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总结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数民族大学生总结(共8篇)

少数民族大学生总结 篇1

通过在江苏警官学院三个月的培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顶岗培训,都让我从每个角度获得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本领,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让作为一名农村警务室的民警。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不仅对本地本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开放先进的农村、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切似乎在瞬间,转眼之间三个月就已过去。从一开始的忐忑不安到逐渐从容,到最后的不舍,回顾培训期间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真的要对本次培训活动说声谢谢,感谢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新疆高校毕业生的重视,感谢中央,各级政府给了我这次机会,能参加新疆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在江苏警官学院的精心安排,领队、辅导员、各级骨干的支持和关心下,我在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个人素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和新疆克州培养这个充满荣誉和活力的集体是分不开的。在这一学期里,我经历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

1、思想政治方面:

在新疆克州培养班党支部的积极领导和带领下,我充分利用上政治学习课的机会,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

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党史和党章,并经常看新闻或上网及时学习党中央的决议,关注并深入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会。在思想上保持和党组织一致。通过对党章、党的思想、政策等一系列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坚定了我一心一意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和意志。

2、在学习方面:

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投入到紧张的日常学习中。在繁忙的学习中,我积极与任课老师进行问题探讨,及时完成相关作业;我积极和学员们加强交流,互相帮助,虚心请教。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我还积极通过学校图书馆、网络、报刊等途径加强课外相关学习,以补充最新的专业知识。我合理地安排了课余时间,自学相关课程,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不懂就问,在学员们和老师的帮助下,普通话能力、我渴望了解公安工作、掌握公安工作技能与法律知识的愿望。在这两个月的学习中我学会了如何接警、处警,如何使用警械,并学习了对敌战斗理念,这些都使我对公安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3,生活方面:

学校给我们安排了舒适的宿舍,每间宿舍配备了两套床上用

品、脸盆、暖壶等生活用品,除此之外还为我们配备了电视、衣柜、桌椅、无线宽带等,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学院给我们发放了校园一卡通,方便我们就餐以及购买平时所需的物品,为了让我们吃上家乡饭,学校还特设了清真食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任何困难,学校各级领导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帮组我们解决问题。让我们十分的感谢。

通过一学期学习委员的工作经历,使我在管理、组织、协调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但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理论知识的欠缺、思想上的惰性和安于现状的心态。今后,我一定认真克服这些缺点,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时刻牢记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不辜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各援疆省市各级领导对我们做出的辛勤付出,坚定自己的信仰,明确自己所肩负的重任。那么,就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骄人的工作业绩来回报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运用自己学来的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江苏警官学院新疆班学员:阿地力江〃阿不都许库尔

少数民族大学生总结 篇2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适性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 有着特殊的成长经历,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 生活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合居住的地区, 同时接触两种民族生活, 受两种或多种文化影响。他们既不同与传统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生活的纯粹融入, 又区别与汉族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知, 在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间的认同与选择, 往往会使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 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疏离感和孤立感, 处理好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 是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关键。

1. 语言文字认同

语言文字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 作为社会成员间的交流工具,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直接传播者, 也最具文化影响力。在现今中国多数地区, 少数民族的汉语使用率极高, 尤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省份, 多数少数民族成员可以同时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交流, 汉字现在也具有极高的普及率。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能同时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及文字, 某些居住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 受主流文化影响, 以及生活中运用的限制, 他们掌握汉语的程度甚至要高出本民族语言。

虽然当今中国社会是以汉语文字为基础, 以标准普通话为官方交流语言, 但与此同时也鼓励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 会就读一年的汉语文化课程, 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语的系统了解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大学生活做好铺垫工作。对汉语的学习以及对民族语言的继承, 不应处于相对的位置, 而应作为共同发展、共同服务与文化传播的媒介,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群体中来。

2. 宗教习俗认同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对民族具有极强的凝聚功能, 是民族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宗教通过一定的活动以及教义约束, 使成员间产生精神的共鸣, 这对其民族情感具有升华的作用。习俗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居民因其长期的生活习惯演变而来, 风俗习惯是重要的民族区分标志之一, 是少数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 保持自身发展的根本。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与汉族学生拥有共同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如何正确协调主流教育与民族信仰间的差异, 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一直以来面对的问题, 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统一对本民族的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中国一直以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 仔细分析中国德育内容会发现, 它对学生的引导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客观公正的价值观为基础, 这与各民族自身传扬的民族精神并不相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统一民族认识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个人对社会状况的认同态度, 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 平等的民族发展政策, 使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长期的大统一过程中, 经济、文化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共同的发展目标使民族间产生了强固的凝聚力, 各民族的社会认同度普遍较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 加之中国教育机制中从小学开始进行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不断灌输,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较为完整的民族认识。中国现阶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采取正式入校前一年的预科学习, 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民汉混合院校做好充分准备, 在民族学生入校之后, 多数院校采用与汉族大学生同样的专业课程和其他基础课程, 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造与其他学生平等的学习条件, 在学习资源上的公平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主流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状态分析

在民族认同的理论当中, 除民族认同当中普适性的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的认同外, 对以民族自我认同、民族归属感以及民族态度和民族卷入为主的特殊成分认同也就是自我认同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个体从“民族”角度出发, 把自身作为“群体”的组成部分来思考、行动时, 会从“民族”当中获得一种积极的认可状态, 从而获取自身对“民族”的归属感。民族自我认同是成员对其群体建立归属感的基础, 积极的自我认同, 有助于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环境随着升学大多会产生一定的改变,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从民族学校升入民汉综合院校, 还有部分学生甚至会离开少数民族聚居地, 去往汉族居住地进行深造。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 在使这些学生增长见识的同时产生新的社会评价, 不同地区的差异, 生活经历积累, 也会使其产生对原有民族态度的转变, 对其民族产生新的定位。这个转变过程, 依据Jackson的研究可把少数民族接收主流文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即被动接受 (Passive acceptance) 、主动抵制 (Active boycott) 、重新定位 (Redirection) 和内化吸收 (Internalization) 。把握好各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特点, 对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适应, 是以外来灌输和生活融入为主要途径的, 在接收灌输的过程中, 由于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维护和主流文化的不理解, 最初在心理上会出现抵制的情绪。随着主流社会生活的不断融入和新的学习经验的累积, 少数民族大学生会把所接受的信息与之前的生活经历进行比较, 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自身, 确立新的目标和价值观, 并对其民族产生新的评价。最后, 当少数民族大学生把所接受的理论实际运用与生活实践, 结合自身发展做出新的行为方式选择, 这时便完成了其对本民族的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整合, 即内化了主流文化。通过这样完整的接受过程, 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能够很好的协调主流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的差异, 在两种文化中都得到很好的适应。

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民族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好各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征,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普适性教育原则, 从国家意识、中华大民族意识入手, 统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教育工作,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主流文化生活, 为自身成长和社会团结、稳定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王良铭.马克思恩格斯精选著作导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3]侯哲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87.

[4]李景萌.马克思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理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6.

[5]徐晓萍, 金鑫.中国民族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6]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少数民族大学生总结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C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59-03

绪论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族人口是最多的,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汉族以外还有55个民族,由于他们的人口比汉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统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时代的栋梁、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柱石。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很重要的又是很复杂的一份工作。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独特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着属于本民族的特有的文化,由于这种文化是每个民族的产生、生存、发展过程中长年积累而形成并且与其群组共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少的变迁的经历,但其中的某种本民族的文化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传统文化,成为了本民族的某种生存标志。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定义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指的是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主要包括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制度习惯、礼仪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和少数民族族群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上该民族所留下的足迹,就是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接起来,显示出了民族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生命力。在这个世界任何一个民族没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我国民族学界对主要民族文化结构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两个方面。同时,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划分为生态、经济、政治和价值结构等四个方面。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把民族传统文化分为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科技知识工艺文化、信仰崇尚文化、节日文化等。对少数民族文化结构的众多分裂正确的反映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实际上精神文化总是要体现、依托、主导着物质文化,而物质文化总是要精神文化的载体。各种文化因素确实密切相关的,但文化的因素的功能、作用和性质等方面来说是可以区分的。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不可否认,我国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顺利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很大作用。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很大,在多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做好多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定要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不可轻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第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 因为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爱国主义观和社会责任观。同样,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突出的,少数民族传统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文化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少數民族传统文化的崇尚伦理思想,有利于提高和形成大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

第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确利用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我们知道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多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要做好这份工作时必须正确认识和深刻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优秀精神和优秀思想才能达到所需要的目的。

第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确利用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刻苦学习,创新进取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我们知道刻苦努力,创新进取和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因为各少数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美德,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一点。因为这不仅仅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一种不可分离的,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重要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良作用。优秀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会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的同时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一些落后倾向会消极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第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落后倾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效应。落后的,保守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阻碍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造成大学生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的不良情况,阻碍大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学习态度。比如:在“学校禁止大学生从事宗教活动的决定和做法”的问题上,很小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学校的这种决定和做法“不符合国家法律”,坚持“公民有信教的自由,大学生是公民,因此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同意“信仰宗教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不矛盾”的观点。

第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保守思想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引进险难的困境。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的欠缺,形成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讲道理的性格和破坏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在少数民族大学生里面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不了解或者历史、文化知识的欠缺,会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分不清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谣言,会跟从破坏社会稳定发展的思想。要是教育者不了解或者没有正确的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很容易出现冲突。

三、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工作评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相互运作更加和谐,教育效果也明显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断重视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明显提高,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德育理论。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协调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忽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走向成熟阶段,也有着很大成果。但多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欠缺,因欠缺不断学习向前发展的态度,要么完全的肯定要么完全的否定传统文化的错误思想。教育结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大学教材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欠缺,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下降。

第二,协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部分大学生本人存在着一些不良问题。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社会各方面的各种思想迅速发展及其影响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一方面,大学生本人的问题。不分黑白就形成自己的头脑灌输一些错误的传统思想。另一个方面,无论是大学里还是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在社會各方面的迅速发展的各种思想和社会各方面的消极因素大大影响大学生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部分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着一种盲目的重视本民族的任何传统文化,没有考虑到传统文化是代表着过去的历史现象,包含着很多优秀的因素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因素。

第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本身的一些缺点。虽然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保留在少数民族中间具有隐定形态的多层面文化。包括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制度习惯、礼仪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同时各少数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和少数民族族群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作为一个多层面的,传统的范畴,传统文化也有不足点,一旦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很容易受到传统文化的不足点的影响。

第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轻视文化与教育关系的倾向。文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决定教育、教育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作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是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意义,两只缺一不可”。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很大。但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重视灌输,轻视传统文化的功能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制定和发表,在新中国历史上充分的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是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不仅始终未改变、而且新形势下形成需要更加重视的问题之一。要正确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第一,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正如江泽民指出:“要把十几亿人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③ 放弃形式主义,必须以党的实事求是原则为指导,把育人的实效性放在第一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教育者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深刻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落后倾向,借签和吸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避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忽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泛性和实践性,激发受教育者的同情心,爱心。

第二,找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过:“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④ 由于全国普通高校通用教材,但统一教材里没有专门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对少数民族的认知程度不高,所以有关部门尤其是民族院校要正确评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认真分析和总结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挖掘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向学生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学习,掌握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使少数民族师生,掌握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发挥自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关系着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⑤ 学校是民族传统文化走向普及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传统文化民族性和优越性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率,而且还能使少数民族形成正确的文化素质和学习态度。

第四,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的优秀精神。邓小平曾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⑥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很大,在多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确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受教育者所在的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需求,尊重每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挖掘“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玛纳斯”和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优秀精神,挖掘维吾尔族11世纪语言学家马赫穆特·喀什噶尔,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哈萨克文学家唐加里克,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和维

吾尔族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价、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翦伯赞等等少数民族历史上出现过的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和诗人的优秀思想和重大事迹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的名族意识,教育精神。挖掘少数民族的“麦西莱普”“那达慕”等传统节日和各种社会活动中隐藏的团结、爱国、维护自然、维护和平的伟大精神来提高民族团结、保护和平、爱国主义精神。

结论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广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时代精神,这是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中必须充分利用的宝贵人文资源,也就是民族院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很大作用的因素之一。只要大力保护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各民族智慧创造的源泉才会得到永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提高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还使其顺应着社会发展得以傳承下去。

注释:

①荆惠民、戴木才:《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361页

②高治军: 《教育文化论》,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第22页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262页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252页

⑤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255页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4, 第107页

参考文献:

[1]苏建永.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01)

[2]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M].浙江大学版,2010(01)

[3]张立成.思想政治素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

[4]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赵志军,于光河.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商伯成.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实践[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徐志远.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穆殿春,林钧昌.民族政策概论[M].民族出版社,2010

[10]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少数民族大学生总结 篇4

一、上学年工作计划

由于少数民族联谊会才真正起步,所以上半年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内部成员的一种学习和宣传,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使少数民族内部达到真正的联谊。

1、全面的招新工作。十月初期,针对本届07新生来自10个民族的17名少数民族新生,招收少数民族会员。由于本部门人员的特殊性及结合上一届的经验,招新一定要注意一下问题:必须在各部门招新前对这17名同学做一次全面的动员工作,招收对象一定要有责任心和上进心,录取人数在10到17人不等。

2、针对我部的一些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口号,部门特色标志以及相应的一些基本规章制度。并开始在校内做大量的宣传。其宣传主要从工商频道和校内网做起(通过网络平台,以我们联谊会10个民族为出发点进行宣传)

3、在本部基本走上正轨的时候,也就是在十月末开始由本部的各成员自行组编一些特色文艺节目,开始在联谊会内部进行学习和交流,从而使少数民族联谊会内部成员都有一技之长,使其真正成为一种特色。并尽可能和其他各学院的少数民族联谊会一起实现少数民族内部“真正的联谊”。

二,下学年的工作计划

有了上学年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学年的工作主要是对外的展示和宣传。结合学校特色板块“周末文化广场”(每年的4月开始举行,每周由各个学院轮流举行,该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丰富大学生的多彩生活)来举行一期特色的“少数民族风”的周末文化广场。

该活动我们将邀请文艺部及体育部一起组织。以少数民族的特色为主线,我们主要分为少数民族歌舞和少数民族运动为主线,将文艺和比赛交替进行,即可以给大家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又能让大家真正参与其中,从而传播我们少数民族文化。

该活动是我们少数民族联谊会第一次真正主办的节目,我们少数民族内部成员不仅需要展示各种文艺节目,而且还要担任活动的组织和协调。由于周末文化广场本身就属于一个室外的活动项目,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维持活动的秩序是我们举行此次活动必须注意的两点。

1、活动时间

2011年4月初

2、活动地点

南区文化广场

虽然我们少数民族联谊会现在还不够成熟,但我坚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一定会将其做大做强!因为我们始终牢记“民族的,世界的!”这一永不变的真理!

工商管理学院

少数民族联谊会

少数民族大学生总结 篇5

一、切实加强领导,保证活动月顺利开展。

以学校党支部、德育处、少先队为活动组织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安排活动。

二、营造活动月的良好氛围。

1、新学期的开始,学校利用开学典礼对学生上了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听着雄壮的国歌声,同学们各个都十分严肃,心中油然产生对祖国的爱慕之情。

2、9月1日组织学全校师生观看开学第一课,各班讨论,学习。通过对身边的人的采访初步了解了祖国在改革开放几十年里的重大变化,低、中年级的小同学用一句话谈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高年级的同学通过写“牢记历史,立志报国”方面的作文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3、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动员仪式。9月5日利用升旗仪式对广大师生进行了一次集中性的民族精神教育。要求各班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并倡议各学科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民族精神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少年儿童普遍感受到祖国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开展迎国庆唱红歌活动,要求2---6年级学生人人会唱国歌,唱好国歌另外选一首红歌,要求各班精心组织准备,在9月29日进行比赛。

三、通过各种活动来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

1、坚持周会、重大集会升国旗制度,国旗下的讲话,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

2、利用队会班会等形式,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迎国庆等活动,集中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各班围绕“感恩的心”这个教育的主题,强化师生礼仪,大力倡导“尊师重教”之风。用爱心小礼物(自制贺卡)祝福每一位老师,为老师献上自己的一声真心祝福,使教师们感受到温馨与愉悦,心里充满着感动之情。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庆祝教师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3、利用校园广播宣传爱国主义精神。9月19日,大队辅导员利用班会课的时间,通过校园广播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教育主题向同学们讲述了中国近代那段屈辱而又英勇抗争的历史,教育学生吸取历史的教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深记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英勇不屈、不畏强暴、艰苦奋斗、追求解放、捍卫正义、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非凡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激发学生为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学习。

4、大力开展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的教育活动,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了学生的文明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激励学生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少数民族大学生总结 篇6

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是学校迎评促建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国家民委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学校党委和行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校各民族师生员工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不断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服务管理、后勤保障工作等各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

一年来,学校党委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制定了《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意见》,并举办了关于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专题讲座和党委中心理论组学习班。11月22日,甘肃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立军来学校调研,并为全校科级以上干部和部分教师学生代表作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辅导报告。通过学习,使全校广大教职员工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明确的认识,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根据《国家民委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委党组中心组和直属单位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意见》精神,校党委制定了《中共西北民族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实施细则》,同时,在校院(部)两级中心组和广大师生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于2007年1月召开了西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修订了《中共西北民族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会议明确提出了“三抓三加强”的工作任务,即抓制度创新、抓队伍建设、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师德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学校在省委宣传部、省高校工委、教育厅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估中被评为优秀,荣获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加强党员教育和组织发展工作,坚持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通过校院两级党校分层培养,2007年全校共发展党员1000多人。

2007年3月,国家民委委属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吴仕民副主任就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为贯彻会议精神,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制定了《西北民族大学关于禁止非正常宗教活动的规定》,加大了在各民族学生中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国家民委的肯定。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2007年,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及时传达中纪委第七次全会、国家民委党建会议及甘肃省纪委第八次全会精神,制定了《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安排意见》,与各单位签订了《2007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制定了《西北民族大学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对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促进了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学校提出了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增强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学校顺利完成了40余名使用期处级干部的考核和聘任工作。

学校统战工作、老干部工作、教代会和工会工作富有成效。2007年9月,国家民委老干部工作会议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国家民委副主任杨健强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教代会和工会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维护教职工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3月,学校召开了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第七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调动了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统战工作顺利开展,王扎西、孙耀东等同志被评为甘肃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个人。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成绩喜人。2007年,学校共组织了18支重点小分队和16支院级小分队,分赴全国13个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文艺演出、文化宣传、医疗服务等活动,受到了教育,增强了才干。同时,学校成功举办了西北民族大学第二届学术科技节,在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决赛三等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校党委坚持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0月,在全校范围内集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以“迎评促建谋发展、民族团结树新风”为主题的第十二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迎评促建知识讲座、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和各种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教学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迎评促建工作成绩显著

学校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举全校之力,扎实开展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评建工作措施得力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校实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学校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9个工作组。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评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评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二是层层动员,统一认识。学校召开全校动员大会进行广泛动员,并充分利用校内媒体广泛宣传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和开展评建工作的重大意义,编印了《迎评促建手册》等宣传资料。通过深入动员和广泛宣传,全校上下统一了认识,明确了任务和目标,形成了人人关心评建、全员参与评建、人人为评建做贡献的喜人局面,为评建工作的扎实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学校实施了“迎评促建”工作方案和本科教学评建工作任务书制度。同时,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定期督导检查、责令限期整改以及各单位自评、组织校内外专家评估等方式推进评建,保证了各项评建工作的扎实开展,使“迎评促建”工作目标得到了落实。

(二)迎评促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通过开展评建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坚持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进一步突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教学质量意识,本科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有新的提高。

二是教学条件显著改善。2007年,学校增加投入,加大了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力度,组织专家对58个教学实验室进行常规工作检查,查找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下一步整改的目标;结合迎评促建加快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经学校多方努力,将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确定为西北民族大学非直属医院,使长期以来临床医学教学实习基地缺乏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变;学校图书资料建设成绩突出,2007年学校新购图书21.5万册,使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到127万册,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总量达到198万册;学校网络教学系统建设工作的推进,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先进手段。

三是教学管理更加规范。2007年,学校制定或修订了《西北民族大学教学秘书工作条例》、《西北民族大学教研室工作管理办法》、《西北民族大学教学检查条例》、《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西北民族大学本科课程建设办法》、《西北民族大学题库建设与管理办法》、《西北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考核办法》、《西北民族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学校教学督导工作扎实有效,在促进教学评建和规范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一年来,学校修订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2007年新增“博物馆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社会工作”等4个本科专业,至此,学校的本科专业数已达到51个。学校课程建设工作有新的起色,“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和“现代蒙古语”二门课程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称号。经严格评审,17项成果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学校还组织了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较好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是学风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制定了学风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了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的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机制,通过开展“学风主题教育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7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教育部专家组进驻西北民族大学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和教育科技司司长俸兰专程前来学校指导教学评估工作。专家组对学校整体工作和本科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西北民族大学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定位准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突出,办学特色鲜明。同时专家组也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为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此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过程中,全校广大师生员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万众一心,埋头苦干,使“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民大精神再一次大放光芒。通过评估,评出了西北民族大学的好成绩,评出了西北民族大学的凝聚力,评出了西北民族大学的自信心,为学校继续推进“二次创业”并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目标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三、师资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校积极推进校内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改革,制定了《西北民族大学教学(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暂行办法》和《西北民族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工作规程》,经本人申请,校职称聘任委员会审议,校长聘任78名同志担任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

学校加快了人才引进工作的步伐。2007年,共接受和引进教学科研人员11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学科研人员11人。学校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工作,2007年,学校选派521人次进行各种类型的培训,并在攻读学位和留学深造等诸多方面为教师提供了便利条件。2007年,乌尼乌兰被评为第三届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陈永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马刚、牛宏、王国民被评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

2007年,学校修订了《西北民族大学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了《西北民族大学教学院(部)管理岗位设置暂行办法》、《西北民族大学青年教师成才奖评选、奖励办法》、《西北民族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办法》、《西北民族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西北民族大学主讲教师资格认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1月,国家民委系统人事统计工作会议在西北民族大学顺利召开。

四、学科建设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一年来,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工作抓在手上,经过调查和论证,初步完成了学科方向的凝练工作。初步确定一级学科29个,二级学科56个,凝练了94个学科方向。提出了学校优先发展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和培育保护学科的初步意见。此次学科方向凝练在学校学科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学科建设由自为向自觉转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修订、完善了西北民族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就下一步学科建设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推进学科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学校积极做好新一轮学位点申报准备工作,已完成对拟申报的6个博士学位点、2个一级硕士学位点、17个二级硕士学位点的前期论证工作。2007年,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250人,生源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

五、科研工作和科技合作再创佳绩

2007年,学校申报各类科研项目414项,获准立项科研项目111项,已鉴定、结项科研项目15项,出版专著15部。截止目前,共争取到科研项目经费506万元,加上学校配套经费,科研总量突破1000万元大关。与此同时,有39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刊”称号,《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自然科学版十佳学报”称号,《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民族文字版十佳学报”称号,《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蒙文版)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民族文字版优秀学报”称号。

2007年,学校学术交流明显增加,成功举办了“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中加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论坛”、“2007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等学术会议。学校组织召开的校地、校企科技合作座谈会,总结了近几年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科技合作的经验,听取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签订了有关合作协议,开创了省内高校校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积极推进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工作。2007年,学校与甘肃金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联合研究项目《光固化引发剂工艺研究与优化、聚乙烯醇改性、天然产物分离前期研究》、与甘南华羚公司合作项目《牦牛乳品的开发利用》等项目进展良好,已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学校投入416万元,加强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实验室——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

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2007年,学校修改制定了《西北民族大学中青年科研项目和纵向自筹经费项目资助办法》、《西北民族大学学术活动及经费管理办法》、《西北民族大学科研项目学校配套经费管理办法》和《西北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等管理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和机制上调动了全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六、学生管理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加强

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辅导员管理机制。2007年新增辅导员10名,为各教学院(部)配备了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学校成立了“西北民族大学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西北民族大学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对我校学风建设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开展了“学风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开展学生优良学风教育,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召开了2006—2007学年先进集体暨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对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和校长特别奖、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获得者进行了表彰奖励。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逐步推行“在学生工作部指导下的、以院部党总支领导管理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骨干的、以学生自律委员会为中心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与此同时,学生公寓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两校区实行统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贫困生工作方面,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是加大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力度,设立了1571个勤工助学岗位,累计发放勤工助学金125万元,申请到社会各界贫困生助学金170多万元,818名贫困生得到资助。二是积极开展助学贷款工作,本年度全校有1194名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发放贷金561万元。三是在新生报到日,开通了“绿色通道”,为2007级46名因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学费的新生先行办理了各项入学手续。

学校招生工作认真实施“阳光工程”,保证了招生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2007年学校录取本科学生4470名,预科学生300名,中专学生76名。其中少数民族考生2860名,占录取总数的64%。同时民族成分增加,使在校学生民族成分达到了51个。在录取新生中第一志愿报考率较去年有新的提高,达到82.2%,有59名考生高考成绩高出生源地重点线。与此同时,学校招生就业处被甘肃省评为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建立校院齐抓共管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各院部和有关职能部门贯彻“一把手工程”,组织人力对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并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方式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截止2007年11月,全校本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2%。

七、榆中校区工程规划建设取得新成绩

2007年8月18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在甘肃省委副书记刘伟平的陪同下视察了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对榆中新校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

榆中校区一、二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目前,三期工程建设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榆中校区三期工程包括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项目,总面积约13.5万平方米。榆中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约44000平方米,是榆中校区的标志性建筑。目前,图书馆和学生公寓建设工程已顺利开工。榆中校区公共教学楼荣获2007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2007年5月25日,学校举行榆中校区体育场馆落成典礼,并在榆中校区成功举办了甘肃省第三届“高校杯”“校长杯”羽毛球赛、甘肃省第五届“高校杯”、第四届“校长杯”网球赛。标准化的运动场馆和完善的体育设施,得到了甘肃省教育厅及省内高校的一致好评。

在抓好榆中校区三期工程规划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完成二期建设项目中未完工的有关工程项目、校本部图书馆、礼堂、文科楼、艺术楼、锅炉房、学生公寓、民兴公寓等改造工程以及校园道路局部整修、教学楼、学生公寓等的墙面清洗等,使学校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八、后勤服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综合治理等工作多有成效

学校学生食堂推行集体经营模式,取得了实际成效。一年来,在兰州市粮、油、肉、蛋涨价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学校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的要求,采取得力措施坚持学生食堂饭菜不涨价,维护了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与此同时,学校后勤全面贯彻ISO9001—2000质量认证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管理,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学校还建立了定期召开后勤例会制度,及时听取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学校相继制定了《西北民族大学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管理细则》、《西北民族大学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考核办法》、《西北民族大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管理办法》、《西北民族大学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等管理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轨道。2007年上半年,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资产清查工作,查清了我校资产的数量和使用情况,得到了国家民委及财政部委派的会计事务所的认可,受到了国家民委的充分肯定。

学校财务工作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严格管理,精打细算,多方筹措资金,为学校教学评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学校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对校办企业进行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已取得初步成效。

学校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民族花苑住宅小区小饭桌的开办和对榆中校区教职工自助餐、教职工公寓住宿予以补助的办法,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条件,深受教职工的欢迎。

学校大力推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基本实现了网络办公,办公效率明显提高。建立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图书资料、学生、后勤等数字化管理系统,一年来上述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得到不断改进,在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学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学校保卫工作和综合治理工作,坚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安全防范工作得到了加强,技术设备条件大有改善,保安队伍素质有新的提高,顺利完成了学校综合治理工作和两校区的安全保卫任务。

学校档案馆和博物馆工作扎实开展,档案馆顺利通过了甘肃省档案工作评估,获得优秀等级;学校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教学质量有所提高;2007年学校组织编写出版了《西北民族大学校史》、《西北民族大学年鉴》、《西北民族大学规章制度汇编》、《校友风采录》、《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管理论文集》及学校宣传画册等10多种出版物,展示了历史,总结了经验,宣传了学校。

九、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2007年,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呈现良好势头,学校与法国欧亚管理学院、英国普斯茅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的合作进展顺利,并加强与美国ESEC组织的合作,积极推进英语师资水平的提高。

以外专项目为依托,扩大引智效益。2007年,学校共获批21项外专项目,争取到国家外专局项目资金207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学校在外专聘请、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学校建设开通了英文网页,扩大了国际交流与宣传。

组织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团赴毛里求斯、法国留尼旺省演出并进行文化交流,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了国家民委的表扬。学校召开了表彰大会,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团成员进行了表彰奖励。

2007年,学校先后接待了美国、加拿大、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团体300余人;先后有75人次出国进行教育考察或参加国际会议。2007年,学校聘请了16名外籍专家或学者来授课,邀请14名专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招收47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同时,学校还参加了留基委组织的赴巴基斯坦、尼泊尔中国教育展活动。

十、合作共建工作有新进展

3月28日,国家民委与兰州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共建西北民大工作座谈会,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同志主持了会议。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副司长张京泽、甘肃省省长助理、兰州市市长张津梁、副市长张世珍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会议就合作共建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协商,兰州市政府明确表示对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规划建设用地依法予以支持,加快学校周边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协调解决好西北民大与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用地争议问题。

回顾学校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仍相当繁重,尤其是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二是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管理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学校用于榆中校区建设的银行贷款高达7亿多人民币,高额贷款利息给学校办学带来了巨大压力,加之两地办学成本大幅增加,致使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2008年工作要点

2008年学校的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和发展迎评促建成果,着力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凝练学科方向和专业定位为重点加强学科建设,以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为契机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以提高整体素质为重点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做好新一轮干部聘任工作。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开拓创新,知难而进,努力开创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组织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发挥校院两级中心组的带动作用和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

各级党组织要大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作风、组织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做好党员特别是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提高到新的水平。

按照校党委提出的加强民主管理和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和要求,把依法治校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更好地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在加强学校民主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定于2008年上半年召开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要把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

二、巩固和发展评建成果,提高教学工作水平

针对学校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整改思路和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工作的内容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通过整改使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整改工作责任制,细化目标,明确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整改工作目标的实现。要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加强学校非直属医院教学建设工作,力争将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归并为西北民族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为医学类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良好的教学条件。

三、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进一步做好学科方向的凝练工作,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确定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和培育保护学科并制订相应措施进行建设;在凝练学科方向的基础上,打破教学院部、科研院所壁垒,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目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科专业调整重组;加强人才梯队、学术团队建设,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遴选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并做学术梯队和团队的建设、培养、选拔和配备工作。

四、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为契机推进校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根据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的文件精神,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在认真做好定编定员定岗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校内体制改革,精简机构,细化职责,强化职能,完善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是根据国家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制定学校各级管理岗位职数及干部配置细则。按照干部选拔聘任工作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新一届管理干部的聘任工作,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制定党政管理干部培训计划,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管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工作能力。

五、以培养学术带头人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要提出明确要求,采取得力措施进行培训。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和实施传、帮、带等有效手段,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创造条件,加大名师培养工作和教学团队建设力度;积极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专业教学急需高素质人才;学校要继续实行校内分配向教学第一线倾斜的政策,尽可能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

六、加强学位点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按照学校十一五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加强硕士博士学位点建设,在做好现有学位点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新增学位点的申报工作;推进教育教学管理创新,探索行之有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和完善培养方案,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要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优化结构,提高导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七、以项目为抓手,推进科研工作上水平

2008年,学校科研工作要在抓项目上下功夫,努力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整合科研队伍,形成科研合力,发挥好学术团队作用,开展联合攻关,增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整体实力;学校定于2008年上半年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表彰奖励近几年来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总结学校科技工作的经验,提出今后工作的思路、任务和目标。

八、高质量完成榆中校区三期工程建设任务

精心施工,保证质量,做好榆中校区三期工程建设特别是图书馆工程的建设工作;争取兰州市政府支持,推进榆中校区外围道路等工程规划和建设;要科学规划,优化榆中校区资源配置,加快校园美化绿化工作步伐,把榆中校区建设成为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环保型、节约型、数字化新型校园。

九、推进管理创新,完善两校区运行机制

要按照“两个校区,一种精神;两地办学,一个水平”的要求,优化两校区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明确定位校区功能,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要推进管理机制创新,认真研究、探索两校区管理运行工作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明确常驻院部和职能延伸部门的管理职责,保证榆中校区教学工作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十、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要认真总结学生工作的经验,完善工作制度,加大精力投入,发挥好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两方面的积极性,把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鉴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做细抓好。要完善校院齐抓共管的毕业生就业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和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问题浅析 篇7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 思想上主流保健康向上, 但部分人政治意识淡薄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在立场上能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拥护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积极维护民族团结, 反对民族分裂, 对党的各种思想、各种精神都能认同。但存在一小部分学生不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政治意识比较薄弱, 甚至有的学生对政治问题产生偏颇、政治信仰不坚定。

(二) 人生观、价值观认识明确, 但也存在误区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能认识到思政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理想的实现靠辛勤的努力等。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过于看中功利、做人过于现实, 在个人价值观上以自我为中心, 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分离, 强调个人得失的重要性, 欠缺团队合作、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 对民族有自豪感和荣誉感, 但对民族文化有“唯我”倾向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民族都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这种感情会是他们关注自己民族的语言、传统习俗等, 是他们建设本民族的原动力。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对本民族文化有“唯我”倾向, 比如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对汉语有抵触等。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 求知欲较强

与国内经济较发达的区域相比较, 少数民族地区不论是在文化还是经济方面都相对落后, 教育质量不甚乐观。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里, 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较为贫困, 家乡是来自贫困的农村或者山区, 当地发展缓慢, 导致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条件受限制, 教学效果比较滞后, 学生在计算机教育、外语听力、英语口语等方面表现较差。这就造成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存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 就是因为这种竞争和差异的存在, 促使少数民族的学生增加了对知识的渴望, 希望能凭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来改变他们的命运, 为此, 很多学生充分利用宝贵时间来努力学习, 不断反思自己和充实自己, 从客观上认识到本民族存在的条件限制, 他们利用假期时间, 利用学校的便利条件, 认真学习英语知识、汉语语言和计算机技能, 希望能不断壮大自己的知识库, 从而能缩短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甚至能够超越他人。

(二) 汉语应用能力较差

汉语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要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就要加强对学生汉语水平的培养。少数民族的学生受语言环境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汉语语言应用方面存在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口语表达不清, 沟通能力较差; (2) 对中国传统汉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了解不深, 在学习和理解教材背景和内容方面存在不足; (3) 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在吸收知识和消化能力方面也相对薄弱。

(三) 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各科基础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 然而, 由于学生所处环境较差, 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形成这种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致使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中存在不少缺陷, 例如: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学习比较被动、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课后完成作业的效果不好等, 再加上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汉化教材、汉语授课, 汉语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很难适应这样的环境, 最终导致很多学生逃避学习或者持有应付的心理,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重视并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党团组织建设工作

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促进思想教育的过程,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将符合党组织标准的优秀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来, 为社会培养一批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拥护党的政策的优秀党员, 让这些具有纯洁党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促进民族的友好团结。

(二) 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 营造和谐校园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普通的学生更强烈, 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 教师要更加细心, 为学生提供和谐、友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让他们能够随时感受到周围人的温暖。

(三) 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贫困问题

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比较贫困, 贫困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求学期间的一大困扰。他们的家庭都普遍存在人口众多, 经济来源单一的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开展帮扶政策。

四、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教育工作

(一) 加强汉语教学,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

专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汉语课程,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 如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 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基本素养。

(二) 深化教改, 努力打造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方式

少数名族大学生在基础上与汉族大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要改变这种情况, 就要深化教改, 主要措施有: (1) 从客观上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分析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 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 挖掘学生自身的优势, 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建立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决心; (2) 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 不但要强化他们的基础知识, 还要在此基础上拓宽他们的视野, 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3) 根据我院的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 加强少数民族的实践能力, 保证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进步。

总之, 我们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要做到有针对性。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心存半点歧视, 要用一颗博爱、公平的心去对待他们。我们应着眼于为少数民族培养应用性人才, 着眼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认真做好少数民族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 为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有用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摘要:本文重在讨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从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 总结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几大思想特点和学习特点, 并提出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教育的思路、方法供研究、探索。

少数民族大学生总结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学新生 适应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也在迅速的增加,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全国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5.7%~5.9%之间。因为来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的民族身份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心理与文化特征,所以他们成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大学生活、学习、交往出现许多不适应现象,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整体适应水平较汉族学生适应水平差[1]。因此,高校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适应问题,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一、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

(一)生活上的适应不良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强烈熏陶,具有自己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来到大学后,与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同学共同生活,二者就会形成强烈的撞击;其次,国内有研究指出[2],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刚来到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城市的学校,经济方面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服饰、生活习惯等与其他同学的差别,尤其是生活水平上的相对拮据,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学习方面的适应不良

由于民族地区的贫困,学校教育受到很大的限制,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水平不高等都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也更难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中途退学、休学的情况严重,即使在四年以后进一步深造的人数也较少。少数民族学生考入大学后,进入“理想”重新构建期,由于少数民族学大学生在他们独特的家庭教育洗礼下形成的观念在学习和人生目标的确立上表现得缺乏方向和动力。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多生活在偏远地区: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少,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兴趣窄,无专长,而大学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于是,焦虑、茫然充溢着他们的心理。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不良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格、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与汉族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容易产生矛盾,一旦矛盾产生,人际关系就紧张且不易和解。其次,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十分自尊,热爱自己的民族,也希望得到同学的理解和尊重,但在中学多是学生干部或尖子学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便失去了这种优越感,失落感及自卑心理便随之产生,这样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心理就容易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的敏感,甚至把自己与人交往活动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妨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时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民族特殊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人际交往方面适应不良的重要原因。

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表现出的较汉族学生更严重的种种适应不良问题,根源于民族地区经济、民族地区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产力水平也相对落后。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的落后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有限,教学设施不齐全,教师素质不高,教育结构和办学模式都相对单一,限制着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特别是民族地区受经济条件限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欠缺,也影响了民族地区学生进入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民族地区思想、文化因素

少数民族生存的特殊地理、人文环境构成了各个民族特殊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个性,而且有很深刻宗教烙印。在一些民族家庭中,由于父母文化层次低,对子女的学习期望不高,教养方式也不理想,甚至民族地区整体环境对教育的重视不够,不像汉族学生那样有非常强烈的高考竞争意识,所以掌握的有效学习方法较少。特别是民族地区较多的宗教性质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在行动上、心理上把自己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烈的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表现出的是民族亲和感和闭锁心理,即:对同宗、同族、同乡在心理上有一种天然联系,而对于外族存在着戒备心理,思想狭隘,自我封闭的心态。同时,在我们的文化中,同时存在着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其中汉族文化是作为代表的、融合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主流强势文化,而少数民族文化则是非主流的亚文化,二者在文化价值之间有很大差异,这种文化价值的不同和不协调也是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大学不适应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少数民族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对策

虽然少数民族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出现的一些适应问题不可避免,而且短时期内也不能改变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现状,但是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少数民族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以尽快让学生进入适应状态。

(一)全面建立少数民族新生档案

在新生入学后,学校应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后要根据测评结果和日常所了解的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对测评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采取由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加以解决,对测评中反映出来的个案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有较严重的不适应情况,应该找专业人员进行辅导,以帮助少数民族新生更好的适应。

(二)注重对少数民族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对少数民族心声改变适应不良的又一重点,它包括认识自己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自己异性伙伴的交往,积极与同学、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处理好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在交往中求得进步,学会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克服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报复、偏见、嫉妒等消极心理。

(三)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心

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卑心理也是导致适应不良的重要原因,所以应努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自信。团体咨询,是通过交互作用的方式,模拟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一种咨询方法。这种方法既增进了学生的自信,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也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提高教师教育与共情的能力等。已有研究证明团体心理咨询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心,对大学生人格因素也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有短期的效果,而且长期稳定[3]。

(四)帮助少数民族的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对提出要求具有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以自己的方式和汉族学生的整体平均水平来教学的,课堂的信息量大,速度较快。少数民族新生文化基础较差可能会感觉力不从心,所以,应该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进行课前预习,或者与同学进行交流,并在课后认真复习,以巩固课堂知识,弥补细节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并努力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新思想的形成。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与汉族学生的差距并不是短时期就能够消除,所以,教师必须为少数民族学生提出适合他们能力的要求,让少数民族学生有完成任务的能力和信心。

(五)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整体面貌。它是全体师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适应性和持久性影响的关键,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不会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偏见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歧视,更多的是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习惯,让少数民族的学生觉得,虽然是走到陌生的环境,但是没有很强烈的文化冲突。例如学校在民族节日,组织、动员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住宿、饮食方面的便利等。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少数民族新生从步入校园起,就融入其中感到亲切。

四、小结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期,也是人生的重要的转折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位大学生都要正确的认识自己,面对不适应积极的进行心理调试,而不是采用其他消极的方式来应对。特别是对于适应更加困难的少数民族新生,学校、社会、家庭应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配合,以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新的生活,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莉,于生凯.大学新生适应情况研究[M].中国特殊教育,2006

[2]李志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2006

上一篇:校园一角观察日记500字下一篇: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文综政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