质高低参差不齐,对病情的转归认识及反应、处理不同,易发生冲突。一些患者对治疗的期望过高,一旦发现与预期不符,甚至病情发生恶化时,会产生较强的不满情绪。特别是无业阶层、年青酗酒者容易起冲突。

1.2 病情对病人的影响

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与家属会承受巨大的经济和精神两方面的压力。疾病的痛苦,陌生孤独的环境,同室病人的呻吟导致的不安,部分家属就会对医务人员对分的挑剔,将压力转嫁给医务工作者,希望得到医护的周到服务与关怀。

1.3 对医院技术与认识的不足 有些人认为医院属于很好的福利事业单位,患者将就医、护理治疗行为简单理解为商品买卖行为,无视医疗、护理治疗工作是高技术、高风险和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一门科学,对治疗诊断不满意 某些疾病诊断不清,住院时间过长,切口愈合不佳,晚期癌症患者治疗效果不满意,患者和家属往往已存在不满情绪,当护士言语不当或操作失败时就很容易成为出气筒,引发冲突。有时难以满足病人的要求:我要大床,我要单独居住,我不要这床号,我要检查治疗快,我要某药等。对医疗费用上涨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个人承担医疗费用压力加大不满意增多。较高的医疗费用,使有些人把护患关系看成是一种消费,我给了钱你就必须要做好、做到的一种心理,一旦出现错误就会要求赔偿,还有人会因此作出过激的行为。理想中的需要/期望→不满→投诉/冲突。1.4 法律知识的缺乏 法律意识的淡漠,医学知识的匮乏。病情恶化或猝死,多采用争执、争斗手段,不遵守法律法规、道德,无理取闹,围攻,扰乱正常工作秩序。

2.护理人员的因素

2.1 未认真履行规章制度 有的护理人员没有认真实行查对制度,容易出现打错针、发错药、挂错液体等差错,有的还未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也至造成抢救药品的缺失未及时补充或过期药品的不能使用,抢救仪器的检修等。一旦遇到抢救则会导致抢救的不及时,使患者失去最佳的抢救时间,甚至严重者会直接导致病人的死亡。这些都是产生矛盾的重要因素。

2.2 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 由于受社会的各种因素影响,医患矛盾逐渐白日化,部分护理人员认为护理工作者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待遇也不高、还常常受气,从而出现工作中缺乏主动,工作态度的不端正,专业思想不稳定。表现职业素质差,缺乏事业心、责任心。对病人生硬、冷漠,缺乏同情心,不关心患者。不想与患者有过多的交谈、消极护理,以情绪支配工作态度。以敷衍的方式做自己份内的,不能换位思考,不懂得由病人角度看问题,责任心不强、机械的处理医嘱、观察病情不细心、病情记录简单情绪越来越消极,影响了积极的工作态度。消极护理,以性格、情绪支配工作态度。以敷衍的方式做自己份内的,不能换位思考,不懂得由病人角度看问题

2.3服务态度生硬 患者到医院后,希望得到的是医务人员的关注与关心,护士由于工作忙或自身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或沟通技巧,对于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无暇顾及或回答简单生硬,或无法做出正确的解答,或不愿与患者多交谈对患者的提问不予理睬等。询问未得到及时回答或回答不满意时,使患者对护士提出质疑,产生不信任感,致护患关系紧张。也因工作的繁忙对病人生硬、冷漠,缺乏同情心,甚至过分者还会出现冷嘲热讽。恶语伤人的现象,工作时窃窃私语,对一些技术的操作时解释不耐心、不仔细,影响工作及形象致使患者对护理过程的不满意。语言使用的不当,缺少护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对危重病人讲笑、不恰当的身体语言、转身、斜视,易导致患者的反感或误会。

2.4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部分护士可能才从学校毕业出来,她们的学历较低,不善于总结经验,照成穿刺的水平过低,成功率不高的现象。护理操作技术的不熟练最常见于静脉穿刺一次不成功,重复注射、穿刺给患者增加痛苦,也容易引起护患冲突。各种插管动作不熟练,使用仪器生疏,给患者带来痛苦,易诱发患者的不满情绪,导致产生过激言行。还有护士对抢救危重患者贺处理应急事件的手忙脚乱,给患者家属照成不安恐慌感。一旦抢救不成功或患者病情恶化,很容易导致冲突甚至医疗纠纷。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或业务技能欠缺时。最常见静脉穿刺一次不成功,各种插管动作不熟练,使用仪器生疏,给患者带来痛苦,易诱发患者的不满情绪,产生过激言行。

2.4护理人员的不足 目前,多数医院都存在护理人员严重的配备不足,还有很多非技术性的工作也被分配给护理人员来操作,增加了医务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导致护理人员没有其他的空余时间来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3.其他因素

很多人心里存在重医轻护的心里,其他工作时的缺陷,如:医技检查单、床单、小班取药等。患者对医院的期望值是服务优、技术精、疗效肯定、预后好、价格合理。当患者费用不够,护士催款时,有些患者就不了解而产生质疑,由此引发矛盾。家属易将不满发泄给护士工作者。医院现有条件不能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住院条件、服务设施,治疗设备与护理不够的及时性与病人需求有距离,照成病人的不了解、不理解。

二、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专业护士的素质培养,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对新加入的护理人员,医院应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帮助其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和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的热情。使他们做到理解患者,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品德,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尽一切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建立一个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的安全、和谐、整洁的护理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满意的服务。解放军总医院范利院长在两会中表示,“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不要光强调老百姓要理解医生,教育医生做一个有医德的医生才是最重要的。”

2.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2.1 良好的服务态度、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中国6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因为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引起的。人文关怀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收效不大。其中重要原因是医院缺少人文关怀制度的建设和政策导向,缺少由人文关怀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环境。因此,加强医疗人文关怀需要在制度建设层面给予保障。这将促进现代医学技术与社会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对实现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改善医疗服务、促进医患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护理人员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患者来到医院是陌生的,会产生恐惧与不安的心里,这时我们应做好引路人,取得患者的信任,重视病人热情接待,详细的入院介绍,注视、认真倾听病人诉说。对患者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任何时候都不应冷落患者。保证良好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仪表端庄,举止稳重,端庄大方,文明用语。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护患冲突,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和过激的语言,应心平气和,耐心解释,体谅安慰患者,缓解紧张的气氛。对于患者的不满或批评,应以虚心接纳的心态认真倾听,不要急于辩解,应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如证实确属自己的不足,应主动道歉,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原谅,消除隐患【2】。

2.2尊重患者权利

每一位护士应认真学习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遵纪守法,提供护理服务时,要从法律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言行。及时告知患者与之有关的诊断、检查、治疗等信息,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在进行暴露操作时要用屏风遮挡。做任何诊疗操作,都要和患者详细的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耐心做好医院规章制度的解释工作,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并参与医疗及护理。

2.3患者的费用问题 患者入院时告知患者住院时每日发放清单。在进行每一项检查时应先告知并说明其目的和必要性,如有疑问时应及时耐心的解释,直到患者或家属清楚为止。

3.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医院应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提高护患双方的法制观念,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护士管理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与医护人员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3】。使其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转变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患者及亲属的知情权、隐私权等各项合法权益,加强沟通和理解。应严格把关好职业准入制度,做到护理人员100%,持证上岗。

4.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具有较好的技术水平,完善业务技能,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防止护患冲突发生的基本保证。也是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病人就医行为的最终目标。(无痛注射、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急救技术、应变能力。)同时,护士还要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回答及指导,每位护士应掌握本科室各类疾病的相关知识,能准确为患者解答问题,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术,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5.灵活采取机动排班制

通过加大护理人员的配置、减少护理人员的非技术性工作量,使护理人员有充足之间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早日康复,也有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6.转变社会公众对医学认识

目前媒体对医疗单位过多的关注、对医疗纠纷的报道都对卫生管理的决策者、医院的管理者、医务人员起到了警示作用,但也有部分媒体工作者因对医学知识的缺乏而对医疗纠纷进行片面报道,激化医患、护患矛盾的现象。尤其今年更重,通过最近几月几起伤医事件就可看出医患关系已逐渐越来越矛盾、愈演愈烈。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表示:“医患关系陷入最低谷,还看不到曙光。”不少与会代表、委员认为,推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仅仅是堵住医疗纠纷,却无法解决纠纷。只有尽快推出有效解决医疗纠纷的方案,才能缓解医患矛盾。习总书记也在两会中曾表示:“医闹以及袭医事件反映强烈,是社会矛盾之一,需强化法制,需依法打击。无论有任何矛盾都不能成为医闹的理由”。暴力伤医必须依法严惩,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也谈到医患关系的处理,需要医患双方共同的信任“医者仁心,患者信心”,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也不是神仙,要理性的对待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改善社会公众对医疗事业再认识的重要性。一方面净化内环境,加强内部管理,使医院的工作让患者和公众满意;另一方面优化外环境,经常的向媒体宣传和解释医院的工作性质,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换位思考 和谐护患

医疗服务与其他领域服务有很大不同,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医疗行业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实践性、风险性的工作,由于人体存在的客观差异。即使医务人员尽职尽责,多相同的病采取同样的措施,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有事患者花了很多钱,却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就容易迁怒于医务人员。

站在患者的角度看,任何人都不想生病,患者心里比较抑郁、焦虑,在看病是在碰到医务人员不冷不热的服务态度时,就容易冲动。这时护士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心态,以“我心换你心”为护理服务基础,用换位思考的理念真正从患者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把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认真倾听患者的叙述和倾诉,与患者沟通交流,这不仅能够赢得患者的理解和宽容,更能够赢得患者的尊敬和爱戴,取得病人的信任,护患同心协力完成护理工作。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及医护、患者的共同努力。在护理过程中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真善,护患关系会更加融洽。

四、小结

要防范护患冲突的发生,只有从自身做起,提高各方面素质修养,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在整个治疗护理中主动热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应学会让人文关爱围绕在患者身边,不断学习人文知识,提倡人性化服务,经常换位思考掌握交流技巧,用爱心构筑医院文化,用微笑和宽容处理护患冲突。尽管护患纠纷不可能完全消除,但还是可以尽量避免。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除了熟练掌握护理基础知识和技术操作,提高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纠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做好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把护理冲突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护理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参 考 文 献

产生自卑的原因 篇5

心理自卑怎么办

1.确认识自己

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全面辩证地看待和评价自己,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要多去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要用理性的态度面对失败和挫折,做到大志不改,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利用自身的特点,大胆尝试,勇于拼搏。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与他们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才有助于肯定自己,才可能克服自卑感。

2正确地归因

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

3.自我鼓励

当你在干一件事之前,首先应有勇气,坚信自己能干好。但在具体施行时,应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即使你失败了,也会由于事先在心理上做了准备而不致造成心理上的大起大落,导致心理失调。善于运用表扬与肯定的方法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在工作、学习、思想方面的积极表现、正确做法和细微的进步,要采取一定的方式给予及时的、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使自己受到鼓舞,增强自信心。在批评其缺点或错误时,也要适当的肯定其积极因素,做到批评中有鼓励。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应当注意,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适宜的目标,可以使你获得成功,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后,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4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从而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经常回忆因自己努力而成功了的事,或合理想象将要取得的成功,以此激发自信心。

5学会对比

产生爱情的原因 篇6

科学研究爱情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性冲动,或称性爱激情;吸引力,或称浪漫爱情;依恋,或称爱慕.如果你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你与你的异性伙伴的关系将更牢固.当然也有可能产生反效果,因为此时你 可能会发现,你追求的对象实际并不是你的意中人.

性冲动:我们进入青春期后,雌激素和睾丸激素在我们身体内开始发挥作用,使我们产生渴望体验爱情的欲望.这种欲望,即性冲动(不要曲解为只是对性爱的欲望!)这在我们青春期,甚至在我们一生中都发挥这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还证明,性冲动和爱是两种不同的化学物质产生的两种不同感觉.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如果说信息素使我们知道我们喜欢谁,不喜欢谁,指导我们对某个异性伙伴产生性欲,那么性欲对我们的爱有着一定指向性.如果没有性欲,我们可能永远找不到一个具体目标.当性欲驱使我们寻找异性伙伴时,爱情也悄然而至.

吸引力:爱的感觉最初来自于性欲,但是当两性之间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时,吸引力就产生了.当吸引力或浪漫爱情产生后,我们常常会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俗话说“爱情是盲目的”就是这个道理.进入这个阶段后,我们常常察觉不到对方的缺点,将对方理想化,而且无法将他(她)从脑海中抹去.这种神不守舍的感觉实际来自我们的生理反应.此时,我们体内也正分泌着有关的化学物质.男女双方在这一阶段需要大量时间来了解对方.如果这种吸引力能继续保持下去,并且被双方感觉到,那么爱情就会进入第三阶段.

冲突产生的原因 篇7

一、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组织职能的扩展

1.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组织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是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频繁、经济生活日趋国际化和一体化的产物。国际经济组织既包括政府间组织也包括非政府间组织的在国内的教材和专著一般都将其成为广义的国际经济组织, 而狭义的只包括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 并且认为国际经济组织法学, 是以狭义的国际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的法律学科。关于国际经济组织的定义, 陈安老师的表述是“广义的国际经济组织一般是指,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或民间团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 通过一定协议形式建立的具有常设组织机构和经济职能的组织。狭义的国际经济组织仅限于国家政府间组织。在此如下仅探讨狭义。”徐冬根老师的表述为“国际经济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其政府、国民、民间团体为跨国商品生产、流通、资本流通、信贷、结算、税收等特定的经济目的, 以一定协议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常设机构。狭义的国际经济组织则仅指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民间的国际经济组织成立及其运作, 除了依赖于其章程的规定, 往往需受制于总部及分部所在地国的法律规定, 因此国际经组织通常探讨的是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组织是经济领域的国际组织。推动和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 是当前国际经济组织的目的。为了达到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加强, 以协调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和扩大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作为手段, 使之适应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2. 国际经济组织与全球化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 国际经济组织已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参与者。当今世界格局经历的一系列嬗变, 与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和发展息息相关, 国际社会组织化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首先, 相互依存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存在, 国际社会的组织化是同全球化互为因果, 彼此促进的历史进程, 其标志即为国际组织的扩大并活跃于国际事务的各个方面, 而且以经济组织的表现尤为突出。当今世界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相互依存的世界, 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随着国际分工的越来越细,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快速发展, 世界市场已全面形成, 全球经济日益结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强联系。在相互依存关系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条件下, 要求国与国之间建立双边以及多边的对话协商机制。各国在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 更多需要的是对话和妥协, 而不是对抗和冲突。定型化、制度化的趋势也是这种机制发展到一定趋势后必然的结果而且这也是国际经济组织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提供一种制度化的国际合作机制, 以适应国际相互依存关系的需要。

其次, 经济科技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领导人就意识到, 导致各国战前经济衰退并最终引发战争的重要根源是经济领域的国际冲突, 而国际经济合作对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将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 战后初期在建立联合国的同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IBRD) 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 三个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也先后诞生。并作为现在最重要的综合性国际经济组织, 它们的活动已经几乎完全覆盖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领域。由这些组织所倡导的原则和制定的规则, 有力地调整和促进了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 联合国也越来越重视发挥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

最后, 各种力量经过反复较量与整合取得的某种均衡推动世界进一步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因而, 多边协调机制作为这种较量与整合过程的重要形式, 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就显得更为突出。与这种情况相适应, 世界各国利用多边协调机制参与国际事务提供的重要制度保证是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各个地区的国际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综上, 当今全球化的特点使得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越发显现, 又会推动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

3. 国际经济组织职能的扩展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化和南北双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问题的冲突日益加剧, 人权、消费者、劳工权益保护、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两个现象越来越突出。关系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与全球稳定的重要因素是这些矛盾或冲突能否妥善解决。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扩展问题, 也是解决这种冲突的一个方面。关于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 主要由国际经济组织法进行规范。简单来说, 国际经济组织有其各自奉行的政策与原则, 有各自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有些组织已形成本身独特的法律规范体系。对其政策、原则、基本规范及实践的研究, 构成了国际经济组织法学的主要内容。因此, 国际经济组织法, 主要是调整同属某一特定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国家 (也包括非主权实体) , 在有关该组织的建立、组织机构以及决策等方面的关系、国际经济组织与成员国的关系, 以及调整各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协议的规则。由此可以看出, 国际经济组织职能的界定与行使, 国际经济组织法的各方面都存在。

(1) 传统国际经济组织职能定位的理论基础。传统国际法认为, “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是派生的, 是成员国通过基本文件而授予的, 或是从基本文件中引申出来的, 其权力与活动范围不得超越组织章程的规定”。1993年, 国际法院对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在战争中核武器使用的合法性问题的解释, 反映出国际组织只能在组织章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按照这种分析方法, IMF、世界银行 (WB) 等国际经济组织, 也应该按照它们的章程规定, 只专注于经济职能。功能主义是在20世纪40年代国际联盟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启发的, 根据这种功能主义, 人民可以通过各种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人道的等非政治性办法来一点一滴、积累地缔造和平。因此, 作为重视国际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产物, 国际经济组织依其欲实现的各领域的职能而相继成立。国际经济组织只能在成员国授权的专业范围内活动, 如果他们越权行事, 行为自然无效。

(2) 现代国际经济组织职能的扩展需兼顾社会职能。传统的职权主义理论受到国际经济组织职能扩展的挑战。对国际经济组织职能扩张的法理探讨, 实际上就是关于国际经济组织法是否应兼顾“社会正义”的研究。国际经济法律的初级目标是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 并且通过实现初级目标而达到提高人类福祉, 这才是最高理想。如果以损害社会福祉而履行国际经济职能并高效完成初级目标的国际经济组织, 显然是违反正义价值的。国际社会对国际经济组织的传统中性立场的批评, 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履行经济职能的同时, 国际经济组织做出适当的职能扩张必须适当兼顾社会职能。

(3) 职能扩展的后果———职能冲突的产生。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组织应该适当兼顾社会职能的压力, 由此产生国际经济组织职能向社会领域的扩展。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扩张带来的直接后果, 就是引发国际社会中国际组织的功能失调, 产生国际经济组织之间或国际经济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之间职能的矛盾。间接后果则是加剧了不同国际法之间的冲突。

此外, 有些国际经济组织为了推进本领域的工作而主动参与其他领域的活动。这些组织发现, 只在本领域开展工作往往效果不佳,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本领域的工作而去解释其章程获得一些参与其他领域工作的合法性。尽管国际组织事实上只能行使所授职权, 但是采取从目的出发的动态方法来解释这种职权时, 政府间组织的职权范围会被解释宽泛, 其包括为实现机构效率和开展嗣后实践所必需的“默示权力”。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 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被扩大化, 由此而产生组织间职能的冲突难以避免。但是在国际经济组织及其与其他国际组织之间存在着权限划分, 如果听任其职能扩张而造成职能冲突, 国际经济组织法的安定性就得不到保障。因经济看点此, 如何解决此类冲突,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冲突的解决

1. 冲突的解决方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扩张冲击了职权主义, 加剧了组织间职能的冲突, 对此国际经济组织法应当有所应对。国际经济组织解决职能冲突的基本方式无非有三:第一, “他方优先”是指当一个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与其他组织发生冲突时, 以该其他组织职能的最大发挥或其行使职能的依据为准。第二, “双方合作”是指当一个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与其他组织发生冲突时, 应以适当的共同安排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三, “自身优先”是指当一个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与其他组织发生冲突时, 以本组织职能的发挥优先。

2. 合作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 在上述解决冲突的方式中, “双方合作”应当是最具合理性和合法性的, 因此应当探讨并推广它的适用。按照上述“默示权力”说, 当出现国际经济组织间或与其他国际组织间职能的冲突时, 一个组织有义务寻求与其他组织进行合作。因为政府间组织与享有主权的国家拥有属地和属人管辖权相类似, 都具有国际法律人格的。在设立协定授予的职能范围内, 这类管辖权会受到国际法的保护, 所以这些组织也有自己的管辖权。一旦组织之间的管辖发生冲突, 需要在平衡不同法律利益的基础上加以解决。此为有效地实现它们的宗旨所必需。换言之, 当世贸组织有必要与其他政府间组织开展合作以确保其工作的效率时, 世贸组织就负有法律义务如此行事。由于国际经济立法和国际社会立法作用的向度相悖, 在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时, 国际经济组织和其他领域政府间组织就合作目标达成共识的难度很大, 但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 取得这样的共识仍不无希望。比如,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导下, 就有可能培育出既促进经济发展, 又兼顾社会价值之共识。

3. 合作的模式

国际经济组织应坚定不移地以各种方式与其他组织进行合作, 以便国际社会的各项活动得以充分开展与协调。关于合作的具体模式, 首先, 组织间通过签订各种形式的“合作协定”, 将具体合作的领域与方式等问题规范化。如, 代表和观察员的交换以及参加会议, 即按照组织间的协议, 相互交换代表参加有关会议并发言。双方互派代表, 比如---在WTO的SPS、TBT和TRIPS理事会以及在WHO部长级会议上具有观察员地位的是世界卫生组织。观察员地位给予了世界卫生组织对与贸易相关的卫生问题提供建议的机会。其次, 在各国际经济组织系统内部建立相应的机构, 或是将此类职权授予组织的某一内部机构, 来协调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为其合作创造平台。各组织内部的合作机构对于本组织宗旨目标以及某项具体任务较为熟悉, 与其他组织内部合作机构的协商将会是富有效率和成果的。最后, 建立国际组织间的联合机构。国际组织间的联合机构是由两个以上国际组织设立, 不同于国际组织的内部机构, 它建立在某种法律性文件的基础之上并且具有承担一定持续职能的常设机构。但是这一类法律文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它既不是国家间的协议, 也不是多边条约, 往往是国际组织间的谅解备忘录。对于解决全球化所导致的极为复杂的全球公共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是国际组织间的联合机构。全球公共问题都是一些跨领域的新问题, 如果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进行合作来解决目前没有一个现成的专业机构能单独处理这些复杂的新问题的状况, 需要相当大的成本, 而且还会和现有的组织在功能上产生重合和冲突。国际组织间的联合机构集中了许多组织在相关领域内的经验和职能, 充分利用现有的组织资源, 协调它们之间的活动, 并且唤起所有相关组织和国家的参与。

笔者认为, 以合作方式解决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及其与其他国际组织之间职能冲突中, 最为合理并富有建设性的模式就是最后一种, 虽然目前还并未成熟。国际组织间的联合机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精力集中在实质问题上, 不会在机构问题上浪费时间, 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 被称为即时的国际组织。而且它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协商和准备工作, 只需要通过非正式的谅解备忘录或国际组织决议。它不仅限于经济领域的组织, 也不需要国家来签订和批准组织的基本文件。只需要建立规模较小的秘书处就可以进行工作, 而且它们也不需要建立一整套官僚体系。因此对于跨越多个领域的特殊问题, 国际社会需要的是协调现有的机构而非必须新建。在这个意义上, 国际组织间的联合机构作为一种特殊的合作模式从一个侧面为解决国际组织繁衍所带来的共存和协调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总体而言, 在经济自由化并且迅速发展的趋势下, 各领域国际经济立法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 但是国际经济立法与国际社会立法的目标存在着明显的张力;相应的国际经济组织职能冲突的解决较之具体法律规则冲突的解决, 更难形成共识, 这也是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合作的开展, 要易于政府间经济组织与其他领域政府间组织之间合作的原因。

三、结语

全球化在客观上要求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规则的统一化和国际社会更深程度的组织化。国际经济组织是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渠道和机构。无论是世界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区域性的国际经济组织或专业性的国际经济组织, 它们对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将社会职能适当纳入国际经济组织的职权范畴, 是缓解目前已经从国内层次演变到国际层次的经济增长与社会问题的剧烈冲突的重要出路。同时, 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是不可分割的。改变发展问题的纯经济视角对于国际经济组织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将可持续性发展看成是一种兼容经济、社会、文化、人权、环保等因素的一体化进程。然而还可以看出, 如果目前仅仅强调国际经济组织职能的扩展, 其后果是带来各组织扩展后的职能在国际社会中的广泛交叉与冲突, 最终影响国际经济的发展, 威胁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因此注重国际经济组织之间以及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 协调职能的冲突, 就显得尤为重要。加速并完善国际组织间联合机构的建立, 是较为可取的一种方式, 以促成国际社会更加和谐、高效与健康地发展。

同时, 不仅对民族国家的主权造成侵蚀, 而且使国际法不同领域的严格分离已经成为历史的因素是全球问题的出现, 国际社会的结构的逐渐改变。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们还需特别注意“国际经济组织超越成员国授权的行为”以及“强国操控国际经济组织的行为”两种倾向的滋生和蔓延。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应该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 正视国际经济组织兼顾社会职能的要求, 寻求更合理的职能扩张方式;发展中国家有理由担心, 就国际经济组织职能冲突的解决, 因受发达国家的操纵, 政府间组织有可能会做出对它们不利的合作安排, 从而加重其义务负担。积极参与冲突解决方面的各项合作, 并在其中发挥作用;促进国际经济组织在解决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上的进展, 即力争将这种职能扩张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避免发达国家将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扩张演变成新的贸易壁垒。

摘要:在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国际经济组织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在当今国际社会逐步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根据传统国际经济组织职能定位, 国际经济组织只能在职能范围内行动。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扩张, 带来国际经济组织之间或国际经济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之间职能的矛盾。但是在国际经济组织及其与其他国际组织之间存在着权限划分, 如果听任其职能扩张而造成职能冲突, 国际经济组织法的安定性就得不到保障。因此, 文章总结了“他方优先”“双方合作”“自身优先”三种解决冲突的方式, 并分析了“双方合作”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最后列举和探讨了合作的模式, 指出建立“国际组织间的联合机构”的优势所在。

厂商冲突的深层原因与解决思路 篇8

厂商冲突的类型特征

厂商冲突有很多类型,这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长期话语权的冲突。这是最根本的冲突,是事关经销商生存的战略性冲突。表现为厂家单方面缩小经销商的区域,或一味削弱其职能和利润空间。这类冲突在终端型市场和二三级市场的具体表现是:在终端型市场上(如北京、上海等),由于终端的扁平化、连锁化和集中化趋势越来越强,导致厂家和终端要直接对接,资源自然都集中在厂家手上,而经销商既缺乏资源,又失去话语权,退化成为物流配送商。于是很多经销商不理解,不忍心退出,所以就跟厂家进行博弈、纠缠。

另外,一二级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二三级市场空间却进一步打开,现在很多行业的销售增量并非只来自于一二级市场,而更多的是来自于二三级市场甚至三四级市场。很多企业认识到“二三级市场才是肉”,于是纷纷欲精耕细作二三级市场,自然对经销商的要求提高了:要提高区域覆盖、完善售后服务等。如果经销商不能及时调整和配合到位,厂家就缩小其区域或更换经销商,从而引发冲突。

第二种:短期利益上的冲突。这属于策略层次的冲突,多表现为区域划分、价格体系维护和返利政策以及厂家的多渠道策略等方面的矛盾。由于经销商是区域独家经营,往往“求利不求量”,这与厂家“做透市场,持续增量”的要求存在很大的矛盾,厂家往往会利用多渠道进入和多家经销商经销等策略进行制衡,结果引发与原有经销商的冲突;有些经销商为了年底返利、阶段性促销价差等短期利益,盲目进货冲量,结果采取一些窜货、乱价等非正当手段销售,引起厂家抗议,等等。

第三种:日常管理上的冲突。这属于具体执行层面的冲突问题,多表现为:厂家返利政策模糊不清,引起双方歧义,或返利和垫付的费用难以按时兑现等;业务员业务素质不高,迫于任务的压力,“夸海口、编故事”坑蒙拐骗经销商,一味向经销商压货,而没有跟进维护等,引起经销商对厂家逆反。另外,经销商也有些不合理要求和做法,如转移库存损耗,不按规定退换货物,或克扣厂家的促销费用、物料等,引起厂家的指责和处罚。

厂商冲突的深层原因

第一,战略层面的厂商冲突是伴随国内渠道变革而必然产生的。

渠道变革引起了产业链的话语权和利润区的转移,以前是从厂家挪到渠道环节,现在又挪到终端环节了,这种转型引发厂家的战略调整,并对经销商产生冲击。厂家逐步从流通领域抽身,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和产品力的提升,同时提高了对传统经销商的要求,加强次级市场的开发,以提高与终端巨头的博弈能力,维护其话语权和利润。

而经销商相对被动,两头受挤压,失去话语权。其一,上游品牌越来越集中,于是厂家往往“厂大欺商”,要求越来越高:先款后货、及时配货、提高渠道铺货率等等,若做不到就要“剁”掉;其二,下游的零售商也已经连锁化、集中化了,有了谈判力,于是“店大欺商”,经销商更是得罪不起;其三,同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进入微利经营时代,一批规模化和企业化运作的经销商脱颖而出,传统经销商生存空间被压缩。面对风起云涌的渠道变革,对厂家和经销商来说,都是生死抉择!如厂家和经销商不能协调应对,其冲突将是根本性的。

第二,策略层面的冲突是厂商之间对合作转型缺少共识和协调而产生的。

首先,厂家和经销商对双方合作模式上的转型缺乏充分沟通,引起误解和相互指责,导致冲突升级。双方对渠道变革的趋势和挑战,没有沟通或没能达成共识,于是厂家不理解经销商的处境和做法,而经销商也指责厂家渠道调整是“过河拆桥”和转嫁风险等,于是相互提防和猜忌,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协同关系变成了博弈关系。

其次,双方在各自转型方式、方法上缺乏协调,往往厂家和商家各有各的计划和措施,自然会在利益分配、资源配置和责任义务等方面产生冲突,陷入“非赢既输”或“两败俱伤”的博弈困境。

最后,在双方合作转型过程中缺乏互动和因势利导的渐进发展,引起双方的不满意而产生冲突。比如在处理多渠道冲突方面,有些厂家的方法过于简单,处理技巧和问题的预见性比较差,精细化管理和技巧不够。对有些受到冲击的弱势经销商,没有给予足够支持和机会去帮助其提高和转型,而是简单的置之不理或干脆淘汰,导致经销商的强烈不满。

第三,执行层面上的冲突主要原因,是厂家的渠道管理、服务和经销商实际状况、能力对接不上。

首先,很多厂家的要求过高(比如帮厂家搜集一些信息等),没有考虑到可行性和现实中经销商的支撑性。其次,厂家的一些具体的经销商政策导向有问题。没有要求业务员像客户顾问那样去帮助、指导经销商,而更多的是利用和搜刮经销商资源,导致业务员“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发生。最后,有些经销商也不够理性,经不住短期利益的引诱,无心将市场培养出来和将能力发挥出来,总想依赖厂家和“揩厂家的油”,投机心态严重,一旦预期落空,冲突就产生了。

解决渠道冲突的思路

经过上述的剖析,接下来解决冲突问题就容易多了,毕竟“方法总比问题多”!

第一,解决战略层面上的冲突。

首先,厂家和商家的理念调整。这是产业链上整体的变化而导致的冲突,那就要求厂家对渠道的认识要转型,要求经销商战略转型,厂家和商家之间不应该是博弈关系,而应该是价值一体化的关系。我们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不是一个经销商与经销商的竞争,也不是一个厂家与厂家的竞争,而是一条营销价值链跟另外一条营销价值链的竞争。这种“链”的竞争就要考虑“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要很强壮,“节”与“节”之间要能协同,这样,“链”才能粗壮、有力、高效,才能打败那些松散的“链”(不结盟者)。大家都要认识到:厂家要打造这条“链”,经销商也要设法成为链中人;厂家要转变观念,经销商不是交易对象,而是合作对象,是“链”中的一分子,谁也离不了谁。要以这种思想去管理经销商,要把经销商作为组织的外延,构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其次,厂家一定要有产业链的定位概念。以前我们是做“深度分销”起家的,以前终端很离散,渠道也很弱,没有话语权,但是厂家很强,有话语权,于是厂家就可越过渠道直插终端。现在发现厂家直接掌控终端不行了,为什么?效益越来越低。做快消品的都知道,当你的销量来自于KA卖场的时候你没有赢利模式。如果你不嫁接经销商的资源而完全利用厂家的资源去做,你做不了。

而现在已经有一批经销商成长起来了,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开始企业化运作,各个行业涌现了众多年销售额几十亿的经销商,他们做终端比厂家做得更好更有效。这时厂家再越过经销商去做终端,就不符合产业定位。另外,市场发生了变化。以前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来自一二级市场,这些市场人口比较集中,消费密度比较大,厂家直接操作还有赢利模式,而现在不是,销量的增长来自小城镇(三四级市场),这些地方地广客稀,尽管总量很大,但是需求密度很小,这时厂家扔掉经销商再直接操作的话就没有意义也不可能了。所以,源于“经销商成长起来了”和“厂家直控终端不可能”,使得厂家要重新思考渠道的价值和渠道的资源利用,要让经销商唱主角。

第二,解决策略层面上的冲突。

首先,厂商之间理念上要达成一致,协同上要做好。厂家除了向经销商提供产品和优惠政策外,还要提供管理、人才、信息、文化等;经销商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发育能力,借助厂家的培训平台、管理平台、服务平台、组织平台来发育自己的相关的组织能力,实行企业化转型,来壮大自己发展自己。

厂家和商家由冲突转为协同的过程中,厂家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搞“一刀切”,欲速则不达,要给经销商一个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转型的时间。厂家可以先做一个模板,找那些理念上先进一点的、愿意与厂家配合的经销商合作,做出样板来,让经销商看到成果,消除经销商的转型顾虑。

其次,厂家在厂商关系的定位过程中要有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要做一个规划,逐步剥离:先把日常性的事务性工作交给经销商去做,再逐步把一些推广性的工作和重要的工作交给经销商去做,循序渐进,慢慢把厂家的营销费用、资源转移到经销商那里去,并且把经销商的能力培养出来。厂家要合理定位,逐渐退出,成为经销商的顾问、培训师、市场管理者,而经销商成为市场的操盘者和经营者。

当然,厂家要防止自己培育的经销商“反咬”自己,就需要一面转移资源和培养经销商能力,一面与经销商加强理念沟通、文化建设、长期激励(如互相交换股权,进一步渗透),采用累积奖励,逐步提高经销商的转移成本。对经销商的管理要转变过来,以前是命令式的、连蒙带骗的、短期激励的,现在是理性沟通的、相互协同的、长期激励的。要加强厂商间的文化建设、沟通,要加强流程和管理规范的对接,实现组织的融合、厂商价值的一体化。

第三,解决执行层面上的冲突。

上一篇:小学安保维稳方案下一篇: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