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散文(精选10篇)
清明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不管是南国还是塞北,每到清明时节,离家的游子,无论身在何处,总是要赶回老家给祖先扫墓祭祀,
我的家乡称清明扫墓为“挂青”,这个词的词意实在表达的非常准确。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满目青山,郁郁葱葱,“青”是那个季节的主色调,人们选择这个时节给祖上扫一扫墓,挂一串草纸,挽一缕青棵,培几掀新土,植几株小树,炆两柱香,祭祀祖上,根之所在,理之所该。
殊不知,我的家乡还有另一个习俗“挂冬”。所谓“挂冬”原意和“挂青”意思一致,也是祭祖扫墓的一个习俗。 “挂冬”主要程序是将墓葬周边的芜杂草木砍去,墓土上的杂草铲除,培上新土,称之为“盖被子”,然后烧纸炆香放爆竹,是按照人间习惯再一次缅怀逝去的祖先。情理上,寒冬来临,人间已经盖上厚被子,用上取暖器,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远在天堂的祖先是否安好?寒冬季节被褥是否暖和?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墓葬一年来在山岗上风吹雨打,水土流失,冬季干旱,将墓葬整理修复也是最好季节。
清明有假一天,冬至却因为是小区域习俗不能放假。如果正赶上休息日,我是雷打不动要回家乡给父母双亲“挂冬”,如果不赶巧,只好择日而行。好在习俗规定“挂冬挂到年”,意思是说“挂冬”可以一直挂到过年前,并不妨碍培土盖被思念父母的一腔情怀。
我的父母双亲是彻彻底底的农民,按父母的说法是“祖宗八代”都是没有出过大山的农民。父母大字不识一个,旧时从小的娃娃亲,确切地说母亲是童养媳,但他们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养育了五个子女。五个子女长大成人后,他们来不及享受清福,便撒手人寰,静静地睡在山岗。
父亲一生苦难磨砺,一生坚韧坚强。从记事起,从母亲断断续续的念叨里,父亲的形象在我心里渐渐的就成了一座伟岸的丰碑。母亲说,父亲年轻时很帅气,也很活跃。据说武术功力很高,三五个人根本近不了他的身,棍术飞舞起来到了水都泼不进的地步。那时农村传统文化活跃,父亲是舞狮的掌头人,狮头重有70-80斤,狮头舞动起来,没有一定的体力和功力,是难以完成的。父亲舞狮应该达到了一定的水平,50年代参加全县农村文化汇演获奖,得到了县长的亲自接见,后来又说县采茶剧团在一次选调武生时,父亲是人选之一,可是被爷爷拒绝了。
我出生时父亲已经残疾,没有亲眼看过他的武功,也没有看过他舞狮,只见过挂在墙上笨重的狮头。那些传奇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也许在母亲眼里原本就是如此,我也没有必要去寻根究底。但父亲身体素质极好,从他受伤自救及他去世前的坚强,我由衷叹服他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毅力。
父亲是在一次狩猎中受伤致残的。60年代那时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很多,狩猎是那个时代增加肉食的有效途径。父亲是狩猎高手,獐子,野猪是主要猎物。可是在一次深山狩猎时,枪管爆裂了,把整个左手皮和肉全部掀开掀掉,血流如注。父亲说,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求生,一路狂奔,尽量往有人迹的地方跑,希望被人发现。父亲狂奔近10里路后,终因流血过多体力不支,倒在一条小路旁。
小路是求生的唯一希望,大约一天后,父亲终于被人发现了。那人摸摸父亲还有气息,就把父亲背出大山。简单救治后,不得已只有送往县医院。从小山村中转到县医院,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又是近一天过去,到县医院后,受伤的左手已经坏死,只有截肢了。医生说,没有极棒的身体素质,早就没命了。
我出生以后,父亲只有一只右手。伟大的父亲用一只手,撑起了这个家,养育了我们五兄妹。父亲一只手可以犁田,耙田,可以劈柴,农活基本不受影响。亲眼见过,一箩筐晒干吹净的谷子,至少有80斤,父亲一只手轻松提上二楼。
父亲是文盲,可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他突然考了我一个字发音“zuo”,我说是“作”吗,父亲摇摇头,说是“做”。这就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人生教诲。到现在我越来越理解,也越来越明白这两字的区别了。“作”不是“做作”吗,用现在的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而“做”,就是做人,做事,人是做出来的,事情也是做出来的,做事累不死人,人只会被气死。
父亲对我要求很高,期望也很高。在部队的时候,每次回家,父亲问的一定是“入党了吗?”
“什么时候开车来见我?”这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全部的心思。年轻时我感到莫名的压力,也是奋斗不息的动力。当我把在部队入党的消息告诉父亲时,他第一次和我对樽而醉。当我开车来见他时,他却静静地躺在山岗上。每次扫墓,我都齐齐地跪在墓前,轻轻地呼喊父亲“爸,我开车来见您来了”,虽然我泪眼婆娑,但我分明看见父亲颔首微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母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伟大的,想起母亲我就止不住泪水涟涟。母亲是童养媳,说是八岁就要给全家洗衣做饭,她用一生的操劳,一生无怨无悔地付出,维持了这个家,撑起了这个家。
母亲非常娇小,不足150厘米的个头,90斤体重,赢弱廋小,一阵风都可以把她刮倒。父亲残疾的头几年,还不能正常干农活,母亲偿尽了人间苦难,硬是用娇小的身躯养活了这个家。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听哥哥姐姐们说,母亲在生产队里干大男人一样的农活,担不动一担谷子,就分两次担,要比别人多跑一次,却挣男人一半的工分。有一次母亲在铲田埂时,晕倒在田里,大哥大姐把母亲抬回家时,才发现母亲膝盖处长了一个巨大的脓疮,母亲苏醒后,母亲、大哥、大姐三人抱在一起哭成一团。由于超强的体力劳动,母亲原本娇小的身躯又驼了三分,显得十分的矮小。但是在我们子女看来,那是我们坚强的依靠,那是我们温暖的港湾,一个谁也不能比拟的伟岸的,丰满的母亲形象。
母亲大约是很溺爱我的,从记事起,母亲就喜欢带我到墟镇去。老家的门口有一条小溪,过小溪有一座木板栈桥,没有固定的踏板踩上去叮咚作响,如果踩到边上踩偏了,还会掉到小溪里去。所以每次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河时,总是要说“过河哟,踏板哟,掉到河里不管哟”,我总是紧紧地抱住母亲的大腿,亦步亦趋,小小心心过了河去,如一只小鸡躲在母亲的翅羽下,惊奇地探望外界的一切。
老家到乡里墟镇有5-6华里,因为第一走出大山,第一次到大地方“见世面”,我兴奋异常,一路小跑,可是毕竟年幼,没多久就累得走不动了。在想要母亲背一段时,母亲说如果要背,下次就不带你来了。为了下次还能出来,我只好硬着头皮,一路跟着母亲走完了全程。
那时还是计划经济,墟镇最繁华的地方就是供销社了,供销社柜台里虽然不如现时商品品种繁多,但在我看来,那已经算得上是琳琅满目了。站在糖果柜台前,我踟蹰难行,母亲看出了我的馋相,花了一毛钱买了十粒糖果,这是我人生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巨大财富。如此巨额财富,我不舍得一次狼吞虎咽,珍惜的如金子,一粒糖果剥开,用嘴舔舔,然后又用纸包起来,想吃的时候再舔一舔,就这样十颗糖果我居然吃了好几个月,同时也孩提伴里一种无限炫耀的资本。那十颗糖粒虽然少,但在我看来永远是那么的甜密,那么地幸福,一生都难以忘怀。
买了糖,解了馋,母亲就问:“以后还想吃吗?”我点点头。母亲又说:“那就好好读书,读好了书就有糖吃,还可以站在柜台里去卖糖。”多么诱人的目标,多么宏伟的计划,母亲的话深深地烙在我心里,这些年来,我走过很多地方,走出了小山,走进了大学,在外漂泊一生,当过兵,到县里,到市里,每一步或许喜悦,或许坎坷,但有糖吃,到柜台里去卖糖,这简单而朴素的“理想”永远是铭刻在童年心里,是时刻激励我人生奋斗的动力。
人生漂泊,我四海为家。当我转业安定下来时,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晚上,突然一个电话打到我的单位,母亲中风瘫痪了。这个消息如一声闷雷我一时不知所措,那时还没有小车,只能叫街头三轮车高价前往。三轮车说太远,车子安全有问题,我顾不了这么多,只好再次加价,冒着寒冷,冒着坎坷泥泞的乡间小路,一路颠簸几十公里几个小时终于回到了家。下了三轮车,我就冲一样的往家跑,还没到小桥头,我就高喊:“妈,我回来了。”跑到母亲的床前,我疯了一样地扑向母亲,母亲虽然中风瘫痪了,口语含糊不清,却依然伸出那只还能动的温暖的手摸着我的头。那一刻,我一个三十多岁的大男人,哭得如孩儿一般。
对于母亲,我悔,悔在我明明知道母亲有高血压,没有守在母亲身边叮嘱她按时吃降压药;我愧,愧在我因为交通不便没有及时将母亲送到医院救治;我恨,恨自己无能,自己小家还在没有安定,没有房子也没能力将母亲养在身边;我怨,怨黑白无常太无情,母亲苦难一生,还来不及享受子女的幸福,就早早瘫痪在床,两年后撒手人寰。
每年的清明、冬至两季,来到父母墓前,我总是齐刷刷地跪在墓前,泪水如断线的珠儿,滴湿了衣裳,滴湿了黄土。“子欲养亲不待”是如何的痛彻心扉,每到离开,我总是三步一徘徊,五步一回头,回望伫立在山岗上两座墓碑,泪流满面。
乍一看, “冬至”很容易被理解为“冬天到了”, 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 1979) 、朱德熙 (《语法讲义》, 1982) 、刘叔新 (《现代汉语理论教程》, 2002) 等学者都持该看法。但事实上, 我们都知道“立冬”才是冬季开始的标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明明白白地说过, “立, 建始也” (同理, “夏至”也并不表示“夏天到了”。)
因此, 从2006年至今, 《汉字文化》共刊载了三篇讨论“冬至”一词结构属性的文章:曾艳绘《“冬至”一词的结构关系》 (2006年第1期) ;孔渊《也谈“冬至”一词的结构关系》 (2006年第3期) ;李永勃《“冬至”一词结构之我见》 (2008年第1期) 。其中, 曾艳绘认为“冬至”一词是偏正结构:“冬至线和夏至线是太阳在地球运动范围的极限。‘至’应该是‘极点’的意思, 用作名词。”孔渊认为“冬至”一词是主谓结构:“‘至’有‘极也’的意思, 虽然不具有动词属性, 却具有形容词属性。‘冬至’不能解释为‘什么样的至’或者‘怎么样的至’。”李永勃则提出:“‘冬至’是‘冬日至’或‘日冬至’的紧缩, ‘日冬至’和‘冬日至’是‘日南至’的别称, ‘日南至’又是‘冬, 日南至’的紧缩。”
应该说, 三位学者的研究对于正确理解“冬至”一词的结构关系都极具启发意义, 但却又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错误。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他们的讨论 (包括以往的讨论) 都不曾从探寻“冬至”一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出发。下面我们将从这方面入手, 对“冬至”一词的结构正本清源。
“冬至”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有关节气的最早记录见之于传世文献《尚书》中的《尧典》:
分命羲仲, 宅嵎夷, 曰阳谷。寅宾出日, 平秩东作;日中、星鸟, 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伪孔《传》:“日中为春分之日。”孔颖达《正义》:“于日昼夜中分, 刻漏正等。”
申命羲叔, 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 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伪孔《传》:“永, 长也, 谓夏至之日。”郑玄《注》:“日长者, 日见之漏五十五刻, 于四时最长。”孔颖达《正亿》:“于日正长, 昼漏最多。”
分命和仲, 宅西, 曰昧谷。寅饯纳日, 平秩西成;宵中、星虛, 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孔《传》:“宵, 夜也。春言日, 秋言夜, 互相备。”郑玄《注》:“夜中者, 日不见之漏与见者齐。”孔颖达《正义》:“于 (时) 昼夜中分, 漏刻正等。”
申命和叔, 宅朔方, 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 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孔《传》:“日短, 冬至之日。”郑玄《注》:“日短者, 日见之漏四十五刻, 于是最短。”孔颖达《正义》:“于时日正短, 昼漏最少。”
竺可桢先生推定, 上述记载的大约是公元前11世纪 (殷周之际) 的天象。从前人的注疏中我们可以知道:首先, 与“春分”、“秋分”一样, “冬至” (日短) 、“夏至” (日永) 最初的命名依据是昼夜的长短变化, 因此, “日”是指“白昼、白天”。其次, 测量昼夜长短变化的工具是漏刻。漏, 指漏壶;刻指箭刻, 就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考古发掘表明,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10000年) , 我国许多地区就已能制作各种陶器了。盛水陶器在使用中可能会因为破损而漏水, 久而久之, 人们便发现了水的流失与时间的流逝有着某种对应关系, 于是便发明出用漏水陶器计量时间的方法。起初, 这种技术很粗陋, 至夏、商时代, 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漏刻的计时精度进一步提高。到了周代, 国家就设置了一种掌管漏壶的世袭官职———挈壶氏, 凡有军务或丧礼, 他都要升起漏壶、计量时间:“挈壶氏, 掌挈壶以令军井, 挈辔以令舍, 挈畚以令粮。凡军事, 县壶以序聚柝, 凡丧。县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 分以日夜。及冬, 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 而沃之。” (《周礼·夏官司马》)
随着漏刻计时精确度的提高, “冬至”一词的名称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表述更为精确的“日短至”、“日长至”。如《礼记·月令》的记载是:“是月也, 日短至。阴阳争, 诸生荡。……是月也, 日长至, 阴阳争, 死生分。”这就有了一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即“至”的意义和词性。“至”是“极”的意思, 上引古注皆用“极”释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也说:“至, 夏至、冬至, 其日昼极长或极短, 其影极长或极短, 至, 极也, 故谓之至。”但是, 古汉语中如果“至”表“至极”义作副词, 最常见位置是在形容词前。如“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诗经·豳风·七月》) 而“日短至”、“日长至”中的“至”却位于形容词“短、长”之后。怎么解释这种特殊的语序呢?这里, 旧疏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提示。“是月也, 日长至, 阴阳争, 死生分。” (《礼记·月令》) 《疏》云:“长至者, 为此月之时, 日长之至极。”所以, “日长至” (夏至) 、“日短至” (冬至) 分别是“日长之至极”、“日短之至极”的省略。因此, 这里的“至”只能是名词。“日长至”、“日短至”的意思分别是:“白天长到极点”、“白天短到极点”。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用于指称“白天最短, 夜间最长”这一天的词语一下子丰富了起来。仅《左传》一书中就出现了三个异称:日南至、日至、至。其中, “日至”和“至”是冬至和夏至的统称。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冬, 十二月, 城诸及防, 书, 时也。凡土功, 龙见而毕务, 戒事也;火见而致用, 水昏正而栽, 日至而毕。”杜预《注》:“日南至, 微阳, 始动, 故土功息。”另《孟子·告子上》:“今夫曲麦, 播种而耰之, 其地同, 树之时又同, 渤然而生, 至于日至之时皆熟。” (这里的“日至”显然指夏至) 《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 必书云物, 为备故也。”杜预《注》:“分, 春秋分也;至, 冬夏至也;启, 立春立夏;闭, 立秋立冬。”
但是要理解“冬至”为何又叫“日南至”得颇费一番工夫。《尚书》引文告诉我们, 古人将夏配属南方 (申命羲叔, 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 以正仲夏) , 将冬配属北方 (申命和叔, 宅朔方, 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 以正仲冬) 。《淮南子》中也有类似的配属:“何谓五星?东方木也, 其帝太皥, 其佐句芒, 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 其兽苍龙, 其音角, 其日甲乙。南方火也, 其帝炎帝, 其佐朱明, 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惹, 其兽朱鸟, 其音徵, 其日丙丁。中央土也, 其帝黄帝, 其佐后土, 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 其兽黄龙, 其音宫, 其日戊己。西方金也, 其帝少昊, 其佐蓐收, 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 其兽白虎, 其音商, 其日庚辛。北方水也, 其帝颛顼, 其佐玄冥, 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 其兽玄武。其音羽, 其日壬癸。”那么, 为什么冬至又叫“日南至”呢?古注再次给了我们有益的提示。《左传·僖公五年》:“春, 王正月, 辛亥朔, 日南至。”孔颖达《疏》云:“日之行天有南有北, 常立八尺之表以候景之短长。夏至之景有五寸, 日最长, 而景最短, 是谓日北至也。至是以后日稍近南, 冬至之景一丈三尺, 日最短而景最长, 是谓日南至也。”孔疏“八尺之表”即“圭表”, 是一种专门用来测量日影的工具;“景”即“日影”, 这里专指是正午时分太阳投射在圭表上的影子。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 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约66°33′的倾角, 因此, 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 有时地球北半球倾向太阳, 有时南半球倾向太阳, 但太阳直射点总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于是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太阳直射北半球时, 我国是夏天, 日出时影子都朝向西南方, 日落时都朝向东南方, 正午时影长为一年中最短。太阳直射南半球时, 我国是冬天, 日出时影子都朝向西北方, 日落时都朝向东北方, 正午时影长为一年中最长。而太阳的位置应与其影子的位置相反。可见古人正是通过对日影的观测得知“日之行天有南北”, 而冬至那一天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一年之中最靠南, 因此将冬至形象地命名为“日南至”。
这里又有了一个问题, 即“日短至”和日南至的关系。我们认为, “日南至”是由“日短至”类推出来的同义词, 即“日南至”的说法当晚于“日短至”。原因如下:首先, 从文献来看, “日短”见于文献之祖《尚书·尧典》, “日南至”最早见于《左传》 (且在我们所搜集到的材料中, 仅见于《左传》中的两例) 。其次, 从命名理据看, “日短”“日短至”是用漏刻测量出来的时间长度, “日南”“日南至”是用圭表测量出来的空间长度。而考古发掘表明, 我国先民发明测量昼夜长短的漏刻 (距今约10000年) 早于测量日影的圭表 (距今约5000年) 。
至此可知, “冬至”是先民通过观测昼夜长短和日影长短确定的, 而与“冬至线”“夏至线”并无直接关系。这样就有足够理由可以说, 曾文的观点因忽略了重要的技术细节而不够全面。
除了“日短”、“日短至”、“日至”、“至”、“日南至”外, 在古籍中还有“冬日至”和“日冬至”的说法。如:“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以夏日至致地只物魅。” (《周礼·春官宗伯·家宗人》) “日冬至, 日出东南维, 入西南维。夏至出东北维, 入西北维。” (《淮南子·天文训》)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 “冬日至”和“日冬至”都是在“日至”基础上加“冬”形成的。理由如下:首先, 商代至春秋前期, 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 甲骨文中亦只以“春”和“秋”作季节名用。西周后期, 才由“春”“秋”分化出“冬”“夏”, 成为四时。因此, 早期典籍所列四时顺序并不是“春夏秋冬”, 而是“春秋冬夏”。冯时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中说得明白:“殷商时代, 分至四气仅单名析、因 (迟) 、彝、宛, 而不与季节名称相属, 直观地描述了二分二至昼夜的均齐长短。由此意衍生的‘分’、‘至’之名在先秦时代已基本定型, 但在先秦文献中, 分至四气同样不系春、夏、秋、冬四季之名。这种现象应该保留了早期分至四气作为四个时间标准点而并不含有季节因素的辙迹。”其次, “冬”在“冬日至”、“日冬至”中位置不定, 也正好说明“冬”是后加上去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日者阳之主也, 是故春夏则群兽除, 日至而麋鹿解。”高诱于“日至”二字《注》曰:“日冬至, 麋角解。日夏至, 鹿角解。”高《注》对“日至而麋鹿解”的解释恰恰说明“日冬至”是于“日至”之中加“冬”而成, 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与“夏”相区别。另外, 还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文献中当“日冬至”和“冬至”同现于一句之中时, 总是“日冬至”在前, “冬至”在后。如《淮南子·天文训》:“日冬至子午, 夏至卯酉, 冬至加三日, 则夏至之日也。”在我们考察的18部古籍中“冬日至”却无此用法。因此, 我们有理由认为, “冬至”是“日冬至”承前省“日”而成的简称。 (同理, “夏至”也是“日夏至”承前省“日”而成的简称。) 另外, 现在我们看到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均为双音节词, 这可能是受到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影响的结果。也许有人会问, 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冬至”就是直接在“至”前加“冬”以区别“夏至”的?我们认为不能, 因为这样无法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古籍中存在同时交替使用“日冬至”和“冬日至”的现象。再者, 如前所述, “冬至”命名最初只与昼夜、日影长短有关, 与冬天无关, 只是后来才成为冬天的节侯之一的。
走笔至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今天出现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一词的结构为简称之后的偏正结构。“冬至”一词是由“日冬至”省略“日”而来, “冬”限定“至”以区别“夏至”。“夏至”的结构也应如此解释。而将“至”理解为形容词的观点和将“日冬至”、“冬日至”解释为“冬, 日南至”的紧缩﹑“至”是“日冬至”或“冬日至”的紧缩的观点均与事实不符。
最后, 将“冬至” (连同“夏至”) 一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分别归纳为如下二图以结束全文。
十九年,圣瓦伦丁对爱坚贞不屈的守护终于在火树银花的神州大地得到了共鸣;十九年,印加文明孕育的可口精灵开始完美地和江南水乡沃土的甜美丰收融合;十九年,春潮明月夜的玉壶光转绽放出了火红娇嫩的芳菲。元宵节与情人节在日历上重叠,恰似一对恋人的美妙邂逅;糯米紧紧包裹着巧克力,正如团圆温柔地拥抱着浪漫;
花灯与玫瑰相映成辉,就像喜庆羞怯地握住热情。元宵节,用十九年的时间等来了一个被历史尘封千年的约定的兑现,用十九年的时间夺回了被七夕抢占良久的东方情人节的名分。
十九年前的元宵,始龀之年的我们欢快地放着花灯、吃着元宵,围坐在长辈的膝前猜着灯谜,懵懂无知的我们尚不知情人为何物;十九年后的元宵,知天命的我们与老伴携手赏明月,期盼着儿女归家团圆,情人也早已经历蹉跎岁月的洗礼,成为我们的至亲。人生没有几个十九年,而弥足珍贵的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当下。
青春年华的当下,属于年轻人的巧克力馅汤圆有着独特的味道,每一颗的味道也千差万别。有的人用放荡不羁挥霍着本就如梭的时光,有的人用天真的不顾一切收获了遍体鳞伤,有的人从颔首向壁、千唤不回慢慢学会了花言巧语、巧舌如簧,有的`人在恍如隔世的一场梦后陷入任人摆布的迷茫。
无论是哪一种人,今日都像是奔赴一场仪式一样,以团圆的名义奔赴爱情,奔赴青春年华当下的我们的爱情:时间长的,是由陌生到熟悉、由新鲜到讨厌的演变;时间短的,是在心情或境遇的驱使下或冷或热,距离近的,是费尽心机仍顾此失彼的挑选;距离远的,是鞭长莫及继而被慢慢割裂的失落。哦对,还有那无论长短与远近那让人无能为力到崩溃的流水无意。
巧克力馅汤圆,将情侣包裹成为家庭,是一颗将爱情精心包裹的可口婚姻。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知道是他们精心调制的馅儿本不是爱情的味道,还是他们糅合的面团根本包裹不住爱情。这世界繁花似锦、落英缤纷,只有真正爱一个人,才会不计回报、千方百计地对她好,任天荒地老也不改初衷,沧海桑田永不变心。
如果她错过了或者压根就没有选择他走进殿堂,却总希望她选择的那个人能够做到以上一切,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永远都相信爱情演变的婚姻,但不能否认那是为具有超凡智慧和超群运气的人所准备的。大多数人,都只是在选择与被选择的牢笼里越陷越深罢了,他们终究不得不觉悟,婚姻原来真的和爱情无关。
所有的节气中我最爱冬至。据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据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把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作为岁首来庆贺,即相当于今天的春节。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中国的节日,总要以吃来体现其重要性。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则要吃肉,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羊肉、猪肉、狗肉。中国人讲究“秋收冬藏”,认为从冬季开始,人的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正是进补的大好时节,人们也需要长膘来抵御即将到来的一波又一波的寒气。在我的家乡,冬至一到人们就可以杀年猪了,杀年猪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是农村人从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的日常生活转入过年快乐生活的标志。杀猪这天,主人家要烧香敬神,请亲邀友,请屠子把辛苦喂养一年的肥猪宰杀,做成坛子肉或香肠的原料,一众亲友喝血汤,吃热肉,好不热闹.
冬至于我,不止是一个节气,更是关于童年最温暖的回忆。小时候家在农村,入冬开始便寒风萧萧、天寒地冻,冬至一到我们小孩子就不允许夜晚在外面玩耍以防冻伤。大人告诫我们:“头九二九怀中抄手,三九四九冰上行走,五九六九冻死老狗……”为了照顾一大家人,天一擦黑父母就在灶房屋里烧起炉火,一家人围坐在火盆边,一边烤火,一边天南地北地拉着家常,奶奶一会儿给我们拿点瓜子花生出来,一会儿又在火炉边烤上几个土豆,红薯,阵阵香气弥漫整个屋子也弥漫我整个童年。在那个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的年代,一盆炉火驱散了数九寒冬里的多少阴冷,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画面又是我多么温暖的回忆啊!
今天,冬至又至,一家人却再不能像从前一样围坐一起驱寒取暖了,老的走了,小的长大了,逝去的日子如轻烟般消失了,物质的富裕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正在让亲人之间的距离也逐渐增大,如冬至一过,下一个循环正在开始。
雪的飘逸,若在户外,是一种唯美,一种景致,若在屋内,就是一种不为,一种讨厌。
冷嗖嗖的风,冰冰凉的雪,让我的心情怎么都舒畅不起来,站在窗前,偏风随着窗户的缝隙,像刀一样刮着我的脸,我跺着脚,搓着手,望着天,一股凉气从脚底板俨然升起,这份寒,冷却了我的遐思,祛散了我的热忱,僵持了我的神经,案台上的信笺,随风而逸,在飘走信笺的同时,也一并带走了我的思绪,心,像掉进冰窟窿里,那份失落感,油然而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冬季带给我亦幻亦殇。
没见过如此大的狂风雨雪,风,吹起了尖锐的口哨,雨,倾斜着犀利的视线,雪,透着刺骨的寒气,把剥皮的树潦倒,把清瘦的松压垮,把受累的梅拉弯,这样的气象,试想,情抒再饱满的诗人,恐怕也难已描绘出它的美。站在窗前,我为裸着皮的树悲哀 ,为懦弱的小草悲哀,为孤单的腊梅悲哀,此刻的风雨雪,显得及其霸道和绝情。
雨夹雪,堪称邋遢天,是冬季里最糟糕的气象,雨不潇洒,雪不浪漫,再与风搅和在一起,更没有人喜欢,我被这种邋遢的天,糟糕了心情,糟糕了兴致,糟糕了对冬的另眼相看。
关键词:河道治理,任务,目标
1 建设条件
1.1 现状沟道排水能力
冬至河行洪多年未进行疏浚扩整, 致使河道局部段岸坡冲刷严重, 行洪能力逐步降低, 遇到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
1.2 流域内地下水埋深
由于受宁夏彭堡地下水库工程建成的影响 (地下水库位于冬至河水库坝背水坡处) , 水库上游地下水位抬升, 下游地下水位下降, 据调查, 区域内22%的土地面积地下水埋深大于150m, 62%面积地下水埋深100m~150m, 16%面积地下水埋深小于100m。地下水埋深主要受灌溉影响, 每年2月份地下水埋深最深;3月份土壤开始化冻, 融冻水开始下渗进入地下, 使地下水缓慢上升, 5月份灌溉用水开始, 地下水位急剧上升;9月中下旬灌区停水, 地下水位随之下降;11月上旬冬灌, 水位又急剧上升;冬灌后直至第二年化冻前, 地下水位都处于下降状态, 地下水位的升降影响到土壤盐分的变化, 也直接影响到沟道排水量的大小。
2 工程任务
2.1 工程方案及任务
冬至河河道治理工程下段分为工业园区以上段 (0+000-3+334.5) 和工业园区以下段 (7+521.6-11+041.8) , 其中:工业园区以上段和工业园区以下段, 根据工程规模, 河道防洪标准为IV等, 堤防工程级别按5级设防, 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规划治理段落河道园区以上段长3.335km, 工业园区以下段长3.52km。根据我国《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对工矿企业规模进行划分。再根据《防洪标准》确定其等级及防洪标准, 选定的防洪标准一般取下限值。本次设计的冬至河圆德慈善工业园区其人口规划4.54万人, 用地826.67hm2, 到2030年园区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 资产总额37亿元, 规模为大型, 等级为Ⅱ等, 防洪标准重现期为50年~100年一遇。本次圆德慈善工业园区段主方案采用裁弯取直方案1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砌护, 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堤防设计。附加方案采用随弯就势和裁弯取直两种方案各按10年~500年的洪水标准进行方案设计比较 (裁弯取直按10年砌护, 20年~500年设防) , 报水利厅审查, 确定最佳设计方案。
2.2 工程建设规模及内容
通过多次实地勘察, 进行了多次比较、论证, 最终确定方案如下:计划治理沟道22.142km, 其中上段治理沟道11.1km, 下段治理沟道11.042km。根据沟道各段现状不同, 从保证有良好的过洪条件、沟道运行安全且尽量减小工程量、少占耕地等各因素考虑, 各段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冬至河上游段为自然沟道, 沟道断面不规则, 宽窄不一, 根据现状行洪能力核算成果表上游段现状河道有足够的行洪能力, 两岸居住的群众少且比较分散, 为防止水流对两岸岸坡的局部冲刷, 保护农田, 采用分段砌护治理的方法, 计划对河道两岸局部冲刷严重的地段进行砌护6处, 砌护总长11.007km。
冬至河下游段工业园区段由于圆德慈善工业园的加入, 又有天然气管道、银武高速公路、银平公路、盐化公路以及光伏电厂等重要的防护对象, 计划对工业园区段河道两岸进行全断面清淤砌护, 砌护段落为3+334.5-7+521.6, 左右岸砌护总长8.371km。其余段落采用分段砌护治理的方法, 计划对河道两岸局部冲刷严重的地段进行砌护7处, 砌护总长6.72km。局部支流入口段砌护5处, 砌护总长2.4km,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肖家深沟支流入河段, 为确保工业园区光伏电厂的安全运行, 需要将该支流入河处进行延伸砌护, 计划主堤砌护长1.1km, 副堤砌护长0.6km。
3 指导思想及目标
3.1 指导思想
(1) 树立以人为本、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人水和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为固原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 贯彻新时期治水方针,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念, 统筹防洪减灾与兴利、近期与远期结合, 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 维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3.2 目标
四月是焦作的一个女孩儿,网名叫四月。她说她就出生在四月。女孩儿这样的称呼实在有些勉强,因为她已经是一个十多岁女孩儿的妈妈了。但是除此之外,我确实找不到一种更准确的称呼,女同志、女网友、女文友……似乎都显得生硬而刻板,有种客客气气的味道,不足以表达我对她的那种喜欢。
最初认识四月,当然是在网上,那时我在大河网鹰城副刊当版主,她是鹰城副刊中长长的一串发帖网友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四月的文章纤秀柔美,朴实无华,往往是从生活琐事写起,点点滴滴,感情细腻而真挚,文笔温惋、淡雅而清新,并不露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读着这样的文章,总让我情不自禁想起曹禺的话剧《王昭君》中的一句台词:淡淡妆,天然样,我就这样一位汉家姑娘。不免暗自思忖,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心思缜密的女子呢?由此而联想到人间的四月,那该是一个春意萌动、风清气爽、生机盎然的季节,选择这样的季节作为网名,应该是经历过严冬而走到了春天,自怜自爱,从而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吧。不知道这样的推测是不是过于主观了,或许是有些望文生义。我总觉得,不管是最初读她的《珍珠奶茶》,还是最近读到的《穿棉袄的人》,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对亲情的感激和依恋,而这,不正是我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吗?
当所有的酒杯都端起来的时候,我看到一张张方才似乎还有些陌生和拘谨的脸庞就像一夜春风吹拂的鲜花,纷纷绽放开来,灿灿夺目,五彩缤纷,盛开出满大厅的绚丽和芬芳。是的,我们都是些普普通通的网友,分布在大江南北,就像我和四月一样,在许多天以前,在一两个小时之前,甚至在两三分钟之前,我们还是完全的陌生人,无法想象彼此的面容和气息。然而此时此刻,在这个温暖的农历冬至节日里,因为网上结识的缘份,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终于走到了一起,把虚幻的感动变成了现实的美丽。有人说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冰冷的,没有真情,没有情谊;也有人说网络的世界充满了虚伪、丑恶和欺骗,在屏幕背后,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实际上,网络的世界也还是人的世界,人世间的一切真善美丑也都能从网络中反映出来。我们没有必要去夸大它,更没有必要去排斥它。我想我们这些网友今天能走到一起,共享欢乐,那一定也是先在网络的世界里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进而才把这种温暖变成了如此美丽的现实吧。
酒酣耳热之后,麦霸们一个个原形毕露,面目狰狞,鬼哭狼嚎声此起彼落,甚嚣尘上。我和四月悄悄地坐在大厅一角的沙发里,心不在焉地听着声嘶力竭的歌声,淡淡地笑着,分享着这一刻的轻松和惬意。四月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似地说,哦,对了,我还没说咱们的接头暗号呢?我笑笑说,对呀,你不说我也忘了。其实真正见了面,才觉得原先在网上约定的那个接头暗号是多余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让我们恍若相识已久。四月意犹未尽地说,还有呢,咱们聚会的主题歌我还没唱呢,我在家都练了好几遍了。我安慰她说,没关系,待会儿等他们都唱完了,咱们来个合唱。
流光飞逝,一直到网友聚会结束,我们也没有把话筒抢到手里。
那天晚上,我收到四月从焦作发来的一条平安短信:我到家了。看着这条短信,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突然想起了那两句我们没来得及唱的歌词:桃花花你就红呵杏花花你就白,翻山越岭俺寻你来呀哎嗨依儿哟……
但是冬至出生的人非常需要安全感。所以,他们往前走的速度很慢,而且只有在非常确定的状况下才会继续向前,并且小心谨慎地经营他们的人生。由于这种小心翼翼的天性,他们鲜少替自己惹麻烦。
然而,人生在世难免碰上一、两次难关,当他们碰上的时候,打击也就特别重。不过,他们只需要花些时间舔舔伤口,就可以完全复原,继续往前像蜗牛般慢步地冲刺了。冬至出生的人,如果有野心的话,他们往上爬的路途经常是很辛苦而且缓慢的,因为他们不愿意冒险或轻易妥协。对于生活的态度,他们就像一个手工师傅一样,享受工作的过程远胜于得到的成果。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的艺术语句。你知道民间谚语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冬至的经典谚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2、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3、冬天把粪攒,来年好种田。
4、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5、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6、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7、雪落有晴天。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8、冬天不护树,栽上保不住。
9、今年麦子雪里睡,明年枕着馒头睡。
10、下雪不冷化雪冷。
11、雨夹雪,落勿歇。
12、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
13、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14、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15、雪盖山头一半,麦子多打一石。
16、一年雨水看冬至。
17、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
18、霜前冷,雪后寒。
19、大寒小寒要春梅。
20、晴冬至,年必雨。
21、化雪地结冰,上路要慢行。
22、牛羊啃一层,最少减一成。
23、光会用,不会修,到老是个离八头。
24、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热。
25、大雪封地一薄层,拖拉机还能把地耕。
26、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27、大雾可是三,过八天,十八不下一冬干。
28、冬至无雨一冬晴。
29、冬至有霜年有雪。
30、冬在头,卖了被置头牛;冬在腰,冻死猫;冬在尾,冻死鬼。
31、今冬麦盖一尺被,明年馒头如山堆。
32、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33、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34、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
35、麦盖三层被,头枕馍馍睡。
36、冬节丸,一食就过年。
37、雪在田,麦在仓。
38、腊月暖,六月旱;腊月寒,六月水。
39、一遍生,二遍熟,三遍不用问师傅。
40、雨水泥泞溅一身,冰地摔倒伤骨筋。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小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冬至宿杨梅馆 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年代 唐 权德舆】
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七成。
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
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唐 戎昱】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邯郸冬至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宿杨梅馆 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于中书省斋移止 唐 武元衡】
郊庙祗严祀,斋庄觌上玄。别开金虎观,不离紫微天。
树古长杨接,池清太液连。仲山方补衮,文举自伤年。
风溢铜壶漏,香凝绮阁烟。仍闻白雪唱,流咏满d弦。