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农村创业故事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白领农村创业故事(精选6篇)

白领农村创业故事 篇1

——本文主人公语

她是一名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然而,她却放弃了城市的工作,选择到农村当村官。从大学到农村,她克服了哪些困难?从学生到村官,她如何完成角色的转换?

1 放弃城市来到农村

5月底,即将毕业的常州工学院外贸英语专业的张天然,由于成绩优秀,找到了一份令她的同学羡慕的工作——到北大青鸟,徐州校区做班主任。

6月,辅导员找到她说:“现在咱们省有个政策,大学生可以到农村当村官!你可有兴趣?”

“到农村啊?可是我已经在徐州找到工作了啊!”

“你是学生会主席,又是党员,人家去西部的,那么辛苦都去了,你这个学生会主席是怎么当的啊?”

一向不服输的张天然被激将得当时就说:“去就去!谁怕谁啊!”可当她把这个想法跟家人一说,立刻遭到了妈妈的反对,“我们送你上大学就是想让你留在大城市,坚决不能回到农村!”爸爸说:“虽然到农村锻炼锻炼是好事,可你吃不了那个苦啊!你现在说要到农村,可你根本就不知道农村是什么情况。等新鲜劲一过,你就会打退堂鼓了。”

“城里的工作没了,可以回去再找,但当村干部的机会可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如果没有省里的这个政策我恐怕永远也没有机会到农村当干部。而且毛主席说过,农村是个广阔的大舞台,大有作为,我就是要去看看是不是这样。”张天然竭力劝说父母。

最终,张天然说服了父母。207月23日,张天然和其他几百名大学生村官在南京集合。在动员大会上,看到几百人身穿统一T恤,一张张青春的面庞让张天然感觉热血沸腾,她恨不得马上就到农村大展身手。

当天,张天然被铜山县单集镇党委书记亲自接到了镇政府大楼。一下车,就看到一座破旧的土黄色的楼房,镇党委书记说:“这就是咱们的镇政府大楼。”张天然的心一沉,镇政府都这么破,村里会是什么样子呢?

张天然的家就在铜山县县城,她印象中的镇政府大楼应该是像南方的那种高大、气派的行政大楼。午饭过后,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的村干部将张天然接到了她即将工作的地方——洪楼村村支部,她将担任这个村的党支部副书记。

刚下车,张天然就说“到村里看看吧!”村干部说:“今天是第一天,你先休息一下吧!”“我不累,还是出去看看吧!”“外面还下着雨,路也不好走,明天去吧!”村干部劝说道。“不行,不行,我一刻也等不及了,我要看看咱们村到底有多宽广,咱们的老百姓是什么样的。”最后,村干部拗不过就带她出去了。

雨下得并不大,可坑坑洼洼的道路依然泥泞难走。村子里有些杂乱,房子都破旧不堪,甚至还有一些即将倒塌的草房,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她或许不相信经济发达的江苏还有这么破旧的村落。可既然来了,就没有退缩的理由,一定要想办法做好!她在心里给自己鼓劲。

村里给她和另外一个女大学生在镇政府楼上安排了一间宿舍,吃饭就在镇政府食堂。当天晚上,雨下得更大了,突然,宿舍的电线冒起火花,她们吓得一起叫了起来。惊叫声引来了传达室的老大爷,老大爷解释道“没事的,电线有点老化,一下雨就冒火花,晴天就好了!”既然是“正常现象”,只能逼自己适应了。这时,两个女孩都感觉很累了,想洗个澡上床休息。可这里没有浴室,只能从宿舍外的水龙头接点水,从传达室提两瓶开水,擦擦身上。刚躺下,另外一个女孩说想上厕所,可厕所在行政楼的后面。此时外面雷电交加。张天然明白室友是害怕,就说:“我陪你吧!”

张天然一夜无眠,其实生活条件的艰苦,她都可以克服,但村子里这么穷该怎么办呢?

2 全票当选村支书

第二天一大早,张天然就到村里正式上班了。大家对她这个年轻的大学生都很客气,把她当成了客人,不安排任何事情给她做。尽管张天然说:“我是来这里工作的,对这里不熟悉,该做什么你们就跟我直说吧!”但还是没有人安排她做事情。因为他们觉得大学生下来也就是做做样子的,这些小年轻能干成什么事呢?

时间一长,张天然坐不住了,你们不安排我做事情,我就自己找事情做。她每天早早地来到村支部打扫卫生:遇到开会,她就自己拿出本子做会议记录。其他村干部就很纳闷,她有福不享,什么意思啊!对她的态度也跟着冷淡了下来。张天然管不上这些,人家不理她,她照样笑脸相迎,照样找事做,不懂的地方就向别的村干部请教,只要开口,不是“大哥”就是“大叔”。她知道这些都是最最淳朴的人,只要自己真心做事,一定会打动他们!

张天然发现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都种了大蒜。她一打听才得知,去年全村种的一百多亩大蒜没有销售出去,一部分烂在了地里,一部分还在冷库里,今年村民们继续种大蒜,怎么能卖掉呢?她着急起来,回到宿舍就在互联网上搜寻更适合种植的作物。最终,天津一家农业公司推行的黄瓜制种项目吸引了她,对方不仅派技术人员过来指导,而且所有的黄瓜种也都由这家公司回收,这样农民就不用愁销路了。她赶紧把这个项目跟其他村干部说,有人却说:“项目倒是一个好项目,但大蒜很快就到收获的季节了,还费劲拔掉干啥呢?”“去年还有那么多库存,今年的又收上来,行情不会好的!”张天然说。“谁知道是不是骗子公司呢?”有人说。这句话提醒了张天然,虽然自己在互联网上查到这是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但没有经过考察,谁也不能打包票。她决定和村干部一起去天津实地考察一下。

经过考察,这确实是一家有实力有信誉的公司,她当即和他们达成了在洪楼村推行黄瓜制种项目的协议。然而,要推行这个项目,首先需要动员村民把现有的即将收获的大蒜拔掉,这成为摆在张天然面前的难题。

这个说服工作,她决定从赵姨家开始。因为赵姨家的地在地头,农村人习惯于一家看一家,一户比一户,只要她的工作做通了,这一组就好做,这一组的工作做通了,这一片地也就好做。

当天下午,张天然在大蒜地里找到了正在忙碌的赵姨,开门见山地说,“赵姨,现在有个好项目,种不种?”

赵姨头也没抬地说:“好项目?能有多好啊?”

“咱把大蒜拔了,种黄瓜制种项目,这肯定行!”张天然说。

赵姨把她上下打量了一番说:“你个小丫头,才二十几岁,你说种什么怎么就一定能行?人家几十年的村干部都不敢这样说。”说完,赵姨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当头被泼了一盆冷水,张天然也没灰心。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不知道去了多少趟。终于在一天晚上,张天然跟赵姨聊天时,先从令赵姨骄傲的儿子谈起,谈起儿子,赵姨一下子来了兴致,从晚上八点钟一直聊到十一点钟。看赵姨的情绪高涨,张天然又提起了那个黄瓜育种项目。这次赵姨没好意思断然否定,说,“这个项目到底好在哪里啊?”张天然连忙把黄瓜育种的好处与今年大蒜的行情预测给详细说了。“要真能像你说的这样就好了!”赵姨感叹地说。张天然忙把跟对方签的合同以及到对方那里考察时拍的照片给她看,赵姨终于点头答应说“就;中你这丫头天天往我家跑的这个勤快劲,就相信你一回!反正大蒜也卖不了几个钱。”

赵姨将快要成熟的大蒜拔掉改种黄瓜育种的消息,立刻就传遍了全村,赵姨拔大蒜那天,来了几十个村民围观。利用这个机会,张天然又继续做说服工作。在赵姨家拔掉大蒜的一周之内,陆续又有60多户人家拔掉大蒜,改种黄瓜育种项目。

此后,张天然每天的日程就多了一项——到黄瓜大棚去看看。虽然对方派来了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但张天然还是不放心,毕竟是她让村民改种黄瓜育种的,她必须保证百分之百成功。

5个月后,黄瓜制种项目喜获丰收,每亩地的收益达七八千元!而如果种大蒜、黄豆等传统作物,就算全部卖出去也就200多元的收入。这下子整个乡镇都轰动了,人们都知道洪楼村来了个能给村民带来福气的大学生张天然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5月5日,洪楼村要进行换届选举,此时距张天然来到农村已经8个月。张天然疑虑重重:自己还是一个小毛孩,人家能选自己吗?

选举结果出来了,张天然以45票全票当选为洪楼村党支部书记I她一下子蒙了!这一年,张天然24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村支书之一。激动过后,张天然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成为一把手后,村支部开会都由张天然来主持。可毕竟是年轻,她说:“各位同志现在开始开会。”但大家依然在说话,不太把她当回事。遇到这种情况,她就让比较有威望的副书记来主讲,自己接着补充。渐渐地,也就形成了一种讨论的开会氛围。现在,她已经能够自如地掌控局面了。

3 麦收考验

206月,夏收工作摆在了面前。张天然心想,夏收不就是农民自己收麦子吗?也不需要她做什么。于是,在镇里开完三夏工作会议后,张天然回家了,因为第二天,表哥要结婚。刚到家,就接到了镇党委书记的电话:“别的村支部书记都在带头在地里抢收麦子,你人呢?”“我表哥结婚,我在家里!”她理直气壮地说。“你赶紧过来。”书记啪地挂断了电话。书记这么严肃,发生了什么大事情吗?她赶紧回到村里。在路上她就发现昨天还是青青的麦子今天一下子都变黄了,邻村的村民们都在紧张地收割,而洪楼村的小麦还纹丝未动。

她这才知道,原来麦收并不是农民自己的事,村干部要提前安排收割机;为了保证收割机不浪费一滴油,要呈S形进行收割,需要村干部组织好,让每家每户的农民提前准备。当务之急,就是要请收割机。她和另外两名村干部到路上拦收割机。可这时候的收割机,都是提前预订好的,根本就不愿意停下。张天然着急了,又来了一辆收割机,她就站在路中央拼命挥手,眼看着收割机快触到她膝盖了,她也没有动。另外两个村干部吓得朝她大喊:“天然,你不要命啦!”收割机终于停下来了,经过好一番劝说,师傅终于点头同意。

可当收割机开到地头,张天然到另外一块地安排收割的时候,村民们竟然把收割机撵走了!她这才知道自己拦的是小型收割机,其缺点是漏粮食多。农民辛苦种出来的粮食,谁也不愿意浪费一粒。接着,张天然又去拦大型收割机。就在此时,镇里的领导来到洪楼村督促麦收工作,结果发现洪楼村的麦子竟然没有动静,镇党委书记严厉地批评道“你完不成任务,支部书记就不要干了!”委屈的张天然流下了眼泪说:“这太不公平了,事前又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办!”

可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她擦干眼泪又去拦收割机。找来了合适的收割机,张天然立刻组织村民收割小麦。收割机需要加油,她就骑着电动车,带着大油桶到加油站排队买柴油。一路上,因为着急,她摔了好几跤。身上的疼痛加上心里的委屈,让她的眼泪奔涌而出,她决定干完这一场就不干了。她给组织部长打电话说:“忙完麦收就不干了!”

收割机几乎是24小时作战,只有到凌晨露水太重,割不动麦子了,才稍稍休息一下,而张天然也就是趁着这个时候拿点儿麦草躺在上面打个盹。有些村民觉得这个小书记太辛苦了,就从家里拿点儿黄瓜和桃子给她吃。终于,她扛下了这场麦收。

这次麦收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很多人后来见到她都说:“这是给我们收麦子的书记”听到这样的话,张天然觉得所有的苦和委屈都烟消云散了。后来组织部长找到她问:“现在还要不要干啊?”“这么大难题都撑过去了,还有什么困难的,接着干!我是那么容易服输的人吗?”她笑着说。

如今,在洪楼村村民眼中,张天然已经成了他们的主心骨,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做了很多件实事,挖水渠、修桥、铺石子路、改建村卫生室,还引来了养鸡养鸭项目,因为致富的项目增多,村民的收入从的1500元,增加到现在的2800多元。

在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中,张天然以高票成为正式候选人,并被誉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传奇人物”。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得知张天然的事迹后,称赞道:“天然书记志存高远!”

白领农村创业故事 篇2

那天我正准备外出,看到个摆摊的阿婆,我觉得她一把年纪了还在做擦鞋的体力活,生活肯定挺苦的。我随口问了一句:“阿婆,您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呀?”

阿婆头也没抬地说:“千把块吧,勤快的话还可以多挣点。”

我本来是抱着可怜老人家的心态,没想到她的收入比我高出一倍。看来,该可怜的人不是她而是我。

回去后,我的心里就有了想法——开个上档次的擦鞋店。

有了开店想法后先做市场调查

心里有了开店的想法后,我每天有空就上街观察擦鞋的人怎么工作,客源是什么样的人群,擦鞋者集中的地段,哪些客人是那些擦鞋匠没有想到或是不敢发掘的,我把这些都记在了小本子上,作为创业的最初积累。

擦鞋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不起眼的工作,我的父母当时一听我的想法认为我是有毛病,好好地读了几年大学出来,怎么会想到干这个。他们说,如果朋友亲戚问起我的工作,叫他们怎么张嘴?

女朋友的离去,也给我迎头浇了一盆冷水。不过,我觉得自己的想法没错,高档鞋的清理和保养在当时是个空白,现在人们生活好了,有很多人的鞋都不便宜,他们不愿意交给不懂行的人来擦,这是个多大的市场呀,我为什么不从这里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呢?

跑遍宾馆茶楼找不到合作伙伴

3个月后,我把工作辞了,埋头写了一个星期,拿出了一份详细的《合作计划书》,在地图上标出了高档的营业场所,开始寻找合作伙伴。

当时成都人的意识里还是觉得擦鞋难登大雅之堂,擦鞋匠的存在只限于街边的小餐馆什么的,富丽堂皇的大厅和擦鞋匠简直是不搭界。好几次,我刚走到大堂就被迎宾员“礼貌”地“请”了出来,身后还传来大堂小姐的嘲讽:“这个人烧昏了头吧,跑到这找钱?”如果她们知道我是个大学生,可能更加大跌眼镜吧!

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去那家高档的茶楼,连续一个星期后,经理终于松口见我一面,他漫不经心地翻了一遍我的计划书,然后说:“小伙子,相信我吧,你就是走遍成都也不会有哪个经理愿意与你合作的。”

这个经理没说错,我跑遍了成都有名气的宾馆、茶楼,还是一无所获。

5元钱擦一次鞋,第一个顾客给了10元 。

既然没有高档的场所愿意和我合作,我决定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从自己摆摊开始“原始积累”。

成都的太升南路是有名的通讯一条街,每天人来人往,也是不少老板客商的聚集地,我想抓住他们构建我的特殊顾客群体。

1998年3月17日,我把寻呼机卖了,置备了一整套擦鞋工具,站在太升南路边上,响亮地吆喝起来:“擦鞋,5元钱一次!” 当时,周围看热闹的人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错,街边擦鞋行情是1块钱,只见有人降,不见有人加。每当有人问价,我就极为清晰地重复一遍,而且申明不擦价格便宜的鞋。

一位50多岁的先生成了我的第一位客人,他要擦的是他脚上那双800多元的“老人头”。说实话,我当时挺紧张的,但我没有再提钱的事,我戴上棉手套,排出一排软硬不同的鞋刷,开始干活。 半小时后终于擦完了,那位先生拿过鞋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摸出10元钱递给我:“小伙子,你的劳动值得我花10元钱!” 到今天,我一直珍藏着这10元钱,它带给我无比的信心和勇气。

稳稳当当走好第一步总有一天攀上100层

第一天练摊下来,我收入85元,比预想的情况好多了。6年来,这个数字不断上升,我完成了第一个5年计划:在成都购房安家。现在我正朝着人生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奔跑:扩大星级连锁店的规模。最近我每天都接到浙江、福建及四川各地咨询加盟的电话,真是越干越有信心,浑身是劲。

我认为专业对口固然是最好的,不过如果善于动脑,即使暂时没有干上对口的工作,一样可以活学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比如说我干的擦鞋和我原来所学的市场营销专业看上去一点不搭界,但是在擦鞋开店的过程中,我照样经常用到原来在学校所学的营销策略,比如说选择哪个地段摆摊开店,前期市场调查,还有顾客心理学等知识。如果不是当年学了这些东西,没准我也是个“一元擦一双”的普通擦鞋匠呢!

农村创业故事 篇3

提起金银花,很多人会想起它消炎清热、保胆利肝的药用功效,却很少有人想到去种植它,靠花生财。在双甸镇伯元村,新店镇祝套村村民杨建在这里租地115亩,种植金银花,每亩收入超万元,让土地“生金吐银”,还带动了周边村民通过种植金银花或在基地帮工获得不菲收益。

去年,杨建在山东、安徽等地了解到金银花种植和销售的渠道后,投入50万元,从伯元村流转土地,成立了金银花种植合作社,涉及全村26户村民。“流转土地让村民们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现在流转户中五、六十岁以下的都外出打工,年龄稍大的有空来合作社来帮工,除草、整枝、采摘,每天也可以收入六、七十块钱。”村党支部书记张军说。7组村民葛家银今年72岁,老伴和儿子相继去世,和两个孙女相依为命,他家原先承包的10亩地无力耕种,他将其中7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可获得流转费7000多元,保障了全家人的生活。在每天接送孙女上学之余,他到合作社帮着拔拔草,采摘金银花,也可以获到一笔收入。

在杨建的合作社金银花基地,大片的金花银在阳光下泛着绿光。记者看到,金银花树并不高,每棵上都结满了浅绿色的金银花,含苞欲放。杨建告诉记者,这些金银花是他们去年刚栽种的,现在的藤蔓已经很长了,从五月份起,首批的金银花就已经开始采摘。“金银花的采摘期达四个多月,可以采摘三至四期,每次采摘要及时,一旦花开了,就成次品了。”杨建一边熟练地给帮工们演示,一边向记者介绍,金银花的花期短,未开的金银花,烘干后每公斤可卖到120元,而开花的了只能卖十几元,所以,每次采摘就是一次“歼灭战”,村里的老年人都集中来帮助采摘,每人每天可采十多斤。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采摘的需要,杨建购买了一台采摘机,效率是人工的五倍以上。为了能及时烘干采摘的金银花,杨建又投资购买了小型烘干机,周边一些零星种植的村民也将金银花送来烘干。

农村人创业励志故事 篇4

核心提示

齐肩的头发,合身的连衣裙,姣好的面容,面前的曾上玲俨然一名大美女。看着这么一个大美女,很难把她和比手掌还大的青蟹联系到一起。实际上,曾上玲是防城港市利用红树林空隙放置瓦缸养殖青蟹的首创人。一个女子成为当地养殖的标杆,这背后肯定有故事,也有不一样的创业心得。

无意

聚会上听到青蟹养殖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于广西防城北部湾茅尾海域边上的一个小山村。早年间她曾是防城港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单位经济效益不好,夏天,曾上玲辞职下海了。“就是不甘心呗。”曾上玲说。 辞职后的最初几年,曾上玲尝试做过一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时赚时蚀,生活仍入不敷出。

辞职后的最初几年,曾上玲只是做一些小本生意,时赚时赔,生活入不敷出。海边人常说靠海吃海,小本生意不起色,曾上玲就跟别人干起了养殖。鳁鱼、鳄鱼、龟、鳖,只要想得到的,曾上玲都养过了。可作坊式的养殖,规模小,成本大,利润低,曾上玲的生意总是难以为继。

为什么养了这么多却养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正当她发愁的时候,她发现提倡吃生态食品、绿色食物的声音越来越多了,一时间她恍然大悟,“也许是海水养殖过分依赖饲料和药物了。”过后,曾上玲看准了一条路——生态养殖。

俗话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秋,曾上玲在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中,无意中听到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有原生态养殖青蟹的养殖场。朋友们随口说说就过了,可曾上玲却放在了心上。没多久,曾上玲便约朋友专程前往浙江、福建参观,他们看到了一家养殖场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

曾上玲意识到这种方法很适合地处沿海、红树林面积分布广的防城港市,而且发展青蟹养殖非常有养殖前景。红树林为沿海海域多种鱼类和附生物提供了丰富饵料和栖息地,在红树林里养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红树林生态系统内的小型鱼、虾、蟹、贝等低值海洋生态资源作为饵料,加快青蟹的生长;同时,养殖环境也非常清洁,是一种纯天然的养殖方法,能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后是成活率较高,一缸一蟹的方法养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残杀,有利于病害的防治。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寻求的生态海水养殖方法吗?曾上玲为此欣喜若狂,如获至宝。

有心

摸索出养青蟹的门道

这一次养殖,曾上玲不是匆忙开始,而是做足了功课。

参观回来后,曾上玲先是沿着北部湾海岸线所有的红树林滩涂进行详细考察,整整走了3个月。此外,曾上玲请了好几个专家,对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的方法进行反复论证。用水泥铸缸被推翻了,因为成本大。用塑料桶养殖呢?也被专家否定,因为会污染环境,与创业的初衷背道而驰。那段时间曾上玲可谓心力交瘁。

细心的曾上玲还请有关专家对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的方法进行反复论证,发现此法有两个弊病:一是用水泥铸缸,需要大量的水泥、砂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经海水侵蚀后容易损坏,损坏后淤塞海域,将来清理需要花费相当一笔资金。于是,她改用塑料桶养殖,但经海水浸泡后的塑料桶硬化、发臭,污染环境,与自己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的初衷背道而驰。

用瓦缸养殖行不行?抱着再试一试的想法,曾上玲再次咨询了专家,在得到专家的肯定和认可后,曾上玲立刻着手,亲自设计瓦缸并送到陶瓷厂定做。

3000只瓦缸,每个瓦缸放1只蟹苗。在最初的3个月里,曾上玲几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一起,一遇到问题就请教专家。“涨潮的时候才能喂食,提前喂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里就容易滋生细菌。”现在曾上玲说起养蟹头头是道,但这些经验都是一次次摸索和总结出来的。

当第一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时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终于成功了。

心得

抓住机会并坚持到底

按规划,每亩红树林放置瓦缸600个,3万多个瓦缸仅占红树林面积50多亩,仍有250亩红树林闲置。为扩大规模,年夏,曾上玲想出一个大胆的办法———成立合作社,成员侧重倾向当地村民尤其是妇女。经过将近一年的挨家逐户上门、反复向村民宣传红树林瓦缸养殖青蟹的发展前景,终于打消了村民的顾虑。20初,江山乡潭西村共有29名村民(其中妇女14人)加入合作社,正式取名为“防城区江山乡润丰绿色生态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到年6月,合作社已发展社员36名,共筹集资金628.8万元。目前,合作社青蟹养殖已发展到5万多个瓦缸,养殖面积扩至90亩。

如今的曾上玲,已经成为防城港市当地养蟹的女强人,年总收入500多万元;她还通过“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农户从事青蟹养殖,户均年收入七八万元。

90后农村小伙创业故事 篇5

但他没有一蹶不振,凭借灵敏的嗅觉、独特的经营方式,不到5年时间,他成为千万富翁。富裕后的他并没有忘记家乡。7月27日,他拿出20余万元粉刷母校教学楼。他是枣阳市刘升镇田湾村村民陈军,今年刚刚21岁。

“90后”小伙出资20万粉刷教学楼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了枣阳市刘升镇榆树中心小学。一栋光鲜的教学楼顿时映入眼帘,很显然,教学楼刚刚被粉刷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看着焕然一新的教学楼,校长汤启胜乐得合不拢嘴。他说:“这个功劳是学生陈军的。”

原来,7月27日上午,汤启胜正在办公,一名年轻人敲门而入。

“老师,我叫陈军,是你的学生,我准备把教学楼重新粉刷一下,不收一分钱。”年轻人开门见山地说道。

汤启胜先是一愣,后经过一番交谈得知,陈军今年21岁,至在该校读书。现在已经是一个资产过千万的富翁。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陈军就带着10余名工人来到学校。他们从车上搬下成箱的涂料,开始搭建架子……

陈军介绍,涂料全部是从韩国进口的环保材料,没有任何气味和毒性,不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影响。据陈军估算,以涂料的成本价计算,加上雇请工人的费用,约22万元。

汤校长说:“学生们目前还不知道教学楼发生的变化,等他们9月1号来报到,肯定会大吃一惊。”

开网游公司 首次创业血本无归

一个“90后”小伙,怎样积累下了千万财富?昨日,陈军在枣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1990年出生的陈军,初中肄业后,就随父亲到了安徽,在高中读了几个月后,他开始外出打工。

,陈军只身一人来到浙江。他找到了一家机械公司:“我虽然只有16岁,但在机械方面有天赋,你们收下我肯定没错。”

老板打量了他一番后说:“从小工做起,月薪300块,干得好再给你涨工资。”

埋头苦干半年后,陈军的制模技术得到老板认可,工资也涨了起来。

当年7月,他送货去另一家公司,看到一名年轻老板很是风光,心中顿生羡慕,萌生创业念头。

当年8月,他辞职回到家乡枣阳,筹资8万,在市区开了一家网络游戏代练公司。

买了8台电脑,雇了8个年轻人,在网游《魔兽世界》里赚虚拟金币,然后再卖给玩家。撑了3个多月后,破产了,还欠下5万元外债。谈起第一次创业,陈军淡淡地笑了笑。

首次创业失败没有打垮这个愣头小伙。1月,他再次举债,和哥哥来到广东中山租了一家门店,专门出售轮滑鞋。

半个月后,一双鞋子也没有卖出。他和哥哥商量:光靠等是没用的,不如上街主动宣传。

穿着印有广告的衣服,陈军在中山的大街小巷玩起了轮滑。遇到想学的市民,他就手把手地教。这一招很快收到效果,一些市民主动上门买鞋。“两个月时间内,我开了8家轮滑鞋分店。等到8月底,我们已经赚了20万元。”陈军自豪地说。

209月,陈军再次瞅准商机,选中一种进口新型涂料,并签下了襄阳、荆门、随州、枣阳的销售代理权,第一单生意就净赚60万元。

沉浮商海5年多,他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积累财富上千万。

师恩难忘 富裕之后反哺母校

陈军说,6年多来,他经历了太多辛酸,见到了世间百态,最感动他的还是这些淳朴、可爱的乡民。他想用这种方式来报答他们。

陈军回忆:“教语文的刘霞老师,在当年我上小学时,总是在我饥饿时端来一碗面条。每到周末的时候,她都会让我坐在她自行车后座上,一起回家。”

陈军对一件事仍记忆犹新:有一次上课时,班上一名同学突然昏倒。班主任陈秀元端来一碗水,一口一口地喂他喝下去。

粉刷教学楼后,校长汤启胜想给他立碑纪念,陈军当即拒绝。

“白领”菜农创业不言悔 篇6

早上八点,在太仓南郊西新村一块菜地里,见到了正在采摘花菜的方财利。一边忙着割花菜,方财利一边说:“水稻收割前的这段时间,是花菜上市量最大的时候,今年的价格也不错,现在每斤批发价2元,都快赶上往年市场上的零售价了。不趁着价格高抓紧时间采,等到水稻收了后,价格就要降下来了。”

1992年底,24岁的方财利当兵四年退伍返乡,因为在部队期间参加抗洪抢险救灾表现突出,被安置到台州发电厂消防队,捧上了“铁饭碗”。工作不到半年,凭借在部队期间过硬的军事业务水平,又被破格任命为消防队队长。1994年的时候,方财利每月的工资达到3000多元,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公司白领。1996年初,刚刚结婚不久的方财利却做出了令人不解的举动,辞去公职,自谋职业。此举当即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方财利年迈的母亲甚至以死相逼,不允许儿子辞职。铁了心的方财利最终还是做出了辞职的决定。

1996年初,方财利跟着同村的老乡一起来到广东汕头、汕尾从事海鲜水产收购,看到当地不少渔民对海边大量贝壳类的海鲜不感兴趣,但饭店对此需求却非常大。就发动一些年老的当地渔民捡拾海边的贝壳,他再低价收购卖到饭店去。在广东的一年多时间里,赚了近三万元。

后来,方财利又先后到安徽合肥从事过三年的烟酒批发,但收入一直不太高。2000年正月,在老乡们的带领下,从来没种过地的方财利弟兄二人到太仓南郊包了54亩土地种西瓜和蔬菜。没料到的是,当年碰上发大水,投入的2万元成本全部泡汤。第二年又因为土质原因,仍然亏本没有收获,两年时间里,亏了三万多元。

2002年初,“走投无路”的方财利回到老家找了份联防队员的工作,每月只有不足千元的工资。

不甘心就这么混日子的方财利又利用业余报名参加了一个厨师培训班。2004年起,方财利又搞起了工厂、学校的食堂承包。后来,又因为竞争太激烈,方财利再一次失业了。

今年年初,在妻子的支持下,方财利怀揣3万多元,再次来到太仓,有了第一次承包土地失败的经历,方财利冷静了许多,经过几番调查了解,最终选择到西新村承包土地种西瓜和花菜、包菜。大半年下来,风吹日晒,人瘦了整整一大圈。但让方财利感到欣慰的是,今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纯收入预计能达到5万元。

方财利说,当年和他一起进电厂的战友现在每月工资6000多元。曾经有好多人问他,这十几年来,工作换了这么多,钱也没赚多少,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捧,辞职出来自谋职业,不后悔吗?

上一篇:沙家浜红色之旅心得体会下一篇:早上充满阳光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